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专家心脑血管专家

北京协和医院心脑血管科焦溥蕙专家网上挂号
当前位置:&& &&
全医热线:
投诉电话: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医师
本站代理北京协和医院心脑血管科焦溥蕙主任医师网上挂号,在线解答常见心脑血管科疾病问题.为您提供专业周到的医疗服务。
&&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
&&心脑血管科
&&没有添加年龄
&&没有添加从医时间
&&焦溥蕙,内科学教授,女,1935年出生,沈阳市人,1953年入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学习一年,1955年被选送到苏联国立莫斯科第二医学院医疗系留学六年,1961年毕业。从事临床工作,至今已40多年。具有全面扎实的内科基础知识和技能。
& && 友情链接
· · 中国癌症医疗网
代理挂号服务网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
欢迎批评指正&&&北京协和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
&&& 北京协和医院建成于1921年,是北京协和医学院的附属医院。1971年,医院曾改名为首都医院,1985年恢复北京协和医院名称。党和政府十分关心这所医院的成长,多次接见医院的专家和领导,对医院的建设、知识分子工作都做过重要指示。由国务院批准,北京协和医院扩建工程于1995年投入使用,成为医院发展中的一个的里程碑。 现在,北京协和医院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临床医学研究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是国家卫生部指定的全国疑难病症技术指导中心之一。1991年通过了三级甲等医院的评审,1992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 &&& 目前,医院住院床位近2000张,有正副教授及相应职称人员达400余名,有两院院士3名(现在应为4名,原有中科院院士王士真,工程院院士史轶蘩、刘彤华,去年增加了邱贵兴),同时还承担着大量外宾和高干的医疗保健任务。 &&& 医院承担八年制协和医科大学的临床教学任务。现有博士后流动站5个,博士点11个,有博士生导师55名,硕士生……
医保定点:
北京市东城区帅府园1号(东院)/西城区大木仓胡同41号(西院)
联系电话:
010-24875(东院);(西院)
乘车路线:
乘1、4、52、54、57、20、106、108、110、111、116、684、813、814公车可到,地铁东单站下
&转载请注明:内容转载自365医学网&2009年度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
第 1-10& & &
1、北京协和医院
病理科、风湿病、妇产科、内分泌、普通外科
放射科、麻醉科、神经内科、消化病
骨科、皮肤科、血液学
耳鼻喉科、泌尿外科、肾脏病、心血管病、眼科、整形外科
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病理科、放射科、神经外科
肺科、风湿病、骨科、内分泌、神经内科、消化病、胸心外科、眼科
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耳鼻喉科、内分泌、肾脏病
病理科、放射科、风湿病、普通外科、神经外科、消化病
麻醉科、神经内科
4、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内分泌、血液学
麻醉科、普通外科
肾脏病、消化病
传染科、放射科、骨科、心血管病
5、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麻醉科、皮肤科
耳鼻喉科、风湿病、神经外科、胸心外科
6、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放射科、皮肤科、神经内科
骨科、泌尿外科、普通外科、肾脏病
7、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皮肤科、小儿内科
放射科、麻醉科、内分泌、心血管病
8、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普通外科、心血管病
肺科、胸心外科
放射科、麻醉科
泌尿外科、肾脏病、消化病
9、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耳鼻喉科、神经内科、肾脏病
病理科、放射科、妇产科、麻醉科、泌尿外科、普通外科
10、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风湿病、血液学
病理科、传染科、妇产科、内分泌、普通外科、心血管、眼科
第 1-10& & &
版权声明:本排行榜的版权属于【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未经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的书面同意,任何网站、媒体、组织和个人均不能转载、引用本排行榜的内容和数据。
版权所有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 保留所有权利 Copyright
All Right Reserved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医学院路138号
您是第 2540724 个访客您还可以用以下方式直接登录:
医院地址:东城区东单帅府园1号
交通方式:东院行车路线(外地患者):从北京站出发:...
联系电话:010-
网站地图:
急诊建科之前,北京协和医院还没有独立的“急诊科”,只有行政上有一定独立的“急诊室”,其临床工作主要是医院从住院部各专科轮流抽调医生来急诊值班,负责接诊、留观、收治急诊的各种病人,没有专门的急诊医生,其中邵孝鉷大夫在急诊室值班时间最长。1983年,北京协和医院新任院长陈敏章指示设立独立的急诊科,这是中国正式建立的第一个急诊科,并任命邵孝鉷为第一任急诊科主任。1985年,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成为了中国急诊医学第一批临床硕士培训点之一,并于2003年再次成为了中国第一批急诊医学博士培训点之一;现任科主任于学忠、王仲教授即是中国首批毕业的急诊医学硕士生。1987年在北京协和医院等单位发起下组建成立了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会,邵孝鉷当选为为第一任急诊医学会主任委员并于1991年再次当选为第二任主任委员。1992年,邵卸去科主任职,由周玉淑教授接任,1997年由马遂教授接任科主任,2005年于学忠教授接任科主任至今。截至2011年,协和医院急诊科共有留观抢救床位140余张,急诊专科医护人员200余人,平时急诊工作量约400人/日,周末或节假日工作量500人/日;年均抢救患者3000余例,年均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400余例。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2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主治医生14人,主治以上医生100%具有欧美等发达国家学习经历。年培养研究生4-6人,每年招收急诊住院医生3人、急诊专科住院医生基地培训生10人、进修医生20人左右。2002年起承担协和医科大学8年制本科生急诊医学教学,2004年起承担北京市急诊住院医师培训,2005年成立了北京市第一个急诊住院医师培训基地。主编本科生和研究生统编教材<>、《急诊医学》等。自2007年起,急诊科开始组织主办每年一届的“北京协和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2011年为第五届,会议注册人数2500人左右,影响力为全国急诊医学会议之最。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作为中国第一个急诊科,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急诊流水区、急诊抢救室、急诊留观区、急诊病房、急诊ICU全套体系,在医疗技术、急诊教育、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等方面均居国内领先地位。
2011年底,在建的新急诊大楼马上将投入使用,届时急诊科规模将扩充一倍以上,必将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北京协和医院在1955年成立中医办公室,1961年正式命名中医科,当时由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史济招教授担任科室负责人。曾聘请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陈慎吾、钱淇光、李重仁等为顾问。1979年聘请北京四大名医施今墨的入室弟子著名中医祝谌予作为中医科主任。几十年来全科以中西医结合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主要方向,积极全面开展医教研工作,培养了大批的中西医结合的骨干人才。2002年成为北京市综合性医院示范中医科;2007年被批准为十一五期间北京中西医结合糖尿病特色诊疗中心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糖尿病专科;2007年被评为全国综合型医院中医药示范单位;2009年被评为北京协和医院先进集体。
