我没结婚,性格怎么改变内向性格自闭强迫,十四岁开始自

目前针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主要是找人陪伴、沟通,但强迫自闭症儿童与他人交流一定是有利的吗?
上周和同学去做义工,陪伴自闭症儿童们。那些孩子们大多生活在自我世界中,不怎么理会外界的人,但他们中的很多都很聪明。在回来的路上我们在想,自闭症人们就是一支独特的人群,他们有他们的生存方式。只是在绝大多数所谓的“正常人”订立的社会规则之下,他们不得不学着去和人交流。那么让他们去交流对他们一定是好事吗?(一点疑惑,望高人指点)
按投票排序
做过一年的孤独症儿童陪护义工,大概来回答一下LZ的问题。1
大部分自闭症儿童都不聪明,甚至我接触的孩子大部分都不会语言交流,需要有人看护,那些说自闭儿童很聪明都是只听从了媒体宣传,在我接触的孩子中,只有一个对音乐节奏很敏感,其他的完全看不出媒体描述的样子。2
他们不理会外界是一种缺陷,自闭症是一种先天性的疾病,是因为精神系统发育不正常,而绝非大家说的孤独或后天培养的自闭性格,主要表现为对人缺乏兴趣和反应.很多自闭儿童都无法集中注意力,在你和他说话时他往往会不理你,去关注其它的事情,有时即使面对危险也不会有应急反应,治疗课程的第一步就是让他们能对人的声音感兴趣和集中注意力。3
他们并不是不想和外界交流,而是不知道如何表达,大部分孩子都不会表达他们要去厕所的想法,而是有义工和老师定时带他们去上厕所,我带过一个孩子,每当无法表达想法的时候就会着急,然后去捶打自己的脑袋,很让人心疼,但对他人不会有攻击性,当他们无法有效的交流时也是会焦急的。4
他们和其他人的交流当然不是必须的,或者说治疗自闭症儿童的首要目的并不是让他们可以像正常人一样上学、上班、结婚(当然这样是最好的),而是让他们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集中注意力,可以有基本的肢体协调能力,能意识到危险,能在家人上班的时候能照顾自己,至少不出危险,这是最基本的。当孩子需要父母一方全程照顾时,这个家庭的经济基本是无法负担的。5
这些孩子真的很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如果楼主有时间的话可以长期去一下,这样你会了解更多,当然你要先经过细致的培训和在老师的带领下,当义工期间了解到很多事情都很让人难过,不说了....可能说的有些残酷了,但我觉得残酷的永远不会是真相,而是真相背后存在的福利保障缺失。大概就这些吧
首先就题目的部分内容做一点儿解释。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治疗”,因为尚无根治的疗法,确切的说是干预、训练和矫治。这个过程并不仅仅是找人来陪伴,和他们沟通。主要是依据学习原理和儿童发展的原则,建立教育矫治的策略,通过家长的参与,帮助自闭症儿童学习适当的行为并消除不适当的行为,以至进一步的使其在自理能力、自发交流、社交和学习技能方面得以改善。比如,最广泛的研究及应用是以应用行为分析(ABA)理论为基础的治疗模式,这需要专业人员进行长期而细致的矫治。自闭症儿童的群体近几年都受到很多的关注,社会上的群体和个人都以各种方式参与其中。但坦白说,并不建议对自闭症儿童不了解的人们来做义工,特别是偶尔为之。主要的原因在于,自闭症的儿童本身对外界环境及他人非常敏感,每一次的变化,他们都要用很长的时间以及超出其本身的能力来适应,这种人为的变化,会更增加他们的焦虑感,也致使着正常的干预训练见效缓慢。同时,很多自闭症的儿童本身具有一些特殊的行为或“嗜好“,当不了解他们的人接近时,很可能会破坏他们的“规矩”,让其难以适从。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做义工这个行为本身是非常值得敬佩和提倡的。最后关于题主所担心的问题,我们试着这样来理解。对自闭症儿童,我们最希望的是他们可以融入社会,并尽可能的独立生活。而最通用的训练方法也更注重培养他们有社会意义的行为,比如自理能力、沟通技能、算数和阅读的技能等等,缺少这些能力,他们就很难得以在社会上生活。现实些甚至残酷点儿说,当他们是儿童时,还会有父母亲人来照顾,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有谁能一直担负这个重任呢?学习并掌握自理生存和步入社会的技能,社会才会了解他们的需要,包容他们的不同,同时也创造更适合这个群体的学习、生活环境和就业机会。但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帮助自闭症群体走向社会,并不等于要求他们完全改变自己来适应这个社会,也就是说不需要让他们变得“正常化”(病症所致,他们也无法“正常化”)。特殊人群所处的环境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的,他们是特殊人士也是社会的成员,这种平等的对待也是相互的。
