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心理医生苏维或是正在读心理专业的学生

高考后看心理医生的学生增多_健康养生_运城新闻网健康资讯
当前位置:
高考后看心理医生的学生增多
来源:名医养生-
时间: 11:03:28
  高考成绩出来后,几家欢喜几家愁,高考难免会有学生考得不理想。记者从医院心理咨询门诊了解到,来医院看心理医生的高中毕业生增多,有的学生没考好,自我封闭,不愿和外人接触,甚至离家出走。
  记者从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了解到,随着高考录取的开始,已有不少考生家长打来电话咨询。有的学生目标定位高,考试成绩没达到预期目标后变得沉默不语,晚上也睡不着觉,动不动就冲父母发脾气。有的学生家长说,他们和孩子谈心,但孩子不是不说话,就是闷在家中不愿出门,最后只好求助心理医生。
  青少年抗挫力训练师、高级心理咨询师姜林说,每年高考成绩发布后,他们都会陆续接到不少落榜生及家长的咨询,考生主动找心理医生的也有不少。心理咨询热门文章排行
心理咨询师介绍
&&&&罗俊颖
资深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理学士,沙盘游戏治疗师,催眠治疗师。接受过专业心理技术系统培训,共情、理解、洞察力强,有丰富的个案咨询经验。擅用本心疗法进行短程心理治...
MBTI是当今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性格测试工具。它已经被翻译成近20种世界主要语言,每年的使...
广州心理咨询论坛热贴
热门心理测试【论文故事】满口生物学术语的心理医生更“冷漠”?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论文故事】满口生物学术语的心理医生更“冷漠”?
心理学 同情 empathy 同理心 感同身受 医患关系 医患矛盾 精神病 心理疾病 抑郁症 社交恐惧 强迫症 密恐 就诊 医疗
一个惧怕和陌生人说话的年轻人,你觉得他是因为童年时经常受到嘲笑,还是因为他的大脑杏仁核(和恐惧相关联的部分)比一般人更活跃?
随着精神疾病生物学机制研究的不断进展,用生物学方法(如遗传学和神经科学)对精神病理学进行分析和理解,已成为对抗精神疾病的一个很有前途的手段。你可能知道,这两种解释其实并不冲突,只不过是对同一疾病的不同描述角度——但是,哪怕只是描述,也会影响到人们对于疾病的感受。
而这些描述上的差异,会不会对临床医生的治疗产生影响呢?每年有数百万美国人接受精神健康治疗,越来越多的人对于精神疾病的生物学基础也有了更多理解,如果他们使用更加“生物化”的术语去描述自己或者自己身边人的病情,医生对此会有何反应呢?
一种观点认为,生物学解释是有好处的,因为它们会减少对病人的责备;事实上,当考虑到被告罹患的精神疾病的生物学解释时,通常主审法官也会给出更轻的监禁刑罚。因此有推断认为,当用生物学术语来解释症状时,因为责备减少,临床医生对病人的"共情"可能会增加——让医生能对病人的体验更加感同身受。
但是还有一些证据显示,在精神病理学上使用生物学解释会引发对精神疾病消极指责的负面态度。比如有观点认为,精神疾病患者是有危害的,应该限制其他人和他们的接触,而这些负面态度会影响共情。
最近,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系的马修·莱博维茨(Matthew S. Lebowitz)和安宇京(Woo-kyoung Ahn,音译)发现,精神病理学使用生物学解释会降低心理医生对病人的共情。研究论文[1]于11月25日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果壳网科学人对论文作者安宇京进行了采访。
描述不同,共情程度差异大
为了了解精神疾病的生物学解释会对临床医生的共情造成怎样的影响,研究人员在网站贴出广告招募了一些心理医生(包括精神病专家、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等)。在研究第一阶段,这些心理医生被要求阅读一些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描述(涉及的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社交恐惧症、重度抑郁症和强迫症)。然后对每一种疾病,研究人员分别设计了两种描述:一种为该精神疾病的生物学解释(如疾病的遗传学和神经生物学相关因素);另一种为该疾病的社会心理学解释(如与个人生活经历相关的因素)。
