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心理游戏安慰色,网址23yue。C。O。M。

威海市实验中学 >> 教育科研 >> 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文章总数: 5314 篇待审文章: 157 篇评论总数: 14601 条专题总数: 0 个文章阅读: 3575699 人次
&&没有公告
版权所有: & 2004 威海市实验中学电教中心精神分析心理学 【范文十篇】
精神分析心理学
范文一: 精神分析心理学主要讨论病态人的无意识,所述内容主要有人的梦、过失、焦虑、动机冲突、情绪紧张以及人格的病理表现。其创始人弗洛伊德是一名精神病科医生,主要从临床经验探究病人致病的原因,从而深入到病人的无意识心理的动机、情绪和人格等问题。
编辑本段历史背景
  19世纪中叶,德国伟大的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提出了能量守恒原理。,引发了动力学领域里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电器设备、汽车、飞机等,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人的全新的观念。这种观念认为人是一个能量系统,和肥皂泡或行星一样,服从同样的物理规律。弗洛伊德的老师布吕克是当时杰出
精神分析心理学始祖弗洛伊德
[1]的生理学家,任维也纳大学生理实验室主任,他认为生命机体是一个动力系统,同样服从化学和物理学的规律。弗洛伊德以他极高的天赋和智慧,将这种动力生理学的思想和理论发展到研究人类的精神世界,研究人格结构中能量的转换和改变,从而创立了动力心理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也就是精神分析的技术和方法[2]。
编辑本段研究对象
  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前来弗洛伊德诊所就诊的精神病患者。弗洛伊德认为,为了更好地探索患者心灵深处的问题,精神分析心理治疗者也须真正理解自己,能够正视自己内心被压抑的问题,获得必要的洞察体验。弗洛伊德本人通过与弗里斯频繁通信,经过痛苦的自我精神分析来克服自己的神经症倾向。因此,精神分析心理治疗者自身也是精神分析重要的分析对象、研究对象。它与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从事精神疾病的治疗。
编辑本段研究主题
  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主要研究主题有两个方面:   1、潜意识   潜意识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中翻译为“无意识”。无意识主要在精神分析看来,不只是察觉不到、不在意识之中的意思,是心理的基础部分或底层,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和欲望,不见容于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法律而被压抑或排斥在意识之外,而进入无意识领域。   2、力比多   力比多在弗洛伊德的著作中常用以指心理能,尤其是性本能的能。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都有它的动机,动机决定人的行为,而动机是心理的,主要是由力比多心理能的性本能所驱动、所支配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垄断资产阶级残酷掠夺;中小资产阶级面临着破产;整个社会尔虞我诈,互相倾轧;道德沦丧
,惶惶不可终日。这种病态的社会现象,便自然地导致人们精神病和神经病发病率日益增高。精神分析就在这种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其实,在我看来,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化大生产造成的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精神过于紧张造成的。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精神抚慰成为一种需要。)   时代精神:   唯意志论。享乐主义的动机学说。   旧精神分析学派   前期的正统派(强调生物学因素3为人精神生活的基础):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引论为代表作)   荣格:   阿德勒:   新派(着重于社会的精神文化):   霍妮:   弗洛姆:   沙利文: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在心理学发展中的贡献和局限   毁誉参半。   无意识和潜意识的研究领域。
范文二:精神分析心理学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是以从事心理治疗。起家”的,他是心理治疗中的“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心理上的病态是人的本能冲动被压抑的结果,当一个人觉得自己的冲动严重地违背了“做人的原则”时,他就会压抑这些冲动。压抑的结果是:虽然再也意识不到这些冲动,并且已经可以心安理得地相信自己“没有”这些冲动,但这些冲动依然存在于意识不到的内心深处。弗洛伊德认为,这种“冲动”与“对冲动的压抑” 之间的冲突,就是导致心理失常的病因。他还发现,病人的那些被压抑的冲动,往往会“改头换面”地表现在他们的梦境之中。因此,他认为治疗者应该通过深入的分析去破译梦的“含义”。1900年,他正式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最有影响的著作《释梦》。同年,他又着手写他的另一本很有影响的著作《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把他对病人的研究扩大为对一般的正常人的研究。
弗洛伊德认为,推动人们去做各种各样事情的“原动力“,是那些人与动物所共有的本能欲望的冲动.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性冲动”和“攻击的冲动”。在弗洛伊德看来,人按其本性来说,总是想不择手段地为所欲为,但社会不允许这样做。弗洛伊德并不主张 “放纵”,相反,他认为对人的本能加以控制是完全必要的。如果人类放纵自己,必将自取灭亡。但是他所从事的心理治疗又使他认为,一味地压抑
人的本能冲动,不仅会使人生活得不愉快,而且会使人生病,所以也是不行的。他认为可取的办法既不是放纵,也不是压抑,而是“升华”。如果要对升华作一个最通俗的解释,那就是把原本用于做坏事的心理能量用来做好事。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命运就取决于人类的文化能在何种程度上使人的本能得到升华。
范文三:第七章 精神分析心理学
o 含义 是一种神经症理论 是一种潜意识理论 是一个无所不包的人生哲学 o 特点 从产生条件看,不是传统的学院心理学。 从研究对象看,不是研究正常的人。 从研究内容上看,重在探讨潜意识。 从研究方法上看,不是采用有控制的实验 室实验法,而是运用临床观察法。
第七章 精神分析心理学
o o o o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精神分析的历史背景 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学派的分裂 新精神分析学派
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历史背景
o 一、社会背景
o 精神分析是弗洛伊德企图解决资本主义国家 社会病态现象所需要的产物。
o 精神分析是弗洛伊的企图解决犹太人家长制 和维多利亚式性道德压抑尔在城的社会病态 现象的迫切社会需要的产物。
o 二、文化思想背景
o (一)达尔文和赫尔姆霍茨 o (二)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思想
o (三)莱布尼茨(微觉和统觉)和赫尔巴特 (意识阈) o (四)费希纳无意识思想的影响(冰山理论)
三、心理病理学原因 中世纪及以前 :迷信观 18世纪文艺复兴时期 :机体病因学 19世纪 :心理病因观 1、两术(麦斯麦术和布雷德术) o (1)麦斯麦(Mesmerism) o (2)布雷德术(Braidism) o 2、两派 o (1)南锡派 o 法国医师李厄(Liebault)创立 o (2)巴黎派 以沙可为领导者
o 共同点:都相信催眠,并用于治病 o 不同点:
o a、对催眠的性质看法不同。
o 南锡派:催眠与神经症无关,它完全是暗示的结 果 o 巴黎派:催眠状态是一种病症,多半与神经症无 严格区别
o b、对催眠的机制看法不同
o 南锡派:侧重从心理学方面去研究催眠,不大 注意其生理变化。 o 巴黎派:把催眠视为神经系统的疾病,专门注意 催眠状态的生理变化。
第二节 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
o 一、弗洛伊德的生平简介(Sigmund Freud,) o 1895年,《关于歇斯底里之研究》(或译为《癔症研 究》,《歇斯底里研究》)一书,这是精神分析的正式 起点,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的建立。 o 1900年,《梦的解析》,是精神分析学的正式形成。 o 1901年,《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 o 1905年,《性学三论》 o 《精神分析引论》() o 1910年,国际分析师训练委员会成立 o 《群众心理学与自我分析》(1921) o 《自我与本我》(1923) o 《精神分析引论新编》(1933)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体 系
o (一)精神分析的研究对象 ----无意识,特别是潜意识
o 主张人的心理有三个层次:
o 潜意识:指不能进入或很难进 入意识中
的经验 o 前意识:指意识中可召回的部 分,能够进入意识中的经验 o 意识:指心理的表面部分,是 同外界接触直接感知到的一纵 即失的心理现象。
意识 前意识 潜意识
(二)精神分析的方法
o 1、自由联想法
o 让患者处于身心放松状态,鼓励其说出脑海 中涌现的任何思想观点和感情经验。
o 2、梦的解析法(释梦) o 即从显梦到隐梦的破译和探测的过程。 o 梦境有两种
- (1)显性梦境(显梦) - (2)潜性梦境(隐梦)
o 梦的工作方式
- (1)凝缩:指将几种隐意用一种象征表现出来。 - (2)移置:指梦中的情节发生转移,用不重要的观 念替换重要的隐意。 - (3)象征化:指以具体的视象代替抽象的思想。 - (4)润饰:指在梦中或醒后陈述显梦时会有意无意 地将梦中杂乱的材料加以修饰或条理化。
