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今年11岁,从3岁就开始便秘,大肠杆菌

我儿子今年三周岁了,从去年开始有便秘,几天才一次大便,结束了带血,该怎么办\_百度知道
我儿子今年三周岁了,从去年开始有便秘,几天才一次大便,结束了带血,该怎么办\
是有便秘情况了哦,平时饮食方面怎么样呢 水果蔬菜类的吃的多吗,是否有补钙铁锌之类的,建议可以饮食里添加低聚果糖调理一下的噢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推推食指大肠经6岁宝宝的便秘竟然好了 小儿推拿可以治病 六种情况可试试
  节后上班,就有粉丝来提问,说自己6岁的儿子便秘,用网上看来的办法,给他推了食指大肠经,没想到只推了20下,儿子就有了便意,想问问专家,这种小儿推拿方法是否科学。
  昨天,记者上网一搜,发现类似的推拿方法还有很多,于是来到市中医院推拿科请教孙波副主任医师。她说,这段时间还没开学,一天就有几十位家长带孩子来医院做推拿。除了便秘,出现腹泻、积食、发烧感冒等情况,家长在家就可以给孩子推,这种方法效果肯定,病症轻的能立竿见影。
  便秘推推大肠经就好了
  在微信上提问的周女士,是一位妈妈,昨天联系她,她说,穴位推拿自己还是第一次给孩子尝试。
  &我儿子6周岁,前几天发烧到40摄氏度,胃口不好,口气也很重。&周女士说,本来儿子都是定时如厕,结果那几天便秘,三五天都没上厕所,她有些着急了。&我上网查了查,偶然看到了小儿推拿的方法,说只要从食指虎口到指尖,连续直推40下,便秘就能好转,我马上就记了下来,试试效果。&
  神奇的是,周女士才在儿子的食指上推了20下,儿子就说想&嗯嗯&了。她喜出望外,又有些不敢相信。小儿推拿,果真对疾病有效么?昨天,记者请教了孙医师,她说,像周女士儿子这样的情况,推拿的效果很肯定。
  &小儿推拿有特定的穴位,成人是点状经络,小儿则是线状,推拿后的效果也比成人好。&孙医师说,一般胃口不好的孩子,几乎都有便秘,出现这种情况可以推大肠经,从虎口位置向食指指尖方向推。相反,如果孩子腹泻,就要&清补大肠&,家长从孩子的食指外缘,从指尖直推到虎口即可,每天推两三百下。
  季节交替来推拿的多是孩子
  &我一天大约有三四十个病人,这两天还没开学,来推拿的80%是孩子,以1岁以内的宝宝居多。&
  孙医师说,一到冬春交替,便秘的宝宝特别多,等到夏秋交替,腹泻的宝宝就占了多数。&一般小儿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内科疾病,比如消化不良、积食、感冒咳嗽等,不管是早期还是中晚期,都可以来医院做推拿。不过在疾病早期就开始推的,孩子可能不用药就会好,。&
  孙医师说,前段时间,就有位到处求医无果的妈妈,带着女儿来看病。女孩生下来只有4斤重,先天不足,后天脾胃功能又不好,平时饭和奶都吃得很少,现在3岁了,体重还不到20斤,生长发育较同龄孩子迟缓。&我们通过给女孩进行中医全身推拿、针刺穴位,来改善孩子的胃口和体质,几次下来就有了改善。&
  平时健康的孩子,孙医师说,家长可以给孩子捏脊,从尾椎捏到颈椎,每天3到5遍,可以促进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
