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么多头皮屑有那么多的为什么那么多头皮屑啊?

为什么说打牌有那么多的好处呢?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37页免费69页免费24页免费27页免费10页免费 8页免费11页免费7页免费2页免费119页4下载券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1页免费57页1下载券1页免费6页免费11页免费
为什么说打牌有那么多的好处呢?|为​什​么​说​打​牌​有​那​么​多​的​好​处​呢​?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人为什么 会有那么多的烦恼,谁有能解忧呢?有这样的机构么?_百度知道
人为什么 会有那么多的烦恼,谁有能解忧呢?有这样的机构么?
提问者采纳
看看那些墓碑,他们没有烦恼,人活着就会有烦恼.只有自己能解忧,凡事看开些.看开了就是不去想.
提问者评价
也许............
其他类似问题
其他9条回答
烦恼天天有,不想自然无,开心点
你的身体是药底 你是药师。 如何调养都看个人
人是有思想 有感情的,当然就会有相应的烦恼,你自己去创建这样的机构吧!
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提高心理素质。要让自己勇敢去面对这些烦恼。解决这些烦恼。自己努力了也解决不了的话。我们可以寻求他人的帮助。
好好想想你比别人拥有的多还是少,是幸福不是物质,你就知道烦恼根本没什么的,你应该庆幸
嗯,也许傻子会没有烦恼吧~有烦恼很正常啊,世界上又不止你一个人有烦恼。烦恼并不可怕,总有一天会过去。可怕的是你永远跟烦恼过不去,那样你就会觉得烦恼一直在。人生本来就是有喜有悲的,想想那些幸运的事情你就会发现其实总的来说自己还是比较幸运的。我的生活中也常常有一些难过的事情,但是想想那些都不是什么大的事,所以自己还是蛮庆幸的,觉得自己二十年来还是很幸运。烦恼的不是只有你一个人,想开些吧。
都说知足常乐,人就是因为不知足所以才会有烦恼。有烦恼不可怕,只要自己能化解就好。自己化解不了可以找别人帮忙,最好不要堆积在心里。如果平常的方法都不能让你排除烦恼,可以去找心里咨询师,他们会有科学的方法来帮助你。
社会是多元化的,通俗的说,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无论是乐观还是悲观,都是一种生活状态,我们对待生活,永远都是要积极向上的。看看这篇文章吧7 乐观与悲观 谁都希望自己是个乐观派,但往往做不到。人生中常有许多不如意事,所以不免时时悲观。作者凭着丰富的学养,对于乐观与悲观这两种人生态度进行了深刻而辩证的分析。作者并没有一味地肯定乐观,盲目地否定悲观。作者坚持的乐观是仁爱观,同情观,信心观,希望观,进化观;反对的悲观是不仁观,无情观,冷眼观,怀疑观,绝望观,暮气观。本文虽写于半个多世纪以前的抗日战争时期,但其中许多话语穿越了时空,直到今天仍激荡着我们的心灵。结合本文,就乐观与悲观问题在班上开一个讨论会,同学可以畅所欲言;把课文中你深表赞同的带有格言意味的语句摘抄下来,并写一篇阅读心得。乐观与悲观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两种对人生不同的看法。要知道一个人的人生观,主要的就是要知道他对人生是抱乐观或是抱悲观的态度。所以我们讨论乐观与悲观,也就是在讨论一般人所最关心的人生观问题。乐观与悲观的“观”字,代表一种对世界和人生的总看法,也代表决定行为的方向和做人的态度的根本看法。这种看法普遍多叫做“直观”或“洞见”。这其中当然包含有知识和见解的成分。一个人的任何行为,都是以知识为主宰,以见解为指导。假如看法错误,行为自然也随之错误。假如见解正确,则受其指导的行为,必然也趋于正轨。观与行或知与行是永远合一而不能分的。盲目者必冥行,无知者必妄为。真切笃实之知与明觉精察之行,永远是合一而不分的。 悲观与乐观问题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这两种不同的看法,直接产生不同的行为,影响不同的生活。乐与悲是人类共有的情绪。乐观与悲观就是以乐同悲的情绪相伴随相辅助去观察人生和世界,所以又包含有情绪的成分。无论悲观或乐观皆可叫做“情绪观”。与纯理智的抽象的科学的看法不同。抽象的理智的看法对于实际行为比较不容易发生直接迅速的影响。而包有情感作用的看法或见解,为情绪所渲染,生动、活泼、具体,容易产生直接行为,支配实际生活。悲观与乐观既然都是有情绪伴随辅助的看法,当然都是主观的,随个人的感触、性情、态度、环境而变易的。