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元育发茶清宫茶好用吗

苹果/安卓/wp
积分 2992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80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隐身, 设置帖子权限, 设置回复可见, 签名中使用代码
道具: 彩虹炫, 涂鸦板, 雷达卡, 热点灯,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 抢沙发, 提升卡, 沉默卡, 千斤顶, 变色卡, 置顶卡
(VIP/贵宾)九级
(VIP/贵宾)九级
已加入3年, 距下一级还需2年
权限: 隐身, 签名中使用图片, 自定义头衔, 设置回复可见, 设置帖子权限, 签名中使用代码
道具: 金钱卡,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涂鸦板, 匿名卡, 显身卡, 抢沙发, 沉默卡, 变色卡, 提升卡, 千斤顶, 置顶卡
TA的文库&&
开心签到天数: 57 天连续签到: 1 天[LV.5]常住居民I
& && && && &&&&&欧债真相,警示中国!——每个市场人都需要了解的“保本”秘籍
08:17:27 上传
书名:《时寒冰说:欧债真相警示中国》
书号:978-7-111-39473-0
作者:时寒冰
开本:16开& && && && && && && && && && &
出版时间:2012.8& && && && && && && && && &
定价:39.90元& && && && && && && && && &&&
页数:320页& && && && && && && && && && &&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欧债危机犹如密布的乌云,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这个世界,影响着中国,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工作、投资:决策者发现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了,能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余地变小了;贸易商发现生意越来越难做了;房产商发现房子不好卖了;就业者发现工作岗位减少了,竞争更激烈了,而投资者则因为股票不断下跌蒙受损失……& & 中国为何痛失货币霸权?英磅与美元的最后博杀?未来十年是买房,还是买黄金,掏空口袋是否迫在眉睫?一切答案,尽在本书经济学家时寒冰老师拨开欧债危机的层层迷雾,为每个中国人破解真相,并提出面对危机,中国政府、企业以及每个人,该如何应对。
【活动方式】
在本帖后面回复抢楼。
【获奖条件】
1.回复内容要求:发表对当今经济环境的评论,或者节选试读内容中的精彩语句,试读部分见下面楼层。
2.抢到楼层在10,25,50,75,100,125,150,175,200,225...(前10位)的网友,各赠送一本(每人限一本)
3.如回复无意义内容,或连续刷帖三个以上,资格顺延下一位。
4.人大经济论坛及机工华章分社拥有对本活动的最终解释权。
【奖品信息】
& &&&这是人类经济、金融史上一次空前大危机,也是强者斗智斗勇的大博弈。
& &&&欧债危机是当今影响乃至主导世界格局、趋势的一条带血的主线。每一个人都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欧债危机:对欧出口商因为欧元的贬值损失惨重,股票市场因为欧债危机的恶化跌跌不休,工业企业利润下滑,失业率上升……人们看到了欧债危机的开头,却看不到它的尽头。看懂欧债危机,不再是一种附加,而是一种必须。
& &&&它既与次贷危机密切相关,也将催生新的危机,日本和中国都在其列。未来的危机,无论何时降临,都会与两个字相关:债务!然后,再由此滋生出一系列的危机:货币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
& &&&本书将从全球货币大博弈的高度纵横古今,俯视当前的欧债危机,为读者讲述全新的利益角逐,找到整个趋势的真相,同时为中国的决策者、企业经营者、投资者、普通老百姓,就政策走向、货币保值、投资增值等方面给出重要、具体、有针对性的建议。
& &&&时寒冰,字暖之,70年代生人。工商管理博士。著名经济趋势研究专家,曾任《上海证券报》评论主编、首席评论员等职,2012年起专职做趋势研究。2011年起,受聘于上海交通大学担任兼职教授,同时担任上海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总裁班授课教师。
& &&&十多年来,潜心做趋势研究,建立“利益分析法”体系,对经济趋势有着惊人准确的判断。其博客访问量在经济学人中排名全国之首。他站在民生的角度研究经济问题,一直为民生呼吁,提出了许多推动民生改善的可行性建议。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累计资助贵州、河南等地200多名贫困孩子读书,向云南旱区农民和旱区小学捐建水窖,向河南艾滋村小学捐建多媒体图书馆等。
& &&&两本著作《时寒冰说:经济大棋局,我们怎么办》(2011年,含中国台湾繁体字版)和《中国怎么办:当次贷危机改变世界》(2009年),对趋势的预言一一应验,分别成为中国最受欢迎、影响最大的经济类图书之一。
中奖名单:仰慕安定,晏几道,happylele0921,凌沐子,xiaoshidai,凌虚清影,denglele,glcat_green,greenteawsb,skytigersh 请中奖者尽快通过站内短信告知收件人、收件地址、邮编、联系电话、邮箱,我们将安排邮寄。谢谢!PS:1.请于9月25日前联系,否则视为放弃领奖。& && && &
载入中......
对论坛有贡献
好书好活动
总评分:&经验 + 20&
论坛币 + 50&
学术水平 + 2&
热心指数 + 2&
信用等级 + 2&
云中谁寄锦书来
序暖之新著《时寒冰说:欧债真相警示中国》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这是我打开电脑突然读到暖之发来的电子邮件时,从脑海中冒出来的第一句话。我已经好久没有他的消息了。邮件中,他告诉我新书付梓在即,嘱我为之作序,并在附件中捎来他新书的简本样稿。
我打开附件,匆匆浏览一遍,心中不免又有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感动和欢快。我感叹人生机缘的起伏和世事沧桑的巨变,最近的世界似乎总是处于不断演化的金融危机之中,我们如同生活在一个莫名其妙的洪流中,你我都试图去理解这个潮流发展的方向和规律,却都在还来不及弄清来龙去脉的情况下,带着疑惑和遗憾,匆匆被潮流卷走。
预测未来走势总是一件很困难的任务,但是为了尽可能地推迟甚至防止下一次发生相同原因的危机,我们至少应该尝试着从当前的危机中汲取教训。从美国开始继而引发世界恐慌的次贷危机,到今天仍肆虐全球的欧债危机,无不是在不知不觉中已成大势,在全球各个角落里激起震荡。我们身处其中,如同一个孤立的旅行者在荒漠中遇到沙尘暴一般,在慌乱的窒息中,挣扎着想弄清事情的真相,却只能模糊看到眼前一英尺的事物,同时又被一种强大的力量推动着走向陌生的方向。
认识事物首先要了解它的历史,只有了解了它的历史,分析它的现在,才有可能预知它的未来。我相信暖之正是凭借这种科学的精神,加上对浩如烟海般资料的辛勤搜集,以及孜孜不倦的深入研究,最终换来了这本新书的面世,为广大读者展示了欧债危机背后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并且预测了这场危机的两种发展趋势。
从暖之的分析中,读者可能会发现这样一条脉络:当前的欧债危机在主体、成因、发展过程以及所造成的后果方面和此前的次贷危机有着根本的不同,如今美国的力量仍然在全球首屈一指,无论是局部的战争还是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每一件大事发生的前后,或多或少都有美国的身影,欧债危机也不会例外。本书的开始便从美国的核心利益入手,深刻剖析了欧债危机发生的重要外部因素(美国对欧洲的打压,其原因正是美国的核心利益),美元霸权遭受到新兴欧元的挑战。暖之随后以近几年家喻户晓的战争和危机为例,对此做了更进一步的说明。
在暖之的分析中,金银作为流通货币的地位被纸币取代以后,谁掌握了发行世界通用纸币的权力,谁就无形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影响,就能在无形之中把对手置于死地。那么,为什么世界上地位最稳固、影响最广泛的货币是美元,而不是英镑、欧元、日元等呢?在这场货币之战中,欧元是如何产生、发展,最后又陷入重重危机的?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如果欧洲自身铁板一块,又怎能无法抵御外界的侵袭呢?欧债危机将会对中国产生怎样的影响?中国应该如何应对?中国的企业家和普通人应该怎么办?
暖之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的研究,用详尽的笔墨对欧洲内部的矛盾进行了层层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建议。从法国孤独的抗争到欧盟三大巨头英法德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分分合合,再加上一众小国之间利益的不一致,欧洲内部总是有着太多让人纠结又让人说不清楚的疙疙瘩瘩。欧元成立前经历了难产之痛,成立后又面临“抚养”之困,并且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在欧元自家门口制造出一个又一个恐慌,使这个贵族少年一直没有得到温馨的呵护,一直处在动荡的环境中无法长大。另外,高福利、人口老龄化这些难以逾越的障碍摆在欧洲面前,躲不开、绕不过,鼓励生育、移民等政策又遇到巨大的阻力,当一个事物内部矛盾重重,而外部又有虎视眈眈的强敌时,它的衰亡也许仅仅是时间问题。
本书对欧债危机的来龙去脉为读者提供了详细的说明。在暖之看来,虽然不见硝烟与战火,但货币战争的残酷程度丝毫不亚于人类历史上历次成王败寇的大战,在这场旷日持久的货币大战中,有着先天优势的中国却与货币霸权有缘无分、擦肩而过,美国纵横捭阖、各个击破,用尽手段最终确保了世界货币霸主地位。
我对货币史的问题一直很有兴趣,却无多研究,所以我很乐于读到暖之对这些问题的详细分析,我感觉这些分析有助于我更立体、更全面地理解这场欧债危机。
在我看来,生产力永远都是核心问题,享有国际货币主导权的基础是拥有先进的生产力,而不是利益集团的阴谋诡计。建立一个健康而稳定的货币发行体系的根本手段就在于保护、鼓励并促进先进生产力。我们只有打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条条框框,才能未雨绸缪地防范并化解各种潜在的金融风险。
其实,早在1996年,也就是欧元创立的前三年,欧洲某大型投资银行曾经对各国加入欧元的前景做了一个分析,其中对希腊的结论是“没有机会加入”,对意大利的结论是“除非修改规则否则没有机会”,对葡萄牙的结论是“基本没有希望”,对西班牙的结论是“几乎不可能”,对其他各国的评价则是积极正面的,为什么人们早就认识到问题却不采取行动,以至于16年以后这四个被某些媒体戏称为“欧猪四国”(四个国家名称首字母的缩写可以排列成英语中“猪”一词)的国内经济问题演变成为困扰欧元区乃至全世界的大麻烦?请读者们到暖之的书中去寻找答案吧!
