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附子 甘草 生地黄 炒白芍 桂枝加附子汤 当...

当归积壳红花黄芪杜仲香附子云木香甘草桃仁熟地黄牛膝寄生白芍延胡索小茴香这15种药的功放_百度知道
问:当归积壳红花黄芪杜仲香附子云木香甘草桃仁熟地黄牛膝寄生白芍延胡索小茴香这15种药的功放
来自邢台县西坚固卫生所
你好:上药中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枳壳理气宽中、行气消肿;红花祛瘀通经、散瘀止痛;黄芪补气升阳、利水消肿;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香附疏肝理气止痛;木香行气化湿;甘草调和药性;桃仁破血化瘀;熟地养血滋阴;牛膝补肝肾、引血下行;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白芍柔肝止痛、养血敛阴;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小茴香散寒止痛;共同应用具有补血活血、散瘀止痛的功效。
追问: 22:03
以上药为流产后中医医生给我开的药方,左右腹部痛痒,右腹痛的较厉害些,妇科医生给我开了头孢克洛缓释胶囊跟妇炎康片
回答: 08:09
你好:上药物补血活血、散瘀止痛、可以对症应用的,头孢类属于抗炎药物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
意见建议:
你好,根据你说的情况是有一定的治疗效果的,但是需要你注意到医院给于复查...
根据患者提到的中药上,其中药具有疏肝解郁,活血化瘀,调经止痛,补血功效。临床上可...
你要告诉我你是有什么不适的啊,否则我是没办法说是不是适合你吃的
指导意见:
您好,您说的情况可以行气破血,治疗月经不调,有这方面的适应症可以考虑在...
指导意见:
中药并不能说哪位药治那个病,有时 不同的病可以用一样的药来治,建议到具体...
* 百度知道专家平台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转:痤疮的治疗 - 秀秀的日志
华夏中医论坛
转:痤疮的治疗
热度 4已有 3757 次阅读 13:35
“高手过招”系列之九《痤疮的治疗》为了便于学习,特整理归纳。“一方面,希望这些患者看了此文,对痤疮的了解更加深刻一些,不要再盲目的服用一些不该用的药物,而加重病情;另一方面,也希望同行间相互交流经验。”1 定义1.1 中医外科书:痤疮也就咱中医说的粉刺。1.2 痤疮是较为常见的面部损容性皮肤病之一,其发病率极高。痤疮在古医籍中称为“痤疿”、“面疱”、“皰疮”、“粉刺”、“酒刺”、“风刺”或“肺风粉刺”等,现代仍称“粉刺”,俗称“青春痘”。2 病因病机2.1 “任之堂主人”论述病因病机:内经云“汗出见湿,乃生痤痱。 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经文论述了“痤”的形成诱因:“劳汗当风”,“汗出见湿”、“寒薄”加“郁”。经文论述了形成“痤”的外因乃“风”、“湿”、“寒”,最后经文论述了“痤”的形成机理“郁”!(过食肥甘厚味就会使痰热郁结,腐于肉里,就会产生“大丁”。阳气本应该宣泄的时候,却受到了风寒湿气的阻遏,汗孔排泄不畅,淤于体表,所以产生的“皶、痤”。)鬼门开,风、寒、湿自外而入,未能及时发散,郁积而久,形成痤。痤没能及时治疗,郁积化热化毒,再加上心脏气血不足,不能及时疏通面部气血,郁毒外发,而成疮!在诊察“痤”的发病一定要重视“汗出”,汗出意味着毛孔开,中医称为鬼门开,外邪才能入,入之后如不能出,郁塞日久便形成“痤”!但“痤”与“痤疮”还是有差异的!为何“痤疮”患者会有便秘?便秘是因为肺气的敛降功能较差所致,便秘不是痤疮的形成原因!但鬼门开,风、寒、湿自外而入,未能及时发散,与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出现异常是有关系的。为什么吃辛辣之物会加重病情?五行之五味,酸、苦、甘、辛、咸,其辛为归肺经,辛味具有发散的作用,食辛辣之物后病情加重,是辛味入肺,肺之宣发的作用被加强,将郁积在皮肤下的外邪向外发散的结果。