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已婚育龄妇女登记表综合避孕率

月访视季普查实施细则
月访视季普查实施细则
来源:矿区
& &&&&&&&&&&&&&&&&&&&&&&&&&&&&&&&&&&&&&&&&&&&&&&&&&&&&00
&&&&&&&& &&&&&&&&
&& 国家工作人员和国企职工一年一次&&
&  第五条  区人民政府负责对全区己婚育龄妇女月访视、季普查和落实避孕节育措施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和监督检查,落实奖惩和责任追究。
&  各乡镇、办事处计生办具体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已婚育龄妇女月访视、季普查和落实避孕措施工作,并对下级履行监督、检查、指导协调的职责。辖区单位人口计生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必须接受所在地人民政府人口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和考核。
&  四微街道办事处、矿市街道办事处所辖单位有自查能力的经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审核备案后,负责本管理范围内己婚育龄妇女的季普查工作。
&          
  第六条 己婚育龄妇女小组长职责
&&& 1.负责对本组己婚育龄妇女的月访视,掌握己婚育龄妇女的经期、生孕情况,如实登记,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做好宣传动员工作。
&&& 2.负责组织并确保本组内的季普查对象全部上站普查。
&&& 3.动员已生育子女的育龄妇女及时落实长效避孕节育措施,协助专职干部做好计划生育各项工作。
&&& 4、对本组流出的育龄妇女底数要清,及时索取居住地的普查证明(必须是乡级以上计生站的普查盖章证明)。
& 第七条 村(居)民委员会、辖区单位及专职干部职责
&&& 1.指导、督促育龄妇女小组长做好月访视、季普查和避孕节育措施落实的组织工作,并负责汇总本单位月访视、季普查、避孕节育措施落实情况及其结果。
&&& 2.负责本单位季普查的组织工作,并确保普查范围内的育龄妇女对象全部上站检查,对未按规定时间接受普查的要协助落实处罚措施,及时组织补查。
&& 3.每季向流动人口中的育龄妇女索要流入地乡(镇)、办事处及其以上计划生育管理部门出具的孕情、节育措施查验证明。
&& 4.组织应采取避孕节育措施和应采取补救措施的育龄夫妇落实避孕节育和补救措施,对拒不接受普查的、不落实节育措施的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
&& 5、掌握好本村育龄妇女各种底数,做到底数清,并落实好普查、迎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 6、及时做好对乡计生办上报的各种统计报表,确保数据真实。
&  第八条 乡(镇)办事处人口计生部门的职责
&  1.根据所辖单位的普查任务确定具体普查时间,并相对固定各村普查时间,每季按时向区上报普查时间和普查任务。
&&& 2.技术人员对普查对象要认真做好普查服务,对普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如实登记并报告相关负责人,及时向有关单位通报,采取相应措施,按普查结果认真填写普查账并签字,注明普查日期,确保普查质量。
&& 3.负责季普查工作的具体实施,对未按规定时间接受普查的,依法进行经济处罚,并及时组织补查,保证普查对象全部上站进行普查。
&& 4.负责己婚育龄妇女避孕节育措施的落实工作,动员已生育子女的育龄妇女及时落实长效避孕节育措施。
&& 5.对未按规定时间采取终止妊娠措施的依法进行经济处罚,并及时采取终止妊娠措施,控制政策外生育。
&& 6、协调做好村级(居委会)的普查上站工作。对拒不接受普查的、不落实节育措施的要按照省《条例》有关规定,给予经济处罚。
&& 7、对各村流出的育龄妇女底数要清,及时检查对流出的育龄妇女寄回的普查证明。(必须是全国统一流动人口普查证明)。
&& 8、掌握好本乡(辖区单位、居委会)育龄妇女各种底数,做到底数清。并落实好普查、迎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 9、认真做好本乡镇(辖区单位、居委会)的各种统计汇总报表,上报区计生局,每季普查要按省WIS系统要求,打印普查帐,及时上传普查数据,确保数据真实。
&&& 第九条 区级人口与计划生育部门职责
&& 1.负责落实本辖区已婚育龄妇女月访视、季普查和避孕节育措施落实工作实施细则。
&& 2、指导、督促、各乡(镇)办事处及所辖单位的月访视、季普查工作。
&& 3、掌握本辖区的普查进度并按时汇总上报。
&& 4、及时解决普查中存在的问题。
&& 5、组织好普查工作的检查验收,执行普查过错责任追究制,负责落实奖惩,确保普查质量。
&& 6、严格落实避孕节育措施,提高长效措施落实率、及时率、有效率和外孕补救率。
 7、按时将育龄妇女信息通过WIS系统上报市人口计生委。
&&& 第十条 相关部门职责
&&&& 人事部门:要积极配合街道办事处的计划生育工作,并提供育龄妇女的相关资料和数据,督促己婚育龄妇女按时参加普查。
&&& 纪检监察部门:加强对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执法工作的督促、检查。及时受理违法施政和干扰破坏计划生育工作等案件。
&&& 工商部门:会同计生部门做好经商及从业流动人口己婚育龄妇女的季普查工作。协助计生部门做好经商及从业人员的计生管理工作。建立计划生育台帐,掌握其生、孕、节育情况,定时向计生局流动人口办公室上报有关数据。
&&& 卫生部门:积极配合抓好计划生育工作,全区医疗单位接收孕妇要查验生育证明(一孩登记卡,二孩生育证),查验率达到100%,无生育证明者,要及时与计生部门取得联系。
&           &&&&&
  第十一条 月访视每月进行一次,访视率要达到100%
&&&&& 月访视记录由村(居)委会、辖区单位已婚育龄妇女小组长填写,村(居)委会、辖区单位专职干部要每月检查记录情况,乡(镇)办事处计生办要每月抽查记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月访视记录由村、(居)委会、辖区单位统一保存,保存期2年。
&月访视主要是掌握以下已婚育龄妇女的出生、现孕、避孕节育措施、新婚、死亡及其他情况。
6<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5.5 mso-bidi-font-size: 10.0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
第十二条 按规定组织普查,普查率100%
&&&& 1.普查的次数和时间安排。农村居民中的已婚育龄妇女每年普查4次,在3、5、8、11月份进行(因特殊情况不能在规定月份进行的,可适当调整,但必须向区人口计生局报告,并及时上报普查情况)。居住在村的国家工作人员和企业下岗职工中的已婚育龄妇女每年普查两次,在5月、11月份随村进行。城镇无业居民、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和特殊人群(下岗、待业、休长病假、停薪留职、内退、企业放长假、长假外派、辞职、辞退和失业等)中的已婚育龄妇女每年普查两次,4月、9月份在区技术服务站进行。区属单位中国家工作人员和国营企业职工中的已婚育龄妇女每年普查一次,在6月份集中在区技术服务站进行,流动人口中的已婚育龄妇女实行双向管理,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
&&& 2.普查内容和对象。普查主要检查以下已婚育龄妇女的避孕节育措施落实及怀孕情况。(1)第一季度的普查对象为已婚至49周岁的全部育龄妇女。(2)第二、三、四季度的普查对象为新婚无孩、一孩四十五周岁以下、二孩以上四十周岁以下未采取结扎措施的已婚育龄妇女。(3)对流出的已婚育龄妇女,必须按规定寄回流入地乡级以上计生部门出具的全国统一格式的《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要做好相关登记,并加强返乡后的访视工作。
&&& 第十三条& 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的指标要求。(1)已婚育龄妇女综合避孕率达到85%以上,当年出生长效节育措施落实率达到88%以上;已婚育龄妇女落实避孕节育措施及时率100%。(2)育龄夫妻应当自觉落实安全、有效、适宜的计划生育避孕措施,对政策内生育的夫妻要在100天内首选长效避孕节育措施。(3)已生育子女的育龄妇女除禁忌症(区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认定)外,必须按规定及时到区技术服务站,接受技术人员指导,落实长效避孕节育措施。(4)政策外生育二孩及以上的育龄夫妻,按照冀〔2003〕4号文件的有关规定育龄夫妻一方必须落实结扎措施。
&           第五章 程序方式
&  第十四条& 普查方法:B超检查。
&&& 第十五条 普查程序:
&&& 1.确定普查对象,打印普查帐。每次普查前,由微机统计员从WIS系统数据库中调出需要普查的育龄妇女姓名、育龄妇女出生年月、丈夫姓名、现有子女数、最小孩子出生时间、当前措施情况,添加本次普查情况、普查处理结果、普查人签名和备注等栏目,打印生成《普查帐》。
&&& 2.核定普查对象。每次普查前,乡级计生办负责组织村(居)计划生育专干、小组长一起核对普查帐,查找漏管、错统人员,由微机统计员修正WIS系统信息。
&&& 3.发放《普查通知书》。乡级计生办要提前将普查工作安排通知被查单位,并下发《普查通知书》,明确普查的时间、地点、要求、所需证件和不按时普查的处罚规定。被查单位必须于普查前3天将《普查通知书》发给普查对象,保证上站率。