做了一年半义工的来说点感性认识。首先,LZ的认识是有误区的,并不是每个自闭症的孩子都很聪明,大部分自闭症儿童都有智力障碍,几乎只有1%的自闭症儿童智力超常。第二,语言沟通障碍是自闭症的一个显著特征。他们没理会你,并不是他们不愿意与人沟通,而是因为他们注意不到你的存在,或是他们注意到了却不理解你在说什么。患者的眼神是离散的,你要把他的脸抬起来,双眼注视他的眼睛,双手置于太阳穴旁边集中他的视线,他才会看着你,对视那一瞬间马上要说话,不然他们又会分散掉注意力而听不到你说什么。我遇到过一个5岁的小男孩,我要看着他的眼睛重复一句话好多遍他才能够理解。但是这种情况还算是幸运的了,我带的第一个小朋友,五岁了还没开口说过一个字。这种语言沟通障碍还体现在,患者说的话我们不知道他在表达什么。我后期带的是星星班的小朋友。星星班的小朋友属于症状比较轻,问题比较小的。可有时候他们被要求复述老师讲的一个故事,几乎所有小朋友都没办法完全准确的复述一个故事。有的死记硬背而不完全理解,有的完全记不住也不理解就自己发挥,但是逻辑混乱。其中有一个孩子,他说的话,没有一个老师听得懂。第三,自闭症的矫治、干预、训练何止是要他们学会与人交流啊!LZ说他们有自己的生存方式,此话有点想当然。我带的第一个孩子,是刚刚被送进来的,五岁了连站立都不会,更别说走路、爬楼梯。我们要带着他每天环屋子走三圈、五圈,每天爬楼梯下楼梯三趟、四趟,每种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这个孩子要一样一样分别学上一两个月。还有一些孩子无法用手接丢过来的东西,每天也是要做上几组传球、接球的练习。我们把这种练习叫做感统练习,也许是为了训练孩子的感知能力吧,例如:匍匐前进三个来回、投篮50个、环屋子跑五圈、在蹦床上跳100下……
为何列出如此具体的数字,因为自闭症有个特点,就是行为刻板,曾经看过一个孩子把一盒珠子倒出来再一个个放进出,不断重复!很多孩子喜欢看电视广告,特别是重复地看电视广告,时不时还背出几句广告词,这种刻板行为让他们有安全感。有一位家长告诉我说,第一次载他们的孩子去公园,途中顺路去超市买东西。第二次载他去公园,因为没有去超市买东西,路线变了,孩子大哭大闹;做统感的时候,比如三人传球,一开始从左向右传,如果突然变个方向他们就不干了,因为这种改变使他们不知所措,焦虑不安。所以,老师说一百个,他们一定做到一百个才肯停下来。有时候我陪孩子传接皮球,数到我自己都忘了,孩子问我数到哪了,如果说我也忘了,他们一定会要求重新开始!T_T。。。
综上啰嗦所述,这些孩子根本没有所谓的生存方式,没有矫正、干预他们的行为他们恐怕“生存”不下去。---------------------------------------------------第一次割JJ-----------------------------------------------------赞同第一位知友说不赞成不了解自闭症的人去做短期义工(我们当时做义工之前培训了两天)。虽然赞同,在这里还是再深入讨论一下吧。。。。说说我看到的自闭症患者的家庭。1.
经济困境。
许多家长辞去工作,全程陪孩子训练,在这里陪孩子一陪就是一整天,家长几乎体力透支。有的还需要“保姆奶奶”、“保姆外婆”,这些全职照顾孩子的家长,没有假期,没有休闲,也没有机会重返工作岗位,还要为孩子找医生、找老师、找社区……筹措进行康复训练的资金。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有起效的时间至少需要两年,每年都有不少家庭因为经济上无力负担而放弃培训。2.心灵的煎熬。
对自闭症儿童的家长来说更是严峻的考验。除了经济压力以及积劳成疾给家长带来的精神冲击,希望的缺失对他们来说更是致命。自闭症是终身障碍,在接受了早期干预训练后,上学、就业、养老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自闭症患者即使具备一定的谋生技能,工作期间也需要家人或社工的陪伴,以帮助他们处理人际关系和突发情况。这样十几年如一日且几乎看不到光明和前途的巨大精神压力下,导致很多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气氛经常处于紧张状态,甚至走向破裂。现实中有许多单亲母亲带着自闭症孩子挣扎在生存线上。再说说自闭症患者面临的社会环境。1.