2.2 素体阳热偏盛,加上青春期生机旺盛,营血日渐偏热,血热外壅,气血郁滞,蕴阻肌肤而发;或者过食辛辣肥甘之品,肺胃积热,循经上薰,血随热行,上壅于胸面。若病情日久不愈,气血郁滞,经脉失畅;或肺胃积热,久蕴不解,化湿生痰,痰瘀互结,致使粟疹日渐扩大,或局部出现结节,累累相连。2.3 cjfzhongyi :面属阳明,广东这边,可能跟自小就经常喝凉茶,广东人脾胃多虚寒,阴火上攻,导致座疮的也不少。3 发病特点3.1 默默打铁认为3.1.1 发病部位多为颜面、上胸和肩、背等皮脂发达的部位。换句话说就是多出现在上焦,心肺的部位。肺主皮毛。3.1.2 患者多为青年男女发病。3.1.3 粉刺基本皮损属于丘疹,年轻人气血旺盛,而且是丘疹属阳(表,如疮疡分阴阳,这个应该属阳)。红色的丘疹,有热,此刻咱们说肺有热,如果是食物来的,那就肺胃有热,不喜欢吃辛辣肥甘还有丘疹的,肺热。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大肠津液也受到影响了,便秘了。3.1.4 致病因素中实际上还应该有情志致病的因素,七情的话我记得好像是心来感受,五脏应之,所以任堂主说解决心的问题,是对的。4 与现在医学结合:4.1 “accn”认为:①是内分泌原因,雄激素过多,年轻人常见。 ②是皮肤水油不平衡,要先补水。 ③是细菌侵入,要消炎4.2 “花心老农”认为:主要是体内雄性激素过多;女性雌性激素匮乏。在临床上男性很少治之,而女性在调经促排卵的基础上佐以白芷、批把叶和白芷效果甚佳。4.3 默默打铁:西医上说痤疮和痤疮杆菌感染也有一定关系,要不外用怎么多数用红霉素呢,在西医院常常给患者用美满霉素或者是维宏(阿奇霉素片)治疗痤疮,效果也不错。回过来说丹参,大家查查丹参酮的药理作用也有抑制菌。4.4 “wq7659”还要考虑有螨虫感染(我曾挤压患者毛孔,取分泌物在显微镜下见螨虫)。 有个外用的膏剂“好脸面”主要成分:芦荟粉 珍珠粉 海藻等。5 转归“任之堂主人”:初期之“痤”,其外邪郁积时间不久,用针挑破,当为白色米粒状物质,如果此阶段治疗不当,病程反复迁延,而形成“痤疮”。“痤疮”者,“痤”加上“疮”也。(“疮”说明“痤”的病症已经加深加重.)6 辩证论治6.1 治则:养血祛风,温通阳气,活血散结。6.2 “任之堂主人”论述:6.2.1 “肺风粉刺”----“痤”6.2.1.1 内服方药:《外科大成》枇杷清肺饮(组成:枇杷叶、黄柏、黄连、人参、甘草、桑白皮、连翘、白芷、当归),只针对“痤”。此病风、寒、湿郁结化火,但寒邪、湿邪仍在。6.2.1.2 外用散剂:《医宗金鉴》颠倒散(组成:大黄、硫黄各等份,共为细末,凉水调敷。一味寒药加一味温药,寒热搭配,郁热得泄,沉寒得散),主治肺风粉刺及酒渣鼻的经典方剂之一,在临床中较为常用。使用注意只涂抹在“痤”的表面,不适宜在脸上大面积的涂抹,因方用大苦大寒的大黄与大辛大热的硫黄,药力激荡。 6.2.2 “痤疮”----“痤”没有及时治疗,发展而成,脸上现很多包块,有的颜色紫暗,淤血明显,有的甚至感染化脓。6.2.3 本病发展到“疮”,已经是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用药须要寒热搭配、攻补兼施。用药切忌一派寒凉,否则病邪暂时压制,日久爆发更加厉害,如此用药,则永无可愈之日。6.2.4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痤疮”从“心”论治!何也?“心主血脉,其华在面”。6.3 “wnwxh”加用祛湿排脓之白芷、生薏仁、象贝母(似)更好!6.4 “” 6.4.1 对痤疮的治疗要体现治病求本。6.4.2 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6.4.3 要注重调理: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和生活习惯(如果你长期熬夜而且长时间面对电脑,加上不爱洗脸,哈哈,即使什么好药也不能让你的豆豆消失的)。6.5 巍子的论述:6.5.1 肺热型 加味枇杷清肺饮 自编了歌诀:枇杷清肺饮黄柏连 桑皮参草翘芷归。 这个方子是医宗金鉴中的枇杷清肺饮加连翘、白芷、当归而成。6.5.2 气郁络瘀型 血府逐瘀汤 其中川牛膝常用30克,尤其适合兼有口干、失眠、大便秘结者。