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开的花有哪些的有什么

夏_夏的意思_夏是什么意思_夏什么意思_夏的解释_911查询
输入词条名称进行查询,例如 夏
夏 夏的意思 夏是什么意思 夏什么意思 夏的解释
夏基本信息『夏』  异体字:夓拼音:xià 注音:ㄒㄧㄚˋ简体部首:夂 部首笔画:3 总笔画:10繁体部首:夊 部首笔画:3 总笔画:10康熙字典笔画( 夏:10; ) 五笔86:DHTU  五笔98:DHTU  仓颉:MUHE 四角号码:10407  UniCode:U+590F 规范汉字编号:1862◎ 民俗参考汉字五行:火 吉凶寓意:吉 是否为常用字:是 姓名学:姓◎ 字形结构[ 首尾分解查字 ]:一夂(hengwen)  [ 汉字部件构造 ]:丆目夂 [ 笔顺编号 ]:[ 笔顺读写 ]:横撇竖折横横横撇折捺基本解释夏 xià 1、季节名:一年的第二季;夏季、夏天、夏令。 2、朝代名: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其第一代君主是禹;夏代、夏历、夏禹。3、指代中国:华夏。 4、姓氏:夏昶、夏传寿。5、另有同名小说《夏》,作者为沐子,在新浪读书首发连载中。详细解释夏 xià 【名】 (会意。据小篆字形,从页,从臼,从攵。页(xié),人头。臼(jù),两手,攵(suī),两足。合起来象人形。本义:古代汉民族自称) 同本义。也称华夏、诸夏〖Chinese〗 夏,中国之人也。——《说文》。朱骏声曰:“就全地言之,中国在西北一小隅。故陈公子少西字夏,郑公孙夏字西。” 泛指中国〖China〗 蛮夷猾夏。——《书·舜典》。孔传:“夏,华夏。” 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注:“诸夏外土诸侯也。谓之夏者,大总下上言之辞也。” 此之谓夏声。——《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服注:“与诸夏同风。” 东夏之命。——《吕氏春秋·察今》。注:“东方也。” 又如:夏盟(古代华夏诸国间的结盟);夏声(古代中原地区的民间音乐) 朝代名〖theXiaDynasty〗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王朝,系传说中禹的儿子启所建立,奴隶制国家,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北),即夏后氏 构木钻燧于夏后氏。——《韩非子·五蠹》 始于虞夏。——蔡元培《图画》 夏后皋。——《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虞夏以来。——《史记·货殖列传》 又如:夏礼(夏代的礼法);夏书(记载夏代史事的书);夏甲(夏朝君主孔甲) 封建割据政权或农民起义政权称号(1)∶东晋末,公元407年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夏国,建都统万城(今陕西横山西北)(2)∶隋末窦建德于公元618年建立夏国,都乐寿(今河北献县)(3)∶北宋仁宗时,赵元昊于1032年建立夏国,史称西夏,都兴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东南)(4)∶元末明玉珍于公元1362年建立夏国,都重庆 古代波斯的巴克特利亚人建立的国名〖Bactria〗。如:夏国;大夏 通“厦”。大屋〖bighouse〗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楚辞·哀郢》 见若覆夏屋者矣。——《礼记·檀弓上》 夏季。一年的第二季,中国习惯指立夏到立秋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四、五、六”三个月〖summer〗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诗·小雅·四月》 又如:夏汛(夏季汛期);夏安居(僧徒在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禁止外出,又称“坐夏”);夏畦(夏天治理田畦);夏苗(夏季的禾苗或田猎) 姓 夏 xià 【形】 大〖great〗 夏,大也。——《尔雅》 于我乎夏屋渠渠。——《诗·秦风·权舆》。传:“大也。” 〖夏〗此字本谊训大也。万物宽假之时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方言》 又如:夏李(大李);夏屋(大屋);夏海(大海) 华彩,即五色〖magnificentcolor〗 秋染夏。——《周礼》 又如:夏翟(夏狄。羽毛五色的野鸡);夏缦(古代卿乘坐的五采车)夏的相关词语释义夏播 xiàbō 〖summersowing〗夏天里播下种子 夏布 xiàbù 〖grasslinen〗用苎麻织的麻布 夏锄 xiàchú 〖summerhoeing〗指夏季锄地的活儿 夏管 xiàguǎn 〖summerfieldmanagement〗夏季的田间管理 夏侯 Xiàhóu 〖surname〗复姓 夏侯婴、靳强、纪信(夏侯婴,沛人,跟从刘邦起义,后封汝阴侯。靳强,祖籍西河,刘邦的部属,因攻击项羽有功,后封汾阳侯。纪信,刘邦的得力部将,因救刘邦脱险,被项羽烧死)。——《史记·项羽本纪》 夏后氏 Xiàhòushì 〖theXiaDanastysetupbykingYu〗指禹建立的夏王朝。也称夏后或夏氏 钻燧于夏后氏之世。