社会对自闭症儿童的关爱不够
自闭症的孩子始终是要融入社会的,但是许多普通学校都不接受自闭症孩子。致使很多患儿在接受两年训练之后就回家呆着,没过多久,孩子又回到训练前的状态。也有家长把孩子继续留在康复中心训练,也有家长把孩子送到残疾人或智障儿童学校,但由于长期处于自闭症患者或智障患者的群体中,个体之间相互模仿,孩子的治疗会遭遇瓶颈。其实,让患儿与正常孩子一起生活才是患儿康复治疗的唯一途径。但是很多普通学校担心自闭症孩子能否适应,担心其他孩子能否接受,以及老师能否面对巨大的压力,种种担心使学校把自闭症患儿拒之门外。让自闭症儿童和普通孩子坐在同一个教室学习,接受融合教育,是很多自闭症患儿家长梦寐以求的。虽然全国有些省份规定普通幼儿园、学校应该接受残肢、轻度智残的适龄儿童随班就读,但关于自闭症儿童如何上学的规定至今还是空白。因此面对普通学校的拒收,家长们无计可施;而面对自闭症孩子,很多学校也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2.
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的数量、资金非常有限
我国现有的自闭症康复机构多为民办性质,固定资产投入、人员稳定性都难以保证,康复训练的质量就更加难以保障了。而且这样的机构也少得可怜。相当一部分康复机构是由自闭症儿童的父母亲属创办的,由于家里有这样的孩子,他们更能体会到自闭症患儿父母的不容易。同时由于身处困境,他们创办康复机构的能力也有限。我参加义工的这家康复机构算是广州比较大比较出名的机构之一了,但他们容纳自闭症患者的能力也特别有限,许多患儿家庭报名之后要一直排队,从年初排到年末,才能轮到接受治疗。很多时候都是因为老师太少,因为除了星星班的孩子,一个老师只能带一个学生,只有一个老师带着还不够,需要家长或义工协助、看护,所以这个时候有没有义工对家长来说就天壤之别了,很多家长会说:“有你们义工在,我们家长也不用那么累了!”甚至有些家长熟练到自己可以代替老师的工作,借助机构的器材,在义工的帮助下,就可以完成系统的教育活动,“省得排队等老师。"当被问到“我们能为这些“星星的孩子”做些什么”时,我想,家长的那句话——“有你们义工在,我们家长也不用那么累了!”——道出了最直接的答案。感谢每一个有心加入义工队伍的人,即使你们只是短期的、未充分理解过自闭症的,你们也确确实实帮助到这些孩子、真正帮助到这些家庭。
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一直在为一群4 ~ 10岁的自闭症孩子做音乐训练。之所以想回答这个问题,是因为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也一直在问自己,我这样做会为孩子们带去什么。其实我非常赞同题主的"在绝大多数所谓的'正常人'订立的社会规则之下,他们不得不学着去和人交流"的看法,看似激进,却在这个和所谓"正常人"不太一样的群体中体现得透彻。自闭症孩子们是快乐的,如果真的有那么一个星球,不需要顾虑任何生存规则,是的,这些孩子们真的会和星星一样。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必寻求他人认可,不需要接受规律和常识,眼中永远保持着世界最基本的形状和色彩。他们会为了任何眼前的事物而兴奋,而不会尝试将这些物质归约到某个公式或定理,从而变成一个毫无兴奋点、习以为常的东西。而当外力开始作用在这些孩子们身上时,孩子们就变得急躁了。和楼上提到的类似,之前我所在的疗养院的最小的一些自闭症孩子每天会接受吃饭 - 清扫 - 洗手的日常习惯培训,但某天垃圾桶挪了位置,个别孩子就会哭闹。因为长期的外力让他们接受了垃圾桶应该出现在那里,但是自闭症孩子并不能产生正常的思维去理解垃圾桶为什么要在那里。同理,自闭症孩子们也会被教育和见到的某个叔叔/阿姨说你好,他们能够机械的模仿出这些词语,但他们并不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开始理解为什么要说你好。当这种环境在未来某天被打破时,孩子们会不能接受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所以是否应该对自闭症孩子们产生外力?社会公认,自闭症孩子们如果不做早期的习惯、常识训练,很难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但说真的,这些真的都只是考究了"如何让这些孩子被常人接受而正常生活,如何让父母不再过分操心和痛苦",但没有人会去考虑"如何让自闭症孩子们一如既往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快乐",放心,自闭症孩子完全不会因为被常人接受或者不再被父母操心而快乐。而你以为前者真的很成功了吗?我可以消极的说,几乎所有的自闭症医疗机构,都只是在做尝试,自闭症这种天生的神经疾病,目前还没有任何医疗方法能够说"治愈"它,甚至可以说,完全无法界定"治愈"的边界是什么。每每我想到这些,我就会悲观的联想,我现在为孩子们做的这些,会不会也只是一厢情愿。于是再到后来,我只是陪一些表现出对音符、节奏有天然兴趣的孩子玩儿,而不再把它称为所谓的音乐治疗。我能理解所有自闭症孩子父母的痛苦,也感激所有自闭症关注者的爱心与帮助,我只是为了这些孩子走错了星球而惋惜。
