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片显示腰4 5椎间盘突出症状,这严重吗?

>> >>医生诊断结论:腰4-5、腰5骶1椎间盘突出;腰2-3、3-4椎间盘膨出
医生诊断结论:腰4-5、腰5骶1椎间盘突出;腰2-3、3-4椎间盘膨出
病情描述:
我老婆腰疼,拍片后医生诊断结论:腰4-5、腰5骶1椎间盘突出;腰2-3、3-4椎间盘膨出。
医生提醒:微信加医生为好友,快速帮您诊断
医生建议:你好!最好的办法是到医院进行住院治疗。同时可以使用辅助药物宁胶囊,湿骨痛宁胶囊适用于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先天性骶椎裂、骨坏死、跌打损伤后遗症、风湿性及、关节腔积液,骨质增生等骨关节病。口服,一次5粒,一日3次。若用药后症状无改善,或出现其他严重症状时,应去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后再进行治疗。
(不少于10个中文字符)
直购热线:400-
可能相关的药品
向专家医生提问万名医生在线,十分钟内快速回复!
请输入您的问题
看过本问题的人还看过
最常用的 中医科 用药指导
亲爱的顾客:
如紧急,请拨打订购热线400-咨询健客网专业药师。
无需注册,免费提问!请在此提交你的问题,即有万名医生10分钟内为你解答!专家您好:我爸爸已经80岁了,去年因腰痛去医院检查确诊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医生要求拍片,片中反应他的第四根和第五根腰椎间盘突出比较严重,医生建议买了腰带,经过四个月的针灸推拿治疗有所好转,不过中间有两次反复,现在都不知道该如何治疗了。听朋友介绍曹新华牌薏辛除湿胶囊,请问这药能有效果
专家您好:我爸爸已经80岁了,去年因腰痛去医院检查确诊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医生要求拍片,片中反应他的第四根和第五根腰椎间盘突出比较严重,医生建议买了腰带,经过四个月的针灸推拿治疗有所好转,不过中间有两次反复,现在都不知道该如何治疗了。听朋友介绍曹新华牌薏辛除湿胶囊,请问这药能有效果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您好!建议请骨科或针灸科继续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安全有效。
广告宣传可信可不信.需要体会.最简单的方法是微创埋线.典型病例 万XX 男 82岁 退休工人。腰腿疼痛30余年,诸医皆以风湿关节炎,腰腿疼、坐骨神经痛治疗,长年以针灸、中药、火罐、外敷药膏、按摩治疗均只能暂时好转。日因病重不能行动,其子女来院求治,笔者随家属上门应诊。主诉:两月来因腰腿疼难以行动卧床不起,右侧臀部及大腿外侧至足背外侧胀痛不能着地,右侧腹股沟痛不可触,多处治疗无效,故来诊。查胸8-腰5椎明显右弯,L3-L4-L5-S1椎骨旁明显压痛並放射至右下肢后及腓侧;直腿高抬试验35度阳性,加压试验阳性,足背伸力减弱。腰椎X片显示:L1-L5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CT::显示:L3-L45-S1向右后突出,右侧神经根受压,骨质疏松。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骨质疏松症。治疗:羊肠线穴位埋植 取穴 肾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秩边、承扶、殷门、委中、足三里、承山、昆仑,一次/周&4次/1疗程;骨椎康丸(自制)1袋 3次/日、1丸/次。嘱治疗后回家上床平卧,忌生冷、感冒受凉。二诊由子女搀扶入室,自诉腹股沟剧痛,原方埋线加急脉穴,出针后即觉痛失。三诊后患者自行步入诊室自诉病已愈。患者经一个疗程治疗后半个月,家属来院告知,其父已能骑自行车到30公里外峨嵋山市游玩。随访三年未复发。微创埋线经穴疗法治疗LDH,目前尚无系统、规范和行之有效的论述,本文显示,该项技术临床治愈效果显著,特别适用于社区、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它具有简、廉、便、捷、效,易学易行,安全可靠的优点。而且对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治愈率效果也十分显著。它有利于减少患者病痛、减少医疗费用开支。近年,乐山市城区、农村及周边如峨嵋、沙湾、犍为、夹江、井研、沐川、丹陵、雅安、成都市、自贡市乃至云南、山东、深圳、河南等地,均有耗资上万元,久治不愈的患者闻讯纷纷上门求治,绝大部分患者均在两三个月左右迅速治愈,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本组病例还显示,该疗法对腰椎呈游离型病变,患病10余年,久治不愈者无效。
严重肾虚,服壮腰健肾丸几个月。
颈腰康胶囊可以吗?
可以,也可以服桂附地黄丸,要重温肾阳医治。
好,谢谢了!
如果病人神经根症状不明显,应考虑腰痛由退行性病变等综合因素所致,建议继续行针推理疗,可配合服药,服药可咨询就诊医生。
好的,谢谢了!
埋线疗法治愈不犯,我的空间有详细介绍。
吃药副作用大,改成直接贴膏药比较合适,而且你父亲年纪也比较大了,贴膏药比较安全(⑨珠堂)
我建议你父亲以80岁了,过用除湿药会血燥。你父亲应该事以高是精气以虚,主要是经补虚来治,有补中益气汤,黄芪地黄丸,六味黄丸等等,一定不能以除湿为治之。
我来回答应该有效果
口服药,经过肠胃吸收,药效达到患处的很有限,而且伤肝伤胃。最好采用中药外敷,安全有效没有副作用
腰椎病 手术治疗效果最佳 但是年纪大了 建议保守治疗 病人会经过长期的过程,针灸理疗 会减轻病痛,并不代表医好了。这个是让病人长时间调整生活习惯,多活动。增强骨头韧性,可以吃点强筋骨的
腰4-5椎间盘突出占腰疼的比例最大..吃药打针康复治疗有效但短暂..岁数不影响,身体条件若允许,建议做微创介入治疗.效果快不复发,根除的效果..
我就是针灸专科医师,主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你爸爸年龄大了,吃药还要注意血压,我建议吃“独活寄生丸”配合“通心络胶囊效”果好。
首先你要明白症状的根本所在,因为一个人的气血不通,血液不循环,才会引起硬膜囊受压,导致椎管狭窄造成压迫神经引起的疼痛和麻木症状!为什么有些患者和正常人没有什么其别,这就是和一个人的血液循环,气血不通有很大关系。为什么你理疗方面有好转,症状又反反复复,说白了,只是缓解,时间长了,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引起硬膜囊受压造成坐骨神经痛,又疼痛回来,严重脚会麻木,麻木到脚底,很容易造成小腿肌肉萎缩变形,严重甚至会瘫痪!治疗首先要修复压迫的神经根改善和提高脊椎的供血量、供氧量.治疗记得不能采用止痛药或者封闭针含有激素的药物治疗。副作用很大,使用多了,骨头会黑,会有骨质疏松症!邓氏草药外敷,效果不错的。
等待您来回答
其它疾病领域专家腰椎间盘突出症(转)
腰椎间盘突出症(转)
什么是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亦称为髓核突出(或脱出),或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腰腿痛。最早有记载的是Kocher在1886年解剖一个从30m高跌下的患者,看到了椎间盘突出。本病主要是由于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的组织,如脊神经根、脊髓等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与年龄、性别、职业有关系吗?
  腰椎间盘突出症好发于青壮年,其中约有80%发生在20~40岁之间,因为椎间盘的退化,特别是纤维环的退变此时已经开始,加之青壮年的运动量相对大,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的机会也多。另外腰椎间盘突出症也可发生在20岁以下及60岁以上者。
  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男性,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一般认为男性与女性之比为4~12∶1,这主要是因为男性劳动强度大,腰部活动范围较大,腰椎劳损重、退变重等原因。女性产前、产后及更年期为腰椎间盘突出的危险期,特别是怀孕后期,由于腹内胎儿不断长大,造成孕妇腰椎过度前凸的姿势,而增加了腰部的负担。产后由于内分泌的改变尚未恢复,骨关节及韧带都较松弛,也易发生腰椎间盘突出。更年期妇女,因为内分泌的改变,骨质疏松及骨关节、韧带退化等,也可导致发病率增高。
  从职业上来看,以往认为工人发病者居多,但目前各人体力劳动不能完全以工、农、干部区别,经常从事弯腰劳动,驾驶员的腰部颠簸和右侧手足劳累重,皆易导致腰椎间盘受损。一般认为从事重体力劳动者椎间盘退变重。但是,脑力劳动者的发病率也并不很低,这可能与脑力劳动者长期处于坐位和活动量相对少有一定关系。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典型症状是腰痛及腿部放射性疼痛。但由于髓核突出的部位、大小、椎管管径、病理特点、机体状态及个体敏感性等不同,临床表现也有一定差异。
  (1)腰痛:95%以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有此症状。患者自觉腰部持续性钝痛,平卧位减轻,站立则加剧,一般情况下尚可忍受,腰部可适度活动或慢步行走,另一种为突发的腰部痉挛样剧痛,难以忍受,需卧床位息,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2)下肢放射痛:80%患者出现此症,常在腰痛减轻或消失后出现。表现为由腰部至大腿及小腿后侧的放射性刺激或麻木感,直达足底部。重者可为由腰至足部的电击样剧痛,且多伴有麻木感。疼痛轻者可行走,呈跛行状态;重者需卧床休息,喜欢屈腰、屈髋、屈膝位。
  (3)下肢麻木、冷感及间歇性跛行:下肢麻木多与疼痛伴发,少数患者可表现为单纯麻木,有少数患者自觉下肢发冷、发凉。主要是因为椎管内的交感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所至。间歇性跛行的产生机理及临床表现与腰椎管狭窄相似,主要是由于髓核突出的情况下可出现继发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病理和生理学症状。
  (4)马尾神经症状:主要见于中央型髓核脱出症,临床上较少见。可出现会阴部麻木、刺痛,大小便功能障碍。女性可出现尿失禁,男性可出现阳萎。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失控及双下肢不全性瘫痪。
  腰椎间盘突出症好发于哪些位置? 
