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面针根桑葚泡酒有什么作用用

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腊梅的根的什么用?听别有说可以用来泡酒,是不是真的&
腊梅又称黄梅花、雪里花、巴豆花。有很好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云其可“解暑,生津。”现代研究表明,腊梅花含多种挥发油、洋腊梅碱、腊梅甙、β-胡萝卜素。药理实验表明洋腊梅碱有类似士的宁(可兴奋神经中枢,但毒性较大)的作用,还有降低血糖、兴奋子宫及肠管作用。中医认为腊梅花性温,味辛,有解暑、生津等功效,治热病烦渴、胸闷、咳嗽、烫烧伤等病证效果很好。腊梅花蕾性温,味甘、微苦,解暑生津、开胃散郁、通乳润燥、止咳,主治暑热头晕、呕吐、气郁胃闷、麻疹、百日咳、烫伤、火伤、中耳炎等。腊梅根及茎,味辛,性温,祛风理气、活血解毒,主治哮喘、劳伤咳嗽、胃痛、腹痛、风湿痒痛、疔疮肿毒、跌打创伤等。外用适量,研末撒。
  以下介绍几个有关蜡梅的常用疗疾便方。
  久咳 蜡梅花9g,泡开水代茶饮。
  胃气痛 蜡梅花或根9~15g,泡茶或水煎服。
  中耳炎 蜡梅花蕾浸麻油或菜籽油内,3~5天后,用油滴耳,每次2~3滴。
  风寒感冒 腊梅根(干品)15g,生姜3~5片水煎后加红糖适量服用。
  暑热、心烦头昏、头痛 蜡梅花、扁豆花、鲜荷叶各适量,水煎服。
腊梅又称黄梅花、雪里花、巴豆花。有很好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云其可“解暑,生津。”现代研究表明,腊梅花含多种挥发油、洋腊梅碱、腊梅甙、β-胡萝卜素。药理实验表明洋腊梅碱有类似士的宁(可兴奋神经中枢,但毒性较大)的作用,还有降低血糖、兴奋子宫及肠管作用。中医认为腊梅花性温,味辛,有解暑、生津等功效,治热病烦渴、胸闷、咳嗽、烫烧伤等病证效果很好。腊梅花蕾性温,味甘、微苦,解暑生津、开胃散郁、通乳润燥、止咳,主治暑热头晕、呕吐、气郁胃闷、麻疹、百日咳、烫伤、火伤、中耳炎等。腊梅根及茎,味辛,性温,祛风理气、活血解毒,主治哮喘、劳伤咳嗽、胃痛、腹痛、风湿痒痛、疔疮肿毒、跌打创伤等。外用适量,研末撒。
  以下介绍几个有关蜡梅的常用疗疾便方。
  久咳 蜡梅花9g,泡开水代茶饮。
  胃气痛 蜡梅花或根9~15g,泡茶或水煎服。
  中耳炎 蜡梅花蕾浸麻油或菜籽油内,3~5天后,用油滴耳,每次2~3滴。
  风寒感冒 腊梅根(干品)15g,生姜3~5片水煎后加红糖适量服用。
  暑热、心烦头昏、头痛 蜡梅花、扁豆花、鲜荷叶各适量,水煎服。
  急性结膜炎 蜡梅花6g、菊花9g,水煎,调入蜂蜜少许饮服。
  风火赤眼 腊梅花10g,杭菊花10g,水煎,调入蜂蜜15g,饮服。
  咽喉肿痛 腊梅花10g,大青叶10g,青果10g,胖大海5g,水煎服。
  梅核气 腊梅花10g,玳玳花10g,开水泡冲,加糖代茶饮。
  暑热口渴 腊梅花10g,扁豆花10g,鲜荷叶15g,水煎,加冰糖调节。
  烫伤、烧伤 鲜腊梅花10g,捣烂取汁,外涂患处。
  皮肤溃疡 腊梅花10g,黄连3g,黄柏6g,青黛3g,共研细末贮瓶备用。使用时取药粉适量,加芝麻油调和,涂抹患处,每日2~3次。
纲目》中无记载,但民间常用来治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跌打损伤、咳嗽等,云其无毒,性味有说凉有说温,功用有祛风理气,活血解毒,接骨镇痛等。有报告称其有肾毒性,多服嘴麻。使用时控制药量很重要,患者当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大家还关注????10?г??????м??? ???65??
óó財???????
飺???????u???絽????
к????&&&?
??????&&&??
???棬????????????当前位置:&&&&&&两面针
两面针[更新日期:]
品牌:两面针
价格:0.14元
运输说明:
商品数量:
包装说明:代
关键字:两面针酒店用品
经营性质:国有企业
所在区域:&
地址:双桥区西大街荣信超市对面
&&&&承德酒店用品批发 本条信息网址:
低碳出行,高尚之选,中国名牌,绿色酒店伴侣用品驻承德张志广酒店用品批发,主要经营范围是针对宾馆酒店会所,本中心专业销售客房一次性备品,,巾类产品,有偿使用品,几个名牌保健品,酒店用品有;桌布,口布,椅子套,及个类布草,本公司本着长期合作为宗旨,全心全意为您服务,欢迎来电洽谈业务,联系电话承德 承德电信本条信息承德酒店用品批发由承德张志广酒店用品批发处自行发布,有业务请直接联系承德张志广酒店用品批发处
同类产品推荐
张志广 先生 (销售经理)
电话: 86-133-
手机: &&联系我时,请告知来自搜了网!
传真: 133-
地址: 双桥区西大街荣信超市对面
邮编: 067000
河北企业名录
还没找到您需要的商机?立即发布您的求购意向,让主动与您联系!
免责声明: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搜了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联系我们|疑难解答||||
|意见反馈|招贤纳士|||【转载】中药藤药类集锦,杏林道人用藤类药心法总解,《养生堂》通经活络话藤药
发布时间:&&&来源:&&&80人关注
  中药藤药类集锦藤是棕榈科鳞果亚科省藤族中13个属600多种植物的统称。藤原产于热带地区,在非洲、亚洲及大洋洲皆有分布。藤与其他棕榈科植物最大的分别,是它们多数为藤本,攀缘于其它植物上,与棕榈科其他品种的高大树干相比,有很大的分别。在外表来看,藤的叶片与竹有点相像,但不论是叶脉或茎的形态都完全不同。现时世上有70%的省藤族植物都位于印尼。藤是种密实坚固又轻巧坚韧的天然材料,具有不怕挤、不怕压、柔韧有弹性的特性。丝瓜藤丝瓜为一年生攀援草本。茎枝粗糙,有棱沟,有微柔毛。茎须粗壮,通常2-4枝。叶互生;叶柄粗糙,长10-12cm,近无毛;叶片三角形或近圆形,长宽均为10-12cm,通常掌状5-7裂,裂片三角形,中间较长,长8-12cm,洗端尖,边缘有锯齿,基部深心形,上面深绿色,有疣点,下面浅绿以,有短柔毛,脉掌状,具白色长柔毛。①止咳祛痰作用 :小鼠口服丝瓜藤煎剂、丝瓜藤鲜汁及藤和叶的甲醇提取物,都有一定的止咳作用(二氧化硫或氨水引咳法)。麻醉狗口服丝瓜薛煎剂5克/公斤,对呼吸道粘液分泌量无明显影响。小鼠口服丝瓜藤和叶的甲醇提取物,有明显增加呼吸道排泌酚红的作用(酚红法)。②抗菌作用:丝瓜藤粉煎剂与酒精浸剂对呼吸道常见细菌有较弱的抑制作用,对肺炎球菌作用稍强,丝瓜藤鲜汁无抑菌作用。
  【性味】《本草求原》:"苦,微寒,小毒。"【归经】《本草再新》:"入心、脾、肾三经。"功用主治舒筋,活血,健脾,杀虫,治腰膝四肢麻木,月经不调,水肿;齿露,鼻渊,牙宣。①《纲目》:"藤及根,治齿匿、脑漏,杀虫解毒。"②《本草求原》:"和血脉,话筋络,滋水,止阴痛,补中健脾,消水肿。治血枯少,腰膝四肢麻木,产后惊风,调经。"③《岭南采药录》:"解暑热。"【性味】味苦;性微寒【归经】归心;脾;肾经【功能主治】舒筋活血;止咳化痰;解毒杀虫。主腰膝酸痛;肢体麻木;月经不调;咳嗽痰多;鼻咽;牙宣;龆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或烧存性,研末,每次3-6g。外用:适量,煅存性,研末调敷。1.《纲目》:藤及根,治齿NI、脑漏,杀虫解毒。2.《本草求原》:和血脉,活筋络,滋水,止阴痛,补中健脾,消水肿。治血枯少,腰膝四肢麻木,产后惊风,调经。3.《岭南采药录》:解暑热。【摘录】《中华本草》南瓜藤【别名】番瓜藤(《本草再新》),盘肠草(《上海常用中草药》)。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南瓜的茎。夏、秋季采收。【性味】《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微寒,无毒。【归经】《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经。【功能主治】清肺,和胃,通络。治肺结核低热,胃痛,月经不调,烫伤。①《本草再新》:平肝和胃,通经络,利血脉,滋肾水。治肝风,和血养血,调经理气,兼去诸风。②《上海常用中草药》:清热。治肺结核低热。【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或切断滴汁。外用:捣汁涂。【附方】①治虚劳内热:秋后南瓜藤,齐根剪断,插瓶内,取汁服。(《随息居饮食谱》)②治胃痛:南瓜藤汁,冲红酒服。(《闽东本草》)③治各种烫伤:南瓜藤汁涂伤处,一天数次。(《福建中医药杂志》2(1):8,1957)鸡血藤鸡血藤是一种药材名称,而中医中很多药材也都有藤这个字,那么鸡血藤药名的区别有哪些呢?