能够做出准确判断和能够坚持正确判断需要两种不同的能力,明知是错误而危险的事情,却对其迁延将就甚至是掩盖粉饰,那就会在体系内积蓄更大规模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讲,欧债危机的前因后果确实对我们今后面对攻坚克难的改革难题做了一个很好的提醒。对于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如何共享等问题,我们早已经做出正确的判断,我们也一定要有坚持正确判断的勇气。
无论您是否赞成暖之新书中的观点和方法,您都会被他作品中饱含着的爱国热情和青春激昂所感动,这也是为什么我和其他许多朋友总是乐于读到暖之的书并且都十分敬重他的根本原因。
暖之是一个严格要求自己、极力追求完美的人。我总感觉为他写序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我不能带手机和笔记本,而是应该带着佩剑和书童,然后耐心等一个满月无云的夜晚,趁着江上粼粼大潮,纵一苇扁舟,喝上三两好酒,把兴致和情绪都调整到“悲歌痛哭终无补,义士纷纷说帝秦”的最佳状态,就着敞亮的月光和冷灰残烛把给暖之的序言一笔呵成。
许多朋友得知我与暖之相识,都很好奇地向我打听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我猜想暖之的读者可能也有这样的好奇。在我看来,暖之有着令人羡慕的才华和令人惊异的敏锐,“十岁裁诗走马成”是对他少年老成的真实写照,“酒酣胸胆尚开张”则是对他豪杰气概的恰当比喻。他对国家民族命运有着发自肺腑的关切和忧虑。我有时候甚至觉得他不是一个我应该在这个和平盛世中遇到的人,而是应该穿越回去,在南下的蒙古铁骑声隐约可闻的浔阳江畔的渡口,他北上投军,我南下投亲,我和他命运交错相遇,说起国事一阵唏嘘,“叹襄阳城下,玉碎珠残”,然后挥泪洒别。或者我们应该就着欧债危机的主题,向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穿越,土耳其苏丹率大军已开始围城,他站在那尊露出秀美的双脚俯视港湾的海伦雕像下送我上了去热那亚的最后一趟快船,一场海上的意外风暴使我的船耽搁了行程,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已经听到了君士坦丁堡沦陷的消息。我无法预测欧元的命运,但是我想如果欧元区解体的话,对欧洲人造成的心理冲击和创伤恐怕不亚于君士坦丁堡的沦陷。──这一幕幕的场景是穿越,还是轮回?是序曲,还是尾声?是史诗,还是挽歌?
从头至尾读完本书,通过欧债危机这条线,我不只是感慨于货币背后博弈的惊心动魄,更多的则是对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深深思考。像此类把沧桑的历史感和拳拳的爱国情融为一体的著作实为少见。至今欧债危机之迷雾仍计无可出,相信暖之新作会给你一个全新的视角。
金融学副教授
当希腊债务危机爆发,一个恐怖的魔咒随之展开。
危机不再仅限于希腊,希腊只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序幕的开启者;危机也不再仅限于欧洲,全球都在这场愈演愈烈、四处蔓延的危机中战栗。
全世界每一个人似乎都在越来越清晰地感到欧债危机带来的恐怖气氛,似乎每一个人都触摸到了那种隐藏其内的死亡般阴郁的颜色。
人们看到欧债危机的开头,却看不到它的尽头。或许,这才是最令人不安和担忧的。
恐怖的欧债危机,以其前所未有的杀伤力,给全球经济造成重创,也给中国经济带来重压:对欧出口商因为欧元的贬值损失惨重,股票市场因为欧债危机的恶化跌跌不休,工业企业利润下滑,失业率上升……
欧债危机的影响力,已经没有任何人可以忽略。看懂欧债危机,不再是一种无足轻重的附加,而是一种必需。
无论是关心经济的还是不关心经济的,都不得不关注欧债危机的发展,因为它已经顽强地深入到每一个人的生活当中。
欧债危机作为当今影响乃至主导世界格局、趋势的带血的主线,它既不是开始──向前追溯与次贷危机密切相关,也不是结束──还将有新的危机延续它的杀伤力,日本抑或中国都在其列。
在欧债危机日益恶化的今天,没有人能独善其身。关心并认清欧债危机的真相,显得越来越迫切和重要。对于决策者,认清欧债危机可以更好地未雨绸缪,做好全方位的预防、应对;对于投资者,认清这一点,可以更好地规避风险,获取收益;对于企业家,认清欧债真相,可以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决策,并在风险中找到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遗憾的是,很多人包括一些研究者、决策者,对欧债危机的认识常常停留在表面,未能触及根本。这一带有悲剧色彩的现状,也涵盖欧洲,包括欧洲的领导人。
一些人以为看到了真相,却可能连皮毛都没有触及,一些人以为找到了解决方案,却一直在原地踏步,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很多对策是南辕北辙,一步步把自己仅存的一点机会也无情地葬送掉。
在欧债危机的处理上,我们不断看到这样的败笔:有人因为无知而留下败笔,有人看到败笔故意不去修正,有人故意引导他人完成一个又一个败笔……这背后的推动力都是共同的:利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欧债危机持续恶化的根源。
要看透欧债危机,我们既需要从历史渊源中去寻找问题的根本,也需要从现实中找到症结所在,然后,才能更好地看清未来的发展趋势。
欧债危机是内因、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债务危机就像希腊神话中吞食活人和牲口的恶魔九头蛇海德拉。英雄赫拉克勒斯要杀死它,但海德拉的每个蛇头在被砍下后,都能在原处迅速长出两个新的蛇头。赫拉克勒斯后来请侄子协助:砍掉蛇头后立即把它埋在土里,并马上用火烧蛇的伤口,新蛇头再也长不出来,赫拉克勒斯最终杀死了这个生命力可怕的蛇怪。
英雄赫拉克勒斯发现了问题的根源,采取了针对性的对策,最终取得了胜利。但是,时至今日,欧洲人仍没有找到化解危机的方案,眼睁睁地看着危机一次次恶化。
欧债危机已经成为埋葬人们信心和机会的坟墓。
任何一场危机的背后,都隐藏着令人不寒而栗的殊死博弈、被谎言遮掩的冷酷的利益掠夺和输送,以及更高层次、更复杂的目标之下形形色色的诉求。表面上虽不动声色、平静如水,暗地里却刀光剑影、风诡云谲、阴风习习。
这是人类经济、金融史上的一次空前大危机,也是强者的一次斗智斗勇的大博弈。
在这场陷阱密布、惊心动魄的大棋局中,错一步即有可能彻底被动,最终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欧债危机作为一面照妖镜,不仅照出了人性的贪婪、可耻、阴狠,也照出了制度的弊端、规则的缺陷。
认清真相是困难的,而看清大棋局更难。
现在,我们首先必须找到真相,欧债危机的源头在哪里?它因何爆发?它又将延续到何处?它将对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它会危及中国吗?中国应该汲取哪些教训?除了风险,这场危机会带来机会吗?我们该如何应对这场危机?
是的,这些问题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必须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而这正是笔者写作本书的初衷。
我们应该认识到,欧债危机不仅仅在影响着当下的世界,也在展望着未来,展望着未来的棋局。我们不仅要关心欧债危机,还要关心正在酝酿中的与我们更攸关、距离我们更近的危机。
未来的危机,这个恐怖的魔咒无论何时降临,都会与两个字相关:债务!然后,再由此滋生出一系列的危机:货币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研究欧债危机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通过对欧债危机的认识,我们能更快地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尽早修正。这无论对于治国者、企业经营者还是投资者,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我们洞悉欧债危机的真相,就会发现,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视自身存在的危机隐患。对于中国而言,最重要的是汲取欧债危机的教训,反省自身,查找不足,纠正错误,走出自身局限,以大智慧、大勇气迎接挑战,把握机会。
假如做好了这一点,欧债危机给中国带来的,又何尝不是醒目的启示和宝贵的机会呢?
本书的目的,就是全方位剖析欧债危机,找到真相,并找到与之相随的风险与机会,这样我们无论是规避风险还是把握机会都会变得主动。
本书主要从几个方面来剖析欧债危机,预测其未来趋势。第1~5章,从外部因素,即强权下货币博弈的角度来分析欧债危机的渊源。第6~12章,从欧洲内部因素来分析欧债危机发生的内在必然性。其中第12章是讲欧债危机的破解、应对之策。第13章分析欧债危机的结局。第14章分析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第15章,是对中国(包括中国的决策者、企业和个人)应对欧债危机提出的具体建议。
由于笔者学识有限,对于书中论述不当、不够严谨或错误之处,恳请亲爱的读者朋友提出批评、指正,以便及时更正。
非常感谢我的好友周洛华先生在百忙之中通读全稿,提出宝贵建议,并为本书作序;非常感谢挚友刘广元、黄锋夫妇为本书提出许多宝贵建议;非常感谢秦维辉先生给予的很多照顾和好友周红权、王剑锋、王洋、刘东波、王增新、朱长征、严建国、张智军、王阳给予的诸多帮助,使我能够安心研究和写作;非常感谢好友刘建新先生和我的学生郑龙冠为本书所做的校对;非常感谢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听我授课的学生,他们提出的问题以及其间深入的交流不断激励我做更细致的研究,使我有了更多的积累;我还要特别感谢本书编辑颜诚若女士和华章团队,她们为本书的顺利出版做了大量认真、细致的工作……还有许多一直默默帮助和支持我的朋友,我永远铭记于心,永怀感恩之情!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阅了国内外许多优秀的研究专著,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向这些智者致敬并深表感谢!
在这里,我也要特别感谢我的父母、妻子、陈随有大哥、弟弟、妹妹以及女儿给予我的关心、帮助和鼓励,让我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中。
我还要特别感谢一直默默给予我支持和鼓励的博友们。无论何时,他们的关心总是给我带来阳光般的清新和温暖,他们永远是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永远激励着我,以更好的作品回报社会。
谨以本书献给生我养我的这片饱经沧桑和苦难的土地,以及始终如一支持、鼓励我的亲爱的博友们!
第1章 一场血腥的货币战争
■ 凡是触碰美国最核心利益的国家,不是遭到军事打击,就是遭到严厉制裁;不是发生动荡,就是发生经济或金融危机。这种规律一再被验证,难道这仅仅是巧合吗?