  腰椎间盘突出症,90%以上涉及最下两个椎间隙。国内外都以下位两个椎间隙多见,这一方面是因下位两个间隙劳损重,退变多,易突出,另一方面是腰5及骶1神经在椎管内分别跨越下位两个椎间盘,当椎间盘突出时,压迫牵拉神经根产生典型的临床症状,易于被临床发现。
  有人通过研究髂嵴间线高低与下腰椎间盘退变的临床相关问题,证明腰5骶1或腰4~5椎间盘退变率与髂嵴间线的位置高低有关。髂嵴间线高者,腰5骶1退变差,而腰4~5退变重;髂嵴间浅低者,腰5骶1退变重。
  另外,多数统计资料显示,腰椎间盘突出容易发生在左侧,主要原因可能是多数人在运动和劳动时,右手用力,右侧腰背肌肉紧张力较强,椎间盘相应在右侧所受的压力较大,挤压的力量传导至左侧,可使左侧纤维环撕裂,并将髓核挤至左侧而造成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出现哪些体征?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体征有两组,一组是腰部及脊柱体征,另一组是神经根体征。
  (1)腰部及脊柱体征
  ①脊柱侧弯:患者脊柱多有侧弯,侧弯是使神经远离突出物,使压迫缓解,减轻疼痛的保护性措施。
  ② 腰椎曲度改变: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甚至可向后凸,这也是为减轻疼痛的一种保护性措施。
  ③脊柱活动受限:脊柱各方向活动,如后伸、前屈、侧弯及旋转,均有不同程度限制。
  ④压痛点:腰椎间盘突出症棘旁可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压痛明显处在患侧相应棘旁。有人统计:压痛有放射痛的出现率为61.5%,只有压痛而无放射痛的为38.5%。
  (2)神经根体征
  ①直腿抬高试验:其阳性率为90%以上,且都在15°~65°之间即出现放射痛,对本症是一个有用的体征。
  ②抬头屈颈试验:患者仰卧,双下肢伸直平放,慢慢抬头屈颈,此时出现下肢放射性痛即为阳性。
  ③感觉障碍:被挤压的神经根支配区有感觉(包括痛觉、触觉及温度觉)障碍。椎间盘突出主要侵及下位两条腰神经及骶1神经根,确定感觉改变区,有利于定位。
  ④运动障碍:受侵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功能常减低。腰4~5椎间盘突出压迫腰5神经根,使所支配的趾背伸力减弱,占病例总数的71.5%。骶1神经根受损时,趾及足跖屈力减弱,常不能单用患侧足尖着地站立。
  ⑤反射改变:膝反射在腰3、4椎间盘突出症时可降低,在腰4、5椎间盘突出时可无改变,但也可出现亢进或减退。腰5骶1突出时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者可达85%。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什么会发生脊柱侧弯?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脊柱侧弯,多数患者弯向患侧,少数弯向健侧。这主要是因为髓核突出的位置不同,神经根为躲避髓核的压迫,以减轻疼痛症状,保护性地使腰部脊柱发生不同方向的侧弯。
  椎间盘和椎体的关节突是脊柱运动的基础,椎间盘髓核的张力和关节突关节的压力及周围韧带的张力,在脊柱处于任何状态体位时都是互相平稳地保持椎体之间关节的稳定,构成脊柱的内在平衡。脊柱前、后、侧方的肌肉群是控制脊柱活动的主要力量,可使脊柱在各个姿势维持协调和稳定,称之为外在平衡。人直立时,从前后方位看脊柱应正直无侧弯,一旦髓核突出,破坏了脊柱的内在平衡,会使内、外平衡失去协调,导致两个椎体相对位置改变。椎体位置改变导致棘突和关节突的相对位置改变,表现为棘突偏歪和关节突错缝,使脊柱在外观上发生侧弯。此外,髓核突出后,腰肌都有不同程度的痉挛,腰肌痉挛若是单侧的,则对侧腰肌相对松弛,故发生侧弯,如双侧腰肌痉挛,可使腰部生理性前凸加深或变直,或向后弓腰。所以腰肌痉挛不仅可改变腰部的生理弯曲,还可造成侧弯。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有哪些压痛点?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常在腰部和腿部有压痛点,腰部压痛点常在患椎旁和椎间盘所在间隙,腿部压痛点沿坐骨神经走向,可在下列穴位上找到:
  居:在髋部,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环跳: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
  委中:在 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承山,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飞扬:右小腿后面,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直上7寸处。
  临床上常取这些穴位进行针灸、按摩、理疗等治疗,以缓解病情。
  什么是直腿抬高试验? 
  患者双下肢伸直仰卧,检查者一手托于一侧腿踝部的后方,另一手压于膝前方,在保持膝关节伸直的同时,用托于踝部的手将下肢徐徐抬高,直至患者感到下肢有放射性疼痛及检查者感到有明显阻力,此时下肢与床间所形成的角度,即为直腿抬高度。
  一般正常人直腿抬高可达90°左右,并且不发生疼痛,直腿抬高的程度在个体间可有较大差异,舞蹈演员、练武功者、杂技演员等直腿抬高往往可超过90°,幼年人、青年人直腿抬高也常大于中、老年人。如抬不到70°
,患者即有电击样疼痛或腰痛,即为试验阳性。
  直腿抬高试验有何临床意义? 
  直腿抬高试验多用于腰椎间盘突出、腰椎侧隐窝狭窄、腰椎后小关节增生、腰椎神经根管狭窄及黄韧带肥厚等刺激或压迫腰神经根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其原理是当直腿抬高时,坐骨神经受牵拉而紧张,加重了突出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和刺激。坐骨神经来源于第4、5腰部神经根及第1、2、3骶神经根,临床最多见的腰4、5之间的椎间盘突出压迫的是第5腰神经根,引起的疼痛和麻木感主要在小腿外侧,而腰5
骶1间的椎间盘突出压迫的是第骶1神经根,引起的疼痛和麻木感常以小腿后侧为主。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都呈阳性,如上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此试验可能是阴性。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X线表现有哪些? 
  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就是拍腰椎正侧位X线片。它除了可帮助诊断,还特别有助于与其他疾患的鉴别诊断。例如:腰椎结核、肿瘤、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退变性骨关节病等,均可通过X线片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大致区分。因为椎间盘纤维环及髓核均属软组织,所以,X线片上是不显像的,看不出髓核是否突出,因而有的医生认为腰椎间盘拍X线片主要用于排除腰椎肿瘤、结核、畸形等,其实不然,虽然纤维环、髓核不显像,但由于椎间盘突出,引出腰椎部位许多改变。根据这些,通过X线片,再结合查体,可以帮助推断是否有椎间盘突出,常见的改变是:
  (1)序列的改变:最常见的是腰椎侧弯畸形,有时X线片表现生理弯曲消失而无侧弯。
  (2)椎间隙的改变:随着腰椎侧弯的出现,椎间隙也出现不等宽,凹侧窄、凸侧宽,前方窄、后方宽。突出的椎间盘不一定是椎间隙变化最明显的部位,而常是在变化最明显间隙的下一个间隙是突出间隙。椎间隙绝对变窄是椎间盘退化所引起的,病史较长的椎间盘突出症,可有此变化,但结核也可使椎间隙变窄,且结核的椎间隙变窄更为多见。
  (3)椎体后翘和骨质增生唇样变:这种征象对诊断有重要意义,后翘与唇样变不同,它是椎体后缘稍稍突出而无骨质增生硬化。唇样变是椎间盘退行性变或突出后引起椎体缘软骨增生和韧带附着处骨化而形成骨性突起。
  (4)"游离"骨块:椎体后缘游离骨块比较少见,骨块向后突出或游离在椎管内。
  (5)脊柱不稳:在侧位片上若发现椎体后缘的序列在两个椎体间有轻微的前后移位时,应高度怀疑腰椎不稳,椎间盘突出时有时发生椎体不稳。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影像检查有哪些?
  X线检查是最老的影像检查法,目前仍是一种不能取代的方法。
  特种造影检查也是较老的技术,但诊断准确率较高,即使有了CT等检查方法的出现,它的确诊率也不比CT差,目前仍是不能废除的一种检查方法。常用的有脊髓造影、髓核造影、静脉造影、硬膜外造影、神经根造影等。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带有危险性、诊断符合率较低的方法已极少使用。
  B型超声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是近10年来的事,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B超在各医院普及率高,操作简便,无痛苦,无创伤,可反复检查。有报道B超的准确性可达80%左右,B超还可和椎管造影相结合而提高诊断率。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简称CT),主要是通过多个或单个X线束对腰椎部位进行断层扫描,根据穿透各种不同组织后的
X线强度不同,再通过转换装置和电子计算机处理而呈现特殊的断层图像。CT为非侵入性检查,患者无痛苦,可较明确地反映突出的部位,但因检查节段不能过多,需先准确选定检查节段,而且由于CT扫描仅代表几个断层的断面,所以,有时会将几个断层间的病变遗漏。
  磁共振主要是通过测定各组织中运动质子的密度差来判定病变部位,诊断范围较其他检查更为广泛,对病人无危害,诊断准确率也高,但它对含水少的组织显影还不如CT清楚,故应与
CT配合使用,诊断更准确。
  什么是椎管造影 ? 