  6种情况可先试试小儿推拿
  一般,在季节转换前,家长就可以带孩子来做做推拿,比如过敏体质的孩子,一般需要推拿一到两个疗程,每个疗程10到20次。有些非急性病如消化不良,在医院推拿几次,家长可以学着回家自己给孩子推。
  &这两天气温骤降,感冒发烧的宝宝多,家长可以给孩子推推&清天河水&。用食指和中指沾水,从孩子的前臂正中腕横纹中点,直推到肘横纹中点,每天推两三百次,或者连续推三五分钟,就有发汗降温的效果。&
  孙医师列举了6种简单的小儿常见病推拿方法,供家长参考。
  孩子不爱吃饭可清补脾土:在孩子的拇指偏桡侧指腹上,做顺时针旋推,每天300次。顺时针推为补,名叫&补脾土&,如果逆时针或离心直推,就是&清脾土&了;
  孩子不够强壮可揉三阴交:三阴交这个穴位很好找,就是小儿脚内踝尖上3寸,胫骨后缘稍后处。每天揉300下三阴交穴,有强壮、消炎的作用,对肠炎、泌尿系统疾病也有一定的成效;
  孩子经常生病可补肾水:每天在孩子小指指腹上,直推300次即可。
  孩子发高烧可推六腑:在孩子左手小臂的后侧,自腕横纹至肘部成一直线的地方,用拇指或食、中两指指腹,自肘部向前推向腕部,直推300遍。
  孩子风热感冒可推脊柱:可沿着孩子的脊柱,从大椎穴开始,往下到尾骨之间的那条直线,用食、中指指腹由上而下直推,每天推100到300遍。
  孩子咳嗽老不好可分推肩胛骨:用双手拇指沿孩子的双肩胛骨骨缝,从上向下作弯月形分推100到300遍。
【浙江亲子行业大佬育儿经访谈实录】本期嘉宾:爱你宝贝儿童摄影总经理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9
联系地址:体育场路178号浙江日报社
官方微信平台:辣妈萌宝(微信号:lamamengbao2013)悬赏20爱心点
分享到微博
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量也不小,胃口还可以,便秘这个问题现在成了我家头等头疼大事。请问医生,该怎么办?谢谢!
便秘有很多种!
1、器质性便秘:是指由于脏器的器质性病变(如消化道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药
物及化学品中毒、神经系统疾病等)所致的便秘。例如肠粘连及不完全肠梗阻的病
人,均可发生便秘,这种便秘就属于器质性便秘。 患器质性便秘的病人,必须重视
原发病的治疗,否则,便秘最终不会得到解决。
2、功能性便秘是指由于生活规律改变、情绪抑郁、饮食因素、排便习惯不良、药物
作用等因素所致的便秘,例如,外出旅行的人,由于生活规律、周围环境的改变,
以及劳累等因素的影响,多会出现便秘,这种便秘则属于功能性便秘。
  功能性便秘的病人,除肠道易激综合征外,均可通过生活规律化,合理饮食、
调畅情志、养成良好排便习惯以及去除其他病因等手段达到治愈便秘的目的。而患
有肠道易激综合征的病人,其发生的便秘虽属功能性便秘,但必须去医院做进一步
3、顽固性便秘是非手术治疗不能奏效,亦及药物治疗不能治愈的一类疾病。顽固性
便秘是由于先天结、直肠解剖结构变异而在不同年龄段逐渐产生排便困难的一类疾
病。顽固性便秘的实
便秘有很多种!
