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模糊,内心异常复杂、矛盾、痛苦的人格心理学是怎样形…

人格结构理论的不足 【范文十篇】
人格结构理论的不足
范文一:人格结构理论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1.本我(id)代表人的生物性本能和欲望。是与生俱来的,人格中最原始的、永存的部分,在人一生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存在于无意识的深处,主要是性本能和破坏欲,其中性本能(libido)对人格发展尤为重要。
本我遵循“唯乐原则”。追求直接的、绝对的和立即的满足,如果受阻抑,就会出现焦虑。显然这是一种儿童的思想、行为模式,新生儿的人格结构主要是本我。
2.自我(ego)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是人格意识结构的部分。它是在与环境接触过程中通过后天的学习,由本我发展来的。自我是人格结构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的发育及功能决定着个体心理健康的水平。一方面,自我的动力来自本我,即为了满足各种本能的冲动和欲望而行动;另一方面,它又在超我的要求下,顺应外在的现实环境,采取社会所允许的方式指导行为,保护个体的安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自我遵循“现实原则”(realityprinciple)。在人格结构中,“自我”在本我和超我间起着中介作用。它调节个体的行为,使之采取社会所容许的方式方法,以满足本我的需要而维持个体的生存,管制不被超我所容许的冲动,使两者保持平衡。一旦“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达到“自我”不能调节的程度,就会以病理的形式,如焦虑、恐惧等表现出来。自我在人格结构中代表着理性和审慎,是成人的思考模式。
3.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最高层次,是人格中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结构部分。它是在长期社会化过程中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的结果,具有通常意义上良心、良知、理性等含义。它大部分属于意识的,小部分是无意识的。它用良心和罪恶感去指导自我行为,限制本我冲动,从而对个体的动机、欲望和行为进行管制。
超我遵循“至善原则”(principleofideal)。诱导自我使之符合社会规范,使个体向理想努力,达到完善的人格。凡不符合超我要求的活动都将引起良心的不安、内疚甚至罪恶感。弗洛伊德认为超我的形成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一旦超我形成以后,自我就要同时协调本我、超我和现实三方面的要求。这样,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就可以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人格动力关系中得以阐明。弗洛伊德还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所占据的意识水平是不同的,它们的相互关系就构成人的复杂的人格动力结构,一个人要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就必须维持这三种力量的平衡。
范文二: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即社会化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尽管对弗洛伊德的学说一直存在着争论,他仍不愧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位极其伟大的人物。他的心理学观点使我们对人类思想的观念发生了彻底的革命,他提出的概念和术语已被普遍使用——例如,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恋母情绪(Oedipus complex)和死亡冲动(Death Drive或Death Instinct)。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要想保持心理健康,三个部分必须始终是和谐的。
人格结构理论即社会化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由于对弗洛伊德的许多学说仍有很大争议,因此很难估计出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他有创立新学说的杰出才赋,是一位先驱者和带路人。但是弗洛伊德的学说与达尔文和巴斯德的不同,从未赢得过科学界的普遍承认,所以很难说出他的学说中有百分之几最终会被认为是正确的。
尽管对弗洛伊德的学说一直存在着争论,他仍不愧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位极其伟大的人物。他的心理学观点使我们对人类思想的观念发生了彻底的革命,他提出的概念和术语已被普遍使用——例如,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恋母情绪(Oedipus complex)和死亡冲动(Death Drive或Death Instinct)。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要想保持心理健康,三个部分必须始终是和谐的。
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
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①口欲期;②肛门期;③性蕾欲期;④潜伏期;⑤生殖期。
刚生下来的婴儿就懂得吸乳,乳头摩擦口唇粘膜引起快感,叫做口欲期性欲。1岁半以后学会自己大小便,粪块摩擦直肠肛门粘膜产生快感,叫做肛门期性欲。儿童到3岁以后懂得了两性的区别,开始对异性父母眷恋,对同性父母嫉恨,这一阶段叫性蕾欲期,其间充满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儿童会体验到俄底普斯(Oedipus)情结(或称为恋母情节)和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结(或称为恋父情节),这种感情更具性的意义,不过还只是心理上的性爱而非生理上的性爱。只有经过潜伏期到达青春期性腺成熟才有成年的性欲。成年人成熟的性欲以生殖器性交为最高满足形式,兼具繁衍后代的功能,这就进入了生殖期。
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前三个发展阶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
弗洛伊德在后期对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纳托斯(thanatos),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只有在此时,生命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破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
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
弗洛伊德是一个心理决定论者,他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有着严格的因果关系,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梦也不例外,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愿望的达成,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通过释梦可以治疗神经症。
