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关于不同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的人的应对方法为主要内...

请使用支持脚本的浏览器!
该日志尚未公开,你暂时不能查看。博主可在此
不如去逛逛吧。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欢迎光临 江山人力资源网 [
  |  |  |  |  |  |  | |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课目――《心理健康与调适》
栏目名称:最新动态 发布日期: 浏览次数:5156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
第一节&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关系
一、健康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臻于完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摆脱虚弱的状态。并进一步指出健康的十个标准:
1、精力充沛,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
2、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
3、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
5、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6、体重得当,身材匀称;
7、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
8、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9、反应敏锐,眼睛明亮,眼睑不发言;
10、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伐轻松自如;
这一健康定义与传统的理解区别明显,包含了三个基本要素: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际公认的心理健康首要标准,全面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部分,两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无法分割。这是健康概念的精髓。
二、心理健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臻于完美完满的状态,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脱离虚弱的状态”。因此,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也应包含心理上的“完满状态”。
三、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关系
两者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心理健康时刻影响人的生理健康。一个原本身体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疾病,就会整天郁郁寡欢,最后导致真的一病不起。
第二节& 心理健康的两个评价体系
心理健康评价标准众多,归纳起来是“众数标准”(或适应性标准)和“精英标准”(或发展性标准)两大取向。
一、众数标准评价体系
众数标准:假定多数人的心理行为是正常的,而偏离这一正常范围的心理行为则视为异常。这一原则集中体现在常态分布的标准,而心理测验的编制,多遵循常态分布原则,按照“众数原则”确立的心理健康标准相当普遍。
在“众数标准”下,主要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心理健康标准制定依据:
1、以统计学上的常态分布为标准。即以正态分布理论为基础,根据个人心理行为是否偏离某一人群的平均值来区分心理健康与否。
2、以社会规范为标准。以每个社会都有某些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行为标准为前提,认为行为符合公认的社会行为规范为健康,行为明显偏离社会行为规范则被视为异常。
3、以医学上的症状存在与否为标准。认为没有心理疾病症状者为心理健康的人,而表现出心理疾病症状者为心理不健康的人。
4、以学习生活适应状况为标准。认为善于学习、生活适应者为正常,学习、生活困难,出现各种学习问题、生活问题者为异常。
5、以个人主观经验为标准。认为当事人自觉痛苦、抑郁等,被认为是心理不健康。
6、以心理成熟和发展水平为标准。认为个体心身两方面成熟和发展相当者为正常,心理发展水平较同龄人明显低者为异常。
二、精英标准评价体系
精英标准最早由马斯洛提出来。他认为,自我实现的人是其内在本性发展得最为充分的人,这样的人代表真正的心理健康。因此,心理健康的标准应根据自我实现者的心理品质来确定,即以自我实现者所共同拥有的心理特征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其他人本主义者的思想也基本一致,如罗杰斯把心理健康看作“机能充分发挥”,奥尔波特称之为成熟,弗洛姆看作“有创造力”。
第三节&&& 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
尽管心理健康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迄今为止尚不存在一个国际公认的定义。以下是部分心理健康的定义:
1、1964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在身体上、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2、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3、《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解释为: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
4、精神病学家门宁格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有满足感或是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要两者兼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正常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于社会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
国内外对心理健康标准的阐述不胜枚举,但共同之处多于分歧。结合各种观点,学者提出心理健康的八个标准是:
1、有一个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对自我有恰当的认识
3、享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4、有一个乐观的情绪状态
5、有健全的人格
6、道德心态的健康
7、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8、智力活动正常
第四节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一、心理健康会严重影响躯体健康
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资料显示,在综合医院门诊病人中,9%-11%可被诊断为心理问题,20世纪90年代,发现15%门诊病人有心理问题。
二、心理疲劳是健康最大的敌人
心理疲劳正成为现代社会、现代人的“隐形杀手”,心理疲劳不可忽视,一旦由于心理压力大而感到疲惫不堪时,必须进行积极的心理调适和治疗。
