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个常用医学常识识

第三方登录:你所知道的医学知识90%都是错的
你所知道的医学知识90%都是错的
&医学& 尤其是营养学你最好就啥都别信
...........人类从1990年到2003年这十几年间发表在国际顶级的临床医学杂志上的论文挑其中最好最好的组成这么一个小池子&
一共多少篇呢& 49篇那什么叫最好最好呢&
就是医学界引用达一千次以上的&这就叫最好的论文&
不多嘛& 只有49篇&
但是你仔细分析这49篇发现其中有45篇宣称发现了&
某一种药物或者是疗法对某种病有用医学杂志嘛&
这是基本的责任& 但是他发现&
只有34篇被验证过& 其他的你说大家就开始引用&
没有人去验证& 那你对不对我怎么知道呢&
好我们再看被验证过的34篇&
其中有七篇已经被后来的验证明确证明是错的或者说你原来得出的那个方法的结果&
无法在实验室重复&那还有七篇被证明是夸大的&
这说明什么&就是整个医学界忙了这么十几年&
最顶级的& 大家公认的医疗成果49篇里面只有20篇经历了时间的考验&
有的要么就是没经过考验&要么就是被考验淘汰掉了..........,&
_________【提示说明】以上是《罗辑思维》我们到底该信谁的摘录,(本人2008年站桩时收听所谓的大师林海峰讲养生,误信吃生蔬菜......结果寒湿盛重.......唉!)
&我们到底该信谁
&全文(来之不易 没特殊手段粘贴不来)
感谢给位来到《罗辑思维》捧场&
我回来了& 时隔两个月& 又来伺候大伙
在过去的两个月里& 我是拜托一些朋友给我代班&
让大家看到不同特点的知识脱口秀&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我自己请产假&
我们家两位小公主& 一个叫罗思思&
一个叫罗维维&
那小名叫乐嘻嘻和逗维维& 这两位小家伙是出生在2016年的6月6号
你看多会挑日子& 当然我这次请假主要还不是为了小孩&
而是为了我的妻子& 因为人啊&
有时候你还真别觉得&
自己能对别人有什么用& 你什么都不做&
仅仅是你的存在& 你的陪伴&
有的时候对亲人来说特别重要& 所以想来想去&
还是跟大家请了这两个月的产假& 好& 我今天的话题
先从我们家这两个月发生的一件小事说起& 我们家老大&
姐姐罗思思&
就是乐嘻嘻& 她有一个婴儿经常出现的症状&
就是肠绞痛& 因为她吃奶嘛
里面有大量的气泡& 而她的肠道发育也不是很好&
所以这些气泡就折腾她很疼& 所以她就不断地哭闹&
那初为人父母
我们当然就去查书& 一查
&怎么治啊&
有人说有一种药叫西甲硅油&
吃下去那个气泡就会消掉& 但是我们毕竟不放心& 这书上说的
所以我们又请教了一个非常非常著名的小儿科的大夫&
这大夫一说话我们就傻了& 他说我不建议你吃&
因为在医学上没有确定的证据& 这个西甲硅油对这个症状有效&
你让孩子忍一忍& 到大了&
发育全了& 她自然就好了& 这我们就傻了
而且大夫还讲& 你现在贸然吃&
万一什么时候医学界发现了确定性的副作用& 那个时候你可就悔之莫及
那作为父母& 我们怎么办&
所以有的时候真的是深夜& 小孩在那儿闹&
我拿着一瓶西甲硅油& 那心里真的不是滋味&
她闹得厉害& 我说去他的
就让她吃吧& 别让她遭罪啊&
可是一旦她不闹了& 我心里又后悔&
万一吃了有副作用怎么办& 这个此情此景&
其实我们普通人生活当中大量遇见&
你看& 罗胖也不算没知识的人&
我有基本的判断能力&
可是在面对这些问题决策的时候&
我发现自己陷入了现代社会一个典型的迷魂阵& 就是不知道该信谁
即使我们有知识也没有用& 有健全的社会求助系统&
仍然会把你搞得五迷三道& 那怎么办呢&
正好在那几天我接待了一位朋友到我家来&
这位朋友我以前在节目里介绍过& 叫万维钢&
他的网名叫& 同人于野
是美国的一个物理学的科学家& 当然现在辞职
要跟《罗辑思维》合作&
在得到App里开一个他的订阅专栏& 叫精英日课
一会儿我们再讲& 然后我就问他&
我说你们作为科学家&
最重要的就是什么可信& 什么不可信&
那你说面对我们家罗思思乐嘻嘻的这种情况& 我应该相信谁呢&
这个话题一问出来之后& 万维钢给我的回答也是让我目瞪口呆&
他说作为科学家& 我只能这么回答&
第一可信的是权威的科学家&
当然最主要的是诺贝尔奖的得主和那些权威的核心杂志&
比如说《Natural》& 就是《自然》杂志发表的权威论文&
那第二条呢
就是相信主流科学家的主流意见& 那第三条呢&
在所有这些意见当中
相信那些最新的意见&
但是话锋一转& 他说了第四条他说但凡是牵扯到医学& 尤其是营养学&
你最好就啥都别信
甭管什么媒体报道的消息& 比如说英国某个团队&
最近发现某个东西或者药物& 对儿童的智力发育有好处&
他说你就当个娱乐新闻看就好了& 我说你这个是不是在颠覆&
你们科学界自己的尊严和权威& 他说我还可以跟你说一句更狠的
如果牵扯到医学和营养学& 不仅是报刊杂志上的你不要信
即使他是权威科学家& 甚至是权威期刊发表的论文&
你也最好忽略它
咱们不说信还是不信& 就是忽略它&
我说你这话说得有点过分吧
他说这话可不是我说的& 是一个鼎鼎大名的人说的&
这个人叫埃尼迪斯
他可不是什么无名之辈& 是美国斯坦福大学预防医学研究中心的主任
在医学界那也是有字号的& 2005年的时候&
埃尼迪斯发表了两篇论文
对现代医学研究提出了系统的质疑& 当然说来也奇怪&
从2005年到2010年& 好像没有引起什么轩然大波&
在医学界没人搭理他
