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面对未知而又我害怕面对自己的事,一般会怎么做

更多公众号:mgbq999那些年我们有梦,有好奇,有对生活的挚爱。我们渺小,我们莽撞,用身上的棱角和世界做着较量,因为我们想保护心中的柔软。我们珍爱世上的一切美好,感谢艺术让我们拥有现下的世界。摄影、电影、绘画、音乐、设计、阅读、建筑、诗歌——乍见之欢,久处不厌。最新文章对这篇文章不满意?您可以继续搜索:百度:搜狗:感谢您阅读面对未知,如何能够免于恐惧?,本文可能来自网络,如果侵犯了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管理员。QQ:面对未知,如何能够免于恐惧?
面对未知,如何能够免于恐惧?
成熟就是一种对“未知”的接纳。Maturity has everything to do with the acceptance of “not knowing”.—— Mark Z. Danielewski, House of Leaves什么东西比“坏的结果”更可怕?对很多人来说,“不知道结果”比“坏的结果”要可怕得多。等待着一场面试的结果,一个医生的诊断,一条暗恋对象的短信,未知的、不在自己控制中的情景让我们坐立难安,反复检查手机,或者关掉手机,甚至做出一些冲动的行为,只为了尽快从这种不确定、不舒服的感觉里解脱。星座、占星、塔罗、算卦等一切渴望预知未来的行动,其实都是我们想要摆脱不确定的方式。其实,也不是对所有人来说,不确定都会带来坏的感觉,有的人实际上会格外追求不确定的感觉。每个人对不确定的容忍度(Ambiguity Tolerance)是不同的。有的人容忍度比较高,他们会将不确定的情境看作是挑战,并对此充满好奇心和兴趣,他们是不确定性倾向(uncertainty-oriented)的人;有的人则容忍度比较低,他们喜欢熟悉和可预测的情境,认为不确定的情境是一种威胁,他们就是确定性倾向(certainty-oriented)的人。在今天的文章中,我们要主要探讨的,还是那些确定性倾向的人,也就是害怕不确定感的人,因为害怕不确定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无法忍受不确定的危害:逃避?自毁?如果一个人对不确定的容忍度比较低,在一些会令人产生压力、恐惧的情形下,就会产生高度的认知闭合(cognitive closure)的需要。认知闭合是Arie Kruglanski于1993年提出的概念,它表达的是“个体在应对不确定的情境时,对于确定性答案的强烈愿望”。研究显示,当人们在感受到危险时,尤其是感受到外部威胁的存在时,认知闭合的需要会显著上升。并且,能够引起我们认知闭合的,不仅仅是现实中可能发生的危险。很多时候,仅仅是想象中的危险,也会引起人们强烈的情绪和认知闭合的需要。2010年的实验发现,当参与者仅仅是观看了7分钟讨论911的幻灯片、回想起911的灾难场景时,也会使他们在后来处理任务时,不愿意承受等待,只想尽快取得一个结束。现实中我们也有这样的体验,比如,和喜欢的人发短信,对方回复比平时晚了一点,此时,那些确定性倾向高(即对不确定容忍度低)的人,会脑补出很多实际上可能并不存在的危险来,“对方不喜欢自己了”、“对方可能想保持距离”等等。而这种想法会极大提高我们认知闭合的需要,即让我们产生对确定性答案的强烈渴望。而确定性的答案有两种——“确定的喜欢”或“确定的不喜欢”。当我们无法立刻获得“确定的喜欢”作为答案时,我们可能会主动删除对方的联系方式。这个过程有理论和实证的基础。Kruglanski认为,认知闭合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抓住(seize):我们会拼命搜寻所有能够获得的信息,不惜一切地核实和确认,希望能够获得一个确定的答案。第二个阶段则是冷冻(freeze):如果客观条件不允许我们获得确定的答案,我们就开始刻意地不去想它,想要保护这种闭合的状态。在这个阶段,我们往往仅凭直觉做出判断。最终,认知闭合容易使我们以简单的认知结构去快速处理信息、做出决定。我们往往会放弃理性的思考,做出那些自己最容易做到、最能预料到结果的选择。典型的两种选择就是回避和主动选择坏的结果。首先,面对不确定感,我们可能会选择回避(avoidance),因为什么都不做,意味着一切可能的后果都不会发生。比如:· 明明想要告诉对方一些事情,但害怕对方不会同意,宁愿不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和要求;· 对现在朝九晚五的工作不满意,但想到辞职可能面对的风险,依然选择不改变;· 在亲密关系中被虐待、长期感到痛苦,但你不知道提出分手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所以一直待在这段关系里;· 我们所说的“拖延症”,有时候也源于对不确定感的回避,因为害怕自己做不好,所以一直拖延着不去做它。此外,另一个经常出现的极端情形就是,为了追求一个确定的答案,我们宁愿提前选择一个坏的答案,而不是继续痛苦地等待下去。