中医科历届科主任都非常重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学科带头人都能够站在学科的前沿。史济招教授是中医科第一任主任(1961年~1979年),是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获全国中西医结合三十年贡献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科协中医组委员、卫生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常务理事等社会兼职,在科室的建设和实验室的创立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祝谌予教授是中医科第二任主任(1979年~1985年),是全国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和协和名医,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他潜心研究中医理论,师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他提出的糖尿病血瘀证学术思想及活血化瘀治疗糖尿病的方法独树一帜,引领中医、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科发展的方向。张育轩教授是中医科第三任主任(1985年~1989年),获全国“中西医结合三十年贡献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北京分会理事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肝病的研究,参加联苯双酯治疗慢性肝炎的临床研究,先后获得卫生部科技成果奖、国家发明三等奖等。钱自奋教授曾任中医科第一副主任(1989年~199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北京分会活血化瘀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在血液流变学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曾获北京协和医院科技成果三等奖。郭赛珊教授是是中医科第四任主任(1991年~2002年),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和中央保健会诊专家,获全国中西医结合三十年贡献奖、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及北京协和医院突出贡献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北京中西医结合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北京糖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在治疗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获北京市科技成果、教学成果奖等多项。现任科主任梁晓春教授(2002年~至今)是祝谌予教授的研究生,曾获全国中西医结合优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北京市首届群众喜爱的中青年名中医、全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北京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及北京协和医院科研先进个人一等奖等。目前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代谢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兼职。
中医科现有医护人员40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7名、主治医师9名、住院医师6名,主管护师5名、护师7名;具有博士学位者6名,硕士学位者9名。现有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5名。
(2005年1月中医科集体照)
医疗方面:1978年以来中医科设有肝病、糖尿病、不育症、男性性功能障碍、冠心病、高脂血症、乳腺增生、风湿免疫病专业组。院内制剂有五味养肝丸(肝炎6号)、益气生津活血胶囊(降糖中药片)、筋脉通(周围神经炎片)、仙贞片、宁脂胶囊(降脂中药片)、优育冲剂、软坚冲剂、活血片等20余种。截至2011年,中医科日门诊量近500人次,年门诊量达11万人次以上。约50%为疑难病症的外地患者。针灸门诊年治疗量达到19000人次以上,采用多种针法、火罐、穴位贴敷等方法治疗内、外、骨、妇、神经、儿、皮肤、耳鼻喉等科的相关病症。病房床位20张,年收治病人近450人次。以收治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脑血管病为主,兼顾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等适合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疾病。病历书写在北京协和医院名列前茅,多次在北京协和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病历评比中获奖。积极开展辨证施护,被评为“全国中医特色护理优秀科室”。无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发生。历年病人满意度调查均在94%以上。科室还承担全院各病房的中医和针灸会诊,年会诊1400人次以上。
教学方面:中医教研室承担北京协和医学院、协和护理学院的《中医学》教学工作;并承担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生的实习任务、进修生和外国留学生的中医临床教学任务、中西医结合博士、硕士研究生和“西部之光”等的培养任务以及国家中医管理局的师承工作。2009年《中医学》课程被评为北京协和医学院精品课程。近10年来,共培养博士生14名、硕士25名、师承人员6名。多次获得北京协和医院教学先进集体。曾获北京市高等教育委员会教学成果二等奖。现承担北京协和医学院教育改革项目等教育教学科研课题2项。
科研方面:科室先后承担和完成“十一五”国家计划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金、卫生部行业专项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科研发展基金等课题40余项,发表论文400余篇,获各级优秀论文14篇,主编和参与编写的书著30余部,获优秀图书6部。论文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交流。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卫生部科技成果奖、北京市科技成果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成果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成果奖、世界传统医学成果奖、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成果奖及北京协和医院奖等近20项。科室成员在全国学会担任常务理事、理事、主任、副主任委员、常务委员及国家级杂志担任副主编、编委的人数达21人次以上。
在院校的领导和支持下,中医科将继续以中西医结合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主要方向,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医学的同时,努力加强学习现代医学,做到“勤求古训,融会新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继续弘扬“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不断提高医教研及护理水平,做到“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积极培养人才,做好梯队建设,加强对外交流,把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建设成为全国综合性医院的一流科室。
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内科是一个年轻的、朝气蓬勃的科室,前身为2001年11月建立的肿瘤化疗病房,2002年8月独立建立科室。目前,学科有专业组教授2名、副教授3名、高年主治医师8名、低年主治医师3名。16名医师中,博士学位11人、硕士学位5人,医生队伍已形成了老中青均衡发展的梯队。其中所有医师、护士长为中华医学会临床肿瘤学会会员。目前,陈书长教授担任《中华肿瘤杂志》、《中华误诊医学杂志》、《癌症进展杂志》编委,为CSCO委员,CGOS常委。白春梅教授为CSCO委员,CGOS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中华临床营养杂志》编委,《中国新药杂志》审稿人。陈书长教授为第一任肿瘤内科主任。现任科主任为白春梅教授。
