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神经节和脊髓神经根后根的神经节的区别?

脊髓的形态特征_百度知道脊髓脊髓是的低级部位,是由许多聚集而成的柱状结构。位于脊椎骨组成的椎管内,呈长圆柱状,全长41-45厘米。上端与颅内的延髓相连,下端呈圆椎形,变细为丝终于第一腰椎下缘(初生儿则平第三腰椎)。脊髓两旁发出许多成对的神经(称为)分布到全身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脊髓是周围神经与脑之间的通路,也是许多简单反射活动的低级中枢。按脊神经的出入可把脊髓也分为相应的31节,31对脊神经就是由不同的发出的。
:节内反射、,、。&主要功能有两个:1、脊髓是脑与周围联系的桥梁,具有传导的功能。来自躯干、四肢及大部分内脏的各种刺激,只有经过脊髓才能传导到脑,脑发出的活动指令也只有经过脊髓才能传导到上述各部,支配其活动。2、脊髓具有功能,可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等,这些反射的调节中枢就在脊髓。当然,随着脑的发展,正常情况下脊髓的反射活动总是受脑的支配的。
脊髓的外形脊髓表面以前后两条纵沟分为对称的两半。1、脊髓位于椎管内,呈圆柱形,前后稍偏,外包被膜,它与的弯曲一致。2、脊髓的上端在平齐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平齐第一腰椎下缘,长约40~45cm。脊髓的末端变细,称为脊髓圆柱。自脊髓圆柱向下延为细长的终丝,它已是无神经组织的细丛,在第二骶椎水平为包裹,向下止于尾骨的背面。 3、脊髓表面有6条纵沟:前面正中的沟较深,称为前正中裂,后面正中的沟较浅称后正中沟。前后正中两条纵沟把脊髓分为对称的两半。在前正中裂和后正中沟的两侧,分别有成对的前外侧沟和后外侧沟。&在前、后外侧沟内有成排的脊神经根丝出入。出前外侧沟的根丝形成31对前根anterior&root,入后外侧沟的根丝形成31对后根posterior&root。在后根上有膨大的spinal&ganglion。前、后根在椎间孔处合成1条脊神经,由椎间孔出椎管。 前根为运动纤维,后跟为感觉纤维,脊神经为混合纤维。 4、脊髓的节段:&每对脊神经前、后根相连的1段脊髓,称为1个脊髓节段。31对,因此,脊髓分为31个节段:即8个颈段(C)、12个胸段(T)、5个腰段(L)、5个骶段(S)和1个尾段(Co)。  5、脊髓的两个膨大:脊髓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膨大部,上方的称颈膨大cervica1&en1argement,为自颈髓第4节段到胸髓第1节段的部分,由此发出的神经支配上肢。下方的叫腰骶膨大1umbosacral&enlargement,自腰髓第2节段到骶髓第1节段,由此发出的神经主要支配下肢。 6、马尾的概念:在胚胎3个月以前,脊髓和椎管的长度大致相等,所有脊神经根几乎都呈直角伸向相应的椎间孔。从胚胎第4个月起,脊髓的生长速度比脊柱缓慢,脊髓长度短于椎管,而其上端连接脑处位置固定,结果使脊髓节段的位置由上向下逐渐高出相应的椎骨,神经根向下斜行一段才达相应的椎间孔。腰、骶、尾段的神经根在未出相应的椎间孔之前,在椎管内垂直下行,围绕终丝形成马尾cauda&equina。成年人,一般第1腰椎以下已无脊髓,只有浸泡在脑脊液中的马尾和终丝,故临床上常在第3、4腰椎棘突之间进行。 7、脊髓的节段和脊柱的椎骨的对应关系 脊髓和脊柱的长度不等,脊髓的节段和脊柱的椎骨不完全对应。了解某段脊髓平对某节椎骨的相应位置,具有临床实用意义。粗略推算,在成人: 颈髓上部(C1─4)大致与同序数椎骨相对。 颈髓下部(C5─8)和胸髓上部(T1─4)与同序数椎骨的上1节椎体平对,如第6颈髓平对第5颈椎体。 胸髓中部(T5─8)与同序数椎骨的上两节椎体平对。 胸髓下部(T9─12)与同序数椎骨的上3节椎体平对。 腰髓平对第10─12胸椎。 骶髓和尾髓平对第1腰椎。
从横切面看,脊髓中央是灰质,的外面是。灰质两侧前端呈角状膨大,称,含有大量运动的细胞体,其轴突组合成脊神经的前根,直接支配的运动。灰质两侧后端狭长突出,称为后角,内含感觉细胞,主要接受后根传入的感觉冲动,再由此传至中枢。在每侧的前后角之间还有一侧角,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胞体多聚集在此。与前角、后角、侧角相对应,每侧灰质周围的脊髓白质又分前索、后索、侧索三个神经索。各神经索都有许多上行和下行纤维束,它们是联系脊髓和脑的传导通路。灰质脊髓的内部结构呈蝴蝶形或“H”状,其中心有中央管,中央管前后的横条灰质称灰连合,将左右两半灰质联在一起。灰质的每一半由前角和后角组成。前角内含有大型运动细胞,其轴突贯穿白质,经前外侧沟走出脊髓,组成前根。颈部脊髓的前角特别发达,这里的前角细胞发出纤维支配上肢肌肉。后角内的感觉细胞,有痛觉和温度觉的第二级神经元细胞,并在后角底部有本体感觉径路的第二级神经元细胞体(背核)。灰质周缘部和其联合细胞以其附近含有纤维的白质构成所谓的脊髓的固有基束,贯穿于脊髓的各节段,并在相当程度上保证完成各种复杂的性活动。