第五节& 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保持心理健康要做到以下四个原则:
1、保持自我意识良好。自我意识良好的核心是自知和自爱。自知:通过自我观察、自我评价,了解自己能力的真实水平。自爱:爱惜自己,保护自己,重视自己。
2、保持社会功能良好。即对社会适应自如。
3、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真诚的鼓励和赞美,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善意的指正,尊重别人人格。
4、积极参与劳动实践。劳动促进个体躯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第六节&&& 心理健康自测
一、症状自评量表(SCL--90)
《症状自测量表(SCL---90)》是进行心理健康状况鉴别及团体心理卫生普查时实用、简便而有价值的量表。包括90个项目,包括感觉、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内容,可以评定一个特定的时间,通常评定一周以来的心理情况。分为五级评分,包括躯体性、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症状因子。
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
总体幸福感量表是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一种定式型测量工具,用来评价受试者对幸福的陈述,共有33项,全国常模得分男性为75分,女性为71分。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
第二章专业技术人员的常见心理问题
第一节&&& 专业技术人员
一、专业技术人员的界定
专业技术人员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及从事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
二、专业技术人员的特点
1、工作压力大。压力大小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显著关系,压力越大,心里健康状况越差。
2、工作时间长、强度高的问题亟待解决。专业技术人员平均每周工作时间47.3小时,高于国家法定每周工作40小时。8.1%的专业技术人员每周工作70小时以上,处于超强度工作状态。
3、科研论文产出可观,发表压力明显加大。年,54.5%的专业技术人员发表学术论文,人均2.91篇,19.8%的专业技术人员面临发表论文压力大,高校则高达41.9%。
4、收入水平总体高于当年城镇在岗职工,但群体内差别较大。
5、体检、休假等福利制度不完善,基层福利更低。
6、健康状况不甚理想,生活方式亟待改进。
7、缺乏体育锻炼,尤其青年专业技术工作者更为缺乏。
我国将体育人口界定为每周身体活动3次及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强度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口。
第二节&&& 专业技术人员常见心理问题
一、心理问题的等级划分
心理问题等级划分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1、心理健康状态
心理健康状态与非健康状态的区分标准一直是心理学界讨论的话题,不少国内外心理学者根据自己研究调查的结果提出了多种心理健康标准。以下是一条简捷的评价方法,即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三方面分析:
(1)本人不觉得痛苦――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2)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现象。
(3)社会功能良好――即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2、不良状态
又称第三状态,是介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是正常人群组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它是由于个人心理素质、生活事件、身体不良状况等因素所引起。特点是:
(1)时间短暂: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一周以内能得到缓解。
(2)损害轻微:对其社会功能影响较小,处于此状态的人,一般能完成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感觉到愉快感小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是常说的词汇。
(3)能自己调整:大部分通过自己调整如休息、聊天、运动、旅游、娱乐等放松方式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少数人如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可能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
3、心理障碍
是因为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一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偏离。特点是:
(1)不协调性:心理活动的外表与心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
(2)针对性:处于此状态的人往往对障碍对象(敏感的事、物及环境)有强烈的心理反应(包括思维、信念及动作行为),而对非障碍对象可能表现得很正常。
(3)损害较大: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较大。可能使当事人不能按常人的标准完成某项社会功能,如社交焦虑者(社交恐惧)不能完成社交活动;锐器恐怖者不敢使用刀、剪;性心理障碍者难以与异性正常交往。
(4)需求助于心理医生:大部分人不能通过自我调整和非专业人员的帮助而解决根本问题。
4、心理疾病
是因个人及外界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并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感。是大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特点是:
(1)强烈的心理反应:可能出现思维判断的失误,思维敏捷性下降,记忆力下降,头脑粘滞感、空白感,强烈的自卑感和痛苦感,缺乏精力,情绪低落或忧郁,紧张焦虑,行为失常,意志减退。
(2)明显的躯体不适感:由于中枢控制系统功能失调引起所控制人体各个系统功能失调,如影响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
(3)损害大:不能或勉强完成其社会功能,缺乏轻松、愉快的体验,痛苦感极为强烈。
(4)需要心理医生的治疗:一般不能通过自身调整和非心理专科医生的治疗而康复。心理医生一般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段。
二、专业技术人员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处理
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1、周末(或假期)综合征
并不属于严格的医学上的疾病,只是用来描述一种社会人群的心理健康状态,它反映的是人们在较大的心理压力下所呈现的亚健康状态。表现为:一到周末就无规律的情绪异常,或烦躁不安,或无聊空虚,或情绪低落,或无节制狂欢,过后又产生虚度光阴的内疚感,容易出现抑郁、焦躁甚至心悸、失眠等心理健康问题。
周末综合征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认清工作中的快乐和意义,错误地把工作和休闲娱乐人为地对立起来,认为周末休闲狂欢就是快乐,而工作上班则变成痛苦。
如何利用周末宝贵时间?