  鸡血藤药名的区别:命名
  鸡血藤中药学的命名方法丰富多彩。就藤类药材而言,凡是鲜品砍断时能流出红色汁液或皮色发红的,传统习惯用&血&&红&&赤&等字命名,于是就有了鸡血藤、大血藤、血藤、红藤、赤藤诸药名。这些或混杂或重叠的不规范药名,给实际用药带来了极大麻烦。
  鸡血藤药名的区别:鸡血藤
  鸡血藤:为豆科攀援植物密花豆、香花崖豆藤、常绿油麻藤等的藤茎。有人认为该药出自《本草纲目拾遗》,但考其植物描述和附图与现今不同。其真正名实相符之名出自清代汪昂《本草备要》,其它本草学还载有&血风藤&、&血藤&等别名。有些地区如东北、西北、中南把木通科藤本植物大血藤的藤茎(即红藤、大血藤,后述)作鸡血藤用,云南把木兰科植物异型南五味子及中间五味子的藤茎作鸡血藤用。正通的鸡血藤主产广西、广东,性味苦甘温,归肝经,有行血补血,调经,舒筋活络等功效,可治疗月经不调、经行不畅、痛经、血虚经闭等妇科病以及风湿痹痛、手足麻木、肢体瘫软、血虚痿黄等,治白细胞减少也有一定疗效。
  鸡血藤大血藤、红藤:二者同指一物,系木通科藤本植物大血藤的藤茎,主产江西、湖北、湖南、江苏等地,个别地区当&鸡血藤&用。&大血藤&之名始见于《简易草药》,&红藤&之名首载于《浙江中药手册》。其别名甚多,《图经本草》称血藤,《植物名实图考》云&今江西庐山多有之,土名大活血&,其它还有活血藤、血通、血木通、山红藤、红血藤、五花血藤等等。当代本草学《中药大辞典》、新版高校教材《中药鉴定学》等均载为&大血藤&,而新版高校教材《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药切用》 (2000年1月版)则载为&红藤&。其性味苦平,归大肠经,能清热解毒,祛风活血止痛,消瘀散结,杀虫利尿,治疗肠痈腹痛,热毒疱疡,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经闭痛经及蛔虫、绦虫等病。必须说明的是,在《本草纲目-草部-十八卷》中载&省藤&,李时珍录自《本草拾遗》,另释其名为&赤藤&、&红藤&,从其所录&生南地深山。皮赤&&&,有&治诸风,通五淋,杀虫&之功以及其发明来看,此药应为大血藤,可惜古今多种本草著作未予录及或澄清。
  鸡血藤药名的区别:血藤
  血藤:为木兰科植物翼梗五味子或华中五味子(其果实即知名中药南五味子的藤茎),分布在四川、湖北、贵州、广西等省,其名实相符之名始载于1960年版的《四川中药志》。其别名也甚多,《草木便方》载为&大血藤&,《天宝本草》载为&活血藤&,其它还有黄皮血藤、气藤、小血藤等。《图经本草》之&血藤&非为此物。其性味辛酸温,有养血消瘀,理气化湿等功效,可治疗痨伤吐血、肢节酸痛、脚气痿痹、月经不调、跌打损伤等病。可惜的是现今许多药书如新版高校教材《中药鉴定学》、《中药学》均未载此药。
  鸡血藤药名的区别很多,大家在生活中都要知道的呀。
  雷公藤
  【别名】黄藤、黄腊藤、菜虫药、红药、水莽草
  【性味】苦、辛,凉。有大毒。
  【功能主治】祛风,解毒,杀虫。外用治风湿性关节炎,皮肤发痒,杀蛆虫、孑孓,灭钉螺,毒鼠。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或捣汁搽患处。
  【注意】不可内服。敷药时间不可超过半小时,否则起泡。
  【附方】
  ①治风湿关节炎:雷公藤根、叶,捣烂外敷,半小时后即去,否则起泡。(江西《草药手册》)
  ②治皮肤发痒:雷公藤叶,捣烂,搽敷。(《湖南药物志》)
  ③治腰带疮:雷公藤花、乌药,研末凋擦患处。(《湖南药物志》)
  鸡屎藤
  【别名】斑鸠饭、女青、主屎藤、却节、皆治藤、臭藤根、牛皮冻、鸡矢藤、臭藤、毛葫芦、甜藤、五香藤、臭狗藤、香藤、母狗藤、白毛藤、狗屁藤、清风藤、臭屎藤、鸡脚藤、解暑藤、玉明砂、鸡屙藤、雀儿藤
  【性味】甘酸;平
  【归经】心;肝;脾;肾经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消食化积;解毒消肿;活血止痛。主治风湿痹痛;食积腹胀;小儿疳积;腹泻;痢疾;中暑;黄疸;肝炎;肝脾肿大;咳嗽;瘰疬;肠痈;无名肿毒;脚湿肿烂;烫火伤;湿疹;皮炎;跌打损伤;蛇蛟蝎螫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大剂30-60;或浸酒。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各家论述】
  1.汪连仕《采药书》:治风痛肠痈,跌打损伤,流注风火虫毒,散郁气。洗疝,合紫苏煎汤。
  2.《李氏草秘》:煎洗腿足诸风,寒湿痛,拘挛不能转舒。
  3.《生草药性备要》:其头治新内伤,煲肉食,补虚益肾,除火补血;洗疮止痛,消热散毒。其叶擂米加糖食,止痢。
  4.《本草纲目拾遗》:中暑者以根、叶作粉食之。虚损者杂猪胃煎服。治瘰疬用根煎酒,未破者消,已溃者敛。
  5.《本草求原》:理脚湿肿烂,蛇伤,同米擂食并敷。
  6.《植物名实图考》:为洗药、解毒,去风,清热,散寒。敷无名肿毒,并补筋骨。
  7.《草木便方》:补虚劳,调理脾胃元气,治病后虚肿、耳鸣。
  8.四川中药志》:治失眠,久咳。
  9.《重庆草药》:健脾除湿,益气补虚。常用于小儿瘦弱,脾弱气虚,食积疳积,及成人气虚浮肿,臌胀,耳鸣,腹泻,遗尿,妇女虚弱白带,干病。并虚弱劳伤,虚痢,痒子瘰疬之由于气虚不愈者。
  10.《上海常用中草药》:祛风,活血,止痛,消肿。治风湿酸痛,跌打损伤,肝脾肿大,无名肿毒。
  【摘录】《中华本草》
  三叶木通
  【别名】通草、附支、丁翁、丁父、葍藤、王翁、万年、万年藤、燕蕧、乌蕧、活血藤。
  【炮制】用水稍浸泡,闷润至透,切片,晾干。
  【性味】苦;性寒
  【归经】心;脾;肾;小肠;膀胱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尿;活血通脉。主小便赤赤;淋浊;水肿;胸中烦热;喉喉疼痛;口舌生疮;风湿痹痛;乳汁不通;经闭;痛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注意】
  内无湿热,津亏,气弱,精滑,溲频及孕妇忌服。
  1.《本草经疏》:凡精滑不梦自遗及阳虚气弱,内无湿热者禁用。妊娠忌之。
  2.《得配本草》:肾气虚,心气弱,汗不彻,口舌燥,皆禁用。
  独角风
  【别名】篦子王、梳篦王、薄叶红厚壳、独角风、铁将军、跌打将军、碎骨莲、皮子黄
  【来源】藤黄科胡桐属植物薄叶胡桐,以根、叶入药。全年或秋冬采,鲜用或晒干。
  【性味归经】微苦,平。
  【功能主治】
  祛风湿,壮筋骨,活血止痛。
  根、叶:用于风湿关节痛,腰腿痛,跌打损伤,黄疸型肝炎,月经不调,痛经。
  叶:外用治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根、叶0.5~1两;叶外用适量,研粉撒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沉香木【别名】紫 Z H A N木、紫真檀、赤檀、胜沉香、紫檀香。【性味】咸;平【归经】肝经【功能主治】祛瘀和营;止血定痛;解毒消肿。主头痛;心腹痛;恶露不尽;小便淋痛;风毒痈肿;金疮出血【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敷;或磨汁涂。【注意】《本草从新》:痈肿溃后,诸疮脓多及阴虚火盛,俱不宜用。【附方】①治金疮,止痛止血生肌: 紫檀末敷。 (《肘后方》)②治卒毒肿起,急痛: 紫檀,以醋磨敷上。 (《肘后方》)【各家论述】1.《纲目》:白檀辛温,气分之药也,故能理卫气而调脾肺,利胸隔。紫檀咸寒;血分之药也,故能和营气而消肿毒,治金疮。2.《本草经疏》:紫真檀,主恶毒风毒。凡毒必因热而发,热甚则生风,而营血受伤,毒乃生焉。此药咸能入血,寒能除热,则毒自消矣。弘景以之敷金疮、止血止痛者,亦取此意耳。宜与番降真香同为极细末,敷金疮良。3.《别录》:主恶毒,风毒。/figure/List/List_2716.shtml4. 陶弘景:摩以涂风毒诸肿;又主金创止血;亦疗淋。5.《日华子本草》:醋摩敷一切卒肿。两面针【性味与归经】苦、辛,平;有小毒。归肝、胃经。  【功能与主治】行气止痛,活血散瘀能络祛风。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痹痛,胃痛、牙痛,毒蛇咬伤。外用治汤火烫伤。  【注意】服用不能过量。忌与酸味食物同服。  【贮藏】置干燥处,防潮,防蛀。【别名】入地金牛、红心刺刁根、红倒钩簕、两背针、双面针、双面刺、叶下穿针、大叶猫枝簕、上山虎、下山虎、山椒  【来源】本品为芸香科植物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 (Roxb.) DC. 的干燥根。全年均可采挖,洗净,切片或段,晒干。  【性状】本品为厚片或圆柱形短段,长2~20cm,厚0.5~6(10)cm。表面淡棕黄色或淡黄色,有鲜黄色或黄褐色类圆形皮孔。切断面较光滑,皮部淡棕色,木部淡黄色,可见同心性环纹及密集的小孔。质坚硬。气微香,味辛辣麻舌而苦。菟丝子藤【性味】甘苦;平【归经】肝;肾;膀胱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健脾利湿。主吐血;衄血;便血;血崩;淋浊;带下;痢疾;黄疽;便溏;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痈疽肿毒;痱子【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外用:适量,煎水洗、捣敷或捣汁涂。