  椎管造影是利用碘剂或空气作对比剂,注入蛛网膜下腔(髓腔造影)或硬膜外腔后,照X线片以显示其中病变的检查法。椎管造影术不但对诊断腰椎间盘髓核突出有很重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能排除椎管内肿瘤及其他占位性病变。但因为造影剂能刺激蛛网膜,多少要产生一些症状。故拍片后或手术时应将注入的造影剂尽量吸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问题是突出物压迫神经根,及随之而产生的神经根周围无菌性炎症。理想的方法是既解除压迫,又促使炎症消退,且不增加病人痛苦。若压迫未能完全解除,只要炎症消退,也可获得基本治愈,临床上治疗方法很多,但对不同的患者应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适宜的方法进行治疗。
  从西医角度来看,治疗方法可分为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两大类。常用的非手术疗法包括:卧床休息法、牵引法、挤破疗法、硬膜外腔注射氢化考的松类药物、椎间盘内注射氢化考的松、经皮腰椎间盘吸出法、髓核溶解治疗。手术疗法则包括融合术、减压术、后路手术等。
  从中医角度来看,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有中草药、膏药、针灸、推拿按摩等,均为非手术疗法,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推拿按摩。
  哪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不宜手术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大部分经过正规的保守治疗,均可治愈,一般只有约20%的患者需手术治疗,下例情况的患者不宜采取手术治疗。
  (1)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较轻,休息后可明显好转,病程虽然可持续较长时间,但对生活工作影响较小,容易治愈者。
  (2)腰椎间盘突出症首次或多次发作,但疼痛不是十分剧烈,未经过保守治疗者。首次发病者,除了患者有明显的马尾神经损害症状(即下肢肌力减弱,甚至瘫痪,相应的感觉障碍及麻木、过敏等感觉异常,小便失禁,排尿障碍等症状),否则不宜手术。
  (3)全身或局部的情况不适宜手术的患者,如年龄偏大,身体状况欠佳,或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有广泛的肌筋膜炎、风湿等症状者。
  (4)未曾明确诊断的患者,如有的患者临床怀疑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不十分典型,椎管造影或CT、MRI等均未发现有椎间盘突出者,这时可边观察,边治疗,不宜手术治疗。
  (5)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病变或糖尿病,或有麻醉禁忌症的患者,不宜手术治疗。
  但上述情况也不是绝对的,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适当的治疗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哪些手术适应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疗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为常用的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措施,手术可较彻底地消除压迫脊神经等周围组织的突出物,从根本上解除腰腿部的临床症状。那么哪些腰椎间盘突出症应采用手术疗法治疗呢?以下几种情况是手术的适应症:
  (1)症状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经非手术疗法治疗无效;或症状严重,不能接受牵引,按摩等非手术疗法治疗者。
  (2)有广泛肌肉瘫痪、感觉减退以及马尾神经损害者(如鞍区感觉减退及大小便功能障碍等),有完全或部分截瘫者。这类患者多属中央型突出,或系纤维环破裂髓核碎块脱入椎管,形成对神经根及马尾神经广泛压迫,应尽早手术。
)伴有严重间歇性跛行者,多同时有椎管狭窄症,或X线平片及CT图像显示椎管狭窄者,非手术疗法不能奏效,均宜及早手术治疗。
  (4)合并腰椎峡部不连及脊椎滑脱者,宜手术摘除病变髓核组织,同时作对侧椎板及棘突间植骨融合术。
  (5)对反复发作的中青年患者,为使其尽快恢复劳动能力,可适当放宽手术指征。对老年及体弱患者手术适应症应从严掌握。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如何选择麻醉方法?
  麻醉方法的选择各家不一,有全麻、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腰麻、局麻和复合麻醉,有局麻加腰麻、局麻加全麻等。
  麻醉的根本目的是使病人在无痛下顺利迅速地完成手术。医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手术方式来选择麻醉,各种麻醉均有优缺点。
  (1)全麻:目前对于一般腰椎间盘突出的手术方法已很少采取此种麻醉。但在用显微外科的手术方法作髓核摘除时,为了使病人保持术野部位不活动,需用全身麻醉。
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能使病人在术时无痛,但在牵拉神经根时有镇痛不全的表现。若是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需经切开硬膜摘除髓核时,则不适宜。因硬膜外高浓度大剂量麻醉用药进入蛛网膜下腔,将导致脊髓麻醉用药量过度,易发生麻醉意外。
  (3)腰麻:产生脊髓麻醉的效果,不仅受累神经麻醉,整个马尾神经也全部麻醉。
  上述两种麻醉,均要求术前和术中准确定位神经受压部位。同时术中万一误伤神经也不易为术者所察觉。
  (4)局麻:在局部浸润麻醉下进行手术,当牵拉神经根时患者甚痛。其优点为依据术中所见及患者清醒的感觉状况下,来正确定位受累的神经根,并能发现临床和X线检查遗漏的髓核突出,可以避免误伤神经根。
  由于牵拉神经根局麻的镇痛较差,为此在确定病变部位和范围后,摘除髓核时,可用普鲁卡因50mg注入蛛网膜下腔作腰麻或用氯胺酮50mg静脉内注入全麻,发挥短暂完全的镇痛作用。在此时间内牵开神经根后摘除髓核。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后应注意什么?
  有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手术后,认为引起疾病的病灶已清除,身体即可恢复如正常人一样健康。其实,手术只是将腰椎间盘突出的那部分,也就是无法还纳回原位的那些突出物除去,是加速治疗进程的一种方式,也就是使症状较为严重的患病机体恢复到一个较为理想的程度,以利于患者进一步用其他康复手段来巩固和增强疗效。手术后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手术后患者需严格卧床休息,床铺最好用硬板床,卧床时间约为4~5周,可根据患者年龄、体质及切除组织范围而定。②手术后早期翻身应由护理人员协助,不宜自行强力翻转,以保证腰部筋膜、肌肉、韧带愈合良好。③充分卧床休息后,可在合适的腰围保护下,下地做轻度活动,如手术中有植骨,则宜用石膏背心固定3~4
个月,待植骨充分愈合后再下地活动。④在恢复期,患者要逐渐加强腰背部肌肉力量的锻炼,并注意纠正不良姿势,注意腰背部活动的自我保护,以防止疾病复发。⑤手术后,脑力劳动者可在2~3个月后逐渐恢复工作,体力劳动者则应在3~4个月后才能开始工作。工作应由轻到重,工作时间由短到长,并避免做强烈的弯腰或负重活动。
  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会有并发症吗?
  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椎间盘摘除术,要求术者要良好地掌握局部解剖基础知识,有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轻柔而精细的手术技巧以及随机应变处理意外情况的能力。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病例中,少数患者由于诊断定位、操作技术等原因,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合并症,这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影响了手术的效果,甚至出现患者因手术并发症而死亡。但是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详细检查,明确定位,术中认真操作,遵守术后注意事项,那么手术合并症是可以避免和尽可能减少发生的。
  常见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并发症有哪些?
  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见并发症有以下几类:
  ( 1)感染:是较为严重的合并症。尤其是椎间隙感染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很大,恢复时间长,一般感染率为1 4
%左右。主要表现是:原有的神经痛和腰腿痛症状消失,5~14天后发生剧烈的腰痛伴臀部或下腹部抽痛和肌肉痉挛,不能翻身,痛苦很大。
  (2)血管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时血管损伤,主要发生在经后路手术摘除椎间盘时造成。若经前路腹膜内或腹膜外摘取椎间盘时,由于暴露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或髂总动、静脉,反而不易误伤这些大血管。血管损伤的原因,多系用垂体钳过深地向前方摘除椎间盘组织,结果组织钳穿过前侧纤维环,钳夹大血管后造成血管撕裂伤。
  (3)神经损伤:腰椎间盘突出时,受压神经根本身即因椎间盘组织的压迫,髓核物质的化学性刺激而充血、水肿、粘连等呈不同程度的神经损伤,因此在手术后,可有神经症状较前加重的可能,有的则是因手术操作而引起的神经损伤。神经损伤可分为:硬膜外单根或多根神经损伤、硬膜内马尾神经或神经根损伤、麻醉药物损伤。
  (4)脏器损伤:腰椎间盘摘除时,单纯脏器损伤少见,几乎均是血管损伤时伴有其他脏器损伤,如输尿管、膀胱、回肠、阑尾等。
  (5)腰椎不稳:在行腰椎间盘切除术的一部分病人中,坐骨神经痛消失而腰痛持续存在,其中一些原因是由于腰椎不稳,表现在腰椎前屈时出现异常活动。所以对于腰痛症状严重的,在功能性运动腰椎摄片时,有明显脊柱异常活动的病人,应行脊柱融合术,解决脊柱不稳定所致的腰痛。
  (6)脑脊液瘘或脊膜假性囊肿:多由于经硬膜内手术,硬膜缝合不严,或硬膜切口处不缝合而用明胶海绵覆盖硬膜切口处。脑脊液瘘多在术后第3~4天时发生,除应用大剂量抗菌素及保持切口敷料干净外,局部采取加压包扎措施,即在更换敷料后,将其四周及中央用宽胶布加压固定,约2~3天后可停止。硬脊膜假性囊肿多在术后几个月内出现腰腿痛,在手术疤痕处或腰骶部有球形囊样物与硬膜粘连。肿物囊壁薄而发亮,呈粉红色,肿物边缘增厚,肿物有微孔和椎管由硬膜下腔相通。压迫囊样肿物,可引起坐骨神经痛。发现脊膜囊样肿物应防止破溃引起蛛网膜下腔感染,并应行硬膜修补术。术后卧床取头低足高位7~8天,待硬膜修补处愈合。手术效果良好。
  育龄妇女腰椎手术后还能生育吗? 