■ 自从欧元问世,针对欧洲或围绕欧洲发生的战争、动荡、金融危机一直连绵不断。当欧洲和欧元一起在战栗中呻吟,美元已经王者归来。这一点正是对美国最有利的结果。
■ 从历史来看,一个国家要想坐上霸主地位,就必须高效率地完成“把金钱转化成财富,再把财富转化成力量”的过程,否则,这个强国一定难以长久维持其霸主地位。
■ 债务是带血的主线。如果弄清了债务主线在未来趋势中的作用,就等于借助了一双洞悉世界格局和发展趋势的慧眼。
■ 美国与欧洲在债务问题上赛跑:谁的债务危机推迟爆发,资金就会逃向谁,对谁就越有利,而美国在金融领域的强势能力是远胜于其军事打击能力的。因此,欧债危机的爆发,其实有其必然性。
■ 在英镑成为全球霸主之前,中国最早发展起来的纸币曾经有成为世界货币的机会,但被中国白白丧失。之所以反思这段历史,是因为有些错误中国现在还存在,而有些策略欧美现在还在坚持,只是方法上变通了一些而已。
■ 在权力高度集中的时代,金融的独立性显然是不被容忍的,这就意味着,强势纸币只有在权力受到严格制约的地方才能诞生──这个条件被绝大多数金融学家所忽视。
碰者死:美国的核心利益
欧债危机犹如密布的乌云,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这个世界,影响着中国,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工作、投资:决策者发现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了,能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余地变小了;贸易商发现生意越来越难做了;房产商发现房子不好卖了;就业者发现工作岗位减少了,竞争更激烈了,而投资者则因为股票不断下跌蒙受损失……
欧债危机已经成为这个世界挥之不去的阴影,整个世界似乎都在因它而战栗不止。
这场危机的根源在哪里?真相是什么?它的杀伤力为何如此巨大?这场危机的最终结局将怎样?我们该如何应对?对于我们来说,这场危机除了巨大的风险以外,有没有可以把握的机会……
这一切问题,都需要从头慢慢剖析。
我们首先从外部因素来分析欧债危机,对这场危机的必然性,以及欧债危机之后与中国相关危机的必然性,有清晰的认识。
在研究美国战略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悟是:美国绝不能容忍他人触碰自己最核心的利益,这是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底线。凡试图触碰者,美国必重拳回击,甚至不惜置其于死地。
如果我们不能理解这一点,就无法理解当今世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内在联系;如果理解了这一点,则有助于我们发现更好的切入点,找到那条决定趋势的主线──这条主线不仅有助于我们认清过去,产生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感觉,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了然于心,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规避风险、把握机会。
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这种超级强大不仅体现在军事方面,更体现在金融方面──后者的威力要远远大于前者。因此,研究欧债危机,就要先从美国的核心利益这条主线入手。那么,美国的最核心利益是什么呢?
对于全球绝大部分国家而言,其位居第一的核心利益基本都是确保领土完整,而对于美国,这一点则退居其次1。
第一,从地理位置来看,美国是一个边界地缘非常简单和纯粹的国家,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周边只有加拿大、墨西哥两个邻国,算上与阿拉斯加2隔着白令海峡相望的俄罗斯,也才三个邻国,而且,美国与这三个邻国之间都没有领土纠纷。
第二,美国不仅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即使从历史来看,也从来没有哪个帝国像美国这样,对世界产生着如此大的控制力。其军事、科技、文化等综合实力,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达到这种高度,可谓登峰造极。
美国所拥有的这种强势地位,从表面上看,是美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造就的,实际上则是与美元霸权互为基础构建起来的。从历史来看,一个国家要想坐上霸主地位,必须高效率地完成“把金钱转化成财富,再把财富转化成力量”的过程,否则,这个强国一定难以长久维持其霸主地位。
正是美元霸权带来的对世界财富的操纵,才使得美国有足够的财力发展军事力量3,大搞科技创新,而其优良的制度体系又最大程度地确保了合适的人坐在合适的位置上,每一分钱都真正用到刀刃上。美国资源配置的优化程度是其他很多国家无法相比的。
美国的核心利益是美元。美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不单纯是为了国防需要(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敢侵略美国),也不是为了开拓疆土(美国没有侵略他国领土的野心,这一点有别于俄国等以往帝国的做法),美国保持强大军事实力的最根本目标之一便是为了确保美国的核心利益──美元不受到任何威胁。只要保持美元的强势地位,就确保了美国对世界金融的操纵能力,就确保了美国高效率地把这种操纵权转化成力量的先机。
由此可知,欧元在日正式挂牌交易,同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就开始对南联盟(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简称南联盟)是1992 ~ 2003 年东南欧巴尔干半岛上的一个国家,由塞尔维亚共和国和黑山共和国组成。──编辑注)进行了长达78天的轰炸,导致欧元一路下滑,日,欧元兑美元创出0.822 5的历史低点。货币要保持强势,条件之一就是必须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为支撑,而美国对南联盟的军事打击,给世界发出了最醒目的提醒:欧元的周边环境并不稳定。
美国对其核心利益的强力维护,透过美国对伊拉克发动的两场战争更容易看明白。这两场战争即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又称美伊战争或第二次海湾战争),两场战争的结果截然不同。日至日,以美国为首的由34个国家组成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进行了军事打击,重创伊拉克军队,迫使伊拉克不得不接受联合国660号决议,从科威特撤军。如果美国趁势推翻萨达姆政权,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但美国并没有这样做。
伊拉克战争就完全不同了。日,以美国和英国为主的联合部队正式宣布对伊拉克开战,此役不仅将萨达姆政权的军事力量摧毁殆尽,而且连萨达姆本人也被抓捕并绞死。
二者的区别之处在哪里?
海湾战争的起因是伊拉克侵占科威特,伊拉克这样做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还债!八年的两伊战争,让伊拉克负债累累:战前还拥有外汇储备370亿美元,战后就变成了负债700多亿美元的债务国。4伊拉克想通过吞并科威特,不仅把对科威特的欠债一笔勾销,而且可以通过控制科威特的石油资源,偿还自己所欠其他国家的债务。
伊拉克战争则是由于伊拉克直接触犯了美国绝对不能容忍触碰的最核心利益美元所致。
日,在伊拉克内阁会议上,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决定由一批经济学家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来研究放弃美元,改用欧元或其他货币进行结算和外贸的可能性。该委员会随后向ZF递交了可行性报告。9月25日晚,萨达姆总统召开内阁会议,正式通过了这一决定。9月26日,伊拉克财政部长希克马特易卜拉欣阿扎维宣布,伊拉克将停止一切使用美元结算的交易行为,改用欧元或其他货币。希克马特易卜拉欣阿扎维在声明中说,伊拉克之所以决定放弃美元,是因为美元已经成为美国赖以主宰地区和国际政治与经济事务的一个支柱。声明呼吁世界其他国家也采取这一做法,以抗击美国在国际政治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5
伊拉克的这一举动立即引起美国的高度警觉和愤怒,因为这是第一次有国家如此明确地要挑战美元的地位,这直接触及美国最核心的利益。
美国与海湾国家在1974年达成“石油只用美元”结算的协议,不仅用石油取代黄金变成美元的新“锚”,确保了美元的霸主地位不受威胁,而且获取了石油的定价权,从而形成了现行的“石油-美元”的贸易结算机制,使能源的所有权与定价权相分离。美国进而以此为契机,从货币与能源两大领域入手,重塑并且牢牢掌控了全球的政治经济新秩序。而伊拉克要挑战的,恰恰是美国操纵世界以确保自身获取利益最大化的最重要的基石。
由于伊拉克的声明并没有透露伊拉克何时正式实施这一决定,而且欧元羽翼未丰,因此,美国并没有立即动武。
看到伊拉克做出如此大的动作竟然风平浪静,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便宣布了更明确的计划。2001年,委内瑞拉计划改用欧元作为石油结算,并用欧元作为储备。日,委内瑞拉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政变,查韦斯被废黜。非常具有戏剧性的是,噩运与幸运之神同时落到查韦斯头上,命大的查韦斯两天后重新回到总统的位置上,查韦斯指责美国是这场政变的“黑手”。这场政变也让查韦斯变聪明了,此后,虽然他喊得很凶,但直到2005年,委内瑞拉央行美元和黄金在外汇储备中的持有比重还是高达95%6。
局势到2003年发生了重大变化。
2003年1月,萨达姆向全世界呼吁:所有石油需求国在向海湾国家买油时,不要再用美元,用欧元或者用其他货币都可以。此时的欧元已经走出刚问世后衰弱的阴影,羽翼逐渐丰满,对美元造成的威胁与日俱增。萨达姆的倡导无疑是在断绝美国的后路。两个月后,美国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对美国而言,萨达姆倡导用欧元取代美元简直就等同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权。
2003年6月,伊拉克的石油销售重新以美元计价。
因此,很多战略分析家在分析伊拉克战争的时候,认为美国意在控制伊拉克的石油,这个结论有相当大的局限性。从美国的核心利益角度分析,其目的是通过战争,阻止欧元的扩张,确保美元的地位不被削弱。此役之后,美元才可以更大胆、更快地步入贬值轨道,稀释美国快速增加的债务负担(在此特指实际债务负担)。
事实上,凡是触碰美国最核心利益的国家,不是遭到军事打击,就是遭到严厉制裁;不是发生动荡,就是发生经济或金融危机。
当这种规律一再被验证,我们还认为这仅仅是因为巧合吗?
欧元触碰了美国的底线
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自从欧元问世,针对欧洲或围绕欧洲发生的战争、动荡、金融危机一直连绵不断。战争:1992年4月~1995年12月的波黑战争,年的科索沃战争,2011年推翻卡扎菲政权,再到随时可能展开的针对叙利亚、伊朗的军事打击,美国的对手逐个被改换政权;动荡:始于突尼斯的阿拉伯之春,逐渐蔓延到埃及、利比亚、也门,一直到叙利亚,至今没有停息;金融危机:从冰岛危机到迪拜危机,再到欧洲债务危机,逐渐深化和蔓延,不仅成为让欧洲惶恐不安的魔咒,也成为全球挥之不去的阴影。
当欧洲和欧元一起在战栗中呻吟,美元已经王者归来。这一点正是对美国最为有利的结果。
在美国财政赤字急剧攀升、饱受债务压力的情况下,欧洲的债务危机越早爆发、越恶化,越有利于美国将全球的注意力转移开,促使资金回流美国,从而为美国带来亟须的资金,也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
债务是带血的主线。如果弄清了债务主线在未来趋势中的作用,就等于借助了一双洞悉世界格局和发展趋势的慧眼。因为债务危机,任何博弈的底线都在下移。这就是债务危机的特点。7
具体到欧美债务问题,我们可以理解为美国与欧洲在债务问题上赛跑:谁的债务危机推迟爆发,资金就会逃向谁,对谁就越有利,而美国在金融领域的强势能力是远胜于其军事打击能力的。
因此,欧债危机的爆发,其实有其必然性。2008年,笔者在《中国怎么办:当次贷危机改变世界》(本书机械工业出版社已出版。)一书中写道:
美国次贷危机,像一只巨大无比的蝴蝶,对着欧洲,拼命地煽动着翅膀,即使这次危机逃过,下次危机不久后还会到来。欧盟,能够一直抗衡下去吗?2000年,欧洲议会制定了“里斯本议程”,确定到2010年把欧盟建成“世界上最有竞争力、最有活力的知识经济体”。这一目标,何尝不是亮出了美欧决战的日期?