虽然他的这两篇论文被反复引用&
但是没有一个医学界的权威人士跳出来说& 你这诬蔑我们的医学研究
没有& 说明什么&
说明这两篇论文当中描述的很多事实&
在医学界那是大家心知肚明的& 这是小圈子里的事情&
但是到了2010年的时候& 主流媒体突然发现这两篇论文
然后就扑上去大肆报道& 那都是响当当的媒体&
什么《大西洋月刊》用的那个标题很耸动& 叫& 谎言
无耻的谎言和医学研究& 随后什么《时代周刊》
《新闻周刊》都扑上去报道& 用的也都是标题党的手法
什么《你所知道的医学知识90%都是错的》等等&
那埃尼迪斯他到底干了什么呢& 他2005年发表两篇论文&
其实非常的严谨& 是符合学术规范的那种&
我们普通人看不懂的论文
简单来说& 因为这个故事都是万维钢告诉我的&
简单来说它就是这么个意思&
他把人类从1990年到2003年这十几年间
发表在国际顶级的临床医学杂志上的论文
挑其中最好最好的组成这么一个小池子&
一共多少篇呢& 49篇
那什么叫最好最好呢&
就是医学界引用达一千次以上的&
这就叫最好的论文&
不多嘛& 只有49篇&
但是你仔细分析这49篇
发现其中有45篇宣称发现了&
某一种药物或者是疗法对某种病有用
医学杂志嘛&
这是基本的责任& 但是他发现&
只有34篇被验证过& 其他的
你说大家就开始引用&
没有人去验证& 那你对不对我怎么知道呢& 好
我们再看被验证过的34篇&
其中有七篇已经被后来的验证明确证明是错的
或者说你原来得出的那个方法的结果&
无法在实验室重复&
那还有七篇被证明是夸大的&
这说明什么&
就是整个医学界忙了这么十几年&
最顶级的& 大家公认的医疗成果
49篇里面只有20篇经历了时间的考验&
有的要么就是没经过考验&
要么就是被考验淘汰掉了& 那埃尼迪斯说&
最顶级的东西都这样&
那普通的那些医学研究& 那些车载斗量& 叠床架屋的医学论文
可信性在那儿呢& 于是他又换了个研究角度&
就是找了一个特定的医学领域& 哪个领域我们也就不讲了&
在这个领域里面找出近些年发表的主流的论文&
其中得出来的结论是432个& 但是发现被验证&
重复验证两次证明有效的& 你猜多少个&
一个& 1/432& 那剩下来的呢
要么就没有被验证& 要么只被验证了一次&
就是没有被重复验证&
所以埃尼迪斯就得出来了& 说医学是科学吗&
我们忙了半天& 忙什么呢
所谓的医学结论到底可信不可信呢&
我作为一个医学家& 我觉得现在出大问题了&
埃尼迪斯都这么看&
我们老百姓怎么办& 比如说在这一轮的& 就是过去这十几年
对现代医学研究方法质疑的过程当中&
有很多我们觉得非常熟悉的结论已经被颠覆掉了&
比如说维生素E可以治疗冠心病& 吃大蒜可以降低胆固醇&
女性经常检查自己的乳房& 可以预防乳房癌&
就是打流感疫苗可以防治流感& 其实后来发现都没有非常确实的把握证据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甚至压根就是错的&
比如说维生素E可以治疗冠心病& 可是我们老百姓没法分辨&
不信你现在自己& 甭管是百度&
还是你有本事能打开谷歌中文版
你搜一下& 你会发现第一页基本上大夫们&
医院们& 医学网站们
都是在告诉你& 维生素E可以治疗冠心病&
你让我们老百姓何去何从
这就让我有一些联想& 因为我身边也有一些朋友&
或者我读书当中也有一些来自医学界的人& 打个比方&
冯唐& 著名的作家
大家知道& 他原来是协和医院的科班出身&
花了三年时间在基因这个层面去研究一种病& 叫卵巢癌&
但是研究来研究去& 冯唐觉得自己就是在一个迷宫里打转转&
用了那么多方法& 采集了那么多的数据&
但是没有用&
根本找不到突破的方向& 眼睁睁看着一个一个的卵巢癌的患者生命
就从自己眼前死去& 所以冯唐有一篇很著名的文章&
就是《写给希波克拉底的信》& 他说我为什么不再当医生&
其中有一条
被舆论忽略的一条& 就是医学到底有用还是没用
而且他在这里面还引用了医学界小圈子里经常讲的一句话&
说医学的作用是偶尔治愈& 常常缓解&
总能安慰& 啥意思&
就是医学的知识大厦看起来非常的高大&
但是它的实际作用其实就是安慰剂和缓解剂&
医生是很少能够治愈一项病的& 你别看你跑了一趟医院&
然后病就好了
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你身体的自愈功能在发挥作用& 你看&
这是对医学的价值极度悲观的一种观点& 那听到这儿&
我就跟万维钢讨论& 我说我曾经有一期节目黑过人家中医
那我总不能再黑人家西医吧& 说所有的大夫&
甭管中医& 西医& 科学的
非科学的方法都没用& 这也对世界太悲观了&
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
我们作为普通的人& 我们不是搞医学的人
我们总该有一种治疗自己身体的方法吧& 什么样的知识该信&
什么样的知识不该信呢& 如果我在节目里跟公众讲了这么一套理论的话
那不是把大家的思想搞乱了吗& 万维钢的回答是这样的&
他说不乱啊
不是医学的错& 也不是科学的错&
是公众对于科学和医学的理解本身错了
所以你要想搞清楚老百姓应该信什么& 就得重新正本清源&
搞清楚科学到底是什么& 那我们一会儿回来接着讲& 好
我们接着聊这个很刺激的话题& 科学到底是什么&
以前我们《罗辑思维》的节目多少也涉及过这方面的内容&
所以我们的老用户& 老听众都知道&
科学它不是一系列正确的结论
或者说真理& 科学是人类无限逼近世界真相的一套思维方法
是到目前为止人类知识成长的最靠谱的路径& 仅此而已&
