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根谈人生生从自己关点出发,怎样看待人生

资源篮中还没有资源,赶紧挑选吧!
[自主命题]
[统一命题]
您可以用合作网站账号登录学科网
&& 资讯内容
客服热线:010-57
传真:010-
商务合作:010-
Copyright& Phoenix E-Learni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
京ICP证080135号恋爱谈人生
我们之前讲过你幸福是一个人需求的满足。这种需求既是生理的同时也是精神上的。对于人来说首先是物质上需求的满足,其次才是精神上的需求满足,最终是实现自我。但处于更高层次的人却可以放弃低层次的需求,比如说为了理想而放弃已有的温饱去追求革命,为了一种真理而放弃现有的物质享受去追求纯心灵的感受,如释迦摩尼。
两个人谈恋爱,对女孩而言,并不是说男方付出的越多,对方就会选择他,爱他。而是一种心理的期望在选择。你如何选择一个人?你如何认为对方是爱你的?答案是你自己的感受与期望,对方达到这样的要求,你就觉得幸福,因为你的心理需求被满足,心理预期也达到了,所以你感到幸福的同时,你会认为这个人一定非常爱你。但是往往真心相爱的反而挫折更多,问题在于一个人正因为爱你,他会从他的自身角度去考虑什么是对你有利的,什么是对你不利的。他所在乎的本身不是说你需求什么,而是他认为你需要什么。他不是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是从自身来理性思辨。所以说两个真心相爱的人往往更容易争吵,幸福预期更为漫长。有个笑话,说有个男孩老是送一篮苹果给自己心爱的女孩,女孩从来不接受,男孩就骂对方无情为什么不接受自己的爱,女孩说我只是想要一颗草莓而已!
你感觉不到幸福,那么无论如何爱你,对你自身而言,你是痛苦的,你心理的预期无法达到,你会开始厌烦,甚至憎恨对方约束和管制了你。其实质因为爱,所以伤害。
换一个角度说,一个有底线的正直的人和一个无节操的散漫的人,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厉害关系,人生需要的个性不是雷同,更不是通过道德来选择,而是人性。一个人的个性只要他不是出于伤害和侵犯他人的合法利益,那么他的存在就是合理的。所以我反对死刑,因为我们在通过一些消极的处理方式,而不是积极引导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一个死刑犯,他可能是无辜的,同时他的出现就是对于现有社会的一种批判,为什么会犯罪,如果社会本身没有错,那么犯罪本身也就没有存在的理由。所以我们将问题抛弃,而不是解决。
返回来,一个有底线的人,他做事情总是限定自己于一个底线之内,超出这个底线,他就不会去做。比如道德约束,这样的人自我管理能力更强,但是问题就是往往容易给人感觉古板和不可靠。一些老学究在做了多年学术工作以后,容易将自己陷于已有的知识范围内而跳不出现有的知识圈,沦为知识的奴仆。所以一个人并你不是说他学得东西越多,学习的知识越丰富,他就一定与真理在一起。我们知道已有的知识,只是一套逻辑,他只能推演出现有的知识,而无法自我超越,所以人学习的知识本身不是为了肯定,恰恰是为了否定我们所学得知识。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去学?知识是用来实践的,但是不要用功利来约束知识。哲学有什么用?哲学是无意义的,因为他除了废话滔天,他什么也做不了,改变不了。但是哲学却是深刻的,他潜移默化地去影响甚至直接改变某些事情的发展和走向。你用何种思想,便有何种人生。对社会而言,你用何种思想,便有何种制度。
宗教也是如此。有人说我们要反对封建,反对迷信,很多人将宗教放进迷信里。其实这是错误。有神论者本身并不是在说这个世界的主宰有一个上帝,而是他的心灵在寻找一种归宿,一种自我。神是什么?神就是我们自身的化身。当然宗教里也有很多思想是错误的,这不是宗教本身的错,而是人创造上帝的错。我们创造了,便需要解释。比如说中医,为什么中医发扬不起来,就是他太杂了,他的那套理论是用阴阳来说的,更像玄学,而不是医学。当然这与当时的知识水平有关,在当时你一说阴阳,哦,大家都明白。就说现有的中国很多传统吧,大家觉得都遗失了,其实质是大家往往对于某一件传统,只知道他的形式,而忘记了他的由来和他本身所具有的真实意义。那么这种习俗往往会因为形式而被人遗忘。那些具有某种现实意义的反而会被留下来,甚至保持下去。如何看待中国传统问题,思想那块我认为有很大争议,当然这些都是学术的事情。文化的外延?就是形式上的传统,如书法,戏剧之类。要保留下来就要革新,在不破坏原有的基础上,加入现代的元素。保本求变。剪纸好看吧!那么我们现在不是人工来,就用机器搞!花样翻新。很多事物的没落本身就是自我舍弃。换句话说他不是被别人所遗忘了,而是他自己变得不协调,招致他人不再感兴趣了。
