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我一张广岛核战8小时后地区的各种病情发...

脑洞大开:核战后的地球
虽然透过科幻电影和小说,我们可以想象核冬天的地球会是什么模样,但最近美国一群气候和环境科学家研究表明,如果爆发一场”区域性,小规模“核战争,全球温度可下降2-3度,达到1000年以来最低值,降水量将下降9%,从而导致粮食产量严重缩减,引发饥荒。
让我们看看核战争的设想起因,以及更加详细的后果。
科学家们设想的是印度与巴基斯坦爆发核战争,虽然这样设想对这两个国家不太公平,但很难想象美国,俄罗斯或中国间爆发核战争后果有多么严重。如果有100枚核弹头,每个核弹头的威力和美国投在广岛的相当,在印度爆炸:
5百万吨黑炭立即进入大气层。这些黑炭由燃烧产生,在落回地球表面前会吸收太阳热量,而其中一些会伴随雨水落回地面。
一年后,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下降1.1开氏度,或2华氏度;五年后,进一步下降5摄氏度;二十年后,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会回升到比核战争前低1摄氏度。
气温不断降低,同时也会导致降水量降低:核战争5年后,地球平均降水量会下降9%;26年后,与战争前相比降水量会下降4.5%。
核战争后的2-6年里,根据地区的不同,庄稼不受霜冻破坏的时间会缩短10-45天。
大气层中的化学反应会消耗地球臭氧层,导致地球生物受到强烈的紫外线辐射。核战争5年后,臭氧层会变平均薄20%-25%,10年后恢复到战前的92%。
紫外线辐射增强后,人类更容易被晒伤和得皮肤癌。植物生长速度变缓,农作物 DNA 发生突变,如玉米。
防核战争国际内科医师协会2013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此规模的一场核战争后,全球将有20亿人会被饿死。
据估计,全球共有17000枚核武器,科学家们希望通过这项研究呼吁各个持有国毁掉这些恶魔。不过应该只是如一阵风吹过。
数十年来,科学家和艺术家们都在想象核战争有何可怕后果。1983年的”核冬季理论“认为,核战争爆发后,尘烟会阻碍阳光照射到地球,从而导致地表温度剧烈下降。今天,这项研究利用了用来预测全球变暖的气候模型,以及其它一些同样先进的模型。不同模型预测的结果中,虽然地球温度达到最低值的时间稍有差别,但后果完全一样-极严重,持续时间相当长。
给这篇稿打赏,让译者更有动力
支付宝打赏 [x]
您的大名:
打赏金额:
09:32:46 :
09:25:39 :
09:25:28 :
09:38:47 :
勿使惹尘埃
09:34:01 :
09:52:36 :
09:30:48 :
09:53:37 :
09:57:56 :您的位置:>>>最新图
本图集所有图片已播放完毕
15秒后自动播放
广岛原子弹爆炸70年 法媒盘点经典核战影片(8/8)
全屏播放||
8、《希望之国》(The Land of Hope)是日本导演园子温2013年作品。故事讲述了在20XX年,面对突发强烈大地震、与随之而来的海啸和核泄漏,日本长岛县一个小家庭的选择与坚守,及对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回忆。
支持键盘← →翻页
图集详情:&&&&&&&&  【环球网综合报道】日,艾诺拉&盖号轰炸机向广岛投掷了&小男孩&原子弹。70年后的日,世界媒体纷纷聚焦日本广岛,通过各自形式开展以核弹爆炸70周年为主题的纪念活动。媒体《费加罗报》筛选了一些后战争时期与原子弹爆炸相关的影片。(实习编译:刘若曦 审稿:王莉兰)
版权声明:
本网登载图片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谢绝转载。如该图片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联系。
高清图集推荐
24小时点击排行
24小时跟帖排行
环球时报系产品|  
|  
|  
|  
|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辟谣&科普向】核武器简介及全面核战的影响——技术宅从现实世界角度看“废土”设定的合理性
主题帖子积分
超级玩家, 积分 65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9 积分
超级玩家, 积分 65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9 积分
这些是贴吧早已发过的东西 只不过是复制粘贴外加百度搜索,和什么辟谣科普完全不沾边,技术宅更是没半毛 ...
“只不过是复制粘贴外加百度搜索,和什么辟谣科普完全不沾边”首先呢,楼主是相当鄙视用百度搜索的,其次呢,如果你真的看过我贴吧的原贴,就会发现楼主是向来痴迷于参考文献的。
所以,少年您不了解的话,还是建议不要随便作出“和辟谣科普完全不沾边”这样的评论啦
主题帖子积分
超级玩家, 积分 65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9 积分
超级玩家, 积分 65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9 积分
你得注明啊- -
其实注明了的,写在目录后面,不显眼。尴尬
主题帖子积分
话说楼主我身为本帖原作者,应该不用著名出处的吧?
你得注明啊- -
主题帖子积分
初级玩家, 积分 30, 距离下一级还需 70 积分
初级玩家, 积分 30, 距离下一级还需 70 积分
先发完你想发的东西吧。
让对方把话说完,然后再讨论——这种最基本的礼仪都不注意的话。接下来估计就剩下 ...
这些是贴吧早已发过的东西 只不过是复制粘贴外加百度搜索,和什么辟谣科普完全不沾边,技术宅更是没半毛钱关系,真要看 去贴吧 连名字都一样
这样的东西估计也只有在天朝这种核知识普及基本为零才有人会这么说
主题帖子积分
超级玩家, 积分 65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9 积分
超级玩家, 积分 65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9 积分
本帖最后由 yze 于
17:15 编辑
果然百度翻译看点所谓的“文献”就敢出来大发神论了
1.核爆炸和核电站原理都是用中子击中重原子核使原子 ...
0. “果然百度翻译看点所谓的“文献”就敢出来大发神论了”我需要用百度翻译?lol,你开心就好。
1. “核爆炸和核电站原理都是用中子击中重原子核使原子分裂。能量产生的原理是分裂出来的总物质质量低于分列前的,这部分能量被叫做结合能,又叫做原子能....果然无知无畏,一知半解都敢扯淡”我是真的无奈了,虽然我知道自嗨的确是件很开心的事情。但为啥你要科普高中物理知识呢?
2.多少是一个比较级,你从头到尾在证明一个问题,核弹的辐射伤害不如传言的那样大。虽然事实如此,核爆确实辐射伤害相对宣传中的有限,但绝对比你所说的要大出非常的多。
“但绝对比你所说的要大出非常的多”那请你总结一下,我所说的到底是多大呢?
3.空爆不产生辐射尘不代表空保没辐射。尘埃本身有个毛线的辐射,辐射尘的原因是尘埃上沾染了核废料,能传播的更广而已。哪怕没有尘埃的携带作用,核废料和产生的辐射也是不会减少一丝一毫的,仅仅是作用范围更小。
大哥你什么时候能不再断章取义呢?我的原话“也正因为没有落尘所以广岛所受的放射性沾染极小”,所以请问我表达过“不产生辐射尘代表空保没辐射”吗?居然还跟我科普落尘的形成,啧啧。辐射落尘或者广岛核爆中应该说本地落尘的意义会在短时间内沉降,继而导致放射性沾染。如果没有本地落尘,那么放射性物质颗粒会在高空快速扩散,短时间内不会沉降到地表。
4.你练半衰期是什么意思都没有搞懂。半衰期是指放射性元素大约一半原子核产生衰变。假设单位为10,一个半衰期后降低至5左右,2个周期后为2.5,3个周期1.25。以此类推,一般高剂量的放射性物质大约数十个周期才能完全稳定不在衰变。也就说说,在这个放射性物质完全稳定前,这个半衰期是周而复始的。
来吧,又是断章取义,居然要跟我科普半衰期。我的原话“一般来说仅考虑自然衰变的话,铯137的威胁将在半个世纪内消除。”最好的例子就是比基尼环礁,在90年代初本地铯137已经就已经下降到对人类健康基本没有威胁的程度了。铯137的威胁消除不代表铯137失去放射性好吗?
6.这个所谓的误区本来就是你自己树的靶子而已,我从没听说过这个可笑的说法
你没听过并不代表网上没有这样的言论,谢谢。
主题帖子积分
游戏狂人, 积分 1164, 距离下一级还需 836 积分
游戏狂人, 积分 1164, 距离下一级还需 836 积分
本帖最后由
16:32 编辑
至于这么激动吗?
1. “核爆炸和核泄露的原理都是一样的”我好怕怕哦,核泄漏跟核爆炸原理竟然一样,这 ...
