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在手上的玉佛突然掉了龙年下来是什么年意思啊

仙人跳啥意思盛露什么意思呢?
[转载]圆明园:1860年的焚毁与1900年后的历次劫难
圆明园最早为康熙赐给皇四子胤祯的赐园,胤祯即位后按照御园的要求对其进行扩建,在南部修建宫廷区,并大规模向东扩展园地。到雍正末年,园内建筑已不少于160座,占地超过3000亩。乾隆帝在位六十年间对圆明园的增建规模更是可观,除了修建四十景外,还仿建西湖十景、江南名园,此时园内有匾额的园林建筑达600多座。
圆明园平面
乾隆十年至十六年、三十一年至三十三年,两次修建东边的长春园,作为退位当太上皇后的休养之所。乾隆三十三年把熙春园(今清华大学),春熙院(淑春园,今北大北部)并入圆明园,乾隆三十五年将南边的春和园也并入圆明园范围,后改名绮春园,从而形成了占地六千多亩,建筑超过上千座的圆明五园。嘉庆时将春熙院赐予庄静固伦公主,道光时将熙春园赐予惇亲王绵恺,后又分赐皇四子、皇六子(咸丰帝及恭亲王),咸丰即位后熙春园改名清华园。
圆明园正大光明殿
长春园海晏堂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下八里桥后直趋北京。当时英军部队在京北的黄寺一带迷路,法军则于10月6日(农历八月二十二日)攻至德胜门外,与清兵小股部队发生战斗。清兵退往城内固守,法军遂经德胜门外土城关(元大都健德门遗址)直奔海淀。其先头部队于10月6日傍晚来到圆明园,击退守护园门的几十名护军后进入园内,并开始顺手牵羊拿走一些小件的物品。
第二天,即10月7日星期天清晨6时,蒙托邦与法军高级将领进入圆明园参观,英军炮兵军官亨利·诺里斯也随行,据他在回忆录中所称,当时蒙托邦“的的确确地说,当英人来到的时候,行宫内的东西简直没有人触动过。但是与此相反的证据却极可惊骇地丰富”。当天上午11时,额尔金爵士和英军司令霍普·格兰特也到达圆明园。经与法军统帅协商,联军司令部下令可以自由劫掠,于是抢劫就变成公开的了。
关于圆明园内堆积如山、五光十色、令人目眩心骇的各种珍宝秘藏,参与抢劫的英法军人在回忆录中都多有描述。蒙托邦本人一本正经地对英军说圆明园内的财宝“没有(法国)人触动过”,但他的帐篷里却堆满了五光十色的绫罗绸缎和华丽的丝绣,法军士兵则在他的帐篷外面公开叫卖镶满宝石和珍珠的珐琅怀表,25个银元便可买到一块。当英法军官参观皇帝寝宫的时候,英军军官发现殿内的金表和小件的珍贵物品以骇人的速度消失在法国绅士们的口袋之中。
在抢劫当中,英国人更留意瓷器、景泰蓝、古画、钟表等古玩,以便携回英国作为纪念此役的物品,而法国人却注重更实在些的利益,抢劫的多是金银、宝石、锦缎、玉器、朝珠、皮货等物品。此外法兵抢劫比较散漫,手持木棒,遇珍贵可携着则攫而取夺,遇到珍贵而不可携的大瓷器、大铜器、大玉海、大珐琅器、紫檀宝座等物,便以棒猛击,必粉碎而后快。而英军的抢劫比较有组织。
格兰特将军组成了一个战利品委员会,在园内珍藏中挑选送给维多利亚女皇的精品,以及作为部队公益金的战利品。蒙托邦也下令从圆明园的珍贵陈设中挑选出一些顶级珍品,准备献给拿破仑三世和欧仁妮皇后。这些战利品如今在法国枫丹白露宫的中国厅和卢浮宫的拿破仑三世起居室内展览,包括商周青铜器,明宣德青花莲大碗,康雍乾三朝五彩和粉彩瓷器,乾隆年造金塔、金曼荼罗,明景泰蓝薰炉、尊、觚、吊灯;各种玉雕、玉玺、如意、龙袍、盔甲、丝绣,各种翡翠、田黄、玛瑙、珊瑚、水晶、文竹、黄杨木、牙雕、漆雕之珍奇玩物,以及成对大象牙、整面墙大小的乾隆缂丝无量寿佛大立轴、乾隆《御制八征耄念之宝记》碧玉册等。
欧仁妮皇后在枫丹白露宫的中国馆
枫丹白露宫的中国馆
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掠夺在10月8日达到高潮,连英军挑选出来预备留给维多利亚女皇的战利品也有许多被法军抢去了。10月9日格兰特和蒙托邦下令结束抢劫,向北京进发,在安定门外驻营。由于当时英军士兵不准擅自离营,故进入圆明园的英国军人基本上全是军官,导致士兵愤懑不平。10月11日,格兰特将军下令英国军官将掳掠来的财宝全部送至战利品经管人处,公开拍卖,然后将赃款均分给全军。拍卖一共进行了三天,所得为三万二千两,再加上从圆明园内搞到的库银六万一千两,总值九万三千两,约合123000银元或26000英镑,其中三分之一由军官瓜分。格兰特、约翰·米切尔、罗伯特·内皮尔三名高级军官辞让了各自的那一份。军官们为了对格兰特表示感谢,赠给他一把雕满花纹、镶嵌红蓝宝石的赤金酒壶,这是英军赃物中最精致的一样东西。许多英国军官分到银元之后跑到法国兵营,从法国兵手里购买金表、珍珠、玉石和皮货。另三分之二的拍卖收入在英军的士官和士兵当中平分,平均每人分到了17块银元,大约折合3.6英镑。
英军在海晏堂前拍卖战利品
当然联军劫夺的财宝远不止此价值。一名法军军官拿到了一串珍珠,有小孩玩的弹子那么大,后来在香港以3000英镑的价格把这串珍珠卖掉了;阿美士德勋爵献给清帝的时钟,原值200英镑,法国兵却以20银元出售;一卷古书,在北京城内古玩铺可卖数两黄金,也贱价一元变卖……《泰晤士报》驻华记者估计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掠夺的财物价值高达600万英镑(约合今天的6亿到7亿美元左右)。此外根据清代宫廷陈设档记录,仅三山五园中有案可查的物品损失数字就达124568件。
关于劫掠圆明园的始作俑者,清人有一些不同的说法。其一为龚自珍之子龚橙(半伦)在上海担任英国领事秘书,在英军北上时向其献计说清国之精华均在圆明园,故英法兵直趋圆明园,而紫禁城得免于难。此说在清朝古老笔记中有所提及。其二为劫掠圆明园之经过,或称文宗(咸丰)北狩,园中大乱,宫人与海淀细民争夺之,随后英法大掠之;或称夷人入圆明园,见陈设巨丽,相诫勿入,恐将来以失物索赔,而“旗人贵族穷者,倡率奸民,假夷为名,遂先纵火,夷人还而大掠矣”(王闿运《圆明园词》小注)。
事实上法军在10月7日当天就顺手焚烧了圆明园内的九州清宴、长春仙馆、上下天光、山高水长、同乐园、大东门等十八处建筑。住在九州清宴的道光皇帝遗孀常嫔“因惊溘逝”,估计是死于火中。与此同时英军也焚毁了圆明园大宫门外东侧的衙门朝房,以及海淀镇老虎洞、娘娘庙大街的部分民居。但此时尚未开始大规模纵火焚园。
虽然格兰特将军此前已经宣布只要交出安定门就不对北京进行攻击或破坏,但额尔金勋爵坚决要求焚毁圆明园或紫禁城,以作为清方拘禁和杀害英法谈判代表的报复。虽然也有法国代表在通州谈判中被清方拘捕(英方26人,被拘捕后死13人;法方13人,7死6伤),但葛罗男爵和蒙托邦唯恐和谈破裂,都力劝英国人不要焚毁圆明园。格兰特将军致信蒙托邦说“……若对中国所犯下的、不顾国际公法的残酷行为不加以报复,则英国国民必然为之不满……圆明园宫殿为重要之地,人所共知,毁之可以予中国政府以打击。造成惨局者为此辈,而非其国民,故此举可谓最严创中国政府、而就人道而言亦不可厚非也。
英军统帅既决定焚园,遂于10月18日(农历九月初五)清晨派约翰·迈克尔率三百多名骑兵前往圆明园纵火。由于纵火工作是分头进行的,因此圆明、长春、绮春三园内各处同时起火,整个宫苑变成一片巨大的火海。大宫门外的六部朝房、銮仪卫值房、内务府值房、澄怀园(翰林花园)、上驷院、武备院,畅春园恩慕寺、恩佑寺,以及西苑阅武楼、清溪书屋等建筑全被烧毁。10月19日,迈克尔马队又前往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等处纵火(此前清漪园、静明园已分别于10月7日和8日遭英军及中国土匪抢掠,静宜园暂未遭抢掠,各殿陈设照旧)。
根据三品顶戴内务府大臣明善在咸丰十年十月初四的奏折描述,英法联军初次入园抢掠焚烧时尚无土匪,但从八月二十三(10月7日)以后,不时有居住在海淀、清河、以及京西北沙涧、贯市一带的土匪入园,趁乱抢劫,后被护军拿捕正法五人(包括一名叫敬如的僧人),方有敛息。事后昌平州从土匪手中起获御书、字画192张,玉版册页、玉瓶、玉钟等84件。此外,被英法联军及土匪沿路遗撒、委弃于地的《王诜诗词帖》、《喜溢秋庭图》、《山居图》、《陶潜归去来图》、《仙庄秋月图》等字画手卷多件,以及“乾隆松荫横琴玉山子、瑞石古洞玉山子、白玉雕花如意、无量寿玉佛、钧窑磁盘、大玉杯、珐琅瓶、玉莲蓬壶、铜佛、蜜蜡手串、蓝宝石手串、沉香手串、翡翠扳指、玛瑙扳指、黄玉手镯、小玉蟹、黄杨木瓶、银花茶盅、洋表、鹿角、楠木座、芭蕉扇、葛纱袍、青缎元狐皮袄、灰鼠皮袄……”等零星玩物陈设,多被附近村民捡去,后均由清廷追查索回。