比如:· 给暗恋的人发出短信后,不知道对方会不会回应,干脆拉黑了对方;· 一场比赛进行到最后,因为不堪压力而选择提前退出;· 永远只能主动追求对方,要求对方第一时间给出确定的答案,而无法接受慢慢发展,若即若离的过程。造成你无法忍受不确定的不良思维模式是什么使我们如此害怕不确定感,以至于不肯作为,或者做出过激的举动呢?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在不确定的状态里仍然内心平稳,不觉得不安,但你却会觉得百爪挠心,几乎不可忍耐?以下这些认知扭曲的模式可能发挥了不少影响。认知歪曲的概念是由CBT的创始人、心理学家贝克首先提出的,指的是我们执着于一些并不存在或者完全错误的认知,它们往往会导致负面的思考、情绪和行为。当我们因为不确定性感到恐惧时,可能是受下面这些认知模式影响:· 过滤/选择性注意(filtering):你主动过滤掉了所有可能是好的信息,只留下并放大了坏的细节。这样,你就总是只能想到那些坏的可能。· 极端思维/全或无(‘Black and White’ Thinking):你觉得一件事只可能有两种结果——要么成功、要么失败,而忽略了人和事物的复杂性和连续性。· 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仅仅根据一个不好的细节,或者一件事的微小的缺陷,就概括得出这件事一定会失败。· 情绪化推理(emotional reasoning)——因为你对某件事情有着强烈的情绪反应,就认为这件事是符合现实的,而忽视其他的证据;· 灾难化(Catastrophizing):你可能很爱用假设的句子来问自己,比如,“如果对方真的拒绝了我会怎么样?”“如果我真的得了癌症怎么办?”然后,就沉浸在对灾难性结果的设想中,夸大一切可能的后果,认为情况一定会糟糕到你完全无法忍受。· 不公平的比较(unfair comparisons):根据完全不符合实际的标准来解释和推断,并且只和比自己好的人比较,得出自己很差的结论。· 度人之心(mind reading):坚信自己懂得他人的心思,而不考虑其他的可能性,比如无端地揣测“他一定觉得我很差”。· 个性化(personalization):你认为所有的失败都是因为自己的过失和缺点造成的,而看不到他人的因素。例如,“我们离婚,是因为我一无是处”。· “应该”式的陈述(Should Statements):认为自己和别人“应该”怎么做,并且认为,一旦没有这么做,后果将会非常严重。对照以上那些歪曲的认知,再检查自己的思维和陈述,你也许就能发现,当你处于不确定中时,你是不是有一些自动化的思维,你几乎意识不到自己已经陷入了这样的想法中,而正是这些错误的认知在使你恐惧。什么样的人容易害怕不确定?“其实,不确定的情形就像一个放大器,它起到的作用只是对你已有情绪的放大。”The Power of Not Knowing(不知道的力量)一书的作者Jamie Holmes说。那么,什么样的人会比较害怕不确定性?安全感缺失对未知感到恐惧的人,可能是由成长环境中安全感的缺失导致的。最近的一则研究发现,那些在充满压力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如家境贫穷、经常搬家、遭受过外部威胁、创伤),在面对未知的恐惧(比如读到报纸上有关灾难来临的消息)时,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比较差。因为他们有过比较多经历不幸的经验,对于这个世界危险程度的预测会比较高。有趣的是,实验还发现,当不可预测的困难真正来临时,他们实际上会比其他人做得更好,比如懂得如何处理复杂的任务和转换目标。研究者推测,这是由于他们从小习得了一些应对的技能。控制欲强有时,你对未知的恐惧,实际上是对失控的恐惧。你希望让所有事情都在你的控制范围内,而一旦事情有超出你控制的可能出现,你就会产生恐慌。有研究称,纳粹党人希特勒、戈培尔、戈林都是典型的控制欲极强的自恋型人格,在面对不确定性(失败)时,因为不能接受而会选择极端方式(如自杀)。而必须指出的是,往往正是那些在成长过程中有过比较多失控感的人,才会对控制有着非同一般的执念。低自尊水平从根本上,你的焦虑和恐惧可能来源于你的低自尊,即自我评价过低。你之所以不愿意面对未来,是因为你对自己的不信任:你觉得自己是没有价值的,总是不愿意相信好的事情会在自己身上发生。如果你觉得你符合我们今天的文章描述的情况,你需要做以下几件事:1. 面对那些歪曲的认知,你可以试着改变它们,进行认知重建(cognitive restructuring)。认知行为疗法(CBT)的原理,就是通过改变歪曲认知,继而改变情绪和行为。你可以试着检验自己那些负面的自我陈述和想象,用一种新的方式和自己开展内部对话。分析你对自己说的那些话语的结构,比如“我一定会失败”,主语“我”指代的是什么?你是一个整体,是你的呼吸、洗脸、吃饭都会失败,还是什么会失败?“一定会失败”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有什么依据?