果然百度翻译看点所谓的“文献”就敢出来大发神论了
1.核爆炸和核电站原理都是用中子击中重原子核使原子分裂。能量产生的原理是分裂出来的总物质质量低于分列前的,这部分能量被叫做原子能。“将临界质量下的裂变材料挤压成超越临界质量的物质”这个只是核爆炸链式反应的前提而已,提取能量的手段而已。用嘴喝水还是用屁眼喝水和你的身体需要水有毛的关系,果然无知无畏,一知半解都敢扯淡,
2.多少是一个比较级,你从头到尾在证明一个问题,核弹的辐射伤害不如传言的那样大。虽然事实如此,核爆确实辐射伤害相对宣传中的有限,但绝对比你所说的要大出非常的多。
3.空爆不产生辐射尘不代表空保没辐射。尘埃本身有个毛线的辐射,辐射尘的原因是尘埃上沾染了核废料,能传播的更广而已。哪怕没有尘埃的携带作用,核废料和产生的辐射也是不会减少一丝一毫的,仅仅是作用范围更小。
4.你练半衰期是什么意思都没有搞懂。半衰期是指放射性元素大约一半原子核产生衰变。假设单位为10,一个半衰期后降低至5左右,2个周期后为2.5,3个周期1.25。以此类推,一般高剂量的放射性物质大约数十个周期才能完全稳定不在衰变。也就说说,在这个放射性物质完全稳定前,这个半衰期是周而复始的。
5.我在另外的楼层补充回复过这个问题了,理论上你一年内照10000次X光都能致癌呢,谁没事这么神经病去照这么多?理论上就是理论上,它不一定是现实的,但在假想的世界里,比如游戏小说他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6.这个所谓的误区本来就是你自己树的靶子而已,我从没听说过这个可笑的说法。另外,我前面就举过例子了,壕沟可以有效的防御炮弹不代表炮弹就不能在它的范围内高效率的收割生命,核爆范围内哪怕身处于有效的防护设施内,但数万数百万的大样本下,让然将会有大量的人员死于防护设施内,更别提绝大部分屁民只能处于几乎0防护的地区了。你这种所谓的误解/解释纯粹是在辟谣的同时造谣而已。
主题帖子积分
超级玩家, 积分 65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9 积分
超级玩家, 积分 65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9 积分
本帖最后由 yze 于
17:51 编辑
【上篇·有关核武器的十大误区】
【误区1】:全面核战带来的辐射将彻底污染环境,废土时代即将来临
【事实1】:废土世界从来都是不存在的,环境的确会受到污染,但并不是持久性的。
首先,辐射落尘(Fallout即放射性尘埃)主要来源于核武器的触地爆炸(Ground Burst)。触地爆炸大多用于摧毁坚固的军事设施或其他重要的国有资产(如核弹发射井、水电站大坝等)。触地爆炸会形成火山口一般的大坑,而坑内原有的地表物质就会随着蘑菇云被抛入大气层,于是就形成了放射性性尘埃。这些放射性尘埃的质量大小不一,质量最大者甚至会在核爆后几分钟内便沉降到地表,当然一般而言,核爆后大规模放射性尘埃的沉降一般会持续数小时。但值得注意的是,许多肉眼不可见的小颗粒会持续停留在六公里处的高空长达几周甚至几年,只有降水才能加速其沉降的过程。不过,这些微小颗粒的广泛扩散以及放射性衰变将使它们的威胁大大降低。
要理解“核辐射并不是持久的”就必须记住“核辐射随时间的推移而削弱”这句话。放射性物质的剂量率在核爆初期是相当迅速的,然后衰变速度逐渐放缓。放射性物质的剂量率的降低不仅来源于放射性物质自身的衰变,也源于核爆之后放射性物质的快速扩散,
下面我将引用一张显示核爆后前两天辐射衰减速度的图表。R表示伦琴(roentgen),一般用来衡量X射线和γ射线的强度。Dose Rate是放射剂量率的意思。图表中非常清晰得展示了,核爆后第一小时辐射剂量为1000R/小时,7小时后,衰减至100R/小时,48小时后衰减至10R/小时。一般,在两周后,辐射剂量率就会下降到1R/小时。同时,气象因素也将显著影响辐射剂量率的变化,降水能冲刷植被、房屋上所附着的辐射落尘,继而加速辐射剂量率的衰减。这一图表也同时表明,辐射落尘颗粒越小、沉降速度越慢,其到达地表后的威胁度就越低,也从侧面反映了核武器空爆(Air Burst)很难形成有效的辐射落尘杀伤。(关于空爆地爆的具体概念会在【下篇】展开)一般而言,核打击两天后,辐射剂量率下降到可外出寻求救援的程度(长时间户外逗留仍可致命),而核打击两周后,外界辐射剂量率则会下降到一个可接受的安全水平(不再致命),人防设施内避难的民众已经可以放心离开掩体,外出寻求救援。当然,“两周”这个时间概念并不适用于重点打击区域的下风向地区,这些地区的民众可能需要在防空洞内待更长的时间。
辐射致死剂量对于不同人来说都是不同的,健康状况良好者甚至可能在接受了600R剂量后仍然幸存。450R是一个中间值,约有一半的人口会因接受450R的剂量而死。而对于缺乏抗生素、消洗条件的幸存者来说,这个中间值会下降到350R。但人类的躯体并不是不堪一击的。我们的自愈能力足以应付低剂量辐射,因此,倘若幸存者在核爆炸初期的两周内严格控制每日外出时间,仍有极大的可能熬到战争结束(强调一下,全面核战不代表战争因此结束,各国幸存的军队仍会在焦土上继续作战)。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如果在核爆炸后前两周接受的辐射剂量不高于100R,那么在之后的两个月中,他所能承受的每日辐射剂量上限为6R。
PS:Kearny Fallout Meter,作为一种简易可自制的辐射剂量率测量器,是条件简陋的幸存者们的首选。Youtube上有KFM的制作教学视频。参考文献: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1964, The Effects of Nuclear Weapons————————————————————————————————————————————————————————————————————————————————
【误区2】:辐射能穿透一切,没人能逃脱其致命的影响【事实2】:避难所与人防设施是安全的。
部分γ射线的确能穿透哪怕最顶尖避难所的屏蔽防护层,威胁避难者的健康。然而,这些顶尖防御工事内幸存者每日所接受的辐射剂量,甚至低于和平年代普通人一天所接受的辐射剂量。核战掩体或优秀的人防设施都采用了足够厚的泥土、混凝土、铅板甚至贫铀来增强其防护力。γ射线穿透力虽强,但足够厚的混凝土也能将漏网的射线控制在一个安全值内。下图显示了不同数量的夯土填充层对γ射线的削弱效果。图中每一层夯土填充层的厚度都为225px,是夯土的减半厚度。(减半厚度指某种材料吸收一半射线所需要的最小厚度,换言之,伽马射线穿透225px的夯土后能量减半)。同时,混凝土的减半厚度仅为6厘米。
当然,人防设施并不是通过夯土填充层来防御的,γ射线在穿透专用屏蔽材料时也不是直线行进,会因散射等因素而被进一步削弱。因此,下图仅为居住于非城市环境的居民提供了“乡村地下室避难所”的参考,仅帮助吧友理解屏蔽γ射线的原理。
参考文献: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1964, The Effects of Nuclear Weapons————————————————————————————————————————————————————————————————————————————————
【误区3】:核弹爆炸形成的“火风暴”将耗尽城市上空的氧气,城市居民将在炙热中全部丧生【事实3】:火风暴的产生是有条件的,作用距离是有限的,幸存者在人防设施中是安全的
晴朗的天气下,热辐射会在冲击波的帮助下形成火风暴(Fire Strom),点燃爆心周围的易燃物(比如窗帘、壁纸、报纸、干草),其作用距离可达数公里。例如:距离100万吨级核弹爆心15公里外人们,若未及时躲入室内,其暴露在外的皮肤可能会受到二度烧伤。此外,不用的气象条件也是影响热辐射作用距离的重要因素。潮湿的空气会吸收很大一部分热量,进而降低火风暴的毁伤能力。很多人误以为,城市会在核爆的高温中灰飞烟灭渣都不剩,事实上,只有原爆点(Ground Zero)附近数才有如此景象,而更广阔的城市区域受到的主要威胁则来自冲击波和热辐射。而火风暴只会在建筑密度极高的区域发生,而大部分地下人防设施则基本不会被大规模火灾波及。
下图为空爆(Air Burst)示意图。【误区1】中已经提到,辐射落尘不是空爆的主要杀伤方式,冲击波、热辐射才是其致命所在参考文献: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1964, The Effects of Nuclear Weapons————————————————————————————————————————————————————————————————————————————————
【误区4】:广岛、长崎在遭受核打击后,所有地表建筑被毁,所有人在冲击波、大火与辐射中丧生。
【事实4】:火风暴的产生是有条件的,作用距离是有限的,幸存者在人防设施中是安全的
在长崎,在距离原爆点约500米处的常规防空洞内,有些幸存者甚至毫发未损。而对于现代大厦地下停车场来说,即便在核打击来临时防爆门未及时闭合,地表建筑严重受损也不意味着地下车库的避难者将因此受伤。换言之,防爆门并不是必须的,一些开放、但内部空间巨大的地下人防设施的防御效果较小型封闭避难所而言更好。
回到长崎,许多家庭自建的地下室也都撑过了“胖子”的打击。哪怕地表建筑被火风暴或冲击波抹去,这些表面覆有厚土的地下设施仍基本完好无损。下图显示的是一个典型的覆土家庭后院放空设施(摄于长崎遭受核打击后)。这个家用防空设施距原爆点仅90米,但实质上并未在核爆中受损。日方统计数据认为,这一幸存的家用防空设施在核爆中承受了65 psi的高压。(65磅每平方英寸,约合0.45兆帕,大概是四个半标准大气压)
注:原爆点ground zero=爆心投影点surface zero,即核弹空中爆炸位置在地面对应的那个点
