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对:“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有什么不同解释?

《素问.评热病论》
素问评热病论篇(33)
阴阳交的辨证要点、病机、预后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噪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歧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曰:愿闻其说。歧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风厥的症状、治则、预后和转归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歧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帝曰:愿卒闻之。歧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表里刺之,饮之服汤。
劳风的症状、病机和治法
帝曰:劳风为病何如?歧伯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以救俛仰,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肾风的主症、治疗禁忌及变为风水的机理和证候
帝曰:有病肾风者,面肿_?然壅,害于言,可刺不?歧伯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帝曰:其至何如?歧伯曰: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
帝曰:愿闻其说。歧伯曰:邪
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有。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帝曰:何以言?歧伯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腹中鸣者,病本于胃也。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帝曰:善。
第二节 《素问.评热病论》
评,是议也。评议的意思。吴昆说“详论谓之评,又言得其平也”,评论本身就得公允,不公允怎么叫做评论呢?评议,本篇评论了阴阳交。劳风,劳累受风,肾风,还有风厥。阴阳交、劳风、肾风,风厥这四个热病的病理变化,预后吉凶,邪正消长的规律。这几个病都属于热病。评论这四个热病的病理变化,预后吉凶,邪正消长的规律,所以叫做“评热病论”。
还有一个意思,这个题目就是除了前面《热论》上所讨论的叫做热病之外,温病、暑病、六经热病、两感热病,除此之外,这四个病它也有发热的症状,也可以列为热病的范畴。所以叫评热病。评一评它。和前面《热论》所说的有所不同。这是关于篇名问题。本篇就讲了这四个病。
第一段,是论阴阳交的症状、病机与预后。读一下这一段。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噪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
歧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帝曰:愿闻其说。&
歧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这一段是讲的阴阳交,这个病的病机、症状,还有预后的问题。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一般的热病,汗出之后热应该退,可是这个病汗出之后有发热,立刻就发热。教材有注释。辄,立刻的意思。汗出之后马上就热,这是一种疾病的表现,这个表现是个很危险的表现。
“而脉噪疾”,不但有热,同时脉还噪疾。脉跳得很快,躁么就是很不平和,不缓和。
“不为汗衰”,脉噪疾也不为汗衰。热不为汗退,脉噪疾也不为汗衰。出汗之后,一般说脉也应该静,它不静。再有呢?还有
“狂言不能食”,语言狂乱,说明神志已伤,同时又不能进饮食。
“病名为何?”就是这样一些症状出来了,这是很危险的症状,这叫什么病呢?
“歧伯对曰:病名阴阳交”,歧伯回答说,这个病叫做“阴阳交”。阴阳交的意思,在于阳邪与阴精交结不解,阳热之邪与人体的阴精正气,相结合在一起,而不能解开,交结不解。所以就叫阴阳交。
“交者,死也”,同时,这个也说明阴阳交结不解,说明正气就战胜不了邪气,战胜不了邪气,所以病是危险的。因此说“交者死也”。阴精与阳热之邪交结在一起,脱离不了了,交者死。危重了,正气不能胜邪。
“帝曰:愿闻其说”,想听一听这个阴阳交的病机是怎么回事?其病机如何?
