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如何选择幼儿园防控季节性传染病?

您的位置: &
如何做好幼儿园传染病防控工作
优质期刊推荐幼儿园预防传染病工作措施及方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幼儿园预防传染病工作措施及方案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幼儿园秋冬季传染病预防和措施
作者:安全管理网 来源:安全管理网 点击:
 评论: 更新日期:日
& 秋冬季是麻疹、流脑、手足口等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期,大多数冬季传染病通过空气飞沫或接触传播。作为幼儿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做好各项班级日常卫生消毒工作,以防止幼儿传染病的流行。
1.首先,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净化室内环境、保持空气清新。班级老师应每天定时开窗户适度通风,保持空气流通,让阳光射入室内。早晨来园后,先用有效浓度消毒液擦玩具柜及室内家具、门把锁等处。然后用清水擦试一遍。防止幼儿病从口入。
2.其次,抓好入园幼儿的晨检工作。幼儿一入园,保健老师就注意观察孩子的精神状况,对发热、精神状况不佳的幼儿进行密切地观察,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若发现有3名以上的幼儿出现相同症状时,园里会及时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并根据病情及时上报。
3.班级老师每天要对缺席幼儿及早查明原因。如因患传染病请假,则要上报园级,保健老师对园内幼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如孩子在家庭里接触传染病人,家长要及时通知幼儿园。&&
&& 4.消毒工作是疾病预防工作的关键,幼儿园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消毒措施,对孩子的生活、活动空间采用开窗通风和每日紫外线灯消毒,用消毒水拖地,幼儿餐具、餐桌、毛巾、水杯等生活用具严格按要求进行定期消毒。定时把幼儿被褥清洗消毒。严把食物的采购、储存、加工、烹调制作关,不购买三无食品和变质的食品,做到生熟分开、每餐有留样,要求各班用温开水给幼儿嗽口,防止幼儿喝生水等。&
&&& 5.利用教学、宣传橱窗等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督促幼儿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常剪指甲、勤换衣服。要求班级开展卫生方面的主题活动,让孩子树立起自我保护意识,掌握简单的卫生生活常识。
6.加强日常工作保育,尽量避免带孩子到人多的地方去,幼儿园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体育活动,增强幼儿体质。在膳食方面要加强营养,让孩子多吃蔬菜、水果。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根据气候变化,随时注意为幼儿增减衣服。鼓励幼儿讲究个人卫生,做好个人防护。传染病流行期间,尽量少去人群集中的公共场所。作为家长,要为孩子做好相应的预防接种,如接种流感、肺炎等疫苗。
7.最后,幼儿园应提醒家长认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报告。&三早&有助于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加重。切忌不要给孩子乱吃药而延误病情。
Tag:.相关内容
幼儿安全热点内容
23727074132548194104138276370723207928067
幼儿安全推荐内容
03-1701-0301-0112-0511-0309-2309-2309-23
安全管理论坛新帖
论坛数据加载中...
 |   |   |   |   |  |   |  |  |  |  
北京东方创想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
E-mail:   & & & &
&& 京公网安备盘点幼儿园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护理(二)附防控措施
盘点幼儿园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护理(二)附防控措施
创意大咖秀
春天是一年最美好的季节,也是传染病肆意的高发阶段!容易发生流行性感冒、手足口、水痘等传染性疾病,威胁着幼儿的生命健康。春季由于气温变暖,病毒、细菌活跃起来,而天气变化的不稳定性,对免疫功能较弱的幼儿来说,很容易被病毒或细菌感染而患病。希望家长提高警惕,充分重视,有效预防幼儿春季传染病!阿宝搜罗全网查阅资料整理了幼儿园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护理,希望保健医、老师、家长都能了解,做到防范于未然。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很强,临床上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麻疹黏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为特征。传染源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急性患者为最重要传染源。自发病前2天(即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天内,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均具有传染性。如合并肺炎,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后10天。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经呼吸道直接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病毒随排出的飞沫经口、咽、鼻部或眼结膜侵入易感者。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病人后90﹪以上发病,病后能获持久免疫。临床表现潜伏期:麻疹潜伏期平均10天,接受过免疫者可延长至3~4周。前驱期:出疹前3~4天,体温逐渐增高达39~40℃,同时伴有类似感冒症状,结膜充血、畏光、流泪、眼睑水肿是本病的特点。90﹪以上病人病程的第2~3天症状消退,具有早期诊断价值。出疹期:皮疹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初见于耳后发际,2~5天出齐,疹间皮肤正常。恢复期:出疹3~5天后,体温下降,全身症状明显减轻,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可有麦麸样脱屑,会留浅褐色色素斑,历时约1~2周完全消失。