底线是用来自我约束的,所以超越这个底线,他就会成为自己的反对者。那么即使他做事情,他也会将自己放在这个底线以外。他所能接受的事情也是这个底线内的。谈道德修养,很多人的道德约束实质是自我约束,当然我们现在的道德有很多需要改变的地方。我们记住了原先的道德,却忘了人性本身。而道德根本的服务是为了人,为了人的生活更为和谐和理想。那么如何看待一个道德准则,父亲杀了自己混账儿子,大家都拍手称快,但是我们是法制社会,杀人者就是杀人的罪。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判一个好人杀了一个坏人。实质是我们看到一个人任意剥夺了另一个人的生存的权力。一个人的好坏应该交由法庭以法律来审判,而不是交给圣者来道德裁决。批判本身也是一种艺术,我们批判,并不代表反对意见,而是提出不同意见。那么采纳何种意见就是理性的较量。比如说谈论毛的历史地位,很多人认为是个伟人,另一些人说是他有罪。无论从何种角度,更重要的是这件事本身并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我们看待事件本身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毛如何,就是我们来任意评论的一件事。所以因为意见不同而谩骂起来的人其实他是不理智的,抱持自己的观点而去批判和剥夺他人表达的自由对真理更是有害的。自由本身就是为了包容不同意见相互之间对比,较量。社会朝着一个更为理性的社会前行,本身社会的思潮是朝着理性的,人性的方向上去发展的。
那么一个无节操的散漫的人,他的行动更为自由,他本身就没有思想的包袱,对于他来说做什么都是可以的,那么为什么他不去做?人做事情是带有目的性的,也就是动机。往往看似最为普通的一件事情,他却背后带着强烈的动机。一些看似无意义的事情背后却隐藏着强大的动机。谈论社会问题,那么就不得不谈论这种社会问题诱发的原因何在。从原因上,而不是从行为上去制止某一种行为。行为只是对于思想的执行。这就如同制度与人的关系。人建立制度,制度影响人。我们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认识,从而改变原有的思想理念,进而推动制度改革。不能说有改革就是前进的,也不能说这种改革是社会精英分子推动的就是进步的,或者说他是民主的就是进步的,谈论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否应该结合原先的社会来看待。谈论社会改革,最重要的不是社会朝着何种方向上去前进,而是我们带着何种思想去改革。改革的困难不在废除,而在建立。当我们建立一套新的模式的时候,其实未来预期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很多曾经强大的帝国或者企业,当初成就他们自身辉煌的东西最后都变成了覆灭他们的帮凶。现在很多人在谈论改革,最大的问题在于生存问题。社会矛盾的根本冲突是生存的危机,而不是金融的危机,当然表现为经济上的问题。那么我们现在应该解决的是经济的问题,还是说我们应该解决生存的问题。
我们总是容易陷入表面问题,比如说为什么中国的大学造不出人才?不能像民国那样群星璀璨?而忽略了实质性的问题。一个散漫的人,对他来说没有规则可循,重要的是什么对他有利,他当然就可以那么做。所以在我们大量讨论我们不能这么做的时候,他却在想为什么我不可以这么做?所以往往更为容易创造性的发现一些事情。他思考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从自身出发去发现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当然坏处就是很多事情带有强烈的功利性,如果没有结合公共性,就会沦为偏激的暴力或者侵害行为,犹如核能,既能毁灭世界,也能造福人类。规则不是用来管制的,恰恰规则是用来服务的。以人为本,服务至上。即使是那些对于权力约束的体系也是对于人自身的一种保护,而不是伤害。我们限制一些人,并不是剥夺对方做人的权力,而是剥夺他人伤害别人的权力。
现在很多人谈论腐败,每天微博上都有官员落马,老百姓看着大快人心。我说这是不正常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腐败?我们老百姓也是要负有一定责任的。为什么这些人腐败,当然那些人会说一套腐败的制度,那么为什么我们没有及时去改变?为什么我们没有挺身而出?为什么我们往往沦为腐败的执行工具?很多腐败不是因为腐败本身,而是因为我们默认了,我们甚至去积极维护和执行了。反思文革,毛有问题,但是那时候为什么会爆发像日本军国主义事情那样的群体性歇斯底里?当然人家是对外侵略,我们则是残害自我同胞。群体性的暴力因素应该归结于对于人性的漠视,对于生命的漠视。但是是什么导致了我们的群体性盲从?我想这是事情的关键。比如说谣言,谣言本身并不可怕,但是一旦渲染成集体性的情绪并且爆发出来,那就可怕了。腐败也是如此。再来看改革,那么我们改革更加需要注意的是什么?改革可能对我们来说有实际的福利,但是改革应该由谁来改革?我们应该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这是和我们的切实利益密切相关的一件事情。那么改革更加应该关注的不是改革之后我们的生活能否提高,而应该是我们自己能够影响改革的权力。换句话说我们参与的权力有多大的问题,我们影响改革的权力就有多大。如何改革绝对不是说人家皇帝一句话,好了变天下为共和。我们得到的权力越大,我们就越有话语权,那么今后的改革就越容易。我们的生活预期就越容易满足。现在我想怎么生活,好了,我们大家集体讨论研究,而不是领导研究决定。所以大谈民主的权力,大谈公民的权力,实质上是为今后的自身利益做准备。也是为了社会稳定和谐做准备。