针对问题本身的回答是很简单的:强迫自闭症儿童与他人交流,当然不一定是有利的。但是想要搞清楚为什么,却是很复杂的。自闭症形成的原因,很可能和神经系统的发育障碍有关。自闭症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严格地说,因为结构决定功能,我们常听到的焦虑、抑郁,也和神经系统的波动有关。但是,如果一个人有焦虑和抑郁的表现,还可以去咨询心理医生。自闭症的诊断和症状改善,却必须要借助神经内科医生的帮助。目前对于自闭症的了解是相当有限的。在诊断方面的重要参考是美国精神病学会发布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随着这本手册的修订,自闭症的诊断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第五版的手册将自闭症障碍表述为社会交流障碍和限制性兴趣/重复行为两方面,再到下一层还有很多具体的判断标准。以社会交流障碍为例。我们现在无法准确判断,自闭症中的交流障碍,是不愿意和别人说话,不能和别人说话,听不清别人说话,还是听不懂别人说话。跑题一下,特定脑区损伤导致的失语症(aphasia),症状是丧失产生语言或了解语言的能力。尽管发音功能属正常,但不能说出有意义的语言。自闭症的研究甚至没有达到这个层面。只有极少数的案例,将自闭症相关的症状和特定基因联系在一起。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对自闭症的成因无从知晓,也就没有办法对症下药。目前所采取的改善自闭症的手段,主要是为了让表现出自闭症障碍的群体,更好的融入主流社会,减少他们生存的困难。我们面对自闭症儿童时,应该抱有最大的耐心和包容。他们可能十分希望与人交流,但是却表达不出来。或者是听到了你的反馈,却无从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前一段时间听到台湾学者的实践表明,自闭症儿童在学会通过打字和别人交流后,终于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孤独,或者是为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傻瓜」而感到高兴。在自闭症的改善方面,因为明确的机制研究太少,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不赞同没有经验的人凭着自己的主观感受,去和自闭症儿童交流。即使是做自闭症基础研究的工作者,也不具备辅导自闭症儿童的条件。这样的工作应该交由专职的临床医生来进行。热心人士最好是从其他角度优化自闭症群体的生存环境,让更多的人理解他们,接纳他们。而且,我们也不应该先入为主的把自闭症看作一种疾病。鉴于神经系统的复杂程度,自闭症深层的机制未必是有害的。之所以要有自闭症这么一个定义,本质上还是帮助他人的需要。毕竟在这个年代,人还是要生活在社会中的,我们每个人都要承担社会活动带来的负担。帮助自闭症人群,只是帮不善于参与社会活动的人群,分担一些压力而已。随着研究的深入,或许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相关的基因,用更高明的手段修饰这些基因。这就像一出昆曲和一部3D电影的区别。技术在不断进步,得到快乐的目标却是不变的。
我是一个自闭小孩的家长,目前小孩也在机构干预,进步还不明显。自闭症在中国的关注和政府支援比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太远了,国内的机构能力也是参差不齐。对家长来说,最宝贵的是小孩成长的时间不要耽误了,而不是花费的金钱。我小孩开始发现症状干预到现在一年了(现在2岁8个月),花费接近10万,但是和一年前能力变化不大,家里人那心里着急啊,时间过得越久,小孩干预的作用就会降低。我上的机构是香港人开的,算是还不错的,但还不断出现老师流失,老师集体罢工等情况,唉。而有一些出名的机构根本排不上号(2年以后才能安排)。上面的话有些跑题,多是对目前国内干预治疗自闭环境的落后状况的抱怨,希望随着法治社会的发展,会有一些保护发育障碍的小孩的法律出来吧。(如美英等国家规定小学都要接收发育障碍的小孩,并且老师要掌握干预的能力)。再回复一下楼主的问题,对自闭儿的干预目的不是要强迫他们与人交流,其实在干预重要性中,语言是最次要的。自闭儿首先要解决的是他们注意力的问题,他们喜欢沉迷在自己的有限的,简单的玩乐当中(跑圈,扔玩具,拍打玩具,开关柜门,旋转身体等),这些玩乐基本上一成不变,他不会自然而然扩展出其他感兴趣的玩乐(正常的小朋友都会不断尝试新玩具)。