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经当令 络在哪里?

当前位置: >
肾经穴位养生法
足少阴肾经是一条关乎一个人一生幸福的经络,如果想提高生活质量,在身体上从温饱进人小康,那就必须把肾经锻炼强壮。肾是先天之本,也就是一个人生命的本钱,大多来自父母的遗传,也就是祖上的&遗产&。如果没有先天的厚赠,那就真的太需要后天的培补了;否则,人过中年便注定要每况愈下,衰老之态势不可挡。身体需要运动,经络更需要锻炼,经络是修复身体器官损伤的无形触手和忠实保镖。我们人体的器官就像天天运转的机器,是很容易磨损的;但是只要我们经常保养它,时时除垢润滑,那么我们仍然能够历久弥新,甚至脱胎换骨。因为我们改变了遗传留给我们身体发展的,激发了每个人身心固有的巨大潜能,大自然赐予了我们每个人强大的自愈能力,就看我们有没有这个机缘去挖掘和把握了。
肾经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出行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躁后,分出一条支脉进人足跟;沿小腿内侧后缘上行,过胭窝内侧,至大腿内后侧,通过脊柱,归属于肾,络于膀胧。直行的经脉,从肾上行,通过肝,月两,进人肺中,沿喉咙,挟于舌根部。另有一支脉,从肺中分出,络心脏,注人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肾经发生异常变动时,就会出现饥饿而不想进食,面色憔悴、黝黑无泽,咳嗽痰唾带血,喘息有声,刚坐下来又想站起来,两目视物模糊不清,肾气虚容易发生恐惧。肾经上共有27个穴位,其中,涌泉、太溪、复溜是本经穴位中花个非常重要的穴位。
涌泉的本意是指水由下向卜冒出,不高喷,称为涌泉。因此一般解释涌泉为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所以,涌泉穴在人体养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个方面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经常按摩涌泉可以辅助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综合征,妇女病、老年人的哮喘,肾脏病等。以及自汗,健忘、失眠、多寐、眩晕、焦躁、畏冷等症。
利用刺激涌泉穴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方法有很多,归结起来可分为二类:第一,是用药物烘烤、熏洗;第二,是用灸疗、膏贴;第二,是用各种按摩手法或其他的物理性方法。
下面介绍两个常用的方法:
(1)睡前端坐,用手掌托来回搓摩涌泉及足底部10次,要满面搓,以感觉发烫发热为宜;搓完后,再用大拇指指肚点按涌泉10下,以感觉酸痛为度,两脚互换。需要注意的是,女性月经期间、高血压患者不宜练此法。
(2)用热水加陈醋浸泡双侧涌泉穴。热水以自己能适应为度,加少许陈醋,每天睡觉前浸泡15一30分钟。平时临睡前用热水泡泡脚,再用手指按压涌泉穴,有助于改善性功能,还能提升睡眠质量。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躁后方,内跺尖与跟键之间的凹陷处,它是足少阴肾经之&输&穴,是古代医籍中记述的&回阳九穴&之一,具有明显补肾作用。太溪穴对很多慢性病有治疗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肾炎、膀胧炎、躁关节扭伤等病,对于咽喉肿痛,齿痛肿,耳聋耳鸣,视力减退,咳嗽,气喘,手足畏寒,月经不调、遗精、遗尿等症都有很好的疗效。一般可用对侧手的拇指按揉,也可以使用按摩棒或光滑的木棒按揉,力量以感觉酸胀为度。对于高血压肾炎病人,按揉此穴后可使高血压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对尿蛋白有一定治疗效果。对于手脚怕冷或发凉的病人,可在睡前按摩太溪穴,在每天反复刺激之下,慢慢会感觉到暖和的。
&复溜&就是让血液重新流动起来的意思,在太溪穴直上两厘米处。这穴位治疗疲血和炎症效果最好,所以什么膀胧炎、阴道炎、前列腺炎等,以及因流产留下的后遗症,都可以选择此穴。有针灸专家称针刺此穴滋肾阴的效果极好,相当于六味地黄丸的功效,所以怕热口干、夜间烦躁难眠的患者又多了件宝贝。
上一篇: 下一篇:
扩展阅读:
本文地址:
凡人 评论:
补肾穴,记住了。
本周热点:
[ 穴位养生 ]栏目最多关注
健康小报,健康新闻
您可能会喜欢看:足少阴肾经,简称肾经,之一。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面色发黑,,咳唾有血,目花,,惊恐;,,,,脊柱、大腿内后廉痛,肉,足底灼热疼痛等。
足少阴肾经主要治疗、、肾、肺、咽喉病证。如月经不调、、、、、、,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