&&& 4.组织普查对象上站普查。普查对象必须按通知要求携带身份证、结婚证等有效证件上站普查。
&&& 5.审核证件,填写《普查服务登记单》。普查对象上站后,由2名乡( 镇、办事处)工作人员专门负责核对普查对象身份(身份证、结婚证),严格把关,确保人、证相符。核对身份后,填写《普查服务登记单》,2名工作人员同时签名。
&&& 6.实地检查,记录结果。需2名技术人员在场,再次核对身份,采用B超查明孕情、避孕节育措施情况后,如实记录《普查服务登记单》,2名技术人员同时签名。
&&& 7.梳理汇总,校对信息。各乡镇技术人员负责做好《免费服务记录单》的填写和审核,并将《普查服务登记单》结果抄录到《普查帐》上,技术人员和统计人员负责WIS系统的录入工作,边服务,边录入。根据普查结果,修正WIS系统数据信息。
&&& 8.问题处理。对现场能做上环、补救的要现场解决,不能现场解决的,要告知普查对象应采取措施的时间、地点及注意事项。将有关情况及时报告,记录在案,限期处理。
&&&& 9.存档上报。普查结束后,乡(镇、办事处)计生办、自查单位要按区规定时间,将本次未上站人员名单、现孕(内孕、外孕)人员名单、应采取未采取长效措施人员名单等信息资料,汇总上报区人口计生局科技科。同时将本次《普查服务登记单》、《普查帐》整理存档,保存期2年。
&&&& 10.跟踪处理。乡(镇、办事处)计生办、自查单位对于漏查的育龄妇女,要指定专人安排专门时间,采取各种措施,跟踪核实,直到把生孕情况搞清楚,并落实节育措施为止。
&&&         第六章 经费保障
&   第十六条& 季普查和落实避孕节育措施所需经费,按照《河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实施细则》、冀育联字[2002]10号文件《关于印发〈关于向农村实行计划生育育龄夫妻免费提供避孕节育技术服务的意见〉的通知》和国家九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有关规定执行。区、乡(镇)、辖区单位要确保普查和避孕节育措施经费列入预算,经费按每位育龄妇女每例6元计算,提前拨付,足额落实,确保经费到位,并列入年终考核内容。
          第七章  考核评估
&  第十七条& 区人口计生局将月访视、季普查和避孕节育措施落实情况纳入责任目标考核内容。采用样本点已婚育龄妇女上站检查及跟踪检测、入户走访、普查生孕之和占全年出生比例的分析、半年普查外孕数与年终外生数对比分析、政策外生育个案分析和落实责任过错追究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估。
&&        第八章   奖励与责任追究
  第十八条 表彰奖励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对在月访视、季普查和落实避孕节育措施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区人口计划生育局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九条 实行责任过错追究制
  1.对季普查不认真,造成政策外出生的;对有意隐瞒普查真实情况的;非法为他人施行计划生育手术的;利用超声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为他人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或者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实施假节育手术、进行假医学鉴定、出具假计划生育证明的,按照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河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有关规定追究有关单位、领导及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 2.对月访视不认真,造成大月份政策外怀孕的育龄妇女小组长,进行批评教育,直至经济罚款,对外孕隐瞒不报造成政策外生育的,予以辞退。 
&&& 3.对核实普查对象身份工作不认真,导致普查对象上站冒名顶替蒙混过关,造成普查对象3个月以上外孕的,对有关责任人实行待岗停薪,直至外孕对象落实补救措施后,方可复岗发薪。
&&& 4.对技术人员不认真,对环情、孕情掌握不准,视情况给予批评教育或处分。对故意弄虚作假造成政策外生育的,对有关责任人实行待岗停薪,有违法所得的,没收非法所得,并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经济处罚;调离工作岗位。
&&& 5.对不按规定执行月访视、季普查制度,没有严格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的乡(镇)办事处、村(居)委会和辖区单位,按照《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四十条、《河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四十九条及第五十条有关规定,对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和直接负责人依法给予相应处分,取消单位当年评选先进的资格。
&&& 6.对不按照要求接受普查的已婚育龄妇女,按《河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五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由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给予警告,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二百元至五百元罚款,并责成当事人及时参加补查。
&&& 7.对不按照规定采取终止妊娠措施的已婚育龄妇女,按《河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五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由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给予警告,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一千元至二千元罚款,并责成当事人及时采取终止妊娠措施。
&&&&& 本工作细则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 二00七年三月十日
                         您当前位置:
为了本系统能够更好的为您服务,建议使用IE4.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Best View:800*600
版权所有:上海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信息中心
Copyright?2000 Shanghai Municipal Population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All Rights Reserved.21世纪中国健康传播展望
21世纪中国健康传播展望
健康传播作为一个被广泛认可的、独立的专业而出现只是近30年的事。然
而在30年间,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应用领域,健康传播研究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本文在简略回顾健康传播发展历程的基础
上,结合国内健康传播实际,着重阐述了新世纪健康传播的一些新特点,包括传播内容的更新、传播方式的更新、传播技术的更新和传播的专业化发展;并探讨了新
世纪健康传播的发展趋向和伦理学难题;分析了国内健康传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关键字:健康传播 中国 发展趋势 21世纪壹、 引言廿一世纪是充满希望的世纪,从二十世纪走来的人类社会在不断征服自然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向自身极限挑战。阿波罗登月计画的成功、高智慧电子电脑的广泛应用、人类基因组草图的问世,每一次无不是令人振奋的巨大进步。将目光投向健康领域,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路途上,人类同样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从“茹毛饮血”、“生死有命”发展到今日克隆技术的问世,人类有能力
复制自身,其间经历了无数阶段,然而最精彩的还是近一百年。1921年,卡介苗首次进行人体试种;1928年青霉素问世,开创了抗生素应用的新纪
元;1978年,人类社会彻底消灭天花;1997年,中国成功地消灭了脊髓灰质炎。生命显得越来越可贵,健康变得越来越重要。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健康水平,最敏感的指标是人均预期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根据联合国开发计画署公布的《两千年人类发展报告》显
示:发展中国家在过去的30年中,人均寿命增加了10岁——从1970年的55岁增加到1998年的65岁;婴儿死亡率从1970年的110‰下降到