6.5.3 热毒壅盛型 我老师常用的清下焦热毒经验方,上中焦亦可通用。“归芍解毒黄 苦参槐银防” 当归 赤芍 栀子、黄芩、黄连、黄柏(黄连解毒汤)苦参 槐花 银花 防风。 可再加远志、明矾。散结消疮痈。 6.5.4 还可在此基础上根据阳经在头面部的分布区域酌加引经报使药。(其歌诀附于最后)6.6 “wyhongfe2010 ”6.6.1 从寒热来看,痤疮的根本病机是内热,而火郁是内热产生的主要原因,治疗上应“火郁而发之”,这是治疗痤疮的总则,我治痤疮不离升麻、柴胡、薄荷、荆芥穗等发散之品。6.6.2 从气血分析,痤疮之病属于血分,常加元参、茜草、茅根、生地、赤芍等凉血之品。6.6.3 从脏腑辩证来讲具体治则①肺胃郁热型—当清肃肺胃,发散火郁—入石膏、知母、黄芩、黄连、枇杷叶等苦寒或甘寒之品。依据:胸面属阳明胃,而肺主皮毛。②心火偏亢型—清心泻火—三黄泻心汤,黄连解毒汤之类。依据:心病机十九条讲:“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因心主血脉,火毒壅滞脉络,上蕴于面,则见颜面痤疮,红肿热痛。③肝胆郁热型—清肝利胆—入青蒿、黄芩、栀子、郁金等。6.6.4 加减优为重要:①热毒热毒壅盛者,则加清热解毒之五味消毒饮;②阴虚者,加增液汤、玉竹,石斛等滋阴养血之药;③脓包性痤疮:加黄芪,当归,制乳没,鳖甲,皂刺;④囊肿性痤疮:加三棱,莪术,浙贝,夏枯草;⑤湿毒血瘀明显者:加桃仁,红花,当归,丹参;⑥内分泌严重失调者:加山慈姑,黄药子;⑦痤疮之疤痕、色素沉着:加黄芪,白蒺藜,二至丸等;⑧对于高脂血症患者,要配合降脂治疗。6.7 小马歪歪 :6.7.1 痤疮还是先辨证分型,寒热虚实表里阴阳,永远是大纲。6.7.2 从脏腑辨证看,痤疮主要是心火和肺的郁热,脾的痰结。 急性期清心火很重要,诸痛疮痒,皆属于心嘛。清心火,用黄连竹叶 生地 苦参 玄参。解热毒,还是五味消毒饮的架子,蒲公英 地丁 银花 野菊花等。更严重的热毒则需要使用半支莲 蛇舌草等。清肺郁热,选择黄芩 桑白皮 桑叶 枇杷叶 鱼腥草 苦杏仁等。桑树一家都是宝,治疗痤疮,桑叶 桑白皮 僵蚕都很有用。久病必寒必淤必痰结,痤疮一般都会逐步发展成为慢性的。活血川芎 赤勺 丹皮 当归 桃仁 红花 丹参 姜黄等,可以择而用之。肺主皮毛,痤疮主要表现在面部。在皮表,应遵循其在表者,散而发之的原则。散发药物升麻 麻黄 桔梗 羌活 荆芥 薄荷等,无论寒热,均可配伍。一些辛温发散的药物,可以配伍黄芩 知母等,不至于燥。小剂量麻黄无疑有助于皮毛开窍。脾的痰结问题,则应考虑化痰散结。化痰药品陈皮 半夏 胆南星天竺黄 浙贝母 川贝母 桔梗 杏仁等,比较顽固的则需要适当使用白芥子 葶苈子等。散结的药品夏枯草 浙贝 白芷 连翘 牡蛎 花粉 海藻 昆布 三棱 乳香等,都可以选择。另外淡渗的一些药品茯苓 泽泻薏苡仁 冬瓜仁 赤小豆等,非常的平和好用,可以长期大剂量使用,消痤疮于平淡无形中,堪称王道。6.8 “xinjun”:我治疗痤疮,分三型辨治6.8.1 热郁肺卫,多见青年患者,以泻白散加减6.8.2 胃腑郁热,以成年人多见,以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6.8.3 肝经湿热,妇性患者,经期加重,以丹栀逍遥散加蝉衣,清热解毒药如大青叶,连翘、地丁、夏枯草必用,必要时可加丹参、赤芍、桃仁等活血之品。化痰散结之品如生苡仁,浙贝、半夏或为常用之品。6.8.4分享一点经验:①唇周痤疮为难治之证,病程多长,可加生芪30g以托毒外出。 ②已用激素类外用药膏者亦难治。6.9 平凡一人:痤疮有两个共同的病因:一是湿,并郁而化热。第二是阴阳不调。西医所谓的内分泌紊乱,这个其实是阳脉不通与脊椎方面的问题。看痤疮发生的部位定湿气所在位置。面部横断(面)分上中下三庭,上庭额头应于上焦肺;中庭从眉到鼻应中焦;鼻以下应下焦,但是口周更重脾。一般两腮为肝肾,下巴为肾。这个湿气定位,单从脉象上也可以得到,和面部划分也是相对应的。阴阳不调,当然用和解剂,首选葛根桂枝汤;湿气内存,必须化湿,首选健脾利湿,热为郁热,乃虚热,非实热,一般不可用清热解毒,稍轻清气分热就够了,上焦一般用少量黄芩;中焦肝脉柴胡配赤芍即可,脾么,竹叶、苏叶很不错;下焦很有意思,可走近路,就不要把热往上蒸了,泽泻淡渗即可让热从小便解。