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如何观察一个人人有无安全感?

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今天上午煊煊在儿童医院顺利做完了舌系带过短手术,整个过程比煊妈想象中要顺利得多。
去验血前,妈妈先一遍遍地跟煊宝说:一会阿姨会在煊宝的小手指头上扎一下,挤出几滴血,还做出扎他小手的样子,逗得小家伙直乐。等快到我们时,煊爸把宝宝抱去看着前面的小宝宝是怎么被扎的,在大夫给煊宝抽血时,小家伙就那样安静地看着,一声不吭,就像是在看别人扎针一样。这让我都有些意外,他的冷静显然跟整个化验大厅里比赛谁哭得惨的氛围不符。
之后去做手术,妈妈虽然也不知道到底会是什么样的步骤,但还是大致给煊宝讲了一下,这种情况下我一定不会跟他说:不疼,男子汉不怕之类的,疼是肯定的,怕也是肯定的。我只如实告诉他:会有些疼,但是爸爸妈妈都在,大夫奶奶也会很轻很快的,不会伤着宝宝的。宝宝在手术中很伤心地哭了,既疼也害怕,抱出诊室后爸爸带着他到处看看,指着墙上的小兔子画像给他讲他熟悉的《小兔乖乖》的故事,很快小家伙就安静下来了,还依依呀呀地跟我们说话,连大夫都直夸煊煊乖。
舌系带过短这个缠绕我们很长时间的小麻烦终于解决了,心里轻松了。看到儿童医院那么多带孩子看病的家长,面对哭闹的孩子一脸无可奈何甚至是气愤的样子,又一次由衷地觉得,在孩子婴幼儿期越是认真对待孩子,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你就越能得到孩子懂事带给你的便利。
昨晚看到圆圆妈的提议,让我讲讲是怎样培养煊煊安全感的,看得出来,圆圆妈跟我一样,也在为做一个称职的好妈妈而努力,在此记录的这些经验是在煊爸的指导下,结合跟煊宝朝夕相处的点滴总结出来的,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也欢迎各位妈咪的指正和补充。里面的第三人称代词都用的他,没有别的意思,方便而已。
心理学家把安全感称为人的心理免疫系统,良好的安全感是发展完整人格的基础。我们看到身边人格状态平稳、性情温和、自信乐观的人,无一例外都是安全感良好的,而从容、自信、乐观也是一个人快乐的源泉;相反,安全感差的人,对周围的人和事常常充满戒备,不能正确评估自身的价值,一生的精力好像都在寻求外在的认同,因而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也无法投入地发展自身能力。在我的DDP时代,煊爸就一直跟我说,1岁半之前是建立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安全感”这个词可以和“科学喂养”一起,构成这个时期宝宝的心理和生理的全部内容。那么,安全感从哪来呢?答案是:妈妈,安全感来自于婴儿和妈妈之间的亲附关系,在建立和妈妈之间良好的安全感之后,再扩大到环境。那么,安全感好的婴儿会有哪些表现呢?在熟悉的环境中,神情轻松自在,能自然地表达自己的需求(高兴就笑,难过就哭);不惧怕生人,能很好地适应各种正常的情境;时时表现出天生的探索欲,并在探索时表现得投入和自信。
身边很多妈妈生完孩子后就放在老家养,可见还有很多人意识不到母亲这一角色对宝宝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性。这些父母多半会在孩子回归自己的家庭后抱怨孩子身上的诸多问题,其实都可以从孩子婴幼儿时安全感缺乏上找到答案,而这一切,不都跟自己的失职有直接关系么?煊爸常跟我说的一句话就是,这2年用心,是为了以后都省心,这句话我很赞同。那么,怎么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呢?