(1)规划周末时间,张弛有度,节奏合理。从周一到周末每天都要有三类:“停工时间”即休息时间、娱乐时间、构建关系时间。
(2)多培养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业余爱好,户内户外相结合。
(3)多交一些朋友,建立支持性的关系,从友谊中寻求心灵慰藉。
(4)学会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多用正面词语,少用负面词语进行消极心理暗示。通过自我暗示,可调理自己的心境、感情、爱好、意志乃至工作能力,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5)要学会活在当下,享受当下的时光,让每一个时刻对自己都具有意义。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让人感到幸福度最高的生活,是一种维护了工作、人际、健康和精神生活四个领域相对平衡的生活。这种平衡实际上要比一个智商或收入更决定了生活质量的高低。身心健康的人,会尽量把自己的精力平均地分配到生活的各个时间、空间领域,而不是顾此失彼。
2、职业倦怠症
(1)职业倦怠症的特点
职业倦怠原意为“燃烧竭尽”。职业倦怠有三个基本形态: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关系和低个人完成。如个体具有这三个症状,便说明其处于职业倦怠中。
A、情绪耗竭:即情绪上及生理上枯竭和疲惫,失去热忱而情绪极度低落。职业倦怠的人通常会逃避工作,害怕面对上班的时间。
B、去人性化关系:包含对自己和他人抱持负面看法,喜欢批评和冷嘲热讽、暴躁易怒。
C、低个人完成:认为狂热投入与什么也不做之间并没有差别时,便是一种低个人完成现象。职业倦怠的人,不仅赞许自己抱持较低的生产量,不再抱持理想与热忱,并向周围的人传播低个人完成的概念,使组织绩效降低。
(2)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A、个人原因:一是过于理想化的期望。比较倾向于理想和完美主义,且具有高成就动机,但往往目标过高,或自我要求过高,常会给自己带来许多挫折;二是过强的个人责任感。
B、组织原因:一是缺乏奖赏;二是缺乏控制;三是缺乏明确的职责划分;四是缺乏支持。
(3)易发职业
专家表示,三类人员易发职业倦怠。一是教师、医护工作者等相关从业人员是职业倦怠症的高发群体,这类助人的职业者将个人内部资源耗尽而无补充时,就会引发倦怠;二是压力低、缺乏挑战性的工作,因个人能力得不到发挥,无法获取成就感,也会产生职业倦怠;三是糊里糊涂进入职场工作,到一段时间后发现好像入错了行,这种严重职业错位的情况,长期延续必然导致职业倦怠。
(4)治疗方法
A、换个角度,多元思考:学会欣赏自己,善待自己。
B、休个假,喘口气。
C、适时进修,加强实力。
D、适时运动。运动有“333”原则:1周3天,每天30分钟,心跳130下。
E、寻找人际网络。
3、慢性疲劳症
慢性疲劳症是造成死亡的因素之一。疲劳是一种自然现象,包括生理和心理两种疲劳。前者表现为肌肉酸痛、全身疲乏等,后者主要表现为心情烦躁、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等。
正常人经过一轮疲劳后,休息一宿可恢复充沛精力;如隔天还是觉得十分疲倦,并持续一段时间,这种状况就是“慢性疲劳症”。
疲劳症易发于30-50岁的人群,最易处于疲劳状态的人群是中年人、白领、中学师生。出租车司机、喜欢过夜生活或晚上工作的人也易疲劳。
(1)临床表现
A、心理方面的症状:心情抑郁,焦虑不安或急躁、易怒,情绪不稳,脾气暴躁,思绪混乱,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做事缺乏信心,犹豫不决。
B、身体方面的症状。体型常呈现瘦、胖两类,多数为身体消瘦;面容多表现为容颜早衰,面色无华,过早出现面部皱纹或色素斑;肢体皮肤粗糙,干涩,脱屑多,毛发脱落,失光。
C、神经系统方面症状:精神不振或紧张,初期头晕、失眠、心慌易怒,后期睡眠不足,多梦夜惊,懒散萎靡,记忆力减退。
D、消化系统症状。食欲减退,缺乏食欲,无饥饿感,偏食,腹胀,便秘。
(2)对人体心理方面的危害
A、对情绪方面:情绪对人的健康有很大影响。慢性疲劳综合症对人情绪的危害表现为:情绪不稳、暴躁、易怒、焦虑、紧张、恐惧等,有时自己不觉或难以控制。这些情绪存在,可导致失眠多梦、消化不良等。
B、对意志方面:意志和情绪是互相影响的,慢性综合症的人因情绪受到影响,进而导致意志的受损。多数表现为意志薄弱,做事不果断,缺乏信心,效率低。有时受不良刺激,不能自己解脱、自我调整,以致负担沉重,消极自卑,放任自流甚至养成不良嗜好,不良行为。
C、对能力方面:常表现能力低下,自我责备,减少交往,逐渐孤独。
长时间休养可取得最佳疗效,适当运动也有帮助。
4、网络依赖症
1994年,纽约精神病医生依凡?金伯格宣布发现一种新的心理障碍,命名为“网络成瘾症”。从此,网络依赖症很快引起各方关注。
在网络性心理障碍早期,患者先是感到上网其乐无穷,随之不断延长上网时间,开始是精神上依赖,而后发展为躯体依赖,每天起床后情绪低落,思维迟钝,食欲不振,上网后才恢复正常,此病晚期出现与生理因素无关的体重减轻,憔悴,甚至可能采取自残或自杀手段,危害生命安全。
(1)网络依赖症可能导致的身心危害
A、心理封闭,现实人际交往淡漠。
