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总管内经增宽,肝管明显扩展是为什麽有的人命运多舛意思需要手术吗

>> >>胆总管内径0.5cm,怎么办
胆总管内径0.5cm,怎么办
医生提醒:微信加医生为好友,快速帮您诊断
已回答19184条
医生建议:一般情况下成年人正常胆总管内径为(6~8)mm的。您的检查报告显示您的胆总管内径为5mm,说明也是正常的,建议不要太担心。
(不少于10个中文字符)
直购热线:400-
可能相关的药品
向专家医生提问专业医生在线,十分钟内快速回复!
请输入您的问题
看过本问题的人还看过
继发性胆总管结石
就诊科室:
病变部位:
典型症状:
混淆疾病:
相关用药指导
相关健康资讯
相关治疗医生
吉布席&主任医师临沂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毛伯能&主任医师宜兴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蒋宏平&副主任医师道县人民医院外科
刘翼&主治医师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相关治疗医院
医院地区等级
小儿血液科热门问答
小儿血液科专业医生在线
已帮助 5672896 位患者
相关疾病问题
【一次性使用薄膜检查手套(PE薄膜)】
【继发性胆总管结石】
【成年人二便失禁】
儿童钙补充。
健客价:¥37.00
用于预防和治疗因儿童...
健客价:¥14.00
清肺,解表,化痰,止...
健客价:¥24.50
清热解毒,透表豁痰。...
健客价:¥25.00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健客价:¥29.00
有效迅速消除伤风感冒...
健客价:¥26.00
健胃消食。用于脾胃虚...
健客价:¥9.00
清热解毒,解肌退热。...
健客价:¥22.50
用于成人、儿童及一岁...
健客价:¥290.00
法国进口,专为儿童及...
健客价:¥176.00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苏忠学大夫本人发表
胆总管内径增宽
状态:就诊前
&副主任医师
一般认为胆总管直径不超过1厘米,如果超过1厘米就认为胆总管增粗,应该寻找原因。可以检查肝脏功能,做上腹部CT检查,进一步寻找原因。
状态:就诊前
谢谢苏大夫,检查肝脏功能显示正常,身体没有异常感觉,经医院诊断说继续观察,我还是担心是否有其他问题!
&副主任医师
不妨2-3个月后再检查一次,换个医院,看是否还有扩张。
1.扫码下载好大夫App
2.点击中的"免费咨询"描述病情
3.成功后,医生会在24小时之内回复
疾病名称:黄疸、胆道上端狭窄&&
希望得到的帮助:请医生给我一些治疗上的建议,目前病情是否需要手术?
病情描述:黄疸、胆总管上端狭窄、CT增强片子发现胆管下端有直径0.5cm肿物
疾病名称:胆总管梗阻&&
希望得到的帮助:希望尽快看到回复
病情描述:胆部有痛肋骨有胀痛吃饭也吃不多就饱后背有疼痛感
疾病名称:胆总管上端扩张下端梗阻炎症大&&
希望得到的帮助:请医生给我一些治疗上的建议
病情描述:胆囊部分疼吃饭多了也疼腰部有点涨,大便拉黄水
疾病名称:胆囊切除&&肝门总管狭窄肝门部胆管多发结石脾大&&高位胆道梗阻胆总管结石&&
希望得到的帮助:查明病因,根除病源。
病情描述:男,45岁。去年8.28号在阜新市中心医院做了胆囊切除术。术后5个月开始间断性发烧,去医院做思维彩超发现胆总管结石。今年9.14号在沈阳陆军总院做了内窥镜胆管取石,术后黄疸居高不下,半个月后肝...
疾病名称:胆总管狭窄&&
希望得到的帮助:能抽烟喝酒吧
病情描述:在医院已经做了胆肠吻合术 恢复正常 问问大夫能抽烟喝酒吧
投诉类型:
投诉说明:(200个汉字以内)
苏忠学大夫的信息
胆石症、阻塞性黄疸、肝脏肿瘤、胰腺肿瘤和脾脏疾病的外科治疗
苏忠学,男,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中华医学会员,长期从事消化道疾病外科治疗和研究工作。在日本留学一年...