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循行部位起于足下面,斜行于足心()出行于之下,沿内踝后缘,分出进入足跟,向上沿内侧后缘,至腘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穿过,属肾,络膀胱。本经脉直行于腹腔内,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咙,到两旁。本经脉一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于胸中,交于(见图)。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之下,邪走,出于之下,循之后,别入跟中,以上端内,出,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挟;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自足的下边起始,斜行到足掌心中(),出行到()的下面,沿着内踝后方,分布在足跟中,由此向上在处与、相会,然后行至内,浅出腘窝内侧(),沿内侧后边向上,穿过,属于,联络膀胱。它直行的主干,从肾脏出来,向上穿过和膈肌,进入肺部,沿着喉咙,到两侧。它的支脉。从肺脏出来,联络心,流注到胸中,由此与相接。
本经一侧27穴(左右两侧共54穴),其中10穴分布于下面的后缘,其余17于胸腹部任脉两侧。首穴涌泉,末穴俞府。主治、精神方面、、和某些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本经穴位:、、、、、、、、、、、、、、、、、、、、、、、、、、。 
出自A+医学百科 “足少阴肾经”条目
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关于“足少阴肾经”的留言:
目前暂无留言女性的乳房上有四条经络走过,分别是肝经,胆经,肾经,胃经.想问这四条经络分别在乳房的的哪个位置_百度知道
女性的乳房上有四条经络走过,分别是肝经,胆经,肾经,胃经.想问这四条经络分别在乳房的的哪个位置
提问者采纳
正经14条360穴男女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女的要比男的多出一个子宫穴。你这个问题很不好回答,又很简单,简单是因为这四条经络是死的,看图就是。不好回答的就是乳房是有大小的。。。。。
提问者评价
你真棒,学习了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参照此图查找。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针灸聚英》_足少阴肾经_中医世家
& > 卷一下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脏图(图缺)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状如石.而附着于脊之十四椎.当胃下两旁.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 .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其液唾.其色黑.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骨髓生肝.肾生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湿胜寒.咸伤血.甘胜咸.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内经〕脏各有一.肾独有两者何也.然.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谓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二也.程可久曰.北方常配二物.故易惟坎加习.于物为龟为蛇.于方为朔为北.于太玄为玄为冥.滑氏曰.肾虽有左右命门之分.其气相通.实皆肾也.合而观之.谓之五脏五腑可也.六脏六腑亦可也.七节之旁.中有小心.心为火.肾为相火.故曰小心.七节自尾 数上.又心胞络为肾之配.肾气通于耳.耳和则知五音矣.肾气虚.则梦见舟船溺人.得其时.则梦伏水中.若有所畏恐.肾色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炭色.肾气绝.即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温于骨髓.骨髓不温.则肉不着骨.骨肉不相亲左肾则为男.先生右肾则为女.丹溪曰.钱仲阳云肾有补无泻.又曰.主闭脏者肾也.施疏泄者肝也.