————————————————————————————————————————————————————————————————————————————————
【误区4拓展阅读 · 广岛、长崎的简易家庭用防空设施】
再次声明一下,【上篇】的10大误区部分是对【下篇】主要内容的精炼和部分拓展。因此,上篇的参考文献相对下篇而言会比较少,但大家不用担心,从误区4开始,参考文献数量直线上升。
——————————————————————————————————————
对于“距原爆点90米仍幸存”这一点,可能会有人表示难以置信,因此为了打消大家的疑虑,楼主在此将详细介绍【误区4】中图片的来源。下面的两张黑白照片都是覆土的木质结构简易家庭用防空设施。左图已经在【误区4】中出现过,大家都不陌生,该防空设施是长崎核爆炸中距离原爆点仅90米仍然幸存的少数木质建筑之一。而右图则是广岛核爆炸中距原爆点274米仍然幸存的少数木质建筑之一。
我在写【误区4】时所参考的文献中并没有直接出现90米字样,原文是 less than 100 yards(不到100码),而我在发帖时直接换算成了公制单位。不过,该图的原始出处却明确地标有90metres字样。左图最早出现在1946年由H.M. Stationery Office出版的The Effects of the Atomic Bombsat Hiroshima and Nagasaki: Report of the British Mission to Japan一书中。而右图则最早作为配图出现于1963年Science(顶顶有名的《科学》杂志)第142期的一篇名为AdequateShelters and Quick Reactions to Warning: A key to Civil Defense的文章中,照片出现位置的具体页码为该期Science的第665页。
而在由Cresson H.Kearny撰写,于1979由 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 publication出版发行的 Nuclear War Survival Skills(也是我【误区4】的引用来源)一书中,Dr.Kearny详细解释了这两张照片中简易木质结构防空设施的具体构造。作者在书中强调,由于日本在二战后期极度缺乏钢材,因此民用设施大多以木材为主要建筑原料。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脆弱的木质结构却也能在核爆炸的冲击波和热辐射中幸免于难。这种简易防空设施顶部盖有3英尺厚(约90厘米,Dr. Kearny在原文中用的都是英制单位)的覆土。狭小的防空洞与3英尺厚的覆土共同构成了一个稳定的穹架结构,吧友们可以从黑白照片中清晰得看出,两个防空洞都是呈弧形的。足够厚的覆土极大得削弱了来自空中的冲击波,进而保护力覆土下的木质结构防空洞。这种穹架构造直到1957年才引起美方的重视,继而对此进行了一系列测试,美方将其称为Expedient Small-Pole Shelter。对于这一点,我在【误区4】中已经提到,测试发现这种穹架结构平均能承受53psi的压力。而其内压力的增速也非常缓慢,避难所外的高压甚至不会对避难者的耳膜造成损伤。一个家庭可在数日内完成对上述简易避难设施的建设。
左图的原始出处链接:
右图的原始出处链接:
————————————————————————————————————————————————————————————————————————————————
【误区5·拓展阅读】:冷战末期核战后美苏损失情况及战后重建速度——参联会《“后核打击”研究》报告的图表及翻译
楼主已在截图中对关键信息进行了标注和翻译,大家就当额外的图表看一看吧。这份研究报告的数据和结论可以看作对现阶段核战灭世论的疯狂打脸。
——————————————————————————————————————
【截图-0 Post-Nuclear Attack Study简介及基本信息】
Post-Nuclear Attack Study是一份由美帝参联会牵头,对核战后美苏两国战争准备程度、战争适应能力、战后恢复能力的联合研究报告。其初版于60年代完成,而自1973年Post-Nuclear Attack Study II发布后,又在之后得10多年时间里陆续进行了多次更新和补充。该研究分析的是核交换总当量达100亿吨tnt条件下的全面核战争,21世纪的今天,现有核武总当量为64亿吨。
截图0是Post-Nuclear Attack Study II的部分截选,而截图2-4则始80年代初Post-Nuclear Attack Study更新版的截选。下图节选自Post-Nuclear Attack Study的1973年版本。
下图中的机构均参与了JCS Study Group,均为这份研究报告的贡献者。当然啦,不同机构的不同报告副本分配与其贡献度并无关联。
——————————————————————————————————————
【截图-1 JCS study group致OSR的一封信】(重头戏)
由于Post-Nuclear Attack Study将“美苏核战后10年左右恢复战前经济、军事实力”的结论分散在大量图表中,因此楼主先援引一封该研究人员在1976年与当时OSR负责人Richard Lehman的通信。这份通信有大量文字被美帝覆盖,甚至Dear Richard都被遮盖,但第二段楼主红色划线部分仍然清晰得表达了,“如Post-Nuclear Attack Study等文献都表示现代国家在全面核战争之后仍能运行,且能在惊人的10年时间内恢复战前的经济与军事实力”。
可见,当时的美帝军方认为,当美苏双方扔了总计当量达100亿吨的核弹后,双方霸权仍然没有受到根本性的动摇,仍能在战后继续恢复实力继续竞争,而战后和平环境下恢复战前实力的时间仅需10年。
【截图-2 Post-Nuclear Attack Study中有关生产设施战后恢复情况的统计表】
纯文字截图是对下表内容的解释说明。图表统计时间是1983年4月,按照核战中后的时间顺序,统计了战后不同时间段,可使用的工业生产设施占战前总量的比例。下表JCS study group将class 1200的生产设施与美国总体情况进行了比较。总体而言,战后1年以后,可使用的工业生产设施已经恢复至战前的95.5%
【截图-3 Post-Nuclear Attack Study中有关战后健康人口数量的统计】
下表统计时间仍未日,数据源是1981年美国常住人口(仅计算美国本土人口),单位是百人。该表仍然按照时间顺序,统计了不同时间段死亡人口的数量、受伤人口的数量、住院人口数量。受伤人口数量细分为冲击波受伤、辐射落尘受伤(各类放射性病等)。
下表可以注意到,死亡人口在战后前15天是快速攀升的,15天后趋于稳定。而辐射落尘的受伤人口也在战后两周内出现下降趋势,许多受照剂量低的辐射落尘受害者已经开始摆脱病症。15天后辐射落尘受害者没有上升,这说明辐射落尘在两周以后已经基本难以威胁人类健康,实际上,这与长期以来“人防设施内待两周”的时间点也是吻合的。最后我们可以看到,核战后30天,健康人口的数量已经迈过谷底,开始缓慢上升,到战后1年,美国健康人口的总数已经达到1.06亿人,为战前2.03亿人的52%。(抱歉,截图中我把2.03亿错写成了2.3亿)
【截图-4 Post-Nuclear Attack Study中有关战后劳动力恢复情况的统计】
截图1我们已经看到,工业生产设施的恢复速度较快,但下表则显示,因为损失半数人口,劳动力恢复速度远不如工业设施。下图同样利用了1981年常住人口的信息,同时也参照了1980年就业率的情况。
可以看到,劳动力战后初期的损失是较小,总数20%,其中农业劳动力的损失远远小于制造业的损失。而1年后,农业劳动力恢复至战前的82.3%,而制造业劳动力仅恢复至战前的49.3%。
最后再强调一下,Post-Nuclear Attack Study这份研究中假想的是总当量为100亿吨TNT的全面核战争(nuclear exchange of 10,000 megaton),而核裁军之后的2009年全球核武总当量为64亿吨。另外,Post-Nuclear Attack Study的结论不是个例,诸如 Long Term Worldwide Effects of Multiple Nuclear Weapons Detonation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975这样的文献也同样是100亿吨当量的案例,也得出了与Post-Nuclear Attack Study类似的结论。————————————————————————————————————————————————————————————————————————————————
【误区6】:美苏核战将彻底摧毁双方所有的城市。
【事实6】:核战双方优先打击的是各类军事设施,其次才是各大城市,而很多小城市并不在此列。
【事实6】-1:并不是所有核弹都用于打击城市
只要美苏领导者仍保持理性人逻辑,在一场相互确保摧毁(MAD)的核战争中,双方的根本目的在于尽可能多得打击对方工业能力,同时竭尽全力保护己方工业及人口。用核战略术语来讲,就是打击敌方社会财富(countervalue)同时保护己方社会财富。那么为了达成保护己方社会财富的目的,双方必然将尽可能多得摧毁敌方核反击能力以及其他重要军事设施,从而使敌方难以发起有效的核反击。而这种行为被称为打击敌方军事力量(counterforce)。因此,摧毁敌方核打击、核反击能力就成为战争双方的首要目标。所以,在美方解密的参联会国防部文献中,经常能看到重复打击敌方核弹发射井、核弹发射阵地以及早期预警雷达系统这样的打击策略。
总结一下,打击敌方城市、工业区并不是核战争的唯一,相反,在核战初期,对敌方军事力量(尤其是核力量)的核打击才是重点。因此,战争中会有大量核弹被耗费在核弹发射阵地的对射中或是被摧毁在发射井中。