1998年的64‰。1980年至1999年间,发展中国家体重不足儿童的比例从37%下降到27%;发育不良的儿童比例从47%下降到33%。以中国为例,1999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1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孕产妇死亡率从1990年的94.7/10万下降到1998
年的56.2/10万,住院分娩率1999年达到66.8%以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998年为42‰,比1991年下降了31.8‰。1999年全
国1岁儿童计画免疫接种率,卡介苗为97.8%,脊髓灰质炎为97.4%,百白破为97.8%,麻疹疫苗为97.5%。1“关注健康、维护健康”成为人类社会重要的主题之一。有人称廿一世纪“健康的世纪”,实不为过。人类对健康的渴望和追求也促进了健康传播的发
展,健康传播正是借着这股“时代的东风”而日益蓬勃起来。中国的健康传播相对西方而言起步较晚,特别是理论研究方面更为欠缺。面对充满希望的廿一世纪,中
国的健康传播学者重任在肩。贰、 关於健康传播的几个概念何谓“健康传播”(Health Communication),没有一个十分规范的定义。但“传播健康”却是人类在不自觉中一直从事的行为。
一种较为通行的看法是:健康传播运动(Health Communication Campaigns)是医学研究成果与大众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之间的
重要联结。健康传播是一种将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的健康知识,并通过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以降低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一个社区或国家生活质量和
健康水准为目的的行为。然而,这一界定并不全面。健康传播的研究议题是广泛的。它既包括以爱滋病预防为龙头的疾病预防(包括心脏病的预防、糖尿病的预防
等),还包括药物滥用预防、医患关系研究、计划生育、避免意外受孕、癌症的早期发现、戒烟等内容2。 所有这些议题的最终目的都是提高大众的健康水平、延
长人的预期寿命。按性质分,健康传播研究属於“专业传播研究”(Specialized Communication Research),与“普通传播研究”
(Gene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同属於广义的传播学研究。健康传播作为传播学一个独特的分支,既有传播学的共同特点,
又有特殊的要求。它要求从业者不仅具备新闻与传播方面的素质,而且要掌握公共健康、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和公共政策等方面的知识。只有如此才能在实践中
得心应手,获得传播的良好收效。健康传播研究的另一个特点是:田野调查被作为一种基本的研究设计加以运用。田野调查(Field Experiments)和焦点群体访谈
(Focus Group Interviewing)对健康传播而言特别适用,这是因为健康传播的基本目的在於促进健康,而不仅是解答某些健康疑问或进
行文本分析。因此,传统传播学研究中的内容分析、控制实验、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在健康传播研究中并不常用。健康传播学者在自身领域的研究过程中对传统传播学的研究也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社会销售学和娱乐——教育策略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两个。所谓“社会
销售学”(SOCIAL MARKETING)是商业销售学中行为改变策略在健康传播领域的应用,用於“推销”健康、成人读写能力和其他服务,但不包括以
盈利为目的的各种销售(ROGERS,1994)3。社会销售学理论目前在健康传播领域非常流行,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健康计画。社会销售学最早的应
用是於70年代早期在发展中国家开展的计划生育运动。政府通过此种方法来促进安全套的使用和推广口服避孕药。在这一方面,中国可能是最好的例子。据《中国
21世纪人口与发展(白皮书)》显示,经过近30年的努力,中国人口的过快增长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由1970年的33.43‰
和25.83‰下降到1999年的15.23‰和8.77‰,总和生育率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进入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育龄妇女平均初婚年龄从
1970年的20.8岁提高到1998年的23.57岁,已婚育龄妇女综合避孕率达到83%。合理应用社会销售学方法的良好收效在此可见一斑。
相对於社会销售学,娱乐——教育策略对我们来说就要熟悉得多。所谓“娱乐——教育策略”(ENTERTAINMENT-EDUCATION 
STRATEGY)就是将计划生育、爱滋病预防等健康教育内容溶入娱乐资讯之中,通过诸如电视剧、流行歌曲等方式传播给大众。这一方式现在看来已是司空见
惯,但其最初的应用却是在健康传播领域。参、 健康传播研究的发展历程有关健康传播的起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的观点是:尽管传播学者将他们的知识和能力用於促进健康和疾病预防已有许多年了,但健康传播作为一
个被广泛认可的、独立的专业而出现还是近30年的事,地点在美国。有学者认为,1971年在美国开展的“斯坦福心脏病预防计画”(STANFORD 
HEART DISEASE PREVENTION PROGRAMSHDPP)应当被看作是健康传播开端的最重要的转捩点(EVERETT M. ROGERS,1994)。SHDPP是一次以心脏病学专家
DR.JACK FARQUAHAR和传播学者DR.NATHAN MACCOBY的联合为发端,借助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科研力量开展的,以社区为基础的健
康促进运动,并对其效果通过田野调查进行评估。4随着8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反毒品运动”的开展,“药物滥用预防计画”和“药物滥用效果研究”专案获得了大规模的财政支持,预防性健康促进方面
的研究兴趣不断增强。而80年代全球爱滋病的流行更是对以疾病预防为主的健康传播研究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为了适应健康传播快速发展的需要,部分高等院校
中的传播学院系开始着手培养这方面的专门人才。5讨论健康传播就不能不提到爱滋病预防,两者有着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爱滋病,英文缩写AIDS,中文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日,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首次报告了该疾病的存在。当时尚不知该对其如何命名,仅仅知道是一种新型的疾病。直到1982年9月,美
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才正式给予命名。爱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传播引起的疾病。当该病毒侵入机体後,将破坏机体的免疫能力,使感染
者变得极其虚弱,无法抵御各种微生物、寄生虫感染和肿瘤的侵袭,最终死於各种继发性疾病。爱滋病有其特殊的传播方式。因其主要存在於人的血液、***和唾液里,故输血、交叉静脉注射、性行为便成了最主要的传播方式。这使得爱滋病的传播
与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有了天然的联系。更为严重的是,成人感染了爱滋病病毒後并不马上发病,通常要经历一个潜伏期,短则数月,长则十余年。这些人从外表上
无法和正常人相区别,但他们可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将病毒传给他人。这使得爱滋病的传播变得不易察觉。对疾病的预防也显得更为棘手。因此有学者呼吁:爱滋病
预防的重点不是爱滋病患者,而是病毒感染者。即使将所有的病人都隔离起来,爱滋病照样会流行。由於独特的传播方式和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爱滋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年,美国共报告了71万多例爱滋病病毒感染者,仅
1998年7月—1999年6月,就新增4.7万多。作为爱滋病肆虐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南非全国总人口4200万的10%是爱滋病患者或病毒感染者,其中
孕妇所占比例高达22%,每天另有1500人受到感染,每年新增55万,全国每天死於爱滋病的人数达到200人6。根据联合国日公布的
最新统计报告,全世界感染爱滋病病毒的人数目前已达到3600万,比10年前联合国有关专家预期的数字高出50%以上。仅2000年一年,全世界就有
500多万人因各种原因感染爱滋病病毒。爱滋病流行带来的後果是极其严重的。由於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爱滋病患者最终必定走向死亡。更为严重的是,它所危及的对象主要是20—49岁的青壮