“歧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人所以出汗,汗是什么?汗水水谷精微所化,汗本身就是津液所化,而津液又是水谷精微所化,所以“人之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
“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这个“今”是指的一般而言,一般的认为,
邪气与人体正气相互交争而出汗,
“是邪却而精胜也”,这种现象是正气盛,而邪气退却的一种现象。比如一般的外感病,发热恶寒,吃点药下出,汗一出,邪气退了,正气恢复了。一般是这样,那病也就很快痊愈了。这是一部来说。一般来说是邪气交争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
“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如果是“精胜”,发高烧的病人,感冒了发高烧了,吃点药一散,汗一出,体温退了,体温退了就平静了,热就退了,同时,也可以能进点饮食了。所以说,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
“复热者,邪气也”,又热起来了,这个热是什么热?是邪热。是什么?是邪气又胜了它才热。所以说复热者是邪气又胜了。
“汗者,精气也”,刚才说了,汗者就是水谷之精气,同时这个汗如果又发热再出汗,精气也,是精气失也。精气就丢失了。复热是邪气胜,汗出是精气失,精气丢失。
“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汗出之后又继续发热,那不就是邪气胜吗?这主要是强调的邪气胜。下边就说正气衰了。汗出本来就是伤了正气了。又有不能食。
“不能食者”,不能食者,胃气败也,所以说
“精无俾也”,俾是补益,补助。不能食,后天之本绝了,所以精气,气血津液都没有来源了。没有所补助了。
“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倾,就是倾倒,倾倒就是死亡。这个疾病停留在体内,不能去掉,要能去掉就不是病好了吗?它就不是交结在一起了,因为交结在一起,所以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他的寿命很快就要完了。
“且夫热论曰”,《热论》上也说过这个问题,谈过类似的问题。《热论》,教材注释说,指的是《灵枢。热病》篇。有相类似的记载。所以热论曰。
“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汗出,同样的,上面不是讲脉躁疾吗?汗出之后,脉还躁盛,同样说明邪气盛,邪气盛,脉才躁盛,若汗出脉静那是正常了。汗出脉不静,说明汗出之后,邪气未退,仍然很盛。
“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现在看到脉与他的汗不相应,汗出之后脉没有平静,所以是不相应的。这说明正气不能胜邪气,不能胜病邪。所以叫“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这还不能说明是很危险的问题吗?
“狂言者,是失志”比如说上面有狂言不能食,说“狂言者,是失志”。这个病人出现狂言乱语了,这是神志受伤的表现,特别说志属于肾,那是由于热灼真阴而神志被扰,神志被扰乱了,所以说,狂言者,是失志,
“失志者死”,真阴伤得很严重,而且神志又被扰了,所以这是一个死的症状。
“今见三死,不见一生”,现在说到联系前文可以看到,可以出现三个死证,而没有出现一个可生之机。
“虽愈必死也”,虽然在疾病过程当中,可能某一个阶段显得病轻微一些,这个“虽愈”就是病有些轻微的表现。即使有些轻微的表现,最后这个病还是很难办的。所以虽愈比死也。
所谓三死证,是指
第一不能食而脉躁疾,
第二就是狂言失志,
第三是汗出热不止。或者汗出辄复热。
不能食而脉躁盛,是邪气盛,而气血化生无源;狂言失志呢,狂言那是神志被扰,精气大衰了;汗出又热,热不止,那说明一方面伤津液,一方面邪气仍然盛。
所以是三死证。今见三死而不见一生。那就说阴阳交的病,病机是这样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病证。
【理论阐释】
谈到了阴阳交的病机特点问题。其中这段病机是个最重要的方面,也就理解这一段的经文的意思,是要理解这个病机。从症状分析,汗出辄复热,是正不胜邪所致。不能食,说明里热燔灼,劫伤胃阴,狂言失志,是由于肾精受损,阴精不足,热扰神明,脉躁疾,是阴不制阳,邪热充斥脉道。出汗之后邪气祛没祛,主要是看脉象。一些发热疾病用了汗法,汗出之后,脉如果平静了,那病就很平稳了。如果脉仍躁疾,那说明病还在发展,所以《伤寒论》后来也有这类的话,“发汗之后脉若静者为不传,脉躁疾者为传也。”发汗之后脉已经平静了,这疾病不再传变了。脉若躁疾,还在那躁疾,什么邪气盛,为传也。还在继续传变。所以《内经》这个理论,从张仲景到后世,都接受了这样的一种理论。用之于临床,诊断,推断疾病的预后,确实如此。