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o弗洛伊德在其父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原我之间,原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
压 抑——当一个人的某种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接受时,就被潜抑到无意识中去,以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遗忘和抑制。如很多人宁愿相信自己能中六合彩而不愿想像自己出街时遇车祸的危险,其实后一种的概率远比前者大,这是一种压抑机制的不自觉运用,因为当人意识到每次出街都要面临车祸的威胁时就会感到焦虑,人为了避免焦虑故意将其遗忘。
否 认——指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如有的人听到亲人突然死亡的消息,短期内否认有此事以减免突如其来的精神打击。
投 射——指个体将自己不能容忍的冲动、欲望转移到他人的身上,以免除自责的痛苦,如一个人性张力过大,做梦时都梦见另一个人与异性在发生性行为,这是自我为了逃避超我的责难,又要满足自我的需要,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到别人的身上从而得到一种解脱的心理机制。
退 行——当人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即放弃已经学会的成熟态度和行为模式,使用以往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叫退行。如某些性变态病人就是如此,成年人遇到性的挫折无法满足时就用幼年性欲的方式来表达非常态的满足,例如在异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等。
隔 离——将一些不快的事实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这种机制叫隔离,如人们来月经很多人都说成“来例假”人死了叫“仙逝”“归天”,这样说起来可以避免尴尬或悲哀。
抵 消——以象征性的行为来抵消已往发生的痛苦事件,如强迫症病人固定的仪式动作常是用来抵消无意识中乱伦感情和其他痛苦体验。
转 化——指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从而避开了心理焦虑和痛苦,如歇斯底里病人的内心焦虑或心理冲突往往以躯体化的症状表现出来,如瘫痪、失音、抽搐,晕厥、痉挛性斜颈等等,病者自己对此完全不知觉,转化的动机完全是潜意识的,是病者意识不能承认的。
补 偿——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这种作用。
合理化——是个体遭受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辨解,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以隐满自己的真实动机,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狐狸吃不到葡萄
就说葡萄是酸的。
升 华——指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用跳舞,绘画,文学等形式来替代性本能冲动的发泄。
幽 默——是指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通过幽默来表达攻击性或性欲望,可以不必担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在人类的幽默中关于性爱,死亡、淘汰,攻击等话题是最受人欢迎的,它们包含着大量的受压抑的思想。
固 着——心理未完全成熟,停滞在某一性心理发展水平。即如果在性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得到“过分的满足”或者“受到挫折”会导致固着,固着将导致无法正常地进入性心理发展的下一个阶段。
反向形式——自认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心欲望或冲动会引起自我和超我的抵制,表现出来会被社会惩罚或引起内心焦虑,故朝相反的途径释放导致反向形成。如有些恐人症的病人内心是渴望接解异性的,但却偏偏表现出对异性恐惧。
范文四:学园 l   X U E Y U A N  
2 0 q 4年 第 2 6期 
人格 的结构 
蒋 燕 湖 南交通职业技术 学院 
【 摘 要】 本文对各学派人格结构理论进行 了评述 ,并对人格理论进行 了简要评价。   【 关键词 】 人格 人格 的结构  【 中图分类号 】 B 8 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6 7 4 -4 8 1 0( 2 0 1 4 ) 2 6 —0 1 9 0 —0 2  
识和潜意识的思想 、 情感和行为,由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 
人格 ,也称为个性 ,是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 的概念 ,   包 括个性 心 理特征 和个 性倾 向性 。同时 , 人 格也 是 心理 健康  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中, 我们  需要向学生阐述什么是人格 , 人格的结构 , 人格的发展等问  题 ,以便学 生更 好地 认识 自 我 和发 展 自我 。在 心理 咨询 中 ,   很 多学 生 的心理 问题 与其 性格 息息 相关 , 这样 需要 我们 更透  彻理解人格的本质 、 结构、发展等问题 , 才能更好地帮助学  生 分析 其 自身 问题 , 从 完善 自身个性 方 面达 到解决 心理 问题   的 目的 。因此 ,心理学 者必 须对 人格 进行 深入 的研 究 ,自身  对人格 的本质 、 结构和发展等问题 了然于心 , 才能做好心理  健康教育教学和心理咨询工作。   人格 理 论 是 心 理学 家 从 不 同 的角 度 或 层 面 对 人性 及 其  差异性所做的系统性解释。人格理论 的发展至今仍未成熟 ,  
人们仍 不 知哪 种理 论解 释人 的行 为是 最佳 的。 人 格 的结构 应 
体潜意识三个部分组成。 意识是人的心灵中唯一能够被个体 
直 接感知 到 的部分 。意识 的核 心是 自我 ,由各种 感 知觉 、 记  忆、 思维和情感组成。意识和 自 我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使人  格 结构保 持 同一 f 生 和 连续 性 。 个 体潜 意识 是发 生于 个体 身 上  的个体 经验 。它 的 内容是 情结 ,即潜 意 识 中的情 感观 念丛 。  
各 种 内容 、 强度 、 来源 等不 同的情结 决定 了个 体不 同 的人格 。   集 体潜 意识 , 是在 人类 历史 演化 过程 中积 累下 来 的祖先 经验 
的积淀 , 使人类据以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 向。集体潜  意 识 的主要 内容是本 能 和原 型 。 本 能是 先 天的行 为倾 向 , 原  型是先天的思维倾向。  
2 .特质 说 
人格特质理论起源于 2 O 世纪 4 0 年代的美国 , 代表人物  是美 国心 理学 家奥 尔波 特 、卡特 尔和 艾森 克等 。   第一 , 奥 尔波 特 的人 格特 质论 。 美 国心 理学 家奥 尔波 特 
该 是 一个
多层 次 、 多 维度 、多水平 的统 一 , 而各 理论 的侧 重  点不 同 ,从不 同的方 面展示 了人格 的某些 方 面 。   二 人 格 的结构  1 .精 神 分析和 新精 神 分析人 格 结构说  1 9 世 纪末 2 O 世纪 初 ,弗洛 伊德创 立 了科 学心 理学 史上  的第 一个 人格 心 理学体 系 即精 神分 析理论 。   第一 , 弗洛伊德的 “ 二部人格结构”说和 “ 三部人格结 
认 为 ,人格 理 论应有 能代 表 “ 生活 综 合” 的测 量单 元 。这 种  单元 就是 特质 , 多 种特质 组成 了一个 人完 整 的人格结 构 ,由  
