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挂在脖子上的牛头人啥意思挂饰代表什么意思

黔东南苗族侗族斗牛文化价值分析 - 苗疆公子 - 苗族|苗族人_三苗网(苗族联合网) - 苗族|Hmong in China|Miaozu|Hmoob - Powered by X-Space
黔东南苗族侗族斗牛文化价值分析
& 22:13:02
/ 个人分类:
&&&&&&&&&&&&&&&&&& 黔东南苗族侗族斗牛文化价值分析&&&&&&&&&&& Southeast Guizhou Miao and Dong Bull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values&&&&&&&&&&&&&&&&&&杨克森&&&&&&&&&&&&&&&&&&&&Keson Yang&&&&&&&&&&&&&&&&贵州师范大学凯里学院 体育学院 贵州凯里 556000)&&&&&& (Carey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Guizhou Kaili 556000)
1 摘要&& 世界上有两种斗牛。一种是以西班牙为代表的西方斗牛,一种是以贵州黔东南民族斗牛为代表的东方斗牛。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民族风情中,斗牛是最有特色的项目之一。斗牛在黔东南各地历史悠久、独具特色。近年来,民族斗牛被誉为“东方斗牛”。这种牛,体形膘大、性格凶猛、好斗性强,有的是专门喂来打架的。在凯里、麻江、丹寨、雷山、黄平、台江、剑河县一带称为苗族斗牛,无论大小节日、聚会,都有斗牛活动。在黎平、榕江、从江县一带,称为侗族斗牛,除节日外,还固定的斗牛节。【Abstract】There are two of the world's Bull. Is represented by a Spanish bullfight in the West, Southeast Guizhou Guizhou is a nation represented by the East Bull Bull. In the Southeast Guizhou Miao and Dong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ethnic customs, bullfighting is the most unique one. Bull in various parts of Southeast Guizhou has a long history, unique. In recent years, the nation Bull as the "Oriental Bull." Such cattle, body fat, violent character, aggressive and strong, some specialized to feed the fighting. In Carey, Ma Jiang, Danzhai, Shan Lei, Huang Ping, Taiwan, Jiang, Jianhe county area known as the Bull Miao, large and small festivals, parties, all activities of the Bull. In Liping, Rongjiang, from the county area, known as the Bull of the Dong, with the exception of holidays, but also fixed the bullfighting festival.2 关键词:黔东南 苗族 侗族 斗牛 文化 价值3 研究方法3.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报刊、文献、书籍、网络搜索等,再经过整理和分析,得出相关所需资料。3.2调查法。通过对苗族地区和侗族地区实地调查,进一步分析对比所知资料,找出斗牛文化在各地的不同之处。同时是进一步研究当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斗牛习俗和重要意义及组织形式。3.3 访谈法。通过对当地斗牛权威人士进行访谈,更深一步掌握斗牛文化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和民族文化传统,以及宗教信仰和斗牛组织形式及特征等问题。&&&&&&&&& 4 黔东南苗族侗族斗牛文化历史与宗教信仰&& 在地球的东方,斗牛文化是丰富的,在日本,在韩国,在东南亚,在中国等等都还在流行着。特别是以原生态文化为特点的贵州黔东南更是斗牛文化的腹地和中心。黔东南原生态斗牛文化源远流长,具体产生和形成一种文化现象的时间尚难考证,来源是传统和自发的,发展是曲折的和阶段性的。黔东南州斗牛文化多彩多姿,极具民族文化特色,斗牛是一项流传已久的民族狂欢活动。凡遇节日,一般都少不了“斗”上一番,有“逢节必斗”之说。在外界更有“东方第一斗牛之乡”之誉,堪称中国斗牛的精华、东方斗牛的经典。&&& 黔东南斗牛俗称“牛打架”。素有斗牛的传统,民间流传下来的《斗牛古词》中就曾唱道:“孔明天相号召娱乐,苗侗祖宗凑银买牛,吹笙斗牛,乐而忘返。”可见其历史悠久,于三国之时斗牛之风便已盛行。但斗牛习俗究竟始于何年何月,民间又另有说法,认为此俗还可从古代中原的“蚩尤戏”中寻得轨迹。据考,苗族原属以牛为图腾的蚩尤部落,后被炎、黄部落击败而南迁。&&& 我国民俗学泰斗钟敬文教授认为,西方斗牛是狩猎时代的产物,他们借助斗牛演习表现早期人类对野兽(牛)的征服力;而黔东南斗牛则反映了农耕时期兼畜牧时期,人们对繁育耕牛的重视。一些专家也认为,黔东南人民以水牛相斗,并不是戏牛取乐,而是以斗牛的方式展示苗家人和侗家人敬牛、爱牛、崇拜牛的情结。4.1苗族斗牛文化历史与宗教信仰4.1.1 苗族牛崇拜文化表现&&&&&& && 苗族对牛的崇拜较之其他国度其他民族更为突出,也更具特点。在苗族神话中,怒与始祖姜央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苗族古歌》曾提到蝴蝶妈妈生下始祖姜央和龙、雷公、水牛等动物和诸神。洪荒时期的蚩尤部落非常崇拜牛,《述异记》这记载蚩尤就是“人身牛蹄、头有角”,可以用利角来作战,连部落里的大牯牛也是对敌作战的勇士。在苗族许多关于古史的故事传说里,牛在苗族漫长而艰辛的迁徙中还担当重任。而苗族文化里与牛有关的还有:水牛与龙在苗族看来是可以互变的神话动物,刺绣图案里龙的形象往往长着一对牛角。&&& 在苗岭,牛被苗族同胞神化了。牛斗老虎的故事家喻户晓。牛战胜了老虎,牛是大哥,老虎是兄弟。在苗族人民心目中,牛是人类的保护神。因此腰门的上门斗做成牛角形,大门的连楹也做成牛角形。民俗认为,神牛把门,大吉平安。同时在苗岭,牛也被苗胞美化了。在用腊染、刺绣、挑花、织锦等传统工艺制成的民族服装上,无处不有牛。牛在这里变成了花纹图案。在各种各样的水牛图案中,有写实的,有写意的;有大胆变形的,有极度简化的。如一个U型弯弯便表示是牛。总之,在苗岭山区的牛文化里,牛的形象是最美的,牛的心灵是最好的,牛的威力是最大的。&&&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苗族人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对牛结下了特殊的情感,至今苗族乃保持着对牛的敬爱与崇拜心理。苗寨寨门悬挂带角牛头。苗家神龛下放有相连牛角,不忘时祭。苗族人民常说牛如同她们的父母,史记:"蚩尤有角,牛首人身。"可见远古之时,苗族早就是一个崇拜牛的民族了。苗族服饰当中不光有牛的形象与纹样,许多的男性人物形象也都是人身牛头,长着雄伟的大角。