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化学的化学成分分析和质量鉴定用到什么技...

&& 详细内容
建立应用现代生物色谱技术大量筛选中药活性成份并开发高质量中药研发中心
(西域百科)
1.中药研究发展现状
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使用治病效果最好、应用最广泛的中草药制剂之一,是中医辩证论治的具体表现。复方中的有效成份不是一个化学成份就能够代表的,而是多种成份的共同作用产生的疗效,它代表着中医的整体治疗观。
化学合成药物由于筛选日益困难、耗资过高以及毒副作用大等原因,其研制越来越困难,药物研究的趋势要求加强对单味和复方中药的研究。现代致病细菌和病毒的进化、抗药性的产生,人类病谱的改变特别是诸如艾滋病、埃博拉等病毒感染的新病种不断出现,使西药穷于应付,老年病的防治和人口素质提高的迫切要求,也对西医提出了严峻挑战。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在单味中草药的化学分离、质量控制、真伪鉴别、化学成份定性定量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已有一定的基础。
色谱是中药化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分离分析手段。但中药的常规色谱分离分析模式如气相色谱、反相色谱等都是基于中药成份物理化学水平上分子作用力的差别,只是作为分离的工具,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缺陷:
& 1.液相色谱进行中药指纹谱分析耗时过长;
& 2.指纹谱中仍可能有许多没有获得有效分离的中药组份;
& 3.在化学成份分离过程中无法给出药理参数的基本信息;
& 4.一些无药理作用的成份有可能严重地干扰有效成份的分离分析。
如果将色谱分离与分子生物医学二者的新成果紧密结合起来的分子生物技术,有可能为中药活性成份的分离分析、结构鉴定、中药的质量控制和中药药理作用机理的研究提供新的技术和手段。
2.现代生物色谱技术
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逐步阐明了体内神经介质、酶、受体在生命活动中所起的调节作用。如果我们把生物体内活性物质如酶、受体、传输蛋白等固定于色谱填料中,就可以利用中药中活性成份与它们的相互作用,发现新的生理活性物质,了解中药作用的机理,并认识复方的作用;如果将肝微粒体固载于色谱担体上,可以研究中药中各成份在生物体内可能发生的生物转化。
根据这一认识,我们提出了基于分子识别原理的分子生物色谱方法研究中药活性成份筛选和质量控制新方法。分子生物色谱是基于生物大分子的特异性相互作用分离纯化和测定具有活性的化合物和生化参数的新兴技术。酶、受体、DNA、膜蛋白、膜磷酯、血浆中的运输蛋白和其它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生物大分子均可作为分子生物色谱的配基,开展药物活性成份研究。其中血浆运输蛋白可用于活性成份的粗筛选。药物作为一类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与血浆蛋白如白蛋白、α1-酸性糖蛋白存在可逆的结合平衡。血液中只有游离药物可透过血管到达活性位点,产生药效或引发副作用。因而药物分子在人体血液中与血浆蛋白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药物的分布、排泄、代谢、活性和毒副作用。将蛋白质键合于硅胶上形成的以蛋白质固定相为基础的分子生物色谱法,是适应日益发展的生命科学和制药工业对药物分离分析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
这项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 1.重复性好,生物大分子结构稳定性好,消除了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
&&&& & 之一;
&&& 2.色谱系统测量精度高,数据的变异系数小;
&&& 3.快速简单,可将中药的提取液直接进样,毋需预处理、纯化等多个
&&&&&& 分离步骤,因此分析速度快;
&&& 4.通过对典型的系列化合物快速分析,可得到可比较的数据;
&&& 5.直接与一些药理学参数如活性或结合强度相关,具有一定的药理学
&&&& 意义。 &
分子生物色谱技术是目前唯一具有中药活性成份筛选、分离和结构鉴定进行一体化 分析的新技术。
3.建立应用现代生物色谱技术大量筛选中药活性成份并开发高质量中
& 药研发中心的意义
由于中成药既具有中药汤剂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之优点,又具有西药携带方便、宜于服用之特点,故而越来越受病患者的欢迎,有的品种已打入美国市场。中药是我国医药市场近年来除生物医药外的另一主要增长点。加入世贸,医药产品关税将降至5.5%~6.5%,我国医药行业将面临巨大压力和冲击,但中药产品也许正面临机遇。
复方丹参滴丸、银杏灵获美国FDA认证正式进入美国市场;同时美国FDA也宣布,不再要求中草药产品是已知结构的单体纯品,而可以是成份固定、疗效稳定、安全可靠的混合物,这让我们感觉到,我国中药走向世界的通道上洒满了阳光。
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药学专业的10名院士提出:本着“有效、安全、可控”的原则,鼓励不同途径研究中药新药。百花齐放,不拘一格。慎重选择若干久经考验、举国公认的中药复方,组织技术力量,按规范化、标准化要求进行示范研究,推动我国中药制剂的现代化。同时按国际传统药物要求,改建或新建一批中药厂,推出优质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务求逐渐增加国际中药市场中我国产品的份额。问题很清楚:中药厂要达到GMP要求、制剂要现代化、品种要创新,这是中药走出国门的先决条件。中药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也需要巨大的付出。没有矢志不移的奋斗、不拘一格的创新,恐怕很难有所作为。