B、价值判断模糊,“零度情感”泛化。“零度情感”的心理状态:麻木、冷酷;对生命的敬畏感、爱与被爱的意愿下降,具有自杀和暴力倾向。
C、情绪反应机能失调,心里空虚加剧。
D、信息交流途径单一,创造思维贫乏。
E、人格失衡异化,心理疾病产生。
F、病理症状并发,身体健康受损。
(2)网络为何容易让人上瘾
A、有限的感官体验和无限的想象空间。网络人际交往的隐蔽性和广泛性,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既隔离又连结的人际互动关系,它能够引发有限的感官体验,身份的隐蔽性和可变性,使内向社交技能欠缺的人,自由游走在网络之间,逐渐趋向无限的可能。
B、梦境般的网络意识。
C、网络游戏的设定特征。
(3)什么样的人容易网络依赖
通过网络依赖者“爱森克人格量表”“卡特尔16PF”“SCL-90”心理量表测定和“词语联想”“罗夏墨迹”“统觉测定”“意象”投射测试及治疗全过程的监测发现,网络依赖者在自主、警觉、情绪化、高感觉寻求指标上体现较高分值,而在自我开放性及世故性上分值较低。
(1)主要表现
A、兴趣减退甚至丧失。
B、无望感。
C、无助感。
D、自我评价下降
E、活力丧失。
F、感到生活没有意义。
(2)抑郁症的自我治疗。
A、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
B、对你的目标精确定义。
C、将你的行动计划划分为足够小的步骤,确保一定可以完成。
D、用自己的行为定义是否成功。
E、目标中不要有情感成分。
是以广泛性焦虑症(慢性焦虑症)和发作性惊恐状态(急性焦虑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等,其焦虑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或其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称。目前认为,只有焦虑的原因不明显或和程度不相称,焦虑症状很突出而其他症状也不明显,且延续时间较长时才诊断为焦虑症。
(1)焦虑症的症状表现
A、与处境不相称的痛苦情绪体验,文献中常称为漂浮焦虑或无名焦虑。
B、精神运动性不安。坐立不安,奔跑喊叫,不自主的震颤或发抖。
C、伴有身体不适感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2)焦虑症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3)焦虑症的发病原因
A、躯体疾病或者生物功能障碍
B、认知过程,或者是思维,在焦虑症状的形成中起极其重要作用。
C、在有应急事件发生的情况下,更有可能出现焦虑症。
D、神经回路假设。2007年国际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发表了中科院院士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冯国平的研究成果,首度揭示了强迫、焦虑和压抑的生理机制,指出“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回路”出现信息传导不畅是产生焦虑、压抑、强迫的病理原因。
(4)如何区分焦虑症和正常焦虑
焦虑症与正常焦虑情绪之间的区别归结为三点:
A、它是无缘无故的、没有明显对象和内容的焦虑、紧张和恐惧。
B、它是指向未来,似乎某些威胁即将来临,但病人自己说不出究竟存在何种威胁或危险。
C、它是持续时间很长,如不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几周几月、甚至数年迁延难愈。简而言之,病理性焦虑是一种无根据的惊慌和紧张,心理上体验为泛化的、无固定目标的担心惊恐,生理上伴有警觉增高的躯体症状。
(5)焦虑症的治疗
首先是心理治疗:增强认识、增强自信、自我放松、自我反省、自我刺激、自我催眠、增强治愈信心、争取支持。
同时使用抗焦虑药。
其他常用的自我治疗方式:深呼吸、活动你的下颚和四肢、幻想、肯定自己、学会放松、转移注意力、放声大喊、保持睡眠充足。
指一种以强迫症状为主的神经症,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二者强烈冲突使病人感到焦虑和痛苦;病人体验到观念或冲动系来源于自我,但违反自己意愿,虽极力抵抗却无法控制;病人也意识到强迫症状的异常性,但无法摆脱。
强迫症包含两个成分: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冲动。
(1)强迫观念
即某种联想、观念、回忆或疑虑等顽固地反复出现,难以控制。
A、强迫联想:反复联想一系列不幸事件会发生,虽明知不可能,却不能克制,并激起情绪紧张和恐惧。
B、强迫回忆:反复回忆曾经做过的无关紧要的事,虽明知无任何意义,却不能克制。
C、强迫疑虑:对自己的行动是否正确,产生不必要的疑虑,要反复核实。
D、强迫性穷思竭虑:对自然现象或日常生活中的事件进行反复思考,明知毫无意义,却不能克制。
E、强迫对立思维:两种对立的词句或概念反复在脑中相继出现,而感到苦恼和紧张。
(2)强迫动作
A、强迫洗涤:反复多次吸收或洗涤物件,心中总摆脱不了“感到脏”,明知已洗干净,却不能自制。
B、强迫检查:通常与疑虑同时出现。对明知做好的事不放心,反复检查。
C、强迫计数:不可控制地数台阶、电线杆,做一定次数的某个动作。
D、强迫仪式动作:在日常活动前,先要做一套有一定程序的动作。
