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损伤的护理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其他科|||||||||||||||||& & &>&&>&动脉血管硬化变脆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动脉血管硬化变脆部位:科室:动脉血管硬化变脆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动脉硬化是随着人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血管疾病,其规律通常是在青少年时期发生,至中老年时期加重、发病。男性较女性多,近年来本病在我国逐渐增多,成为老年人死亡主要原因之一。动脉硬化的原因中最重要的是高血压、高血脂症、抽烟三大危险因子。其他肥胖、糖尿病、运动不足、紧张状态、高龄、家族病史、脾气暴躁等都有关系。(1)高血压:高压血流长期冲击动脉壁引起动脉内膜机械性损伤,造成血脂易在动脉壁沉积,形成脂肪斑块并造成动脉硬化狭窄。血压不控制,心肌梗塞发生率约提高2~3倍,脑中风则约4倍。(2)高脂血症:血中脂肪量过高较易沉积在血管内壁形成斑块,造成动脉硬化狭窄。(3)糖尿病:糖尿病人的脂肪代谢会出现问题,血液中运送脂肪的蛋白质(称做脂蛋白)会产生变性,在运送过程中脂肪容易沉积在血管内壁形成脂肪斑块。(4)抽烟:香烟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会损伤动脉内壁,受伤的动脉内壁会卡住胆固醇,引起血小板堆积形成脂肪斑块。同时,抽烟也会引起冠状动脉收缩痉挛,减少血流量。(5)缺少运动:运动可以增?a href="http://jbk.39.net/keshi/pifu/pifubing/490b3.html
target="_blank" class=blue>痈呙芏戎?鞍祝?跎俚兔芏戎?鞍祝?锩ι硖灏讯嘤嗟ü檀即拥ǖ烙氤Φ琅懦鎏逋猓?苊夤?5ü檀汲粱?谘?苣诒凇4送猓?硕?梢源俳??貉?罚?黾友?艿?裕??a href="http://jbk.39.net/keshi/neike/xxgnk/9d4ab.html
target="_blank" class=blue>低血压,消耗过剩热量,使身体脂肪比重减少,肌肉比重增加,而减轻体重。因此缺乏运动的人很容易得到粥状动脉硬化。(6)肥胖:肥胖或体重过重的人,心脏负荷加重,血脂肪不正常的机率也较高,因而增加粥状动脉硬化风险。肥胖,易促发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胰岛素阻抵抗症候群。(7)过大压力:人会因为压力而增加肾上腺素的分泌,于是引起血压升高、心跳加快,伤害动脉血管内壁。(8)家族史:指的是基因上的因素,使某些人早期就发生动脉硬化疾病遗传,其原因仍未明,有的是严重高胆固醇血症,迭积在血液中,进而促发动脉硬化发生。有的是早发性高血压,或是容易发生血栓等。【发病机理】本病发病机理未完全阐明,近年研究虽有进展,但目前仍然是以多种学说或假说从不同角度来阐述。(一)脂质浸润学说 认为本病的九一与脂质代谢失常密切相关,其本质是动脉壁对从血浆侵入的脂质的反应。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动脉壁出现楼板样斑块,而胆固醇和胆固醇酯则是构成粥样斑块的主要成分。虽然动脉壁也能合成胆固醇和其他脂质,但近年来对动脉壁和内皮细胞的生理和病理研究以及对粥样硬化病变的组织化学和免疫化学检查的结果,证实粥样斑块中的脂质主要来自血浆。血浆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磷脂等是与载脂蛋白结合成脂蛋白而溶解、运转的。LDL含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最多,VLDL含甘油三酯最多,HDL含蛋白最多,血浆中增高的脂质即以LDL和VLDL或经动脉内膜表面脂蛋白脂酶的作用而分解成残片的形式从下述途径侵入动脉壁:①内皮细胞直接吞饮;②透过内皮细胞间隙;③经由内皮细胞的LDL受体;④通过受损后通透性增加的内皮细胞;⑤通过因内皮细胞缺失而直接暴露在血流的内膜下组织。脂蛋白进到中膜后,堆积在平滑肌细胞间、胶原和弹力纤维上,引起平滑肌细胞增生,平滑肌细胞和来自血液的单核细胞吞噬大量脂质成为泡沫细胞;脂蛋白又降解而释出胆固醇、胆固醇酯、甘油三酯和其他脂质,LDL还与动脉壁的蛋白多糖结合产生不溶性沉淀,都能刺激纤维组织增生。所有这些合在一起就形成粥样斑块。脂蛋白中的HDL可将胆固醇送到肝脏分解、抑制细胞摄入LDL和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因而被认为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脂质经过氧化作用而产生的脂质过氧化物,有细胞毒性,损伤细胞膜,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二)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学说 前者认为本病开始于局部凝血机制亢进,动脉内膜表面血栓形成,以后血栓被增生的内皮细胞所覆盖而并入动脉壁,血栓中的血小板和白细胞崩解而释出脂质和其他活性物质,逐渐形成粥样斑块。后者认为本病开始于动脉内膜损伤,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增多,血小板在该处粘附继而聚集,随后发生纤维蛋白沉积,形成微血栓。血小板聚集后释出一些活性物质。其中血栓烷A2(thromboxane A2,TXA2)能对抗血管壁合成的前列环素(prostacycline,PGI2)所具有的使血小板解聚和血管扩张的作用,而促进血小板进一步聚集和血管收缩;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可刺激平滑肌的细胞增生、收缩并向内膜游移;5-羟色胺和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可刺激纤维母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肾上腺素和二磷酸腺苷可促使血小板进一步聚集:第Ⅷ因子使血小板进一步粘附;血小板第4因子(platelet factor4)可使血管收缩;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使血栓的溶解受到抑制。