年,而这些人是社会最强壮的劳动力。他们的早亡必将对社会劳动力造成极大的损害。例如,在非洲的乌干达等一些爱滋病流行严重的地区,已出现劳动力急剧减
少、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下降的现象。其次,爱滋病病毒能够通过胎盘传播,育龄妇女感染病毒後可於怀孕是传给胎儿。据报导,泰国2%有生育能力的人口、
2.3%的孕妇感染了爱滋病病毒;印度2.5%的产前检查妇女爱滋病病毒检测阳性7。爱滋病不仅祸害当代人,还要将灾难延及後代。此外,爱滋病也使世界经
济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报告表明,在发达国家一个爱滋病患者的治疗费用通常在2—10万美元。自发现爱滋病後的10年里,各国为其付出
的直接费用就达2400亿美元。爱滋病问题已远远超出医学的范畴,而在更大程度上演变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正是由於爱滋病的传播与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疾病流行的速度如此之快以及造成的後果如此之严重,使得爱滋病预防成为健康传播最主
要的内容。健康传播研究的许多成果(无论是理论上的、还是实践上的)都与爱滋病预防有关。先前提及的社会销售学、娱乐—教育策略以及行为新闻学、公益广告
(PSAs)等在爱滋病预防中都有较广泛的应用,并从中汲取经验、以指导其他方面的健康传播研究。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1994年的一份统计表
明,约80%的健康科研基金与爱滋病有关,一大批健康传播学者被招募到与爱滋病预防相关的研究和行动计画中来。这是因为与其他疾病相比,爱滋病更能显示疾
病预防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健康传播研究正是在与爱滋病预防的互动中发展、壮大起来的。肆、 新世纪健康传播的特点近一百年的医学发现使人类的健康状况不断得到改善。青霉素的问世,拉开了抗生素应用的历史序幕;卡介苗人体试种的成功,遏制了传染性疾病的泛
滥。以往谈之色变的疾病如鼠疫、霍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结核病、伤寒不再是“死刑缓期执行”的代名词。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华老栓用人血馒头为儿子医治
“肺痨”(肺结核)的情景已成为历史的定格。人类健康的发展正大步迈向一个新的纪元。与此同时,健康传播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健康传播内容的更新&如果说20世纪初人类健康领域是生物医学的时代,一个又一个生物医学发现不断给人类社会带来健康的福音,甚至当代人类的健康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也要归功於生物医学研究成果的话,那麽今日的人类健康领域就应该是一个行为医学的时代。纵观20世纪,疾病的类型发生了变化。由20世纪初广泛传播的感染性、传染性疾病向20世纪末的行为性疾病转变。这些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与生活
方式和行为有关,如: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少动的生活方式以及吸毒、性乱等。根据1994年的统计,美国每年大约有两百万人因各种通过简单的个人生
活方式的改变就能预防的疾病而死亡8。大多数公共健康专家认为下一个促进健康和提高预期寿命的高峰的出现将有赖於个人和集体生活方式的改变。未来健康科学
的发展很可能来自社会和行为科学,而不是来自生物医学。以爱滋病为例,爱滋病是一种典型的行为性疾病。吸毒和性乱是爱滋病传播最主要的方式。据调查,泰国妓院里的妓女爱滋病病毒感染率达67.2%;
荷兰街头妓女爱滋病病毒感染率达50%。在80年代末期,阿根廷东北部静脉注射毒品者中爱滋病病毒感染率达47%;而在泰国曼谷,1987年静脉吸毒者中
爱滋病病毒感染率不到1%,仅一年时间,到1988年已高达40%。9我国的情况与此相似。1997年我国第一轮暗娼哨点监测中,监测了4224人,发现15例爱滋病病毒感染者;第二轮监测3709人,发现291
例感染者。近年来,吸毒人数在我国呈上升趋势。吸毒人群以中青年为主,80%是25岁以下的青少年。1994年以前,静脉吸毒感染爱滋病病毒仅限於云南
省,1999年已扩散到16个省,而且传播势头迅猛。新疆、广西、四川等地在静脉吸毒人群中开展爱滋病病毒感染情况监测,发现在近年内局部地区该人群感染
率已达到70%左右。10正是由於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与疾病传播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使得以行为改变和疾病预防为特徵的行为医学显得尤为重要。以此为契机,健康传播在内
容上实现了从“提供生物医学知识”到“促进行为改变”的重要转变,而且确实收到良好的效果。在美国,通过以“促进行为改变”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教育,不安全
静脉吸毒的比例由年的50%下降到年的5%;年又继续下降2%。与此同时,新增静脉吸毒人群爱滋
病病毒的感染率由年的13人/100人年下降至年的4—5人/100人年11。中国目前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肿
瘤、心脏病、脑血管意外都与行为因素密切相关。倡导肿瘤的自我检查和早期发现,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作息习惯以及适度的户外活动等对三大疾病的预防具有积极的
作用。健康传播将在这一领域中扮演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二、&健康传播方式的更新&传统的健康传播方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大众传媒的健康宣传,如:健康知识讲座、医学研究动态、专家学者访谈以及健康科普等;另一类是专业医疗机构里
医—患之间的健康知识传播。两者之间几乎是各自独立的,有时甚至相互排斥。前者体现的是大众传播的效果,後者体现的是人际传播的效果。
作为传播学中两种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各有优势。关於这方面的研究很多。传统理论认为面对面的人际交流渠道对行为改变更有效、
更重要。而Hornik则认为大众传媒渠道在教育公众方面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这种渠道也当然能有效地影响人们的健康行为。一项关於菲律宾在促进“疫苗接
种计画”(vaccination program)的过程中,大众传媒与人际交流何者的作用更显着的研究显示:大众传媒的作用更明显、更直接。自愿进行
疫苗接种的人数从先前的35%增加到51%。12关於美国大众传媒在爱滋病问题上的报导数量,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有一串非常有趣的资料。从1985年至1991年,大众传媒关於爱滋病
的报导数量分别为:篇,篇,篇,篇,篇,1990年
8364篇,篇13。两次高峰分别出现在1987年和1991年。与此相应,对预防爱滋病具有良好效果的安全套的销售情况也出现了戏
剧性的变化。Moran等作过一项关於年间美国安全套销售情况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这一段时期内安全套的销售有了实质性的增加。其中
主要发生在1986年至1987年之间,也就是媒体相关报导的高峰期,从24050万只猛增到28900万只。麦克库姆和肖(McCombs & Show, 1972)在研究大众传媒的传播效果时提出了议题设置(Agenda 
Setting)理论,是指这样一种假说:即“受众通过媒介不仅了解公众问题和其他事情,而且根据大众传媒对一个问题或者论题的强调,学习应该对它予以怎
样的重视。”14美国大众传媒关於爱滋病问题的报导和安全套销售数量变化的高度相关性,成为这一理论极好的注脚。但这还不够全面,传统的议题设置理论只是
强调了受众对某一事件重要性的认可,而没有提及行为改变。上述事例则清楚地表明大众传媒在改变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利用大众传媒进行以
行为改变为主要目的和内容的健康传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然而,大众传媒的议题设置效果不是万能的。就此,朱克(Zuker)认为:“议题设置效果是
否产生,议题的强制性接触(obtrusiveness)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15他将议题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强制性接触议题”,另一类为“非强制
性接触(unobtrusiveness)议题”。前者指公众能够直接亲身体验的议题,如失业、城市交通;後者则相反。在一个特定议题上,公众的直接经验
越少,他们为获取该方面的资讯就越是被迫依赖新闻媒体。换句话说,大众传媒对非强制性议题的议题设置效果更好。这也许能够作为大众传媒关於爱滋病预防的健
康传播在吸毒、性乱者等爱滋病病毒感染高危人群中收效甚微的最好解释。爱滋病对此类人群而言是“强制性接触议题”,其更多地受到周围人群的影响,而不是大