因此也可以说悲观与乐观皆是不好的看法,我们最好是不悲观不乐观,实事求是,不动感情,受纯理智的指导,勿陷于主观。但在某意义下,悲观与乐观仍然可以说是客观的,因为悲和乐的情绪也可以有普遍性必然性,因此也有客观性。凡人皆有人情,一个人虽欲不乐观亦不悲观也不可能。而且情感之出于本心发抒得其正者曰正情、真情。基于正情真情而出发的乐观或悲观,于观认外物、调理生活,亦有很大的价值。不过,基于悲乐的情绪来看人生和世界而得的知识,同基于理智来看人生和世界所得的知识,性质上有些两样罢了。根据上面对于乐观和悲观性质的解释,我们可以进一步说明,“悲观”不是“观悲”。对于一个人悲哀的情绪,尽可以用科学方法研究。如像心理学家分析悲哀情绪的状态,穷究悲哀心理的来源,考察悲哀事实在神经上所发生的作用。在做这种研究工作的时候,心理学家本人并不“悲观”,他乃是在“观悲”。又如社会学家对于劳苦大众的贫穷愁苦,加以事实的统计,科学的调查,也是“观悲”,而不是“悲观”。甚至当我们于敌机轰炸、敌骑蹂躏之后,去巡视灾区,慰问难胞,我们诚不免洒同情之泪,我们观悲了,同时又有悲哀的情绪了,然而我们对抗战的前途,复仇的决心,却并不悲观。悲观乃是对于众人目前认为快乐的事情,于其将来的前途怀隐忧,感痛苦。乃是基于情绪的一种看法,即不仅是主观的情绪,亦不是对于客观事实研究的报告。根据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分辨“乐观”不是“观乐”。譬如,参加盛宴,进戏园,看热闹,都可以说是“观乐”,但却并不一定是“乐观”。因为赴宴会看热闹的人,心中也许感得异常孤寂悲哀,或兴“良辰不再”之叹,或有“众醉独醒”之感。足见乐观的人并不一定是参加快乐场合,自己享受快乐,而每每是对于众人认为痛苦悲哀没有办法的状况抱乐观态度。所以乐观多少包含有主观上轻蔑痛苦、超越悲哀的态度,而并不是事实上否认痛苦和悲哀的客观现象。乐观和悲观既然是主观的态度,所以一个人之抱乐观或抱悲观并不一定为客观事实所决定,而是随个人痛苦或快乐的经验为转移。许多聪明的年轻人,家境甚好,涉世甚浅,然而每每稍受挫折,便容易陷于悲观。而饱经忧患、备尝艰苦的人,对于人生倒反而取乐观的态度。又如自抗战以来,许多安处在后方,从来没有经历过战争痛苦的人,或是住在租界上当寓公的人,往往对于抗战前途,深抱悲观。而在前线作战的将士,在医院治疗的伤兵,从作战的痛苦经验中,对于抗战的前途,反而养成乐观的展望。由此足见真正乐观的人并不一定志得意满,快乐舒服,生活上毫无痛苦。同样,悲观的人也不一定垂头丧气,自苦自杀。当曹操以一世之雄,破荆州下江陵,横槊赋诗的时候,他所发出来的诗歌,却是“忧思难忘”“杜康解忧”的悲观情调。叔本华〔叔本华()〕德国哲学家。是著名的悲观主义的哲学家,然而他最怕死,最反对自杀。抱悲观主义的人不仅不自杀,有时愈悲观愈享乐,愈纵情肆欲,酣歌宴饮,以求目前一时的快感。在相反的方面,乐观的人往往能够不怕死、肯牺牲。历史上许多忠臣烈士、先知先觉,到了生死关头,慷慨就义,然而他们精神上仍是乐观的。耶稣上十字架,仍然祷告上帝,宽恕世人。苏格拉底始终相信善人快乐,恶人痛苦,当他被群众判处死刑时,他还说“我去死,你们去活。究竟谁好,只有上帝知道。”其实许多圣贤豪杰在动心忍性困心衡虑的艰苦生活中,仍不减少其奋斗的勇气,大抵都由于他们精神上修养达到了一种乐观的态度,在那里支持着、鼓舞着他们的大无畏精神。大概讲来,除非到了颓唐衰乱、人心已死、生机毫无的末世,世界上的人最大多数都是乐观者。不过多数人的乐观,只是天真素朴不知人世艰险的乐观,而不是真正的批评的理想的基于学养的乐观。悲观论可以说是恰好对于天真素朴的乐观论加以否定。悲观论者提出问题,指出困难,揭出艰险,显出人世狰狞面目的真相,使肤浅轻易的乐观论者,遭受严重的打击,因而趋于深刻化。因为肤浅轻易的乐观论者,往往忽视现实,把人世看得太单纯,把事情看得太容易,每致陷于懒惰懈怠,喜苟安,不紧张,不知盘根错节,艰难困苦,甚至处于覆巢积薪之下,做了釜底游鱼,犹恬然自嬉,不知危惧。对于这种最坏意义的乐观和对于这种素朴的乐观的流弊,悲观论确有补偏救弊的好处。悲观论在这种意义下乃是盛世的危言,能给恬嬉自满者以警惕和忠告。不过我们须知警惕世人,向盛世贡献危言和忠告,乃出于圣贤淑世的苦心,并不能算作悲观主义。如果,警惕和忠告可算作悲观论,那么也只有这种具苦心有深意的悲观论,才是比较健康无弊,可以为我们所承认的悲观论。同时,我们又须知道,肤浅轻易恬嬉苟安的乐观乃是出于愚昧无知,不能说是真正的“观”,更说不上是“乐观”。真正的乐观,根据上文所说,应是基于真纯的快乐的情绪的看法。人类最高尚、最纯洁、最普遍、且与快乐最不可分的情绪,就是“爱”或“仁爱”,也可以说是同情心或恻隐之心。人生最真纯的快乐,既出于仁爱,则在此意义下,人生真正的乐观应是“仁爱观”或“同情观”。一个人用同情的了解、仁爱的态度,来观察人生、欣赏事物,就是真正的乐观者。