这些物质使内皮细胞进一步损伤,从而导致LDL、纤维蛋白原进入内膜和内膜下;使单核细胞聚集于内膜,发展成为泡沫细胞;使平滑肌细胞增生,移入内膜,吞噬脂质;并使内皮细胞增殖。都有利于粥样硬化的形成。(三)损伤反应学说 认为粥样斑块的形成是动脉对内膜损伤的反应。动脉内膜损伤可表现为内膜功能紊乱如内膜渗透过增加,表面容易形成血栓。也可表现为内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长期高脂血症,由于血压增高、动脉分支的特定角度和走向、血管局部狭窄等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所产生的湍流、剪切应力,以及由于糖尿病、吸烟、细菌、病毒、毒素、免疫性因子和血管活性物质如儿茶酚胺、5-羟色胺、组织胺、激肽、内皮素、血管紧张素等的长期反复作用;都足以损伤内膜或引起功能变化,有利于脂质的沉积和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而形成粥样硬化。(四)单克隆学说 亦即单元性繁殖学说。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每一个病灶都来源于一个单一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这个细胞是以后增生成许多细胞的始祖。在一些因子如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内皮细胞源生长因子、单核细胞源生长因子、LDL,可能还有病毒的作用下不断增殖并吞噬脂质,因而类似于良性肿瘤,并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虽然通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同工酶的测定,发现绝大多数病变动脉壁纤维斑块中只含有一种G6PD同工酶,显示纤维斑块的单克隆特性。但也有认为病变的单酶表现型并不一定意味着此病变的起源是克隆性的,也有可能来源于含有同一同工酶的多个细胞,然而由于不断重复的细胞死亡和生长,使测定结果显示单酶表现型。事实上将粥样斑块内的平滑肌细胞进行培养,还未显示出这些细胞会像肿瘤一样无限增殖。(五)其他 与发病有关的其他机理尚有神经、内分泌的变化,动脉壁基质内酸性蛋白多糖质和量的改变(硫酸皮肤素增多,而硫酸软骨素A和C减少),动脉壁酶活性的降低等。这些情况可通过影响血管运动、脂质代谢、血管壁的合成代谢等而有利于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Copyright &copy 2008- Limited,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全球医院网全球医院网 — 国内优秀的医疗信息门户 — 提供医院、疾病信息在线咨询服务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站常年:德恒(福州)律师事务所 任林鹏、李剑敏律师  什么原因引起深静脉炎
  医院静脉炎治疗专家介绍,静脉炎其实就是指由于血管内壁受到刺激,造成的血管壁发炎。静脉炎通常是由感染或受伤所引起的。当静脉由于感染或受伤而发炎时,血流在通过粗糙肿大的静脉时,可能会遭到阻扰。接着,血栓或凝血块会发生,并附着在发炎的静脉壁上,通常发生在腿部的表层静脉中。
什么原因引起深静脉炎  静脉炎的病因一;久蹲可致血流不畅、局部缺血、缺氧,使血管受损,内膜损伤,静脉内压力增高,导致静脉血栓形成。另外,外伤容易导致静脉壁的损伤,刺激静脉内膜,致使血流滞缓,诱发静脉血栓和静脉炎形成。
  静脉炎的病因二;寒冷潮湿会使体内温热之气易凝结在静脉中,受寒后血管痉挛、血管内膜损伤、血流量缓慢、血液黏度增高、凝固性增加导致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炎的病因三;血浓度高病人在下肢创伤、手术后、大面积烧伤、妊娠及产后等,可是血小板增高,粘附性增强。当静脉血管受到挤压后,血小板迅速聚集粘附与损伤部位,同时释放出凝血因子,这些凝血因子参与血液循环,血液成分改变,使血液呈高凝状态,而为静脉炎形成提供温床。静脉炎的病因四;血管壁损伤静脉血管损伤时,都会使静脉内膜下基膜和结缔组织中的胶原裸露,血小板发生聚集,并释放许多生物性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又可加重血小板的聚集,促使血栓形成引起局部血小板粘附、聚集,纤维蛋白及血细胞沉积,最终形成血栓导致发生静脉炎。
  什么原因引起深静脉炎上面已给大家介绍了,大家应该大概晓得了吧,假如您还有啥疑问或许是想要知道更多有关的常识,无妨如今就点击征询咱们的在线专家,与专家进行一对一的攀谈,让您愈加深化的知道。
中国|国内|上海|黄浦区|卢湾区|徐汇区|长宁区|静安区|普陀区|闸北区|虹口区 |杨浦区|闵行区|宝山区|嘉定区|浦东新区|金山区|松江区 |青浦区|南汇区|奉贤区|崇明县怎么样|最好|哪个|机构|哪家|技术|哪里|比较好|便宜|多少钱|大概|一般|需要|什么|医疗|有名|大约|保持多久|花费|价格|一览表|美容|手术|著名|排名|出名|高端|排行榜|静脉曲张|静脉血栓|丹毒|大动脉炎|
  风湿性静脉炎的治疗医院静脉曲张治疗中心(http。//www.tyj...& 血管伤的病因
血管伤的原因有哪些?
权威编辑:快速问医生(医生组)
  任何外来直接或间接暴力侵袭血管,均可能发生开放性或闭合性。的病因复杂,因而分类也不一致。按作用力情况而言,可分为直接损伤和间接损伤;按致伤因素可分为锐性损伤和钝性损伤;按损伤血管的连续性可分为完全断裂、部分断裂和血管挫伤;按血管损伤的程度可分为轻、中、重型损伤。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
最新经验文章
血管伤 推荐医院
20条患者评价
医院电话:
医院地址:西宁市胜利路3号(省
7条患者评价
医院电话:, 6136222
医院地址:西宁市同仁路19号(
更多你想知道的
专家互动问答
血管伤相关疾病
血管伤 精彩推荐
相关热门资讯
精彩健康专题心肌损伤是哪些原因引起的?