众传媒。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曾於年在得拉斯、丹佛、长岛、纽约和西雅图5座城市开展过一项名为“爱滋病社区示范工程”
(AIDS Community Demonstration Project ACDP)的健康运动。目标物件是所谓的“难接触(hard-to-
reach)爱滋病病毒感染高危人群”,目的是推广安全套的使用和注射器卫生(即,使用漂白剂清洗静脉吸毒者共用的注射器,以杀灭爱滋病病毒)。由於普通
大众传媒的健康教育对此类人群很难起作用,实验者采用了一种名为“行为新闻学”(Behavioral Journalism)的方法。将那些同一社区里
“行为符合健康要求”的居民,特别是那些原先有不良行为、经过短期健康宣传後经历了行为改变的“早期采纳者”(early adopters)选定为“同
群示范”(peel model),将他们行为改变的决定和改变过程编成小故事,通过电视纪录片或社区内有线电视新闻报导的形式提供给社区其他居民。结果
显示,“自我报告的行为改变”(self-reported behavior change)有显着的提高。16上述实验的特点在於方法的新颖性。听自己周围熟悉的人做健康宣传、特别是宣传切身体验,其实质类似於面对面的人际交流。而此种人际交流又借助了
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的作用,使其同时具备了两者的优势,令原先单一方式收效甚微的传播产生了良好的反应,也为未来健康传播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即,以社
区/或分群(後)受众为基础的集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特点为一体的新型传播方式。选择了新的传播方式,还只是第一步,如果没有科学的策略,同样是徒劳无功。根据Kim Witt的研究发现,在通过语言或非语言资讯/信号塑造人们的理解、信念和行为的过程中,有三个主要的影响因素:信息量的大小、资讯的组织方式和资讯在传播时的排序。17
首先,关於某一主题的信息量的大小直接影响人们对该主题的理解。健康传播者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向目标物件提供所有关於健康危害的资讯,因此传播者必须在开始工作之前明确哪些资讯对这次传播来说是最重要的、哪些是次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充分利用有限的资讯空间。第二,由於信息量的有限性,资讯如何构建就显得格外重要,并将最终影响目标物件的决策和行为。其重点放在对信心内容的描述和措词上。使用一个
词、而不使用另一个词,意味着强调了议题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例如:我们可以告诉一位病人胃癌手术後的5年平均生存率为20%,也可以告诉他
80%的胃癌患者在手术後5年内都会死去。两者的传播效果将会是不同的。第三,资讯以什麽顺序提供给目标物件也将对他们的理解和行为产生影响。在有些情况下,人们容易记住最先提供的资讯,而不容易记住放在後面的资
讯。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则相反。研究表明,当健康主题本身很重要或与目标物件相关时,首位效应(primacy effect)便起作用。也就是说,人们将
会记住开头提供的资讯,而忘掉末尾的资讯;当健康主题不太重要或与目标物件不相关时,就近效应(recency effect)便起作用。也就是说,在末
尾提供的资讯将比在开头提供的资讯更容易被记住。健康传播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从传播学、新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营销学等多种相关学科中汲取营养,以完善研究方法。健康传播学者提出并率先应用了社会销售学方法、娱乐—教育策略和行为新闻学等方法,为传播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三、&健康传播技术的更新&20世纪90年代是电子电脑风靡全球的时代。一度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全球资讯高速公路和国际互联网的普及更是将电脑的应用推广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健康传播自然位列其中。这无疑给健康传播学者提出了挑战。如何学会应用这些新媒介技术,利用其有效地为健康传播服务成为当务之急。让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新媒介技术所带来的重要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反过来将如何影响我们构建资讯。归纳起来有以下四个特徵:去整体化
(demassificatiom)、互动性(interactivity)、非同步性(asynchronicity)(Dutton, Rogers
 & Jun,1987)以及经济性和高效性。18所谓“去整体化”,也就是消费受众的分群化。消费者和目标受众将越来越希望被个体化对待,向他们提供那些专为他们选择的、符合他们特殊兴趣的资
讯,而不是不加选择的大众化资讯。这就要求健康传播者在进行传播之前做大量的社会调查,明确目标物件的分群,选择个性化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一对一”
式的资讯传递是健康传播的优选模式。互动性是互联网最显着的特点之一。它意味着目标受众将不满足於只是单纯地接收资讯,他们更需要反馈、需要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要求、需要与传播者对
话。这不仅有利於传播者为目标受众明确定位、提供个性化和人性化的传播服务,而且互动性本身就包含了人际传播的优点。一问一答、相互交流,将明显改善传播
的效果,特别是对特殊分群受众的特殊行为改变,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传统的大众传媒、特别是广播和电视,由於有着特定的播出时间,受众必须遵照传播者的安排、定时守候才能接收到资讯。而互联网的非同步性使得受众
可以随意选择自己合适的时间收听、收看资讯内容。而且潜在的好处是传播者可以同时发布许多条资讯,而不必像过去那样必须逐条发布。新媒介技术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经济性和高效性。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得“不出家门而知天下事”成为可能。正是由於互联网前所未有的广覆盖性,使得传播者只需花费与过去同样多的钱、甚至更少的钱就能将健康资讯传播得更远、更广,大大节省了开支。综上所述,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技术,在健康传播领域的应用具有极大的潜能。它兼具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特点,又有两者不具备的独特优势,
必将有利於健康传播发挥更好的效果。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新技术本身并不能提供所有的答案,也并非健康传播成功的灵丹妙药。重要的还是资讯内容本身以及传
播者如何能动地利用新技术,使其发挥最大潜能。四、&健康传播的专业化&西方学界关於学科的专业化曾有一个标准:1.有足够数量的从业者。2.从业者具有非常识性的专业知识和技能。3.受过专门的教育和训练。4.在专门的机构中工作。5.具有相应的职业伦理和职业规范。6.强调公共服务而非自我利益。健康传播从起源到现在有过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中80年代美国部分高等院校传播学院系着手培养健康传播的专门人才称得上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它标志着健康传播向“专业化”的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一方面,美国的健康传播界走在了前头。
“健康传播需要什麽样的专门人才,或者说高等院校应该为社会输送什麽样的专门人才”一直是个有争论的问题。1994年美国为此特地组成了一个由
各着名高校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组成的“课程委员会”讨论这一问题。经过激烈争论,大多数专家认为健康传播专门人才的培养应定位在硕士研究生阶段。也就是
说,受培训者必须首先是大学本科毕业生,然後在对他们进行包括新闻与传播、健康教育、公共健康、心理学、教育学、公共政策、城市规划、电子媒介技术等科目
在内的专业培训。合格後取得硕士学位证书,方可从事健康传播。19许多专家指出,具有健康或传播相关工作经验的人为首选物件。可以预见,这项致力於培养健康传播专门人才的研究生培养计画对促进社会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将有重要贡献。它保证了健康传播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
力,为科学、有效的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它使得健康传播的发展更趋专业化,为这一领域理论研究和实践突破提供了强大的助推器,成为健康传
