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部血管穿刺,因穿刺频繁,对血管穿刺壁有影响吗...

我的更多文章
同时转发到微博2013麻醉新进展: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国际循证建议解读 - 超声专版 - 新青年麻醉论坛-麻醉医生的网络家园! -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2013麻醉新进展: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国际循证建议解读
胡宝吉薄禄龙李金宝邓小明上海长海医院麻醉科血管穿刺置管是一项临床基本技能,操作的成功率取决于患者解剖结构、合并症及操作者水平等。随着可视化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超声技术在临床麻醉、重症医学中的使用,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的临床应用日趋增多,超声被誉为现代医生的“第三只眼睛”。为进一步规范该技术应用,2012年, Intensive Care Medicine杂志发表了《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的国际循证建议》,对发表于1985年至2010年间检索到的229篇英文文献,通过循证医学方法予以评价,根据研究设计、结果一致性及证据直接性,进一步规范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国际循证建议》的制定专家组由17位成员组成,专家组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世界血管穿刺大会 日)和罗马(WINFOCUS国际大会暨GAVeCeLT会议 日)讨论并制定该建议。专家在每次会议前先起草规范,作为随后讨论的和评估的基础。每一项建议的制定均由专家按照证据等级进行投票确定。本文对该指南予以解读。一、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的规范定义超声引导置管(Ultrasound-guided cannulation)被定义为在针穿刺皮肤之前用超声扫描来确定针的存在及其位置,然后进行即时的超声引导的血管穿刺过程。超声协助置管(Ultrasound-assisted cannulation)是指,在没有超声即时引导的情况下,用针穿刺之前,用超声扫描来确定目标血管的存在及其位置。超声血管内定位(Ultrasound verification of intravascular placement)这是用超声成像描述来确定导引钢丝和导管在目标血管内的正确位置。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超声能够检测到导引钢丝和/或导管的错误位置。超声引导中心静脉置管(Ultrasound-guided central venous cannulation)期望中心静脉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的下部或上腔静脉与心房交界处。对于某一个特定的患者用超声引导的中心静脉置管,没有特定的推荐其具体的位置。常用静脉置管通路有颈内静脉,腋静脉,头臂干,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外周上肢血管如贵要静脉、头静脉、肱静脉也会被用到。动脉易于用超声检测在于其搏动和低压缩性。超声辅助动脉置管(Ultrasound-guided arterial acess)被定义为通过超声动脉成像来确定其位置与通畅性,然后在无即时针引导下进行动脉置管。血管穿刺并发症(Complications of vascular access)是指血管置管主要并发症包括误入动脉或静脉穿刺,出血,气胸,气道压迫和神经损伤。这些并发症可在超声引导下得到显著降低。穿刺针定位(Needle orientation)包括穿刺针平面内定位和穿刺针平面外定位,其中穿刺针平面内的定位是指在超声扫描范围的平面内拥有穿刺的完整路径。穿刺针的平面外定位是指穿刺针仅仅一部分在超声成像的范围内可见,其它部分均在平面之外。超声血管成像(Ultrasound vascular imaging)包括横向血管成像和纵向血管成像,横向血管成像就是用超声扫描血管的短轴。纵向血管成像就是用超声扫描血管的长轴。超声评估血管(Ultrasound assessment of vessels)是指用超声评估目标血管即超声扫描所有临床相关血管穿刺点以在置管前确定最佳的位置。这种对目标血管的临床处理还可以评估血管的大小,深度,通畅性,气道塌陷与否和邻近重要结构。二、超声设备的推荐建议超声血管成像的临床优势在于,它能在穿刺前显示拟穿刺血管及周围结构。有证据显示,新型超声技术、方法和穿刺针,可降低血管穿刺的并发症。超声成像能确认中心静脉导管尖端的正确位置。尽管多数研究集中于颈内静脉置管,新近研究提示超声成像亦有助于提高股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降低主要并发症。超声设备的推荐建议参见表1。需要切记的是,超声探头和血管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可以定义横向或纵向血管成像。在超声影像下,穿刺针成像被认为是穿刺针长轴与超声波束平面的位置关系,而确定为平面内和平面外。因此,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会存在下述可能:平面内穿刺针与血管垂直或平行、平面外穿刺针与血管垂直或平行。当血管位于横轴时,穿刺必然位于平面外。同理,穿刺平面内的血管时通常见到的是血管的长轴。经验丰富的操作者可能会联合应用这些技术,把穿刺针保留在平面内而调节血管成像倾斜的角度,来寻求一种非常具有挑战性而又最优化的穿刺路径。尽管有些操作者应用平面外横向成像,但是这不可能每次都正确,因为在横轴的平面内进行穿刺,颈内静脉有可能会被刺破。静脉穿刺以往多采用体表标志定位技术,使用超声成像时可能并不需要单独进行解剖标志定位。在影像学上,骨骼、肌腱为高回声结构,呈现为“亮”图像,脂肪、血管为低回声结构,表现为“暗”图像,参见图1、2。此外,超声引导下穿刺还可以提高经上肢外周静脉中心置管(PICC)成功率(图3)。高频探头适用于表浅血管,因其具有更高的图像分辨率,可分辨清楚相邻的神经和小动脉分支。高频探头也是新生儿和幼儿中心静脉置管的较理想选择。低频探头主要用于包括肥胖患者在内的较深目标血管的成像。此外,多普勒成像作为高级的超声技术,并不能显著提高血管穿刺的成功率。
