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的症状是否有号可以念止血止痛

(修订版本间差异)
可明确盆腔及[[主动脉旁淋巴结]]有否转移,以利于决定治疗方案。Ⅰ、Ⅱ期,盆腔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10.6%和36.5%。   可明确盆腔及[[主动脉旁淋巴结]]有否转移,以利于决定治疗方案。Ⅰ、Ⅱ期,盆腔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10.6%和36.5%。  
===CT扫描图象与磁共振成象=== ===CT扫描图象与磁共振成象===
-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与磁共振成象(MRI)CT对内膜癌诊断有一定价值,CT扫描图象清晰,组织细微结构可准确描出,对肿瘤大小、范围,CT可准确测出,子宫壁肿瘤局限者83%能确定病变阶段。CT还可确定[[子宫肿瘤]]向周围结缔组织、盆腔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及盆壁、腹膜转移结节等。尤其对肥胖妇女的检查优于超声检查。NRI是三维扫描,优于CT*二维扫描),对Ⅰa期内膜癌可描出。且可描出病灶从内膜向肌层浸润的广度,即表现为呈不规则的[[高信号]]的子宫内膜增厚区,向子宫肌层之间的连接区的低信号的消失。MRI诊断总的准确率为88%,它能准确判断肌层受侵程度(放疗后者不准),从而较准确估计肿瘤分期。对盆腔较小转移灶及淋巴结转移,MRI诊断尚不理想。 &+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与磁共振成象(MRI)CT对内膜癌诊断有一定价值,CT扫描图象清晰,组织细微结构可准确描出,对肿瘤大小、范围,CT可准确测出,子宫壁肿瘤局限者83%能确定病变阶段。CT还可确定[[子宫肿瘤]]向周围结缔组织、盆腔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及盆壁、腹膜转移结节等。尤其对肥胖妇女的检查优于超声检查。MRI是三维扫描,优于CT二维扫描),对Ⅰa期内膜癌可描出。且可描出病灶从内膜向肌层浸润的广度,即表现为呈不规则的[[高信号]]的子宫内膜增厚区,向子宫肌层之间的连接区的低信号的消失。MRI诊断总的准确率为88%,它能准确判断肌层受侵程度(放疗后者不准),从而较准确估计肿瘤分期。对盆腔较小转移灶及淋巴结转移,MRI诊断尚不理想。 &
CT与MRI在内膜癌诊断方面独具一定特点,但诊断准确率并不比B超高,而且费用均较昂贵,增加患者经济负担,一般而言,通过细胞学、B超检查,而后行诊断性刮宫病理检查,绝大多数患者可双得到明确诊断。   CT与MRI在内膜癌诊断方面独具一定特点,但诊断准确率并不比B超高,而且费用均较昂贵,增加患者经济负担,一般而言,通过细胞学、B超检查,而后行诊断性刮宫病理检查,绝大多数患者可双得到明确诊断。  
在日 (二) 18:47的最新修订版本
子宫内膜癌(carcinoma of the endometrium),又称为子宫体癌(carcinoma of the corpus uteri)、宫体癌,是常见的。子宫内膜癌可发生与任何年龄,平均年龄55岁左右,发病高峰年龄为55~60岁。50%~70%在绝经后发病。在中国子宫体癌的,仅次于及而居的第3位。近年发病率有不断上升趋势。
组织起源于内膜腺体者称为,约占子宫体癌的80%。
子宫内膜癌(检查)
子宫内膜癌的真正发病原因迄今不明。多见于、或以及妇女,有人称之为子宫体癌“三联症”。多发生于未婚、未育及少育者,可能与子宫内膜接受雌激素刺激时间较长有关。家族中妇女有癌肿史者,子宫体癌发生率也增加,说明此瘤可能与遗传有关。 