苏忠学大夫的电话咨询
90%当天通话,沟通充分!
肝胆外科可通话专家
北大人民医院
北大人民医院
北大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
航天中心医院
上海市肿瘤医院
胰腺肝胆外科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肿瘤医院
胰腺肝胆外科
热点问题推荐胆总管,胰管增大是什么意思?
做了B超,显示胆总管,胰管增大,想问下这是什么原因早成的,会有影响吗?怎么治疗~
09-12-11 &
胆总管-疾病介绍编辑本段  1、什么是先天性胆管扩张症??胆总管囊肿??为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先天性胆道畸形。  指胆总管的一部分呈囊状或梭状扩张,有时可伴有肝内胆管扩张的这样一种先天性畸形。也称为胆总管囊肿。即使在当今,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教科书及文献上,本症的病名仍有多种叫法。如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胆总管囊肿、先天性胆总管扩张症、原发性胆总管扩张或巨胆总管症等等。近年,对本症的病理、形态、病因等研究的深入,发现除了胆总管的囊性扩张之外,约有半数的患者仅表现为胆总管的梭形或圆柱形扩张,而非巨大的囊肿。另外除了肝外胆总管的扩张外,约1/4的病例同时合并有肝内胆管的扩张,肝内胆管可呈梭形甚至小囊样扩张,因此,近来国内外普遍倾向认为将该症称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更为合理,更能全面地反映本病的病理变化,更好地包容该症的多个方面。   2、这种病多见吗?像其他先天性胆道畸形一样,本症在亚洲东方人中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欧美白人。女性发病高于男性,约占总发病率的60~80%。本症在各年龄阶段均可见到,但囊肿型大多在10岁以下的儿童期获得诊断而得到治疗,梭状型则有较多延迟致成人期才被发现者。  3、先天性胆管扩张症主要的病变或危害是什么?先天性胆管扩张症主要的病变有(1)胆管扩张,反复发作的黄疸、炎症,每一次发作都会对肝脏造成损害。(2)胰胆合流异常的存在会引发很多严重的问题。(3)胆道穿孔。(4)胆道癌症的发生。一组统计报道,癌症发生时的平均年龄仅为35岁,比未接受手术者约早10年,而且相当一部分为30岁以前发病者。从接受内引流手术到胆道癌变发生的时间,不同内引流手术起发生癌变的时间不尽相同,但有约2/3病例在10年以内发病,也有时间超过20年以上者。对于发生部位,80%发生于扩张部胆道,10%发生于胆囊。具统计,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接受囊肠吻合内引流手术者,其发生胆道癌的几率是正常人群的35倍。  4、患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必须手术吗?明确回答,必须手术治疗。另外,建议要施行新式的正确的手术。应该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来进行。25至30年以前,对于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治疗,几乎均行囊肿-肠管吻合的内引流手术。但随后发现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癌变病例有相当一部分为接受内引流手术的患者,其中以囊肿十二指肠吻合为最多。具统计,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接受囊肠吻合的内引流手术者,其后来发生胆道系统癌的几率是正常人群的35倍(1)(5)。60年代末、70年代初,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合并胰胆合流异常的问题引起小儿外科学者的广泛关注并认可(5)(6),特别是近年各种胆道癌变的机理研究都提示可能与胰胆合流异常有关(7)(8)。因此,采用囊肿切除胰胆分流胆道重建的标准术式已为国内外学者所认可和广泛采用,而定为治疗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标准手术。