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综合症的常见护理问题?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其他名称: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获得性免疫功能丧失症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检查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应该做哪些检查?1.血常规常有红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检查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应该做哪些检查?1.血常规常有红细胞,血红蛋白降低,呈轻度正色素,正细胞性贫血,白细胞常降至4.0&109/L以下,分类中性粒细胞增加,有核左移现象,少数表现为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明显减少,多&1.0&109/L ,有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和含空泡的单核细胞出现,血小板一般无变化,一旦有变化,血小板可明显减少。2.免疫学变化以细胞免疫系统变化为主,其特征如下。(1)淋巴细胞亚群检查:CD4 T细胞减少,CD4/CD8比例下降,正常人CD4/CD8之比为1.75~2.1,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常&1.0。(2)T细胞功能下降: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皮试阴性,体外非特异性有丝分裂原刺激时,淋巴细胞转化降低,T细胞的细胞毒作用降低,T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2和干扰素&减少。(3)B细胞功能失调:有不同程度的免疫球蛋白及免疫复合物升高,出现自身抗体,如产生RF,抗核抗体和抗淋巴细胞抗体等。(4)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下降。3.&2 -微球蛋白和新蝶呤(neopterin)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血清&2微球蛋白和新蝶呤,它们是被激活的巨噬细胞的产物,其血清水平的升高意味着免疫激活,具有与CD4 T细胞绝对计数,淋巴细胞百分率,CD4/CD8细胞比例下降同样的临床意义,即预示病情进展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4.淋巴结活检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高发地区及高危人群中,对腹股沟以外部位的淋巴结肿大,特别是持续性颈部淋巴结肿大的人普遍进行淋巴结活检是重要的措施,可见到淋巴结的反应性病变和肿瘤性病变等非特异的,但具有一定诊断价值的病理表现,有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表浅淋巴结消失,不易做活检。5.其他小便检查常有蛋白尿,血中肌酸酐和尿素氮可升高。6.病原学检查(1)HIV-1的病原学检查:①HIV-1血清抗体的检测:包括抗-gp120及抗-P24,大多数HIV-1感染者在3个月内血清抗体阳转,因而,测定血清抗体是目前确定有无HIV感染的最简便,快速而有效的方法,常用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免疫荧光测定(IFA),放射免疫试验(RIA)等,一般多用ELISA法作初查,其灵敏性为99.5%,但由于它是用HIV-1作为抗原进行检测,与淋巴细胞抗原有交叉抗体,可有假阳性出现,故对初查阳性者,再用硝酸纤维膜免疫印迹试验(Westen blot,WB)确认。硝酸纤维膜杂交试验特异性强,假阳性率极低,其诊断标准是:如ELISA连续两次阳性,且WB检测出现p24,gp41,gp120或gp160条带中任何两条条带阳性者,则可确认为HIV感染,如没有两条条带阳性者,则只能诊为&未定型&(indeterminate pattern),这时可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其特异的病毒核酸,或继续密切观察,反复作上述检测,以明确诊断。②检测病毒抗原:由于抗体出现晚于抗原,因而不能早期诊断,如果在抗HIV-1阳转之前的窗口期筛选献血员,就会出现假阴性,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因此,筛选献血员最好加测病毒抗原,通常检测P24,其灵敏性及特异性均较高,既有助于早期诊断,也可用于献血员筛选,药物疗效考核等。③检测病毒核酸:在抗HIV-1阳转之前的窗口期,还可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HIV RNA,此法灵敏度更高,检测周期短,也有助于早期发现,献血员筛选,药物疗效考核等,但操作必须十分小心,防止污染,以避免假阳性。