其危险因素有:
一、 脂肪过多将增加的储存,以及增加中雄烯二酮转化为。这种游离的具有活性雌酮增加,可能是子宫内膜癌的,或促因子。
二、 糖尿病病人或耐糖量不正常者,其患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比正常人增加2.8倍。
三、 内膜癌伴高血压者较多。
肥胖、糖尿病与高血压三者并存于子宫内膜癌患者,称为“宫内膜的三联征”或“宫内膜癌”。三者可能与高脂饮食有关,而高脂饮食与子宫内膜癌有直接关系。
四、 宫内膜癌患者,、量多者,比正常妇女高3倍。
五、早与绝经迟 12岁以前比12岁以后初潮者,宫内膜癌的发生率多60%。宫内膜癌的绝轻年龄较正常妇女迟6年。
六、孕产次 宫内膜癌发生于多产、未产、者较多。
七、 表现为不,而使处于高水平的、持续的雌激素作用之下,缺乏的调节和的子宫内膜剥脱,而发生改变。
八、 分泌较高水平雌激素的、等,可致,绝经后及和内膜癌。
九、 可为内膜癌发展的一个阶段或无此阶段。而重度不典型增生,可视为。
十、外源性雌激素 服用雌激素的妇女具有高度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其危险与剂量大小、服用时间长短,及是否合用孕激素、中间是否停药,以及病人特点等有关。停药后危险性在灰降低,但危险性仍继续古几年。目前,雌激素与内膜癌之间的因果关系已有充分的证据。
雌激素中(E3)不促使子宫内膜增生,而E2、E1、或则易促使内膜增生,有增加子宫内膜癌变的危险。  
(一)弥漫型:病变可累及全部或大部内膜。其早期与增生的子宫内膜不易区别。然而仔细检查癌肿部位,仍有一些特征,与正常的子宫内膜之间有界限可辨认,即癌肿的粘膜增厚、粗糙并有大小不规则的样突起,而良性的子宫内膜增生则较软,表面光滑。恶性的息肉样突起体积较大,硬、脆,表面有表浅,病变有溃疡及,累及整个子宫内膜;少数病例甚至可蔓延并侵入内膜或扩展到窿。而良性息肉状增生的子宫内膜则仅局限于宫颈管内口以上,因为宫颈对引起这种子宫内膜增生的异常功能从不发生反应。
癌肿除在子宫内膜蔓延外,发展到一定阶段可向侵犯,甚至到并可转移到、旁、与等。晚期表面坏死、溃疡,常。
(二)局限型:较少见。癌肿的范围局限,仅累及一部分子宫内膜,外观则与弥漫型相同。表面的范围不大,而往深部侵犯肌层,致使增大或坏死形成宫壁溃疡,甚至穿通。晚期同样有周围侵蚀或转移。
局限型可表现为息肉状或莱花状、状。前者多见早期病例,后者多见于晚期病例,常伴肌层浸润。局限型肿瘤多位于宫底部或宫角部。息肉状癌颇似普通的良性,但又和柔软而覆有平滑粘膜的一般良性内膜息肉不同;癌肿的息肉状体积可较大,质脆,表面常有坏死等。有时息肉状癌很小,但已全部为恶性组织,且已务深部发展或侵犯肌层。有时息肉型癌肿数目不多,可能在作时全部刮除,以致使切除子宫中找不到癌瘤的痕迹。当然也应注意有无诊刮本调错的可能性,有可疑时应进行校对复查,以防漏掉真正的患者。
(三)息肉型:子宫内膜癌好发于子宫角,且常见于绝经后。
(1)(adenocarcinoma):约占80%~90%。镜下见内膜腺体增多,大小不一,排列紊乱,呈明显背靠背现象。有时呈乳头状,向宫腔内突出形成继发腺体,呈腺套腺现象。癌细胞较大、不规则,核大呈多形性改变、深染,少,分裂相多,间质少伴炎性细胞浸润。差的腺癌则见腺体少,结构消失,成为实性癌块。
国际协会(FIGO,1970)提出内膜癌3级分类法:Ⅰ级(高度分化癌):常局限于子宫内膜,偶见单层或复层乳头状上皮,排列不整齐,间质少;Ⅱ级(中度分化癌):分化稍差,腺体轮廓欠清晰,部分为实性癌块,失去极性,常见相;Ⅲ级(低度分化或):分化极差,腺体结构消失,实性癌块为主。
(2)腺角化癌(adenoacanthoma):又称腺棘皮癌。镜下特点是腺癌中含成团成熟分化好的良性,可见细胞间桥及角化形象或形成角化珠。