比如,对于社交恐惧症,实验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病例:
病人简介:米歇尔(Michelle)是一个21岁的大学生,她想治疗自己的“严重害羞”。这些年来,她每次在一群人面前说话或者见到陌生人就会极度紧张,这使她不能结交新朋友,无法完成课程要求的演讲,甚至不能参与课堂讨论。她总是担心自己会难堪或者别人会给她负面评价。最近几年,这种情况变得更加严重了,她已经不能参加任何需要演讲的课程,并且回避几乎所有陌生人。生物学解释:米歇尔的妈妈对米歇尔的害羞感到同情,解释说她自己年轻的时候也这样。她甚至怀疑“害羞”在她的家庭里是世代相传的,毕竟,她自己的妈妈和兄弟也有相似的问题。米歇尔的妈妈说有个医生曾告诉她,她大脑中有种叫做血清素的物质的水平偏低。在最近的一个研究调查中,米歇尔进行了一个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扫描,技术员发现米歇尔的杏仁体核(大脑中与恐惧有关的结构部分)比一般人更活跃。社会心理学解释:米歇尔很小的时候很胖,并且带着厚厚的眼镜,因此班上的其他小孩经常嘲笑恐吓她。虽然孩童时代的米歇尔也有几个朋友,但是她经常感觉自己是被排斥的人。随着逐渐长大,她的朋友越少。米歇尔是独生子,她的父母经常需要工作很长的时间,因此在遇到难题时,她经常面临无人可以诉说的状况。她感觉自己从来没有真正学会信任别人。
为了测试心理医生对于这些虚拟病人的感受,研究人员采取了一个在共情研究中被广泛运用的方法。对于每种精神疾病,医生会阅读18个形容词,并评价这些形容词能否反映他们对于病人的感受。其中6个形容词(如温暖的、怜悯的、共情的等)用来测试共情,而另外6个形容词(如沮丧的、麻烦的、被打扰的等)用来测试医生的个人困扰。结果显示,对上述4种疾病来说,生物学解释所引发的共情程度要显著低于社会心理学解释。有趣的是,受过生物医学训练的医学博士相比于非医学博士,产生的共情更少。
在从生物学角度描述患者的疾病时,医生对病人的共情程度会降低。图片来源:研究论文
同时,这些心理医生还被要求针对他们所看到的描述,来评价药物疗法和精神疗法对改善病人症状所能起到的作用及临床治疗效果。除精神分裂症外,对其余3种精神疾病来说,心理医生认为生物学解释有着更差的临床治疗效果。此外,不同的描述类型还会引导医生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当用生物学术语解释这些疾病时,心理医生会认为精神疗法的有效性偏低,而且除了精神分裂症之外,生物学解释会让心理医生认为药物疗法更为有效。
为了更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在研究第二阶段,研究人员将这两种解释联合起来,差别在于其中一种是生物学解释占主导地位,另一种是社会心理学解释占主导地位。与之前的过程一样,他们测试了心理医生看到这两种解释后对患者产生的共情,结果与第一阶段相一致。
为什么生物学解释让人更“冷漠”
谈到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安宇京告诉我们:“有几个理论可用来解释。其一是过度强调生物学解释,会让精神疾病患者看起来像生物组件机械装置,或者某种机械部件组成的系统,而不是人类。而如果他们被当成机器,别人就不会对他们产生共情;此外,精神疾病的生物学解释通常以遗传或者大脑异常为基础,这些术语暗示精神疾病是某些‘硬件’问题导致的,而对于“硬件”问题,人们通常会认为这些问题是不太容易修复的,所以他们可能会认为精神疾病的症状会更为持久,这也会减少共情;另外,如果人们将遗传学或者大脑异常当成“硬件”问题,他们会倾向于将精神疾病患者和其余人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们通常对‘圈外人’的共情更少。“
除此以外,如果精神疾病患者的行为是被不受自己控制的生物学异常因素所支配,他们可能会被其他人认为是不可预测的,人们会认为他们是危险可怕、应该被回避的,而这些都会导致共情减少。
“至于精神疾病的生物学解释是否会让大众对他们的共情也减少,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支持。”安宇京表示,“但是已有其他研究发现,生物学解释可以在大众中产生其他负面效果。比如,我们去年发表的研究表明,抑郁症病人越多地将他们的症状归结于生物学因素,他们对自己治疗前景的预期就越悲观。这种模式同样适用于正常人对抑郁症患者的预期。“
共情少了,有什么后果?