许多资料都显示这种所谓的新式手术可以有效地解决胆道癌变及诸多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问题。这是治疗先天性胆管扩张症一个极大的进步。笔者进一步提出新式手术观念。 胆总管-新式手术观念编辑本段  应该进行什么样的手术? 请介绍您的新式手术观念十余年来的临床经验中经常发现即使施行了这种标准的根治手术,即囊肿切除、胰胆分流、肝管空肠吻合术,对于大部分患者十分有效,而对部分患者则仍有较多的术后胆道感染的并发症。其机理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即对其原因和对策进行了探讨。临床发现,胰胆分流胆道重建手术中即使采用了多种抗返流的方法,仍不能完全解决术后肠胆返流的问题(9)(10)。本组病例中几乎均有胆道积气也说明这一点。即使有返流存在,但多数患者多数情况并不发生胆道的感染。考虑只要肠胆吻合口及其近端胆道无狭窄的存在,即使发生返流,返流物也会随即排除,无潴留而不会引致感染。然而临床经常发现,先天性胆管扩张症除了肝外胆总管的扩张外,约有30~46%的病例合并存在肝内胆管的扩张。本组肝内胆管扩张的发生率达43.7%,而其中60%为囊样扩张,呈“葫芦”状,其汇入肝总管的开口表现为瓣膜状、隔膜状或细短管状狭窄。如果囊肿切除、肝总管肠管吻合之后,肝内胆管狭窄的问题未解除,则术后返流性胆管炎发生的可能性则大增。本文第二组病例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第一组则是一例证。说明在标准术式即囊肿切除胆道重建的基础上对远近端胆管的进一步处理可有效地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以笔者体会,术前b超或ct检查提示合并肝内胆管扩张者应高度怀疑是否存在肝内胆管的狭窄,在术中进一步进行胆管造影、胆道镜观察、胆道探子行肝内胆管及胆总管远端探察、术中直视观察等,以了解远近端胆管病变。肝内胆管狭窄多发生于左右肝管汇入肝总管或在一级肝内胆管起始处,经肝总管的开口多可通过隔膜切除、纵切横缝的方法扩大“葫芦”的开口,解除狭窄。目前,先进的螺旋ct三维成像、mrcp、mri三维成像等方法也可为手术前的术式选择提供指导(11)(12)。笔者认为以往为防止吻合口狭窄而保留较多的肝总管壁,即保留较大的肝总管“喇叭口”的方法并不可取,强调术中要在充分了解远近端胆管病变的基础上选择进一步的处理方式。  胆总管-主要症状编辑本段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主要症状是什么?临床表现本症患者女性多于男性。笔者曾统计186例中,男女之比为1:2.9,结合其他报道男女之比为1:2.5~4。以往国内报道发病年龄较小,约半数以上为3岁以前获得诊断,但随着对梭状型胆管扩张症认识程度的提高,检出率大为增加,成人的发病病例也逐渐占有相当的比率。如日本的报道,14岁以上的非小儿外科病例占有发病的半数以上。相信随着梭状型病例获得诊断的增多,平均发病年龄会上升。许多教科书都描述腹痛、黄疸及腹部肿块为本病的3个典型症状。但许多患儿,特别是梭状型者多不同时具有上述的“三主征”。临床上常以其中1-2种表现就诊。据笔者对186例的分析统计,同时存在者只占20-30%。腹痛 多局限在上腹、右上腹部或脐周围。疼痛性质以绞痛为多,也可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的钝痛、胀痛或牵拉痛。有时高脂肪或多量饮食可诱发腹痛发生。幼小病儿腹痛的表现因不会诉说,常易误诊。以笔者经验,相当一部分婴幼儿腹痛时常呈头肩向下的跪卧位姿势,似可作为一种参考。有的腹痛反复发作,持续数月乃至数年,疼痛发作时常伴有黄疸,并可同时有恶心、呕吐、厌食等消化道症状。据统计,具有腹痛者占60-80%。有的突发急性腹痛并有腹膜刺激症状,常见胆总管穿孔,继发腹膜炎。笔者经历数例,多哭闹不安,呕吐,进行性腹胀加重,但腹膜刺激征较胃肠穿孔为轻,均经腹腔穿刺抽出胆汁性腹水而获诊断。肿块 多于右上腹部或腹部右侧有一囊性感光滑肿块,上界多为肝边缘所覆盖,大小不一。笔者曾见超过脐下接近盆腔的巨大腹部肿块病例。可有轻重不一的触痛。部分囊肿的下端胆总管处有瓣状皱襞,起活瓣作用。内容排出则囊肿变小,见黄疸亦渐消退,这时囊肿体积会变小,黄疸减轻。