1、器质性便秘:是指由于脏器的器质性病变(如消化道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药
物及化学品中毒、神经系统疾病等)所致的便秘。例如肠粘连及不完全肠梗阻的病
人,均可发生便秘,这种便秘就属于器质性便秘。 患器质性便秘的病人,必须重视
原发病的治疗,否则,便秘最终不会得到解决。
2、功能性便秘是指由于生活规律改变、情绪抑郁、饮食因素、排便习惯不良、药物
作用等因素所致的便秘,例如,外出旅行的人,由于生活规律、周围环境的改变,
以及劳累等因素的影响,多会出现便秘,这种便秘则属于功能性便秘。
  功能性便秘的病人,除肠道易激综合征外,均可通过生活规律化,合理饮食、
调畅情志、养成良好排便习惯以及去除其他病因等手段达到治愈便秘的目的。而患
有肠道易激综合征的病人,其发生的便秘虽属功能性便秘,但必须去医院做进一步
3、顽固性便秘是非手术治疗不能奏效,亦及药物治疗不能治愈的一类疾病。顽固性
便秘是由于先天结、直肠解剖结构变异而在不同年龄段逐渐产生排便困难的一类疾
病。顽固性便秘的实质是慢性的不全性的肠梗阻,因其梗阻部位不同,而分类为结
肠型、直肠型、混合型。顽固性便秘不是功能性而是有明显器质性改变的结、直肠
二、然后预防
1.清洁肛门与直肠可选择喷枪或洗衣机进水管,用自来水便后冲洗肛门,若排空不
全时可用低压灌进肛门少许水,象漱口式清除积便。
2.有便秘的患者可选择每日2—3次胸膝位跪姿,可使下垂的乙状结肠或横结肠上
移,调整乙直交角及脾曲使之角度变钝以利排便,同时可锻炼肠系膜动力。有非常
好的效果。
3.经常作提肛运动
4.不可用力太大排便。
三、如何治疗
·胸膝位悬挂硬化萎缩疗法
适应症、直肠内粘膜脱垂、各种痔疮
·经直肠胸膝位骶直间粘连术
适应症、直肠折曲骶直分离
·经直肠直肠瓣电切术
适应症、直肠瓣过宽、直肠囊袋形成
·经直肠直肠瓣挂线疗法
适应症、直肠瓣过宽
·直肠部份粘膜闭式缝扎术及内痔缝扎术
适应症、直肠粘膜中重度脱垂,较大的内痔
·手法扩肛
·经腹乙状结肠切除术
·经腹左半结肠切除术
·经腹次全结肠切除术
乙状结肠冗长
常见,由于乙状结肠呈游离状态,系膜较长,而降结肠与直肠又相对固定,若先天乙状结肠过长、下垂与直肠形成锐角,致乙状结肠可渐进性的过度蠕动,长此以往致疲劳性损伤,若乙状结肠袋形消失,可初步断定其蠕动功能丧失,手术切除的病理标本证实扩张的袋形消失的乙状结肠其肌间神经节多呈缺,如稀少状、肠肌亦出现变性,患者可经常采用胸膝的锻炼,以锻炼系膜张力,减少成角,以利排便,重者可采用部份切除。
乙状结肠盘曲
经X线排粪造影及钡灌肠可证实,有的乙状结肠盘曲一圈、两圈,我们最多见盘曲四圈、肠道盘曲,排出阻力加大,由于力排时腹压向下呈垂直状,而肠道盘曲者可多处成角,排便更加困难。
降结肠盘曲
我们在临床中发现降结肠盘曲一圈、二圈
左半结肠重复畸型
降结肠下垂后又反转向上致脾曲再往下行,形成较大反折,在功能尚存时,症状不显,若袋形消失,呈现顽固性便秘。
