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中医里面的三阴三阳(不是经络图)是按什么划分的

(中医小生Abby)
第三方登录:(4)破解千古之谜,经脉的真相:六经定位序,和三阴三阳开合枢(上) - 简书
<div class="fixed-btn note-fixed-download" data-toggle="popover" data-placement="left" data-html="true" data-trigger="hover" data-content=''>
写了73397字,被165人关注,获得了221个喜欢
(4)破解千古之谜,经脉的真相:六经定位序,和三阴三阳开合枢(上)
好了,开始进入正题,但先说明,本篇(上)还是要水一下,因为开始进入三阴三阳定位的关键,需要一系列的图配合解释,我拜托了一位朋友为我制作电脑图,等待中,接下来几篇系列文章更新速度也许会放慢。想要研究内经经脉体系的结构,首先我们需要确定一个基本问题,经脉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存在?内经里定义经脉是“气之大经隧”,“不可见”的系统。那这位于人体深处的能量通道,和气之间的因果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是类似高速公路,地铁隧道,非得先大动工程,建好了选个良辰吉日,才能通车?还是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形成了路呢?到底是先有经脉?还是先有气?这不是一个哲学问题,而是涉及中医理论,实实在在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认识。目前,受到西医,科学观物质论数十年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大部分人的观念,都偏向认为,经脉是实体存在的,先有路,气才能走。但基于对内经理论的认识,我的看法是后者,先有气运行,然后才形成路。物质上的结构,无论是神经,血管,肌肉,皮肤,筋膜,脏腑等等,缝隙处都可以是气运行经过的路线,人死之后,没有了生命能量运转的作用,解剖的,只是个死物,自然找不到经脉存在的决定性证据了。所以在临床上,不同的病人,根据高矮胖瘦,体质,男女老幼不同,其经络和穴位的具体位置也有一些差异,本人因为传承了最传统的中医内科推拿手法,有“循经揣穴”的功夫,所以对这些现象,一直以来都有较多体会。根据我的观察,三阴三阳,经气的运行,有着一定的规律,方向,但除了一部分根本的穴位,关口,气门等较为固定外,大部分时候,经气的运转和位置细节,并非完全死板不动的,因应不同的病情,体内的堵塞位置不同,甚至曾经过手术切断后的部分恢复不佳,有些人会出现“火走异径”,经络路线扭曲等等现象,所以,我由此得出结论,要研究经脉,首先需要研究的是“气”和“阴阳”。而在中医理论里,三阴三阳的定位排序,和三阴三阳开合枢,是个大难题,难到什么程度呢?难到争议千年(这也是本系列,千古之谜的标题由来),就连目前内经现存最早的注本,隋唐时杨上善注解的《黄帝内经太素》,甚至被后世列为中医四大经典的《难经》,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可是三阴三阳的定位排序,和开合枢的认识,又实在太关键,太基础了,它的地位,打个不那么恰当的比方,就和数学的加减乘除差不多,搞数学的专业人士,难道能对外人承认,他连加减乘除都还搞不懂,同行之间还在争议不休吗?不可能吧?所以三阴三阳这个问题啊,一直以来都是困扰着无数中医人,可是却是个不能对外人说的秘密。因为若告诉病人,我们连加减乘除……哦,不,是连三阴三阳的排列,顺序,定位都还没搞清楚,普通人会怎么想?这不是自找麻烦吗?我们中医还要不要混了?别以为我在胡说八道,大家可以去网上搜索一下,对于这个基础课题,至少能找到十来个不同版本的解说,争议很大,而且没有一个理想的,从原理上能有说服力的答案。可是为什么,中医在这么关键的基础理论上出了问题,还能顽强的生存几千年呢?