发病时间:不清楚
病情描述及疑问:性别:女年龄:13病史:孩子头晕恶心、吐,心电图检查心动过速,孩子一直心跳快,心脏彩超正常,心肌酶正常,医生说是心肌损伤
您输入的回答少于20个中文字,请补充输入。
有关的更多问题,
北京医院&&&外科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五官科_耳鼻喉科
副主任医师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外科_脑外科
为保障患者权益,我们仅接受有资质的医学专业人士的回答,请您先认证为医生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秦黎明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颈椎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病理改变】  颈椎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椎间盘的退行性变 颈椎位于头颅与胸廓之间 颈椎间盘在承重的情况下要做频繁的活动 容易受到过多的细微创伤和劳损而发病   其主要病理改变是:早期为颈椎间盘变性 髓核的含水量减少和纤维环的纤维肿胀 变粗 继而发生玻璃样变性 甚至破裂 颈椎间盘变性后 耐压性能及耐牵拉性能减低 当受到头颅的重力和头胸间肌肉牵拉力的作用时 变性的椎间盘可以发生局限性或广泛性向四周隆突 使椎间盘间隙变窄 关节突重叠 错位 以及椎间孔的纵径变小 由于椎间盘的耐牵拉力变弱 当颈椎活动时 相邻椎骨之间的稳定性减小而出现椎骨间不稳 椎体间的活动度加大和使椎体有轻度滑脱 继而出现后方小关节 钩椎关节和椎板的骨质增生 黄韧带和项韧带变性 软骨化和骨化等改变   由于颈椎间盘向四周膨隆 可将其周围组织(如前 后纵韧带)及椎体骨膜掀起 而在椎体与突出的椎间盘及被掀起的韧带组织之间形成间隙 称"韧带间盘间隙" 其中有组织液积聚 再加上微细损伤所形起的出血 使这种血性液体发生机化然后钙化 骨化 于是形成了骨赘 椎体前后韧带的松弛 又使颈椎不稳定 更增加了受创伤的机会 使骨赘逐渐增大 骨赘连同膨出的纤维环 后纵韧带和由于创伤反应所引起的水肿或纤维疤痕组织 在相当于椎间盘部位形成一个突向椎管内的混合物 就可能对脊神经或脊髓产生压迫作用 钩椎关节的骨赘可从前向后突入椎间孔压迫神经根及椎动脉 椎体前缘的骨赘一般不会引起症状 但文献上也有这种前骨赘影响吞咽或造成嘶哑的报告 脊髓及神经根受压后 开始时仅为功能上的改变 如不及时减轻压力 逐渐会产生不可逆的变化 因此如果非手术治疗无效 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发病机理】  颈椎病发病机理:  1 颈椎退行性改变   2 外伤因素   3 慢性劳损   4 寒冷 潮湿   补充说明:  颈椎病主要因为颈椎间盘和颈椎及其附属结构的退行性改变引起   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和腰椎间盘突出症一样 不能单纯用机械压迫因素来解释 还有血管因素和化学因素在起作用 因而引起水肿及炎症引发或加重了神经症状 颈椎病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临床症状】  颈椎病的症状非常丰富 多样而复杂 多数患者开始症状较轻 在以后逐渐加重 也有部分症状较重者 这是与所患颈椎病的类型有关 但往往单纯的类型少 以一个类型为主暨有一个到几个类型混合在一起 称为混合型颈椎病 所以说症状是非常丰富 多样而复杂的   它的主要症状是头 颈 肩 背 手臂酸痛 颈脖子僵硬 活动受限 颈肩酸痛可放射至头枕部和上肢 有的伴有头晕 房屋旋转 重者伴有恶心呕吐 卧床不起 少数可有眩晕 猝倒 有的一侧面部发热 有时出汗异常 肩背部沉重感 上肢无力 手指发麻 肢体皮肤感觉减退 手握物无力 有时不自觉的握物落地 另一些病人下肢无力 行走不稳 二脚麻木 行走时如踏棉花的感觉 当颈椎病累及交感神经时可出现头晕 头痛 视力模糊 二眼发胀 发干 二眼张不开 耳鸣 耳堵 平衡失调 心动过速 心慌 胸部紧朿感 有的甚至出现胃肠胀气等症状 有少数人出现大 小便失控 性功能障碍 甚至四肢瘫痪 也有吞咽困难 发音困难等症状 这些症状与发病程度 发病时间长短 个人的体质有一定关系 多数起病时轻且不被人们所重视 多数能自行恢复 时轻时重 只有当症状继续加重而不能逆转时 影响工作和生活时才引起重视 如果疾病久治不愈 会引起心理伤害 产生失眠 烦躁 发怒 焦虑 忧郁等症状   颈椎病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 主要有颈背疼痛 上肢无力 手指发麻 下肢乏力 行走困难 头晕 恶心 呕吐 甚至视物模糊 心动过速及吞咽困难等 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与病变部位 组织受累程度与个体差异有一定关系   【临床分型】  1 颈型:①主诉头 颈 肩疼痛等异常感觉 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 ②X线片上颈椎显示曲度改变或椎间关节不稳等表现 ③应除外颈部其他疾患(落枕 肩周炎 风湿性肌纤维组织炎 神经衰弱及其他非椎间盘退行性变所致的肩颈部疼痛)   2 神经根型:①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 疼痛) 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 ②压头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③影象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 ④痛点封闭无显效(诊断明确者可不作此试验) ⑤除外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 网球肘 腕管综合征 肘管综合征 肩周炎 肱二头肌腱鞘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3 脊髓型:①临床上出现颈脊强损害的表现 ②X线片上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 