你还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去检验你得出的结论,结果可能会发现,那些不好的结果并没有如你害怕的那样发生。2. 学习正念(Mindfulness)相关的技术和联系来控制情绪,学习“专注此时此刻”的能力(具体可以关注我们将在1月推出的正念情绪管理讲座。)3. 最后,如果对不确定性的焦虑和恐惧极大地困扰着你,影响到了你的生活,可以考虑寻求咨询师的专业帮助。其实,不确定性才是唯一确定的事情。只有那些能够容忍不确定的人,才会愿意不断走出舒适区域,不断探索更大的世界。也只有能够容忍不确定的人,才能和其他人好好得建立起联系。而那些能够享受不确定的人,往往是充满好奇心和活力的,他们不会自我束缚,也不会过度限制他人。他们往往有更多的正面情绪,因为生活就是关于未知的,关于不得不改变,关于在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情况下,把握住眼前这一刻,并尽可能地享受它。里尔克说,要对你心里所有还未解决的事有耐心。要去爱问题本身,爱上锁的房间和用不熟悉的语调写成的书本。不要急于寻找那些此刻你无法获得的答案,因为(此时就算你得到了)你也无法活出他们。最重要的是,要去尝试所有事情。此时你要先带着问题去生活,而生活会逐渐地、不知不觉地,在一段时间后越来越接近你要的答案。以上。References:Feather,-N.-T.Subjective probability and decision under uncertainty. Psychological-Review. 0-164Tversky,-A Kahneman,-Daniel. Extensional versus intuitive reasoning: The conjunction fallacy in probability judgment. Psychological-Review. 1983 O Vol 90(4): 293-315Lindstr?m, T. C., & R?svik, A. (2003). Ambiguity leads to uncertainty: ambiguous demands to blood donor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caring sciences,17(1), 74-77.Mittal, C., Griskevicius, V., Simpson, J., Sung, S., & Young, E. (2015). Cognitive adaptations to stressful environments: When childhood adversity enhances adult executive fun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9 (4), 604-62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面对未知,如何能够免于恐惧?_心援网老师_天涯博客
心援网幸福与你同行
今日访问:[$DayVisitCount$]
总访问量:5919
开博时间:
博客排名:41534
(70)(75)(56)(86)(51)(79)(88)(90)(71)(94)(100)(113)(99)(98)(104)(97)(45)(100)(109)(106)(119)(117)
成熟就是一种对&未知&的接纳。
Maturity&has&everything&to&do&with&the&acceptance&of&&not&knowing&.
&&&Mark&Z.&Danielewski,&House&of&Leaves
什么东西比&坏的结果&更可怕?对很多人来说,&不知道结果&比&坏的结果&要可怕得多。等待着一场面试的结果,一个医生的诊断,一条暗恋对象的短信,未知的、不在自己控制中的情景让我们坐立难安,反复检查手机,或者关掉手机,甚至做出一些冲动的行为,只为了尽快从这种不确定、不舒服的感觉里解脱。
星座、占星、塔罗、算卦等一切渴望预知未来的行动,其实都是我们想要摆脱不确定的方式。
其实,也不是对所有人来说,不确定都会带来坏的感觉,有的人实际上会格外追求不确定的感觉。每个人对不确定的容忍度(Ambiguity&Tolerance)是不同的。有的人容忍度比较高,他们会将不确定的情境看作是挑战,并对此充满好奇心和兴趣,他们是不确定性倾向(uncertainty-oriented)的人;有的人则容忍度比较低,他们喜欢熟悉和可预测的情境,认为不确定的情境是一种威胁,他们就是确定性倾向(certainty-oriented)的人。
在今天的文章中,我们要主要探讨的,还是那些确定性倾向的人,也就是害怕不确定感的人,因为害怕不确定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
无法忍受不确定的危害:逃避?自毁?