远离分离焦虑带来的伤害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早期的分离焦虑如果比较严重的话,一方面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另一方面使其产生重大丧失感和被抛弃感,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是毁灭性的打击。还有一种说法,孩子在2岁之前,持续跟妈妈分开9天以上,所产生的分离焦虑将终身不可逆转。我发现,身边很多2岁以下的宝宝在看护人更换时会生病,严重的要去医院打点滴,轻的表现为上火,我想这都是分离焦虑的躯体化反应,在孩子还不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时,他们会用这种方式唤起看护人的注意,让他们快快回到自己的身边。
自己的孩子自己带,不仅是因为隔代教育的不足,而是为人父母者必须要给孩子的保证。在一个家庭角色健全和正常的环境成长是每一个孩子应该享受的权利,能够跟爸妈一起生活,远比我们认为的其他物质方面的东西对孩子更重要,这也是建立孩子安全感的基础。很多从小把孩子扔给老人,等孩子大了却责怪孩子如何如何不听话的家长,其实是不值得同情的,该被同情的反而是孩子。有一次跟煊爸一些旧友们一起吃饭,其中一家有一个刚上小学的小女孩,十分乖巧可爱,她的父母也对孩子倾注了很大的心血,但是孩子看上去有点小心翼翼,有着跟她年龄不太相称的老成。吃饭期间,我带着煊煊四处逛逛,小女孩也跟着一起来了,可爱的孩子突然问我:“阿姨,你知道我在这个世界上最爱谁吗?”我认真地想了想,说:“是妈妈,对不对?”孩子也同样认真地回答我:“不是,是我的姥姥。”我有点好奇了,问道:“能告诉我为什么吗?”“因为我是姥姥带大的,我2岁才来北京。我现在非常想念姥姥,我想回去跟她一起住。”说这些时,小女孩低下了头,也许是不想让我看到她眼里的泪花。我摸摸她的头说:“没关系,等你有时间了,可以让爸爸妈妈带你去看姥姥,而且姥姥也会来北京看你呀,对不对?你的爸爸妈妈那么爱你,他们也在努力成为你最爱的人,你说呢?”小女孩释然地点点头,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虽然每天生活在对另一个人、另一个家的想念中,她还是在努力地让自己融入这个对她来说有点陌生的家,努力在重新接纳自己的亲生父母,她的平和和乖巧,跟她父母的正确对待是分不开的。
现在的家长大多了解这点,甚至有不少像我一样,为了孩子放弃工作的家长,但是在跟孩子朝夕相处的细节上也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比如简单的出门。煊爸每天都会在出门前预留出时间跟小宝沟通,内容无非:爸爸要去上班,晚上回来陪宝宝玩,你在家可以跟妈妈一起,想爸爸了可以打电话,然后亲亲他,跟他再见,让他等着爸爸回来。等煊爸回到家,一定是第一时间跟他打招呼,抱抱他,然后洗了手跟他玩。煊宝到目前为止,只有几次眼神中流露出不舍的神情,一直拉着爸爸的手,但是从来没有哭闹过,现在已经能每天很愉快地跟爸爸说“再见”,然后再帮我关好门。同样的,我出门也要走这一套程序,一直到现在我们都保留这个习惯,一次也没有落过。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有时就是这些日常的小动作在发挥作用,关键就在于坚持。很多家长却是背道而驰,为了怕自己离开时孩子哭闹,就偷偷摸摸地消失,殊不知,孩子是最敏感的,平时比较依赖的看护人的离开,会让他感觉不安,而在他不知道看护人为什么消失、会消失多久的情况下,这种不安会加剧,时间长了会变成焦虑。从我们的经验看,从一开始出门就跟孩子讲清楚,并不会引起孩子大的哭闹,反而会让孩子对看护人的偶尔离开感觉释然。煊煊1岁半以后,我们有几次把煊煊送到朋友家托付给朋友看(有的是第一次去,有的是偶尔去过几次),然后出门几个小时或者大半天,煊煊从没有感觉不安,跟在家里一样玩得很高兴,这一点朋友们都很羡慕,说是他们的孩子不可能这样,其实对安全感好的孩子来说,做到这一点就跟吃饭喝水一样自然。