圆明园虽在庚申英法联军之役中遭焚毁,但仍属禁苑,并设有守园门监,并未全部废弃。英军虽然想将圆明园全部夷平,但由于三园太过广阔,终未被全毁。同治十二年(1873年)有重修圆明园之议,清内务府曾经派员查勘遗址,当时尚有廓然大公(双鹤斋)、紫碧山房、鱼跃鸢飞、耕云堂、慎修思永、思过堂、课农轩、顺木天、庄严法界、春雨轩、杏花村、文昌阁、魁星楼等十三处景区未被毁,此外还尚残留有圆明园大北门、藻园门、福缘门、丽春门、蓬岛瑶台、林渊锦镜(藻园)、藏舟坞,长春园宫门、海岳开襟、法慧寺琉璃塔,绮春园新宫门、正觉寺、运料门等建筑。此后慈禧太后和同治帝打算择要重修圆明园,并将绮春园改名“万春园”,作为太后居所。但该计划终因财力不足而在开工11个月后作罢。
1900年前的圆明园双鹤斋
1900年前的圆明园双鹤斋
1900年前的圆明园双鹤斋规月桥
此时的圆明园除幸存建筑外仍保留有大量的名贵花木、山水叠石、建筑基址,桥梁、道路、园墙和园门大多完好。直到光绪年间,清室对圆明园内一些景点仍有小规模维修,慈禧太后和光绪帝曾多次到园中游幸,如甲午战争之后的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三月,慈禧与光绪就从藻园门入圆明园,到中路九州清宴岛的慎德堂少坐,浏览“样式雷”呈递的重建图纸,随后又去双鹤斋、海岳开襟、黄花镇迷宫等处游玩,最后经二宫门返回颐和园。这年九月开始修理双鹤斋、课农轩、环秀山房、以及万春园内的桥梁,工程费四万多两。
1900年八国联军之役,慈禧挟光绪帝仓皇西逃,地方官员也早已逃跑一空。圆明园附近八旗旗兵均携带快枪返回家中,不久之后便化兵为匪。拆匪进入圆明园废墟,拆除残存的各处建筑,并砍伐园内树木,在圆明园内建起无数炭窑,大的木料当作建筑材料买,小件木材就地烧炭。,附近的清河镇上一时木材堆积如山,交易旺盛。
在庚子劫难中,圆明园之西路多毁于精捷营,北路毁于清河北黄旗营,长春园多毁于两白旗大小营。其中拆园最烈者为镶白旗小营与精捷营之“八大恶棍”。两伙拆匪为了争抢绮春园之“庄严法界”、“敕建河神庙”、“惠济祠”,与庙周围的大片柏林,竟发生火并,各死十多人,后经中人调停,改为共同拆售,售价由两伙人平分。
又如长春园之海岳开襟,位于湖中,在1860年时由于船只先被联军焚尽而幸免,光绪年间慈禧曾到此游幸,并将其修葺一新。至庚子时,八旗拆匪扬言要拆此处,该处太监首领杨四率4名太监、园户头目周德海率10名园户据岛死守,拆毁木桥。至拆匪前来时,喝令搭上桥板,否则打过去休想活命,周德海等人与拆匪展开枪战,击毙十余人。但至天寒之后,园户恐怕湖面结冰,又怕拆匪报复,乃离岛返家。镶白旗小营拆匪闻讯后于农历十月十四日占领了海岳开襟,将大量陈设箱子撬开,其内珍宝一夜抢尽。硬木桌椅等笨重之物又抢了三日夜,最后将殿柱锯断,用大绳拉倒,将木材抢运了十余日,最后砍伐周围的松柏大树,七八日方砍完。
三十年代的海岳开襟遗址
圆明三园内其他幸存建筑,如蓬岛瑶台、双鹤斋、课农轩等等,也基本上全都毁于此时。除了木料外,园内全部铜铸品,包括宫门铜狮、海晏堂喷泉十二兽首(已拆下装箱保管)、大水法喷泉的紫铜水管,养雀笼的落地铜网,也都是在这一时期遭到洗劫的。
经过庚子年的洗劫,圆明园残存的、以及同治光绪年间修复的少量建筑,也荡然无存了。光绪三十年(1904)裁撤了圆明园的相关官员。1911年辛亥革命后,圆明园遭到第三次劫难。占据北京的军阀将西洋楼一带和园内其他地方拆匪搬不动的笨重石物陆续移走。王怀庆拆除了舍卫城、安佑宫的大墙和西洋楼石料来修筑达园(今圆明园附近的达园宾馆)和东四十一条的私宅;张作霖用园中的汉白玉石料为自己修建墓地。
民国初年颐和园事务所很大一部分收入就来自卖圆明园残物。空车进去,随便装满一车,出门交一块钱,有权有势者如王怀庆之流还不给钱。中山公园拉走了“坐石临流”遗址的兰亭修褉图石屏和兰亭八柱石刻(原存于颐和园,40年代调往中山公园)、“海岳开襟”和“别有洞天”的太湖石、万春园的仙人盛露盘石座、以及远瀛观的西洋式石栏(今中山公园南门内);燕京大学拉走了安佑宫的三根华表、一块龙凤丹陛石、一对汉白玉麒麟(另一根华表移至天安门前,后来北京图书馆建馆时取走,又从燕京大学索来多余的一根);远瀛观的西洋翻尾石鱼和观水法的西洋甲胄石屏被颐和园事务所总管载涛运到了自己的朗润园。
北京图书馆还运走长春园大东门石狮子一对、文源阁石碑两块、昆仑石一座等。颐和园东宫门的丹陛取自安佑宫正殿,仁寿殿前的铜麒麟取自长春园二宫门,其一只右腿曾被八旗拆匪毁掉,移到颐和园后才配上,至今仍可看到修补的痕迹。此外东交民巷各公使馆、协和医院、双合盛啤酒厂都从圆明园取石。除了遗址上的汉白玉台基、台阶、条石之外,地面上的方砖、屋瓦、墙砖,地下的木钉、木桩……无不从圆明园废墟上搜罗净尽,每天几百车地断续拉了三十年。
1873年德国人奥尔默拍摄的海晏堂遗址
1920年代的海晏堂遗址,可见民初人为破坏之惨烈
圆明园的第四次劫难从1940年开始,当时占领北京的日本当局奖励开荒,于是开始平山填湖。当时耕户多为园户的后人,以及从定兴、新城两县引来的亲友,但人数不多,再加上圆明园的面积太大,直到五十年代初,前后湖和长春园仍残留大片水域,山水格局如故,水丰土泽,中科院北京植物园曾计划以此处为址。不过,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开始,附近的生产队要回了园林局征购的土地,流入圆明园遗址中的人口迅速增多,开始大规模地平山填湖、砍树造田。圆明园汇万总春之庙(花神庙)的一棵马尾松在1860年、1900年两次幸免,被当地居民称为“神树”,五十年代末也被公社砍倒。此树横卧在地上,对面不见人,其粗大可知。此外除了101中学占用圆明园升平署遗址外,不断有新单位进入圆明园,拆遗址盖房子,甚至建起了公社一级的马场、猪场、鸡鸭场、区供销社土产部、装订厂、机械修造厂,乃至垃圾场、粪场……
圆明园万春园的三孔桥,在五十年代拆毁
圆明园毕竟根底雄厚,虽然此前屡经残毁,但直至六十年代,在长春园西部与福海东岸、以及绮春园的“绿满轩”、“望和堂”等处还残存些杏花春雨、碧潭云影、柳陌菱塘之类的小景,至此也全部毁灭殆尽。长春园大东门七孔出水闸、绮春园运料门、三孔桥,以及幸存不多的虎皮石园墙,也都毁于这一时期。
到1975年,圆明园南边的绮春园尚有最后一处幸存的完整景点正觉寺,包括天王殿、三圣殿、文殊阁等建筑,民国时被理藩院的颜惠庆买下改为私人别墅,后来成为清华大学宿舍。1975年清华大学退出,海淀机械修造厂进入,乱拆乱建,至九十年代已经毁光了90%的古建筑,并且砍光了近百株的松柏树林。至此硕果仅存的一处圆明园遗存也被完全消灭。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有许多人动辄断言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此讹传由来甚久,不光作家丛维熙在1998年,清史专家阎崇年央视《百家讲坛》都持此说,甚至早在五六十年代的一些反帝宣传书籍就有“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两次焚毁圆明园”的说法。实际上1900年慈禧挟光绪出逃后,一部分德军部队追击董福祥部队未果,返回海淀后驻扎于朗润园(今北大校园内),之后另有意军部队入驻玉泉山,此外俄军、日军及美、英、意军队也相继入驻过颐和园。这几处园林内的珍宝陈设被联军劫掠一空,并砍取门窗、隔扇、内外檐装修做燃料,任意毁坏。但是圆明园在庚子之役中并未遭八国联军破坏,而是毁于八旗拆匪之手。说圆明园“在八国联军时期被彻底毁灭”尚可,但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就属于历史笑话了。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选择背景颜色:
选择字号:
庐山传奇(1)