使用生物学术语解释症状会使医生倾向于选择药物治疗,这可能会减少病人从精神疗法中获益的机会,毕竟精神疾病的病因是多样的,生物学、环境、社会和神经因素等都会影响疾病的发生。安宇京指出:“而且,同种精神疾病可由不同因素导致,研究者也常质疑目前有关精神疾病的分类是否有效。药物疗法和精神疗法有各自不同的好处。”
至于如何能够避免使用生物学术语带来的负面效果,安宇京告诉我们:“仅仅是认识到有这个影响就非常有用。但是。也存在一些很难避免的推理偏见,比如说一些心理医生可能会认为,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编辑:球藻怪)
参考文献:
Matthew S. Lebowitz and Woo-kyoung Ahn. Effects of biological explanations for mental disorders on clinicians’empathy. PNAS.
文章题图:dualdiagnosis.org
你可能感兴趣
引用文章内容:当考虑到被告罹患的精神疾病的生物学解释时,通常主审法官也会给出更轻的监禁刑罚 其实就是去人格化的意思吧,律师用来给明明有罪的嫌疑人做辩护时也会刻意弱化受害者作为人的一些特征 研究还是挺有意思的,对于某些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性的容易被误解的冷冰冰也许能做出一些新解释
显示所有评论
全部评论(21)
引用文章内容:当考虑到被告罹患的精神疾病的生物学解释时,通常主审法官也会给出更轻的监禁刑罚 其实就是去人格化的意思吧,律师用来给明明有罪的嫌疑人做辩护时也会刻意弱化受害者作为人的一些特征 研究还是挺有意思的,对于某些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性的容易被误解的冷冰冰也许能做出一些新解释
上次看煎蛋还说什么冷漠的医生看病结果更好来着。。。
引用 的话: 其实就是去人格化的意思吧,律师用来给明明有罪的嫌疑人做辩护...赞。作为医学生感觉真是学得越多自己越没同情心……
心理疾病的生物学解释很显然不适合对患者说
他们在心理层面上本来就比较脆弱
这时候跟他说
你大脑的那个那个部分出了问题……所以怎样怎样
需要怎样怎样……(感觉好怕怕
像去了友爱部一样)
患者可能听你的话吗
心理疾病的生物学解释还是用于研究领域吧
心理疾病的生物学解释很显然不适合对患者说
他们在心理层面上本来就比较脆弱
这时候跟他说
你大脑的那个那个部分出了问题……所以怎样怎样
需要怎样怎样……(感觉好怕怕
像去了友爱部一样)
患者可能听你的话吗
心理疾病的生物学解释还是用于研究领域吧
“性格决定命运!来一针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你还在等什么?”-XXX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就临床心理咨询而言,有句话叫“先跟后带”,就是说要首先共情来访者的情绪。现实生活的问题解决其实仍旧是需要依靠来访者本身或者其社会支持作出努力,但是心理咨询可以调整来访者的心态与情绪,以良好的状态去面对现实问题。而往往过多的病理诊断,并不能起到任何的帮助,就好比拿到了一张化验单,医生告诉你血象变化以及等等一系列的病理内容,并不能满足求医患者的需求,而后面医生通过血象得出的建议,例如去做其他方面的检查,可能更能帮助患者。但,同时在生理病痛的侵扰下,患者心理同样正在遭受折磨,如果医生尝试了解:“你哪里不舒服?怎么难受?”尝试让患者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虽然这并不如各项病理检查能够有效判断病因,高效解决问题,但是能够适当的缓解患者焦虑感,安抚心理。
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博士
引用 的话:就临床心理咨询而言,有句话叫“先跟后带”,就是说要首先共情来访者的情绪。现实生活的问题解决其实仍旧是需要依靠来访者本身或者其社会支持作出努力,但是心理咨询可以调整来访者的心态与情绪,以良好的状态去面对... 的确,这个研究只针对精神疾病,对于生理疾病,并不存在要从心理角度进行描述,毕竟精神疾病可能在心理和生理都有改变
对于这个实验的解释有一些疑问:首先这是一个虚拟的实验,参与者并非完全是生物学医生,他们在参与的过程其实同时扮演了“治疗者”和“阅读者”的双重角色,有可能他们在读到材料的瞬间(而不是在向病人解释的过程中)就已经改变了共情状态。 所以怎么能证明是“解释”这个行为改变了共情呢?我觉得回答这个问题,至少应该由同一名医生,自主地(而不是被动地)用两种方式去解释,并且做好pre-test,才算是控制好了变量吧。至于“受过生物医学训练的医学博士相比于非医学博士,产生的共情更少。”就更没什么因果关系上的意义了,随便举个例子说,偏爱理性思维的人可能共情少一些,同时也更可能选择去做生物学医生……所以这种相关性又怎么能说明是"生物学解释减少了共情"呢?另外实验测的是对治疗者的影响,开篇对于意义的解释却大多变成了对被治疗者的影响…… 最后是这个title,低共情程度真的就等同于"冷漠"么?难道选择药物治疗的医生就是冷漠的么?