谚语常说,“为善最乐”,其实亦可说是仁者最乐,仁爱为快乐之本。因为仁者能够本仁爱的态度来观察宇宙人生,他自然可以发现“堂前春草,生意一般”,并体验到“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的境界。《论语》又说:“仁者不忧不惧。”所谓不忧不惧,就多少含有不悲观的意思。美国诗人兰利尔有一首寓言诗,题目叫做“仁爱如何寻求地狱?”诗里的大意是说:有一个王子名叫“仁爱”。他有两个臣子,一个名叫“感觉”,一个名叫“理智”。有一天王子听见人讲述地狱可怕的情形。他想知道到底地狱是怎样的状况。他先派臣子“感觉”去调查。“感觉”回来说,在人类社会间四处都布满了阴霾,地狱就在人类的行为里。王子不十分相信,又派臣子“理智”去察看。“理智”回来报告道,地狱即在人类的内心中,即在罪犯的灵魂里。这王子“仁爱”仍然不大相信,决定亲自去视察。结果他看见世人尽皆满面春风,和睦可亲,罪犯也从忏悔里得解救,心安理得,复有生机。他寻来寻去终于寻不着地狱。这诗最足以代表美国人的乐观态度。因为美国人得天独厚,只知人之可爱,世界之可欣赏。从这诗的含义看来,有仁爱的人必然抱乐观。单凭理智或感觉来看人生,便难免不陷于悲观了。仁爱就好像光明,光明一到,黑暗消散,仁爱所至,悲苦绝迹。俗话常有“情人眼里出西施”的说法,这也许道出了普遍的爱情心理。一个人有了爱情,有时可以化丑为美,把他爱的对象认作美的对象。同样,一个人有了仁爱,他就可以化恶为善,化险为夷;看得见人性中最光明的一面,因而养成乐观的心境。所以乐观实与仁爱不可分。至圣至仁就是至乐观之人,未有不仁的人而会成为真正的乐观论者。乐观又可以叫做“信心观”。所谓信心包含三方面,就是对自己有信心,对别人有信心,对天道或宇宙法则有信心。凡对自己有信心的人必然是乐观的人。他俯仰无愧,内省不疚。自觉足跟站得稳实,根本没有动摇,无论在如何艰险困苦的境地中,他不会失掉自信力。他努力不懈,相信自己有转败为胜,转恶为善,转不幸为幸的权衡。所谓对他人有信心就是相信人性本来是善的,相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心是有公道的。相信不善的人终是可以感化转变的。还有,对人有信心,也就是勿猜疑、勿怀疑别人的动机,勿以小人之心,去揣度他人行为的动机,这也就是古人所谓“不逆诈,不臆不信”。所谓相信天道,就是相信天道是公正的,相信在全宇宙的法则里,善人终必战胜恶人,理性终必战胜无理性,公理终必战胜强权。有了这种由体验、由学养而达到的信心,就是乐观态度的出发点。“信心观”实际上也可以说是“希望观”。一个人对于自己和别人的前途乃至世界的将来有信心,也就是说他具有希望。对于将来的无穷的信心与希望,自然会形成对于世界与人生的乐观的看法。譬如,即就青年生活而论,假如我们只从表面部分去看见青年所表现的嚣张、颓废、懒惰、浮嚣、幼稚、狂妄种种弱点,自然不免悲观,因而会减少我们对于教育效能的信心。然而当我们想到青年的迷途是一时的,是可以改善的,并想到青年将是社会的柱石,国家的主人翁,一切实业、政治、学术界领袖的候补人,换言之,用“后生可畏”的眼光来看青年,以希望、信心来看青年,那就自然会趋于乐观,因而可以相信教育的效能,增加教育的兴趣了。由此可以推知,与乐观正相反的悲观,就是一种“无情观”“不仁观”,以别于同情观、仁爱观;悲观是一种“冷眼观”“怀疑观”“绝望观”,以别于乐观之为信心观、希望观。我们真可以说乐观是精神发皇蓬蓬勃勃的“朝气观”,悲观是志气消沉衰老颓丧的“暮气观”。所谓悲观几可以说是随处取吹毛求疵的态度以观人论事,无论论人论事都从最坏的方面去着想。持这样态度的人,对人对事,当然没有同情,没有信心,没有希望。但须知稍有人世经验的人,当不难体察到,或以人心的奸诈,或以环境的险恶,或以误解与仇恨,或以忌妒与倾轧,仁爱时受创伤,信心每易动摇,希望亦常趋幻灭。要想克服悲观,赢得乐观,实是难事。所以真正的乐观,必然是生活过程中再接再厉所达到的境界。它是弥补了创伤的仁爱,稳定了动摇的信心, 恢复了幻灭的希望,而后坚持着的一种观点。乐观也可以说是进化观。假如一个人能够在变动生长的过程中,看出发展的阶段,进步的程序,他就会养成一种逐渐向上、日新不已的乐观态度。近代西洋进化思想的盛行,不论是达尔文生物学上的进化论,或是黑格尔辩证法和逻辑上矛盾进展的进化论,都带有强烈的乐观色彩。中国数千年来大都在“退化观”的思想笼罩之下,一般人大都把黄金时代放在远古,认为历史的演变,总是一代不如一代。所谓魏碑不如汉碑,唐碑不如魏碑,宋碑不如唐碑,这种种退化的看法,使得我们无论在政治上、道德上、文学艺术上,都觉得今人不如古人,后人不如前人。甚至在个人生活上,也感觉好像是一天不如一天地在退化,有如黄山谷诗所谓:“老色日上面,欢悰日去心,今既不如昔,后当不如今。”类似这种彻底普遍的退化观,无形中养成一种极端消极的悲观论。足见进化观与退化观不仅是近代精神与中古精神的分水岭,而且是划分乐观论与悲观论的最大关键。