  育龄妇女患腰椎间盘突出症需要手术时,有些担心腰椎手术后是否会影响生育。从较直接的角度讲,手术位置与女性子宫并无什么关系,所以术后是不会影响生育的。但是,妇女妊娠过程中,渐渐增大的腹部体积所构成的重量及距椎间盘中央的力臂延长可使腰部负荷增大,这对正常怀孕妇女已构成较大负担,对于腰椎术后怀孕妇女来说,术后腰椎本身已存在一定不足,再加上妊娠的负担,腰部负担会更重一些,甚至会出现严重的腰痛,有的会刺激脊神经等组织传导至下肢而引起下肢疼痛,但孕妇只要休息就会有好转,分娩之后,这种症状也会消除。
  所以,做过腰椎手术的育龄妇女,在妊娠期间应注意自我防护,如保证休息及较好地注意身体姿势等,而且产后也要特别注意腰部防护,以避免腰痛的复发。
  腰椎牵引是怎么回事? 
  腰椎牵引是利用牵拉力与反牵拉力作用于腰椎,通过向相反方向的牵拉来达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目的。腰椎牵引可使腰椎间隙增大,主要是腰3、4、5,骶1间隙。根据研究表明,腰椎间隙在牵引后较牵引前增宽1.5~2.5mm,椎间隙的增宽可使其内成为负压,加之后纵韧带的紧张,有利于突出的髓核部分还纳或改变其与神经根的关系。椎间隙的增大,关节突关节的拉开,使椎间孔恢复正常的外形,从而解除对神经根的挤压。牵引还可使腰椎得到充分的休息,减少运动的刺激,有利于组织充血、水肿的吸收、消退,还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椎间压力。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肌力检查有什么特点?  
  腰段的神经根是混合神经,即是由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两种神经纤维组成的。不仅可以支配下肢的皮肤感觉,也可以支配下肢的肌肉而产生运动。
  不同的肌肉由于不同的神经支配,下肢主要的肌肉神经支配如下:
  (1)股四头肌:股四头肌是下肢的主要伸肌,对于人体的直立的行走有重要意义,它受由腰2、腰3、腰4神经根组成的股神经的支配。当出现腰3~腰4椎间盘突出时,可影响腰4神经根,而导致股四头肌肌力减弱。
  (2)胫前肌、趾背伸肌的 背伸肌:这是踝关节及足趾的背伸肌群。主要是受由腰4、腰5神经根组成的腓深神经的支配。当出现腰4~腰5椎间盘突出时,可影响腰5神经根,而导致 背伸趾力量减弱、足背伸无力甚至足下垂等病症。
  (3)腓肠肌、比目鱼肌、胫骨后肌及趾屈肌:这是踝关节及足趾的跖屈肌群。主要是受由腰5、骶 1神经根组成的胫神经支配。当出现腰5、骶 1椎间盘突出时,可影响骶 1神经根,而导致跖屈踝关节及跖屈足趾无力,并可经常见到小腿肌肉萎缩变细等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检查分为哪几类?   
  正常人体骨骼含有大量钙盐,钙吸收X线量要比周围组织大约30~40倍,因此骨骼和周围组织有良好的天然对比。X线摄片检查可以解决多数骨科疾病的诊断需要,是骨科常用的辅助检查之一。
  对脊柱而言,X线片可以显示脊柱的形态结构,是否存在有退行性变、程度如何,是否有病理性破坏,范围有多大等等。但是单独求助于放射线检查来确定腰腿痛患者的病因,却是远远不够的,还是要依靠临床检查才行。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检查,包括有腰椎平片、各种造影及断层,以及电子计算机断层摄片(即CT)和近来才兴起的核磁共振技术(即MRI)。
  医生为腰腿痛患者进行临床检查后,往往会根据需要为患者作腰椎的X线检查,其中以摄腰椎平片为最多见,这也是目前最为常用的辅助检查之一。拍摄腰椎平片并不能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但拍摄腰椎平片对于除外腰椎结核、原发性肿瘤及转移癌等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换句话说对于腰腿痛的鉴别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造影检查是利用碘剂或空气作为对比剂,注入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后照X线片,以显示其中病变的检查法。造影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损害。体层摄影又称为断层摄影,是利用X线球管和胶片的协调移动,有目的地使身体某一平面结构显影的摄片方法。它可以逐层显示平片摄影所不能显示的细小病变和因骨影重叠而显示不清的结构。
  目前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中,电子计算机横断扫描(即CT),已经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它对于测定椎管的形态和管径有重要的价值。尤其是对于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优于其他各种检查方法,对于指导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方案也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即MRI)是一种无伤害性的多平面成像检查方法,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的准确率要高于CT检查。其影像清晰,且一般不需造影剂,亦无放射危害,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高效检查方法。但其设备昂贵,检查费用也很高,相对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若要进一步推广是有一定难度的。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正位片会有哪些病理反映?  
  在正常的腰椎正位片上,椎体排列整齐无侧弯,棘突基本在一条直线上,各椎体骨质完好无破坏,椎间隙左右等宽,关节突关节排列整齐,关节间隙清楚。无移行椎、脊柱裂等病理改变。腰椎两侧的腰大肌呈自内上斜向外下斜行的三角形阴影,且两侧对称。两侧的髂骨翼等高,骨盆对称。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正位片中,可能看到如下几方面的征象:
  (1)腰椎侧弯:侧弯多见于腰4、腰5椎间盘突出,侧弯的方向既可以凸向患侧,也可以凸向健侧。一般认为侧弯是突出物压迫神经根而引起的一种代偿性改变。当突出的髓核位于神经根内侧时,腰椎侧弯凸向健侧;当突出的髓核位于神经根外侧时,腰椎侧弯凸向患侧。腰5、骶 1椎间盘突出时,侧弯往往不明显。
  (2)椎间隙左右不等宽:侧弯凸侧的椎间隙增宽。这也是一种代偿反应,而不是因突出物占位所致。此征象对于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无特殊意义。
  (3)骨盆倾斜:这是常见于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一种保护性姿势。
  不同的患者会因年龄、病程或是先天因素等诸多因素的产生不同的X线表现,其中棘突偏歪,特别是第5腰椎棘突扭曲,往往是由于发育的结果。其对于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无特殊的临床意义。此外,一些腰椎先天发育畸形,如腰椎骶化、骶椎腰化、隐性脊柱裂、腰3横突肥大等都会在X线正位片上有较为明确的反映。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侧位片会有哪些病理表现?  
  腰椎侧位片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的重要价值要高于正位片。
  在正常的侧位片上可以看到,腰椎有向前的生理凸出,骶椎有向后的生理凸出。自胸
12椎体后下缘至骶1椎体后上缘作一连线,另沿各腰椎椎体后缘作一弧形线,二者成弓形。椎间隙前宽后窄,呈楔形。椎间隙的宽度,除腰5、骶 1椎间隙以外,均是下一个椎间隙较上一个椎间隙宽。即腰4~腰5椎间隙较腰3~腰4椎间隙宽,腰3~腰4椎间隙较腰2~腰3椎间隙宽。椎间孔自上而下逐渐变狭窄,至腰5椎间孔常呈耳形。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尖端位于上位椎体下缘水平以下。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侧位片中常可看到如下征象:
  (1)腰椎生理前凸的改变:腰椎生理曲度可消失,严重者可出现与正常前凸相反的后凸。这是由于为了减轻对神经根及硬膜的压迫而产生的保护性反应。
  (2)腰椎间隙的改变: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侧位片中,可表现为除了腰5、骶 1椎间隙以外,下一间隙较上一间隙窄。初期椎间隙表现为前窄后宽,中晚期表现为椎间隙明显变窄,这意味着纤维环破裂,髓核脱出。
  (3)突出部上下两个椎体前缘骨质增生:由于椎间盘退变,相邻的椎体出现了异常运动,故而产生了骨赘,这也是椎间盘突出的病理改变之一。
  (4)椎间孔变小:这是由于椎间盘突出后,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向上交错而致。若上关节突进入了椎弓下切迹,则可能嵌压走行于其中的神经根。
  (5)腰椎相邻后缘的钙化增生:这意味着陈旧性的间盘损伤或突出。髓核钙化可出现腰部活动僵硬的症状,钙化必定会减小椎管的容积诱发出神经根受压的征象。
  腰椎功能位片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有什么意义?  
