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晚期症状图片晚期病人!现全身都胀起来了。头上也是!大便是…

当前位置: >>
癌症病人警惕五大营养误区 2
癌症患者治疗、护理与康复完全手册
第一部分
肿瘤的基本知识
1、什么是肿瘤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肿瘤细胞具有异常的形态、代谢和功能。它生长旺盛,常呈持续性生长。
癌的英文(cancer)名字,汉译意为&螃蟹&。这就是说&癌&是一种无限制地向外周扩散、浸润。癌症是一组疾病,其特征为异常细胞的失控生长,并由原发部位向其它部位播散,这种播散如无法控制,将侵犯要害器官和引起衰竭,最后导致死亡。
人类发现肿瘤已有3000年以上历史。不仅人类患肿瘤,动、植物也有肿瘤(关于植物肿瘤见本站相关栏目)。直到19世纪应用显微镜后,才建立了目前肿瘤学的框架。20世纪以来,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基础理论研究与新技术的应用,肿瘤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尽管恶性肿瘤已成为人类致死的第1或第2位原因,但肿瘤学的进展已使肿瘤患者的1/3有根治希望。
2、人为什么会得肿瘤?
人体肿瘤的形成,即由正常细胞转变为癌细胞,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通常需要在接触致癌物多年之后,使组织、器官的细胞引起进行性的重度不典型增生,才演变成癌。这一期间称为诱导期,一般长达15-30年。
人体发生肿瘤的原因很多,但总的来说肿瘤的发生既与外源性致癌因素的性质、强度和作用时间有着一定的关系;同时也与人体的内在因素有重要的关系。外源性致癌因素包括物理性致癌因素、化学性致癌因素等。内源性因素包括内分泌功能紊乱、神经精神因素、免疫状态和遗传因素等。尽管外源性致癌因素的存在容易发生癌肿,但是处于同样条件下接触同质、同量致癌因素,有的人发病,有的人则不发病,可见外因虽然很重要,但必须在内因的基础上才能起作用。
细胞分子学研究的进展,使人们了解到细胞是个复杂的精细的生命结构。许多致癌物质,有的影响细胞核的基因使之发生改变,有的作用于细胞膜表面,通过膜上的物理和生物化学的变化,影响细胞的代谢环节。细胞内酶系统和细胞核功能发生紊乱,使得处于静止或正常分裂的细胞出现分裂启动和去氧核糖核酸合成促进现象,导致细胞分裂、分化和生长行为的一系列改变,引起癌变。
最新的癌基因理论认为,肿瘤的发生是由于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失常。当细胞分裂增加,而分化或死亡减少时,未分化的终极细胞数增多,即出现了恶性生长现象。细胞的增殖常由调控失去平衡引起。癌基因学说阐明了一些影响到细胞增殖或癌变关键控制点的基因变化,并认为有两类基因直接参与肿瘤的发生,它们是癌(肿瘤)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癌(肿瘤)基因是指在自然或实验条件下,具有潜在诱导细胞恶性转化的基因。癌(肿瘤)基因的表达产物对细胞的增殖起正调节,当它们发生结构改变或表达过度,促生长的作用过强,会引起细胞的过度增生;而另一类肿瘤抑制基因的产物,则对细胞的增殖起抑制作用,当它们的结构与功能改变时,失去了对细胞增殖的负调节作用,也会发生使细胞增生的信息。在两种基因中的任何一种或共同的变化下,即有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生。
3、如何区分良性与恶性
(1)组织分化程度:良性肿瘤分化好,异型性小,与原有组织的形态相似;恶性肿瘤分化不好,异型性大,与原有组织的形态差别大。
  (2)核分裂像:良性肿瘤核分裂像无或稀少,不见病理核分裂像;恶性肿瘤核分裂像多见,并可见病理核分裂像。
  (3)生长速度:良性肿瘤缓慢;恶性肿瘤较快。
  (4)生长方式:良性肿瘤多见膨胀性和外生性生长,前者常有包膜形成,与周围组织一般分界清楚,故通常可推动;恶性肿瘤为浸润性和外生性生长,前者无包膜形成,与周围组织一般分界不清楚,故通常不能推动,后者伴有浸润性生长。
  (5)继发改变:良性肿瘤很少发生坏死和出血;恶性肿瘤常发生坏死、出血和溃疡形成。
  (6)转移:良性肿瘤不转移;恶性肿瘤常有转移。
  (7)复发:良性肿瘤手术后很少复发;恶性肿瘤手术等治疗后经常复发。
  (8)对机体影响:良性肿瘤较小,主要引起局部压迫或阻塞,如发生在重要器官也可引起严重后果;恶性肿瘤较大,除压迫,阻塞外,还可以破坏原发处和转移处的组织,引起坏死出血合并感染,甚至造成恶病质。
4、肿瘤的种类有哪些
肿瘤的种类繁多,现已知的类型超过300种,加上各种亚型则数量更多。不同类型的肿瘤,甚至同一类型不同亚型的肿瘤,对人体造成危害的程度往往也不相同,所以,对这些肿瘤的治疗方法也不完全相同。
任何组织来源的良性肿瘤都称为&瘤&,如腺瘤、脂肪瘤、骨瘤等。在命名良性肿瘤时还需加上肿瘤发生的部位和一些形态名称(如囊性、粘液性、乳头状等)。如发生在卵巢粘液性腺上皮,并形成囊腔的良性肿瘤就命名为卵巢粘液性囊腺瘤。
恶性肿瘤的命名较复杂。来源于上皮的恶性肿瘤称为&癌&,而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肉瘤&。上皮组织的细胞排列紧密,分布在人体的内、外两表面。依据上皮细胞的形态又可分为鳞状上皮、腺上皮和移行上皮等。间叶组织的细胞排列较松散,位于内、外上皮之间,包括纤维、脂肪、肌肉、血管、骨和软骨等。如果将人体比作一根竹筒,那么,上皮犹如竹筒的内、外两个表面,间叶就像竹筒的夹层。人体外表面的皮肤、内表面的胃肠道和支气管的粘膜发生恶性肿瘤时,分别称为皮肤癌、胃癌、肠癌和肺癌。如加上不同上皮类型则命名为皮肤鳞状细胞癌、直肠乳头状腺癌等。间叶组织如脂肪、血管和骨发生恶性肿瘤时,分别称为脂肪肉瘤、血管肉瘤和骨肉瘤。
血液和淋巴组织也属于间叶组织,但发生恶性肿瘤时,瘤细胞常分散而无肿块形成,称为白血病(俗称血癌);有时瘤细胞聚集在一起,称为恶性淋巴瘤。
肿瘤内同时有癌和肉瘤两种成分,称为癌肉瘤。来源于胚胎组织的肿瘤大多数是恶性肿瘤,如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视网膜细胞瘤等;少数为良性肿瘤,如脂肪母细胞瘤,软骨母细胞瘤等。来源于多种(胚层)组织的肿瘤称为畸胎瘤、霍奇金病(Hodgkin病)、尤文肉瘤(Ewing肉瘤)等。
5、定期检查在预防癌症中有何意义?
预防癌症发生的方法很多,但最重要、最容易做到的是每年定期接受肿瘤专科医生的检查。
坚持定期检查的重要意义是可以早期发现某些癌症,使之早期得到治疗。因早期癌绝大多数治愈率在90%以上,尽管人们对预防癌症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是专家们认为预防的潜力是巨大的。国外有些医学科学家曾建议,要把医学研究的重点从治疗转向预防。
预防癌症的最佳方法是普及癌症知识,使人们自己掌握一些预防癌症的办法。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有30%的癌症就可以预防了。要定期自觉地接受防癌查体。对大多数从来说,即使当时没有癌症的表现,也可在查体中学会自我检查癌症的方法,学到防癌的知识,增强防癌意识,消除恐癌心理,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查体时,只要向医生诉说体内某些部位的报警信号,就可通过详细的检查手段分辨出是否患有癌症,此时发现的癌症治愈的希望是很大的。如果不定期接受防癌检查,不熟悉癌症发生的信号,则有可能让癌症隐藏在体内,在一定的时候对身体产生破坏,危及健康和生命。
6、哪些部位易发生癌症
 几乎全身所有的部位都可能发生癌症,但是各部位癌症的发生机率不同。
 相对来说细胞分裂增生比较活跃、细胞更新速度比较快的组织器官更容易发生癌症。如人类的血液系统中红细胞的寿命是120天,而白细胞的寿命是9-13天,白血病中也就以白细胞异常多见;女性的子宫颈部随女性的生理周期而发生细胞周期性改变,子宫颈癌也就相对多发。
 与外界接触较多,受不良因素影响较大的器官也容易发生癌症。如人体的消化道器官,直接受外界食物的影响较大,胃癌、肠癌也比较多见,肺部与外界空气接触,肺癌的发病率也居高不下。
 相反人类的心肌细胞没有增生能力,心肌细胞癌症也非常少见。
7、恶性肿瘤在临床上是如何分期的?
恶性肿瘤的分期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疾病后果的估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以前多采用四期分期法:
I期肿瘤不大,局限于患病器官的某一局部.无区域淋巴结转移。II期肿瘤已增大,但末超出患病器官.可有区域淋巴结转移。III期肿瘤已超出患病器官,区域淋巴结转移,活动受限并已融合成团块。可有区域以外淋巴结转移。IY期肿瘤范围较广泛,或已有远处转移。
以上四期只注重肿瘤的局部变化,现在临床多采用既能反映肿瘤的局部变化又能反映患者的全身情况的早、中、晚三期分期法:
早期全身 一般情况良好,基本能胜任正常活动。肿瘤局限于患病器官的某部分或与周围组织有轻微粘连,可有区域淋巴结转移。
中期全身一般情况较差,但尚可从事一般轻微劳动或生活自理。肿瘤生长已超出患病器官.临近组织器官有不同程度的侵犯,并可有区域以外的淋巴结受累,但尚未形成远处转移。
晚期全身情况明显衰弱或出现进行性消瘦,衰竭状态(恶病质),生活不能自理。肿瘤生长超出中期范围或已有远处转移。
8、癌症的自然发展过程
 癌症细胞的生长过程大概可分为三个时期:血管前期、临床前期、临床期
 血管前期:在癌症细胞分裂增长到大约1×107个,也就是1mm3大小之前,它的生长不会被人察觉,也不需要其他细胞的协助。他的生长完全是自给自足的,不用血管供给营养,这一时期我们称为血管前期。在这之后癌症的生长就需要癌症新生血管来供给营养,并且发生转移,这一时期我们称为血管期。
 临床前期:当癌症细胞分裂到1×109个细胞,也就是1cm3大小之前,称为临床前期。在这一时期我们同样感觉不到任何症状,也难以在各种检查中发现它。
 临床期:当癌症经过临床前期,就进入临床期。如果同样没有发现或不加以及时的治疗,当癌症细胞达到1×1013个的时候,患者常常病入膏肓,并导致死亡。
 因此,在癌症进入临床期后能尽快发现并及时治疗是癌症治疗的关键。
9、什么是原发癌、复发癌、转移癌、
原发癌是正常组织和器官的正常细胞,在各种内外致癌因素的长期作用下,逐渐转变为癌细胞,进而形成癌细胞团块,即“原发癌”,或称“原发性恶性肿瘤”。原发癌占临床恶性肿瘤的主要部分,人体除指(趾)甲和毛发外,几乎各个部位,所有器官和组织都可以发生原发癌。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中医内科王晓瑜  复发癌是指原发癌经治疗消退后,在原发癌所在的器官上又长出新的癌瘤,所长出的新癌瘤称为复发癌。癌症复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原发癌治疗不彻底。如手术未切除干净,放疗或化疗不彻底。这时表面上癌肿消失,但还残存有一些癌细胞,这些残存的癌细胞在一定内外诱因作用下可引起癌症的复发。  转移癌是癌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血管、淋巴管或体腔,随血液或体液运行,并在远隔部位或器官形成与原发癌同样类型的癌症。转移癌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发生部位必须是原发癌的远隔部位;二是癌症的性质必须和原发癌相同。  转移促使恶性肿瘤扩散,对机体造成更大、更广泛的危害,同时也给癌症治疗带来很大困难。癌症的广泛转移,往往就是晚期癌症不能手术根治的主要原因。由于癌症容易发生转移,所以有时转移癌先被发现,而后才找出原发癌,如颈部淋巴结肿大,有时是鼻咽癌病人首先发现的临床症状,经进―步检查才发现是鼻咽癌。
10、癌症为什么难治
 癌症难以治疗是公认的事实,其实单纯的癌症治疗并不是十分困难,只要不是长在重要脏器或癌症生长的不是很大,手术切除后就可以了。而癌症之所以难治在于癌症的复发、转移。
   从癌症的生长过程我们知道,要到临床期癌症才能被发现,但是癌症在度过血管前期(1×109个细胞)以后,癌症的转移率几乎是百分之百。有些转移比较局限,我们可以通过加大手术切除范围来防止癌症的复发,对于转移较广泛的癌症我们使用手术后配合放、化疗的方法抑制它的复发、转移,但是放、化疗总有效率不足60%,而残留的癌细胞具有极强的耐药性,所以效果会逐次递减,三次后不足10%。因此,手术、放化疗后人体内还会残余1万~10万个癌细胞,在条件适合时就会再次疯狂分裂、增殖,造成癌症的复发、转移。
   所以,如何抑制癌症的复发、转移是治疗癌症的关键。
11、肿瘤为什么会转移
   肿瘤的危害性不仅在于损害原发组织和器官,而且还在于它能转移扩散到附近或远处的脏器和组织,造成更多更严重的破坏。那么肿瘤为什么会转移呢?
