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费心理学案例分析方面分析一下健康心理和不健康心...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考试卷(85分)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考试卷(85分)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有不同的说法。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1、身体、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相关信息。
我国知名心理学家郭念锋先生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
一、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白天思维清晰,注意力高,适于工作;晚上能进入睡眠,以便养精蓄锐,第二天工作。如果一个人每到了晚上就睡不着觉,那表明他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处在紊乱状态。
二、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就有可能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了。
三、暗示性。易受暗示性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
四、心理活动强度。...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有不同的说法。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1、身体、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相关信息。
我国知名心理学家郭念锋先生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
一、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白天思维清晰,注意力高,适于工作;晚上能进入睡眠,以便养精蓄锐,第二天工作。如果一个人每到了晚上就睡不着觉,那表明他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处在紊乱状态。
二、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就有可能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了。
三、暗示性。易受暗示性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
四、心理活动强度。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一种强烈的精神打击出现在面前,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容易遗留下后患,可能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症,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致病。
五、心理活动耐受力。这是指人的心理对于现实生活中长期反复地出现的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这种慢性刺激虽不是一次性的强大剧烈,但却久久不消失,几乎每日每时都要缠绕着人的心灵。
六、心理康复能力。由于人们各自的认识能力不同,人们各自的经验不同,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恢复的程度也有差别。这种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
七、心理自控力。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他的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感的表达恰如其分,词令通畅、仪态大方,既不拘谨也不放肆。
八、自信心。一个人是否有恰当的自信心是精神健康的一种标准。自信心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提高。
九、社会交往。一个人与社会中其他人的交往,也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精神健康水平。当一个人严重地、毫无理由地与亲友断绝来往,或者变得十分冷漠时,这就构成了精神病症状,叫做接触不良。如果过分地进行社会交往,也可能处于一种躁狂状态。
十、环境适应能力。环境就是人的生存环境,包括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工作性质、人际关系等等。人不仅能适应环境,而且可以通过实践和认识去改造环境。
将这10条标准综合起来考察,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的水平如何了。
我国另一位知名心理学家许又新先生提出衡量心理健康可以用三个标准。就是: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和发展标准。这三个标准,也要联系起来综合地加以考察和衡量。
体验标准是指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为准,主要包括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
操作标准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如工作及学习效率高,人际关系和谐等)。
发展标准着重对人的心理状况进行时间纵向(过去、现在与未来)考察分析(而前两种标准主要着眼于横向,考虑一个人的精神现状)。发展标准指有向较高水平发展的可能性,并且有使可能性变成现实的行动措施。
还有一位心理学者马建青提出了心理健康的七标准:
一、智力正常。
二、情绪协调,心境良好。
三、具备一定的意志品质。
四、人际关系和谐。
五、能动地适应环境。
六、保持人格完整。
七、符合年龄特征。
以上列出了对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标准的不同的解释。尽管表述不同,但总的原则也差不了多少。
其他答案(共1个回答)
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心理健康的十标准论
郭念锋于1986年在《临床心理学概述》一书中提出十条标准:
(一)周期节律性
人的心理活动在一定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的内在节律性。比如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不太高,但一到晚上就很有效率,有的人则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经常处于紊乱状态,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都说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
(二)意思水平
意思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我们就要警惕他的心理健康问题了。因为注意力水平的降低会影响到意识活动的有效水平。思想不能集中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由此而造成的其他后果如记忆力水平下降等等也越严重。 ...