——《韩非子·五蠹》 夏季 xiàjì 〖summer〗∶见“夏天” 〖shemu〗∶埃及古历一年三季之一,每季四个月,其他两季为冬季和洪水季 夏口 Xiàkǒu 〖Xiakou〗古地名,位于汉水下游入长江处,由于汉水自沔阳以下古称夏水,故名。夏口在江北,三国吴置夏口督屯于江南,北筑城于武汉市黄鹄山上,与夏口隔江相对 夏历 xiàlì 见“农历” 夏粮 xiàliáng 〖summergraincrops〗夏天收获的粮食 夏令 xiàlìng 〖summer〗∶夏季 〖summerweather〗∶夏季的节令、气候 夏令营 xiàlìngyíng 〖summercamp〗夏季开设的供集体人员短期休养、娱乐的营地 夏秋 xià-qiū 〖estivo-aestivo-autumnal〗夏季与秋季;关于或见于夏季和秋季的事物——主要指某种类型的疟疾 夏日 xiàrì 〖summer〗∶夏天 夏日葛衣。——《韩非子·五蠹》 〖summersun〗夏季的太阳 夏日炎炎似火烧 夏收 xiàshōu 〖summerharvest〗 夏日收获作物 夏季的收成 夏熟 xiàshú 〖summermaturing〗夏季作物成熟 夏熟作物 夏熟谷物 xiàshúgǔwù 〖fallgrain〗秋季播种和在来年春季或夏季收获的谷物 夏天,夏季 xiàtiān,xiàjì 〖summer〗同“夏2” 夏衣 xiàyī 〖summerclothing〗夏季穿的衣服 夏禹 Xià-Yǔ 〖XiaYu〗夏代开国之主。颛顼孙,姓如人氏,其号曰禹,亦曰文命。初封夏伯,故亦称“伯禹”。为有天下之号,史称夏禹,又称“夏后氏”。在位八年,后南巡,崩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市)。据传,禹治水,历十年之久,“三过其门而不入”,终于战胜洪水,民得以安。因此他是我国历史上劳苦功高而又最副盛名的国王 夏耘 xiàyún 〖summerhoeing(ploughing)〗夏锄 夏至 xiàzhì 〖summersolstice〗∶对北半球的居民来说,指太阳到达夏至点的时刻;对南半球的居民来说,指太阳到达冬至点的时刻 〖solstice〗∶二十四节气之一,在6月21或22日,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夜间最短 夏种 xiàzhòng 〖summersowing〗夏季的播种 夏装 xiàzhuāng 〖summerclothing〗夏衣汉语大字典解释[①][xià][《广韵》胡雅切,上马,匣。]“夓1”的今字。“昰2”的今字。(1)大。(2)大屋;大殿。(3)五色。(4)古代汉民族自称,也称华夏、诸夏。(5)指中夏,中原地区。(6)禹乐名。(7)泛指大乐歌。(8)舞名。文舞。(9)水名。夏水。传说此水冬竭夏流,故名。故道从湖北省沙市东南分长江水东出,流经今监利县北,折东北至沔阳县治附近入汉水。(10)水名。汉水的别称。(11)佛教语。僧徒称年为夏。(12)朝代名,即夏后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相传为禹子启所创立的奴隶制国家。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北)。(13)封建割据政权或农民起义政权称号。东晋末,公元407年,匈奴贵族赫连勃勃称天王大单于,国号夏。也称大夏。建都统万城(今陕西省横山西北)。(14)封建割据政权或农民起义政权称号。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于公元618年自立为王,国号夏。初建都乐寿(今河北省献县),次年迁洛州(今河北省永年东南)。(15)封建割据政权或农民起义政权称号。北宋仁宗时,党项羌贵族赵元昊所建。史称西夏,亦简称夏。建都兴庆(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东南)。(16)封建割据政权或农民起义政权称号。元末明玉珍所建。都重庆。(17)姓。[②][xià][《广韵》胡驾切,去禡,匣。]“夓2”的今字。夏季。四季的第二季。阴历四月至六月。[③][jiǎ][《集韵》举下切,上马,见。]“夓3”的今字。木名。亦作“檟”、“榎”。参见“夏3楚”。康熙字典解释【丑集下】【夊字部】 夏; 康熙笔画:10; 页码:页245第12〔古文〕𡔰𠍺昰𡕾【唐韵】【正韵】胡驾切【集韵】【韵会】亥驾切,𠀤音暇。四时,二曰夏。【释名】假也。宽假万物,使生长也。【前汉·魏相传】南方之神炎帝,秉礼,执衡,司夏。 又【广韵】胡雅切【集韵】【韵会】【正韵】亥雅切,𠀤音下。中国曰华夏。【书·康诰】用肇造我区夏。【诗·周颂】肆于时夏。 又国号。禹受舜禅,易虞为夏。 又国名。【史记·大宛传】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馀里。【晋史】赫连勃勃。【宋史】李元昊,𠀤僭国号曰夏,属今宁夏。 又泽名。【书·禹贡】雷夏旣泽。 又大夏,禹乐名。【周礼·春官】大司乐舞大夏,以祭山川。锺师掌金奏,凡乐事,以钟鼓奏九夏。【杜子春曰】王出入奏王夏,尸出入奏肆夏,牲出入奏昭夏,賔客至奏纳夏,臣有功奏章夏,夫人祭奏齐夏,族人侍奏族夏,客醉而出奏裓夏,公出入奏骜夏。齐音斋,裓音陔,骜音遨。○按九夏,有声无辞,注疏以《雅》《颂》诸篇强分配之,非。 又大屋曰夏。【宋玉·招魂】冬有穾夏。 又大俎曰夏。【诗·秦风】於我乎,夏屋渠渠。【礼·檀弓】见若覆夏屋者矣。【注】大俎,一名大房,半体之俎,足下有跗,如堂房也。 又五色曰夏。【书·禹贡】羽畎夏翟。【注】羽畎,羽山之谷。夏翟,雉具五色中旌旄之饰。【周礼·春官·𣑱人之职】秋𣑱夏。服车五乘,孤乘夏篆,卿乘夏缦,盖取诸此。 又【集韵】举下切,音贾。地名。负夏,衞地。【礼·檀弓】曾子吊于负夏。又阳夏,在开封。【史记·高祖纪】追项王至阳夏。 又木名。