在苗族纷繁的银饰中,大牛角即牛角造型的银角是最华贵的饰物之一。雷山西江、郎德等地妇女盛装头饰就是典型的大银角。许多地区的苗族女子都戴木牛角形木梳,认为可以起到辟邪的作用。牛是牯脏节中绝对的主角,将要被献祭的牯牛备受关爱与尊重。在苗寨,牛角酒是待客的上礼。许多芦笙场的中央竖立的花杆上也都饰有牛角。&&& 这种牛崇拜追根溯源是因为牛对苗族的生存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洪荒时期的野牛是可以猎取的主要动物之一。到了游牧时代,易驯化、易放养的体格壮硕的牛对苗族人的生存无疑至关重要。到了农耕时代,吃苦耐劳、力大体壮的牯牛对于耕作的意义是可想而知的。尤其是在刚刚迁徙到新的地方,需要在荒山野岭里开辟田地的时候,牛总是被视为六畜之首、财富的象征。直到今天,牛依然是大山里的苗人生活当中重要的一部分,也因此,苗族人对牛的崇拜之情自古至今绵延不绝。&&& 牛崇拜文化贯穿与苗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苗族宗教、哲学、心理都产生重大影响。苗族老人去世要杀牛祭祀。7年、9年或13年后还要举行全宗族参加的大规模的屠牛活动来祭奠。苗族神龛、堂屋、门楣设置水牛角。五月端阳龙舟竟渡,龙舟头上要挂一对大而宽的水牛角。苗族妇女喜欢挑花绣朵,其苗绣上少不了关于牛的图案,银饰是镂刻也有牛角形的造型。苗姑头上戴牛角形的银角。儿童帽上喜挂水牛角坠。苗族古歌的兵器矛叉有为牛角形,锋利无比。调动军队的号也为牛角号,或低徊,或急促,或徐缓。苗族木匠的墨斗,铁匠的风箱拉手也是牛角做成的。苗族盛大的芦笙队,低音不的莽筒和铜鼓是否悦耳低徊,也要以是否合乎牯牛的鸣叫声为标准。贵客临门,以牛角敬酒视为最高礼仪,因此苗族将贵客称为“牛角客”。苗族赞扬英雄流芳百世也要以水牯牛的形象来形容。称小伙子为“黎”即“牛”,苗族喜欢以“黎”(即牛)来为男孩子命名,比如:“黎宝”(带宝的牛)、“黎降”(多子多福的牛)、“黎梯”(大方而乐于助人的牛)、“黎谷”(文武双全的牛)……如果在人山人海的斗牛场或笙歌嘹亮的芦笙场上喊一声“黎……”便会应者如云。苗族为老人选择长眠之地喜用牛形的山坡,如贵州雷山黄里的牛角坡,凯里舟溪里禾的牛头山都是首选之地。牛形山坡被苗族民间传为吉地,为争夺这样的风水宝地而发生械斗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贵州清水江流域的苗胞对牛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凡逢年过节,要在神龛、牛圈和大门前烧香拜祭;牛生病时要请兽医看病;母牛产犊时同样享受“坐月”的豆浆稀饭和细料;主人外出途中见到好草就想到喂牛,哪怕长在刺蓬里或悬崖上也要想尽办法摘来;老牛死了也像老人去世一样唱开路歌;走亲访友,最关心的是主人的居室、粮仓和牛圈。对于牛,人们习惯用吉祥的语言来口封,因为人们相信封得好便会万事顺利,所以开口就道:好牛,好牛!苗族过重阳节和春节要打糍粑,所捏的第一糍粑必须分成三份,第一份祭祖,第二份喂牛,第三份敬老人,然后大家才能分享。&&& 苗族谚语——“牛发人发,牛衰人衰”便足以说明牛在苗族心目中有多重要了。苗族之所以如此看重牛,是有其历史原因的。苗族是一个灾难深重、迁徙频繁的民族,在漫长艰苦的迁徙生活中,牛给人以极大的帮助,牛的嗅觉较人灵敏,离虎豹百米之遥就能闻到气味,进而靠近人朝虎豹方向发脾气,于是人就可以做好防御准备。在寒冷的冬季,靠近牛过夜可以御寒和防备豺狼,过河时,牛可以驮人过河等等。可以说,牛与苗族生活息息相关。苗族祭祖歌中反复七次唱道;“东方老家乡/水乘着浪走/返回日出大海中……古代富裕老家乡。”可见,苗族认为水牛与祖先同生死共患难,并陪伴祖先一起来到西方。苗族是一个农耕民族,早在5000年前,苗族就进入了农业社会,作为一个以农为本的民族,自然离不开耕牛。&&& 苗族牛崇拜文化的心理形成除上述的历史原因外,还包括以下三点:一是认为牛是吉祥物,能够为人们消除灾难,带来平安、幸福,故常常称为“保家牛”。其次,也有以牛认同英雄祖先蚩尤之意。传说,蚩尤部落作战,一度使用牛(角)抵御外来入侵者,多次获胜,因此在苗族心目中,牛是英雄的象征,以牛为饰物和冠名即是对祖先蚩尤的缅怀。再次,苗族传统审美观是以强健、丰满、力量为美,而牛那强健的体格是力量与生命的象征,是与苗族审美标准相契合的,比如龙舟头上的水牛角形的“龙头”,苗姑头上颤颤巍巍的大银角都是这一审美心理的表现。4.1.2鲜明的宗教活动——苗族鼓藏节&&& 牯藏节也称“吃牯藏”或称“刺牛”、鼓社祭、翻鼓节、踩鼓节,是苗族人民以“姜略”(社或盟)血缘氏族为单位,共同祭祀祖宗的大典,整个仪式包含旋牛堂,砍牛祭祖,祭鼓等,一系列离不开牛和鼓的宗教仪式。杀牛祭祖是牯脏节最核心的程序,一般挑选本地身体壮硕、牛的两角要对称、毛旋周正且数目多的大水牯牛作为祭祀之牛,由村寨里的牯脏头和牯脏师主持祭祖仪式杀牛祭祖(主要以牛内脏作祭品祭祖)。在牯脏节仪式上,可以听到平日里很难听到的庄重肃穆的祭祀歌或雄浑沉郁的苗族古歌,也可以到平时难得一见的、绚丽之至的苗族服饰。旨在不忘祖宗当年从迁徙而来的创业艰辛,希冀祖宗显灵,赋予在世后代畜兴旺,生活美满幸福。砍牛则是把牛敬献给祖先,让魂归东方的先祖和他们一样有这样忠实勤劳的伙伴。&&& 祭祖的水牯牛,在挑上是有严格的标准,选中的牯藏牛不耕田。主要是角斗。其饲养方法与一般的耕牛不同,家里专门有人上山割嫩草,每天煮两大碗米稀饭和草一起喂,三年中绝对喂得膘肥体壮。牯藏头的挑选是有严明的规定,必须德才兼备,子女双全,家庭富裕,生辰八字好,还必须能解开祭师用草系的五个结,方能获此殊荣。牯藏头家的牛戴着指扎的凤凰位列第一,随后的三个是在大翻牯(牛打架)中最为英勇善战的牛,其他的牛是依次列队排开,但所有的牛头都必须朝向东方,这样牯藏头家的牛将带着全寨的牛浩浩荡荡地回到寨民们魂系梦萦的东方去。&&& 牯脏节之所以如此盛大庄重,是因为它不仅事关苗族人关于祖先的记忆,而且通过祭祀祖先,祈求祖先神灵保护地方太平、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无灾无难。牯脏节没13年举行一次,持续十余天,被称为“世界上时间间隔最长的节日”。关于它的来历:传说蝴蝶妈妈下的蛋孵出了苗人始祖姜央。有一年,风不顺雨不调,瘟疫满人间,姜央子孙死于瘟疫者无数。姜央急了,想向蝴蝶妈妈求救,但不知如何才能让蝴蝶妈妈知道。大牯牛对姜央说:“你们杀了我,用我的皮制成鼓,并且敲响,这样我的魂便可以为你们找到蝴蝶妈妈,她就会来保你们平安”。姜央于是率众子孙举行隆重仪式宰牛祭祖,敲响牛皮制成的神鼓,通神灵的大牯牛的魂便把人和他们的祖先联络上了,蝴蝶妈妈终于知道了子孙们祈求保佑的诚意,显灵保佑了姜央子孙们的太平。从此,牛成为苗族人祭祀祖先的用品,也成为苗族人的图腾崇拜之一。4.1.3凯里香炉山“刺牛”&&& 现在让我们了解一下凯里香炉山那里的苗族是怎样过鼓藏节的。香炉山位于贵州省东南地区的凯里城西15公里处,是苗岭有名的山峰,海拔120O余米,方圆15公里,四周石崖崭绝,迭垒三层,顶平腰束,形如香炉,故名香炉山。 “刺牛”(鼓藏节)是这里苗族最隆重的祭祖仪式。苗家人自古以来认为用大牯牛的皮制成的大鼓,是祖先亡灵所居的地方,为一个血缘家族的纽带和象征。“刺牛”是远古苗民祖先崇拜留传下来的一种久远的祭祖仪礼。&&& 关于凯里香炉山“刺牛”,有一个不一样的古老传说:曾经枫树是万物的生命树,这生命树在上古被女神妞香砍倒后,树根变成泥鳅,树干变成铜鼓,树枝变做猫头鹰,树叶变为燕子,树梢变做鹊鸽,树心里生出了蝴蝶,蝴蝶生下12个蛋,蝴蝶成为12个蛋的妈妈。蝴蝶妈妈亲自孵蛋,孵了3年孵出了11个孩子,包括雷公、鬼神、龙蛇、虎豹、豺狼、拥耶(最早的男人)、妮耶(最早的女人)等神、鬼、人、兽。其中有一个蛋3年过去了仍是一个蛋。蝴蝶妈妈只好请付巴帮忙。暴风把最后这蛋刮下山岩,碰破了蛋壳,钻出一头小牛。小牛出生后怨恨蝴蝶妈妈没有亲自孵下它,决定长大记恨不认娘,气死了亲娘蝴蝶妈妈。