  第十七章 庐山传奇(1)  美丽的庐山,是世界级名山。她地处江西省北部,风景区总面积302平方公里,山体面积282平方公里,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东偎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雄奇险秀,刚柔并济,形成了世所罕见的壮丽景观。&春如梦、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更构成一幅充满魅力的立体天然山水画。历史造就此山,文化孕育此山,名人喜爱此山,世人赞美此山。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数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蕴育了庐山无比丰厚的内涵,使她不仅风光秀丽,更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从司马迁&南登庐山&,到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朱熹、康有为、胡适、郭沫若等1500余位文坛巨匠登临庐山,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的文化名山的确立;从慧远始建东林寺,开创&净土法门&,到集佛、道、天主、基督、伊斯兰教于一身的宗教圣地的形成;从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弘扬&理学&,到教育丰碑的构建;从&借得名山避世哗&的隐居之庐,到上世纪初世界25个国家风格的庐山别墅群的兴建;从胡先骕创建中国第一个亚热带山地植物园,到李四光&第四纪冰川&学说的创立;从上世纪中叶,庐山成为国民政府的&夏都&,到庐山作为政治名山地位的确立……庐山的历史遗迹,代表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处处闪烁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光华,充分展示了庐山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和美学价值。她是千古名山,得全国人民厚爱及世界的肯定,获一系列殊荣:乃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区、全国风景名胜区先进单位、中国首批4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区、全国卫生山、全国安全山、中华十大名山、世界文化遗产地--我国首批世界文化景观,我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外险内秀。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庐山奇特瑰丽的山水景观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庐山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昆虫2000余种,鸟类170余种,兽类37种。山麓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是“鹤的王国”,有世界最大的白鹤群,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座万里长城”。  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庐山的名字由来  江西庐山,天下名山也。它一山飞峙于江湖之间,饱含云雾之气,缭绕蒸腾,诡特奇妙,故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名扬海内外。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白居易语。自古以来,庐山就被人们传为“神仙之庐”。庐山的得名也因为这些传说而确定下来了,而其他诸如匡山、康山 、辅山 敷山、以及敷浅原、天子都,天子鄣、南鄣山等名称却不大为人们所称道。为什么称之为“庐山”?有什么依据?千百年来宗教的面纱犹如这峭峰云雾,将庐山得名的“真面目”蔽匿于层层的“谜团”中,令人迷惑、费解。现在该是廓清迷雾,还庐山得名历史的真面目的时候了。  公元前126年,司马迁游历庐山,后来在《史记o河渠书》中写道:“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这是第一次记下“庐山”这个名称,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庐山名称究意是怎样来的?这有种种传说,众说纷纭,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  一种传说,早在周朝时,有个名叫匡俗的人,在庐山学道求仙。周天子获悉了他的事迹,屡次请他出山相助,而匡俗却都潜入深山,逃避不去。后来,匡俗其人无影无踪了,传为成仙而去。人们便称匡俗所住的地方为“神仙之庐”,故名“庐山”。  另一种传说,也是周朝时,有位叫方辅的人,同老子李耳一道骑白驴入山炼丹,二人也都“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庐——“人去庐存”,因此称此山为“庐山”。  第三种传说,仍然是匡俗的故事,但时间、情节皆不同。时在汉初,匡俗的父亲东野王曾辅佐刘邦平定天下,不幸逝世朝廷为表彰东野王的功绩,便封其子匡俗于阳今鄱阳县一部分,号越庐君。越庐君匡俗酷爱道术,弃官入山学道求仙。这座越庐君学道求仙的山,被人们称为庐山。  上述三种传说,都与求仙有关。在古代,从秦始皇起,许多皇帝都相信方士之说,为使自己长生不老,常派人到各地求仙访药,故庐山这神秘的云雾,神秘的传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但这些传说虽然是文字所记载的,但均无确切的史实依据,很难使人相信。  匡俗、方辅一类传说,是道教与佛教争夺庐山的产物。东汉初年我国传入了佛教,东汉末年又正式建立了道教,两教都要依附名山。庐山从来就是一座名山,必然成为道教、佛教争夺的中心。道教为使庐山成为自己的洞天福地,竭力要把佛教从庐山排挤出去,所以编出种种传说,称这座山为“神仙之庐”为自己占据庐山提供历史根据。其实,这些传说见诸记载,全在汉魏以后,比司马迁的《史记》至少晚三四百年。而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是东汉末年人,庐山有道教活动及种种传说,决不会早于东汉,更不可能早于西汉《史记》成书的年代。只是庐山在古代曾有过一个方士们甚为活跃的时期,这无疑助长了庐山有神灵的传说。  那么,庐山真正的得名原因如今有人解开了吗?目前这一历史之谜,已基本解开,但由于很复杂,有二种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庐山的名称,是因为山岳的形状而命名的。庐,庐舍也,庐山巍然屹立在辽阔的鄱阳湖平原上,恰如“中田有庐”《诗经o小雅o信南山》的形状。晋朝思想家孙放在他的《庐山赋》中说,“寻阳郡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持平敝之原”,也是这个意思。庐山名称的来历,应得之于它自身四围峻拔,中间平凹的形状。庐山又名匡庐,匡山,仍是因山的形状如箕筐而得名。纵观山东历城县,浙江龙泉县,四川江油县,均有匡山,也都是以山形而命名的。  也有人认为庐山的命名是有历史依据的。庐山地区的长江北岸,即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带,古代曾有个“庐子国”。春秋战国时期,“庐子国”成了楚国的一部分。据《国语o楚语》记载,楚王曾去过庐邑。秦汉时期的庐江县、庐江国、庐江都以及后来的庐州,都是因庐邑和庐子国而得名的。后来,庐邑范围逐渐向南扩展,在它境内的山命名为“庐山”。庐山在汉代已是众所周知的名山,它的得名,不会晚于汉文帝设置庐江国和随后设置庐江郡的时候,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了。  庐山之名,数千年不衰。随着旅游事业的迅猛发展,庐山已由过去封闭式的疗养避暑地开放为旅游观光的胜地,庐山的声名传播得更远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欲亲登庐山,欣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美景时,不妨先了解一下庐山得名的真面目吧。  庐山天桥的传说  相传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后朱元璋兵败被逼逃上庐山,带着所剩无几的残兵败将慌不择路逃到了悬崖边,下临深谷,前无去路,后有追兵,正在这危急之时,突然天降金龙化作虹桥,朱兵马刚刚过桥脱险,刹时晴天霹雳巨响,龙飞桥断,就此留下天桥奇观。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这一美好传说流传至今。后人就势修筑一凌空巨石于深涧上游底部,游人或蹲或立于巨石前端,以远处悬崖作背景,利用视差可以拍得一张感觉惊险的“天桥留影”。  