从预后看,热留伤精,“其寿可立而倾也。”说明病情严重,凶险,预后不良。这个疾病过程紧紧围绕阳热邪盛。阴精不足,阴精正气不能制服阳热(邪气),这一病机来认识疾病的严重性。强调阳邪于阴精双方的胜负存亡,在温热病转归当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热病,温病,主要看的是阴精。伤寒主要是看阳气。所以这个热虽甚不死,那还是伤寒。所谓“有一分阳气,就有一分生机”。热病,温病,“有一分津液就有一分生机”。它这个没有津液可生,汗出伤津了。又不能进饮食,精无俾也。所以这里说,强调了阳邪与阴精双方的胜负存亡,在温热病的转归当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就这个意思,“存得一分津液就有一分生机”,这是温病。伤寒是“存得一分阳气就有一分生机”。阳气没有了,那就不能生了。热病主要是阴精耗竭的问题,就是温热病。
本段提出温病邪留立倾,于《热论》中所载,非两感伤寒“热虽甚不死”,二者区别关键在于病机不同,前面《热论》所讲的那个伤寒热病,是“热虽甚不死”,本段所讲的阴阳交,“交者死也”,不同在哪点?一个是温热病疾病过程当中,人体感受温热之邪,也就是邪正交争,阴阳交。刚才所讲的这个。邪盛正虚,阴精正气无力祛邪,汗出而邪热不退的危重的病理变化,治疗棘手。就是比较难治。而伤寒的那个热病是寒邪伤于肌表,卫气郁遏不得达表。卫气郁遏不得外达。邪盛正未衰的这样一种病理变化。六经那个热病,伤寒是邪气盛,正气盛,这个阴阳交是邪气盛,正气衰。所以这两个是不同的。邪气盛,正气也盛,这时候可以用发汗解表之法。邪随汗出,则脉静身凉,病即痊愈。像张介宾《类经》上所说的,“寒散则热退,故热虽甚不死。”所以说这两个的病机是不一样的。这是第一点。
【临证指要】
本段经文对后世温病学派有很大启发。温病学派一致认为汗出病减为佳兆。反之则证凶险。确实是这样。看温病的危重证候,不外乎高热的反复。阴耗液枯,动风动血,热扰神明,等等几个方面。所以在本篇阳热之邪须赖阴精以制胜的观点启发下,温病学派结合临床,制定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治疗措施。把“保津液”列为温病治疗之首务,提出来“热病以救阴为先”,提出来“救阴以泄热为要”,那就是说,既要泄热,又要救阴,在治疗温病过程当中,单纯泄热是不对的,就是扶正祛邪兼治为基本方法。使温病类似于阴阳交的危重证候的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也就是《内经》说的必死,后世还有了相当的进步。当然我说了,《内经》说死证也不见得就是真死。无非是说它危重,难治而已。
所以临床治疗可根据不同的情况,这是说阴阳交,选择适宜的方药,比如热入阴营,可以用清营汤,热陷心包,可以用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者至宝丹、紫雪丹,热闭心包兼腑实的,可用牛黄承气汤。热盛动风的,可用羚羊钩藤汤,后期热病,热灼真阴的,可以用黄连阿胶汤,或者加减复脉汤等方法。其总的治疗精神,是以清热滋阴为主,这也就是“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的意义所在。所以治疗这类的热病,要注意,就要清热,要生津,这是第一个病,阴阳交病。
补充说明一下,阴阳交这个病原文的第一句话,有点问题,咱们教材上有些毛病,第一句话,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 ...
有病温者,教材印成了“有温病者”,这两个字应该颠倒一下。
第二个病,论风厥的病因病机与治法。这一段是论风厥的。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
歧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
帝曰:愿卒闻之。&
歧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
帝曰:治之奈何?&
歧伯曰:表里刺之,饮之服汤。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身热,汗出,同时有烦闷,烦闷还不为汗解。如果烦闷,出了汗,烦闷就好了,这也没问题,烦闷不为汗解,这也是一种不好的现象。总之是汗出之后,症状应当缓解才对,他这汗出仍然烦闷,这是什么病呢?