④病毒分离和培养:从患者的淋巴细胞,血液,精液及其他体液中均可分离出病毒,阳性率较高,反复多次分离阳性率可达100%,分离的病毒可用CD4 T细胞培养,但方法复杂,成本较高,一般只用于实验室研究,分离或培养到HIV均为确诊的依据。(2)HIV-2的病原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发现约80%的HIV- 1和HIV-2感染之间存在交叉反应,故用于检测HIV-1感染的ELISA和RIBA法难以确定HIV-2感染,特别是发生了HIV-l和HIV-2双重感染时,使诊断更为困难,不过,HIV-2特异的ELISA及WB法药盒现已有商品出售,在HIV-2流行区,可在检测HIV-1的基础上,先用HIV-2特异的ELISA药盒区别HIV-1和HIV-2感染,再用HIV-2特异的WB法作确认试验,在非流行区,当HIV-1试验阳性或弱阳性,而WB法不明确或阴性,或临床怀疑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而HIV-1试验弱阳性,WB法阴性时,也要用HIV-2特异的ELISA药盒检测,以明确诊断。近来为了节省时间和经费,大部分试剂盒厂家和血库采用HIV-1和HIV-2抗体联合测定,联合测定的ELISA模式与HIV-1抗体测定相同,不同的是在包被固相载体时用HIV-1和HIV-2二种抗原的混合物替代单一的HIV-1抗原。本病极易并发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并常死于这些并发症,因此,对本病患者进行胸部及胃肠道X线检查,及早作出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的诊断,对及时治疗和延长患者的生命是十分重要的。1.胸部X线检查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有卡氏肺孢菌肺炎,恶性肿瘤有卡波齐(Kaposi)肉瘤。(1)卡氏肺孢菌肺炎:典型X线表现是:初起时两肺先出现混合性肺泡及间质炎性改变,以肺门周围散在性网状结节样间质浸润为主,从肺门向外扩展,随后在数日内病变进入肺泡,发展成肺泡性实变,在肺野内形成均匀斑片状实变影,其间夹杂有广泛性或局灶性肺气肿或小段肺不张,以肺外围最明显,呈粗糙的或细颗粒状的&毛玻璃样&表现,病变可仅限于一个肺叶,也可弥漫分布,有时片状阴影可融合成大片状均匀致密的浸润影,呈向心性分布,与肺水肿的X线特征很相似,也可在&毛玻璃样&背景上出现结节状病灶,在肺周围还可有条状阴影,有些则仅表现为粗结节阴影,但这些X线表现没有特异性,确诊需要反复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找到病原,不典型X线表现有:肺大叶性实变,可一叶也可多叶实变;肺空腔形成或胸腔积液;肺泡内渗出物亦可钙化等,应注意与肺结核或肺部真菌感染相鉴别,胸内淋巴结增大,主要是位于纵隔,右气管旁及两侧肺门的淋巴结增大,有的病例甚至无呼吸系统症状出现,而仅于X线片上显示胸内淋巴结增大,以后才被证实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此种X线表现强烈提示肺内有严重感染或肿瘤存在,需作纤维支气管镜或淋巴结活检。(2)卡波齐肉瘤:最常见的X线异常是肺间质浸润,约占肺卡波齐肉瘤患者的80%,此外,可见肺野内直径&1cm的,境界不清楚的多发性小结节影及明显的条状阴影,常伴有纵隔及肺门淋巴结增大,也可有胸腔积液,当X线表现不明显时,CT检查有助诊断。2.消化道X线检查胃肠道机会性感染主要的病原体是巨细胞病毒,恶性肿瘤仍以卡波齐肉瘤为常见。(1)巨细胞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可侵犯胃肠道的任何部位,但以结肠最为常见,个别病例可累及整个胃肠道,巨细胞病毒性食管炎或胃炎在X线片上表现为黏膜皱襞肿胀,小的充盈缺损及浅表溃疡或糜烂等,巨细胞病毒性结肠炎病变有散在性及局灶性两种,散在性者病变侵犯整个胃肠道,但程度不一,钡灌肠示结肠袋形消失,肠腔轻度狭窄,肠黏膜可有肉芽肿,糜烂及浅表溃疡等,节段性者以侵犯盲肠及末端回肠为主,X线造影显示盲肠痉挛,黏膜皱襞不规则增厚及表浅的鹅口疮样溃疡,但应与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X线表现相鉴别,上述X线表现均为非特异性的,应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必要时应配合内镜加活检以确诊。(2)卡波齐肉瘤:卡波齐肉瘤可发生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食管卡波齐肉瘤在X线片上显示食管中段呈多发性腔内息肉样病变,胃卡波齐肉瘤表现为胃远端散在性,多发性无蒂的黏膜下缺损,轮廓光滑,直径几毫米至几厘米,少数病变中央有钡剂积聚,显示&牛眼征&,在充气扩张的胃内还可见不规则增厚的黏膜皱襞,十二指肠卡波齐肉瘤为球部内黏膜下结节或轻度斑片状隆起,小肠卡波齐肉瘤为多发性结节伴中央溃疡,结肠卡波齐肉瘤以直肠最明显,表现为整个结肠黏膜下散在的结节状充盈缺损,直径几毫米至几厘米不等,较晚期患者结节融合和环形浸润肠壁,使直肠狭窄和僵直。
疾病相关搜索
描述您的健康问题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人的护理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贡献于