给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和爱
2岁前是宝宝建立和妈妈的依恋关系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父母,要无条件地接纳自己的孩子,这种接纳跟他是否可爱、是否“听话”没有任何关系。这种依恋关系建立之后﹐宝宝会从中得到探索外在世界的勇气和自信,同时这种契约式的关系会被孩子内化而影响他日后的友谊及爱情关系的模式。
无条件地爱孩子,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孩子高兴时大人都蜂拥而上地来逗弄,而孩子哭闹时一个比一个躲得远,留下来哄的那个也是一脸的不情愿,而且很容易就烦躁、行动粗鲁。还有一些家长动不动就对自己的孩子说“你再闹妈妈就不要你了”,“你不如弟弟乖,爸爸要弟弟不要你了”,“你这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这些话都给孩子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你爱别人胜过爱我,你爱听话的我而不是全部的我,你对我的爱是有条件的。其实很多家长意识不到,害怕被关系抛弃的恐惧感到底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创伤。他们小小的脑袋瓜,还分不清这些话的真假,但是这些话会深深地破坏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确实,要给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爱的表达很容易,但对于哭闹中的孩子,尤其是哭闹持续时间长的孩子,继续表达爱和包容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大人也有自己的烦躁情绪需要宣泄。但是记住,对着哭闹的孩子宣泄绝对不是明智之举,因为在孩子处于坏情绪时,你所表达的爱和接纳,会让孩子更容易对你产生信任。所以也有育儿专家说,宝宝有时看似毫无根据的哭闹,其实只是在求证父母的爱,无条件的爱。我相信每个父母都经历过哄孩子睡觉的艰难,2岁前的孩子在入睡前好像特别容易烦躁不安,而煊宝的入睡在一岁半之前也是我的恶梦。从他哈欠连连到真正入睡要花掉很长时间,最长是2个小时。在这段时间里他会想尽各种办法折腾,揪袜子踢被子,往床下扔东西,往枕头上吐口水。。。有时还会一骨碌爬起来在床上来回走。抱着他躺下,他就会一直哼哼唧唧,哪怕困得眼睛都睁不开,也不肯轻易入睡。因为他在闹觉的时候容易情绪低落、烦躁爱哭,所以也没有办法好好玩儿,只能躺在床上慢慢哄。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要强忍着瞌睡,一遍遍地讲他爱听的故事(通常都是一个故事讲N遍)、唱他爱听的儿歌,有时小人儿会要求”挠挠后背”、“捏背(脊)”,那时不管自己多困,都要坐起来好好地伺候着,直到小宝心满意足地睡着。有一段时间很为此苦闷,简直都要有“小宝入睡焦虑”了,我的办法是,在煊爸回到家时,详细地描述小家伙今天入睡的艰难,突出自己的不易,煊爸就趁机把我的劳苦功高大大夸赞一番,每次给他父母打电话时也会特意提起此事,于是那段时间所有人都知道我在哄煊煊睡觉时多不容易,我的不良情绪就得到了很好的宣泄。当然还有别的方式,比如上网、看电视,偶尔逛街,都是排遣自己坏情绪的好办法。