o 3、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法 o 错误行为可以分为三类 o (1)口误、笔误、读误和听误 o (2)遗忘(如遗忘名字) o (3)误放、误取和失落物件等
(三)精神分析的主要理论
o 两个时期 o (1)早期理论,指1895年――1913年, 即精神分析的萌芽、奠基和形成时期 o (2)晚期理论,指1914年――1939年, 对早期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
o 1、人格结构理论
o (1)早期
o ①潜意识②前意识③意识
o (2)晚期
o ①伊底(本我)id:指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 识的结构部分。 o ②自我ego:是意识的结构部分,来自本我经外 部世界的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 o ③超我super-ego: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部 分,代表良心和自我理想,是人格中最道德的部 分。 o 超我由两个方面组成,即自我理想和良心
o 2、本能论
o (1)概念:人的生命和生活中的基本要求、 原始冲动和内驱力。 o (2)特点
o ①根源性 ②目的性 ③对象性 ④动力性
o (3)本能的划分(种类)
- 性本能(力比多):与性欲和种族繁衍相联系的冲动。 - 自我本能:指有助于个体自我保存的原始性冲动。
- 生的本能:指以维持生命为目标的本能。 - 死本能:指以死亡为目标的本能。
o 3、焦虑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o (1)早期--认为焦虑是由被压抑的里比 多转变而来的,本我是焦虑的根源 o (2)晚期--自我是焦虑的根源 o 焦虑的类型:
o 现实性焦虑:指处于该现实情境中,任何人都会 自然而然地产生地焦虑。 o 神经性焦虑:指某种状况所产生的一些未免过分 的焦虑。 o 道德性焦虑:指因恐惧某些违反自我理想和道德 标准的事将会受到惩罚而产生的焦虑。
o (3)自我防御机制
o 含义:是自我运用的策略,它通过歪曲引起焦虑事物的现实 特征,从而使之更容易被接受。 o ①压抑:是指将引起焦虑的思想观念和欲望冲动排遣到潜 意识中去。 o ②投射:指把自己内心中的不为社会接受的欲望冲动和行为 归咎于他人。 o ③反向作用:指用相反方式来替代受压抑的欲望。 o ④否认:指个体拒绝承认引起自己痛苦和焦虑的事实的存在。 o ⑤移置:指个体的本能冲动和欲望不能在某种对象上得到满 足而转移到其它对象上。 o ⑥升华:指将本能冲动转移到社会赞许的方面。 o ⑦认同(自居作用):指个体把他人的特征加到自己身上, 模拟他人的行为。 o ⑧倒退:指个体遇到挫折时,以早期发展阶段的幼稚行为来 应付现实,减轻焦虑。
o 4、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o (1)口唇期(口腔期0-1.5岁):动欲区 是唇和舌 o (2)肛门期(1.5-3岁):动欲区是 o (3)性器期(3-5岁):动欲区是性器官
o 恋母情节(伊谛普斯情节 Oedipus complex):指儿子亲母反父的复合情节。
o (4)性潜伏期(6-12岁) o (5)生殖器期(12-20)
三、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评价
o (一)贡献
o 1、开创了无意识的研究领域 o 2、开辟了心理学的新的研究领域 o 3、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
o (二)局限
o o o o 1、“泛性论”倾向 2、生物学化倾向 3、理论上的主观色彩浓厚 4、方法论上的局限
第三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分裂
o 一、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o (一)简介(Adler,)
- - - - 主要著作:《神经症的性格》(1912) 《器官缺失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1917) 《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1919) 《生活对你应有的意义》(1932,中文译名《自卑 与超越》)。
一、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o (二)个体心理学体系
o 1、追求优越
o 追求优越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核心,也是支配 个体行为的总目标。
o 2、自卑和补偿
o 自卑是个人追求优越的基本动力。
o 3、生活风格和创造性自我
o 生活风格:是指一个人在早期的社会生活道路上所形 成和固定下来的行为方式或行为模式。 o 创造性自我:是指个体按照自己选择的方式建立起自 己独特的生活风格。
o 4、社会兴趣
o 是指人具有的一种为他人、为社会的先天思想准备 和自然倾向。 o 错误的生活风格,主要有两种:(1)优越情节: 完全追求个人优越而不顾他人和社会的需要;(2) 自卑情节:当一个人完全被自卑占据,而不是受到 自卑的驱动走向成功时所体验到的情感。
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o (一)简介(Jung187
o o o o o o o o o o 主要著作:《无意识心理学》(1912) 《力比多的转化和象征》(1912) 《心理类型》(1921) 《分析心理学的贡献》(1928)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1933) 《集体无意识的原型》(1936) 《人格的整合》(1940) 《心理治疗和实践》(1954)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1958) 《记忆.梦.反思》(1961)
(二)分析心理学体系
o 1、人格结构理论
o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核心是人格整体论 o 人格的结构
o (1)意识:荣格认为,意识是人的心灵中唯一 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到的部分。 o (2)个体潜意识
- 是指一个人当前意识不到的个人生活经验。 - 个体潜意识主要是由具有情绪色彩的“情结”所构成。 所谓情结,是指一组组被压抑的心理内容聚集在一起 的情绪性观念群
o 人格的结构
o (1)意识 o (2)个体潜意识 o (3)集体潜意识(种族潜意识)
- 是指潜意识心灵中反应着人类自古以来的普遍经验的部分。 - 原型是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 - 原型:是指对某种特定经验作出情绪反应的遗传倾向。
o 主要的原型:
- ①人格面具(Persona):指人格最外层的那种掩盖真我的 假象。 - ②阿尼玛(anima):是指男人身上所具有的女性特质。 - ③阿尼姆斯(animus):是指女人身上所具有的男性特质。 - ④阴影(shadow阴暗自我) - ⑤自性(self自身、自我)
(二)分析心理学体系
o 2、人格动力论
o 荣格则把力比多看作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性欲只 是其中的一部分。后来,荣格逐渐用心理能一词取 代了力比多。 o 两种类型:内倾型和外倾型 o 心理活动具有四种功能:即思维、情感、感觉和直 觉。 o 人格的8种类型:即外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外 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思维型、内倾情感型、 内倾感觉型、内倾直觉型。
3、人格类型论
第四节 新精神分析学派
o 一、新精神分析产生的背景
o o o o (一)历史因素 (二)社会因素 (三)文化因素 (四)精神病治疗
二、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特点
o (一)强调自我的自主性及其整合与调节的功 能 o (二)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重大影响
o (三)强调人的自尊和对自尊心的启发并对未 来持乐观态度 o (四)强调对儿童早期经验的观察和研究 o (五)研究方法与实验心理学日益接近
范文四:精神分析心理学
精神分析学又称“精神动力学”,译自英文“psychoanalysis”或“psychodynamics”。主创人是弗洛伊德。之后其杰出的弟子荣格衍生出分析心理学,荣格的心理学受到东方神秘主义思想的影响,发展了弗洛伊德的个人无意识到集体无意识。
一、 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psychoanalysis)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精神分析是整个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正式开端,也是心理学的正式开端。
弗洛伊德长期的临床经验,通过对大量精神病患者、神经症患者的观察与治疗,以及对他自己内心世界的艰苦分析,提出精神分析理论。该理论有无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泛性论及精神病理学理化,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精神分析疗法实施,精神分析的技巧,主要由自由联想、解释、释梦和移情四部分组成。
弗氏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著作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奥秘》,本书主旨在于阐述潜意识的心理机制;《梦的解析》,最广为人知的著作,主要阐述了抗拒和压抑的作用;《性学三论》,阐述了“性”的内驱力——对个体行为产生的重要性。 这三部重要著作是精神分析学的三项奠基石,标志着精神分析学的诞生。
1、 泛性论