所以你非要说什么东西是正确的& 科学不见得关心&
科学关心的是它的反面& 什么东西只有当它可以被证明为不正确的时候
也就是具备可证伪性的时候& 科学才会研究它&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你要是说世界有个上帝& 其实科学不跟你抬杠的&
你别觉得和宗教一定是顶着干的& 科学觉得这不在我的研究范围之内
因为这句话不可证伪嘛& 你在地球上找不到上帝&
太阳系有没有呢&
太阳系找不到& 银河系有没有呢&
宇宙之外有么有上帝呢& 也就是说
我们永远没有办法证明世界上没有上帝& 这叫不具备可证伪性&
所以科学家拱拱手& 您叫非科学&
我没说你不科学& 非科学& 我不关心
那科学关心的是什么& 举个例子说&
有的结论可能很不靠谱&
比如说去雍和宫上香拜佛& 第二个月就涨工资&
这个结论恰恰是科学要研究的结论& 为啥&
因为很简单就给它证伪
你调查一些人嘛& 第二个月是不是拜完佛之后就涨工资&
很容易判断是是还是非& 你看&
这就叫科学的可证伪性&
所以我在和万维钢交流的时候我就问他&
你说公众对科学的误解&
是不是指的这个可证伪性呢& 万维钢说&
你说的也对& 但是未达究竟
公众对科学的误解主要是不理解科学的气质& 你看&
科学也有气质
万维钢说主要是两点& 第一&
科学的傲慢和冷漠& 第二& 是科学的封闭性
下面我们就一条一条地讲& 科学的傲慢和冷漠& 我们小时候
在看科普故事的时候就经常能够遇到& 比如说爱因斯坦&
我们以前节目讲过& 他研究出来广义相对论&
发表论文之后&
其实国际物理学界是不认的& 那些老头&
那些学阀& 即使后来大家觉得
不给爱因斯坦一个诺贝尔奖已经不好意思了
但是给他发奖的理由都不是广义相对论&
所以爱因斯坦你看他这研究的一生&
至少前半生是被那些傲慢和冷漠的学阀& 打压的前半生&
再比如说我们在报刊上& 看到的那个201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
谢赫特曼& 他最主要的成就是发现了另外一种晶体的方式&
具体科学我也不太懂了& 总而言之&
他研究或者说发现准晶体&
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事& 但是搞来搞去&
一直到2011年才把这个大奖发给他& 为什么&
主流科学家对他经常是
用傲慢和冷漠各种打击& 各种证明&
不信& 换实验工具& 换实验方法
必须反复验证等等& 反正拖了几十年才承认
这让我想起相声演员郭德纲老师& 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讲的一段话
他说主流相声界我原来只是打算进去& 给他们当一条狗&
结果他们不要我
怕我咬他们& 给我撵出来了&
结果活活地把我逼成了一条龙&
这话我们作为郭德纲老师的粉丝& 听着真是解气&
我们媒体或者说公众就喜欢这样的故事& 我们喜欢听见一个少年胸怀绝学
结果被江湖的恶势力各种打压和欺负& 不得伸展&
结果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步步登高& 终于有一天云开雾散&
多好的故事原型啊& 对&
科学界大量提供这样的故事& 那到底谁对谁错呢
郭德纲老师那叫艺术界& 跟我们说的科学是两回事&
在科学界我们先看一个例子& 我们都知道克林顿政府有一个副总统叫戈尔
后来跟布什不是竞选失败了吗& 然后他就去宣传&
叫防治地球变暖&
他拍了一个很著名的纪录片& 叫《难以忽视的真相》&
这记录片一开头
因为是个演讲的形式& 一开头就讲了自己的一个故事&
他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 班上有一个同学&
这个同学很聪明&
有一次在课堂上居然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构想& 小孩儿&
说老师老师
你看非洲这个地方的样子和南美洲这个地方的样子是不是很合拍啊
它们原来是不是在一起的& 这是一个科学发现&
老师说胡说八道什么
无稽之谈& 就给他喝止了&
那后来呢& 后来几十年过去了&
这个同学变成了一个瘾君子& 吸毒&
人生堕落了& 而那个老师呢
后来平步青云& 居然变成了布什政府的科学顾问&
戈尔讲这个故事当然一方面是埋汰布什了& 一方面就想告诉我们&
真理往往是掌握在这样少数人手里的& 这个社会对他们不公平&
可是这个事我们要反过来想& 大陆漂移学说是怎么样被科学界接受的
您看& 它的提出者叫魏格纳&
正式提出这套学说是1912年&
可是你别觉得魏格纳就像我们听到科普知识讲的&
只是看地图的时候找到了灵感& 说这个东西和那个东西拼起来不一样嘛
那哪叫科学呢& 魏格纳那是一个严谨的科学家&
所以他提出了很多证据
这些证据包括& 你看&
原来我们假设它在一起的大陆板块&
你看它的古生物的化石是如此的类似& 它们的岩石结构是如此的类似
再比如说南极& 南极怎么可能有煤呢&
它不可能长出植物&
只能说明一个问题& 南极原来不在这儿& 是漂移过来嘛
所以他提出这么多的证据之后& 主流科学界还是把他当做无稽之谈
是一个笑话& 不肯承认&
因为主流科学界提出了很多问题& 好
你说漂移过来的& 请问漂移的动力是什么&
漂移的机制是什么&
你能回答吗& 魏格纳也回答&
但是大家就是不接受&
这就是科学的傲慢和冷漠& 当然了&
后来这些问题逐步有了一些新的答案