此 引发人 的行 为 和思想 。因此 ,他于 1 9 3 7年首 次提 出了人  格特质理论。 他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 : 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共 同特质 是在 某一 社会 文 化形态 下 大多数 人共 有 的 、 相 同 的 
特质 ; 个人特质是人们身上独有的特质。 根据在生活中的不  同作用 , 个人特质又可分为首要特质 、 中心特质 、 次要特质。  
构”说。早期 , 弗洛伊德提出了 “ 二部人格结构”说 ,即无  意识和意识的结构说。 但实际上 , 他又提出了潜意识的概念 ,   认为人的心理由意识 、 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所构成。意  识是人在清醒知觉状态下的思想和情绪 , 是随时可 以观察到  的心理 现象 。前 意识 是指 没有 浮现 出意识 表面 的心理 现象 ,   它 是人 们能 够 回忆起 来 的经验 。 潜 意识 即无 意识 , 就是 在某 
时 间内存 在着 , 但我 们 又对 其无 所知 的一 种活 动历 程 。晚  期, 弗 洛伊 德 对他 的理 论做 了修 正 ,提 出了新 的 “ 三部 人格 
个体人格 中个人特质的差异形成 了人们不同的人格。   第二,卡特尔的 l 6因素模型。卡特尔用因素分析的方 
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 , 提出了人格特质的一个四层理论  模 型 ,分别 是个 别特 质和 共 同特质 ,表 面特 质和 根源 特质 ,   体 质特 质和 环境 特质 , 动 力特 质 、 能力 特 质和气 质特 质 。表 
面特质 指从 外部 行为 能直 接观 察 到的特 质 , 根 源特 质是 以相  同原 因为基 础相 互联 系 的行为 特质 , 二者 是人 格层 次 中最重 
结构”说 ,即人格是由本我 、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构成的。   本 我是 一个 原始 的 、与生俱 来 的无 意识 的结 构 , 是 建立 人格 
的基础 , 给 人 的整个 心理 过程 提供 动力 。自我是从 本 我 中发  展 出来 ,同时又是本我与外部世界的中介 。 超我 , 是由个体  在 生 活 中接 受社 会 文化道 德 规范 的教 养而 逐渐 形成 的 , 处 于 
要的一层。根源特质中又分
为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两类 , 体  质特质 由先天的生物 因素所决定 , 而环境特质则由后天的环  境 因素 所决 定 。特质模 型 的最 下层是 动力 特质 、 能 力特 质 和 
气质特质 , 同时受到遗传与环境两方面的影响。动力特质是 
人格的最高层 。 它们遵循不同的原则 , 本我本能和欲望的体  现者 , 遵循 “ 唯乐 原则 ” ;自我遵 循 “ 现 实原 则 ” ;超 我 的主 
要功 能是按 照 至善 原则 指导 自我 ,限制本 我 。   第二 ,荣格的人格结构说。荣格作为弗洛伊德的弟子 ,   在人格 的发展动力上与弗洛伊德产生 了分歧 , 从而成为新精  神分 析 的代表 。 荣 格把 人格 叫作 心灵 , 认 为心灵 包含 一 切意 
具有动力特征的特质 , 使人趋向某一 目 标 ;能力特质是表现  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特质; 气质特质决定一个人情绪反  应 的速度 与 强度 。1 9 4 9年 ,卡 特 尔将 众 多 的人格 特 质 的名 
称用分析法合并成 3 5 个特质群 , 进一步分析得出 1 6 个根源  特质 , 它们构成人格的基本要素 , 代表行为属性和功能的决  定因素。这 1 6种特质每个人身上都具有 , 但在每个人身上 
之 间 的差 异 
特质 的表 现程 度和结 合 方式 的存 在不 一样 , 从 而 造成 了人 们 
1 90一 
学园 I   X U E Y U A N  
2 0 1 4 年 第2 6期  
中国 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家庭 化发展 战略分析 
鲁 东大学 
要】 作为 中国体育的重要特色,民族传统体育一直受到世界 的关注 , 但是真正将民族传统体 育作为一门学科去研 
究,却只有不到二十年的时间。本文将从教育家庭化的角度去认识民族传统体育学,以期按照科学的学科体系,分析体育家  庭化中存在的不足 ,探讨 民族传统体育学教育家庭化的发展思路,为更好地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学的教育家庭化提供参考。  
【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教育家庭化 体育教育  【 中图分类号 】 G 8 0 -0 5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6 7 4 —4 8 l 0( 2 0 1 4) 2 6 -0 1 9 1 -0 2  
2 . 民族 传统 体 育的发展 历 程 
当前 民族 传统 体 育的发 展状 况 
1 . 民族 传统 体 育的地 位 
经历了漫长的五千年历史洗礼 , 中华 民族体育已然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 民族体育将中国各民族共有的文化价  值观念和审美理想融会贯通 , 它既能将每个 民族的社会 、 经  济、宗教信仰 、风俗 、 历史文化等因素进行结合 ,又遵照体  育活动所具有的规则 、 设施 、
比赛程序等特点进行组织 , 是  中国宝贵的动态人类文化遗产 。 民族传统体育凝聚了祖先的  创造力 , 是我 国各民族团结的象征, 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也 是全 世界 人 民的文 化瑰 宝 。 作 为维 护 中华文 化独 特性 和复  兴 中华 文化 的重 要一 环 , 同时也 是发 展 中 国民族传 统 文化 的  基础,我们必须保护好得之不易的民族传统体育 , 使其能传 
承 和 发展 。  
随着 人 类 生 产力 的发 展 , 民族 传 统 体 育 也 在不 断 地 更  新 ,由于民族传统体育诞生于劳动生产活动中, 它每一段时  期的发展和改善也都带有人类生活所在时期活动的印迹。由   于其在人类生产活动中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 同语言文  字一样 ,民族传统体育历经变迁作 为记录人类 发展历程的 
“ 活化石” ,被一代代继承下来 。如今 ,人类 已摆脱了大 自   然的束缚 , 对神灵的信仰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封闭, 战争重新定  义了人类的生活, 体育也成为表现人和人之间竞争和比赛的一 
种 手段 。   3 . 现代 体 育强烈 冲 击下 的 中国 民族 传 统体 育 
放眼世界各国 ,五千年来只有 中华民族的文 明没有断  层。 但在一百多年前 ,西方列强侵 占中国,在对中国进行肆 
第三 , 艾森克的 “ 大三 ”因素。艾森克把许多人格特质  归 结到 几个 基本 的维 度或 类 型上 。 最 初发 现 的是两 个 主要 的  人格维度 , 即内外倾和神经质, 后来又找到第三个人格维度,   即精神质。用艾森克 的这三个人格基本维度的首写字母 E   ( e x t r a v e r s i o n ,外 倾 ) 、N ( n e u r o t i c i s m,神 经质 )和 P   ( p s y c h o t i c i s m,精神质 ) ,缩写为 P E N,表示艾森克的人格  三维度模型。 艾森克及其夫人还一起编制了艾森克人格 问卷  ( E P Q) ,专 门用 于测 定这 三个 基本 特质 维度 的个 体差 异 。   第四,“ 大五”和 “ 大七”人格因素模型。1 9 4 9年,著名  的人格心理学家 、社会学家 F i s k e 从卡特尔词单中抽出 2 2 个  词用于描述 1 2 8名I 临床心理培训生。采用 自我描述 、教师的  评定、相互描述三种描述办法 。而后,分别对三种评定做 因  
素分析 ,结果得 出五个 人格 因素 。后来 经过近 5 0年 的研 究 ,   学者们对大五模型的五个维度的认识逐步趋向一致 ,把五个  维度命名为外倾 l 生、宜人性 、责任感 、 情绪性 、 开放性。“ 大  七” 因素模 型 的倡 导者 在继 承 “ 大五 ”因素研 究 的基本