椎管狭窄 影象学证实存在脊髓压迫 ③除外肌萎缩性脊膀例索硬化症 脊髓肿瘤 脊髓损伤 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 多发性末梢神经炎   4 椎动脉型:关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问题是有待于研究的问题 ①曾有猝倒发作 并伴有颈性眩晕 ②旋颈试验阳性 ③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枢椎关节骨质增生 ④多伴有交感症状 ⑤除外眼源性 耳源性眩晕 ⑥除外椎动脉I段(进入颈6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和椎动脉III段(出颈椎进入颅内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全 ⑦手术前需行椎动脉造影或数字减影椎动脉造影(DSA)   5 交感神经型:临床表现为头晕 眼花 耳鸣 手麻 心动过速 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 x线片有失稳或退变.椎动脉造影阴性   6 其他型:颈椎椎体前乌嘴样增生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经食管钡剂检查证实)等 颈椎病应该做哪些检查?    一 颈椎的试验检查  颈椎病的试验检查即物理检查 不需借助仪器 它包括:  1.前屈旋颈试验:令患者颈部前屈 嘱其向左右旋转活动 如颈椎处出现疼痛 表明颈椎小关节有退行性变   2.椎间孔挤压试验(压顶试验):令患者头偏向患侧 检查者左手掌放于患者头顶部 右手握拳轻叩左手背 则出现肢体放射性痛或麻木 表示力量向下传递到椎间孔变小 有根性损害;对根性疼痛厉害者 检查者用双手重叠放于头顶 间下加压 即可诱发或加剧症状 当患者头部处于中立位或后伸位时出现加压试验阳性称之为Jackson压头试验阳性   3.臂丛牵拉试验:患者低头 检查者一手扶患者头颈部 另一手握患肢腕部 作相反方向推拉 看患者是否感到放射痛或麻木 这称为Eaten试验 如牵拉同时再迫使患肢作内旋动作 则称为Eaten加强试验   4.上肢后伸试验:检查者一手置于健侧肩部起固定作用 另一手握于患者腕部 并使其逐渐向后 外呈伸展状 以增加对颈神经根牵拉 若患肢出现放射痛 表明颈神经根或臂丛有受压或损伤   二 颈椎病的X线检查  正常40岁以上的男性 45岁以上的女性约有90%存在颈椎椎体的骨刺 故有X线平片之改变 不一定有临床症状 现将与颈椎病有关的X线所见分述如后:  正位:观察有无枢环关节脱位 齿状突骨折或缺失 第七颈椎横突有无过长 有无颈肋 钩锥关节及椎间隙有无增宽或变窄   三 侧位  1.曲度的改变:颈椎发直 生理前突消失或反弯曲   2.异常活动度:在颈椎过伸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中 可以见到椎间盘的弹性有改变   3.骨赘:椎体前后接近椎间盘的部位均可产生骨赘及韧带钙化   4.椎间隙变窄:椎间盘可以因为髓核突出 椎间盘含水量减少发生纤维变性而变薄 表现在X线片上为椎间隙变窄   5.半脱位及椎间孔变小:椎间盘变性以后 椎体间的稳定性低下 椎体往往发生半脱位 或者称之为滑椎   6.项韧带钙化:项韧带钙化是颈椎病的典型病变之一   四 斜位  摄脊椎左右斜位片 主要用来观察椎间孔的大小以及钩椎关节骨质增生的情况   五 颈椎病的肌电图检查  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肌电图是由于不论是颈椎病还是颈椎间盘突出症都可使神经根长期受压而发生变性 从而失去对所支配肌肉的抑制作用 这样 失去神经支配的肌纤维 由于体内少量乙酰胆碱的刺激 可产生自发性收缩 因此 在一侧或两侧上肢肌肉中出现纤维电位 偶而出现少数束颤位 小用力收缩时 多相电位正常 不出现巨大电位 大用力收缩时 呈完全于扰相 运动单位电位的平均时限和平均电位正常 振幅为1~2毫伏 颈椎病因椎间盘广泛变性 引起骨质增生 损害神经根的范围较广 出现失神经支配的肌肉也多些 在病变的晚期和病程较长的患者 在主动自力收缩时 可以出现波数减少和波幅降低 而颈椎间盘突出症往往为单个椎间盘突出 其改变多为一侧上肢 失神经支配的肌肉范围呈明显的节段分布   六 颈椎病的CT检查  CT业已用于诊断椎弓闭合不全 骨质增生 椎体暴破性骨折 后纵韧带骨化 椎管狭窄 脊髓肿瘤所致的椎管扩大或骨质破坏 测量骨质密度以估计的程度 此外 由于横断层图象可以清晰地见到硬膜鞘内外的软组织和蛛网膜下腔 故能正确地诊断推间盘突出症 神经纤维瘤 脊髓或延髓的空洞症 对于颈椎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临床检查】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压痛点椎旁或棘突压痛 压痛位置一般与受累节段相一致   (2)颈椎活动范围即进行前屈 后伸 侧屈及旋转活动的检查 神经根型颈椎病者颈部活动受限比较明显 而椎动脉型颈椎病者在某一方向活动时可出现眩晕   (3)椎间扎挤压试验让患.者头向患侧倾斜 检查者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头顶部 右手握掌轻叩击左手臂背侧 如出现根性痛或麻木则为阳性 在神经根症状较重者则双手轻压头部即可出现疼痛 麻木表现或加剧   (4)椎间扎分离试验对疑有根性症状者 患者坐位 双手托住头部并向上牵引 如出现上肢疼痛麻木减轻者则为阳性   (5)神经根牵拉试验.