在本病的诊断上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梭状型胆管扩张症则不会触及腹部肿块。黄疸 间歇性黄疸为其特点,大多数病例均存在此症状。笔者的统计病例中囊肿型的黄疸发生率为86%,而梭状型达92%。出现黄疸时间隔期长短不一。严重黄疸可伴有皮肤瘙痒,全身不适。黄疸出现和加深说明因胆总管远端梗阻,胆汁引流不畅所致。 可能是由于合并囊内感染或胰液反流所致。当炎症减轻,胆汁排出通畅,黄疸可缓解或消退。部分患儿黄疸加重时,粪便颜色变淡,甚至呈白陶土色了,同时尿色深黄。除3个主要症状外 ,合并囊肿内感染时可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8~39 ℃,亦可因炎症而引起恶心、呕吐的消化道症状。7、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为什么会发生癌变?近年对胰胆合流异常患者胆道癌变的机制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主要有如下几种学说:(1)胆汁中的致突变物质的致癌学说,董教授较全面地对胰胆合流异常与胆道癌变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并通过制做动物模型,检测患者及胰胆合流异常动物模型胆汁的致突变性,对其制癌机制进行研究。初步提出了由于胰胆合流异常存在,胰液与胆汁合流, 胆道内的胰液可以使被肝脏解毒、轭合并随胆汁排至胆道的致癌物质重新脱轭合而恢复其致癌性的新学说。即:人类生活的环境里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如污染的空气﹑香烟﹑烤焦的肉类等等都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正常人摄入后被吸收﹑经血液转运至肝,在肝脏多种解毒酶类的作用,致癌物质被轭合解毒,经胆肠排出体外。所以,对于正常人,即使少量摄入致癌物质,也并不致癌。但在胰胆合流异常患者,由于胰液向胆道逆流, 胆道内含有大量胰液,胰酶可以使被肝脏解毒、轭合并随胆汁排至胆道的解毒致癌物质重新脱轭合而恢复其致癌性。尤其合并胆管扩张症的患者,胆汁郁积﹑滞留胆道时间长,因此,胰胆合流异常患者的胆道癌发生率较正常人要高得多。该假说提出后,曾在美国﹑日本的国际杂志发表,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专题介绍,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可。(2)胰液逆流破坏学说:由于胰液的分泌压明显高于胆汁的分泌压,胰胆合流异常患者经常会发生胰液向胆道的逆流。胰液进入胆道,许多种胰酶在胆道会被激活,激活的胰酶对胆道粘膜产生破坏作用。在胆道粘膜的破坏→修复→破坏的过程中,发生化生而致癌。 (3)胆汁酸致癌学说 :胆汁酸的代谢产物胆酸和脱氧胆酸的化学结构与已知的某种致癌物质的结构相似,两种胆汁酸的代谢产物可能变性而成为这种致癌物质。在胰胆合流异常和胰液向胆道的逆流的情况下,这两种胆酸的含量明显增加。另外,正常情况下含量极微少的石胆酸在胰胆合流异常患者胆汁中明显增多,而这种胆酸已被证实对胆汁中致突变性的产生具有促进作用。胆总管-研究情况编辑本段   能介绍一下您对本病诊治的研究情况吗?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胆道癌发生机制与手术干预对策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通过卫生部主持的成果鉴定。为国际先进,部分研究居国际领先。(张院士为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新的假说提出后,即受到国内外临床医学、胆道外科界的广泛重视。曾在日本第十四届胰胆会议、中国科协首届青年科技大会、中华小儿外科第一届肝胆学术会议、第一届全国小儿肿瘤会议大会发言。曾应邀参加第30届日本胆道学术大会(日本神户),并作特别讲演,受到好评。接受大会主席、著名癌变学者tahara的邀请,作为20余位各国特邀专家中的唯一一位中国教授参加了96年在日本广岛举行的第一届国际消化器癌大会,做专题讲演,受到好评与重视。