有白头乃湿成痰,必须要化痰,桔梗杏仁或半夏;红斑为热动血分,可活血加当归,透营转气,稍用清热解毒,竹叶、连翘考虑;口周提示不仅脾,谷道也有湿,可以用生大黄为使,注意一定要量小且前一两副用,其后除去,但我一般不用。苔白舌尖红,为水火不济,多伴失眠,于基础方中加黄连1克,肉桂6克,丹参6克伺候。综上所述,基本方:葛根 桂枝 赤芍 白术(或苍术) 茯苓 竹叶 桔梗 杏仁 半夏 (连翘,当归,丹参,黄连 ,肉桂,柴胡)(泽泻) 甘草 生姜 大枣。我的一般经验定量: 葛根6~9 桂枝9 赤芍6 白术(或苍术)5 茯苓15~30,竹叶5 桔梗杏仁各6 半夏9,连翘当归各3,丹参6,黄连1,肉桂6,柴胡5或6,泽泻9,甘草3或5,姜一小块,大枣3个切片附:中医辩证为阴阳不合,脾肺湿阻,生痰郁热。可拟方:葛根12 桂枝9 赤芍9 当归6 苍术6 茯苓12 黄芩3 桔梗6 旋复花(单包)6 浙贝9 生地6 泽泻9 生甘草3 (克),水煎服。注意第一遍沸后不要超过10分钟,第二遍可以久煎。分次服用或合并两次煎液一起服用。先抓六副;愈后巩固三副。6.10 “ymg2000”:6.10.1 一见疮便清热 中医外科有阴阳之分,不辩寒热,一见疮便清热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曾碰到这样一患者,座疮很厉害,去一中医治疗,用了大量清热凉血的药物(患者自诉有水牛角,服后胃脘不舒服)吃了三天药,座疮隐了不少,后来突然爆发,比没有服药时更严重。说明了什么问题,可以思考一下。 未见明显热象别用清热药。6.10.2 通大便之法运用不当 座疮好发的人很多伴随大便不通畅。大便一定要通,研究表明便秘和座疮有一定的联系,但通法并非只有泻下药一种。也当分清寒热虚实,该用温阳的药物还是要用,有是证用是药。不要畏惧加重座疮。润下的方法是我最常用的,有时候甚至不用润下,在滋阴的前提下用点枳壳,同样能达到通大便的效果。6.10.3 滋阴潜阳与活血散血 内安则外闭。内有瘀热发于外,为什么不是热邪,而要提到瘀热,要考虑一下。个人倡辛凉之法,少用苦寒之剂(除非热象重,可佐)。我个人是这么看的,座疮之所以常发而不愈,并非只有热邪。热邪炎上,重者可引起全身发热,一般汗出则解。但座疮不是这么回事,你出一身汗对座疮可能作用不大,热象也不会很明显引起全身发热。所以我推断,此热是由于肝经郁滞引起。用清热之法之能暂平郁滞引起的化热,而不能清除瘀滞。所以这个治疗方法有一定弊端。一般座疮久发之人平时都会忌辛辣,但都不能让脸上的座疮消失,因为他们只了解到阳气动座疮好发,却不了解郁热也需要疏肝气散淤血。这也是值得注意的地方为什么要滋阴?肝,体阴用阳。没有体阴谈不上用阳。疏肝之法亦是如此。确切地说应该是养阴,我不推荐用滋腻的方法,柔肝养肝用沙参、麦冬、白芍等足以。6.10.4 疏肝理气药的应用 (理由我上面说过)7 中成药的使用7.1 默默打铁: 丹参酮,有些患者用后效果不错。丹参入心肝经,能活血化瘀,祛瘀生新,凉血消肿,清热除烦。7.2 “liu”:其间的寒薄 郁 的具体成因应引人而异,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患者自身的因素为主〖皮脂分泌旺盛〗外邪我以为 有 辛〖饮食劳〗〖熬夜〗洁〖局部洗 搽〗所以其治疗应在患者注意上三方面的基础上 内调 以消〖脂〗清〖肺热〗通〖大肠 及营卫〗则其病必愈。8 针灸8.1 lgz666 和 y_bing41 8.1.1 针灸治疗 辩证针刺取穴 取耳尖放血,耳穴取内分泌、肝、肾、皮质下、肺等 以及辩证貼敷。 8.1.2 严重痤疮的,就是运用中医走罐的方法,走背部膀胱经,效果很明显,想来肺主皮毛,此种方法是通过促进太阳经气中毒气排出来达到调皮毛的目的,但能否治本尚很难说,以后也曾见患者有反复。8.2 昆仑太溪:治疗痤疮用刺血、火针和化湿治疗。8.3 “hts6636”用中药穴位注射治疗多例,有一定疗效。方法:取双侧足三里和三阴交,用生脉注射液,每次取对侧各一穴注入2ml,每周一次(交替取穴),连用一月。8.4 “ibou119 ”针灸治疗,面部痤疮围刺,配合背部放血9 外用9.1 “wjdwmn”认为:炉甘石洗剂+冰片粉末5g+甲硝唑10片(研粉),摇匀后涂,夜用。另外有一付中药面膜的配方,是学校附院皮肤科用的,教授拒绝透露配方,我拿了点药粉回来,根据气味及可能的辩证思路,推测组成有:大黄、黄连、黄柏、石膏、硫磺、冰片。