拥耶、妮耶用牛耕地种田,但就是从未有过好收成。鬼神告诉拥耶、妮耶:因为大牯牛不认亲娘,气死了蝴蝶妈妈,蝴蝶妈妈才不叫牛耕地的田园,长出好庄稼。只有把大牯牛当牺牲,祭祖蝴蝶妈妈,才能求得庄稼的丰收。拥耶、妮拥宰牛祭拜蝴蝶妈妈,立刻迎来大丰收。“刺牛”包含着斗牛、宰牛祭祖、用牛皮制鼓、祭鼓等一系列宗教礼仪。&& “刺牛”的节日分定期过和不定期过两种。定期过所定时间,按苗族各分支的情况,并不统一。有每隔3年、7年、13年举行一次的;有每过5年、9年举行一回的;有每11年举行一轮的。不定期过节,需经过占卜求卦而确定。“刺牛”的祭仪很是复杂,往往分接双鼓、到山上原来藏单鼓处拜祭已腐烂的旧鼓(称"翻鼓")、制新单鼓、斗牛、宰牛、送饭等一系列隆重仪式。&&& 其中斗牛是最动人心魄的仪式之一,选用大牯牛相斗,被选上的牯牛,称之为牛王冠。供作斗牛用的大牯牛不准杀生,对斗死的大牯牛视为英雄,不能吃肉,要厚葬,还得在牛墓上树碑立传以记录斗牛战功。进行斗牛时,苗民会把过路商贩,外地游客均视为苗家最尊贵的嘉宾,邀其共同观赏斗牛。 供祭祀作牺牲拜祖用的牯牛,要挑腰肥体壮的,并同样被打扮成五颜六色。这些行将牺牲的祭牛中,那些角上挂着银项圈和绿花鞋的,是专用来祭祀女祖先的;而用上挂着头帕和青布鞋的,则是祭祀男祖先的。当夜色降临之际.香炉山上用三根原木竖起砍牛架形成的祭坛。苗家壮汉吆喝着把所有祭牛卸了妆绑紧在木桩上,然后猛挥利斧把牛砍毙。这种神秘的砍牛祭祖仪式必须赶在日出前结束,并不许外族人参与观看。天亮了,香炉山摆满了整齐地排列在一起的祭牛头,由被苗家尊称为“波摩”的本族巫师为祭牛超度,并虔诚地唱起深沉的古老祭歌。一系列祭祀仪式,在向祖先送饭敬献供品后结束了。狂欢节就开始了。姑娘小伙,男笙女舞,歌声笙音入云,双鼓发出低昂雄浑的音响,连年迈古稀的老汉也捏着长烟杆手舞足蹈,不分男女老幼在香炉山上狂歌畅舞。4.2侗族斗牛文化历史与宗教信仰4.2.1侗族斗牛宗教信仰&& 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他们与牛同生、用牛耕种、以牛为食,牛成了他们生存下去的重要保障;而在纷繁的战事中,以牛皮封鼓、以牛角为号,“号角吹,战鼓擂,侗苗人民还怕谁?”从那时起,人们就把牛从一位简单的动物升华成为他们心中的神灵,可以耕地、食肉、驱邪,可以护佑子孙,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对牛的依赖。因而,在有关于牛的活动前,都会先祭拜牛神,以示对牛神的虔诚。&& &&& 农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祭牛神,称为“牛辰节”或“洗牛身”。祭日要让牛休息,并用鸡、鸭等祭品在牛栏旁边设案祭祀。有的还用特制的黑糯米饭喂牛,对牛为人耕作表示谢意。每逢子年和午年的农历八月十五要举行一次淹牛仪式(须用外地买来的公牛),祈求人口繁衍,村寨兴旺。届时由鬼师念“祭牛词”,然后将公牛赶入深潭淹死,割下外生殖器供于三容神前。接着开刀割肉,称为“沉牛祭神,砍肉祭天”。同时利用这一天集体议事。仪式结束后,由寨老将牛肉分送各家。 &&& 斗牛起源于何时,无源可考。在黔东南民间,关于斗牛文化的起源还有许多的传说。据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居住在这里的少数民族,还不懂水稻育苗移栽技术,把田犁耙后,就将谷物播洒在田里,任其自然生长,收成很不好。有一天,一头水牯牛跑到稻田中滚水,另一头水牯牛看到了也从远处跑来。于是两头水牯牛便在稻田中大干了起来,把刚长的秧苗踩得稀烂。田主心痛不已,只好另从其他田块拔来秧苗重新补栽。没想到,补栽的秧苗长得特别好,特别高,且谷穗长,壮实饱满,结果收成比其他田块多得多。受此启迪,自此农民们便逐步摸索出了秧苗移栽办法。为庆祝水牯牛给人们创造的奇迹,此后逢年过节或农闲之时,人们就牵来水牯牛比武打斗,以示庆贺,同时也让大家欣赏、娱乐。&& 5 黔东南苗族侗族斗牛文化习俗&&&& 斗牛活动历史久远,是苗侗人家喜闻乐见的传统活动。因此,农忙结束之后或逢年过节,在苗侗村寨里,几乎都有斗牛活动在举行。在本村举行斗牛活动,大多是用嫩牛,一般斗上两三分钟就拉脚,不让伤牛,不分输赢,目的是让大家得到娱乐,又是给牛一个练习打法的机会,为今后举行大型斗牛作准备。大型斗牛活动则需专门选择日子,一般都选当地较隆重的民族节日,如六月吃新节、九月重阳节等。参加的村寨经常是两个村,有时也有三四个以上,由作动的村寨发出邀请书约定时间。参加的牛都是各村寨最好的斗牛,能拼能斗形象好,且没有斗败史。打斗时间一般是三至四分钟,斗牛也较尽兴,观众也尽兴。活动结束后,由组织者给参赛的牛主颁发锦旗作纪念,可称为“友谊赛”。更大型的活动则是“牛王争霸赛”这就不限几个村寨了,而相当于“地区赛”。不需专门邀请,所有斗牛都可报名参加,这种比赛要分出胜负,设一、二、三、四等奖,给予一定奖金。参加这层次的斗牛。都是各地“名牛”,一旦获奖,便扬名在外,身价上万,主人因此也志得意满,神采飞扬,客亲放炮挂红,登门祝贺。5.1苗族斗牛文化习俗&&&&&&&&&&&&&&&&&&&&&&&&& &&& 牛的文化,在苗族文化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苗族人民具有强悍的性格、坚强的毅力和勇气,不畏强暴以及自立自强的精神,这在苗族斗牛文化中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其斗牛习俗的起源可追溯到十分远古的原始社会。纵观五千年历史,苗族经历了大规模、长时间、远距离的迁徙,由“海河民族”变成了“山地民族”。从古到今与苗民生息相伴、相依相存,牛为苗族的生存和发展立了大功。在黔东南天柱江东一带,春季耕田种地期间,过“四月八”时,人吃稀饭,牛吃干饭,还有的地方用白菜叶子包裹着米饭和肉给牛吃,而且有的地方还是给牛吃精心制作的花糯米饭。据说这天是太子下凡做牛的日子。故“四月八”又称“牛王节”,要让耕牛休息一天,牛不用做任何事。以此来表达对牛的敬意。有的地方还举行“祭牛王菩萨”等活动。公牛有好斗的习性,耕种闲暇之余,就以斗牛取乐,久之形成习惯,且先斗牛,后杀牛祭祖。&&& 古今苗族斗牛,特别是黔东南苗族斗牛,以惊心动魄的牛与牛相斗区别于西班牙的人与牛相斗而闻名于世界.其具有五大优势,既是黔东南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又是中国和世界文化遗产.苗族精心挑选斗牛、细心饲养斗牛和惊心动魄的斗牛,为苗族斗牛文化三要素.须唤醒民众文化意识,传承优秀文化遗产,进一步抢救、保护和继承发扬民族斗牛文化。苗族斗牛是指人们让两头水牯牛以角相抵斗以争胜论负的活动,被称为“东方式斗牛”。典籍、诗词、舞蹈、传说、鼓社记载斗牛;传统斗牛自由组合,不决胜负,现代斗牛分组、拈阄、定时、淘汰制,决胜负;苗族斗牛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斗牛,就在于苗族斗牛是苗族牛图腾崇拜的遗迹。&&& 黔东南苗族斗牛文化是草根文化,它植根于乡野,有着厚厚的民族民间文化底蕴。在民间我们还能看到人们对斗牛的装束和打扮。单说牛鞍,有人用木头雕成精美的“八仙过海”,“龙凤呈祥”等愬像,而有的甚至用银子打成饰物配戴等,而有的则是用民族刺绣,腊染加以装扮。可以说各显千秋,风格各异。有着浓浓的原生态乡土气息。苗族斗牛文化是草根文化,它植根于乡野,因此这项活动历史以来是由民间来组织的,一直以来,斗牛比赛仅仅是在节庆活动中自娱自乐。&&& 苗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为了使这个民族得到多一些快乐,他们的祖上为他们设计了很多很多的节日,并将节日布置各个季节当中,让人以娱悦,给人以快乐。创造了一种劳逸结合的生活纷围。而这些节日又往往把斗牛活动纳入节日活动的范畴。苗家喜爱斗牛,基本上每个集会节日都有斗牛活动。很多地方还专门设有斗牛节。