该研究曾在曾在国内外著名杂志《中华小儿外科杂志》、美国《carcinogenesis》、日本《胆道学会杂志》等杂志和相关医学学术专著中发表论文和专著文章20余篇。并在第七届全国普外科学术会议上做专题讲座推广介绍了本课题。多篇论文被引用。多次在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推广介绍。该假说的提出在理论上阐述了胰胆合流异常胆道癌高发生率的机制问题, 为该症的正确治疗、胆道癌的预防提供了有益的理论依据。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父亲也是这个病,胆囊炎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而且他胆总管里的结石把胆管堵塞死了,造成阻塞性黄疸,半个月前做了胆囊切除手术和胆总管探查疏通手术,现在慢慢康复中.建议你立即去三甲以上的医院做这种手术,因为胆总管里的结石最好是开腹取最好,目前有些微创手术也能做,但是你要弄清楚胆总管里的结石是原发性的还是继发性的,是大颗粒的还是泥沙型的,开腹取结石病人可能辛苦一些,但是可以把胆总管疏通一下,这样也值.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位于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胆呈囊形,附与肝之短叶间,与肝相连。肝和胆又有经脉相互络属,互为表里。  胆囊在右上腹,肝脏的下缘,附着在肝脏的胆囊窝里,借助胆囊管与胆总管相通。它的外型呈梨形,长约7~9厘米,宽约2.2~3.5厘米,其容积为30~50毫升,分为底、体、颈三部。底部游离,体部位于肝脏脏面的胆囊床内,颈部呈囊状,结石常嵌顿于此。胆囊管长约2~4厘米,直径约0.3厘米,其内有螺旋式粘膜皱襞,有调节胆汁出入作用。胆囊管及其开口处变异较多,手术时常易损伤此处.   胆   胆,原作瞻。《说文·肉部》说:“赡,连肝之腑,从肉詹声。”胆在右胁之内,附于肝之短叶间,其形若悬瓠,呈囊状,现代称之为“胆囊”。胆内贮藏胆汁,是一种清净、味苦而呈黄绿色的“精汁”,亦称“清汁”,故《灵枢·本输》称胆为“中精之府”,《千金要方》称胆为“中清之府”,《难经·三十五难》称之为“清净之府”。《难经·四十二难》说:“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二铢,盛精汁三合。”   胆有经脉与肝的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故《灵枢·本输》说:“肝合胆”。   胆的生理功能,一是贮藏并排泄胆汁;二是主决断。   胆贮藏、排泄胆汁,其与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有关,参与六腑的“传化物”,故胆为六腑之一。但胆不容纳水谷、传化浊物,与其他腑又不同;胆贮藏胆汁为精汁,故胆又属奇恒之府。   1.胆贮藏排泄胆汁   《灵枢·本输》说:“胆者,中精之府。”《难经·四十二难》说:胆内“盛精汁三合。”是言胆有贮存胆汁的功能。胆汁是由肝的精气所化生,如《东医宝鉴》说:“肝之余气,溢入于胆,聚而成精。”肝生成胆汁是不间断的,而胆汁排泄到小肠是间断性的,生成与排泄这两个过程显然不是同步的,于是胆就担负着贮存胆汁的功能。贮存的目的是为了调节胆汁生成和排泄之间的关系。所以,贮存是为排泄的需要,是暂时的。   胆的上方有管道与肝相通,肝之余气化生胆汁,然后通过此管道流到胆内;胆的下方有管道与小肠相通,随着消化的需要,胆汁经此管道排泄到小肠中,以帮助对饮食物的消化。清·吴鞠通在《医医病书·小便论》中说:“胆无出路,借小肠以为出路。”《医学衷中参西录·医话》说:“徐灵胎注《神农本草经》则以‘木能疏土’解之,是谓肝胆属木,脾胃属土。徐氏既云‘木能疏土’,是明肝胆助肠胃化食,而胆汁能助小肠化食之理即在其中矣。”因此,胆排泄的胆汁,具有帮助对某些饮食物消化的作用。   胆腑通畅,贮存和排泄胆汁的功能才能正常进行。胆腑阻塞不通,必然会导致胆汁排泄不畅。胆腑阻塞的因素,主要有湿热、瘀血、砂石、寄生虫等直接阻塞管道,或气机紊乱所致胆管痉挛,形成胆腑不通的病理变化,从而产生胁肋胀满、疼痛等症。由于胆汁对消化饮食有特殊作用,所以胆汁排泄不畅,则会影响到消化功能,产生食欲不振、厌食油腻、腹胀、大便秘结或腹泻等症。胆汁上逆,可见口苦、恶心、呕吐黄绿苦水等症。胆汁外溢肌肤,则可发生黄疸。   胆排泄胆汁还与肝有重要关系。