(3)强迫症的原因
强迫症与一定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强迫症的产生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密切,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因素的作用及剧烈的情绪体验的影响往往是发病的直接原因。
强迫症的发病原因与本人的性格及生活经历有关,患者的性格特点在疾病的发生中也起重要作用。
治疗强迫症目前采用认知行为治疗、心理治疗、森田疗法及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治疗。医生与患者采用共同分析探讨、自我心理解放、自我松绑、挖掘潜能的方法,找出干预措施。
第三章&&& 专业技术人员心理问题的成因
第一节& 生理因素的影响
生理因素对心理和行为有直接影响。首先,生物条件是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自然前提,是心理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其次,生物因素提供心理发展的可能性。
生理因素影响主要有遗传因素和内分泌系统。
一、遗传因素
二、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人体内有两种调节机构:神经能够进行系统调节和内分泌系统调节。人体的统一主要依靠神经系统调节,但内分泌系统的活动对人体的作用也不能忽视。
另外,生理疾病、营养问题、睡眠状况和神经系统受损情况都会影响生理和心理健康。
第二节&&& 环境因素的影响
包括自然环境、家庭环境、工作学习环境、社区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自然环境
如长期的阴雨、酷热,生态环境的污染等都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家庭环境因素
指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成员的语言、行为和感情的总和,包括实物环境(家庭中实物的摆设)、语言环境(家庭中人与人的语言是否文明礼貌、是否体现民主平等)、心理环境(家庭成员之间的态度及情感交流)和人际环境(尊老爱幼、各尽其责等)。
探讨家庭环境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多集中于家庭心理环境和家庭心理气氛的影响方面。实际上,家庭物理环境对人的心理健康也有影响。如居住条件的好坏对人的工作和休息的质量不无关系。家庭心理气氛是影响个人心理健康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家庭气氛主要由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状况决定的。家庭中,占主导地位的人际关系有两方面,一是夫妻关系,二是亲子关系。家庭气氛是否融洽直接关系家庭成员的幸福,同时对孩子的成长发展特别是心理健康状况起至关重要作用。家庭结构也影响到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家庭类型:一夫一妻或由父母与未成年子女组成核心家庭;由祖父母、父母和子女三代同堂组成的主干家庭;还有主干家庭与其他家庭成员的扩大家庭。
三、工作学习环境
城乡差异、人口密度、环境污染、噪声等对人的心理状况都存在明显影响。城市中因住房的单元化,不利于人的社会化;拥挤、噪杂的环境使人心理超负荷,人与人之间容易产生争吵矛盾,生活在其中容易心里紧张,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工作学习环境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心理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工作繁重,心理压力大,是专业技术人员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原因。
A、社会期望高,但情感和生理需求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久而久之,不堪重负。
B、名目繁多的各级各类检查考评验收,穷于应付。
C、学习任务繁重。
2、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挑战。
3、不完善的考核制度。
4、不健全的管理体制。
5、不稳定的工作环境。
三、社区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
社区对个体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是通过社区文化、社区环境产生的。
不同文化对人的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影响,社会意识形态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社会信息作为媒介实现的。