(3)鳞腺癌(adeno-squamous carcinoma):或称混合癌(mixed carcinoma),癌组织中有腺癌和两种成分。
(4)癌(clear cell carcinoma):肿瘤呈管状结构,镜下见多量大小不等的背靠背排列的小管,内衬透明的鞋钉状细胞,表现为胞浆稀少,核大并突入腔内,间质中有。  
极早期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普查或其他原因作时偶然发现。一旦出现症状,则多表现为:
(一):绝经期前后的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症状,常为少量至中等量出血,很少为大量出血。不仅较年轻或近绝经期患者易误认为月经不调,不及时就诊,即使医生亦往往疏忽。个别也有延迟者,但表现不规律。在绝经后患者多表现为持续或间断性。子宫内膜癌患者一般无。晚期出血中可杂有烂肉样组织。
(二)排液:因腺癌生长于宫腔内,感染机会较少,故在初期可能仅有少量血性,但后斯发生感染、坏死,则有大量的脓血样液体排出。有时排液可夹杂癌组织的小碎片。倘若宫颈腔,引起、、。一般情况也迅速恶化。
(三)疼痛:由于癌肿及其出血与排液的瘀积,刺激子宫不规则收缩而引起阵发性疼痛,约占10~46%。这种症状多半发生在晚期。如癌组织穿透或侵蚀宫旁、膀胱、直或压迫其他组织也可引起疼痛,往往呈顽固性和进行性加重;且多从腰骶部、下腹向及膝放射。
(四)其他:晚期患者自己可触及下腹部增大的子宫或/及邻近组织器官可致该侧,或压迫引起该侧输尿管积水或致;或出现、、、恶液质等表现。
子宫内膜癌发生年龄较晚,合并似不可能,但文献曾有个别合并妊娠或的病例报道。  
(一)全身表现:相当一部分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压或肥胖。贫血而发生于出敌国时间较长的患者。病临晚期因癌肿消耗、疼痛、、发热等,出现。
(二)妇科检查所见:早期官多无明显变化,子宫正常者占40%左右,合并或病变至晚期,则子宫增大。绝经后妇女子宫不显萎缩反而饱满、变硬,尤应提高警惕。卵巢可正常或增大或伴有女性化肿瘤的可能。双合诊时如因患者肥胖、疼痛或者缺乏合作而不清,不必坚持非要查明,因诊断的依据并不在于子宫的大小。患者的多无病变可见。只是在晚期侵犯子宫颈时,可见癌组织自宫颈口突出。宫旁有浸润系宫颈受累后所致。
(三)转移病灶:晚期患者可于处触及肿大变硬或融全成块的,或有肺、肝等处转移体征。  
子宫内膜癌患者多为老年妇女,绝经期延迟,或;常为或产次不多,合并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若绝经后又有不规则阴道流血或排液臭则更宜引起注意。对年轻患者有不规则阴道流血者,也要慎重弄清其原因,尤其经过治疗而无效者也应做诊刮。阴道排液及腹痛已是晚期症状。  
早期一般妇科检查多无所发现,子宫体不大,宫颈光滑,附件也无异常。的晚期则子宫大于相应年龄,有的双合诊后指套沾有血性白带或附有腐崩的癌组织;有的则在宫颈口已可见到突出的息肉状肿物。但子宫内膜癌可与同时存在,所以子宫过大者不一定为晚期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的阴道细胞学检查诊率比宫颈 癌低,其原因:①柱状不经常脱落;②脱落细胞通过颈管到达阴道时往往已溶解,变性,不易首席认;③有时颈管狭窄,,脱落细胞难于达到阴道。为了提高阳性诊断率,不少学者对采取标本的部位、方法进行了改进,加上诊断技术水平的提高,子宫呐膜癌的阳性诊断率也大大提高。  
对子宫内膜癌在宫腔大小、位置、肌层浸润程度、肿瘤是否穿破子宫浆膜或是否累及宫颈管等有一定意义,其诊断符合率达79.3~81.82%。有报道,对45岁以上病人检查,并与宫腔镜检及活检对照,的准确率约为87%。另外,谢阳桂等行B超检查参照UICC分期方法,根据肿瘤部位、肌浸、宫旁及邻近器官受累情况,与手术探查和病理对照,其分期符合率达92.9%。B超为检查对患者无创作性及损害,故它是子宫内膜癌的常规检查之一。尤其在了解肌层浸润及临床分期方面,有一定参考价值。  