在皮肤科的时候,见过,效果不错的。9.2 日立中天 :9.2.1 颠倒散〖来源〗《医宗金鉴》卷六十五。〖异名〗二黄散(《医宗金鉴》卷七十二)。〖组成〗大黄 硫黄各等分〖用法〗上药研为细末,共合一处,再研匀,以凉开水或茶叶水调敷,或以药末直接撒布患处;也可以适量药末加水冲洗患处。〖主治〗肺风粉刺,面鼻疙瘩,赤肿疼痛。9.2.2 消痤散[药物组成] 硫磺 连翘丹参 穿心莲 浙贝母 (各药20g) 冰片(3g)[治疗方法]上药研细,密封外用。清洁面部后,将面膜粉30g用开水调成糊状敷于面部(留出嘴 眼 鼻 ),半小时后揭去,洁净皮肤。 隔日1次,7次为1 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此方子主要是 针对炎症活跃期的痤疮最有效。9.3 “luoqiang1550”:在本文中所述内服药的药渣中加芒硝6克,睡前湿敷效果也不错。10 调理:10.1 “wyhongfe2010 ”认为10.1.1 注意卫生,常用温热水及中性肥皂洗涤面部以保持毛囊皮脂腺导管的通畅;10.1.2 切忌用手指挤捏患部,因经常挤压患处可将毛囊的内容物挤入周围真皮中,刺激组织增生,产生炎症反应及色素沉着,甚至发展成毁坏性的瘢痕损害;10.1.3 调理饮食:平时饮食应少吃脂肪(尤其是肥肉)、糖类、辛辣、煎、炒食品、巧克力、浓酒、可可或咖啡等刺激性饮料,多吃蔬菜、瓜果,保持大便畅通;10.1.4 避免服碘化物、溴化物及皮质激素等药物;10.1.5 尽量少用化妆品,尤其是油脂类化妆品,需要化妆时宜淡妆,采用水包油的霜剂或蜜类;10.1.6 注意休息和保持情绪稳定等。10.1.7 对治疗要有信心和耐心。痤疮是可以治好或基本治好的,但不是一下子就能治好,要有一个过程,治好后还要避免各种诱发因素,以免复发;10.1.8 对已形成瘢痕的应作磨削术等处理以减轻或消除瘢痕。11 现在研究:11.1 王左 :通过对古现代医家的文献整理,试分析治疗痤疮的古今方剂之配伍规律。11.1.1 古代医家的治疗痤疮用方规律 古代医家对痤疮的描述颇多,《内经》、《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医宗金鉴》等均有论述。总结其规律,可见古医家对痤疮的认识较统一,认为其主要病因为感受风、寒、热、湿等外邪,郁积生热而成,其病位在肺经,病性多属实。治疗上可见其有所发展,其中以内服枇杷清肺饮、外用颠倒散为经典治法,沿用至今。11.1.1.1 侧重外治之法 《肘后备急方》中用治痤疮的方剂共8首,其中7首为外用方;《千金方》中共有25首,17首为外治方;《医心方》13首中11首为外治方。可见古人注重外治之法,但敷药时间较长,“夜卧涂面上,旦洗之”。赋形剂鸡子白、酒、醋、猪脂、井水等。11.1.1.2 解毒杀虫力强 从古代医家的用药看,胡粉、水银、矾石、密陀僧、斑蝥、巴豆、硫磺、苦参等均是解毒杀虫之强药,用于痤疮皮损严重者之外用药。如《肘后方》治本病用胡粉、水银、腊月猪脂和熟研;《外科正宗》治宜真君妙贴散(硫磺为主) 加白附子敷之。《医宗金鉴》之颠倒散:大黄、硫磺等分。11.1.1.3 注意祛风退瘢 众医家禀“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之论,无论内服、外用,多顾及祛除风邪,药如:防风、细辛、川芎、白附子、杏仁、木兰皮、豉等。如《刘涓子鬼遗方》记载的“木兰膏方”(木兰、防风、白芷、独活、藁本、杜仲、辛夷、川芎、细辛等) ,“傅疱上”治“面皶疱”。《千金方》中“治面皶方:木兰皮一斤,以三年醋渍”,温酒服之。木兰、白附子、白芷即有祛风退瘢之功。张子和“治面风”用“益母草灰,面汤和,烧七遍,洗面用之”[1] 。11.1.1.4 发展活血之法 唐宋以前用活血之法治疗痤疮较为少见,至明代,人们对痤疮的病机认识不断深入,治法随之发展。如张子和“治黑干黑曾风刺方”:苦参、赤芍、冬瓜仁、玄参,清热凉血、活血润肤。《外科启玄》治本病“宜清肺消风活血药治之,外上擦药消之。”11.2 现代医家治疗痤疮的用方规律11.2.1 内治法11.2.1.1 初起予疏风清热 现代医家将痤疮首辨为肺经风热者众多。此型较轻,面、背部丘疹色红,或痛或痒,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疗予疏风宣肺散热为主,多数医家用枇杷清肺饮加减,以枇杷叶、桑白皮为君药,宣降肺气,疏散肺热。