【附方】①治小便不通:金丝草一握,同韭菜根头煎汤洗小肚。(《慈惠小编》)②洽阳萎遗精,腰膝酸痛,小便淋漓,大便溏泄,妇女白带:金灯藤鲜全草三至四钱。水煎,冲黄酒、红糖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③治痢证:金灯藤同生姜煎服。(《植物名实图考》)④治细菌性痢疾,肠炎:鲜菟丝子全草一两。每日一剂,煎服二次,(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⑤治眼赤痛:野狐浆草,捣取汁,点之。(《圣惠方》)⑥治小儿头疮及女人面疮:菟丝汤洗。(《子母秘录》)牛藤【别名】野木瓜、七姐妹藤、六叶野木瓜、石月、郁子【性味】苦;凉【归经】肝;膀胱经【功能主治】祛风散瘀;止痛;利尿消肿。主风湿痹痛;跌打伤痛;各种神经性疼痛;小便不利;水肿【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入丸、散。【注意】孕妇慎服。【摘录】《中华本草》大驳骨 【该植物有主筋伤骨折;扭伤;瘀血肿痛;风湿痹痛;腰痛功能,虽然不属于藤类,特录之】【别名】大还魂(《广州植物志》),龙头草(《广西药植名录》),大驳骨消、大驳骨丹、大骨风、接骨木、大骨碎、大骨节草、大接骨(《广西中草药》)。大驳骨,为爵床科植物鸭嘴花的枝叶。能够活血止痛;接骨续伤;止血。主筋伤骨折;扭伤;瘀血肿痛;风湿痹痛;腰痛;月经过多;崩漏。别名,大还魂、龙头草、大驳骨消、大驳骨丹、大骨风、接骨木、大骨碎、大骨节草、大接骨。【性味】辛,温。①《广西中药志》:"味辛,性温,无毒。" ②《广西中草药》:"味微酸辛,性平,无毒。"生于石灰岩山地阳坡杂木林中或山坡混交林下,海拔600-2400米。【功用主治】活血散瘀。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血瘀肿痛,月经不调。①《广州植物志》:"全株:可以除痰和治女人月经过多症。"②矿西中药志》:"通经活血,破瘀生新,止痛消肿,续绝伤。治跌打骨折,血瘀肿痛,风湿痹痛。"【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3~1两;或浸酒。外用:捣敷。【宜忌】孕妇慎服。【选方】消肿止痛,接骨,并治风湿痹痛:大驳骨二两,泽兰一两,透骨消一两,双飞蝴蝶五钱,小驳骨二两,肉郎伞三两,鸡骨香五钱。共捣烂,酒炒热外敷。《广西中药志》 天仙藤【别名】都淋藤、三百两银、兜铃苗、马兜铃藤、青木香藤、长痧藤、香藤。【炮制】拣去杂质,洗净泥土,闷润,切段晒干。【性味】苦;温【归经】肝;脾;肾经【功能主治】行气活血;利水消肿;解毒。主胃痛;疝气痛;妊娠水肿;产后血气腹痛;蛇虫咬伤【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敷。【注意】体虚者慎服。1.《本草汇言》:诸病属虚损者勿用。2.《得配本草》:气血虚者禁用。【各家论述】1.《本草汇言》:天仙藤,流气活血,治一切诸痛之药也。人身之气,顺则和平,逆则痛闷作矣。如杨氏《直指方》天仙藤治痰注臂痛,气留疝痛,瘕聚,奔豚腹痛,产后血气腹痛,他如妊娠水肿,面浮气促,男子风劳,久嗽不愈,悉以此药治之,无不寝安。盖谓其善于流行血气故也。2.《本草求真》:天仙藤,观书所论主治,止属妊娠子肿、腹痛、风痨等症,而于他症则未及焉。即其所治之理,亦不过因味苦主于疏泄,性温得以通活,故能活血通道,而使水无不利,风无不除,血无不活,痛与肿均无不治故也。3.《本草备要》:治风劳腹痛,妊娠水肿。4.《本草再新》:凉血活血,去风利湿,走经络,兼治腰腿肿疼。5.《本草正义》:宣通经隧,导达郁滞,疏肝行气,止心胃痛。6.《本草图经》:解风劳。得麻黄则治伤寒发汗,与大黄同服堕胎气。7.《纲目》:流气活血。治心腹痛。【摘录】《中华本草》大血藤【别名】血藤、过山龙、红藤、千年健、血竭、见血飞、血通、大活血、黄省藤、红血藤、血木通、五花血藤、血灌肠、花血藤、赤沙藤、山红藤、活血藤。【炮制】用水浸泡,洗净泥屑,润透,切片,晒干。【性味】苦;平;无毒【归经】肝;大肠经【功能主治】解毒消痈;活血止痛;祛风除湿;杀虫。主肠痈;痢疾;乳痛;痛经;经闭;跌打损伤;风湿痹痛;虫积腹痛【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酒煮、浸酒。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注意】孕妇慎服。【各家论述】1.《本草图经》:攻血,治血块。2.《简易草药》:治筋骨疼痛,追风,健腰膝,壮阳事。3.《中药志》:祛风通经络,利尿杀虫。治肠痈,风湿痹痛,麻风,蛔虫腹痛。4.《湖南药物志》:通经补血,强筋壮骨,驱虫。治跌打损伤,风湿疼痛,血晕,血淋,筋骨疼痛,疮疖,血丝虫病。5.《闽东本草》:治心腹绞痛,赤白痢疾。6.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肢节酸痛,麻木拘挛,水肿,血虚头昏。7.《陕西中草药》:抗菌消炎,消肿散结,理气活血,祛风杀虫。治阑尾炎,月经不调,崩漏,小儿疳积,蛔虫、蛲虫症。8.《植物名实图考》:大血藤,今江西庐山多有之。蔓生,紫茎,一枝三叶,宛如一叶擘分,或半边圆,或有角而方,无定形,光滑厚韧。根长数尺,外紫内白。有菊花心,掘出曝之,紫液津润。浸酒一宿,艳红如血。山香圆①治泄泻、痢疾:山香圆一至二两,水煎服。②治妇女血崩:山香圆四两,桂圆一两,水煎服。③治外伤肿痛:鲜山香圆和酒捣烂,烘热敷患处。(①方以下出《浙江天目山药植志》)④治产褥热:山香圆、白英各三钱,梵天花五钱,羊耳菊、蛇莓各二钱。用酒、水各半煎,加红糖一两冲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⑤治风湿腰痛,产后伤风:山香圆一至三两。水煎调酒服。(《福建中草药》)⑥治偏头痛:山香圆、鸡儿肠、金银花根、单叶铁线莲各五钱,黄酒煎服。⑦治关节或肌肉风痛:山香圆三两,煎服。⑧治跌打损伤、筋骨痛:山香圆五钱,水煎服。(⑥方以下出《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生境分布】常栽培于园圃内。分布广东、广西等地。【性味】辛,温。①《广西中药志》:味辛,性温,无毒。②《广西中草药》:味微酸辛,性平,无毒。【功能主治】活血散瘀。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血瘀肿痛,月经不调。①《广州植物志》:全株:可以除痰和治女人月经过多症。②矿西中药志》:通经活血,破瘀生新,止痛消肿,续绝伤。治跌打骨折,血瘀肿痛,风湿痹痛。【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3~1两;或浸酒。外用:捣敷。【注意】孕妇慎服。【附方】
  消肿止痛,接骨,并治风湿痹痛:大驳骨二两,泽兰一两,透骨消一两,双飞蝴蝶五钱,小驳骨二两,肉郎伞三两,鸡骨香五钱。共捣烂,酒炒热外敷。(《广西中药志》)【摘录】《*辞典》爬山虎别名 爬墙虎、飞天蜈蚣、假葡萄糖、捆石龙、枫藤。来源 为葡萄科植物爬山虎的茎。植物形态 落叶灌木。树皮有皮孔,髓白色。枝条粗壮,卷须短,多分枝,顶端有吸盘。叶互生,花枝上的叶宽卵形,长8~18cm,宽6~16cm,常3裂,或下部枝上的叶分裂成3小叶,幼枝上的叶较小,常不分裂。聚伞花序常着生于两叶间的短枝上,长4~8cm,较叶柄短;花5数;萼全缘;花瓣顶端反折,子房2室,每室有2胚珠。浆果小球形,熟时蓝黑色。花期6月,果期9~10月。多攀援于岩石、大树或墙壁上。产于辽宁、河北、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广西、广东、四川、贵州、云南。采制 落叶前采茎,切段晒干,根全年可采。性状 参见&植物形态&。化学成分 叶含矢车菊素。性味 性温,味甘,涩。功能主治 祛风通络,活血解毒。用于风湿关节痛;外用跌打损伤、痈疖肿毒。槲寄生别名 北寄生、桑寄生、柳寄生、寄生子。来源 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的带叶茎枝。植物形态 常绿半寄生小灌木,高30~60cm。茎枝圆柱形,黄绿色或绿色,节明显,节上2~3叉状分枝。单叶对生,生于枝端,无柄,近肉质,有光泽,椭圆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全缘,两面无毛。花单性异株,生于枝端或分叉处;雄花花被4裂,雄蕊4,无花丝,花药多室;雌花1~3朵生于粗短的总花梗上,花被钟状、4裂,子房下位。浆果球形,半透明,熟时橙红色,富有粘液质。花期4~5月,果期9月。寄生于榆树、桦树、枫杨、梨树、麻栎等树上。主产东北、华北地区。采制 全年可采,切碎,晒干备用。性状 茎枝呈圆柱状,直径3~8mm,节部稍膨大,粗至1.5cm,有紫黑色环纹;表面金黄色,有不规则纵斜皱纹。叶片质厚,金黄色至黄棕色,多横皱纹。茎质地坚硬,横断面淡黄色,皮部较疏松,形成层环明显,射线类白色,髓小。化学成分 茎叶含齐墩果酸、&-香树脂醇(&-amyrin)、内消旋肌醇(mesoinositol)及黄酮类化合物;叶还含黄槲寄生甙A、B及羽扁豆醇(Iupeol)。性味 性平,味甘、苦。功能主治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胎动不安。