如果一个人对不确定的容忍度比较低,在一些会令人产生压力、恐惧的情形下,就会产生高度的认知闭合(cognitive&closure)的需要。认知闭合是Arie&Kruglanski于1993年提出的概念,它表达的是&个体在应对不确定的情境时,对于确定性答案的强烈愿望&。
研究显示,当人们在感受到危险时,尤其是感受到外部威胁的存在时,认知闭合的需要会显著上升。并且,能够引起我们认知闭合的,不仅仅是现实中可能发生的危险。很多时候,仅仅是想象中的危险,也会引起人们强烈的情绪和认知闭合的需要。2010年的实验发现,当参与者仅仅是观看了7分钟讨论911的幻灯片、回想起911的灾难场景时,也会使他们在后来处理任务时,不愿意承受等待,只想尽快取得一个结束。
现实中我们也有这样的体验,比如,和喜欢的人发短信,对方回复比平时晚了一点,此时,那些确定性倾向高(即对不确定容忍度低)的人,会脑补出很多实际上可能并不存在的危险来,&对方不喜欢自己了&、&对方可能想保持距离&等等。而这种想法会极大提高我们认知闭合的需要,即让我们产生对确定性答案的强烈渴望。而确定性的答案有两种&&&确定的喜欢&或&确定的不喜欢&。当我们无法立刻获得&确定的喜欢&作为答案时,我们可能会主动删除对方的联系方式。
这个过程有理论和实证的基础。Kruglanski认为,认知闭合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抓住(seize):我们会拼命搜寻所有能够获得的信息,不惜一切地核实和确认,希望能够获得一个确定的答案。
第二个阶段则是冷冻(freeze):如果客观条件不允许我们获得确定的答案,我们就开始刻意地不去想它,想要保护这种闭合的状态。在这个阶段,我们往往仅凭直觉做出判断。
最终,认知闭合容易使我们以简单的认知结构去快速处理信息、做出决定。我们往往会放弃理性的思考,做出那些自己最容易做到、最能预料到结果的选择。典型的两种选择就是回避和主动选择坏的结果。
首先,面对不确定感,我们可能会选择回避(avoidance),因为什么都不做,意味着一切可能的后果都不会发生。
明明想要告诉对方一些事情,但害怕对方不会同意,宁愿不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和要求;
对现在朝九晚五的工作不满意,但想到辞职可能面对的风险,依然选择不改变;
在亲密关系中被虐待、长期感到痛苦,但你不知道提出分手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所以一直待在这段关系里;
我们所说的&拖延症&,有时候也源于对不确定感的回避,因为害怕自己做不好,所以一直拖延着不去做它。
此外,另一个经常出现的极端情形就是,为了追求一个确定的答案,我们宁愿提前选择一个坏的答案,而不是继续痛苦地等待下去。
给暗恋的人发出短信后,不知道对方会不会回应,干脆拉黑了对方;
一场比赛进行到最后,因为不堪压力而选择提前退出;
永远只能主动追求对方,要求对方第一时间给出确定的答案,而无法接受慢慢发展,若即若离的过程。
造成你无法忍受不确定的不良思维模式
是什么使我们如此害怕不确定感,以至于不肯作为,或者做出过激的举动呢?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在不确定的状态里仍然内心平稳,不觉得不安,但你却会觉得百爪挠心,几乎不可忍耐?以下这些认知扭曲的模式可能发挥了不少影响。
认知歪曲的概念是由CBT的创始人、心理学家贝克首先提出的,指的是我们执着于一些并不存在或者完全错误的认知,它们往往会导致负面的思考、情绪和行为。当我们因为不确定性感到恐惧时,可能是受下面这些认知模式影响:
&&过滤/选择性注意(filtering):你主动过滤掉了所有可能是好的信息,只留下并放大了坏的细节。这样,你就总是只能想到那些坏的可能。
&极端思维/全或无(&Black&and&White&&Thinking):你觉得一件事只可能有两种结果&&要么成功、要么失败,而忽略了人和事物的复杂性和连续性。
&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仅仅根据一个不好的细节,或者一件事的微小的缺陷,就概括得出这件事一定会失败。
&情绪化推理(emotional&reasoning)&&因为你对某件事情有着强烈的情绪反应,就认为这件事是符合现实的,而忽视其他的证据;
&灾难化(Catastrophizing):你可能很爱用假设的句子来问自己,比如,&如果对方真的拒绝了我会怎么样?&&如果我真的得了癌症怎么办?&然后,就沉浸在对灾难性结果的设想中,夸大一切可能的后果,认为情况一定会糟糕到你完全无法忍受。
&不公平的比较(unfair&comparisons):根据完全不符合实际的标准来解释和推断,并且只和比自己好的人比较,得出自己很差的结论。
&度人之心(mind&reading):坚信自己懂得他人的心思,而不考虑其他的可能性,比如无端地揣测&他一定觉得我很差&。
&个性化(personalization):你认为所有的失败都是因为自己的过失和缺点造成的,而看不到他人的因素。例如,&我们离婚,是因为我一无是处&。
&&应该&式的陈述(Should&Statements):认为自己和别人&应该&怎么做,并且认为,一旦没有这么做,后果将会非常严重。
对照以上那些歪曲的认知,再检查自己的思维和陈述,你也许就能发现,当你处于不确定中时,你是不是有一些自动化的思维,你几乎意识不到自己已经陷入了这样的想法中,而正是这些错误的认知在使你恐惧。
什么样的人容易害怕不确定?