要让孩子一点一滴地感觉你的无条件的接纳和爱,还有一些事情需要做到:尽可能多地陪在宝宝身边,给予宝宝足够的关注,哪怕只是默默地坐在他的身旁看他玩儿;多观察宝宝,多思考动机,学会解读宝宝给出的信息并尽量满足宝宝的需求;给宝宝多一点的亲昵,如爱抚、亲吻,虽然有的宝宝对妈妈的亲昵举动会显得有些抗拒,但请相信他的内心是无比高兴的(不管孩子多大,都记得常常亲亲他、抱抱他);多和宝宝交流,就像他能听懂你说的任何话一样,每天都跟宝宝说“妈妈爱你”;从孩子生下来,就养成每天夸奖孩子的好习惯。煊宝从5个月开始自己捧着带吸管的奶瓶喝水,但是白天喝奶我一定都是抱着手里喂,并且会一直微笑看着他,偶尔他也会很神情地回望我一下,多数时候是对着空气冥想,只是在他喝完奶离开我的怀抱之前,都会很甜蜜地喊一声“妈妈”,那时的我和他一样,都能感到极大的满足。
第一时间满足孩子的需求这一点是对小宝宝而言的。在孩子1岁之前,生活和行动上主要依靠看护人,而尚不会说话的他表达需求的主要方式还是哭,第一时间满足他的需求,既是帮助他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也是让孩子在爱的呵护下形成良好的性情。
在很多家长的传统观念里,孩子一哭就马上抱起是不可取的,觉得这样会惯坏他,而应该多让他哭会儿再去哄。尤其是很多女宝宝的家长,更是觉得得时不时地让孩子受点挫折才好,免得以后太娇气,事实证明这样适得其反。有研究表明,宝宝持续哭泣1分钟后,原始需求就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愤怒,这也是为什么孩子哭久了就更难哄住的原因。时间一长,宝宝就容易变得哭点极低,动不动就委屈万分,哭闹不已。我们一位朋友的孩子就是这样的,生之前家里人一直觉得是男孩,也只想好了男孩的名字,出生后发现是女孩,就笑言:“那就当男孩子来养吧!”。在孩子几个月大的时候,经常是孩子在那个房间哭,大人在这个房间听着,心想得让孩子学会等待,受点挫折,以后就不会动不动就哭了。谁知孩子现在2岁多了,连出门不让穿某件衣服(衣服太薄了),都会委屈得眼泪啪嗒啪嗒掉出来。以我的观察,孩子绝对不是装的,就是心里有这么委屈,后来问起来,知道了之前的养育方式,才明白怎么回事。而且孩子的安全感也不好,我想也跟这个有很大关系。现在大人在尽力弥补过失,但是常常跟我坦言很累,要比一般的家长付出成倍的耐心跟精力。
宝宝的哭有千姿百态,各种哭表达的需求也不一样,在煊煊1岁前,我基本上都能通过他哭的样子知道他的用意,这是通过每天的相处和细心的观察得来的。但是不管他是因为什么原因哭,我都会第一时间抱着他,满足他的需求,有时他只是想在你怀里哭一会儿,发泄一下坏情绪,那时不管多久,我都会抱着他,轻轻拍着他的后背,在他哭的间隙告诉他:“宝宝委屈了,虽然妈妈不知道原因,但是妈妈会一直在你身边,妈妈永远爱煊煊。”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时间满足孩子的需求只适用于还不会表达自己的孩子。在孩子1岁半左右,学会了通过简单的字句,或者到位的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而且能听懂大人的意思时,就要开始试着延迟满足。比如,在煊煊1岁之前,在睡觉前等待我冲奶的这段时间里,他会很不耐烦地哼哼唧唧,有时还会哭一阵,那时我会跟他说“妈妈正在冲,很快就来了”,并以最快的速度出现在他面前,等到他1岁半左右能听懂很多话时,我会告诉他,宝宝要等一等,因为热水还没烧好,慢慢的他就从哼哼唧唧变成安静的等着,到现在就一点也不会为此着急了。最晚到孩子2岁时,一定要开始延迟满足的训练,逐渐培养他的耐受力,婴孩期经受过这样训练的孩子,长大后面对挫折更有韧性,不容易走极端。
纵容孩子的“破坏”行为这里说的破坏行为只是在大人看来,包括孩子痴迷的各种“捣乱”行为,比如用小手把妈妈给他的香蕉揉捏成泥糊在地上,把阿姨刚叠得整整齐齐的衣服一件件扔到地上,拿爸爸喝水的杯子舀马桶里的水,在外面捡各种小石头并如获至宝装进袋子里要带回家。对这样的行为,我把它统称为孩子的探索行为,只要确认对孩子的身体安全没有危害,一概开绿灯。其实煊爸一开始这样跟我说时,我并不能理解,但是好在我都遵照执行了,现在看来,我的顺从在这一点上大大地帮助了我。他告诉我,在1岁半之前,孩子的世界是一元的,他的全能感在这个时期也是最强的,“我即世界,世界即我”,是不是有点上帝的感觉,在小小的他看来,他比上帝还厉害呢!