歧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歧伯回答说,这点也跟阴阳交不同,阴交热势很盛,除了汗出发热之外,它还有脉躁急,狂言不能食。还有很多的危重症状。这个呢,是汗出烦闷,虽然身热,汗出烦闷。汗出身热,这是由于风邪,风为阳邪。所以容易使人出汗。邪气不解,也可以引起发热。又出汗又发热,这是风邪所致的。
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汗出而烦满不解,出汗仍然烦闷,这是厥。这个“厥”是指的“厥者,逆也”。逆的意思。什么逆?是少阴之气上逆。教材注释2,风袭太阳,太阳主一身之表,太阳与少阴相表里。所以风袭太阳,精亏不足,引动少阴虚火上逆而致。汗出,发热,烦闷不除。厥,是说少阴之气上逆。或者少阴虚火上逆。
病名曰风厥,这就叫风厥病。因为又是受到风,病机上又有气逆。所以把病因和病机结合起来,命的病名叫做风厥。
帝曰:愿卒闻之,我想全面的听一听。
歧伯曰:巨阳主气,歧伯说,巨阳主气,巨阳就是太阳,主一身之阳气。我们在讲《热论》的时候曾经说过,又主一身之表,因此《热论》说,“故为诸阳主气也”。所以说是巨阳主气。特别是主一身之表。
故先受邪,因为它主一身之表阳,所以外邪侵入,首先伤的是太阳。
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因为少阴与太阳相为表里,太阳受到热邪之后,使得少阴的虚火也从之,随之上逆。从之就是随之,随之上逆。少阴之虚火,随之上逆。
从之则厥也,上逆,上逆就是厥。这个厥就是说的上逆的意思。
帝曰:治之奈何?治疗这种风厥病怎么治呢?
歧伯曰:表里刺之,歧伯回答说,表里刺之,表里两经都可以刺。在表之经太阳经用泻法。少阴之经,用补法。
饮之服汤,同时还要饮之服汤,还可以给他汤药、汤剂来进行治疗。
【理论阐释】
风厥问题。因为本篇提到了一个风厥病。在《内经》当中,还有其他的风厥病。这三处所说的风厥病是不一样的。只是把这个风厥病又提了一下。
《素问。阴阳别论》提到了一个风厥病,《阴阳别论》上所提到的那个风厥病,是指的肝气郁滞,横逆犯胃。使得胃气失和而出现噫气等症状的,那个叫风厥。肝胃失和,肝属于风气,所以叫分厥。所谓厥,是指胃气上逆,因此叫风厥。肝属风木之气,肝气横逆犯胃。使得胃气上逆,因此出现这个病叫风厥。主要从病机上讲。
《灵枢。五变》篇,也有风厥一病,那个风厥病是说素体虚弱,卫外不固,感受风邪出现的病证。什么病证?汗出太多,主要是出汗。这个汗出是风为阳邪,正气虚弱不能固表,而风邪又外受,所以汗出很多,那也叫风厥。和本篇所说的风厥不一样。
本篇所说的风厥,是太阳与少阴的并病,少阴虚火上逆,而外受的风邪,使得少阴虚火上逆,所以叫做风厥病。
所以关于风厥病在《内经》上出现过三次。是指三种不同的疾病。但是都叫这个病名。这也反映了《黄帝内经》这部书,它不是一个人所作的。但是就疾病命名的方法而言,这里有共同点。恐怕都涉及到病机的问题。因为有厥嘛,厥就是逆,说的是病机问题。当然,风是病因的问题,疾病命名它有相同的地方。
【临证指要】
风厥病因是太阳受风。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所以多汗。汗多而伤阴精,所以说太阳与少阴相表里,阴精亏邪入少阴,少阴经气上逆,从而出现热病的变证。而有阴虚于里,风袭于表的特点。当表里兼治,所以针刺可以选太阳经的风门穴,和少阴经的太溪穴。风门,太阳经的背部腧穴。第一大杼、二风门,第二椎的旁边一寸半,风门穴。少阴、太溪,太溪是足部的穴位,足内踝下的太溪穴。
治疗药物应当用滋阴解表,同时咱们提出来加减葳蕤汤,可以考虑。
加减葳蕤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
又解表,葳蕤就是玉竹,有点滋阴的作用。白薇你,也不伤阴,有清热作用。这是关于临证指要的问题。
下面是分析肾风病的病机,
帝曰:愿闻其说。歧伯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有。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帝曰:何以言?歧伯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腹中鸣者,病本于胃也。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帝曰:善。
“帝曰:愿闻其说”,就是想听一听那些症状的病机怎么样?