差距不显著--生物学解释
共情是不是和“通感”有点儿类似
这些研究人员真是 黑芬兰人都黑出学术论文来了
引用 的话:对于这个实验的解释有一些疑问:首先这是一个虚拟的实验,参与者并非完全是生物学医生,他们在参与的过程其实同时扮演了“治疗者”和“阅读者”的双重角色,有可能他们在读到材料的瞬间(而不是在向病人解释的过程中...我没看懂你的意思,关于变量那一段,在读到材料的时候共情产生改变?材料的描述部分是相同的啊,所以排除个别差异后,在解释角度出现差异之前共情程度应该所有人都相似吧,这为什么会有问题?还要控制哪些变量?而且,如果是用你说的方法,同一名参与者用两种方式进行主动的诠释,对比两种解释方法过程中参与者的共情程度的话,怎么排除前一种解释方法对第二种解释方法的心理影响?比如,一名参与者已经用生物角度解释了,那么在进行心理角度的解释时就会收到生理解释的影响……最后一部分,人家的冷漠用了引号好么……
引用 的话:共情是不是和“通感”有点儿类似不是哦,通感是放生在一个个体上的,是一种修辞,比如:我闻到了空气里的压抑。共情是心理学上,对于“病人”和治疗师之间关系的一种描述。心理治疗师(我也找不到另外一个更贴切的词)要对病人的感受有所体会,表现在感情,情绪,环境等方面,同时又要尽量保持中立、客观的角度,避免过度沉溺在里面,自己也成为病人。
可以理解……但是我总怀疑这个研究本身是一个“社会心理学角度的研究”……或许背后的理由是,医生们虽然可以在专业知识的角度上认可这两种表达实际上是一回事,但是并没有在个人情感的角度上真的把这两种表达当成一回事……一个类似的例子是……在情感主义元伦理学中,把规范伦理学陈述翻译成其“实际表达”之后(例如把“这是件大好事”翻译成“我非常欣赏这件事,大家都来欣赏它吧”),哪怕是资深的情感主义者,尽管在专业知识的角度上认可这两种表达实际上是一回事,但是,但是在个人情感上,两种表达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在程度上完全不同(“实际表达”更弱)……个人理解的是,每个专业人士,都同时受到自己专业的专业传统,和从小到大日常生活日常表达的日常传统,这两种传统的影响,而绝少有人能够把这两种传统在时间或是场合上分开,而更多的是在知识和情感的角度上,这两种传统分别产生着更多的影响,专业传统对知识角度的影响更强,而日常传统对情感角度的影响更强……(在这里强调一下,对于另一种角度,它们并不是不产生影响,只是程度上相对更弱一些:用“伦理”或者说是“政治正确”的视角来试图支持或者反驳一个科学论点,这种事情虽然不经常发生,但是也时有发生,这可以作为一个日常传统对知识角度的影响的例子;反方向的例子我的确并没有找到特别合适的,硬要说的话,一些职业的职业道德,或者是人称“讨厌的死理性派”之类的事例可能与此有关)……再次追加一条,两种传统之间也并不是毫无影响的,我们今天的日常传统,正是从笛卡尔到牛顿时代的专业传统影响下产生的……而哥白尼到伽利略时代的日常传统,则是受到了中世纪的专业传统的影响……(我在这里并不是说影响因素只有这些,实际上我们今天的日常传统,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一些现代专业传统的影响,产生影响的还有斯金纳时代的专业传统,甚至也有更古老的中世纪时代的专业传统,这里说的影响,只是一种主要的倾向)……我个人认为,并且做出这样的预测,当我们让下一代尽早地更多地接触专业传统的时候,我们现在的专业传统将会对日常传统产生更多的影响……这将有助于减少类似的“实际上是一回事而我们不把它当做一回事”的情况的发生……同时也减少民间和科学界的对立情况……