【事实6】-2:战争双方打击敌方军事力量的行为不会对城市人口产生直接威胁,但城市人口仍可能受到波及。
这里对打击军事目标对城市人口的杀伤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具体的分析及案例会在【下篇】的辐射落尘部分出现。攻击高价值固定目标必然采用触地爆炸的方式以期使目标彻底丧失原有功能,比如打击ICBM发射井就需要地爆。而核武器采用地爆时,其作用半径将远远小于空爆的毁伤范围,且各国的核弹发射井、核弹发射阵地往往远离城市,因此,战争双方打击敌方军事力量的行为不会对城市人口产生直接的威胁。唯一需要担心的是被打击区下风向的聚居地可能会受地爆产生的辐射落尘的影响,因此,下风向区居民需要及时进入人防设施以躲避核打击后48小时内致命的辐射落尘。
虽然核弹发射阵地往往远离聚居地,但不幸的是,许多其他高价值军事目标,诸如军港、空军基地、军工企业,离聚居区并不会太远。因此各国的城市很可能因此受到波及,即使在有限核战争中,沿海城市也很可能因重复打击某军港的数十枚10万吨级地爆核弹而在打击后的48小时内遭到附带杀伤(如上文提到的地爆所产生的辐射落尘)。当然,这种来自辐射落尘的威胁是非常有限的,与对城市的直接核打击相比,简直小巫见大巫。
【事实6】-3:对城市的核打击不等于对城市的完全摧毁
不同于彻底摧毁敌方核打击能力的需求,战争双方并不会追求针对敌方特大城市的毁灭性打击。或者说,双方的战争目的在于瓦解主要城市功能而非将城市从地图上抹去。为了追求效率最大化,双方会采用空爆的方式打击敌方城市。但由于空爆是一种追求打击面舍弃打击效果的攻击方式,远离原爆点的居民有极大的可能生还。此外,城市功能也不会因核打击而彻底丧失,在21世纪钢筋混凝土的时代,远离爆心的建筑不会受到真正遭受结构性损伤。因此,遭受核打击的城市虽然丧失了主要城市功能,但由于部分城区幸免于难,加之仍有较多“修复后可继续利用”的建筑,因此被打击城市仍保留了一定的社会价值。也就是说,除非重要城市被反复打击,否则城市并不会在核打击中被完全摧毁。
关于这一点楼主会在【下篇】作详细阐述,这里先放个预告。要定义“摧毁城市”,就首先要引入严重结构性毁伤(SSD)这个概念,SSD的意思是建筑不可修复彻底失能。英国国防部在60年代设立了名为Joint Inter-Service Group for Study of All Out Warfare (JIGSAW)的研究小组,专门分析对苏全面核战争。JIGSAW在1978年的文献中认为,要达到摧毁城市的目的,就必须要达到两个指标,①该城市40%建筑遭受SSD程度的损伤;②该城市只有15%的建筑完好无损。唯有达到上述两个指标,才能认为城市基本丧失功能失去价值。实际上,JIGSAW在70年代的文献中认为,城市要有超过50%的建筑遭受结构性损伤才能算作摧毁,1978年的文献已经降低标准了。
然而,现代城市太大,钢筋混凝土结构又太坚固,对于莫斯科这样的城市而言,要做到40%建筑SSD没有数十枚50万吨级核弹根本别想做到。而如果要把莫斯科从地球上抹去(90%的建筑SSD),同时算上对莫斯科周边苏联核弹发射阵地的打击,美方的Atomic Weapons Requirements Study for 1959报告认为需要149枚弹头才能彻底摧毁莫斯科。
【事实6】-4:对城市核打击主要面向中大型城市
冷战期间,美国军方在扣除用于打击华约核反击能力的核弹以及己方可能在初次打击中损失的核弹后,列举了1200个华约及中国城市,西起东柏林,东至北京(Burr 2015)。然而,截止2010年,中国中小型城市已达2160个,很显然,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会在全面核战中被攻击,即使是被重点照顾的各国特大城市,也不会被彻底摧毁。
参考文献:
Burr, W 2015, “U.S. Cold War Nuclear Attack Target List of 1200 Soviet Bloc Cities”,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No. 538
Ainslie, J 2013, Damage criteria in British nuclear planning
下图为当前美、中、俄、英、法等有核国家的核武器持有量。另外,有关中国核武器数量的科普贴楼主还没写过呢,有空的时候补上。
【误区6·拓展阅读】:图片补充
【误区6】图片补充-1
楼主在62楼的“【事实6】-3:对城市的核打击不等于对城市的完全摧毁”中已经提及 Atomic Weapons Requirements Study for 1959这份报告,下面就详细说明一下。
Atomic Weapons Requirements Study for 1959是由The Strategic Air Command(1992年前的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在1956年撰写了一份预测性报告,于2015年12月解密。下图显示了该报告中美国军方对华约主要城市的打击计划,可以看到仅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就要各挨150枚核弹。报告中的解释是,150枚核弹能基本确保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城区及周边重要军事设施被彻底摧毁,而攻击北京的23枚核弹则更多意义上是惩戒作用,尽可能多得杀伤中国首都的人口,但对彻底摧毁北京不做任何要求。由此可见,摧毁一座特大城市,需要大量的核弹才能做到,但结合2016年的世界核弹头总数来看,一国显然没有能力将核弹头都浪费在摧毁敌国城市上。除首都和经济都会外,其他城市所受到的核打击并不足以使其彻底丧失城市功能,而未被打击的城市也显然不在少数。
注:下图是结合解密文件以及本世纪情况制作的,可以看到预计死亡人口也更新到了现阶段的数据,比如人口2100万的北京死亡1900万。图中的核弹头指的也是现阶段主流的50万吨级弹头,比如美帝最常规的W88。这边楼主多扯一句,针对北京23枚的惩戒打击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早在50年代末,美帝虽然在针对华约的先发制人打击中仍将北京包含在内,但已经开始将天朝和苏修区别对待,并没有疯狂攻击中国全境。这也侧面说明了核战理论的war fighting派早在50年代就已经将诸如“有针对性的核战争”以及“逐步升级的核战争”这样的概念运用到核战略中了。
【误区6】图片补充-2
下图为美国最有可能遭受核打击的30大城市
【误区6】图片补充-3
下图为全球核弹头自1950年到2014年的变化量
【误区6】图片补充-4
下图以年份为坐标,将美苏(俄)两国核武器拥有量累计相加,与当年全球核武器总量相比较。
【解读】:从1950年到20世纪70年代,美苏核武总量即约等于世界核武总量。即使是2014年,美苏两国的核武器数量在全球核武总量中仍然占据了极高比重。
【注】:蓝色部分为美国,红色部分为苏联(俄罗斯)。
【误区6】图片补充-5
下图分别计算了美苏两国核武器拥有量的变化情况,并用折线图的形式将两国核武数量作了对比。
【解读】:美国在1945年三位一体试验后始终掌握着核优势,直到70年代末苏联后来居上,并确立了其在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的核优势。此外,美苏双方在冷战末期开始进行的核裁军,而苏联的解体则加速了双方裁减核武库的进程。不难发现,到2014年,美俄双方核武拥有量大致相当,且核武总量远远小于80年代中后期的冷战高峰。
【注】:蓝线代表美国,红线代表苏联(俄罗斯)。
图片补充3至5的数据来源:
Kristensen, H 2015, 'Nuclear Notebook',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The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主题帖子积分
超级玩家, 积分 65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9 积分
超级玩家, 积分 65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9 积分
本帖最后由 yze 于
15:39 编辑
【番外·虚假报道——哗众取宠的媒体】——【小目录】
【1. 搜索引擎所显示的大众倾向(以百度、谷歌为例)】
【2. 新闻媒体的误导性报道(以网易、腾讯及每日邮报为例)】
【3. 事实真相】
更新说明:首先,本节不针对任何媒体人,如有冒犯,请见谅其次,在正式更新十大误区前,楼主先说明一下楼主发贴的初衷。原因很简单,楼主实在受不了某些无良媒体对核相关话题进行的虚假报道了。
所以楼主打算先让大家欣赏一下,这些媒体在追名逐利的道路上是如何歪曲事实是如何煽动情绪带节奏的。这辈子活到现在最恶心的就是媒体在报道事件过程中为了迎合受众喜好而肆意歪曲事实、误导大众甚至编造假新闻的行为。这一点,不管是网易还是BBC都不能免俗。“核”相关问题则更加集中的体现了媒体“迎合受众成见/偏见”的倾向。
————————————————————————————————————————————————————————————————————————————————
【1. 搜索引擎所显示的大众倾向(以百度、谷歌为例)】
〖1.1 百度〗
在百度键入关键字“福岛、变异”跳出一堆“核污染变异”为标题的新闻。来,大家感受一下。搜狐的标题简直了,“变异野猪泛滥成灾”,这种极具诱导性的标题,说好的忠于事实呢?