二脏皆有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者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相火翕然而随.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矣.又曰.火有二.曰君火.曰相火.以名而言.形质相生.配于五脏.故谓之君.以位而言.守位禀命.故谓之相.人有此生而恒于动者.以相火助之也.见于天者.出于龙雷.则木之气.出于海.则水之气.具于人者.寄于肝肾.肝属木而肾属水.人非此火不能以有生.天之火出于木而本于地.故雷非蛰.海非附于地.则不能鸣.不能飞.不能波也.鸣也、飞也、波也.动而主火者也.肝肾之阴.悉具相火.人而同乎天也.王节斋曰.古方滋补药.皆兼补右尺命门相火.(如八味丸之类)不知左肾原虚.右肾原王.庶得水火相平也.足少阴肾经(图缺)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趋足心.趋、向也.足少阴起小指之下.斜趋足心之涌泉.出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上 内.出 内廉.跟、足根也.由涌泉转出足内踝然谷穴下.循内踝太 穴.别入跟中之大钟、照海、水泉.出内廉.抵阴谷也.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由阴谷上股内后廉.贯脊.会于脊之长强穴.还出于前.循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当肓俞之所.脐之左右.属肾.下脐过关元、中极而络膀胱也.其直行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直行者.从肓俞属肾处上行.循商曲、石关、阴都、通谷诸穴.贯肝上循幽门.上膈历步廊入肺.中循神封、灵墟、神藏、 中、俞府而上循喉咙.并人迎.挟舌本而终也.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两乳间为胸.支者.自神藏别出.绕心.注胸之膻中.以交于手厥阴也.此经多血少气.酉时气血注此.受足太阳之交.凡二十七穴.左右共五十四穴.刺深二分.留二呼.涌泉(一名地冲) 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跪取之.足少阴脉所出为井.木.实则泻之面黑如炭色.咳吐有血.喝而喘.坐欲起.目KT KT 无所见.善恐.惕惕如人将捕之.舌干咽肿.上气嗌干.烦心心痛.黄胆肠 .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善悲欠.小腹急痛.泄而下重.足胫寒而逆.腰痛.大便难.心中结热.风疹.风痫.心病饥不嗜食.咳嗽身热.喉闭.舌急失音.卒心痛.喉痹.胸胁满闷.头痛目眩.五指端尽痛.足不践地.足下热.男子如蛊.女子如娠.妇人无子.转胞不得尿.千金翼云.主喜喘.脊胁相引.忽忽喜忘.阴痹.腹胀.腰痛不欲食.喘逆.足下清至膝.咽中痛不可纳食.喑不能言.小便不利.小腹痛.风入肠中.癫病.夹脐痛急.衄不止.五疝.热病先腰酸.喜渴数引饮.身项痛而寒且酸.足热不欲言.头痛癫癫然.少气寒厥.霍乱转筋.肾积贲豚.汉、济北王阿母.病患热厥.足热.淳于意刺足心立愈.然谷(一名龙渊) 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中.一云内踝前直下一寸.足少阴脉所溜为荥.火.肿.主咽内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心恐惧.如人将捕.涎出喘呼少气.足跗肿.不得履地.寒疝.小腹胀.上抢胸胁.咳唾血.喉痹.淋沥白浊. 酸不能久立.足一寒一热.舌纵.烦满消渴.自汗盗汗出.痿厥.洞泄.心痛如锥刺坠堕.恶血留内腹中.男子精泄.妇人无子.阴挺出.月事不调.阴痒.初生小儿.脐风口噤.太 (一名吕细) 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男子妇人病.有此脉则生.无则死.足少阴手足寒至节.喘息呕吐.痰实.口中如胶.善噫.寒疝.热病汗不出.默默嗜卧.溺黄.消瘅.大便难.咽肿唾血. 癖寒热.咳嗽不嗜食.腹胁痛.瘦瘠.伤寒手足厥冷.东垣曰.成痿者.以导湿热引胃气出行阳道.不令湿土克肾水.其穴在太 .大钟 足跟后踵中.大骨上两筋间.足少阴络.别走太阳.铜人.灸三壮.针二分.留七呼卧.口中热.多寒.欲闭户而处.少气不足.舌干.咽中食 不得下.善惊恐不乐.喉中鸣.咳唾气逆烦闷.实则闭癃.泻之.虚则腰痛.补之.照海 足内踝下.阴跷脉所生.素注.针四分.留六呼.灸三壮.铜人.针三分.灸七壮.痛.视如见星.小腹痛.妇女经逆.四肢淫泺.阴暴跳起或痒.漉清汁.小腹偏痛.淋.阴茎挺出.月水不调.洁古曰.痫病夜发.灸阴跷.照海穴也.水泉 太 下一寸.内踝下.少阴 .铜人.灸五壮.针四分.主目KT KT 不能远视.