苗族“春歌”里唱道:“冷季将过去,热季草正茂,牛牵草坪吃,让牛吃长膘,拉牛来争斗,斗好才下地。”所以到每年的“四月八”苗族人总是把牛牵出去争斗,久而久之“四月八”就成了一些地方的斗牛节。而牛做完一天的活之后,它们在圈里吃睡吃睡,长膘了也便进入了秋天,秋收后人们得从劳累中解放出来,为了釋放自已,一些地方又开展了斗牛活动。在很多苗寨又设了一些斗牛节。在苗族社会中,斗牛节不是在同一天举行的,除了几个重大节日外,大都有一个前前后后的顺序安排。这样就能让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安排自已的日程,给人们一个相互交往的机会。&&& 苗族人民爱斗牛,以水牛相斗,并不是戏牛取乐,而是以斗牛的方式,展示苗家敬牛爱牛拜牛的特性。苗家在对壮硕、威武、雄悍的斗牛的喜爱中,体验优胜的美感,而且在这种情感作用下,苗家崇拜的牛在不断的饲养中,得以实现优选的斗牛的优养进化。苗家喜爱斗牛,基本上每个集会节日都有斗牛活动,每年秋收后,还有特有的斗牛节。斗牛有几种,一种是耕牛兼斗牛,这种牛比较雄健、耕作时节耕田犁地,节日拉去斗打,这种牛我们可以称之为“业余”性斗牛;一种是专业斗牛,这种牛是根据各种条件精选出来的,平常不耕作,为一个寨子或一个家族共有,由一个选定的具有丰富养牛经验的能手饲养,节日期间拉去参赛,也可以称之为“专业”性斗牛。以斗牛民俗目的分,斗牛还可分为纯娱乐型斗牛和带有巫术色彩的娱神型斗牛。黔东南的斗牛一般都是带有巫术文化色彩的娱神型斗牛。所以它更具有观尝价值,它传递着一种神秘的东方文化寐力色彩。&&& 每年正、二月间和七、八月间都要举行斗牛活动,人数多,人气旺,斗牛时间持续较长。斗牛节前半月左右,场主请四方爱好者届时拉牛参赛比斗。斗牛节到了,主人们在迎宾待客喝酒时,还特意将糯米饭把牛喂饱,斗牛上阵前有的主人还给牛喂上一、二两酒,为牛提神壮胆。斗牛当天,每头牛由十余个年轻力壮的汉子左右相随看护,参加比赛的斗牛来自方圆数十里的各族村寨,少时数十头,多则近百头。斗牛场内外,人们从四面八方牵来几十及至几百头斗牛,有的斗牛身上还配有牛鞍,牛鞍上插有五彩小旗。牛鞍两边挂满铜铃,响声叮当,有的牛鞍上还插有历届斗牛获得的奖旗。显得格外威风,主人也显得异常光彩。苗族斗牛有几种斗法,一种是斗输赢抢名次,这种赛法不准人帮, 也不劝斗,以胜败生死来定名次,一种是议定相斗时间比输赢或者到时间劝斗算打平。还有一种配对放斗,或胜败随便,或视其情况劝斗。斗牛开始,铁跑震天,唢呐齐奏,披红袍的场主用苗语宣布斗牛开始。斗牛时双方牛主和亲友都到斗牛场上,为其斗牛吆喝助威和准备到时劝斗;斗牛由有斗牛经验的人牵着在斗牛场内环绕一大圈或一小圈,使牛亮相,让牛熟悉环境和对方。然后将两牛头相对,牛身对立,在相距约两米处,同时将牛鼻绳放开。进攻的斗牛就如出山猛虎疯狂地朝对方直冲而来。勇猛顽强的防御方斗牛立即向前迎战。霎时,只听“嘭咚”一声闷响,两头大雄牛头碰头,角扣角,狠顶猛撬,拼命抵斗起来。两牛便相互打斗,两边主客人都在为与自家有关的牛呐喊助威声中,斗牛各显神通,针锋相对,进退攻守,互不相让,猛烈碰击声“嘭咚”作响。同时他们也可以从后头或侧面用手推肩顶,给牛助力。四面观众也为两边斗牛吆喝助彩,气氛热烈。如放碰牛相斗,两牛可对直相距十米八米,两边同时放手,两牛便狂奔至中,用头角猛力相撞,这种碰牛相斗极为剧烈,常有碰斗致死的。也有碰斗牛与不碰斗牛相斗,碰斗牛相跑五六米冲过去,不碰斗牛原地抵触的斗。斗牛旗鼓相当的展开拉锯战达一小时以上,难分难解,双方牛相斗已到议定的时间,需要劝斗时则双方主人交换各自带来劝斗用的粗绳,交换人员分别捆住对方牛脚,等待一声呼喊,双方同时拉退斗牛,隔离牵鼻退场。当一头牛战败,掉头就跑,亡命狂奔,胜牛喘着粗气紧跟于后,乘胜追击。此时,斗牛场内外喝彩声轰然炸响,夹杂着锣鼓声、唢呐声、铁炮声,震撼四野。然后第二对、第三对入场竞斗。也有斗牛场上几对牛分别竞斗的,场面气氛更是热烈,其间斗牛主人的亲戚朋友还为斗牛放炮送礼,无论到场斗牛得斗与否,是输是赢,主人都得到亲友们的礼物,鸡、鸭、绸带等礼品。获奖的斗牛:牛王、冠、亚军或第一、二、三名的斗牛则格外光彩,牛主人扛着奖旗或者将奖旗挂在斗牛的两角上,牛与主人都得到人们极大的钦佩羡慕。斗牛节期间,看斗牛的、看热闹的、作客饮宴的、谈情说爱的, 各有所得,这种节日往往三五天才结束。&  斗牛文化是苗族人民在几十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和发展的自娱文化,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很强的吸引力、感召力、凝聚力和创新力。在人类由工业现代化向文明现代化过渡的时代,在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的浪潮中,打造斗牛文化品牌,继承和发扬斗牛文化特色,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黔东南苗族挑选斗牛的标准要求是十分讲究的,他们要从牛的全身、前身、后身、四膊、四脚、蹄爪、皮毛、牛旋、头、眼、角、耳、鼻、嘴、舌、牙、腮、颈、肩、腰、肚、脐、粪门、尾巴等几十个部位去看,去分个一清二楚,苗族认为,牛的习性,从各个部位上都可以看出是否能斗善斗,牛强人吉的。这本身也是一种苗族牛文化习俗。苗家人挑选的斗牛首先要求是身体壮大结实,胸宽头大角大,前肢高后肢低,身长挺胸收腹;体毛乌黑粗硬。此外牛头两角宽实则劲斗,两角节轮呈两窄一宽相对排列能打能碰;眼睛圆浑凶恶,鼻孔大耐打。舌尖带黑斑点打得凶;尾巴根大,尾巴长,尾巴下毛内尾尖又碰又斗;中蹄是整齐半圆,前薄后实便于打斗时用力;小蹄内靠善打等等。此外还讲究牛旋的多少,分布的位置和相互照应的特征等等。哪个能选到一头理想的斗牛,他将感到极大的荣幸 。要好斗牛,首先要有好斗、善斗、能斗的斗牛。但如何挑选?选什么样的牯牛去饲养才成好斗、善斗、能斗的斗牛?至于挑选斗牛的文化习俗,本身就是宝贵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5.2侗族斗牛文化习俗&& 侗族斗牛与苗族斗牛基本一致,但在一些方面有他自己的特点。侗族却是牛与牛斗,斗牛都在秋收之后至次年春耕之前,每月的亥日是侗乡斗牛的日子,一个月有两个亥日,就要进行两场斗牛。在哪个场地斗牛,这要由各寨的寨老协商决定。一般山区平地很少,斗牛场大都选择在峡谷间秋后收割了的稻田里,作为天然的斗牛场。四周的梯田,也就成为天然的看台。&&& 牛出阵前,由一人拿着一块称为“码牌”的方形木牌,上面写着给牛取的美名,诸如铁牛将军、百胜王、黔大王等等,其名为赞美的对联,如“头碰南山猛虎,角打北海蛟龙”等。然后才由几个身强力壮的人牵着牛进场,由两人或四人,用两根竹子顶住牛鼻,不使牛狂跑。场边则不断有人带头振臂高呼“欧欧”之声,并欢呼跳跃。另一队也如前队一样入场。双方在相距10至20米的地方,再把牛放开。两牛相见,斗性勃发,猛冲过去,用牛角顶撞;双方斗牛队伍都在旁呐喊助威。有的一斗就见分晓,有的势均力敌,或顶住相持,或一来一往,不分胜负。在这个时候,为了不使牛死伤,牛主派出十来个胆大机智的壮汉,敏捷地用粗绳套住牛后腿,往后拉,有时是双方同时往后拉,不让再斗。平局不伤牛,双方皆大欢喜。偶尔斗死了,多是由于远距离奔跑,冲力大,撞跌牛头而亡。&&& 在侗族地区的斗牛场上,一牛出征、代表全村,众乡亲友摇旗呐喊,为身插彩旗、头戴红花的出征牛,尾随助威,兴高采烈。斗牛场上,飞沙走石、碰撞雷鸣、斗牛倒地、滚地拼搏,更为壮观。牛斗胜了,牛主即狂呼高叫,他那一方的人马上吹芦笛,鸣铁铳,放鞭炮,敲锣打鼓,有的甚至给牛披红,胜方全寨男女老少到败方寨上大吃三天。败者,败方把牛杀了,不够吃还要杀鸡宰鸭、热烈款待。这种习俗数年举行一次。&& 在黎平、榕江、从江县一带,称为侗族斗牛,除节日外,还固定的斗牛节。在榕江的乐里周边地区,斗牛时两头相斗的牛都在牛角上戴上铁制的“牛角”。一是为了好看,美观。