这有多方面因素。第一,我在前面文章就说过了,中医和内经,是个极度早熟的体系,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在三阴三阳定位序出现争议前,早已经发展出一个庞大的体系,著作,至少现在还流传的《黄帝内经》和《伤寒论》等经典,后人即使跳过了这里的基础争议,钻研其它篇幅,临床上也能得到很高的成就。第二,是后世历代中医高人,也作出了很多的尝试和总结,创新,几百年上千年经验总结,临床用之有效的方剂,手法,针法,新的理论等等,淡化了内经体系,基础理论的争议问题。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中医理论虽然在很古老的年代,就在基础上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在最高深的学术上却没有缺漏,研究天地之阴阳,五运六气,造诣能合于人之阴阳的高人,是能够从中医理论上贯通这些疑惑的,只是从天地阴阳,合人之阴阳,绕了一圈,同时这方面学术也实在过于高深艰涩了,高人难以对普通人解释理解。但古代钻研《易经》的儒家士子,大儒,甚至帝皇将相很多,所以过去在这方面,中医是有文化基础,高层受众基础的。好了,言归正传,在内经里,最明确定位人体三阴三阳,并首先提出开合枢概念的篇章,就是《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要研究三阴三阳之气的规律和定位,《阴阳离合论》,是重心中的重心。而出现争议千年的这个基础问题,至少有七成要归咎于《阴阳离合论》,当初我初学中医时,第一次看到本篇,细读数遍后,马上就有一种亮瞎了眼,崩溃的感觉……这三阴三阳定位,根本就是自相矛盾,不知所云嘛。(当时想法)而更让我崩溃的是,我第一位师傅,精通五运六气、经方和内经的尹师,竟也不能解此篇!要知道,《阴阳离合论篇》只是内经素问的第六篇,无论从它所处于的位置,还是行文方式,内容来说,都肯定只算基础篇章,和内经最高深艰涩的运气学相比,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但当时已经变成尹师脑残粉的我,竟发现尹师,也不能解!往事不堪回首啊,这就是我和《阴阳离合论篇》,第一次结下不解之缘,之后查过许多关于本篇的解说,感受到的,只一次又一次的崩溃泪奔,直到我经过多年思考体悟后,灵感爆发的领悟贯彻……下面我将列出原文中,关于三阴三阳定位序,开合枢的部分,大家可以先看看,感受一下,这经文之中,表面上看起来的自相矛盾,我初学时的感受如何?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下篇文章,开始解《阴阳离合论》,正在等待朋友制图)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被以下专题收入,发现更多相似内容:
破解千古之谜,从黄帝内经揭开经脉的真相
· 22人关注
专门收集针灸方面的文章,病案等。
· 15人关注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选择支付方式: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特有的名词,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上焦为膈以上的部位,包括心、肺;中焦为膈以下、脐以上的部位,包括脾、胃;下焦为脐以下部位,包括肾、...
在中医理论中,不仅四季的变换是一个完整的循环,有一套相应的养生理论,一天24小时也是如此。由于古人将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因此这套养生之法又被清代养生家尤乘称为...
(一)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是十二经脉循行开始之经,左右共22个腧穴。此经主要病候为:胸肺部胀满、咳嗽、气喘、呼吸困难、小便频数或黄赤、缺盆及手臂内侧痛、手掌...