肿瘤内科建科初期以肿瘤规范治疗为理念,是国内最早提出按NCCN指南规范肿瘤治疗的科室之一,并多次组织我科医生附哥伦比亚大学长老会医学院肿瘤内科学习。目前,肿瘤内科针对各种实体肿瘤,如肺癌、胃癌、食道癌、大肠癌、淋巴瘤、乳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头颈部肿瘤、肾癌、黑色素瘤、男性生殖细胞肿瘤以及软组织肿瘤等开展了化疗、热疗、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内科治疗,并与外科、耳鼻喉科、放疗科等相关科室合作,进行新辅助化疗、术后辅助化疗、晚期转移性肿瘤的化疗和放疗的综合治疗。有肿瘤内科专业实验室,并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研究所国家重点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合作开展常规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以及肿瘤免疫学等方面的研究。
科室目前专业研究方向和特色主要有老蔫肿瘤及有合并症肿瘤的个体化治疗,肺癌、消化道肿瘤、乳腺癌、头颈部肿瘤、淋巴瘤、泌尿生殖系统和软组织肉瘤等专业。科室设有两个病区,床位58张。另设有化疗日间病房和门诊化疗室。
肿瘤内科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年培养研究生2-3人,进修生约5人。承担协和医科大学本科生临床教学。承担全国及北京市肿瘤专业护理培训,是肿瘤内科专科护理培训基地。常年开展进修医师继续教育。
1953年宋儒耀教授和王巧璋教授夫妇在原有的牙病治疗室的基础上组建了独立的口腔科,此后随着赖钦声、钱雪君、田恩顺、黄朝隽、俞家振、高孟林、文竹咸等一大批中间力量的到来,使协和医院口腔科进入了第一个快速发展期。协和医院口腔科当时在全国口腔医学界拥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宋儒耀教授时任中华口腔科杂志主编,中华医学会口腔科分会主任委员;王巧璋教授、俞家振教授曾任中华医学会口腔科分会常委、中华口腔科杂志编常委。1978年10月,王巧璋教授和宋儒耀教授招收了第一批3名研究生入学。1979年建立了口腔科实验室,开展了病理、免疫、生化等方面的科研和临床工作。口腔内科方面,王巧璋教授因其多年从事龋病病因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糖原学说”的建立而在十年动乱后的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上受到表彰。1983年口腔外科和内科开始广泛开展了激光治疗的临床及研究工作,1986年获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口腔外科方面:旋髂深动静脉为蒂的游离髂骨瓣移植修复下颌骨不只在80年代,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仍属于高、新技术;1987年开始的以颞浅动静脉为蒂的颞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研究在当时也属国内首创;口腔鳞癌细胞株的分离、培养,增敏激光治疗血管瘤及恶性肿瘤的研究等也都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在口腔粘膜疾病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白斑人群普查,干燥综合征等的临床及实验室研究等。1994年口腔科与哥伦比亚大学合作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牙种植中心,并首先开展了此方面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工作。2002年5月以后,随着北京协和医院与邮电总医院的合并,口腔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壮大的机会。
经过90年代的扩建以及多年来的设备更新、人才引进,加之东、西两院的合并,口腔科不断发展壮大。随着学科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专业组设置,现设有口腔颌面外科学专业组、牙体牙髓病学专业组、牙周病学专业组、口腔黏膜病学专业组、儿童口腔病学专业组、口腔修复学专业组、口腔正畸学专业组以及口腔种植中心、无痛牙科治疗中心等七个专业组和两个治疗中心。目前的口腔科已成为拥有近51台口腔综合治疗台、12张病床、76名医护人员(包括医生48名、护士19名、技术人员9名)的大型科室。在职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人。学科人才梯队趋于合理,其中教授和主任医师6人、副教授和副主任医师11人、主治医师24人、住院医师 7 人。
一、科室介绍
乳腺疾病是妇女中的常见病,乳腺癌在我国城市地区已占女性各类肿瘤发病率的首位,是严重危害广大妇女健康及生命的恶性肿瘤。北京协和医院乳腺专业组,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我国外科奠基人之一曾宪九教授提议,并在他的支持和帮助下成立的,黄汉源教授任专业组长。在黄汉源教授的领导下,乳腺专业组不断发展壮大,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了更好的为病人服务和学科的发展,在医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2006年2月将乳腺专业组扩大为北京协和医院乳腺外科,孙强教授任主任。
中心目前拥有35张住院病床,年诊治病人超过30,000人次,手术1500余台,其中乳腺癌手术600余台。开展的诊疗项目包括:乳腺癌的诊断和手术治疗;乳腺癌术后的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生物治疗等综合治疗;各种乳腺良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乳腺整形;乳腺癌的普查和宣传教育。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协和乳腺外科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个性化治疗规范,如自制中成药治疗乳腺增生效果明显;小切口或隐蔽切口治疗乳腺良性肿瘤美观效果良好;乳腺癌手术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乳腺癌的保乳手术切口隐蔽,部分患者可通过乳晕切口进行保乳,乳腺外形良好;在国内率先开展了X线与B超定位临床不可触及乳腺病变活检手术,大大提高了乳腺疾病的诊断治疗水平。协和乳腺外科研究并制定了协和医院乳腺疾病治疗临床路径,以此临床路径为指导临床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乳腺外科乳腺癌的单病种收费连续多年为全市最低。目前中心拥有可进行立体定位的数字化乳腺钼靶摄片机和先进的彩色超声装置,可对各类不可触及乳腺病变并进行定位和手术活检。同时乳腺外科还配备了乳腺导管内窥镜和Mammotone乳腺旋切活检系统,可对乳头溢液的患者进行精确诊断治疗,对乳腺肿瘤进行术前病理确诊和良性肿瘤的微创切除。乳腺外科还承担着多项国家级的重点科研项目,在科技部社会公益资金支持下率先在国内建立了乳腺癌遗传资源库,目前主持承担的国家“十一五”支撑项目“基于社区的乳腺癌筛查方案的比较与评价”和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重大项目“乳腺癌筛查的技术方案和诊断规范化流程的建立”正在顺利进行中。协和医院乳腺外科技术力量雄厚,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均有相当的水平,综合实力位于全国先进行列。
北京协和医院乳腺外科还非常重视乳腺癌科普和宣教等公益活动,于日成立了“协和粉红花园”公益组织,旨在通过心理辅导,帮助乳腺疾病患者了解病情,提高信心,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患;同时,把预防乳腺疾病作为重点,在社会广泛播撒“珍爱乳房,关爱健康”的理念。“协和粉红花园”定期举办活动,获得了患者的一致好评,也使更多的患者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中来。
二、专家介绍
黄汉源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乳腺外科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乳腺外科首席专家
澳大利亚大学医学院荣誉研究员
福建省安溪县人,1932年出生于新加坡,1952年回国,1959年毕业于大连医学院并开始在协和医院外科工作。1986年曾在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医学院伊丽沙白二世医疗中心外科学系进修,获荣誉研究员称号。抢救擅长普通外科的各种手术,尤其在乳腺外科方面有较深造诣,在国内较早建立乳腺癌胞甾体激素受体测定实验室。在乳腺癌诊疗上有较高水平,在临床现为上未用任何其他诊断手段的情况下,确认过直径仅0.7cm早期乳腺癌。近年来在乳腺癌早期诊断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重视中西医结合,用传统医学配制的成药(乳核平颗粒)治疗乳腺增生症,已诊治数以千计的病人,效果良好。