刮宫检查为确诊不可缺少的方法。不仅要明确是否为癌,还应明确癌的生长部位。如果为宫颈腺癌误诊为子宫内膜癌,而按一般子宫切除处理,显然不妥;若为子宫内膜癌而误作子宫颈腺癌处理,也非所宜。但并不能区别子宫颈腺癌或子宫内膜癌。因此需要作分段诊刮。先用小刮取宫颈管内组织,再进入喧嚣腔刮取子宫两侧角及宫体前后壁组织,分别瓶装标明,送作病理检查。如内口遇害有阻力时可稍事扩张宫颈至5号。分段刮宫常在刮颈管时稍过深,将宫腔内容物误认为是宫颈管癌者;或子宫内膜癌垂入颈管,误认为是颈管癌或子宫体癌累及颈管;或原为宫颈管癌,癌组织过多,当小刮匙进入宫腔时,带入一点宫颈癌组织而误认宫颈癌变已达宫腔。各种情况皆表示病变已较晚,皆应按宫颈癌手术范围处理为妥。  
由于光源的应用及膨宫剂的改时,这种很早停滞的技术近年再度发展。CO2气体膨宫,视野清晰,要备有流量计装置下,使用很安全。宫腔镜不仅可观察宫腔,而且又能观察颈管,尤其是显微宫腔,而且又能观察颈管,尤其是显微宫腔镜的应用,观察能更加细致。而近年研制的接触性宫腔镜,不需膨宫使检查更加简便和安全。宫腔镜下既可观察癌肿部位、大小、界限是局限性或弥散性,是外生型或内生型,及宫颈管有否受累等;对可疑病变行活检,有助于发现较小的或早期病变。宫腔镜检查诊断内膜癌的准确性为94%,子宫内膜上皮瘤为92%。如果采用直接活检则准确率呆达100%。镜检时注意防止出血,感染、等。  
可明确盆腔及有否转移,以利于决定治疗方案。Ⅰ、Ⅱ期,盆腔淋巴性率分别为10.6%和36.5%。  
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与磁共振成象(MRI)CT对内膜癌诊断有一定价值,CT扫描图象清晰,组织细微结构可准确描出,对肿瘤大小、范围,CT可准确测出,子宫壁肿瘤局限者83%能确定病变阶段。CT还可确定向周围结缔组织、盆腔与旁淋巴结及盆壁、腹膜转移结节等。尤其对肥胖妇女的检查优于超声检查。MRI是三维扫描,优于CT二维扫描),对Ⅰa期内膜癌可描出。且可描出病灶从内膜向肌层浸润的广度,即表现为呈不规则的的子宫内膜增厚区,向子宫肌层之间的连接区的低信号的消失。MRI诊断总的准确率为88%,它能准确判断肌层受侵程度(放疗后者不准),从而较准确估计肿瘤分期。对盆腔较小转移灶及淋巴结转移,MRI诊断尚不理想。
CT与MRI在内膜癌诊断方面独具一定特点,但诊断准确率并不比B超高,而且费用均较昂贵,增加患者经济负担,一般而言,通过细胞学、B超检查,而后行诊断性刮宫病理检查,绝大多数患者可双得到明确诊断。  
子宫内膜癌按上述步骤诊断,一般并不困难,但有时也可与其他疾病混淆,以至延误诊断。应与以下情况鉴别:  
首先应警惕是否为恶性肿瘤,尽管随年代的进展,绝经后出血性肿瘤的比例已大大下降。如Knitis等报道,40年代绝经后阴道流血中恶性疾病占60~80%,70年代隆至25~40%,80年代又降至6~7%。国内苏应宽等报道,60年代恶性疾病占76.2%,内膜癌占恶性病12.9%.80年代末,黄荷凤等报道,恶性占22.7%,而内膜癌占恶性病例的45.5%,宫颈癌占43.6%。郑英等报道,恶性疾病占24.9% (良性占73.3%),居绝经后出血的第2位。从绝经年限看,绝经5年占14%,绝经5~15年者占68.3%。可见,在恶性肿瘤中随年代的进展,子宫内膜癌有上升的趋势。黄荷凤的报道甚至超过了宫颈癌。绝经后出血情况与癌变程度不一定成正比。出血量可能很少,出血次数也不多而癌病变可能已经比较明显。所以应仔细做妇科检查,查清阴道、宫颈、子宫体、附件有无异常情况存在。由于可能有两种以上病变同时存在,如存在同时有子宫内膜癌,所以决不能因已发现一种病变而忽视进一步检查。除细胞学检查外,分段诊刮是不可缺少的诊查步骤,因为的子宫内膜癌确诊率高达95%。国内程维雅报道,10年448例绝经后子宫出血的诊刮子宫内膜,其中内膜癌占11.4%(51例),罗启东等报道为8.7%。文献报道为1.7~46.6%不等,一般均在15%以下。  