即使给他新玩具在他眼里也只是可以拍拍打打仍仍的另一个物件而已。由于上面的沉迷问题,他们不会去主动探索世界,或者说,他们以一种很缓慢很缓慢的方式探索世界(一种比喻是蜗牛孩子),因为基本没有模仿的能力,他们只能自己摸索成长,如果不加任何干预,让他们自己发展,可能多年过去了,他们仍然只有1两岁小孩的技能。(还不包括自己吃饭,自己去大小便,我小孩现在都还不会)。自闭症的干预目的并不是让他们可以成为一个完全正常的社会人(可能1%的几率有吧,那种一般也是轻度的自闭症或者误诊),干预的基本目标是让他们掌握一些个人生存的技能。(基本的就是吃饭,穿衣,出门回家,到厕所排便等。高级的就是认字,语言-被动沟通,知识学习等)。说说我小孩的例子,如果一个事情,能够解决它的动机问题,他也一样能够较快学会。比如滑滑梯(有个圆筒那种),小区的滑滑梯带他走过几遍后,他自己能够完成上楼梯,滑下来,再跑去上楼梯(我小孩都是跑的,基本不走)的循环过程。但是他学习的方式是自己摸索和不断尝试(上滑梯的时候他总是头先进去,然后再办法把身子再转过来屁股坐着滑下来,这种独门的方式是他自己摸索得到的),确定了一种模式后他就很久不会再变模式了。上楼梯的方式,走的路线基本都是高度重复的。单从滑梯的学习来看,他和一般小孩没有明显差距,这是因为滑梯这种活动是自己摸索能够比较容易习得的(是奔跑,爬的动作组合),解决了动机问题(小孩天生都喜欢滑下来的感觉),他自己摸索就习得了。而对于生活中的其他技能,他就很困难了。比如叫他名字没有回应,这个训练了估计不下千遍了,没有进步。比如尿尿不会表达,肚子饿了不会表达(哪怕肢体语言没有),更不要说叫爸爸妈妈了(机构老师教会了发爸爸妈妈的音,但是他不会对应人,而是拿着饼干勾引的时候一阵乱叫)。而家里的玩具车,教他玩他学不会(玩具车是正常是我这里开给你,你再开给我这样玩的,到他手里就是翻过来翻过去看,抠抠车轮什么的,要不就放嘴里啃,然后玩一会就没兴趣玩干脆扔掉)。买了一个电动的小摩托,只要右脚轻轻踩一下油门就会走,但是他就学不会。最后变成他坐车, 我推车,推一会就没有兴趣了,要下来。坐车也不会转方向。总而言之,就是没有解决它的动机的活动,你怎么教他他都没有作用。解决了动机的活动,不用你教(当然你教他也不会听),他自己能摸索学会。我认为自闭小孩发育成长最大的问题,首先就是注意力太局限,其次是没有模仿能力。注意力局限导致他无法建立更多活动的学习动机,没有模仿能力导致他无法习得高级生活技能。对我小孩而言,只要每天肚子饱,身体没有不舒服,可以在外面(他不喜欢呆家里)奔跑随意玩耍,他就很开心。但是他现在2,3岁可以这样,甚至10岁以前都可以这样。但是长大了以后呢。如果没有基本生活能力,即使家长预留了财富可以让他衣食无忧,他也无法在社会中轻易生活,还有一个隐患就是成人后有些行为可能会不受控制。所以自闭的教育必须解决让他成为一个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人,这是基本要求。所以楼主说的与他人交流,我觉得如果目的是为了提升他的注意力和习得技能,那就是有价值的(交流不一定是语言,也可以是手势,眼镜对视,甚至一起玩一个游戏)。感谢那些有志做自闭儿教育的义工的人,希望你们真心体会到这个发育障碍的小孩这个群体 对你们的需要。也希望通过越来越多用心的人的努力(包括上面楼层的一些特教老师),国内的这个行业真正做到有沉淀,科学从业,真正让更多的自闭儿成长起来。谢谢。
题主说他们有自己的世界,有很多孩子还很聪明,这个可能有;但说他们因此而不需要与非自闭症患者交流,却是想当然了。人是社会动物,没有谁可以脱离了社会而单独生存下去。即使是泰山,也要融入森林这个社会的是不是?有些自闭症患者(患儿)虽然有才华,但通常是与外人的交流的过程中才会被发现有才华,不交流就不可能有机会让人发现。而其中一部分严重的自闭症患者(患儿)不具备基本生存能力,连自己穿衣吃饭都不会,你怎么指望他们脱离了普通人的社会自己生活?忍不住在这里推荐几本介绍自闭症患者主观世界的书。首先是患有自闭症却通过自己努力最终获得了心理学学士学位以及动物学硕士及博士学位,并在大学里任教的。她与人合著了,将自己的经历记录了下来。她的故事还曾被拍成电影。顺便提一句,她小时设计了一种,我觉得大爆炸理论里Leonard曾说自己10岁时为了获得人体接触而造过一台hugging machine,其灵感就是来自这里。另有两本和,其作者是澳大利亚人自闭症患者。她写了这两本书来介绍自己的生活和感受、挣扎和奋斗,我个人看了非常有感触,特此推荐。