上层建筑需要维护自己的利益,那么一般就会自然侵犯到下层的利益。现有的改革不用看其他,只要看反腐我们就能够知道接下来的改革预期是朝着何种方向上去发展的。我们不是说他是不对的,我们只能说他是符合自我利益满足需要的。符合上层建筑预期和渴望的,就是巩固自身的社会地位,进一步巩固力量,维护自身利益。反腐不是在加强权力的制衡,恰恰相反,在简政的同时,加强自身中央的权力,加强档的权力和提高档的地位。这是危险的,我们可能要迎接的是下一次更为强大的社会变革。所以民众这个时候需要站出来维护自己今后的根本利益。权力需要制衡,一旦权力失去制衡,比如中国的集权专制,他容易调配资源去搞大的建设,也自然会动摇整个社会的根基。中国的集权是有历史的,有文化的。但是我们现在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制约权力的集权。要削弱和制衡上层的权力结构,就需要下层的权力参与到实际的权力制衡当中去。
下层需要一个人站出来谈判。这个人就需要切实代表下层人的利益。人大的作用就在这里,一个人大代表如果把自己看做官员那么他就是错误的,因为人大代表的作用就是维护各个自我阶层的利益的代表人。他不能代表他自己,而只能代表他所代表的那个阶层。所以我们选人大,就和西方选众议院一样。我们的社会和不和谐,就看人大会议上争吵得激烈不激烈。如果一片大好河山,那么这个社会肯定是问题多多的。如果是激烈交锋,那么这个社会应该是安定的或者说可以期待的。因为问题还会拿出来谈,那就有解决的可能。讨论问题,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讨论就没有意义。纯粹的争斗时无意义的。战争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利益最大化。如果不能,那么战争是无意义的。
现在很多人大力宣扬中日仇恨,我认为这实际上是在转移问题。如果说中日之间真有那么大的仇恨的话,我们中国人杀中国人绝对不比人家小日本杀的少。如果中国足够强大,那么日本可以根本不用放在眼里,甚至于不屑一顾。问题是我们现在国内矛盾太多,国力外强中干,或者说我们是国富民穷,高昂的GDP我们实在供养不起,我们给国家拖了后腿!解决中日问题,实质还是中国的内部问题的外化。所以中日仇恨一说,也就忽悠那些个爱国主义的盲从者。如果说中日必有一战,那么也是些糊涂蛋,错将仇恨换消亡。以道德来战争是不道德的,以利益来战争是值得的,以爱来战争是伟大的。
对于女孩而言,那个有底线的人不能带给她更多的快乐,因为那些快乐都是无法到达她的需求和预期的。她会感到那个人并不是真心爱她。恰恰相反,那个没有底线的人,总是奉承,总让她感受到更为直接的爱,她的需要总是容易被满足的,她的幸福是值得期待的。因为更为容易期待。所以一个好男人和坏男人就是这么来的。坏男人更容易得到爱,不是因为他坏,而是因为他更容易满足女孩的内心爱的需求与期望,更容易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所以我们说女孩需要富养,一方面提升她的内涵,使她不至于成为一个庸俗的人,另一方面使她能够承受物质的诱惑,而不是轻易抛弃自我的幸福去追求一个虚妄的生活。一根棒棒糖的爱情。
我们中国的老百姓很多时候就如同女孩子一样,不是主动积极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是将希望期待于他人,希望他人来给予自己以幸福。上层建筑无论如何腐朽是无所谓的,只要自己的一顿饭有温饱就行。权力不权力是不重要的,尊严也是可以任意抛弃的,只要命可以保持,生存就是唯一的社会法则。中国的老百姓不能将自我的低级需求向高级需求满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一生都在为了低级需求而奋斗。比如说人为什么上学,不是对于真理的求知与对生活的热爱,是为了更好的工作。人为什么工作?不是对于生活的追求与理想的实践,而是对于财富与生存的渴求。是啊!我们太穷了,我们穷了多少年了!可是我们的思想仍然是人民的,而不是公民的。我们有那个小的家庭,有那个小的自我,可是这个自我并不是真的自我,他被绑架于社会的团体之中了。日本为什么无法成为一个民主化的国家?印度为什么无法成为一个民主的国家?他们有一套完整的民主制度,但是他们缺少的是民主的精神与民主的人文主义思想。个人往往是集体的一部分,而不是成就那集体的一部分。水之所以为水是因为一滴水汇入了河流,实质上因为那一滴水才有了海洋。中国要觉醒,就必须要个人自由意志的觉醒,如果这点谈不到,我们还是不要谈改革,还是谈吃饭问题吧!所谓面包革命,往往社会的激烈运动最为直接的不是精神的需求,而是生存的刺激。
你说中国人幸福吗?我认为他们是幸福的,因为他的需求点太低了,满足中国人的幸福是非常容易的,你只要满足他们小小的尊严和小小的生存满足,他们就是幸福的。不要忘记了尊严不是谁赠与的,哪怕是上帝!更不要忘记了幸福是依靠自己去争取的,救世主也需要自我拯救!