关键字换成“福岛、植物”,结果也是相似的。来,大家再感受一下。就拿南都来说,虽然其新闻文末也提到,所谓“变异植物”与“核泄漏”的联系还不能肯定,但这诱导性的标题以及正文中对变异植物的大段陈述,实在是不得不让人怀疑编辑的立场。
〖1.2 谷歌〗
换成谷歌搜“fukushima mutation”,结果也没差太多。虽然相对来说,谷歌搜索得到的辟谣新闻比例较百度更高,但是搜索优先显示了“Shocking Photos of Fukushima Mutants”这种明显夺人眼球的标题,国家地理辟谣向的网页“Are ‘Mutated’ Daisies Really Caused byFukushima Radiation? ”排在了第三。(下图是楼主今年4月份时候的搜索结果)
也有朋友提醒楼主说谷歌的搜索结果跟用户所在地和搜索历史有很大关系,有可能楼主有关福岛变异的内容搜得比较多,所以谷歌也就相应得展示了这方面的谣言新闻。楼主最近又试着搜了一下,结果如下:
可见,楼主最近的搜索结果跟先前也没差太多。虽然这一众骇人听闻的标题很可能与楼主的搜索历史有关,但这些假新闻的存在也足够说明“国外网友也是喜欢看大新闻的”啦〖1.3 结论〗可见,不管是国内国外,不管是墙内墙外,大众对于“核”问题的恐惧是相通的,都更喜欢耸人听闻的“大新闻”。既然如此,靠受众吃饭的媒体们则当然要给客官们看他们想看的东西————————————————————————————————————————————————————————————————————————————————
【2. 新闻媒体的误导性报道(以网易、腾讯及每日邮报为例)】
下面我们就直接举实例,看看媒体到底是怎么避重就轻歪曲事实的。
〖2.1 网易〗
网易,说的就是你!网易各类倾向性明显歪曲事实的报道已经全国闻名了,所以但凡涉及“核”问题的新闻,不去夸大一下扭曲一下,那还是“有态度”的养猪网吗?当然,就算哪天网易编辑开了窍,那也要对“谈核色变”的受众负责嘛!受众想看什么东西,当然就要给他们看他们想看的咯,受众就是上帝嘛,上帝想看的当然是正确的!啥?有人说受众想看的东西不科学,是谣言?开玩笑吧!受众相信的怎么可能是谣言,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好伐?肯定是“叫兽们”在说谎,学术权威就是权威了吗?妹妹的,受众才是权威好伐?受众说地球是方的就是方的,说太阳从西边升起就是从西边升起。啥?你说我们网易的受众有反智倾向?读书读傻了吧,反正受众说的就是对,对嘛对呀就是对!要个毛的证明过程!你再敢质疑我们网易的爸爸们信不信我上访给你看!【注】:上面这段是楼主私货,楼主向来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测网易以及网易的脑X粉,请大家见谅
好了,言归正传,让我们好好批判一下网易在核泄漏事故方面的虚假新闻。
网易两则变异植物相关新闻的标题都是一幅要搞大新闻的态度。而其中一则新闻的尾段更是私货满满:“而一旦整个生物链中真的出现变异的DNA,全人类都将是受灾者。”撇开这句话逻辑链的漏洞,我实在是想问这篇新闻的网易编辑,你本科写论文是没加过索引还是统统瞎编?
〖网易新闻原文截图〗:
1:来源: 下面这句话吓尿楼主了
〖2.2 腾讯〗
再看腾讯,虽然腾讯新闻也难逃网媒缺乏严谨性的窠臼,但下图中的新闻标题还是在陈述事实的,且将此新闻归属国际花边类。可以说,这篇新闻的腾讯编辑素质不错。不过呢,正文部分还是表达了怪鱼与福岛核泄漏事故间微妙联系的猜测,毕竟这篇腾讯新闻的索引是每日邮报嘛。
〖腾讯新闻原文截图〗
下图为每日邮报的原图:
每日邮报的原标题为:Japanese fisherman reels massive fish caught coast Japan not far site Fukushima nuclear plant accident,倾向性实在是太明显了
————————————————————————————————————————————————————————————————————————————————
【2.4事实真相】
那么事实真相究竟是什么呢?——答案很简单:福岛核泄漏事故与变异动植物无关。
〖2.4.1变异植物〗——正常变异,与福岛无关
一篇Fukushimamyths vs facts的文章指出,网上流传的变异植物照片大部分来自fukushima-diary这个网站。这里要着重强调一下,fukushima-diary这个网站是摆事实讲道理的,虽然他们的倾向性很明显,专门爆料福岛核事件严重后果,但他们在上传照片时都明确了时间和地点,为大众提供了自行辨别事情真相的可能。且明确告诉大众,他们这个网站认为照片与福岛事件可能有关联,而没有像每日邮报或者网易那样直接一口咬定照片与福岛事件的关系。但可笑的是,每日邮报和网易却干脆把照片的时间地点都吃了,非常刻意得诱导大众。
再强调一下,网易和每日邮报故意删除时间和地点这两个关键信息,让大众失去了结合相关知识,自行判断事件真伪的可能。这两个媒体通过对事件的再编辑,用有限的且具误导性的信息来蒙蔽大众。很显然,这种行为是无耻下流的,这帮编辑心里真的只有名和利,比fukushima-diary这摆事实讲道理的网站蹩脚多了。所以这世上哪有无缘无故的恨,网易、每日邮报下三滥的行为怎么能不叫人恶心
好了,言归正传。上面已经提到,fukushima-diary这个图片来源网站明确贴出了照片的拍摄时间和地点。那么我们就根据这两个关键信息来辨别一下,变异植物是否真的与福岛事件有关。
实际上,这些所谓变异植物的发现地点距福岛核电站都百公里。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2011年12月发表的报告,截止2011年7月,核电站周边20公里以外的地区辐射强度已经下降到正常水平的0.1μSv/h(0.1微西弗每小时)。但请大家注意,不管是变异向日葵还是变异卷心菜,都拍摄于2011年7月以后,请注意下图。也就是说,拍摄地的辐射强度已经下降至正常水平。那么很显然,变异植物只是常规的小概率事件,与福岛事件无关。国家地理杂National Geographic志指出,这些所谓的变异,只是一些罕见但并不特殊的性状,如簇生fasciation,猫脸果cat facing等。
向日葵,拍摄于2012年8月
卷心菜,拍摄于2012年6月
更多信息详见:
一大堆参考文献来袭:
Maju,2014, ‘Fukushima myths vs facts’, For what we are they will be, &, accessed 21 April 2016.
Howard, BC 2015, ’Are ‘Mutated’ Daisies Really Caused by Fukushima Radiation?‘, NationalGeographic, &, Accessed 21 April 2016.