在弗洛依德的理论中,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 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 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 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比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 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对于这种观点我们本着扬弃的态度,既不必迷恋信仰, 也不应做简单的否定。我们可以运用弗洛伊德的这个理论来解释种种典型的设计现象:运用性表达来唤起受众的某种心理情绪。
2、 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是人格中最早,也是最原始的部分,它是人出生时就有的固着于体内的一切心理积淀物,是生物性冲动和欲望的贮存库,包括是被压抑、摈斥于一时之外的人的非理性的、无意识的生命力、内驱力、本能、冲动、欲望等心理能力。 本我也是本能冲动的根源,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急切地寻找发泄口,不顾一切的要寻求满足和快感,这种快乐特别指性、生理和情感快乐。本我中的一切,永远都是无意识的。
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自我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从本我那儿分化出来的。当本我的要求与现实相抵触而不能得到满足时,便产生了自我。自我本身没有能量,它的动力来自本我。自我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和机智,具有防卫和中介职能,它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充当仲裁者,监督本我的动静,自我的职责是在本我与外部现实之间进行调节,对本我的要求进行修改,使之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得到满足。自我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对本我的控制和压制上。任何能成为意识的东西都在自我之中,但在自我中也许还有仍处于无意识状态的东西。
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超我是人格的道德部分,它代表的是理想而不是现实,要求的是完美而不是实际或快乐。超我是由自我中的一部分发展而来的。它由两部分组成:自我典范和良心。
3、精神分区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是由不同意识水平的三个部分所组成, 即无意识(潜意识)、下意识和意识。
意识:意识是最表层的部分, 是人能体验到的部分。它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组成。
潜意识:潜意识则是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 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原始冲动、本能多数不容于风俗、习惯、道德、法律而被压抑到意识阂之下而成为不被意识到的潜意识。潜意识不是先天就有的, 它与意识一样是“ 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 , 只是这种反映属于阔限下的低度意识,
是一种没有意识到的意识。
下意识: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动虽不被意识但未泯灭, 随时有可能被召回到意识之中, 这可召回的部分就是处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下意识。下意识不许那些与社会道德不容的原始欲望和本能冲动使人产生焦虑的不良情感进人意识, 而把它们压抑在潜意识当中, 把意识和潜意识隔开。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的真正的精神世界。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 被压抑的潜意识总是要努力通过各种途径用伪装的形式表现出来, 从而获得满足。在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的增强,许多人在某种程度上都处在一定的“压抑”状态下。人们把潜意识的真实欲望不断压抑,这种压抑一旦得不到排泄,就会引起紧张不安感。因而,如果一个产品的设计能合理地引导人们的这种心理状况,营造潜意识表达的信息环境,那么它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以刺激购买行为。
4、释梦理论
弗洛伊德对梦的分析和研究倾注了极大的精力和心血, 他认为, 梦是被压抑的欲望( 潜意识欲望) 的伪装的满足, 潜意识欲望通过梦来表现, 必须经过一些加工和伪装过程, 弗洛伊德称之为“ 梦的工作”, 即“ 压缩、移置、意象及润饰。” 通过这些工作, 潜藏的欲望也就获得了一种伪装的形式,变成了显梦。反过来, 通过对梦的表现形式的分析, 就可以知道梦中所含的潜意识内容。将潜意识进行“ 压缩、移置、意象及润饰”之后而呈现的梦境, 其中的意象或各个组成元素有着极大的心理容量, 而意象与意象、元素与元素之间的独立性很强, 这样, 梦的构成元素就处在一种松散的结构之中, 一切时间的、空间的、意义的关联, 在梦的意象之间表现为一种随机的关系, 而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表明,梦能够帮助人排除意识体系无法接受的那些愿望和欲望,是保护睡眠的卫士。正常的梦境活动,是保证机体正常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5、 心理防御功能理论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本我之间,本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
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
二、 精神分析心理学对整个心理学界的影响
积极方面:强调人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他首次阐述了潜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重视人格研究,重视心理应用。在精神病治疗方面,不仅提供了一整套治疗的理论和方法,而且当为现在医学心理学的先声。另外精神分析理论还在艺术创造领域及其他人文科学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消极方面:它过分夸大了人的自然性,贬低了人的社会性。它的泛性论基本上是非科学的,而他的精神分析学说因把精神提高到物质上,故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
三、 精神分析心理学对设计心理学的影响
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设计行为和用户消费心理。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包括用户选择、购买拥有、使用,以及鉴赏这一系列消费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从设计主体的角度来看,则是以“创造”为核心的一系列设计行为;同时围绕设计的其他主体行为——制造、营销、管理、维护、回收等也应在研究中加以综合考虑。而精神分析心理学则是惟一涉及人的无意识、行为之下的潜在动因的心里流派。也就是说,精神分析心理学对设计师理解设计的消费者(用户)的潜在需要和行为动机,以及设计师自身的创意来源都具有重要意义。
精神分析心理学为设计心理学探寻到人们潜意识中的原始动机与需求,以及人们三重人格的需要。就设计者而言,精神分析心理学解释了设计者在艺术创造中“灵感来源”这一诡异、复杂的现象。而就消费者而言,精神分析心理学派则进一步了解和研究消费者的需要和动机。除了消费者的目的需要、对品牌的信赖、所掌握的知识和过去的经验这些理性动机外,还有就是消费者本人的个性特征、态度、注意、情绪、情感,以及当时情境等。因此,设计心理学所得的相关结论,与精神分析心理学所提供的理论与研究方法离不开关系,两者相辅相成。即精神
分析心理学对艺术和艺术创作的解释有着浓厚的思辨色彩,且含糊而神秘。因而,它引导人们理解了很多设计心理学中其他心理流派所没有涉及,研究到的问题,这对心理学的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
四、 由精神分析心理学所得到的启示
现如今设计者对消费者的心理探索往往只停留在意识层面.很少关注消费者的潜意识。人的心理现象应包括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领域。如果将人类的整个意识比喻成一座冰山的话,那么浮出水面的部分就是属于显意识的范围,约占意识的5%,换句话说,95% 隐藏在冰山底下的意识就是属于潜意识的力量,而精神分析学关注的正是潜意识对人的外在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那么,试设想如果设计师能够挖掘出人们潜意识的动机与需求,以满足人们生理上、心理上最初的本能欲望,这样的一件设计作品不仅能给消费者带来感官的享受,同时也能使他们得到心灵的愉悦。
因而,当设计师在设计一件产品时,并不能将创意、想法仅停留在消费者的显意识层面上,而应当将目光投射到消费者潜意识上的需求层面,并且必须兼顾三重人格的需要,即自我、本我、超我的需要。以此来刺激消费者,并唤醒部分个体的一些特定的潜意识需要。但对消费者潜意识层的“挖掘”必须适度,不能过分的去强调某一潜在的欲望层,这样反而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由此可见,设计心理学对一个设计师来说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为设计时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对艺术创造起到重要的作用,即通过剖析消费者与设计者的心理,从而使设计师能够对所要设计的作品有准确的定位,已达到满足消费者心理、生理需求的目的。
范文五:主讲人:李文静 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Email:
如何撰写综述文章