2010年,恰好是欧债危机全面恶化之时,这场危机必然到来。
欧元的问世至少在五个方面8对美国的最核心利益构成了威胁。
欧元对美国构成威胁的第一大原因是结算货币──定价权的削弱。结算货币是指世界上认可度高的货币,如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都是结算货币。但是,日元、英镑在与美元的博弈中都已败北,对美元构不成任何威胁。欧元的问世,则打破了美元一统天下的强势地位,因为欧元是一个集合体,依托的基础是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这样的欧洲强国,它们在制造业、金融业等方面互补,从而形成不可忽视的竞争力。由于欧元提供了一种能够替代美元的结算货币选择,故而它势必会削弱美元的传统地位。
更为重要的是,结算货币的地位与定价权的掌控程度是相伴的,如果美元的结算货币地位被削弱,这同时意味着,美国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定价权被削弱,如果定价权被削弱,美国将不能再自由地操纵大宗商品等价格的走势。
定价权是如此重要。郎咸平教授指出:别人称我们是制造业大国,我们的制造,只不过是国际产业链分工里利润最薄的一环。制造以外的产业链其他环节,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和零售,都在人家手里,到最后会是什么结果?那就是原材料的定价权由别人掌控,出口销售价格也由别人掌控,这个制造环节,放在中国还要破坏我们的环境,浪费我们的资源,剥削我们的劳工。我们辛辛苦苦创造出的利润,就这样被别人吸光了。9
欧洲一些国家走到一起,推出欧元的目的就是为了抱团取火,挑战美元的霸主地位。伴随着欧元的问世,欧洲的态度越来越明确,也越来越让美国不安。
早在2002年6月,俄罗斯与德国,就开始研究用欧元作为俄罗斯向德国出口石油的结算货币。媒体做了以下报道:
德方认为这可能是石油贸易的一场革命,因为迄今为止全世界的石油交易几乎全都用美元结算。俄方对此的考虑是减少对美元的依赖性。双方的政治家和银行家打算在一个或几个交易所为俄罗斯的石油创建用欧元结算的期货交易,使双方都能从中受益。对德国来说,一方面有利于使进口石油价格保持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对OPEC 的依赖。在过去的几年,德国每年进口的石油已达1.05亿吨,从俄罗斯进口的量约占进口总量的30%。对俄罗斯来说用欧元结算可以提高其石油收入的稳定性。10
俄罗斯与德国的带头示范作用,引发了其他相关国家的跟进。比如,伊拉克、伊朗等国,纷纷选择用欧元作为结算货币。也正是因为俄罗斯的带头大哥作用,提醒美国进一步加强对海湾石油的控制权,以更好地操纵油价,而这一点正是美国能够在经济上有效打击俄罗斯的利器!
美国强化石油控制权主要是通过对海湾国家政权的巨大影响力来实现的。如果伊拉克战争让海湾国家臣服美国的话,那么阿拉伯之春则使海湾国家彻底对美国言听计从。
从伊拉克战争开始,环绕欧洲的战争、动荡、危机不断,这延缓、阻碍了欧元的扩张步伐,时至今日,欧元对美元结算货币地位的挑战,仍然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欧元对美国构成威胁的第二大原因是铸币税。所谓铸币税,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发行货币所获得的收益或利润,通常是指所发行货币的成本与货币面值之差。比如,发行一张100美元的现钞,印制成本只需要2美分,其余的99.98美元即为铸币税,也就是说,货币发行主体只需要花费2美分印制好一张100美元面值的现钞,就可以换取价值100美元的商品。在电子货币时代,连印制纸币的成本都省下来了。
铸币税是一种庞大的收益。美国平均每年能获得约250亿美元的铸币税收益,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累计收益在2万亿美元左右11。
美国获取的收益并不仅限于此。在美国之外做“体外循环”的这部分美元,其基础货币量是美国通过国外购买或投资输出的,这部分美元虽然是美国的负债,但由于经济交易、结算和支付所需,其他国家一直并不行使对它的要求权,所以这部分美元相当于给美国提供了一笔无息贷款,贷款额就是在美国之外做“体外循环”的美元基础货币量。2003年,美元在国外流通的基础货币总量约为4 319亿美元,美国当年由此节约的利息支出达到216亿美元(利率设定为5%)。此项好处得到了美国官方的认可,例如,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以下简称美联储)曾认为,在国外流通的3 000多亿美元就像是提供给美国ZF的一笔无息贷款,美国每年因此可以节约150亿~200亿美元的费用。因此,为了满足全世界对美元现钞的需要,美国建立了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到法兰克福、伦敦、苏黎世,再到中国香港、新加坡的全球美钞配送中心。12
欧元对美国构成威胁的第三大原因是通货膨胀税。如果货币发行主体出于弥补财政赤字、金融救助等原因不断增发纸币,就会降低人们手中所持货币的购买力,这相当于悄悄对货币持有人征收了一种隐性税收,所以被称为“通货膨胀税”。美元的强势地位意味着,美国可以对全世界征收通货膨胀税。
通货膨胀税是对储备货币的最大价值回报,通货膨胀税的基础是货币的全部现货。换言之,美联储可以创造美元而没有任何价值支持,因为美联储有发行美元的权利。
假定美国长期通货膨胀目标是2%,每个公民除了缴纳联邦税和各州税以外,美联储有权对其公民所持有的每1美元征收2%的持币税,这和强盗没什么两样。假定美国流通领域的M2(广义货币供应量)是9.8万亿美元,2%的通货膨胀意味着美联储每年可以凭空发行1 960亿美元,既没有任何真金白银的支持,也不需要创造商品、服务等任何经济价值。
美联储可以按照其愿望发行更多的美元,没有人可以拒绝这种权利的诱惑──毫不奇怪,美联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采取了高通胀政策。假定从长远来看,年GDP的增长率应该等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任何超过GDP的货币供给都会造成通货膨胀,也就是说,美联储的高通胀政策和造假钱没有什么不同。13
欧元对美国构成威胁的第四大原因是外汇储备。外汇储备又称为外汇存底,是指一国ZF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即一国ZF保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债权,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持有并可以随时兑换外国货币的资产。
对美国而言,其他国家或经济体储备的美元越多,美国收益越大。但是,欧元问世后,美国近乎独享(日元、英镑和瑞士法郎所占比例非常小,不足以对美国构成威胁)由此衍生出来的各种收益的垄断地位被打破。
在欧元问世后不久的2002年第一季度,欧元就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二大储备外汇(欧元问世以前,在中国的外汇储备中,原有欧元参与国的货币占到19%)。14
年,美元比重从59.02%升至72.69%,而后在2001年后逐步降至62.48%,欧元则从8.54%大幅升至26.99%,日元从6.78%降至3.41%,英镑从2.12%升至4.74%,瑞士法郎一直在0.2%左右徘徊,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其他货币则从4.78%降至2.21%。其次,全球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年,美元比重逐步下降,欧元比重缓慢上升,英镑比重显著上升,日元比重明显下降。一些研究者断言:“欧元取代美元,英镑取代日元,是一个长期的趋势。”15
近年来,中国基本处于全球最大外汇储备国的地位,成为最直接的被掠夺者。中国人民银行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3万亿美元。其中,大约2/3是美元。我们知道,美元自2001年进入此轮贬值周期,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外汇储备持续增加,这就意味着,中国白白替美国交了大量通货膨胀税。
中国历年外汇储备如表1-1所示。
表1-1 中国历年外汇储备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官方网站,。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财政金融室主任张岸元撰文指出:一种流行的说法,是中国外汇储备对外投资收益可观,年收益率在3%左右,管理水平在各个主权财富基金中居领先位置。但是如果综合考虑汇率损失,中国人民银行持有外汇资产的损失极为惊人。将每年外汇储备增量以当年人民币兑美元平均汇率测算换汇成本,再以升值后不同的汇率水平测算汇率成本,到2010年年末,2003年以来每年增加的外汇储备已经发生的汇率损失达2 711亿美元。如果未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跌到6.0以下,那么2003年以来增加外汇储备的汇率损失将攀升到5 786亿美元。
张岸元指出,这一损失肯定无法通过外汇对外投资收益弥补,除了中央银行,不会有任何一家商业性机构干这种赔本买卖。以上只是一个粗略的测算,但即便做更加翔实的分析,也不会颠覆“汇率损失巨大”的结论。
张岸元测算的是外汇储备的汇率损失,如果加上美国超发货币稀释掉的实际购买力,那么,中国外汇储备的损失将更加惊人。
与中国的损失对应的就是美国的收益。当欧元也成为储备货币时,它必然从美国手中切分一份蛋糕,当前,欧元份额从8.54%大幅升至26.99%,蚕食掉的基本上是美元的份额,这对美国来说,显然是不能容忍的。
欧元对美国构成威胁的第五大原因,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债券资源的争夺,及对债务的自由稀释便利。
债券资源的争夺为何如此重要呢?