理论  的基础上 ,侧重指出了 “ 大五”因素模型的选词方面存在的  两个缺 陷 : 其 一 ,“ 大 五”的选词不 能代表 自然语 言 中人 格特  质 的所 有方 面 。其二 ,做 因素分析 前 的选词标 准 主观 随意 陛  大 。因此 ,T e l l e g e n 等 率先在理 论和方 法上进行 探索 和改进 ,   提出了人格 “ 大七”因素模型。T e l l e g e n和 Wa i l e r 将评价维  度引入人 格结构 ,提 出了 “ 大七 ”人格模 型 。在 “ 大七 ”中 ,   正价 ( P V A E) 和负价 ( N V A L) 是两个新的人格维度 ,其余 
模型的外倾性 、 情绪性 、责任感 、宜人性和开放性。  
三 人格 理论 简评  人 格 理 论 体 现 了心 理 学 家从 不 同 的角 度 或层 面 对 人 性 
及其差异性所做 的系统性解释。 对这些理论进行 比较全面的  理解后 , 我们很可能还是充满疑惑 , 究竟什么是人格?人格  的结 构 到底 是 怎 样 的 ?人 格 是 可 以改 变 的 吗 ? 怎么 改 变 ?   我 们并 没有 因为 了解 了人 格 的这些 理论 而 减少 疑惑 。 因此 ,   这 些理 论各 有各 的贡献 , 一 种 理论 的作 用是 另一种 理论 不 可  替代的。 人 格 的精神 分 析论则 挖掘 了人 的潜 意识 动 机 , 精 神  分析 的人格结构说第一次 比较系统地提 出了人格心理学体  系, 弗洛伊德发现了性机能在人格发展 中的动力作用 , 这对  人们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理解人格发展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 人  格 的特质理论帮助我们描述人, 特质理论 的人格结构说研究  是人格的共性 , 从某些侧面揭示了人格的本质 , 但是我们不  难发现, 特质理论描述 的人格特质是对人应该具备特质的描  述,中心特质 、首要特质等 , 都是对理想人格的描述 , 而不  定 是人 身上 真正 的共 性特 质 。由此 ,我们 可 以看 出 ,不 同   的人格 理论 侧 重于 人格 不 同层 面问题 的探 讨 , 尽 管他们 也 探 
讨 同样 的问题 ,但是从不同的方 向去寻求解决途径的。  
参考 文献 
[ 1 ] 黄希庭. 人格心理学 [ M] .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 2 0 0 2   [ 2 ] 郑雪主编. 人格心理学 [ M] . 广州:暨南大学出 版社, 2 0 0 1  
[ 3 ] 郭永 玉. 人格 心理 学 :人 性及 其差 异 的研 究 [ M] . 北京:   中国社会科 学 出版 社 ,2 0 0 5   [ 责任 编辑 :林 劲 ]  
五个维度: 正情绪 瞰 P E M) 、 负情绪 瞰 N E M) 、 可靠性( D E P ) 、   适意性 ( A G R) 和因袭性 ( C O N V) ,分别对应 “
大五”人格 
1 91—  
范文五:人格的结构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
自我调控等方面。
1.气质与性格
(1)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孩子刚出生时,最先表现出来的差异就是气质差异。气质是人的天性,
无好坏之分。
(2)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这些具有道德评价含义的人格差异,我们称之为性格差异。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性格有好、坏之分,能
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
(2)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当一个人对自己作积极的评价时,就会产生自尊感,作消极的评价时,会产生自卑感。自我体验可以使自我认识转化为信念,进而指导一个人的言行,自我体验还能伴随自我评价,激励适当的行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抑制不适当的行为,如一个人在认识到自己不适当的行为后果时,会产生内疚、羞愧的情绪,进而制止这种行为的再次发生。
(3)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如一个学生意识到学习对自己发展的重要意义,会激发起努力学习的动机,在行为上表现出刻苦学习、不怕困难的精神。自我控制包括自我监控、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等成分。
2.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例如:有人喜欢与别人讨论问题,从别人那里得到启发;有人则喜欢自己独立思考。认知风格有许多种,主要
有: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冲动和沉思、同时性和继时性等。
(1)场独立性一场依存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人对外部环境(“场”)的不同依赖程度上。场独立性的人在信息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在加工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也很少能体察入微。而场
依存性的人在加工信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处
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与别人交往时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
(2)冲动一沉思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问题的思考速度上。冲动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具有这种认知风格的人面对问题时总是急于求成,不能全面细致地分析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不管正确与否就急于表达出来,有时甚至没有弄清楚问题的要求,就开始
解答问题。
达斯等人(J.P.Dasetal.,1975)根据脑功能的研究,区分了同时性与继时性两种认知风格。他们认为,左脑优势的个体表现出继时性的加工风格;而右脑优势的个体表现出
同时性的加工风格。
1)继时性认知风格的特点:在解决问题时,能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每一个步骤只考虑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提出的假设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前后顺序,解决问题的过程像链
条一样,一环扣一环,直到找到问题的答案。
2)同时性认知风格的特点:在解决问题时,采取宽视野的方式,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并兼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其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发散式的。许多数学操作、空间问
题的操作都要依赖于这种同时性的加工方式。
3.自我调控系统
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
(1)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想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只看到自己的不足,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觉得处处不如别人,就会产生自卑,丧失信心,做事畏缩不前……相反,如果一个人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会骄傲自大、盲目乐观,导致工作的失误。因此,恰当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