图1 从患者头部的上方观察经过右颈部血管的横断面影像。颈动脉(C)与右颈内静脉(RIJ)相邻。高分辨率超声和可视穿刺针,可有效分辨此类平行结构。椎动脉(VA)后方的动脉是甲状腺颈干(锁骨下动脉的主要分支)
图2 从患者右侧观察腋窝内血管的横断面。该区域深度为4cm。腋静脉(AV)紧靠腋动脉(AA),胸壁和胸膜(PL)在其下方。腋动脉的重要分支胸肩峰干(TAT)屈曲跨越腋静脉。臂丛神经(BP)通常紧靠腋动脉。高分辨率的超声和可视穿刺针可有效避免错误的穿刺。
图3 从下向上观察患者右上肢肘部弯曲与腋窝中点位置的横断面影像。该区域深度为2.7cm,肱动脉(BA)与被部分压缩的贵要静脉(BV)(小箭头所示静脉)和神经丛(大箭头)伴随。高分辨率的超声和可视穿刺针有助于准确定位。
三、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在新生儿和儿童中的应用在儿科应用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的临床经验晚于成人。超声引导下静脉穿刺,可降低穿刺失败率(总次数和首次尝试),提高穿刺速度和减少操作相关并发症。然而,对于新生儿和儿童行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相对于成年人,需要更多的训练时间和经验积累。新生儿及儿童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的推荐建议参见表2。新生儿颈内静脉穿刺具有挑战性,截至目前尚无大样本研究证实超声引导下穿刺的优越性。因此,该指南未对新生儿颈内静脉穿刺的超声引导给予推荐建议,但专家组认为在常规和困难情况下利用超声引导穿刺是有益的。新生儿及儿童行中心静脉置管是一项精细又存在潜在风险的过程。建议在操作后迅速使用超声设备探测可能危及生命的潜在并发症。大多数情况下,超声可对锁骨下静脉直至头臂静脉成像。纵向观察上述血管,需要清晰观察到穿刺针尖和针身。超声引导下锁骨下静脉穿刺,必须对血管和锁骨建立更长的视角,操作者需要处理锁骨声影。在短距离盲穿过程中,必须要严格对齐针身与针尖。在小儿和新生儿中,尤其要注意观察臂丛并对其保护。新生儿股静脉较难使用超声探测。相较于颈部组织,腹股沟区域的回声要弱很多。行股静脉穿刺时,需在股动脉水平接近腹股沟韧带的区域进针。不过,按压下腹部有利于股静脉穿刺。若血管仍未见充盈,应怀疑髂静脉血栓形成可能。新生儿和儿童常需要外周静脉置管。当表浅静脉难以寻及,穿刺或预计穿刺困难时,就应考虑使用超声引导下非表浅血管的穿刺置管。用超声探测表浅血管时,可能因探头压迫血管而使成像困难。此外,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要求手臂血管直径至少3mm。新生儿和儿童外周动脉细薄,推荐对此类患者常规使用超声引导下动脉置管。
四、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在成人中的应用大量临床证据表明,超声引导下静脉穿刺能降低穿刺即刻并发症,提高穿刺速度,降低穿刺相关成本。目前,大多临床随机试验集中于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与股静脉穿刺。随着临床经验积累,全身静脉通路网络均可使用超声引导下穿刺,参见表3。该建议不鼓励应用外科切开皮肤表层对血管穿刺置管的做法,原因是该方法效率偏低,且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对需频繁接受血管穿刺的患者,穿刺部位发生血栓几率大幅增加。若多普勒超声显示不可压缩、充血静脉丛或逆向血流时,说明存在中心静脉阻塞可能,此时导丝或导管尖端很难确保位于上腔静脉或右心房的位置。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作为中心静脉穿刺的替代方式,存在着定位失败可能性高、患者舒适度低和晚期并发症高发的缺陷。上述问题主要与上臂表浅静脉的可用性差,无法预测上臂静脉粗细和走向及肘部分支有关。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的引入,大幅改观了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即便肘部表浅静脉不明显,仍可通过超声引导行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超声引导下动脉穿刺的研究仍然较少。现有meta分析和专家共识表明,与传统标准体表定位穿刺相比,超声引导下桡动脉、尺动脉、肱动脉和股动脉的穿刺置管更容易快捷。因此,该建议推荐对外周动脉穿刺时常规使用超声引导。此外,若不使用超声引导,不推荐在多个体表定位点反复尝试血管穿刺。超声可即刻明确血管穿刺后潜在并发症,其优势在于床旁操作,简单易学。经胸超声心动图,尤其是进行对比增强时,是探测导管尖端是否在右心房的有效方法。其缺点是,当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时无法获得准确信息,需使用与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不同的探头,需要注射回声造影剂,操作者可能需要特殊培训。