评价文档:
124页¥80.001页¥2.004页¥2.002页¥1.002页¥1.00 1页¥0.502页¥1.002页¥1.002页¥1.00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人的护理|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873.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其他名称: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获得性免疫功能丧失症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症状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症状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为2~10年,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多与机会性感染或肿瘤有关,通常感染HIV之初,可有一个急性感染的临床表现,然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可无任何症状,或仅有全身淋巴结肿大,尔后发生机会性感染及肿瘤出现而成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临床上将其分为四期,表现为渐进的和连贯的发展过程。1.急性感染期感染HIV后,HIV刺激机体引起免疫反应,部分患者出现一过性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症状,起病急骤,出现发热出汗,头痛,咽痛,恶心,厌食,全身不适,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同时可伴有红斑样皮疹,呕吐,腹泻,全身淋巴结肿大或血小板减少,有的还出现急性无菌性脑膜炎,表现为头痛,神经系统症&状和脑膜刺激症。外周血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淋巴细胞减少,单核细胞增加,淋巴细胞亚群检查CD4/CD8细胞比例可无明显变化,此期持续一两个星期,由于此期症状无特征性,且较轻微,常易误诊为感冒而被忽略,在被感染2~6周后,血清HIV抗体可呈现阳性反应,此后,进入一个长短不等的,相对健康的无症状感染期。2.无症状感染期此期感染者除血清HIV抗体阳性外,可无任何症状,T细胞数量可进行性减少,但病毒在持续复制,且感染者已具有传染性,此期的长短个体差异很大,现在认为是2~10年,一般6~8年,这对早期发现患者及预防都造成很大困难。3.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前期亦称&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persistant generalized lymphadenectasis syndrom,PGL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相关综合征(AIDS related complex,ARC)&等,此期突出的临床表现是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除腹股沟淋巴结以外,其他部位两处或两处以上淋巴结肿大,直径1cm,持续3个月以上,无其他原因可解释者均属此期,淋巴结肿大多对称发生,触之质地韧,可自由活动,无压痛,对一般治疗无反应,常伴有疲劳,发热,全身不适和体重减轻等,部分病例肿大的淋巴结年余后消散,亦可重新肿大,约30%患者可只有浅表淋巴结肿大,而无其他全身症状,有的患者出现头痛,抑郁或焦虑,有的出现感觉神经末梢病变,甚至出现反应性精神紊乱等精神神经系统症状,可能与病毒侵犯神经系统有关,部分患者已有免疫缺陷的表现,除上述的浅表淋巴结肿大和全身症状外,反复出现各种特殊性或复发性的非致命性感染。近年来许多学者主张取消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前期,将淋巴结肿大等归入无症状感染期,但全身一些表现归入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期。4.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期除具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前期的特征外,可有明显的发热,疲乏,盗汗,出现不易控制的体重减轻(&10%),持续性腹泻,持续性发热(&38℃)3个月以上等临床表现;并出现严重的免疫缺陷的临床表现,如:细胞免疫反应迟缓,机会性感染及恶性肿瘤,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及器官,且常有多种病原体(表1)引起感染和肿瘤并存。&主要受累系统或器官的临床表现如下。(1)呼吸系统:主要是机会性感染引起的肺炎,卡波齐肉瘤以及肺结核等。