  腰椎功能位片是让患者在屈曲位或过伸位照侧位或斜位片,或是左、右侧屈位照正位片。用以显示脊柱运动状态下病变部位的情况,对于有脊柱不稳定趋向的腰背痛患者尤为适用。
  侧位屈曲位及伸展位片,可以显示腰椎在运动中的排列关系。在正常的侧位片上,轻度的腰椎滑移是反映不出来的,但是在功能位片可以得到很好的反映。在正常人,腰椎前屈时摄侧位相,其腰椎前缘平滑而连续。在有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患者,其曲线多不规则,可呈梯形排列,在同一片中观察腰椎后缘,在同一椎体上沿腰椎后缘作椎体上缘至下缘的连线。在正常人每一椎体后缘的连线相互间连接较平滑,无明显成角。在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患者,其椎体后缘连线间的夹角大且不连续,尤其是在腰椎间盘退行性变严重的节段上的表现更为突出。
  左、右侧屈位时摄正位片,可以明确脊柱侧弯中的主弯存在的节段,因为主弯在腰椎侧屈时不能消失。而代偿性弯曲则可因腰椎侧屈而得到纠正。由于腰椎间盘突出而引起的腰椎侧弯多是代偿性弯曲,其性质与特发性脊柱侧弯是不同的,通过拍摄腰椎功能位片可以将二者区分开来。
  什么是髓核造影术?  
  髓核造影术是通过将造影剂直接注入髓核来诊断椎间盘有无破裂、突出等病理改变的一种方法。
  其具体操作方法是:首先要进行髓核穿刺。一般多采用经硬脊膜穿刺法和经硬脊膜外穿刺法。其中经硬脊膜穿刺法因穿刺针经硬脊膜外腔进入椎间盘,故不会损伤蛛网膜,有损伤小的优点,但其操作较经硬脊膜法要相对困难一些。
  选择上述穿刺入路之一,以一枝22号长针(约12cm)穿刺入纤维环。注意在针尖穿入纤维环时可有穿橡皮的感觉,再进针时则阻力减小。确定穿刺位置准确无误后,拔出针芯,改换27号针,以22号针的针管内刺入纤维环内,然后拍摄X线片确定穿刺针的位置。如位置满意则注入50%造影剂(常用泛影葡胺或醋碘苯酸钠)0.5~1.5ml。椎间盘纤维环未破裂时可容纳造影剂约0.5ml,故在正常的椎间盘中所能注入的造影剂量往往不能超过1ml,且阻力非常大,在纤维环破裂者,推注时阻力较小,往往是注入造影剂1.5ml后阻力仍不大。但应注意不要注射过多的造影剂,以免漏入椎管内,造成疼痛及显影混乱。
  哪些患者适于作髓核造影?  
  髓核造影对于明确诊断和定位有着很高的价值,适用于以下几种患者:
  (1)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但难于定位者。临床上常可遇到这类患者,他们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些普遍症状,且时轻时重,平片显示多节段退行性变,这时往往难于定位。而作髓核造影后即可明确定位。
  (2)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但脊髓造影结果为阴性者。临床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但脊髓造影结果为阴性,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脊髓造影对于偏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的漏诊造成的。对于这种情况,作髓核造影往往可以达到提高诊断准确率的目的。
  (3)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症状复发者。对于这类患者,行脊髓造影往往是不可取的。因为手术后,椎管内会有广泛的疤痕、粘连,将影响脊髓造影的结果。而此时作髓核造影则可以避免这些疤痕、粘连的不利影响,准确地反映原手术部位的情况。
  髓核造影虽有其优点,但也不是任何患者都可以进行这种检查。例如:患者在穿刺部位的皮肤的疖、疮等感染灶,强行穿刺可将病灶带至椎管内,引起椎管内感染等后果严重的并发症。临床上可见到某些患者因自行使用某些外用药物而致皮肤过敏。这时,一定不能再行腰部穿刺,应等皮肤条件允许时方可。另有一部分患者的症状很象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但从其临床表现及X线平片上不能除外椎管内肿瘤或感染的可能性,这类患者也不能作髓核造影,以免将病灶经穿刺途径扩散,更加难以控制。此外,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已引发马尾综合征的患者,也不适于作髓核造影。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行髓核造影时会有哪些影像学反映?  
  正常的髓核为椭圆形,在结束造影后,腰椎活动时造影剂不会从穿刺的针道中渗出。在椎间盘突出时则显示异常情况。
  (1)退化影中完整形退化合并后突、分裂退化有叶状多枝状等。髓核造影像占据整个椎间隙甚至可能超出椎体边缘。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均有不同程度的增生样变。但造影剂影像仅稍大于正常范围。这表示椎间盘变性退变,但纤维环尚完整。
  (2)后外侧方破裂影:椎间隙基本正常或轻度狭窄,椎体前、后缘可有增生样变。髓核造影像在纤维环后伸延,至椎体后缘以外,并可漏入硬膜外腔,形成硬膜外造影。这表示椎间盘纤维环于后外方破裂。
  (3)前方破裂:髓核造影可以看到造影剂流至前纵韧带下方。这种影像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它表示着纤维环前方破裂。
  (4)软骨板破裂:髓核造影可见造影剂流入椎体内部,形成一个椭圆透亮区。这表示着髓核突破软骨板而进入椎体内,形成休默氏结节。这也是椎间盘突出最常见的类型。此时纤维环是完整的。
  髓核造影有什么不足之处?  
  在70年代或是更早的时期,髓核造影与脊髓造影、静脉造影、硬膜外造影,其准确率大致相等,均是常被采用的特殊造影方法。但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在CT、核磁共振技术等先进检查手段的冲击下,髓核造影的应用范围已经大大缩小了。其主要不足之处有如下几点:
  (1)操作复杂。与脊髓造影相比,髓核造影对操作的要求显然是高得多,这就加大了其失败的可能性。
  (2)可能引起感染。由于椎间盘是无血运的组织,故而抵制感染的能力很差,一旦由于穿刺时无菌条件不洁而引发椎间隙感染,则很难控制。
  (3)加重疼痛症状。注入造影剂时,可能引起并加重原椎间盘突出症状。若将造影剂注入纤维环内,可能刺激纤维环内的感觉神经而引发腰背部正中部位疼痛。
  如何作椎管静脉造影? 
  作为一种诊断手段,椎管静脉造影与脊髓造影的准确率相当,较其他造影则更为优越,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椎管内检查方法。
  椎静脉系统分为椎管内的内静脉组和椎管外的外静脉组。两组静脉之间有多处侧支交通连接。椎内静脉位于椎管与硬膜之间,形成硬膜外静脉丛。有四组纵形静脉组成。两组位于硬膜前方,称为前内椎静脉。两组位于硬膜后方,称后内椎静脉。椎内静脉与椎外静脉以椎间静脉相连接。椎间静脉与神经根伴行出椎间孔,终止于腰升静脉。静脉丛内的血液,因为没有瓣膜(椎管静脉内无瓣膜)阻挡,可以互相交流。通常椎静脉中血液要流入下腔静脉,所以在腰部加压时,血液即可倒流到骶静脉丛。可使椎静脉充盈,为椎静脉显影提供了条件。
  具体操作方法是,病人仰卧位,于股静脉处刺入针管,插入导管至髂总静脉,一般从患侧插入较好,如果不能确定何侧,则取左侧股静脉插管,因为左侧上行腰静脉管要大一些,注入造影剂后,常可看到两侧充盈。插入导管后,腹部用气囊加压,压迫下腔静脉,以减少血液回流。取60%的Conray约30ml,以每秒2~5ml的速度注入,摄X线片观察。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X线片中,椎管内的前内椎静脉的椎间静脉,可因突出物的挤压,向后外方或后内方移位。甚至可以见到椎间静脉及前内椎静脉完全受阻。常见影像有前内椎静脉单侧或双侧中断;椎间静脉不显影、中断或内侧段变细;前内椎静脉变细、浓度变淡;侧支循环丰富等等。
  椎管静脉造影有什么优点?  
  椎管静脉造影有着手术方法简单,易于操作,术后反应小,无严重后遗症等优点。由于操作中不直接将药物注入椎管内,因此对脊髓不会有副作用,也不会发生蛛网膜炎。同时,既使在椎管内有感染灶的情况下,仍可以进行椎管静脉造影,这也是其较之其他造影方法的优越之处。
  与脊髓造影相比,静脉造影不刺激蛛网膜,不会损伤脊髓及神经根,也不会引起蛛网膜炎及穿刺后头痛等后遗症。
  与髓核造影相比,静脉造影在操作时,病人的痛苦小,也不会因造影剂外溢而引起椎管内膜刺激。其观察范围较广,不仅仅限于一二个间隙的椎间盘。且医生操作时不需在X线下进行,受辐射量较小,更为安全。
  椎管静脉造影是一种损伤小、椎管长度范围检查大、副作用小的检查方法。其价格便宜。成像质量较高,对于放射科X线机有一定的要求。
  什么是硬膜外造影?  