之前在做自闭症孩子的测试的时候 有个小女孩特别可爱。她妈妈教她对每个人都说 【你真好看 我好爱你】。于是她对每个人都说这句话 虽然她不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跟自闭症的孩子交流 就是要使自己处在跟他们一样的情况下。当时有个男孩子 自己坐在地上盘着腿抱着头嘴里大喊大叫自言自语 我们老师就也坐在地上跟他一起盘腿抱头大喊大叫 过了不一会 男孩子就停下来看着我们老师 开始试图和她交流了。我觉得 脱离孩子的自身情况用正常人的交流方式跟他们交流 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们根本不会注意到你 也不会理解你在做什么。如果真的想要和他们交流 那就一定要设身处地在他们的世界里 尝试去理解他们的想法。其实有时候我觉得他们就像另一个物种 他们活在自己的小世界是很幸福的 就像一只小猴子 活在他们自己的猴群里 觉得很安全很幸福。我们觉得他们不能正常交流很可怜 可是他们自己不觉得呀。出于对家长和社会的安慰 我们可以尽力跟他们交流 但是出于他们自己 其实不用强求。子非鱼 安知鱼之乐。----------------------------------------------------------------------------------今天在杭州做测试 好像又有了点新的感悟。今天遇见的两个自闭症的孩子一开始都不配合我的动作 然后我停下来问他们要不要抱抱
他们说要 紧紧拥抱了半分钟之后 接下来的动作就做的很好。所以我在想 可能肢体动作比语言更能有效沟通 而他们比我们想象中的还需要温暖和爱。
睡前看到了,就一年多的志愿经历,顺手写点。说几点,1.自闭症是目前为止还不知病因的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按能力大致分为低功能和高功能。智力正常的属于程度好一些,但不会交际,也就是不会察言观色。2.虽然未知病因,但目前认可的方式只有行为干涉,叫ABA。需要机构强化意识,帮助他们建立规则的意识,以适应社会需要。3.我们志愿者做的,是为他们模拟一个小社会,让他们和家长感受温暖,有利于更好的成长。
有时间我再补充,如果有人关注的话。
为什么楼上那些人说自闭症患者就像说白痴。自闭症从医学的角度来说并不需要真正矫正,因为他们只是异于常人,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智力。他们只是没有与其他人的沟通能力。很多自闭症儿童长大以后可以做很多和正常人一样的工作,只不过他们还是不爱沟通。有一本书,是一位心理学医生走访那些小时候自闭症的人写的手记。里面很多能干的人,印象最深的是其中有一位生物学教授,她有很多很出色的农业发明,一般人无法忘其项背。只是在参观到她的卧室时,作者发现有一台奇怪的机器,是她自己给自己的发明:拥抱机。她无法和其他人进行过于亲密的接触,但拥抱机足以给她温暖。反之虽然我只是从书本上得知这些,但感觉是,国内的那些机构,就是把自闭症和智障划等号,这是最大的不慈悲。
我接触过两个儿童心理及行为发育的知名教授,如果他们来回答这个问题,答案估计截然不同。姑且称之为:D教授,和A教授。A教授一直致力的,就是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干预,包括语言障碍和社交障碍等。通俗点说,就是教他说话,教他沟通。“每周至少40个小时的互动。”这是A教授的理念。注意,是互动,而不仅是陪伴。方式很多,并不是强迫孩子说话,而是强调“一来一往”。什么是一来一往呢?我抛一个球给你,你抛回给我,这就是一轮“来往”,这才是有效的沟通。据我所知,不少家长嫌麻烦,把孩子交给康复机构,但收效甚微。拿A教授的话说就是:“连父母都没有耐心做的事,你还指望别人用多大的耐心帮你做好?”A教授的案例中,有在训练之后社交行为改善得不错的孩子。喔最好的那个案例,妈妈是个小学文化水平而已,她懂得的理论很少,只知道“我要一直陪我儿子玩互动游戏”。而另一个A教授,他主要的精力不是在改善劣势,而是挖掘优势。“这世界上有很多不怎么依赖社交能力的工作啊。”比如音乐家、科学家、程序员等等。如果这孩子的确天份很高,何必强迫他一定要改为另一个自己?当然,这并不代表完全放弃社交障碍的改善,只是时间分配的问题。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可以用画素描的方式来提升;而与此同时,也可以花更多的时间来玩24点,加强他原本就很敏锐的数学能力。这是A教授的方法。可能你看出来了,D教授是强调补上短板,改善Disadvantage;而A教授则是强调发挥优势,强化Advantage。怎么选?实在无定论,看家长如何选。这个社会需要独树一帜的领军人物,也需要很多中庸(非贬义)的后盾。所有的前提,当然是这个自闭症孩子能一定程度地自理。
所有自闭症干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他们能够独立的过上有质量的生活,这就需要与社会和他人有互动,有交流,这才是需要对他们进行社交训练,沟通训练的目的,并不是要强迫改变他们的交流方式。就算是普通人中也有哪些不愿与人交流的所谓宅男,但是他们通过运用网络等技术工具能够实现高质量的生活,而大多数自闭症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woo....才来几天就有