庐山石门涧的传说  相传当年庐山西麓有一个村庄,这里住着一户人家。家中有个后娘,对前娘生的春儿非常刻薄。一天,庐山点水滴冻,大雪封山,寒风刺骨,后娘硬要春儿赤足草鞋,到庐山顶上去打柴。刚到庐山脚下,天空“嘎”的一声,一只小云雀像箭似的,从春儿头顶上过去。春儿一惊,心想:莫不是山上的神仙派人为我这苦孩子引路来了。心中一阵喜悦,全身的劲都来了。循着小云雀婉转的歌声,一股劲向庐山顶上攀去。  春儿半山中遇见一位手扶龙头拐杖,掖着百须,精神矍铄的白发老翁。春儿见老翁慈眉善目,哀求道:“这么大的雪打柴,如何是好?”老人抚着春儿的头道:“上到岩头,自有办法。”说罢,从背上的葫芦中拿出一个长约两尺,肥硕而金黄的丝瓜绒给春儿,转身就不见了。  春儿紧追云雀好不容易攀上岩头,那个老翁神不知鬼不觉地又笑嘻嘻地站在他的面前,叫春儿向背后看看。春儿一转身,只见石壁悬天,只是中间一条缝,不得其门而入,老人说:“快把你那个丝瓜拿出来,现在是开门的时候了”。只见春儿手上的丝瓜绒放金光,忽然变成一个大金钥匙。春儿兴致勃勃地用金钥匙打开石门。只听一声巨响,两块石门豁然大开,门内金银财宝堆积如山。春儿随手拾了一星点儿金银财宝,转身出门,石门关了。从此,春儿用从石门中拾来的这点财宝,买了锄头铁耙,一心勤劳耕耘,生活慢慢好起来了。  后娘眼看春儿的好光景,心中又怪又恼。问明情况后,马上背起大箩筐,拔脚往庐山顶上跑,只见石门紧锁。后娘鼓起劲来,双脚跪下,并向石门念起诀儿来:“石门石门快快开,石门石门我进来。”石门也开了。这后娘喜出望外,爬起来往门里冲,忙用箩筐装财宝。正当她扛着一大箩筐财宝往门外跑时,忽又“呀”的一声,石门关了,留下“哇”的一声惨叫。从此,这狠毒、贪婪的后娘,被永远锁在大岩石里。春儿见后娘久去不回,前往寻找,只见巨石化为双阙,中间隔着一座深涧。从此,人们就把这地方叫石门涧。  亚庐山的传说  传后裔曾射杀九颗毒日,镇于亚庐山、张宝山、西陬山、东陬山等九座山头下,所以这几座山底往上冒火,岩石温度很高,不能生长高大树木,只能长一些低矮灌木、蒿草及藤蔓植物,夜沾露水而生,日见阳光而蔫。  听老人们说自古以来亚庐山的确没有什么高大树木,漫山遍野长满葫芦秧,只开花不结果,虽没有人播撒葫芦种子,但次年山上照常长出葫芦秧。  其实,传说亚庐山的葫芦不仅长秧开花,也结葫芦,只不过这葫芦要开八百八十次花才结一个金亚葫芦(一种小型葫芦)!而这个金亚葫芦是打开亚庐山宝库石门的金钥匙。  那么亚庐山里哪来的宝库?原来西楚霸王项羽麾下的大将钟离昧曾率军队在此抵抗过韩信的军队,在山上筑有三百六十穴藏军洞,伏奇兵大破韩信。为求日后东山再起,筑空山肚,建成宝库,装上石门,把大量金银财宝藏匿其中,石门关闭与山体严丝合缝,无法识别哪儿是石门,哪儿为山体。而打开石门的钥匙是一只金葫芦。只要拿着金葫芦摇三摇晃三晃,口念:“石门石门开,主人取宝来”,石门 “嘎吱”一声就自动打开。  可是项羽大势已去,钟离昧纵有天大本领也无回天之力,无法挽留西楚命运。亚庐山虽固若金汤,但终究不能扭转西楚已尽气数,这座山最终失守。  破阵前钟离昧掐指一算,西楚要想东山再起,须退回江东,养精蓄锐再过八百八十年方可转机。无奈钟离昧只得锁上宝库,随项羽撤退。可心高气傲的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自刎于乌江边,终失再为霸主之机。  而能打开宝库石门的钥匙金葫芦被钟离昧随手抛在亚庐山上,历经风吹雨打,外壳枯朽,里面的金种子落到山野,长秧开花,默默中等待八百八十年结成金果,静候旧主来取。  沧海桑田,一晃过去了不知多少个八百八十年,亚庐山的葫芦花开花落,盛衰枯荣,寂寞中结成金果,荒芜中枯朽发芽,总不见旧主来寻……  如今,世道和顺,正待开拓崛起之时,期盼有位贤人能明察秋毫,从繁芜的杂草丛中寻得金葫芦,打开宝库大门,取出财宝,那我们家乡又将重现繁华盛世!  庐山云雾茶的传说  庐山云雾茶是一款历史悠久的茶,那么它一定有个美丽的传说,今天小编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庐山云雾的传说。  从前,庐山五老峰下有一个宿云庵,老和尚憨宗移种野茶为业,在山脚下开了一大片茶园,茶丛长得极为茂盛。有一年四月,忽然冰冻三尺,这儿茶叶几乎全被冻死。浔阳官府派衙役多人,到宿云庵找和尚憨宗,拿着朱票,硬是要买茶叶。这样天寒地冻,园里哪有茶叶呢?把憨宗逼得喘不过气来。憨宗向衙役百般哀求无效,连夜逃走。  九江名土廖雨,为和尚憨宗打抱不平,在九江街头到处张贴冤状,题《买茶谣》,对横暴不讲理的官府控诉。官府却不理睬。  和尚逃走后,这些衙役更是肆无忌惮。为在惊蛰摘取茶叶,清明节前送京,日夜击鼓擂锣,喊山出茶,每天深夜,把四周老百姓都喊起来,赶上山,令其摘茶。竟把憨宗和尚一园茶叶,连初萌未展的茶芽都一扫而空。  庐山云雾茶憨宗和尚满腔苦衷,感动了上天。在憨宗悲伤的哭声中,从鹰嘴崖、迁莺石和高耸入云的五老峰巅,忽然飞来红嘴蓝雀、黄莺、杜鹃、画眉等珍禽异鸟,唱着婉转的歌,不断从云中飞来。它们不断撷取憨宗和尚园圃中隔年散落的一点点茶籽,只只鸟儿把它从冰冻的泥土中啄食出来,衔在嘴里,“刷“地飞到云雾中,将茶籽散落在五老峰的岩隙中,很快长起一片翠绿的茶树。憨宗看得这高山之巅,云雾弥漫中失而复得的好茶园,真是心里乐开了花。他是多么感谢这些美丽的鸟儿啊。  不久,采茶的季节到了。由于五老峰,大汉阳峰奇峰入云,憨宗实在无法爬上高峰云端采撷,只好望着云端清香的野茶兴叹。正在这时,忽然百鸟朝林,还是那些红嘴蓝雀、黄莺、画眉又从云中飞过来了,驯服地飞落在身边,憨宗把这些美丽的小鸟喂得饱饱的,让它们颈上各套一个口袋,飞向五老峰、大汉阳峰的云雾中采茶。憨宗猛抬头仰望高峰云端,只见仙女翩舞,歌声嘹亮,在云雾中忙着采茶。之后,这些山中百鸟,将采得的鲜茶叶经憨宗老和尚的精心揉捻,炒制成茶叶。这种茶叶是庐山百鸟在云雾中播种,又是它们辛苦地从高山云雾中同仙女一起采撷下来的,所以称为“云雾茶”。  庐山和吕洞宾的传说  民间传说,庐山乃“神仙之庐”,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周威烈王时,匡俗兄弟在庐山学道成仙;随后,又传说周武王时,道家方辅与老子李耳,骑着白色驴子入山炼丹,得道成仙;又传说张天师的两个高足弟子王长和赵升被派往庐山,管理道家这个六十九福地……  庐山神秘飘渺的云雾和人迹罕至的密林古洞,为这些神话传说增加了魅力。不过,上述神仙方土,都没有在庐山留下多少遗迹和诗文,讲不出一个系统的故事,唯有“八洞神仙”之一的吕洞宾,在庐山和九江有较多的遗迹和一些诗文。  宋人白玉蟾在《授墨堂记》中说:吕洞宾在游历庐山时遇上了“八仙”中的汉钟离,授给吕洞宾丹诀,后来两人一起成“仙”。《庐山志》也记载:唐咸通年间(860—874),吕洞宾在漫游江湖过庐山,遇五龙真君传授他剑术。吕洞宾既得五龙君剑术和汉钟离丹诀,便在庐山锦绣峰下的仙人洞内精心修炼。至今,仙人洞内的神龛里,仍奉有身佩宝剑,仙风道骨的吕洞宾塑像。  《九江府志》记载吕洞宾当过浔阳县令。民间相传:庐山有两个妖精善使双剑,剑峰指向浔阳城,城内瘟疫流行。吕洞宾征服了这两个妖怪,将妖怪的宝剑收藏在一个宝匣中。妖孽既除,民可安生。吕洞宾亲手写了一个三尺多高的“寿”字,赠给九江人民,祝愿九江人民多福多寿呢。  《庐山志》收录了吕洞宾咏庐山诗两首:  书归宗寺楼壁  一日清闲自在仙,六神和合报平安。  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  书蒋晖之门  宴罢高歌海上山,月瓢盛露浴金丹。  夜深鹤透秋云碧,万里西风一剑寒。  庐山温泉历史故事  “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仲春,白居易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谒了庐山山麓的陶渊明栗里故居和陶渊明墓,畅游了归去来馆、醉石等名胜,而后到紧邻栗里的“古灵汤院”,痛痛快快地洗了个温泉浴,一解“忧劳积虑”,顿感舒服、惬意,余意未尽,挥毫《题庐山山下汤泉》一诗:一眼汤泉流向东,浸泥浇草暖无穷。庐山温水因何事,流入金铺玉中。庐山山脚下的温泉,古称“汤泉”,面对大汉阳峰,背靠黄龙山,原有天然泉眼4个,据《桑疏》记载:“温泉在胡廊庙南数里主簿山下,穴口为一丈许,沸泉涌如汤,冬夏常热”。1957年,有关方面将其疏通为7组泉眼,使日出水量扩大到500吨,并修筑了两个美观的大池,远远望去缕缕烟霁,随风浮动,宛若两朵情缠池水的白云。走到池边俯视,泉水清澈如镜,从泉眼中喷吐出串串小光,汩汩作声,真是“沸沸下焉,如柴鼎之执火;温温焉,如蓝之生烟。”  “天工造斯物,起始于何年?”在温泉一带,流传着一段“渊明醉石,石醉渊明”的传说。在栗里清风溪畔,突立一快黝黑巨石,上有凹处,恰好可卧人一个,处凹北端略高,可充作枕头,旁边小坎上可放洒具和书箱。陶渊明十分醉心这块石头,每到必饮,每饮必醉,醉后吐出的酒水,热气腾腾,顺石而流入溪中,变成了“汤泉”。传说不能代替科学。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著名理学家朱熹来到这里。他看到的是“客来争解带,万却付一流”的情景,对此他发出“谁燃丹黄焰,此玉池水”的疑问。这个问题今天当然不难解答。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在《庐山地质志略》中说:“最大之横断层,则见于庐山西南端,由隘口以东向西北直引,经马头山之西南而没于平地,此断层长十四、五里有余,破裂也特猛烈。隘口以东有温泉沸出,盖即沿此裂隙而溢出泉水也。”这就是说,泉水在地层深处,吸收了地壳中的热,又沿着断层冒涌出地表,从而构成所谓“玉池水”。庐山温泉的温度最高达72度、最低为50度,平均也有63度,属于中温温泉。它与被誉为国际风湿病特效泉的法国“凡而德百”温泉、英国的“拜斯”温泉、我国西安的“华清池”温泉,同属一个类型温泉,在地下经历了一个深长的循环的过程,现在的温泉水,为宋代大气降水。  庐山温泉中所含化学成分较为复杂,阳离子以钠离子和钾离子含量最高,阴离子以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为主,微具硫磺气味,属硫化氢泉。另外,泉水中还含有游离二氧化碳、少量的氟离子,以及一定数量的氡气,共计含有30多种微量元素。我国利用温泉沐浴和疗疾的历史源远流长,这和历代有志于此项研究的学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如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曾亲自考察了众多的温泉,庐山温泉也曾甸下了他跋涉的足迹和汗水,并将研究所得记录在他的巨著《本草纲目》中:“庐山有温泉,方士往往教患癞、杨梅疮者,饮食入池久浴,汤汗出乃止,旬日自愈也。”他还就筋骨挛缩、肌皮顽痹、手足不遂、无眉发、疥癣诸葛亮病,用庐山温泉浴、馀的同时,结合药物治疗和饮食补养,其疗效将会更佳作了说明。  天沐所有建筑名称由来  1、恩来楼——1961年9月,周恩来总理亲临庐山温泉视察,手植五针松有二,其一于总理逝世后突然枯萎,玄妙异常;现存其一,葱茏茂盛,守护天沐成长。天沐重建其陈榻之楼,记之念之,名为恩来楼。  2、天沐阁——天沐之意有二,一指天沐温泉沐浴天恩,天沐人沐浴天赐之水;二指所有宾客沐浴自然,享受自然。建筑古朴雅致,采用地热采暖功能,拥有四季如春的功效。  入住天沐阁,享受天沐大唐风度,享受四季,享受自然恩赐!  3.汉唐宫——命名来由:集餐饮、会议、KTV娱乐于一体,功能齐备,设施一流。汉唐宫集中体现了天沐以汉唐文化为主题的特点,建筑以宫殿楼阁为主,依承汉唐时期的辉煌宏伟风格。从音乐包间到美食雅座都有汉唐的泱泱大气,采用唐朝国乐“九部曲”的曲目名称给KTV包间命名,力争打造真实、自然、大度的汉唐文化。  4.天瀛屋——命名来由:瀛者海也,古书《山海经》十洲记中载:“瀛洲玉石高千丈,出泉如滚,味甘,名为瀛醴泉。”瀛洲即古时三仙岛之一,与蓬莱,方丈齐名。天瀛即天赐灵泉之意。天瀛屋模仿原汁原味的,室内摆设依据汉唐时期宫廷的习惯布置,洁净精致的卧榻、各色棋牌、茶具、壁画等,处处有淡淡清香,宁神静气。  5.五柳堂(原五号楼)——堂:中国特有的建筑格式,指居住的正房。命名来由:五柳堂自成格局,偏偶于度假村一角,安静整洁。与陶渊明故居相隔咫尺,抬眼即可见先生笔下之南山,树木葱茏,或可见山花锦簇。按易经所载,五为半满之数。取名五柳堂,一为纪念五柳先生,二为传承中华民族建筑特色,三为表示天沐人的进取之心,不敢自满,不断前进。  6.灵汤院(原客房主楼)——命名来由:庐山温泉向来被称为“圣水灵汤”,以其独特功效闻名遐迩。北宋真宗赵恒于公元1006年为庐山温泉赐名“灵阳净慧禅院”。因温泉主楼为温泉经营枢纽,客房带院,涵盖80余亩的露天温泉。故沿用宋朝时期的御赐名称,更名为“灵汤院”,  7.圣泉坞(原圣泉屋)——坞:指四面高而挡风的建筑物或小型的城堡。命名来由:以温泉取意,以规格定位,小而雅致,室外四面环水,嬉笑喧闹,华丽堂皇;室内自成一统,安静清和,雅致舒适类似姑苏燕子坞建筑格局。可真正体验水的灵性,水的清闲,因此命名为圣泉坞。  庐山竹影寺的传说  元朝末年,朱元璋与陈友谅为了争夺皇位,在鄱阳湖一带大战,开初各有胜败。 有一回,朱元璋被陈友谅打得大败,一直逃到庐山,眼看追兵就要赶上,忽然,在竹林深处出现了一座古庙。朱元璋近前一看,见山门上有破旧不堪的“竹影寺“三个字,便赶紧藏进庙里。等陈友谅的兵马赶到,只见山谷中烟雾弥漫,根本不知朱元璋的去向。陈友谅搜索了半天也不见踪影,只好悻悻地走了。  朱元璋在庙里只听得外面人喊马嘶,却不见有人进庙里来,觉得非常奇怪。过了好一会,看见追兵往山下赶去,他才放心了,打算休息一下再走。这时,从庙里走出个老和尚来,手里捧着一本化缘簿向朱元璋化缘。朱元璋接过那本缘簿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历人帝王的姓名,自汉朝开始,有刘彻捐银一万两、孙权捐银两万两......李世民捐银三万两等等。朱元璋看着,心里不禁骂道:“真是个贪僧,我登帝位后,定要把他杀了。“但一想,这老和尚以此簿向自己化缘,分明是暗示自己也有帝王之份,心中又有几分高兴。当即向和尚要了笔,在缘簿上写下:朱元璋捐银四万两。随后就在墙上题了一首诗:  手握乾坤杀伐权,威名远震楚江西。  清风起处妖氛净,铁马鸣时夜月移。  有志驱胡安乱世,无心参司学禅机。  荫荫古木空留意,三笑长歌过虎溪。  老和尚看着壁上的诗,不悦地说:“出家之人慈悲为本,佛寺非杀伐之地。岂可题这等诗。“当下命小和尚提一桶水来冲掉墙上的诗。朱元璋笑着说道:“那就待我别题一首吧!“于是挥笔又写了一首,诗云: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全球。  眼观湖北三千界,势压江南十二州。  庐山美景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  和尚看了高兴点头说:“这首诗到使得。“朱元璋在庙里歇了半日。料知陈友谅的兵马早已下山去了,就绕道回了军营。  后来,朱元璋终于打败陈友谅建立了明朝,当上了皇帝。一日,他想到那次在竹影寺避难的事,便亲自书写了“竹影寺“三个大字,做成一块金匾派人送往庐山。送匾的官员来到庐山,找遍了全山的竹林也没找到竹影寺,他怕回去不好复命,便将匾额丢在一片竹林边的荆棘丛中。待他走下山回头一看,那竹林中却出现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庙宇,那块御赐的金匾已端端正正的挂在庙门上。  八仙传说  传说,更为玄妙。庐山太平宫住着一位姓胡的道士。有一天一个自称“回道人” 的道士路过太平宫,此人仪表堂堂,穿着讲究,很有几分“气宇昂昂,风神奕奕”的样子,但是,宫中却没有人理睬他,只有胡道士用一杯茶招待了他,两人边喝茶边谈笑起来。一会儿,“回道人”用手指指胸口,向胡道士讨酒喝,胡道士拿出一壶酒,他一口气喝了一百多杯还嫌不够,从清晨喝到傍晚仍毫无醉意,并邀请胡道士再到他的住处去喝,胡道士说天色已晚,便婉言谢绝了。数年之后,一个衣衫槛楼,蓬头垢面,自称“大宋客”的人又来找胡道士。这个“大宋客”肩上扛着两个大酒坛,说是他的行李,他将坛子往地上一倒,尽是黄金、白银,他取出其中的一点碎银子, 买了酒便与胡道士一起喝起来,一直喝到日头偏西。这个“大宋 客”便用刀撮了一些土,倒上剩下的酒,一搅拌成了墨,用手去打它还会发出铮铮的响声。这时,胡道士已经喝醉了睡在床上,“大宋客”拂袖而去。“大宋客”走后,这个房间一天都是异香弥漫,“大宋客”留下的那把刀也是金光灿灿,人们都争着要买它。胡道士醒来后,看见墨便来吃,吃了一半,精神一振,老病全消,直到七十多岁时,还颜面如春,好似少年一般,连酒量都不减当年。  名人与庐山  古代  慧远  慧远于晋武帝太元六年(381年)奉道安之命,沿襄阳、荆州东下,来到庐山宣扬佛法,时年47岁。这里沟壑纵横,云雾缭绕,绿 树掩映,曲径通幽。眼前的一切在慧远心中形成了-个奇幻的境界。太元丸年,慧远在江州刺史桓伊的帮助下,就在庐山创造了东林寺, 自此一住三十余年,直到离开人世。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慧远讲学不辍,一直到晚年仍执经登座,僧徒无不肃然起敬。