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反义词是什么与孤独的背后是什么?

好的孤独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孤独”是自得其乐的独处,是自成体系的完整。就像一个小女孩在嘈杂的房间的一角静静地折纸、画画、凝视着鱼缸中的小鱼,心无杂念,旁若无人,那是一种将散轶于外部事物之中的眼光引回内心世界的专心致志,那是一份心境和平的自给自足、清明安和而无所外求的精神圆融。而“寂寞”是无可慰藉的空虚,是急于冲破的樊笼,深陷其中的人往往不知道做什么好,做什么都沉浸不进去,都打不起精神,都不快乐;任何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难以激发起自己对于生活拥抱欢呼的热情;翻了一圈电话本,数百个名字里却找不到一个真正想说话的人;电视频道换了又换,却都显得那么枯燥乏味;想痛哭流涕,想声嘶力竭地大喊,想在暴雨里狂奔,来驱赶压迫着自己的精神低迷……那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自厌”,那是自我心灵之火熄灭时的憔悴沮丧。[1]
好的孤独内容简介
当你一个人独处,自我的力量就开始觉醒,内心会变得越来越强大。[2]
孤独让你远离喧嚣,内心沉静而有力,判断无比清晰;
孤独带你找到自我,听取内心的声音,应对外界难题;
孤独领你看清人生,不再慌乱和迷茫,活得从容坚定。
孤独让你与自己对话,内心才是一切的答案。所有复杂会变得简单,所有空虚会变得充实,所有焦虑会变为平静,所有脆弱会变为强大。从此再也不会感到迷茫,再也不会为谁受伤。
当你最终脱胎换骨,一定会感谢曾经的孤独。
本书由复旦大学陈果老师近10年的教学心得整理而成,囊括了她的思想精髓。
好的孤独作者简介
陈果,1981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现任复旦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在学生中拥有极高人气,被称为“麻辣教师”,她的课也被学生评为“我最喜爱的复旦课程”。[3]
2010年,她的课堂视频被学生上传到网络,迅速传播开来,广受好评,一周内播放超过3000万次,《人民日报》《新京报》《南方日报》《三联生活周刊》《中国青年报》、凤凰卫视等媒体平台疯转推荐。她的付费音频课程一个月内点击破百万。
好的孤独目录
自序:我为什么要写书?[4]
Part 1 生命可承受之“重”  一、真诚,才显真爱  1、有没有“善意”的谎言?  2、“自欺”源于人性的弱点  3、与心中的“魔鬼”作斗争  4、真诚,何尝不是一种自爱  二、每一个重负背后都藏着一个恩赐  1、西西弗斯的巨石  2、在“不安”的皮鞭下  3、三毛与尼采  4、C' est la vie(这就是生活)  三、孤独时,我们才会和自己对话  1、孤独≠寂寞  2、孤独:自然界最古老的真相  3、孤独不可耻  4、距离之美  5、挤掉的敬意  6、自成一片世界  7、思想使独处其乐无穷  8、享受孤独  Part 2 换一种看法,便是换一种活法  一、怎样的人生才算成功?  1、我为什么而活?  2、“自我错位”:其实我不懂我的心  3、你说的“成功”,是“成就外功”还是“成就内功”?  4、最高的成功,莫过于内心的幸福  二、风度不是造作,而是内在气度的自然流露  1、风度透露了你的精神力量  2、道德是孕育风度的种子  三、要自信,不要自负  1、自信者与自负者  2、自负是“变了质”的自信  3、没有“自知”,就没有自信  4、“能”与“不能”之间的人生自在  Part 3 谢谢你,陪我一路同行  一、爱,无富贵贫贱之分  二、寻找“精神家族”——我们的友情与爱情  1、信任,是“精神家族”的唯一信条  2、知己,是心灵世界的家人  3、爱情使人永葆青春  三、因为彼此纯真,所以始终信任  1、对“朋友”的滥用  2、朋友是“无用”的  3、两个人的“独处”  4、友情无需“立约”  Part 4 道德,源于人性,归于安心  一、利他,是最高境界的利己  1、道德不以“利他利己”来衡量  2、心安则为之  3、道德是人性的“孩子”  二、自律的种子,开出自由的花  1、心是内在的“世外桃源”  2、道德是精神的自律  3、自律比放纵更接近自由  4、遵从良心,方得自由  三、道德与功利,不是敌人,可以是朋友  1、胜负师和求道派  2、光荣属于“求道派”  3、诋毁功利的不是真道德  4、功利“杀不死”道德  5、世上只有两件有价值的事:深感惊喜和使人惊喜  Part 5 用大爱,做小事  一、做一个“达”人  1、谁说“独善其身”不是善?  2、“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完美融合  3、身心修养是做人的根本  4、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二、大爱者,无惑  1、求善就是求真?  