常发生月经紊乱,尤其子宫出血较频发者,不论子宫大小是否正常,必须首先做诊刮,明确性质后再进行治疗。子宫内膜癌可要生在生育期甚至生育早期妇女。曾不一子宫内膜癌患者,年仅26岁,3年,按治疗无效,最后诊刮证实为子宫内膜癌。所以年轻妇女子宫不规则流血治疗2~3个月无效者,也应进行诊刮辨明情况。  
多见于生育年龄妇女。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重度在组织形态上,有时很难与分化良好的腺癌鉴别。通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病理上可表现为灶性,有压扁的正常上皮,较好,或可见鳞状上皮,肥浆染荷花色,无坏死浸润等表现。而子宫内膜腺癌的癌细胞核大,增多,深染,细胞分化不好,核分裂多,胞浆少,常常发生坏死及浸润现象。而与分化良好的早期内膜腺癌鉴别:①不典型增生者常常有完整的表面上皮,而腺癌则没有,故如见到较完整的或压扁的表面上皮可排除内膜腺癌。此外,内膜腺癌常有坏死出血现象;②药物治疗反应不同,不典型增生者,用药剂量偏小即奏效较慢,持续性长,一旦停药可能很快复发;③年龄:年轻者多考虑不典型增生,挑战者者多考虑内膜腺癌之可能。  
多表现月经过多或,或出血同时可伴有阴道排液或血性分泌物,临床表现与内膜癌十分相似。但通过探宫腔,分段刮宫,子宫,或宫腔镜检查可做出鉴别诊断。  
与内膜癌一样,同样表现不规则阴道流血及排液增多。如病理检查为鳞癌则考虑来源于宫颈。如为腺癌则鉴定其来源会有困难,如能找到粘液腺体,则原发于颈管的可能性较大。日本Okudaira等指出,在浸润性宫颈腺癌组织中,(CEA)的阳性表达率很高,因此,作CEA组织染色,有助于宫颈腺癌与宫内膜的鉴别。  
阴道排液、阴道流血和下腹痛,阴道可能找到癌细胞而和内膜癌相似。而输卵管癌宫内膜活检阴性,宫旁可扪及肿物,有别于内膜癌。如包块小而触诊不表者,可通过确诊。  
常表现为阴道排出脓液、血性或脓血性排液,子宫多增大变软。通过B起检查而后扩张宫癌组织,只见炎性浸润组织。常与子宫颈管癌或子宫内膜癌并存,鉴别时必须注意。
1975年提出单纯性子宫内膜腺癌的组织学分级法:
Ⅰ级:为高度癌,常局限于,偶见单层或复层样上皮,排列不整齐,可呈块状,间质减少。
Ⅱ级:为中度分化癌,腺体轮廓欠清晰,一部分呈癌块状;细胞极向消失,常见。
Ⅲ级:为低分化癌,腺体结构消失,以癌块为主,有时须经结缔组织方可与区别;成堆的癌细胞侵蚀间质并深入肌层。
Ⅳ级:为显著,癌细胞幼稚,缺乏分化或不典型分化,象明显。
组织学分级有显著预后意义,分级越高,预后越差。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原则,应根据临床分期、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患者周身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因为内膜癌绝大多数为腺癌,对不敏感,故治疗以手术为主,其他尚有放疗、及其他药物等综合治疗。  
治疗子宫体癌的主要方法,应根据临床分期来决定手术范围,行或如广泛性子宫切除及盆。