庐山锦绣谷、 石门涧等处都留有他的讲经台。  慧远在东林寺结有白莲社,罗致中外&息心贞信&之士123 人,其中名声特别大的有18人,号称&社中十八高贤&。慧远以白莲社为基地,用其毕生精力倡导净土宗,著有《法性论》等经书15卷50本,因白莲社之故,净土宗又叫莲宗,成为我国佛教的重要 宗派之一。  &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这是唐代诗人钱珊的诗句,可以看得出追慕慧远的风迹,是历代名人登庐寻仙的一个重要原因。 清人潘来说过:&域中之山,自五岳外,匡庐最著名。……东林寺于山最古,远公于僧最高。东晋以前无言庐山者,白莲社盛开, 高贤胜流,时时萃止。庐山之胜,始闻天下,而山亦遂为释子所有, 迄于今梵宫禅字,弥满山谷,望东林皆鼻祖也。&这样看来,庐山得以闻名天下,是与慧远和东林寺密不可分的。  慧远善诗会文,原有集十二卷,已散遗。今仅存《庐山东林杂诗》、《庐山记》等。慧远题咏庐山的诗,是现存有关庐山的诗篇中最早的作品。其中,有一首五言诗《游庐山》为历代文人所推崇。全诗是这样的:  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  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  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  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  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  熟是腾飞霄,不奋冲天翮。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谢灵运  在“在文学的自觉时代”,文学界一改过去为宣扬儒学政教而强寓训勉的面貌,去追求美的载体,美的源泉,美的情愫。由于这神演变,&峻伟诡特&的庐山,便成为山水诗的讴歌对象,受到文人骚客的青睐。  首先关注庐山的是山水诗的先驱人物——谢灵运(谢灵运,祖籍陈部阳夏(乡河南太康附近〉人。出身于东晋  最显赫的土族家庭)。当时,诗坛还处在“庄老击退,而山水方滋”的阶段。寻觅山魂水魄及其雄浑深厚的底蕴,以抒发崇尚自然的文化情感,是当时文人极为困惑和迫切追求与探索的难题。谢灵运正于此时来到了庐山。  好山泽之游的谢灵运,来到庐山,登上绝顶,放眼四顾,灵感飞来,题脉了《登庐山绝顶望诸顺》一诗(如下)。诗中对庐山自然山水的高度敏感和刻画再造,使之成为精美的诗歌意象,自然与时节的变幻,同时也屡现了他外在平静和内在的不平静,融合一体的绝盼,正是这秤既富于对自然山水的兴趣,又强烈地显露人生精神的融合, 使山水诗有了灵魂,有了生命,有了活力,有了高品位的蕴涵,才使真成为申国古典诗歌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也因此,庐山成为这个诗歌流派的重要载体之一。  登庐山绝顶望诸顺  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  但欲淹昏旦,遂复经圆缺。  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巳绝。  峦珑有合沓,往来元踪辙。  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陶渊明  田园诗人,顾名思义是歌咏田园风光,以表达恬淡情怀的诗歌。是山水诗的一个流派。中国的田野诗是由生于庐山、死于庐山、歌于庐山的陶渊明开创的。  晋诗人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以自然为核心进行创作。《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是他的重要代表作。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他以后的整个中国诗坛,庐山由此为田园诗的诞生地。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饮 酒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己忘言。  李白  唐代的山水诗,登上了艺术的颠峰,诗人面对自然山水美的形象,通过自己个性的投影,折射出时代的风雹神采,以而使之 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响。 而李白的《登庐山瀑布》则是其中的冠绝者。  李白并非是纯粹的山水诗人,但他的山水诗的成就,在中国山水诗诗史上却占具特殊的地位。没有李白神思飞越的山水诗, 就没有唐代山水诗独立高标的地位。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五老峰  庐山东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 吾将此地巢云松。  苏轼  苏轼这位被历代文人所推崇的具有多方成才能的文学家,在往游庐山之前,有关庐山的一些优美传说曾深深地激动过他,苏轼数次登庐山。他第一次游方,庐山,是他因反对王安石变**居黄州(今湖北黄冈一带),当了四年的团练副使之后,在调往河南汝州(今临汝县)的赴任途中,苏轼几次上山,庐山的很多地方都留下  了他的游踪,从山南到山北,从山上到山下,跋山涉水,游览了庐山诸峰,然而,哪里才是庐山的真面目呢?诗人在思索着,探求着,人个深刻的哲理也随之在心中孕育着。而他的《题西林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这首诗不发滔滔议论,却说出了不少人心中想说而不说不清楚的哲理。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杜牧  行经庐山东林寺  离魂断续楚江堧, 叶坠初红十月天。  紫阳事多难暂息, 青山长在好闲眠。  方趋上国期干禄, 未得空堂学坐禅。  他岁若教为范蠡, 也应须入五湖烟。  王安石  锦 绣 谷  还家一笑即芳晨, 好与名山作主人。  邂逅五湖乘兴往, 相邀锦绣谷中春。  岳飞  寄东林慧海上人  湓浦庐山几度秋, 长江万折向东流。  男儿立志扶王室, 圣主专征灭土酋。  朱熹  朱熹以读书为乐,以致力于教育事业为乐。历代许多名人跋涉庐山,或为冲决尘网,或为寄情山水,或为修经播道,而朱熹却选中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传授知识,创办教育。在庐山,朱熹的名字就是和我国最早的讲学式书院——白鹿洞书院联系在一起。  读书之乐乐何如, 绿满窗前草不除。  读写之乐乐无穷, 援琴一奏来熏风。  读书之乐乐陶陶, 起弄明月霜夭高。  读书之乐何处寻? 数点梅花天地心。  近代名人  毛泽东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他那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极富于民族自 豪感和自信心的优秀品质以及那种敦实的中国文化的修养、强烈的求知精神、渊博的学识,决定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所怀有的深厚感情。而这种感情,更是集中体现在他对千年文化名山——庐山的眷恋之中。 1959年、1961年、1970年,毛泽东曾三上庐山,共居住135天(其中日至19日在杭州会见外宾)。他在这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演绎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上一页页发人深思、令人难忘的重要篇章。  1959年7月至8月,毛泽东在庐山主持中共中央庐山会议会议原定讨论的第一个问题便是读书,有“神仙会”之称。6月30日,毛泽东第一次登上庐山,即吟出一首气势磅礴又隽永悠长的名诗《七律.登庐山》,毛泽东的这首诗作,既表现了他当时对国际形势的感受,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憧憬,也集中体现了庐山会议前期的那种轻松气氛。