我们不要做一个庸俗的人,而是应该积极将自我转变为一个时代的前沿人。我们不是要一味否定过去,而是在过去的基础上去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过去再美好,他之所以会成为过去就是因为他的条件改变了,过去只是一个参样,甚至不能将其变成一种理想化的未来。未来是可能的,过去式已经过去的。你可以活在当下,但是请你不要忘记了自己真正的需求满足。你认为你可以轻易得到爱,得到满足,但是那确实是对你有利的爱,有利的满足吗?很多人谈恋爱的时候非常幸福,但是结婚以后关系就变得冷淡了。恋爱是蜜糖,需要不断地呵护,不断地满足,生活则不同,他需要更多的是奉献和共同承担风险。恋爱是有滋味的白开水,生活是平淡的有味道的佳肴。人生需要满足,但是此种满足是否就是你所真正需要?人,唯有当他实现自我的时候他才能称之为一个人。他是有思想的,有精神的,有灵魂的。否则他不过是一个物质上的生理上的人而不能称之为一个实在的人。
什么是幸福?我觉得我们不能被那些表面的幸福所捆绑,而应该积极去追求更为实际的幸福,那幸福不应该是某些人恩赐给我们的,而应该是我们自己的。生活不是为死人准备的,而是为了活人。人应该有自我选择的权力,去选择如何生活,按何种方式和方法去生活。一座城市不是市长大人的,市长是老百姓聘请过来的,一座城市的发展应该听从居住在这座城市里的普通百姓的。经济的发展也是如此。市场自由化,放开权力就是,管好政府那只手,市场就有足够的自由。但是在自由之后?如果我们不能靠自主发展来发展经济,那么自由经济是无意义无价值的。
我们需要干什么?认识自己!实现自我!争取权力!这权力不是用来统治的,而是用来制衡和发言的。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宪法的重要性是一部人民与政府之间缔交的契约。社会的根本性在于我们如何看待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生活。奴隶制的社会对奴隶来说是幸福的,因为有一个主人可以照顾他。封建制的社会对农民来说是是幸福的,因为君主会庇护他。帝制的社会对百姓来说是幸福的,因为有一个唯一的君主可以给他们幸福。民主制的社会是不幸福的,因为他们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自己去处理和解决。共和制的社会是不幸福的,因为不仅要解决自己的事情,还要去解决别人的事情。社会发展,还是更多的应该看向他的人民的抉择。而不是伟大的君主。所以研究历史更多的不是研究政治本身,而是那些影响政治和社会的要素。历史的背景远比历史舞台上的人物更值得研究和重要。文化,经济,地理比政治军事更重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京 东 价:
¥13.40 [7.1折][定价:¥19.00]
温馨提示:
其它类似商品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季羡林谈人生
查找同类商品
  《季羡林谈人生》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结合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耄耋老人谈对人生的感悟。在这里,你的心灵将因此而得到莫大的精神享受。人生,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永远也没有结论的研究课题。不仅平常人可以对此大发感慨,而且大学者们似乎也特别偏爱谈人生。
购买更多大师哲学图书请点击: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缘分与命运、做人与处世、容忍、成功、知足、朋友、毁誉、压力、长寿之道、伦理道德……学术大家季羡林先生结合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谈对人生的感悟。  这部书是季羡林先生谈人生的杂文集。季先生以自己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的理解,谈了对人生的看法。季先生书中所谈,涉及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认识,怎样看待个人命运、怎样做人与处世、什么是成功、什么是礼貌、怎样交朋友、怎样对待毁誉、怎样对待压力、什么是孝道、怎样认识老年、长寿之道、怎样看待衣着款式、什么是人的素质等问题,论说活泼、生动、道理深刻。
  季羡林(-
)山东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在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任国文教师。1935年秋进人德国格廷根大学学习赞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直至现在)、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屯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糖史等。主持编纂《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近年担任《儒藏》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研究院的首席顾问。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此外,他还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杂文作品。