   由于肿瘤细胞的不断浸润性生长,局部细胞密度增加.对邻近组织挤压能力很大,又由于恶性肿瘤细胞膜的钙含量减少,细胞间结合力降低,彼此易于分离,这就给肿瘤细胞的浸润或播散创造了条件。还有些恶性肿瘤细胞有一定的活动能力,有的还释放一些扩散因子,如透明质酸酶,可以溶解基质中粘多糖,这些也在肿瘤浸润和转移方面起促进的作用。转移能否发生,还与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有关,一般肿瘤的分化程度越低,浸润性越明显.则转移越容易发生。肿瘤一般容易转移到血液供应丰富的器官,如骨骼、肝、肺、脑。除肿瘤本身特性之外,转移的发生.还与患者机体的状态有关,患者的一般状况差,或者免疫功能低下,都能增加肿瘤转移的机会。另外,肿瘤所在部位的肌肉收缩、内脏蠕动、按摩、挤压等机械刺激均可促使肿瘤播散转移。
   然而引起肿瘤转移的原因和机理远非上述那么简单,有些肿瘤倾向于发生转移,有的不然;有的器官组织易被转移,而有的则很少校转移。许多研究表明,肿瘤转移的形成依赖于肿瘤细胞和不同环境的相互作用,其中持别是恶性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器官组织的微环境对肿瘤细胞生长所提供的条件.以及器官组织所产生的调节作用。如肿瘤细胞本身的运动性,肿瘤细胞自身之间的粘连性,肿瘤细胞与血小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皮下基底膜及血管外器官的实质细胞的粘连性,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表达,肿瘤细胞分泌某些物质如蛋白酶抑制物的减少或缺乏.机体局部组织的某些待性,以及机体免疫状态和激素水平等因素都可影响肿瘤细胞的转移。可见肿瘤转移的机理异常复杂,许多细节尚在研究之中。
12、转移的途径有哪些?
肿瘤是发生率比较高的疾病之一,而肿瘤的发生因素有很多,调查发现其实转移是恶性肿瘤的特点之一,也是造成患者死亡的原因,肿瘤转移途径主要有:
  1.直接蔓延:随着肿瘤体积不断增大,肿瘤细胞可沿周围正常组织的薄弱处,直接延伸,侵入并破坏邻近组织或器官。如直肠癌可蔓延到前列腺、膀胱、子宫及阴道壁等。如直肠癌可蔓延到前列腺、膀胱(男性)、子宫及阴道壁(女性)等。
  2.淋巴道转移:肿瘤细胞侵入淋巴管后,随淋巴液转移到淋巴结,在淋巴结内生长形成转移瘤,是常见肿瘤的转移方式。区域淋巴结转移一般发生于原发瘤的同侧,偶可到达对侧,位于身体中线的肿瘤可转移到一侧或双侧的淋巴结。
  3.血道转移:肿瘤细胞侵入血管后,随血流转移到全身各处称血道转移。侵入人体静脉系统的肿瘤细胞,先转移到肺,再经心脏扩散到全身各脏器。消化道的恶性肿瘤常入侵门静脉系统转移到肝脏。血道转移是肉瘤转移的重要途径。
  4.种植性转移:是指胸腔及腹腔肿瘤累及浆膜时,肿瘤细胞可脱落入浆膜腔,种植于临近或远处浆膜面继续生长,并可引起血性积液及粘连。(如肺癌、胃癌、卵巢癌等)浸透到脏器外表面时,随着呼吸或肠蠕动等相应的摩擦,可脱落到体腔继续生长。
   5.经椎旁静脉系统的转移:(1)椎旁静脉系统位于脊柱周围,且与体壁、四肢近心端相交通,因而与颈根部和盆腔腹膜后脏器的血液密切相连。(2)静脉压力低且无静脉瓣。(3)在临床可见到肺部无转移的骨骼的转移灶,如乳腺癌的锥体转移、甲状腺癌的颅骨转移,前列腺癌的骨盆转移等。
13、得了癌症 究竟还能活多久?
   得了癌症,究竟还能活多久?是半个月, 1个月,还是2个月……?很多患者家属在咨询用药时可能还没和你聊上几句话就会不约而同的问这个同样的问题。可他们却不知道问题看似很简单,答案却十分的复杂。“患上癌症还能活多长时间”岂是三言两语可以讲得清楚的呢?我想: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神仙的话,也就没有谁能够主宰人的生命的。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是要结合患者自身状况来考虑。癌症多久能夺走一个人的性命,其实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较为关键的要从一下三方面说起。  恶性程度划分生命里程  癌症的恶性度越低,转移越慢,治疗效果就越好。像乳腺癌、淋巴瘤,如果发现较早,甚至有治愈的可能,活上三五十年都很正常。而肿瘤恶性度越高,转移速度也就越快、治疗效果就越差。例如小细胞肺癌,如果发现较晚,确诊时可能已经出现转移,严重的话一两个月就会死亡。  肿瘤的恶性程度主要由肿瘤细胞的病理类型决定,也就是说肿瘤细胞的“好”与“恶”,决定肿瘤的生长速度、转移速度、治疗效果。因此同一器官的癌症,由于肿瘤的恶性程度不同,治疗结果不同,患者生命里程也各异。  诊治早晚与生命里程 
恶性肿瘤虽然可怕,但如果能及早发现,也是可控可治的。通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能大大提高癌症的生存率。  但是如果发现时已是晚期,那么将大大加大了治疗的难度,生存时间也会相应减短。要想早发现、早诊断,现在的主要手段是进行早期筛查。首先,有癌症家族史的人要定期进行检查,原因是癌症与遗传有一定关联。其次,40岁以上的人要每年进行体检筛查。最后,特定人群要进行特定癌症的筛查,如女性一定年龄后要定期排查乳腺癌、宫颈癌,男性则应定期排查前列腺癌等。   一旦确诊为癌症,就要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不要相信偏方、秘方,以免延误病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癌症是全身性疾病,治疗要将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方法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因此,治疗癌症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医院和医生。”  患病时心态与生命里程  得了癌症的病人还要用正确的心态去对待自身的疾病。其实很多癌症病人是被自己“吓死”的,一听说自己得了癌症,精神就垮了,整天慌慌张张,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身体日渐消瘦,自身抵抗力也逐渐下降。这正好给了癌细胞可乘之机,伺机随意生长,最终导致生命加速凋萎。  因此,树立战胜癌症的信心,保持良好的情绪十分重要。癌症病人要面对现实,相信自己可以战胜疾病,同时要多了解一些医学防癌治癌知识,生活上要规律,适当体育运动,并注意营养和休息。  另外,我们要知道癌症的康复是相对而言的,治疗后要定期复诊,预防复发的工作一点都不能忽视。只有这样,才能阻止癌症的复发和转移,才能延长生命,才能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14、性别、年龄与肿瘤有何关系?
在肿瘤的发生问题上,由于性别的不同,肿瘤的发生也有所不同。根据有关资料报道:肿瘤的发病率在总体水平上是女性多于男性,这是因为女性生殖系统如子宫、乳腺癌的发病率高所造成的。至于提到个别的肿瘤有的在男性中多见,有的在女性中多见。如女性的乳腺癌发病率高于男性的100倍,生殖器官、胆囊、甲状腺和膀胱等器官的肿瘤女性也多于男性。象食管癌、胃癌、肝癌、肺癌及结肠癌则多见于男性。   从年龄方面看,恶性肿瘤发生可任凭年龄。一般说来,肿瘤是年龄较大的人的疾病。就大多数恶性肿瘤业说,其发病危险性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大。根据统计,恶性肿瘤主要见于40岁以上的人,50-60岁时发生率达最高峰,70岁以后递减。但是有些恶性肿瘤如成骨肉瘤,如视网膜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和肾母细胞瘤。白血病及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则多见于5岁以下的孩子。   从病因学分析发现,食管癌、胃癌、肺癌和皮肤癌等在发病原因上主要是长期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在人的一生中都可能受到这些外因作用。因此这类癌到一定时候(35岁以上)才易发病,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持续上升。有些癌如宫颈癌年轻时受病因作用最强,以后作用变小,到一定年龄身体生理上的变化(绝经期)可降低内因致癌作用。所以多见于40-60岁的人,年龄再大时发病率下降。在病因上与内分泌有明显关系的癌瘤如乳腺癌,青年期受内分泌作用较强,到中年期有一个发病峰,在更年期前后内分泌发生变化,发病不再增加,持续数年后又上升,在发病曲线上呈双峰型。再如慢性淋巴性白血病、软组织肉瘤、淋巴系肉瘤和年龄无明显关系,其发病曲线随年龄而增长的趋势很小。   从预后上看,年龄人患恶性肿瘤比挑战者经者进展快,预后差。如果胃癌、肠癌、宫颈癌和乳腺癌发生在30岁以下的人,其经过更为恶性,预后不良。有些癌前期病变在年轻便易转化为癌,如儿童期患疡性结肠炎,五年以上即可出现癌变倾向,而成年人则需要十五年以上。   由此可见,各种癌都有一定的年龄特性。这种年龄特性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提示癌与年龄之间的相关规律,对预防和治疗大有帮助 。
15、环境与肿瘤有关吗?