【礼·学记】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注】夏,榎也。楚,荆也。【诗·大雅】不长夏以革。【王博士云】夏用木,革用皮,皆鞭扑之𠛬。 又,胡可切,音荷。【𨻰琳·玛瑙勒赋】四賔之筵,播以淳夏。色夺丹乌,明照烈火。 又叶创举切,音楚。【扬雄·城门校尉箴】昔在先世,有殷有夏。癸辛不德,而设夫险阻。又叶胡故切,音互。【贾谊·鵩赋】单阏之岁,四月维夏。庚子日斜,鵩集余舍。 【春秋释例】除春夏之夏,馀皆戸雅切。【正字通】按古先有四时之夏,馀义皆假借。○按《正字通》此字下有畟字,重田部,今删。说文解字详解【卷五】【夊部】 编号:3354夏,[胡雅切 ],中国之人也。从夊从页从𦥑。𦥑,两手;夊,两足也。古文夏。夏的相关词语·骜夏 ·半夏 ·边夏 ·长夏 ·赤夏 ·初夏 ·楚夏 ·齼夏 ·春诵夏弦 ·大冠子夏 ·大夏 ·大夏侯 ·大小夏侯 ·邓中夏(1 ·地学夏令营 ·东夏 ·冬虫夏草 ·冬箑夏裘夏的相关成语·春风夏雨 ·春生夏长, ·春诵夏弦 ·冬寒抱冰, ·冬裘夏葛 ·冬日夏云 ·冬箑夏裘 ·冬扇夏炉 ·冬温夏清 ·冬温夏凊 ·广夏细旃 ·秋行夏令 ·三冬二夏 ·商彝夏鼎 ·霜凋夏绿 ·随车夏雨 ·无冬历夏 ·无冬无夏夏的相关诗词·客中初夏 ·初夏睡起 ·初夏 / 即景 / ·初夏游张园 ·山亭夏日 ·夏日登车盖亭 ·自夏口至鹦鹉洲望岳 ·夏日南亭怀辛大 ·满庭芳 夏日溧水无 ·闲居初夏午睡起 ·初夏淮安道中 ·夏日书帐 夏未央/秋末情夏名释义1、(会意。据小篆字形,从页,从臼,从攵。页,人头。臼,两手,攵,两足。合起来象人形。本义:古代汉民族自称)2、同本义。也称华夏、诸夏 夏,中国之人也。――《说文》。朱骏声曰:“就全地言之,中国在西北一小隅。故陈公子少西字夏,郑公孙夏字西。”3、泛指中国 蛮夷猾夏。――《书·舜典》。孔传:“夏,华夏。”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注:“诸夏外土诸侯也。谓之夏者,大总下上言之辞也。”此之谓夏声。――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服注:“与诸夏同风。”东夏之命。――《吕氏春秋·察今》。4、在古文里,夏、暇两字相通。“夏、暇——《尚书·多方》:‘天唯五年,须暇之子孙。’暇即‘夏’字。联系上下文意谓:天既降丧于殷,以夏后氏,大有功德于民,故以五年,须待夏后氏之子孙,冀其克念作圣,而作民主也。《诗经·皇矣》郑注:引此经,正作须‘夏’之子孙。《尚书》以‘殷’代‘夏’。按《毛诗古音考》卷三,暇字音甫,夏字音虎,虎、甫一音之转,故夏、暇可以通假。”(引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5、 又如:夏礼(夏代的礼法);夏书(记载夏代史事的书);夏甲(夏朝君主孔甲)。6、古代波斯的巴克特利亚人建立的国名 [Bactria]。如:夏国;大夏7、 通“厦”。大屋 [big house] 夏朝夏朝 (约公元前 2070至约公元前 1600年)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七世纪,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时期。标志着中国若干万年的原始社会基本结束,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从此开始,它的诞生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夏朝总共传了十四代,十七个王,延续近五百年。(夏朝的世系年代无定说,此为一家之说)夏禹治水有功,被禅位为天子,成为夏王朝的建立者。禹即位后,都于阳翟(音「敌」,今河南禹州市),又曾都安邑(今山西安邑)或平阳。他一再会合诸侯,并将中国分为九州(历来说法不一,有禹贡九州、尔雅九州、周礼九州等分别。一般乃指周礼九州,为扬、荆、豫、青、兖、雍、幽、冀、并),定贡赋的制度。 九黎,三苗的侵扰,是远古时代的严重边患。「少昊」、「颛顼」的时候,黎、苗等作乱,尧、舜曾征讨,至大禹时代才将之平服。从此,长江中游平定,黎、苗不再北侵。这是远古对抗南方部族的一长期的艰苦战争。禹既治平水患,又征服黎苗,功业甚大,因此得到「大禹」的尊称。大禹死后,他的儿子破坏禅让的传统,自立为王,恢复了黄帝王朝初期父子相传的古老制度。从此,王位的传子不传贤,实行世袭制度,开始了古人所说的「家天下」。这是一种政治上的进步。 夏启即位后,很能继承大禹的事业,可惜死后,他的儿子「太康」无能,被一位诸侯首领、传说中东夷部落首领「后羿」所逐。太康死后后羿立太康的之弟「仲康」为夏王,但实权操纵在后羿之手。仲康死后,其子「相」立,后羿被他的臣子「寒浞(zhuó)」所杀,又杀「相」自立。当「相」被杀时「相」的王后「缗(mín)」正在怀孕,逃奔到「有仍」(今山东济零县),生「少康」。「少康」长大后,就收聚夏的残存势力,灭掉「寒浞」,光复夏王朝。史称「少康中兴」。少康之子「杼(zhù)在位时拥有一支比较强大的武装,彻底肃清了「寒浞」的势力,并征伐东夷,使夏王朝发展到了鼎盛。其后的五代六王,社会比较安定,经济持续发展。夏王朝的统治,东至东海、西连西河、北及燕山,南逾江淮。当时已经能冶炼较好的青铜,生产了不少的青铜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商品交换也有所发展。有了比较进步的阴阳合历和干支记日的方法。第十五代夏王「孔甲」,好方术鬼神、淫乱,引起诸侯的反叛,夏王朝逐渐衰败。「孔甲」再三传到「履癸」(夏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不务修德,奢侈无度,杀人无数,四处用兵,劳民伤财,以致民众反抗,诸侯叛离,终于被「商汤」所灭。