二是他们那斗牛的传统,是祖祖辈辈就留下来的,可以更好的利于两头牛的搏斗,同时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措施。出征前为斗牛戴上红花或红布条和插上白色鸡毛,还有的在牛背上捆绑彩旗,显示斗牛的风采和本村的实力所在,也是为了美观好看和图个吉利。除过节有斗牛活动外,还有固定的斗牛节。从古代至今天,在“七十二寨”还分“对手”,也即是两个村寨互为对手,在休闲时期举行斗牛比赛,赢的一方可以到输的一方大吃大喝几天,而输的一方则得热情款待。如果一方在约定斗牛时间没有斗牛参斗时,没有牛的一方得付出惨重的代价。有斗牛的一方可以任意到没有斗牛的一方拿东西,包括鸡、鸭、猪、狗等,先从富人家开始,如果想要避免,除非能拿一只白色毛的鸡给对方,否则不管家境好与否,照拿照吃不误,而且得热情伺候。这样的规则到现在都还一直保存着,对手村寨从古至今一直都未变。一般斗牛打斗3分钟左右未分胜负就拉脚。而他们喂养的斗牛,自古以来都是从雷山、凯里和台江买去的,因为他们说那里地势高,有利于斗牛的成长,而且身体素质很好。买回去后,加以精心喂养,半年以上的时间就可以喂养得体形壮实膘大,经过培养训练,斗牛有一定的影响价值后,又开始转手,从而获取丰厚的利润。一般买近一头斗牛要一万五千元左右,而经过两三年卖出去,可以卖到3、4万元,因此,在一些侗族村寨,他们大多都有喂养斗牛和斗牛及买卖斗牛的习俗。&& 在南侗地区,斗牛活动还增加一些浪漫色彩。一方败下阵来后,胜方的姑娘们跑去将败方的旌旗夺走。趁机将败方的小伙子们戏谑取笑一番。几天后,姑娘们送回败方旌旗,受到败方村寨后生们的盛情款待,并陪同姑娘们唱歌通宵达旦,然后赠礼赎旗,吹奏芦笙欢送。6 黔东南斗牛文化特征6.1斗牛文化特征&&& 东方斗牛与西方斗牛不同。西方斗牛是牛与人斗,而东方斗牛是在牛主的指挥下,牛与牛斗,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文化现象,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娱乐价值。&&& 中国的民族斗牛,集中在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全州有3万多平方公里,1个市,15个县,总人口434万多人,其中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有348万人,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70%,苗族侗族比例为全国30个自治州之最。这里的苗族侗族人民都有喂养斗牛的习惯。斗牛历史悠久,多姿多彩,独具特色。具有传统性,自发性、群众性。黔东南自治州各地,凡逢年过节,当地老百姓都有自发组织斗牛活动的习惯。最近几年来,这种斗牛活动已成为原生态旅游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活动,都有固定的时间和场地,形成雷打不动的历史习惯。全州的斗牛场地有上千个,所喂养的斗牛(水牯牛)上万头。&&& 这种斗牛习惯,苗族地区与侗族地区有所不同。就苗族地区而言,大体上以表演赛和牛王争霸赛两种形式进行。表演赛比较简单,只要牛主双方协商同意,就放出来对打给大家看,可以分输赢,但不计名次,不给奖励,纯粹是自娱自乐,自我锻炼。而牛王争霸赛则不同。牛王争霸赛有严格的竞赛规则和操作程序,必须按规则和程序办事,认真严肃,热烈隆重。牛王争霸赛分为定时和不定时两种。所谓定时,就是按照规定的时间对打,一般为每场5—8分钟,到时拉脚,把两头牛分开,不分胜负,同时转入下一轮竞斗。不定时,就是放开打,不拉脚,一直打到分出胜败为止。目前为了保护斗牛不受伤害,一般采用定时对打为多。定时对打或不定时对打,都要实行淘汰制,首先把参赛的牛按规定的条件分为大牛、中牛、小牛三等,然后大牛与大牛斗,中牛与中牛斗,小牛与小牛斗。第一轮通通见面,输家淘汰,赢家转入第二轮竞斗,输家又淘汰,赢家又转入第三轮竞斗……,照此类推,最后得出第一、二、三、四、五……等名次。而后按原先规定的奖金奖品由主办单位颁发兑现。&&& 牛王争霸赛,一般都要经过3—4天连续竞斗才能结束。竞斗十分激烈,多姿多彩。有斗碰的,抵碰的,扣翻的,拉脚的,逃跑的,追斗的……观众大饱眼福。当地看斗牛都有连续观看的习惯和欲望。大家都认为,只有连续观看才能了解本次斗牛大赛的全过程,知道谁胜谁负,得到完美的满足。天晚了,大家不能回家,就相互邀约到附近村寨亲戚家歇。而这些亲戚们,早已就备好了米酒和饭菜热情款待。&&& 这种斗牛活动,娱乐性、竞争性、刺激性相当强。如果轮到某地举办斗牛比赛时,附近村寨,几乎是关门闭户,背儿带崽,扶老携幼,前往观看,一直看到散场了才回家。当人们在看到某对碰牛所对碰的惊骇场面时或激烈搏斗时,都自然而然地发出粗犷的呼声、吼声、赞叹声,震撼山谷。综合黔东南民族斗牛文化现象,有如下五个基本特征:&&& 一是文明文化特征。东方斗牛与西方斗牛不同。西方斗牛是牛与人斗,凶恶残忍;东方斗牛是牛与牛斗,高尚文明。主人在喂养斗牛时,起早贪黑,割草垫圈,防潮防冻,用盐水煮豆渣、稻草、包谷杆给牛吃,热天为牛洗澡、擦背、清除粪便、驱蝇灭蚊,关怀备至。于是牛对主人毕恭毕敬,温顺服帖,教它犁田它就乖乖犁田,放它出去打架,它就拼命的为主人效劳、展劲。这种人与牛的情缘关系,也反应了苗族地区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文明生态。&&& 二是吉祥文化特征。苗族人素来百水牯牛当成祖宗一样敬仰。杀过祭祖的牛,牛角则长期挂在门坊上或屋梁上,以作纪念。一般有劳动力的家庭,都要喂一头水牯牛,养牛为乐,以牛为伴。把牛视为传家宝,护身符,吉祥物。牛喂得膘壮肥胖,视为家庭兴旺吉祥的象征,精神上得以宽慰和满足,放牛出去打架时,把牛身上擦得光亮,背插彩旗,头戴红花,兴高采烈,雄纠纠气昂昂,奔赴战场。牛打架获胜,视为光宗耀祖,全家欢乐,欢呼跳跃,自豪感,凝聚力大大增强。&&& 三是向上文化特征。苗族历史是一个灾难深重民族,迁徙和农耕民族,受压抑的民族,然而又是一百折不扰积极向上的民族,苗族人喂牛,除了耕牛,就是打架。专门选择那些体壮结实、胸突头大、身长挺胸、毛黑粗硬、舌尖邪眼、角宽角厚能打能碰的斗牛来精心喂养,越打越凶,一显示自家的威力和力量。有人说,苗族人具有的壮硕、威武、雄悍的气质和勤劳勇敢、坚韧不拔的个性是养牛铸成的,不无道理。&&& 四是自娱文化特征。在迁徙、动荡、灾难、封闭的历史社会中形成和发展的斗牛文化,必然是一种自娱文化。具有排他性。直至现在的广大农村,若是遇到举办牛打架活动时,几乎是家家锁门,背儿抱崽,扶老携幼,前往观看。一直看到散场才回家。2007年“七月半”,凯里经济开发区举办牛王争霸赛时,一位苗族老人看后感到地说:“这种斗牛解放以前年年有,但解放后少了。这次看得很过瘾,人老了,怕死,我是死不怕,就怕看不到牛打架。”可见,斗牛文化的吸引力达到程度。当你见到,人们在看到某对碰牛,所对碰时的惊险场面和激烈搏斗时的激烈场景而发出粗犷的呼唤声,喝彩声,你也会被这种动人情景所感到的。举办牛打架活动,所选择的天气并不都是好天气,但无论是天寒地冻、烈日酷暑或临近天黑,只要不散场,成千上万的观众,没有一个人舍得离去,这也是难能可贵的。散场了,人们在回归途中或进入米酒干杯的夜饭中,还在侃侃而谈和回味今天的斗牛场景。这种自娱文化特性是任何外来文化所不可比的。&&& 五是刺激文化特征。无论任何事物,都必须要有刺激性,有刺激性才有吸引力、感召力、创新力、超越力、竞争力……斗牛是最有刺激性的一种,所以它久胜不衰,生命力强。这次你比我强,下次我比你更强。那些斗牛爱好者没有一个愿意停留在原有基础上,他们不惜一切代价,跑到省外、国外去买好牛来喂,取得了好效果。凯里市舟溪镇苗岭村斗牛专业户杨光荣,2004年花16000元从缅甸边境买来一头宽角斗牛来喂,在舟溪、农场、三棵树等牛王争霸赛中,场场碰,场场赢,屡夺冠军,共获得奖金6万多元,是本钱的4倍。取得了辉煌的业绩。现在牛虽老了,但因战绩卓著,声誉高,影响大,现在喂养着,供人观赏。