心理健康:最概括、最一般的地说,是指人的心理,即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并就此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想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的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相关信息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心理健康的十标准论
郭念锋于1986年在《临床心理学概述》一书中提出十条标准:
(一)周期节律性
人的心理活动在一定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的内在节律性。比如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不太高,但一到晚上就很有效率,有的人则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经常处于紊乱状态,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都说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
(二)意思水平
意思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我们就要警惕他的心理健康问题了。因为注意力水平的降低会影响到意识活动的有效水平。思想不能集中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由此而造成的其他后果如记忆力水平下降等等也越严重。
(三)暗示性
易受暗示性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的无关因素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当然受暗示性这种特点在每个人身上都多少存在着,但水平和程度差别是很大的,女性比男性较易受暗示性影响。
(四)心理活动强度
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一种强烈的精神打击出现在面前,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类精神刺激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这就能看出不同人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力。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容易遗留下后患,可能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症。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致病。这种抵抗力主要是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一个人对外部事件有充分理智的认识时,就可以相对地减弱刺激的强度。另外,人的生活经验以及固有的性格特征和先天神经系统的素质也都会影响到这种抵抗能力。
(五)心理活动耐受力
前面说的是对突然的强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但现实生活中还有另个一类精神刺激,它长期反复地在生活中出现,久久不消失几乎每日每时都要缠绕着人的心灵。这种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可以折磨一个人整整一生,也可以使一个人痛苦很久。有的人在这种慢性折磨下出现心理异常,个性改变,精神不振,甚至产生严重躯体疾病。但是也有人虽然被这些不良刺激缠绕,最终不会在精神上出现严重问题,甚至把不断克服这种精神刺激当作生活斗争的乐趣,当作一种标志自己是一个强者的象征。他们可以在别人无法忍受的逆境中做出光辉成绩。我们把对长期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看做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称它为耐受力。
(六)心理康复能力
在人的一生中,谁也不可避免遭受精神创伤,在精神创伤之后,情绪的极大波动,行为的暂时改变,甚至某些躯体症状都是可能出现的。但是,由于人们各自的认识能力不同,人们各自的经验不同,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恢复的程度也有差别。这种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康复水平高的人恢复得较快,而且不留什么严重痕迹,每当再次回忆起这次创伤时,他们表现得较为平静,原有的情绪色彩也很平淡。
(七)心理自控力
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所谓不随意的情绪、情感和思维,只是相对而言的,它们都有随意性,只是水平不高以致难以察觉罢了。精神活动和过程的随意性程度以及自觉控制的水平高低,是与自控能力有关的。
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他的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感的表达恰如其分,词令通畅、仪态大方,既不拘谨也不放肆,这就是说,我们观察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时,可以从他的自我控制能力得出某种印象,为此,精神活动的自控能力不失为一个健康指标。
(八)自信心
当一个人面对某种生活事件或工作任务时,必然会首先估计一下自己的应付能力。这种自我评估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估计过高,一种是估计过低。前者是盲目的自信,后者是盲目的不自信。这种自信心的偏差所导致的后果都是不好的。前者很可能由于自信心过高导致失败,从而产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绪;后者可因自觉力不从心,害怕失败而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为此,一个人是否有恰当的自信是精神健康的一种标准。自信心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提高。
(九)社会交往
人类的精神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其重要的支柱是充分的社会交往。社会交往的剥夺,必然导致精神崩溃,出现种种异常心理。因此,一个人与社会中其他人的交往,也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精神健康水平。
当一个人严重地、毫无理地与亲友和社会中其他成员断绝来往,或者变得十分冷漠时,这就构成了精神病症状,叫做接触不良。如果过分地进行社会交往,与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以十分热情倾谈并表现得十分兴奋,也可能处于一种躁狂状态。
(十)环境适应能力
在某种意义上说,心理是适应环境的工具,人为了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就必须适应环境。人不仅能适应环境,而且可以通过实践和认识去改造环境。但是,人尽管有积极主动性,但终究是不能脱离开自己的生存环境,包括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工作性质、人际关系等等。
在人的一生中,这些环境条件是在变化着的,有时变动很大。人虽有主动性,但有时对自下而上环境的变化仍然是无能为力的,在这时,所谓消极适应也是很重要的,起码在某一时期或某一阶段上有现实意义。当生活环境条件突然变化时,一个人能否很快地适应下来以保持心理平衡,这就是人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健康水平。
健康分为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两大类。心理健康是人们往往容易忽视的问题。那么心里健康的标准有哪些呢?下面我将给大家介绍一下。
健康分为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两大类。心理健康是人们往往容易忽视的问题。那么心里健康的标准有哪些呢?下面我将给大家介绍一下。
健康分为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两大类。心理健康是人们往往容易忽视的问题。那么心里健康的标准有哪些呢?下面我将给大家介绍一下。
健康分为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两大类。心理健康是人们往往容易忽视的问题。那么心里健康的标准有哪些呢?下面我将给大家介绍一下。
答: 排卵障碍的话有很多情况,有可能是因为天生的,或者舍友之前有流产的现象,所以一定要尽快去医院治疗
答: 不知他是从小就这样的,还是长大后遇到什么事情改变的。如果是从小的我认为是偏执型人格障碍,这种病最好在小时候通过行为矫正来改善,一旦成人定型后会很难改变,但也不是...
身体上产妇要注意在孕期的体育锻炼,以提高身体素质,特别是许多常坐办公室的女性,要每天参加一些适宜的有氧运动,使心肺功能得到锻炼,使机体能够在产后尽早恢复健康...
答: 你好,精神病指的是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絮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的总称。致病因素有多方面:先天遗传、个性特征及体质因素、器质因素、...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为什么我们始终放不下一个人?
我的图书馆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为什么我们始终放不下一个人?