又称臂丛牵拉试验 患者坐位 头转向健侧 检查者一手抵住耳后部 一手握住手腕向相反方向牵拉 如出现肢体麻木或放射痛即为阳性  (6)霍夫曼民征检查右手轻托患者之前臂 一手中食指夹住其中指 用拇指叩击中指指甲部 若出现阳性即四指屈曲反射 则说明预部脊髓 神经损伤   (7)旋颈试验又称椎动脉扭曲试验 病人坐位 做主动旋转颈部活动 反复几次 若出现呕吐或突然跌倒 即为试验阳性 提示为椎动脉型颈椎病   (8)感觉障碍检查对颈椎病人做皮肤感觉检查有助于了解病变的程度 不同部位出现的感觉障碍可确定病变颈椎的节段;疼痛一般在早期出现 出现麻木时已进入中期 感觉完全消失已处在病变的后期   (9)肌力的检查颈椎病损伤神经根或脊髓者 肌力均下降 若失去神经支配则肌力可为零 根据各肌肉支配的神经不同可判断神经损伤的部位及节段 颈椎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一 神经根型颈椎病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颈肋和前斜角肌综合征:病人年龄较轻 主要表现为臂丛下干受压的症状 如上肢内侧麻木 小鱼际肌和骨间肌萎缩 因锁骨下动脉常同时受压 故患肢苍白 发凉 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Adson试验(头转向患侧 深吸气后暂时憋气 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阳性 颈部摄片可证实颈肋   2.椎管内髓外硬脊膜下肿瘤 椎间孔及其外周的神经纤维瘤 肺尖附近的肿瘤(Pancoast tumor)均可引起上肢疼痛 颈椎摄片可能发现椎管内占位病变征象和椎间孔扩大而无颈椎退行性改变 CT或MRI可直接显示肿瘤影像 Pancoast tlamor病人还伴有霍纳氏综合征   3.神经痛性肌萎缩:常累及C5分布区 引起严重的疼痛 肩部肌肉无力和萎缩 但感觉障碍较轻 症状常能较快缓解 且一般不累及颈部   4.心绞痛:疼痛可放射至上肢和肩颈部 但多为发作性 口服硝酸甘油片等能缓解 病人有冠心病史 一般不难鉴别   5.肌腱套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肩外展无力和外展超过30 以后的疼痛 肌腱局部有压痛 不同于神经根性疼痛   6.风湿性多肌痛:类似臂丛神经痛 但不伴运动障碍   二 脊髓型颈椎病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肌萎缩性侧索硬化:以痉挛性四肢瘫为主 无感觉障碍 且常侵犯延髓而出现下组颅神经症状   2.多发性硬化:常同时出现脑和脊髓的症状 膀胱功能障碍多发生于肢体运动障碍之前   3.椎管内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症状发展较快 各种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鉴别   4.脊髓空洞:主要表现为感觉障碍 运动障碍出现较晚 MRI可清晰显示脊髓中央管增粗   椎动脉型颈椎病比较少见 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鉴别 如椎动脉粥样硬化和发育异常等 椎动脉造影是最可靠的鉴别方法 颈椎病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1.吞咽障碍:吞咽时有梗阻感 食管内有异物感 少数人有恶心 呕吐 声音嘶哑 干咳 胸闷等症状 这是由于颈椎前缘直接压迫食管后壁而引起食管狭窄 也可能是因骨刺形成过速使食道周围软组织发生刺激反应所引起   2.视力障碍:表现为视力下降 眼胀痛 怕光 流泪 瞳孔大小不等 甚至出现视野缩小和视力锐减 个别患者还可发生失明 这与颈椎病造成自主神经紊乱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发的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缺血性病损有关   3.颈心综合征:表现为心前区疼痛 胸闷 心律失常(如中搏等)及心电图ST段改变 易被误诊为冠心病 这是颈背神经根受颈椎骨刺的刺激和压迫所致   4.高血压颈椎病:可引起血压升高或降低 其中以血压升高为多 称为“颈性高血压“ 由于颈椎病和高血压病皆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 故两者常常并存   5.胸部疼痛:表现为起病缓慢的顽固性的单侧胸大肌和乳房疼痛 检查时有胸大肌压痛 这与颈6和颈7神经根受颈椎骨刺压迫有关   6.下肢瘫痪:早期表现为下肢麻木 疼痛 跛行 有的患者在走路时有如踏棉花的感觉 个别患者还可伴有排便 排尿障碍 如尿频 尿急 排尿不畅或大小便失禁等 这是因为椎体侧束受到颈骨刺的刺激或压迫 导致下肢运动和感觉障碍所致   8.猝倒:常在站立或走路时因突然扭头出现身体失去支持力而猝倒 倒地后能很快清醒 不伴有意识障碍 亦无后遗症 此类病人可伴有头晕 恶心 呕吐 出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这是由于颈椎增生性改变压迫椎动脉引起基底动脉供血障碍 导致一时性脑供血不足所致 颈椎病应该如何治疗?  1.对颈椎病的治疗 主要是非手术疗法 对于轻型的病例 只要适当休息 用一些消炎止痛药物如消炎痛 炎痛喜康等即可减轻症状 再辅以针灸 理疗等可以得到良好的疗效 为限制颈部活动 可以佩带颈圈 一般症状在2周~1月内可以缓解 如果症状仍明显 则应进行牵引治疗 颈部牵引是颈椎病非手术疗法的主要手段 牵引的目的是使颈椎间隙得到拉开 减少突出物所起的压迫作用 但实际上牵引的作用主要还是使颈部得到休息及解除颈肌的痉挛   2.手术治疗:如诊断明确 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有脊髓压迫症者应进行手术 在过去 均做后路椎板切除减压 但由于减压作用小疗效不佳 故有人从后路切除椎板后拉开脊髓摘除突出物 但牵拉脊髓常使症状加重 甚至造成不可恢复的截瘫 60年代起 开始进行前路椎间盘切除及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取得良好的结果 经前路手术不但可以切除突出物 而且使椎体融合后可减少复发 原有的骨赘也会逐步吸收 手术方法是病人仰卧 肩部垫枕 颈左侧或右侧横切口于胸锁乳突肌内侧颈动脉与甲状腺之间直达椎体 用针刺入应切除的椎间盘 并拍床旁片定位 用骨刀 钻头或环锯将椎间盘及其上下一部分椎体切除 一直要看到后纵韧带或硬膜 再用咬骨钳或刮匙将后缘的骨赘尽量清除 然后取髂骨做椎体间植骨 手术后用颈圈或石膏固定 一般需2~3月 手术可于颈丛阻滞或针麻下进行 病人清醒因而不易造成神经根或脊髓损伤   诊治存在五大误区  武警医院骨科专家龙源生介绍说 颈椎病是颈椎间盘因多种原因发生了改变 从而剌激或压迫邻近组织 并引起人们身体发生一系列的症状的综合征 颈椎病由于发病机制复杂 症状繁多 一般分为软组织型 神经根型 椎动脉型 交感型 脊髓型五种 类型不同 