不妨用一个具体例子加以说明。中国老百姓生产的产品,以100美元的标价卖给了美国,美国印100美元钞票给中国,美国获取了99.98美元的铸币税。而后,美国再把中国这100美元借走,继续购买中国的商品,或者在美国国内做投资,获取远远高于其所付利息的收益。同时,美国通过增发货币,把欠中国这100美元的购买力给稀释掉,假如稀释50%,就意味着,美国偿还50美元外加利息就行了。
通过这种游戏,美国的经济对中国构成了一种掠夺性的平衡──美国以转移中国人财富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经济发展的平衡。
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其中扮演着最重要角色的就是美国的消费,其私人消费在GDP中的占比超过70%。假如美国人消费动力下降,美国经济的增速就会下降,要维持这种动力,就要靠举债。因此,美国属于债务依赖性国家。
问题在于,欧洲也在逐渐变成债务依赖性国家。由于老龄化、经济增长缓慢等因素,导致创造的财富无法维持高福利,需要向外举债维持这种日益危险且日益艰难的恐怖平衡。
1999年1月,随着欧洲货币区的启动,欧洲ZF债券市场在发行规模和发行数量上成为世界上最大的ZF债券市场。截至2005年6月,欧元区ZF债券市场几乎是美国ZF债券市场的两倍──3.4万亿欧元对1.8万亿欧元。16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世界外债发行数量最多的前十个国家,包括美国、七个欧洲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和澳大利亚,这十个国家对外发行的债券占全球的83.8%,其中欧元区各国债券市场加总后的规模占全球的45%,超过美国的份额(32%),这无疑是对美国债务依赖体系的最大挑战。17
美元与欧元争相举债,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二者的资产负债表呈现恐怖性增长。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总规模从2007年6月的8 993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3月的2.9万亿美元,而欧洲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在2012年3月则达到3.96万亿美元,总规模比美联储多出1/3,而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也才2.3万亿欧元。
因此,美国与欧元国抢夺“举债”资源,从本质上看,是要维持一种恐怖的平衡,这种平衡所蕴含的巨大风险,则是由全世界承担的。美元、欧元作为世界上位居前两位的两大货币,存在着不共戴天的竞争关系。这意味着,美国必然“帮助”欧洲引爆危机,通过把欧洲置于危机的旋涡,削弱欧元的影响力,强化美元的地位。美国的战略思路就是:在不能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的情况下,让对手做得比自己更差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18
从债务的角度来看,不论是欧洲还是美国,都面临着庞大的债务负担,这种负担随时可能演变成债务危机,欧洲与美国,谁的债务危机先引爆,谁就首先面临着资金抽逃问题,另一方就会成为直接的受益者:不仅能够遮掩或者让危机爆发的时间延后,而且可以通过吸引庞大的资金来填补流动性缺口,促使经济复苏,减少甚至消除债务危机爆发的根源。
因此,笔者特别强调,美国与欧洲其实是在债务危机的起跑线上竞争,谁跑赢对方,谁就能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这一点本身就决定了债务危机爆发的必然性和残酷性。
为了更好地阐述美欧对决的必然性,也为了更清楚地洞悉欧债危机及未来债务危机的趋势,我们有必要追溯欧洲财富的累积、美元打垮英镑、欧元问世等源头,透过其间的血腥博弈,更好地洞悉大棋局、把握未来的大趋势。此外,对这些历史的深刻的、多角度的反思,对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非常宝贵的借鉴价值,而对个人,则如同打开了一扇透视世界、把握未来机遇的窗户。
中国痛失的货币霸权
任何一国的货币,若它能够独霸全球,成为一个时代的骄子,一定有其必然性。
在英镑成为全球霸主之前,中国最早发展起来的纸币曾经有成为世界货币的机会,而且这种机会可谓唾手可得,但中国白白丧失了这一机会,而此后欧洲的崛起、英镑率先成为世界货币,也与中国丢掉的机会密切相关。之所以反思这段历史,是因为有些错误中国现在仍然存在,而有些策略欧美现在还在坚持,只是方法上变通了一些而已。
中国货币成为全球霸主的机会,从宋代开始就已逐步具备,一直延续到清初。
中国在宋朝已经是世界上位居第一的强国。北宋时期,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60%,北宋时中国人均GDP为2 280美元,当时,西欧人均GDP为427美元,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人均GDP为1 250美元。19
要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仅仅经济增量增长还不够,按照伦敦学派20的观点,还必须具备“将财富转化为力量的能力”。
培养上述这种能力需要具备两个最基本的因素。
首先,要成为世界强国必须具有对海洋资源的控制、利用能力,以及利用海洋实现最佳资源配置,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能力。从历史来看,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到现在的美国,它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强国,无不与其对海洋资源的强大控制和利用能力有关。
现在仍然如此。美国政治地理学家索尔伯纳德科恩指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进口国与出口国,八国集团成员(G8)都是海洋辖区国家──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和俄罗斯。中国没有成为海洋辖区国家中的一员(像当初麦金德、斯皮尔克曼以及理查德尼克松所预测的那样),尽管它在过去的25年里已经迅速成长为一个贸易国家。对大陆导向的中国人来说,山脉和草地而非海洋,才富有对精神灵魂上的神秘吸引力。21
中国在宋代的造船技术就已经非常先进。据周去非《岭外代答》和赵汝适《诸蕃志》的记载,与宋通商贸易的有50多个国家。当时,中国的船只不但以其制作坚实而著称,更重要的是,还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航海技术,“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22。
中国的造船技术发展到1405年7月(明永乐三年)郑和下西洋时,已经到了让世界只能仰视的地步:郑和航海宝船最大的长44丈4尺,宽18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为151.18米,宽61.6米,可容纳千人。23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距离、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方面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24
据研究者估计,郑和下西洋促进的贸易往来,为明朝ZF带来的利益,至少合黄金二三十万两,白银千万两,是宋元市舶司25收入的十几倍。26
然而,明朝不仅没有利用这种海洋优势为中华民族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获取更大利益,而且反而实行海禁这种近乎“自宫”的政策,导致海外贸易萎缩,令人扼腕叹息!
有关这一历史的研究,海外学者的研究结论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国的海上扩张,尤其是1403年郑和主持的海上扩张活动,在1434 年戛然而止。先前的扩张和后来的收缩无疑与中国同大陆西北部的蒙古人及其他民族的关系相关,也与明朝迁都相关。明朝迁都到靠近边境的北京,是为了更好地对付蒙古人卷土重来的威胁。1411年,大运河重新开通,主要用于从长江流域的生产和人口中心,向遥远的北京和边境供应大米,由此减少了对沿海海上商路、航海商人和海军的依赖。南方海上利益集团与北方大陆利益集团之间的政治经济冲突越来越有利于靠后者的方式解决。与此同时,沿海的日本和中国海盗走私活动日益猖獗,反而加强了内陆利益集团的势力,导致了当局对海上商业活动的进一步限制。直到1567年,迫于南方尤其是福建有关利益集团的要求,这些限制才被放弃。27
随后,清军入关,清朝ZF实行更为严厉的海禁措施。清初,ZF出于对海上抗清力量的封锁与防范,实施海禁政策,禁止官民私自出海,违禁者处死,并要求在海边“或筑土坝,或竖木栅,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口”。后来更是强行迁徙沿海居民进入内地。康熙年间又“迁海岛及海滨居民于内地五十里”,将房屋全部焚毁。28
自此,中国占据海洋强权地位的机会完全丧失。
除了海洋因素,世界强国得以建立并长久维持的另一必备要素是货币的扩张能力。
早在15世纪,葡萄牙就因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打通了与东方的贸易通道,从而一跃成为世界强国,但无论是葡萄牙还是后来的西班牙、荷兰,都没有能够维持住自己的霸权地位,而随后的英国却发展成为“日不落帝国”。根源就在于:英国借助强权实现了货币的扩张,并将货币转化为力量,进一步强化并深化了其霸权地位,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都没有做到这一点。
在翻阅了大量史学、金融学著作后,笔者认为,纸币扩张,让本国货币尤其纸币成为世界性货币是走向超级强国的强大基础。
中国曾经有许多很好的机会,但都丧失了。
早在宋代,ZF铸造的铜钱就源源不断地向海外诸国流去。在与海外诸国的贸易中,“蕃夷得中国钱,分库藏贮,以为镇国之宝。故人蕃者,非铜钱不往,而蕃货亦非铜钱不售”。由于铜钱大量流往国外,导致宋朝出现钱荒。此后,“禁铜之令一再申明,而铜币之外流则无从遏止”。
原因是当时与宋朝贸易的国家商品经济不发达,货币流通少,制造的钱币也很少,有的甚至还没有开始铸造钱币,加之当时这些国家的物价低于宋朝,而货币总是向货币流通量少、物价低廉的地方流动。宋代铸钱量与日俱增。宋太宗至道年间铸钱80万贯,宋真宗咸平二年增至125万贯,景德末年183万贯,到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达到506万贯。铜钱铸造成倍增长,需求量也在快速上升。
由于外国对铜钱的热爱过于强烈,以至于宋朝的铜钱走私活动非常猖獗。29
这实际上给宋朝货币走向世界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因为起源于唐宪宗时代的飞钱的纸币,在宋朝已经开始正式发行,这是迄今为止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宋朝时发行的纸币多用楮皮纸制成,称为“楮币”。
然而,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更不容易获得人们的信任,因为在当时,金属货币本身所代表的价值与其自身固有的价值非常接近,甚至有时金属货币所含金属的价值高于它所代表的价值,以至于民间有动力私自把铜钱融化成铜。
因此,纸币要获取人们的信任,首先必须保证其币值的稳定。中国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却没有能够像后来的英镑、美元那样流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缺少确保币值稳定的制度保障,货币贬值过快,还没有得到世界认可即已经在本国被抛弃!