Emergencyoperating centre 2011, ‘Review of Radiation Monitoring Continuously Conductedby MEXT since the Occurrence of the Accident at TEPCO’s Fukushima Dai-ichi NPP,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Plan”’, Ministry of education, culture,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Japan
〖2.4.2变异动物〗——这货根本没变异
大家还记得可怜的日本小哥怀里那条巨大的怪鱼吗?放心,这货绝壁是正常的。南卡罗莱纳大学的生物学及遗传学Timothy Mousseau 教授表示,&Very, very few mutations lead toextra-large size.& 也就说,绝大多数变异导致小型化,而不是大型化。所以什么切尔诺贝利巨鼠、什么广岛巨型昆虫,几乎没有存在的可能性。而日本小哥抓到的正是一条在正常情况下长得特别大的?鳚Chirolophis japonicus。不要因为人家个头大,就说人家变异,人家在海里吃那么多鱼长那么多肉被人类抓住已经很伤心了好伐。
注:TimothyMousseau 在麦吉尔大学McGillUniversity(世界排名24)取得了一堆博士学位,包括PhD, Biology/Biological Sciences, General和PhD, Biology, Ecology, Evolution, Genetics。总之就是个具备遗传学和生物学方面的专家。
继续上参考文献:
Keartes, S2015, ‘No, This Wolffish is not a Fukushima Radiation Mutant’, Earth Touch News,&,accessed 21 April 2016.
主题帖子积分
超级玩家, 积分 65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9 积分
超级玩家, 积分 65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9 积分
核爆炸和核泄露的原理都是一样的,何来的“核泄漏与核爆炸完全是两回事&?
广岛长崎之所以不封锁而切尔诺贝 ...
至于这么激动吗?
1. “核爆炸和核泄露的原理都是一样的”我好怕怕哦,核泄漏跟核爆炸原理竟然一样,这句话我都无力吐槽了,这两者你是怎么等同起来的?请问核泄漏时有“将临界质量下的裂变材料挤压成超越临界质量的物质”的过程吗?
2. “以广岛长崎不封锁而得出原子弹没有多少辐射伤害的逻辑简直可笑至极”
对于喜欢树稻草人的朋友,楼主一向是比较反感的。首先呢,我可从来没有得出“原子弹没有多少辐射伤害”的结论,请你不要将其强加给我好吗?
我觉得吧,断章取义的一直是你。在楼主说出“核泄漏与核爆炸完全是两回事”这句话的那一层,楼主好像也提到了“核武器毁伤方式主要有三,冲击波超压、火风暴、辐射落尘”。请问楼主既然提到“辐射落尘”,怎么可能得出“原子弹没有多少辐射伤害”的结论。
3. “两者完全是一回事,仅仅是量级不同”
关键就在于量级不同。就拿MK2小男孩举例吧,仅有0.91千克的铀235参与裂变反应,而剩余63千克的铀235则扩散到大气中。你觉得0.91kg能和你口中的10吨比吗?注意哦,这是不成熟的设计,裂变材料利用率相当之低(不到2%),到增强型裂变弹出现以后,裂变燃料的利用率就达到近40%了哦,比如1951年的Greenhouse Item。但你看,即便有63千克作为放射性物质扩散开来,广岛也没有狭义上的辐射落尘啊。这里就又要提到“广岛长崎之所以现在还能住人,是因为少数枚裂变弹药的爆炸产生的核辐射可能在几个月内就降低至对人体无害的水平”这句漏洞百出的话。请问你知道空爆这个概念吗?小男孩原子弹没有落尘的原因就在于是空爆,也正因为没有落尘所以广岛所受的放射性沾染极小。而即便是地爆,落尘的影响时间也大多为两周到四周,极端情况下打击后48小时即可外出寻求救援。“大部分对人体有害的放射性废料的半衰期仅数天至数月”这个很对,但请问你听说过dose rate吗?半衰期是重要因素,但从来都不是决定因素,离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讨论核爆后该地区是否可以通行的关键在于本地辐射剂量率,核弹爆炸后放射性物质普遍半衰期短是一方面,雨水冲刷等天气因素帮助放射性物质扩散是另一方面,而空爆核弹将放射性物质迅速在大范围内扩散继而降低了dose rate同样意思是因素之一。核电厂的核废料和核爆的产物几乎一样,其需要兴建专门的囤积场并监管上万年的原因就是如此。
4. “如铯137仍然会导致长达数百年的非致命性高辐射”
我又被你吓到了。半衰期30年的铯137到你嘴里就变成“数百年”啦,这嘴炮也是厉害。一般来说仅考虑自然衰变的话,铯137的威胁将在半个世纪内消除。
“高辐射”又是什么神奇的词汇?就拿切尔诺贝利说,铯137之所以会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是因为它会进入农作物中富集,人类食用作物后即会摄入铯137,其主要威胁是癌症。
5. “而当大量核弹在同一地区被引爆的话,这些长半衰期物质堆积起来一样可以形成数百年的不可居住区”
小朋友我建议你开这样的嘴炮时最好定义一下“大量”是什么量,“核弹”又是什么核弹?现役的?科幻的?裂变的?聚变的?你还真当核弹是钴弹啊,就算是钴弹也不敢说“成数百年的不可居住区”好吗?
6. “至于楼主自己树靶子说广岛长崎全死了然后自己拿有很多幸存来打靶以此否定伤害的逻辑更是非常之可笑。”
少年你树稻草人的能力真是可以啊。
【误区4】:广岛、长崎在遭受核打击后,所有地表建筑被毁,所有人在冲击波、大火与辐射中丧生。
【事实4】:广岛长崎的幸存者为数不少,冲击波与火风暴并非不可防御
你瞧,我的事实4是反驳误区4这样的错误认识,而事实4也只是纯粹表示“广岛长崎的幸存者为数不少,冲击波与火风暴并非不可防御”
请问“以此否定伤害的逻辑更是非常之可笑”这是从哪儿来的呢?
主题帖子积分
超级玩家, 积分 65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9 积分
超级玩家, 积分 65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9 积分
你除了诡辩能玩些别的花样吗?原子能机构的数据中说的明明白白,他们预估的数据是当时的救援人员和居民这 ...
哦哟,这又给我扣上诡辩的帽子了。可以啊。
首先我承认一下,当时回7楼层主时回得急,应该在援引4000人预测死亡人数时加上一个“对于60万接受较高剂量辐射的受灾人群来说”。不过请注意一点哦,“仅仅属于小范围性的预算值”这就很神奇啦,请问欧洲其他区域的居民所接受的剂量跟这60万人一样吗?
再说这一点,“你否定其它机构的数据,还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讽刺其它机构的可信度,这同样属于诡辩的以人为据”
“没有任何证据”,那么好啊,UCS的文章根本就连一份文献都不是你觉得有可信度?一个反核NGO发在自己网站上的文章,它的说服力可以跟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上的Estimates of the cancer burden in Europe from radioactive fallout from the Chernobyl accident比。你要引用也引用可信点的数据啊。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玩家, 积分 189, 距离下一级还需 61 积分
中级玩家, 积分 189, 距离下一级还需 61 积分
速度速度!各位趕緊的發言哈,此貼絕不能沉~~~我就一看熱鬧的,你們說啥其實完全不懂哈,但熱鬧好看,趕緊的,吃瓜坐等哈~
主题帖子积分
游戏狂人, 积分 1164, 距离下一级还需 836 积分
游戏狂人, 积分 1164, 距离下一级还需 836 积分
本帖最后由
14:27 编辑
1. 在你树这样的稻草人前“又被楼主偷换概念绕进去了”前,请先搞清楚,7楼的层主表示“27万人 ...
你除了诡辩能玩些别的花样吗?原子能机构的数据中说的明明白白,他们预估的数据是当时的救援人员和居民这些在严重核泄漏事故中心的数据,不包括因风向,水流等因素导致的核污染传播和弱辐射区域能无法有效估量的数据。
我在这里说你偷换概念,断章取义。你却强行举例楼上所谓的“绿色和平组织”数据?这和我说的有毛线关系?另外,绿色和平组织的数据是1w到20w,仅仅是个大范围的估量值。很多数据都估算出不同的预算的间接死亡人数,人家引用什么是人家的事,你用一个仅仅属于小范围性的预算值来反驳一个全球性的数据,我不知道你是怎么学的辩论。
你否定其它机构的数据,还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讽刺其它机构的可信度,这同样属于诡辩的以人为据。
最后,扯这些数据毫无意义,前面我就说的很清楚了,切尔诺贝利之所以伤亡低的原因是抢救及时且时候处理完善。以伤亡人数来否定辐射的危害性,再来得到全面核战争没有想象中可怕,这在同样属于诡辩
补充回复你新发的第一个误区论点,核辐射的衰减叫做半衰期,如果总量为10,一个半衰期后总量降至5,两个后降低至2.5左右,依次类推。而半衰期的长短随分裂产生的原子核不同而不同,其中的成分,錪135等短半衰期的只有几个小时至几天,铯-137可以达到30年。锆-93达到上百万年。核辐射快速衰减的前提是参与核反应的核原料少,从而产生的长半衰期放射性物质总量少的前提下的,全面核战争的情况下,废土是可能产生的。当然,以人类目前储备的核武器总量不可能而已,但一个核电站数百吨核燃料完全反应并没有做任何防护措施,完全能够让一大片地区在上万年里变成废土
主题帖子积分
超级玩家, 积分 65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9 积分
超级玩家, 积分 65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9 积分
先发完你想发的东西吧。
让对方把话说完,然后再讨论——这种最基本的礼仪都不注意的话。接下来估计就剩下 ...