本文来自壹心理(微信号:onexinli),已获得授权转载作者:JoyLiu丨壹心理专栏作者心理学里对于我们所说的“未完成情节”有一种说法,叫做“未竟事件”。说白了,那个让你魂牵梦绕的,那个让你多年都无法释怀的,那个在很久之前发生但至今仍旧影响着你的决策和行为的,曾经的没有完成的事件,就是你的未竟事件。我认识一位姑娘,她喜欢了一个男孩很久,表白过,被拒绝了。她并没有因此“move&on”,还是继续跟这个男孩联系着,还是继续喜欢着人家。后来她又表白了一次,结果又一次被拒绝了。男孩也并非无情之人,每次她要求一起看电影吃饭,男孩也还是会赴约。但他好像并没有想成为她的男朋友。这位姑娘依旧坚持着,每天在朋友圈里写着情话,转发着看题目就知道是给谁看的文章,每天在发誓放弃和“犯贱”之间徘徊,但好像总是又重新找到一个可以继续喜欢他的理由。你是那个姑娘吗?反正我曾经就像这位姑娘。虽然我没有表白过,但好像就应了那句“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那个得不到的人,似乎就成了那个时候挥之不去的阴影,在梦里,在举手投足间,好像这辈子“非他不嫁”。我也曾经是那位“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的姑娘。我永远记得有这样一位男孩,在我年少轻狂时喜欢我最不堪的样子,一次次被我不懂事的狠狠拒绝甚至伤害,但总是好像越挫越勇。当时我烦透了他,甚至真的在想:告诉我你喜欢我哪里,我改还不行吗!他好像丝毫不领会我直白的拒绝,抱着一往无前的劲头,也把自己撞得“头破血流”。其实这一切发生在青春里,是美好;生命中的不完美,总会让我们在回顾的时候无限感激。但可怕的是我们一直在这样的循环中走不出来,可怕的是我们的未完成情节成为自己建立亲密关系的桎梏和囹圄,可怕的是我们到了30几岁,甚至40几岁的年纪,仍旧在不喜欢自己的人身上蹉跎着岁月。step1意识到你的“未竟事件”(unfinished business)心理学里对于我们所说的“未完成情节”有一种说法,叫做“未竟事件”。说白了,那个让你魂牵梦绕的,那个让你多年都无法释怀的,那个在很久之前发生但至今仍旧影响着你的决策和行为的,曾经的没有完成的事件,就是你的未竟事件。其实几乎整个精神分析领域都在解决未竟事件。那个我给你推荐了好多遍的“爱得太多的女人”,整本书都在讲童年跟父母关系的创伤中给我们创造的未竟事件,是如何影响我们成年后的亲密关系的。很多时候,我们在机能失调的原生家庭(dsyfunctional&family)中所扮演的角色,会决定我们找一个什么样的伴侣。比如如果我们从小生长在一个父亲酗酒的家庭中,自己常年扮演一个照顾家长角色的女儿,那么长大之后我们很可能会爱上一个需要我们照顾的酒鬼或者有其他缺点的人,并试图在这个熟悉的角色中扮演拯救者,重新回到小时候的情景,并在这段关系里改变我们的命运。当然除了原生家庭以外,我们还有另一种未竟事件,那就是我们过往的经历和我们过往的亲密关系。比如一个在小学和中学里特别自卑,不敢追求美女的男孩,在自己中年获得了权力和地位之后,开始变得“不成熟”,去追求比自己小很多的年轻漂亮的女孩。如果有一种“得不到”一直在我们的生活里骚动,或许我们该问问自己:是不是有什么未竟事件跟它关联呢?有的时候你会发现这是一个怪圈:我们在曾经的原生家庭中寻找不到温暖,却企图找一个跟我们父母类似的人,一个仍旧不会给我们温暖的人,来改变我们小时候的命运;我们在前一个恋人那里没有被满足的,却试图在一个跟前一个恋人有同样弱点的人身上被满足。这样的结果就会变成:我们的未完成事件不仅没有被完成,反而变得更加支离破碎。走出这样的怪圈的第一步,就是意识到我们有这样的模式。你需要问问自己,这个人真正吸引我的到底是什么?真正让我“执着”的地方又在哪里?step2给你的“未完成”一个完成(complete your unfinished business)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我在谴责你让自己陷入到这种未竟事件中无法自拔。但亲爱的,我全然不想谴责你什么,因为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有自己的unfinished&business,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被这样的未竟事件影响,而且每个人也都有权利选择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当你意识到了自己的未竟事件之后(我说的很轻松,这一步工作其实很难,如果你觉得自己不能有这样的觉察,可以去寻找咨询师的帮助),你并不一定要结束自己现在的追求或者关系,只要你清晰的知道自己是为什么选择跟这个人在一起。举个例子。比如你意识到自己之所以喜欢帅哥(当然帅哥我们都喜欢,但如果你是超级执着的,并且把长相放在第一位的去喜欢帅哥),是因为自己之前的自卑,是因为需要证明自己的魅力,那么你大可放心的继续喜欢帅哥,只要你清楚的知道自己是因为什么喜欢帅哥,并且清楚跟帅哥在一起也并不能给你只有你能给自己的自信,而不是自欺欺人地说:“我喜欢的是他的内涵,而长得帅只是恰好而已”。