(2)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当一个人对自己作积极的评价时,就会产生自尊感,作消极的评价时,会产生自卑感。自我体验可以使自我认识转化为信念,进而指导一个人的言行,自我体验还能伴随自我评价,激励适当的行为,抑制不适当的行为,如一个人在认识到自己不适当的行为后果时,会产
生内疚、羞愧的情绪,进而制止这种行为的再次发生。
(3)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如一个学生意识到学习对自己发展的重要意义,会激发起努力学习的动机,在行为上表现出刻苦学习、不怕困难的精神。自我控制包括自我监控、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等成分。
范文六:【摘 要】本文对各学派人格结构理论进行了评述,并对人格理论进行了简要评价。   【关键词】人格 人格的结构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2   一 概述   人格,也称为个性,是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同时,人格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我们需要向学生阐述什么是人格,人格的结构,人格的发展等问题,以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和发展自我。在心理咨询中,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其性格息息相关,这样需要我们更透彻理解人格的本质、结构、发展等问题,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分析其自身问题,从完善自身个性方面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目的。因此,心理学者必须对人格进行深入的研究,自身对人格的本质、结构和发展等问题了然于心,才能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心理咨询工作。   人格理论是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或层面对人性及其差异性所做的系统性解释。人格理论的发展至今仍未成熟,人们仍不知哪种理论解释人的行为是最佳的。人格的结构应该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多水平的统一,而各理论的侧重点不同,从不同的方面展示了人格的某些方面。   二 人格的结构   1.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人格结构说   19世纪末20世纪初,弗洛伊德创立了科学心理学史上的第一个人格心理学体系即精神分析理论。   第一,弗洛伊德的“二部人格结构”说和“三部人格结构”说。早期,弗洛伊德提出了“二部人格结构”说,即无意识和意识的结构说。但实际上,他又提出了潜意识的概念,认为人的心理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所构成。意识是人在清醒知觉状态下的思想和情绪,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前意识是指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潜意识即无意识,就是在某一时间内存在着,但我们又对其无所知的一种活动历程。晚期,弗洛伊德对他的理论做了修正,提出了新的“三部人格结构”说,即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构成的。本我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是建立人格的基础,给人的整个心理过程提供动力。自我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同时又是本我与外部世界的中介。超我,是由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处于人格的最高层。它们遵循不同的原则,本我本能和欲望的体现者,遵循“唯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的主要功能是按照至善原则指导自我,限制本我。   第二,荣格的人格结构说。荣格作为弗洛伊德的弟子,在人格的发展动力上与弗洛伊德产生了分歧,从而成为新精神分析的代表。荣格把人格叫作心灵,认为心灵包含一切意识和潜意识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由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三个部分组成。意识是人的心灵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到的部分。意识的核心是自我,由各种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情感组成。意识和自我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使人格结构保持同一性和连续性。个体潜意识是发生于个体身上的个体经验。它的内容是情结,即潜意识中的情感观念丛。各种内容、强度、来源等不同的情结决定了个体不同的人格。集体潜意识,是在人类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祖先经验的积淀,使人类据以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本能和原型。本能是先天的行为倾向,原型是先天的思维倾向。   2.特质说   人格特质理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卡特尔和艾森克等。   第一,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人格理论应有能代表“生活综合”的测量单元。这种单元就是特质,多种特质组成了一个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此引发人的行为和思想。因此,他于1937年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他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共有的、相同的特质;个人特质是人们身上独有的特质。根据在生活中的不同作用,个人特质又可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个体人格中个人特质的差异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人格。   第二,卡特尔的16因素模型。卡特尔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人格特质的一个四层理论模型,分别是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表面特质指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根源特质是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相互联系的行为特质,二者是人格层次中最重要的一层。根源特质中又分为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两类,体质特质由先天的生物因素所决定,而环境特质则由后天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特质模型的最下层是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同时受到遗传与环境两方面的影响。