6.2斗牛喂养&&& 斗牛基本上实行圈养,为确保斗牛的健康与安全,牛主对之无不精心饲养,周密安排。先说牛圈。牛圈一般建在离住户不远的地方,用上好杉木制成,厚实牢固,不留窗、不留孔,让斗牛与世隔绝,使之养成独自生活习性。一旦放出圈门,见到广阔天地,使之格外好奇,格外兴奋,格外眼红。尤其放出打架,见到对手,便如虎出山,直射而去,拼斗不止。其次是饲料。为保证斗牛膘肥体健,主人除了平常备配充足草料外,还辅以糊米茶、鸡蛋、糯米团、“补药”等。尤其到临战前的一到二月内,专门喂以配有中草药的“补药”。其“补药”配方很神秘,保密程度很高,一般不外传。这些“补药”是苗侗盛产的中草药,牛吃了健脾、和胃、消遣、化气、长力等,使斗牛更加膘肥体壮,精力充沛,更加能斗。&&& 牛圈建造:无论苗族斗牛或侗族斗牛都以圈养为主。一牛一圈。牛圈一般用木料建造,也有用石和砖建造的。牢固、封闭、阴森、宽敞。牛在圈内的生活,吃、喝、拉、睡都在圈内。牛主每天割草或以储存的干稻草垫圈,保持圈内干燥。牛在圈内拉屎拉尿,就是一种积肥,一两个月清除一次,就是几千斤圈肥,等于一个小小的有机肥料厂。&&& 喂养:喂斗牛都以草料为主,很好喂养。但为了使牛健壮,还要掺上包谷、大米、黄豆之类的精饲料,喂谷糠米糠最经济。出征前,还要喂点糯米壮心,喂几碗米酒壮胆提神。喂养斗牛,一般都是一家喂养一头,也有两三家喂养一头的,在侗族地区,除户养外,还有村养、族养。即一个自然村寨或一个家族体喂养一头斗牛,分户轮流,是专门喂来打架的。每头牛都要为其树碑立传。如某牛生于某年某月某日,买自何处,擅长抠翻对碰,曾在某斗牛场上与某寨牛王对碰获胜等等,都一一刻在门栏上,谁到牛栏一看,对该牛的状况便一目了然。6.3斗牛识别&& 开展斗牛活动,首先要有好斗、善斗、能斗的斗牛。古有相马的“伯乐”,在苗乡侗寨也有相牛的“伯乐”。据行家总结,要有几十个特性符号,都反映在牛的口、鼻、舌、牙、毛、腮、颈、肩、脚、角等各个部位上。经搜集整理,如下介绍。&& 一要看牛的体态。好的斗牛,体紧身促,头小腹壮,颈短身短,角刀眼圆,骨骼平密,云头丰隆,脚蹄圆顿,旋毛周正,四足齐立,身躯直长,硬邦、矮登;胸部宽大,搏斗时,肚脐眼部拖大拖长。这种牛抵打善战,出门即打,不惧远样场。&& 二看牛的角。牛角是最讲究的,许多斗牛的标志、特征都反映在牛角上。因为角是牛的“打门捶”,是牛的门面,更是拼斗的武器。两牛拼斗,犹如两军作战,武器装备的优劣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依据牛角的长短和形态可划分为窄角、宽角、长角、短角及朝天角、阴阳角、龙门角等。看角首先要看角丘,角丘要表浅,中间要夹梁,角丘要有18丘以上,两角间距要超过52公分以上,角的颜色要黑稍带黄色。这样的牛角才坚硬,抵打抵碰。有好多的角都预示着善斗、能都,勇往直前,战无不胜。&& 三是看斗牛的皮毛。对于牛的皮毛,讲究的是“薄”与“软”。俗话说:“薄如老鼠皮,软似缎子布,必是上等牛。”这种牛,不易生病,不怕冷,不怕热,春夏秋冬,东南西北,什么样的气候环境都能适应。对于牛毛,要求其毛稀而立,健而匀,光滑发亮。有顺口溜道:“前密后稀,怕热兮兮,前稀后密,性子不急”,如毛尖有岔,色带板栗,便是好牛。&& 四看牛的“旋”。牛旋可谓窥视牛体结构的窗口。根据牛旋的不同可分为竖毛旋、丧门旋、锁喉旋、砍头旋等。不管是什么旋,要求要生得圆美,部位要恰到好处,颗数分明,不能似是非是。以四腿四旋为最标志,若有晒骨旋,即为佳品。若有“飞空旋”,该牛必死打硬拼,武艺俱全,出战必胜的斗牛。&& 五看牛的头。好斗牛的头,要筋骨暴露,不要多肉,头的两角之间要窄。&& 六看奶牛的眼。牛眼要大、要圆、要黑,且黑白分明,闪闪发亮,寒光逼人,眼皮要厚、眼水要浓,要显现出蛤蟆形的形状为最好,还有,牛眼的位置距离要靠牛脚稍近,便是凶狠的牛。&& 七看牛的耳。耳要大、要薄,根要细,毛要稀。&& 八要看牛的蹄爪、毛色。前两只脚要短,蹄子要大,要厚、要宽,蹄爪要并紧,走路时两小蹄巴地。蹄毛的颜色一青色为上,俗话说:“蹄毛带黄色,行走不满百”。&& 九看牛的尾。上等斗牛,尾根要紧,尾尖要细;骨节要步步尖小,且要实心,尾毛要硬、要软,软到可以圈起来的那种最好,尾秒要长。&& 十看牛的鼻梁。鼻梁要长、直、宽,鼻孔要大,口的下巴要长有胡子,证明肺活量好。&& && 十一要看牛的舌和鼻沟有没有痣。舌条和鼻沟长得有痣的牛必是碰牛,是难得的上等牛。&& 十二看牛的牙齿和鼻梁。牙齿要长得稀,要有牙缝,中间两颗牙长得高,一般碰牛的门牙都有松动现象。鼻梁要长、直、宽,鼻孔要大,口的下巴要长有胡子,证明肺活量好。&& 十三看牛的心态。牛被牵出圈外或在斗牛场外围处,牛跟着牛主不时地低头转圈,偶尔发出哼哼声,不惊慌、不惧场,不东张西望,遇轰动场合时,反而兴奋激情,这种牛便是沉着应战的斗牛。&& 此外,还要综合看牛的口、腮、颈、肩、脊肩、腰、肚、粪门等。在现实中,十全十美的牛是很难找到的,能有一两处优点,没有明显缺陷,就可算好牛了,若三五处优点以上,那可算奇牛,牛中之牛。这种牛在斗牛场上叱咤风云,名声显赫,人们亦当作保家牛来看护,异常珍视。7 打造东方斗牛文化品牌7.1东方斗牛文化&& 斗牛在日本也很受人喜爱,新泻县旧山古志村(现属长冈市)的池谷斗牛场的“山古志斗牛大赛”,被指定为国家级重要无形民俗文化财产。在这个地区,能成为斗牛士,或者饲养斗牛都被看作是“男人的荣誉”。在2004年经历大地震后,第二年(2005年)就马上重新举办斗牛大赛,可想而知当地人有多么重视斗牛这一传统,以它为自豪。但当他的民俗专家到黔东南州实地考察后,总觉得自愧不如,说:“世界最精彩的斗牛在中国,中国的斗牛在西部,西部最神奇地在于黔东南苗族斗牛文化”!以苗岭新都凯里市为中心,涵盖毗邻台江、雷山、丹寨、麻江、黄平、施秉等县苗族饲养的斗牛,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检验确定如此。这大概与巍巍苗岭主峰雷公山、香炉山和清水江、巴拉河、舞阳河等山高水深的锤炼习性、宜人自然气候环境的长期熏陶、特殊环境培养十八般武艺的胆量,悠久的苗族历史,文化习俗、饲养特技、精选习俗,优良的种牛等因素有关。&& 斗牛作为一种文化,它同样有着一定的交易文化。斗牛场亦是交易场,买主通过斗牛,对善斗牛仔细观察,满意者即议定价格付定钱,然后择吉迎归。至迎牛日,卖主设宴待客,并将牛梳装打扮,额束金牌,头插金花,背架小旗,戴银项圈、金耳环等,俨若嫁女。买主付清牛价,卖主将牛送至门外,交与买主后,可索取牛绳钱、牛汤钱、开栏钱、通牵钱、梳头钱等。在建国以前有的人家还鸣锣开道,沿途彩旗飞扬,鼓乐相送。从此,买卖双方,互称"牛亲家",养牛的牧童称为"牛大舅",殷勤来往,结为亲戚。&& 1978年,黔东南州与云南、湖南、广西等省(区)应邀赴北京参加斗牛比赛,结果轰动全国。该州参赛的24头水牯牛在全国350多“参赛选手”中,一举囊括了前5名。近年来,在广东、河南、天津、上海等省市举办的斗牛比赛中,该州的斗牛屡获佳绩。于是,斗牛:要从娱乐走向市场,斗牛产业化发展,便提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在韩国,庆尚南道清道郡的斗牛最具盛名,这里的斗牛头数占全国的一半多。1990年“清道斗牛节”问世,1999年被政府指定为重点文化观光节。每年吸引国内外游客数十万名,收入达100多亿韩元。目前,清道郡正在兴建占地7.7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大型斗牛竞技场,建成后将改变韩国旷地露天斗牛的历史。届时,韩国每周末都将有斗牛赛事,并在各大城市卖票,同时还会发行斗牛彩票。近年来,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也纷纷参加清道斗牛。韩国的目标是要通过商业化和国际化运作,奠定韩国民俗斗牛的“宗主国”地位。)日,黔东南州举办了“东方斗牛迎奥运”大赛活动,采取了“政府引导,民间企业和团体承办”的操作模式,第一次使用了“东方斗牛”这块牌子,第一次纳入文化产业的发展项目,使斗牛活动上了一个新的水平。