肝通过疏泄功能以调畅气机,令胆气疏通,胆汁畅流。所以,肝的疏泄功能直接控制和调节着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肝疏泄正常,胆汁排泄畅达,消化功能就正常。若肝失疏泄,则可导致胆汁排泄不利。胆汁郁结,肝胆气机不利,导致肝胆同病,出现消化吸收方面的病变。所以有“肝胆同主疏泄”的说法。   2.胆主决断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所谓中正,即处事不偏不倚,刚正果断之意。胆主决断,是指胆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措施的功能。对胆的概念认识,如同其他脏腑一样,既有与实质器官相联系的一面,如贮存、排泄胆汁的胆囊;又有据此而取象类比归类某些功能的一面,如主决断作用的胆,属于精神活动范畴。   胆的决断功能,对于御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如大惊卒恐等)的不良影响,以调节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维持脏腑相互之间的协调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的变化,特别是剧烈的精神刺激,会影响脏腑气血的正常活动。胆气强壮之人,虽受突然刺激而有所影响,但其影响程度较轻,恢复较快;胆气虚弱之人,则往往因之而形成疾病。这反映了胆有维持精神及脏腑气血活动相对稳定的功能。   胆主决断与心主神志密切相关。《素向·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人的精神活动虽由心主管,但其他脏腑也参与,不同的脏腑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心对精神活动起主宰作用,而胆起决断作用。胆气通于心,不仅是心与胆均“盛精汁三合”(《难经·四十二难》),胆的经脉“上肝,贯心”(《灵枢·经别》),而主要是在神志上的主辅配合关系。心藏神,神之主在心;胆主决断,某些神志活动又决于胆。在神志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为用。临床上,如果胆病,胆气就会上扰心神而出现心悸不宁,惊恐畏惧,嗜睡或不眠等症。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因此,临证时,心病怔忡,可从胆治;胆病战栗、癫狂,尤当治心。   胆主决断功能,实际上是与肝主谋虑相关联的。《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王冰注曰:“勇而能断,故曰将军;潜发未萌,故谋虑出焉”,“刚正果决,故官为中正;直而不疑,故决断出焉。”谋虑,即思维筹划、比较鉴别、分析推理等的思维过程,但潜发未萌,不能付诸实施,只有通过决断,才能对上述思维过程作出行为的决定。这种决定,需要阳刚之气。肝胆之气皆属于木,而肝为体、属阴,胆为用、属阳。谋虑为阴,决断属阳。谋虑出于肝,决断出于胆。故胆决才能肝谋,正如《类经·藏象类》所说:“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因此,胆气壮实,决断无差,使人行为果敢而正确。胆气虚馁,则虽善谋虑,而不能决断,事终难成。故《素问·奇病论》又说:“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王冰注曰:“肝与胆合,气性相通,故谋虑取决于胆。咽胆相应,故咽为使焉。”临证时,对谋虑不决者,常见肝胆同病之证,故施以肝胆同治之法。   胆的决断,还反映了人体正气的盛衰。只有正气强盛,内气充实的人,才能“胆气壮”,才能主决断而有果敢行为。由于正气对外邪具有抵抗作用,所以胆气的壮与弱,标志着人体正气的盛与衰,也标志着人体抗邪能力的强与弱。人有决断和果敢,其生理功能就处于旺盛状态;如果决断不出,其生理功能就处于平静或低下状态。这种不同的生理反应在防病治病方面是有重要影响的。《素问·经脉别论》指出:“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这里的勇怯,即反映了胆气的强弱。