  ★什么是人生  什么是人生?也许哲学家们能讲出很多高深的道理。但他们的精辟之论往往玄妙晦涩。而这本《季羡林谈人生》却不同,身为学术大家的先生,自谦“是一个平凡的人”,像个普通老百姓一样讲话,中正平和,人人皆懂,却又时时让你感到“眼睛立即明亮,心头涣然冰释”。读这本书,俨然在聆听一位长者侃侃而谈,让你在轻松的氛围里得到精神的提升和心灵的愉悦。  季羡林先生一生淡泊名利,虚心向学,具有人格与学术的双重魅力。本书收录了先生论述和侃谈人生的杂文、随笔共53篇。在开篇的“人生漫谈”里,先生首先强调的是,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择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应有所作为。先生认真审视了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认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这的确发人深省。作为一个平凡人的我辈,明白了这一点,就会懂得如何寻找自我,如何使平凡的人生稍许不平凡些。只有这样,才能肩负起对社会、对他人、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才能像个“人样”地活出生活质量来。  “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先生从另一种意义上对人生的诠释。尽管人人都争取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不管是平头百姓,还是达官显贵,都会有人情烦恼,都逃不脱“生、老、病、死”。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凡人”。所以,人活一世,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也不要幻想在生活的四季中享受所有的春天,最重要的是采取怎样的生活态度。有时,生活就像参禅领悟,只有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在书中,先生对人生的“世态炎凉”、“走运与倒霉”、“缘分与命运”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解析,让我们对做人与处事、迁就与适应、成功、毁誉、压力等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可领悟到另一种思维方式,另一种生活智慧。  通观全书,先生讲的最多的是伦理道德,一再强调要处理好人与大自然、人与人及人与自己的“三个关系”,亦从更深层面昭示了一个生活真理:这世界不属于哪一个人,甚至也不仅仅专为人类所备。人要感恩生活,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大自然,用一颗慈善、平和的爱心来构建和谐,这对人对己,都将大有好处。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当前的书摊上,摆满了大量的“人生指南”,大谈人生奋斗、如何成功,有的甚至教人一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厚黑之术”,吸引了不少读者。此类书籍到头来却会让人大失所望,甚至害人不浅。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状元”毕竟太少。而通过修身践行,积善成德,成为一个有德之人,平凡人也是可以做得到的。古人说:“人皆可为尧舜”。先生期望每一个人,对世界,对国家和社会、对家庭都要尽自己的责任,都应该在道德方面不断修养和锻炼,“能做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先生谈人生,深入浅出中显现出真知灼见。无论处世还是为学,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都可从中获益。况先生每论及一个问题,都会旁征博引,从东西方文化、历史、宗教的角度作出积极的思索和阐释,饱含着朴素和真诚,是先生九十年的人生体验和伟大思想的结晶,具有深刻的启迪和教育作用。慢慢读来,恰似在细细品味一壶幽幽的茗茶,在宁静和思考中获得对人生的感悟和真谛。  季羡林谈做人与处世
转贴自:文摘报