引用 的话:我没看懂你的意思,关于变量那一段,在读到材料的时候共情产生改变?材料的描述部分是相同的啊,所以排除个别差异后,在解释角度出现差异之前共情程度应该所有人都相似吧,这为什么会有问题?还要控制哪些变量?而且...在实际情况中,是由医生主动地去解释,但在这个实验里,是被动地阅读到了解释,所以这里参与者扮演的角色更像是“阅读者”而不是“治疗者”,其实实验设计并没有确切反应实际情况。所以我觉得为了真实模拟实际的情况,也应该在实验中让受试者主动去解释。心理学实验中其实可以让人扮演病人角色。至于同一名医生先后采取不同解释可能造成的干扰,至少有两个办法可以消除:第一是在每做完一种解释以后,通过谈话或做一些其他的事淡化之前的记忆或状态;第二是设立两种解释先后次序不同的对照组来排除这个影响。整篇文章以及“冷漠”这个词似乎都在暗示生物学解释会造成不好的后果,但又有没有明确证据。在最后一段“共情少了,有什么后果?”中说“使用生物学术语解释症状会使医生倾向与选择药物治疗”,然而药物治疗真的是共情减少的后果还是理性选择的结果呢?有没有证据表明这些药物治疗属于过度使用呢?——反过来,如果一味使用社会心理学解释,会不会延误药物治疗的时机呢?
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博士
其实生物学解释是医生倾向于选择药物治疗和其共情减少都是与生物学解释相关的两种结果,至于这两种结果之间的是否有因果关系还不得而知。
引用 的话:不是哦,通感是放生在一个个体上的,是一种修辞,比如:我闻到了空气里的压抑。共情是心理学上,对于“病人”和治疗师之间关系的一种描述。心理治疗师(我也找不到另外一个更贴切的词)要对病人的感受有所体会,表现...谢谢,我知道有一种修辞是通感,但好像也另外有一个通感的含义,不是文学手法,但类似于那种修辞描述的情况,或许我是把通感和移情搞混了,总觉得是从一个外界刺激串到另一个对该个体来说有相关性的概念或感觉、感情
引用 的话:在实际情况中,是由医生主动地去解释,但在这个实验里,是被动地阅读到了解释,所以这里参与者扮演的角色更像是“阅读者”而不是“治疗者”,其实实验设计并没有确切反应实际情况。所以我觉得为了真实模拟实际的情况...阅读时产生的被动共情和解释时产生的主动共情会有差异吗?个人认为,在这个实验里,主动和被动都无所谓吧,资料的获得方式一样,都是读到的。实验的结论应该不会因为这个造成影响而降低可信度,至少对我来说。还有那个同一个参与者用两种解释的那个,还是不靠谱,这属于需要控制的变量,既然可以对许多参与者进行测试从而排除这个变量产生的影响,为什么还非要把这个变量填进去……还有请问你是心理方面的从业者吗,比如社会心理学?很认真的问题,没有别的意思……
引用 的话:阅读时产生的被动共情和解释时产生的主动共情会有差异吗?个人认为,在这个实验里,主动和被动都无所谓吧,资料的获得方式一样,都是读到的。实验的结论应该不会因为这个造成影响而降低可信度,至少对我来说。还有那...我只能说这个实验其实没有很好地模拟真实情况,所以它的结论并不够solid;对于这样的问题,如果仅仅主观地认为它“应该不会降低可信度”,而没有提出足够证据,是远远不够的。至于后面提到的两种方法,是社会心理学常用的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我不是社会心理学从业者,不过我听过Coursera的Solid Science这门专业课并得到了优秀证书。这门课是专门针对社会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目前实验设计和研究中的缺陷而设计的,也提出了很多不错的思维方式和训练,感兴趣的话向你推荐:
经常评论失败来自
显示所有评论
(C)2013果壳网&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医生苏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