播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健康传播专门人才将成为廿一世纪公共健康实践领域最活跃的力量。美国在这方面的率先努力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在美国的健康传播研究领域,还有另一个显着的特点值得我们关注。传播学领域早年许多重要的普通传播研究中心(Gene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Centers)在当今的传播研究领域不再扮演重要的角色。而诸如健康传播这类专业传播研究中心
(Specialize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Centers)则在今日的传播学领域显得生机勃勃。这类研究中心大多成立於过去的一、二十年中,依托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进行健康研究。当今美国在健康传播研究方面的着名高校主要有:斯坦福大学、
马里兰大学、密尼苏达大学、肯塔基大学、密执根州立大学、易默生学院、南佛罗里达大学。20每一所大学的研究中心都有一个或多个专家组开展各种科研专案。
这种科研专案通常是通过一个跨学科研究机构展开的。往往是传播学者与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健康教育者、公共健康学者以及医学专家等进行合作,共同研
究。在美国,这类跨学科研究机构中着名的有:肯塔基大学预防研究中心、南加州大学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研究院、斯坦福大学疾病预防研究中心、约翰·琥珀金大
学卫生与公共健康学院的传播计画/人口传播服务中心。21这些机构成为美国健康传播研究的中坚力量。分析目前中国高校的教育状况:在普通高校的传播学院系尚未单独列出“健康传播专业”一类;医学院校中从本科生阶段就开设有预防医学专业,但学习
的科目主要是普通医学(包括内、外、妇、儿科,五官科,传染病科,寄生虫学等)、流行病学、公共健康以及健康教育等医学健康类专业学科,缺乏传播学、新闻
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培训。毕业以後大多到卫生防疫部门任职,从事传染病、流行病、遗传病等的基础防治工作。此类从业人员的学科背景和从事
的工作内容与“专业化”领域的健康传播学者有相似之处,但不够全面。而最重要的是传播方式的差异,国内卫生防疫部门的健康传播人员缺乏与大众传媒的结合、缺乏深入细致的人际传播,而在更多的时候采取的是以居民小
区、居民委员会、街道委员会等为单位的组织传播方式。少有大规模的受众分群调查、健康传播效果调查以及方法学研究等方面的科研积累。总体上说,处於一种自
发的、而不是自觉的状态。廿一世纪中国健康传播如何向“专业化”的发展方向努力,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伍、 新世纪健康传播的发展趋向廿一世纪被称为“健康的世纪”,表明人们对健康的渴求,“追求健康、传播健康”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努力方向。集合社会力量、经济力量、政治力量、国际力量和学术力量的加入,即“社会化”的发展方向,将是廿一世纪健康传播发展的大势所趋。首先是社会力量的积极动员。健康传播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群众健康教育运动。没有群众的参与和回应,健康传播将成为一座空中楼阁。群众对健康传播效
果的反映可以表现在认知、态度和行为改变等多个方面,而唯有最终的行为改变才是健康传播的目的所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美国大众自觉购买安全套、从事
安全性行为就是很好的例证。根据国内的报导,每年“世界爱滋病日”前後都是媒体宣传爱滋病预防的高峰期,大众在此期间能接收到较多的相关报导。这为他们更
好地了解爱滋病、从事健康行为提供了机会。据《北京日报》称:去年12月1日之後的一周内,主动去北京朝阳区皮肤性病防治所要求做爱滋病病毒检测的人数激
增至平时的五六倍。22相关报导的题目《爱滋病日宣传余温犹存,HIV检测者猛增》也颇耐人寻味。自1999年9月,北京自动声讯台正式开通中国第一条
“生殖健康热线”之後,北京又开通了三条“爱滋病专用热线电话”,专门解答各类与爱滋病有关的问题,前去打电话谘询的人颇多。23如果说这些只反映了公众
对自身健康的关注,缺乏广泛的社会意义,那麽上海大学生们的创举就远远不是为了自己。据《新民晚报》报导,上海的几位元大学生于去年12月1日前夕创建了
中国第一家学生自办的“爱滋病健康教育网站”,主要面对青少年,从同龄人的角度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爱滋病知识的宣传。24群众对健康传播的积极回应,不仅
体现了传播的效果,而且能够发挥“二次传播”的作用,将传播效果引向深入。积极动员群众,重视群众的力量是健康传播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广泛开展民意测验是对群众进行健康教育和调查健康传播效果的一举两得的做法。民意测验首要的目的应该是提供资讯,而不是简单地要求受众在问卷上划
圈或打勾。因此,设计者在设计问卷时应充分留意问题所包含的信息量,通过资讯的传递发挥健康教育的作用。同时,民意测验也是进行传播效果调查的有效手段。
通过大量的民意测验,了解受众对健康传播内容和方式的反应,并进而明确受众分群,以指导今後的工作。
根据美国罗博公共意见研究中心(Roper Center For Public Opinion Research)搜集的资料显示:关於爱
滋病议题的全国性民意测验,从1987年1月至1992年7月间共有116次之多。分别为:1987年27次,1988年13次,1989年9
次,1990年24次,1991年36次,1992年截至7月份7次。除了极少数的例外,每次的样本数均超过1000人。民意测验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六个
方面:对爱滋病的关注和相关知识、关於爱滋病预防的行为改变、对爱滋病病毒检测的态度、对爱滋病患者的态度、关於爱滋病患者的权力以及爱滋病研究的基金问
题。25广泛性民意测验的开展情况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健康传播运动的发展态势。它除了具有上述群众性健康教育和传播效果调查的优点之外,同时还是动员社会力
量的共同参与、调动群众健康意识的有效途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社会知名人士的加盟是传播效果发挥的有力的催化剂。这里面包括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社会知名人士作为“公益大使”的形象出
现,传播健康理念。可以通过公益性宣传或广告的形式直接进行,如去年“世界爱滋病日”中国国家卫生部授予知名演员濮存析“预防爱滋病宣传员”的称号,印有
濮存析大幅照片和“预防爱滋病、男士责无旁贷”(去年世界爱滋病日宣传主题)文字的公益告示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收效甚佳。也可以通过流行歌曲、文艺演出
等形式间接进行,如去年12月1 日,世界流行乐坛新偶像瑞奇·马丁为MTV音乐电视台拍摄的28分钟的安全性教育宣传短片同时在美国、欧洲、亚洲、南美
洲及澳洲播出。26国内部分文娱界演员也于“爱滋病日”前夕在北京北展剧场举办“青春健康演唱会”,宣传爱滋病的预防。第二种情形,社会知名人士本身作为患者“现身说法”。最着名的是1991年美国洛杉矶湖人队的篮球超级明星“魔术师詹森”被宣布为爱滋病病毒检
测为阳性。“一石激起千层浪”,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的一项资料显示,美国大众传媒对爱滋病问题报导的最高峰就出现在1991年,为13209
篇。而其中大约一半(6038篇)出现在最後一个季度,即“詹森事件”公布之後。民意测验显示,大约60—70%的受访者认为这一事件(即詹森是因为性乱
而感染爱滋病病毒的)有助於他们采取安全的性行为、有助於他们与子女谈论爱滋病、或者限制性夥伴的数量。27可见“名人效应”在健康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尽
管有时的滋味不免苦涩。其次是经济力量的加入,作为健康传播研究的坚强後盾。没有经济支持,任何科学研究都是空谈,再美好的设想也只能付诸东流。美国拥有一批一流的健
康传播研究机构,这些跨学科研究机构的存在需要大量的资金。为此,美国联邦政府拨出了大量的款项。以爱滋病的防治为例,财年,联邦政府
不断增加开支,1995年67亿美元,1997年81亿,1999年上升到97亿,五年总共开支达406亿美元。28除了联邦基金组织对健康传播研究的资
助之外,还有一些有声望的私人基金组织也加入了资助健康传播研究的行列,诸如:洛克菲勒基金会、罗伯特·伍德·詹森基金会、考夫曼基金会、凯撒家庭基金会
等29。众多资金的投入有力的推动了美国健康传播研究的发展。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态度支持健康传播研究。同样以爱滋病为例,1987年中央财政设立了爱滋病防治专项经费,
随着疫情发展和防治工作的需要,逐年有所增加。年共投入130万美元,年共投入428万美元,加上各地各级政府的投
入,平均每年政府对爱滋病防治的投入约为156万美元。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爱滋病在我国的流行情况,中央财政在这方面已经作出了很大的努力。第三,充分估计政治因素对健康传播的影响。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986年美国《外科总医师关於爱滋病的报告》(Surgeon 
General’s Report on AIDs)一文的发表。这篇《报告》的发表是美国大众传媒关於爱滋病问题报导的重要转捩点。从1981年发现第