麻疹无并发症者病程为10~14天,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而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防控措施隔离患儿:对患儿宜采取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至出疹后10天。接触的易感儿隔离观察21天。切断传播途径:空气消毒,衣被及玩具暴晒4小时,教师接触患儿后,必须在阳光下或流动空气中停留30分钟以上。护理措施高热护理:绝对卧床休息至皮疹消退、体温正常。出疹期不宜强行降温,尤其是乙醇擦浴、冷敷等物理降温,以免影响头疹。体温超过40℃以上时可给予小剂量退热剂。皮肤护理:麻疹初期,透疹不畅者,可用香菜煎水服用并抹身,有发汗透疹的作用。饮食护理:患儿饮食宜富于营养、清淡、易消化;另外,多让患儿喝开水及热汤,以利于排毒、退热。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由病毒或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眼炎。其临床特征为结膜高度充血,常见结膜下出血及角膜上皮点状剥脱并伴有浓性分泌物。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眼部分泌物及泪液均含有病毒,发病后2周传染性最强。主要通过眼~手~眼的接触传播,另外接触患者用过的毛巾、手帕、洗脸用具等,或到患者接触过的泳池、浴池等地方游泳、洗浴,都有可能感染此病。各年龄阶段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一般12~48小时,最短为1~2小时,最长可达6天。患者眼内会突然出现异物感、烧灼感及痒感,之后眼部开始疼痛、怕光,并产生大量粘液脓性分泌物,结膜肿胀,弥漫性结膜充血,继而发生结膜下出血。少数患者同时伴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全身症状。一般说来,发病3~4天病情达到高峰,之后逐渐减轻。本病具有自限性,7~10天即可痊愈。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传染性很强,在集体中极易造成大面积流行,教师要重视防控。为了预防结膜炎,教师应教育幼儿不要用手揉眼睛。毛巾、脸盆等物品要专人专用,并做好消毒工作,盥洗最好用流动水。若幼儿患病,需隔离无症状后方可返园。若患儿眼睛分泌物很多,护理人员要洗净双手,用消毒过的棉签蘸生理盐水将分泌物擦洗干净,注意动作要轻。白天点眼药水,晚上涂眼药膏,忌包扎眼睛。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为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化脓性传染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然高烧、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带菌者和患者为主要传染源。在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高达50%以上。患者从潜伏期末至发病后10天具有很强的传染性。病原菌主要经咳嗽、打喷嚏借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播。人群普遍易感。5岁以下幼儿,尤其是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流脑按临床表现可分为普通型、爆发型、轻型慢性败血症型。其中普通型约占病例的90%左右,其临床表现如下:前驱期:主要表现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低热、咽痛、咳嗽、鼻咽部黏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多等,持续1~2天。败血症期:突发或前驱期后突然寒战高热,伴头痛、肌肉酸痛、食欲减退、精神萎缩等毒血症症状。幼儿则有哭闹不安,因皮肤感觉过敏拒绝搂抱、惊厥等现象。脑膜炎期:除败血症期的毒血症症状外,出现剧烈头痛、喷射性频繁呕吐,脑膜刺激征明显。重者会出现谵妄、抽搐及意识障碍,本期经治疗通常在2~5天内进入恢复期。恢复期:经治疗后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皮肤黏膜瘀斑吸收或结痂愈合。其他症状逐渐好转,神经系统检查也逐渐恢复正常。10%的患者可出现口周单纯疱疹,一般在1~3周内痊愈。早期发现病人进行呼吸道隔离。患者须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天,不得少于发病后7天。接触者医学观察7天。按预防接种程序按时接种流脑疫苗。做好流行期间卫生宣传与消毒工作。患儿要绝对卧床休息,室内要保证安静与空气流通,避免强光刺激,以免诱发惊厥,调节室温到18℃~20℃。每4小时测一次患儿的体温并记录,体温超过39℃采取物理降温,并按医嘱应用退热药物。给予患儿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高热患儿应多饮水。严密观察患儿的血压、皮肤、瞳孔、呼吸、体温等变化。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急起高热,明显头痛、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等中毒症状,呼吸道症状轻微。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病后1~7天均有传染性,以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流感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粘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能引起感染。人群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获得免疫力。但由于流感病毒极易变异,变异后人群无免疫力,因此易引起流行。患者隔离至症状消失痊愈。预防流感的基本措施是接种疫苗,应用与现行流行株一致的灭活流感疫苗接种,可获得60%~90%的保护效果。在流感流行时,加强环境消毒,减少公共集会,以防疫情的进一步扩散,对易感人群及尚未发病者,可给予药物预防。高热护理:高热患儿要绝对卧床休息,并采取适当的退热措施。居室应保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应有充足的阳光照射,但要避免对流风。饮食护理:饮食应富于营养、易消化,发热时,以清淡流食为主,多喝水。中毒型细菌性痢疾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是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危重型,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起病急骤,突发高热,病情严重,迅速恶化并出现惊厥、昏迷和休克,多见于2~7岁幼儿,病死率高,需及时抢救。患者和带菌者是传染源。经粪~口途径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幼儿与青壮年多见。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潜伏期多为1~2天,大多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患儿突然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肠道症状多不明显甚至无腹痛、腹泻,易误诊。