社区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对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影响体现以下几方面:
1、价值体系多元化带来的惶恐。
2、不和睦的人际关系。
3、专业技术人员交际范围狭窄,生活单调。
第三节心理因素的影响
人的心理是一个有机整体,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部分。心理活动因素主要包括认知因素、情绪因素和情感因素、意志和人格因素。
一、认知因素
认知: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并揭露客观事物对人的意义和作用的心理活动。人类个体的认知因素涉及的范围极广,主要有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等。
一旦某一认知因素发展不正常或几种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失调,就会产生认知的矛盾和冲突,使人感到紧张、烦躁和焦虑。认知因素失调程度越重,人们期望减轻或消除失调、维持平衡的动机越强。如果这种需求和动机长时间得不到满足,则可能产生心理偏差或心理障碍。
二、情绪和情感因素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外界事物符合主体的需要,就会引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构成情绪和情感的心理内容。人的情绪体验是多维度、多成分、多层次的,它是一个人机体生存和社会适应的内在动力,是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情绪的好坏对人的心理健康影响极大。
一般来讲,稳定积极的正性情绪和情感状态,使人心境愉快、安定,精力充沛、适度,身体舒适,有力,看待周围的事物带上愉快的色彩;相反,经常被动消极的负性情绪和情感状态,往往使人心境压抑、焦虑,精力涣散、失控,身体衰弱无力,使人觉得沉重,感到心灰意冷。情绪和情感对人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积极乐观的情绪情感会提高人的活动效率,有益于心理健康;消极悲观的情绪情感会降低人的活动效率,使人消沉,长期的焦虑会影响个体的心理甚至身体健康。
意志是人自觉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人的意志主要表现在意志品质上,意志品质在人的行动中具有主导方向、调控行动的作用,它在人的行动中的作用好比汽车上的方向盘、制动器一样重要。
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一些意志薄弱的个体缺乏自信心和主见,自我控制力差,易受暗示。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垂头丧气,往往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长期不能有效应对困难和挫折,不能缓解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会导致心理和行为异常,甚至心理疾病。
四、人格因素
人格因素也称个性因素,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因素包括性格、气质、能力和个性倾向等因素。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本我位于人格结构最底层,是原始的无意识本能,它寻求直接的满足,遵循快乐的原则;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是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调节作用,它遵循的现实性原则;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点内化而来。它遵循道德原则,是道德化了的自我,起着抑制本我的冲动作用。人格结构中的三个层次互相交织,形成一个整体。本我反映人的生物本能,是原始的人;自我寻求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让本能冲动得到满足,是人格的执行者,是现实的人;超我追求完美,代表人的社会性,是道德的人。当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时,人格表现出一种健康状况,当三者发生冲突时,就会导致心理疾病。
人格因素是心理活动因素的核心,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研究表明,特殊人格特征往往导致相应精神疾病。培养健全人格,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
第四章&&& 塑造良好人格
第一节&&& 什么是人格
“人格”使用范围广泛,可以在生理、心理、宗教、社会、伦理、法律和美学等不同领域赋予它不同的意义。人格是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活动的总和。