很多电影都是以未完成情节为题材的。“港囧”里徐峥扮演的男猪脚就一直对自己的前女友恋恋不舍,“夏洛特烦恼”里面的夏洛也是对从前的班花念念不忘,甚至“我的少女时代”里的林真心也是对没跟自己在一起的徐太宇心心念念。可电影跟现实的区别就在于,电影里的主角可以因为剧情让自己的未完成情节被完成,但我们真的也要弄出一段婚外恋,或者是嫁给一个跟原生家庭一样伤害我们的人,去完成自己的未竟事件吗?可能我们最需要的,还是给自己的未完成情节一个完成。但如果让自己回到类似的情景中并不能够帮我们完成,甚至可能会加深我们的未完成情节,我们到底要如何?(1)把你最深切的(包括那些最不理智的)渴望分享出来当你觉察到自己的未竟事件之后,可以把那些在曾经的创伤事件中没有被满足的深深的渴望,写下来或者分享给你非常信任的人。比如如果你在原生家庭中一直是一个照顾者的角色(比如你有一个生病或者喜欢抱怨的妈妈,或者酗酒赌博的爸爸),也许你深深的渴望自己当年可以通过自己变得乖巧,自己不停的付出和努力来改变他们(但是你没有),也许你同时也深深的渴望被他们照顾,渴望自己不需要这样付出也能够被爱。也许你悄悄的渴望相貌出众的人被你吸引,因为你对自己的长相一直很自卑。也许你悄悄的渴望跟家境富有的人结婚,不是因为你贪婪钱财,而是你从小因为贫困而对金钱的深深的不安全感。也许你悄悄的渴望娶一个弱者,一个在别人看来根本配不上的女孩,因为你曾经生长在一个失控的家庭,你需要掌控感,需要你的伴侣“听话”……承认,是成长的开始。我邀请你,带着对自己最大的慈悲和善意,写一封信给自己。你是这个世界上最了解你的人,那些从前你不愿意承认,不愿意看到的部分,现在能不能给自己一点时间,让它们充分的被看到,被理解,被原谅?也许我们都有些憎恨那个让自己在无意识中做出很多傻事的自己,但当我们明白其实它这样做,只是在提醒我们,它需要被看到,需要被关心,需要被理解时,我们也许就可以学会带着爱去原谅自己和过往。(2)给自己一个跟过去告别的仪式我总觉得告别需要一个仪式,而且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仪式(每个人都必须有自己的方式)。其实每一次告别过去的一部分自己,就像一场死亡,而我们也似乎会像一个丧亲了的人一样,需要去悲伤和祭奠那部分逝去的自己。当然你也会发现它同时是一次新生,因为只有旧的自己“死亡”,新的自己才可能被诞生。但我们同样知道,新生也不是一个绝对愉悦的体验,就像一个母亲的临产,我们似乎也要经历一番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才能获得新生。从前我最喜欢的仪式就是写信,不过现在,我又有了很多新的方式去跟过去告别,比如绘画,比如做心理剧。你可能需要探索属于自己的告别。它也许是你对自己所有最深的恐惧和渴望的一场坦诚的对话(可能一次还不够),也许是你跟咨询师几次共同探索,也许是你跟未竟事件当事人的一次坦白沟通(如果还有机会的话),也许是你给过去的自己举行的一场葬礼(2016年我决定来一次),也许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希望你是用旅行来面对,而不是用旅行来逃避),也许是找个清静之地来一场关于“放下”的禅修......需要强调的是,任何的情绪都不可能被强迫,所以我们也不用强迫自己“走出来”,不用强迫自己“move&on”,不用强迫自己“接纳”或者是原谅。我们的心有它自己的节奏,而我们可以做的,就是拿出最大的耐心来陪伴自己,拿出最大的勇气来面对自己。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其实没有人可以代替我们完成自己。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有那么多的不完美,我们没有完美的父母,我们父母的爱情并不完美,那些童年里我们暗恋的人没有跟我们走到一起,那些我们的ex们没有跟我们“happily-ever-after”,那些我们喜欢的人可能并不喜欢我们,曾经我们的不安和自卑到了现在好像也无处安放。所有这些不完美,让我们魂牵梦绕,让我们唱着“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但我们经常忘了:最终能完成自己的,只有我们自己。就像没有人能代替我们生病一样,同样没有人能代替我们完成自己。那些个我们的未完成事件,其实都是我们没有完成自己,与别人无关。2016年,我期待自己,可以陪伴自己,陪伴你,去更好的完成自己,让得不到的都成为过去,让被偏爱的都懂得珍惜……原题: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丨我们要为“未完成情节”买单多久?作者专栏:繁荣成长工作坊(用科学的积极心理学,帮你做更好更繁荣的自己!)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消费心理学案例分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