研究表明,80%的肿瘤与环境因素有关。据估计,大约4%-20%的癌症可直接归因于职业暴露。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扫烟囱的工人阴囊癌多发;生产联苯胺染料或甲、乙萘胺的工人膀胱癌多发;从事石棉生产的工人支气管肺癌多发;从事X线、同位素工作的人白血病多发;锡矿工人肺癌多发。这些现象的产生是由于职业环境中致癌物的浓度远远高于普通环境,且职业人群接触致癌物的时间早,累积接触的剂量大,从而导致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普通人群。因此,有效降低职业环境中致癌物的浓度,对于降低职业人群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治本的作用。
目前发现的与肿瘤发生有关的环境因素很多,按其性质分不外乎有化学的、物理的和生物的三大类,而其中化学性因素则占主要地位。关于环境致癌物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空气、水等环境污染 水和空气乃是人类生存必需的环境要素,随着工农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而环境污染物中有许多是属于致癌物或促癌物,如煤的燃烧,机动车辆排放的尾气及工业废气都含有致癌物,主要是多环芳烃类,如3,4―苯并芘等。所以许多资料证明工业城市中肺癌死亡率高于非工业城市及农村。  (2)食物 食物与肿瘤的关系极为密切,现已知食物中的霉菌毒素,食品添加剂,亚硝胺类化合物,某些植物的有毒成分等都有致癌和促癌作用。  (3)职业接触 在生产环境中,可以接触许多种化学物质,其中有些是致癌的,由于工人长期接触,可致职业性癌。但一般来讲,由于职业性癌来源明确,故可通过积极的预防措施而达到有效的预防目的。  (4)药物 现已发现有些药物有致病作用。  (5)不良的生活习惯 吸烟目前已有许多研究证明会增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尤其是肺癌。如美国肿瘤协会报道,45―64岁中吸烟者与不吸烟者的恶性肿瘤死亡率的比值为:肺癌7.84、食道癌4.7、全部肿瘤为2.14。16、肿瘤与遗传有关吗?
  在大多数情况下,环境和遗传因素对肿瘤发病同样重要,对于遗传性癌瘤来说,那些带有缺损基因的人中,80%―90%将会发生癌瘤,维耳姆斯瘤、视网膜母细胞瘤及家庭性息肉病的病人,都说明癌与遗传有关。研究表明,当人体细胞内的各种肿瘤抑制基因和DNA修复基因存在遗传性缺陷时,机体对肿瘤的易感性则会大大增强;不同个体之间由于致癌物代谢酶的基因多态存在差异,使得接触相近水平致癌物的个体产生不同的病理反应,有的人最终患上了癌症,有的人却不患癌。目前发现的与癌症关系比较密切的代谢酶主要有谷胱甘肽转硫酶、环氧化物水解酶和细胞色素P450等。
  还有一些遗传性的癌前综合征(遗传传递的发育障碍),如错构瘤病综合征(多发性神经纤瘤病、结节状硬化病、视网膜血管病等),此类疾病都是常染色体显性性状多个器官中有瘤样畸形,显示有缺陷的分化,倾向于发生各种肿瘤;遗传性皮肤病(着色性干皮病、白化病、疣状表皮发育不良等),由于表皮的缺陷容易患皮肤癌;布卢姆综合征及范康尼再生不良性贫血,是常染色体隐性性状,易患白血病,易患淋巴网状系统肿瘤和免疫缺陷综合征等。临床上也有发现乳腺癌、直肠癌病人有家庭遗传的情况。  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在癌症的发生过程中是相互作用的。环境致癌物可以直接作用于DNA分子,损坏基因,而导致基因突变,引起癌症的发生。同时,致癌物代谢酶的某些多态会降低机体对环境致癌物进行生物转化的能力,从而促使癌症的发生。
17、癌症与机体的免疫状态有关吗?
  1968年,美国的史蒂夫?洛山巴克博士注意到,一名晚期癌症患者,十年前胃癌做过切除手术,后来转移至肝脏及淋巴结等处,因无法再动手术切除,可以说是处于“等死”的状态。但是该名患者的状况却愈来愈好,体重增加,经过检查也没有再发现癌细胞。患者并没有进行特别的治疗,完全没有投与抗癌剂等,但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效果呢?类似这样的癌症患者自愈的病例不只出现在美国,在全世界均有报道。博士因此得出结论:“是身体所具有的自我防卫机构,亦即免疫系统发挥作用,消灭了癌细胞”。
免疫力是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自我防卫机能,人类每天都在和各种致病因素接触,如承受过度压力、皮肤照射过量紫外线、吸入香烟或过量废气、接触过量电磁波等,而并不经常发生疾病,就是因为免疫的存在。只有当免疫力低下或其不足以对抗外界的致病因素时,才会导致疾病。
癌症也是如此。现代医学已经揭示,人体是由大约60兆个细胞组成,这些细胞不断地在进行新陈代谢,使人长保健康;但超过40岁以后,即使身体还很健康,体内每天也会出现三千至五千个癌细胞。如果免疫力旺盛,这些癌细胞会被及时“清理”掉,不至于使人罹患癌症,但如果免疫系统太弱或失常,癌细胞就可能迅速增殖,变成恶性癌。
此外,我们身边也充斥着许多“致癌因子”,一旦免疫力下降,也会诱发癌症。如吸入的香烟、汽车排放的尾气中含有的环状碳化氢,咖啡或烤鱼中含有的TrypP1、TrypP2等物质,紫外线、放射线以及压力等。
可见,免疫力在人类自身对抗癌细胞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预防癌症的发生,即使癌细胞已在生长,通过强化人体的免疫力,也可能将其击退。
18、肿瘤与饮食关系密切?
常言说:“病从口入”,这话一点不假。那么,不正当的饮食与人体肿瘤的发生有没有关系呢?
答案是肯定的。随着对肿瘤病因学的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很多肿瘤的发生与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例如,中国和日本是世界上胃癌和肝癌发病率最高国家,当他们移民到美国,饮食习惯改变以后,这两种肿瘤的发病率都大大下降了;相反,这些移民同美国公民一样,结肠癌和乳腺癌发病率却大大提高。那么,在日常生活中究竟哪些饮食因素与肿瘤发生有关呢?
国际的联合调查发现,脂肪的消费量和乳腺癌的发生有联系。因为进食高脂肪食物,能提高体内雌激素水平,从而促进乳腺癌发生。脂肪和肉类食用量与大肠癌也有关,高动物蛋白、高脂肪和低纤维饮食是结肠癌高发的因素。新西兰牛肉消费量高,结肠癌发病率也就高。原因是进食高脂肪高蛋白,胆汁分泌增多,有致癌作用的胆汁降解物增多,同时肠道内部分细菌产生的致癌物质也增加,加上纤维物质少,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这些物质吸收充分,久而久之,就会引起结肠癌的发生。过量进食熏制食物、腌菜、霉变食物及一些食品添加剂,与食管癌、胃癌、肝癌的发生有关。熏制食物中含有较多的亚硝酸物质,这种物质与胃癌、食管癌的发生有很大的关系。霉变食物中含有“黄曲霉毒”,不仅能导致胃癌发生,而且能导致癌中之王肝癌的发生。潮汕地区是广东食管癌高发地区,经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这与他们长期饮用功夫茶有一定的关系。功夫茶又热又浓,快速饮用,对食管形成物理刺激与损伤,久而久之,演变成食管癌。广东又是鼻咽癌高发地区,在某种程度上,又与当地居民长期喜食腌鱼有关。
19、日常生活中的致癌物质有哪些?  1、食品中的致癌物质主要包括:亚硝基化合物、高脂肪物质、高浓度酒精等。其中亚硝基化合物的前体物在不新鲜的食品中如腐烂变质的食物中含量较高,人体在有萎缩性胃炎或胃酸成分分泌不足时,胃将亚硝基化合物的前体物合成为亚硝基化合物。  2、食品污染中的致癌物质主要包括:  农用杀虫剂,家用的洗涤剂可能含有致癌的化合物,与这些接触的食品可被污染。  一些激素类制剂可通过兽医治疗或饲料添加剂进入食用家禽家畜体内,从而诱发与内分泌系统有关的癌症。  一些食品包装材料含有多种环芳烃基类物质,具有潜在的致癌性。如食品包装袋、包装纸等。  空气中的致癌物质通过土壤、水等途径蓄积于食物中。  3、食品中的添加剂,如防腐剂、食用色素、香料、调味剂及其他添加剂中含有的亚硝胺类物质。  4、食品加工储蓄是导致的致癌物,熏制食品和腌制食品中含有大量的环芳烃基类致癌物质,霉变的大米,玉米,豆类中所含的黄曲霉素对人和动物都有很强的致癌作用。
20、如何从饮食上防癌
  (1)少吃脂肪、肉类和使身体发胖的食物,体重超过正常标准的人,有近半数易患癌症;
  (2)不要吃霉变食物,吃了发霉的大米、玉米、花生等易患肝癌、胃癌;
  (3)多吃新鲜的绿叶蔬菜、水果、菇类等有利于防癌。含维生素a的蔬菜可防止上皮细胞潜在癌变,含维生素c的蔬菜是一种良好的解毒剂;
  (4)多吃含维生素a和b族的食物,如肝、蛋、奶等以及胡萝卜,可减少肺癌的发生;
  (5)多吃含粗纤维的食物,如胡萝卜、芹菜、莴苣等蔬菜,可减少直肠癌的发生;
  (6)少吃盐腌制品、亚硝酸盐处理过的肉类、熏制食物及泡菜等,可减少直肠癌的发生;
  (7)少喝含酒精的饮料,以防喉癌、食管癌;
  (8)饮食有节,不暴饮暴食,每顿饭吃八成饱为宜,适当控制热量的摄入,可明显降低直肠癌的发病率;
  (9)合理补充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的某些滋补品。如人参、蜂王浆、苡仁米等,有直接抑癌的功效;
   (10)少用辛辣调味品,如肉桂、茴香、花椒等,过量食用这些食物有可能促进癌细胞的增生,从而加速癌症恶化。
  
第二部分的 肿瘤的发现与诊断
1、癌症的早期报警信号有哪些
癌症早期发现的困难在于:癌症早期没有典型的症状,即没有特征性的病状,但这并不等于说癌症早期没有任何蛛丝马迹可以让人察觉。
  癌症早期是有某些迹象的:
  1.身体的各个部位出现肿块。肿块不等于是癌,但癌常有肿块。所以凡是出现肿块都应该到医院进行检查。一般地说炎症引起的肿块大多表面红肿,发热,有时甚至全身发热。压迫肿块有疼痛,肿块一般也比较柔软。若是囊性肿块更十分柔软,甚至有弹性。若是腹部有移动的“肿块”则大多是结肠充气或结肠中的粪块,并非真正的肿块。癌性肿块大多数质地坚硬,表面不发红发热,压迫也多不痛,而且大多比较固定、不好推移。从部位来看,出现在颌下、腋下、腹股沟(大腿根部)部位的多为炎症性肿块。而出现在耳后、锁骨上窝、甲状腺部位、乳房及腹部的则癌性肿块的可能性多些。
  2.不明原因的出血。对老年人来说任何部位的出血都应该就医检查。特别是痰中-带血或咯血、呕血或黑粪、大便带血、血尿、绝经后的阴道流血、回缩鼻涕带血以及乳头出血等等皆应警惕有癌症的可能。
  3.上腹不适。上腹部闷、隐痛、嘈杂等不适感,经过一个阶段治疗后不见改善的,应该就医检查以排除胃癌、肝癌、胰腺癌等的可能性。
  4.贫血、消瘦。消化道的癌症常表现为贫血、消瘦。造血系统的恶性癌症亦常有贫血、消瘦等表现。
  5.无痛性黄疸。即不伴有上腹部疼痛的黄疸,尤其是进行性加深的,要考虑是否有胰头癌的可能性。
  6.吞咽困难。吞咽困难者有食管癌的可能性。在早期甚至只是表现为进食时胸骨后不适。
  7.声音嘶哑,经治疗不见好转者应即检查。
  8.大便习惯改变。有便秘、腹泻、便条瘦细者应就医检查以排除结肠、直肠癌的可能。
  9.溃疡经久不愈。尤其是在唇、舌、下肢等部位的溃疡,如果久治不愈应考虑癌变的可能。体内的胃溃疡,尤其是胃小弯部位的胃疡经久不愈的也应警惕癌变的可能性。
  10.黑痣增大。黑痣明显增大,伴出血、流水的应即就医检查。
   以上所述多数都不一定是癌,但有这些症状的人都应该就医检查,不能疏忽,以免延误癌症的早期诊断。当然另一方面也应该相信医生检查的结果,如果肯定可以排除癌症,则就不必忧心忡忡。
2、肿瘤的早期发现有何重要意义?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恶性肿瘤的预后,关键在于是否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其中早期发现是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前提,而目前肿瘤只有争取早期治疗,才有可能被彻底治愈。如果肿瘤发展到中、晚期,肿瘤组织扩大或已发生转移,即使采取了各种治疗手段,也很难达到根治的目的。相反,如果在早期或相对早期以及发生转移之前就能发现肿瘤并及时给予合理治疗,相当部分的病人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甚至可达到根治效果。
所谓早期是指肿瘤尚处韧始的生长过程中,病变组织限于正常组织的一小部分,浸润也仅限于粘膜或粘膜下层,没有所属区域淋巴结的转移及远处转移,病人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在肿瘤发生的开始阶段,肿瘤细胞局限于始发部位,尚未穿透基底膜,此时称为“原位癌”。随着肿瘤细胞的不断增殖,一部分肿瘤细胞穿透基底膜向深层浸润发展,此阶段称为“早期浸癌”。从原位癌发展到浸润癌,一般要经过数年甚至十余年,若能在这一阶段得以发现并做出正确诊断,给予科学的治疗,约有50%以上的 肿瘤可以治愈,5年生存率也能提高至80%一90%。例如, 乳腺癌若能早期发现并及时手术治疗,则5年生存率可高 达85%以上,而晚期发现只能达到50%。子宫颈癌在早期 诊断、早期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晚期生存率仅占,45%。其他多种肿瘤,如胃癌、直肠癌、鼻咽癌、肝癌、肺癌等,也是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由此看来,对于肿瘤一定要争取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这是目前提高肿瘤治疗效果的重要途径。
3、防治恶性肿瘤怎样做到三早?