比如说大家发现原来火山和地震& 能够提供这种动力&
再比如说海洋海底的那个岩石& 比大陆上的岩石要年轻
这就有了移动的这样的一个机制&
后来主流科学界慢慢地才接受了大陆漂移学说& 但是请注意&
大陆漂移学说都不是什么已经被验证的真理&
它只是科学界主流觉得可以认这个假说而已& 但是仅仅是这个认
也是在魏格纳死后才实现的& 魏格纳1930年就死了&
这就是一个科学悲剧
那你说到底怪谁呢& 我们就必须回到科学的本质&
我们刚才讲科学是什么
是人类到目前为止知识生长最靠谱的一个路径& 如果科学不冷漠&
不傲慢& 挺好& 讲得挺好&
你看这个小孩多聪明啊& 提出这样一个假设
继续努力& 请问&
对于人类的知识生长有什么好处呢&
科学家只是当了一回人际关系当中的好好先生&
他并没有推动人类知识的成长& 如果要推动成长&
他就必须是苛刻的
其实想到这儿我们也知道& 为什么哪位苛刻的&
说小孩是无稽之谈的那个老师后来当了布什政府的科学顾问&
假设你是总统& 你需要什么样的科学顾问&
如果这个顾问说&
今天好多不靠谱的学说都提出来& 我觉得也都有点道理
你需要这样一个顾问吗& 你当然需要一个非常粗暴的&
知道现在人类的确定的知识边界在哪儿&
对所有新出现的东西抱有一种傲慢& 冷漠&
甚至是粗暴的态度告诉总统
这事不靠谱& 这事没有被验证&
当然这样的人才能当总统科学顾问&
&你也只需要这样的科学顾问& 这些年中国也发生了这样的事
比如说美国发现了引力波& 然后有一个人东北的工人叫郭英森&
他曾经在一次电视节目当中提到过引力波&
结果现场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张绍刚& 要依我说&
也就是对人家郭英森缺那么一点点耐心&
但是观众和公众都玻璃心碎了一地& 有一阵子微信里面有一篇文章刷屏
说张绍刚& 你欠人家郭英森一个道歉& 欠什么道歉
如果谈别的问题犹有可说& 如果谈的是科学问题&
张绍刚的态度已经很好了& 我们换一个场景&
你马上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比如说一个男孩追一个女神& 你说我真的是爱她&
我也发誓一辈子对她好
你看我手里还拿着玫瑰花& 家里也有房有车&
我往地下一跪&
你还不答应我吗& 人家女神为什么就一定要搭理你呢&
给你个冷脸不也很正常吗& 为什么&
因为在进化史上&
我们知道男人和女人在婚姻这件事情上&
付出的代价是极不对等的&
女人结婚养育孩子& 那付出的几乎是全部的体能和时间&
只需要贡献一个精子& 一个精子&
在一次射精当中& 我看过一个数字
说他所耗费的能量& 仅仅是放一个屁的500万分之一&
女性在这件事上她能不谨慎吗& 你有房有车&
有态度& 有玫瑰花&
能跪下& 算什么&
必须是我判断& 我这辈子交给你有足够的安全感
我才会给你好脸& 所有的女性都懂这个道理吧&
科学是一样&
它的风险是非常大的& 那么多乱七八糟的&
各种千奇百怪的想法
而科学的使命只有一个& 就是推动人类知识的切实的进步&
你说你有道理
& 你来说服我&
凭什么你往下一跪& 我就必须给你个好脸&
我哪有那个闲工夫& 所以科学的气质说不好听的&
就叫冷漠和傲慢
如果说好听的& 就叫女神范儿& 这是科学的一个气质
万维钢还跟我讲了科学的另外一个气质& 就是排外和闭塞&
我们一般都觉得& 你科学不是追求真理吗&
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
只要是真理& 你都应该打开大门&
不对& 科学界的道理是别无分店
只此一家& 如果不是在我的逻辑脉络上长出来的&
你就什么都不是
我也不批判你& 但是你肯定不是科学&
这个道理我们先说个其他的例子
你可能就明白了& 现在很多美国人&
包括一些土著都在讲&
什么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你没发现美洲之前&
美洲没有原住民吗&
什么玛雅人& 印第安人&
不都在吗& 你这个发现是西方中心主义的观点
但是西方中心主义有没有道理& 当然有道理&
因为人类文明的主流
我们现在必须承认& 它是由西方文明发展来的&
西方文明什么时候发现你
你接入了这根逻辑主干& 你才算是被发现&
要不然& 你是一个文明孤岛
你什么都不是& 对&
我们不是说打这个官司& 我们只是说明科学的态度
比如说中医& 是&
你《黄帝内经》历史非常悠久&
然后什么各种各样的疗法非常的辉煌灿烂& 那是你&
你不是科学&
想进入科学怎么办& 怎么给我看&
对吧& 你讲的经脉&
可不可以用实验把它给呈现出来& 你讲的诊脉&
可不可以电子化& 机械化
你讲的阴阳& 可不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达&
你所有的中药可不可以用大样本随机对照双盲实验来检验& 如果可以检验
好& 那你对接到我的主脉络上&
我就承认你& 你是科学&
否则你跟我是两回事& 你可以在文明&
文化& 博物馆所有的地方存在
但是你不是科学& 这就是科学的一个基本态度&
我们微信公众号里面曾经发过吴军老师的一篇文章& 他就讲过&
科学就是这样& 任何一个科学家&
你如果发表一个实验成果&
其实意味着什么& 就是你向所有同行昭告&
来& 我说了一个观点
请来攻击我& 或者说善意的&
请来验证我&
所以一个科学家他必须做很多事情&
他不能说我发布了一个真理&
而是要老老实实告诉所有人& 我是在什么样的参数&
什么样的实验条件下发现了这个结论&