北京协和医院乳腺外科主任、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微循环学会常务理事
中华医学会外科内分泌乳腺学组委员
中国老年协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
曾赴美国霍金斯大学进修
孙强教授从1988年起专业从事乳腺疾病的诊治和研究,对乳腺疾病诊治有丰富经验,累计主刀乳腺癌手术2000多例,近年来每年乳腺癌手术量超过300例,改进了手术方法,基本可在30分钟内完成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擅长采用隐秘切口进行乳腺癌的保乳手术,并自创了环乳晕切口的保乳手术,大大提高了保乳的美容效果。一贯倡导重视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宣教工作,90年代初在国内率先开展了X线与B超定位临床不可触及乳腺病变活检手术,大大提高了乳腺疾病的诊断治疗水平。主持和承担多项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已经完成“隐匿性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乳腺肿瘤影像学诊断”、“从基因水平研究中国妇女乳腺癌的易感性”、“人类重要功能基因编码蛋白质研究及重大疾病遗传资源的收集”中乳腺癌遗传资源的大规模收集和“家族性乳腺癌的遗传资源收集”等多项乳腺癌相关课题,目前正在主持承担国家“十一五”支撑项目“基于社区的乳腺癌筛查方案的比较与评价”和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重大项目“乳腺癌筛查的技术方案和诊断规范化流程的建立”等多项有关乳腺癌研究的课题。
耳鼻咽喉科
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是北京建立最早的耳鼻咽喉科, 1916年设眼耳鼻喉科,1921年耳鼻喉科成为独立的科室。我国著名的耳鼻喉科专家刘瑞华、李宝实、胡懋廉、郎健寰、张庆松、徐荫祥、林必锦先后在该科工作。1930年就有了电听力计和前庭功能试验设备。早在1938年张庆松教授就开展了变态反应临床业务。建国后张庆松、徐荫祥、卜国铉、哈献文、秦廷权、邹路得、王直中、屠规益、汪磊、叶世泰、顾瑞金等先后在该科工作。张庆松教授连任第一、三届中华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主任委员。王直中教授连任中华耳鼻咽喉科学第五、六届主任委员。倪道凤教授是中华耳鼻咽喉科学分会第五届工作秘书、第六届委员、第七届常委兼学术秘书,《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副总编,《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张连山教授是中华耳鼻咽喉科学会第七届常委。张宝泉教授是中国光学会中国激光医学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激光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实用医学杂志》编委。高志强教授是中华耳鼻咽喉科学会第七届中青年委员,《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曹克利教授和陈晓巍教授是《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李五一教授和亓放副教授是《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杂志》编委。魏伯俊副教授是《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兼编辑)。该科对全国耳鼻喉科的贡献之一是向全国输送了大批耳鼻喉科专业骨干,举办了耳鼻喉科进修班,培养了大批专业人员。改革开放以来,该科不仅继续为全国培养耳鼻喉科骨干,还培养了大批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们中许多人成为我国当代耳鼻喉科专家。
一、分诊室概况:
协和医院耳鼻喉科现有正式职工52人,医生30人,其中正教授8人,副教授7人,主治医9人,住院医师6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2人。其中10人具有博士学位,9人具有硕士学位。该科现有病床数46张。分设耳科学组、鼻科学组、咽喉头颈学组和人工耳蜗学组。 还设有人工耳蜗中心,助听器中心,新生儿听力筛查、诊治中心(和儿科联合)。实验室有前庭功能实验室,纯音测听室(2),言语测听室,诱发电位测试室,解剖实验室和组织形态室。
二、医疗工作:
“敢为人先,不让病人失望”是协和耳鼻喉科人的传统。他们充分发挥协和综合医院的优势,力克疑难重症。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开展了显微镜下经鼻中隔蝶窦垂体肿瘤切除术,喉癌术后发声重建术,颈侧切开特殊食道异物取出术。研制了人工耳蜗使全聋病人从无声世界回到了有声世界。80年代中后期开展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研究,并率先开展悬雍垂腭咽成形术,这些成果先后获得了国家和卫生部科技成果奖。
新一代的协和耳鼻喉科人继往开来,对耳鼻咽喉-头颈领域的疑难重症开展了全面的研究,成功抢救了因练法轮功而停止服药致气管周围脓肿气管坏死的糖尿病患者,诊断和采用各种进路切除颞下窝、颅侧底、鼻咽部、咽旁隙、蝶鞍、斜坡肿瘤,和脑外科等科室合作成功切除外院转来的侵入颅内的鼻腔鼻窦肿瘤、侵入鼻腔鼻窦的颅内肿瘤;以高度的责任心正确诊断治疗了颅外脑膜瘤、脑脊液耳漏、鼻漏、耳鼻漏、听神经病、头面部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等。幕名而来的人均得到了满意治疗。
各三级学科近年主要在下列领域开展了相应的工作:
耳科学方面,数十年来我院耳鼻咽喉科几代人不懈努力致力于防聋治聋研究,50年代就开展了耳显微外科治疗传导性耳聋,开展中耳成形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该科还是国内最早开展镫骨切除术治疗耳硬化症和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先天性耳畸形的单位之一,多年的实践使无数聋人恢复了听力。60年代进行噪声性耳聋的研究,致力于噪声性耳聋的预防。70年代后期以来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人工耳蜗的研究,使一些全聋病人从无声世界回到了有声世界,两次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同时带动了突发性聋、各种感音神经性耳聋、传导性耳聋的诊断和治疗。而且还开始了选配助听器的工作,为许多听力损失的患者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很大帮助。90年代初开始了人工中耳的研究,后来又引进了国外先进的人工耳蜗,而且还率先在国内开展了人工耳种植技术。现在他们全面开展显微耳科学、神经耳科学(前庭方面、面神经方面)、侧颅底外科和临床听力学方面的工作。
鼻科学方面,常规进行鼻-鼻窦炎的综合治疗,包括内科治疗,手术治疗(严格掌握适应证,正确使用鼻内镜手术、微创手术、传统手术)。开展了鼻部肿瘤的综合治疗、前颅底手术、鞍区病变手术、鼻眼相关外科手术。
咽科学方面,系统开展了OSAHS的临床研究和综合治疗(UPPP,CPAP、舌手术和正颌手术,积极预防和正确处理严重并发症)和鼻咽癌的综合治疗和补救手术(包括经腭和上颌骨掀翻鼻咽肿瘤切除术),手术治疗环咽肌失迟缓症取得较好疗效。
喉科学方面,一直致力于喉癌的综合治疗和功能重建,无喉发音重建,手术治疗声带麻痹(各种手术和甲状成形术)和各种声带良性肿瘤微创手术。
头颈外科学:认真诊断各种头颈疑难疾病,开展各种进路的各种头颈肿瘤的手术(包括下颌骨裂开外旋)、各种鳃裂瘘管和囊肿的诊治、解剖喉返神经的甲状腺手术、腮腺肿瘤手术、下咽食道疾病的诊治。充分利用综合医院的优势,和其他科室的联合开展了甲状腺,气管、食道、纵隔、斜坡、鞍区、中颅窝等多种手术。
三、科研工作:
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为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包括听神经病机制;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畸变产物耳声发射与纯音以及超高频听力相关性研究;内毛细胞损伤对脑干耳蜗核的影响;人工耳蜗临床和基础研究;面神经疾病临床和基础研究;梅尼埃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前庭诱发电位;嗅觉生理研究;喉发声重建语音分析;颅底和颈根部外科基础和临床研究;声带麻痹临床和基础研究。
除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科研外,主要有下列科研项目:
耳聋发病机制研究:该科在耳聋及神经耳科学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坚持不懈,做了大量的工作.近年他们又对遗传性、药物耳毒性、自身免疫性、噪声性、突发性、胆红素毒性聋和听神经病等各种耳聋以及眩晕、面瘫,从外周到中枢、从功能到形态、从形态学到分子生物学、从基因到干细胞等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他们在这些研究工作中得到多项国家、教育部和卫生部的基金资助,另外,上述部分耳聋的研究工作是和美国Buffalo纽约州立大学听力和耳聋中心、瑞典卡罗林斯卡皇家医学院听力与语言交流研究所合作和正在合作进行。
人工听觉研究:国内最先开展,经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在基础和临床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人工耳蜗的手术例数及相关研究在国内仍处于领先地位。
OSAHS临床和实验研究:和其他科室合作开展了较全面的综合研究。嗅觉功能研究;包括组织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电生理学的研究。自主研制的化学刺激嗅觉诱发电位仪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4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2篇。2005年上半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7篇。
目前在研课题情况:基金总数300余万元。 1. 倪道凤教授:“老年性痴呆的早期筛查和干预”,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专项基金。 2. 倪道凤,高志强教授:“耳神经疾病的早期干预与治疗”,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科研课题(参加单位)。 3. 高志强教授:“VEGP、自体神经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损伤研究”,国家科技部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基金。 4. 高志强教授:“面神经有效分级标准建立和相关免疫学研究”,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科研课题。 5. 陈晓巍教授:“先天性遗传性耳聋的遗传学研究和人工耳蜗植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6. 李五一教授:“OSAHS治疗体系建立及疗效评估研究”,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科研课题。 7. 亓放副教授:“变应性鼻炎的综合诊治”,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科研课题(参加单位)。 8. 曹克利教授:“人工耳蜗数据库建立研究”CMB基金。
四、教学工作:
该科是国家研究生培养的博士点和硕士点。承担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本科生、研究生、护理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教学任务。现有在读研究生:博士生:10 人,硕士生: 6人,博士后:1人,在职申请学位:3人,和瑞典卡罗林斯卡皇家医院听力与语言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生:1人,进修生:6人,为国家人事部代培进修生1人。承担卫生部人才中心耳鼻咽喉科中级职称考试基地,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诊断听力学学习班(和解放军总医院联合举办,今年第八期);高年住院医师培训班和新生儿听力筛查、诊断培训班。
新一届科主任决心继承和发扬协和耳鼻咽喉科的光荣传统,团结全科同仁,踏踏实实做工作,一心一意谋发展,为医院发展和学科建设做贡献。
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是中国最早成立的放射学科之一,曾经拥有谢志光、汪绍训、胡懋华、解毓章、李果珍、刘玉清、张铁梁等中国著名影像学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多种放射影像诊断和治疗技术,举办过多种全国性专业学习班,为促进我国放射-影像学事业的发展和影像专业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2001年通过国家教委评审成为国家重点学科,现已基本形成种类齐全、设备先进、人员梯队合理的现代医学影像学体系,是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和北京市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截止2011年科室在岗正式职工112人,其中正高职称8人、副高职称14人,中级职称40人,其余为初级职称,梯队合理。50%以上的科室人员具有硕士以上学位。
科室医疗情况
本学科拥有大型影像诊疗设备数十台,其中包括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双源CT和64排多层螺旋CT各1台、16排多层螺旋CT 2台、3T超高场磁共振和开放式介入专用磁共振在内的磁共振成像仪6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3台、全数字胃肠造影机5台、全数字乳腺x线机1台,另有计算机X射线摄影(CR)、直接数字X射线摄影(DR)、激光相机等设备器材共计40余台。学科内部已经建成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并全面投入使用,诊断报告已完全实现计算机化。
本学科诊治兼备、技术全面,在多层螺旋CT、超高场磁共振的临床应用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特别是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影像诊断、肺癌、乳腺癌、结肠癌等肿瘤的早期影像学筛查、胰腺肿瘤的早期影像诊断和术前可切除性评价、垂体肿瘤的综合影像诊断和术后评估、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风湿免疫病及内分泌代谢性骨病的影像学研究、各系统的血管性和非血管性介入诊疗技术等方面具有特色。2010年进行各种影像学检查约30万人次。
本学科于上世纪80年代初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包括心血管介入诊疗在内的多种介入技术,并培养了大量心血管介入方面的人员,为这些技术在国内的开展和推广做了大量工作。目前主要开展了全身各部位的动脉和静脉血管造影、先心病的经皮介入治疗、胸腹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覆膜支架治疗、颈动脉及颅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颅内动静脉畸形和脑动脉瘤的栓塞治疗、锁骨下动脉成形术、肾动脉成形术、下肢动脉成形术、颈内静脉透析导管置入术、深静脉输液港置入术、上下腔静脉成形术、腔静脉滤器置入术、肺动脉血栓栓塞溶栓、肝静脉成形术、肢体动静脉畸形栓塞术等心血管疾病的介入诊疗技术,除此之外,还广泛开展了包括脑肿瘤、肺癌、肝癌、胰腺癌、妇科肿瘤、骨转移癌在内的全身多部位肿瘤的经动脉灌注化疗栓塞,并开展了实体肿瘤经皮射频消融和冷冻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介入诊疗的数量和质量均位居国内先进行列。我科在国内率先设立了放射科的护理单元,其中导管室为主要内容,在国内较早开设了介入治疗门诊。
科室教学情况
本学科不仅承担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本科生的教学任务,还负责研究生、住院医师、专科医师的培养和影像医学的继续教育项目,拥有PACS研究实验室、放射影像学研究室、介入基础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先进的教学实验设施。
本学科的教学授课方式已全部采用多媒体授课和多媒体临床实习,授课及实习效果达到并超过了使用传统授课方式(板书、胶片、幻灯等)。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逐步探索在网络环境下建立与传统教学有明显区别的学习、课程、教学、考试、评价与管理的新模式:教学、评估及管理的个性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新教学模式" 的主要优势在于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方便的获取方式,特别强调医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自主实习。同时,逐步实行双语教学内容,从课件双语化、教材双语化、到授课双语化。此外,不断完善积累医学影像学智能试题库系统,根据调整后的教学大纲补充新的试题及练习题题型及题目,便于医学生平日里的自学及考前复习,也便于保持不同届学生间及教师间考试水准的一致性。