常春藤别名 土鼓藤、钻天风、三角风、爬墙虎、散骨风、枫荷梨藤。来源 为五加科植物常春藤的茎藤。植物形态 常绿攀援藤本。茎枝有气生根,幼枝被鳞片状柔毛。叶互生,2裂,革质,具长柄;营养枝上的叶三角状卵形或近戟形,长5~10cm,宽3~8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3浅裂;花枝上的叶椭圆状卵形或椭圆状披针表,长5~12cm,宽1~8cm,先端长尖,基部楔形,全缘。伞形花序单生或2~7个顶生;花小,黄白色或绿白色,花5数;子房下位,花柱合生成柱状。果圆球形,浆果状,黄色或红色。花期5~8月,果期9~11月。附于阔叶林中树干上或沟谷阴湿的岩壁上。产于陕西、甘肃及黄河流域以南至华南和西南。采制 全年采取,鲜用或晒用。性状 参见&植物形态&。化学成分 茎含鞣质、树脂;叶含常春藤甙、肌醇、胡萝卜素等。性味 性温,味苦、辛。功能主治 祛风,利湿,平肝,解毒。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肝炎、头晕、口眼蜗斜、衄血、目翳、痈疽肿毒。络石藤别名 红对叶肾、白花藤、爬山虎。来源 为夹竹桃科植物络石的带叶茎藤。植物形态 常绿攀援藤本,有白色乳汗茎红褐色,有气根,幼枝密被短柔毛。叶对生,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10cm,宽1~4.5cm,先端尖,钝圆或微凹,下面疏生短柔毛;叶柄短,有毛。聚伞花序腋生和顶生;花萼5裂;花冠白色,高脚碟状,裂片5,向历覆盖,花冠喉部有毛;雄蕊5,着生于花冠筒中部;花盘环状,5裂;心皮2,离生。骨突果圆柱状。花期4~6月,果期10月。生于山野、荒地,常攀援于石上、墙上或其他植物上;有栽培。主产江苏、安徽、湖北、山东。采制 冬季至次年春季采割,晒干。性状 茎呈圆柱形,弯曲,多分枝,长短不一,直径1~5表面红褐色,有点状皮孔及不定根;质硬,断面淡黄白色,常中空。叶对生,有短柄;展开后叶片呈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上表面暗绿色或深绿色,下表面色较淡,革质。气微,味微苦。化学成分 茎含牛蒡甙、络石甙 、去甲基络石甙 及穗罗汉松树脂酚甙 等。性味 性微寒,味苦。功能主治 祛风通络,凉血消肿。用于风湿热痹、筋脉拘挛、腰膝酸痛、喉痹、痈肿、跌打损伤。钩藤别名 大钩丁、双钩藤。来源 为茜草科植物大叶钩藤的带钩茎枝。植物形态 藤本;老枝四棱柱形。叶对生,革质,宽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0~16cm宽6~12cm,顶端急尖或圆,基部圆形或心形,上面光滑或沿中脉被短毛,下面被褐色短粗毛;托叶2裂。头状花序球形,总花梗被黄色粗毛;花被褐色粗毛,有香气;花萼筒状,5裂;花冠漏斗形,5裂,淡黄色;雄蕊5;子房下位。蒴果纺锤形,被毛,顶端冠以长4mm的萼檐裂片。花期6~7月,果期10~11月。生于灌木林或杂木林中。产于云南、广西、广东。采制 秋、冬季采收,去叶切断,晒干。性状 茎枝呈圆柱形或类方柱形,长2~3cm,直径2~5表面黄褐色至紫红色,有细纵纹。节上生有向下弯曲的双钩或单钩,钩黄褐色,扁平或稍扁圆,多少被黄褐色毛,钩下有托叶痕。质硬,茎断面有黄白色髓部。化学成分 含钩藤碱、异钩藤碱。性味 性凉,味甘。功能主治 清热平肝,息风定惊。用于头痛眩晕、感冒夹惊、惊痢抽搐、妊娠子痢、高血压症。丁公藤别名 麻辣子。来源 旋花科植物丁公藤的茎藤。植物形态 攀援藤本。幼枝被密柔毛,老枝无毛。叶互生,革质,椭圆形、长圆形或倒卵形,长5~15cm,宽2~6cm,先端钝尖、急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全缘,干时显铁青色或暗绿色,下面有光泽,具小斑占。总状聚花序腋生或顶生,密被锈色短柔毛;花小,金黄色或黄白色;萼片5,外被褐色柔毛;花冠浅钟状,长9~10mm,5深裂,裂片2裂,外被紧贴的橙色柔毛;雄蕊5,着生在冠管上,花药卵状三角形,顶端锥尖;子房1室, 胚珠4。浆果珠形,具宿萼。种子1粒。花期6~8月,果期8~10月。生于山地丛林中,攀援于树上。产于广东。采制 全年可采,洗净,切段,隔水蒸2~4小时后,晒干。性状 为斜切的段或片,直径1~4cm。外皮灰黄色、灰褐色或浅棕褐色,稍粗糙,有浅沟槽及不规则的纵裂纹或龟裂纹。皮孔点状或疣状,黄白色。老的栓皮呈薄片状剥落。质坚硬,不易折断。切面椭圆形,黄褐色或浅黄棕色,木部宽广,有不规则的花纹(异型维管束)及多数小孔。无臭,味淡。化学成分 含丁公藤甲素、东莨菪内酯。性味 性温,味辛;有毒。功能主治 祛风胜湿,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跌打肿痛。黑骨藤 在黔南、黔东北苗族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苗族一大怪,苦藤当糖块。&黔东北印江自治县格棒苗家、罗鬼寨、岩山寨等苗家山寨的苗民,很少患风湿病,说明世代苗族人民有用黑骨藤防治风湿痛的习俗。 苗家山寨黑骨藤,对关节软骨、半月板有极强的修复作用,能降骨刺一层一层软化脱落,使软骨组织正常化;全面修复受损的骨质层,完成软骨再造,杜绝反复发作。在疗法上摒弃了传统膏药的特点,使药物有效成分通过经络到达病灶区,急者治标、缓者治本。主要成分别名铁骨头铁散沙、铁骨头、牛尾蕨、山筋线《广西药植名录》,山杨柳、青蛇胆、小青蛇、柳叶夹《昆明民间常用草药》,黑龙骨、飞仙藤,达风藤《云南中草药选》,小黑牛、青香藤、奶浆藤、青色丹、黑骨藤、青风藤《云南中草药》。铁散沙,黑龙骨,飞仙藤,青香藤,达风藤,奶浆藤,青蛇胆,青色丹,山杨柳,大筋线,小青蛇,小黑牛,牛尾蕨,滇杠柳,西南杠柳。为萝摩科植物西南杠柳Periploca forrestii Schlechter的根或全株,生于山野疏林中。分布广西,云南,贵州,西藏等地。《昆明民间常用草药》苦、凉、有小毒。功能主治活血通经,祛风湿。治跌打损伤,风湿痹疼,口腔炎,咽喉炎,乳腺炎,月经不调等。《毒药本草》忌与酸冷、豆类同服。黑骨藤的功效常绿攀援藤本,长达10米以上。全体无毛,具乳汁。根细长,弯曲,有香气,棕色,茎基部木质,纤维性强。 叶对生;狭披针形,长2.3~6厘米,宽0.4~1厘米,先端尖,基部阔楔形,全缘,两面均光滑;叶柄短。聚伞花序腋生或顶生,花多为3朵;花小;花瓣5,卵圆形,端尖,暗绿黄色。 蓇葖果双生,长圆锥形,斜展,长6~10厘米,上端渐狭尖;内含多数具白色长绢毛的种子。生于山野疏林中。分布西藏、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秋、冬采集,洗净切片,晒干。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滇杠柳新鲜茎皮中提出的滇杠柳甙(粗甙)具有强心作用,其特点类似毒毛旋花子甙G。滇杠柳甙之鸽平均致死量为5.9&1.0毫克/公斤,较毒毛旋花子甙G低。黑骨藤的主要功效:产地 贵州 ,属 藤木类 ,性 凉 ,味 苦通经络,祛风湿,活血,消炎。治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月经不调,口腔炎,乳腺炎。1、《广西药植名录》:清凉止血。治跌打损伤,伤寒,痨伤,疟疾,肚痛。2、《昆明民间常用草药》:祛风湿,通经络,消炎解毒。治风湿跌打疼痛,热性疮毒,乳腺炎,咽喉炎,口腔炎。3、《云南中草药选》:舒筋活络,祛风除湿。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胃痛,消化不良,闭经,月经不调。4、《贵州药植目录》:治劳咳。适用人群 1、 化痰止咳、手脚麻、咽喉肿痛者;2、皮肤暗黄、粗糙、无光泽、有色斑、痤疮者; 头痛感冒发痧;3、 经常上火、口苦口臭、吃饭不香、消化不良者;4、风湿骨痛、痛风、血脂高浓、身痒、嘴苦干者;5、 不适宜人群: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消化道出血、肝炎、严重溃疡者功效 治疗风湿病全新突破:从局部治疗到全身目前治疗风湿病的药物,机理多为消炎镇痛的局部治疗法,不能从根本入手进入全身清除导致风湿、类风湿的根本原因:复合风湿原,治标不治本,使得病情反复发作,久治不愈。黑骨藤长寿茶则与众不同,它内含特有的&黑骨藤多肽&进入人体后,通过人体的血液、淋巴等循环系统作用于全身,逐渐清除体内风湿、类风湿致病因子:复合风湿原,标本兼顾,从而达到从&局部治疗&到&全身治疗&的最终目的。起效快,药力猛,远程疗效好 高倍提纯的&黑骨藤多肽&,药性猛,药效快,进入体内2小时可达到血药峰值,峰值可持续长达7小时。黑骨藤多肽微粒体随机体循环系统进入全身组织及各关节腔内,直接清除导致风湿的根本原因&&&&&复合风湿原。其治疗是一个抑制、修复、调理的复杂过程,经过一定疗程的连续服用达到治疗的目的,而且愈后不易复发。   大量结果表明,风湿病患者在服药后进行血液毒副作用测试中,未见任何异常。苗家人连小孩子都含服黑骨藤,可见黑骨藤对人体确实安全可靠。科技含量高、产品定位高,高起点、高水经过十多家科研单位数百位专家的集体攻关,在黑骨藤传统验方的基础上经过436次组方实验最终得以定型。黑骨藤采用国际尖端的&真空悬磁微粒技术&在真空状态下通过高速旋转磁场,有选择的提取黑骨藤药材中位于bp2873-bp3217区间质量带中的&黑骨藤多肽&,使药性在体内得到充分发挥,。