动力特质是具有动力特征的特质,使人趋向某一目标;能力特质是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特质;气质特质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的速度与强度。1949年,卡特尔将众多的人格特质的名称用分析法合并成35个特质群,进一步分析得出16个根源特质,它们构成人格的基本要素,代表行为属性和功能的决定因素。这16种特质每个人身上都具有,但在每个人身上特质的表现程度和结合方式的存在不一样,从而造成了人们之间的差异。   第三,艾森克的“大三”因素。艾森克把许多人格特质归结到几个基本的维度或类型上。最初发现的是两个主要的人格维度,即内外倾和神经质,后来又找到第三个人格维度,即精神质。用艾森克的这三个人格基本维度的首写字母E(extraversion,外倾)、N(neuroticism,神经质)和P(psychoticism,精神质),缩写为PEN,表示艾森克的人格三维度模型。艾森克及其夫人还一起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专门用于测定这三个基本特质维度的个体差异。   第四,“大五”和“大七”人格因素模型。1949年,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社会学家Fiske从卡特尔词单中抽出22个词用于描述128名临床心理培训生。采用自我描述、教师的评定、相互描述三种描述办法。而后,分别对三种评定做因素分析,结果得出五个人格因素。后来经过近50年的研究,学者们对大五模型的五个维度的认识逐步趋向一致,把五个维度命名为外倾性、宜人性、责任感、情绪性、开放性。“大七”因素模型的倡导者在继承“大五”因素研究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侧重指出了“大五”因素模型的选词方面存在的两个缺陷:其一,“大五”的选词不能代表自然语言中人格特质的所有方面。其二,做因素分析前的选词标准主观随意性大。因此,Tellegen等率先在理论和方法上进行探索和改进,提出了人格“大七”因素模型。Tellegen和Wailer将评价维度引入人格结构,提出了“大七”人格模型。在“大七”中,正价(PVAE)和负价(NVAL)是两个新的人格维度,其余五个维度:正情绪性(PEM)、负情绪性(NEM)、可靠性(DEP)、适意性(AGR)和因袭性(CONV),分别对应“大五”人格模型的外倾性、情绪性、责任感、宜人性和开放性。   三 人格理论简评   人格理论体现了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或层面对人性及其差异性所做的系统性解释。对这些理论进行比较全面的理解后,我们很可能还是充满疑惑,究竟什么是人格?人格的结构到底是怎样的?人格是可以改变的吗?怎么改变?我们并没有因为了解了人格的这些理论而减少疑惑。因此,这些理论各有各的贡献,一种理论的作用是另一种理论不可替代的。人格的精神分析论则挖掘了人的潜意识动机,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说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人格心理学体系,弗洛伊德发现了性机能在人格发展中的动力作用,这对人们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理解人格发展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人格的特质理论帮助我们描述人,特质理论的人格结构说研究是人格的共性,从某些侧面揭示了人格的本质,但是我们不难发现,特质理论描述的人格特质是对人应该具备特质的描述,中心特质、首要特质等,都是对理想人格的描述,而不一定是人身上真正的共性特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人格理论侧重于人格不同层面问题的探讨,尽管他们也探讨同样的问题,但是从不同的方向去寻求解决途径的。   参考文献   [1]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郑雪主编.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3]郭永玉.人格心理学:人性及其差异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林劲〕
范文七:从人格结构理论简析《围城》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曾被美籍学者夏志清教授誉为“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 有关《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的情爱史,很多人把其恋爱的失败归咎于性格的弱点或者是当时的社会环境。这里,我从方鸿渐的人格出发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简单分析他的部分情爱史。
首先,我们先看看弗洛伊德的“人格三部结构”说。他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所构成,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人格动力关系中得以阐明。
本我代表人与生俱来的所有生物性本能、冲动和生命力,不道德、法律和传统价值观念的束缚、制约。它只依照“快乐原则”行事,追求欲望的最大程度满足。自我,是本我与超我的仲裁者。最高层次的超我,是代表良心和道义方面要求的部分。它受“道德原则”的支配,通过自我去控制本我的盲目冲动,最大的特点是竭力追求完美、理想。三者在整个精神活动过程。中始终处于相互作用、相互抵抗的状态,共同构成人的心理活动的最本质内容。
在《围城》中,方鸿渐可以说是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的矛盾统一体,他有时受本我的诱惑,但事后又能回归理性,他有时也受超我的感化而得到暂时的灵魂升华。总体来看,三者并不存在着严格的界限。
我们可以来看看方鸿渐与鲍小姐的交往,看看方鸿渐是如何在本我与自我之间挣扎斗争的。方鸿渐在和鲍小姐的认识过程中,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鲍小姐“纤腰一束,,,,长睫毛上一双欲眠似醉、含笑带梦的大眼睛,圆满的上嘴唇好像鼓著在跟爱人使性子。”还有“肥腻辛辣的引力”,恰好唤醒和迎合了方鸿渐内心深藏的性本能和性需要。对于没有结婚而自我意识已经苏醒的方鸿渐来说无疑是一种赤裸裸的诱惑。难怪鲍小姐只轻松一句话就把方鸿渐勾住了。毕竟,这时候方鸿渐的本我已经在作怪,骨子里想着满足自己的需求,所以两人也就顺理成章的有了后面的剧情。于是到了当天晚上,方鸿渐就趁势抢吻了鲍小姐,而在当天晚上,力比多就完美的爆发了出来。方鸿渐在那个夜晚顺从了本我的呼唤,占有了鲍小姐的肉体,释放了他积累已久的性压抑。
方鸿渐在第一次完美释放力比多后,那天晚上睡了一个十分舒服的觉。然而
好景不长,放荡成性的鲍小姐迅速冷淡。方鸿渐想不出为什么鲍小姐突然改变态度,只好拿斯泼朗格教授的时髦理论自我开脱:“性欲并非爱情的基础,爱情也不是性欲的升华,,,,她不是变心,因为她没有心,只能算日子久了,肉会变味。反正自己并没吃亏,也许还占了便宜,没有什么可怨的”。这标志着代表理性和常识的“自我”重新回归到方鸿渐的体中,他意识到自己或许只是鲍小姐打发寂寞和发泄情欲的玩物。一直到鲍小姐下船扑向一个半秃顶、戴大眼镜的黑胖子怀里后,方鸿渐才终于从她如酥的肉体中清醒过来。在这里,自我有效地调节了本我与现实环境的矛盾。自我可以视为本我、超我与外部世界三者的奴仆,也就是说,自我是本我与超我、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的缓冲器。方鸿渐一方面承受着被鲍小姐无情抛弃的事实,另一方面又明白了自己原来是被愚弄、被欺骗、被利用的可怜虫。双重的残酷现实对方鸿渐的自我进行打击,自我只能够削弱敌对力量———本我以求得调解和相对平衡。