日本把我国的六神丸加入人参、沉香便推出救心丹,成为畅销东南亚各国的预防治疗心脏病的灵药,年销售额达1亿美元,相信这番变通我们不是学不会。
建立应用现代生物色谱技术大量筛选中药活性成份并开发高质量中药的研发中心,可以使我国企业中药研发的速度加快、质量提高,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自身的研究成果,使企业获得加入国际竞争的资本。
4.研发中心的运作模式
寻找合作者共筹资金建立股份制运作模式。
关于西域()
西域系西域集团在中国香港注册的投资公司西域科技(中国)有限公司联合相关资本于2004年5月在中国上海设立, 依托西域集团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专业背景及资本后盾,向中国地区客户提供数万种MRO工业品,仪器仪表产品, 并发展上述部分产品租赁业务,大部分财富全球500强及中国本土知名企业已成为西域重要客户。
WESTINGAREA旗下业务您的位置: &
东革阿里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作者:杨俊岭 整理
来源:医学论坛网
此文章来源于
  近日,重庆市食品药品检验所重庆市药物工程与质量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发表论文,旨在研究(Eurycoma&longifolia&Jack.)的。研究指出,化合物5~7为首次从Eurycoma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为首次从东革阿里植物中分离得到。该文发表在2014年第01《沈阳药科大学学报》杂志上。
  采用硅胶吸附柱色谱、Sephadex&LH-20柱色谱、开放ODS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和反复重结晶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与光谱分析方法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
  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东莨菪素(scopoletin,1)、9-甲氧基-铁屎米-6-酮(9-methoxycanthin-6-one,2)、laurycolactone&A(3)、eurylene(4)、&-carboline-l-propionic&acid(5)、3&-羟基豆甾-5,22-二烯-7-酮(3&-hydroxy-stigmast-5,22-dien-7-one,6)、13&,21-dihydroxyeurycomanone(7)和iandonol(8)。
  相关链接:
,东革阿里,化学成分,结构鉴定
推荐名医专家
职称: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科室:
职称: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科室:
职称: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科室:
职称:医院: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科室:
职称:医院:卫生部北京医院科室:
用户名:&&
&新闻阅读排行榜
战略合作伙伴
广告条款 |
copyright(C)中国医学论坛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
*我要反馈:
姓&&&&名:
邮&&&&箱:实验题:(一)利用特定的颜色反应来鉴定某种化学成分是常规的检测手段。例如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紫色物质等。某实验室现有四种试剂:①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②质量浓度为0.01g/mL的NaOH溶液,③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④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SO4溶液。利用上述试剂做还原性糖的鉴定和蛋白质的鉴定实验,请回答:(1)两实验中都需使用的试剂是____(填数字)。(2)两实验中都不需使用的试剂是____(填数字)。(3)在还原性糖的鉴定实验中使用而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不需使用的实验装置是____(二)为验证“唾液在适宜温度下对淀粉有消化作用”,某同学制订了下列实验方案。(1)实验目的(略)(2)实验材料和用具(略)(3)实验方法和步骤①取2支试管,编号为A和B,各注入2 mL浆糊。②用凉开水漱口后,用小烧杯收集唾液。③向A试管内加入2 mL唾液。④向2支试管中各滴加2滴碘液。⑤将2支试管振荡后放在37℃水中恒温10 分钟。同时取出2支试管,观察试管内溶液颜色的变化。(4)结论:唾液能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请回答:(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2)该实验的方法步骤或结论有3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请指出并改正。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乐乐题库
& 实验与探究知识点 & “实验题:(一)利用特定的颜色反应来鉴定某...”习题详情
212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65.5%