&其实,不确定的情形就像一个放大器,它起到的作用只是对你已有情绪的放大。&The&Power&of&Not&Knowing(不知道的力量)一书的作者Jamie&Holmes说。那么,什么样的人会比较害怕不确定性?
安全感缺失
对未知感到恐惧的人,可能是由成长环境中安全感的缺失导致的。最近的一则研究发现,那些在充满压力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如家境贫穷、经常搬家、遭受过外部威胁、创伤),在面对未知的恐惧(比如读到报纸上有关灾难来临的消息)时,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比较差。因为他们有过比较多经历不幸的经验,对于这个世界危险程度的预测会比较高。有趣的是,实验还发现,当不可预测的困难真正来临时,他们实际上会比其他人做得更好,比如懂得如何处理复杂的任务和转换目标。研究者推测,这是由于他们从小习得了一些应对的技能。
有时,你对未知的恐惧,实际上是对失控的恐惧。你希望让所有事情都在你的控制范围内,而一旦事情有超出你控制的可能出现,你就会产生恐慌。有研究称,纳粹党人希特勒、戈培尔、戈林都是典型的控制欲极强的自恋型人格,在面对不确定性(失败)时,因为不能接受而会选择极端方式(如自杀)。而必须指出的是,往往正是那些在成长过程中有过比较多失控感的人,才会对控制有着非同一般的执念。
低自尊水平
从根本上,你的焦虑和恐惧可能来源于你的低自尊,即自我评价过低。你之所以不愿意面对未来,是因为你对自己的不信任:你觉得自己是没有价值的,总是不愿意相信好的事情会在自己身上发生。
如果你觉得你符合我们今天的文章描述的情况,
你需要做以下几件事:
1.&面对那些歪曲的认知,你可以试着改变它们,进行认知重建(cognitive&restructuring)。认知行为疗法(CBT)的原理,就是通过改变歪曲认知,继而改变情绪和行为。你可以试着检验自己那些负面的自我陈述和想象,用一种新的方式和自己开展内部对话。分析你对自己说的那些话语的结构,比如&我一定会失败&,主语&我&指代的是什么?你是一个整体,是你的呼吸、洗脸、吃饭都会失败,还是什么会失败?&一定会失败&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有什么依据?你还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去检验你得出的结论,结果可能会发现,那些不好的结果并没有如你害怕的那样发生。
2.&学习正念(Mindfulness)相关的技术和联系来控制情绪,学习&专注此时此刻&的能力(具体可以关注我们将在1月推出的正念情绪管理讲座。)
3.&最后,如果对不确定性的焦虑和恐惧极大地困扰着你,影响到了你的生活,可以考虑寻求咨询师的专业帮助。
其实,不确定性才是唯一确定的事情。只有那些能够容忍不确定的人,才会愿意不断走出舒适区域,不断探索更大的世界。也只有能够容忍不确定的人,才能和其他人好好得建立起联系。而那些能够享受不确定的人,往往是充满好奇心和活力的,他们不会自我束缚,也不会过度限制他人。他们往往有更多的正面情绪,因为生活就是关于未知的,关于不得不改变,关于在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情况下,把握住眼前这一刻,并尽可能地享受它。
里尔克说,要对你心里所有还未解决的事有耐心。要去爱问题本身,爱上锁的房间和用不熟悉的语调写成的书本。不要急于寻找那些此刻你无法获得的答案,因为(此时就算你得到了)你也无法活出他们。最重要的是,要去尝试所有事情。此时你要先带着问题去生活,而生活会逐渐地、不知不觉地,在一段时间后越来越接近你要的答案。
更多情绪管理相关内容请点击此处
为了给您提供更多的资讯和帮助请关注我们:
心援网微信号:chinahelpnet(提供家庭教育、亲子教育、人生感悟、养生保健、婚姻、恋爱、情绪管理、人际关系等内容)
做成功妈妈微信号:zuochenggongmama(为大家讲述成功妈妈的故事、教育孩子的方法、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婚后生活感悟等内容)
心援网&张皓教授工作室QQ群:面对未知,如何能够免于恐惧? - 今日头条()