肿瘤的预后善恶,与是否能够做到“三早”有直接的关第。医学家们认为,绝大多数肿瘤都有可能做到早期或者相对早期发现和诊断,既然“三早”在肿瘤的防治上至关重要,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三早”呢?
  (1)普及医学知识:肿瘤防治的医学知识,并不只是医务人员才需要掌握的,对于一般的医学常识,有必要向社会普及。这除了有关部门向大众广泛宣传防治肿瘤的基本知识外,我们每个人都应积极主动地去了解、掌握这些知识,对肿瘤的起因、早期表现、常见症状、预后、自我检查的方法等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人人“心中有数”。
  (2)提高警觉意识:加强对肿瘤早期信号的警觉性,并不是听有的“早期信号”都预示着肿瘤,但我们必须对所有的“早期信号”要加以警惕。这种警惕不是要人们整天提心吊胆、诚怕诚恐、疑虑重重,而是应坦然地、客观地对待这些表现,一旦发现可疑症状,不要回避,也不要不在意,而应报以重视的态度,及时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确定是否真与肿瘤有关。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对于医务人员,尤其是非肿瘤专科的医生,也须保持高度警觉,不应为了安慰病人或减轻病人的思想顾虑而忽视了早期症状,贻误病情。
  (3)重视自我检查:我们每个人都应对自己身体的现状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身体的不适,某个部位异常改变,最早发现的应该是自己。事实表明,在掌握防治肿瘤基本知识的同时,注意经常性的自我检查,可大大提高肿瘤的早期诊断率。
  通过细致的、全面的、经常性的自检,可以发现浅表或易于检查部位的异常变化,对照我们前面提过的“早期信号”,很容易及时捕捉到可疑表现。为此,有人称自我检查是早期发现肿瘤的“第一道岗哨”。需要指出的是自我检查是为了早发现、早诊疗,而不应当弄得“草木皆兵”过于紧张,好像全身时时处处都潜伏着危险。这样反而不利于身心健康。
  (4)开展社会普查:大力开展肿瘤的普查治工作,尤其是肿瘤高发地区,在有家庭史、高发年龄和高发性别人群中进行普查,这对于早期发现肿瘤非常重要。在开展普查工作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正确对待普查工作,应积极参加,并且一次也不应错过。因侥幸心理而不重视或因恐惧心理而回避都是不可取的。
   (5)做到及时就诊:当发现了某些早期信号或可疑表现,不要大意,也不要恐惧,更不要因繁忙的学习和工作而拖延,应尽快去医院咨询专科医生,并做有关医学检查,直至确认或排除。目前临床上日益发展的各种检查手段为肿瘤的早期发现与诊断提供了便秘,在明确了诊断之后,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早期治疗。
4、什么是癌前病变?
从正常组织到发生癌变的中间阶段称为癌前病变。癌前病变的本质和发癌过程一样均尚未完全明了。有人将已经癌变的细胞潜伏在外观正常组织中的状态(潜伏癌细胞)称为癌前病变,也有人是指可逆性的增生阶段,概念尚未一致,但一般多指组织细胞化生和显著增生而言,其中也包含着独立疾病。例如乳腺病、直肠的家族性乳头状腺瘤、慢性胃溃疡、肝硬化、皮肤的黑痣及皮肤粘膜综合征等。恶性肿瘤的发生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人体上某些器官的一些良性病容易出现细胞异常增生,具有恶性变化倾向,这些异常增生具有癌变倾向的病变称为癌前病变。
5、常见的癌前病变有哪些?
根据病变的部位不同,常见的癌前病变有:
一、皮肤粘膜(1)粘膜白斑,常发生于口腔、食管、外阴及子宫颈处的粘膜,病理改变为鳞状上皮的过度增生及角化。(2)易受磨檫部位的色素痣。(3)老年皮肤角化症。(4)色素性干皮病。(5)皮肤的慢性溃疡,经久不愈的窦道,由于长期的慢性刺激造成鳞状上皮的增生,可能诱发癌变。二、乳房(1)乳腺囊性增生症(乳腺病),由内分泌失调引起,主要表现为乳腺内可摸到大小不等、质地中等、边界不甚清晰的肿物结节,可推动,有时伴有与月经有关的周期性疼痛,病理伴有导管内乳头状增生者易发生癌变。(2)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约有6-8%的病例有发生恶变可能。(3)纤维腺瘤,常为单发的,质硬、表面光滑、界限清楚、易推动的肿物,亦有恶变可能。三、消化系统(1)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溃疡(2)结肠、直肠息肉,尤其是有家族史而且多发者,癌变的可能性较大。(3)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四、生殖系统(1)包茎、包皮炎。(2)宫颈糜烂,可引起上皮再生,反复发生导致鳞状上皮的非典型增生,进一步发展为子宫癌。(3)葡萄胎可发展为绒毛膜上皮癌。(4)隐睾症。五、其它部位
身体某些部位的良性肿瘤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也有可能转变成癌。
6、诊断癌症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总的说来,对肿瘤的检查应通过以下途径进行:首先要详细询问病情。进而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其次再进行常规的化验检查,最后进行有关的特殊检查。
全面的体格检查是十分重要的。由于人体的癌症中,有75%是发生在易被发现的部位,通过有经验的医生的视、触、叩、听等诊断活动,可以发现相当一部分肿瘤的存在,并且能对其性质作出较准确的判断。但是现在许多病人不相信医生的检查,只相信仪器的诊断。一来看病就要求做CT、做核磁,这是十分错误的。
常规的化验检查是指血、尿、便的常规检查及肝、肾功能的测定。这些检查虽然对肿瘤的诊断没有特异性,但是对于某些肿瘤的早期发现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例如:白血病,在它的临床表现显现出来以前,就能在血液中发现白细胞的异常增生,且原始细胞的比例增高;泌尿系统的元痛性血尿则可以通过尿常规检查发现,并同其他疾病进行区别。又如:消化性溃疡及无痛性肿瘤均可能出现大便潜血的情况,但前者为间断性,后者为持续性,动态观察试验结果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肿瘤的特殊检查,目前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各肿瘤医院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
(1)影像学检查,如X线的应用,CT、ECT、B超及核医学检查等;
(2)病理学检查,如脱落细胞学检查;
(3)各种内窥镜检查;
(4)特异性化验,如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
(5)放射免疫学检查;
(6)医用激光诊断等。
这些方法对癌症的诊断都有重要的意义。在后面的问题中,我们会进一步对一些诊断的方法进行介绍。
7、癌症检查常用影像学方法的优缺点:
X线检查:有透视、摄片和造影三种。透视经济简便,最重要的是能动态观察各器官的活动情况,通过改变体位观察病变所在位置。其缺点是较小的病灶易被忽略,不能留下永久记录,无法与日后检查进行比较。摄片恰好能弥补透视之不足,故两者常结合应用。
从透视和摄片中获益最多的当推肺部肿瘤和骨肿瘤。肺是含气器官,X线容易透过,与实性的X线难以透过的肿瘤组织反差很大。肺癌是常见的肿瘤,其他部位的癌症又最容易转移到肺部,所以肿瘤病人要经常接受肺部X线检查。然而,更多的器官在长有肿瘤时,肿瘤与正常组织透过X线的能力几乎相等,常规透视或摄片得到的只是一片均匀而模糊的影像,其情形如同用毛笔在黑板上写字一样,很难看得清楚。在这些情况下,就必须借助造影技术。
所谓造影,是将能阻挡线又对人体无害的钡剂或碘制剂等,通过口服、灌肠或血管注射等方法送到颈定,肿瘤所在处因占有一定的空间而没有造影剂,X线容易透过。而正常组织由于造影剂的存在不能透过X线,两者之间形成鲜明对比,借此可判断受检器官是否有异常。经常需要造影检查的器官有食道、胃、肠、肾、输尿管、膀胱、胆囊、胆管、脑等。
各种普通的X线检查,均难以发现直径2厘米以下的肿瘤,因此不能满足早期诊断的要求,这是它的最大缺点。
不少病友担心放射线会引发新的癌症。事实上,自然界比如岩石和水中就广泛存在着放射线,每人每年接受天然辐射的剂量至少在100~300拉德,一般X线检查的放射剂量远小于它,因此没必要担心检查中的放射线会损害健康。
B超:对腹部脏器的肿瘤诊断价值最大。在肝脏、胆囊、胆管、胰腺、脾脏、肾脏以及卵巢、子宫、腹腔及盆腔淋巴结等,只要肿瘤病灶直径大于2厘米,一般均能被B超查出。B超还能较准确地区别肿瘤是囊性还是实性,对于确定胸腔、腹腔及心包腔的积液,B超比X线来得准确。通过B超的引导,医生能够准确地对肿瘤部位进行穿刺而获取病理诊断的标本,也可以向肿瘤内注入药物而达到治疗目的。此外,B超检查病人毫无痛苦。
B超的缺点是,准确性稍逊于CT和磁共振。对骨的肿瘤,B超显得无所作为。和X线等辅助检查一样,B超不能提供肿瘤最后确认的依据。B超需要检查医生有丰富的经验和负责任的态度。 CT
CT其实也是X线检查,只是引进了计算机使其更加准确。CT对脑肿瘤价值最高。对于胸部疾患,CT能分辨各个组织层次的变化。可以显示普通X线检查难以发现的病灶,如隐蔽在心脏后或脊柱旁的肿瘤、纵隔内的肿块。CT还有助于了解肺部肿瘤是否已侵犯邻近重要脏器,对决定能否手术甚有帮助。对于肝脏血管瘤,CT诊断最为准确,当然对其他肿瘤也很有用。对腹腔及盆腔各脏器的肿瘤,CT一般也比超声检查准确。
CT做到的只是影像诊断,它可以确定病灶的大小、数目、位置,但经常不能肯定病灶是否就是癌症,小于0.5~1肿瘤病灶,CT同样可以漏诊,它远没有解决早期诊断癌症的问题。一般而言,B超、普通X线摄片等能够解决的问题。绝大部分不再需要做CT检查。只要当这些手段难于确诊或需进一步证实诊断时,才考虑做CT。
磁共振:英文缩写为MRI。磁共振对人体没有危害,它的图像是多角度的,比CT能更直观地显示出病变区域,对脊髓肿瘤的诊断具有X线CT不可比拟的优点,对于垂体、后颅凹肿瘤的诊断也比CT敏感。
磁共振的缺点是,它同样属于影像诊断,很多病变单凭它仍不足以作出确诊,诊断胃肠肿瘤的效果不佳。对肺、肝、肾等脏器的肿瘤,一般不比CT具有更多的优越性,成本却比后者高得多。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英文缩写为DSA。本质上与传统的血管造影技术并无明显不同,但较之更为清晰准确。而且造影量少,静脉注入即可。因此DSA比动脉造影更加安全,病人痛苦少。对于肿瘤,DSA主要是用来了解肿瘤血管的分布,借此可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此外,DSA尚可用于肿瘤的介入治疗。
骨扫描:骨扫描实际上属于同位素检查,主要用于骨肿瘤。它发现骨转移比一般X线照片要早得多、准确得多、甚至在病人尚无自觉症状时就能发现问题,对胸骨、肋骨、骨盆的病变尤其敏感。而普通的X线照片由于受到周围组织的干扰,常容易造成漏诊。此时,骨扫描一次就能很方便地观察到全身骨组织,而普通的X线只能一个部位一个部位地拍片。
骨扫描不仅能早期发现转移灶,也能较准确地反应治疗效果。当放疗或化疗确实奏效时。病变部位同位素即逐渐减少及至恢复正常。若治疗后仅是症状缓解或X线照片上病灶消失,但骨扫描仍不正常,则说明转移灶并未真正消除。
骨扫描的缺点是:骨的结构不如X线照片、磁共振、CT照片那样清晰,诊断特异性不强。肿瘤骨转移、原发性骨肿瘤、骨髓炎、骨质疏松症都可以表现出相同的图像,需结合病史和其他检查,才能做出诊断。
PET:是正电子发射性CT的简写,主要的价值是帮助鉴别肿瘤的恶性,鉴别病灶是肿瘤复发还是治疗后的坏死及瘢痕,发现肿瘤转移灶尤其软组织及淋巴结转移灶,还用于肿瘤治疗效果的监测。目前此项检查价格太高,作为常规检查,许多病人难以承受。
8、查出癌细胞就一定得了癌吗?