“岐伯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是个前提,或者说是个基本的原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个道理是固有的。也就是说,论肾风这个病机的时候,首先是要以这个作为前提的力量条件。邪气侵犯的部位,首先是有人体正气之虚作为它的前提,就如同我们在讲《百病始生》的时候,所谈到的,“两虚相得,乃客气形,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它必须是有人体正气之虚,作为前提,作为基础,这句话,就是更原则地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道理是一样的,只是这句话原则性就更强了。正因为这样,
“所以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阴虚是说的肾阴不足,肾阴虚,阳是说的风邪,由于人体肾阴虚,作为一个前提条件,在虚的情况下,所以风邪才能侵入。所以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由于肾阴虚,风邪凑之,所以出现少气,阴虚,也少气,阴虚也气少,阴精不化其,不能化生气,时热,阴虚就有内热,阴不制阳,所以出现发热,有了风邪,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所以就容易汗出,虽然在本篇里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针对着“阴虚者阳必凑之”而言,其实这个刚才为说了,是一个原则性的话,是一个很概括的话,所以目前也好,或者从《内经》之后,我们中医界到如今,都是应用这个理论,也就是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即使有的同一个外邪,假如居住在同样一个环境,不同的人可以得不同的病,就是说六淫变化,同样是天气骤冷,天气骤变,风雨寒热,那么侵犯到不同的人身上,可以得不同的疾病。甚至于在不同的部位上得病。为什么呢?那就是这个人的不同部位,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部位上虚,有的得了关节病,有的得了呼吸系统的疾病,有人得了胃肠的病,这是很常见的事。其实也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有的人就是胃不好,着点凉他胃不好,吃得多他就更胃不好,生点气他还是胃不好。他本身就是胃虚,那个部位就虚。另外的人,他就可能不是这个病,受点外邪,他就长口疮,他嘴角就起泡,上点火嘴角起泡,吃得不合适嘴角起泡,受点外邪他还是嘴角起泡。他就口角这个部位,或者说脾的这个部位,可能就虚,所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含义是非常广阔的。这里头,具体说,阴虚者,阳必凑之,这讲的就相当具体。也就是说,肾风病是为什么呢?是由于肾阴虚。所以风为阳邪,风邪侵犯人体,侵入到肾,对呀,风邪没侵犯到别处。一般风邪可以侵入到肺的,风邪侵入皮毛的,风邪侵入骨节的,风邪影响到肠胃的,这不是常见的病吗?风可以引起“精乃亡,邪伤肝也”,又有”因于风,乃生寒热“,为表证。
所以风邪引起的病多了,这里为什么偏出现肾风呢?就是因为这个人本身是肾阴虚,所以他得的病就是肾风病。阴虚者,阳必凑之。由于阴虚,而又风邪,所以出现少气、发热、汗出,上边不是谈到了吗?又谈到小便黄,
“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这就是解释病机了。少腹中有热,热灼津液。所以小便就黄,如果少腹中有寒,小便不黄,小便清长。关于小便黄是热,《内经》的这句话就是非常典型的。“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我们现在临床看病,问二便,其中就有小便颜色问题”
“不能正偃者,正偃则咳甚”,正偃就是仰卧,是因为胃中不和,仰卧的话,胃气上冲,胃气上逆,所以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甚,为什么仰卧的时候就咳嗽厉害了呢?是水气上迫于肺,水气上迫于肺了,所以仰卧就咳嗽,
,有很多的人咳嗽,甚至于咳喘的病人,都不能平卧,平卧就剧,平卧咳就加剧,同样是由于气上迫肺,当然这个还有水上迫肺的问题,就是气和水都上迫于肺,因而使咳嗽加剧,
“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诸有水气者,就是很多有水气的病人,微肿先见于目下,目下,下边还有解释,为什么先见于目下呢?因为目下下眼睑那部位,是属于太阴的,属于脾的。很多的水,包括这里所说的肾风,以及后边针误刺之后的风水,还有其他的有水之病,都可以,常见的症状是目下微肿,
“何以言?”为什么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呢?