南宋ZF之所以推行纸币,一个极其错误的想法是,打算通过这种做法去解决财政上的困难。这个错误想法一旦付诸实践、变成了现实,南宋君臣们便日益堕入纸币的深渊,蒙受了灭顶之灾。
楮币开始印制发行时是300万贯,稍后即增至600万贯、700万贯,到宋理宗时,猛增65倍,达到6.5亿贯。由于发行量猛增,币值狂跌,楮币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日益下降,“楮贱如粪土”,物价成为脱缰之马。到南宋以后,楮币泛滥成灾,物价上涨了170倍。30
假如宋朝ZF在发行纸币以后,能够确保纸币的币值基本稳定,那么楮币比后来的英镑更容易成为世界货币。但是,在权力高度集中的时代,金融的独立性显然是不被容忍的,这就意味着,强势纸币只有在权力受到严格制约的地方才能诞生──这个条件被绝大多数金融学家所忽视。
纸币在明朝时得到发展,却由于同样的原因被人们唾弃。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明朝ZF开始发行大明宝钞,这是明朝官方发行的唯一纸币,贯行于明朝270多年。大明宝钞以桑皮纸印制,只发不收,致使市场上流通的纸币越来越多,泛滥成灾,通货膨胀日益严重,到正统九年(1444年),米价涨到宝钞100贯,大明宝钞已不能通行,“积之市肆,过者不顾”。正德年间,宝钞实际已经废止。此后,明朝不再发行纸币。31
明朝以著名政治家、经济学家丘浚(与海瑞一起被誉为“海南双壁”)为代表的官吏,一直对纸币进行非常尖锐的批评。他认为,印发纸币的成本不过三五钱,却当千钱使用,违背了商品买卖“必物与币两相当值”。丘浚认为,纸币是人君“设为阴谋潜夺之术,以无用之物而致有用之物,以为私利”32,其实说的就是铸币税。
这种认识为纸币在中国古代王朝的衰落提供了理论依据。
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在清丈土地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的赋役制度,使中国重回银本位制。这一事件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远远超过它对中国自身历史进程的影响!此后英镑崛起也与这一事件密切相关。
明代以前,缴纳赋税要折算成实物,而一条鞭法施行后,田赋、徭役和其他杂税一律折成银两缴纳。一条鞭法上启唐代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入亩”,是中国赋役制度的一件大事。赋役征银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反过来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诞生。33国人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基本上停留在这一点上,而没有从货币层面去看它。
一条鞭法不仅确立了中国的货币财政制度,同时,也正式承认了白银的本位货币地位。它标志着纸币制度在中国的失败和银本位制度的确立,中国对白银的需求量从此直线上升──世界格局因此而发生改变。
这一结论是国外学者首先得出的。
中国对白银的需求量大,一是因为中国当时的生产和出口在世界经济中具有领先地位,中国长期保持的出口顺差主要是通过外国人用白银偿付来解决的。二是一条鞭法的税制演变成完全用白银缴纳。正是中国对白银的公共需求、中国经济的巨大规模和生产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出口顺差,导致了对世界白银的巨大需求,并造成了世界白银价格的上涨。
因此,柏林和吉拉尔德兹说:“如果没有近代早期中国向以白银为基础的社会转变,欧洲和中国就不会有同样的价格革命,也不会出现一个西班牙帝国(它是靠出售白银而得以生存的)。”这种说法并非耸人听闻……整个世界经济秩序当时名副其实地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哥伦布以及在他之后直到亚当斯密的许多欧洲人都清楚这一点。34
世界有多少白银蜂拥到中国?
法国学者皮埃尔肖尼(Pierre Chaunu)认为,在新大陆发现后的很长时间内,产额占全球总额80%的美洲白银,约有1/3强,由美洲经太平洋运往菲律宾,并经大西洋运往欧洲,再转运至亚洲,而其中大部分最后流入中国。法国学者谢和耐(Jacques Gernet)则认为,年,自美洲银矿采炼得来的白银,至少有一半流入中国。35在年的300年间,流入中国的白银估计超过了7万吨。36
日本的白银产量同样大量涌入中国。从16世纪初开始,日本积极开发金银矿,到16世纪末,其白银产量已占到世界总产量的1/4。37其中的绝大部分直接或间接流入中国。
1. 对于中国的核心利益,国务委员戴秉国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撰文指出:“什么是我们的核心利益?我个人理解,一是中国的国体、政体和政治稳定,即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中国的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三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这些利益是不容侵犯和破坏的。”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
2. 阿拉斯加原本属于俄国,日,俄国同意以每英亩2美分,总价720万美元(含手续费20万美元)成交,合约生效日期是日。1959年,美国将阿拉斯加升格为美国的第49个州(隔年又将夏威夷升格为第50个州)。讽刺的是,当时觉得吃亏的是美国民众,他们嘲笑做成这笔史上最大面积土地交易的美国国务卿威廉亨利西华德(William Seward)干了一件蠢事,称这种行为是西华德的蠢事(Seward抯 Folly)、西华德的冰箱(Seward抯 Icebox)。威廉亨利西华德回应说:“现在,我决定把它买下来,也许多少年以后,我们的子孙将因为我买的这块地而得到好处。”政治家的远见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2010年阿拉斯加州内生产总值491亿美元,人均收入44 205美元。
3. 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SIPRI)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年,世界最大的军费开支国是美国,其军费开支增量占全球增量的58%。从军费开支总量上来看,美国的军费开支一直占全球的40%以上,最高的时候占比高达48%。SIPRI最新的报告是在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11年,全球军费开支约1.74万亿美元,美国为7 110亿美元,占全球军费开支的40.86%。
4.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 伊拉克决定取消用美元结算[OL].新华网, ClassName=gjxw&newsid=-9-27。
6. 朱贤佳.委内瑞拉卖油改换欧元 各国央行调整外储政策[N].上海证券报,。
7. 时寒冰.时寒冰说:经济大棋局,我们怎么办[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8. 个别方面可以合并,仅为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才进行细分。
9. 郎咸平.谁掌控了全球大宗商品定价权[N].经济参考报,。
10. 俄罗斯拟用欧元结算对德国石油交易[OL].中国外经贸部网站,,。
11. 孙兆东.美国60年收铸币税2万亿 人民币加快国际化[N].理财周报,。
12. 程恩富,王中保,夏晖.美元霸权的收益是多少[OL].价值中国网,,。
13.陆旻.华尔街的误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14.张庆麟.欧元法律问题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15.潘慧峰.美元霸权地位将加速其贬值[N].中国证券报,。
16.弗兰克J.法博齐.债券市场分析与策略[M].7版.路蒙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7.张茉楠.欧债危机背后有美债黑手[N].深圳商报,。
18.同注释7。
19. Maddison Angus. Contours of the World Economy, 1-2030 AD. Essays in Macro-Economic Histor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20. 伦敦学派(The London School)是当代西方经济学新自由主义学派中的一个流派。它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伦敦学派的主要特点是坚持和维护新古典经济学的自由主义传统,因其代表人物均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学习或工作过而得名;又因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是该学派的核心人物,而成为当代西方经济学新自由主义学派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21. 索尔伯纳德科恩.地缘政治学:国际关系的地理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22.漆侠.宋代经济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3.马欢原.瀛涯胜览[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
24.李露晔.当中国称霸海上[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5.市舶司是中国唐、宋、元及明初在各海港设立的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机构,相当于现在的海关。
26. 田培栋.郑和下西洋的性质与所获财富的估计,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
27.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28.郑学檬.简明中国经济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9.同注释22。
30.同注释22。
31.彭信威.中国货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32.叶世昌.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3.唐纲,南炳文.明史──中国断代史系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4.同注释27。
35.全汉升.明清间美洲白银输入中国的估计[J].台“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集刊(66)。
36.同注释27。
37.包乐史.中荷交往史()[M].香港:路口店出版社,1999。
第2章 美元与英镑的厮杀
■ 欧洲人用白银到中国换取财富,然后,再用财富发展工业,使资源的配置效率大大提高,加快了欧洲工业的发展,促使欧洲飞速发展。在中国这头巨狮抱着银锭酣睡时,它早已被猛虎层层包围。最终,中国通过实物出口换取的白银,又以赔偿的形式被列强掠夺一空。
■ 金融发展史证明,任何一种货币,要想赢得公众的信赖,必须有足够的信誉,人们当然都喜欢坚挺的货币。只有对信誉用心呵护,才能真正建立起金融权威。
■ 当欧洲在战火中厮杀、挣扎,忍受着煎熬时,它们最需要的便是军费。美国的银行家及时抓住机会,向欧洲各方提供贷款,将美元植入英镑的势力范围。
■ 1929年的大萧条使美元迅速回流到美国,加剧了欧洲国家摆脱危机的难度,并沉重打击了英国,重创了以英镑与金本位构筑起来的国际经济体系,为美元取代英镑的霸主地位创造了条件。
■ 英国的帝国特惠制不仅让英国从贸易逆差变成顺差,而且延续了大英帝国的余威,面对这盘棋局,美国人开始效仿英国人的方式,打造美国主导的自由贸易圈,与之相抗衡。
■ 布雷顿森林体系成为美国维持世界霸权的先决条件,这个体系使美国享有在海外开展单边行动以促进美国利益最大化的特权。布雷顿森林体系使美国成为国际金融体系的实际主导者,美元的霸主地位随之确立。
■ 英镑的惨败及此后美国肆意利用美元霸权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做法,让欧洲深感恐惧,它们必须联合起来抗衡美国。由此,催生了欧元的问世,开启了另一场更为浩大和壮观的货币大战。
白银改变世界,英镑崛起
为何说白银流入中国改变了世界格局呢?