成熟就是一种对“未知”的接纳。Maturity has everything to do with the acceptance of “not knowing”.—— Mark Z. Danielewski, House of Leaves什么东西比“坏的结果”更可怕?对很多人来说,“不知道结果”比“坏的结果”要可怕得多。等待着一场面试的结果,一个医生的诊断,一条暗恋对象的短信,未知的、不在自己控制中的情景让我们坐立难安,反复检查手机,或者关掉手机,甚至做出一些冲动的行为,只为了尽快从这种不确定、不舒服的感觉里解脱。星座、占星、塔罗、算卦等一切渴望预知未来的行动,其实都是我们想要摆脱不确定的方式。其实,也不是对所有人来说,不确定都会带来坏的感觉,有的人实际上会格外追求不确定的感觉。每个人对不确定的容忍度(Ambiguity Tolerance)是不同的。有的人容忍度比较高,他们会将不确定的情境看作是挑战,并对此充满好奇心和兴趣,他们是不确定性倾向(uncertainty-oriented)的人;有的人则容忍度比较低,他们喜欢熟悉和可预测的情境,认为不确定的情境是一种威胁,他们就是确定性倾向(certainty-oriented)的人。在今天的文章中,我们要主要探讨的,还是那些确定性倾向的人,也就是害怕不确定感的人,因为害怕不确定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无法忍受不确定的危害:逃避?自毁?如果一个人对不确定的容忍度比较低,在一些会令人产生压力、恐惧的情形下,就会产生高度的认知闭合(cognitive closure)的需要。认知闭合是Arie Kruglanski于1993年提出的概念,它表达的是“个体在应对不确定的情境时,对于确定性答案的强烈愿望”。研究显示,当人们在感受到危险时,尤其是感受到外部威胁的存在时,认知闭合的需要会显著上升。并且,能够引起我们认知闭合的,不仅仅是现实中可能发生的危险。很多时候,仅仅是想象中的危险,也会引起人们强烈的情绪和认知闭合的需要。2010年的实验发现,当参与者仅仅是观看了7分钟讨论911的幻灯片、回想起911的灾难场景时,也会使他们在后来处理任务时,不愿意承受等待,只想尽快取得一个结束。现实中我们也有这样的体验,比如,和喜欢的人发短信,对方回复比平时晚了一点,此时,那些确定性倾向高(即对不确定容忍度低)的人,会脑补出很多实际上可能并不存在的危险来,“对方不喜欢自己了”、“对方可能想保持距离”等等。而这种想法会极大提高我们认知闭合的需要,即让我们产生对确定性答案的强烈渴望。而确定性的答案有两种——“确定的喜欢”或“确定的不喜欢”。当我们无法立刻获得“确定的喜欢”作为答案时,我们可能会主动删除对方的联系方式。这个过程有理论和实证的基础。Kruglanski认为,认知闭合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抓住(seize):我们会拼命搜寻所有能够获得的信息,不惜一切地核实和确认,希望能够获得一个确定的答案。第二个阶段则是冷冻(freeze):如果客观条件不允许我们获得确定的答案,我们就开始刻意地不去想它,想要保护这种闭合的状态。在这个阶段,我们往往仅凭直觉做出判断。最终,认知闭合容易使我们以简单的认知结构去快速处理信息、做出决定。我们往往会放弃理性的思考,做出那些自己最容易做到、最能预料到结果的选择。典型的两种选择就是回避和主动选择坏的结果。首先,面对不确定感,我们可能会选择回避(avoidance),因为什么都不做,意味着一切可能的后果都不会发生。比如:o 明明想要告诉对方一些事情,但害怕对方不会同意,宁愿不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和要求;o 对现在朝九晚五的工作不满意,但想到辞职可能面对的风险,依然选择不改变;o 在亲密关系中被虐待、长期感到痛苦,但你不知道提出分手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所以一直待在这段关系里;o 我们所说的“拖延症”,有时候也源于对不确定感的回避,因为害怕自己做不好,所以一直拖延着不去做它。此外,另一个经常出现的极端情形就是,为了追求一个确定的答案,我们宁愿提前选择一个坏的答案,而不是继续痛苦地等待下去。比如:o 给暗恋的人发出短信后,不知道对方会不会回应,干脆拉黑了对方;o 一场比赛进行到最后,因为不堪压力而选择提前退出;o 永远只能主动追求对方,要求对方第一时间给出确定的答案,而无法接受慢慢发展,若即若离的过程。造成你无法忍受不确定的不良思维模式是什么使我们如此害怕不确定感,以至于不肯作为,或者做出过激的举动呢?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在不确定的状态里仍然内心平稳,不觉得不安,但你却会觉得百爪挠心,几乎不可忍耐?以下这些认知扭曲的模式可能发挥了不少影响。认知歪曲的概念是由CBT的创始人、心理学家贝克首先提出的,指的是我们执着于一些并不存在或者完全错误的认知,它们往往会导致负面的思考、情绪和行为。当我们因为不确定性感到恐惧时,可能是受下面这些认知模式影响:· 过滤/选择性注意(filtering):你主动过滤掉了所有可能是好的信息,只留下并放大了坏的细节。