“岐伯曰:水者,阴也。目下
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水是阴邪,所谓亦阴,目下也属阴,属于什么阴呢?属于至阴,属于脾。腹者,至阴之所居,脾居大腹。至阴也是说的脾,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目下这个部位就应于脾。水湿在胃,水湿就影响脾,水湿影响脾,就可以使目下肿,这是最基本的解释。当然,原文也说了,“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不单是腹部有水,各种水气病都可以使目下肿。有些肺气不宣,病人感冒了,肺气不宣咳嗽,目下也微肿,甚至面也微微的浮肿。这是肺气不宣,使得水液不能宣泄,也可以重新浮肿。而这个浮肿你按腿可能不肿,按面部虽然看得是肿,按也没有坑,但是明显的是目下肿,那么说肺气不宣也可以出现,但是这里解释的是按脾解释的。
风水病怎么解释脾了呢?风水病留了个水,水居于腹中,腹中就是脾所主的部位。所以它从脾这个角度来讨论。同时肾风之病,我们可以看到,那就不单是肾风了,又影响到胃,又影响到肺,又影响到脾,从前面所解释病机来看,那不是也影响到脾,影响到肺?也影响到胃吗?所以虽然是叫肾风病,以病在于肾为主的,其实影响到几个脏腑。尽管脾肺肾三脏和水关系密切,同时又有胃的问题,胃和肾是相关的。肾者,胃之关。岐伯曰:水者,阴也。目下
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下边又说,
“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这是解释上面,不是说肾风病有口苦舌干吗?之所以有口苦舌干,是由于真气上逆,真气上逆是指的心之真气上逆,有涉及到心脏了。肾风病影响到肺,影响到脾,影响到胃,这又说影响到心。心之真气上逆,也就是说由于肾病之水邪,影响到心的真气上逆,水影响到心火,火之真气上逆,心之真气上逆,所以出现口苦,口苦是火热的现象,又舌干,水不能化生津液。尽管有水停留,甚至于脸也肿了,腹部也有水了,假设说下肢也肿了,这种情况也有。全身浮肿了,口照样渴。是由于水液不能化生津了,水不化津,水不化津,那时由于气化不利了。气化不利,所以水不能化津。水液停留也还口渴,口干。下边又讲,
“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由于平卧的话,水气上逆,就可以上迫肺而出现咳嗽。甚至于咳出清水。
“诸水病者,故不得卧”,他说那就是很多种腹部有水的病人,都不能平卧。
“卧则惊,惊则咳甚也”,平卧的话,水气就影响心神,而出现惊。惊则咳甚,咳嗽就加剧了。
“腹中鸣者,病本于胃也”,前面病的症状上也有腹中鸣,“腹中鸣,身重难以行”,说腹中鸣是因为病在脾,是由于土弱而寒水之气侮之。土弱而寒水之气侮之。所以出现腹中鸣,肠鸣。胃里头也可以有水声,出现肠鸣。
“薄脾”,薄就是迫也。邪气侵犯于脾,前面说影响胃,当然水气影响胃,水邪影响脾,都是土弱水寒侮之。
“则烦不能食”,影响到脾,所以出现烦闷。这个烦应该是烦闷。脘腹胀满,不能食,因为脾不能运化了,胃不能受纳。所以烦闷而不能食。又说
“食不下者,胃脘隔也”,饮食不下,下咽不畅,那是由于胃脘隔,阻隔不通。胃气受到了水邪的影响,胃气不能和降。胃气不降,隔塞不通。胃气不降就隔塞不通了。
“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因为病气(水气)影响到胃了,胃的经脉在足,所以身重难以行。胃的经脉是从上到下,阴者上升,阳者下降。这个是胃脉在足。其实就是说的从头到足的整个的胃脉,它走全身,或者从上到下。所以说身重难以行。
“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前面讲到了,风水病可以引起月经不来。妇女的月经不来。青年、壮年的妇女,月经不来。为什么风水病月经不来?说是胞脉闭也。胞,这里是指的子宫。或者说是胞宫,胞宫就是子宫。胞脉闭,是指的胞脉经脉闭塞。胞宫之络脉闭塞。所以可以出现月经不来。也是由于水邪影响了脾胃。水邪影响脾胃,前面已经谈到了。影响脾胃之后,气血化源不足,气血化源不足,胞脉就闭塞,月经不来。
“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现在邪气上迫于肺。上迫于肺,就影响心脉也。使得