鉴于水平有限,也就只能如此简要分析。希望不要误解了钱钟书先生笔下的伟大作品,更不会扭曲了神圣至上的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范文八: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相关搜索: 弗洛伊德, complex, 心理学, 达尔文, 巴斯德
人格结构理论即社会化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由于对弗洛伊德的许多学说仍有很大争议,因此很难估计出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他有创立新学说的杰出才赋,是一位先驱者和带路人。但是弗洛伊德的学说与达尔文和巴斯德的不同,从未赢得过科学界的普遍承认,所以很难说出他的学说中有百分之几最终会被认为是正确的。
尽管对弗洛伊德的学说一直存在着争论,他仍不愧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位极其伟大的人物。他的心理学观点使我们对人类思想的观念发生了彻底的革命,他提出的概念和术语已被普遍使用——例如,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恋母情绪(Oedipus complex)和死亡冲动(Death Drive或Death Instinct)。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要想保持心理健康,三个部分必须始终是和谐的。
范文九:精神分析人格结构理论的发展
摘要:精神分析人格结构由弗洛伊德创立,而后其追随者的发展,使其结构理论逐步完善。本文简要介绍了佛洛依德的人格理论观,和其追随者在此理论上的发展。并简单进行了个人的总结思考。
精神分析是科学心理学史上第一个人格心理学体系。弗洛伊德以潜意识本我为核心的人格结构论和其追随者建立的体系中的人格结构的理论对人格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早期弗洛伊德主张潜意识为核心的结构观,在后期,提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三部分人格结构说。特别强调人格结构的动力性质。在此基础上,其追随者又发展和延伸了此理论,使此理论更丰富和具有科学性。
一、古典精神分析创立的人格结构论。早期弗洛伊德主张潜意识为核心的人格结构观。认为意识即人格是由不同意识水平的三部分,即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组成。意识是人格的表层部分,它是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所组成。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潜意识是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后期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其本我概念与潜意识概念接近,但不完全等同。本我即人的动物性,完全是由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所组成。自我派生于本我,是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部分。自我总是根据现实的可能性力图满足本我的要求。超我是人格中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有两个方面,自我理想和良心。自我在满足本我欲求的时候,不仅要考虑现实
条件的可能性,还要受到超我的制约,按照“道德原则”行事。其追求的是完美,使个人成为道德高尚的个体。在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中,自我既要顺从本我的要求,又不敢违抗超我的命令,不敢与外部世界的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相对抗。如果过分地压抑本我的要求就会导致心理疾病;如果违抗了超我的命令又会引起良心的谴责;而与外部世界相对抗则会受到外界的惩罚。自我面对本我、超我和外部世界,一仆三主,而这三“主”的要求在本质上就是水火不容的。当自我无法对三者进行有效的协调时,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精神病。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其潜意识概念是其人格结构理论乃至整个精神分析学说的奠基石。而其提出的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之间协调被大多数的追随者所认同和发展。
二、精神分析人格结构在概念上的发展。
(一)在潜意识概念上的发展。
1、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的整合人格结构理论。荣格把人格称为心灵。认为人格作为一个整体包含了人所有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其作用就是调节和控制个体,使其适应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整体的人格,由三个不同的层次所构成,即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在荣格看来,心理学是一门关于意识的科学,而意识,恰好是潜意识心理的产物。潜意识比意识似乎更值得重视。因为潜意识统辖的领域较意识广大得多意识是人的心灵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知道的那个部分。其主要作用是促进个性化的发展。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是一个经验的储存库,容纳了所有与意识
自我不协调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内容。与意识存在着双向交流或交换。通常以“情结”的形式表现出来。原创性的提出了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储存的是祖先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中时代积累的经验。这些经验以原始意向的形式保持下来。其主要内容是原型。
荣格把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发展,并第一次从进化论的角度上分析了潜意识的生成。即集体潜意识的理论。而且荣格还把中国道教中人格结构理论整体的思想,融入在了其人格结构中。他认为任何一个人的人格都是意识和潜意识结合的产物,“有”“无”结合才能构成有机的整体。
2、多拉德和米勒也关注潜意识,他们认为潜意识在决定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个体的潜意识主要有两部分内容,一是非文字符号化的经验,二是被压抑的经验。非文化符号化的经验主要是指个体在童年时期,尚未学会语言文字之前的经验。被压抑的经验通常是令人不快的、羞愧、厌恶、焦虑或恐惧的。
3、精神分析学者罗洛·梅接受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观念和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承认潜意识对人格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传统文化等集体潜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人的价值系统。她在谈论潜意识时用的是原始生命力这一概念。原始生命力与自然的力量相关联,既可能激发我们善的一面,也可能转化为一种恶,整个生命力就在这两个方面之间流动。人们认识到这一自然驱力之后,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引导它。知识的获得可以给人一种驾驶他人的原始生命力。
(二)精神分析人格理论在本我、自我、超我概念上的发展,尤
其是发展了自我的概念,突出了自我的主动性。