v (1 )中文题目; v (2 )作者姓名; v (3 )作者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及邮政编码; v (4 )中文摘要; v (5 )中文关键饲; v (6 )分类号; v (7 )正文; v (8 )参考文献; v (9 )英文题目; v (1 0 )汉语拼音的作者姓名; v (1 1 )作者单位英文名称; v (1 2 )英文摘要; v (1 3 )英文关键词。
? 限2 0 字以内,尽量不用“研究综述”和“进展”作为 文题。英文文题也尽量不要用R e v i e w ,A d v a n c e 或 P r o g r e s s 等。
? 摘要限2 0 0 字以内,应以第三人称来写(不要用“本 文”、“我们”等第一人称)。对核心概念要有定 义。作为被数据库单独收录的单位,要给出实质性信 息。不要写“指出了以往研究的不足,对未来研究进 行了展望”之类的空话。英文摘要参照国外同类文章 的写法,请英语好的专业人士把关。
?须给出3 5 个关键词,置于摘要之后。关键词应 为专业词汇。
?采用中图分类号(参见中国图书分类法,也可 不填)。
v3 . 5标题层次
?统一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各级号码之间加一小 圆点,末尾一级不加小圆点。如一级用“1 ”、 “2 ”、“3 ”,二级用“1 . 1 ”、“1 . 2 ”、 “1 . 3 ”,三级用“1 . 1 . 1 ”、“1 . 1 . 2 ”、 “1 . 1 . 3 ”。标题仅限三级。
?采用三线表,不用竖线。
v插图和照片
?编号清楚,图表分开编号。
?正文中的文献引用标志
?正文中的文献引用标志是著者(外国人只写姓,中 国人的中文需写全姓名)和出版年,可以作为句子 的一个成分,也可放在引用句尾的括号中,可以根 据行文的需要灵活选用一种方式。
?正文后的文献列表
?文献列表按著者姓氏字母顺序排列;著者相同,按 出版年排列;著者和出版年都相同,按文题的首字 母顺序排列,出版年后加a 、b 、c … ?先列中文文献,后列英文文献。 ?中文文献中的著录符号需用英文(半角)符号。 ?英文逗号、点号、冒号后要留一空格。 ?著者姓名、出版年、文题、书名、出版信息等各个 文献成分末尾用点号结束。 ?排版时需悬挂缩进。
v 常见的文献类型要求如下:
? (1 ) 期刊论文 ?著者姓,名.( 出版年份) .文题.刊名,卷号,起 止页码. ?示例: ?庄捷,周晓林. ( 2 0 0 1 ) .言语产生中的词长效应. –2 1 8 . 心理学报,3 3 ,2 1 4 ?T v e r s k y ,B .( 1 9 8 1 ) .D i s t o r t i o n si nm e m o r yf o r o g n i t i v eP s y c h o l o g y , 1 3 ,4 0 7 –4 3 3 . m a p s .C
?(2 ) 著作 ?著者姓,名.( 出版年份) .书名.出版地: 出版社. ?示例
: ?P a nS .( 1 9 8 7 ) .A n t h o l o g yo fP a nS h u ’s .N a n j i n g ,C h i n a :J i a n g s u P s y c h o l o g y E d u c a t i o n a lP r e s s . ?王登峰,崔红. ( 2 0 0 5 ) .解读中国人的人 格.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正式出版的(会议)论文集
? 著者姓,名.( 出版年份) .文题.I n编者名 姓(中文写姓名). 论文集名(卷号,页码范围).出版地:出版社. ü 示例: üK l a t z k y ,R .L .( 1 9 9 8 ) .A l l o c e n t r i ca n de g o c e n t r i cs p a t i a l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s :D e f i n i t i o n s ,d i s t i n c t i o n s ,a n d i n t e r c o n n e c t i o n s .I nC .F r e k s a ,C .H a b e l ,&K .F .W e n d e r ( E d s . ) ,L e c t u r en o t e si na r t i f i c i a li n t e l l i g e n c e :V o l . 1 4 0 4 :S p a t i a lc o g n i t i o n :A ni n t e r d i s c i p l i n a r ya p p r o a c ht o r e p r e s e n t i n ga n dp r o c e s s i n gs p a t i a lk n o w l e d g e( p p .1 –1 7 ) . B e r l i n ,G e r m a n y :S p r i n g e r V e r l a g . ü 王登峰,崔红.( 2 0 0 4 ) .中国人“大七”人格结构的理论分析. 见 王登峰,侯玉波 ( 编)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论丛(一)( p p . 4 6 –8 4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学位论文
ü 著者姓,名.( 出版年份) .学位论文题目.学位论文 类型.学位论文单位. ü 示例: ü 余林.( 2 0 0 0 ) .汉语语言产生中的语音表征与加工. 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 w 硕士论文为M a s t e rt h e s i s w 论文文题的字体为斜体。 w 英文需加U n p u b l i s h e d
? 互联网资料
ü 应从合法网站上获取。著录规则参照同类文献的著录方 法,最后要加上获取日期和网址。 ü 示例: üZ h a n g ,J .J . ,D a n g ,Y .X . ,Z h a n g ,Y .Z . ,W a n g ,H . P . ,&L u o ,G .H .( 2 0 0 8 )C o l o rc o n c e p t sa n dt h e i r o r g a n i z a t i o ni nt h ec a s eo fd e a fc h i l d r e n .W e b A p p l i e dP s y c h o l o g y ,4 0 ,3 8 9 4 0 1 .R e t r i e v e dJ u l y 2 ,2 0 0 8 ,f r o m h t t p : / / w w w . a a a . e d u . c n / j o u r n a l / 0 8 0 3 4 . h t m u n e w 英文书写的文献获取日期为月日年,格式为“J 2 6 ,2 0 0 6 ”;中文书写的日期为年月日,格式为 “2 0 0 8 0 7 0 2 ”。 w 英文写R e t r i e v e df r o m ,中文写“取自”。
v工具软件推荐
?EndNote——文献引用整理软件 ?根据杂志的要求自动生产参考文献 ?随时调整参考文献的格式 ?方便自己查找文献
第二讲 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 v弗洛伊德()
?1 8 8 1 年获医学博士后开 业治疗精神疾病 ?1 8 9 6 年正式提出精神分 析的观念 ?1 9 0 9 年去美国讲学 ?1 9 3 8 年因逃避纳粹迫 害,举家亡命伦敦,次 年去世。
?“地形观”: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意识 前意识
?“结构观”: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伊底)→快乐原则
w 原始、混沌、不辨是非、不合逻辑
?自我→ 现实原则
w 人格的决策和执行者
?超我→道德原则、理想原则
w 良知 w 自我理想
在和伊底的关系 上,自我好像是骑 在马背上的人,他 驾驭着这匹桀骜不 驯的马,约束着它 前进的方向。
v人格动力学
?人是一个能量系统,由本能所驱动。整体上, 能量是有限的,如果以某种方式释放了能量, 那么以另一种方式释放的能量就会相对减少。 ?人的所有行为都是有动机的,是由潜意识决定 的。
?本能 ?本能源于身体的需要或冲动,朝着立即求得 满足以获得快乐的目的,而满足本能的对象 和手段是变化的。每一种行为都可以用本能 能量的投注和反投注来描述。
朝向他人:攻击 朝向自己:自残或自杀
?焦虑:一种被察觉到的不愉快的感情状态。 ?现实性焦虑 ← 外界环境 ?神经性焦虑 ← 本我 ?道德性焦虑 ← 超我与自我的冲突
?心理防御机制
?特点:它们是潜意 识的、伪造的或歪 曲现实的,其功能 是防止本我的冲 动。 ?种类:(《自我与 防御机制》,A n n a F r e u d )
? 压抑 ? 解脱和分离 ? 反向作用 ? 置换(转移) ? 固着 ? 退化 ? 投射 ? 内射 ? 升华
被压抑的记忆?
v人格发展阶段
?口唇期 ?肛门期 ?性器期 ?恋母情结o r 恋父情结 ?阉割情结/ 阉割焦虑 ?阳具嫉羡 ?潜伏期 ?生殖期 ?成熟期
性心理发展期
成人时表现
吸烟、贪吃、 接吻、注意口 腔卫生、嚼口 香糖 喜欢排便、极 端肮脏 经常手淫,爱 调情,男子气 的表现
说话小心谨慎, 饮食追求时尚, 禁饮酒,不喝牛 奶 极度恐惧污物, 洁癖,过于节 俭,过分规矩, 脾气暴躁
渴求知识,幽 默,讽刺,机 警,成为食品或 酒类品尝专家 喜欢绘画或雕 塑,慷慨大方, 乐善好施,精打 细算
喜欢诗歌,钟 对性的清教徒的 情,喜欢表演, 态度,过分羞怯 追求成功
采自 Phares,1991
精神分析理论的应用
?在催眠状态下,无意识的阻 碍在某种程度上减弱 ?“新分裂论”——意识的一 部分进入变异状态,另一部 分仍能清醒地知道催眠中发 生的事情
?催眠后遗忘 ?对催眠的反应 ?被催眠者的特征 ?专注特质 ?态度、动机、期望
?从当前的意识观念出发,通过一连串的联想让 自由奔驰直达潜意识 ?移情(transference) 负移情(negative transference) 阻抗(resistance)
v对梦的解释
?“梦是通向潜意识的窗口” ?显梦→隐梦 ?所有的梦都是愿望的满足,绝大多数愿望的满 足是以某种内隐的内容表现的。 凝缩或转移 抑制或颠倒
?释梦的两个途
径 ?围绕梦展开自由联想 ?梦的象征 ?三个典型的梦 ?梦中的人物是男性多还是女性多? ?50% vs. 65% ?梦的再现 ——重要但又悬而未决的冲突 ?高度焦虑与性梦象征
?行为倒错 ?日常生活中的口误、笔误、遗忘、误放和动作 错误等失误行为是被压抑的牵制倾向与意识到 的牵制倾向之间冲突的结果
一个因为听了一个下流笑话而捧腹大笑的人,……是作为一 个攻击行为的旁观者而笑的。——弗洛伊德
?攻击性幽默和性幽默的实质是个体以一种社会 赞许的方式来发泄本我欲望和冲动
?对弗洛伊德幽默观点的实证研究 ?对不友善幽默的偏好 ?用不友善的幽默减少攻击性 ?紧张和好笑的水平
弗洛伊德研究方法的特殊性
v着重非常态和特殊心理现象的研究,从精 神病人和变态人格者那里获取资料 v使用临床法(个案研究),注重整体分析 v研究方法又是治疗方法 v对条件不加控制