Bickenbach(1967)已有定论,单纯手术治疗效果优于单纯放疗,其5年治愈率,手术治疗比放疗高出20%。据国内张惜阴等对内膜癌远期随访516例观察单纯手术的健存率为72%,术前放疗加手术者为60%。观察5、10、15、20年的分别为85.9%~88.8%、82.5%~85.8%、81.4%~84.8%及77.3%~81.7%。显示了手术治疗的效果。手术可明确病灶范围,正确进行临床分期,以正确决定手术范围。以往,按1982年FIGO分期,Ⅰ期者通常作外全子宫切除加;Ⅱ期者则作加双侧。Ⅲ、Ⅳ期者,凡有手术可能则先手术,尽量切除病灶,缩小瘤体,术后辅以放疗或孕激素治疗。否则,宜先行孕激素、放疗或/及化疗待有手术可能时再手术。术后仍需辅以其他治疗。
1988年FIGO的新临床分期,提示临床医师,对Ⅰ期癌中Ⅰa者,行传统的筋膜外全子宫切除加双侧附件切除术,阴道宜切2cm,是适宜的手术范围。而对有肌层浸润者,尤深肌层浸润者,扩大手术范围,按传统的Ⅱ期手术,施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控查有否肿大的淋巴结,有则行主动旁淋巴结活检,抑/或常规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对Ⅱ期及Ⅲ期也应按前述手术范围施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加盆腔及/或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Ⅳ期也要尽量行肿瘤减灭术。1972年Milton比较全子宫切除和次广泛性子宫切除(不清扫)的5年生存率,前者为75.7%,后者为91.4%。提示扩大子宫切除范围(至少为次广泛性子宫切除)有助于减少术后复发率。另需注意:
(一)或腹腔冲洗液查找癌细胞;切开腹膜后,对有腹水者即取之行离心沉淀查找癌细胞。无腹水者,则向腹腔注入200ml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吸出冲洗液离心沉淀 找癌细胞。凡找到癌细胞者(文献报道,Ⅰ期癌为11.4%,随肿瘤的分组升高而明显增加,如Ⅲ级者为18.1%)。除手术外,还应加其他辅助治疗。
(二)术时判断肌层浸润:对于子宫小于正常大小的Ⅰ期癌,患者因某些原因限定手术时间等,可先行子宫附件切除,切除子宫标本剖视确定有否肌层浸润。当然,有时标本难以判断者,镜下可注意以下微细改变:①癌肌层浸润的腺体为锯齿状,形状不规则,而的腺体是圆而无角的;②癌浸润的腺体周围无子宫内膜间质,而基底层腺体常有内膜间质包绕;③癌浸润灶周围明显。
大体标本见癌位于子宫下段者,宜按Ⅱ期手术范围进行。
(三)未准备淋巴结清扫者:常规探查盆腔及腹腔主动脉旁淋巴结,有肿大者至少应做活检,有技术条件而病人也允许时,可行淋巴结清扫术。  
腺癌对放疗敏感度不高,单纯放疗效果不佳。但对老年患者或合并有严重疾患不能接受手术治疗或禁忌手术时,放疗仍不失为一种有一定疗效的治疗。放疗包括腔内及体外照两种。腔内照射,目前多采用137CS、60CO等,镭已基本废弃。体外照射多用60CO直线加速器等。据国内伍毓珍等报告,腔内放疗常用子宫填塞法,其术前填塞并发症低,为1%。体外放疗可按原发灶及浸润范围,个别具体对待,如宫旁或盆腔淋巴结转移灶,可按宫颈癌术前放疗。  
放疗与手术合并治疗,是历年来争论很多而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术前加放疗能提高5年生存率,也有持否定意见者。术前加用放疗的好处是:
①可使肿瘤的体积缩小,利于手术;
②灭活癌细胞,减少手术后复发和远处转移的可能性;
③减少感染的机会。故能提高手术治愈率。因此,如有放疗投机倒把者,可考虑选用。对于癌已深浸肌层、细胞分化不良者,术前腔内放疗,术后还应加用体外照射。鉴于上述优点,对有放疗条件者,需术前放疗者仍以放疗加手术为宜。
对治疗后阴道转移、复发的防治问题尚有争论。大多数学者认为,放疗后再手术或手术后进行阴道放疗可降低阴道复发率。  