谢谢提醒。
我赶紧先多更新一点。昨晚是真心没想到,一觉醒来会有这么多语气不善的反驳性回复。
主题帖子积分
超级玩家, 积分 65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9 积分
超级玩家, 积分 65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9 积分
本帖最后由 yze 于
13:43 编辑
回复上面一层
同一资料源,06年50的当场和后期直接致死,这个数据在08年更新为60多。
1. 在你树这样的稻草人前“又被楼主偷换概念绕进去了”前,请先搞清楚,7楼的层主表示“27万人:27万人因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患上癌症,其中致死9.3万人”,而我则是告诉他这9.3万人首先是“可能死”而不是“已经死”,还告诉他这个死亡人数预估来自绿色和平,可信度很低。那么请问我偷换概念了吗?
2. 08年确定的死亡人数是64。是我的锅,是之前没讲清楚。
3. 但是呢,你提到的“5万癌症2.5万可能致死”的来源是UCS的文章哦,首先UCS只是一个普通NGO,其次UCS一贯坚持反核立场。一篇来自反核NGO的文章好像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吧?好像并不能以此推翻UNSCEAR的数据吧?来,这是UCS的文章链接哦,拉到底都没看到哪怕一个referrence,让我说什么好呢。
4. “这个影响范围需要扩大六倍左右,总受害人数接近5万,其中2.5万可能致死”
少年啊,你说我“你自己只看一半断章取义匆忙得出结论罢了”,你自己难道就没有断章取义吗?UCS的5万癌症患者是不包括甲状腺癌患者的哟,怎么到你嘴巴里就变成总受害人数接近5万了呢?
如果你一定要看全欧洲的癌症患者,起码也要看06年的Estimates of the cancer burden in Europe from radioactive fallout from the Chernobyl accident这份文献啊,这份文献认为到2006年,在欧洲范围内,可能已因核泄漏诱发1000例甲状腺核4000例其他癌症。而就算把时间跨度拉大,截止到2065年,全欧洲将可能有1万6千例甲状腺癌,2万5千例其他癌症。这根本没法跟UCS的数据比。
哦对了,早在你这层之前我在回复别人时就提到FEV了,谢谢。难道你觉得我是连辐射都没玩过的辐射黑?
主题帖子积分
高级玩家, 积分 487,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3 积分
高级玩家, 积分 487,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3 积分
先发完你想发的东西吧。
让对方把话说完,然后再讨论——这种最基本的礼仪都不注意的话。接下来估计就剩下无尽的撕扯了。
主题帖子积分
超级玩家, 积分 86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5 积分
超级玩家, 积分 86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5 积分
辐射不是硬科幻,所以这方面很多地方完全经不起推敲的,所以也就不用过多的推敲
主题帖子积分
超级玩家, 积分 65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9 积分
超级玩家, 积分 65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9 积分
本帖最后由 yze 于
13:45 编辑
我说了 ~以有真正明白人回复了~,战争不能按人头算,那么,你所谓为的广岛长崎死了多少人又活了多少人不 ...
哈哈,那个也叫明白的人。行吧,看来我得先回复一下他然后再更新了呢。
好了不说了。
主题帖子积分
高级玩家, 积分 46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1 积分
高级玩家, 积分 46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1 积分
好长。。。。。楼主辛苦了,好像很厉害的样纸
主题帖子积分
游戏狂人, 积分 1173, 距离下一级还需 827 积分
游戏狂人, 积分 1173, 距离下一级还需 827 积分
我第一次听说核战争还能按人头算,那好吧,我也问你个问题哈,请问ICBM能按人头算吗?核弹头能拆开来平均 ...
我说了 ~以有真正明白人回复了~,战争不能按人头算,那么,你所谓为的广岛长崎死了多少人又活了多少人不是人头么?不用和我口水 没意思..你还是去看看有什么MOD,口水一点意思都没有 ,我也只是在翻翻有什么新MOD然后汉化下而已,我也说了,你要么换个标题要么换个话题,靠着网上能查的东西来科普辟谣只能是口水 不用回复了 谢谢
主题帖子积分
超级玩家, 积分 65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9 积分
超级玩家, 积分 65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9 积分
就说一点,如果按装全球60多亿吨来说,俗一点的按照目前全球人口数来算,差不多一个人要挨近一吨的核弹, ...
我第一次听说核战争还能按人头算,那好吧,我也问你个问题哈,请问ICBM能按人头算吗?核弹头能拆开来平均按人头引爆吗?类比也要讲基本法呀。
“福岛的东西目前日本自己都不吃”这就算了吧,不了解的话就还是不要随便作太武断的评论了。去日本旅游的时候我留学的同学就带我去超市看到过打折的福岛农产品啊,他也表示作为穷苦留学生福岛农产品绝对是不错的选择呢。
好了,这种主观感受还是太主观啦,给你看个文献呗Tomoko, M 2016, Agri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the Fukushima Nuclear Accident
“因为处于个人爱好的你完全达不到科普和辟谣的级别”至于这一点嘛,我本来就是给大家抛砖引玉的,然后呢,你并不知道我的阅读量呀,所以还是不要说“你完全达不到”这样的话,自己做不到不要揣测别人也做不到哦~
主题帖子积分
游戏狂人, 积分 1173, 距离下一级还需 827 积分
游戏狂人, 积分 1173, 距离下一级还需 827 积分
本帖最后由 aiai0321 于
12:43 编辑
1. 个人觉得,“因为普通人能查得到,所以没有实际意义”这样的逻辑真心不可取。
我给你演示一下逻辑哈
就说一点,如果按装全球60多亿吨来说,俗一点的按照目前全球人口数来算,差不多一个人要挨近一吨的核弹,别说核弹,一吨鸡蛋你能挨得住?在退一步来说不管福岛的鱼有没有变异,福岛的东西目前日本自己都不吃,楼主你吃吗?讨论一下游戏的背景设定之类到是不错,这种所谓的科普辟谣完全没必要,因为处于个人爱好的你完全达不到科普和辟谣的级别,只是口水,游戏是游戏,已经有朋友很明确并且理智的回答你了~
主题帖子积分
超级玩家, 积分 65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9 积分
超级玩家, 积分 65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9 积分
转帖不写出处,建议删除
话说楼主我身为本帖原作者,应该不用著名出处的吧?
主题帖子积分
转帖不写出处,建议删除
主题帖子积分
游戏狂人, 积分 1164, 距离下一级还需 836 积分
游戏狂人, 积分 1164, 距离下一级还需 836 积分
本帖最后由
12:11 编辑
回复上面一层
同一资料源,06年50的当场和后期直接致死,这个数据在08年更新为60多。
UNSCEAR的统计就是基于患病死亡几率乘以受严重影响范围内的居民数获得的,(200,000 emergency workers, 116,000 evacuees and 270,000 residents of the most contaminated areas),总数约4000左右,全球数据调查,包括其他周边地区,这个影响范围需要扩大六倍左右,总受害人数接近5万,其中2.5万可能致死。所有数据源都是一样的,你自己只看一半断章取义匆忙得出结论罢了。UNSCEAR的统计数据仅仅是切尔诺贝利严重污染区内的人员,全球数据分析需要包括周边地区。
扯了这么多,反而忘了最基本的一条了,切尔诺贝利伤亡之所以控制的好,不就是因为及时有效的进行了事故处理和防护,并对辐射严重沾染地区的人在时候进行了大规模体检吗...
又被楼主偷换概念绕进去了。
对了,提到这里,顺便一提辐射,辐射的背景下,生物的变异很大因素是fev,不是核辐射,fev全称强制进化病毒。
主题帖子积分
超级玩家, 积分 65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9 积分
超级玩家, 积分 65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9 积分
08年的数据都已经60多了,且那些几万几万的数据很多都是以20年间的患癌几率佐证。以没有直接致死为理由否 ...