由于流传至今有关夏代的史料十分匮乏,所以历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许多人怀疑。但是《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夏代世系与该书《殷本纪》中记的商代世系一样明确,商代世系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得到证实,因此《史记·夏本纪》中所记的夏代世系被多数学者认为是可信的。历史上的政权——夏大夏(公元406年-公元431年)大夏国是十六国时期在鄂尔多斯内陆建立的一个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割据政权。公元407年,郝连勃勃仿照中原王朝政制,设立百官,建立大夏国,并在河套南端建立都城,名曰“统万”(今乌审旗南靖边县北白城子)。自建国至公元431年为北魏所灭,立国凡25年。其最强盛时期,疆域“南阻秦岭,东戍蒲津,西收秦陇,北薄于河”(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大致包括今陕西渭水以北、河套地区、山西南部及甘肃东部,河套地区是其统治的中心。公元431年正月,赫连定攻灭西秦,同年六月胁迫西秦民众十余万人,至今甘肃临夏西北黄河南岸,正欲渡河时,遭遇吐谷浑首领慕璝率领的十万骑兵袭击,赫连定被俘,大夏灭亡。夏自赫连勃勃称帝至赫连定被俘,历二代三王共25年。 夏(公元618年-公元621年)夏国是隋末唐初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所建政权。公元618年,窦建德便听从了孔德绍之言,建国号为夏,改元五凤,自称夏王。窦建德的生活非常简朴,因为他不不喜欢吃肉,常食菜蔬、脱粟之饭。其妻曹氏的穿着也同样简朴,手下的婢妾才也只有十几人。攻克聊城后俘获的宫女多达千人,并且都有姿色,但窦建德将宫女全部释放。对隋朝的文武和万余人“骁果”也都听其自去。同时对有才能的官吏窦建德对此加以任用:以隋黄门侍郎裴矩为左仆射,掌选举,裴矩替窦建德“创定朝仪,权设法律,建德大悦,每咨访焉”《旧唐书·裴矩传》,对夏政权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公元621年,窦建德奉传国等八玺降唐。窦建德所建夏国,也就此灭亡。七月十一日,窦建德于长安遇害,时年49岁。 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西夏(公元1038年至1227年)是指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于公元1038年至1227年间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封建政权。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 陕北地区的横山县),建国时便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公元日,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其统治范围大致在今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内蒙古以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其疆域方圆数千里,东尽黄河,西至玉门,南界萧关(今宁夏同心南),北控大漠,幅员辽阔。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得胜后又开始对西夏的进攻。1226年李德旺病死,他的侄子李睍被推为皇帝。1227年李睍投降蒙古。成吉思汗此时已死,但密不发丧,以免西夏反悔。李睍投降后按照成吉思汗遗嘱被杀,党项族也被灭族。西夏灭亡。 东夏(公元1217年-公元1283年)东夏(公元1217年-公元1283年)又称“大真国”、“东真国”。金末,辽东宣抚使蒲鲜万奴叛金后建立的地方政权。蒲鲜万奴于1215年(金宣宗贞祐三年)建都于南京(今吉林省龙井市郊城子山山城;另一说双城子,即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自称天王,建元天泰,国号大真。其疆域东到日本海,西北至松花江与嫩江汇合的大曲折处,北至松花江北岸,南达今朝鲜咸兴一带,包括金朝的耶懒、合懒、恤品、胡里改诸路。东夏国将其统治区域划为三路,即海兰江流域的南京路,绥芬河流域的恤品路,牡丹江流域的开元路,在基层沿袭金朝军政合一的猛安谋克制,在各地建立猛安、谋克统辖地方。典章制度与金朝基本相同。史称东夏政权。由于蒙古军队与金朝在辽海地区对峙,给东夏国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使之得以延续存在18年。1233年(金天兴二年)为蒙古军所灭。 大夏(公元1363年-公元1371年)元末,反元红巾军分为东西两系,明玉珍属于西系。明玉珍1352年入红巾军,被徐寿辉任命为统军元帅,后升统兵都元帅。1357年奉命西征,首定夔、万,进兵重庆,拜陇蜀四川行省参政。1360年,明玉珍在重庆自称为陇蜀王,相继平定川东诸州县并克汉中兴元,击败元兵。1363年,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国号大夏,改元天统。明玉珍的大夏国设立六卿,任命百官,开科取士。