至此黑骨藤完成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在继承与创新上达到完美的结合。民族医药的瑰宝,苗汉结合用药的典范苗家山寨黑骨藤长寿茶是根据苗族人因含服黑骨藤切片而不得风湿病这一医学事实,在中医、苗药治疗风湿理论基础上,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科学组方、精制而成。黑骨藤长寿茶保留了苗药药性大、药力猛、见效迅速的优点,又结合了中医&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相得益彰,独具特色。 总结:苗家山寨黑骨藤长寿茶以云南、贵州、广西大明山一带药食两用的野生藤状植物黑骨藤、青分藤等为原料经科学方法精制加工而成。《本草纲目》记载:黑骨藤性味辛温,香醇润喉,具有舒筋活血、祛风除湿、类风湿引起软组织无菌性炎症有较强的消炎止痛作用,效果非常突出,是居家旅行常备茶料佳品。注意事项1.忌寒凉及油腻食物。2.本品宜饭后服用。3.黑骨藤追风活络胶囊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其它泻火及滋补性中药。4.热痹者不适用,主要表现为关节肿痛如灼、痛处发热,疼痛窜痛无定处,口干唇燥。5.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患者慎用。6.服药7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7.严格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8.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9.黑骨藤追风活络胶囊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10.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追风藤别名:追地风,桐叶藤、利筋藤、地风皮 ,木兰科八角属常绿灌木,呈卷筒状或槽状,长5~15cm,直径1~4cm,厚0.2~0.3cm。外表面灰棕色至深棕色,有的可见灰白色地衣斑,粗皮易剥离或脱落,脱落处棕色或棕红色,具明显的细纵皱纹。质松脆,易折断,断面颗粒状。气微香,味微涩。主治风湿痹痛,腰肌劳损等疾病。药用价值常春藤全株供药用,有舒筋散风之效,茎叶捣碎治衄血,也可治痛疽或其他初起肿毒。【别名】三角枫、追风藤、上树蜈蚣、钻天风【来源】五加科常春藤属植物中华常春藤HederanepalensisK.Kochvar.sinensis(Tobl.)Rehd.,以全株入药。全年可采,切段晒干或鲜用。【性味归经】苦、辛,温。中华常春藤【功能主治】祛风利湿,活血消肿。用于风湿关节痛,腰痛,跌打损伤,急性结膜炎,肾炎水肿,闭经;外用治痈疖肿毒,荨麻疹,湿疹。【用法用量】15~25克;外用适量,捣烂取汁搽或煎水洗患处。【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本草拾遗》)【异名】土鼓藤(《本草拾遗》),龙鳞薛荔(《日华子本草》),尖叶薜荔(《普济方》),三角风;三角尖(《纲目》),上树蜈蚣(《分类草药性》),爬墙虎、械枫、尖角枫、山葡萄、狗姆蛇(《中国树木分类学》),钻天风(《四川中药志》),百脚蜈蚣(《中国药植图鉴》),钻矢风、枫荷梨藤(江西《草药手册》),风藤草(《西藏常用中草药》),犁头南枫藤、三角箭、土枫藤、散骨风、三叶木莲(《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五加科植物常春藤的茎、叶。【植物形态】常春藤多年生常绿藤本,长达20米。茎光滑,嫩枝上有柔毛如鳞片状,借气根攀援他物。单叶互生,革质光滑;营养枝的叶三角状卵形至三角状长圆形,长2~6厘米,宽1~8厘米,全缘或三裂,基部截形;花枝和果枝的叶椭圆状卵形、椭圆状披针形,长5~12厘米,宽2~6厘米,先端尖,全缘,基部楔形,叶柄长1~5厘米。伞形花序,伞梗长1~2厘米,具棕黄色柔毛;花柄长5~10毫米,无节,有柔毛;花萼有5齿;花瓣黄绿色,5片,卵圆形;雄蕊5,与花瓣交错排列;子房5室,花柱联合成短柱形,果实圆球形,浆果状,黄色或红色。花期8~9月。野生于山野,多攀援于大树或岩石上,庭园常有栽培。分布华北、华东、华南及西南各地。本植物的果实(常春藤子)亦供药用,另详专条。【采集】秋季采收。【化学成分】茎含鞣质(12.01%)、树脂。叶含常春藤甙、肌醇、胡萝卜素、糖类;还含鞣质29.4%。【药理作用】同属植物苏联产常春藤有镇静作用。另一种常春藤则含皂碱体,对真菌生长有抑制作用。【性味】苦,凉。①《本草拾遗》:"苦。"②《本草再新》:"味苦,性微寒,无毒。"③《西藏常用中草药》:"性平,味甘。"【归经】《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经。"【功用主治】祛风,利湿,平肝,解毒。治风湿性关节炎,肝炎,头晕,口眼歪斜,衄血,目翳,痈疽肿毒。①《纲目》:"主风湿流注疼痛,及痈疽肿毒。"②《本草再新》:"治肝郁,补脾利湿,去风滑痰,通行经络,行血和血,并能理气。"③《草木便方》:"治小儿慢惊,风痰。除刀伤犬咬毒。"④《分类草药性》:"治筋骨疼痛,风湿麻木,泡酒服。能洗疮毒。"⑤《开宝本草》:"平肝顺气,明目,治头晕。"⑥《四川中药志》:"治眼生云翳及肝炎。"⑦《中国药植图鉴》:"治小儿白癣肿毒。"⑧《西藏常用中草药》:"活血,舒筋,解毒。治风湿性关节炎。肝炎,跌打损伤,狂犬咬伤等。"【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浸酒或捣汁。外用:煎水洗或捣敷。【选方】①治肝炎:常春藤、败酱草,煎水服。(江西《草药手册》)②治关节风痛及腰部酸痛:常春藤茎及根三至四钱,黄酒、水各半煎服;并用水煎汁洗患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③治产后感风头痛:常春藤三钱,黄酒炒,加红枣七个,水煎,饭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④治疗疮黑凹:用发绳扎住,将尖叶薜荔捣汁,和蜜一盏服之。外以葱蜜捣敷四围。(《圣惠方》)⑤治一切痈疽:龙鳞薜荔一握。研细,以酒解汁,温服。利恶物为妙。(《外科精要》)⑥治衄血不止:龙鳞薜荔研水饮之。(《圣济总录》)⑦托毒排脓:鲜常春藤一两,水煎,加水酒兑服。(江西《草药手册》)⑧治疔疮痈肿:鲜常春藤二两,水煎服:外用鲜常春藤叶捣烂,加糖及烧酒少许捣匀,外敷。(江西《草药手册》)⑨治口眼歪斜:三角风五钱,白风藤五钱,钩藤七个。泡酒一斤。每服药酒五钱,或蒸酒适量服用。(《贵阳民间药草》)⑩治皮肤痒:三角风全草-斤。熬水沐浴,每三天一次,经常洗用。(《贵阳民间药草》)⑾治脱肛:常春藤二至三两,水煎熏洗。(江西《草药手册》春根藤名称:伸筋藤  别名:春根藤、穿根藤、椿根藤、铁骨春根、川筋藤、春根藤仔、香藤仔、槟榔花  特 点:伸筋藤,潮汕地区别名称为。外地别名称为崧筋藤。本品为茜草科九节属穿根藤。为多年生蔓性小灌木。生于山野、沟边、坡地、坑边。  性味与归经:味微甘、涩,性温,无毒。  功能与主治:内服祛风化湿、活血通络、舒筋壮骨、入肝肾经。主治关节痛、风湿四肢痛、腰痛、足根酸痛等。  性状:  伸筋藤为防己科植物中华青牛胆的茎。  中华青牛胆落叶木质藤本,长3~10米。嫩枝被柔毛,老枝无毛,有许多皮孔。单叶互生;宽卵形至圆状卵形,长7~12厘米,宽5~10厘米,先端骤尖,基部心形,上面被短硬毛,下面被绒毛,基出脉5~7条;叶柄长4~10厘米,被柔毛。总状花序腋生,先叶开放;单性异株;花淡黄色。果序长约10厘米,核果鲜红色,内果皮半卵球形,长8~10毫米,腹面平坦,背面具棱脊及多数小疣状突起。种子长约5毫米,半圆球形,腹面内陷。 花期3~4月。 果期7~8月。生于林中。  产地采集  分布广东、广西、湖南等地。全年可采,砍取地上部分,除去嫩枝及叶,切段,晒干。  其它配方功效  1、治风湿关节炎酸痛:伸筋藤30克,与猪脚共煮,冲酒饮汤吃肉。  2、治手关节酸痛:伸筋藤30克,观音串15克,同瘦猪肉共煮,冲酒饮汤吃肉。  3、治腰部酸痛:伸筋藤、钉地根各30克,水煎,冲酒少量服。  4、治腰足酸痛:伸筋藤、钉地根各30克,水煎,冲酒少量服。  5、治腰部扭伤:伸筋藤30克,接骨消15克,水煎,冲酒服。  6、治风湿四肢酸痛:伸筋藤30克,煮猪脚节,或煮猪骨饮汤吃肉。  本品内服常用量藤、叶或根生品30-60克,干品15-30克。(注:伸筋藤有大号伸筋藤和小号春根藤之区分,但其功用在致相同。)  伸筋藤味微苦,性凉;  具有舒筋活络,清热利湿的功效;  主治风湿筋骨痛,腰肌劳损,跌打损伤威灵仙:藤本主产安徽、江苏、浙江,广泛分布两广地区。海南植物志中记载:在海南昌江也有少量分布。性味归经辛,咸,温,有毒。归膀胱经。①《开宝本草》:味苦,温,无毒。②《珍珠囊》:甘。③《纲目》:味微辛咸。④《本经逢原》:苦辛,温,小毒。归经:入膀胱经。①《本草经疏》:入足太阳经。②《本草求真》:专入膀胱,兼入肠、胃等经。③《本草再新》:入肺、肾二经。药性药理1。对心脏和血压的作用 可使麻醉犬的血压下降, 肾容积缩小,浸剂的药效为煎剂的2倍.其降压作用似与对心脏的抑制有关.2. 