即骶骨与直肠发生分离,直肠正常应当与骶尾曲线呈平行曲线,若乙状结肠冗长,直肠上段套叠,直肠上段瓣膜过宽或环瓣形成,排除阻力较大,在过度用力排便时可使直肠与骶骨间疏松组织发生撕脱,骶直间失去平行曲线,产生骶分离。
横结肠冗长
即过去常说的脾曲综合症,由于横结肠过长,有的下垂至盆腔,肝、脾曲又相对固定,就在肝、脾曲位置形成锐角,排出阻力增加,大便潴留过长时间形成便秘,时间较长的患者,横结肠可逐渐丧失功能。
结肠反位加盘曲
在X线钡灌肠中,我们拍到了顽固性便秘患者1例结肠反位,伴有盘曲的患者,结肠迂曲盘绕,多处成角,排便困难一般自幼开始。
全结肠或部份结肠功能丧失
后天性结肠功能丧失或部份丧失,其结肠袋形消失的远端一般均有盘曲、折曲、狡窄段,由于排出阻力较大,结肠疲劳性损伤,致影像上见袋形变浅消失,呈蜡肠样改变,在乙状结肠冗长、降结肠常见、横结肠下垂者、左半横结肠亦常见,最严重的病例肓肠升结肠亦扩张、袋形消失,结肠运输试程排出时间显著延长,我们曾见到服用标记物后6天,标记物仍在肓肠潴留的病例。
右半结肠重复畸型
患者肝曲以下肠段下垂后上升至肝曲附近,再呈横结肠改变至脾曲
直肠粘膜脱垂
是出口梗阻便秘中最常见的一种,其发病年龄并非完全是年龄的关系,我们最小的病人4岁表现为明显的粘膜脱垂,与直肠任何原因的狭窄有关,特别是直肠的变异有关,由于直肠相对内径的狭小,排出道阻力增加,对直肠粘膜的磨擦力也增加,在过度用力排便的前提下,形成粘膜与直肠肌层分离,在直肠和肛管颈部形成皱折或堆积,大便可堆积于上,排便呈挤牙膏状,有时甚至形成粪??塞。
直肠瓣过宽,间距过密,个数较多
先天性直肠瓣过宽,间距过密,个数较多。直肠瓣其生理作用是人直立后为防止大便下行过快,而逐渐进化而形成的由直肠环形肌局部增生形成的皱襞,一般呈现新月形,个数一般3个,但我们在临床上观察的瓣膜有占据半个肠腔还有呈环状瓣膜,个数最多我们观察到7—8个,由于直肠瓣的变异可导致直肠相对内径狭窄,排出阻力增大,大便经常??顿在瓣膜上方,最宽的瓣膜我们见到有2.5CM,占据了大半个肠腔,施行电切术排便恢复正常。
较少见,见于直肠中段,直肠与骶骨间发生分离,其原因系直肠瓣过宽,大便在直肠中不能形成轴流,而只能形成偏流,由于力学的因素,使直肠从骶骨上发生分离,形成折曲,在切开瓣膜(挂线)行经直肠骶直间粘连术,术后折曲消失。
直肠囊袋形成
直肠瓣过宽造成,大便不能形成轴流,在直肠瓣上方侧壁形成囊袋,大便在囊袋中兜一下后再返折回直肠,我们见到的囊袋最深达3CM,病人最后形成直肠完全脱垂,轻症患者行瓣膜切开术后解决,重度患者可在囊袋下方行部份肠切除、肠吻合。
直肠上段套叠
多由直肠段环形瓣形成的狭窄造成,在直肠上段形成环形套叠,多伴有乙状结肠冗长,轻者可采用悬挂硬化萎缩疗法,尤其在瓣摸上方行硬化剂注射,使瓣膜形成漏斗状,以利大便下行,重者伴有乙状结肠冗长者可行部份结肠切除术。
肛管狭窄及内括约肌失弛缓症
可用手法扩肛或内挂约肌切断术敞开
耻骨直肠肌综合症
我们在十年的诊疗中,X线诊断,耻骨直肠肌综合症40余例,患者经临床诊断,仅1例确诊为耻骨肠肌由于感染所致僵硬失驰缓,均经直肠粘膜注射及瓣膜切开而便秘缓解,所以耻骨直肌综合症作为便秘的病因之一应属不确定。