分四川为八道,下设府、州、县三级。废除元朝的一切徭役,十一而税,对四川的安定和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1366年,明玉珍病逝,其子明升年幼继位。1371年,朱元璋派兵取蜀,明升奉表降,夏亡,四川归明朝统治。姓氏夏姓来源1、出自姒姓。 相传帝尧时,鲧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尧便赐禹以姒为姓。后来,禹治理了水患,指导百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还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表彰他的丰功伟绩,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夏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400多年,共传13代,16王。后因夏帝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氏。 2、出自妫姓。 以王父字为氏。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帝舜之后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建都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称胡公满、陈胡公。春秋时,传至第16位君主陈宣公杵臼时,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称为夏征舒,其后遂有夏氏。3、改赐姓或其他。 台湾土著哈也湾氏改姓夏;明时元人齐噜台被赐名夏贵;土家、蒙古、回、满等族有夏姓。 4、得姓始祖:夏启。 相传帝禹死后,其子启打破禅让制而即位。夏立国四百年,共传十三代,十六王,末帝夏桀暴虐无道,国人怨恨,而此时黄帝子姓后裔商汤却因仁德,深受拥戴。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姓。夏姓分布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散居尤为广泛。大致上,秦及秦代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并迁往陕西、山东、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如夏征舒传至4世孙夏区夫仕陈(今属河南)为大夫,裔孙夏御寇仕齐(今山东东部)为大夫。秦始皇时尤御医夏无且(大致出自陕西夏氏)。秦汉之际,有代(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与北部等地)相夏说;安徽夏氏出自随王桀逃至南巢一部分夏王族的后裔。魏晋南北朝以前,夏姓还主要活跃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中原一带。夏姓南迁始于汉代,如西汉时有夏黄公,为鄞人(今浙江宁波市);东汉有夏方,为九江人(今属江西)。大举南迁则为魏晋之际,经过长期繁衍,使得夏姓的分布中心,移向了江南地区。唐宋以后,夏姓主要以江南广大地区为其繁衍地,广布于今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江苏、福建、和广东、广西等省,特别是以浙江的分布最为集中,使得夏姓最终成为了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大姓。夏姓郡望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西汉时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分(仅天目山、淳安县以西小部分地区除外)及福建全省。此支夏氏,为西晋高士夏统之族所在。谯郡:东汉建安末年从沛郡分一部分设置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省毫县)。高阳郡:东汉桓帝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晋泰始初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南)。北魏改为郡,移治高阳。鲁 郡:西汉初改薛郡置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夏姓堂号"平水堂":夏禹治水13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水患终于被治平,舜把帝位让给了他。夏姓也以"会稽"为堂号。夏姓历史名人夏昶:明代著名画家。他不仅善绘画,而且善书能诗;其诗词清丽,书工正楷,其画擅长写竹石,当时推为第一,有传"仲昭一个竹,江南十锭金"。宋代以后,是夏姓在文学领域里最为光辉的时期。夏圭:南宋杰出的画家。早年工人物画,后以山水画著称。并与马远同时,号称"马夏"。画风洒脱,糅合李唐、范宽与米芾的画法,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构图多作半边或一角之景,时称"夏半边"。夏侯玄:三国时魏国大臣。精玄理,为玄学的创始人之一,被誉为"四聪之一"。