1、哈特曼创立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澄清了弗洛伊德体系中关于自我的一些模糊认识,强调了自我的主动性。他认为,自我并不一定要在本我和超我的冲突中成长。还有“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诸如知觉、思维、记忆、创造力的发展和学习等自我的适应心理机能活动。自我的起源、自我的自主性发展、能量的中性化和自我的适应过程。都是在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自我和本我是同时存在的心理机能。自我独立于本能冲动,但又与它同时发生发展。他认为个体未出生前存在一种“未分化的基质”。一部分演化为本我的本能内驱力,另一部分演变为自我的自主性装备。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是靠“自体成型”和“异体成型”。自体成型是指个体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异体成型是指通过改变环境使之更适合于自己的适应。并提出了两种自我的主动性。一级自我自主和二级自我自主。
哈特曼在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的基本人格结构上, 用“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把精神分析纳入到了普通心理学的范畴里。并把自我的角色力量扩大,不再是本我和超我的协调者,而成为了拥有自主权利的勇士。有一些人本主义自我实现的趋势。
2、埃里克森认为自我是一个独立的力量,不再是本我和超我压迫的产物。自我是人的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综合体,并且能够把进化过程中的两种力量,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综合起来,引导心理能量向合理的方向发展。自我的作用不仅是防御性的,其表现的行动都带有主动性。埃里克森还提出了自我同一性,即人对自我一致性或
连续性的感知。
3、默里的人格结构观,它认为本我是活力的源泉和难以接受的冲动的储存库,本我包含着积极的、建设性的冲动。自我不仅是冲动的压制者和约束者,它有自己的活力,引导本我趋向一种适当的表达形式。超我仍是来自以往的内在的行为调节者,但是后来因同伴及其他影响而发生重大变化,包括个体与之认同的那些文学、历史、神话中人物相关的影响。理想自我代表个体最佳状态的各种形象所组成,以帮助他保持目标定向的生活。
4、霍尼主张把人格看做是完整动态的自我,自我具有独立性和整体性。有三种基本存在状态:真实自我、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真实自我即为可能的自我,是指个体的潜能,可能发展成的自我。理想自我指自己的理想的自我形象。现实自我指个体现实中身心存在的总和。
以上人格结构的理论,都强调了自我的主动性。把人格的发展看做是自我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当社会不断向前迈进,人的社会性越来越强的时候,我们看到,人是社会的人。其自我的主动创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说是精神分析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三)在人格动力系统上的发展
1、弗洛姆的社会精神分析论,认为人格是由气质与性格共同组成的。人格是人的先天和后天的全部的心理特征。气质是体质的、不可变的;而性格是可变的,它是由人的体验尤其是早期生活的体验所构成。把性格看做一种内驱力系统,是人适应社会的基础,其产生和
发展是以适应社会为核心的。
2、新精神分析内部社会文化学派的卡丁纳和林盾的人格与文化交互作用论、沙利文的人及互动的人格发展论。林盾和卡丁纳认为人格是个人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的有组织的集合。在相同的文化环境中,每一个成员都有一系列共同的人格特征,这些特征组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结构,就形成了文化中不同成员之间基本相似的人格类型或人格结构。把人格看做是文化制度与人的需要相互作用与相互适应所形成的。基本人格结构通过投射作用产生神话、宗教等。
3、沙利文主张把人格放在人际关系中去研究。人格是在人际情景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把人格看做一种能量系统。能量的积累代表紧张,能量转化或动能的结果使人消除紧张。紧张是需要的表现,需要产生于人际关系的失衡,驱使有机体通过能量转化以恢复平衡。需要得不到满足产生焦虑,焦虑也是在人际关系中发生的。个体为了消除焦虑,就会形成一种具有防御性功能的自我觉知系统或一套衡量自己行为的标准,这就是自我系统。在个人追求生理需要和减少焦虑的经验中对自己、对他人及各种事物所形成的具有态度倾向性的形象,将“好我”与“坏我”综合起来形成关于自己的整体形象。
综上所述,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理论,经过几代人的发展逐渐的完善。可以概括为:
结合图表,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在人格的深处,即潜意识领域的发展,主要是荣格的理论,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在社会性上的发展,主要是其后的自我心理学,突出了自我的主动性,强调自我的发展。
总结描述如下,人格的结构,可以包括三部分,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潜意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集体潜意识,储存的是祖先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中时代积累的经验。另一部分是个人潜意识,是个人在生活中记忆的深埋,主要是儿时的记忆和被压抑的记忆。其存在的形式是本我,即本能的自我。意识个人可以意识到的。其在人格形
式上的存在是自我,自我是人的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综合体,并且能够把进化过程中的两种力量,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综合起来,引导心理能量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由人的社会性所决定的,形成的有道德的,文明的超我。整个人格的结构是一个动力系统,其中,人的本能,是其系统的动力之一。即人是要生存繁衍的。而人的自主的自身发展。是其系统的动力之二。而且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的主动发展在人格动力上起的作用会日益增大。
范文十:人格结构理论即社会化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由于对弗洛伊德的许多学说仍有很大争议,因此很难估计出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他有创立新学说的杰出才赋,是一位先驱者和带路人。但是弗洛伊德的学说与达尔文和巴斯德的不同,从未赢得过科学界的普遍承认,所以很难说出他的学说中有百分之几最终会被认为是正确的。
尽管对弗洛伊德的学说一直存在着争论,他仍不愧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位极其伟大的人物。他的心理学观点使我们对人类思想的观念发生了彻底的革命,他提出的概念和术语已被普遍使用——例如,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恋母情绪(Oedipus complex)和死亡冲动(Death Drive或Death Instinct)。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要想保持心理健康,三个部分必须始终是和谐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九型人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