然后我要把这些写在论文里&
如果太繁复写不下& 那科学家就有义务来回答同行的质询&
要把这些数字告诉大家&
以便让他们去分头验证的结论是不是对的&
那有些科学家是牵扯到商业机密的& 那怎么办&
如果你想获得科学界的认可& 只有一个办法&
向同行公布&
哪怕跟同行说
&对不起& 我这儿有商业机密&
能不能签个保密协议
你不要对外说呢& 这个允许&
但是不公布& 科学就不认你&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很多科学家在这个时代&
他是面临名和利之间的痛苦选择的&
比如说《智能时代》这本书的作者吴军老师&
在那篇文章里就讲了一个例子& 美国有一个顶级的医学院
叫霍普金斯医学院& 这里面有两个科学家&
就发明了一种叫内切酶的技术
简单来说& 就是一把分子级别水平上的剪刀&
可以用于剪辑基因
那他发明出来之后& 其实就面对两个选择&
要么我申请专利& 有人测算过
如果这两个人申请专利之后& 他们可能就是今天的世界首富&
因为全人类研究什么基因& 生物工程&
都需要这个技术& 卖给你就是了
马上就富可敌国& 可是这两人没这么办&
而是把研究结果给公布了& 为啥
要得诺贝尔奖嘛& 如果你申请专利&
把这个技术保密&
那没准儿世界上还有其他的科学家& 在其他的实验室就也发现了这个东西
人家率先公布& 那诺贝尔奖可就认人家&
所以这两个科学家说算了&
钱不挣了& 我要当诺贝尔奖获得者&
这就是在名和利之间必须要做选择& 而背后的机理是什么&
科学是一个非常闭塞和排外的系统& 你要不对接到我认可的这个支脉上
你什么都不是& 所以科学不是真理的草原&
到处盛开鲜艳的花朵& 不是
科学是一个老枝盘藤的树木& 你必须从这个根上开始长&
每一步都是在这个支脉上& 所以吴军老师跟大家讲&
说中国的很多科学家就不会写论文& 标准的科学论文是什么样&
你先得做文献综述& 就是前人已经做到哪一步了&
我是在哪儿长出来的&
这叫N+1模式& 别人做了很多&
我只是往前拱了一小步&
所以论文的第一部分必须把前人的文献做一个综述&
然后说我在这基础上发现了什么& 那结尾还要留下&
在我这个基础上
别人才能怎么长& 这才是一个靠谱的科学论文
所以科学论文我们现在很多人说& 那不就是八股文吗&
扼制人的创造力
对不起& 科学不认其他的奇思妙想&
它只认这个老树上发出来的新花
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会理解& 为什么科学家经常喜欢搞小圈子
就是排外和封闭的一小撮人& 如果你经常发表论文&
你的名字为大家所熟知& 在学术会议上经常能看到你的样子
你和主流科学家互相还经常引用论文& OK&
你就是圈内人&
如果大家出来没有听说过你的名字&
你声称发表了一项科技成果&
那对不起& 大家看待你的眼神就要苛刻得多&
比如说这两年中国就发生了这么一件小事&
河北科技大学有一个副教授叫韩春雨& 他声称自己发明了一种
全新的最先机的基因编辑技术& 当时我记得国内媒体欢呼雀跃&
为国人争光& 但是同行的科学家发现& 我验证不了这个结果
于是国际学术圈马上声音就出来了& 你是不是学术造假&
你看这个话就很不善意& 领头的质疑者就是那个方舟子&
那今天我们这个节目是没有能力判断他到底是不是学术造假
但是你是不是圈内人& 对这件事情的发酵和发展是有重大影响的
我们可以假想一下& 同样是这个领域&
也同样是华人科学家&
还有一位叫张峰& 张峰在这个领域的贡献&
其中一个被评为是2013年人类科技进步之首& 是《自然》杂志评定的
那自然是圈内人& 如果同样的成果是张峰教授发布的呢
即使最后被证明也是错的& 但是大家验证时候那个重视
以及指责起来的那个态度会完全不一样& 这就是圈内人和圈外人的区别
当然你听到这儿可能会说& 科学家这个群体好不阳光
像一堆耗子一样躲在社会的角落里& 搞什么搞嘛&
这个太不阳光了
对不起& 科学家不接受这个指责&
因为科学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伟大& 他们只有一项核心使命&
我们前面讲& 就是小心翼翼地护持一个火种&
确保人来知识扎扎实实地进步& 万维钢还跟我讲&
说如果倒退个二三百年& 有人孤立地做出什么科技发明&
那还是有可能的& 但是科学发展到今天&
这个树已经长到今天的样子了
如果有一个人声称在物理学界有一项新发明& 而大家从来没有听说过他
你放心& 这人一定不靠谱&
基本上这就可以做出百分之百的判断& 好了
刚才我们讲的是科学的两个气质& 第一个叫傲慢和冷漠
第二个叫封闭和排外& 那有没有问题呢&
科学从来是这样运行的& 那为什么现在觉得有问题了呢
是现在的舆论环境不一样了& 传播和信息环境不一样了&
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位埃尼迪斯&
就是美国斯坦福大学预防医学研究中心的主任&
他指责现在科学研究绝大多数结论不靠谱& 这个事实是对的
这就是科学的常态& 科学从来就是这样&
绝大多数研究结论不靠谱
这株树上到处在发芽& 但是只有极少数的芽最后能开发&
剩下的因为不被验证& 或者验证错误就死掉&
科学从来都是这样
牛顿一生发表的所有成果都是对的& 爱因斯坦说的每句话都是正确的
科学从来不保证这个& 对吧&
所以错误是绝大多数的&
这是科学的常态好不好& 那责任在谁呢&
当然就是现在的媒体了&
任何一个科学家实验室发表一个成果& 媒体不管&