“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这具体的又讲一下病例。出来我刚才所说的脾胃有化源之外,还有谈到心气不得下通的问题。因为胞脉属于心,而络于胞中,心气不得下通,所以月事不来。
肾风病,后来针误刺以后成了风水病,出现浮肿病,你看这一病可是五脏都涉及到了。开始是肾,谈到了影响到肺,水气上迫肺。又影响到胃,又影响到脾,又影响到心。虽然是肾风一个病,但是影响到五脏。它基本上开始还是肾风,或者说病本身肾风。其实影响到五脏了。因而出现五脏的症状,所以我们在治疗肾风这类病的时候,那就既要考虑到是肾的问题,是风的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到全身的问题。到底影响到哪一脏?或者是哪一脏影响的最多的问题。
这是关于肾风的论述。
【理论阐释】
1.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这一点又提到的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虽然这一段的风水病里面的理论,讲了很多的东西,特别是病机问题,讲得非常的深入。甚至于对《内经》而言,是分析的相当细致了。但是话说回来,作为理论的重要性,在这一段里,我们注重的,还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理论阐释
当中又提到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临床意义。本篇的经文,意在阐发风水病肾阴不足,水不制火,而发“时热”的机理。它也得有发热,《平热病论》这几个,都应该有发热的症状,所以就本篇而言,意在说明正不胜邪,阴阳交争不解的“阴阳交”,或者是少阴之气虚于内,风热之邪胜之的风厥病,或者是劳伤肺肾引起的劳风,或者是不当刺而刺,阴虚者阳必凑之的肾风,都是由于正不胜邪所致。就本篇而言,它也就不单是总结肾风的问题。也可以总结前三个病。同时,我刚才说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可以作为中医认识疾病的分析起病的,或者发病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阐明一个重要的发病学观点。咱们教材上说,它可以说明疾病发生的共同性。共同特征。从而阐明一个重要的发病学观点。也就是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在邪正斗争胜负当中,正气旺盛与否,是决定发病与不发病的关键问题。这样一个观点,在《内经》其他篇中还有,比如大家熟悉的,《素问遗篇。刺法论》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百病始生篇》我们讲过的,“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等等。所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不仅是中医发病学说重要的观点之一,同时这个观点也对养生学有一定的贡献。因为要想不发病,那就注意养生。把正气调养好了,那就可以“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所以对养生学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
【临证指要】
1. 肾风、风水的治疗
临证指要简要的提出来肾风、风水的治疗。《内经》虽然对肾风、风水病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论述比较多。但未及此两病的具体治法。就是说具体治法,具体是哪个穴位治。没有。具体用哪个方子治,没有。《内经》方子很少。本来就是十三方。还有一个方子是《素问遗篇》上的,有人认为这是后世的方子。所以《内经》方药很少。证又没指出来,具体的治风水怎么治?当然针刺水病《内经》有,针刺发热、水肿,谈了五十七个穴位,但是哪个方子,哪个穴位,具体的治肾风、风水。好像没有明确这么说。教材上说,没有提到两病的具体治法。因二者皆有水肿一个症状,当按水肿病进行治疗。关于水肿病的治疗,《素问。水热穴论》《素问。骨空论》提出了针刺水俞有五十七个穴位,都是用来治水肿病的。