癌细胞是由正常细胞在环境及遗传等各种因素的诱导下产生的,但并不是有了癌细胞就会产生癌症。人一生的成长与衰老过程中,其实每天都在与癌细胞打交道。据统计,正常人每天都会产生100-200个癌细胞,但由于人体有相当强大的免疫系统,这些癌细胞产生后不久就会被免疫细胞消灭。这种情况被称为有“癌”无“症”。临床上,有30%的50岁以上男性会被查出有前列腺癌细胞的存在,而仅有9%的人会最终在临床上转化成癌症。
然而当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不能清除突变细胞,或者当这些突变细胞的生长超越了免疫监视功能的限度时,机体就会形成肿瘤,这时人们就会患上癌症。
9、为什么有些癌症病人会出现关节炎的症状?
  中老年人出现关节肿胀、疼痛看似是年老体衰的正常表现,但正是这种类似关节炎的疼痛,很可能是肿瘤的另一种表现。北京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程刚指出,就是因为关节炎和肿瘤“风马牛不相及”,很少有人能想到是肿瘤,进而延误治疗。
  临床上有一些病人,出现关节疼痛后没有引起注意,一直当成关节炎治疗,直到出现和肿瘤相关的临床表现,如咳嗽、胸痛、体重减轻、消瘦等才怀疑为肿瘤。一般来说,有些肿瘤在出现肿瘤本身的临床表现之前,可表现类似关节炎症状。这是因为肿瘤会产生异位生长激素,导致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表现为四肢关节肿胀、疼痛、杵状指、肢端肥大等。这种情况常见于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胰腺肿瘤和垂体肿瘤等。
  因肿瘤引起的骨关节炎症状,与一般骨关节病症较相似,往往难以辨别。但细心观察,还是可以发现肿瘤的“蛛丝马迹”:关节炎的疼痛是反复出现的,而肿瘤引起的关节疼痛和肿胀,持续时间较长。
  专家提醒说,如果发现关节疼痛,应该先做关节炎确诊方面的检查,毕竟关节疼痛,很多情况下都因关节炎引起。在排除关节炎的可能后,需做肿瘤相关检查。中老年人如突然出现关节炎症状,并按照关节炎治疗一段时间后,疼痛仍不见缓解,也找不到关节胀痛的原因,此时需警惕肿瘤,并进行相关肿瘤检查。如同时伴有咳嗽、胸痛等其他呼吸道症状,需进行肺部检查,以排除肺癌的可能。
  其实,因关节疼痛、肿胀而发现的肿瘤,并不意味着晚期,患者应该积极把握治疗时机,若能早期发现原发性肿瘤,治愈可能性很大。
10、肝炎会发展成肝癌吗?
得了肝炎都会发展成肝癌吗?得了肝炎是不是得肝硬化、肝癌的几率就大大增加了?怎样才能避免病情恶化?这些都是乙肝患者十分关心的问题。
对于得了肝炎都会发展成肝癌吗的问题,乙肝病毒的持续复制是慢性乙肝的根源。如果乙肝病毒复制不能被有效抑制,5年后,约10%~20%慢性乙肝病人可发展为肝硬化,约15%肝硬化可发展为失代偿期肝硬化,5%~20%肝硬化可发展为肝细胞性肝癌。因此,阻断病毒复制,及时治好肝炎是避免“肝炎-肝硬化-肝癌”三步曲的最好方法。
11、大肠癌与大肠息肉有何关系?
息肉是粘膜表面隆起的增生物,属于良性肿物。息肉在人体的许多部位均可出现,如鼻息肉、声带息肉、消化道息肉。消化道息肉中最常见的是大肠息肉。
部分大肠息肉在某些因素的长期刺激下有一定的癌变倾向,但不是所有的大肠息肉都会癌变。不同种类的大肠息肉,癌变机会有大有小:
(1) 腺瘤样息肉又称息肉样腺瘤,多见于 45 岁以上的中年人。但有一种遗传性家族性腺瘤病,又称“家族性多发性息肉”,多在青少年时期发病。腺瘤样息肉的主要症状是出血。出血常附在粪便表面,颜色鲜红。长期慢性出血,可导致贫血,但 80 %以上的患者无明显症状。腺瘤样息肉可以演变为您,一般小的腺瘤样息肉癌变机会小,大的腺瘤样息肉癌变机会大,所以腺瘤样息肉应及时治疗。未发生癌变的腺瘤可用电灼、冷冻疗法或手术切除。家族性腺瘤病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因素,常发生于同一家族内。本病多在 12 一 14 岁开始发病,癌变机会很大,常在发现息肉症状后 10 ― 15 年恶变,多数患者在 40 岁以前死于大肠癌。
(2) 乳头状腺瘤常单个独生,形如隆起的乳头,瘤体较大,最大的长达 15 厘米。本病的症状主要是腹泻,粪便中带有大量粘液或仅有粘液排出。乳头状腺瘤的癌变率也较高,在 20 %一 30 %之间,其治疗方法和腺瘤样息肉基本一样。
(3) 黑斑息肉病本病有三大特点,一是有家族遗传性;二是病人有皮肤、粘膜色素沉着,表现为口腔粘膜、口唇周围、面颊及指甲下有黑色素斑;三是胃肠道有多发性息肉。黑斑息肉病的息肉可发生在小肠、结肠和胃,癌变机会很小。处理方法是经常复查,如有恶变倾向,应及时手术切除。
(4) 儿童性息肉发生在 2 ― 8 岁儿童的大肠息肉叫做儿童性息肉。儿童性息肉的主要症状是便血,有时排便时息肉可从肛门脱出,排便后可缩回肛门内,反复出血会导致儿童贫血,影响生长发育。儿童性息肉不会癌变,多在青春期前自行脱落,也可用结扎切除。
(5) 增生性息肉是大肠中最常见的息肉,表现为肠粘膜上的小隆起,一般直径约半厘米。这种息肉多无临床症状,也不转变为癌,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
(6) 炎性息肉又称“假息肉”,是由于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等炎性刺激而引起的炎性反应性增生。炎性息肉一般不恶变,但如果炎症反复发作,长期刺激,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也可能发生癌变,所以对这种肠道疾病也应及时彻底治疗。
12、结肠癌如何与慢性肠炎想鉴别?
结肠癌在肠壁形成肿块,造成不同程度肠梗阻;粪便积存长期刺激肠壁引起粪性肠炎而腹泻;肿瘤溃破侵犯血管造成便血。这些症状很容易被误诊慢性肠炎。引起慢性肠炎疾病不少,如慢性痢疾、肠结核、血吸虫病、溃疡性结肠炎等。这些疾病共同特点是肠粘膜有广泛炎症,所以排便次数增,般每次能排出些粪便,粪便中可能混有血粘液。慢性肠炎病人排QQQ22HUFNNJR9H6SPBWHVF4AQ91XBVU2  便般先有肠蠕动增加,所以病人感腹痛或腹部不适,排便后能缓解,便意解除,直下次发作,两次发作般间隔至数时,慢性肠炎般无明显梗阻现象;慢性肠炎相比,结肠癌病人虽然排便次数增,但排出常常不是粪便,而只是血粘液。即使有粪便排出,血、粘液与粪便不相混合,而是附在粪便表面。除非晚期合并肠梗阻,肠癌病人排便般没有腹痛,排便后便意不明显减轻,常常有排便不尽感觉。HG6XFQ8DGARS0GKF7F35CDX8JDBSGV4R
13、直肠癌如何与痔疮相鉴别?
  痔疮分为内痔和外痔两种,是直肠下段及肛门管壁内静脉丛扩张、弯曲而形成的静脉团。出血是痔疮常见的症状之一,一般外痔肉能看到,而内痔则看不到,所以内痔出血最容易与直肠癌相混淆,应注意区别。
  内痔出血常常不伴有疼痛(如果痔会合并感染,也会有肛门部跳痛),出血量不大时,仅粪便表面带血,或排便后滴出几滴血;出血量大时,可以血流如注,血色鲜红,常常染红整个便器。和内痔出血相比,直肠癌出血量也可较大,但由于直肠癌出血血色稍暗,有时没有粪便,仅排出一些脓血和粘液。病人常常诉苦排便困难,经常有残便感,频繁产生便意,可有里急后重感。疼痛多在直肠癌的晚期出现。
14、隐血试验辨肠癌
   大肠癌是一种胃肠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大肠癌早期症状隐蔽而易被忽视,大便隐血实验是及早发现大肠癌的简便易行、可靠的方法。
什么是隐血呢?顾名思义就是“隐藏的”,“潜在的”出血。原来,消化道出血根据其出血量的多少可以分为大量出血,表现有呕血、黑便或便血,病人可以出现休克等症状;显性出血,表现为少量呕血或黑便;隐性出血时肉眼观察不出任何异常迹象,只有通过特殊方法加以检查,才能证明便中有血。胃肠道肿瘤,特别是大肠癌早期多为间断性隐性出血,长期小量出血,病人就在不知不觉中出现贫血,所以危险性更大。
隐血试验为什么能查出隐蔽的出血呢?原来,红细胞都在完整无损的血管网中运行,肿瘤出血时,它们就流到肠道中与大便混在一起,红细胞中含有一种活力很强的过氧化物酶,在有双氧水存在时,即便是极微量的酶也能将无色的试剂氧化成蓝色的氧化物,因此极易辨认出阳性,这就是大便隐血试验的原理。正像公安人员破案一样,抓住了主要线索往往就能逮住凶手。15、胃溃疡和胃癌有何关系?