煊煊5个多月大时,能扶着小床站起来,那时他最爱把搭在护栏上的衣服往地上扔,他一遍遍扔,煊爸一遍遍捡,有时可以持续半个多小时。刚开始我很不解煊爸为什么一定要把衣服捡起来让他继续扔,看似在纵容他的恶作剧。煊爸告诉我,他通过扔东西认识到这个东西是可以通过自己的作用力发生位移的,不停地扔对他来说是确认这一能力的方式,而爸爸不停地捡回来给他,是使他认识到自己这一行为得到认可,同时保护他的这种探索的兴趣。
大多数看护人在限制孩子某些行为时都会使用恐吓的手段,这是很不利于孩子建立安全感的。比如很多老人在户外时,看见宝宝要去捡石头,就会跟他说:脏脏,拿了肚子疼;看见宝宝要去碰狗,就说:不许碰,会把手手咬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些在婴幼期形成的对某种东西或现象的恐惧,往往会跟随自己一生。3岁之前的宝宝,世界对他们而言新奇又陌生,一切成年人熟视无睹的现象在他们眼里都是奇迹,在这一阶段,大人给孩子投射的信息就尤为重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就是在告诉孩子,周围的一切都是安全的,对你是接纳的,你可以放心去认识他们;而用恐吓限制孩子的行为,只会让孩子觉得周围的环境处处凶险,这样的孩子安全感低下,特别粘看护人,精力都被耗在跟自己的恐惧做斗争上了,而没有办法进行各项开发身体智能的探索。
煊宝有一次在阳台玩拖地的拖把,那种拖把带几个大爪子,把抹布放好后,按下爪子固定就可以拖地了,煊宝触动了其中一个爪子,把小手夹了一下,很疼,宝宝一下子就哭了,阿姨见状,觉得这正是吓唬住煊宝以后不敢碰拖把的绝好时机,就告诉他说:看,这个东西咬疼了煊煊吧,以后不碰了啊!煊宝真的后面几天内远远地见到那个拖把就会发出哭腔,而且因为有拖把在,自己的小天堂--阳台他都不去了。我想事情严重了,需要及时帮煊宝打消对拖把的恐惧才好。有一次我装作要用拖把,在煊宝面前演示怎样按下爪子才不会被夹住手,来来回回做了几次,之后打开爪子就走开了。一会,煊宝试探性地走了过去,他伸出小手(身子还离得很远),按下其中一个爪子,爪子“啪”关上了,小手没被夹,嘿嘿,他把身子移近了一些,又一个个地按下其他的爪子,从这以后,对拖把的恐惧就被他抛到脑后去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一个男生怎样变得更优秀,更出众,更能给人安全感?_百度知道
一个男生怎样变得更优秀,更出众,更能给人安全感?