《素问。汤液醪醴论》又提出来“开鬼门”,“洁净府”,“去宛陈莝”等治疗方法。“开鬼门”,“洁净府”将来我们在讲治法的时候,还谈到,开鬼门是指发汗,洁净府是指利小便。净府是指的膀胱,鬼门是说的汗孔。去宛陈莝,“去宛陈”这句话有不同的解释。但是我这里提出的是“去宛陈”,还真是“去宛陈莝”,这句逗不同,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去除瘀积之水,另外一个具体的说法,就是去瘀血。就是说治疗水肿病,可以开鬼门,洁净府,活瘀血,还有针刺,可以选用水俞五十七处,也是五十七个穴位当中的相关穴位。我们临证指要上讲,从脏腑气血调整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有这样一些治疗方法。
其实,我们倒不妨还可以再考虑,因为这个病是肾风,所以疾病初起阶段,倒不妨适当地用一些散风的药,疾病初起阶段,还可以用些散风的。当然,你说开鬼门,是不是就可以散风了,可以包含散风了。也可以。开鬼门是指的发汗,所以说开始阶段应该用些散风的方法。也不失为治本之道。
历代医学家本着《内经》理论,在治法上不断发展,张仲景因势利导,就近祛邪,所以《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指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水在于下。“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所以同时在张仲景的书当中,利小便常用肾气丸、防己茯苓汤之类。发汗常用越婢汤,大、小青龙汤之类。利小便,兼发汗,则可以用五苓散之类。从临床方面来看,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这个肾风、风水确实有很多情况,从现在的临床角度考虑,从西医诊断角度考虑,急性肾小球肾炎确实也真是像肾风。或者是风水。亚急性和慢性的很多的肾小球肾炎,倒也还像肾风。所以在治疗方法上,中医还是有相当的优势可言。就治疗这类的病,中医还是有相当的优势可说的。就以肾小球肾炎来说,急性肾小球肾炎,西医的疗法,那是采取消炎的方法,比如青霉素在那里使用。慢性的呢,好像西药的方法不是太好了。用激素等等,这些药,有用,但是又有相当的副作用。再后呢,一些肾病出现严重了,所谓尿毒症,采取透析、洗肾的方法,那个透析、洗肾确实临时的效果是很好的,但是久而久之,人体的气血也是大虚了。所以让他也是贫血了等等。身体机能状态低下,也还是不行。再有就是换个肾脏,内脏移植问题,移植问题当然也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所以目前对于肾病,笼统来说,从急性肾小球肾炎、亚急性、慢性,乃至于肾病综合征,,或者尿毒症等等,目前看来,中医药的治疗还是比较好的。在急性、亚急性这个阶段,用中药疗法,当然用西药疗法效果比较好,用中药疗法,中医药的治疗彻底治愈,比例还是相当的高。对于慢性的,甚至于是尿毒症的这种状态,用中医药的疗法,效果也是相当的好,可以缓解症状,可以使肾功能适当的恢复。所以是这样一种状态。
北京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的一位教授,他所研究的一个课题,就是中医优势病种的问题,所谓优势、劣势,是中、西医作为对照而言,我们中医对哪些病相对是有优势?换句话说,比西医要好。这个所谓好,第一是疗效好,第二是病人容易接受,经济实惠。当然把疗效是放在第一位,简单易行。他统计、研究的结果,第一个就是肾病。中医和西医对比来说,中医优势的病种选了几十个,哪个是第一,
哪是第二,中医优势的第一个病,就是对肾病,当然,这只是一位教授的研究,我在这里介绍一下。
当然对于肾风、风水的治疗,我们教材临证指要,是作为一个概括的提出,基本思路,当然我又补充一个散风的方法,也还值得考虑结合进去使用。本篇到这里就结束了。这一篇重点的问题,就是关于病机的认识,虽然是讲的病证,讲了几种病,症状我觉得不算难记。但是关键就是病机的分析。这对我们临床上,指导我们临床辨证,是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