邀请答题,感觉自己棒棒哒!自闭症谱系涵盖面太大,从重度自闭症(通常伴随严重智力残障)到亚斯伯格综合症, 每一个自闭症个体都拥有完全不同的性格, 脾气以及对这个世界的经验和感受。针对孩子的自闭程度家长自然会有不同的期望和要求。对于中度到轻度自闭症的孩子来说,在智力与学习能力不成为障碍的条件下,能与‘主流社会’沟通是他们在今后人生中能够拥有‘正常生活’的唯一途径。所以大量的沟通陪伴是完全必要的。他们也许对沟通不感兴趣,但是不意味着这种能力不是必须的。对于重度自闭症的孩子们来说,沟通愈发重要,重要到什么程度呢? 关乎生存。父母不能也不会永远陪伴在他们身边,当父母去世,或者不再有能力照顾他们的时候,他们必须能够和其他人做出做基本的沟通:我饿了(渴了),我要上厕所,我不舒服,我很悲伤...等等,如果他们无法做出这样最基本的沟通,那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状态可想而知。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与自闭症儿童的沟通不一定是口头的,很多自闭症儿童倾向于视觉沟通,也就是利用照片,图画,手势以及闪卡来进行最基本的交流。语言的沟通对他们来说十分困难,所以在陪伴的过程当中需要首先确立一个儿童的沟通方式和沟通技巧,再来进行了解和陪伴。
真假自闭症鉴定现状自闭症从国外引入国内,从科学确认到大规模治疗干预仅有二十年的历程,由于没有建立完整的鉴定体系,特别是由于医学基础科学对其没有建立完整、系统的生理医学科学理论,所以自闭症还不能通过医疗仪器检测出来,主要依赖医生的个人经验。但重度阿斯伯格症、xxy染色体变异、重度语障患儿表现出来的举止、行为、动作、语言与典型自闭症非常接近,医生仅仅依靠家长填写ABC自闭症量表是无法做出准确判断的。而训练又在残联系统或民间,造成医生无法跟踪被训练孩子的成长过程,无法返述自己的鉴定结果,从而找到鉴定和康复之间的规律。致使没有经过长期培训特殊孩子的医生很难分辨出典型自闭症和类似自闭症的其他发育障碍的细微差别。于是很多不是自闭症的孩子被以自闭症倾向、高功能自闭症、自闭症谱系等模糊的名词命名。被人为戴上了自闭症帽子,致使自闭症的发病率成倍增加。真自闭症自闭症是台湾、香港的命名,大陆称孤独症,被划分为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是一种典型的广泛性发展障碍。以严重的、广泛的社会相互影响、沟通技能的损害以及刻板的行为、兴趣和活动为特征的神经类疾病。典型自闭症儿童有着明确的症状显现,与其他泛自闭类疾病有着本质的区别。典型自闭症也是我们说的真自闭症,仍是世界医学难题,最基本的病因尚未清楚,是不可治愈的疾病。对于真自闭症儿童我给到家长3条建议:1、建议家长去有资质的医院进行鉴定,医院出具自闭症诊断书后可办理残疾证,对儿童日后生活有一定的帮助。2、如有条件可再生育。二胎患自闭症的概率没有任何医学证明比其他出生儿童更高。3、去类似北京星星雨这样的机构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学习,家长亲身参与并接受ABA训练,学习ABA训练的理念、技术及流程,在今后家庭共同生活的场景中将ABA融入,从而达到尽量提高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的目的。之后无需再接受其他任何医疗或康复机构的治疗或训练。假自闭症自闭症孩子经过训练能够很轻松认识数千个汉字,能够诵读小学课文,但他们永远不会不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文字的含义,这些孩子才是真正的、典型的自闭症儿童。而那些可以训练回归的孩子称之为假自闭症,例如重度阿斯博格症患儿、真多动、语言发育特别迟滞等,存有这样发展障碍的儿童有与典型自闭症几乎一模一样的症状。也就是医院常用的自闭症谱系、自闭症倾向、轻度自闭、高功能自闭症等,我认为他们只是在某段时间里某个发展层面停顿下来,是完全可以通过训练回归社会的正常儿童。鉴别真假自闭症为什么一定要鉴别真假自闭症一旦发展障碍儿童被贴上自闭症的标签,将给家庭带来了巨大心里创伤和压力,错误的判断更会在儿童回归训练方面造成严重的后果。家长在训练方向和潜意识都会遵照自闭症的训练方式进行研究和执行。典型自闭症,真自闭症,现代医学无法治愈。只能通过ABA训练对其能力进行有限的改善。而真正的问题在于不应该对所有的发展障碍儿童都使用ABA训练,自闭症谱系、自闭症倾向、高功能自闭症、运动神经发育迟滞、阿斯伯格症等儿童,他们只是在某段时间里某个发展层面出了差错的,是正常儿童中某些能力偏弱的,但他们仍然属于正常儿童的范畴。是完全可以通过“非ABA”训练回归社会的。对于不是自闭症的儿童用只针对自闭症设计的ABA训练方法进行康复,如同给得肺炎的孩子用肺癌的药物,后果可想而知。这样的问题非常普遍,而这将关系到无数儿童及家庭的未来。
干预的目的就是陪伴者参与到他们的模式里面,赞同他们的模式,让他们注意你的存在,然后引导他们关注我们的世界,学习我们的方式。不能是强迫的干预,强迫的干预是无效的。
不会说什么大道理,就谈谈自身吧。