2、“知识是人对灵魂中的真理的回忆”  3、“厌世”,是“自厌”的蔓延  4、爱比生命本身更温暖  5、爱像一束光,照亮一切阴霾  Part 6 生、老、病、死  一、每个人都是人类系统中一个承上启下者  二、再见了,我的童年  1、童年真的比现在快乐吗?  2、最成熟的,不过是“天真”  3、博文广识是一回事,成熟是另一回事  三、成熟,就是不断变得“天真”  1、泉水终将流向何方?  2、成熟:从“他净”到“自净”  3、成熟是“永不起皱纹的灵魂”  4、越成熟,越自由  四、向死而生  1、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2、花非花  3、站得高,看得远  4、大彻大悟,点燃了别一重境界的喜悦  5、人是否可能“彻悟生死”?  6、看不见的,不一定不存在  7、无知催生恐惧  8、与其计较生命的长短,不如让有限的生命充实丰满  Part 7 感恩心、忏悔心、好奇心  一、最好的感恩,是接受爱、传递爱  1、对一切善意心怀感恩  2、“我”是如此幸运  3、付出,是一种富有  二、心若有愧,永断不作  三、你好,好奇心  1、使人好学求知的秘密  2、我只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  3、人类神圣的好奇心  4、常给精神洗洗澡  后 记  尾 注
好的孤独部分章节
孤独时,我们才会和自己对话
孤独≠寂寞
“孤独”是自得其乐的独处,是自成体系的完整。就像一个小女孩在嘈杂的房间的一角静静地折纸、画画、凝视着鱼缸中的小鱼,心无杂念,旁若无人,那是一种将散轶于外部事物之中的眼光引回内心世界的专心致志,那是一份心境和平的自给自足、清明安和而无所外求的精神圆融。而“寂寞”是无可慰藉的空虚,是急于冲破的樊笼,深陷其中的人往往不知道做什么好,做什么都沉浸不进去,都打不起精神,都不快乐;任何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难以激发起自己对于生活拥抱欢呼的热情;翻了一圈电话本,数百个名字里却找不到一个真正想说话的人;电视频道换了又换,却都显得那么枯燥乏味;想痛哭流涕,想声嘶力竭地大喊,想在暴雨里狂奔,来驱赶压迫着自己的精神低迷……那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自厌”,那是自我心灵之火熄灭时的憔悴沮丧。
“孤独”是由自我思想的丰富性而带来的对独处的近乎贪婪的偏好与享受,那是一种对自我充实饱满的精神生活的不紧不慢的消化、悠然自得的回味,娴静而从容。而“寂寞”是由自我内心的荒凉、思想的贫乏而引起的对独处的恐慌,精神的空洞使我们直觉到生命的虚无,情感的真空使我们怀疑自我的存在,那是一种灵魂中空的干瘪,是绚烂的烟花在高空瞬间绽放、又坠回广漠低沉的黑暗中的无望,焦灼却疲乏。
“孤独”源于精神的自由自在,即使身处闹市、被人群包围,也依旧如急流中的一块浮木、沙漠中的一位托钵僧,穿行人世,心无纤尘。当你沉入自我并享受孤独时,人群在你眼中自动隐退,因为喧嚣业已从你心中淡退,或者说,你业已从喧嚣中淡退。而“寂寞”是一种病,源于心灵的饥饿、精神的营养不良,它需要用人群与喧闹来治疗,像病人一样需要身边常有人陪伴,它需要用迎来送往来遗忘内心的狂躁不安。
孤独:自然界最古老的真相
孤独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层心境。“重要的不是离群索居,而是独立思想”。不必去刻意寻找一个偏僻的角落,从而隐居于孤寂之中。孤独本就是自我心灵的诗意栖居,环境固然有一定的激发效果,却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孤独是在闹市中“心远地自偏”的出离。