五、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相关并发症的预防无菌技术是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基础。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推荐在导管置入过程中,应采用最大无菌屏障措施。使用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过程中,各项无菌措施应确保有条不紊的进行,包括对探头和电缆的无菌包裹,使用无菌凝胶,参见表4。超声引导可能通过降低穿刺皮肤的次数与时间,降低中心静脉穿刺细菌污染的风险,降低穿刺区域血肿和静脉血栓形成风险。此外,与传统的体表定位法相比,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方法在降低感染风险中具有明显优势。导管相关的血栓形成因素包括由于穿刺针引起的血管壁损伤,导管置入引起的血流淤滞或闭塞,导管尖端的位置,导管的材质及注射入血管内药物的性质。无论血管是部分还是全部阻塞,超声可探测到狭窄血管中的血栓。应用超声引导血管穿刺可降低血管壁损伤,有助于选择合适直径的拟穿刺血管部位。六、总结与之前出版的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的指南相比,本建议具有很多不同。本建议通过规范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所有术语,对包括新生儿与儿童血管穿刺给予了建议。不过,为进一步规范超声在血管穿刺中的应用,应进一步加强相关教育、培训和认证工作。总之,从现有研究及专家组建议来看,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因安全性与效率高等特点,应推荐用作任一血管穿刺置管操作。参考文献1.
McGee DC, Gould MK (2003) Preventing complications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N Engl J Med 348:.
Leung J, Duffy M, Finckh A (2006) Real-time ultrasonographically-guided internal jugular vein catheterization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increases success rates and reduces complications: a randomized, prospective study. AnnEmMed 48:540–5473.
Karakitsos D, Labropoulos N, De Groot E, Patrianakos AP, Kouraklis G, Poularas J (2006) Real-time ultrasound-guided catheterisation of the internal jugular vein: a prospective comparison with the landmark technique in critical care patients. Crit Care 10:R1624.
Pittiruti M, Hamilton H, Biffi R, MacFie J, Pertkiewicz M (2009) ESPEN guidelines on parenteral nutrition: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access, care, diagnosis and therapy of complications). Clinical Nutrition 28:365–3775.
Troianos C, Hartman G, Glas K, Skubas N, Eberhart R, Walker J, Reeves S (2011) Guidelines for performing ultrasound guided vascular cannulation: recommendation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Echocardiography and the 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Anesthesiologists. J Am Soc Echocardiogr 24:.
Guyatt M, Oxman AD, Shunemann HJ, Tugwell P, Knotterus A (2011) GRADE guidelines: a new series of articles in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pidemiology. J Clin Epidemiol 64:380–3827.
Kumar A, Chuan A (2009) Ultrasound guided vascular access: efficacy and safety. Best Pract Res Clin Anesthes 23:299–3118.
Phelan M, Hagerty D (2009) The oblique view: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for ultrasound-guided central line placement. J Emerg Med 37:403–4089.
Venkatesan K (2010) Echo-enhanced needles for short-axis ultrasound-guided vascular access. Int J Emerg Med 10:20510.