当然,要抱进化观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事实上的确有许多今不如古的客观现象。特别在中国历史上,无论哪一朝的帝王,除了创业的帝王英雄神武外,以后照例一代不如一代,依次递退,直至亡国为止。这样铁一般的退化的事实,又怎么能够勉强加以乐观进化的解释呢?然而,历史是长久的,文化是多方面的。受过进化论洗礼的历史家,当不难寻出历史发展的线索,看出逐渐进化的阶段。自从新文化运动以来,对于中国文学史方面进化发展的研究解释,似已有相当的收获,不过似尚没有推进到别的部门罢了。而且安知道过去历史之总是有一代不如一代之退步的事实,不是多少由于思想为退化观所支配,而乏超迈前修努力创进的精神有以使然呢?退化观有使人沉滞不思上进的影响,进化观有鼓励人努力创进的效力,恐怕谁也不能否认吧。根据以上的讨论则乐观与悲观两种看法,性质之异同,价值之高下,何去何取,显而易明,不难决定了。不过须知悲观论亦有其相当价值。悲观论足以否定浅薄轻易、恬嬉自满、不学无术的乐观。并且须知悲观主义每挟现实以俱来,其传染于人有如疾病,亦非可轻易摒除。同情心稍有不丰,仁爱稍有不诚,信心稍有不坚,希望稍有不真,而为退化观的旧说所动,则悲观思想便乘虚而入,无能自拔。更须知乐观亦非轻易可得,必须基于学问修养,经验阅历,有眼光,有毅力,能克服恶劣险阻的环境,战胜悲观, 方可达到真正健全而无流弊的乐观思想。
`````````开心一点不就行了嘛,烦恼由心生,阿米头佛。嘻嘻,善哉善哉!!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为什么有那么多宗教
为什么有那么多宗教
一种宗教: 一起推动前进
  一九九二年八月二十八日韩撒都他导师(Hansadutta
Maharaja)在马来西亚马六甲州Ambar Ji寺庙的演说
Keshava dhrita nara
jaya jagadisha hare!
jaya jagadisha hare!
  我们都知道jagad+isha。Jagad的意思是“宇宙”,而isha,或者ishwara,意思是“主宰”。Jaya jagadisha hare!Hare的意思是奎师那(Krishna),奎师那(Krishna)是宇宙的主宰。Jaya的意思是“所有的胜利、所有的荣耀,献给宇宙的主宰奎师那(Krishna)!”
  这个《十化身经》(Dasavatara Stotra)是一个十分古老的经文,由出家僧伽耶神(Jayadeva Goswami)写作和唱颂。他在灵性知识文化的皈依礼拜传系里,是其中一个伟大的皈依者。他礼拜的时候唱:“科沙瓦(Keshava)啊!宇宙之主啊!上帝啊!您曾经化身为鱼的形体(mina sharira)。”Mina的意思是鱼。古时候,由于水灾泛滥,主以鱼的化身出现,救护灵性知识的经典。颂歌由主的第一个化身是鱼开始,接着主的化身是海龟,然后是猪,再来是半人半狮神(Narasinghadeva),接下来是侏孺瓦马那神(Vamanadeva),再下来是巴拉苏拉马(Parasurama),以及跟着是主巴拉拉马(Lord Balarama)和佛祖(Lord Buddha)。
  Nindasi yajna-vidher ahaha shruti-jatam
  sadaya-hridaya darshita-pashu-ghatam
  Keshava dhrita-buddha-sharira jaya jagadisha hare
  “科沙瓦(Keshava)啊!宇宙之主啊!主上帝(Lord Hari)啊!化身为佛祖的形体!一切的荣耀归于您!佛祖啊,您以慈悲之心,谴责根据灵性知识祭祀的条规,进行对可怜动物的宰杀。”这里说的是主的第九个化身――佛祖。
  我特别唱颂这首歌,因为有人要求我解释有关佛祖的事――谁是佛祖,它又如何与灵性知识文化,即灵性知识宗教有关。在这个方面,十八部史书(Puranas)之中的最重要的《上帝史书》(Bhagavat Purana),有另外的重要说明。《上帝史书》也称为《伟大的史书》(Maha-Purana)。在其中的第一部书里,有主的化身的名单,而佛祖,也在这本书里被提及。《上帝史书》是在五千年以前,由出家僧苏卡神(Shukadeva Goswami)所口述,而由维亚撒神(Vyasadeva)所记录。维亚撒神不是作者,而是秘书。维亚撒神是大约五千年以前,记录一切灵性知识智慧的人。正如你所知道的,这个时代,称为Kali-yuga,即黑暗的时代,争吵的时代,冲突的时代,铁的时代。这里,它有说(阅读《上帝史书》1.3.24):接着,在争吵的时代初期,主会化身为佛祖,在伽耶省(Gaya)作为安嘉娜(Anjana)的儿子,目的只是为了蒙骗那些妒忌忠实的上帝信徒的人们。