作者:文摘报  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处理得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人自从变成了“万物之灵”后,就同大自然闹起独立来,有时竟成了大自然的对立面。人类的衣食住行所有的资料都取自大自然,关键是怎样去索取?索取手段不出两个:一用和平手段,一用强制手段。西方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或指导思想是“征服自然”,就是用处理敌我矛盾的方法来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从表面上看是胜利了,大自然真的被他们征服了。自从产业革命以后,西方人屡创奇迹。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大至宇宙飞船,小至原子,无一不出自西方“征服者”之手。  ……
  ――评《季羡林谈人生》
转贴自:解放日报 作者:解放日报 张进
人生再谈人生三论人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不完满才是人生世态炎凉走运与倒霉缘分与命运做人与处世牵就与适应谦虚与虚伪容忍成功谈礼貌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隔膜论恐惧坏人论朋友三思而行傻瓜毁誉论压力爱情谈孝老年谈老年(一)谈老年(二)谈老年(三)老年十忌老马识途长生不老长寿之道一寸光阴不可轻我们面对的现实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一切问题真理愈辨愈明吗?我害怕“天才”谈中国精神衣着的款式温馨,家庭不可或缺的气氛关于人的素质的几点思考漫谈伦理道德慈善是道德的积累思想家与哲学家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八十述怀九十述怀迎新怀旧新世纪新千年寄语千禧感言梦游21世纪后记
  人生  在一个“人生漫谈”的专栏中,首先谈一谈人生,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未可厚非的。  而且我认为,对于我来说,这个题目也并不难写。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在人生中已经滚了八十多个春秋了。一天天面对人生,时时刻刻面对人生,让我这样一个世故老人来谈人生,还有什么困难呢?岂不是易如反掌吗?  但是,稍微进一步一琢磨,立即出了疑问:什么叫人生呢?我并不清楚。  不但我不清楚,我看芸芸众生中也没有哪一个人真清楚的。古今中外的哲学家谈人生者众矣。什么人生意义,又是什么人生的价值,花样繁多,扑朔迷离,令人眼花缭乱;然而他们说了些什么呢?恐怕连他们自己也是越谈越糊涂。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昭昭!  哲学家的哲学,至矣高矣。但是,恕我大不敬,他们的哲学同吾辈凡人不搭界,让这些哲学,连同它们的“家”,坐在神圣的殿堂里去独现辉煌吧!像我这样一个凡人,吃饱了饭没事儿的时候,有时也会想到人生问题。我觉得,我们“人”的“生”,都绝对是被动的。没有哪一个人能先制定一个诞生计划,然后再下生,一步步让计划实现。只有一个人是例外,他就是佛祖释迦牟尼。他住在天上,忽然想降生人寰,超度众生。先考虑要降生的国家,再考虑要降生的父母。考虑周详之后,才从容下降。但他是佛祖,不是吾辈凡人。  吾辈凡人的诞生,无一例外,都是被动的,一点主动也没有。我们糊里糊涂地降生,糊里糊涂地成长,有时也会糊里糊涂地夭折,当然也会糊里糊涂地寿登耄耋,像我这样。生的对立面是死。对于死,我们也基本上是被动的。我们只有那么一点主动权,那就是自杀。但是,这点主动权却是不能随便使用的。除非万不得已,是决不能使用的。  我在上面讲了那么些被动,那么些糊里糊涂,是不是我个人真正欣赏这一套,赞扬这一套呢?否,否,我决不欣赏和赞扬。我只是说了一点实话而已。  正相反,我倒是觉得,我们在被动中,在糊里糊涂中,还是能够有所作为的。我劝人们不妨在吃饱了燕窝鱼翅之后,或者在吃糠咽菜之后,或者在卡拉OK、高尔夫之后,问一问自己:你为什么活着?活着难道就是为了恣睢的享受吗?难道就是为了忍饥受寒吗?问了这些简单的问题之后,会使你头脑清醒一点,会减少一些糊涂。谓予不信,请尝试之。  日
  ★什么是人生  什么是人生?也许哲学家们能讲出很多高深的道理。但他们的精辟之论往往玄妙晦涩。而这本《季羡林谈人生》却不同,身为学术大家的先生,自谦“是一个平凡的人”,像个普通老百姓一样讲话,中正平和,人人皆懂,却又时时让你感到“眼睛立即明亮,心头涣然冰释”。读这本书,俨然在聆听一位长者侃侃而谈,让你在轻松的氛围里得到精神的提升和心灵的愉悦。  季羡林先生一生淡泊名利,虚心向学,具有人格与学术的双重魅力。本书收录了先生论述和侃谈人生的杂文、随笔共53篇。在开篇的“人生漫谈”里,先生首先强调的是,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择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应有所作为。