这是有争议的问题,有些人说有,根据是经络上的生物电异常,有人说没有,根据是我们还不能把它用物理的方法剥离出来,中医书上很多这种图
对自然万物的类属法则
与中医的脏象有关
大家还关注子平、玄空、紫微、三式各種線上排盤
查看: 4073|回复: 32
内经三阴三阳源于六子卦理但非简单对应
阅读权限9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帖最后由 yongbin 于
13:11 编辑
这里是想还原内经三阴三阳模式与六子卦的对应机制,使得今后中医研究学习能够联系上易经术数,使得各个流派能够互通阐发。中医的三阴三阳模式如何匹配六子卦,这个问题不少人都有过研究,目前流行的看法是三阴对应三阴卦,三阳对应三阳卦,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歧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就是说中医的三阴三阳独特命名是因为与八卦有不同的使用目的。素问?天元纪大论》说:“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故知中医命名三阴三阳实为依据阴阳气之推移而定。阳气在外从最多至最少:太阳-阳明-少阳。而阴气则从最少到最多:太阴-少阴-厥阴
0025WRH4ty6FS0vcT7p37&690.jpg (22.64 KB, 下载次数: 4)
12:51 上传
黄帝内经建立了一套三阴三阳的象数体系来描述病理,但是流传下来的书完全没有给出这个模型的图示。只是偶有提及。岐伯说过:阴阳不以数推而以象论。这说明三阴三阳体系必然有其象数模型的确立。在于黄帝的问答中,这些当时的大医必然是对照着图诀来讲解的,如同现今的教学方式。只是书记员只记录文字而图诀流于道家,自此三阴三阳的来历和根源莫忠一是,聚讼纷纷。有不少大家提出自己的看法,但都牵强附会。而我们知道先天象学出自伏羲先天八卦,河洛数理。所谓乾坤天地交而生六子卦,西汉京房得传道家真传建立的卦气之说,其六子卦就是内经三阴三阳模型的原貌,从内经里面对三阴三阳的唯一有完整描述的是《素问·阴阳离合论》说到三阴三阳的方位时日:“圣人南面而立,前日广明,后日太冲。太冲之地,名日少阴;少阴之上,名日太阳;……广明之下,名日太阴;大阴之前,名日阳明,……厥阴之表,名日少阳。”
而这段文字如果配合先天八卦来解读就十分清楚了
内经三阴三阳对照图如下:
三阴三阳的建立是五运六气的推演的根本,王冰从师传资料中补充了内经缺失的五运六气论述推演部分但是没有传出三阴三阳图诀,使得五运六气指导治病成为难关。此模型也解释了三阴三阳是一个涵盖天地人的象数模型,并非仅仅限于手足之经。根据医家的不同治疗手段,可以把三阴三阳模型来指导治疗。内经主要是注重针刺之法,故而把三阴三阳运用到人体经络来探究治疗之法,而南阳张机仲景传承此方术是用汤药五味治病疗疾,因此大家会觉得两者不同其实同出一源,都是运用了五运六气来推演病理,然后辩病论治。当然肯定还有别的流派依据三阴三阳模式通过五音治病,五色治病等等。没错我这里说的是“辩病论治”。当今中医所谓“辨证论治”是当初处处讲究“辩证唯物”的政治环境下的附和。这种错误的论调只能毁掉中医,而沦为西医的附庸,因为西医就是典型的辩证治病,一个症状一个病,中医也如此还有什么优势?伤寒论依据三阴三阳模型提出病症表现千变万化,但是不出六种病。这就是岐伯曰: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伤寒论是对内经中五运六气学说的指导汤药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后世采用汤药治病有规矩。其实借助于八卦纳甲模型,你会发现推算五运六气更为简洁,更容易理解内经在说些什么。例如下图表
0025WRH4gy6GW6qk7lN23&690.jpg (23.7 KB, 下载次数: 5)
12:51 上传
上图就是鬼臾区所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戊之上,太阳主之;己亥之上,厥阴主之。”
张介宾《类经图翼》中有个逐年客气图列出了每年初气的推算
又云:司天、在泉、四间气者,客气之六步也。凡主岁者为司天,位当三之气。司天之下相对者为在泉,位当终之气。司天之左为天之左间,右为天之右间。在泉之左为地之左间,右为地之右间。每岁客气始于司天前二位,乃地之左间,是为初气,以至二气、三气而终于在泉之六气,每气各主一步。然司天通主上半年,在泉通主下半年,故又曰岁半以前,天气主之,岁半以后,地气主之也。如果你对照六子卦当一目了然。
有了这个模型,你学习《伤寒论》将会容易很多。同时这也有力的批驳了所谓:伤寒之三阴三阳不同于内经之三阴三阳谬论。而中医之精髓就在五运六气中,当今学中医的不知历法,不就方术,不知易象,不明六气,故而已沦为中皮西骨的伪中医了。
对于内经的三阴三阳六卦模型的运用,就形成了由上模型环布成圆图则有下图:
0025WRH4gy6FMgPUAXxeb&690.jpg (43.76 KB, 下载次数: 14)
12:51 上传
而《伤寒论》完全是依照这个模型来治病的。那些说《伤寒》非从内经的论点是后人不得其法的错误认识。
楼主其他發帖
五行不及为病,太旺亦能为病
阅读权限90
麻烦,图片补充如下
三阴三阳配六卦.jpg (14.53 KB, 下载次数: 1)
23:03 上传
六子卦配三阴三阳.jpg (19.09 KB, 下载次数: 2)
23:03 上传
阅读权限40
八卦与三阴三阳, 本来是不同的二个系统, 六子卦只不过是借用.