胃癌与胃溃疡的区别,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因为胃渍疡是良性病变,而胃癌则是恶性肿瘤。
   正确地区分胃癌与胃溃疡,不仅关系到如何选择治疗方法,甚至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危。胃癌与胃溃疡虽属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疾病,但在临床表现上往往有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溃疡型胃癌&就更是如此,所以极易造成误诊。为了不致贻误病情,不仅医生应该掌握区分两者的本领,就是病人最好也要了解一些有关的知识,以便提高警惕,尽量做到癌症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防治胃癌也像其他癌症一样,关键在于“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据观察研究发现,从胃组织某部位的细胞开始发生癌变,到临床上出现一定的症状体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由量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医学上称之为“癌前期“。而这一时期,也是治疗效果最佳的阶段。因此,如能注意胃癌的早期表现。则有利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以防患于未然。
  一般来说,早期胃癌的报警信号可归纳如下:
  (1)疼痛规律改变:腹部疼痛失去原来胃病发作的规律性,明显不同于往常。
  (2)疼痛加剧:胃痛发作时,以往进食或服药后可缓解,而近来虽进食或服药,仍无济于事,甚至加重。
  (3)体重减轻:以往胃病发作,对食欲、体力、体重无多大影响,而现在却出现食欲不振,乏力和明显体重减轻等。
16、留心胃癌的“胃外症状”
  胃癌的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但有的胃癌患者,其症状则以“胃外”表现为主。此类表现常被忽视。一般来说,早期胃癌的胃外症状可归纳为如下几方面:
   ●贫血
由于胃癌溃疡面长期慢性小量渗血而造成缺铁性贫血,患者时常感到疲乏、倦怠等,甚至有些溃疡型胃癌还以呕血为首发表现。
   ●反复发作性血栓性静脉炎
表现为肢体苍白、发凉、酸胀乏力、间歇跛行和感觉异常,包括麻木、刺痛和烧灼感等。
   ●黑棘皮病
皮肤色素沉着,两腋下尤为突出。
   ●皮肌炎
表现为外露部或关节背面发生红斑及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肌肉有肿胀、压痛及运动障碍等。
   ●类癌综合征
表现为喘鸣或类似哮喘样呼吸困难、阵发性心动过速、水样腹泻、皮肤潮红等,主要是由于5-羟色胺分泌过多造成。
   ●以体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表现
胃癌可经胸导管转移至左锁骨上淋巴结,或通过静脉转移到脐周。
   ●以肝转移为首发表现
发生率较高,表现为肝区不适、黄疸、腹泻等,一般没有胃肠道症状。
  
●以腹腔包块为首发表现
这部分胃癌主要向胃的外表面(浆膜)侵犯,表现为腹部包块和腹腔淋巴结肿大;由于胃的内表面(黏膜)没有发生侵犯,因而不易被胃镜发现。常误诊为胰腺癌等。
  
●以卵巢转移为首发表现
多发生于绝经前期或青年女性。临床表现多为急性腹痛、月经不调、下腹包块等,而胃肠道症状不明显,易误诊为单纯性卵巢肿瘤。
17、乳腺癌如何与乳腺囊性增生、乳腺纤维瘤鉴别?
  乳腺癌、乳腺囊性增生、乳腺纤维瘤为女性乳房的几个常见疾病,由于都为乳房出现肿块而使得大多女性朋友区分不清。如何简单区分呢?下面简单小结下三者的区别:
乳腺囊性增生 乳腺纤维瘤 乳腺癌
性质 良性增生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发病年龄 25-40 20-25 40-60
数目 多数或成串 常为单个 常为单个
活动度 活动 活动 活动度差或不能推动
肿物质地 比正常乳腺稍硬 中等硬度 坚硬
形状边界 不规则,边界不清楚
较规则,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 不规则,边界不清楚
表面 较光滑
较光滑,有的表面虽有小结节,但较柔软
常不光滑,有时表面有坚硬的小结节
与皮肤关系 不粘连,乳房皮肤正常 不粘连,乳房皮肤正常
易侵犯皮肤引起粘连,典型者粘连处乳房皮肤呈“橘皮样”改变
腋窝淋巴结 无肿大 无肿大
可触及质硬、粘连、肿大的淋巴结
乳头溢液
一般无。若有,多为浆液性,少数为血性 一般无 时有,多为血性或脓血性
疼痛 常有,月经期最痛 无 早期无
生长速度 缓慢
肿物生长缓慢,可达年余或数年,术后可复发 病程常较短,肿物生长迅速
18、乳腺癌如何自我检查?
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妇女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然而很多乳腺癌至今难以做到早期发现。其实,要做到乳腺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并不难,只要平时细心一些,经常进行乳房的自我检查,发现异常赶快到医院作进一步的检查确诊,就不会放过乳腺癌露出的蛛丝马迹。医生建议:
  18~39岁:每月一次乳房自我检查,3年一次临床体检。
  40~49岁:每年一次临床体检和乳腺X线检查,高危妇女请向医生咨询是否需要在40岁以前开始普查以及40~49岁时乳腺X线检查的间期。
  50岁以上:每年一次临床体检和乳腺X线检查,每月一次乳房自我检查。
乳房自检方法很简单,一般可在起床、睡觉、更衣、洗澡时进行。美国癌症协会推荐的三种乳房自检方法是:徐州市中医院普外科吴建华
  对镜自照法:首先面对镜子,两手叉腰,观察乳房的外形。然后再将双臂高举过头,仔细观察两侧乳房的形状、轮廓有无变化;乳房皮肤有无红肿、皮疹、浅静脉怒张、皮肤皱褶、橘皮样改变等异常;观察乳头是否在同一水平线上,是否有抬高、回缩、凹陷,有无异常分泌物自乳头溢出,乳晕颜色是否有改变。最后,放下两臂,双手叉腰,两肘努力向后,使胸部肌肉绷紧,观察两侧乳房是否等高、对称,乳头、乳晕和皮肤有无异常。
  平卧触摸法:首先取仰卧位,右臂高举过头,并在右肩下垫一小枕头,使右侧乳房变平。然后将左手四指并拢,用指端掌面检查乳房各部位是否有肿块或其他变化。检查方法有三种:一是顺时针环形检查法,即用四个手指从乳头部位开始环形地从内向外检查。二是垂直带状检查法,即用四手指指端自上而下检查整个乳房。三是楔形检查法,即用四手指指端从乳头向外呈放射状检查。然后用同样方法检查左侧乳房,并比较两侧乳房有何不同。最后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挤捏乳头,如有透明或血性分泌物应及时报告医生。
  淋浴检查法:淋浴时,因皮肤湿润更容易发现乳房问题。方法是用一手指指端掌面慢慢滑动,仔细检查乳房的各个部位及腋窝是否有肿块。
乳房检查应经常进行。乳房自我检查的最佳时间通常是月经来潮后第9~11天。因此时雌激素对乳腺的影响最小,乳腺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容易发现病变。同时注意胸罩穿戴要得当,过紧、过厚、透气不良,会影响乳房淋巴液的正常循环,不能及时清除有害物质,久而久之,易使乳腺细胞发生病变。通过自检发现有乳腺增生时也不必紧张,因为乳腺增生并不等于癌前期,但也不可麻痹大意,仍应坚持经常自检。如果有囊性增生、肿块或者结节,有可能会发展成乳腺癌,因此,尽管发生率不高,也应尽早诊治。
19、有乳腺就可能有乳癌,男性比女性更危险?
不要以为乳腺癌只是女性才会有发生的几率,据医学研究表明,男性也是有患上乳腺癌的可能的。对于大多数男性来说,乳房只不过就是两粒可以完全忽略的“小豆米”,既然它们不可能像女性的乳房一样发育长大,那么理所当然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问题产生,就连医生也常常忽略男性的乳房疾病。殊不知小地方往往存在大隐患,男性一样会被乳房问题所困扰。  有乳腺就可能有乳癌  男人们几乎从来不会想到自己的乳房也会出问题。其实,乳房作为一个位于体表的器官,男性也应对其重视才是,乳房疾病绝对不是女性的专利!乳腺癌同样可能在男性身上出现。虽然患乳腺癌的人99%都是女性,但也有倒霉的1%不幸摊到了男人头上。  从理论上说,乳癌的发生是由于乳房细胞内出现恶性的肿瘤组织,男性也具有乳腺组织,所以同样也可能导致乳癌。只是由于生理结构的差异,导致荷尔蒙的水平不一样,所以女性罹患乳癌的几率会大于男性。  男性比女性更危险  对于女性来说,乳腺肿瘤算不上是什么新鲜事,但对于男性来说,由于平时很少关注,且警惕性很低,往往在发现时就已经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等到确诊时,多数已为晚期。正因为如此,男性就显得更危险。  由于男性乳房没有小叶及腺泡的发育,因此乳房比女性要小得多,又因为男性的乳腺组织较薄弱,所以一旦发现乳腺肿瘤,很容易向外四周扩散,不用太长时间就能够蔓延到乳房的皮肤和肌肉组织,这就是为什么男性乳腺癌患者往往在初次就诊时病期就已经较晚的原因之一。  对于女性乳癌早期患者来说,虽然肿块很小,难以发现,但如果利用乳房X射线照片检查,就是非常有效和普遍的,但男性却很少采取这种很普遍的检查方式,这也是男性乳腺肿瘤经常被忽视的原因。  危险症状有哪些?  当男性的乳房出现小的异物时,是很容易被觉察的,所以相对于女性来说,通过自己的观察男性更容易提早发现问题。当男性乳房出现以下情况时,应该尽快去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  1、结块和肿胀感。男性乳腺癌的主要症状是乳房内肿块常发生在乳晕周围,质地较硬,边界不清,表面往往不光滑,活动度较差。  2、乳房皮肤凹陷,乳头内陷,偶尔伴有乳头溢血。疼痛有时候会不很明显,但如果发现乳头出现回缩,且累及皮肤,都应该提高警惕性。  3、淋巴结肿大。乳腺肿瘤最大的特点就是容易转移,所以如果发现腋下淋巴结长时间肿大也要特别小心。20、痣能癌变吗?恶变时有何征兆?