夏原吉:明朝大臣,为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户部尚书,主持财政27年,支应无误,在详定赋役,清仓场,广屯种,修水利等方面均有政绩。夏恭:东汉光武帝时备受人敬仰的学者。依据史籍记载夏恭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易学教授,曾经教授生徒达100余人,可谓桃李满天下。夏无且:在荆轲谋刺秦王之时的侍医,由于"以药囊捉荆轲",而名登《史记》的"刺客传"。夏育:卫国名震遐迩的勇士,据说他力举千钧,能生拔牛尾。夏季与夏至天文学上以夏至(6月22日前后)中国古籍上:多用立夏(6月5日前后)、气候统计上:以阳历6月、7月、8月份为夏季,候温法:1934年中国学者张宝坤结合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提出了另一种分季方法。他以候平均气温大于22℃为夏季夏季从气候上讲,是当地气温最高的一个季节。从天文上讲,夏半年,太阳直射点位于当地所在的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夏至,太阳直射点北回归线上。入夏民俗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轮回,转眼又要到炎热的夏季了。夏,有诸多的别称。我国最早的词义专著《尔雅》中,称夏为“朱明”、“长赢”、“九夏”、“昊天”等。《汉书·礼乐志》有“朱明盛长,敷与万物”句;东晋的陶渊明《荣木》诗序有“日月推迁,已夏九夏”之句;明人高攀龙在《夏日闲居诗》“长夏此静坐,终日无一言”中把夏称为“长夏”。这长夏即指农历四五六月份的初夏、仲夏和季夏。古人把夏季最热的伏天称为“盛夏”,暑伏天时酷热难耐,人们盼着快点度过,故又有“消夏”、“消暑”之俗称。在汉代淮南王刘安制定出的24个节气中,夏季有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令。其中立夏,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45度,古人以此作为夏季开始的标志。农耕有三夏说,即夏收、夏种、夏管。《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立夏后是农忙季节,是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早稻大面积栽插的关键时期,农谚有:“立夏三朝遍地锄”之语,并以立夏日的阴晴风雨占卜一年的丰歉,这时的雨水、雨量、风向与收成关系极密切。农谚就有“立夏东风雨涟涟”、“雷打立夏,三天来一下(指多雨)”、“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立夏不下,旱到麦罢”之说。所以自古以来,先民们都把立夏当作一个很重要的日子,立夏日形成为民间传统节日,有立夏节之称。可以说,夏是秋的坐骑,驮着变幻的云,急骤的雨,似火的骄阳,驮着生长、成熟、收获走在春与秋的征程上……立夏节,自古在皇宫及民间有很多礼俗、习俗和食俗。据《岁时佳节记趣》载:自先秦时起,各代帝王在立夏这天时,天子都要亲率文武百官、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夏于南郊,举行庄严隆重的祭炎帝、祝融(传说的农作物祖师爷和火神)的仪式。届时,为表达渴望五谷丰登的祈望,君臣一律身着朱色礼服,佩戴朱色玉饰,乘坐赤色马匹车子前往祭祀。“岂无九重居,广厦帘垂湘。冰盘与雪簟,激滟翻寒光。展转(辗转)苦热烦,心在黔黎旁。”清乾隆帝这首诗,较形象地描述了几百年前北京皇宫内外度夏的情景和一些民俗。那么在没有空调、电扇、冰箱这些现代化电器的年代里,人们是怎样度热夏抵御溽暑的呢?入夏后又有哪些民俗呢?搭凉棚挂竹帘糊冷布,是老北京入夏后的一个民俗。在《北京风俗杂咏》的《都门杂咏》一诗曰:“绿槐荫院柳绵空,官宅民宅约略同。尽揭疏棂糊冷布,更围高屋搭凉棚。”这首诗说的,正是旧京皇宫、大宅门、四合院及大杂院里的民俗。旧京时皇宫、大宅门里的宫殿及住房都宽阔高大,房子的门窗前都有很宽的走廊或凸前的房檐,那时的建筑规制,是“檐步五举,飞椽三五举;柱高一丈,平出檐三尺,再加拽架。”这样的建筑,运用了冬夏季日影的角度,使得房间内冬暖夏凉。入夏后,皇宫、大宅门、四合院房屋的门上都挂着湘帘、竹帘,将窗户拆掉或用棍支起来,大杂院房子的窗户则用很稀疏的纱布——俗称冷布,糊在窗框上并用纸和小木棍做成卷窗,这些习俗都为了通气纳风并可防蚊蝇。在皇宫、大宅门和四合院,还从农历四月起要在各宫殿上及庭院内搭罩上用布或苇席子搭制的凉棚,这些凉棚由专业的棚铺负责搭盖,一般在夏伏天后拆除。这凉棚既可遮挡阳光对房屋庭院的暴晒,又是供家人在院中乘凉和孩童夏日游耍之场地。另外,两千多年前的周代时便有贮水抵御溽暑之法。《周礼·天宫》中有:“鉴如瓶,大口,以盛水,置食其中,以避瘟气”的记载。在湖北的曾侯乙陵墓中,考古学者发掘出的青铜器中就有一个带夹层的冰酒的方形壶。唐宋代后,皇帝还有举行冷宴和赐冰给大臣的礼俗,明人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就有“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的记载。清《燕京岁时记》也有“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门例有赐冰,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的记载。古时用的冰是天然冰,要先藏冰。自古以来各皇朝都建有“凌阴”——藏冰井、藏冰库。