Lamperti M, Caldiroli D, Cortellazzi P, Vailati D, Pedicelli A, Tosi F, Piastra M, Pietrini D (2008) Safety and efficacy of ultrasound assistance during internal jugular vein cannulation in neurosurgical infants. Intensive Care Med 34:.
Serafimidis K, Sakorafas G, Konstantoudakis G, Petropoulou K, Giannopoulos G, Danias N, Peros G, Safioleas M (2009) Ultrasound-guided catheterization of the internal jugular vein i comparison with the classical anatomic landmark technique: a prospective study. Int J Surg 7:526–52812.
Blaivas M, Adhikari S (2009) An unseen danger: frequency of posterior vessel wall penetration by needles during attempts to place internal jugular vein central catheters using ultrasound guidance. Crit Care Med 37:.
Breschan C, Platzer M, Jost R, Stettner H, Beyer AS, Feigl G, Likar R (2011) Consecutive, prospective case series of a new method for ultrasound-guided supraclavicular approach to the brachiocephalic vein in children. Br J Anaesth 106:732–73714.
Fragou M, Gravvanis A, Dimitriou V, Papalois A, Kouraklis G, Karabinis A, Saranteas T, Poularas J, Papanikolaou J, Davlouros P, Labropoulos N, Karakitsos D (2011) Real-time ultrasound-guided subclavian vein cannulation versus the landmark method in critical care patients: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Crit Care Med 39:.
Dowling M, Jlala H, Hardman J, Bedforth N (2011) 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guid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placament. Anesth Analg 112:378–38116.
Stone M, Moon C, Sutijono D, Blaivas M (2010) Needle tip visualization during ultrasound-guided vascular access: short-axis vs long-axis approach. Am J Emerg Med 28:343–34717.
Detaille T, Pirotte T, Veyckemans F (2010) Vascular access in the neonate. Best Pract Res Clin Anaesthesiol 24:403–41818.
Breschan C, Platzer M, Jost R, Stettner H, Likar R (2010) Size of internal jugular versus subclavian vein in small infants: an observational, anatomical evaluation with ultrasound. Br J Anaesth 105:179–18419.
Rhondali O, Attof R, Combet S (2011) Ultrasound-guided subclavian vein cannulation in infants: supraclavicular approach. Paediatr Anaesth 21:.
O’Grady NP, Alexander M, Burns LA, Dellinger EP, Garland J, Heard SO, Lipsett PA, Masur H, Mermel LA, Pearson ML, Raad II, Randolph AG, Rupp ME, Saint S, Healthcare Infection Control Practices Advisory Committee (2011)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intravascular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 Am J Infect Control 39:S1–3421.
Serafimidis K, Sakorafas G, Konstantoudakis G, Petropoulou K, Giannopoulos G, Danias N, Peros G, Safioleas M (2009) Ultrasound-guided catheterization of the internal jugular vein i comparison with the classical anatomic landmark technique: a prospective study. Int J Surg 7:526–52822.
Shiloh A, Savel E, Paulin L (2011) Ultrasound-guided catheterization of the radial arter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Chest 139:524–52923.
Vezzani A, Brusasco C, Palermo S, Launo C, Mergoni M, Corradi F (2010) Ultrasound localization of central vein catheter and detection of postprocedural pneumothorax: an alternative to chest radiography. Crit Care Med 38:533–53824.
Lee AC, Thompson C, Frank J, Beecker J, Yeung M, Woo MY, Cardinal P (2009) Effectiveness of a novel training program for emergency medicine residents in ultrasound-guided insertion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CJEM 11:343–34825.
Barsuk JH, McGaghie WC, Cohen ER (2009) Simulation-based mastery learning program reduces complications during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insertion in a med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Crit Care Med 37:.
Farahmand S, Farnia M, Shahriaran S, Khashayar P (2011) The accuracy of limited B-mode compression technique in diagnosing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lower extremities. Am J Emerg Med 29:687–690Nifong TP, Mc Devitt TJ (2011) The effect of catheter to vein ratio on blood flow rates in a simulated model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hest 140:48–53
  本文摘录自邓小明等主编的《麻醉学新进展(2013)》,由长海医院麻醉科授权分享,欢迎大家讨论交流。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麻醉学新进展(2013)》
一个人的流浪
感谢分享!要是有全书的电子版就更好了!