这样,你就总是只能想到那些坏的可能。· 极端思维/全或无(‘Black and White’ Thinking):你觉得一件事只可能有两种结果——要么成功、要么失败,而忽略了人和事物的复杂性和连续性。· 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仅仅根据一个不好的细节,或者一件事的微小的缺陷,就概括得出这件事一定会失败。· 情绪化推理(emotional reasoning)——因为你对某件事情有着强烈的情绪反应,就认为这件事是符合现实的,而忽视其他的证据;· 灾难化(Catastrophizing):你可能很爱用假设的句子来问自己,比如,“如果对方真的拒绝了我会怎么样?”“如果我真的得了癌症怎么办?”然后,就沉浸在对灾难性结果的设想中,夸大一切可能的后果,认为情况一定会糟糕到你完全无法忍受。· 不公平的比较(unfair comparisons):根据完全不符合实际的标准来解释和推断,并且只和比自己好的人比较,得出自己很差的结论。· 度人之心(mind reading):坚信自己懂得他人的心思,而不考虑其他的可能性,比如无端地揣测“他一定觉得我很差”。· 个性化(personalization):你认为所有的失败都是因为自己的过失和缺点造成的,而看不到他人的因素。例如,“我们离婚,是因为我一无是处”。· “应该”式的陈述(Should Statements):认为自己和别人“应该”怎么做,并且认为,一旦没有这么做,后果将会非常严重。对照以上那些歪曲的认知,再检查自己的思维和陈述,你也许就能发现,当你处于不确定中时,你是不是有一些自动化的思维,你几乎意识不到自己已经陷入了这样的想法中,而正是这些错误的认知在使你恐惧。什么样的人容易害怕不确定?“其实,不确定的情形就像一个放大器,它起到的作用只是对你已有情绪的放大。”The Power of Not Knowing(不知道的力量)一书的作者Jamie Holmes说。那么,什么样的人会比较害怕不确定性?安全感缺失对未知感到恐惧的人,可能是由成长环境中安全感的缺失导致的。最近的一则研究发现,那些在充满压力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如家境贫穷、经常搬家、遭受过外部威胁、创伤),在面对未知的恐惧(比如读到报纸上有关灾难来临的消息)时,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比较差。因为他们有过比较多经历不幸的经验,对于这个世界危险程度的预测会比较高。有趣的是,实验还发现,当不可预测的困难真正来临时,他们实际上会比其他人做得更好,比如懂得如何处理复杂的任务和转换目标。研究者推测,这是由于他们从小习得了一些应对的技能。控制欲强有时,你对未知的恐惧,实际上是对失控的恐惧。你希望让所有事情都在你的控制范围内,而一旦事情有超出你控制的可能出现,你就会产生恐慌。有研究称,纳粹党人希特勒、戈培尔、戈林都是典型的控制欲极强的自恋型人格,在面对不确定性(失败)时,因为不能接受而会选择极端方式(如自杀)。而必须指出的是,往往正是那些在成长过程中有过比较多失控感的人,才会对控制有着非同一般的执念。低自尊水平从根本上,你的焦虑和恐惧可能来源于你的低自尊,即自我评价过低。你之所以不愿意面对未来,是因为你对自己的不信任:你觉得自己是没有价值的,总是不愿意相信好的事情会在自己身上发生。如果你觉得你符合我们今天的文章描述的情况,你需要做以下几件事:1. 面对那些歪曲的认知,你可以试着改变它们,进行认知重建(cognitive restructuring)。认知行为疗法(CBT)的原理,就是通过改变歪曲认知,继而改变情绪和行为。你可以试着检验自己那些负面的自我陈述和想象,用一种新的方式和自己开展内部对话。分析你对自己说的那些话语的结构,比如“我一定会失败”,主语“我”指代的是什么?你是一个整体,是你的呼吸、洗脸、吃饭都会失败,还是什么会失败?“一定会失败”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有什么依据?你还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去检验你得出的结论,结果可能会发现,那些不好的结果并没有如你害怕的那样发生。2. 学习正念(Mindfulness)相关的技术和联系来控制情绪,学习“专注此时此刻”的能力(具体可以关注我们将在1月推出的正念情绪管理讲座。)3. 最后,如果对不确定性的焦虑和恐惧极大地困扰着你,影响到了你的生活,可以考虑寻求咨询师的专业帮助。其实,不确定性才是唯一确定的事情。只有那些能够容忍不确定的人,才会愿意不断走出舒适区域,不断探索更大的世界。