  在要旨里,对佛祖有如下解释:佛祖,是神首主奎师那(Krishna)的一个强而有力的化身,他作为安嘉娜的儿子,出生于伽耶省,他教导非暴力的构想,和反对灵性知识经典所允许的动物祭祀。在佛祖出现的时代,一般群众是无上帝论者,并且喜爱肉食甚于任何其他食物。在灵性知识祭祀的藉口之下,到处实际上都变成了屠场,而人们无节制地投入于杀害动物的行为。佛祖教导非暴力,同情可怜的动物。他教导说,他不相 信灵性知识经典的教义,并且强调杀害动物所造成的有害的心理效果。在争吵的时代,智慧较低的人,不相信上帝,不遵守他的法则,因此他们暂时先接受道德纪律和非暴力的训练,这是在觉悟上帝的道路上前进的初步。它蒙骗不相信上帝的人,因为那些遵守佛祖法则的无上帝论者并不相信上帝,可是他们却对佛祖持有绝对的信心,而佛祖,又是上帝的化身。这样,无信仰上帝之心的人,就变成相信以佛祖为形体的上帝了。那是佛祖的恩慈:他使无上帝信仰的人相信佛祖本身。
  在佛祖出现以前,杀害动物是社会的最显著的特征。人们宣称,这是灵性知识经典的祭祀。在灵性知识经典不是通过权威性的使徒传系而接受的情况之下,大意的或者愚昧的阅读灵性知识经典的人,会被那系统的知识的华丽语文所误导。那些不顾必须通过使徒传系的神灵觉悟来源,以获取神示的愚昧的灵性知识经典学者,肯定会迷惑。对他们而言,仪式典礼被当作是一切。他们没有知识的深度。根据《上帝的指示》(Bhagavadgita),灵性知识经典的整个系统,是引导一个人逐渐走向至尊主的道路。灵性知识经典的整个主题,是去认识至尊主奎师那(Krishna)、个体灵魂、宇宙的情况,以及所有这些事物的关系 ……
  佛祖是为了一个十分特殊的目的而来的主的化身:引导人们脱离杀害动物。在他出现的时代,杀害动物十分盛行。而且这种动物杀生,是在灵性知识经典的名义之下进行的。正如今天全世界人们所做的那样,当时的人们为了感官满足,设立屠场,杀害动物,却从灵性知识经典里寻求支持。佛祖因此说:“好吧!那我拒绝灵性知识经典。我不要接受它们。我的教导是非暴力、正直的言谈、正直的行为、正直的思想等等。”他教导八正道,中间的道路。
  佛祖也是一个伟大的逻辑学家。实际上,佛祖“buddha”这个字的意思是智慧。在他的时代,他是最杰出的逻辑学家。他能够反驳任何争论,然后他能够反驳自己的论点,接着又反驳,再反驳。他是那么杰出,以致于那些曲解灵性知识经典的饱学之士、学者,以及灵性知识经典学家,都为佛祖所吸引,而成为他的追随者。
  灵性生活或者宗教认识,从最基本的境界,发展到最高阶段。正如教育一样。教育从最基本的幼稚班开始,升上文法学校,接着是高级学校、大学,一直上升到毕业。对于文法学校的学生是必要的课程,对高级学校的学生来说,可能是不必要的。在幼稚园里,制做泥饼,是整个教育过程的重要部份。这不是说,高级学校的学生,好过幼稚园的学生。不是这样。任何需要的事物,任何阶段的认识,学生处在任何水平,他就必须学习那个阶段的课程。同样的,宗教从最基本的、初步的道德教育,发展到最高阶段的对神首之爱,我们觉悟了我们与上帝的个别的、永恒的关系。
  好比一粒种子,所有发展成大树的成份,都存在于种子里,过了一段时间,树就展示出来了。开始是小芽出现,接着是树干出现,然后是枝芽和叶子长出来。过了一些时候,花开了,然后结果。这需要几年的时间。同样的,在这个物质创造的开始,所有宗教的灵性真理都传授给第一个生物。这个宇宙里的第一个创造物是四面佛。这样,灵性智慧的真理被传授给他。从那个时候起,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宗教也分成不同的层次,展现出来。
  在漫长的时间里,随着社会变得进步或退步,不同的主的化身出现了,强调宗教认识的这个或另一个方面。正如孩子上学。有时候,孩子没有进步,他必须留班。有时候,他退步了,他被降级。他是那么荒唐,必须重复修习不同的课程。同样的,我们有不同的宗教团体,它们表面上由不同的宗教导师、改造者、化身,先知或者上帝的儿子(主耶稣)主持或者传授。穆罕默德被称为先知。佛祖是奎师那(Krishna)的一个化身。如果我们如此看待不同的宗教,那么,它们的共同目标,就变得清楚了。
  例如,佛祖在一定的时间来到印度,教导人们简单的道德行为――正直的言谈、正直的思想、正直的行为。他的基本教育是ahimsa,即非暴力。你对任何动物所做的,都会报应回你自己。当佛祖被问到关于灵魂的永恒性,和至尊上帝是否存在的时候,他把问题放在一边。他没有回答这样的问题,正如当孩子们正在学习ABC的时候,某个孩子带进莎士比亚的书,那么老师会把它放在一边――“不是现在。以后吧。”孩子不能够理解莎士比亚。他是处在一个没有能力理解该书事物的阶段。他必须先掌握ABC。如此,佛祖的教导是:首先,你的行为要端正,思想正直、行为正直、言谈正直,设法达到涅盘境界(nirvana),设法达到无痛苦、无快乐的境界(nirvana)。