降血糖作用 威灵仙浸剂对正常大鼠有显著增强葡萄糖同化的作用(即给予大鼠以大量葡萄糖后,尿糖试验仍为阴性), 因此可能有降血糖作用.3。抗利尿作用 抗利尿效果相当,但其作用时间似比脑垂体后叶素为长.4. 对平滑肌的作用 狭叶铁线莲煎剂对小鼠、大鼠及家兔的离体肠管有明显的兴奋作用;但对小鼠离体子宫作用不明显.5。其他作用 在试管内, 水浸剂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水浸剂对奥杜盎小孢子菌也有抑制作用;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煎剂腹腔注射能轻度提高小鼠痛阈,提示其有镇痛作用.煎剂对疟原虫有抑制作用.醇提取液对小鼠中期妊娠有引产作用.6药用价值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消痰水,散癖积。主治痛风顽痹、风湿痹痛,肢体麻木,膝冷痛,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脚气,疟疾,症瘕积聚,破伤风,扁桃体炎,诸骨鲠咽。①《唐本草》:腰、肾、脚膝、积聚、肠内诸冷病,积年不瘥,服之效。②《开宝本草》:主诸风,宣通五藏,去腹内冷滞,心隔痰水久积,症瘕痃癣气块,膀胱宿脓恶水,腰膝冷疼及疗折伤。③《本草衍义》:治肠风。④《本草衍义补遗》:痛在上者('上者'一作'上下者')服之。⑤《本经逢原》:痘疹毒壅于上不能下达,腰下胫膝起灌迟者,用为下引。⑥《南京民间药草》:鲜根泡酒服治胃痛;和白糖打烂敷脑门处一昼夜,见皮肤生泡即除去,治牙龈肿胀。⑦《安徽药材》:捣敷眉心治白喉。⑧《广西中草药》:祛风除湿,通经活络,利尿,止痛。治风湿骨痛,黄疸,浮肿,小便不利,偏头痛,跌打内伤。入地金牛两面针木质藤本芸香科植物两面针的根或枝叶,祛风通络,胜湿止痛,消肿解毒,主风寒湿痹,筋骨疼痛,跌打骨折,疝痛,咽喉肿痛,胃疼,蛔劂腹痛,牙痛,疮痈瘰疬,烫伤。该品为不规则的块片或短段,大小不一,外皮浅黄色,散生黄色皮孔,外皮脱落处呈浅褐色至褐色。切开面皮部浅棕色,厚1~4毫米,木质部浅黄色,可见同心性环纹及密集的小孔。质坚硬,难折断。气微香,味苦而辛辣、麻舌。以根皮厚、气味浓者为佳。行气止痛,活血散瘀。用于跌打肿痛,风湿痹痛,胃痛,牙痛。用量4.5~9克。祛风,通络,消肿,止痛。治风湿骨痛,喉痹,瘰疬,胃痛,牙痛,跌打损伤,汤、火烫伤。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3钱;研末或浸酒。外用:煎水洗;捣敷、酒磨涂或研末撒。药理作用1、根水提取物的注射液,作浸润麻醉剂用于腹部等手术,给药2-6min出现局部麻醉作用。2、从两面针中提取得一种褐色油状物(N-4),对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兔K+透入测痛试验,均表现较好的镇痛作用。此外,尚能抑制小鼠自发活动,协同戊巴比妥钠及水合氯醛的催眠作用。两面针中提取的一种木脂类化合物结晶-8,10mg/kg腹腔注射,对小鼠扭体反应表现有镇痛作用,200?g/kg脑室注射,对大鼠光热刺激也明显提高痛阈。3、两面针结晶-8,10-40mg/kg腹腔注射可诱发小鼠僵住症,20mg/kg腹腔注射可诱发大鼠僵住症。4、两面针结晶-8,1&10-6-1&10-4g/ml浓度,对正常豚鼠离体肠管无影响,但可对抗乙酰胆碱、匹罗卡品、BaCl2及组胺引起的肠管收缩。附方1.治喉闭,水饮不入:入地金牛根,擂烂,用黄糖煮,做成弹子,含化,(《本草求原》)2.治风湿骨痛:两面针根皮三钱,鸡蛋一只。水煎服。(《陆川本草》)3.止牙痛:一。两面针干根三至五钱。水煎服;或研成粉五分,水冲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二。两面针四两,了哥王一两。加入75%酒精500O毫升(浸),用棉花蘸药水塞入患处。(《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4.治跌打劳伤,风湿骨痛:两面针根一两,泡酒一斤,七天后可服,每次服5~10毫升,一日三次;或用两面针根三至五钱,煎服。(《云南中草药选》)5.治烫伤:两面针干根,研成粉撒布局部,在撒粉前先用两面针,煎水外洗。(《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6.治对口疮:两面针鲜根皮配红糖少许,捣烂外敷。(《福建中草药》)7.治蛇咬伤:一。鲜两面针根一两。水煎服;另用鲜根酒磨外敷,二。两面针干根研末,每次三钱,开水送服;另取末调米泔水外敷。(《福建中草药》)追风藤别名:追地风,桐叶藤、利筋藤、地风皮 ,木兰科八角属常绿灌木,呈卷筒状或槽状,长5~15cm,直径1~4cm,厚0.2~0.3cm。外表面灰棕色至深棕色,有的可见灰白色地衣斑,粗皮易剥离或脱落,脱落处棕色或棕红色,具明显的细纵皱纹。质松脆,易折断,断面颗粒状。气微香,味微涩。主治风湿痹痛,腰肌劳损等疾病。药用价值常春藤全株供药用,有舒筋散风之效,茎叶捣碎治衄血,也可治痛疽或其他初起肿毒。【别名】三角枫、追风藤、上树蜈蚣、钻天风【来源】五加科常春藤属植物中华常春藤HederanepalensisK.Kochvar.sinensis(Tobl.)Rehd.,以全株入药。全年可采,切段晒干或鲜用。【性味归经】苦、辛,温。中华常春藤【功能主治】祛风利湿,活血消肿。用于风湿关节痛,腰痛,跌打损伤,急性结膜炎,肾炎水肿,闭经;外用治痈疖肿毒,荨麻疹,湿疹。【用法用量】15~25克;外用适量,捣烂取汁搽或煎水洗患处。【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本草拾遗》)【异名】土鼓藤(《本草拾遗》),龙鳞薛荔(《日华子本草》),尖叶薜荔(《普济方》),三角风;三角尖(《纲目》),上树蜈蚣(《分类草药性》),爬墙虎、械枫、尖角枫、山葡萄、狗姆蛇(《中国树木分类学》),钻天风(《四川中药志》),百脚蜈蚣(《中国药植图鉴》),钻矢风、枫荷梨藤(江西《草药手册》),风藤草(《西藏常用中草药》),犁头南枫藤、三角箭、土枫藤、散骨风、三叶木莲(《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五加科植物常春藤的茎、叶。【植物形态】常春藤多年生常绿藤本,长达20米。茎光滑,嫩枝上有柔毛如鳞片状,借气根攀援他物。单叶互生,革质光滑;营养枝的叶三角状卵形至三角状长圆形,长2~6厘米,宽1~8厘米,全缘或三裂,基部截形;花枝和果枝的叶椭圆状卵形、椭圆状披针形,长5~12厘米,宽2~6厘米,先端尖,全缘,基部楔形,叶柄长1~5厘米。伞形花序,伞梗长1~2厘米,具棕黄色柔毛;花柄长5~10毫米,无节,有柔毛;花萼有5齿;花瓣黄绿色,5片,卵圆形;雄蕊5,与花瓣交错排列;子房5室,花柱联合成短柱形,果实圆球形,浆果状,黄色或红色。花期8~9月。野生于山野,多攀援于大树或岩石上,庭园常有栽培。分布华北、华东、华南及西南各地。本植物的果实(常春藤子)亦供药用,另详专条。【采集】秋季采收。【化学成分】茎含鞣质(12.01%)、树脂。叶含常春藤甙、肌醇、胡萝卜素、糖类;还含鞣质29.4%。【药理作用】同属植物苏联产常春藤有镇静作用。另一种常春藤则含皂碱体,对真菌生长有抑制作用。【性味】苦,凉。①《本草拾遗》:"苦。"②《本草再新》:"味苦,性微寒,无毒。"③《西藏常用中草药》:"性平,味甘。"【归经】《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经。"【功用主治】祛风,利湿,平肝,解毒。治风湿性关节炎,肝炎,头晕,口眼歪斜,衄血,目翳,痈疽肿毒。①《纲目》:"主风湿流注疼痛,及痈疽肿毒。"②《本草再新》:"治肝郁,补脾利湿,去风滑痰,通行经络,行血和血,并能理气。"③《草木便方》:"治小儿慢惊,风痰。除刀伤犬咬毒。"④《分类草药性》:"治筋骨疼痛,风湿麻木,泡酒服。能洗疮毒。"⑤《开宝本草》:"平肝顺气,明目,治头晕。"⑥《四川中药志》:"治眼生云翳及肝炎。"⑦《中国药植图鉴》:"治小儿白癣肿毒。"⑧《西藏常用中草药》:"活血,舒筋,解毒。治风湿性关节炎。肝炎,跌打损伤,狂犬咬伤等。"【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浸酒或捣汁。外用:煎水洗或捣敷。【选方】①治肝炎:常春藤、败酱草,煎水服。(江西《草药手册》)②治关节风痛及腰部酸痛:常春藤茎及根三至四钱,黄酒、水各半煎服;并用水煎汁洗患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③治产后感风头痛:常春藤三钱,黄酒炒,加红枣七个,水煎,饭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④治疗疮黑凹:用发绳扎住,将尖叶薜荔捣汁,和蜜一盏服之。外以葱蜜捣敷四围。(《圣惠方》)⑤治一切痈疽:龙鳞薜荔一握。研细,以酒解汁,温服。利恶物为妙。(《外科精要》)⑥治衄血不止:龙鳞薜荔研水饮之。(《圣济总录》)⑦托毒排脓:鲜常春藤一两,水煎,加水酒兑服。(江西《草药手册》)⑧治疔疮痈肿:鲜常春藤二两,水煎服:外用鲜常春藤叶捣烂,加糖及烧酒少许捣匀,外敷。(江西《草药手册》)⑨治口眼歪斜:三角风五钱,白风藤五钱,钩藤七个。泡酒一斤。每服药酒五钱,或蒸酒适量服用。(《贵阳民间药草》)⑩治皮肤痒:三角风全草-斤。熬水沐浴,每三天一次,经常洗用。(《贵阳民间药草》)⑾治脱肛:常春藤二至三两,水煎熏洗。