  硬膜外造影是将造影剂注入到硬膜外腔,显示硬膜外围的变化的一种造影方法。由于硬膜外腔被造影剂充填,显影后可以看出椎间盘突出后,椎间隙的填充缺陷,及蛛网膜内腔中的占位性病灶的范围。由于造影剂在硬膜以外,故不会对蛛网膜构成影响,无造影后蛛网膜炎等后遗症,是一种较为安全的造影方法。
  硬外造影法的穿刺途径可分为以下三种:
  (1)经骶裂孔穿刺法:病人取俯卧位,常规消毒皮肤,局麻后用16号硬膜外穿刺针与躯干呈45度穿破骶尾韧带,而后改为25度缓慢深入骶管。由于蛛网膜下腔终止于第二骶椎平面,故穿刺针不要超过此平面,以确保不会穿入蛛网膜下腔,拔出针芯,观察有无脑脊液外溢,将硬膜外麻醉导管插到腰骶间硬膜外腔中,然后退出穿刺针。在注射造影剂之前可以先注入0.5%的普鲁卡因80~120ml,观察有无脊髓麻醉出现,以排除硬膜贯通伤。在确认无硬膜损伤后,方可注射造影剂。
  (2)经腰穿刺硬膜后造影法:病人取侧卧位,患侧在下,头部稍垫高。方法同硬膜外麻醉,从腰3、腰4间隙作穿刺。经确认针尖位于硬膜外腔后,将造影剂缓缓注入,然后拔除穿刺针并拍摄X线片。
  (3)经腰穿刺硬膜前造影法:病人取侧卧位,用22号穿刺针经腰4、腰5棘间刺入。在针尖突破蛛网膜后壁进入蛛网膜下腔时,有脑脊液流出,继续向前穿刺,当针尖穿至硬膜前间隙时,即再无脑脊液流出。摄X线片确认针尖在椎体后缘,注入0.5%普鲁卡因2ml,如无阻力可注入造影剂2ml,再摄X线片,确认无造影剂溢入蛛网膜下腔后,注入造影剂4ml,拔出穿刺针,即告完成。
  硬膜外造影可以显示椎管的大小,硬膜囊范围以外的椎间盘突出。其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的准确率很高,但由于椎管硬膜外腔有数量不恒定的脂肪、疏松结缔组织及静脉丛,故影响椎管轮廓图像的显示。在读片时,必需正、侧位结合分析。
  神经根造影有什么意义?  
  神经根造影是将造影剂注入受损的神经根鞘内,以显示神经根病变状态的直接检查法。
  具体操作方法是:病人取俯卧位,常规备皮,腰部垫软枕。以腰5神经根造影为例。进针点在腰与棘突上缘外侧旁开5cm。消毒后用20号穿刺针与中线呈45度角进针,使针尖通过横突下缘进入椎间孔。当穿刺针触及病变的神经根时,会引起突发的尖锐疼痛。如疼痛的部位与病人平常疼痛部位一致,则表明穿刺位置准确。注入1%的赛洛卡因1ml,待疼痛减轻后,可注入造影剂1~2ml。
  拍摄X线片,若造影成功,造影剂沿神经根呈线性走行,而神经根呈条索状影。在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神经根产生弯曲、中断等改变。或见造影停滞在椎弓根部或侧隐高处。
  在X线片上如何测定腰椎椎管的管径?  
  测量腰椎椎管的管径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有着重大意义。一般来说,椎管管径较小者,保守治疗效果不如椎管管径大者。
  测量椎管管径要分为测量横径和矢状径。椎管横径即两侧椎弓根之间的距离。其正常值不小于20mm,低于正常值者即为椎管狭窄。椎管矢状径的大小可以反映椎管发育性狭窄程度,测量时应先找出椎管后界,在腰椎侧位片上常与横突影重叠,不易分辨。测定方法为:X线侧位片椎管前界为椎体后缘,后界为腰1~腰3上、下关节突尖的连线,腰4为此连线向后1mm,腰5为棘突透明界向前1mm。由椎管后界到椎体后缘中点之间的长度为椎管的矢状径。
  椎管矢状径正常值不小于17mm,故可以认为椎管矢状径在15~17mm之间者为较小椎管,小于15mm者为椎管狭窄。
  如何通过临床检查来确定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节段?  
  典型的椎间盘突出症,靠病史及体检即可诊断。对于有经验的医生而言,也可以通过体检而明确定位。
  腰3、腰4椎间盘突出:压迫腰4神经根。这种情况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可见有腰背痛、髋痛、大腿前侧痛等症状。或可检出股四头肌乏力、膝腿反射减弱、消失等。
  腰4、腰5椎间盘突出:压迫腰5神经根。在临床上经常遇到这种病例。可见腰痛伴髋部痛,并向下放射至大腿和小腿后外侧的疼痛。或可查出小腿外侧麻木,足下垂等。
  腰5、骶 1椎间盘突出:压迫骶 1神经根。其患病比例同腰4、腰5椎间盘突出。可见腰痛伴髋部痛,并放射至大腿、小腿后外侧及足根部。或可查出小腿后外侧及外侧三足趾足背麻木,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临床定位的准确率相当高,经手术检验,其准确率在90%以上。现将不同部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及体征列表以便观察。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难以确诊,其原因是什么?  
  所谓高位腰椎间盘突出是指腰4~腰5以上的腰椎间盘突出,即腰1~腰2、腰2~腰3、腰3~腰4椎间盘突出。由于腰3横突处有大量的韧带附着,使腰3椎体的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而腰3椎体在腰4椎体之上,所受的支重力较小。腰3及腰4神经根自硬膜的出口处较腰5神经根出口相对要低一些,即椎间盘所在位置高于神经根位置,所以当椎间盘突出时,对神经根的压迫不会很严重,所产生的神经受压症状也不重。
  腰椎椎管在腰1~腰3节段要窄于腰4~腰5节段,故而高位腰椎间盘突出多可造成对于马尾神经的影响。但由于突出物与受压马尾神经之间有硬膜相隔,所产生的症状也就是广泛而不典型的。这就给诊断带来了困难。
  脑脊液检查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有什么临床意义?  
  检查脑脊液和其动力学试验--奎肯试验,可以估计脊髓蛛网膜下腔有无炎症及梗阻程度,这对于有明显的神经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某些椎管内肿瘤与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
  具体操作方法是:患者侧卧在检查台上,膝髋屈曲使腰椎后凸,同时在颈部缠血压表袖带。可以选择腰3、腰4或腰4、腰5间隙作为穿刺点,消毒,敷巾后,用20
~22号穿刺针在局麻下行蛛网膜下腔穿刺,确认进入蛛网膜下腔后,拔出针芯,观察脑脊液清亮度,并接上测压玻璃管。
  正常成年人侧卧位时脑脊液清初压值为0.6~1.5kPa,小儿为0.4~0.8kPa。脑液通畅时可见水柱平面随心跳而波动。此时,若增大腹压可使脑脊液压力升高;减压后,脑脊液压力迅速下降。将血压表充压至2.6kPa,并维持此压力,每隔5秒钟,记录一次水柱的上升高度,并记录水柱上升至顶点时所需要的时间。维持当前状况15秒钟后放压,观察水柱下降速度,并记录其最终平面及时间。放出脑脊液约3ml,送生化检查,再测定其压力为终压。
  作为一种较新的检查手段,CT有哪些优缺点?  
  目前,在大中城市里CT已较为广泛地应用于身体各部分的检查和诊断。由于其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于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等扫描图象,故作脊柱CT检查能准确地观察椎管的形状和大小,关节突关节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黄韧带、神经根等软组织情况,对椎管内病变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适用于诊断各种原因引起的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原发性脊柱肿瘤或转移癌,先天性脊柱发育异常等疾病。
  但由于CT设备昂贵,在一些中小城市尚不能普及。且由于技术上的原因,CT检查仍不能作为脊柱检查的首选方法,其局限性在于:扫描的范围受限,对于多节段病变的诊断较为吃力:对于硬膜外腔脂肪过少者,诊断腰椎间盘突出较困难;在横断面上观察,难以判断椎间盘的厚度和椎间孔的大小。
  正常的腰椎CT片应看到哪些结构,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在一张腰椎CT上可以看到腰段脊椎、脊椎旁的肌肉组织、椎间小关节、椎间盘、黄韧带、硬膜囊、神经根、椎内静脉等多种结构。
  在上腰段椎管的横断面为卵圆形,下腰段椎管横断面形态因人而异,有卵圆形、三叶形、三角形等几种,其中以卵圆形横断面的椎管为最佳,其骨性侧隐窝较大,三叶形横断面的椎管最差。骨性侧隐窝中有神经根通过,又称为神经根管,骨性侧隐窝狭窄,对于腰腿痛患者是非常不利的因素之一。
  腰椎间盘的横断面多为肾形,其后缘正中部位可有轻度内凹。在CT片上椎间盘呈低密度影,在其外圈可能看到高密度的椎体骨质影。
  硬膜囊呈近似圆形,位于椎管正中偏后,神经根位于两侧的侧隐窝中。硬膜囊后面,呈V字形并附着于椎板的是黄韧带,其厚度不超过4mm。在硬膜囊前方,椎体后缘,有时可以看到一团低密度影,且密度与椎间盘组织不同,此为椎内静脉丛,不要误认为是椎间盘突出。辨认方法之一是,静脉丛密度与硬膜囊近似,但不会与硬膜囊相接触。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CT片上会有什么病变征象?  