提高了认识,扩大了影响,为宣传黔东南州原生态文化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贵州省黔东南东方民族斗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房地产开发为后盾的文化旅游企业,其法人代表张荣田看中了黔东南斗牛文化的光明前景,选点在凯里经济开发区镰刀湾旅游景区投资数千万元,创办“中国(贵州)东方斗牛城”,走旅游创新之路,努力打造东方斗牛文化品牌,实施竞猜规则,力争把这个斗牛城办成黔东南州旅游文化的龙头企业,办成贵州省民族文化旅游的最大亮点,办成中国最有影响的东方斗牛文化中心。他们的构想及实施方案,已得到自治州首脑机关的批准,并纳入2008年贵州省第三届旅发大会斗牛参观项目予以安排。这个斗牛城,分两期建成。2008年10月份前完成斗牛城的主体土建工程,以满足旅发大会斗牛参观需要。2009年按州民族体育场的标准(5000个座位)全部建造完工,长期固定使用,保证20年不落后。这个斗牛城占地面积300亩,以斗牛为主,其他竞斗和民族歌舞、明星歌星表演为辅,集餐饮、宾馆、购物、瑶浴为一体,正在打造东方斗牛文化第一品牌。7.2政府和斗牛协会应发挥积极作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不头从头越”。回顾凯里市斗牛文化20年的发展历程,总体来说,在凯里市斗牛协会的精心组织下,与“凯里民族斗牛”为旗帜的“东方斗牛文”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将其转换成一项文化产业,政府和斗牛协会需要做的工作和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还很多。&&& ――――更新观念。在思想观念上,不少人还没有像州委廖少华书记批示的那样“把斗牛文化作为我们的原生态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加以重视,下大力气抓。有很多人认为,斗牛是老百姓自己的事,用不着政府去管。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把斗牛文化当作一项重要产业来抓。同时,斗牛协会要在斗牛的选育、喂养、训斗等各个环节上。在引导观众欣赏、品味斗牛的乐趣上,在与旅游部门的对接等各个环节上,都有许多工作要做,都要工作到位。&&& ————加强引荐设施建设。在硬件设施上,目前全市只有一个封闭式的斗牛场所,但已多年失修,排水系统不完善,一遇下雨就变成了烂泥塘;出入口也不适应,漏票现象严重;部分阶梯跨塌,减少了座位等等,需要政府拨款支持维修。&&& ————宣传要到位。在统一打造“东方斗牛文化品牌”上,需要把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在传承振兴斗牛文化活动中所创造和积累的精神产品——各种精彩夺目发记实照片和丰富多彩的文字记录整理成册,出版发行,借以发扬光大斗牛文化成果,为“东方斗牛文化”产业造势。但是,作为市斗牛协会的民间组织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需要依靠政府的关注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改革奖励制度。以更加改革开放的姿态,在实践“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运行中,要大胆改革奖励制度,把现行的“牛王奖”改为“记分奖”。适当推行放开打,不拉脚,更多的吸引观众。“牛王奖”的推行,虽对激励牛主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其弊端是把高额奖金集中在少数几头牛王主身上,绝大多数参赛牛主往往高兴而来,扫兴而归。这种“牛王奖”的奖励制度,既缺乏公道,有不利于鼓励广大人民群众饲养斗牛的积极性。“记分制”的好处是,按对打的时间记奖,以时间为计奖基础,对打的时间越长,奖金越多,其好处是个个得奖,人人喜欢,有利于鼓励群众喂养斗牛、喂好斗牛,体现“群众参与”的实质性。而对牛王来说,牛王参赛的场次多,时间长,所得到的奖金也就自然较高,体现“牛王价值”的实在性,两全其美。&& 凯里市斗牛协会走过了他的童年,正在步入青年时期,各个方面还很不成熟。凯里市的“东方斗牛文化”也才刚刚崛起,要将其打造成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品牌,使之成为文化产业还任重而道远。还需要尽心尽力,发扬更加团结、更加尽力的精神把协会办好,使我们的民族斗牛文化品牌矗立在世界的东方。7.3打造东方斗牛文化品牌&& 如何打造东方斗牛文化品牌?打造东方斗牛文化品牌要有明确的目标。目标就是提高档次,打造具有可与西方媲美的东方斗牛文化格局。根据目前情况,我认为要在以下几方面努力打造,做好文章。&& 一是在硬件建设方面,要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分批分期的修建斗牛场。在黔东南州,斗牛活动有相当的群众基础,村村寨寨都有斗牛场,每逢民族节日,都要举行斗牛活动,这已成为雷打不动的习惯。但都是群众自发组织的多,自娱自乐的多,场地窄,条件差,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文化旅游产业需要。黔东南东方民族斗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荣田说,为了传承弘扬黔东南独特的斗牛文化,打造斗牛文化品牌,以斗牛为龙头,推动其他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把全州的旅游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将凯里开发区清新村镰刀湾建一座以斗牛文化为主,其他民族体育竞技活动及民族综合歌舞表演为辅,同时发展斗牛文化饮食、商贸、博物和休闲居住等一体的中国(贵州)东方斗牛城,让我们民族的斗牛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让斗牛场地的环境更加舒适娱乐性强。该斗牛城将吸取西班牙斗牛场的优点,结合我州的苗侗风情而建。我州斗牛的方式、习俗及古老的仪式将在斗牛城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东方斗牛城是一个抢占特色文化发展制高点的项目,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应从产业化的角度进行市场开发。建议增加斗鸟、斗鸡、斗猪和赛马等民间竞技项目和“特色饮食一条街”项目,形成品牌。与此同时,在凯里经济开发区的斗牛城附近建“斗牛文化馆”,收藏关于斗牛的比赛器具、喂养食物和居住场所、历史文献资料,制作斗牛标本、雕刻关于斗牛的精美工艺品,印制、刺绣、蜡染关于斗牛图案的民族服饰和制作小的旅游品等。以供游客参观和挑选,买回想要的纪念品收藏。经过几年的努力,各县的县城和重要的旅游景区景点,都应该把普通的斗牛场修建起来。作到斗牛有场所,看牛有座位,可以搞民族歌舞表演,可以实行售票,增加收入。这要纳入政府工程,像修建乡村公路那样,一处一处地搞完。&&& 二是进一步发展斗牛数量,提高斗牛质量。这是打造东方斗牛文化品牌的重要基础。要指导农户把能打、能碰、勇猛善战的斗牛选育出来,精心喂养和训斗,提高斗牛的拼斗水平。对那些斗志减弱的老牛、瘦牛,要即使更新换代,当作菜牛处理。通过更新、选育、精养和科学训练,不断壮大斗牛队伍。