他觉得科学就是正确
于是敲锣打鼓& 捷报频传&
向老百姓宣传& 你看科学家又发明什么了
借助民间的商业力量& 尤其在医学上&
大家都知道中国有个莆田系&
对不对& 任何一项成果发布出来&
他们马上听风就是雨&
马上把它转化为商业利润& 向老百姓收钱去了&
而科学把它证伪之后
其实整个社会我们都没有一个机制来纠错& 就像我们前面讲的&
维生素E是不是治疗冠心病呢& 在医学界早就已经证伪了&
但是你现在去搜& 到处还是这个说法&
而且很多正规的医疗网站也是这个说法&
所以科学原来是一个非常安静的& 闭塞的&
你也可以称之为傲慢的&
不讲人情的一个安静的小乐园& 现在是媒体打扰了科学的安静&
而不是科学本身出了问题& 当然了&
理解这一点对我们老百姓有什么用呢& 我们现在面对的现实处境就是
很多问题我们不知道该听谁的了&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刚才我们给大家描述了一个态势& 科学这个东西&
它原来仅仅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个部分
这里面的科学家按照自己的规矩& 去推动人类知识的进步&
这本来毫无问题吧& 这是一个宁静的花园&
但是对不起& 互联网时代来了
媒体的声音越发嘈杂& 这份宁静就必然被打破& 当然了
科学受影响的层级也不太一样& 比如说最底层的数学&
那是一个完全靠逻辑推导构成的世界& 所以完全不受影响&
在往上& 物理
化学& 电子工程&
因为它研究的是客观世界& 虽然复杂度提高&
也有像郭英森这样的民科& 受到很多人的点赞&
但是科学嘛& 高冷范儿
女神范儿嘛& 所以不搭理他&
也就不搭理他了&
但是如果科学研究的对象的复杂性进一步提高呢&
比如说研究人体的医学& 人体这玩意儿可是宇宙间最复杂的一个存在
它受到质疑的可能性就变得越发的严重& 那如果更复杂
比如说人类的心理活动& 心理学&
研究人类的社会行为的经济学& 社会学
政治学这些东西& 科学能不能运用进去&
现在都已经存疑了&
那最关键的当然还是在医学和心理学这样的领域&
因为科学觉得这是我的领地& 但是媒体觉得&
我凭什么就不能插几嘴
我也懂一些好不好& 最典型的&
就是现在关于转基因食品到底能不能吃的争论&
转基因和中医这号称是中国朋友圈里两大撕逼话题&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呢& 就是我们老百姓该信谁&
按照传统的说法
我在节目里也多次讲过& 我就相信科学家的说法& 怎么了
这是人类确定性知识的最靠谱的来源& 但是老百姓说&
科学家是这么说的&
比如说2016年有1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联名写公开信& 说你们那些绿色和平组织&
再也不要阻挠转基因食品的研发了& 尤其那个黄金大米&
你们很愚昧& 但是老百姓说&
科学家是这么说的& 但是还有别的人呢
比如说中国的崔永元& 那也是我们老百姓心目中的英雄&
他就说转基因食品不能吃& 你说我该听谁的&
这是一& 更重要的一句话
老百姓说& 你们科学家说的都是对的吗&
我们前面讲&
科学从来不保证自己说的是对的& 那老百姓说&
那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宁可信其有& 不可信其无&
我就不吃& 所以转基因食品的推广&
因为它涉及到人体如此复杂的一个系统& 科学的权威性正在发生动摇
你还别觉得这是一个很普通的事件&
好像仅仅是我们该信谁的问题&
不对& 这是人类文明史发展到今天&
遇到的一大挑战& 此话怎讲&
我们来看看整个生物的演化历史& 你看那些低等生物&
他生出孩子来用教育吗& 根本父母就不管&
一只青蛙生出那么多蝌蚪& 小蝌蚪不用找妈妈&
那昆虫& 细菌就更别说了
但是到了高等的动物& 比如说高等的哺乳动物&
那亲代对子代往往就要教育一番& 带他一段&
因为知识的总量变得越来越大& 所以你看我们人类现在好可怜
五六岁就开始上学& 很多父母还得逼着孩子更早的什么学前班&
然后上学一直上到& 你要是把博士后读完&
30多岁了& 也就是说&
这样的人他为了消化我们的知识总量&
他工作的时间比上学受教育的时间还要短
那我刚才描述的这个过程说明什么& 就是人类面对越来越大的知识负担
那怎么办& 总有一天知识的总量&
积累到我们没有办法&
甚至是穷其一生的经历& 也没有办法在任何一个小点上攀爬到高峰
那怎么办呢& 人类有办法&
这就叫科技黑箱&
这是我在网上看到的一个名词& 我觉得很有解释力&
我们今天用一部手机& 我们需要知道里面怎么造的吗&
别说我们不知道
造壳的人不知道摄像头怎么造的&
造摄像头的也不知道那个芯片是怎么造的
所有的部件就是一个一个的黑箱&
我们根本没必要知道里面是个什么东西& 拿来用就好嘛&
那这就要有一个前提& 就是我们对他人&
对专门搞这个玩意儿的人要有一份信任&
这其实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逻辑& 我经常讲& 我们上飞机
我们只需要信任航空公司就可以了& 买一张飞机票登机
我们不必再去验证& 这个驾驶员到底有没有飞行执照&
我们必须相信航空公司已经把这一点搞定了&
所以整个现代社会就是到处是黑箱
它的前提就是我们必须信任专业人员& 但是回到我们刚才讲的医学
像转基因食品这些领域& 专业人员居然不可信了&