实验题:(一)利用特定的颜色反应来鉴定某种化学成分是常规的检测手段。例如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紫色物质等。某实验室现有四种试剂:①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②质量浓度为0.01g/mL的NaOH溶液,③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④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SO4溶液。利用上述试剂做还原性糖的鉴定和蛋白质的鉴定实验,请回答:(1)两实验中都需使用的试剂是&&&&(填数字)。(2)两实验中都不需使用的试剂是&&&&(填数字)。(3)在还原性糖的鉴定实验中使用而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不需使用的实验装置是&&&&(二)为验证“唾液在适宜温度下对淀粉有消化作用”,某同学制订了下列实验方案。(1)实验目的(略)(2)实验材料和用具(略)(3)实验方法和步骤①取2支试管,编号为A和B,各注入2 mL浆糊。②用凉开水漱口后,用小烧杯收集唾液。③向A试管内加入2 mL唾液。④向2支试管中各滴加2滴碘液。⑤将2支试管振荡后放在37℃水中恒温10 分钟。同时取出2支试管,观察试管内溶液颜色的变化。(4)结论:唾液能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请回答:(1)该实验的原理是:&&&&(2)该实验的方法步骤或结论有3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请指出并改正。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一)(1)①&&&&&&&(2)②&&&&&&&&(3)加热(或酒精灯)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0-海南省嘉积中学高一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生物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实验题:(一)利用特定的颜色反应来鉴定某种化学成分是常规的检测手段。例如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紫色物质等。某实验室现有四种试剂:①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实验题:(一)利用特定的颜色反应来鉴定某种化学成分是常规的检测手段。例如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紫色物质等。某实验室现有四种试剂:①质量浓度为0.1g/m...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经过分析,习题“实验题:(一)利用特定的颜色反应来鉴定某种化学成分是常规的检测手段。例如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紫色物质等。某实验室现有四种试剂:①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主要考察你对“实验与探究”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实验与探究
与“实验题:(一)利用特定的颜色反应来鉴定某种化学成分是常规的检测手段。例如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紫色物质等。某实验室现有四种试剂:①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相似的题目:
(12分)微量元素硼(B)能够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当柱头和花柱中积累了大量B时,有利于受精作用的顺利进行。缺B时,花药和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1)上述事实说明了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2)为了验证硼元素在植物生殖过程中的作用,甲、乙、丙三个实验小组分别用两组(每组各5棵)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番茄幼苗进行了下列三组实验,请根据他们设计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甲组:将幼苗分别培养在蒸馏水中和加了硼元素的蒸馏水中乙组:将幼苗分别培养在加了蒸馏水的土壤溶液中和加了硼元素的土壤溶液中丙组:将幼苗分别培养在除去了硼元素的完全营养液和完全营养液中①预测三组实验的结果甲组&&&&;乙组&&&&;丙组&&&&&&&&。②哪组实验能达到目的?试说明理由。&&&&;&&&&&&&&。&&&&
目镜10×,物镜10×时,视野中被相连的64个细胞充满,若物镜换成40×,则理论上可在视野中看到&&&&细胞;若刚开始视野中看到16个细胞排成一行,更换40×物镜后,理论上可在视野中看到&&&&细胞。16个,4个4个,4个 4个,1个16个,1个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若以矮茎豌豆为母本,高茎豌豆为父本进行杂交实验,则在母本和父本植株上均可收获高茎豌豆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可以通过本尼迪特试剂检验是否有麦芽糖的生成来反映结果利用无水酒精等有机溶剂,可以对叶绿体中的色素进行分离将人的红细胞置于蒸馏水中一段时间,若加入双缩脲试剂振荡可以看到紫色反应