由于中国对白银的需求量很大,导致中国黄金与白银的比价比同时期的日本、印度、欧洲、美洲的金银比价都高。例如,1592年及其后,1两黄金在广州可兑换5.5~7两白银,但在日本却可兑换12~13两白银。1
这就为套利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欧洲人把白银输入中国,换回黄金套利,从而导致欧洲白银短缺。由于当时欧洲战争不断,耗资巨大,军费不断膨胀,进一步加剧了白银的短缺,货币短缺又导致贸易萎缩。
年,欧洲年均流通白银数量急剧减少,与年相比,年均流通量减少了50%多,而黄金流通量却增加了近50%。很明显,金银兑换率已经严重失衡。由于当时英格兰实行的是事实上的银本位制,也就是说,作为本位币的白银价格上涨了50%,这样大幅度的价格上涨对于货币体系的冲击相当巨大。因此,货币再次成为一个问题,重铸货币的问题又一次被提上议事日程。2
时势造英雄,英雄总是在最需要他的时候出现。
这个注定要在金融史上写下重要一笔的伟大人物,就是大物理学家牛顿,他在金融领域的贡献一点也不逊于他在物理学方面的成就。
美国经济学家巴里埃森格林这样描述牛顿的出场:从传统来看,英国皇家铸币厂是由铸币者公司(Company of Moneyers)运营的。而所谓的铸币者公司实际上就是中世纪的造币者协会,其成员以道德败坏而闻名,假公济私、贪腐和酗酒是他们的标签。到17世纪末,铸币厂的行规已经败坏到极点,以至于英国政府不得不祭出奇招,任命本国最著名的科学家、勤奋高效且不欺暗室的艾萨克牛顿为铸币厂督办。当时正遇上财务困难的牛顿欣然接受任命,因为这一职位是有薪水的。他着手解决铸币厂的人事问题,并对货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在他的推动下,英国于1717年实行金本位制。3
1696年,牛顿进入英格兰皇家造币厂,成为造币厂的监督,1699年他又被任命为造币厂厂长。
在日的货币报告中,牛顿分析了欧洲各国以及中国、日本、东印度的金银价格情况,认为英国当时的白银短缺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随着黄金的大量流入,人们已经开始拒绝使用白银进行支付。即使接受白银,支付者也要付出额外的费用。既然存在金银利差,黄金仍然会持续不断地流入英国,因此,牛顿不主张再用白银进行铸币。
牛顿将黄金价格定为每金衡盎司(纯度为0.9)3英镑17先令10.5便士。虽然金本位的形成不但依赖于黄金价格的固定,还有赖于白银地位的变化,而且直到1774年白银的非货币化才完成,但是不可否认,牛顿的改革为金本位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717年以后英国事实上已经是一个实行金本位的国家。4
对于英国的金本位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则认为它更像是一种偶然因素,而非“预先设计的结果”。牛顿在写给康替龙的信中还坚持认为,白银是真正唯一的货币本位。但牛顿负责的铸币厂,停止铸造畿尼(一种旧的英国货币),改为铸造金镑,这是一种价值为20先令或1英镑的金币,最终导致英国使用金本位。许多人认为金本位从1717年牛顿将金价定为3英镑17先令10便士开始,但白银的非货币化直到1774年才发生。5
1815年,拿破仑战败以后,英国在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中确立了霸主地位,经济史学家把年称为“英国霸权”(Pax Britannica Hegemony)时期。
1816年,英国通过了《金本位制度法案》,用法律的形式确定黄金作为货币的本位来发行纸币,英国从法律上正式实行金本位制。
由于英国在国际政治和经济中的核心地位,1880年以后,主要工业国家都实行了金本位制。虽然固有的金银兑换率不稳定的问题依然存在,但是,“以银作为辅币的金本位制运转良好,并且一直保持到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实际上还维持到了战后”。
从1816年英国确定金本位制,到年“英国霸权”1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金本位制事实上存在了200多年。6
金本位制当然需要有相对应的黄金作为基础。
早在1717年,牛顿就注意到,一个金路易在法国价值为17先令3旧便士,而在英格兰为17先令6便士。这就使得黄金大量流入伦敦。7
英国在欧洲率先实行金本位制后,民众有了更强大的动力将白银换成黄金,大量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英国,使得英国储备了巨额黄金。由于金本位直到1875年或1880年才开始在欧洲普及,囤积了大量黄金的英国当然是占了大便宜。就好比股票投资,英国人10英镑一股买的股票,在翻倍之后,别人才开始买进。英国人等于坐享升值之利。
当时的世界货币主义者认为,世界贵金属(从1875年起为黄金)的生产决定了世界货币的供应量和价格,而金本位制实际上是英镑本位制,由英格兰银行以自己为中心在世界范围内控制和操作。
研究者发现,当时,黄金的流向对由贴现率变化直接引起的资本流动所做出的反应,比对价格水平和贸易差额的变化所做出的反应更快、更频繁。英国用英镑汇票为本国的进出口融资,其他国家与第三国贸易业用英镑汇票支付。因此,其他国家必须有英镑余额。英国不向任何国家开出汇票,也不持有其他货币的余额,其任务是管理黄金储备。8英国当时何其牛也!
在大量黄金流向英国的同时,大量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导致中国黄金与白银的比价逐步回归到与世界其他地区非常接近的位置,这实际上意味着黄金的升值、白银的贬值,而囤积了世界最多黄金的英国,不仅套取了巨大的利差,而且为英镑提供了最坚实的锚,赢得了世界的信任,帮助英镑9走上了世界货币霸主的地位。
与中国宋朝、明朝纸币遭到民众唾弃的情况不同,英镑问世后,由于与黄金挂钩,币值稳定,公信力日益提高。英镑所代表的黄金和信用,使得民众对它给予了最大限度的信任。
1844年,英国颁布了《英格兰银行条例》,使得英格兰银行成为唯一能够发行英镑的银行,到了1872年,英格兰银行已经可以在其他银行困难时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在事实上发挥着中央银行的作用,这等于为英镑的币值稳定提供了制度保障,不仅有利于维护英镑的地位,也有利于确保英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为英镑走向世界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英镑在全世界的广泛使用,加上数百年英镑与黄金汇率的稳定,让伦敦成为当时的世界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凭借其经济、军事优势,英国让葡萄牙、德国、丹麦、瑞典、挪威、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瑞士、荷兰、西班牙等国也先后过渡到金本位制,促成了国际金本位体系在19世纪70年代的最终形成,英镑成为世界货币,也成为国际结算中的硬通货,与黄金一起发挥着世界货币的功能。10
为了更快地实现货币的扩张,英国在殖民地推行货币局制度。所谓货币局制度,是指政府以立法形式明确规定,承诺本币与某一确定的外国货币之间可以以固定比率进行无限制兑换,并要求货币当局确保这一兑换义务实现的汇率制度。货币局制度是一种关于货币发行和兑换的制度安排,而不仅仅是一种汇率制度。
这是什么意思呢?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一个国家实行了英国主导的货币局制度,它要发行本国货币,首先需要获得英镑,然后再以英镑为准备金发行本国货币。那么,这些国家如何获得英镑呢?当然是拿财富换取。这实际上使英国成为货币的提供者,不仅尽享铸币税等好处,还可以控制相关国家的货币政策。
从1849年在毛里求斯设立货币局制度开始,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有70多个国家实行了货币局制度,其中绝大多数是英国的殖民地。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综合实力就已经被美国超越,但仍然与美国博弈了30多年,才把英镑的霸主地位让与美元。英镑的生命力之所以如此顽强,与其通过货币局制度根植于相关国家所建立起来的牢固基础密不可分。
英国势力的扩张与英镑的扩张同步而行,相得益彰,推动英国经济飞速发展。到1850年,英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60%;铁产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国家铁产量的总和;煤占世界总产量的2/3;棉布占全球的一半以上。11
从货币发展历史来看,一国货币要成为在国际上处于霸主地位的货币,首先就要全力打造好一个坚实的“锚”,在金本位时代,这个“锚”就是黄金,无论是英镑的崛起,还是美元的后来居上,都与黄金密切相关。正是利用世界大战的机会,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黄金储备大国,这为美元后来替代英镑的霸主地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白银改变中国
与英国的情况相反。输出黄金、输入白银,财富储备以白银为主的中国,却因为银价的持续下跌,而蒙受了巨大损失。
列强充分利用这一点,进一步洗劫中国。
19世纪70年代,金本位制由英国开始推行以后,引起欧洲对黄金的需求大量增加,对白银的需求减少,金银比价差距越来越大。1873年的国际金银比价是1:15.93,到1910年已经变为1:39.29,国际银价在这30年间下跌了55%左右。在1896年时,1英镑“约合银六两零”,到1899年,则“合银七两六七钱有奇”。中国的资源收入和关税,都是用银两计算的,银价日跌,金价日增,相当于中国的货币对外贬值。当时,中国欠列强大量赔款等债务,用银价折合英镑支付巨额赔款,等于加重了中国的债务!列强借机讹诈,强逼中国,填补银价下跌所造成的巨额差额部分,时称“镑亏”。“镑亏”随汇价而转移,每年损耗金达数百万两。如俄、法、英、德借款的实付本息银数,在最初的四年按平均汇价折合本息数,多付了库平银310 713.89两。“镑亏”加重了中国偿付借款的负担,使本已十分窘困的清末财政进一步陷入绝境。12
此外,由于中国的白银产量很小,主要依赖从美洲、日本进口,这相当于把铸币权分割出去了一部分,让欧洲坐享其成。
不仅如此,在与西方的贸易过程中,中国输出的是工业、农业产品,是实实在在的财富,而得到的却只是在当时仅能作为货币符号的白银。欧洲从美洲掠夺白银,用这些白银到中国换取财富,然后再用财富发展工业,使资源的配置效率大大提高,加快了欧洲工业的发展,促使欧洲飞速发展,赶上并超越了中国。在中国这头巨狮抱着银锭酣睡时,它早已被猛虎层层包围。
最终,中国通过实物出口换取的白银,又以赔偿的形式被列强掠夺一空。
钱不代表财富,更不代表力量!钱本身是很难守住的,它本身就是流动的,真正有价值的是把钱变成可以滋生财富和力量的资源,通过投资等方式促进就业的扩大、经济的增长!
每每看到这个时期的历史,笔者都忍不住心痛!不是历史没有给我们机会,而是我们没有看到,更谈不上抓住了。时代发展到今天,中国积累了庞大的外汇储备(其中大部分是美元),这些年来一再因美元的贬值而损耗,这是否在重蹈过去重货币而轻实物的覆辙?