而梁苹茂[2]用辛凉轻剂桑菊饮宣肺达邪,清营透疹。亦有医家自拟新方,或喜用他药者,如陈洪绪[3]基本方: 枇杷叶、荆芥、防风、僵蚕、桔梗、连翘等,或加薄荷 蝉蜕增强疏风清热之力。李赛美[4]善用祛风药,常加防风、白芷、白蒺藜、白僵蚕等轻清上扬,善走头部,既引营卫气血畅行于头部经脉,又引药上行。11.2.1.2 注意清热除湿 现代医家认为,阳明经上行于头面,若素体胃肠有热,或暑热侵犯胃肠,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厚味,使胃肠积热或脾失健运而湿热内蕴,积热循阳明经上行,郁聚毛孔则发本病。主要表现为皮肤油腻不适,皮损为丘疹,或脓疱囊肿,色红肿痛,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众医家治疗多注重清热利湿之法,但用方各异,其中茵陈蒿汤应用比例较高,多用茵陈、茯苓、泽泻、生苡仁等。而刘升堂[5]以苇茎汤和五味消毒饮加减。张秀美[6]认为南方地区湿热蕴结为其主要证型,用薏苡竹叶散合仙方活命饮加减。刘瓦利[7]擅用黄芩、黄连、黄柏、苦参清热燥湿。梁贻俊[8]主张健脾化湿清热,方选四君子汤加黄芩、黄连、银花、连翘。11.2.1.3 重在解毒消痈 痤疮的病机关键从风、热、湿、毒、痰、瘀考虑,但不论何种因素为主,都可视为“毒”,热毒之邪贯穿其始终,故解毒消痈之法用于各型之中。药效分析,银花、连翘既有疏风散热之功亦有解毒消痈之效;生苡仁、黄连、大黄、生山楂等品都具清热解毒消痈之能。或有表现以脓疱、炎性丘疹为主,皮疹鲜红密集,伴面红、口渴、烦躁、便干,舌红苔黄,脉数,此为热毒甚者。故有医家主张热毒型、热毒壅盛或热毒蕴结之分型,多用五味消毒饮为主方,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蛇舌草为主药,清热解毒,消痈散结。11.2.1.4 兼以活血化瘀 “毒”与“瘀”是痤疮治疗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从各医家的治疗经验中可看出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治法。经统计,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即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治疗中根据不同原因,有所侧重。肝气郁滞明显者,以疏肝解郁为主,逍遥散或柴胡疏肝散加减。热毒煎熬津液,凝聚为痰之痰瘀证,痤疮经久不愈,以化痰逐瘀散结。痤疮的发生与月经周期有明显关系,经前皮疹增多,经后缓解者,即为冲任失调,气血失和,治宜调理冲任,多用益母草、女贞子、当归、丹参。11.2.1.5 不忘补虚健体 多数医家认为痤疮为正盛邪实之症,然亦有学者从虚证出发,提出补虚之法。其中多主张素体阴虚火旺为根本原因,选知柏地黄丸加减。另余晓琳等[9]认为肾阴亏虚、肝气郁结是女性患者缠绵不愈的原因,治以疏肝理气,滋肾养。而陈汉章[10]主张肝经虚热,治以滋养肝血,调摄冲任,方以四物汤加减。梁苹茂[2]将其分为虚实两端,又根据患者兼症分:脾虚湿困证、肾虚不荣证、气血两亏和肺肾阴虚证,分别予参苓白术散、萆薢分清饮、八珍汤和参麦冬汤加减治疗,并注意疮口不易愈合者,重用黄芪托疮生肌。李燕等[11]分期治疗,认为后期患者多脾肾虚弱,治以健脾补肾,兼清余邪,二至丸合参苓白术散加减。11.2.2 外治法 随着技术手段的提高,中医外用药物治疗痤疮的方法早已多样化,洗剂、膏剂、面膜、熏蒸、喷雾、凝胶等。笔者发现外治亦遵循辨证原则,但多用清热解毒、活血散结之法。11.2.2.1 清热解毒力强 对皮损较多,病变较严重者,多配合外用之法,故清热解毒之力较强。常用药如:硫磺、大黄、苦参、黄连、连翘、野菊花、银花、芦荟、滑石等,甚用轻粉、炉甘石、冰片。风热犯肺,丘疹较密集者用薄荷、牛蒡子、蝉蜕等疏散风热,透疹解毒。11.2.2.2  兼顾活血散结 痤疮的发展从丘疹、结节、囊肿、瘢痕到色素沉着,均需活血行瘀。常用药有丹参、赤芍、当归、丹皮等,生大黄亦有活血行瘀之效。亦常用蒲公英、天葵子、白芷、皂刺活血排脓,夏枯草、浙贝母消肿散结。