人格是复杂的多侧面、多层次的统一体,人格的心理结构包括动机系统和心理特征系统两大部分。人格动机系统即个体倾向性,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人格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个体行为的积极性,由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构成。心理特征系统即个性心理特征,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出现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影响着个人活动的效能和风格,是人格结构中较稳定的成分,主要包括能力、性格和气质,在人体心理发展过程中,这些心理特征不同程度地受心理因素及其他社会因素影响。
一、气质是人格的生物基础
(一)什么是气质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与指向性。人的情绪体验的强弱、意志努力的大小、知觉与思维的快慢,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注意力转移的难易以及心理活动是倾向于外部事物还是倾向于自身内部等都是气质的表现。
(二)气质的类型
气质有多种分类法。古希腊医师希波克拉底提出人体有4种体液:血液、黄胆汁、黑胆汁、黏液,并根据某种体液在人体内占优势而将人的气质分为4种类型:胆汁质、黏液质、多血质、抑郁质。古代这种关于气质的四分法并没有多少科学依据,但这种提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三)各种气质的特征
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性情急躁,反应迅速;情绪明显外露,但持续时间不长,行为表现不平衡性,工作带有明显的周期性。标定词:有活力、乐观、爱冲动、易变化、易兴奋、敢作敢为、不安宁、爱生气。
活泼好动,容易适应新环境,注意力易转移,接受新事物快,但印象不深刻,情绪和情感容易产生也容易改变,并直接表露于外。标定词:善社交、开朗、健谈、敏感、随便、活跃、关心自由、喜领头。
安静平衡,反应缓慢,善于克制自己,情绪不易波动外露,注意力稳定但难于转移,兴奋性较微弱,遇事心平气和,喜沉思,做事前细致考虑,不慌不忙,不易习惯于新的工作,以沉着、冷静缺乏生气为特征。标定词:平静、性情平和、可信赖、有思想、谨慎、多虑、被动。
行为孤僻,反应迟钝,体验深刻,情感生活不够丰富,少外露自己的情感,对事物反应有较高的敏感性,能体察到一般人体察不到的事件,动作缓慢单调深沉,不愿与人交往,有孤独感,尽量摆脱抛头露面的活动,以敏锐稳重体验深刻外表温柔怯懦孤独行动缓慢为特征。标定词:安静、不善社交、有节制、悲观、善思考、刻板、喜怒无常、多愁善感。
从社会评价角度来看,性格有好坏之分,但气质没有好坏之分。
不同专业、职业对气质特点有不同要求,某些气质特征往往能为个人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提供有利条件。
二、性格是人格的核心特征
性格是稳定的,但又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性格在人格心理特征中有核心意义。人与人之间人格特征方面的个别差异首先表现在性格上。总之,性格是个体本质特征的独特的、稳定的结合。
性格类型:
按知情意在性格中的表现程度,可分为理智型(以理智支配自己的行动)、情绪型(情绪体验深刻,举止易受情绪左右)和意志型(具有较明确的目标,行为主动)。
按个体的心理倾向,可分为外向型(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活泼开朗,善交际,感情易于外露,处事不拘小节,独立性较强,但粗心轻率)、内向型(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表现为感情含蓄,处事谨慎,自制力强,交际面窄,适应环境较难)。
按个体独立性程度,可分为独立型(不易受外来事物干扰,具有坚定的信念,能独立判断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紧急和困难情况下不慌张,易于发挥自己力量,但有时强加于人,固执己见,不易合群)和顺从型(随和谦虚易与人合作,但独立性较差,易受暗示,易受别人意见,在紧急情况下易惊慌失措)。
第二节&&& 人格与人的身心发展
人格由气质、性格等多种因素构成,诸因素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人的人格。人格是人心理行为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如何面对外界的刺激作反应及反应的方向、速度、程度、效果,进一步说,人格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活动效率、潜能开发以及社会适应状况。重视人格的整合与塑造,既是心理健康的需要,又是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