就象八卦与地支无法一一对应一样.
阅读权限90
八卦与三阴三阳, 本来是不同的二个系统, 六子卦只不过是借用.
就象八卦与地支无法一一对应一样.
象数理,以像为本,纳数理于像推演大道乃上古真法。中华文化源于此也。八卦乃像之体,纳甲,纳支,三阴三阳乃像之用。
阅读权限10
本帖最后由 蓝天梦幻 于
17:45 编辑
三个地方无图,
还一个也无图,请版主补下图,谢谢。
阅读权限10
在版主博客里找到了
0025WRH4ty6FtRwPoGM44&690.jpg (10.68 KB, 下载次数: 3)
17:50 上传
阅读权限30
八卦对应有天干和地支不同,十干对应乾艮坎震乾坤兑离巽坤
阅读权限40
类于六子卦的用法,还有十二辟卦表示十二地支,同样是借用六十四卦而为,
阅读权限10
版主,能把那些图放大一点吗?
图小了,字看不清楚。
阅读权限10
应好好的研究。
阅读权限10
学习了,谢谢1
阅读权限20
不看过黄帝内经,有些难懂。
阅读权限20
时光匆匆,路过打声招呼。
阅读权限20
道德经中的:
& &&&象,帝之先。
版主真乃高人也。
阅读权限50
看来楼主的帖子是曲高和寡,很好朋友研究啊。
认真看了楼主的主张还是没有能够理解您的意思,我估计您没有认真研究伤寒论。
如桂枝汤证对应的是太阳卦也就是兑卦,如果太阳出了问题,有几个加减,一是汗出多了,就加附子增强兑之先天坎气也就是少阴,所以附子入少阴坎,坎强则兑强,故汗出多了太阳也不怕,不用治疗太阳而治疗太阳之先天坎少阴之气就可以了。
同理:用下法把太阴搞乱了,太阳离开太阴,也就是兑与艮太阴不交了,这个时候不用治疗艮,加大芍药用量就可以把兑拉到艮的位置,艮兑交媾肚子就不疼了,这个是兑病伤到了艮,也就是太阳病,太阳照不到大地,大地没有阳光就不通气所以就疼。
同理:当用了烧针后,太阳本来就热,还烧针就使得太阳过热而外泄了,兑就虚了,兑就外冲,这下子身体就急了,马上调动兑的对应卦也就是震卦也就是厥阴肝气来补充太阳啊,所以就有肝气从肚脐猛冲出太阴直达太阳胸口的位置,这个难受的很好,张仲景治疗的方法也简单,顺水推舟而已,既然太阳病麻,继续用桂枝汤调理五行,不过多用点桂枝,一般补充肝气,一半调动厥阴来补充太阳,这个是顺水推舟发,顺其自然,当然虚了就补嘛,桂枝最能够补太阳也补太阴之阳气。
从这个用方原理就可以退了,完全是先后天八卦原理与五行的结合,五行是作用力,六卦是能量的储存方式,如同力与运动的关系一样,各有各的用处,二而一。
所以就桂枝汤的兑卦出问题,最直接的是其对于的先后天卦:坎,震,艮了,坎加附子,震加桂,艮加芍药了。
阅读权限30
本帖最后由 ddzdd 于
21:52 编辑
哈哈。版主的推法是完全正确的!用法可参考陶弘景《辅行诀》,原理可参考《太乙神数》中的卦序,具体讲解可参考《医宗金鉴》运气要诀章。佩服!