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目前在颈椎病的诊治上仍存在五大误区:  1 不恰当的反复牵引& 颈部牵引是目前治疗颈椎病较有效的方法之一 但不恰当的反复牵引可导致颈椎附着的韧带松弛 加快退行性病变 降低了颈椎的稳定性   2 反复盲目按摩 复位& 颈椎病发病机理复杂 在做按摩复位治疗前必须要排除椎管狭窄 严重的椎间盘突出 颈椎不稳定等等 脊髓型颈椎病绝对禁止重力按摩和复位 否则极易加重症状 甚至可导致截瘫   3 在治疗过程中不注意颈椎生理弯曲的恢复& 盲目牵引 使颈部的肌肉韧带等长期处于非生理状态 会造成慢性损害 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颈椎生理弯曲的恢复和保持 建议采用药枕 药袋进行综合治疗 绝大部分生理弯曲恢复 症状消失   4 过于夸大非手术治疗方法的效果   5 轻视颈椎病的预防& 长期固定一个姿势 容易造成颈部软组织劳损 渐发展为颈椎病   【治疗措施】  颈 腰椎病的传统治疗方法  1 口服药物治疗:内服药物通过肠胃吸收 消化 分解 最后通过血液循环 才可将药物输入送给局部 整个过程需要通过层层屏障才能到达病灶部位 然药效已所剩无几 因此效果极为缓慢且低效 且临床应用这些方法只能缓解疼痛症状 功能康复是无法逆转的 骨质修复更是无从谈起 而且口服药对肝 肾 胃肠损伤极大   2 牵引法:通过牵引力和反牵引力之间的相互平衡 使头颈部相对固定于生理曲线状态 从而使颈椎曲线不正的现象逐渐改变 但其疗效有限 仅适于轻症患者;且在急性期禁止做牵引 防止局部炎症 水肿加重;牵引期活动受限   3 理疗法:理疗法是物理疗法的简称 就是应用自然界和人工的各种物理因子 如声 光 电 热 磁等作用于人体 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但其作用也较微弱 不能从根本上治疗 且经常理疗易对皮肤产生烫伤 甚至导致癌变   4 推拿法:推拿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治疗时不用吃药和打针 仅凭推拿医生的双手和简单器械在身体的一定部位或穴位 沿经络循行的路线 气血运行的方向 施以不同的手法 达到治疗目的 但在急性期或急性发作期禁止推拿 否则会使神经根部炎症 水肿加重 疼痛加剧 颈椎病伴有骨折 骨关节结构紊乱 骨 严重的老年性症等 推拿可使骨质破坏 感染扩散 应禁此疗法   5 针灸法:根据中医基础理论 颈椎病的发生多由于风寒侵袭 气血不和 经络不通所致 因此针灸治疗颈椎病的主要作用是通过针灸达到舒筋活血的目的 针灸对患者来说有一定痛苦 甚至有的患者有晕针 惧怕扎针的情况;且针灸会导致一些并发症   6 椎间孔阻滞 ( 硬膜外腔阻滞 ) 和椎旁交感神经阻滞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反复单次阻滞或置管连续注药 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单次阻滞每周两次& 5 次为一疗程 硬膜外腔置管者可每日注药一次 每 5 次为一疗程& 星状神经节阻滞术 对治疗交感型颈椎病有特效 ( 一般配合椎间孔 颈部痛点阻滞 )& 神经阻滞疗法常于第一次阻滞治疗后即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多不能维持长久的疗效 故须反复施术以巩固效果 至少须连续治疗 2 ~ 4 个疗程   7 手术法:手术法的原理主要是减轻压迫 消除刺激 增进稳定 防止进行性损害 但手术并发症与禁忌症较多& 危险高 痛苦大 全身或局部的情况不适宜手术的患者 如年龄偏大 身体欠佳者 合并心脑血管病变或 或者有麻醉禁忌症的患者不宜手术治疗   8.用贴剂!一般市场上比较好的贴剂有很多,比如:通锥速效帖治疗颈椎病就很不错!要选的话最好就是纯中药的!  现代以针灸治疗颈椎病 50 60年代文章颇少 至70年代末 随着老年医学的发展 本病才开始受到国内外针灸界的重视 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 在我国的中医和其他医学刊物上已报道用针灸治疗数千病例 多种穴位刺激法 如电针 温针 隔药饼灸 竹罐法 穴位激光照射 穴位注射 磁针 铍针等等都应用于本病的治疗 国外 如罗马尼亚 日本 美国 荷兰 爱尔兰等国也开展此项工作 国外针灸工作者多用毫针或电针治疗 日本学者还采用过隔姜灸 取穴以颈肩部穴为主 但也用远道穴和阿是穴   据国内外资料统计 针灸对本病有效率在90%左右 为了验证疗效 有人以肌电图观察温针对颈椎病的作用 发现随着阳性体征的消失 肌电图静息时的纤颤波 正相波消失 受损神经支配的肌肉肌力恢复正常 运动电位电压亦趋向正常 证明效果是确切的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 1 夹脊颈4~7;2 哑1~4 风池 天柱 大椎   配穴:神经根型加肩井 胛缝 曲池 合谷 后溪 养老;椎动脉型加百会 四神聪 太阳 头维 三阴交 太溪 行间;交感型加百会 四神聪 心俞 肝俞 胆俞 太冲;脊髓型加足三里 太阳 外关 委中 阳陵泉 环跳   哑1~4位置:哑1与哑2 哑4均位于督脉上 哑1为第2 3颈椎棘突间(哑门下1寸) 哑2为第3 4颈椎棘突间 哑4为第6 7颈椎棘突间(大椎上1寸) 哑3在哑2旁开05.寸(双侧)   胛缝穴位置:肩胛骨内缘压痛点   (二)治法  主穴每次选1组 可轮流选用 其中第1组穴 一般取夹脊颈5~6 如颈肩痛麻至腕指 可均取;第2组穴每次仅选哑(1~4)中之1穴 余穴选1~2穴 配穴据不同症型 取2~4穴   夹脊穴操作:取28~30号1.5~2寸之毫针 向脊椎方向成75度角刺入或旁开夹脊穴成45度角刺入 至针尖有抵触感即退针5分 采用提插结合小幅度捻转 促使针感传导 疼痛重者紧提慢插 肢体麻凉甚者紧插慢提 一般则用平补平泻法 哑1 2 4穴 均为直刺1~2寸 反覆提插不捻转 哑3进针法同夹脊穴 要求取穴准确 得气后轻提插3~5分钟或捣针2~3分钟 要求哑3针感为上肢触电感余穴应达到四肢触电感 针感宜由弱到强 逐步获得 不可乱捣猛刺 如针感不满意 可调整方向 如仍无上述针感 则不必强求 缓慢出针 出针后揉按穴孔片刻 大椎穴 快速进针 缓慢送针至1.5寸深 进针时针尖略朝上 得气后针尖略朝下 然后以拇食指夹持针柄作快速小幅度捻转 使病人有酸麻感循督脉下行 