& 白质脊髓的白质主要由上行(感觉)和下行(运动)有髓鞘组成,分为前索、侧索和后索三部分。& 前索位于前外侧沟的内侧,主要为下行纤维束,如皮质脊髓(锥体)前束、顶盖脊髓束(视听反射)、内侧纵束(联络眼肌诸神经核和项肌神经核以达成肌肉共济活动)和前庭脊髓束(参与身体)。两侧前索以白质前连合相互结合。& 侧索位于脊髓的侧方前外侧沟和后侧沟之间,有上行和下行传导束。上行传导束有脊髓丘脑束(痛觉、温度觉和粗的触觉纤维所组成)和脊髓小脑束(本体感受性冲动和无意识性协调运动)。下行传导束有皮质脊髓侧束亦称锥体束(随意运动)和红核脊髓束(姿势调节)。& 后索位于后外侧沟的内侧,主要为上行传导束(本体感觉和一部分精细触觉)。颈部脊髓的后索分为内侧的薄束和外侧的楔束。
脊髓脊髓损害主要表现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功能障碍及功能障碍等。& 运动障碍脊髓不同部位受累表现瘫痪形式不同:& 1、脊髓灰质前角或/及前根病变:,如。 2、侧索中皮质脊髓柬损害:上元瘫痪。 3、前角和侧索同时损害:产生混合性瘫痪,见于侧束硬化。& 感觉障碍1、后根损害:产生节段性感觉障碍(深、浅感觉均有障碍) 2、后角损害:表现为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即同侧痛温觉障碍,深感觉及部分仍保留,是由于和部分触觉纤维不经后角而直接进人后索;如病变累及两侧常有明显束带感。& 3、白质前连合损害:损害两侧脊髓丘脑束的交叉纤维,表现为对称性节段性痛温觉丧失,而触觉因有未交叉的纤维在后索及前索中直接上升,故无明显障碍,称为感觉分离现象。 4、脊髓丘脑束损害:引起传导束型感觉障碍,表现为对侧损害节段平面以下痛温觉减退或消失,深感觉保留。5、后索损害:病变平面以下同侧深感觉及部分触觉减退或缺失,行走如踩棉花感(感觉性)见于脊髓痨。 脊髓半侧损害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syndromes) 病变同侧损害节段以下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和同侧深感觉障碍、病变对侧损害节段以下痛温觉减退或丧失,而触觉存在,病变侧损害节段以下血管舒缩功能障碍。由于后角细胞发出的纤维先在同侧上升2、3个节段后再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组成脊髓丘脑束,所以产生对侧传导束型感觉障碍的平面较脊髓受损节段的水平低。& 脊髓横贯性损害表现受损节段以下双侧感觉、运动全部障碍、大小便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当脊髓受到急性严重的横贯性损害时,早期呈(spinal&shock),表现肌肉松弛、肌张力低、腱反射消失、病理征阴性和尿潴留等,一般持续1—6周;以后逐渐进入高反射期,表现为增高、亢进、病理征阳性和反射性排尿等。& 1、脊髓各节段横贯性损害临床表现& 脊髓受损节段的判断主要是依据:刺激症状、感觉障碍平面、肌肉萎缩、反射改变、棘突压痛及扣击痛、辅助检查。 脊髓的五个主要节段损害的表现是: (1)&高颈段(C1—4):出现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四肢呈痉挛性、括约肌障碍、四肢无汗。常伴枕部疼痛及头部活动受限。引起高颈髓损害的最常见的病因是环枕部畸形&、外伤和炎症等。&(颈椎推拿后四肢瘫) C3—5损害可出现膈肌瘫痪、呼吸困难,有些病变可由枕骨大孔波及后颅凹,引起延髓小脑症状,如吞咽困难、饮水咳呛、共济失调、眩晕及眼球震额,甚至波及的心血管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占位性病变可阻塞小脑延髓池而引起增高。 (2)颈膨大(C5—T2):双上肢呈周围性瘫痪,双下肢呈中枢性瘫痪,病变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括约肌障碍,上肢有节段性感觉减退或消失,可有向肩部及上肢放射性根痛。 C8—T1侧角受损时产生同侧Horner征& 上肢腱反射改变有助于病变节段的定位: C5或C6病变:反射减弱或消失,而肱三头肌反射亢进。 C7病变:肱二头肌反射正常而反射减弱或消失。& (3)胸髓(T3—12):双上肢正常,双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病变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出汗异常,大小便障碍,伴相应胸腹部根痛或束带感。T4、5水平是血供较差、易发病部位,感觉障碍水平有助于判断病损的部位,T4相当于乳头水平&T6&剑突水平&T8肋缘水平,T10平脐&T12在腹股沟水平。 腹壁反射:对应的脊髓:上腹壁反射T7—8、中腹壁反射&T9—10、下腹壁反射:T11—12& 如:T10病变,下半部腹直肌无力,上半部肌力正常,患者仰卧用力抬头时,可见脐孔被上半部牵拉而向上移动,称为Beevor征。 (4)腰膨大(L1—S2):受损时出现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双下肢及会阴部感觉丧失,大小便功能障碍, 损害平面:L2—4时膝反射消失 S1—2时踝反射消失 S1—3受损出现腰膨大上段受损:神经根痛区在腹股沟或下背部 下段受损:根痈表现为(5)脊髓圆锥(S3—5和尾节):无下肢瘫痪及锥体束征,肛门周围及会阴部皮肤感觉缺失,呈鞍状分布, 髓内病变:分离性感觉障碍,肛门反射消失和性功能障碍,脊髓圆锥为括约肌功能的副交感中枢,故圆锥病变可出现。 (6)马尾:下肢可有下性瘫痪,损害症状及体征可为单侧或不对称,根性痛多见且严重,位于会阴部、股部或小腿,大小便功能障碍常不明显或出现较晚。
脊髓躯体运动功能
屈肌对侧伸肌反射
肢体的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该侧肢体出现屈曲运动,关节的屈肌收缩而伸肌弛缓,称为屈肌反射。屈肌反射具有保护性意义,使肢体屈缩而避开伤害性刺激。屈肌反射的强度与刺激强度有关,例如足部较弱的刺激只引起踝关节的屈曲;刺激强度加大时,则和髓关节也可发生屈曲。如刺激强度更大,则可在同侧肢体发生屈肌反射的基础上,出现对侧肢体伸展的反射,称为对侧伸肌反射。动物的一侧肢体屈曲,对侧肢体伸直,以利于支持体重,维持姿势。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的中枢均在脊髓。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块发生收缩,称为牵张反射。由于牵拉的形式不同,肌肉收缩的反射效应也不相同,因此牵张反射又可分为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类型。
脊髓创伤脊髓颈部或背脊受到袭击、脊髓被移动或是以其他方法令脊髓破裂都可构成。脊椎骨或椎间板可被破碎,而脊髓也会被尖的碎骨扎破。通常脊髓创伤的病患者会失去身体某部份的感觉。一些患病较浅的脊髓创伤病患者有机会只会失去控制手部和脚部的能力。但更多于脊髓受到严重创伤的病患者在创伤下会出现、四肢瘫痪或是全身瘫痪。 脊髓中的上运动神经元轴突的损坏可产生典型样式的身体同侧的亏损,这包括反射亢进、张力亢进或肌肉软弱。下运动神经元的损坏可令它产生典型样式的亏损。与其让整个侧面的亏损,不如让与样式有关的肌刀受到损伤的影响。另外,下运动神经元的创伤可导致肌肉软弱、张力减退、反射减退及肌肉萎缩。 脊髓中有两个部份较容易被伤害,它们是(C1-C7)及(L1-L5)。急性脊髓炎急性脊髓炎是非特异性炎症引起脊髓白质脱髓鞘病变或坏死,导致急性横贯性脊髓损害,也称为急性横贯性,以病损水平以下肢体瘫痪、传导束性感觉障碍和尿便障碍为临床特征。亦称急性非特异性脊髓炎,同病变常为脊髓横贯性损害,故又称横贯性脊髓炎。本病属常见的脊髓疾病,一年四季各地均有散在病例发生,但以夏秋季较多,冬季少见,多数病例来自农村。 脊髓肿瘤椎管内肿瘤(intraspinaltumor)包括起源于内不同组织如脊髓、神经根脊膜或椎骨的各种瘤样病变。的发病率较颅内肿瘤明显降低,其中成人较为常见的脊膜瘤和神经纤维瘤在儿童尤为罕见而胚胎残余组织的肿瘤(上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则好发于儿童期。可发生在脊椎的任何节段临床主要表现为肿瘤所在平面的神经根损害及该水平以下的长束受累的症状和体征。 脊髓空洞症,顾名思义就是脊髓内有空洞形成,是一种缓慢进展的脊髓退行性病变。大部分学者认为本病由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空洞的形成可能是由于机械因素,在压力影响下从沿着进入脊髓内所造成,由于脊髓形成病理性空洞并有胶质生成,所以其正常的功能如感觉传导、运动传导、躯体营养反射活动等就会发生明显的障碍。此外本病也可以发生在延髓,出现延髓空洞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26次
参与编辑人数:14位
最近更新时间: 01:32:34
贡献光荣榜神经系统总论和脊髓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神经系统总论和脊髓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19.08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背根神经节解剖及其成像研究进展_张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背根神经节解剖及其成像研究进展_张勇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脊髓神经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