女子月事不来.来即心下多闷痛.阴挺出.小便淋沥.腹中痛.复溜(一名昌阳 一名伏白) 足内踝上二寸.筋骨陷中.前旁骨是复溜.后旁筋是交信.二.七壮.主肠 .腰脊内引痛.不得俯仰起坐.目视KT KT .善怒.多言.舌干胃热.虫动涎出.足痿不收履 寒不自温.腹中雷鸣.腹胀如鼓.四肢肿.五种水病青赤黄白黑.青取井.汗注不止.龋齿.脉微细不见.或时无脉.交信 足内踝骨上二寸.少阴前.太阴后廉筋骨间.阴跷之 .铜人.针四分.留十呼.灸难.淋.女子漏血不止.阴挺出.月水不来.小腹偏痛.四肢淫泺.盗汗出.筑宾 内踝上五寸 分中.阴维之 .铜人.针四分.留五呼.灸三壮.素注.刺三分.灸五壮.主 疝.胎疝.癫疾狂易.妄言怒骂.吐舌.呕吐涎沫.足 痛.阴谷 膝下内辅骨后.大筋下.小筋上.按之应手.屈膝乃得之.足少阴脉所入为合.水.阴痿.股内廉痛.妇人漏下不止.腹胀满不得息.小便黄.男子如蛊.女子如娠.横骨 大赫下一寸.肓俞下五寸.阴上横骨中.宛曲如仰月.中央去腹中行各一寸半.素注去中行一寸.足少阴、冲脉之会.铜人.灸三壮.素注.针一寸.灸五壮.主淋.小便不通.阴器下纵引痛.小腹满.目赤痛从内 始.五脏虚竭失精.大赫(一名阴维 一名阴关) 气穴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半.素注一寸.足少阴、冲脉之中痛.目赤痛从内 始.妇人赤沃.气穴(一名胞门 一名子户) 四满下一寸.去腹中行两旁各一寸半.足少阴、冲脉之会.铜内始.妇人月事不调.四满(一名髓中) 中注下一寸.气穴上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半.足少阴脉、冲脉之会.铜月水不调.恶血 痛.奔豚上下.无子.中注 肓俞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半.足少阴、冲脉之会.铜人.针一分.灸五壮.主小腹有热.大便坚燥不利.泄气上下引腰脊痛.目内 赤痛.女子月事不调.肓俞 商曲下一寸.去脐中五分.素注一寸.足少阴、冲脉之会.铜人.针一寸.灸五壮.主腹切痛寒疝.大便燥.腹满响响然不便.心下有寒.目赤痛从内 始.按诸家俱以疝主于肾.故足少阴经 穴多兼治疝.丹溪以疝本肝经.与肾绝无相干.足以正千古之讹.商曲 石关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五分.素注一寸.足少阴、冲脉之会.铜人.针一寸.灸五壮.主腹痛.腹中积聚.时切痛.肠中痛.不嗜食.目赤痛从内 始.石关 阴都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五分.素注一寸.足少阴、冲脉之会.铜人.针一寸.灸三内始.妇人子脏有恶血.血上冲腹.痛不可忍.阴都(一名食宫) 通谷下一寸.夹胃脘两边相去五分.素注一寸.足少阴、冲脉之会.铜人.针三分.灸三壮.主心满逆气.肠鸣.肺胀气抢.胁下热痛.目赤痛从内 始.通谷 幽门下一寸.夹上脘两旁相去五分.素注一寸.十四经发挥云.自商曲至通谷.去腹壮.明堂.灸三壮.主失欠口 .食饮善呕.暴喑不能言.结积留饮. 癖胸满.食不化.心恍惚.喜呕.目赤痛从内 始.幽门 夹巨阙两旁各五分陷中.明堂云巨阙旁一寸五分.千金云夹巨阙一寸.(按幽门当在.喜唾.烦闷胸痛.胸中满.不嗜食.逆气咳.健忘.泄利脓血.目赤痛从内 始.女子心腹逆气.步廊 神封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二寸.仰而取之.素注.针四分.铜人.针三分.灸神封 灵墟下一寸六分陷中.胸中行各开二寸.素注.针四分.铜人.针三分.灸五壮.主胸满不得息.咳逆.呕吐.乳痈寒热.灵墟 神藏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各开二寸.素注.针四分.铜人.针三分.灸五壮.主胸胁支满痛引胸.不得息.咳逆.呕吐.胸满不嗜食.神藏 中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二寸.铜人.灸五壮.针三分.素注.四分.主呕吐.咳逆.喘不得息.胸满不嗜食.中 俞府下一寸六分.去胸中行二寸.仰而取之.铜人.针四分.灸五壮.明堂.灸三壮.主咳逆喘息不能食.胸胁支满.涎出多唾.俞府 巨骨下璇玑旁二寸陷中.仰而取之.素注.针四分.铜人.针三分.灸五壮.下经.灸三壮.主咳逆上气.呕吐.喘嗽.腹胀不下食饮.胸中痛.按钱氏于肾有补无泻.故于药亦止制补肾丸.而无泻肾药也.心包络在心下横膜之上.竖膜之下.与横膜相粘.而黄脂裹者心也.其脂膜之外.有细筋膜如丝.与心肺相连者.心包也.滑氏云.手厥阴心主又曰心包何也.曰.君火以名.相火以位.手厥阴代君火行事.以用而言.故曰手厥阴心主.以经而言.曰心包络.一经而二名.实相火也.
& 中的相关章节:
  足少阴肾经(当前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肾经当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