大部份学者认为女性直肠前壁薄弱是直肠前突的病因。而我们认为直肠前壁的薄弱是女性生理解剖的特点,便秘的形成是由于直肠下段相对狭窄如直肠瓣过宽,直肠粘膜脱垂,内括约肌失驰缓,肛管狭窄等诸多因素导致排出道障碍,由于直肠后壁有骶尾部骨性或韧带等支撑,大便只能向前方薄弱处形成冲击,男性直肠前壁组织亦较致密,只有女性直肠阴道隔较薄弱,形成直肠前突,故我们认为直肠前突是女性出口梗阻的特有X线症象、治疗,以疏通排出道为主,即解决直肠粘膜脱垂,直肠瓣过宽,内括约肌失驰缓,肛管狭窄后直肠前突减轻甚至消失,便秘症状缓解。
孤立性溃疡综合症
直肠粘膜脱垂较重时,由于干硬大便挤压,可造成粘膜缺血,缺氧而出现浅表溃疡,其治疗以治疗直肠粘膜脱垂为主,一般先应以药物灌肠溃疡消失后再行手术治疗。
习惯,每天早上要喝一杯凉开水,用来清肠,有意识的蹲在地上使之产生便意,平时生活要有规律,饮食结构要合理,多食长纤维蔬菜,另外你以前用的保健品效果不是很好,你可以用这个产品来调理:了解一下南方李锦记有限公司生产的中草药口服液,中医历来强调&上工治未病&,一直提倡养生重于治病,中医药博大精深,是理论完整 医疗实践丰富 治疗效果确切的传统医药体系,创造和发展了&医食同源& &药食同用&的营养学说, 扁鹊 孙思邈倡导&君子有病,期先以食疗之&,中药的生物活性成分有特殊的效用,中药方剂里有效品种和计量的组合,突出了它的药用和保健效果,全面调理身体,补中益气,调节肠道运行能力,加服&红果清露&,选用天然植物天然北山楂 优质蜂蜜和特选金银花制成,即可去火解除大便燥结便秘还补充维生素C,当作饮品,解决这个不是病又不得不引起重视的问题.不妨可以用一用,会有帮助的.
如需要帮助尽
便秘,实际上还是大肠液亏的问题,正常排便应该每天一次,最多也不能超过3天,长久下去,身体毒素排不出去,肯定是要出问题的,容易引发许多疾病,有可能会很严重的.对于这个事情还是不要大意,要引起高度重视.
首先,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每天早上要喝一杯凉开水,用来清肠,有意识的蹲在地上使之产生便意,平时生活要有规律,饮食结构要合理,多食长纤维蔬菜,另外你以前用的保健品效果不是很好,你可以用这个产品来调理:了解一下南方李锦记有限公司生产的中草药口服液,中医历来强调&上工治未病&,一直提倡养生重于治病,中医药博大精深,是理论完整 医疗实践丰富 治疗效果确切的传统医药体系,创造和发展了&医食同源& &药食同用&的营养学说, 扁鹊 孙思邈倡导&君子有病,期先以食疗之&,中药的生物活性成分有特殊的效用,中药方剂里有效品种和计量的组合,突出了它的药用和保健效果,全面调理身体,补中益气,调节肠道运行能力,加服&红果清露&,选用天然植物天然北山楂 优质蜂蜜和特选金银花制成,即可去火解除大便燥结便秘还补充维生素C,当作饮品,解决这个不是病又不得不引起重视的问题.不妨可以用一用,会有帮助的.