11.2.2.3 注意美白祛瘢 患者多担心愈后留有疤痕或色素沉着,故需注意美白祛瘢,白芷、茯苓、僵蚕、白附子等药具有此功效。梁贻俊[8]外治痤疮之经验喜用僵蚕、冬瓜仁、桃仁、白芷以减轻色素沉着。12 案例12.1 “wq7659”:某某,被痘痘困扰3年之久、黔驴技穷、几近绝望之时。 处方(淡附子25g 甘草25g 生地黄100g 炒白芍75g 桂枝50g 当归50g 牡丹皮50g 丹参50g 僵蚕50g 荆芥25g 红花25g 炮姜25g 桔梗25g 川芎25g 炙麻黄25g)。 用法:5剂,煎服,每天一剂。 效果:原本经常泛油的皮肤不油了,长出来的痘痘也很快消退了,之后也几乎不长新的了,只是在熬夜后偶尔散发一两颗。我服药前的症状主要是长比较大的包,炎症的表现比较明显,而且有较大的硬结,痘痘成熟后会出脓。服此药后很明显的不再长类似的大包了,但是如果一值班、熬夜,偶尔还是会有散发的几颗,但比起之前确实好多了,痘痘数量少了,也比以前的小,痊愈也快,也基本没有硬结。(附“注定是庸医”的方解:主要是《成方便读》的阳和汤:以熟地大补阴血之药为君;恐草木无情,力难充足,又以鹿角胶有形精血之属以赞助之;但既虚且寒,又非平补之性可收速效,再以炮姜之温中散寒、能入血分者引领熟地、鹿胶直入其地,以成其功;白芥子能去皮里膜外之痰;桂枝入营,麻黄达卫,共成解散之勋,以宣熟地、鹿角胶之滞;甘草不特协和诸药,且赖其为九土之精英,百毒遇上则化耳。附子引火归元,牛膝也可以引火下行,前提是有火。所谓子可养而不可害,贼可驱不可留。)12.2 “suannai78”:我用“杏林一壶春”战友的桃核承气汤合升降散方治痤疮配防风通圣丸有一定效果:桃仁,桂枝,白芍,甘草、芒硝,大黄、 姜黄、蝉蜕、僵蚕、枳实、茯苓、地肤子、白芷、皂角刺、枇杷叶、桑白皮等。此方外透内达,使邪有出路,风痰湿瘀通治,且不凉遏,如果虚多可加黄芪;湿多可加虎杖、公英;久用可加党参护胃以助力;生姜、大枣根据情况取舍,大枣一般我不放,嫌其滋腻。12.3 小马歪歪:我最近做了个药丸.治疗痤疮.方子如下:桑叶 僵蚕 白芷 花粉浙贝母 夏枯草 川芎 升麻 茯苓 薏苡仁 桔梗 蒲公英 地丁 皂角刺丹皮 赤勺 泽泻 川牛膝 苦参 甘草 牡蛎.按照一定比例做了药丸。一般痤疮都是慢性的.先吃上1~2月再说。12.4 “pangyongyeh”:用荆防败毒散合三拗汤补中益气汤阳和汤治疗痤疮:荆芥15g 防风15g 川芎8g 茯苓8g 羌活8g 独活8g 柴胡8g 前胡8g 枳壳8g 桔梗8g 甘草5g 麻黄8g 杏仁5g 葛根15g 熟地8g 鹿角霜8g 干姜8g 肉桂8g 白芥子8g 党参15g 黄芪15g 当归8g 炒白术8g 陈皮8g 升麻8g 水煎服或散剂分服,疗程1~3个月为宜。如此这般都可根治不复发。脾肾阳虚、风寒挟湿毒为其病机。12.5 “”:治痤疮的方法一般都是用祛风解毒、兼以祛瘀活血的方子,效果也不错,也许是我的病人与地域和饮食习惯有关吧,总之一般不会用附子之类的大热药。辛味药有散瘀作用,所以也是要用的,我常用的方子是自已拟定的加味消毒饮,组成药物为;七叶一枝花、白芷、桑叶、赤芍、銀花、菊花、连翘、蒲公英、紫背天葵、香茶莱、决明子,一般服药一到两个星期即有明显疗效或治愈,对于伴有严重感染的,就用仙人活命饮。 近来治疗的三例严重痤疮患者。二例是青年女性是发病几年不愈,满脸痤疮,严重影响容貌,多方治疗不愈的病例;其中一例为女警,服药一周后,因工作原因过了十多天复诊,复诊時己判若二人,如果她不是穿着警服来诊,我已经看不出她是来治疗座疮的。还有一例是严重感染化脓伴硬结疔疮样的男性,己用西药月余,用过药物包括高新抗生素以及抗厌氧菌药物外用,一诊用上面介绍的方子,但疗效不明显,二诊改用仙人活命饮,七天后减轻,再七剂基本治愈。12.6 是微 :痤疮的病机在湿、寒、瘀、热。有个老师的酒药方:虎杖25g,地龙数条,配50度以上的酒,泡三天即可,每日二次,每次5ml,服三个月即可。中间有个爆发期,然后又慢慢消退。地龙的量视痤疮的颜色深浅而加,色紫暗者,量多。12.7 爱秋:关于“汗出见湿,乃生痤痱”。我曾经治过一个非常典型的病人。女性,20多岁,白领,盛夏时劳后大汗出,回家洗澡后立即吹空调,当风而卧。次日即发现背部遍生红疹,瘙痒,破后有白色脂状物,遂来我处求医。问过病史马上想到的就是这句条文,再观舌脉,舌略红,苔薄白微黄,脉弦细。