一例爱滋病患者到1986年《报告》的发表,当时的雷根政府“从未开展过合作性的爱滋病预防运动”、“从未讨论过爱滋病问题”。30於是,尽管6年间爱滋
病在美国不断蔓延,大众传媒却采取了“克制”的态度。直到日《报告》一文的发表,媒介的相关报导才有了实质性的改观。《报告》的作者
Dr .c .Everett Koop作为雷根政府的一员,自然体现了政府的态度。因此,《报告》的发表其实质是一种政治暗示。“记者们从Koop那里
得到了暗示”,“认为讨论爱滋病的流行及其社会政治性问题是合理的。”31政治因素对健康传播的影响还体现在相关政策的制定上。有了政策和法规,就有了行动的准则。健康传播实践推动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政府的相关政策又反过来指导新的健康传播实践。
在爱滋病的防治上,1987年5月,第40届世界卫生组织大会通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档:《全球爱滋病预防和控制规划》,动员和协调各国人民
向爱滋病开战。我国於1995年由国务院下发了《关於加强预防和控制爱滋病工作的意见》;於日由国务院下发了《中国预防与控制爱滋病中长
期规划()》,并提出加大爱滋病防治的工作力度。《规划》指出,我国爱滋病预防控制规划的总目标是建立综合性防治体系和全社会普及防治
知识。近期和远期防治工作目标是阻断爱滋病病毒经采供血途径传播、遏制经静脉吸毒传播的迅猛势头;到2010年将我国成人的爱滋病病毒感染数控制在全球较
低水平(如果继续保持成人感染率低於0.2%的全球低流行水平,按2010年我国人口计算,爱滋病病毒感染者总数控制在150万以下,是可能达到的最好目
标。)32第四,国际力量是健康传播研究必须借助的重要的支持力量。由於国际交往的增多,各国人民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交往日益频繁。原先局限在某一地区
的疾病在此种情况下较易造成全球性的流行,如历史上几次全球性的流感大流行就是惨痛的教训。爱滋病传播的全球化趋势也已然是不幸的现实。因此,对这类疾病
的预防单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开展国际性的交流与合作,才是有效的途径。此外,国际合作与交流还可以弥补单一国家在科研方面技术上和
资金上的不足,相互协作共同发展。因此,当今健康传播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变得日益频繁起来。近年来,中国和联合国人口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计
划生育联合会等国际机构以及有关国家的政府和民间组织在生殖保健、青少年教育、紧急避孕、男性参与计划生育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最後,源源不断的、强有力的学术力量的保证是健康传播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人才是任何学术和科研领域最重要的资源。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高级健康传播人才的培养,创建专门性科研机构,吸纳各相关学科专业人才的加入将是我国廿一世纪健康传播发展的重中之重。陆、 健康传播的伦理学难题Kin Witte在谈到健康传播行为的本质时,称健康传播是一种以“控制”(包括控制)目标物件的认知、信念和行为等)为特徵的行为。并声称
由於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和渴望,当传播内容涉及健康的时候,人们很难不受影响和控制。所以,“健康传播者在决定什麽是合适的健康资讯时担负着巨大的伦理责
任。”33由於传播、特别是大众媒体的传播具有强大的“议题设置”功能,因此媒体对事件一个方面的强调意味着对另一个方面的忽视和压制。媒体关於爱滋病问
题的传播历程就存在类似的问题。在媒体关於爱滋病问题的传播历程中,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走了一条相似的道路。一部国外早期的爱滋病宣传短片是这样开始的:画面很暗。重重的
敲门声打破寂静,出现了一座墓碑,碑前一束百合……整个片子沉重而恐怖,这种基调也是当年人们对待爱滋病的态度——爱滋病被认为是敲开人类健康大门的魔
鬼。34人们对爱滋病充满了恐惧,於是一系列带有歧视色彩的行为出现了。湖北武汉巴东县一家医院因为“不小心”收治了一名爱滋病患者,导致整个医院的病人
都跑光了,最後连医生也藉故不来上班,整座医院最後只剩下那位爱滋病患者一人。在我国北方的一座小城,一位援非的医生回国後被查出感染了爱滋病病毒。此
後,没有人再找他看病,只要他在医院的楼道里一走,几乎所有可以行动的人都落荒而逃,他最後不得不只身远离家乡。35这一切无疑与媒体在报导和宣传上的偏
颇有关——过分地强调了爱滋病可怕的一面,却忽视了爱滋病病毒本身抵抗力很弱,如果没有特殊的行为相互之间的传播其实并不是那麽容易的;过分的渲染了爱滋
病患者和不良生活方式的联系,却忽视了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其实是无辜的。B. F. Skinner在论述“健康传播过程中传播议题的伦理学筛选”这一问题
时说:我们拥有创造“美好生活”的必要的技术手段,但该由谁来决定什麽才是“美好的生活”或“健康的生活”?这是今天的健康传播研究者们所面临的一个关键
的伦理学问题。36我们将要为公众塑造怎样的认知、信念和行为方式呢?其次,是否为资讯来源保密在健康传播中也很重要。在国内媒体关於众多爱滋病患者的报导中,有一个名字始终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他就是宋鹏飞——中
国第一位被公开真实姓名的爱滋病患者。当年的宋鹏飞年仅16岁,在一次手术输血时不幸感染了爱滋病病毒。当患者与家属仍沉浸在痛苦中不知该如何面对未来的
时候,一家国家级新闻媒体“捷足先登”,将这一事件及宋鹏飞的真实姓名公布於众。也许当初媒体并无恶意,通过媒体的“渲染”也的确为宋鹏飞一家获得了一些
经济上的救助,但那是极其有限的。给宋鹏飞一家带来更多的是无穷无尽的烦恼和歧视。宋鹏飞“出名”後,乡里老百姓集体请愿,要把他们一家赶走。当地领导穿
着白大褂、戴着橡皮手套前来“慰问”,临走时把白大褂和橡皮手套扔在村口。宋鹏飞一家被迫迁往北京,住在一座危楼里。楼里原先的住户听说搬来一个爱滋病病
人,吓得“集体大逃亡”,危楼成了空楼。宋鹏飞一家对媒体充满了厌倦、甚至是仇视,他们决定将那家泄露其真实姓名的国家级新闻媒体告上法庭。37因此,
“对资讯来源保密”的重要性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显得格外突出。 除此之外,健康传播中的伦理学难题还包括如何确定“共同利益”、如何处理“共同利益”与“分众利益”的关系、对同性恋的看法、对堕胎的看法以及对
安乐死的看法等。为取得更好的传播收效,健康传播学者自觉地提高自身的伦理学水平、开展相关的研究、创建一套较完整的职业伦理和规范将是廿一世纪健康传播
研究的又一项重要内容。
柒、 国内健康传播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据《中华人民共和国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1999年岁末全国总人口125909万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
湾省),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其中,城镇人口38892万人,占30.9%;乡村人口87017万人,占69.1%。0—14岁人口比重为
25.4%,15—64岁人口比重为67.7%,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6.9%,老年人口达到8687万人。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健康状况在近30年得到了巨大改善。卫生事业不断进步。1999年岁末全国共有卫生机构(含诊
所)31万个,床位316万张,卫生技术人员446万人。全国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5900个,卫生技术人员22万人。妇幼保健机构2630个,卫生技
术人员7.3万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数占总村数的90%,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33万人。这里罗列的不只是一些枯燥的资料,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的人口结构和医疗保健事业的分布框架。全国有将近70%的人口在农村,而乡村医生和卫生员
在全国卫生技术人员中所占的比例还不到30%。农村是健康传播极其贫乏的地区。在这些资料中没有列出东、西部人口和医疗保健机构分布情况的比较。但根据常
识可以推断这种分布也是失衡的。西部人口较少,医疗保健事业相对薄弱,使得西部成为健康传播易被忽视的地区。中国目前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健康传播领
域的“西部开发”也应迎头赶上。作为健康传播第一内容的爱滋病预防,我国目前的形势也相当严峻。截至2000年9月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报告爱滋病病毒感染者