很棒的,谢谢分享。
好好好好,学习了。
meta 分析好难啊
学习中,很好,很实用。
他们都是我进修是的老师,此项操作我也正在学习中。
非常好的文章,收藏
:) 回复 1# 论坛助手
太棒了,谢谢!
查看完整版本:您的位置: &
多向选择血管对低出生体重儿PICC穿刺成功率的影响
摘 要:静脉通道是低出生体重儿的生命线,应用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进行静脉输液,可有效保护外周血管、减少反复外周血管穿刺带给患儿的疼痛刺激。通常,低出生体重儿PICC穿刺血管以肘部贵要静脉、头静脉和肘正中静脉为主。
优质期刊推荐静脉穿刺后拔针避免血管损伤的研究概述--《华南国防医学杂志》1999年04期
静脉穿刺后拔针避免血管损伤的研究概述
【摘要】:正 静脉穿刺后拔针致血管损伤不利于再穿刺,对需要长期静脉给药造成穿刺困难,增加了病人痛苦,加重了病人的心理负担。故护理同仁们对静脉穿刺后拔针如何保护血管及有效止血进行了多种方法的探讨,对拔针从理论到操作都有了新的认识和改进。本文就此做一概述。 1 拔针致血管损伤、出血的因素及机理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R472【正文快照】:
静脉穿刺后拔针致血管损伤不利于再穿刺,对需要长期静脉给药造成穿刺困难,增加了病人痛苦,加重了病人的心理负担。故护理同仁们对静脉穿刺后拔针如何保护血管及有效止血进行了多种方法的探讨,对拔针从理论到操作都有了新的认识和改进。本文就此做一概述。拔针致血管损伤、出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铭镛;陈千淑;廖淑芳;杨家惠;马跃荣;谢永康;;[J];中华护理杂志;1992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谢小红,徐洁明,陈颂卿,韦丽群;[J];现代护理;2004年02期
陈慧,牟静;[J];现代护理;2004年04期
贺莲香;[J];护理学杂志;2002年10期
朱儒红;;[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年06期
许金美,王智梅;[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0年11期
吕艳;[J];护理研究;2003年02期
李建云;[J];护理研究;2004年12期
杨雪芳,朱勤,吴萍萍,朱一龙,杨延利;[J];山西护理杂志;1994年Z2期
胡景英;[J];实用护理杂志;1995年11期
朱建霞;[J];实用护理杂志;1997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俊英,程云英,张淑荣;[J];护理研究;1997年04期
蒋艳娟,钟运兴,肖文化;[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1999年04期
王晓光;[J];现代医药卫生;1996年03期
杨诚,朱建华;[J];中国校医;2000年06期
赵兰华,赵凤华;[J];山东医药;2005年11期
宋小岩,杜光娥,陈丽;[J];蛇志;2002年02期
张秀珍,张碧霞;[J];福建医药杂志;2000年01期
张和平,倪锡荣;[J];天津护理;1995年02期
张桂芹,何桂芝,贾心红;[J];齐鲁护理杂志;2000年04期
李祥敏,蒋炜,张平,段烈英;[J];西南国防医药;199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勤;;[A];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静脉治疗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李桂兰;;[A];全国静脉输液讲习班暨研讨会论文汇编[C];1999年
靳喜琴;张芳;;[A];全国静脉输液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季瑞芬;崔玉玲;刘映霞;彭华;胡文娟;;[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杨琪;;[A];中华医学会第六届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任慧娟;;[A];结核与肺部疾病论文集[C];2005年
丁小平;王素琴;;[A];河南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6年
裴志莉;毛琦;王婉男;;[A];中国防痨杂志2003第25卷增刊——2003年中国防痨协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李晓红;;[A];第二十二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五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方琼;王晓珍;;[A];全国静脉治疗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庄淑萍;[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张斌;[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江西省吉安市中医院
彭淑兰?吉安市吉州区社会福利院
宋秀圣;[N];健康报;2007年
丁海源;[N];健康报;2000年
卢薇薇;[N];健康报;2006年
肖群英;[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丁云;[N];扬州日报;2011年
王岳;[N];医药经济报;2007年
吴一福;[N];中国医药报;2005年