也只有能够容忍不确定的人,才能和其他人好好得建立起联系。而那些能够享受不确定的人,往往是充满好奇心和活力的,他们不会自我束缚,也不会过度限制他人。他们往往有更多的正面情绪,因为生活就是关于未知的,关于不得不改变,关于在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情况下,把握住眼前这一刻,并尽可能地享受它。里尔克说,要对你心里所有还未解决的事有耐心。要去爱问题本身,爱上锁的房间和用不熟悉的语调写成的书本。不要急于寻找那些此刻你无法获得的答案,因为(此时就算你得到了)你也无法活出他们。最重要的是,要去尝试所有事情。此时你要先带着问题去生活,而生活会逐渐地、不知不觉地,在一段时间后越来越接近你要的答案。以上。References:Feather,-N.-T.Subjective probability and decision under uncertainty. Psychological-Review. 0-164Tversky,-A Kahneman,-Daniel. Extensional versus intuitive reasoning: The conjunction fallacy in probability judgment. Psychological-Review. 1983 O Vol 90(4): 293-315Lindstr?m, T. C., & R?svik, A. (2003). Ambiguity leads to uncertainty: ambiguous demands to blood donor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caring sciences,17(1), 74-77.Mittal, C., Griskevicius, V., Simpson, J., Sung, S., & Young, E. (2015). Cognitive adaptations to stressful environments: When childhood adversity enhances adult executive fun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9 (4), 604-621
生活就是关于未知的,just be brave.//@醉听清吟811:好文!
回复@moggie微博:写的好[赞]
生活就是关于未知的,关于不得不改变,关于在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情况下,把握住眼前这一刻,并尽可能地享受它。[奥特曼][奥特曼][奥特曼]
成熟就是对未知的接纳,然而恐惧未知而选择更坏的结果,本身就是控制欲太强烈。
回复@大观园里练功:说的好[赞]
“你不愿意种花。 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 是的 ,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伴着消极预期 攻击力1000+
不确定的事情才是唯一确定的事情!
所以我超级热衷于和同学对答案,知道错总比不知道对错好 //@莫比V酱: //@骆驼波纹:戳中………
膝盖中了几箭。。。略疼//@敦煌郡公://@始安公士或://@萧牧之: 我好像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
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会喜欢的泛心理学科普。
结合通讯、互联网、心理学,打造全新心理咨询和互助社区服务平台。
有趣的心理科普,专业的心理服务。
壹心理网是一个大众心理学服务平台,通过有趣的方式传播实用心理学。在这里,你可以收听心理FM,感受温暖的声音放松心情;你可以阅读精选心理杂志,每天学点生活中的心理学。
成都熊玲心理咨询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所,成立于日。是在成都工商局登记注册的合法心理咨询机构,是成都心理咨询界的领先者。是成都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单位
屌丝大师兄与花痴小师妹为您上演的无下限搞笑闹剧。
(C) 2016 今日头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公司名称: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