提问者采纳
所谓男子汉,一般来说就是接近于英雄的人物。那么怎样成为一个有英雄气概的人呢?英雄气概不是天生就有的,是炼出来的。要过的第一关是“学识”,俗称“见识”,也就是智力和知识两者的结合。可是这第一关并不是自己能决定的,而是父母给的,很多人注定过不了这一关,但是,不要灰心,这不是这些人的错,错就错在他妈,只可惜他们的父母智力不够,又没有成为知识分子,没有了那种天生的家庭气质,但不要紧,这对娶媳妇是没有多大影响的。这里所说的学识,并不是说要你学历高,这个年代,文凭有的是,大部分是死读书出来的,走错路都会遇到。文凭低无所谓,重要的是智力和求知欲,要有自学能力,一有空就看书,天文地理无所不知。如果过不了这一关的人很不甘心,非要想方设法凑点钱买进牛津哈佛,我只能告诉你:不要挣扎了,这就是命。如果文凭高就代表学识高,且不乱了世界?过不了这一关也不要灰心,做不了知识精英,还可以退而求其次,做个真汉子嘛。过了第一关的人先恭喜一下自己,马上进入第二关。第二关就不像第一关那么没有天理了,这一关是后天可以培养的,就是口才,也叫忽悠。关于这一点,伟大的军事家鬼谷子先生,中国第一个古军校校长,他提出的人才培养战略“捭阖为先”,也就是说口才要放到第一位。他的学生苏秦,张仪,商鞅等都是能说会道,全凭一张嘴。刘邦这个人,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往往爱和别人出游,在这个过程中与张耳等人成了朋友,当时的张耳是大名人,刘邦只是一个无名小辈,可见,这是要很高的交际手腕和语言能力的。不过当时他老爹对他的这个行为很不满,说他无赖,赶不上他的二哥。无赖这个词在古代和今天表达的意思不一样,古代是指不能搞生产,赚不了钱。但是,正是因为刘邦的“不听话”炼就了他高招的说话能力和沟通技巧,项羽的十大罪状,韩信求封时的破口大骂都是一气呵成。可见刘邦的口才甚是了得,没有两把刷子是不敢跑江湖的。我们看史料的时候,往往会发现一个问题,古代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有一些不被人理解的怪癖,陈平也是,家有二十亩地,但他也不干活,整天和别人游玩,韩信更是,连自立能力都没有。这些人的行为是很让人无法理解的,但是他们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做梦也得有方向,不然就叫梦游了。关于第三关,我考验的是你的胸怀,山不拒细壤故能成起高,海不拒细流故能成其深,也就是说你必须有博大的胸襟,容天下难容之事。一般来说,能过一二关的人,基本上这一关也应该能过去了,但也有少部分过不去的,他们这些人就变成看尖酸刻薄,心眼小的那类人了。所以在练第二关时,要特别注意这一关的培养,其实这一关是很容易炼成的。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旅游,见多识广自然水到渠成,不过这需要时间和money的,很多人都不具备这个条件,大部分人时间一大堆,就是差钱。但是,旅游并非要花很多钱,比如说徒步,骑自行车,当年的刘邦,诸葛亮等都是这么过来的。其实还有一种方法,胸怀是被委屈撑大的。这一招既不花钱,也不花时间,受点气就可以了,如果你做到了这一点,基本上,第三关练完收工。第四关,就是很核心的一点了――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这是综合一二三关所得出来的,如果你满足第一关,而不满足第二三关,那么基本上就废了,可惜了父母生产教育你时的辛苦。如果满足第二三关,没有具备第一关的条件时,恭喜,你可以去做推销员,搞市场。如果你三者都具备,那真是烧高香了,你已经具备了做事的基本水平。为什么只是基本水平呢?因为你面临一个问题:怎样脚踏实地做好事情?光有智力、口才和心胸是不够的,你还得有胆量有兴趣观察世间万物,多和做实际工作的工人、生意人、农民谈天说地,了解事实,脚踏实地。解决了这一点,那么顺利通过第四关,该是第五关了,这一关也很重要,这一关考察的是你的眼光和人格,也就是品德。它主要考察的是两个方面的东西,忧国忧民的责任心和面对未来的长远目光。在这里举个例子来说明: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首歌也成为千古人主第一词,这里我们不妨把这首歌与项羽的《垓下歌》做一下对比: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两首歌,一首是胜利者所创,一首是失败者所创。有一点相同,这两首歌都是悲歌,但不同的是,从《大风歌》里面,我们读出的是刘邦的忧国忧民;但从项羽的《垓下歌》里面,我们读出的则是个人得失。造成这个差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一个胜利者,一个是失败者。最大的原因在于这两个人的情怀不同。《大风歌》体现的是刘邦的王者情怀,而《垓下歌》体现的是项羽的个人情怀。这就是这两个人的情怀不同所呈现出来的差距。 培养自己情怀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听军歌,听历史上著名的军歌,比如苏联军歌。