本学科教研室的教学工作取得了学生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一致肯定,近年来取得了大量教学奖项。本学科教研室2008年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智能题库”项目2004年入选北京市教改项目,并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本科生的《放射诊断学》课程被评为2008年的北京市精品课程, 2010年入选国家精品课程。金征宇教授主编的《医学影像学》2005年入选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项项目,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金征宇教授主编的8年制《医学影像学》教材2007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此外,本学科教研室多名教师先后被评为院校或北京市优秀教师。
科室科研情况
多年来,本学科承担或参加了大量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近5年来,发表SCI检索英文论著11篇,在《中华放射学杂志》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国际学术会议投稿收录80余次,大会发言50余次。截止2011年,本学科在研或完成国家科技部863高科技计划项目1项,国家科技攻关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项,卫生部级项目2项、卫生部重点项目2项、教育部重点学科“211”工程1项,霍英东肺癌专项基金1项,校院级课题6项。同时作为分项目负责人参与完成科技部重大项目1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项、卫生部项目4项。
截止2011年本学科主要学术任职情况如下:中华医学会理事1名,中华放射学会秘书长1名,中华放射学会北京放射学会主任委员1名,中华放射学会介入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1名,中华放射学会专科学会委员5名,中华放射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1名,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副会长1名,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1名,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咨询工作委员会秘书1名,中华放射技术学会学术秘书1名,中华放射技术学会北京分会委员1名,北京医师协会放射分会副主任委员1名,北京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学术秘书1名,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分子影像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委员2名,中国肿瘤协会放射学分会委员1名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分子影像学工作组委员1名,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业委员会委员1名,卫生部人才交流中心“大型医用设备上岗资格考试”命审题委员会委员(MRI医师组副组长)1名,各种专业核心期刊主编、副主编、编委6名,审稿专家10名。
本学科目前开展的主要临床科研项目有: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及心功能评价的研究、肾脏CT灌注及泌尿系统成像、胃及小肠多层螺旋CT成像、低剂量螺旋CT进行肺癌筛查和计算机辅助诊断肺小结节分析评价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胰腺癌综合影像诊断的研究、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磁共振脑功能成像研究、高分辨CT对肺功能评价的研究、多层螺旋CT仿真内镜成像研究、多层螺旋CT的肺动脉造影及肺栓塞CT诊断、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脑灌注成像等。
此外,本学科还大力开展分子影像学和影像学前沿技术如CT灌注成像、光学成像、基因成像的开发和研究、磁共振新型扫描序列的开发和应用研究、磁共振特殊线圈的制作和评估、介入治疗新材料如载药栓塞微球、可降解可**支架的研制和临床应用研究等。
本学科还开展了大量PACS临床应用研究,如影像三维重建、多种影像模式的融合、计算机辅助影像诊断(CAD)、远程医疗会诊等。
本学科近年来主编影像学教材及专著9部:
2003《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诊疗常规》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立体像素CT 成像图谱》
科学出版社
2005《医学影像学》(八年制教材)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医学影像学》(精品教材)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7《超高场MR全身应用图谱》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9《全身弥散加权成像肿瘤学临床应用图谱》科学出版社
2009《多层螺旋CT影像诊断学》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0《医学影像学(第二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磁共振成像技术指南》
人民军医出版社
科室国际交流情况
本学科与国外多所著名大学如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密歇根大学等均有长期合作,大力开展影像学前沿技术的开发和研究,近年先后派出多名中青年医生到国外进修,学习先进的医疗、科研理念和方法。同时,还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实现与国外院校影像学教学数据库的数据共享,进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影像知识传播、信息管理与信息服务,为国内影像医学学习国际化进行了初步探讨。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的前身是北平协和医学院骨科,创立于20世纪20年代,是我国一流的骨科学临床和研究中心,许多我国外科学界骨科专业的老前辈,如孟继懋教授、王桂生教授、吴之康教授、王福权教授、宋献文教授等都曾在这里执教和工作过。现任主任是我国著名骨科学专家、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主任委员邱贵兴院士。
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当时的科主任吴之康教授(已故)带领全科医师率先在国内开展脊柱侧弯手术治疗,在前北美脊柱外科协会主席Dr. Amstrong的帮助下,先后使用Harrigton、Luque、Zielke、CD、Galveston等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治疗各类脊柱侧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及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在邱贵兴教授的领导下,全科各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在脊柱外科及人工关节的研究等方面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005年。
注重年轻骨干力量的培养,让他们在老专家的指导下,主管病房工作,并先后派了多位年轻大夫去澳大利亚、日本、美国、香港等地进修、深造,目前科内主治医师以上的大夫都曾出国深造过。
注重学术交流,博采众长,经常与国际上的著名院校和专家进行交流,曾先后邀请美国、法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国的骨科专家来院进行手术演示、作学术报告、研讨问题,以提高骨科的诊治和科研水平。
注重科研和医疗的结合,科内成立了计算机组,在资料的储存方面采用了较先进的管理方法;创立了生物力学实验室,添置了国内最先进的CYBEX TMC脊椎功能评定训练仪、ZEBRIS脊椎功能评定装置、以及CYBEX NORM等速功能评定仪,大大提高了脊柱外科以及关节外科的临床水平和科学研究的水平; 科内每个年轻大夫基本都有一个临床或基础研究课题,专家教授们也大都有自己专长的研究课题,形成了科研促医疗的局面,从而大大促进了骨科的全面快速发展。全科现拥有的科研费用约有500万元***左右。