①卡氏肺孢菌肺炎(pneumocystosis carinii):卡氏肺孢菌(肺囊菌)过去认为属原虫,称为卡氏肺孢子虫,现根据形态学和分子遗传学分析证实属于真菌,该菌引致感染最为常见,约占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肺部感染的80%,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主要的致死原因,本病是由肺孢菌引起的间质性浆细胞性肺炎,其主要病理变化为肺内弥漫性,间质性和肺泡性水肿,肺泡内充满泡沫状水肿液及大量肺孢菌,肺泡壁变性坏死,肺间质内有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临床表现为发热,干咳,呼吸增快,呼吸困难,发绀,通气功能障碍;X线检查呈间质性肺炎表现,症状进行性加重,可死于呼吸衰竭,在痰,胸腔积液,气管灌洗液或气管内膜活检中找到病原菌可诊断本病。此外,巨细胞病毒,弓形虫,隐球菌,类圆线虫,军团菌等亦可引起肺炎。②卡波齐肉瘤:在有广泛皮损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中,临床上诊断的肺部卡波齐肉瘤约为20%,尸检的发现率为50%,但在不伴有皮肤黏膜损害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中,肺部卡波齐肉瘤较少见,大多数本病患者有发热,干咳,呼吸困难,但约40%的患者可无任何这类表现,大面积支气管内膜损害时可有喘息,喉部受累时可发生喘鸣,这些损害导致出血时,可有咯血,支气管镜检查或气管内膜活检可诊断本病,胸部X线检查亦有助诊断。③肺结核: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发生的结核最常见于肺部,除具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及胸痛等常见症状外,还有普通结核病的症状,如发热,盗汗,厌食及体重减轻等,有时其临床表现与卡氏肺孢菌肺炎或其他机会性感染难以区别,须借助病原学检查及X线检查来鉴别诊断。(2)中枢神经系统:主要临床表现有头晕,头痛,进行性痴呆,幻觉,癫痫,肢体瘫痪,痉挛性共济失调,膀胱直肠功能障碍及脑神经炎等,除HIV引起的进行性亚急性脑炎外,最多见的是隐球菌脑膜炎,临床表现可参见相关章节,其他还有巨细胞病毒引起的亚急性脑炎,弓形虫性脑炎,类圆线虫感染,鸟分枝杆菌感染,脑淋巴瘤及卡波齐肉瘤等,尤以播散性类圆线虫感染为严重,常危及生命,诊断主要依靠脑脊液检查,头部X线及CT检查。(3)消化系统:约3/4以上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可出现消化系统病变,波及胃肠道的各个部分,假丝酵母菌(念珠菌)属,巨细胞病毒和疱疹病毒等侵犯口咽部及食管,引起溃疡,临床表现为吞咽痛,吞咽困难及胸骨后烧灼感,纤维食管镜检可确诊,胃受累相对较少,偶尔可有白念珠菌引起的蜂窝织炎性胃炎,巨细胞病毒引起的胃炎,卡波齐肉瘤亦可侵及胃,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巨细胞病毒,鸟分枝杆菌,结核杆菌及药物等可引起肉芽肿性肝炎,急,慢性肝炎,脂肪肝及肝硬化等,卡波齐肉瘤及其他淋巴瘤亦可侵及肝脏,各种感染及肿瘤亦可侵犯胰腺,但诊断较难,隐孢子虫,巨细胞病毒,鸟分枝杆菌及卡波齐肉瘤等侵犯肠道,引起腹泻及吸收不良综合征,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溃疡性结肠炎,可出现腹泻,脓血便等,其中肠道隐孢子虫感染较为常见,表现为慢性持续性腹泻,水样便可达数月之久,易致患者死亡,诊断依靠粪检,X线,肠道纤维镜检或肠黏膜活检等,直肠肛门癌在男性同性恋者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中较为常见,可能由慢性肛周疱疹发展而来,或在性接触时传染乳头状瘤病毒所致。(4)泌尿系统:主要是肾损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肾损害的发生率约为20%~50%,机会性感染是引起肾损害的主要因素之一,感染引起的体液及电解质异常,败血症,休克,肾毒性抗生素的使用及恶性肿瘤等均可引起肾损害,巨细胞病毒及EB病毒可引起免疫复合物肾炎,病理变化为局灶性或弥漫性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小管萎缩及局灶性间质性肾炎等,HIV本身亦可能引起肾损害,导致HIV相关肾病,病理改变以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最多见,特征性变化有肾小球血管丛塌陷,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显著肿胀与肥大,间质水肿,纤维化及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微囊泡形成,电镜下可见肾小球内皮细胞小管网状包涵体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中静脉药瘾者较多见,海洛因及其污染物作为抗原,可引起免疫反应性肾损害,导致海洛因相关肾病,其病理改变也以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为多见,但肾小球血管丛塌陷,肾小管微囊泡及肾小球内皮细胞小管网状包涵体等不及HIV相关肾病明显,临床上可有蛋白尿,氮质血症,或表现为急性肾衰竭或尿毒症等,其中海洛因相关肾病可在半年至6年的时间内进展为尿毒症,而HIV相关肾病可于2~4个月内迅速发展至尿毒症。