弗洛伊德理论的贡献
v开创性地探索人格和变态,建立现代心理 学的第一个系统的人格心理学体系 v提出许多重大的人格理论问题 v创造一套独特的人格研究方法
弗洛伊德理论的局限性
v过分强调无意识 v过分夸大本能作用 v理论难以通过实证检验 v过分依赖非常态材料
范文六:第三章精神分析流派
一、解剖模型
1.意识:指的是人们可以觉察带的想法。
2.前意识:大量可再现的信息构成了前意识。
3.无意识:无意识的内容无法被提取进入意识,除非是在某种极端情况下。我们内心想法的主体位于无意识中。
二、结构模型
1.本我(出生时)
人出生的时候只有一个结构,本我。本我采取的行为遵循快乐原则,即,本我只关心如何立即满足个人需求,而不受任何物质和社会的约束。弗洛伊德甚至认为本我冲动永远存在,他们必须受控于健康成人人格的其他部分。
弗洛伊德假设本我还通过愿望实现来满足其需要。即,当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时,本我会想象它的存在。他同时还认为,梦也是愿望实现的一种类型。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完全隐藏在无意识中,本我冲动处于意识之外。
2.自我(出生后到两岁之间习得)
自我的活动遵循现实原则。自我的主要任务是满足本我冲动,但以考虑情境现实性的方式进行。
自我的功能是限制本我的冲动。由于本我冲动往往不被社会接受,因而它们会对人们构成威胁。自我要做的事,就是把这些冲动控制在无意识中。
自我能在意识、前意识、无意识各个部分之间自由移动。
弗洛伊德认为,行为的目的是缓解紧张。自我尝试着满足本我的愿望,让紧张得到缓解,但是必须考虑行为的后果。
3.超我(大约5岁时开始形成)
超我代表社会的、特别是父母的价值观和标准。超我能对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有更多的限制。
超我不仅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惩罚,还为自我提供各种典范,用来判断一个行为是否合乎道德、值得赞美。
三、三种焦虑
1. 现实焦虑:现实中的威胁或危险,处理方式有调整、躲避或逃避产生焦虑的情境。这类焦虑的原因是生活中的客观事件,例如考试、求职或摆在眼前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当事件或问题解决以后,焦虑自然也就消失了。
2. 神经质焦虑:潜意识的害怕,本我冲动将失去控制,并且促使你做一些会让你遭受惩罚的事情。神经性焦虑正是由于这些不受欢迎的、被压抑的本我冲动快要侵入意
识引起的。冲动行为常受惩罚,特别是社会不赞成的行为,因此这种焦虑有一种现实基础,但是威胁源于本我的内驱力。
3. 道德型焦虑:当本我冲动违背超我严格的道德标准时,就会引发道德焦虑。超我正是借助它完成对本我的控制。当人们违背了道德准则时产生的害怕,如果你的道德理智禁止撒谎、偷窃等,但你做了,就会产生内疚感或羞耻感。良心—超我越强烈,越可能拥有道德型焦虑。
四、应对策略
1. 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危险情境以后,我们每个人都形成了一些自认为有用的应对策略。与其他人格变量一样,人们应对焦虑的方式相对稳定的。一个人处理压力的一般方法就是他或她的应对风格。
2. 压抑的人:努力不去想这个情境,尽可能多或尽可能长时间地回避焦虑。比如有人劝我们说“担心也没有用”、“别想它了,想点别的吧”。如果你曾经推迟去看医生或推迟约见导师,因为你预料这种场面对你有压力,你用的就是压抑策略。
3. 敏感的人:应对压力情境时典型的反应是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去寻找解决办法。总是在采取最有效的行动。如,就一个安排好的治疗程序去努力收集信息,花大量时间来考虑一个即将到来的工作面试等。
4. 积极策略分类:积极处理问题时所用的策略;试图回避问题时所用的策略。直接关注压力源,关注体验到焦虑时的情感反应。
积极应对策略:个体采取行动来改善情境;积极思考并努力把事情做得更好。 回避应对策略:把引发焦虑的情境排斥在意识之外来处理焦虑。
5. 问题中心策略:直接关注问题,由此克服焦虑。有了问题时,哪怕想出的只是很简单的方法比什么都不干好。如:制定一个行动计划,然后去实施
情绪中心策略:减轻伴随问题产生的情绪压力。如尽力看事物好的一面。
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用情绪中心策略,而男性更倾向于用问题中心策略。
6. 应对策略的效果:使用应对策略比不用策略好:在婚姻中体验到压力的夫妇,用了应对策略的比没用应对策略的能更有效地缓解情绪的消沉。成人调查中,越是凭借有效的应对策略的人,快乐和生活满意度越高。
积极策略比回避策略更能有效地应对压力:如依赖回避策略的人在处理爱人的疾病、身体攻击、被诊断为乳腺癌上有较多的困难。一些想努力通过试管受精怀孕但失败的妇女,对不能怀孕感到很苦恼,用回避策略(如梦想处在一个更好的时间和地方或期望一个奇迹)来应对这个消息者比积极应对策略者表现出更多的痛苦。
7. 问题-情绪关注应对策略的选择:如果确实有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最明智的做法是迅速采取行动消除问题。如上数学课听不懂,感到苦恼,那么对他有利的做法是立即请教,而不是坐等着以后突然开窍。经受战争压力的士兵,如何应对战争引起的长期情绪反应?结果发现采用问题中心策略的士兵比采用情绪中心策略的士兵,社
会活动要成功一些,而战后多年仍然继续用情绪中心策略的士兵,其应对现实问题的能力是最差的。
当一个情境不能被改变时,继续关注内心的情绪反应可能是比较有效的。
五、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本我代表了本能的愿望与冲动,这些欲望或冲动往往是罪恶的,自我用于处理非期望想法和欲望的方法。
2.各种防御机制
(1)压抑:是最重要的防御机制。压抑是一种积极的努力,自我通过努力把那些威胁着他的东西排除在意识之外,或使这些东西不能接近意识。它看似有效,但是需要付出代价。因为压抑是一个稳定、主动的过程,它需要持续地消耗能量。压抑大量强烈的想法和冲动使自我没有剩余能量可以运作。
(2)升华:升华是唯一真正成功的防御机制。升华是将可怕的无意识冲动转化为社会接受的行为渠道。比如,攻击性的本我冲动可以被升华为打冰球、橄榄球之类的运动。
(3)替代:替代是将冲动导入一个没有威胁性的目标物。与升华不同的是,替代性冲动不会带来社会奖赏。
(4)否认:和压抑不同,否认不是忘记,而是坚持某些事实不是真实的,尽管所有证据表明是真实的。否认是防御的一种极端形式。否认的越多,与现实的接触越少,心理机能的运作就越困难。
(5)反向作用:有时候会按照无意识的欲望相反的方式行动,以躲开可怕的念头和欲望。比如反同多深柜。
(6)理智化:在一些情感内容进入意识层面之前,就把它抹去。用一种严格的理智而非情绪的方式检查我们的意念,可以把原来困难的想法带入意识,而不感到焦虑。比如某人考虑系安全带的重要性,也许是在想象他的配偶遭遇可怕的车祸,他对他的配偶怀有无意识的敌意。
(7)投射:有时我们把一种(罪恶的)无意识冲动归为别人的,而不是我们自己的,这种防御机制称为投射。通过把冲动投射在另一个人身上,可以摆脱这样一个观念,即我们自己持有这种想法。
(8)固着:固着是心理能量仍驻留在那个阶段的原欲贯注上。压力常常致使人们放弃成熟的应对策略,而用他们所固着的阶段样式替代,这意味着放弃一种更高级的应对方式,而偏爱一种简单又幼稚的方式。固着之所以形成,是因为需要在发展的早期阶段能得到很好的满足。
六、了解无意识的途径
1. 无意识是人类心理中最大、最主要的部分。强烈的本我冲动即使被排除在意识之外也并未消失。虽然这些冲动的真实本质被一个强烈的自我压抑了,但它们通常以一种伪装或改变了的方式发泄出来。从许多看似天真的行为中看到无意识的想法。
2. 梦:弗洛伊德认为梦是通往无意识的捷径。 梦为本我冲动提供了自我表现的舞台。梦是一种愿望的实现。梦的内容常常受到我们睡前思虑到的恐惧、烦恼和稳定的影响。如一些对照料他人有较高需求的人。
弗洛伊德把梦境分为“显梦”和“隐梦”两部分。显梦是指人们体验到的梦,隐梦是指梦的真正含意,我们的许多无意识想法和欲望都是以象征的方式进行表现的,即梦象征性表现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梦的分析就是从显梦中破译出隐梦来,从而揭示出梦境中所表达的潜意识的本能欲望,揭示出梦的真正意义。
为什么会一连几个晚上做同样的梦?一个梦,一夜一夜地重复出现,是因为这个梦所反映的冲突非常重要而且悬而未决。重复做同一个梦的人多半正处于焦虑体验中,他们清醒时的适应能力比不做重复梦的人要差。无意识冲突在晚上通过梦浮现出来,在白天表现为焦虑。
3. 投射测验:向受测者呈现模糊刺激,要求受测者根据呈现的刺激编故事,辨认物体,或画一幅画,这些答案表明他们内心深处的想法。描述模糊的物体,可以反映出看到的但一般情况下不会说出的东西,是获得无意识内容的另一种方法。(罗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画人测验)
4. 自由联想:用几分钟清理内心的想法,让所有的想法都进入意识,说出你想说的。我们经常清理掉一些想法,以避免其侵扰,但弗洛伊德认为这些侵扰包含有价值的心理内容,因为这些想法通常被排除在意识之外,能帮助我们了解爱被监督的日常谈话中看不到的那部分心理。
精神分析师鼓励病人用自由联想的方法暂时逃避自我所执行的监督机制。
5.口误:也许藏有潜意识的情感。
6.催眠:在深度催眠的过程中,自我进入一种暂停状态,成功的催眠师能避开自我的监督,直达无意识。催眠被看做通往无意识的渠道,但是并非所有病人都对催眠暗示反应敏感。
7.意外:弗洛伊德认为,许多看似意外发生的行为其实是受无意识冲动驱使的。
8.象征行为:许多日常行为可以看做是无意识想法的象征性表达。以象征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行为,对自我不会造成威胁,因为它们不能被察觉到。但无意识欲望在这些行为中得以发泄。