  每一个人都要求无痛苦。但是,他也说无快乐。他指的是物质快乐。物质快乐总是带来物质痛苦,有如那里有光,那里就有影子。因此,那里有快乐,我们就无可避免的会得到其反面:痛苦。我们不能够只要快乐而没有痛苦。而在痛苦之后,我们又获得快乐。这样,我们体验了快乐和痛苦、酷热和寒冷、白天和黑夜、上升和下降。佛祖教导:设法达到涅盘,那里无快乐,也无痛苦。
  在佛祖之后,商卡拉灵性导师(Shankaracharya)在印度出现。他教导说:“那好――涅盘,无快乐,无痛苦。”但是,他介绍了brahma-nirvana,即无快乐,无痛苦,存在于神光(brahman)之中。Ahambrahmasmi:我不是充满快乐和痛苦的物质。Ahambrahmasmi:我是灵魂。在这个快乐和痛苦、酷热和寒冷的相对性的世界之外,还有另一个世界。在这个环境之外,还有另一个环境:神光,灵魂,而那是永恒(sat)的。他教导:设法进入ahambrahmasmi:我是灵魂。
  在商卡拉灵性导师之后,接着出现了主采坦尼亚(Lord Chaitanya),而他提供了成熟、完美的对灵性真理的认识。那是什么呢?他教导说,不单有Brahman,即灵性天空存在,而且在那灵性天空里,有无数的灵性星宿存在,正如这个物质天空里,有无数的物质星宿存在一样。在这个物质天空之外,有灵性天空,称为brahmajyoti,而在灵性天空里,即永恒的灵性天空里,有无数的灵性星宿。不单有无数的灵性星宿,而且有无数的灵性个体,而我们――我们每一个――原来都是那永恒的灵性天空的居民。而奎师那(Krishna),是所有灵性个体的至尊灵性生物。
  nityo nityanam chetanash chetananam
  eko bahunam yo vidadhati kaman
  灵性知识经典说,我们全部都是nitya,即永恒的。你是永恒的,我是永恒的,是活生生的灵魂――不是这个躯体。这个躯体是暂时的。佛祖说:“这个躯体只是一个九个孔的皮囊――两只眼睛、两个鼻孔、两只耳朵、嘴巴、肛门以及生殖器――胆汁、尿,以及屎从中流出。我怎么可以喜爱这样一个东西?”佛祖又说:“不,我不是这个躯体。”我们不关心这个躯体。设法从这个躯体解脱出来。所有的伟大的灵魂导师教导这样:我们不是这个躯体;我们是其他东西。我们是这个躯体里的活生生的灵魂。
  因此,nityo nityanam chetanash chetananam / eko bahunan yo vidadhati kamaan(Katha Upanishad 2.2.13),意思是我们是永恒的、有生命的灵魂火花,而在我们之中,有一个灵魂是至尊。他是主人,他维持所有其他灵魂,并且满足他们的愿望。那是上帝。这是上帝奎师那(Krishna)的定义。我们全部都是永恒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都具有和上帝相同的品质。它是永恒的,我们也是永恒的。不同的是,他是领袖。他是主人。而我们是仆从。好比在马来西亚这里,你们全部都是马来西亚公民,但是,有一个马来西亚人是首领:总理。这个道理,完全适用于神灵境况。我们全部是永恒的,上帝也是永恒的,然而,他是首领,我们是仆从。它维持我们,他也满足我们的愿望。
  主采坦尼亚的教导,是一个人应该设法了解他的灵性身分,以及他和上帝的关系。 即使是在这个物质环境里,通过修行皈依礼拜奎师那(Krishna),利用我们的躯体、心意、智慧以及一切,去讨好奎师那(Krishna),我们应该设法去了解我们和奎师那(Krishna)的关系,并且回家去,回去神首处,回去奎师那(Krishna)处,而因此恢复我们作为奎师那(Krishna)的部份、全知以及极乐的、原始的灵性身分。
  我们的灵魂,是天生快乐的。正如糖的性质是甜的一样,我们的性质是快乐的。没有人把甜味加进糖里。甜味是糖的天生特性。而灵魂的特征有三种:他是永恒的,他是全知的,以及他是极乐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是那么不幸和不快乐呢?”你问。是的,因为我们都被这个暂时的物质躯体所覆盖着――印度人的躯体、美国人的躯体、华人的躯体、妇女的躯体、男人的躯体、动物、鸟类、树木。躯体只是土、水、火、空气、空间、心意、智慧以及错误的自我的结合。它是一种衣服,覆盖着永恒的、有生命的灵魂。当灵魂离开了这个躯体,躯体就是死尸。死尸没有价值。只有当活生生的灵魂与躯体接触,躯体才会美丽。好比当电流和灯接触,灯才会亮一样。当电流中断以后,灯光就熄灭,而变成黑暗了。
  这个物质世界,是两种能量的结合:paraprakriti,即高等能量和aparaprakriti,即低等能量。低等能量即物质――土、水、火、空气、空间,即原子、酵素、或者称为皮肤、肌肉、骨骼、血液、屎、尿。这些是构成这个物质躯体的物质成分,我们现在都被困在其中。而宗教的整个目的――佛教、基督教、回教或者灵性知识宗教――是如何摆脱这个暂时的物质躯体,如何从不必要的、对这个暂时的物质躯体,以及躯体的众多朋友、亲戚、同胞及其有关的附属,例如汽车、屋子、钱财等等的沉迷和依附之中,解脱出来。