至少,中国应该反思一下,选择更好的储备财富的方式。
让我们重新回归主题,可以说,英国是踩着中国人的血泪逐渐建立起世界霸权的。
中国的悲惨命运同样与中国的货币制度有关。
中国实行银本位制,要与中国做生意,首先要有白银才行,而英国是金本位制国家,白银缺乏。要获得中国出产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商品,英国必须有商品出口到中国换取白银,而且,当时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产品亟须市场消化。但是,当时的清政府不给英国人机会。这使得中国对英贸易始终保持着顺差地位。直到19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对英贸易每年仍保持着出超两三百万两白银的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贸易局面,英国资产阶级采取外交途径强力交涉,未能达到目的,就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通过这种灭绝人性的方式获取白银。鸦片输入中国以后,打破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优势,使中国由200多年来的出超国变成入超国。
鉴于鸦片的严重危害,1838年年底,清朝道光帝颁布禁烟令,并派钦差大臣湖广总督林则徐前往广州负责执行。1839年3月,林则徐抵达广州后,勒令外国烟贩交出所有鸦片,并承诺不再贩卖,并于1839年6月将大部分法律上属于英国人的鸦片库存全部销毁。英国人把中国人的禁烟行动看成侵犯私人财产,觉得不可容忍,于是,鸦片战争爆发。
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割地、赔款的屈辱历史。
试想一下,如果中国当初不是拿生产的产品去换取白银,而是换成实物,换成机器设备,换成洋枪洋炮,中国将不断扩展财富,壮大力量,强化国防,从而成为一个无人敢侵犯的超级强国。但历史不能假设,中国已经错失了太多宝贵的机会。
英国用炮舰打开中国的大门之后,立即向中国扩张金融机构。
1845年,丽如银行(英国政府特许银行,前身为西印度银行)在香港和广州两地设立分支机构,成为第一个入侵中国的外国殖民地银行。不久,它就在香港发行钞票,这是流通于中国市场的第一批外国纸币。在19世纪50年代,英国资本汇隆银行、呵加剌银行、有利银行和麦加利银行先后尾随丽如银行,在中国建立了分支机构。
19世纪60年代,英国资本在近代中国金融活动中最重要的角色──汇丰银行(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Limited,HSBC ,直译为“香港和上海银行”)登场。它是第一家总行设立在中国的外国银行。汇丰的后台大部分都是在中国有长期侵略历史、开展多方面活动的央行老板。中国的经济权益是他们利益的焦点。1864年8月,汇丰银行临时委员会举行了首次会议,会议确定汇丰银行不仅是一个办理汇兑业务的银行,而且要办成一家为英国在华资本服务,并能协助英国驻香港殖民地当局实行所谓货币改革和向公共实业提供资金的银行,以加强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汇丰总行设在香港,但它成立仅一个月就在上海设立分行,积极开展金融活动。13
英国银行到中国以后,迅速把发行纸币作为它们吸收中国资金、扩张其金融势力的重要手段。其他列强随后效法英国。19世纪后半叶外国银行在中国发行的纸币,多采用中国的银本位计值单位,即采用银两券、银元券等方式,以利于中国人接受。由于当时中国实际流通的货币种类繁多芜杂,仅银两的称量标准及成色就令人头晕目眩,折算起来非常麻烦,给较大范围内的商品交易带来了种种不便,而外钞有一定信用,携带与计算较为方便,从而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接受,外钞在中国流通并不断增加。随着中外贸易网的扩大,外钞广泛流通于中国沿海口岸市场,而且已经深入到汉口等内地城市。外国银行的分支机构迅速增加。以汇丰银行为例,它的分支机构在19世纪70年代就已经分布在上海、福州、宁波、汉口、汕头等重要商埠,随后又在厦门、烟台、九江、广州、北海、天津、澳门、大沽、北京、牛庄、基隆等处,设立了分支行或代理机构,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金融网。14
在英国势力逐步向全球扩张的过程中,英镑也逐步向全球扩张,走向全球霸主之位。到19世纪,伦敦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中心。由于英帝国的成员都要在这里偿还它们的债务,所以伦敦的清算机制非常高效,而且也可以为其他国家所用。英国是世界领先的境外投资国。当英国一家银行为国外借款人提供贷款时,其所发放的贷款显然是以本国货币英镑计值的。由于众多贷款都以英国货币为单位,所以在伦敦借款时,外国政府都会保留那里的账户,以便日后偿还债务。这些账户就是后来我们所熟知的“储备”。
由于英国是工业原材料和食品的主要进口国,所以最重要的商品交易所都位于英国,如曼彻斯特棉花交易所、利物浦玉米市场,当然还有伦敦黄金市场。此外,英国还是一流的贸易服务提供商,如航运和保险等。基于此,对于那些从事国际贸易的人来说,伦敦是获取信贷的最佳地点。而出于便利考虑,英国银行提供的信贷也是以英国货币为单位的。如此一来,世界上超过60%的贸易都以英镑作为报价和结算货币。15
我们知道,货币的扩张过程对一个经济体的强大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一方面,它坐收铸币税、通货膨胀税等便利;另一方面,它通过获取廉价资本,加速了自身工业、农业、商业、贸易的发展。英国正是这样一个受益者,英镑扩张到哪里,英国的利益攫取链条也延伸到哪里。
英国之所以能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与其资本的强大支持是密切相关的。很多研究者认为,蒸汽机、煤炭、钢铁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三项主要因素。这个结论忽略了资本的巨大作用。殖民扩张为英国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并提供了广阔的原料产地和海外市场,这才是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基础。
弗雷德里克艾登爵士估算,1803年,英国投资于“蒸汽机和其他昂贵机器”上的资本总数不少于4 000万英镑。而1851年,除纺织业以外,其他工业的成本总数为9 800万英镑,全部制造业的成本为15 600万英镑,加上建筑和承包业使用的设备,共达到16 000万英镑。16
英镑的扩张为大英帝国攫取世界财富创造了最大的便利。1848年,英国生铁的产量占世界的50%,30年后,英国的产量又增加了两倍。生铁大多用于修建铁路和制造船舶,英国资本家出资在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和印度修建了当地的主要铁路。截至1860年,占世界人口仅2%和占欧洲人口10%的英国,却几乎生产了世界工业产品的40%~50%、欧洲工业品的55%~60%。1870年,英国对外贸易量超过了法国、德国与意大利的总和。在1850年前后,英国控制了世界贸易量的20%、工业品贸易的40%。在1860年前后,英国的对外贸易量占欧洲的30%,英国出口的工业品占欧洲的43%。17而英国的国民总收入在1831年就达到了3.4亿英镑,到1851 年,更是增长到5.233亿英镑。18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富裕、最强大的帝国,在维多利亚时代,地球上的24个时区均有大英帝国的领土,成为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
每次读到这个时期的历史,笔者常常忍不住感慨万千: 英镑由1694年建立的英格兰银行发行并保驾护航。尽管这家银行当时还只是一个私人机构,但它作为一个稳定货币的看护人却赢得了极大的信誉。19随后,英格兰银行逐渐承担起现代中央银行的职能,由于英国实行金本位制,故而它拥有稳定的货币。20
中国从宋朝到清朝的政府,由于贪婪导致币值滥发,屡屡遭到唾弃。1853年,清政府为了挽救财政危机大量发行户部官票与大清宝钞纸币,造成通货膨胀,纸币发行8年后几乎成了废纸。21而侵入中国的列强们,却成功地用纸币敲开了人们的心,赢得信任,通过货币扩张不仅操纵了中国的金融命脉,也用同样的方法操纵了世界上许多被殖民的国家。假如中国一开始就培育起纸币信誉,假如中国通过经济的强势地位携手货币的强势地位,通过海洋将自己的影响扩展到全世界,那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历史不能假设,但历史的巨大反差永远值得我们反思。
以往的历史告诉我们,在国际竞争中,中国一个非常明显的缺陷是,缺少大局观,缺少国际视野,而这几乎是权力不受任何制约下的必然结果,只有民主的机制才能把真正具有大局观的优秀人才送到最合适的位置上。
1793年,在英国工业革命渐入佳境之时,英政府派遣乔治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为特使到中国,名为庆祝乾隆皇帝80岁寿辰,实为打开与中国的贸易之门。但英国特使有关增开通商口岸、减低税率等要求,悉数被清廷驳回。《乾隆皇帝谕英吉利国王敕书》说:“赐尔国王文绮珍玩,用示怀柔……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今尔国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22
如此坐井观天的狭隘、无知和狂妄,最终把一个创造了辉煌文明的民族引入大劫难,使华夏生灵受尽屈辱。当这些愚昧的君王至今仍被颂扬和艳羡之时,国人的反思又在哪里呢?
英国以弹丸之岛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源于它一开始就站在国际视野布局未来。国如此,士亦如此。牛顿,一个以宇宙视野研究物理学的科学家,同样以国际视野做出重大金融决策,最终,使得率先实行金本位制的英国坐收渔利,成为强国。当一部部清宫剧把意淫出来的强盛和奢华重新还原,有多少人忽略了它背后的愚昧和落后呢?
一个不善于反省的民族很难进步,因为它连基本的方向都没有。
美元与英镑的对决(上)
美元与英镑的对决,是美国和欧洲的一场你死我活的对决,美国最终废掉英镑的影响力,独占鳌头,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货币。有关这一点,需要从头说起。
美元是在英镑的阴影下诞生的,当然,这是一个看起来似乎非常有趣的过程。
在美国的历史上,比较早使用的货币是贝壳。美国东北部的印第安人把海贝珍珠看作稀有之物,并在宗教仪式和交换商品时使用,传达和平友好或哀伤的信息,也把它们挂放在裤带上当作记录他们历史活动的工具。23
土著美国人看重用紫色和白色帘蛤壳与峨螺壳串成的项链或装饰性腰带,并愿意以毛皮、兽皮和其他商品来交换这些物品。基于其所拥有的工具,殖民主义者很容易生产贝壳项链和腰带。
这一幕是否给我们带来了似曾相识的感觉?土著居民得到了货币(贝壳),却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财富。中国明清时拼命用财富换取白银,最终却被这些列强赶上并遭到它们的洗劫。中国现在一直重视货币储备而轻视实物储备,何尝不是在重蹈这种误区?
贝壳串珠最初只是用于与土著人之间的交易,后来殖民主义者之间的交易也开始使用贝壳串珠。1637年,贝壳串珠被确定为法定货币,正式成为可以用于偿还债务的货币。
由于峨螺壳和蛤壳的数量实在是太多了,所以,殖民主义者开始在物物交易中使用其他商品:北方有玉米、鳕鱼、海狸,南方有烟草和稻米。这些物品之所以会用于交易,原因就在于它们是当地的主导产品。作为交换媒介、价值储藏和支付手段,烟草等农产品还具有其他诸多劣势,最明显的就是体积过大、缺乏统一性且容易损坏。所以,人们偏好硬币也就很容易理解了。由于英国当局不允许殖民地运营铸币厂,所以流通中的货币只得依赖进口。北美殖民主义者出售鱼干、鲸油、腌制牛肉和谷物,以获取硬币。在美国独立战争前夕,西班牙银币在殖民地货币中占主导地位。
在殖民地,除了硬币之外,还有信用票据,即以公债形式发行的纸币。这种纸币的发行是英国当局允许的,但英国议会后来又出台了禁令,规定自1751年起禁止在殖民地发行纸币。这一禁令更加加剧了美国对殖民主义经济上的不满,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之一。由于参加大陆会议的代表并没有征税的权力,他们筹划发行“欠条”(IOUs)以支付战争的费用,而这种欠条即所谓的大陆票据,简称“大陆币”。
从金融的角度来看,美国的独立战争是要获得自己的货币发行权,走出英镑的阴影。但这并非易事。由于发行“大陆币”是为了弥补战争导致的债务缺口,缺少稳定货币的机制,所以“大陆币”的快速贬值是必然的。
经过艰苦的努力,美国新政府才制止了种种不规范行为。1785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宣布“美利坚合众国的货币单位为美元”。1789年3月生效的美国《宪法》将铸币权授予国会,并由国会负责规范货币的价值,同时禁止各州铸造货币,禁止各州发行类似于货币的“欠条”。24
1790年1月,年仅33岁的美国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向国会递交了一份债务重组计划,宣布在1788年宪法通过之前美国发行的所有债务,包括联邦与地方政府发行的各种战争债、独立战争军队签的各类借条,全部按原条款一分一文由联邦政府全额付清。25
这种做法完全是效仿当年的英国。19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纪元育发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