如果你心中有博大的感情和洞察历史的深远眼光,那么恭喜你,你过了这一关。如果你顺利的通过了前五关,那么你做好准备,接受第六关的考验吧,不过说真的,这个准备真不好做,因为这个东西摸不着,看不见,这个东西叫做“意志”。英雄的意志比钢铁还坚强,而庸人的意志比朽木还脆弱。所以英雄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忍受艰难困苦的考验,他们有坚韧不拔的意志,视死如归的勇气。意志是磨练出来的,所以你平时就多去体验艰苦的生活,特别是体验一下当年红军翻雪山过草地挖草根吃树皮的历程,意志自然就练成了。你必须发挥你在每个关口所学到的东西,这样,你将会变成一个坚韧不拔的真汉子,运气好的还能成为英雄。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只要你忠于一段感情不跟任何人搞暧昧只要你爱一个人你就会无时无刻的关心这个人,无时无刻的希望能做到这个人让你做的一切你就会变成优秀出众又有安全感了
对人贴心一点,照顾周全一点~能够在估算到对方需要关心时,发一个短信或者打一个电话予以问候~~~过马路时,能够走在她旁边车来的方向~~~进门时,要有绅士风度,伸手让她先走~~~去到陌生地方,要自己先走,同时要注意多向她看看,不然自己走快了,也不知道~~平时谈话时,要注意有点微笑,眼睛要注意看着对方的眼睛,表示尊重~~~背后不要评论任何人任何事情——即使你认为自己是多么的正确!当然,众口难调,要得到大家都满意是不可能的~~不过,说话客气点、为人大方点不拘小节的话,得到大部分人的满意,也是可能的!
安全感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为什么我自己一个人上街的时候会感觉没有安全感呢?_百度知道
为什么我自己一个人上街的时候会感觉没有安全感呢?
我一个人去街上、商场买东西时有点害怕,胆怯,不敢进去,我这是什么原因啊?我今年21岁,男。
提问者采纳
这很正常!
我想楼主肯定是没有过多的接触过社会的
或是不敢面对社会的如果让我说的简单点
最好的办法
就是做人做事要有自信!!!
提问者评价
谢谢,o(∩_∩)o...哈哈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要学会外恶内善!还有要改变内心的矛盾!你要想:街上这么多人别人干嘛偏偏只注意我呢?我又不出众!只要动作不太过,完全没事!
经常去就好了,不要管别人的目光,我行我素一点,要有天不怕地不怕的态度相信你能克服
我以前也是这样,这叫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又名社交焦虑症(social anxiety)、见人恐怖症,是恐怖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恐怖症病人的一半左右。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患者对于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仔细观察的社交或表演场合,有一种显著且持久的恐惧,害怕自己的行为或紧张的表现会引起羞辱或难堪。有些患者对参加聚会、打电话、到商店购物、或询问权威人士都感到困难。在心理学上被诊断为社交焦虑失协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 , SAD),是焦虑症的一种。此症最早起源于西元1985年,当时被认为是忽略性焦虑失协症(Neglect anxiety disorder),经过14年后才渐渐被重视。
一般人对参加聚会或其他会暴露在公共场合的事情都会感到轻微紧张,但这并不会影响到他们出席。真正的社交恐惧症会导致无法承受的恐惧,严重的案例里,病患甚至会长时间的把自己关在家里孤立自己。
社交恐惧症患者总是处于焦虑状态。他们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别人观察。与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场所出现,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件极其恐惧的任务。
社交恐惧症不应该与恐慌症(panic disorder)混淆,恐慌症患者相信他们的恐慌是由某些严重的物理原因造成,在发作当时或之后往往去医院或叫救护车。社交恐惧症患者也许会经历恐慌发作,但是他们会察觉到自己经历的是由非理性的恐惧造成的极大焦虑。很少社交恐惧症患者愿意在那时去医院,因为他们害怕权威人士的拒绝或评断。与权威人士打交道对大部份社交恐惧症患者来说特别困难,像是打电话询问、参加约会、派对、或工作面试等等。
社交恐惧症是神经症的一种。在美国最多的心理障碍疾病中,患社交恐怖症的人数仅次于抑郁症、酗酒而名列第三,我国目前患病人数也在激增。
安全感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不去想一个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