范文七:西格蒙得·弗洛伊德、B.F.斯金纳和卡尔·罗杰斯的主要思想已经伴随我很多年了。然而这些思想并没有变得陈旧。它们仍在吸引注意、引起争论、激发研究、得到批评和赞扬。它们是许多当代对人类行为进行了解和改变的思想的基础,或对这些思想 有所影响。它们是当代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这一学科有着迅猛的发展并建立了无数分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斯金纳的激进行为主义,以及罗杰斯的人文主义思想实 际上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心理学。他们在对一些基本问题提供的答案上表现出不同,这些问题包括:人类的本质是什么?对个性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问题行为的原因是什 么?怎样治疗这些行为?社会为人们能够取得最大的成就应该做些什么?研究人类行 为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这三种不同的思想目前而不只是在历史上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一事实表明,心理学家在重要的基本问题上还未达到共识。如果根据有很多人进入这一领域,大量书籍的出版和研究的论文的发表,以及公众对心理问题的兴趣来判断,心理学无疑是很健康的。然而,这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领域。心理学家们总是各持己见。缺乏一致意见的原因包括 人类行为的复杂性,科学心理学较短的历史,以及作为人类的心理学家研究人类所引起 的问题(一个问题是保持客观的困难)。我们可以认为心理学家中间存在的争议虽然对于寻求确定的答案来说让人烦恼,实际上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这一领域的健康发展。它表明心理学家通常不愿过快地达成共同意见,并愿意坚持肯定会引起一些同行批评的立场。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和人文主义心理学是争议的前锋,很难发现其他的理论引 起如此之多的不同意见。虽然许多心理学家是综合性的,他们从每一种理论中汲取有用的东西,但也有对这几种理论的坚定的支持者,他们维护并企图发展这些理论。这使情 况变得有趣,同时也很恼人。对行为有不同的理论解释是富有挑战性的,持不同理论的研究者却企图证实这些解 释。然而对那些(心理学内部和外部的人)寻求肯定结论的人却会不舒服。我一般会让我容忍结论的模糊,学好不同的理论以能够看到它们之间的相同和不同,认识到一个理论可能会是部分是对的、部分是错的,并懂得一个理论即使没有提供最后的答案,在实际情形中也可以是有用的。弗洛伊德、斯金纳和罗杰斯心理学的不同将变得很清楚。我们将看到精神分析强调无意识的个性动力。弗洛伊德将注意力集中于揭示他认为是人类个性的核心的东西:埋藏于心灵深处的隐蔽的力量和冲突。他企图通过解释梦(包括他自己的) 和倾听精神病人表达出的没有认识到的,通常被社会禁止的思想和渴望来接触无意识。他强烈地认为性与侵犯的驱力是行为的根本原因,童年早期是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一时 期中个体的个性通过这些驱力与家庭中的社会过程发生交往而形成。弗洛伊德对个体幸福的可能性持怀疑态度,因为他看到原始的性和侵略的冲动与社 会对这些冲动给以压制的不断的矛盾。(他对未来也很悲观,他相信人类内心的破坏倾向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巨大威胁。)弗洛伊德虽然把幸福看作不现实的目标,但他把自己 的治疗方法(因他而著名的精神分析方法)看作减轻神经质的焦虑和痛苦的办法,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对付内心强大的情绪倾向。与弗洛伊德不同,B.F.斯金纳避免进入个体内部去解释行为。
范文八:第八章
精神分析心理学
引言:背景与特征:
? 当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时,它首先是一门关于“意识经验”的科学。
? 强调无意识心理的心理学并不是来自学院或实验心理学,而是来自临床实践。
? 建立无意识心理学的人们并不关心实验设计或科学的哲学,也不想去证实联想主义者的宣言。他们所关心的是理解心理疾病的病因。
? 他们强调作为心理疾病的病因的潜意识过程(心理疾病的心理学原因),因而他们既脱离了医学圈,也游离于学院心理学之外。
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理论
一、精神分析的先驱:
1、莱布尼茨的“单子论”。
2、赫尔巴特的“意识阈”理论(统觉团、压抑)。
3、叔本华的“升华”、“压抑”和“阻抗”概念。
4、尼采关于非理性与理性之间的永恒冲突。
5、费希纳关于心理的“冰山隐喻”。
6、布伦塔诺的意向性概念。
7、哈特曼的“无意识哲学》(1869)
二、生平与著作:
Sigmund Freud(),“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有史以来因提出划时代思想而使人类自我形象受到重大冲击的人物之一。
? 生平与著作可划分为5个阶段:
(1)科学准备时期():
布吕克的影响。1885年春师从沙可。1886年私人开业行医并结婚。
(2)揭示神经症的时期()《癔症研究》、《科学心理学设计》(1895)
(3)“自我分析”时期():
—24日 “梦的标本”;1899年9月完成《释梦》。其奠基性发现:恋母情结、婴儿性欲,以及如何解释梦、自由联想、移情和阻抗等。
(4)“本我心理学”时期():
《释梦》(1900)、《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1904)、《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1905)、《性学三论》(1905)、《图腾与禁忌》(1913)。
(5)“自我心理学”时期()《超越快乐原则》(1920)、《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1921)、《自我与本我》(1923)、《一个幻觉的未来》(1927)、《文明及其缺撼》(1930)、《摩西与一神教》(1939)。
三、弗洛伊德方法:
1、“心理动力学”的方法:
动力学概念指“力”或“能量”的相互作用概念。
(1)精神本性的奥秘——“精神能量”:
以当时物理学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作为思考人的精神活动的模式。
(2)人格的动力状态:
人格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能量系统,而人格的动力状态就是由精神能量在整个人格三大系统——本我、自我和超我——中的不同分布和转移所决定的。
2、“心理地形学”的方法:
这种方法“试图把精神装置看成是由许多可以用空间概念来表示相互关系的机制或系统组成的,它与大脑的构造毫无关系。”
(1)望远镜的“影象”——精神定位:
要尽力避免以任何解剖学方式决定精神定位的企图。
(2)心理空间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3、“心理经济学”的方法:
“经济的”意即“定量的”。
(1)恒定原则:“精神装置竭力要使它自身存在的兴奋量尽可能保持在最低水平上,或者至少使这种兴奋量保持不变。”
(2)定量的精神过程:“力比多”在量上是固定的、守恒的,性的能量(或爱欲能量)可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但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四、早期关于心理结构(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的理论:
1、意识(conscious) :
意识总的说来是处于非常变动不居的状态。
“我们把这个出现在我们的知觉中并为我们所意识到的概念称为,,意识",而这也是,,意识"一词的唯一意思。”
2、前意识( preconscious ):
“从具有变成,,意识"的能力这一角度考虑,我们可以称这一系统为,,前意识"。”
“前意识系统像介于潜意识系统和意识系统之间的一个筛子。”
3、潜意识( unconscious):
“潜意识一词以前只是在纯描述性意义上使用的,现在则蕴含着更多的东西。它所指的不仅是一般的潜伏观念。而且特别指的是那些有一定动力性质的观念,即那些尽管十分强烈和活跃便却与意识格格不入的观念。”
五、后期关于人格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理论:
1、本我( Id,音译“伊底”, 系idioplasma的缩写):
? 是人格的驱动力量。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所有的本能(饥、渴、性);二是后天被压抑
的经验(特别是创伤性的性经验)。
? 完全是潜意识的,受“快乐原则”支配。
? 与本能有关的集合能量被称为“力比多”(libido)。
? 本我只有两种满足需要的手段:一是反射行为;二是想像出某种对象的意象来满足目前的
? 本我的活动是独立于个人的经验的,为整个人格提供了基础,因此为“原发过程”(primary
process)。
2、自我(ego ):
(1)、自我的特征:
? 自我既能意识到本我的需要,又能认识到外界现实的要求,因此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协调二
者的关系。自我是服务于本我的。
? 自我还受到“现实原则”——它所提供的对象必须是“真实的”——的支配。
? 贯注(kathexo, cathexis)是将心理能量投入到认为能够满足需要的对象或过程上。 ? 自我的现实性活动被称为“继发过程”。
(2)“自我防御机制”:
“焦虑”是危险逼近的警告。有三类:
A、客观性焦虑:当个人的生存面临客观性的威胁时产生这种焦虑。
B、神经性焦虑:当自我感到将被本我征服时,产生这种焦虑。
C、道德性焦虑:当个体已经或即将违背超我中内化的价值观时产生这种焦虑。
为了应对后两种焦虑,自我必须使用“自我防御机制”。其共同点是:都扭曲现实;都在潜意识水平上操作。
? 几种基本的自我防御机制:
A、压抑(repression):受压抑的观念只有经过充分的伪装从而不引起焦虑时,才能进入意识。
B、移置( displacement ):用另一个对象或目标取代引起焦虑的对象或目标。
C、升华( sublimation ):当移置表现为用非性欲的目标取代性欲的目标时即升化。它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一种妥协。
D、投射( projection):将引起焦虑的观念加到自身之外的另一个人或物上。
E、认同( identification ):当一个人因没有实践内化的价值观而感到受挫和焦虑时,他能象征性地借用他人的成功。
F、合理化( realization ):对于一项失败或缺点不是找出它的真正原因,而是给予糨理性的、逻辑的但却是错误的理由。
G、反向形成( reaction formation):做与实际愿望正好相反的事情。
3、超我(superego):
是人格的道德力量。是指导个体行为的、内化而来的价值观。
有两个部分:(1)良心:由儿童受惩罚的经验内化而来。(2)自我理想:内化而来的儿童受到奖赏的经验。
自我以超我所认可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需要。
六、贡献与不足:
第一,拓宽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第二,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
第三,对于异常行为的解释。
第四,心理学向人文学科的渗透和普及。