汗出则腠理虚,湿气得以入,复遇寒邪,湿气郁而不出为病。故当实血络,开腠理,则湿气自出。予四物汤养血,薄荷、白芷、防风疏表,羌活引经并能发散表邪,甘草调和诸药。药后病人未复诊。数月后,因月经病来求医,诉上方服后不到一周,后背即平滑如初。因为平时从来不看皮肤,其实对这个病是没经验的,但是问过病史后,感觉这个病人完全是按书上得的病,也就依内经之意处方,果然获效。12.8 “dxb880206”:用经方柴胡家龙骨牡蛎汤效神最后附巍子记述基层老中医视为独到隐秘的“根据阳经在头面部的分布区域酌加引经报使药”歌诀:十二引经药歌诀:十二引经心连辛,心包柴胡丹皮亲,肝经川芎青萸柴,脾经葛芍升苍荫,肺经升麻桔葱芷,肾经桂肉独知辛,胃经葛芷升麻膏,胆经柴胡青皮滨,大肠升膏与白芷,小肠藁本黄柏乒,三焦柴翘骨青附,太阳膀胱羌活津。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1.心经: 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2.肝经: 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3.脾经: 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术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4.肺经: 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耆更凑灵。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乾姜白蔻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5.肾经: 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沈香,亦温肾,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6.胃经: 补胃需用苍白术,半夏扁豆绵黄耆,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谢更急。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乾姜。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7.胆经: 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尽皆同肝经。8.大肠经: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乾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9.小肠经: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小肠要求温,大小茴香乌药根;凉用黄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藁本。10.膀胱经:橘核菖蒲补膀胱,益智续断龙骨良;泻用芒硝车前子,泽泻滑石石苇帮。温用乌药并茴香;凉用黄柏生地黄,甘草梢,亦属凉;引用尽皆同小肠。11.三焦经:滋补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与黄耆;泻用栀子并泽泻;温用姜附颇有益。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急。引入三焦不用别,药与肝胆无差异。12.心包经:地黄一味补包络;泻用乌药并枳壳;温肉桂;凉栀子;柴芎青皮是引药。
刚表态过的朋友 ()
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评论 ( 个评论)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桂枝加附子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