继而改为自上而下有节奏捻转(即拇指向上 食指向下捻针) 运针半分钟 退针至皮下 复将针尖指向患侧 提插捻转1分钟 使酸麻达到肩臂 不留针 风池向鼻尖方向进针1.5寸左右 使针感向头颈部放射 天柱穴略向脊椎斜刺 针感向颈部放散为宜 均用平补平泻之法 配穴 进针得气后亦用平补平泻法 其中 胛缝穴进针3~5分 有局部酸胀为宜;养老穴取穴时手掌朝胸前 针尖向内关方向刺入 针感应向肩 肘 腕放射 以上穴位 除不留针者外 均留针20分钟 每日或隔日1次 10~12次为一疗程 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临床痊愈:症状完全消失 颈椎活动度正常 但颈部X片显示退行性病变未见明显改善;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劳累后颈部稍有不适 余同上;有效:临床症状减轻 可做轻工作 余同上;无效:症状 体征均未见改善   共治1991例 其中1741例 按上述标准评定 临床痊愈778例(44.7%) 显效566例(29.6%) 有效401例(23.1%) 无效46例(2.6%) 总有效率为97.4%   另250例 颈肩部疼痛改善率为91.6% 指麻及颈肩关节活动障碍有效率分别为89.5%和94.2% 从总的治疗情况看 以神经根型针刺效果最好 而以脊髓型最差   ▲电针  (一)取穴  主穴:夹脊颈2~7   配穴:养老 天柱 大椎 肾俞 大肠俞 曲池 外关 合谷 阳陵泉 秩边   (二)治法  主穴 根据增生部位 选择相应夹脊穴 配穴 每次取4~5穴 主穴以2寸毫针作45度角向脊椎方向刺入 运针至针感出现传导 配穴进针得气 平补平泻1分钟 然后接通电针仪 负极接主穴 正极接配穴 连续波 频率120~250次/分 电流强度以病人感到舒适为宜 一般在1~1.5毫安 每日1次 每次30分钟 15次为一疗程 疗程间隔4~5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168例 部分配合中 西药物 总有效率为93.3~96.4%   ▲拔罐  (一)取穴  主穴:分2组 1 阿是穴或大椎;2 大杼 风门   配穴:天宗 肩井 肩贞   阿是穴位置:颈部压痛点   (二)治法  主穴第一组为刺络拔罐法 第二组为竹罐法 每次一组 可交替选用 如仅用主穴疗效不显 改用或加用1~2个配穴   刺络拔罐法操作:可先以铍针刺 直入直出 深至骨膜 出针后有少量血液流出(一般不超过5毫升) 亦可以皮肤针局部叩刺至皮肤微出血 针后加火罐 留罐15分钟 去罐后作局部按摩及头部作旋转运动 3~5天1次 3次为一疗程 疗程间隔1周   竹罐法:将大小不同之竹罐在煮沸的药水锅内煮2~3分钟 取出并甩尽药水 然后迅速置于穴位上使吸住皮肤 7~10分钟后取下 以出现瘀斑或充血为度 每日或隔日1次 10次为一疗程 疗程间隔3~5日   药液制备:艾叶 杜仲 防风 麻黄 木瓜 川椒 穿山甲 土鳖虫 羌活 苍术 独活 苏木 红花 桃仁 透骨草 千年健 海桐皮各10克 乳香 没药各5克 布包加水煎煮而成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300例 结果临床痊愈54例 显效及有效215例 无效31例 总有效率为86 7%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新设 阿是穴 大椎 天宗   配穴:神经根型加天鼎 椎动脉型及交感型加风池   新设穴位置:风池穴直下方 后发际下1.5寸   阿是穴位置:颈部压痛点   (二)治法  药液:混合注射液(丹参注射液2毫升+10%葡萄糖注射液5~10毫升);野木瓜注射液 复方丹参注射液   主穴每次选1穴 据症选1配穴 阿是穴多在颈椎周围 须仔细探找 如能发现条索状或结节性痛点更佳 在注入药液之前 应略作提插 使得气感明显 天鼎穴应使针感到达病臂及手指为佳 然后缓缓注入 每穴任选上述药液一种 注入1毫升(阿是穴可注入药液2毫升) 隔日1次 12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489例 临床痊愈184例( 显效247例 有效45例 无效13例 总有效率为97.3% 如把颈椎病分为3期 第1期为颈椎失稳期 第2期为骨赘刺激期 第3期为骨赘压迫期 以第1 2期穴位注射效果最好   ▲挑治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即反应点 多出现在颈 背部 为党参花样的皮损改变 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 豆粒或花生米粒大 边缘整齐 边的颜色稍深于正常皮肤 且反光弱 以大椎及颈椎增生部位更为多见   (二)治法  每次选3~4个阿是穴 常规消毒后用2%普鲁卡因局麻 以细三棱针先破表皮 再挑断浅表皮肤纤维丝 挑纤维丝时 针尖宜贴皮平刺 先平行向前滑动 再轻轻把针向上抬起 将纤维丝挑断 挑净 下一次挑时 将上一次挑过露在表皮外的纤维丝头剪去 每隔5天挑治1次 5次为一个疗程 注意每次选挑治点时 其中一定要有一个点在颈椎上   (三)疗效评价  共治560例 结果临床痊愈504例 显效38例 有效18例 总有效率100%   ▲拔罐加穴位注射 埋线疗法  (一)取穴  主穴:颈部夹脊穴   配穴:风池 天宗 肩井 肩Yi 合谷 外关 中渚   (二)治法  先取主穴 针刺得气后 用架火法或抽吸法拔罐 一般每次取1~2对夹脊穴 另选2~3对配穴针刺 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手法 留罐时间 以局部皮肤红紫为度 留针15分钟 次日 可交叉取2对夹脊穴 分别注入维生素B12250微克/1毫升(每穴0.5毫升)和当归寄生注射液2毫升(每穴1毫升) 上法每日一次 交替进行 两个月为一疗程 疗程间隔1月   (三)疗效评价  用上述方法治疗312例 结果临床痊愈62例 显效235例 有效32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93.1% 随访60例 随访期为6月~4年 仅1例复发   埋线疗法取穴;大椎 曲池 外关 阿是穴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风池 肩yi 合谷 曲池 肩Liao   阿是穴位置:病灶区夹脊穴   (二)治法  主穴必取 配穴酌加 可采用以下二法照射   1 