它不仅说明了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还反映了人体脏腑功能状态和气血运行的盛衰等。   3.十一脏取决于胆   十一脏取决于胆,语出《素问·六节藏象论》:“藏象何如?……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十一脏取决于胆,历代注释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一,以胆主决断作解释。如王冰注《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上从心脏,下至于胆,为十一也。然胆者,中正刚断无私偏,故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此虽具启示,但尚须进一步阐发。   其二,以胆主春生之气作解释。此重视阳气的升发作用,肝胆虽同属于木,主春升之气,然肝胆这一对脏腑中,肝为阴,胆为阳。如金·李杲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所以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就是强调了胆的升清宣发作用。《内经》重视阳气的观点不仅在《素问·六节藏象论》中有所体现,而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更为明显。如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同时,相火学说中也很重视胆,《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说:“胆与肝连,司相火,……相火之宣布在三焦,而寄居则在胆腑。……胆中相火,如不亢烈,则为清阳之木气,上升于胃。”这就把胆主清阳之气与寄居相火相互贯通了。由此可见,胆主阳气的振奋,参与阳气的旋运机制,包括通达和升发诸脏腑之气机,胆都有其调节的功能。但是李念莪注《素问·举痛论》说:“肝木主春升之令。”说明肝脏亦主春生之气,非独胆腑。   其三,以胆气助正抗邪作解释。如程杏轩引《医参》说:“勇者气行则止,怯者着留为疾。经言最宜旁通。凡人之所畏者皆是也,遇大风不畏,则不为风伤;遇大寒大热不畏,则不为寒热中;饱餐非出于勉强,则必无留滞之患。气以胆壮,邪不可干,故曰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医参》所谓“气以胆壮,邪不可干”,于经义难以相吻合,因为人之勇怯以及正气的强弱,不仅与胆有关,而且同心、肝等脏都有密切的关系。   其四,以胆主半表半里,能通达阴阳作解释。如《类经·藏象类》说:“足少阳为半表半里之经,亦曰中正之官,又曰奇恒之腑,所以能通达阴阳,而十一脏皆取决乎此也。”此以足少阳经脉为注,但经脉虽内属于脏腑,而二者毕竟有别,故此注有牵强之感。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为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先天性胆道畸形。  指胆总管的一部分呈囊状或梭状扩张,有时可伴有肝内胆管扩张的这样一种先天性畸形。也称为胆总管囊肿。即使在当今,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教科书及文献上,本症的病名仍有多种叫法。如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胆总管囊肿、先天性胆总管扩张症、原发性胆总管扩张或巨胆总管症等等。近年,对本症的病理、形态、病因等研究的深入,发现除了胆总管的囊性扩张之外,约有半数的患者仅表现为胆总管的梭形或圆柱形扩张,而非巨大的囊肿。另外除了肝外胆总管的扩张外,约1/4的病例同时合并有肝内胆管的扩张,肝内胆管可呈梭形甚至小囊样扩张,因此,近来国内外普遍倾向认为将该症称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更为合理,更能全面地反映本病的病理变化,更好地包容该症的多个方面。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胆总管增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