《诗经》载“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二之日、三之日即相当于农历十二月,凿冰之声咚咚,正月时藏冰于冰库。据《元和县志》载,“古时姑苏葑门外曾有座大冰库,内设窖24座,以按二十四节气。每遇严寒,戽水蓄于荡田,冰既坚,贮之于窖,盛夏需以护鱼鲜,并以涤暑。”明清时的老北京,就在什刹海等地建有雪池冰窖等以贮冰,宫内并设有管冰事的官员,谓之“凌人”,专管斩冰藏冰用冰等事宜。清代时的冰窖分为官窖、府窖(八大帽子王府自己的冰窖)和民窖。民国初时一些官府冰窖也由商家经营,从此天然冰向民间四合院、医院、饭庄、冷饮店供应,用于抵御暑热。同时,街市上也出现了冷饮食品。冷饮,古称冰食,约起源于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春秋末期时冰的用途已更广泛,诸侯喜爱在宴席上饮用冰镇米酒,在《楚辞》中就有赞赏冰镇的糯米酒,喝起来既醇香又清凉的记述,可见当时冷饮已流行,制作水平也很高。唐宋时,“冰食”品种更日益丰富,已有雪泡梅花酒、凉水荔枝膏、冰镇珍珠汁、冰调雪藕丝等品种。宋代时冰食更丰富,据古籍载,宋皇帝徽宗即因炎夏贪吃冰食,吃伤了脾胃,久治方愈。元代时,宫廷内已有冰酪等美味冰食。相传清末代皇帝溥仪酷爱吃西餐,他每餐都必食冰淇淋。清末民国时老北京街市上已有很多冷食店,已有雪花酪、刨冰、酸梅汤、汽水等物美价廉的消夏冰食向市民出售。“京都夏日,宴客之筵必有四冰果,以冰拌食,凉沁心脾。”据《燕京岁时记》载:“那时的四大冰食佳品,一是酸梅汤,二是西瓜汁,三是杏仁豆腐,四是什锦盘,均以冰镇之。”旧京时什刹海荷花市场是最大的冰食市场,什刹海会贤堂饭庄的什锦冰盘则闻名京城。“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诗人杨万里的诗,正咏出夏日里御热溽暑喜用冰的情景。早先在立夏这一天,要在户外悬秤于大树下,为小孩及老人称量体重,以检验一年来身体是壮实了还是消瘦了,俗称“验一年肥瘠”。而妇女们则将秤悬于屋梁,以称量“品肥论瘦”,并相互嘻哈逗趣,似闺中嬉戏。蔡云的《吴觎》有诗曰:“风开绣阁扬罗衣,认是秋千戏却非。为挂量才上官秤,评量燕瘦与环肥。”称人之习俗相传起源于三国时期,传说刘备死后,诸葛亮把刘备之子阿斗交给赵子龙送往江东,拜托阿斗的后妈孙夫人好好扶养,那一天正是立夏日。孙夫人当着赵子龙的面用秤给阿斗称了体重,并待来年立夏时再称,看增加体重多少。这称人之法后来传入民间成为立夏称人之习俗。斗蛋与疰夏绳,则是两种立夏日孩童们的习俗。每当立夏日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将一些鸡蛋、鸭蛋或鹅蛋煮熟,在冷水里浸泡后,将蛋套上已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们的脖颈上。四邻的孩童们三五成群欢聚在一起进行斗蛋游戏。蛋分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地斗下去,破者认输,最后分出高低,蛋头不破者为第一,称为大王,蛋尾不破者为第二,称为二王或小王,这种比试称为斗蛋。另外,相传瘟神嗜睡,直至立夏日方醒,醒来就散布瘟疫,孩童受害最甚。女娲闻之与瘟神辩理,瘟神无奈,应允凡立夏日孩童胸挂者一律不加伤害,这即是孩童挂蛋的由来。疰,中医指发于夏令的身倦肢软、食欲不振等症状。旧时用五色丝线于立夏日系于孩童的手腕等处,说这样即能消灾祈福不得疰夏病,这缠系的丝线人们称为“疰夏绳”,亦称为“长命缕”。立夏日旧时跟其它很多节令一样,亦有很多食俗,如立夏当天要喝“立夏粥”,吃“立夏饭”、“立夏狗”、“立夏蛋”,喝“立夏茶”以及立夏时尝鲜、尝新等食俗。 老北京农村在立夏这天,要喝立夏粥。即在村中庙宇戏台前,或树林草地空旷处,挖坑坐锅点火起灶。由村中长者挨家挨户取来各种米和豆,用这百家米豆熬煮成粥,然后全村老少携碗筷来索一碗立夏粥。同时村里男女演出“社火”节目,届时喝粥声、歌舞声,欢声笑语热闹异常。一起喝立夏粥,既象征全村人和谐亲情,也是为保一夏天老老少少平安、无灾无病。旧时有一首打油诗曰:“一碗立夏粥,终身不发愁;入肚安五脏,百年病全丢。”这种喝粥确是一种安五脏、应时宜人、有利健康之俗。古今人们都视“粥”为养生佳品,古时曾有“家贫食粥,荒年账饥食粥,养生食粥”之说。吃粥正值春耕农作劳累后,是对人体最佳的滋补营养品。在民间还有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拌和白粳米或糯米煮成的五色饭,或用蚕豆、腊肉、春笋、糯米煮成的蚕豆饭,民间俗称“立夏饭”,也有用糯米粉捏成蒸熟的“立夏狗”,说小孩吃后像狗一样强壮,不得疰夏病。入夏后,人们有用一些早熟的蔬果尝鲜、尝新之俗。民间在立夏有“尝三鲜”之说,即蚕豆、苋菜、黄瓜的“地三鲜”,樱桃、枇杷、杏子的“树三鲜”,海蛳、河豚、黄鱼的“水三鲜”。还有“立夏得食李,能令颜色美”、立夏吃桑葚樱桃等食俗。在老北京入夏后四五月开始,胡同里就会有很多来自郊县的农民挑着挑儿,出售早熟的蒜苗、黄瓜、香椿、豌豆、蚕豆、韭菜等青菜。亦有高声吆喝“杏儿果蜜哟”、“红樱桃来大桑葚儿哟”、“江米藕”、“大黄鱼哟”等卖水果海产品的。家庭主妇、孩子们从四合院听到吆喝声,纷纷走出购买,都只为了一个尝鲜尝新。北京的桑葚儿、樱桃,清代时曾被奉为皇家贡品。桑葚产于地处永定河畔的大兴县,因土质等种植的优越条件,旧时黑白红各色桑葚产量很高。樱桃产地则在门头沟的樱桃沟村,有300多年的种植历史,至今仍有占地一千亩种植樱桃。桑葚味道甘甜,樱桃色艳酸甜,曾是皇宫中及平民百姓喜食的营养水果。入夏后北京之热与日俱增,也正是柳绿花红百花绽放之时。元明清时皇族们要到西山的皇家园林避暑,文人墨客也爱到古寺中乘凉,如纪晓岚、曹雪芹,就都去过什刹海寺卧佛寺中当寓公避暑。