如需要帮助尽力.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答: 你好:是可以放到一起吃的,要多喝水,也可以用点双黄连口服液
大家还关注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推推食指大肠经6岁宝宝的便秘竟然好了
日 08:33:08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节后上班,微信&杭州日报养生道&上,就有粉丝来提问,说自己6岁的儿子便秘,用网上看来的办法,给他推了食指大肠经,没想到只推了20下,儿子就有了便意,想问问专家,这种小儿推拿方法是否科学。
  昨天,记者上网一搜,发现类似的推拿方法还有很多,于是来到市中医院推拿科请教孙波副主任医师。她说,这段时间还没开学,一天就有几十位家长带孩子来医院做推拿。除了便秘,出现腹泻、积食、发烧感冒等情况,家长在家就可以给孩子推,这种方法效果肯定,病症轻的能立竿见影。
  便秘推推大肠经就好了
  在微信上提问的周女士,是一位妈妈,昨天联系她,她说,穴位推拿自己还是第一次给孩子尝试。
  &我儿子6周岁,前几天发烧到40摄氏度,胃口不好,口气也很重。&周女士说,本来儿子都是定时如厕,结果那几天便秘,三五天都没上厕所,她有些着急了。&我上网查了查,偶然看到了小儿推拿的方法,说只要从食指虎口到指尖,连续直推40下,便秘就能好转,我马上就记了下来,试试效果。&
  神奇的是,周女士才在儿子的食指上推了20下,儿子就说想&嗯嗯&了。她喜出望外,又有些不敢相信。小儿推拿,果真对疾病有效么?昨天,记者请教了孙医师,她说,像周女士儿子这样的情况,推拿的效果很肯定。
  &小儿推拿有特定的穴位,成人是点状经络,小儿则是线状,推拿后的效果也比成人好。&孙医师说,一般胃口不好的孩子,几乎都有便秘,出现这种情况可以推大肠经,从虎口位置向食指指尖方向推。相反,如果孩子腹泻,就要&清补大肠&,家长从孩子的食指外缘,从指尖直推到虎口即可,每天推两三百下。
  季节交替来推拿的多是孩子
  &我一天大约有三四十个病人,这两天还没开学,来推拿的80%是孩子,以1岁以内的宝宝居多。&
  孙医师说,一到冬春交替,便秘的宝宝特别多,等到夏秋交替,腹泻的宝宝就占了多数。&一般小儿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内科疾病,比如消化不良、积食、感冒咳嗽等,不管是早期还是中晚期,都可以来医院做推拿。不过在疾病早期就开始推的,孩子可能不用药就会好,。&
  孙医师说,前段时间,就有位到处求医无果的妈妈,带着女儿来看病。女孩生下来只有4斤重,先天不足,后天脾胃功能又不好,平时饭和奶都吃得很少,现在3岁了,体重还不到20斤,生长发育较同龄孩子迟缓。&我们通过给女孩进行中医全身推拿、针刺穴位,来改善孩子的胃口和体质,几次下来就有了改善。&
  平时健康的孩子,孙医师说,家长可以给孩子捏脊,从尾椎捏到颈椎,每天3到5遍,可以促进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
  6种情况可先试试小儿推拿
  一般,在季节转换前,家长就可以带孩子来做做推拿,比如过敏体质的孩子,一般需要推拿一到两个疗程,每个疗程10到20次。有些非急性病如消化不良,在医院推拿几次,家长可以学着回家自己给孩子推。
  &这两天气温骤降,感冒发烧的宝宝多,家长可以给孩子推推&清天河水&。用食指和中指沾水,从孩子的前臂正中腕横纹中点,直推到肘横纹中点,每天推两三百次,或者连续推三五分钟,就有发汗降温的效果。&
  孙医师列举了6种简单的小儿常见病推拿方法,供家长参考。
  孩子不爱吃饭可清补脾土:在孩子的拇指偏桡侧指腹上,做顺时针旋推,每天300次。顺时针推为补,名叫&补脾土&,如果逆时针或离心直推,就是&清脾土&了;
  孩子不够强壮可揉三阴交:三阴交这个穴位很好找,就是小儿脚内踝尖上3寸,胫骨后缘稍后处。每天揉300下三阴交穴,有强壮、消炎的作用,对肠炎、泌尿系统疾病也有一定的成效;
  孩子经常生病可补肾水:每天在孩子小指指腹上,直推300次即可。
  孩子发高烧可推六腑:在孩子左手小臂的后侧,自腕横纹至肘部成一直线的地方,用拇指或食、中两指指腹,自肘部向前推向腕部,直推300遍。
  孩子风热感冒可推脊柱:可沿着孩子的脊柱,从大椎穴开始,往下到尾骨之间的那条直线,用食、中指指腹由上而下直推,每天推100到300遍。
  孩子咳嗽老不好可分推肩胛骨:用双手拇指沿孩子的双肩胛骨骨缝,从上向下作弯月形分推100到300遍。
健康频道传真:3
官方邮箱:
欢迎联系我们
关注微博:
扫一扫关注浙江在线健康频道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肠杆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