氦氖激光照射:用氦氖激光照射器 输出功率25毫瓦 照射距离100厘米 光斑直径2厘米 直接照射阿是穴 配穴则用光纤末端贴近皮肤照射 阿是穴亦可以连接光纤的特别针灸针垂直刺入3~5厘米 至有强烈的胀麻感后 再行照射 阿是穴照射 每次10~15分钟;配穴照射5分钟   2 二氧化碳激光照射:用二氧化碳治疗机 在与穴区距离25~30厘米处照射 光斑直径4厘米 散焦垂直照射每穴15~20分钟 以有温热感为度   上述方法均每日1次 10次为一疗程 疗程5~7日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282例 结果治愈111例 显效112例 有效44例 无效15例 其总有效率94.7%   【颈椎病的非手术治疗】  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可分为非手术疗法及手术治疗两类 目前对于颈椎病的治疗 大多数的医学专家主张非手术治疗 只有少数病例需手术治疗 非手术疗法是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法 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其中一种或二至三种方法 同时施行 现分别介绍如下:  ▲手法按摩推拿疗法  这是中医治疗颈椎病的主要方法 也是颈椎病较为有效的治疗措施 它的治疗作用是能缓解颈肩肌群的紧张及痉挛 恢复颈椎活动 松解神经根及软组织粘连来缓解症状 脊髓型颈椎病一般禁止重力按摩和复位 否则极易加重症状 甚至可导致截瘫 即使早期症状不明显 一般也推荐手术治疗   ▲颈椎牵引疗法  这是颈椎病较为有效并且应用较广的一种治疗方法 此疗法适用于除脊髓型外各类颈椎病 对早期病例更为有效   ▲理疗  在颈椎病的治疗中 理疗可起到多种作用 一般认为 急性期可行普长因离子透入 超声波 紫外线或间动电流等;疼痛减轻后用超声波 碘离子透入 感应电或其他热疗   ▲温热敷  此种治疗可改善血循环 缓解肌肉痉挛 消除肿胀以减轻症状 有助于手法治疗后使患椎稳定 本法可用热毛巾和热水袋局部外敷 最好是用中药熏洗方来热敷 急性期病人疼痛症状较重时不宜作温热敷治疗   ▲药物治疗  药物在本病的治疗中可起到辅助的对症治疗作用 可选择应用止痛剂 镇静剂 维生素(如B1 B12) 血管扩张剂及中草药等 对症状的缓解有一定的效果 另外颈椎病在手法治疗的同时 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论治 可以提高疗效 缩短疗程 减轻患者的痛苦 现将临床常见的 型及经验处方介绍如下   (一)中医辨证类:寒湿阻络型  (本型常见于颈椎病颈型和神经根型):头痛或后枕部疼痛 颈僵 转侧不利 一侧或两侧肩臂及手指酸胀痛麻;或头疼牵涉至上背痛 肌肤冷湿 畏寒喜热 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 舌淡红 苔薄白 脉细弦 治以温经活血 祛寒除湿 通络止痛   方药:川桂枝 羌活 威灵仙 秦艽 川芎 当归尾 葛根 天麻 炮甲珠 炒神曲 赤芍   方中羌活 灵仙 天麻 秦艽 祛寒除湿止痛;川芎 天麻疗头痛 桂枝 川芎 归尾 赤芍 炮甲珠温经活血 通络;葛根解痉 神曲健脾和胃 甘草调和诸药   (二)中医辨证类:气血两虚夹瘀型  (本型常见于椎动脉型颈椎病):头昏 眩晕 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 身软乏力 纳差 颈部酸痛 或双肩疼痛 舌淡红或淡胖 边有齿痕 苔薄白而润 脉沉细无力 治以益气养血 醒脑宁神 活血通络   方药:天麻 炙黄芪 炙甘草 潞党参 炒白术 熟地 砂仁 当归 白芍 鸡血藤   方中炙黄芪 炙甘草 潞党参 炒白术补气;熟地 川芎 白芍 当归养血;天麻 川芎 鸡血藤安神健脑 活血通络 砂仁理气和胃导滞   (三)中医辨证类:气阴两虚夹瘀型  (本型常见于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眩晕反复发作 甚者一日数十次 即使卧床亦视物旋转 伴恶心 呕吐 身软乏力 行走失稳 或心悸 气短 烦躁易怒 咽干口苦 眠差多梦等 舌红 苔薄白或微黄而干 或舌面光剥无苔 舌下静脉胀大 脉沉细而数 或弦数 治以益气养阴 安神醒脑 调和气血   方药:天麻 川芎 杭菊花 枸杞子 沙参 炙甘草 炒枣仁 炒柏子仁 炙远志 白芍 丹参 地龙 夜交藤   方中炙甘草 沙参 白芍 枸杞子益气滋阴;天麻 杭菊花 炒枣仁 炒柏子仁 炙远志 夜交藤醒脑益智 养心安神;川芎 丹参 地龙活血通络止痛   (四)中医辨证类:脾肾阳虚夹瘀型  (本型常见于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后遗症或久治不愈者);四肢不完全瘫(硬瘫或软瘫) 大小便失禁 畏寒喜暖 饮食正常或纳差 舌淡红 苔薄白或微腻 脉沉细弦 或沉细弱 治以补肾健脾 温经和阳 强筋健骨   方药:熟地 枣皮 炮干姜 龟板胶 鹿角胶 炮甲珠 白芥子 炒杜仲 牛膝 淮山药 炒神曲 白芍 川桂枝 肉桂 炙甘草   方中熟地 炒杜仲 牛膝补肾养血;鹿角胶 龟板胶填精益髓 强筋健骨;枣皮补肝肾 收涩止遗;川桂枝 肉桂温经和阳;炮干姜 淮山药 炙甘草 炒神曲健脾和胃 温阳益气;白芥子祛痰散结;炮甲珠软坚散结 通经活络   (五) 生化药物治疗  采用从猪的四肢骨或牛的胎骨提取出的骨肽制剂骨肽片 骨肽注射液等治疗颈椎病 有临床研究表明 口服骨肽片3周(2片 tid) 对神经根型 脊椎型 椎动脉型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总有效率为分别为74% 68% 90%和75%
发表于: 21:38
暂无评论,我来发表第一篇评论!
秦黎明大夫的信息
网上咨询秦黎明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秦黎明大夫提问
秦黎明的咨询范围:
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瓣膜病、心肌病、心衰、主动脉夹层、肺栓塞、风心病、肺心病、各种心律失常、周围血管病等的介入、药物诊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血管损伤的护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