多用于手术或放疗后复发或转移的病例,也用于腺癌分化好、早期、年轻、需要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孕激类药物作为综合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值得推荐。孕激素还可降低术后阴道复发率,故还可广泛地应用手术后或放疗后的辅助治疗。
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癌的作用机制,目前认为是直接作用于,使其从恶性向正常子宫内膜转化,抑制癌细胞DNA和RNA的合成,减少分裂,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繁殖,最后肿瘤被增生或萎缩的内膜所代替。
常用药物有:(medroxy progesterone acetate)、(megestrol acetate)、17-羟(17-OH progesterone caproate)、和18-(norgestrel)等。
甲孕酮:又名。短效可供口服;长效(depo-provera)用于注射,200~400mg,肌注,每周2次,用3~6个月,或用至12周后改维持量200mg/d。口服较少应用,通常为开始5~6周,每周至少口服3mg,以后400mg/d,长期服用。
:商品名片,40~160mg/d,口服12周后,改维持量500mg,每周2次。
已酸孕酮:500mg/d,肌注,每日1次,12周后改500mg,1周2次,共6个月。
药物治疗内膜癌的客观疗效在30~35%,持续缓解以至痊愈约90%。
孕激素类药物为非药物,安全性高,而很少。常见的有轻度水钠和反应,其他可有高血压、、痛等,0.6%可有过敏反应,但无1例造成死亡。对心、肝、有损害者宜慎用。  
(tamoxifen)为一种非甾体类抗雌激素药物,本身有轻微作用。它与竞争(ER),占据而起抗雌激素的作用。服本药后,肿瘤内PR上升,有利于孕激素治疗。通常用晚期病例、术后复发或转移者。可单用(孕激素治疗无效)或,或与合并应用。
剂量20mg/d,口服,数周后效果不显,可加倍应用。有报道,首次应用的负荷量为80mg/d。副反应有、、、、、、阴道流血、高血钙等。  
多用于晚期或复发转移患者。有条件能进行癌组织PR、ER测定者,当受体阳性时首选孕激素治疗;当受体阴性时,则更多采用化疗。无条件测定受体时,癌细胞分化良好,应选用孕激素,分化不付款不远千里选化疗。
(一)单一药物化疗:5-FU与CTX应用较多,疗效较肯定。
(二)联合药物化疗多药联合化疗取代单一化疗是近代抗癌治疗的趋势。内膜癌联合化疗方案有:①ADR(37.5mg/m2)与CTX(500mg/m2),疗程间隔21天,客观有效率62.5%(Muggia等,1977);②DDP(60mg/m2)、ADR(50mg/m2)和CTX(600mg/m2),疗程间隔28天,客观有效率57.1%(Koretz等,1980);③VCR(1.5mg )、ADR(40mg/m2)、CTX(500mg/m2)静脉,加5-FU500mg/m2静注2天,疗程间隔21天,客观有效率50%(Kauppila等,1980)。
联合化疗方案,更多倾向于和孕激素类药物同时应用。  
子宫内膜癌在中医古代医籍中与“”、“五色带”、“症积”的描述相似。是由脾三脏功能失调,瘀毒,蕴结,或,,阻塞,日久积于腹中所致。中医将子宫内膜癌分型、型、型、肾虚型四型对症治疗。 
1.子宫内膜癌病人大多存在子宫体增大,临床上首先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这主要是因为气滞,血瘀不行,冲任失调。治宜、,止血。方选香棱桂苓丸加减
2.子宫内膜癌病人晚期以腹痛、带下量多为主要症状,这主要是因为,瘀毒内结,失约。治宜,止带,化瘀止痛。方选清经汤加减。
(二)辨证分型治疗