在县(市)城郊和重要的旅游景区景点周围村寨,喂养斗牛的数量不少于100头,才能满足旅游需要。同时,斗牛公司或斗牛协会,对喂养斗牛的农户,要逐户进行登记编号,建档立卡,签定合同,遇到需要组织表演时,能及时调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满足商业运作的需求。&&& 三是改革“牛王奖”推行“记分奖”制度。现时施用的“牛王奖”制,对鼓励牛主的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弊多利少。一是把高额奖金集中在“牛王”身上,只有少数的牛主所得,极不合理;而是由于奖金集中了,绝大多数参赛牛主高兴而来,扫兴而归,挫伤了积极性;三是不利于斗牛文化产业化的形成。推进“记分奖”是以分钟为记时的起点,规定每分钟多少钱,读的时间越长,得奖越多,其好处:一是凡斗牛参赛,只要坚持一定时间就可能实现个个得奖,人人高兴,有利于鼓励喂养斗牛的积极性;二是多斗多得,分配合理;三是有利于鼓励牛王,因为牛王参赛的场次多,累计的时间长,得到的奖金也就越高,这是应该的。&&& 四是目力打造斗牛文化精神产品。几十年来,全州各地数百上千次的斗牛活动(包括选牛、养牛、护牛、斗牛、看牛的活动),积累下来的录象、照片以及各种文字图书资料是很多的,是宝贵的斗牛知识财富和斗牛文化遗产,打造东方斗牛文化品牌,就是把这些重要资料收集整理出来,编辑出版,发行上网,推向社会、推向市场,为品牌宣传造势。并邀请本地电视台和网络媒体做总决赛的现场直播。同时,增强平面媒体的宣传力度,从而进一步扩大东方斗牛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五是统一制作“东方斗牛文化”符号,鼓励和允许全州的能工巧匠、文化艺人、雕刻家、美术家 企业家在自己的作品和产品上,使用东方斗牛文化符号,借以宣传提高东方斗牛文化品牌及其知名度。&&& 六是鼓励机关学校、城乡居民、社会各界各个群体、各种人才,编斗牛歌、作斗牛楹联、演斗牛戏、写斗牛书、画斗牛画,打造斗牛文化艺术精品,使东方斗牛文化品牌和文化氛围渗透苗乡侗寨,渗透各个场所各个角落,借以推动城乡生态文明建设。&&& 七是明确打造东方斗牛文化品牌的最终目的。打造东方斗牛文化品牌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黔东南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但是目前我们所举办的各种斗牛活动中还没有摆脱旧的模式,还没有从公益型走向效益型上来,创造的经济价值很低,收入与支书出形成巨大的反差。要想潜在的经济收入整合挖掘出来,才能实现打造斗牛文化品牌的目的。&&& 八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斗牛协会和政府或企业在大型斗牛活动上,给每头斗牛买保险或建立斗牛基金,为在比赛中受重伤和死亡的斗牛提供医疗费和抚恤金,从而为牛主减少经济上的损失。关于建立斗牛基金,我建议资金由广告费、赞助商和门票收入的一部分来源组成,由斗牛协会和政府或公司企业共同管理和运作。同时,我建议各县和乡镇成立本地的斗牛协会,在黔东南州斗牛协会的统一安排和协调下,举办各种大型斗牛活动和参加各种大型活动。在各地建立斗牛场所,举办各种收费的大型斗牛比赛。比赛实行各种晋级的选拔赛,在各县市设立分赛区,选拔出各地的牛王后,在凯里斗牛城进行总决赛,设置丰厚的奖金,凡参加者都赠送纪念品或礼物。&&& 从黔东南近30年来推广斗牛文化的经验来看,打造“东方斗牛文化品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是有许多潜力可挖的。潜力之一是门票收入,一个有3万个座位的斗牛场,按每个座位棉值10元,每场斗牛售出2万张门票,门票收入就是60万,是非常可观的,这是大头。只要我们加强门票管理,严格监控,堵塞漏洞,门票收入就是经济效益。潜力之二是社会赞助。斗牛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娱乐性的公益事业,这会赞助具有充分理由,潜力是巨大的,要下大力开发。潜力之三是位置广告。这么多人看斗牛,这么多的广告空位,没有被利用是一种浪费,把光告位置利用起来,将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潜力之四是以斗牛品牌作商品营销,收取提成。潜力之五是自制画册、书报、光碟、纪念品等随门票出售,也有是收入的。潜力之六是提供服务设施,如停车场、公厕、货摊、餐饮店、交通工具等,收取管理费和服务费。潜力之七是实施斗牛竞猜。要在政府允许下,实施竞猜规则,组织竞猜活动,竞猜收入是可观的。竞猜收入要专户储存,按国家规定使用。只要认真整合资源,挖掘潜力,实现东方斗牛文化品牌经济收入最大化是大有希望的。8 结论&& 本课题通过对黔东南苗族侗族的斗牛历史发展和宗教信仰、民俗和斗牛的各项特征,以及从现代旅游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实际,得出观点.黔东南斗牛文化历史悠久,在国内更是有“东方第一斗牛之乡”之誉,堪称中国斗牛的精华、东方斗牛的经典。黔东南斗牛文化不仅给苗侗人民带来娱乐,促进交流,增进友谊与团结,也反映了苗侗人民勤劳、勇敢、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民族品格。在近年的民族斗牛上发展成为东方斗牛,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进步意义。对黔东南苗族侗族斗牛文化有着无与伦比的促进作用,在黔东南打造原生态民族文化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对今后黔东南的旅游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斗牛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及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黔东南斗牛以惊心动魄的牛与牛相斗区别于西班牙的人与牛相斗而闻名于世界。既是黔东南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又是中国和世界文化遗产。精心挑选斗牛、细心饲养斗牛和惊心动魄的斗牛,为黔东南斗牛文化三要素。须唤醒民众斗牛文化意识,传承优秀文化遗产,进一步抢救、保护和继承发扬原生态民族斗牛文化。
参考文献:【1】吴德海 东方斗牛文化『M』香港新新出版社2008(7)【2】罗义群 苗族牛崇拜文化论『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8)【3】姜光先 斗牛趣谈『J』 黔东南日报& 2008(5)【4】李文明 贵州黔东南『M』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4& 【5】杨永碧 挖掘民族文化潜在价值『N』& 黔东南日报& 2008(5)【6】杨永碧 东方斗牛彰显原生态魅力『N』黔东南日报 2008(5)【7】罗永常 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讲授纲要——理论与实践『M』 【8】吴德海 东方斗牛文化『J』 黔东南日报 2002(10) 【9】杨永碧 打造斗牛文化品牌『N』 黔东南日报 2008(5)【10】廖奇勋 杨小平 勇往直前向未来『J』 黔东南日报& 2008(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厢妆挂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