你让我们老百姓怎么办& 所以这根本不是一个信不信的问题
这是人类文明受到的一大挑战& 把话说到这儿
好像就已经说到了绝路& 我也把这个问题向万维钢先生提出来&
我说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万维钢说有办法&
只不过需要我们的认知模式发生一次升级& 到一个更高级的状态
那这个高级状态& 其实可以用一个数学定理来描述&
叫贝叶斯定理&
我说你这不是欺负人吗& 我是个文科生&
文傻& 一看数学公式& 马上就晕
后来果然跟他聊完了之后& 我是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
看了大量的材料& 才模模糊糊地知道什么叫贝叶斯定理
所以下面是一个文科生& 对一个数学公式的转述和理解&
我不接受专业数学人员对我字词和用句的挑剔&
那贝叶斯这个人是18世纪的一个英国人& 他的本职工作其实是个神父
是神职人员& 业余数学家& 但是你别看他业余
他在数学的概率论的历史上是里程碑式的人物& 那啥叫贝叶斯定理呢
其实就是主观概率& 我们知道的概率一般都是客观概率&
比如说一个箱子& 里面100个球&
一半是黑球& 一半是白球&
现在把箱子盖上& 你从里面摸球出来&
摸一个白球的概率是多少
傻子都知道& 50%的概率&
这叫客观概率& 但是要知道
这个世界很多很多时候& 或者说绝大部分时候信息是不完备的
我们根本不知道外界世界是怎么样的& 我们哪里知道这里面有多少个球
所以问题现在换了& 变成一个箱子&
里面100个球&
鬼都不知道是多少个白球& 多少个黑球&
请问从里面摸一个球出来
是白球的概率是多少& 那你说我当然不知道&
但是人类探求世界可不就是这样吗& 那怎么办呢&
贝叶斯定理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 叫主观概率&
什么意思& 就是我们先猜
先猜& 比如说50%的概率是白球&
好& 那先摸一个出来
如果发现果然是白球& 那就说明这里面是白球的概率提高了&
所以你把50%往上提一点& 比如说提到55%&
再摸一个还是白球&
说明这个概率进一步提高
&再提60%& 再摸一个&
可能没有60%那么高& 降一点&
对呀& 贝叶斯定理就是这么个东西
就是新出现的事件对于原来你估计的概率的影响&
然后随时调整你的结果& 贝叶斯定理就是计算这个结果的
贝叶斯定理你别看它仅仅是一个数学公式
其实他蕴含的思想极其高深和复杂& 现在我们在互联网时代&
尤其是人工智能& 在计算机算法上&
贝叶斯定理的用处非常非常大
比如说反垃圾邮件& 其实就是靠贝叶斯定理给算出来的
再比如说现在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的算法& 那个底层就是贝叶斯定理
如果你对它感兴趣& 我推荐你看&
我们的得到app里面有一个订阅专栏
叫卓老板谈科技& 里面专门用了几期节目谈这个问题&
把很多机理解释得非常详细&
那这贝叶斯定理对我们的认知升级有啥用呢& 万维钢说
你首先得重新理解一个词& 叫什么叫相近&
我们过去觉得这事我信&
或者说我不信& 这就是个态度问题& 万维钢说不对
态度问题仅仅用于抬杠& 比如说发微博&
发评论& 写文章& 说我信什么
或者不信什么& 然后说一套道理&
真正信和不信的含义是什么&
我要把它转化为我的认知& 然后用于我的决策&
你一旦从这个角度上来理解信和不信这个词
马上这个世界就会发生一个变化& 什么&
就是对任何事&
你都是在百分之百的信任和百分之百的不信之间&
是取一个中间值&
说白了就是一个主观概率的问题& 正是在这个点上跟贝叶斯定理连起来了
我举个例子& 比如说过去我小时候听天气预报&
都是明天下雨& 明天晴天
后来就改了& 说明天的降雨概率是多少&
你看& 只要牵扯到现实世界
没有人有把握& 告诉你什么一定是怎样&
总是一个概率问题& 举个例子说
大家都知道我的态度& 我是不信中医的&
但是你说100%不信吗
什么叫百分之百不信& 就是得了绝症&
你看这个偏方我给你弄来了& 你看那么多人都被这个偏方治好&
你是不是吃呢& 你说不吃&
我宁愿死我都不吃& 中医肯定是骗人&
这叫百分之百的不信& 恕我直言&
我做不到& 有一次我录像之前嗓子发炎
说不出话& 马上就要录像了&
你说多着急呀& 所以我什么胖大海&
什么金嗓子喉宝& 一通招呼&
我管它是不是中医& 急了什么药都吃
所以有些反对中医的人& 我虽然基本是这个态度&
有的反对中医的人就是& 看谁上街买了一包板蓝根&
恨不得立即把人打死
那叫鹰派科普& 我不是那种人&
所以你说我对中医是百分之百不信& 不是
那我信中医的程度是多少呢& 我自己想了想&
如果遇到很极端的情况& 比如说性命堪忧的时候&
我也许会吃中药&
好& 所以你看&
人类在现实的决策当中& 他不是非黑即白的&
我们怎么面对这个世界& 再举个例子&
前面我们讲& 到雍和宫上香拜佛
然后就能走大运& 这个几率到底是多少&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信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有的人可能信个15%&
那他的行为方式是什么& 就是如果我正好路过雍和宫&
而且现在正好有空
那进去拜个佛吧& 没准儿走个好运呢&
15%的人就是这个行为模式&
可是你说我信拜佛走好运& 这个信已经达到了85%&
那即使我在海南岛住