阅读权限90
本帖最后由 yongbin 于
09:23 编辑
看来楼主的帖子是曲高和寡,很好朋友研究啊。
认真看了楼主的主张还是没有能够理解您的意思,我估计您没 ...
我研究过伤寒和内经,所以才发现了他们的根本原理,建议你仔细去读一下《外经微言》会明白,中医不用五行而用三阴三阳分析的奥秘。我在新浪博客上专门写了几篇关于伤寒论的文章,你可以去看看,你如果还是看不懂我的模型,就没啥可多谈的了,因为你局限在自己的思路中了。你的讲法是很多人用过的但却是错误的,中医真术和玄空一样一直是秘传的。
阅读权限50
本帖最后由 高展 于
20:26 编辑
我研究过伤寒和内经,所以才发现了他们的根本原理,建议你仔细去读一下《外经微言》会明白,中医不用五行 ...
楼主说得好,中医是应用学科,理论分析必须与实践结合。
所以冒昧问一下:楼主对瘟疫(或鼠疫)进行一下原理分析,并且给出方剂参考,谢谢!
今年我地这些天得了个很普遍的病,许多人嘴唇干,咽喉痒,甚至疼,也不想喝水,除了咽痒唇干别无他苦,好几天都不好,天气转冷就慢慢的好了。请楼主一并分析其原理和方剂。
阅读权限30
象数理,以像为本,纳数理于像推演大道乃上古真法。中华文化源于此也。八卦乃像之体,纳甲,纳支,三阴三 ...
象数理,以像为本,纳数理于像推演大道乃上古真法。中华文化源于此也。八卦乃像之体,纳甲,纳支,三阴三阳乃像之用.真理!!!!!!
阅读权限90
楼主说得好,中医是应用学科,理论分析必须与实践结合。
所以冒昧问一下:楼主对瘟疫(或鼠疫)进行一 ...
生病请去看医生,个人不是医师,无能为力。理圆通才能实践,否则是盲人摸象,这种实践不要也罢。
阅读权限50
生病请去看医生,个人不是医师,无能为力。理圆通才能实践,否则是盲人摸象,这种实践不要也罢。
古往今来,多少医家,多少努力,多少成绩,这么能够这样说呢?有理论得有用才是真理论。
楼主的理论如此成立,请继续分析桂枝汤的原理。
在我的学习中,治疗瘟疫的方法就在震兑卦的关系中,用升麻鳖甲汤,乌梅三豆汤是非常好的,出离用白虎承气汤,入坎用四逆汤理中汤,在兑还未入震,可以用桂枝葛根汤,或者桂枝附子汤,轻度还可以用点苦药,葛根芩连汤。这些都是前人实践过的,有效果啊,所以理论与实践就统一。
再则今天人没有了麻疹却来了个癌症也是几下就去世,没有了劳伤却来了个腰椎间盘病也一样残疾,没有了挨饿却糖尿病一样让你吃了等于没有吃。看看这些道理又是什么呢?是否与现代的疫苗有关系呢?
阅读权限90
本帖最后由 yongbin 于
16:37 编辑
古往今来,多少医家,多少努力,多少成绩,这么能够这样说呢?有理论得有用才是真理论。
楼主的理论如 ...