20711例,其中病人741例,死亡397例。感染者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男女比例约为5.2:1;静注毒品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径,经静注毒品感染爱滋病
病毒的人数占报告总数的72.1%。2000年的爱滋病病毒感染报告人数比1999年同期增加了37.3%。据专家估计,我国的爱滋病病毒感染实际人数已
超过50万人。38针对爱滋病在我国日益蔓延的趋势,一项旨在“普及爱滋病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全民健康教育运动已拉开帷幕。在我国,爱滋病的高发人群是年
轻人,其中20—29岁占56.9%。因此,在各级院校中进行爱滋病预防的宣传就显得格外重要。《中国预防与控制爱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
2010)》明确指出:各类高等和中等学校要将预防爱滋病、性病知识列为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此外,各省、市、地方也都开展了相应的健康教育运动。山
东省已於去年年初启动了“爱滋病全民培训计画”。按照这项计画,首先培训全省17个地市级5大企业的流行病科科长,然後按照全省防疫系统、医务人员、大中
专院校、普通人群的顺序进行逐级培训,在此基础上,再由城市向农村延伸,以期到2005年全省爱滋病预防知识的知晓率达到80%。39据报导,四川省成都
市也於去年年底出台了《成都市爱滋病性病管理规定》,成为我国西南地区首个为防治管理性病、爱滋病立法的城市。40捌、 结语经过近30年的奋斗,尽管我国的健康传播从业人员在这一领域始终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我国健康传播研究的整体水平与国
际上的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这对我国的健康传播学者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的特殊国情,开创一条
有中国特色的健康传播发展之路。参考文献:人民网 (日),&爱滋病—世纪之交再发警报&,文中引用条目:6,28《三联生活周刊》(日),&爱滋病被妖魔化& ,文中引用条目:34《三联生活周刊》(日),&爱滋病——无处容身的是病人而非病毒&,文中引用条目:37王礼康主编(1999),《爱滋病与性健康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 文中引用条目:7,9,10,11,32,35邓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着,《大众传播通论》, 文中引用条目:14《中国21世纪人口与发展(白皮书)》,文中引用条目:1中新社(日),&山东启动“爱滋病全民培训计画”&, 文中引用条目:39中新社(日),&瑞奇—马丁为“世界爱滋病日”推出宣传片& ,文中引用条目:26沃纳·赛佛林 / 小詹姆斯·坦卡德着(2000),《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 文中引用条目:15
《新民晚报》(日),&爱滋病健康教育网站日前开通&,文中引用条目:24新华网(日),&专家估计我国爱滋病实际感染者已超过50万&,文中引用条目:38激动网(日),&管理爱滋病性病成都有了新法&,文中引用条目:40Alfred McAlister, Wayne Johnson & Carolyn Guenther-Grey etc.
(2000):Behavioral Journalism for HIV Prevention. /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Vol 77(1):143—159, spring 2000, cited 
number:16Edward Maibach, Roxanne L. Parrott, David M. Long & Charles T. 
Salmon.(1994):Competencies for The Health Communication Specialist of 
The 21ST Century. /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Vol 38(2): 315—
360,cited number: 19Everett M. Rogers (1994):The Field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Today. /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Vol 38(2): 208—214,cited number: 2, 3, 
4, 5, 20, 21, 29Fred Kroger (1994):Toward A Healthy Public. /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Vol 38(2):215—223,cited number: 8Health Communication on The Internet (1998). / 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January—March,1998,cited number: 18Kim Witt (1994):The Manipulative Nature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Research. /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Vol 38(2): 285—293,cited 
number: 17,33,36McDivitt.J.A., Zimicki.S., & Hornik.R.C.(1997):Explaining The 
Impact of A Communication Campaign to Chang Vaccination Knowledge and 
Coverage in The Philippines. / Health Communication, Vol 9(2): 95—
118,cited number: 12Theresa F. Rogers, Eleanor Singer & Jennifer Imperio(1993):The Polls: Poll TrendsAIDS—An Update. /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Vol 57: 92—114,cited number: 13,25,27William P. Cassidy (2000):The Politicizing of AIDS. /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 Vol 21(1): 26—39,winter 2000,cited number: 30,31Chinese Health Communication in 21ST Century Although the field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began to be recognized as
 a specialized subject only about 30 years ago,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searches in this field have gained substantial achievements,
 which also lead to some new trends of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brief 
review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and in view
 of its present situatio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some new features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in China, including its renewal of the content, the
 method, the technology and the specialization. Besides, the article 
also probes into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the health communication, 
as well as some difficult ethical problems, and analyz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health communication faced with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
Keywords:health communication, China, tendency, 21ST(文章来源:中華傳播學會2001香港年會)
送道具给圈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已婚育龄妇女登记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