华文;[N];大众科技报;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丛晓刚;[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张思功;[D];兰州大学;2009年
张欣;[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章洁;[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包娜仁;[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金立民;[D];吉林大学;2006年
金梅花;[D];延边大学;2007年
孙盈建;[D];大连医科大学;2007年
张梅;[D];青岛大学;2008年
王爱桃;[D];内蒙古医学院;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24小时报名咨询电话:010- / 400 650 1888
您的位置:&&&&&& > 正文
浅谈周围静脉穿刺
17:06 来源:&    【
】【】【】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基本操作之一,是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技术,针对各种不同患者的不同血管情况,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宜的穿刺手法使成功率达到一个高水平。现将静脉输液过程中穿刺体会报告如下:
  1.输液静脉的选用
  输液时常用的静脉有四肢浅静脉:肘部浅静脉(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及腕部、手背、足背部浅静脉;头皮静脉:小儿头皮有颞浅静脉、额静脉、耳后静脉、枕静脉等。小儿头皮静脉极为丰富,分支甚多,互相沟通交错成网且静脉表浅易见,易于固定,方便患儿活动。故患儿静脉输液多采用头皮静脉。
  2.静脉穿刺
  2.1 一般患者静脉穿刺
  根据疾病特点、静脉分布状况、药物性质、药物用量以及输液速度等来选择静脉,一般原则是从远心端到近心端,特别是长期输液的患者。选择粗、直、血管弹性好、走行清楚、比较容易固定的血管。同时,避开关节、静脉瓣和静脉窦。经验证明,手背静脉是静脉输液最常选择的部位[1]。
  2.2 特殊患者静脉穿刺
  2.2.1 老年患者
  老年人皮下脂肪较少,血管易滑动且脆性较高,针头难以刺入或易穿破血管,穿刺前不宜过早、过紧地扎止血带,以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给患者增加不必要的痛苦。选择好血管后应松开止血带,待消毒皮肤、排好空气等准备工作完毕后,再扎上止血带进行穿刺。进针角度不要大于40°角,操作前用手轻轻摩擦皮肤30s~lmin,见回血即可。尽量减少针头进入血管的长度,因针头进入血管的长度与血管壁的受损程度成正比[2]。可选用患者手置握杯状,用左手将其手部皮肤绷紧并固定,充分显露静脉。还可使患者手部放松,手腕下弯时握其并拢的五指[3]。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2.2 脱水患者
  脱水患者血容量减少,血管充盈不足,弹性差,可采用热敷使血管扩充,针头从正面以25°角快速进皮,然后轻轻挑起皮肤,当针头进入四分之一时,针尖稍向下倾,有脱空感时再挑起静脉慢慢进针到位,这样使血管上下壁分离,以避免刺破血管[4]。
  2.2.3 水肿患者
  水肿的患者选择粗血管,当上、下肢水肿的患者需要静脉输液时,应在血管的解剖位置用拇指沿血管走向用力摁压,将皮下液体压到血管两侧,从而充分暴露血管。穿刺时不系止血带,因为系上止血带后会加重局部组织水肿,并只用75%乙醇消毒皮肤,而不会因为碘伏的颜色影响对血管的观察[5]。在看清、摸清血管后一定要快速进针,以防止周围的液体回渗而重新遮掩血管影响穿刺成功率。
  2.2.4 肥胖患者
  肥胖患者皮下脂肪多,血管不明显,但血管弹性好,可选择手腕、手背、足背等部位,拍打局部以使血管充盈明显,进针要在沿血管壁上方且略深一些[6]。
  静脉穿刺是实现输液的关键步骤,由于不同患者血管条件不尽相同及病情所致血管变化的特殊性,在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过程中,护士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合适的穿刺方法,灵活掌握。同时,应具有熟练的沟通技巧、高度的责任心、充分的同情心,视患者如亲人,缩短护患双方心理上的距离,促使其主动配合操作,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张宝英,卞红梅,徐丽。手背静脉输液新法固定[J]。护理研究,):138。
  [2]于瑞花,马胜才。不同进针长度行静脉输液时对血管壁影响的对比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l4(4):l45。
  [3]胡立英,张秀英,刁玉贞。手背部非握拳法静脉穿刺的探讨[J]。齐鲁护理杂志,):65。
  [4]沈素芹。周围静脉穿刺的体会。中国现代医学实践,):80。
  [5]方巧。静脉输液的一些体会[J]。临床与实验医学,):1056。
  [6]卡春华,李红艳,王新怡。提高静脉输液穿刺成功率体会[J]。承德医学院学报,):143-143。
转发分享:0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新闻:
护理考试相关栏目推荐
33大类,900门辅导课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前壁胎盘 羊水穿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