黑痣又叫黑色素痣,是一种良性肿瘤,几乎每人都有,一般不会恶变,尤其是有毛的黑痣更少恶变。据统计,每10万人中发生黑痣癌变的有1人。尽管这个比例不大,但黑痣癌变所产生的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高、转移早、危险性大的肿瘤,如不及时治疗,一般可使患者在1―2年内死亡。(生长在手足头皮等处易受到磨擦刺激的则有可能恶变)
黑痣分四种:
  交界痣:位于表皮和真皮交界处。多见于手掌、足底、口唇及外生殖器部位。表面平坦或稍高,大小在1―2毫米之间,呈淡棕、棕黑或蓝黑色。有癌变可能,可发生为黑色素瘤。
  皮内痣:存在于真皮层内。表面光滑,界线清楚。大于1毫米,呈片状生长,平坦或稍隆起。颜色较深而均匀,呈浅褐、深褐或墨黑色。一般不发生癌变。
  混合痣:为上述两种混合而成,一般像皮内痣,因有交界痣的成分,故也能癌变。
  蓝痣:由于存在的色素细胞表面胶原束光反射而呈蓝色,故名蓝痣。较少见,多发生在儿童时期。好发于臂部、手背、足背。多为良性,但偶有癌变。
  恶性黑色素瘤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其可能原因为紫外线照射,外伤及不良因素刺激,遗传及内分泌因素,免疫功能减退或免疫缺陷等。
  可以对照以下几项自查判断是否有早期癌变的可能:
颜色,黑痣处皮肤颜色混杂,如掺杂红色、白色或蓝色;
边缘,黑痣处皮肤边缘参差不齐,呈锯齿样改变;
表面,黑痣表面不光滑,隆起伴有片状脱屑,有渗液或渗血;
周围皮肤出现水肿,丧失皮肤原有光泽或变白、变灰;
感觉局部发痒,灼痛和压痛;
局部出现结节状或息肉样肿物或溃疡伴渗液、出血;
黑痣周围出现其它黑色结节。
21、甲状腺癌如何与结节性甲状腺肿大、甲状腺腺瘤相鉴别?
甲状腺部位的无痛性肿物或结节是甲状腺癌的重要出现之一,但临床上其他一些甲状甲状腺腺疾病如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腺瘤也可见到这一出现。由于疾病性质不同其治疗和预后也不同,因而有必需打听它们之间的差异,准确诊断,科学治疗。 结节性甲状腺肿多是由单纯性甲状腺肿进展而来。非炎症也非肿瘤,其重要病因是缺碘或内分泌调剂混乱。甲状腺腺瘤属甲状腺的良性肿瘤,其组织起源是甲状腺滤泡上皮,局部病例可有恶变倾向。表8列出三者的重要差异,患者可依此做开始鉴别,但要确诊尚需到医院进一步做相关察看。 
22、骨肿瘤的发病有何特点,如何早期发现?
  骨肿瘤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由骨组织本身长出者称为原发性,由其他器官或组织的恶性肿瘤转移到骨者为继发性。原发性骨肿瘤有一半属良性肿瘤,而继发性骨肿瘤绝大多数屑于恶性肿瘤,原发性骨肿瘤的发病年龄一般较低,多发生于骨骼生长旺盛的青少年,男性高发年龄为15―24岁,女性为5―14岁,且男性高于女性,这可能与不同性别骨的生长与内分泌发育的早晚和时间长短有关。而继发性骨肿瘤多发生于老年人。骨肿瘤的种类很多,不同的肿瘤其好发部位也不尽相同,如骨瘤和骨血管瘤多发于颅骨和须骨;骨样骨瘤和成骨细胞瘤多见于胫骨;软骨瘤多见于手骨。一般原发恶性骨肿瘤好发生在四肢的长骨,如骨肉瘤、尤文氏肉瘤都好发生在膝关节的上下,即股骨的下端或胫骨的上端;脊索瘤多发生在骶骨;骨髓瘤多发生在颅骨和脊柱;继发性骨肿瘤多见于骨盆、脊柱和股骨等。在许多脏器恶性肿瘤的远位转移中,骨转移占第一位,在女性骨转移中,70%来自乳腺癌,其余30%为肾癌、甲状腺癌及其他肿瘤。男性骨转移中,前列腺癌及肺癌占80%。骨恶性肿瘤总的预后不佳。诊断后不经治疗的自然生存期为数月至1年。
  骨肿瘤的病因至今未明,有学者认为可能与骨损伤、慢性感染、放射性刺激、遗传及骨发育过程方向转位等因素有关。
  骨、关节疼痛,骨性肿块,运动障碍被认为是骨肿瘤尤其是恶性骨肿瘤的三大主要症状,但许多骨肿瘤早期并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因而早期发现有一定的困难。为了做到早期发现骨肿瘤应特别注意以下情况并做进一步检查。
  (1)青少年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膝关节周围疼痛且有进行性加重时。
  (2)青少年出现发热、肢痛、肿胀、白细胞增多等急性骨髓炎时,要排除尤文氏肉瘤和骨肉瘤的可能。
  (3)多发性内生软骨瘤,多发性骨软骨瘤和长管状的单发性骨软骨瘤都容易恶变为软骨肉瘤,有上述病变时,要定期复查以防恶变。
  (4)老年人出现不明原因的肢痛、腰背痛,且有进行性加重的趋向时,要警惕有转移性骨肿瘤的可能。
  (5)凡四肢软组织中出现肿胀、局部肿块、疼痛,并在腱膜、筋膜及关节邻近处有压痛时,首先应考虑滑膜肉瘤的可能,不要轻易以关节炎、囊肿、纤维瘤等良性病变来解释。对以上情况及高度怀疑有恶性骨肿瘤者,应进一步进行X线检查、放射性同位素骨扫描、CT检查、核磁共振检查、穿刺或切开病理活检以明诊断。
23、有些癌症为何体检查不出
53岁的张师傅刚做完大肠癌手术,躺在病床上,他疑惑地说:“我每年都体检一次,怎么就没查出肠癌?”专家解释说,体检不等于早期癌症筛查,筛查肿瘤,常规体检必须“加餐”。
误区一:常规体检=肿瘤筛查
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冯济龙表示:肿瘤的位置、大小、恶变速度等都会影响肿瘤的早期发现率,而最关键的是,常规体检不等于早期查癌。实际上,以健康检查代替防癌检查是错误的。
由于两者侧重的内容不同,因此常规体检中通常很少包含肿瘤筛查。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人每年做常规体检提示正常,但不久又查出患癌症的原因。即便常规体检能查出少部分癌症,也往往到了晚期。
误区二:未发现肿瘤标志物=健康
40岁以上的体检人群,大多会选择肿瘤标志物检测。而绝大部分人认为,肿瘤标志物就可以直接查出肿瘤,如果肿瘤标志物在正常范围内,那就说明肯定没得肿瘤。
“这种想法非常危险。”冯济龙说,“各种肿瘤标志物仅仅只能作为辅助诊断的指标之一,肿瘤的诊断不能单独依靠肿瘤标志物的检查。的确,很多癌症发生时,肿瘤标志物的指标会升高,比如前列腺癌、肝癌等,它们属于特异性较强的癌症,肿瘤标志物会反映癌症的存在,但一些特异性不强的癌症,如肺癌、胃癌、肠道肿瘤等,往往肿瘤标志物显示正常值,但患者已经患上了癌症。”  误区三:没有相关症状无需查胃肠镜
“做胃镜、肠镜多少都有点儿痛苦,吓退了不少人。有症状,只要不严重都不会到医院检查,更不用说没什么症状的人群了。”冯济龙说:“很多患者抱着侥幸心理,认为没症状就一定不会患上胃肠道肿瘤。因此查胃肠镜的患者几乎都是有腹泻、腹痛、便血等症状的,主动要求检查的几乎没有。但实际上,早期的大肠癌往往没有任何症状,即使有些腹泻的症状也常被当成是普通腹泻。所以建议大家在体检时加检胃镜、肠镜。”误区四:
  妇检合格=未患妇科肿瘤
  [如果医生觉得有异常,一定要去做相关防癌筛查]
  常规妇科检查虽然重要,但是并不是衡量健康与否的唯一标准,常规妇检没事不等于万事大吉。临床上碰到不少妇检正常,却在不久后发现患上妇科肿瘤的例子。
  许多妇科病是没有早期症状的,例如卵巢肿瘤,它的发病率很高,但在I期、II期的时候没有症状,单纯依靠普通妇科检查很难筛查出来。
  所以,女性朋友对于常规妇检不能一味迷信,如果医生觉得有异常,一定要去做相关辅助检查和针对某一个部位的防癌筛查。
24、常有耳鸣、头晕、鼻塞、鼻涕带血可能是鼻咽癌
  国内外的最新医学研究证实,全世界80%的鼻咽癌发生在中国,其中发病率尤以广东、湖南等地较高。专家提醒,一旦出现鼻塞、鼻出血的症状,要及时就医,提高警惕!
  早期鼻咽癌出现的征兆一般为:耳鸣、头晕、鼻塞、鼻涕带血,如果一段时间里经常出现这些症状,应赶紧到医院检查。福建省福州中山医院耳鼻喉科郭尚文主任介绍,鼻炎一般是不会恶化的,但当鼻炎得不到有效治疗,就会发展成慢性鼻炎,反复发作,就有可能会恶化,甚至诱发鼻咽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耳鼻咽喉外科主任徐平教授也指出,鼻炎长期反复发作的患者平时也会有鼻塞、鼻出血症状,因此很容易混淆。二者鼻塞症状的区别是:鼻咽癌鼻塞一般开始为一侧鼻塞,随着肿瘤的不断增大,鼻中隔被挤向对侧而出现双侧鼻塞,呈进行性、持续性;鼻炎患者有经常感冒的病史,鼻塞呈交替性、间歇性,并与体位有关,侧卧时下侧鼻塞加重,另一侧通气良好。
  20―40岁以上的人出现鼻出血伴有单纯鼻塞、耳闷,鼻涕恶臭时,应考虑到恶性肿瘤的可能。如果有家族史,且持续出现鼻塞或鼻出血症状,应高度警惕。另外,约3/4的鼻咽癌患者有鼻涕带血的症状,多数人是在清晨洗漱时发生,这是典型的鼻咽癌早期表现。
  预防鼻咽癌要避免病毒感染;避免有害烟雾吸入,如煤油灯气、杀虫气雾剂等;积极戒烟、戒酒;有鼻咽疾病应及早就医诊治。
25、耳朵嗡嗡响 警惕鼻咽癌!
李先生,耳朵里面像装了一个水龙头,老是有滴滴答答的流水声,李先生被这种耳鸣声搞得心烦意乱。过了快一个月,他耳朵里的声音越来越响,变得像开火车了,听力也在下降,常常听不清同事和家人的说话。医生给李先生做检查时在他的鼻咽部发现了异样。经过病理活检,医生发现了造成患者耳鸣的真正元凶――鼻咽癌。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喉科唐瑶云  鼻咽癌和耳鸣之间的关系相当密切。统计显示,鼻咽癌患者65%以上有耳鸣症状。患者的耳内声响因人而异,有的像蝉鸣、虫叫,有的像风声、机器轰鸣声等,轻重不一。  为什么鼻咽癌患者会出现耳鸣症状?人的鼻咽部与中耳腔之间有左右两根相通的管道叫咽鼓管,鼻咽癌往往发生在咽鼓管开口附近,堵塞了在鼻咽部侧壁的咽鼓管开口。因此患者常常出现病侧耳鸣,且逐渐加重,并伴有听力下降。26、早期鼻咽癌病人怎么自我保护?