孤独很多时候的表现形式是沉默,但沉默不足以代表孤独,孤独与任何可见可闻的形式无关。有些年轻人用抽烟来制造烟雾包裹中的寂寥,或者借酒来玩弄氤氲醉意中的寂寞,或者走颓废路线来表露自己与众不同的独特,这是一种摆酷,或是一种造作,那只是对想象中的孤独的描摹,是流于表面的装扮,是看似冷寂的面具之下一颗急欲引人注意的虚荣心在作祟,而不是真正的孤独者的风范。孤独源于思想的充沛饱满,是思想自发的精神流浪。
孤独不是人类刻意的自我培养、自我要求、自我改造,不是人类文明的产物,而是自然最古老的真相,是万物最原始的本来面目。人在离开母体之后,一直是孤独的,我们的皮肤隔开了我们与外界,我们孤单地蜷缩在自我的皮囊之中。传说中神是孤独的,正因为如此,他造出了人来和自己做伴;真理是孤独的,正因为如此,能与之亲近的人永远只是极少数。我们所居住的这个热闹的地球是孤独的,在广袤的宇宙中,它不过是一个孤独的蓝色的小点,淹没在无边的静默之中。
孤独不可耻
社交往往有两种类型:要么是利益驱动下的人脉构建,要么是一群寂寞者的相互取暖。若社交出于功利,则难免逢场作戏,大家都戴着“面具”,嬉笑怒骂无外乎作秀,旨在互为工具、相互利用,这样的交往自然不会有纯净之清气,只充斥着烟火之浊流。若社交出于寂寞,则往往流于肤浅而难以深入人心,因为寂寞者的群体仍逃不出寂寞,寂寞的叠加只是令寂寞更加走投无路,就像无聊重复一万遍,终究还是无聊。
当然,对生活于社会中的人而言,社交在所难免,而且不可否认,它自有其意义,如果我们行之得当,社交确实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我们想要的东西,比如人脉、人气、机会……这些东西是有用的,所以是有价值的。但是,即使如此,与情深义重的友谊相比,与心心相印的爱情相比,它仍然只能算是一种廉价的交往,或者说,就像我的一个朋友所说的“任何一种关系,只要能被标价,不论小数点之前标了多少个‘0’,它都不可能是珍贵的”。真正美好的交往,都是发自内心的赤诚,是金钱无力收买的。哪一天,如果连我们的“心”也有了价格,即使价格高昂,那么不是我们的“心”值钱了,而是我们把“心”糟蹋了。
与“寂寞”相比,“孤独”是一种更高贵更优美的状态,人需要“孤独”,独处时自我的“真实”能还给我们精神的自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祖先前辈们讲究“慎独”:从人群中抽身而出,从喧哗中隐匿,返回独对天地、独对真实之自我的存在。我们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并不多,或是在忙于应对本能的吃喝拉撒睡,或是在应接不暇地做着杂七杂八的事,接触着亲疏不一、形形色色的人,我们应当给自己更多独处的时间,为的是卸下“面具”,自如生活,如我所是——本色、自在、真情实感。
.京东[引用日期]
.豆瓣[引用日期]
.百度[引用日期]
.当当网[引用日期]与众不同背后 是无比寂寞的勤奋 |吴晓波|张爱玲|张五常_新浪财经_新浪网
与众不同背后 是无比寂寞的勤奋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吴晓波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想一夜成名,张爱玲说过的,“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这句话真的耽误了很多少年人。其实,你如果把人生当成一次马拉松长跑的话,在前一千米是否跑在第一名真是一件那么重要的事情吗?
是什么让某些人变得与众不同?工作,和足够的耐心。
  1902年,27岁的诗人里尔克应聘去给62岁的画家、雕塑大师罗丹当助理,在初出茅庐的诗人的猜想中,名满天下的罗丹一定过着十分浪漫、疯狂、与众不同的生活。
  然而,他看到的真实景象与想象中的大相径庭,罗丹竟是一个整天孤独地埋头于画室的老人。里尔克问他:“如何能够寻找到一个要素,足以表达自己的一切?”罗丹沉默片刻,然后及其严肃地说:“应当工作,只要工作。还要有耐心。”
  是什么让某些人变得与众不同?我觉得罗丹说出了真正的秘密,那就是:工作,和足够的耐心。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想一夜成名,张爱玲说过的,“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这句话真的耽误了很多少年人。其实,你如果把人生当成一次马拉松长跑的话,在前一千米是否跑在第一名真是一件那么重要的事情吗?