心身医学的研究表明,许多生理疾病都有相应的人格特征模式,这种人格特征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生成、促进、催化的作用。如具有矛盾强迫性、吝啬抑郁等特征的人容易得结肠炎、胃溃疡等疾病。
优化人格,整合、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避免身心疾病,更重要的是发挥人格最佳作用,达到自我实现。
研究表明,适应不良,往往与人格素质相关,在工作中,具有乐群性、有恒性、独立性、世故性、自律性等性格特质的员工更受欢迎和更容易获得提拔。
第三节&&& 健全人格与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与个体人格关系最为密切。如果一个人的认知与情感体验符合客观实际,注意力集中,记忆良好,思维有序,判断合理,心境平静,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人际关系融洽,便可认为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社会适应良好的人,也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人格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才有表现的机会和显示其意义的场合。人格是否良好主要表现于社会适应的过程中。一个人的社会成就、社会地位、社会评价一方面与个人能力直接相关,另一方面也与个人的人格直接相关。人格的评价也以社会适应的水平作为重要的指标。
为什么个人的人际关系有好坏,有的人受欢迎,有些人不受欢迎。这里有两个重要的影响人际关系的规律。
1、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一般性规律,即都遵循趋利避害的原则,因此,损人利己的行为最不受欢迎,脾气暴躁的人也不受欢迎。
2、对等交换与互动原则。一般来说,你关心别人,别人也就关心你;你尊重别人,别人就尊重你。相反,你歧视别人,别人也对你歧视。
有些特殊性格的人,也不受欢迎。社会是复杂多变的,适应方式也应当复杂多变,知识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个人不可能全知全能,学习是无止境的,适应方式的贫乏与反应单一性,自作主张,自我调节能力又差,这些表现正是人格障碍的一种特色。
第四节 &&&&人格障碍的类型
依据国际(心理)疾病标准――WHO,ICD-10,典型的人格障碍有以下一些类型,中国的分类标准与国际标准基本一致。
1、偏执型:感觉极度过敏,思想行为固执,毫无根据猜疑,好嫉妒,对自己估价高,对人要求多,不信任别人,表情冷漠、缺乏幽默。
2、分裂型:表现为行为怪癖,孤独,思想内向,沉默寡言,对人对事冷漠无情,具有明显的社会适应不良。
3、自恋型:过分自我关注,常幻想自己是如何重要、才貌如何出众,期待别人赞许,不能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批评,行为特点是自吹自擂、装腔作势,善变,特别爱穿着打扮,表现性感,爱挑逗,内心缺乏真情。
4、冲动型:也称爆发型。对人对事往往做出爆发性反应,易于爆发愤怒冲动或与此相反的激情,行为有不可预测和不考虑后果的倾向。
5、回避(焦虑)型:懦弱胆怯,易惊恐,有持续紧张、忧虑感觉。敏感羞涩,对任何事情表现惴惴不安,过敏自卑退缩,面对挑战采取逃避态度或无力应付,惯于夸大潜在的危险,个人交往有限,对与他人建立关系缺乏勇气。
6、依赖型:极度依赖他人,缺乏自信,总需求助于人。根据中国独生子女过多的国情,本土临床心理学家还归纳了一种“不成熟型人格障碍”作为一种独特
第五节&&& 健全人格的塑造
第一节&&& 压力是什么
第二节&&& 压力来自何方
40%30%12%10%8%8%
第三节&&& 压力可能带来的影响
第四节&&& 什么样的压力程度最恰当
第五节&&& 我的压力是不是太大――注意自己的压力信号
第六节&&& 压力应对与管理
第一节&&& 关于情绪
Hebb1955UU
第二节&&& 影响专业技术人员情绪的因素
第三节&&& 专业技术人员的情绪调节
ABCABCAACB
第四节专业技术人员可能出现的消极情绪及应对方法
第一节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第二节时间管理的障碍
第三节如何成为高效时间管理者
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
&& & && &&& -&&
第二节 专业技术人员的人际关系的调适
第三节& 专业技术人员的家庭关系管理
第一节& 职业生涯的阶段
第二节& 自我认知与环境评估
SWOTSWOTSWOT
第三节& 合理有效的生涯规划
S(Specific)
M(Measurable)
AAchievable
R(Realistic)
T(Time-Limited)
第一节&&& 为什么要关注企事业单位改革带来的心理效应
第二节&&& 企事业单位改革可能引发的心理不适
第三节&&& 调整心态& 积极适应
版权所有 & 江山市人才交流中心 联系电话:
Copyright &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