先生认真审视了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认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这的确发人深省。作为一个平凡人的我辈,明白了这一点,就会懂得如何寻找自我,如何使平凡的人生稍许不平凡些。只有这样,才能肩负起对社会、对他人、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才能像个“人样”地活出生活质量来。  “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先生从另一种意义上对人生的诠释。尽管人人都争取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不管是平头百姓,还是达官显贵,都会有人情烦恼,都逃不脱“生、老、病、死”。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凡人”。所以,人活一世,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也不要幻想在生活的四季中享受所有的春天,最重要的是采取怎样的生活态度。有时,生活就像参禅领悟,只有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在书中,先生对人生的“世态炎凉”、“走运与倒霉”、“缘分与命运”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解析,让我们对做人与处事、迁就与适应、成功、毁誉、压力等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可领悟到另一种思维方式,另一种生活智慧。  通观全书,先生讲的最多的是伦理道德,一再强调要处理好人与大自然、人与人及人与自己的“三个关系”,亦从更深层面昭示了一个生活真理:这世界不属于哪一个人,甚至也不仅仅专为人类所备。人要感恩生活,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大自然,用一颗慈善、平和的爱心来构建和谐,这对人对己,都将大有好处。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当前的书摊上,摆满了大量的“人生指南”,大谈人生奋斗、如何成功,有的甚至教人一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厚黑之术”,吸引了不少读者。此类书籍到头来却会让人大失所望,甚至害人不浅。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状元”毕竟太少。而通过修身践行,积善成德,成为一个有德之人,平凡人也是可以做得到的。古人说:“人皆可为尧舜”。先生期望每一个人,对世界,对国家和社会、对家庭都要尽自己的责任,都应该在道德方面不断修养和锻炼,“能做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先生谈人生,深入浅出中显现出真知灼见。无论处世还是为学,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都可从中获益。况先生每论及一个问题,都会旁征博引,从东西方文化、历史、宗教的角度作出积极的思索和阐释,饱含着朴素和真诚,是先生九十年的人生体验和伟大思想的结晶,具有深刻的启迪和教育作用。慢慢读来,恰似在细细品味一壶幽幽的茗茶,在宁静和思考中获得对人生的感悟和真谛。  季羡林谈做人与处世
转贴自:文摘报
作者:文摘报  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处理得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人自从变成了“万物之灵”后,就同大自然闹起独立来,有时竟成了大自然的对立面。人类的衣食住行所有的资料都取自大自然,关键是怎样去索取?索取手段不出两个:一用和平手段,一用强制手段。西方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或指导思想是“征服自然”,就是用处理敌我矛盾的方法来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从表面上看是胜利了,大自然真的被他们征服了。自从产业革命以后,西方人屡创奇迹。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大至宇宙飞船,小至原子,无一不出自西方“征服者”之手。  ……
  ――评《季羡林谈人生》
转贴自:解放日报 作者:解放日报 张进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七日畅销榜
新书热卖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谈人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