一些名人学子百姓,也登妙峰山去娘娘庙或大觉寺、潭柘寺等地拜佛上香,观景赏牡丹芍药花品茗游乐,还有一些百姓爱到城郊的菱角坑、葡萄园、二闸、高梁河旁以及什刹海积水潭等地纳凉休闲,赏荷观戏游乐以消夏御热,旧时成为老北京一道别样民俗风景。在五月初五端午节后,即是夏至节。夏至跟冬至一样自古流传有夏“数九歌谣”,数九歌中也有很多盛夏时的民俗。最早的夏九九歌见于宋代陆泳撰著的《吴下田家志》,而后清人杜文澜撰著的《古谣谤》里也选有夏九九歌。即从夏至后起“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如甜蜜;四九三十六,争向街头宿;五九四十五,树梢轻风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夜眠寻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夏至尝黍,端午食粽”是盛夏时的食俗。古时当黍等农作物登场时,自周代起夏至日,天子要在夏至举行尝黍仪式,古人有尝黍吃鸡和祭祖的活动,人们将黍包成形如牛角的“角黍”祭祖后尝食。另外,老北京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民谚,夏至这天北京四合院大杂院里的食俗,多是吃手擀面或揪面片儿,用凉开水淘过后用芝麻酱或肉炸酱、黄瓜丝、小萝卜丝、青蒜拌食。唐代杜甫喜食槐叶冷水淘面,并有“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人鼐资过热,加餐然欲无”的诗句。可见,制作简捷又营养的面条,自古至今都是百姓们爱食的夏日食品。在诗句里的“夏”(一) 含“夏”字的写夏景的诗句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二)不含“夏”字的写夏景的诗句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 3.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6.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骈《山亭夏日》) 7.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8.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杜甫《绝句漫兴》) 9.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戴叔伦《题稚川山秀》) 10.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江村》) 11.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2.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夏在季节里的不同称谓 [编辑本段]夏在季节里的不同称谓仲夏 古语中有:孟、仲、季指代第一、第二、第三;或者也有用伯、仲、叔的。所以,仲即为第二的意思,而仲夏就是指夏天的第二个月。一般来说,是指五月份。一年十二个月依次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五月。又称皋月(见一月“陬月”。皋,同高。谓五月阴生,欲自下而上,故称皋月)、蒲月(旧俗于端午悬菖蒲于门,并用以浸酒,谓可辟邪,故称蒲月,又称蒲节)、榴月(因五月榴花盛开而来。韩愈《题张十一旅舍三咏》诗云:“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恶月(古代迷信对五月之称。《太平御览》二二东汉董勋《问礼俗》:“五月俗称恶月。”)、午月(见一月“寅月”)、建午(见一月“建寅”)、仲夏(见一月“孟春”)、中夏(即仲夏。中,读如仲。再见一月“首春”)、蒲节(见 “蒲月”)、小刑(《淮南子·天文训》:“阴生于午,故五月为小刑。”午,通五)、鸣蜩(《诗·七月》有“五月鸣啁”之语)、蕤宾(见一月“太簇”)等。如果一年时间均匀分成4个阶段:春夏秋冬,那么夏就是正午太阳最直射我们头顶的前和后一共那1/4年,如果把夏分成三个均匀的段,那么孟夏,仲夏,季夏就是这三个段按时间先后的名称,所以仲夏就是盛夏。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季是老三的古代称呼。如果按公历,大概孟夏是6月,仲夏是7月,季夏是8月。同名小说《夏》 作者:沐子同名小说《夏》作者:沐子。连载网站:新浪。内容简介:2700多年前,有一个君主;2700多年后,有一个男子。他们都是夏桀。而我,却不是妺喜,得不到那样的宠爱,没有那样倾国倾城的美貌。同是夏,夏季,夏朝,夏桀。我陷在了历史长河中,我陷在了缠绵暧昧中。最后的最后,我发现我想要的——可能只是一只小小的凤梨。天,逐不能如愿。听命,于天。……
声明: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百科全书为您提供夏,夏的意思,夏是什么意思,夏什么意思,夏的解释
别人正在查
911查询 全部查询 网址:
(共20个)占卜求签
(共17个)民俗文化
(共15个)交通出行
(共10个)学习应用
(共25个)休闲娱乐
(共10个)站长工具
(共9个)身体健康
(共12个)其他
&2015  京ICP备号-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夏季开的花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