  我身边有着很多与众不同的杰出人物――至少在世俗的意义上是这样,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全身心地投入于自己的工作中。
  在我熟悉的中国经济学家中,张五常大概是天赋最高的一位,他在四十多岁的时候就差点儿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他又是一个十分勤勉的人,早年为了写《佃农理论》,他把十几箱原始档案一一分拣完,这份工作大概是很多博士所不屑于去做的。到今天,他已经是一位年近80的老人了,可是每周还要写两篇1500字以上的专栏文章。
  在我了解的当代西方学者中,英国的尼尔-弗格森是公认的“神童”,他的研究领域横跨历史学、经济学与政治学三界之间,不到30岁就被牛津大学聘为研究员,40岁时被《时代》周刊评为“影响世界的一百人”。可是他的勤奋又是非常人能比的,为了写作《罗斯柴尔德家族》一书,他和助理们翻阅了罗氏家族百年以来的上万封家信及成吨的原始资料。
  所以,在与众不同的背后,往往是一些不足与外人道的辛苦。他们简单地长跑,简单地做一件事情。他们做事,只为意义本身。所谓的成功,只是一个结果,它也许水到渠成,也许永无来日。
  与众不同的东西,往往在制造的过程中是枯燥的、重复的和需要耐心的。
  在流传至今的明清漆器中,有犀皮斑纹的是最昂贵的,几乎一器难求。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甚至不知道它是由哪些天才制作出来的。后来,王世襄终于在他的书中把秘密泄露了出来,它的制作过程是这样的――
  工匠制作犀皮,先用调色漆灰堆出一颗颗或者一条条高起的底子,那是“底”;在底上再刷不同颜色的漆,刷到一定的厚度,那是“中”和“面”了,干透了再磨平抛光,光滑的表面于是浮现细密和多层次的色漆斑纹。
  当我读到这个秘密的时候,突然莞尔。
  每一件与众不同的绝世好东西,其实都是以无比寂寞的勤奋为前提的,要么是血,要么是汗,要么是大把大把的曼妙青春好时光。
  (本文来源:罗辑思维)
  (本文作者介绍:财经作家。本专栏为吴晓波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内容。)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文章关键词:
&&|&&&&|&&
作者简介:
财经作家。本专栏为吴晓波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内容。
手机阅读请扫描
微信二维码&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性瘾者爱欲背后的孤独与寂寞_凤凰健康
性瘾者爱欲背后的孤独与寂寞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3.在性活动中有虐待行为或者冲动,渴望通过违背他人意志发生关系。性瘾本质上是人们掩盖情感和记忆创伤的无力挣扎,有一位性瘾者说:我知道只有正常、积极的爱才能拯救我。
读山本文绪《31岁又怎样》时,里面有篇&禁欲&的小文,说的是一名女白领从16岁第一次有性经验到31岁间,性爱是她整个生活的重心,除了自己主动出击&轻而易举&就能吃到的男人,那些没什么兴趣竟也会因&不好意思拒绝&而上床的男人也数之不尽。女主坦言自己并非绝色美人,但身体却散发着魅惑男人的性吸引力,就算剪了一头超短发穿着蓝色粗布的工作服,也会被评价为&看上去更色情&。对她来说,与男人做爱就像有瘾,谈个恋爱倒成了顺带。她坦言与其说是对性饥渴,不如说是自己对异性有皮肤接触饥渴。15年挥霍无度的欲望让她&吃&得太撑,才反应过来,自己过得多么孤独寂寞。这世界上会有烟瘾、毒瘾、网瘾、游戏瘾,会不会有&性瘾&这种东西存在呢?性瘾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瘾,它为何会让人如此沉沦?那些性瘾者真的欲仙欲死享受至极吗?性瘾者爱欲背后的孤独与寂寞对一个人算性上瘾吗,还是对多个人才算?关于性成瘾的案例,我们听到大多数版本都是性伴侣走马灯似的换,那么就有一个困惑了,对一个人性爱沉沦算不算上瘾呢?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日本大岛渚的电影《感官世界》(岛国除了盛产动作片,也有很多性题材的文艺片,探讨灵与肉,幻觉与现实,欢愉和痛楚的错综交织),电影里女佣阿部定与男主石田吉藏沉溺肉体交欢中无法自拔,没日没夜的做爱窒息得让他们喘不来气,交欢也日渐趋于一种爱与死的仪式。最后阿部定在石田吉藏沉睡之时勒死了他并割下他的生殖器。1940年代末,美国性学家金赛( Alfred Kinsey)对一组大学生(18-25岁)进行长期调查发现,有3%的人&每周会有7次以上的彻底性发泄(sexual outlet)&,他将这群人视为性过度人群。