“08年的数据都已经60多了”???看不懂。
1. 既然你说“且那些几万几万的数据很多都是以20年间的患癌几率佐证”,那么好,请拿出一篇跟“20年间的患癌几率佐证”有关的文献出来好吗?绿色和平那9.3万嘴炮数字可是没有权威文献支撑的哟
2. “以没有直接致死为理由否定预计死亡人数”这又是什么鬼,请问你看过UNSEAR那篇文献吗?没看过的话就请不要随便树稻草人好吗?
主题帖子积分
游戏狂人, 积分 1164, 距离下一级还需 836 积分
游戏狂人, 积分 1164, 距离下一级还需 836 积分
本帖最后由
11:11 编辑
1. 个人觉得,“因为普通人能查得到,所以没有实际意义”这样的逻辑真心不可取。
我给你演示一下逻辑哈
08年的数据都已经60多了,且那些几万几万的数据很多都是以20年间的患癌几率佐证。以没有直接致死为理由否定预计死亡人数,和多数国家至今几乎已经都全面禁止含铅汽油却仍然有资本家抱着没有直接证据证明铅中毒人数飙升是含铅汽油导致的一样可笑
主题帖子积分
超级玩家, 积分 65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9 积分
超级玩家, 积分 65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9 积分
就是因为楼主没有上正文所以观整贴就是一个目录,没有任何技术宅的东西。
而且楼主的这篇东西不 ...
哈哈,楼主表示,我的正文部分好像还没贴上来说“没什么技术宅的东西”好像太武断了吧。
至于“百度文献 ...
谢谢提醒~主要是临睡前发帖,跟本没想到半夜会有那么多回帖。本来想着是今早更新的,但总是忍不住要先回帖。anyway,我先把整理好的正文发上来。
其次,我觉得我标题可以改成从现实世界角度看废土设定的合理性。
但毕竟废土的设定其实根源来自于doomsday machine,是来源于现实世界的,这个想象中的平行世界并不是完全脱离实际的。而很多人确实会被影视、游戏作品中的偶艺术加工所误导。
主题帖子积分
超级玩家, 积分 65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9 积分
超级玩家, 积分 65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9 积分
在楼主给大家普及这些参考文献的时候~~你也不想想,一个中国平头老百姓都能查到的东西...对于目前每个国家 ...
1. 个人觉得,“因为普通人能查得到,所以没有实际意义”这样的逻辑真心不可取。
我给你演示一下逻辑哈
甲:因为普通人能查到的文献是公开的,所以文献没有实际意义。
乙:其实就拿英国举例,他们核弹头数量是自觉接受WNA FAS这样第三方组织监督的。而我国外交部也在2004年的一文中承认核武库小于英国。
甲:你知道的 全世界都知道 这些都是国家觉得有必要公布 才公布的,而到底公布多少也是衡量过得,是有政治目的的,不会有那个国家傻到完全公开自己的军事力量
乙:那么既然公开文献不可靠,那么什么才是可信的呢?百度百科?地摊文学?
还有哦,“能查到”与“查到”是两个概念,查都没查了解都没了解过就说能查到的文献没实际意义,这怎么说也太过武断了吧。
2. &9.3万人:20年前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造成致癌死亡人数约为9.3万人左右&
少年啊,你一方面表示“普通人能查得到的文献没有实际意义”,一方面又复制百度百科的数据,请问,你怎么能确定百度百科讲的是真话呢?这么说吧,在这个到处充满虚假信息的时代,有无参考文献成为甄别信息真伪的基本标准。
好了好了,说正经的,你知道9.3万人这个数据是哪儿来的吗?
①首先,9.3万是预计死亡,不是已死亡,谢谢。其次,这个数据是greenpeace给的哦。绿色和平什么尿性大家都知道。
来这是他们网页
②我们来看一下实际死亡人数哈,联合国的数据是截止到2006年,死于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总人数为“不到50人”(包括事故当成爆炸致死、抢救和核电站放射病致死以及癌症死亡)。
UN Chernobyl Forum Expert Group &Health&, 2006, Health Effects of the Chernobyl Accident And Special Health Care Programme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eneva
③我们再来看权威预测哈,UNSCEAR在08年的预测是,所有因切尔诺贝利事故诱发的癌症患者中,在未来共计会有4000人死亡(主要是甲状腺癌患者)。
UNSCEAR, 2011, Health Effects due to Radiation from the Chernobyl Accident, UNSCEAR 2008 Report, vol II,
3. “当年的原子弹对日本造成多大伤害,楼主你到是可以查查然后科普科普”,不好意思,相关文献我还真看过不少呢。反而是我想请你了解一下核爆炸对广岛长崎的实际影响,“这个影响到至今都没有完全消除”这种明显有违事实的话就不要说了。
就推荐这份文献吧,比较全面一点Shimbun C, 1999, Actual Status Survey of Atomic Bomb Survivors
主题帖子积分
游戏狂人, 积分 1164, 距离下一级还需 836 积分
游戏狂人, 积分 1164, 距离下一级还需 836 积分
本帖最后由
10:55 编辑
核爆炸和核泄露的原理都是一样的,何来的“核泄漏与核爆炸完全是两回事&?
广岛长崎之所以不封锁而切尔诺贝利封锁了,那是因为大胖子小男孩加起来才100公斤核装药,切尔诺贝利保守估计有200吨以上核原料,按照正常比例,纯铀235达到起码10吨以上。两者完全是一回事,仅仅是量级不同。
另外,二战时期大部分人对核辐射的认识都非常肤浅,美帝在早期核试验中甚至根本不穿戴防护服,以广岛长崎不封锁而得出原子弹没有多少辐射伤害的逻辑简直可笑至极。
广岛长崎之所以现在还能住人,是因为少数枚裂变弹药的爆炸产生的核辐射可能在几个月内就降低至对人体无害的水平,原因是核废料的放射性产物的半衰期不同导致的,大部分对人体有害的放射性废料的半衰期仅数天至数月,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达到安全值。而其中夹杂的部分放射性物质,如铯137仍然会导致长达数百年的非致命性高辐射。而当大量核弹在同一地区被引爆的话,这些长半衰期物质堆积起来一样可以形成数百年的不可居住区...核电厂的核废料和核爆的产物几乎一样,其需要兴建专门的囤积场并监管上万年的原因就是如此。
至于楼主自己树靶子说广岛长崎全死了然后自己拿有很多幸存来打靶以此否定伤害的逻辑更是非常之可笑。以榴弹炮击为例,其对有壕沟等防御措施完善的攻势攻击下杀伤力非常有限,难道因此就可以否认一枚155炮弹有着半径几十米的杀伤范围?这种纯粹属于偷换概念的诡辩法。不是人人有机会在核弹投下的时候躲在地下室甚至银行金库里的,也不是所有防护措施都是百分百有效的,在核武器的大范围攻击下,样本足够导致很多在有效防护措施里的倒霉鬼去死了...
最后,辐射的背景设定的是黄金科幻年代,晶体管黑科技电脑和核阴云是黄金科幻年代的特有产物。辐射从一开始就不是写实游戏,而是以黄金科幻年代的主流认知来设定的背景。楼主对游戏设定的反驳论据和用卫星云图来反驳西游记说没有天宫一样可笑。
主题帖子积分
游戏狂人, 积分 1047, 距离下一级还需 953 积分
游戏狂人, 积分 1047, 距离下一级还需 953 积分
哈哈,楼主表示,我的正文部分好像还没贴上来说“没什么技术宅的东西”好像太武断了吧。
至于“百度文献 ...
就是因为楼主没有上正文所以观整贴就是一个目录,没有任何技术宅的东西。
而且楼主的这篇东西不是首发,不存在边写边发的情况。
所以,楼主到目前还未发正文的行为,让我有钓鱼开战的感觉。如果真是有这个意图的话,还是去贴吧吧,这里现在比较冷清,堆楼很慢。
如果只是楼主的时间分配上出了问题导致这样的话,我表示我错了
但是希望楼主如果是真心发帖的话,就整理好全部内容之后在短时间内完成发布。那对看贴的大众都是一件好事
第二点关于百度文献的问题。
这个只是我随便说一个搜索引擎,并没有针对百度。我是指所有的网络搜索。或者说目前世界上的认知。
谁能保证我们目前的认知是正确的吗?古时候的天圆地方,地球为中心,现在的九大行星到八大行星
判断合理本来就是主观的东西。
对于在假设的平行世界中讨论“废土”设定的合理性这个论题的讨论根本就是错的
所以我觉得应该标题改成 现实世界发生全面核战的后果
然后走科普路线而不是走辟谣路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核战8小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