(江西《草药手册》春根藤名称:伸筋藤  别名:春根藤、穿根藤、椿根藤、铁骨春根、川筋藤、春根藤仔、香藤仔、槟榔花  特 点:伸筋藤,潮汕地区别名称为。外地别名称为崧筋藤。本品为茜草科九节属穿根藤。为多年生蔓性小灌木。生于山野、沟边、坡地、坑边。  性味与归经:味微甘、涩,性温,无毒。  功能与主治:内服祛风化湿、活血通络、舒筋壮骨、入肝肾经。主治关节痛、风湿四肢痛、腰痛、足根酸痛等。  性状:  伸筋藤为防己科植物中华青牛胆的茎。  中华青牛胆落叶木质藤本,长3~10米。嫩枝被柔毛,老枝无毛,有许多皮孔。单叶互生;宽卵形至圆状卵形,长7~12厘米,宽5~10厘米,先端骤尖,基部心形,上面被短硬毛,下面被绒毛,基出脉5~7条;叶柄长4~10厘米,被柔毛。总状花序腋生,先叶开放;单性异株;花淡黄色。果序长约10厘米,核果鲜红色,内果皮半卵球形,长8~10毫米,腹面平坦,背面具棱脊及多数小疣状突起。种子长约5毫米,半圆球形,腹面内陷。 花期3~4月。 果期7~8月。生于林中。  产地采集  分布广东、广西、湖南等地。全年可采,砍取地上部分,除去嫩枝及叶,切段,晒干。  其它配方功效  1、治风湿关节炎酸痛:伸筋藤30克,与猪脚共煮,冲酒饮汤吃肉。  2、治手关节酸痛:伸筋藤30克,观音串15克,同瘦猪肉共煮,冲酒饮汤吃肉。  3、治腰部酸痛:伸筋藤、钉地根各30克,水煎,冲酒少量服。  4、治腰足酸痛:伸筋藤、钉地根各30克,水煎,冲酒少量服。  5、治腰部扭伤:伸筋藤30克,接骨消15克,水煎,冲酒服。  6、治风湿四肢酸痛:伸筋藤30克,煮猪脚节,或煮猪骨饮汤吃肉。  本品内服常用量藤、叶或根生品30-60克,干品15-30克。(注:伸筋藤有大号伸筋藤和小号春根藤之区分,但其功用在致相同。)  伸筋藤味微苦,性凉;  具有舒筋活络,清热利湿的功效;  主治风湿筋骨痛,腰肌劳损,跌打损伤威灵仙:藤本主产安徽、江苏、浙江,广泛分布两广地区。海南植物志中记载:在海南昌江也有少量分布。性味归经辛,咸,温,有毒。归膀胱经。①《开宝本草》:味苦,温,无毒。②《珍珠囊》:甘。③《纲目》:味微辛咸。④《本经逢原》:苦辛,温,小毒。归经:入膀胱经。①《本草经疏》:入足太阳经。②《本草求真》:专入膀胱,兼入肠、胃等经。③《本草再新》:入肺、肾二经。药性药理1。对心脏和血压的作用 可使麻醉犬的血压下降, 肾容积缩小,浸剂的药效为煎剂的2倍.其降压作用似与对心脏的抑制有关.2. 降血糖作用 威灵仙浸剂对正常大鼠有显著增强葡萄糖同化的作用(即给予大鼠以大量葡萄糖后,尿糖试验仍为阴性), 因此可能有降血糖作用.3。抗利尿作用 抗利尿效果相当,但其作用时间似比脑垂体后叶素为长.4. 对平滑肌的作用 狭叶铁线莲煎剂对小鼠、大鼠及家兔的离体肠管有明显的兴奋作用;但对小鼠离体子宫作用不明显.5。其他作用 在试管内, 水浸剂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水浸剂对奥杜盎小孢子菌也有抑制作用;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煎剂腹腔注射能轻度提高小鼠痛阈,提示其有镇痛作用.煎剂对疟原虫有抑制作用.醇提取液对小鼠中期妊娠有引产作用.6药用价值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消痰水,散癖积。主治痛风顽痹、风湿痹痛,肢体麻木,膝冷痛,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脚气,疟疾,症瘕积聚,破伤风,扁桃体炎,诸骨鲠咽。①《唐本草》:腰、肾、脚膝、积聚、肠内诸冷病,积年不瘥,服之效。②《开宝本草》:主诸风,宣通五藏,去腹内冷滞,心隔痰水久积,症瘕痃癣气块,膀胱宿脓恶水,腰膝冷疼及疗折伤。③《本草衍义》:治肠风。④《本草衍义补遗》:痛在上者('上者'一作'上下者')服之。⑤《本经逢原》:痘疹毒壅于上不能下达,腰下胫膝起灌迟者,用为下引。⑥《南京民间药草》:鲜根泡酒服治胃痛;和白糖打烂敷脑门处一昼夜,见皮肤生泡即除去,治牙龈肿胀。⑦《安徽药材》:捣敷眉心治白喉。⑧《广西中草药》:祛风除湿,通经活络,利尿,止痛。治风湿骨痛,黄疸,浮肿,小便不利,偏头痛,跌打内伤。入地金牛两面针木质藤本芸香科植物两面针的根或枝叶,祛风通络,胜湿止痛,消肿解毒,主风寒湿痹,筋骨疼痛,跌打骨折,疝痛,咽喉肿痛,胃疼,蛔劂腹痛,牙痛,疮痈瘰疬,烫伤。该品为不规则的块片或短段,大小不一,外皮浅黄色,散生黄色皮孔,外皮脱落处呈浅褐色至褐色。切开面皮部浅棕色,厚1~4毫米,木质部浅黄色,可见同心性环纹及密集的小孔。质坚硬,难折断。气微香,味苦而辛辣、麻舌。以根皮厚、气味浓者为佳。行气止痛,活血散瘀。用于跌打肿痛,风湿痹痛,胃痛,牙痛。用量4.5~9克。祛风,通络,消肿,止痛。治风湿骨痛,喉痹,瘰疬,胃痛,牙痛,跌打损伤,汤、火烫伤。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3钱;研末或浸酒。外用:煎水洗;捣敷、酒磨涂或研末撒。药理作用1、根水提取物的注射液,作浸润麻醉剂用于腹部等手术,给药2-6min出现局部麻醉作用。2、从两面针中提取得一种褐色油状物(N-4),对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兔K+透入测痛试验,均表现较好的镇痛作用。此外,尚能抑制小鼠自发活动,协同戊巴比妥钠及水合氯醛的催眠作用。两面针中提取的一种木脂类化合物结晶-8,10mg/kg腹腔注射,对小鼠扭体反应表现有镇痛作用,200?g/kg脑室注射,对大鼠光热刺激也明显提高痛阈。3、两面针结晶-8,10-40mg/kg腹腔注射可诱发小鼠僵住症,20mg/kg腹腔注射可诱发大鼠僵住症。4、两面针结晶-8,1&10-6-1&10-4g/ml浓度,对正常豚鼠离体肠管无影响,但可对抗乙酰胆碱、匹罗卡品、BaCl2及组胺引起的肠管收缩。附方1.治喉闭,水饮不入:入地金牛根,擂烂,用黄糖煮,做成弹子,含化,(《本草求原》)2.治风湿骨痛:两面针根皮三钱,鸡蛋一只。水煎服。(《陆川本草》)3.止牙痛:一。两面针干根三至五钱。水煎服;或研成粉五分,水冲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二。两面针四两,了哥王一两。加入75%酒精500O毫升(浸),用棉花蘸药水塞入患处。(《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4.治跌打劳伤,风湿骨痛:两面针根一两,泡酒一斤,七天后可服,每次服5~10毫升,一日三次;或用两面针根三至五钱,煎服。(《云南中草药选》)5.治烫伤:两面针干根,研成粉撒布局部,在撒粉前先用两面针,煎水外洗。(《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6.治对口疮:两面针鲜根皮配红糖少许,捣烂外敷。(《福建中草药》)7.治蛇咬伤:一。鲜两面针根一两。水煎服;另用鲜根酒磨外敷,二。两面针干根研末,每次三钱,开水送服;另取末调米泔水外敷。(《福建中草药》)白木通落叶或半常绿缠绕灌木,高6~10米,全体无毛。掌状复叶;小叶3枚,卵形或卵状矩圆形,长3~7厘米,宽2~4厘米,先端圆形,中央凹陷,基部圆形或稍呈心脏形至阔楔形,全缘或微波状,二面均淡绿色。花雌雄同株,总状花序腋生,长约15厘米,总花梗细长;花紫色微红或淡紫色。药材产四川、湖北、湖南、广西等地。细木通:又名子木通、藤通。为枝细色白者,品质较佳。以茎条均匀、断面色黄白、无黑心者为佳。9月采收,截取茎部,刮去外皮,阴干。【功 效】:泻火行水。通利血脉。【主 治】:治小便赤涩,淋浊,水肿,胸中烦热,喉痹咽痛,遍身拘痛,妇女经闭,乳汁不通。[1]【性味归经】:苦,凉。①《本经》:&味辛,平。&②《吴普本草》:&雷公:苦。&③《别录》:&甘,无毒。&④《药性论》:&微寒。&⑤《海药本草》:&温平。&入心、小肠、膀胱经。①《纲目》:&手厥阴心包络,手足太阳小肠、膀胱。&②《本草汇言》:&入手少阴、足太阳经。&③《药品化义》:&入脾、心、小肠、膀胱四经。&④《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⑤《要药分剂》:&入心、肾、膀胱、小肠四经。&李中梓:木通,功用虽多,不出宣通气血四字。《纲目》:木通,上能通心清肺,治头痛,利九窍,下能泄湿热,利小便,通大肠,治遍身拘痛。《本经》及《别录》皆不言及利小便治淋之功,甄权、日华子辈始发扬之,盖其能泄心与小肠之火,则肺不受邪,能通水道,水源既清,则津液自化,而诸经之湿与热,皆由小便泄去,故古方导赤散用之。杨仁斋《直指方》言人遍身胸腹隐热,疼痛拘急,足冷,皆是伏热伤血,血属于心,宜木通以通心窍,则经络流行也。《日华子本草》:安心除烦,止渴退热,治健忘,明耳周,治鼻塞,通小肠,下水,破积聚血块,排脓,治疮疖,止痛,催生下胞,女人血闭,月候不匀,天行时疾,头痛目眩,赢劣乳结,及下乳。血竭,药名。别名:骐驎竭、海蜡、麒麟血、木血竭。药材基源:棕榈科植物麒麟竭果实和藤茎中的树脂。具有活血散瘀,定痛,止血生肌的功效。目前国产血竭多为百合科剑叶龙血树或柬埔寨龙血树树脂,进口血竭较为少见。【功效】内服活血散瘀,定痛,外用止血生肌,敛疮。【主治】①淤血经闭、痛经,产后瘀阻。②症瘕痞块,胸腹刺痛。③跌打损伤,淤血肿痛。④外伤出血,溃疡不敛。【性味归经】甘咸,平。①《雷公炮炙论》:&味微咸甘。&②《唐本草》:&味甘咸,平,有小毒。&③《本草蒙筌》:&味草血竭辛咸,气平,有小毒。&入心、肝、脾经。