  常见的病变征象大致有以下几种:
  (1)腰椎间盘膨出:在椎体边缘以外,有一圈低密度的软组织影。其后缘正中直或轻度后凸,但不压迫神经根的硬膜囊。
  (2)髓核向后侧或外后侧突出:在椎体后缘正中或后外侧,有形态不规则的一团中密度影,其基底部与椎间盘相延续,有时可见突出物钙化。
  (3)椎管内游离体:有时可在椎管内发现团块状中密度影,且其不与椎间盘相接连。此团影可能是突出后破碎的椎间盘,在椎管内形成游离体。
  (4)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或移位:椎间盘与硬膜囊之间的脂肪层消失,硬膜囊受压变扁,神经根消失或移位。
  (5)其他征象:或可看到腰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侧隐窝狭窄、关节突增生退变等诸多征象。
  对于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CT扫描和脊髓造影哪项检查更为准确?  
  对于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而言,脊髓碘水造影的准确性要高于CT扫描,据某家骨科医院统计,其准确率高达98.3%,而CT扫描的准确率也就不到90%。这是由于碘水造影剂的比重接近于脑脊液,能够广泛地充盈蛛网膜下腔内的神经根和根袖,在摄片时能清晰地显示神经根的状况,这是CT扫描所不可比拟的。故而,目前许多医院,在为患者行手术治疗之前,仍要为患者作脊髓造影,来确保定位准确。
  但对于绝大多数不需要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而言,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作CT扫描检查是十分可行的。较之脊髓造影,其图象清晰、定位准确,且损伤小,基本上没什么痛苦。不仅可以直接显示突出物,而且还可以显示黄韧带肥厚、椎体后骨质增生、小关节退变,尤其是在显示椎管狭窄及侧隐窝狭窄方面要优于脊髓造影。
  什么是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即MRI)是近十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它无须借助X射线,对人体免除了辐射危害。其成像清晰度极高,在不向椎管内注射造影剂的情况下,就可以达到近乎于脊髓造影的分辨程度。较之CT扫描和脊髓造影,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于软组织的显影能力要更胜一筹,它可以直接观察脊髓和髓核组织、纤维环。作为脊柱影像学检查的一种方法,其最大不足是价格昂贵,通常拍摄一次腰椎MRI的费用要高达一千余元人民币,这是令许多患者望而生畏的。
  核磁共振检查都适用于哪些脊柱疾病呢?  
  首先,核磁共振检查能够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作出明确的定位定性诊断。这是由于核磁共振检查能够清晰地观察椎体、髓核和纤维环等结构。可以直接观察到纤维的完整性,这对于确定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分型有重要价值,同时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其次,核磁共振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脊髓、蛛网膜下腔,对于脊髓肿瘤有很好的显示效果,一般能够对肿瘤作出定性诊断。对于脊髓空洞症,核磁共振检查可以作出明确清晰的诊断,在这一点上明显优于CT扫描。(在CT扫描中,髓内肿瘤及脊髓空洞积水症均可导致脊髓增粗,有时不易鉴别。)
  再次,核磁共振检查对于脊柱结核和脊柱转移癌的诊出率较高,往往可以弥补X线平片检查和CT扫描的漏诊。
  核磁共振成像对于骨骼的显影清晰度较之CT扫描要差一些,这也是其少有的缺陷之一。
  正常腰椎的核磁共振影像是怎样的?  
  在核磁共振影像中,椎体松质骨为高信号区呈白影,周围的皮质骨为低信号区呈黑影。前后纵韧带亦为低信号区呈黑影。髓核与周围的低信号的纤维环相比,表现为较高信号呈白色(但较之椎体松质骨的高信号相对较弱)。以上相对关系在T 1和T 2加权图像上会有不同的表现。脊髓表现为中等信号强度,呈灰白色。脑脊液及硬膜囊均表现为低信号强度,呈黑色。
  在矢状位像上,除了可以看到上述结构以外,还可以看到黄韧带及硬膜外脂肪。其中硬膜外脂肪呈高信号强度,较易辨认。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核磁共振影像有什么特点?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由于髓核脱水退变,使其MR信号减弱。在矢状位片中,髓核的大小、形态以及信号强弱均可以得到清楚地反映。在正常情况下,髓核的后缘应不超过相应的核体的边缘,其信号强度均匀。当椎间盘发生退变而突出时,MR信号将减弱。信号的强度越低,表示椎间盘的退变程度越重。在退变较轻时,髓核表现为MR信号强度减低,伴有椎间盘向前或向后均匀膨出,但一般不超出椎体后缘,且边缘比较光滑。进而,随着退行性变的加重,在矢状位上可以看到髓核MR信号进一步降低,椎间隙变窄,椎间盘向后突出超出椎体后缘。在有些患者的矢状位像上,可以看到脊柱后方的脂肪白线受压中断。
  由于核磁共振技术成像的高清晰度,大大提高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确诊率。目前,在一些医院,有经验的医生依靠临床检查及核磁共振图像,就可以准确地确定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手术方案,避免了患者在术前再作椎管造影之苦。但对于部分腰骶角不明显,或有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者,在定位上有一定困难,仍须结合腰椎平片或CT片仔细分析,切勿大意。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腰椎间盘突出症一旦确诊,就需选取用适当方法进行治疗。现代医学和中医传统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均有许多方法,它们各具特点和优势。概括起来可分成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类。
  非手术治疗也称保守治疗,常用的方法有:各种中、西药物治疗、牵引治疗、手法治疗、物理治疗、针灸治疗、封闭治疗、髓核溶解治疗等,甚至单纯的卧床休息也是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经长期发展已经较为成熟,主要分前路和后路两种。其中,后路手术根据进入椎管的方法不同又分为全椎板切除、半椎板切除和开窗等。随着医疗器械的发展,近年来开展的一些有限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也取得了一定疗效,如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等。
  总之,医生和患者应根据具体的病理变化和症状表现,选用适当的治疗方法。
  哪些患者可选用非手术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非手术方法多采用尽量减少病人损伤的方法进行治疗,故常被称为"保守治疗"。由于80%~90%的病人可经非手术方法治疗而愈,因此绝大多数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均可选用非手术疗法。这样,既能避免手术的损伤和痛苦,又能根据病情发展及时修正治疗方案。以下几类患者更应首选非手术疗法:
  (1)首次发病,无明显马尾神经症状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改变是逐渐发生的,因此,首次发作的病人多可经非手术疗法治愈。但病人若出现明显的马尾神经压迫症状,如大小便失禁、下肢肌力明显减退等,则应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2)症状较轻者。有些患者虽发病时间较长,但其病理变化为单纯纤维环破裂或髓核膨出,或髓核虽已突出,但未压迫神经根,这些患者采用非手术方法大多疗效较好。
  (3)全身状况较差或患有其他严重疾病者。部分患者年老体弱,或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冠心病等,手术风险较大,应首选保守治疗。
  (4)有其他手术或麻醉禁忌症者。
  哪些患者需用手术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能较彻底地解除神经压迫,消除神经根性症状。随着手术器械的发展及术式的不断改进,手术的损伤相对减少,安全性提高,成为一种越来越完善的治疗方法。但仍有许多患者对手术有惧怕心理,不愿接受手术治疗,造成病情的延误,影响疗效。以下几类患者就需采用手术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1)急性发作,具有明显马尾神经症状者。患者在发病时出现马尾神经受压症状,如大小便功能紊乱者,需紧急手术摘除椎间盘。
  (2)诊断明确,经长期系统保守治疗无效者。部分患者经正规系统的保守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且经CT或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应接受手术治疗。
  (3)症状反复发作者。一些患者症状显著,经非手术治疗缓解后,不到6~8周又再次发作,影响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时,应考虑手术治疗。
  (4)病情逐渐发展,神经症状明显者。患者病情加重,出现肌力减弱,神经支配区域持续麻木甚至下垂,查体出现神经损害的体征,结合CT、造影等检查神经根受压状况与症状相符,应及早进行手术治疗。
  (5)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其他腰椎骨性病变,需手术治疗或探查者。
  牵引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理是什么?  