但在庐山会议后期,毛泽东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等的批判。  1961年8月至9月,毛泽东主持中共中央庐山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工业、粮食、财贸及教育等问题。受毛泽东的委托,***等主持修改定稿的《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会议作出了《关于当前工业问题的指示》。此次庐山会议,决定了工业和国民经济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毫不动摇地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了推进作用。  1970年8月至9月,毛泽东第三次登上庐山,主持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会议议题为讨论修改宪法问题、国民经济计划问题、战备问题,为即将召开的四届人大做准备。林彪、陈伯达等人撇开政治局的原定议程,为争夺权力而大造舆论。毛泽东在会上挫败了林彪、陈伯达坚持“天才论”和坚持设国家主席的图谋。  毛泽东三次在庐山主持中央会议的工作实践和思想认识,无论是令人鼓舞的成绩,还是令人扼腕的失误,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读书、用书这种形式表现和进行的,就是日常生活,也具书的气息,都是有着极为鲜明特色和广泛影响,这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出了毛泽东作为一代巨子在庐山的真实形象。毛泽东在庐山所留下的诗歌、题词、书信、手迹和照片之丰富,在中国名山大川中是绝无仅有的日《七律.登庐山》(手 稿)  周恩来  周恩来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1937年6月至7月,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两度上庐山与国民党谈判,7月15日递交《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发动全民族抗战、实行民主政治和改善人民生活等三项基本要求,迫使蒋介石宣布准备抗战的方针,并表示承认陕甘宁边区政府。同日,周恩来在庐山致信蒋介石,提出改编红军等具体建议。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三上庐山,出席中共中央庐山会议。1959年7月至8月中共中央庐山会议期间,周恩来借阅了庐山图书馆馆藏《列宁选集》、《中国地图》等图书。日,中共中央庐山工作会议结束时,周恩来借阅庐山图书馆馆藏《庐山志十二卷》。  蒋介石  蒋介石(),浙江奉化人,乳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后改名中正,字介石。1926年至1937年,1946年至1948年,蒋介石几乎每年都要坐镇庐山,召开**军事会议和其他各种会议,一时庐山成了国民政府的“夏都”。1933年蒋介石创办“庐山军官训练团”,轮训赣、粤、闽、湘、鄂五省军队中下级军官,与此同时,兴建庐山图书馆、庐山传习学舍、庐山大礼堂,作为训练地之一,时称庐山三大建筑。1937年7月蒋介石召集社会各界在庐山图书馆举行“庐山谈话会”,17日蒋介石发表谈话说:“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任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有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但这时的蒋介石还没有完全放弃对日媾和的幻想。1946年7月至9月,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以进行国共两党“调停”为名,演出了“八上庐山”的政治闹剧。1948年8月,蒋介石在匆匆辞庙之前,留下了“美庐”题刻,透露着一种恋恋不舍的悲哀。  提壶鸟的传说  庐山到处是浮图,  若问凡家半点无。  只因渊明曾好酒,  至今有鸟号提壶。  这是元人张率写的《庐山》诗,诗中说到了提壶鸟。  在庐山的苍山翠林中,确有一种提壶鸟,嘴唇殷红,披一身金绿色的羽毛,叫起来“提壶、提壶“的,亲切而婉啭,好象是叫人提酒壶来招待客人。  这提壶鸟是怎么来的呢?有一段传说。  相传,东晋的大诗人陶渊明有一个叔伯妹妹,名叫陶阿秀,出生在庐山西南山脚下柴桑村的贫苦农家,阿秀聪明伶俐,长得也很俊俏,非常惹人疼爱。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以后,回到老家隐居。他平生最爱饮酒,阿秀就常常提着酒壶去送酒给他喝。每当陶渊明会见客人的时候,阿秀也总是提着酒壶站立一旁,不断地给他们斟酒助兴,所以陶渊明非常喜欢她。  有一次,王宏来到江州做刺史,他久慕陶渊明大名,很想拜见一下这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几次要求跟陶渊明相见,无奈,陶渊明早已看破红尘,不愿跟官场人物接触,总是谢绝不见。后来,王宏听说陶渊明最疼爱他的妹妹阿秀,就想了一个主意。一天,他特地带了一大坛好酒,送到阿秀家里,说:烦请妹妹引见一下,让我跟渊明兄会会面,不胜感激。”  阿秀一听,哟!这官儿知道我渊明哥喜欢喝酒,特意送了一坛好酒来。眼下我家里正愁投有好酒,他这酒送得可真是时侯呀,便大大方方地收了下来,说:这有何难,包在我身上就是了。“  王宏非常高兴,连声说:”那就有劳小妹妹“。  也是事有凑巧,那天陶渊明正好到东林寺去丁,过一会几就会回来。阿秀就把那坛酒搬到路边的一块大石头上,静心等侯。  过不多久,阿秀远远地望见陶渊明坐着一乘竹轿过来了,便请王宏先回避一下。待陶渊明走近时,阿秀便大声喊了起来“提壶来,提壶来“,哥哥累了,要喝酒呀!”  陶渊明一听到阿秀的喊声,那酒虫儿就“索索”地爬到喉咙口来了。忙下得轿来,坐在那块大石头上。阿秀早巳提着洒壶在给他斟洒,此时,陶渊明早已口渴得紧,“咕噜噜”一连喝了三大碗,匝咂嘴,连声说:“好酒!好酒!”并问阿秀:”阿妹,今天的酒怎么这样好哇?哪来的?“  阿秀笑笑说:“别人送的。”  陶渊明问:“谁?”  阿秀连忙向躲在一旁的王宏示意。王宏赶紧走了出来,说:“一点小意思,不成美意,还望渊明兄笑纳。”  陶渊明一看是王宏,知道是阿秀的安排,便不好推辞啦,只好跟王宏相见,说:“有劳刺史亲临,实实敢当!”  陶渊明和王宏二人就坐在这块大石头上,一边举杯痛饮,一边侃侃而谈。阿秀呢,跟平日一样,提壶站在一旁,不断地给他们斟酒,陶渊明在东林寺已经喝得半醉,如今又一连喝了几大碗,不觉酩酊大醉,他仰卧在大石上,嘴里还不停地念着:“好酒,好酒呀!”  陶渊明躺着,一双脚高高地翘起来,王宏一看:“呀!他穿的那双鞋子竟是破的,脚趾儿都露出来啦,忙吩咐随从:快给渊明兄拿一双新鞋来。”  随从想量一下陶渊明穿鞋的尺码,那陶渊明却不理不睬,照样躺着,弄得随从不知如何是好。阿秀见状,忙说?我哥哥就是这个脾气,让我来量吧。”  阿秀量好了尺码,随从们送来了一双新鞋。陶渊明还是不理不睬,只是嚷着要喝酒,说:“阿妹,快提壶来呀!”  阿秀连忙应道:“噢!提壶,提壶!赶紧又提了一大壶酒来。  这一次陶渊明可真正喝醉了,他醉意蒙陇地躺在那块大石头上。那块大石头以后就被人们称为“醉石”。  陶渊明活到六十三岁,不幸老死在柴桑村的破茅屋里。他晚年生活极为贫困,终年之后,一时连尸首都难以收殓,实在令人心酸。阿秀,更是悲痛万分,她大声哭道?提壶,提壶L如今更是悲痛万分,她大声哭道:“提壶,提壶,如今阿妹提壶,可再也见不到哥哥来喝酒了呀!”  阿秀提着酒壶,一路哭,一路跑,来到村头的东篱下,菊丛边,面对南山,把酒洒在地上,为渊明哥哥浇酒招魂。她哭一阵,洒一阵,洒一阵,又哭一阵,真是如剜心肺,好不悲哀!  阿秀的哭声,感动了天上的一条金龙。那金龙腾云驾雾,飞到陶渊明的破茅屋里,驮起他的遗体,飞到桃花尖山畔的面阳山下,然后又呼啸一声,一道金光腾空而去。后来阿秀和乡亲们含着泪水,忍着悲伤,就把陶渊明安葬在这里。  阿秀安葬了陶渊明以后,又提壶来祭奠他,可是一想到他再也不能来喝酒了,再也看不到他亲切的笑貌,再也听不到他谆谆的教诲了,又不禁扶着墓碑痛哭起来。哭呀,哭呀,许久,许久,她靠在墓碑上一动不动,好象是睡着了。  打这以后,在陶渊明安息的地方,在云雾缭绕的庐山翠林中,就出现了一种过去人们从未见过的异鸟,满山地飞着,叫着“提壶,提壶。”  