  物质生活,单纯地意味着我接受这个物质躯体作为自我。如果我们问某人:“先生,你是谁?”他会说:“我是顾伯塔先生。我从印度来。”或者“我是斯密斯先生。我是美国人。”他所说的,是“我是这个躯体。我是这个装着屎、尿、肉、血、毛、粘液以及胆汁的袋子。”这称为maya,即无知。Maya的意思,是“那不是的”。我实际上不是这个躯体。每个人都知道这一点。这并不是新观点。这是普通知识。然而,我们却每天都忽视它。我知道我不是这个躯体,所以我会说“我的头,我的手,我的脚,我的身体,我的衣,我的书,我的车。”“我的头受伤了。我的脚受伤了。”我们不说:“我受伤了。”我们说:“我的头,我的脚,我的臂,我的身体。”而当死亡发生了,我们说:“啊,顾伯塔先生去世了。”他的确是离开了,可是,他留下他的躯体,让你去埋葬,或者焚烧,或者被兀鹰吃掉。我们忽略了这个基本却又重要的事实。每一天,我们都忽略了我们不是这个躯体的事实。我们基于这个躯体,互相产生关连,我们为这个躯体而活动,并且喜爱这个躯体。如此,我们投入于躯体的生命观念里。日以继夜,周复一周,月复一月,年夏一年,生生世世,我们都在设法享受这个物质躯体。然而,我们不是这个躯体,因此,我们不会快乐,我们不会享受任何东西。我们日夜辛勤工作,创造了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夸张的文明,而其结果,却只是使我们东奔西跑。在那当中,我们变老了,躯体病了,而且无可避免地,我们死了。事实上,我们并没有死――我们只是在躯体不能够再用的时候,离开了它。“有如一个人放弃一件旧和无用的衣服, 又取一件新衣服一样,灵魂放弃了老而无用的躯体,又取一个新的躯体。”(《上帝的指示》2.22)这是物质生活的整个过程,而只要我们对自己的真实的灵性身份,处于无知之中,处于黑暗之中,我们就会继续重复生、老、病以及死亡的轮回。
  这不是新事情。佛教徒有教导,灵性知识修行者有教导,基督教徒有教导,所有的导师都教导同样的事。
  那是什么意思――无知?无知的意思是忽视。当我们在路上驾驶的时候……至少,在美国,我们有一个十分复杂的交通规则系统,这样,当交通灯转红的时候,表示你必须停止。可是,如果我看到没有人,没有警察,就把车开走,那就叫做忽视,我是忽视,我知道我应该停车,可是我忽视它,而把车开走。当我重复这样做以后,它就成了习惯,我们称它为无知。这样,我们是生活在无知之中。我们有意地、不断地、重复地、习惯地忽视我们不是这个躯体,而是生命力,是这个躯体内的灵魂这个事实,而我们要做的事,是这样修行或者处理我们的生活,即当这个躯体由于疾病和衰老而无用以后,我们可以回家,回到神首处,那里的生活是永恒的、全知的以及极乐的。只是我们忽视了它。
  事实上,这是人生的目的。这是宗教的意义。宗教并不是我们相信的某种事物――“我相信佛祖”,或者“我相信耶稣”,或者“我相信奎师那 (Krishna)”。这样没有价值。我们必须实际上了解佛祖教导什么。我们必须不只是了解,而且必须修行耶稣的教导、主采坦尼亚的教导、奎师那(Krishna)的教导, 而且我们必须真正地修行。修行产生完美。相信某种事物是不够的。对单纯相信佛祖,或者主耶稣,或者奎师那(Krishna),或者穆罕默德的人而言,回家、回去神首处的机会,大约跟单纯相信自己会赢得大彩而中奖的机会一样。宗教并不是一种信仰的事情;它是一种了解的事情。佛祖buddha这个字的意思是智慧。在《上帝的指示》里,我们发现buddhi-yoga,即智慧的与神联系修行法,即了解的与神联系修行法。Yoga的意思是连系。由于智慧和了解,我们可以得到进步。也要通过修行。我们必须修行灵性生活,不是单纯渴望地相信。那对我们没有帮助。孩子们天天练习书写ABC,日复一日,过了数周和数月,经过一段时间,他们的练习,达到了完美程度。他们阅读和书写,他们做算术。每一件事情都会实现。今天,这里的我们,都会阅读和书写。看起来好像是自动会,但是,那不是自动的;那是练习而达到完美。所以,灵性生活也是每天必须练习的事情。它不是作为一种嗜好,或者一个星期一次,或者一个月一次的事情,也不是当我们有困难的时候才拜神――“啊,我的上帝!救救我吧!我失去工作,我应该怎么办? 我答应,如果您给我另外一份工作,我会做一个好孩子。”这样的灵性生活并不很……它是比完全没有好一些,可是,它并不很成熟。它是不成熟的。它就有如整个学期不做作业的学生一样,当考试来临的时候,他单纯猜测,以为他将会猜对答案。那不很好。我们必须修行奎师那(Krishna)意识。
  我并不要紧……我的意思是,一个人可能是佛祖的信徒,或者可能是穆罕默德的信徒,或者可能是耶稣基督的信徒,或者可能是奎师那(Krishna)的信徒,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真实地奉行。不要只是光用口说。实际地遵守和修行,因为你会得到进步。