(5)皮肤黏膜表现:多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均有皮肤黏膜感染,常见黏膜感染有口腔黏膜白假丝酵母菌感染,一般无症状,波及咽部及食管时,引起严重吞咽困难,皮肤感染有复发性单纯疱疹性口炎,慢性单纯疱疹性肛周溃疡,带状疱疹,水痘,皮肤真菌感染及甲癣等,同性恋者还可发生肛周尖锐湿疣和传染性软疣,脂溢性皮炎样病变常发生在患者的生殖器,头皮,面,耳及胸等处也可见到,表现为红斑样,角化过度的鳞屑斑,在面部常呈蝶形分布,病因不明。(6)血液系统:血液系统异常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较常见,主要包括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贫血以及非霍奇金淋巴瘤等。(7)其他: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眼部受累亦较常见,但易被忽视,常见有巨细胞病毒及弓形虫感染引起的视网膜炎,眼部卡波齐肉瘤等,HIV本身以及机会性感染或肿瘤亦可累及心血管及内分泌系统等,但临床表现常不明显或轻微,可能与发生率较低或不等这些系统病变的临床表现出现患者即已死亡有关,某些患者常有原因不明的长期发热,并伴有体重下降,全身不适及乏力等,有些病例的骨髓,淋巴结或肝活检标本中证实有分枝杆菌属细胞内感染,其预后可能比单纯合并肺部分枝杆菌属感染更差。凡出现长期不明原因发热,全身不适,腹泻,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红斑样皮疹,全身淋巴结肿大等体征;或出现常人不易患的感染,及淋巴细胞亚群检查显示CD4 T细胞减少,CD4/CD8细胞比例倒置时,应想到本病可能,如系高危人群出现上述情况,应高度怀疑本病,及时做病原学检查,由于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对实验室检测HIV感染阳性者,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分类。我国为防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需要,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借鉴WHO和美国CDC的有关HIV感染分类和AIDS诊断标准,于1996年制定了我国HIV感染和AIDS的诊断标准,诊断标准分急性HIV感染,无症状HIV感染及AIDS病等。1.急性HIV感染(1)流行病学史:①同性恋或异性恋者有多个性伴侣史,或配偶或性伴侣抗HIV抗体阳性。②静脉吸毒史。③用过进口的因子Ⅷ等血液制品。④与HIV/AIDS患者有密切接触史。⑤有过梅毒,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等性病史。⑥出国史。⑦抗HIV抗体阳性者所生的子女。⑧输入未经抗HIV检测的血液。(2)临床表现:①有发热,乏力,咽痛,全身不适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②个别有头痛,皮疹,脑膜脑炎或急性多发性神经炎。③颈,腋及枕部有肿大淋巴结,类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④肝,脾大。(3)实验室检查:①外周血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总数起病后下降,以后淋巴细胞总数上升可见异型淋巴细胞。②CD4/CD8比值&1。③抗HIV抗体由阴性转阳性者,一般经2~3个月才阳转,最长可达6个月,在感染窗口期抗体阴性。④少数患者初期血液P24抗原阳性。2.无症状HIV感染(1)流行病学史:同急性HIV感染。(2)临床表现:常无任何症状及体征。(3)实验室检查:①抗HIV抗体阳性,经确认试验证实者。②CD4淋巴细胞总数正常或逐年下降,CD4/CD8&1。③血液P24抗原阴性。3.AIDS(1)流行病学史:同急性HIV感染。(2)临床表现:①原因不明的免疫功能低下。②持续不规则低热&1个月。③持续原因不明的全身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直径&1cm)。④慢性腹泻&4次/d,3个月内体重下降&10%。⑤合并有口腔假丝酵母菌(念珠菌)感染,卡氏肺孢菌肺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弓形虫病,隐球菌脑膜炎,进展迅速的活动性肺结核,皮肤黏膜的卡波齐肉瘤,淋巴瘤等。⑥中,青年患者出现痴呆症。(3)实验室检查:①抗HIV抗体阳性经确认试验证实者。②p24抗原阳性(有条件单位可查)。③CD4 淋巴细胞总数0.2&109/L或(0.2~0.5)&109/L,④CD4/CD8&1。⑤白细胞,血红蛋白下降。⑥&2微球蛋白水平增高。⑦可找到上述各种合并感染的病原学或肿瘤的病理依据。
疾病相关搜索
描述您的健康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免疫缺陷综合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