  随人们对癌肿的不断深入认识,如何有效进行鼻咽癌治疗中医再次被认可,病患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成了关键,中医认为肿瘤的形成与郁、淤、热、毒、虚等有关系,因此扶持正气、理气活血、健脾益肾、清热解毒、滋阴清热、化痰祛湿、温阳益气等都是治疗癌症肿瘤的常用治疗方法。  但是需要提醒的是治肿瘤、癌症,不可能“一方管天下”,不同种类的癌症不同的身体状况在用药方时也有不同。  我国对如何在早期的时候预防鼻咽癌的时候有自己独特方法,鼻咽癌的发病很多原因就是因为我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不住导致的,如果做好早期的自身护理是完全可以防止鼻咽癌的发病。供大家参考:  预防放射性龋齿  放疗中需坚持餐后漱口,放疗前应定期清洁牙齿、拔除龋齿。并使用含氟的牙膏刷牙。患者可先将牙膏涂抹在牙齿上,2~3分钟后再刷牙,以增加氟化物和牙齿的接触时间。  维护放射区域皮肤  禁用肥皂等抚慰性液体擦洗,接受放射治疗的皮肤区域禁止抓挠。禁止暴晒,患者最好穿宽大的棉质衣服,放射区域的画线要清晰,必要时请医生协助添加。  鼻腔冲洗  上身微向前倾,患者取坐位。用温盐水进行冲洗,以坚持鼻腔清洁,减少感染,提高放射的敏感度。冲洗时不能用力过猛,并观察冲洗液的颜色,如有头痛或血性冲洗物,立即停止冲洗。  功能锻炼  三餐前和睡前含漱口炎合剂。经常进行转颈运动、叩齿、鼓腮、微笑、张口等锻炼。口干的患者可以采用口含梨片的方法减轻不适;出现放射性咽炎的患者。  加强营养  少食多餐,饮食宜清淡、高营养、易消化。并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和环境整洁。多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如胡萝卜、白萝卜、番茄、莲藕、柑橘、柠檬、山楂等。  早期鼻咽癌的几个报警信号 !  如果出现下列信号之一者,应当引起高度警惕:  1、鼻出血:是鼻咽癌早期症状之一,多为一侧鼻孔内擤出少量鼻涕,或夹带血丝。多数病人自鼻腔向后回缩吸出带血量涕从口咽部吐出,这种“咽式”鼻出血造成漏诊和误诊。晚期癌蚀血管可造成大出血。  2、鼻塞:因肿瘤堵塞后鼻孔而出现单侧鼻塞,晚期因肿瘤增大,则两侧均有鼻塞。  3、耳鸣、听力减退:肿瘤阻塞或压迫咽鼓管咽口,可引起同侧耳鸣、耳闷及听力减退,或伴有鼓室积液。  4、头痛:常因肿瘤破坏颅底,在颅内蔓延或累及颅神经而引起。到晚期,部位固定的持续性剧烈头痛,易被误认为神经痛。  5、颈部肿块:据统计,鼻咽癌的颈部转移率为40%~85%,约有半数病人以颈部肿块而就诊。因为鼻咽部有丰富的淋巴组织,癌细胞容易由淋巴转移到颈深淋巴结上群,稍晚也可发展至中群、下群或后群,并可发展至对侧。鼻咽癌颈部转移肿块数量不多,增大迅速,质硬而无压痛,活动性差,晚期因粘连、融合而固定。  6、颅神经症状:肿瘤经破裂孔向颅内蔓延,常先侵犯颅神经,除头痛外,还可出现面部麻木、复视、视物模糊、眼睑下垂、斜视,甚至眼球固定或失明。颈深部转移性淋巴结也可能压迫穿出颅底的后组颅神经,以致出现咽喉部感觉减退、软腭麻痹、吞咽困难、声嘶、伸舌偏斜等。  7、远处转移:鼻咽癌晚期可发生远处转移,常侵犯眼、脑、骨、肺、肝等组织,尤以肺和骨多见。鼻咽癌病人如出现某些部位逐渐加重的症状,如身体某些骨头固定性顽固痛、经常性血痰伴胸痛、肝肿大、眼球突出、视力下降严重等,均应警惕癌的转移。
27、老年人贫血勿忘恶性肿瘤
  赵翁今年74岁,因为头晕、面色苍白在某医院经血常规检查后被确定为“贫血”。经过较长时间治疗后,症状并没有改善。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贫血?再次为其做了全面检查,终于发现了导致赵翁长期贫血的&元凶&--右半结肠癌。不幸的是为时太晚,其病情巳扩散到腹腔、肝脏及肺等脏器,己丧失根治的希望。通过这一病例,医患双方都应清楚地认识到以下几点:
  肿瘤所致贫血的原因
  贫血常常是某种肿瘤性疾病的表现。据统计,10%~40%的肿瘤病人可能合并贫血,尤其是患淋巴瘤、结肠癌、胃癌、多发性骨髓瘤、肺癌、卵巢癌时,贫血的发生率可达到50%~60%。引起贪血的常见原因有:
  ●肿瘤引起的营养不良,如食管癌患者由于病变在腔内生长造成梗阻,进食困难而造成营养不良,同时肿瘤生长消耗体内的营养物质。有作者分析以贫血为首发现的恶性肿瘤48例,均为消化道肿瘤;
  ●肿瘤骨髓内转移,或本身为髓内疾病,骨髓中如有癌细胞转移,可干扰骨髓的造血功能。而破坏造血细胞,抑制红细胞的生长而发生贫血;
  ●因放疗、化疗导致的骨髓功能的抑制。多能干细胞及红细胞前身细胞的坏死,并引起红细胞生成素水平的下降;
  ●肿瘤本身导致出血,出血是恶性肿瘤所致贫血中最重要的因素。消化道癌的表面坏死和溃疡或菜花样生长常引起出血,这种情况在胃癌、大肠癌最多见,如本例患者肠道肿瘤向腔内生长,其表面破溃后出血,造成失血性贫血;
  ●肿瘤相关性急慢性炎症,临床上不少以贫血为首发症状就诊,感染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从而加重贫血。如肺癌、支气管癌引起支气管阻塞而继发肺部感染;膀胱癌、子宫癌以及皮肤有溃疡的癌亦易伴发感染而使贫血加重。
  重视肿瘤相关性贫血的检查
  中老年人一旦确定贫血,就要尽快查找引起贫血的病因。患者要向医生提供详细的病史、通过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手段,可帮助查出引起贫血的病因,与此同时,需进一步辅助B超、CT和肿瘤标志物的检查。
  病因治疗是关键
  治疗应首先针对恶性肿瘤,因为它的严重性远远超过贫血。癌瘤如经外科手术、化疗药物或放射治疗有效,贫血也能减轻或消失。但在原因未查明时,不要采取简单的服用铁剂和输血的治疗方法,不能随意靠增加营养、进补的办法去纠正,以免造成误诊,错失治疗良机,使诊断复杂化,并忽视了肿瘤的探查,造成严重的后果。
第三部分
癌症的治疗
1、正确评价癌症的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是最早、应用最广泛的癌症治疗手段之一,目前约有60%的癌症患者以手术治疗为主。
  外科手术也经历了一个有意思的变化过程,简单地说是手术范围经历了从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过程。
  在早期,手术只切除原发灶,手术做的很小,然而这样的手术下来,患者的复发率相当高,随着人们对扩散及淋巴转移的不断认识,手术越做越大,切除范围越来越广。但是很快便达到了一个瓶颈,就是当手术无论怎么扩大范围,治疗效果也不能如愿地得到明显的提高,人们还是解决不了癌症的复发、转移的问题。经过深入的研究,分析手术失败的原因,人们开始认识到,手术只能切除肉眼看得见的实体瘤,对于血液及淋巴中的癌细胞无能为力。有了这样的认识,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手术切除的范围又开始逐渐缩小。同时,单纯依靠手术治疗的患者也越来越少,一般术后都会配合放、化疗及药物治疗等综合性的治疗。
2、正确评价癌症的放疗
  放疗是癌症的基本治疗方法之一,约有70%的癌症患者在治疗中需要进行放射治疗。
  当人体细胞接受一定量的射线照射后,就会导致细胞的死亡,尤其是处于细胞分裂周期中的癌症细胞,对放射线尤其敏感。放疗正是利用癌症细胞增殖快,处于分裂周期中的癌症细胞较多的特点,使放射线成为杀灭癌症细胞的有利武器。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放射线是毕竟是对人体有害的射线,其本身就有致癌性,而且射线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杀死人体正常的细胞,除了周身疲乏、四肢无力、气短、心慌、口干咽干、失眠、脱发、食欲下降、体重减轻、发热、腹胀、便秘、白细胞下降、贫血等一系列临床反应外,还给机体带来更多的脏器损伤,如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胃炎、放射性肺炎、放射性心脏损伤及肝肾功能损伤、皮肤坏死等。这些既给患者带来痛苦,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有的患者不得不因此中断治疗,并给后继治疗带来了影响,有的甚至危及生命。
  据相关的统计资料表明:放化疗可使30%以上患者的肿块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但与未作放化疗的患者相比,两组的生存期并无任何显著的差别。
3、正确评价癌症的化疗
  使用化学药物治疗癌症,简称化疗,是癌症基本治疗手段之一,化疗属于全身性治疗,可以杀死肉眼看不见的癌细胞,对于抑制癌症的复发、转移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
  化疗主要的治疗原理是针对癌细胞的高增殖性,也就是说癌症细胞的生长快于正常组织,因此化疗药物多数都是作用于细胞增殖周期的药物。
  虽然化疗药物治疗在控制癌症复发、转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它并不能区分正常的人体细胞和癌症细胞,因此相应的会大量杀伤人体正常的增殖速度较快的细胞,如白细胞、胃肠道粘膜上皮细胞、人体的毛发根部细胞等,也就出现了我们常说的化疗的副作用: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及脱发等,其中最让医生头痛的还是严重的骨髓抑制,患者常因白细胞或血小板数量过低而不得不中断治疗,而癌症患者的自身免疫功能如果不能及时提升,就会给癌细胞返复的机会。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癌症患者手术、放化疗都做了,几年内仍会出现复发、转移现象的重要原因。
4、免疫治疗
  癌症的发生与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机体免疫功能较强,则癌症不易发生,相反当免疫功能低下时,则癌症发生率较高。
  此类治疗方法安全性很高,除去少数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对机体几乎没有伤害。然而治疗效果却不能令人满意,多数产品在治疗领域表现平平,所以目前多用于癌症的辅助治疗,可缓解其他治疗引起的白细胞下降所致的免疫功能低下症。
5、内分泌治疗
  肿瘤的内分泌治疗有激素治疗和内分泌腺切除疗法两种。现在临床上经常应用激素治疗的癌症有乳腺癌、前列腺癌、子宫内膜腺癌、甲状腺癌、恶性淋巴瘤、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肾癌等。此外,也常用激素治疗癌症患者的一些并发症状,如脑压增高、癌性发热等,还可以治疗放射性肺炎和化疗引起的毒性反应。
  内分泌治疗常见的副作用有:嗜睡或失眠、疲乏、头晕、头痛、面色潮红等神经症状。女性病人还可出现月经紊乱、阴道分泌物增多、阴道出血等,还有的患者出现浮肿、体重增加。因此,为减少副作用的发生,接受内分泌治疗的患者,必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药物剂量要准确,要按时服用,不得自行停药。
  此类治疗方法相对较安全,但是,最关键的一点是内分泌治疗有很大的局限性,只对特定的癌种有效,对于大多数癌症则完全没有治疗意义。
6、中医中药治疗
  使用中医中药治疗癌症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对癌症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作用,几百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是医药界宝贵的财富。其中含有众多具有抗癌活性的成份,中药正越来越多的运用于现代的新型癌症治疗药品中。
  但是现在用于临床的中成药,大多是大分子结构,进入人体细胞较慢,导致药效起效慢,杀癌的速度赶不上癌细胞增长的速度,具体疗效不明显、不稳定,反而会耽误治疗的最佳时机。目前市场上还有一些组合类的抗癌药物,多数医学专家对此类药物持否定态度,此类药物多是由几种不同生产厂家的纯中药硬生生组合在一起,药效、药性没有经过科学的验证和配比,所以不但起不到疗效相加的作用,而且多花一倍冤枉钱。
  因此,中医中药目前主要以改善身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胃癌的晚期症状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