为了行好运& 我也应该买一张飞机票&
飞到北京来进雍和宫拜佛& 对吧
&所以你看& 我们绝大部分人在信和不信之间
其实是找一个概率的主观数值& 对吧&
那怎么利用贝叶斯定理&
就很简单了& 每一个新事实出现之后&
我就调整一下我对这个事情的看法
比如说& 我对拜佛走好运这件事现在是50%&
那如果我身边有人拜佛&
果然第二天涨工资了& 那就把它调整一下&
当有更多的信息传来的时候& 我再往上调一点&
这种思维模式为什么是一种高级思维模式& 它有两个特征&
第一& 叫听劝
我这人不执着& 随着新事实的出现&
我愿意调整自己的认知& 这是第一
第二& 我绝不听风就是雨&
一看隔壁老王居然拜佛& 第二天涨工资了
倾家荡产去拜佛& 这叫听风就是雨&
我们也不这样&
所以你看一个人如果既听劝& 又稳重&
那这不就是古人讲的贤达人士吗
甚至圣贤也不过如此& 开张圣听嘛&
对吧& 所以万维钢讲的认知的高级模式
就是贝叶斯定理这种听人劝& 吃饱饭&
但是又不听风就是雨的态度& 好
总结一下& 贝叶斯定理到底教给我们什么&
它看起来就是个数学公式
而它背后蕴含一项非常伟大的原则& 那就是我们的观点
应该随着新近出现的事实而发生改变& 你听起来很简单吧&
但是很多人是做不到的& 很多人的认知是陷在两个大坑里面的&
第一个坑就是& 他会把自己身边观察到的事实&
也就是世界的一个局部
一个特例& 当做整个世界来认知&
比如说有些人信中医&
甭管你怎么跟他争论& 他最后就会说&
我不管你那一套&
反正我小时候我家哪个亲戚得了绝症& 后来是靠中医治好的&
所以我就信中医& 你看
&这不就是把特例当做普遍规律吗&
但是坑不止一个& 还有一个&
包括我们刚才讲的鹰派科普不信中医的那些人& 只要写在书上了
科学家从实验室里拿出来的成果& 发表在顶级杂志上&
它就一定是对的
你怎么知道它就一定是对的& 你不觉得这就是教条主义吗&
所以贝叶斯定理告诉我们一个更加通权达变的思维方式& 我再强调一遍
那就是我们的观点& 应该随着新近出现的事实而发生改变
说到这儿该做一个广告了& 我这次和万维钢先生会面&
其实是为了谈一项合作& 他的本职工作是美国的一位物理学家
是研究核聚变的& 但这些年他在中文世界发的文章&
出的书越来越多
他就发现& 我的真实兴趣是写作&
所以最近他辞职了& 不当科学家
要当一个专业的写作者& 那听到这样的消息&
我们怎么会放过合作的机会呢& 于是扑上去谈&
能不能和《罗辑思维》开发的那个得到APP一起
打造一档付费的订阅专栏呢& 这次我们俩谈的就是这个事&
我们谈出一项定位&
那就是万维钢先生和他的家庭继续生活在美国&
但是你承担一个责任& 就是为中文世界的用户&
密切追踪西方主流精英最新的思想& 什么思想
就是但凡对我们普通人认知升级& 思维升级
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的思想& 你都要追踪&
我们不管这个思想是来自于科技界& 哲学界&
社会学界& 经济学界
不管& 也不管它的载体是一本书&
一篇论文& 还是一次名人演讲
但凡看到这样的思想火花& 对中文世界的人有用&
你就要分享过来
但是请注意& 他不是翻译&
而是转述& 也就是这些思维工具& 思维升级
你一旦觉得有价值& 请你自己先消化&
然后加上你知道的其他事实&
触类旁通之后& 你再转述给我们&
所以结果并不是翻译&
而是一篇一篇他自己亲笔所写的文章&
当然这个时候我还提出一个非分的要求& 就是在订阅的这一年里
能不能做到小日更呢& 就是每周一到周五&
这样的要求对别人我也不敢提& 因为工作负担实在太重&
但是万维钢这个人不仅文章写得好& 他是我见过阅读速度&
记笔记的速度& 以及写作速度最惊人的一个人&
所以我就把这个要求提了& 他也答应了&
这样的一个专栏&
全年订阅199元& 也就是说每天大概花五毛多钱&
就包养这么一个人在美国帮你追踪这样的思想&
然后以你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分享给你& 那这个栏目的题目我们俩商定
叫精英日课& 每一个对自己高看一眼的人&
觉得自己将来会成为精英
也就是认知不断升级的人& 你都值得拥有& 当然这日课的意思
不是说给你上课& 而是大家聚在一起&
一起做功课&
屏幕上已经出现了二维码& 欢迎大家扫码订阅&
或者在得到app里看到
精英日课& 请大家下单&
那这样的产品对我们会有什么用呢&
正如我们今天讲的这个主题& 现在大家信什么已经不知道了&
而贝叶斯定理告诉我们& 我们的观点应该随着新出现的事实&
而随时发生改变& 那好&
既然如此& 我们就只好学习更多的思维方式
学得更多的套路& 把自己的思维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
正如万维钢先生跟我讲的一句金句& 他说甭管你信什么
如果你信的很简单& 你都完了&
为啥& 因为未来的世界会越来越复杂
战胜复杂的绝不可能是简单& 只有用复杂才能对抗复杂&
我的更多文章:
( 17:04:43)( 10:40:13)( 20:43:44)( 17:45:40)( 11:59:06)( 19:02:40)( 18:56:20)( 18:03:25)( 12:34:19)( 08:26:58)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医学常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