根据临床特点,本病可分为休克型、脑型、肺型、混合型。对患儿采取肠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后1周,或隔日1次大便培养,连续3次便培养阴性方可解除隔离。注意饮食、饮水卫生,搞好个人及环境卫生。在痢疾流行期间,易感者口服多价痢疾减毒活菌苗,保护率可达85%~100%,免疫期维持6~12个月,但与其他菌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吃变质和腐烂食物,不吃被苍蝇污染过的食物。高热护理:患儿应绝对卧床休息,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使体温在短时间内降至37℃左右,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温湿度适宜。饮食护理: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伴流质饮食,多饮水,促进毒素排出。心理护理:主动向患儿解释病情,以减轻其焦虑心情。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乙脑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高热、惊厥、意识障碍、呼吸衰竭,重症患者可留有后遗症。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免疫性疾病,人和动物(包括猪、牛、羊、马、鸭、鹅、鸡等)感染乙脑病毒后可发生病毒血症,成为传染源。人感染后,病毒血症期短暂,血中病毒含量少,不是主要传染源。在流行区,动物中猪的感染率高,感染后血中病毒数量多,持续时间长,加上猪的饲养面广,因此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蚊虫是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带乙脑病毒的蚊虫经叮咬将病毒传给人和动物。蚊虫感染病毒后可携带病毒越冬或经卵传代,所以蚊虫不仅是传播媒介,也是乙脑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患者以10岁以下幼儿为主,其中2~6岁幼儿发病率最高。乙脑的潜伏期为4~21天,一般为10~14天。初期(病程第1~3天)起病急,体温高达39~40℃,伴头痛、恶心、呕吐,多数患者有嗜睡或精神倦怠现象,可有颈部强直及抽搐症状。极期(病程第4~10天)初期症状逐渐加重,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高热体温常高达40以上,一般持续7~10天,重者可达3周。热度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意识障碍:包括嗜睡、昏迷、定向力障碍等,神志不清最早可见于病程第1~2天,但多见于第3~8天。惊厥或抽搐:由高热、脑实质炎症及脑水肿所致。多见于病程的第2~5天,先是面部、眼肌、口唇小抽搐,随后肢体呈阵挛性抽搐,伴有意识障碍,频繁抽搐可导致面色紫绀甚至呼吸暂停。呼吸衰竭:主要为中枢性呼吸衰竭,多见于重症患者,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及幅度不均。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症状,三者互相影响,其中呼吸衰竭是致死的主要原因。恢复期:极期过后,患者体温逐渐下降,神经精神症状逐日好转,一般2周左右可完全恢复,但重症病人可有神志迟钝、痴呆、失语、多汗、吞咽困难等恢复期症状,经积极治疗后大多数病人于6个月内恢复。后遗症期 :患病6个月后仍留有神经精神症状称为后遗症。开展乙脑疫苗的预防接种是预防与控制乙脑最经济、最有效的干预措施,疫苗能提高人群的特异性免疫力,疫苗的接种应在乙脑开始流行前一个月完成。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消除蚊虫的孳生地,减少蚊虫数量。夏秋季做好灭蚊防蚊工作。高热护理:绝对卧床休息,采取适当的退热措施。居室应保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应有充足的阳光照射,但要避免对流风。饮食护理:饮食应富于营养、易消化。发热时,以清淡流食为主,多喝水。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毒主要损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临床表现以发热、上呼吸道症状、肢体疼痛为特征,部分病人可发生弛缓性麻痹。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唯一寄宿主。本病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水、玩具、手等经口传播。6个月至5岁幼儿发病率最高,占90%以上。髓灰质炎潜伏期为3~35天,一般7~14天。病程大致分为五期,即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前驱期: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和消化道症状。如发热、头痛、乏力,咽喉肿痛、恶心、腹痛等。症状多轻微,一般持续1~4天。瘫痪前期:通常于起病后3~10天,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肢体瘫痪,瘫痪前可有肌力减弱,伴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症状。瘫痪期:自瘫痪前期的第3、4天开始,大多在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瘫痪,并逐渐加重,当体温退至正常后,瘫痪停止发展,无感觉障碍。恢复期:瘫痪通常持续数周至数月,一般从肢体远端肌群先恢复,轻型病例1~3个月内可基本恢复,重者需6~8个月或更久才能恢复。后遗症期:因神经组织严重受损,形成瘫痪和肌肉萎缩,1~2年仍不能恢复则为后遗症,并导致肢体或躯干畸形等。口服小儿麻痹糖丸,2个月~7岁易感儿为主要服疫苗对象。未服糖丸者可注射丙种球蛋白。患者自起病日起至少隔离40天。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应隔离观察3~6周。勤给患儿翻身变换体位,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室内要安静,空气新鲜,室温保持在20℃左右。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采取侧卧位,以利痰液引流。轻手法被动牵伸关节,防止挛缩。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创意大咖秀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生活因创意而更加美好!
作者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选择幼儿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