骨科现共有3个病区112张病床,设置有普通病房和特需病房,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骨科分有脊柱外科、关节外科、骨科创伤等专业组;东院区骨科门诊地处繁华的北京东单北大街,西院区骨科门诊毗邻繁华的西单商业街,患者可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骨科专家门诊、骨科特需专家门诊及骨科普通门诊的服务,而骨科急诊则全年365天、全天24小时对患者开放,随时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科室内拥有教授8名,副教授10名,主治医师11名,住院医师8名,博士后1人,在读博士生及硕士生21人,并建有生物力学实验室及基础实验室,专/兼职研究人员4人。
在邱贵兴院士的领导下,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正向着更大的成功迈进。
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在我国是最早的皮肤性病学科之一,成立于1924年,首任主任是Dr. Chester N. Frazier。解放后一直由我国皮肤性病学奠基人之一、著名的皮肤性病学家、一级教授李洪迥任科主任。经过近一个世纪来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皮肤性科学科队伍不断壮大,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我国的皮肤病、性病学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皮肤性病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生及硕士生培养点。现有专家、教授16人,其中10名离退休教授仍然参加门诊、会诊与保健等医疗工作。在职职工47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6名,主治医师10名,住院医师3名,技术员5名,护士16名。经过90年几代人的努力,我科已经成为设有普通门诊、性病门诊、激光中心、皮肤美容治疗中心、保健与特需门诊、急诊、病房、研究室等的大型皮肤性病科室。拥有一支勤奋好学、朝气蓬勃、年富力强的医护队伍。科内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为临床诊断、治疗、教学和科研等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深受广大患者信赖,每天500余名来自国内外的患者在皮肤科就诊,高峰时日综合门诊量接近1000人次。皮肤科病房设15张病床,接受来自全国各地的严重及疑难皮肤病患者。2000年成立的“性病门诊”日接诊患者近百名,患者们在这里得到了规范、准确的诊断与治疗,已经成为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集教学、医疗、科研、宣教为一体的性病专科,吸引了国际相关机构关注。皮肤科激光中心建成13年以来,每年接诊患者近2万名,该中心引进了国际上先进设备,治疗太田痣、鲜红斑痣、多毛症疗效显著。西院门诊成立皮肤美容治疗中心,为患者提供优质专业医疗服务。
皮肤科多年来坚持三级医师查房及门诊疑难病例会诊等制度,使老协和的优良传统与现代医疗技术相结合,提高了医疗质量,培养出一批高水平临床医生,使广大患者获益。特别是在疑难病例会诊会上,来自皮肤科的老专家老教授、年轻医生和学生,以及兄弟科室、兄弟医院的临床医生、进修生、研究生聚集一堂,带来了他们的疑难病例和临床经验,共同讨论病例、交流临床经验,为解除患者疾苦出谋献策。提高了医疗水平,培养了新人,使皮肤科真正成为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疑难病例会诊中心。同时,皮肤科还开展多种新项目、新疗法,如表皮移植治疗白癜风,PUVA治疗银屑病,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白癜风,药浴治疗大疱病、药疹和皮肤溃疡,开设包括银屑病、大疱病、硬皮病、中西医结合皮肤科、皮肤肿瘤、面部皮肤病、皮肤美容以及皮肤真菌病等专病门诊,提高了疗效,受到了患者的欢迎。
协和医院心内科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黄宛教授和方圻教授组建了协和医院内科心组,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心血管专科的临床和研究工作。50年代初期,黄宛教授等从修复三导联的弦线心电图机开始到制造出十二导联心电图机,为心电图在我国的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50年代末期,在黄宛和方圻教授的领导下,心组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右心导管和血液动力学监测。在1958年北京阜外医院成立初期,黄宛、方圻、陈在嘉、吴宁教授等由协和医院心组调往阜外医院,为我国第一家心血管专科医院的创立做出了贡献。此后,方圻和吴宁教授返回协和。方圻、金兰、吴宁和朱文玲教授曾先后担任心内科行政主任,建立了心内科的电生理专业、心导管室和心内科实验室,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冠状动脉内超声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等项目,对国内心血管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目前协和医院心内科为教育部重点学科,在国内心血管学界仍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科室现状与人才梯队
心内科共有主任医师6人,副主任医师11人,副研究员1人,主治医师23人。主管技师及技师10人。导管室专科护师5人。病房主管护师、护师及护士43人,护理员3人,助理护士1人。共有在职职工101人。
方圻教授是我国心血管界德高望重、最有影响的老教授,得到整个心血管界的尊重和敬仰。吴宁教授是前任中华心血管病学会主任委员,目前是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的副主编。金兰、游凯、戴玉华、朱文玲教授也是国内心血管界的知名教授。方全、严晓伟、张抒扬、沈珠军、范中杰等教授在国内的知名度也在不断上升,年轻一代的业务能力,尤其是疑难心血管疾病的综合处理能力、严谨的治学态度,已经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认可。他们已经在本领域的很多核心杂志包括《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循环杂志》、《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基础医学与临床》、《中国起搏电生理杂志》、《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等的编委会中担任编委,并且已成为长城国际心血管病大会、阜外国际心血管病大会、CIT.国际介入心脏病学研讨会、高血压及相关疾病国际研讨会、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等国内大型心血管年会的主席团或学术委员会的成员,并应邀在国际、国内的大型研讨会上作主要发言,已经逐渐成为一批目前在国内心血管界有一定影响的年轻专家。
在学科建设和专业组成方面,心内科目前已经初步建立完整的冠脉介入梯队,由3名主任或副主任医师分3组,每组带领2~3名主治医师组成,每年完成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数量和质量(包括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冠状动脉成型术),均位于北京市各级综合性医院心内科的前列;已逐步建立完善电生理、心脏起搏梯队,由2名主任医师带领3名主治医师组成,每年完成的射频消融数量也在北京市各级综合性医院心内科中名列前茅;超声心动图梯队正在逐步形成,目前由一名主任医师、一名高年主治医师、4名主治医师和3名技术员组成,不仅承担着大量日常检查工作,还积极开展超声心动图方面的研究,如对干细胞心肌移植后心脏功能的评价、心室同步化起搏治疗后心功能评价、心肌声学显影等;正在组建脂质代谢异常和高血压及其相关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梯队,目前主要由2名主任医师带领研究生从事这两方面的研究工作。
心内科的业务工作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冠心病和冠心病介入治疗、心电生理和心律失常(包括心律失常研究中心)、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疾病的临床和研究以及心血管临床药理的研究工作。近3年来开放病床63张,门诊量约4人次/年,收治病人总数约2000人次/年,平均住院日13~15天,全科完成冠状动脉造影约1500例次/年,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约800例/年。年完成超声心动图总量约20000例次,年完成平板运动试验和HOLTER总量分别为3000例和2000例以上。众所周知,冠心病是慢性疾病,需要患者定期门诊随诊,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为了方便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的就诊和随访,协和心内科设立了专门的“冠心病门诊”,每天上午配备高年资心内科专科医师出诊,为冠心病支架置入术后病人提供优质、规范的随诊,以减少支架置入后再狭窄和血栓事件,从根本上保证患者治疗的长期获益。