第一,资料收集方法的缺陷:没有控制性实验。
第二,对性的过分强调。
第三,精神分析治疗方法冗长、昂贵,效果却不大。
第四,缺乏可证伪性。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一、生平与著作:
Carl Gustav Jung() ,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之一,“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
主要著作:《无意识的心理学》(1912)、《心理类型》(1921)、《寻求灵魂的现代人》(1933)、《集体无意识的原型》(1936)、回忆、梦和反省》(1961)等。
二、人格的结构:
1、“psyche”(精神)的层次:
用psyche来指MIND,有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1)意识:意识的中心是自我。包含知觉、记忆等。意识是跟能使个人适应其环境的实在保持联系的通道。
(2)“个人无意识”:(也用subconscious一词)是属于个体的。由一切冲动、愿望、模糊的知觉,
以及无数其他经验所组成。它们不是被压抑就是被忘记。
可能易于被唤回到觉醒的意识中来。
(3)“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 是个体不知道的。它包含着连远祖在内的过去所有各个世代所累积起来的那些经验。
? “集体无意识是从人的祖先的往事遗传下来的潜在记忆痕迹的仓库。所谓往事,它不仅包括
作为单独物种的人的种族的历史,而且也包括前人类或动物的祖先在内。集体无意识是人的演化发展的精神剩余物,它是经过许多世代的反复经验的结果所累积起来的剩余物。” ? “我们的无意识心理,像我们的身体一样,是一间堆放过去的遗迹和记忆的仓库。”
? “我们的心理有一条拖在后面的长长的蜥蜴尾巴,这条尾巴就是家庭、民族、欧洲以及整个
世界的全部历史。”
? “无意识是一个巨大的历史仓库,尽管它也包含着,,育儿所",但比起广阔的历史范围,这一
角落是太小了。”(“育儿所”指FREUD无意识)
? “被蛇咬伤是一种原型状况,所以你们才会发现无数神话故事中都有这个主题。”
他认为,进化论证实了所有种族的人脑结构具有相似性,说明集体无意识具有普遍性。
“大脑生来就有确定的结构,其工作方式虽是现代的,但却有着自己的历史。大脑是在数百万年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它代表了这个历史的成果。正如身体一样,它也携带着这个历史的痕迹。如果你能摸索到心理的基本构造,你自然就会窥见远古心理的痕迹。”——《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2、“原型”( Archetype)论:
荣格把集体无意识中的“先天倾向”称为“原型”或“原始意象”。它是心理经验的先在的决定因素;它促使个体按照他的本族祖先当时面临的类似情境所表现的方式去行动。
“我借用圣.奥古斯汀的话把集体模型称为‘原型’。原型意味着模式(印迹),这是一类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包含神话主题的远古特特。”
有四种原始意象,它们是彼此分开的人格系统:
(1)人格面具( persona ):是人格的最外层,隐藏着真我。同社会学上“角色扮演”概念相似:一个人按照他认为别人希望他那样去做的方式行事。
(2)阿尼妈( anima):阿尼妈表示男人的女性特征;
(3)阿尼姆斯(animus):表示女人的男性特征。以上二者都是从物种的原始历史中产生的。
(4)阴影( shadow ):
? 一种较暗的自我。是人格的一种低级的、像动物的部分,是来自生命较低形式的种族遗产。 ? 它具有多种不道德的、易于动情的、令人生厌的欲望和活动。
? 荣格体系的最终部分是他的“自体”概念。自体是最重要的原型。包含着无意识的各个方面,
因而它给人格的整个结构提供了统一性和稳定性。它是“自我实现”的一种内驱力。
? “曼达拉”( Mandala )或“魔术环”( magic circle)是所有人力求完全一致和完整的象
三、“人格类型”理论:
1、内倾与外倾:
内倾-外倾是反应特殊情境的两种态度或方式。
(1)外倾(extroversion):
外倾的人是使自我外侧的力比多指向外部的事件、人们和情境。
他们强烈地感受着他的周围力量的影响,在各种情境中都善于应付而且自信。
(2)内倾( Introversion ):
内倾的人的力比多是向内的:这种人好沉思,喜内省,并且抵制外部的影响。在同别人和外界接触中,他缺乏自信,而且比较倾向于孤僻和害羞。
2、功能与人格差异:
人格差异经由各种“功能”反映出来。
(1)理性的反应方式:思维和感情。
思维是一种产生意识和领悟的概念过程。
感情是权衡和评价的主观过程。
(2)非理性的方式:感觉和直觉。
感觉是对物理客体的有意识的知觉。
直觉是在无意识状态中的知觉过程。
内倾或外倾的优势,同以上各种功能的优势相结合,便产生可能有的人格类型(共有8种)
本章思考题
1、精神分析理论的产生背景和主要特征是什么?
2、哪些早期思想家为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奠定了概念基础?
3、试述弗洛伊德早期的心理结构理论并作出评价。
4、试述弗洛伊德晚期的人格结构理论并作出评价。
5、简述弗洛伊德的“自我”概念及其“自我防御机制”。
6、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是如何修正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概念的?
7、试述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对于我们理解文化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的意义。
8、什么是荣格的“人格类型”论?它对于人的行为有什么解释意义?
范文九:《受戒》的精神分析心理学解读
汪老的《受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宁静秀美的水乡高邮,让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乌托邦,和尚和种地,织席,箍桶,画画等行当没什么不同,他们都是自由平等的职业人,这里人性如花,与世道的艰辛,人生的苦涩都无关,而小明子和小英子朦胧圣洁的初恋更使我们不得不去感叹汪老这个梦实在是太美丽了。梦是无意识的产物,那么用精神分析学可能更能接近这个梦。
一. 对《受戒》创作的精神分析心理学解读
这是一个明丽的梦,然而梦的原型却不是如此,这也就是《受戒》的原拓本——《庙与僧》的风格和《受戒》有这莫大差别的原因。我个人对此的精神分析学解释是这样的:《庙与僧》在时间空间上更接近事实——当时在抗日战争中作者正在庵赵庄避难,也就是说当时作者的创作主要或者说完全是意识层面,而随着时间的迁移,在庵赵庄的这些人和事逐渐进入前意识,和作者一直存在并随着年龄增长逾发强烈的乡土情结、打到四人帮后的无比愉悦相互融合,继而用以文学创作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成为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受戒》,可以说《受戒》的创作主要基于无意识和前意识层面。《庙与僧》这一经历进入前意识层面最终成为了43年后的一个梦——《受戒》。
《受戒》里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小明子和小英子朦胧的初恋,而“小英子”不出现在《庙与僧》之中,那么为什么会作者在43年后会想到小英子呢?先来介绍下小英子的原型,现实中没有“小英子”这个人,而却有大英子,是一个独生女,也就是“小英子”的原型。曾在汪家做保姆,跟汪老同在一屋同锅吃饭两年,记忆可谓非常深刻,事实上大英子和汪老的感情也是很好的,大英子将汪老的青年照终生收藏,汪老看望弥留之际的大英子。那么可以想象在43年后花甲的汪老在回忆故乡时也就不可避免的想起了“小英子”——已经成为了故乡情结的一部分,即弗洛伊德所说的“某些同性质的隐念成分在显梦中混合而为一体”。作为故乡情结投射, “小英子”的突然出现也便不难理解。那么小明子和小英子朦胧的初恋也就可以理解为汪老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小明子的原型可能不是汪老,但是必然带有一些汪老的感情)
二.对《受戒》情节的精神分析心理学解读
人所尽知,佛教有这森严的清规戒律,其中有这五条基本戒律称为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可是在《受戒》的描写中一点都没有看出来荸荠庵的和尚如何遵守这五戒,相反,在文中明确提到——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这似乎很荒唐,却可以用精神分析学理解。
下面有一段对三师父仁渡的描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一现象:
他平常可是很规矩,看到姑娘媳妇总是老老实实的,连一句玩笑话都不说,一句小调山歌都不唱。有一回,在打谷场上乘凉的时候,一伙人把他围起来,非叫他唱两个不可。他却情不过,说:“好,唱一个。不唱家乡的。家乡的你们都熟,唱个安徽的。”
姐和小郎打大麦,一转子讲得听不得。
听不得就听不得,
打完了大麦打小麦。
唱完了,大家还嫌不够,他就又唱了一个:姐儿生得漂漂的,两个奶子翘翘的。
有心上去摸一把,
心里有点跳跳的。
从仁渡师父的变化——在平时在姑娘面前很规矩到在情不过大家后唱的段子,不难看出仁渡和尚的本我一直被超我压抑着,没有表现出来,所以平时可是很规矩的。在人们要求下唱起了段子——姐儿生得漂漂的,两个奶子翘翘的,这便是仁渡发现社会道德不要求他多么矜持的时候,超我不再那么压抑本我,无意识中的一些邪恶和淫秽的思想也就涌现出来。伊底开始躁动并将它投射到黄段子上。这里在延伸一下,为什么仁渡会唱个安徽的大家不熟有点淫秽的段子呢?这就是对作为和尚,自身欲望无法满足的一种补偿了。
回到问题上来。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的原因恰恰就是“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 既然当时的社会道德不要求荸荠庵的和尚遵守五戒,那么在力比多的驱使下,本我战胜了超我,和尚也开始表现出本我的一面,杀生、吃肉、娶妻等等,而文中和尚杀猪时要念“往生咒”则是超我和本我不相上下相互制约的结果。
有一个情节几乎是所有《受戒》赏析文章里的必修课,那么我也不免俗的也去尝试分析下,由于小明子比较木讷和被动,这里主要对小英子做分析:
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边,小声地说:
“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
“你说话呀!”