  牵引是非手术方法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有效的一种,它主要是利用力学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通过向相反方向的牵拉来达到治疗目的。
  (1)腰椎牵引可使腰椎间隙增大,主要是腰 3、腰 4、腰 5和骶 1间隙。据研究表明,腰椎间隙在牵引后较牵引前可增宽1.5~2.5mm。椎间隙的增宽可使其内成为负压,加之后纵韧带拉紧,有利于突出的髓核回纳,使挛缩的韧带、关节囊和两侧狭窄的椎间孔牵开,可缓解或消除对神经根的压迫与刺激。
  (2)牵引使腰椎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减少了运动的刺激,有利于组织充血和水肿的吸收,还可松弛腰背部肌肉痉挛,减轻椎间压力。
  (3)牵引有利于使腰椎后关节微细异常的改变恢复到正常关系,使脊柱后关节嵌顿的滑膜复位,或使关节突关节的轻微错位得到复位。
  骨盆持续牵引法是如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  
  骨盆持续牵引法是脊柱牵引中比较简单安全的治疗方法。患者卧硬板床,用骨盆牵引带绕腰部固定,带的左右两侧各连接一根牵引绳至床的足端,或用双下肢皮牵引引出牵引绳,牵引绳通过滑轮后每侧悬挂5~10kg重物,床脚抬高10~15cm以产生反牵引力。牵引可24小时不间断,牵引重量可逐渐增加。一般卧床3~4周,随症状好转可允许每天少量起床活动,慢慢增加活动量,再巩固疗效2~3个月。若不抬高床脚,则须固定上身,以对抗下肢的牵引力。
  大力水平短暂牵引法是如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   
  大力水平短暂牵引法需在专职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患者平卧,胸部和骨盆用牵引衣固定,牵引力控制在30~60kg,持续20~30分钟。这种大力牵引可以将韧带拉松,使椎体间隙增大,以利于突出椎间盘的回纳。牵引后病人应平卧休息,数日后再进行下一次治疗。牵引重量应视病人体质情况灵活掌握,切忌牵引太猛引发病情加重。
  机械牵引如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机械牵引是指用特制机械牵引床进行牵引治疗。牵引往往是电动甚至是电脑自动控制,在牵引的同时进行一些物理治疗。如自动脉冲牵拉治疗床,床面分上半身和下半身,均可控制来回滑动。上半身床面主要控制患者上半身作自动间歇往返慢牵引及持续静牵引;下半身床面控制患者下半身作脉冲牵拉。再如振动牵引床在静止牵引5~8分钟后,可将床板中段上升,抵住患者腰骶部,并振动2~3分钟,休息片刻,然后慢慢放松牵引,再休息数分钟。有些较先进的电脑控制的牵引装置,可随时调节牵引力量,对力量过重可报警,还可显示腰背肌张力大小的变化。
  患者如何在家里开展牵引疗法?  
  牵引做为一种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一般都需要在医院进行。但是,患者如在家卧床休息,可怎样配合进行牵引治疗呢?由于家庭牵引一般均采用骨盆持续牵引法,所以患者需配齐骨盆牵引带、牵引绳、滑轮固定架及重物等,也可购买专用牵引衣。
  骨盆牵引带制作简便,可选用适当材料,参考下图制作。牵引绳最好用磨擦力较小的蜡绳。滑轮固定架需稳妥地固定在床架上,而牵引重物则可选用重量适宜的各种替代品。
  家庭牵引一般选用较轻的重量,大体控制在患者体重的1/10~1/8左右。牵引一段时间后(约一周左右),患者症状如无明显改善,则可适当增加重量。牵引一般一日2~3次,每次持续半小时即可。
  开展家庭牵引应注意哪些问题?  
  (1)家庭牵引虽然简便易行、较为安全,但仍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展。牵引的姿势、重量、时间等都应遵医嘱进行。
  (2)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在牵引治疗时,原则上都需卧床。家中需准备硬板床或其他硬床,以便于保持拉力。若卧于席梦思等软床上,则失去了牵引的作用,有时甚至会加重症状。
  (3)牵引所用的牵引带必须合身。骨盆牵引带的拉力必须作用在髂骨翼上,并须保护骨突部,以防压疮。
  (4)牵引一段时间后,症状可能有所缓解,此时不应过早中止牵引,而应继续卧床结合牵引治疗,减少复发的可能。
  (5)牵引一段时间后症状无明显改善者,应请医生及时帮助查明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6)患者牵引一段时间后如症状加重,应立即停止牵引,请医生做进一步的诊治。
  (7)不适宜进行牵引治疗的患者,切不可在家中自行牵引。
  哪些患者不适宜采用牵引方法治疗?  
  牵引疗法是治疗各种腰背痛患者的一种安全而极少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方法。除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外,其他急慢性腰痛、腰椎小关节紊乱等也可采用牵引进行治疗。但以下患者不适宜用牵引方法治疗。
  (1)诊断不明确,怀疑有腰椎破坏性疾病,如肿瘤、结核或化脓性疾病的患者,不宜用牵引治疗。
  (2)全身状况较差,患严重呼吸、循环系统疾病或经医生认定不适宜牵引治疗的患者。
  (3)有明显骨质疏松的患者,不适宜进行牵引治疗。
  (4)经确诊后可以进行牵引治疗,但牵引后即感症状加重,疼痛剧烈的患者。
  理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理是什么?  
  应用人工或天然物理因子作用于机体来防治疾病的方法,称为物理疗法,简称理疗。
  理疗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对治病防病和恢复功能,都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往往能起到其他疗法起不到的作用。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它也能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1)镇痛作用。疼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症状之一,表现为腰部疼痛向单侧或双侧下肢放射。理疗中的各种热疗及电刺激疗法,均能缓解疼痛,可起到对症治疗的作用。
  (2)消炎作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由于纤维环破裂或突出物压迫神经根,局部往往出现炎性反应。热疗、短波、超短波、红外线等理疗手段,均有促进炎症消退、吸收的作用。
  (3)松解粘连、软化瘢痕的作用。理疗可以松解各种原因造成的粘连,尤其对接受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恢复有一定作用。
  (4)兴奋神经、肌肉的作用。患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不及时,可因神经根受压时间过长,引起下肢麻木、肌肉萎缩等症状。低、中频电疗等能刺激兴奋神经,使之修复再生,或作电体操使肌肉兴奋收缩,还能促使感觉恢复。
  电疗法是怎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  
  电疗法在临床中应用较广,主要有以下几类:
  (1)直流电和药物离子导入法。直流电疗法是使用低电压的平稳直流电作用于人体来治疗疾病的方法。直流电有正负极之分,有电解作用,通过人体时,能在人体组织中产生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对组织代谢、末梢循环和神经系统均有一定作用。尤其是结合药物离子导入,可使药物成分进入组织间隙,达到舒筋活络、活血止痛的作用。
  (2)低频电疗法。低频电的主要作用是通过电流刺激使运动神经和肌肉兴奋,恢复正常功能,还可刺激感觉神经末梢,促使感觉恢复。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不仅可应用于腰部疼痛,更能针对神经根受压引起的下肢麻木、肌肉萎缩等症状进行恢复性治疗。低频电疗法具体有感应电疗法、间动电疗法、电兴奋疗法等,各具特点,临床可灵活使用。
  (3)中频电疗法。中频电较低频电更易于通过皮肤到达组织的深部,具有镇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兴奋骨骼肌和平滑肌等作用,其中音频电可通过电流刺激粘连组织,使之产生震动,得到松解和软化,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造成的根性粘连有一定疗效。
  (4)高频电疗法。高频电无极性之分,对神经肌肉无兴奋作用,它主要靠热效应进行治疗。这种热作用比传导热或辐射热的作用深透、均匀,可使深部组织充血,改善循环,减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白细胞吞噬作用。高频电疗法包括短波、超短波和微波电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一定的镇痛、消炎作用。
  药物离子导入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选用哪些药物?  
  运用直流电疗离子导入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也应按中医辨证诊治的原则选药组方。下面推荐两组处方:
  (1)以舒筋活络,祛风除湿为原则,药物组成为:桂枝、川乌、草乌、秦艽、木瓜、天南星、羌活、独活、当归各20克,公英、威灵仙各30克,水煎备用。
  (2)以舒筋活络、活血止痛为原则,药物组成为:桂枝、川芎、当归、红花、丹皮、秦艽、木瓜、羌活、乳香、没药各20克,伸筋草、透骨草、海桐皮、公英各30克。水煎备用。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还可依据病人情况和自己的临床经验,选择外用中成药进行导入治疗。
  卧床休息能否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当医生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提出卧床休息的治疗意见时,患者往往对此产生很大疑惑:只是简单地躺在床上就能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吗?其实,卧床休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方法。
  脊柱的退行性变与负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严格而科学的卧床休息,首先就去除了使腰椎病变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给疾病的恢复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当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时,局部软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劳损、无菌性炎症及肌肉痉挛,组织中积蓄了大量乳酸、组织胺、CO2等致病物质,刺激感觉神经,产生疼痛。卧于加垫的木板床上,能使腰部软组织得到充分的松弛和休息,缓解肌肉痉挛,促进血液循环,运走致痛物质,这样能明显减轻疼痛,恢复功能。
  另外,在进行完大力牵引或推拿治疗后,一般也需要卧床休息一段时间,以保护腰部,巩固疗效。
  总之,卧床休息方法简单,无任何副作用,虽然疗程较长,但疗效确实。许多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均可选用这种方法进行治疗。
  卧床休息治疗腰椎盘突出症应注意些什么?  
  利用卧床休息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相对比较简单,患者无需过多专业知识,就能在家进行。但卧床休息还是有许多应该注意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疗效就不能得到保障。
  (1)卧床要求卧硬床。具体讲就是木板床上铺薄褥或垫子,较硬的棕床也可以。
  (2)患者仰卧时,可在腰部另加一薄垫或令膝、髋保持一定的屈曲,这样可使肌肉充分放松。俯卧位时则床垫要平,以免腰部过度后伸。
  (3)卧床休息要严格坚持。即使在症状缓解一段时间后佩带腰围下床,也不能作任何屈腰动作。如患者因生活不便而不能坚持卧床生活,会影响疗效。
  (4)卧床休息中最难坚持的是在床上大、小便。如果患者不能接受平卧位大、小便,可以扶拐或由人搀扶下地去厕所。切忌在床上坐起大便,因为这时腰部过度前屈,椎间盘更易后突。
  当然,在卧床一段时间后,如配合推拿、针灸、理疗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会取得更好的疗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椎间盘突出症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