我院心内科心脏电生理室为国内最早开展导管射频消融术的单位之一,现有教授、主任医师2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4人,可开展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设立了每周一次的起搏器随访门诊。科室具有专门的心脏电生理导管室,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三维标测系统(CARTO XP)和美国GE 64导电生理仪,现常规开展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特发性室早或室速,以及各种复杂、疑难心律失常的导管射频消融术。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为国内一级预防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数量最多的单位之一。现每年永久性起搏器/ICD和射频消融术超过400台,为卫生部指定的心律失常培训基地。
近年来协和心内科开展的新项目包括: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查(IVUS)、光学干涉成像(OCT)、脑钠肽的测定应用于心力衰竭的诊断、心力衰竭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后判断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心内科冠脉组承担的心肌梗死绿色通道。为了保证在心肌梗死的急性期实现梗死相关动脉的再通和梗死心肌的再灌注,冠脉组全体同志以病人利益为重,克服许多困难,365天坚持24小时听班,随叫随到,每年完成近200例的急诊冠状动脉成型术,治疗成功率达到99%以上,挽救了大量病人的生命。由于协和医院是外宾定点医疗单位,在对外宾的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心内科更是表现出色,因此得到了北京市、外交部及国外驻京使馆的高度赞扬,为协和医院赢得了荣誉。2004年在所有诊治病人中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或医疗纠纷。因为他们的努力工作,在2004年协和医院医疗成果评比中,荣获2项医疗成果二等奖。
另外近年来,协和医院心内科借助医院的综合优势深入开展了各类心脏疑难疾病的诊治,是目前国内开展心肌活检诊断疑难心脏疾病最多的单位,从而使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病例最终明确诊断。
此外,心内科与心外科在医疗工作上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两科的医生共同进行疑难病例的讨论,商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共同掌握冠脉介入治疗和外科搭桥手术的适应症。心内科向心外科提供了大量冠状动脉搭桥、心包剥脱术、瓣膜置换术的病例,为提高心外科手术的数量和成功率做出了贡献。在2004年协和医院医疗成果评比中,心外科因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数量和成功率高获医疗成果二等奖。今后,心内科将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畸形的领域中与心脏外科进一步合作,以求共同提高。
心内科拥有独立的临床和科研实验室,在本学科的各个领域从事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研究工作,具有较高的从事心血管基础研究工作的能力。科室强调将科研工作作为除医疗工作以外的第一重点,使科内的科研气氛有所提高。近5年独立承担国家和省部级课题2项,协和医院重大课题1项,协和医院青年研究基金课题4项。在2004年协和医院科研论文汇报中,心内科有3项研究课题获论文评比三等奖。近5年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6篇,出版专著2本;获奖情况:获奖情况:1991年朱文玲《胎儿超声心动图的临床应用研究》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3年吴宁教授《射频消蚀治疗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研究》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吴宁教授《国产射频消融仪的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方圻教授主编的《现代内科学》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朱文玲教授《冠状动脉内超声成像临床研究》获2000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心内科的教学工作一直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在新教学模式的探索方面,我们一直进行着积极的努力。现在得到学生们好评的临床药理讨论会最初即在心内科首先开展,并推广到其它学科。我们也积极参加协和医大的双语教学工作,目前承担着医大诊断学和临床药理讨论会的全英文授课工作,并且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举办的两届全国医学院校双语教学学习班上担任授课工作。心内科每年举办一届心血管病新进展学习班,已经举办到第五届。近5年共毕业硕士生3名,博士生18名,完成博士后出站2名。目前心内科有硕士研究生8名,博士研究生4名,博士后人员1名。
近一年多来,心内科在院领导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硬件方面,购置了一台飞利浦SONOS 5500D超声心动图仪和一台美国GE公司VV7超声心动图仪、一台GE公司MARS-PC 心电工作站和一台英国牛津公司MEDILOG EXCEL-3心电工作站、两台美国GE公司MAC2000心电图机;此外,活动平板检查仪、包括一台中心工作站和八台多导监护仪的心电监护系统和多功能除颤器的招标工作也在进行之中;新血管造影机的招标工作已经结束,即将建立的心导管室,将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天吊式平板型数字减影心血管造影系统;随着新的心血管造影系统的建立,心内科还即将建立科内的网络管理系统,通过对科内辅助检查的联网,建立统一的数据和图象的储存、处理系统,并建立庞大的数据库,进一步提高科室管理的网络化;CCU的装修工作也已经结束,新CUU的设计和设备的完善程度,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协和医院心内科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体人员将抓住机遇,以方圻教授和科内其他的老教授为榜样,继承和发扬协和的优良传统,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秉承以病人为中心、以优质服务求发展的宗旨,在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开拓创新,提高科研水平,为协和医院心内科的大发展添砖加瓦。
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学系(即大外科)是集普通外科、骨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胸外科、心脏外科、血管外科、整形外科、乳腺外科、肝脏外科、胃肠营养、麻醉科和加强医疗科等构成的科室。现有床位总数为611张,有正式职工547人。外科学系主要是负责和管理大外科的临床、科研和教学等;协调、组织、管理、政策制定以及医生培训、继续教育、医学生临床实习和见习、研究生培养等...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是由我国已故著名呼吸病学专家 - 朱贵卿教授创建的、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专业,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呼吸科专业科室之一,是我国一流的呼吸科学临床和研究中心及呼吸疑难病诊治中心,拥有众多的我国呼吸专业的老前辈或知名教授。朱贵卿教授、罗慰慈教授、朱元珏教授、黄席珍教授、林耀广教授、李龙芸教授、蔡柏薔和陆慰萱教授等都曾或正在这里执教和工作。
免费电话问病
请选择省份或直辖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介入医学科
康复医学科
运动医学科
麻醉医学科
医学影像学
中西医结合科
耳鼻咽喉头颈科
皮肤性病科
精神心理科
输入手机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协和医院点痦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