  在灵性认识的初级阶段,在开始阶段,学生们有时想:“只有我们的宗教是好的;其他的都不好。”我们一直听到这样的说法。人们说:“只有耶稣”, 或者“只有穆罕默德”,或者“只有奎师那(Krishna)”。那是初学者的理解。事实上,每一位灵性导师――佛祖、采坦尼亚、奎师那(Krishna),耶稣――本身都知道全面的图景。他们知道所有的灵性真理,然而,他们只教导他们的时代、地方以及情况所需要的。在文法学校里,老师只教导学生们ABC。这是否表示该老师只懂得ABC呢?不是。老师知道一切,但是,对这一个别班级的学生,只有可能教导ABC。如果学生想:“啊,只有ABC是对的;其他一切都是愚蠢”,那就是他的愚蠢了。例如,算术从简单的算法开始――2+2=4。在简单的算法之后,有代数,然后是几何、三角,以及物理。等学习简单算术的学生看见代数或三角,他想:“这是错误的。”可是那些在学习代数、三角或者物理的高班学生能够理解:“是啊,这是很好的――2+2=4。很好。”在《上帝的指示》里,奎师那(Krishna)说:“智者不要干扰那些处于较差阶段的人们的心意,但是应该鼓励他们在皈依的精神中活动。”(《上帝的指示》3.26)  我希望通过这样简单的介绍,我可以阐明这个问题:为什么在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宗教?答案是宗教并不多。宗教只有一个,正如教育是一种推动,一种计划,把单纯的孩子转变成一个有识之士,从幼稚园开始,经过文法学校、高等学校、大学,以及毕业后的研究。宗教是一样事情,却由不同的先知、化身、主的代表,根据时代、地方以及情况,根据需要来传教,以便把粗俗的人转化为神圣的人。一个俗人的命运,是要变得神圣,通过了解他真实的灵性本质、他和上帝的永恒关系,以及通过从事皈依礼拜上帝,从生、老、病以及死亡的痛苦之中,解脱出来,回家去,回到神首处。
  对人类来说,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事情了。其他一切都是多余的。其他一切都是在尸体上装饰。科学、经济、技术的先进――只是装饰这个尸体。可能你拥有一部十分漂亮的汽车,你可能拥有一所漂亮的公寓,或者摩天楼,或者大生意,你可能是一个强大国家的总理,然而,所有这些物质资产,只不过是装饰一具尸体。这个躯体从开始到结束,不曾活过。只有活生生的灵魂,使它表现为一个活的东西。它从来不曾活过,它只是土、水、火、空气、空间,或者粘液、胆汁、血液、屎、尿。如果我们继续忽视这个简单的事实,尽管有全部的物质进步和经济发展,我们都不会快乐。它将带给我们一无所有。
  这是今晚的讲话内容。非常谢谢你们。Hare Krishna。我要补充一件事。唱颂奎师那(Krishna)的神圣名字――Hare Krishna, Hare Krishna, Krishna Krishna, Hare Hare
/ Hare Rama, Hare Rama,Rama Rama, Hare Hare――是一个十分简单和快乐,或者愉快的发音的方法,以恢复这个意识,这个奎师那(Krishna)知觉。
  这里的我们,都原来具有奎师那(Krishna)知觉。只是我们的奎师那(Krishna)知觉被遮盖了。它不是人为的强加的东西,不是你人为地必须运用的外来物。它已经存在于那里,奎师那(Krishna)知觉存在于你的心里,好像金存在于土地里一样。你只需要发现它;你不必制造它。这样,我们愉快的奎师那(Krishna)知觉,现在就在那里,而通过唱颂奎师那(Krishna)的神圣名字,这知觉就恢复了。
  我们唯一的要求,是你们每一个人,请修行唱颂Hare Krishna。你不要听我说的,只管去修行唱颂,在你自己的生活里,亲自看看其结果。如果没有人有问题,那么,我们再唱颂Hare Krishna,在唱颂之后,会提供礼拜奎师那(Krishna)的灵性食物。这样,请唱颂和拍手。十分大声地,和快乐地以及自由地唱颂。
  “耶稣不是天主教徒、美以美教会教徒或圣公会教徒。同样的,上帝不是犹太人,基督教徒,兴都教徒或回教徒。上帝就是上帝,而每一个人都是上帝的仆人。一个人可唱颂世界上各种准圣典所用的上帝那个名字,如耶和华,阿拉或奎师那。”
  中文和英文书刊可以在下列地址获得:
帕布帕德瑜珈冥想中心
Prabhupada Yoga Meditation Center
60, Colchester Grove
Serangoon Gardens
P.O. Box 245, Paya Lebar
Singapore 915429
Tel: 65-2853584 / FAX: 65-3828753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