1.证候:阴道不规则出血,色黯红,有,量多,带下赤白相同,质粘碉,气味腥臭,小腹胀痛,胸胀,心烦,,,舌质绛,,脉弦数。
治法:疏肝散结,清热解毒。方药:加减。
证候:阴道不规则流血,色淡质稀,带下赤白相间,粘腻稀薄似淘米泔水,腥臭难闻,伴腰酸神疲,心悸,下腹坠痛,,,大便溏,舌质淡红,,脉沉细。
治法:,利湿止带。方药:加减。 
1.血热型主证:这一类型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会出现阴道突然大出血或出血淋漓不断,胸胁胀满,易怒,苔薄黄,数。
:,佐以。
方药:加减。
,,,,,,,,,,。
2.气虚型主证:暴崩下血或淋漓不净,色淡质清,,肢倦神疲,。舌质淡或舌边有齿印,苔薄润,弱。
治则:,固摄止血。
治疗气虚型子宫内膜癌的方药:益元煎加减。
,,灸甘草,白术,,,(烊化)。
3.血瘀型主证:时崩时止,淋漓不净,或突然量多,夹有瘀块,疼痛拒按。舌质紫黯,或边有瘐点,苔薄,脉沉涩或弦细。
治则:,止痛。
治疗血瘀型子宫内膜癌的方药:加减。
,红花,当归,,,,柴胡,,没药,甘草。
4.肾虚型主证:阴道出血,量多少不一,色鲜红,,,,两颧红赤,。,。
治则:滋肾,固冲止血。
治疗这一类型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常用方加减。
,,,,,,(烊化),,,,血余炭,。
对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原则是扶正与并用。早期以,,兼以调理脾肝肾三脏,固护冲任;晚期宜扶正为主,兼祛邪抑瘤,改变患者的虚弱状态,更可以零毒抑瘤为主,诱导细胞的分化和,使抑瘤而不伤正。总之,治疗时当根据盛衰的轻重,权衡扶正与祛邪的用药比例。   
(1)宜吃蓟菜、、菱、薏米、果、、菜、、甲鱼、。?
(2)出血宜吃鱼翅、海参、鲛鱼、黑木耳、香菇、、、。
(3)水肿宜吃鲟鱼、、赤豆、、、鲮鱼、、蛤、胰鱼、鸭肉、、。?
(4)宜吃、肉、薏米、、梅子、、芋艿、甲鱼、海蜇、、鲎、。?
(5)白带多宜吃乌贼、淡菜、、蛏子、牡蛎、龟、海蜇、、雀、、、、莲子、、。?
(6)防治化疗、放疗的食物:、、、、墨鱼、鸭、、田鸡、、乌梅、、。?
另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以免术后复发:
1、饮食宜清淡,不食、虾、蟹、鳗鱼、咸鱼、黑鱼等发物。
2、忌食、麻椒、生葱、生蒜、白酒等刺激性食物及饮料。
3、禁食、红枣、阿胶、等热性、性和含激素成分的食品。
4、多食瘦肉、、鸡蛋、鹌鹑蛋、鲫鱼、甲鱼、、白菜、、芹菜、、、、 香菇、豆腐、海带、、水果等。
5、饮食定时定量,不能暴饮暴食。
6、坚持低脂肪饮食,多吃瘦肉、鸡蛋、绿色、水果等。
7、多吃五谷杂粮如玉米、豆类等。
8、常吃富有营养的干果类食物,如花生、、等。
9、忌食辛辣、酒类、冰冻等食品。  
子宫内膜癌的预后较佳。其预后与肿瘤临床期别、病理类型、组织分段经和肌层浸润程度、治疗的充分与否,及期淋巴结有否转移、腹腔有无癌细胞、癌肿ER、PR水平高低,甚至患者年龄等因素有关。而且,有关因素是相互关联的。  
出自A+医学百科 “子宫内膜癌”条目
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关于“子宫内膜癌”的留言:
-- 日 (二) 17:35 (CST)
【CT扫描图象与磁共振成象】中
【……优于超声检查。NRI是三维扫描……】里应该是MRI而不是NRI吧?
没错,已经更正。-- 日 (二) 18:47 (CST)
-- 日 (三) 19:47 (CS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子宫内膜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