因此,每周7次(以上)性行为视为一个人是否有&性瘾&的标尺。美国性治疗师、婚姻咨询师马蒂克莱因(Marty Klein)总结30年的职业生涯,说他不会给患者轻易做出&性成瘾&的诊断,他更愿意认为这是性倾向异常、性强迫症、性幻想、性创伤等,有这种心理倾向的人,基本上同时还与这些心理问题做抗争:强迫症、容易冲动、强迫性精神障碍、躁郁症、边缘型人格障碍或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所以伴随性瘾,他们还可能赌博、酗酒,吸毒,是暴力狂,工作狂等。目前来看,性成瘾的关键评估工具是《性瘾筛选测试》(SAST),但马蒂认为这个评估量表中的很多问题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他们的反应是:&当然啊&&这不很正常么?&这个诊断很大程度上把正常的性行为和性经验都判定为病态。因此马蒂认为性瘾筛选测试真正衡量的是:◎你是否成长于对性持负面态度的文化下?◎你的性欲是否会比较阴暗的一面?◎你对性行为或者性欲是否有疑惑?◎你不会因为自己的性欲而感到任何不适?进一步深入解读上面的衡量标准,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考察:1.不安全感,在性活动之后感到羞耻、不安和空虚。2.喜欢搞秘密活动,觉得自己的性行为需特别保密。3.在性活动中有虐待行为或者冲动,渴望通过违背他人意志发生关系。4.毫无意义的两性关系,即常与互不相识的人或根本不喜欢的人发生性关系。5.性行为违背或损害自己的性价值观。在心理学上,性瘾的学名是&性冲动控制障碍&是指个体出现强烈的、被迫的连续或周期性的性冲动行为,由此可以发现,性瘾不在于次数,不在于性伴侣是局限一个人还是多个陌生人,而是一种强迫的性行为。虽然性成瘾者不一定会成为性犯罪者,但据数据显示大约有55%的性罪犯可以被认为是性瘾者,约71%的儿童性骚扰是性瘾者。让你沉沦的是性,还是其他的&心理奖赏&?几年前我接触过一个案例,那时我还不知道性瘾这个词,她所讲述的内容竟让我有脑容量不够无法理解的焦虑。作为一个外企上班白领,工作压力已经难以负荷,但她还是会控制不住地性幻想,欲望难耐时会在上班时间请假一两个小时,在公司附近的宾馆与炮友打一炮才能神清气爽;几乎夜夜笙歌,去不同男人的床上,或者带不同的男人到自己床上(可能有床无床也无所谓);性爱的过程由最初的享受渐渐变得极富目的性,就是为了高潮,&只有在高潮的那一刻我无比清醒地感受到自己,可是看着眼前陌生的男人又感到无比的绝望,我万分憎恨自己的身体,却又不得不仰赖它给我带来的欢愉&&&成瘾一词通常用来描述对一种产生身体依赖的物质需求(Holden,2001)。对药物成瘾的研究表明物体的诱因动机特性是由享乐价值以及对该对象的痴迷构成的(Robinson & Berridge,)。尽管某种特定的药物如可卡因的奖赏价值开始是由于使用这种药物产生的&高峰&体验而获得的,但成瘾的原因是诱因动机效应引起的脑电图变化。霍尔登(2001)的成瘾奖赏论提出&就大脑而言,奖赏就是奖赏,无论它是来自化学物质还是经验&,他认为如果有人发现某个行为特别有价值,这可能是因为这个特定行为激活了大脑中的奖赏通路,这个通路通常是由一些基本行为,如赌博、性、强迫性暴食、、跑步或各种药物滥用等激活的。有研究表明,吸毒者和性瘾者同样会产生对多巴胺的依赖,多巴胺是大脑快乐中心的神经递质,性瘾者沉溺的不是性,更多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慰藉。一个严重的性瘾者可以一晚上不停地看A片,强迫自慰100次,性器官甚至出血依然无法终止,显然这已经没有享受可言了。性瘾的成因多样,受到家庭背景、文化知识、偏执性格、遗传、生活环境等等多方面的影响。据调查,60%的性瘾者在儿童期都遭受过虐待。研究性瘾的知名心理学家帕崔克&卡尼斯认为有些性瘾者童年成长在充满敌意、混乱和冷漠的家庭,抑或尽管家庭环境正常但在家里情绪很少被得到表达,缺乏自我存在感,建立负面的核心价值,导致他们对爱的极度渴望。除此外,高压工作,失恋,婚后性生活长期无法得到满足性极度饥渴,一夜情,多个性伴侣,多种场合的性交易,多边恋,活动等等也会导致性瘾倾向,性瘾者往往把性活动作为平抚情绪、稳定精神状态、逃避现实的发泄渠道。
[责任编辑:晏霏霏 PQ016]
责任编辑:晏霏霏 PQ016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健康官方微信
播放数:1867892
播放数:1443966
播放数:497053
播放数:580892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寂寞的反义词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