这就是提壶鸟,据说就是阿秀变的。它叫着:“提壶!提壶”好象是要唤醒陶渊明起来喝酒似的。至今,人们在瞻仰面阳山下的陶渊明墓时,有幸还能看到这种异鸟,听到它的叫声:“提壶!提壶!”  庐山铁船峰的来历传说  铁船峰,海拔962.8米,它的来历,有一个神奇的传说故事。  晋元帝时,大将军王敦独掌军权,把持朝政。他是个野心家,也是北方大族的代表。他蓄谋发动兵变,但感到南方派势力是一大障碍,因此千方百计想除掉。他的所作所为,遭到许避、吴猛、郭璞等大臣的反对。王敦于是怀恨在心,意欲拔掉这几颗眼中钉。一日,王敦摆下宴席,特地请许逊等人赴宴。  王敦想试探许逊等人的态度,酒过三巡,就提出一个问题,说:“昨天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一根大木冲破了天,不知何意,特请各位大臣指教。”  许逊一听,便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不便说穿,只是讲:“我看并不是什么好兆头啊!”  王敦一听,脸上露出不悦的神色,把眼光移向吴猛,想听听他的高见。  吴猛是个直肠子的人,他早已把王敦看透了,心里按捺不住,便一针见血地说:“一木破天,是个‘未’字,即不能成事的意思。将军要起兵,违背民意,天理难容,谅也不能成功,还是尽早偃旗息鼓吧。”  几句话,击中要害,说得王敦陡然变色。但他还不死心,又要郭璞给他卜个卦。郭璞对王敦也早已不满,便借卜卦之机,旁敲侧击,指桑骂槐地刺了他几句。这一来,王敦就恼羞成怒,说翻脸就翻脸,以恶言中伤,诬陷大臣之罪,命武士将郭璞拿下,推出去斩首。  王敦一下令.早已埋伏在两厢的武士,立刻冲进了宴会厅。他们名义上是来捉拿郭璞,实际上是想趁混乱之机,将许逊、吴猛乱剑劈死。  吴猛、郭璞一看不好,但已无法脱身,心中干着急。唯许逊却泰然自若。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位许逊是位法术高明的道人,能呼风唤雨,点石成金。只见他不急不忙,手握一只茶杯,“哐当”一声掷在地上碎片飞溅,化成一只白鹤,“呼”的一声飞起,绕着龙柱、画梁翱翔。武士们全都惊呆了,眼一砭,许逊、吴猛、郭璞等宾客一个也不见了。原来许逊使了个隐身法,飘飘然去了。把个王敦气得暴跳如雷,忙下令:“给我追!”  许逊、吴猛、郭璞和众宾客腾云驾雾逃到了南京。许逊是江西南昌人,便准备返回南昌避难。谁知事有不巧,此时江上狂风大作,浊浪滔天,江面上只有一条没有艄工的帆船,在惊涛骇浪中漂。眼看追兵将至,众人全慌了,不知怎么办。许逊安慰大家说:“不要惊慌!请大家全都闭上眼睛,不论听到什么响动,也不要睁开,我自有办法。”  许逊披发仗剑,口中念念有词,宝剑凌空一画,就见远方天际,风起云涌,雷声阵阵,风愈刮愈大,云越聚越浓。只听一声炸雷,一道亮光劈开了云层,云层开处,忽地飞出了两条金龙,来到江中,挟着帆船,如箭离弦,驶离水面,腾空飞起,满船的人只觉得耳边呼呼风响,身子似腾云驾雾一般,但谁也不敢睁眼观看,任凭帆船飞行。  二龙挟舟,在空中疾驰,不一会儿便飞过鄱阳湖,来到了庐山的上空。这里景色迷人,许逊想看得更清楚一些,便把宝剑往下一指,让飞船降低一些,飞慢一些。这时船底擦着山上的树木,不时发出沙沙响声,船上的人听见了,心里害怕起来,他们也不知到了什么地方,一个个忍耐不住,都情不自禁地睁开了眼睛,看个究竟。这一睁开眼睛就坏事儿了,两条金龙见有人在窥看,便丢下帆船,飞向天空,杳无踪影了。许逊发现,急忙作法,把人救出。此时,只听一声巨响,帆船坠落在山上,一会儿变成了一个石峰,石峰还不断长大,最后就变成了一座庞大的山峰,人们看它是由神舟变来的,所以取名为“铁船峰”。  其实铁船峰是断块山西侧的断层崖、陡崖及沟谷中,发育一系列典型的重力滑动褶皱群。
数字君有话说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看得爽了赏个钱嘞!
赏作者贵宾票:
赏作者贵宾票:
1作者:昨日清风玄幻 449701字 连载266 万读者 重生归来的绝世强者,带领即将灭亡的落魄家族,一步步再踏王者巅峰……
2作者:烟枪异能 1262587字 连载1091 万读者 十年前被家族抛弃,再度归来的他,已是强悍上将,奉命保护美女总裁,携美纵横都市!
3作者:黑袍老祖玄幻 372506字 连载46 万读者 他从世俗国度一步步的走出,再现前世之风姿,为人族,血洗八荒,震慑四海,横扫万古天穹,成就诸天之王。
4作者:剑雪玄幻 305701字 连载13 万读者 一张神秘黑纸,让他穿越异界,开启红颜相伴、兄弟跟随的热血生涯,塑造传奇!
5作者:童羊阳异能 1427176字 连载439 万读者 一卦演风雨,一针救浮生。尤阳混迹都市,成熟御姐清、纯校花纷纷而来……
6作者:青铜树玄幻 364155字 连载48 万读者 神级炼药师重生成武学废物,受不公待遇,看他利用前世所学,炼丹调体,称霸校园!
7作者:笑笑星儿生活 1176105字 连载738 万读者 最低调的佣兵王者回归履行婚约,纵横繁华都市,制定属于自己的规则!
8作者:北方冰儿悬疑 1433034字 连载30 万读者 王牌特种兵刘子秋穿越隋末,揽文才收猛将,平漠北定波斯,演绎一段不寻常的隋唐故事……
9作者:狂妄之龙穿越 978219字 连载42 万读者 无意寻得神奇书《巫师秘本》,从此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神秘事件接踵而来……
10作者:乱石兰竹穿越 1281536字 连载86 万读者 穿越而来张弘斌带着山寨贸易系统,随身外挂山寨商品化身优质产品,横扫古代。
1作者:小小小南瓜宫廷 856318字 连载18 万读者 她被心爱的帝王当成棋子,以为必死却腹中带子活了下来,华丽蜕变,她要绝地反击!
2作者:黛墨穿越 898320字 连载80 万读者 她一改容忍懦弱姿态,冠绝天下,红尘纷乱,剑峰轰鸣只为她坚守一块乐土。
3作者:唯一的迷蝶豪门 1320468字 连载116 万读者 惨遭抛弃的她四年后华丽逆袭,曾经的爱恋,是最痛的折磨,亦是最疯狂的思念。
4作者:子非宁豪门 205309字 连载1 万读者 她是娱乐圈的影后,红的透彻,红得响亮,红的发紫。而他,她的男人,却绯闻不断。
5作者:悦动心弦重生 128377字 连载2 万读者 前世,她穷尽一切却命丧九泉,这一世,她必定心硬如铁,绝不手软。
6作者:红了容颜豪门 189648字 连载2 万读者 一桩没有爱的婚姻,她却毫无反抗地披上嫁衣,步入教堂。从此,冷情,冷心。
7作者:白马拂衣豪门 460399字 连载15 万读者 佣兵女王变成冷酷总裁的生日礼物,他留给了她一个惊喜,而她却留给他一个谜题。
8作者:满城烟火豪门 141111字 连载2 万读者 有名无实的痛苦婚姻中,她只想守住自己的心,尽一个商品该尽的义务,他却步步紧逼。
9作者:娴雅玫瑰幻情 578137字 连载19 万读者 一次车祸,让她与吸血鬼王子结下不解之缘,噩梦连连,他不离不弃一路相守。
10作者:野性蒲公英豪门 445495字 连载8 万读者 她带着秘密潜入他家,做起伺候吃饭,伺候洗澡的贴身小女佣,什么还要伺候睡觉,我反对! 
作者友好提示:本故事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本书作者大力推荐!支持原创,正版光荣!
请投票支持我的作品!
欢迎广大书友进入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文在线版权所有,、、、等在线小说阅读网站,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本站内容。
 京ICP备号-5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码:12
17k小说网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评论、用户上传文字、图片等其他一切内容及17k网所做之广告均属用户个人行为,与17k无关。--
说的太好了,我顶!
Copyright & 2014 www.51yue.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1009 second(s), 3 db_queries,
0 rpc_querie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龙年下来是什么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