从小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去过的地方很少,吃过的东西不多,总感觉和身边的人不好沟通,大家总是说我很淑女,不爱说话不喜欢热闹,其实不是这样的。这是自卑。于是,找尽各种理由不参加朋友的集体活动和家庭聚会。喜欢一个人窝在图书馆的一角,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那时的我特别喜欢读励志和人际关系的书(以致后来一看到目录就知道里面会写些什么,一看到那类书就从心底的反感)。不知道到底多长时间,突然有一天我发现,自己会了好多东西,和别人聊天时不再只是一个倾听者,这让我很受鼓舞,于是更努力的学习各种知识,也开始积极的参加一些活动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的第一份工作很累,很辛苦,正式的步入社会,接触到的新人,新事又一次打击了我,感觉自己真的是太自大了,世界并不像自己想象的样子,我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我似乎又回到了那段不爱说话,不爱参加活动的时候。可是我的内心知道我不应该是这样的,于是我开始观察身边的人,他们是怎么做才能那么受人欢迎。。。。。。我开始阅读大量的心理学的书,一方面想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一方面想更了解其他人。呵呵,天生的特质让我有真么一个优势,就是一个很细小的表情,很细微的动作,我就知道对方现在心里是怎么想的,他想做什么,于是,有更多的人喜欢找我聊天,说说他们不轻易透露的小故事。我的第二份工作是一家国企,由于乱七八糟的懂些很杂的东西,又自来熟,竟然能和各路人都聊的开,交了N多朋友(我可都是发自内心的在和他们相处——虽然有些人说我“太会来事”)再加上我的细心,耐心,自信,竟也让领导很看好我,我的岗位越来越。。。。。。仅有的出国的机会也分配给了我。
额,说多了,其实我觉的孩子和成人是一样的,各方面的比拼从幼儿园就开始了。让孩子多出去看看,不仅积累知识还会让他们和朋友一起时有话题(可以炫耀的东西——小孩子吗都是这样的):家长要起带头作用,如果家长都这样,那孩子能学到什么好的。要多鼓励孩子,要让他知道,他是很优秀的,这样他才不会自卑,会更积极的表现自己。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大家说的都好专业,我不会说那些专业词句,可是我觉得这是我自身经历,希望能帮上忙。呵呵!
我也想过这个问题,结论是这种想法太理想化了。目前对于自闭症儿童的干预和矫治是为了他们今后能够尽可能顺利的生活下去,有时候生存能力必须凌驾于心理舒适之上。
我要申明一点,自闭症是天生的,是社会上一些所谓的专家把自闭症解读成养育不当和生活的环境所致,使得他们的父母很难得到周围人的理解,还要背上养育不当的罪名。我深有感受,因为我就是一名自闭儿的母亲。
所谓对症下药,你如果没有找到他们受伤害的根源,那是没有办法着手治疗的。一般是成长过程中受到来自家庭的伤害而导致的,但各有不同,离异家庭、家暴,由于缺少关怀,没看到多少真善美。别说孩子了,大人也一样,由于比孩子有更多的经历、固定的思维、结论,更难处理。
只做补充答案。因为好多人答案都默认了题干的错误。题干所提及:目前针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主要是找人陪伴、沟通。这句话不对。美女 第三点已经大体说明。我就说一下干预治疗的理论相关。大多数人其实对于「干预」的认识其实十分模糊,儿童孤独症患儿的干预方法按照类别来分,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生物疗法:服药、听力、排毒、禁食、高氧压运动疗法:感觉统合训练等教育疗法:ABA、RDI、结构化教学、言语治疗、社交故事等心理疗法:情绪调节、启发自我意识、培养交往意识等孤独症的康复方法很多,他们相互之间是融会贯通的,那一个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哪一个都不可能和其他方法截然分开。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攻克孤独症。他们互相补充,任何一个孩子的康复,都不是只是用一个方法作用的效果。同时,由于孤独症孩子的个性特征十分明显,智力差异、孤独症的程度差异,决定了同一个方法在不同孩子身上的效果也是不同的。而根据我个人的理解,中国众多的孤独症的教学机构其实都是以教育疗法其中的分项理论作为康复导向的。再加以运动疗法与心理疗法的课程治疗的课程对孩子们进行综合性的康复治疗。而对于各种干预方法的具体解析和比较,以后有切题的再继续答。以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改变内向性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