如果你的思维停留在“实践检验真理”层次那么我们道不同,就难以沟通了。自仲景以后,各医家各有理论应用实践或灵或不灵,如同风水伪术一般,连仲景是否继承内经都未有定论,可见后世所得非全,实践检验不出真理。你的配卦法无法形成六病圆图,我以前也是这么认为的,直道理解了六卦纳甲才明白内经。
内经言之凿凿:
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戊之上,太阳主之;己亥之上,厥阴主之。”
你自己看看六子卦的纳支是什么,对应的三阴三阳又是什么。这么简单的还看不懂吗?
伤寒六病.jpg (79.1 KB, 下载次数: 5)
16:34 上传
阅读权限50
本帖最后由 高展 于
20:21 编辑
如果你的思维停留在“实践检验真理”层次那么我们道不同,就难以沟通了。自仲景以后,各医家各有理论应用 ...
内经言之凿凿:
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戊之上,太阳主之;己亥之上,厥阴主之。”
请看看武将的作品是否比楼主的更合理啊。不过多谢你的思路,最近研究多家理论,发现也是异曲同工,同样是麻疹瘟疫,可以用乌梅三豆从脾肝治疗,也可以用升麻鳖甲 从少阴厥阴治疗,还可以用四逆白通麻附细从少阴太阳治疗,各有千秋,都符合圆运动规律。
阅读权限50
相火与君火一看八卦图就知道了,乾为君气后天之离火就是君火,君火要入肾水而潜藏如同象棋之老帅不可以随便动摇,严明而号令天下。相火在其左右为巽卦之气,要辅佐之位。不可以走到君火气的位置,所以左右徘徊故往来寒热。
阅读权限90
本帖最后由 yongbin 于
10:57 编辑
相火与君火一看八卦图就知道了,乾为君气后天之离火就是君火,君火要入肾水而潜藏如同象棋之老帅不可以随便 ...
武将的理论是他自己的理解与内经伤寒不符。君火相火非八卦是六气,你理解错了。我推荐的《外经微言》你没看,所以无法理解。
所谓“乾坤老而不用”乃说乾坤为体不是用,以六子卦为用,故古中医模型以十二经为体,脏腑为用,不是后人理解的圆运动。
j5gpvrbwkc5v51_jpg_thumb.jpg (36.98 KB, 下载次数: 2)
10:40 上传
参见我另一篇文章。要明白古中医以八卦纳甲纳支和纳音建立分析框架为体,以三阴三阳为分析手段来辩病,为用。不是你理解的八卦为用,否则就是体用不分,武将就是这里犯了错,把十二经络对应十二僻卦了。如果你能明白体用之别,那么就能理解三焦心包的虚实和传经之谜。
0025WRH4gy6G5CqKPmY0c&690.jpg (41.37 KB, 下载次数: 2)
10:57 上传
楼主说得好
阅读权限10
支持楼主,逻辑性强,真解迷团,
Powered by当前位置:
顾植山:五运六气是中医理论的源头时间: 来源: 作者:张梦雪  “五运六气学说不是中医理论的一个分支,而是中医理论的源头,是五藏六府、三阴三阳六经、十二经络等中医概念形成的基础。从五运六气入手,是解读《黄帝内经》和中医理论的不二法门。”
  这是安徽中医药大学顾植山教授9月6日在中国中医药报社举办的第五届“北沙滩讲坛”上所作《从中医五运六气看中华文明》讲座中说的。顾植山多年来潜心研究五运六气学说,是龙砂医学流派的代表性传承人。在讲座中,顾植山以丰富的知识、深邃的思维推理、独特的视角,梳理了中华文化史和中医史,让大家重新认识五运六气在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中医药学对中华文明复兴的重要意义。
  五运六气奠基中医理论体系
  远在伏羲时代之前,中华先民对“天道”的认知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平。顾植山说,古人讲的“天”指的就是大自然。上古先民通过观察日影和天体运动的变化轨迹,产生太极和河图等图形;伏羲时代形成了以太极、阴阳、四象和先天八卦等为主要符号的八卦文化。八卦文化表达了古人对“天道 ”的认识。
  伏羲时代比炎黄时代早得多,但后人把文明源头定于伏羲而不是炎黄,可见黄帝时代文化的重要意义。
  《史记》载黄帝“伶伦造律吕”,是通过“葭管飞灰”发现了时间周期的六律六吕,这是中华历法的万古不变之律!由六律十二气而二十四节气、六十甲子,进而造就了我国古代最先进的农业和医学。又完善了阴阳五行学说,故黄帝被尊为“人文始祖”——人皇。