明子说:“嗯。”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明子大声地说:“要!”
“你喊什么!”
明子小小声说:“要——!”
“快点划!”
文章中的小明子当时十七岁,小英子虽然不能确定年龄,但应该和小明子长不多,能确定属于性心理的潜伏期。小英子先小声说,在咄咄逼人的质问,到最后的说了句快点划这句转移话题的话。可以这么理解,当时的社会道德就是女孩子要矜持,而内部的力比多的不断变化,使小英子在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之间来回。先是表现出了自我的一面,所以矜持的说,然后在不得到明确答案的情况下,力比多受到压力,转变而成焦虑,焦虑需要通过某种突进发泄,所以接下来是一连串的咄咄逼问,最后在得到明确答复后却转移的话题,那就是自身欲望得到了满足并消退,矜持的心理又占据上风。这样似乎把小英子丑化了,不过其实不然,单纯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就是自我的体现。
不过话虽然这么说,我一直觉得用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去分析小明子和小英子的圣洁的初恋的亵渎,不过鉴于欣赏角度要求仍然不作删改,在此表示歉意。
本文参考文献:
《汪曾祺全集.1.小说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文学与精神分析学》 王宁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精神分析引论》
弗洛伊德著
商务印书馆
《关于汪曾祺小说的访谈》
《“人的心,是脆的”——从看汪曾祺创作心理》
翟业军、吕林著
范文十:精神分析心理学
时间:产生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它以渗透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
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和荣格(进一步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
研究对象: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前来弗洛伊德诊所就诊的精神病患者。弗洛伊德认为,为了更好地探索患者心灵深处的问题,精神分析心理治疗者也须真正理解自己,能够正视自己内心被压抑的问题,获得必要的洞察体验。弗洛伊德本人通过与弗里斯频繁通信,经过痛苦的自我精神分析来克服自己的神经症倾向。因此,精神分析心理治疗者自身也是精神分析重要的分析对象、研究对象。它与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从事精神疾病的治疗。
认为:人内心的生物方面的冲动,情欲等原始本能的东西,是人的个体复杂生存活动能够和传宗接代的种族生存的主导驱动力。
早期关于心理结构(潜意识、潜意识、意识):
潜意识( unconscious):指不能进入或很难进
入意识中的经验 ,不能被本人意识到,包括
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被压抑
的欲望,不会因为压抑而消失,这些冲动和
欲望,不见容于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
法律而被压抑或排斥在意识之外,而进入
无意识领域。
前意识( preconscious ):指意识中可召回的
部分,能够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前意识系统
像介于潜意识系统和意识系统之间的一个筛
意识(conscious):指心理的表面部分,是同外界接触直接感知到的一纵即失的心理现象,是个人现在意识到和现在虽意识不到但却可以回忆的。
后期关于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id):指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部分,是原始的驱动力,基本的生理欲望,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所有的本能(饥、渴、性);二是后天被压抑的经验(特别是创伤性的性经验),遵循的是“快乐的原则”。
自我(ego):是意识的结构部分,来自本我经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自我既能意识到本我的需要,又能认识到外界现实的要求,因此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协调二者的关系,是本我与超我之间的互相平衡,服从于“现实的原则”。
超我(super-ego):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部分, 超我由两个方面组成,即自我理想和良心,是社会道德的和伦理符号,他监控个体按照社会可接受的方式来满足需要,是限制和抑制,“本我”的制动器。服从“道德的原则”。
1、开创了无意识的研究领域
2、开辟了心理学的新的研究领域
3、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艺术、教育等
1、“泛性论”倾向
2、生物学化倾向
3、理论上的主观色彩浓厚
4、方法论上的局限
对设计心理学的影响和启示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试图帮助我们理解设计师的“灵感”这一较为诡异、复杂的现象。灵感是一种无意识中突然兴起的神妙能力。设计师通过对产品功能、结构等客观条件的把握和分析,运用一定的设计原则进行最优化设计,同时,还需要相当程度的艺术创造,那一部分更多地涉及了设计师的 “无意识”过程。
消费者需求:
这一理论还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和研究消费者的需要和动机,消费者需要具有多层次性,其动机非常复杂,比较容易解释和理解的是他们的目的需要、对品质的信赖、所掌握的知识和过去的经验等理性动机。除此之外,他们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驱使和影响,例如,消费者本人的个性特征(人格)、注意、态度、情绪、情感,以及当时情绪等多因素的影响。 以包装设计为例,之前提到的消费者的需求具有多层次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就是其中之一。他把人的需要划分为5个层次(1)生理需要:吃、喝、空气等;(2)安全需要:在危险和恐惧中对自由的需要;(3)归属相爱的需要:得到亲友爱,成立家庭需要;(4)尊重的需要,对荣誉成就需要;(5)自我现实需要。其中自我现实需要包括求知、审美需要,对自己成长、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需要等等。有些消费者购买商品,一方面是为了使用,另一方面还要借此显示自己的地位、教养和鉴赏力等等。
经济条件较好的消费者,他们对物质的需求已经超出了仅仅满足基本生活,往往对商品包装品质更为讲究。这部分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就是相当复杂的,是生理、物理需要与精神、社会需要交织在一起,其中精神、社会需要占了主导地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的需要不断变化,在确立包装设计的目标和定位时,就应多从满足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需要着想,正应了那句老话:“衣食足然后知荣辱”。
从意识层面上分析:
1.引人注意是增强包装效果的首位因素。注意是人的认识心理活动过程的一种特征,是人对所认识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现象不是一种独立心理过程,人们无论在知觉、记忆或思维时都会表现出注意的特征。从心理学研究分析,一件包装设计要想使消费者注意并能理解、领会、形成巩固的记忆,是和作用于人的眼、耳感觉器官的包装中的文字、色彩、图形以及声音等条件的新奇性特征分不开的。在人们的视觉认知活动中,不是被动接受客观刺激物的刺激作用。而是在客观刺激物和人的主观内部心理因素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商品包装的
文、图、色及造型形态,对消费者来说,都是一种”视觉元素”的刺激物,而这些刺激物必须具备一定的新奇形象特征,才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
2.情感与联想。设计师对包装做到醒目并不太困难,但要做到与众不同,又能体现出商品文化内涵和贡献点是设计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在商品包装设计元素中,色彩冲击力最强。商品包装所使用的色彩,会使消费者产生联想,诱发各种情感,使购买心理发生变化 。但使用色彩来激发人的情感时,应遵循一定的规律。心理学研究认为,在设计食品包装时,不要用或少用蓝、绿色彩。而用橙色、桔红色则使人联想到丰收、成熟,从而引起顾客的食欲促使购买的行动。就象我们现实生活中,消费者购买补品商品,大多会对大面积暖色调的商品包装感到满意。而对洗洁用品则对冷色调包装感兴趣。这既是商品主观原因又是消费者情感联想的作用。对色彩的感受多数是受记忆的影响,这与精神分析心理学中的“意识”有关。
3.成功的商品包装不仅能引起消费者情感和联想,而且还应当使消费者”过目不忘”。心理学认为记忆是人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重现。记忆是心理认识过程的重要环节。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其中,识记和保持是前提;回忆和再认是结果。只有识记、保持牢固,回忆和再认才能实现。因此,商品包装设计要想让消费者记住,就必须体现商品鲜明个性特性,简洁明了的文、图、形象,同时还要反映商品文化特色和现代消费时尚,才能让消费者永久记忆。
从人格层面上分析:
设计师在试图迎合用户(消费者)的需求时,必须同时兼顾三重人格的需求,即自我、本我、超我的需求,例如,许多 设计为了设计提供对“本我”的吸引力,在设计中利用“性的暗示”或者是其他一些欲望的吸引,但如果过分强调这一层次,可能会引起“超我”和“本我”的的排斥,从而使消费者产生焦虑和犹豫不决。
因此精神分析心里学对设计心里学的影响与启示非常大,他不但解释了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的一种无意识的灵感,更加解释了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从包装设计、外观设计等获得的意识和人格上复杂的情绪。
工设0801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游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