①《纲目》:&手足厥阴。&②《本草经疏》:&入足厥阴,手少阴经。&③《本草新编》:&入肾。&【用法用量】内服:研末,1~3克;或入丸剂,外用:研末撒或入膏药内敷贴。【用药忌宜】①《日华子本草》:&得密陀僧良。&②《本草经疏》:&凡血病无瘀积者不必用。&【药物配伍】1.配没药,其活血破瘀之力增强,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2、配乳香,活血生肌,又敛疮,伸筋,故可用于恶疮痈疽,久不收口,金疮出血,创口不合等症。【别名】麒麟竭(《雷公炮炙论》)、海蜡(侯宁极《药谱》)、麒麟血(《圣惠方》)、木血竭(《滇南本草》)。原植物麒麟竭又名:渴留(《唐本草》)【处方名】血竭、血杰、血力花、血结、血竭粉、麒麟竭等【商品名】麒麟竭:又名血竭花,为植物麒麟竭的果实及树干中的树脂。主产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伊朗。我国广东、海南、台湾等地也有种植。品质优良,为血竭正品。按质量好坏依次分为麒麟牌、手牌、皇冠牌、五星牌四种商品规格。均以外色黑似铁、研面红似血、火燃呛鼻者为佳。【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伊朗;我国广东、台湾亦有种植。想来:马来西亚追风油里的苏丹木,以及新加坡新狮子油大约都有它的身影。----转载者 杏林道人用藤类药心法总解凡用药者,一物自有一特性,各不相同。然细辩之,亦有其共性。下几篇,即是言此共性,希望于学医者观之,略有启发助益,则幸甚。 以藤类言之,多绕木攀援、屈曲而生,故在卦为巽木。巽主风,且藤者截断而视之,中多孔而通,故能通络而祛风,此其大意也。 以吾之意,凡物之钩扯牵绊者,多能祛风。藤类缠绕树木,使其数株相牵连,风来时每不易动摇,此即其熄风之意也。明此,故知: 钩丁, 钩扯牵挂而能熄风;苍耳子, 粘衣裹发而能祛风,另外如白蒺藜、鹤虱等等,皆是如此。即如磁石,质重色黑而潜镇,能引铁使之相吸附而静,且金属肺,是以细辩之,当能纳肺气而平喘,磁石吸铁,使肺金静而归肾之意也。然亦有祛肺之风邪之意,因为铁动之时乃有风之象,然磁石能使之静,此即息其风也。故磁石能祛肺肾之风而止痒,女子阴痒属肺肾之风邪骚扰者可以用之,皮肤瘙痒宜可以用。有人问我磁石何以止痒,在此就此篇解答之。 以上种种,并非臆测,而是至理,是更高的科学。正所谓,大道至简至易,并不是非要显微镜或者实验室证明了才是真理。如果这样,人体的经络穴位、大脑思维,这些至今为止都还是未知而又确实存在的东西,它是不是科学呢? 所以吾常言,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医;不知&道&者,不足以言至理。 再议藤类,鸡血藤,色红如血,故入血补血而祛风,其又禀承藤类通窜之性,且执断口视之,可见外圈有紫黑色园环,形似血管,所以主入血管,能活通血脉。藤类茎中多孔,其性宣通,其象属肺,且藤类于汁液输送尤速,故多能通调水道而利水湿,此亦藤类多能祛风湿之真正原因。所以用药者当知藤类药平常用之能祛风湿,大量用之能利水消肿,如鸡血藤,用至60克,可以补血活血而消身肿。天仙藤,其果马兜铃,形特象肺脏,故得肺通调水道之力尤厚,所以尤其擅长利水除湿消肿。青风藤,色青,青色主痛主风,所以尤其擅长除风止痛。其余藤类,如此辨之,即能得其大意,临床如此用之方能灵活达变,日久即能通明矣。 木类,其长高也,为其升发之性;其长粗也,为其横散之力。藤类缠绕树杆,阻其长粗,此即约束其横散之力,故肝木横而不敛,亦可以用藤类敛束之,味酸者胜,然究竟非白芍可比,用之佐制可也,学者又不可不知。
  吾熟读本草20余本以后,解之析之日多,开始渐渐淡忘诸药,现在心中无一部本草之碍,甚至随手拈来乱开一气,却往往多收佳效,或在于此也。
  有中医宋某,鉴于毕业于中医院校数年,仍然苦于临床,于是自费去北京参加某中医专家皮肤病专科培训。月余后来吾处,余问之何如,对答曰:花了两千余元学费,亦复茫然。稍停,叹曰&广告夸的呱呱叫,临床用来不见效!&末了,出示一方,言治疗外阴白斑密方,其后有阴痒重加磁石一条,不知何解?余当时以上言答之。闻之欣然,似乎略有所得。余再问之&汝学中医八载,可知白鲜皮何以止痒,地肤子、蛇床子、鹤虱等等又何以止痒?如何辩而用之?&其惭而摇头,曰&人未曾言,亦未曾思。&余叹之,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啊!遂有了想提前写点真东西的想法。
  《养生堂》通经活络话藤药专家:吕培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外科主任医师
  《通经活络话藤药&1》 关键词:血瘀阻络、首乌藤、寒湿阻络
  许多人认为,人过五十腿脚衰老仅仅只是自然规律,是不可避免的。专家告诉我们,人体下肢的动静脉发生血瘀阻络,往往才是导致腿脚走向衰老的&元凶&。一旦下肢发生血瘀阻络了,轻者,腿脚酸胀麻凉、疼痛难忍;重者,可导致截肢、甚至是死亡。敬请收看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外科吕培文主任医师主讲的《通经活络话藤药&1》。专家提示:假如你的足趾无缘无故开始变黑,一定要警惕,及时就医做相关检查,辨别是否由血瘀阻络引起,避免情况进一步恶化。更多内容请收看本期节目。
  专家提示: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藤类药,实际上有通经活络的神奇疗效,比如说首乌藤,也就是何首乌的茎蔓,它可治疗因寒湿引起的血瘀阻络。更多内容请收看本期节目。
  专家提示:寒湿阻络是血瘀阻络的一种现象,寒湿阻络的形成是有几大原因,一是因为脾肾之气不足;二是因为冬天不注意保暖,夏天不注意防湿;三是外受寒湿影响;四是因为内耗精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这几种情况,能较好地预防寒湿阻络。更多内容请收看本期节目。
  专家提示:正确区分寒湿阻络的症状,是预防寒湿阻络的关键所在。寒湿阻络有几个最明显的症状,第一是下肢酸胀麻凉疼痛;第二是皮色改变伤口不愈;第三是间歇性跛行。伴有三高者,更易形成寒湿阻络。更多内容请收看本期节目。
  名医经验方:针对人体下肢的寒湿阻络现象,专家推荐赵炳南经验方&&首乌藤洗剂,这种洗剂由四种中药组成,首乌藤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专家说,该洗剂在临床中运用较为广泛,也在治疗寒湿阻络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适应症、禁忌、注意事项等请收看本期节目。
  专家推荐:冬季服用首乌藤粥,能适当起到益气补血和安神的作用。这款粥性平,不寒不燥,适用于各类人群服用。适应症、禁忌、注意事项等请收看本期节目。
  《通经活络话藤药&2》 关键词:湿热阻络、金银藤、金银花
  &冬令进补,春天打虎&,老祖宗留下的这句古训,成了现今人们冬季保健的最大理由。于是药补食补齐上阵,都希望能补出一个健康的体魄。到最后,反可能补出副作用。请继续收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外科主任医师吕培文主讲的《通经活络话藤药&2》。专家提示:假如冬季出现上火的症状,不论是虚火还是实火,都可以使用金银花来去火。金银花有清热解毒作用,古人对它评价很高,称久服轻身,长年益寿。适应症、禁忌、注意事项等请收看本期节目。
  火有虚实之分,专家提示:平时老百姓一有火就爱服牛黄解毒,牛黄上清等中成药,这类药是大凉药,一般用于毒热炽盛的实火,如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牙龈肿痛,大便干燥等,不可多服。特别是老年人尤其要注意,老年人多为虚火,久用凉药易伤脾胃。怎么分辨虚火与实火呢?更多内容请收看本期节目。
  专家提示:去火药分为甘寒药与苦寒药。虚火可以用一些养阴清热的药,在清热的药中可选择金银花、芦根、石斛等,因为这些药属甘寒的,不是苦寒。苦寒的清热解毒药有黄连、黄芩、连翘、板蓝根、蒲公英等,久用这些苦寒药,很容易损伤脾胃。所以在冬季、一般上点火建议用像金银花这类药,既去火又不伤胃。适应症、禁忌、注意事项等请收看本期节目。
  专家认为:湿热阻络由于是湿热之邪入侵,造成气血瘀滞,脉络阻塞不通,轻者会造成肢体或皮肤上一些疾病。重者可出现静脉炎,小腿皮肤出现条索样红肿,有压痛,行走很困难。湿热阻络大多起病比较急,有的来势凶猛。更多内容请收看本期节目。
  与金银花相比,金银藤对于湿热阻络的效果更好。因为藤类有通络的作用,另外它也有清热的作用,可谓一箭双雕。更多内容请收看本期节目。
  专家推荐:冬季服用金银藤薏米粥,既能健脾益气,还能清热凉血,利湿消肿。这款粥对于脾胃湿热的人来说更为合适。适应症、禁忌、注意事项等请收看本期节目。
了解该症状的其他症状起因:
今日坐诊大夫
盛燕副主任医师
擅长:小儿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的中...
血瘀阻络&是怎么引起的?
血瘀阻络&如何治疗?
血瘀阻络&吃什么好?
血瘀阻络&病人的经验分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桑葚泡酒有什么作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