  顾植山说:以木、火、土、金、水为代表符号的“五行”说,是对万物之象的概括。《黄帝内经》植根于黄帝文化,是黄帝文化的活化石。《黄帝内经》中的五运六气,代表了黄帝文化天人相应思想之魂。中医药学之所以能成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与其中的五运六气学说有很大关系。
  澄清对中医学理论的误区
  顾植山谈到,“阴阳首先代表的是气化运动的两种象态,太极图由衰到盛叫做阳,由盛到衰叫做阴。”由于摈弃了五运六气,现代教科书对阴阳的解释往往脱离了《黄帝内经》中阴阳概念的本意,仅仅把它看作对两种事物的分类,完全改变了阴阳的基本含义。
  本来七损八益是中医学调阴阳的根本大法。但近年来一些人误以为七损八益就是房中术的专用术语了。顾植山指出:只有从三阴三阳六气的开阖枢动态变化中,才能理解“七损八益”是对天地阴阳动态变化盈虚损益的描述,“知七损八益”就是要把握天地阴阳动态节律中的盈虚损益关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与“七损八益”意思相通,“春夏养阳”是说春天和夏天要让阳气更好地发挥升发的功能,也就是要“八益”;“秋冬养阴”则是要顺从秋冬天自然降、藏的规律,帮助阳气收藏,也就是要“七损” 。而不是如有些人说的春、夏天多吃温热补阳的东西,秋、冬天多吃寒凉滋阴的食物。
  顾植山认为,五行的本意是对万物之象的概括,并不是指五种物质; “三生万物”也并不是普遍认为的天、地、人三才。《黄帝内经》中讲“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即天、地、人都是由“三”所生,“其生五,其气三”,故三生万物的“三”指的是气化运动的“开、阖、枢”三种状态。
  五运六气学说以人类对自然的认知为基础,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和科学瑰宝,数千年来源远流长。当今,对中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需对中医科学内涵有深入理解,透过运气学说解读中医,可更好地看到中医理论的科学本原,避免许多误区。
  学习中医不能脱离五运六气
  学习中医不能不学《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全面传承了黄帝文明的文化模式,《黄帝内经》中处处都是五运六气,不了解五运六气,就读不懂《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素问》开卷第一篇叫做“上古天真论”,论述的是天人相应的基本思想;“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讲的是人的生理功能是由所处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表达的观点是要寻求和把握自然界的基本规律。
  五运六气反映的是宇宙基本规律。中医强调“天人相应”,认为要把握和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这就离不开五运六气了。
  顾植山强调,解读《黄帝内经》的关键在对开阖枢三阴三阳和五运六气的理解。中医教科书中摈弃了开阖枢和五运六气,使许多中医的道理和原则都讲不清楚了。所以无论是学习中医理论,还是临床诊治,都应以五运六气的视角和思维作指导。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学说的主导思想方法是客观的、辩证的,我们已用大量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证明五运六气客观规律的存在,在临床中,应用五运六气指导,对疑难杂症甚至急危重症救治都显示出了难得的疗效。所以,正确认识中医理论与黄帝文明的密切关系,正确认识黄帝文明的科学内涵和科学高度,将彻底改变人们对中医学理论的偏见,给中医人带来自豪和自信。”顾植山语重心长地说。
(责任编辑:姜洁冰)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络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