“实验题:(一)利用特定的颜色反应来鉴定某...”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实验题:(一)利用特定的颜色反应来鉴定某种化学成分是常规的检测手段。例如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紫色物质等。某实验室现有四种试剂:①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②质量浓度为0.01g/mL的NaOH溶液,③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④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SO4溶液。利用上述试剂做还原性糖的鉴定和蛋白质的鉴定实验,请回答:(1)两实验中都需使用的试剂是____(填数字)。(2)两实验中都不需使用的试剂是____(填数字)。(3)在还原性糖的鉴定实验中使用而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不需使用的实验装置是____(二)为验证“唾液在适宜温度下对淀粉有消化作用”,某同学制订了下列实验方案。(1)实验目的(略)(2)实验材料和用具(略)(3)实验方法和步骤①取2支试管,编号为A和B,各注入2 mL浆糊。②用凉开水漱口后,用小烧杯收集唾液。③向A试管内加入2 mL唾液。④向2支试管中各滴加2滴碘液。⑤将2支试管振荡后放在37℃水中恒温10 分钟。同时取出2支试管,观察试管内溶液颜色的变化。(4)结论:唾液能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请回答:(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2)该实验的方法步骤或结论有3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请指出并改正。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实验题:(一)利用特定的颜色反应来鉴定某种化学成分是常规的检测手段。例如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紫色物质等。某实验室现有四种试剂:①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②质量浓度为0.01g/mL的NaOH溶液,③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④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SO4溶液。利用上述试剂做还原性糖的鉴定和蛋白质的鉴定实验,请回答:(1)两实验中都需使用的试剂是____(填数字)。(2)两实验中都不需使用的试剂是____(填数字)。(3)在还原性糖的鉴定实验中使用而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不需使用的实验装置是____(二)为验证“唾液在适宜温度下对淀粉有消化作用”,某同学制订了下列实验方案。(1)实验目的(略)(2)实验材料和用具(略)(3)实验方法和步骤①取2支试管,编号为A和B,各注入2 mL浆糊。②用凉开水漱口后,用小烧杯收集唾液。③向A试管内加入2 mL唾液。④向2支试管中各滴加2滴碘液。⑤将2支试管振荡后放在37℃水中恒温10 分钟。同时取出2支试管,观察试管内溶液颜色的变化。(4)结论:唾液能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请回答:(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2)该实验的方法步骤或结论有3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请指出并改正。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相似的习题。基于液质联用数据库技术的中药及天然产物化学成分快速鉴定方法的建立--《中国中药杂志》2012年21期
基于液质联用数据库技术的中药及天然产物化学成分快速鉴定方法的建立
【摘要】:目的:应用液质联用数据库技术建立中药及天然产物化学成分的快速鉴定方法。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化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ESI-Q-TOF)技术,采集不同类型中药及天然产物化学成分的保留时间和质谱信息并建立质谱信息库,应用Masslynx工作站的Chromalynx XS模块的Identify功能,自动快速鉴定色谱图中各个色谱峰;运用保留时间校正方法,对相同化合物在不同色谱系统下的保留时间进行校正,以扩大该方法适应性。结果:该方法中建立的质谱信息库现收录了包含生物碱类、黄酮类、醌类、苯丙素类、萜类等不同类型的210余个化学成分的液质联用信息,包括正负离子模式下各成分的保留时间,准分子离子峰及其碎片离子的精确质量数。使用该方法进行样品成分鉴定测试,检出准确率90%左右。结论:与人工成分鉴定相比较,该方法简便、快捷、准确率高。保留时间校正方法的应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不同色谱系统下保留时间不同导致质谱库无法统一的问题,扩大了本方法的应用范围。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R284【正文快照】:
中药化学成分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一项基础。目前,虽然大多数常用的中药已有系统化学成分研究报道,但这些成分的鉴定数据特别是常用的质谱信息的描述并不统一且缺乏系统整理,从而导致研究人员在进行化学成分鉴定时须花费比较多的时间整理文献中的化合物鉴定数据,再根据图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龙星,肖红斌,梁鑫淼;[J];分析化学;2003年10期
周燕,王明奎,廖循,朱绪民,彭树林,丁立生;[J];分析化学;2004年02期
朱振华;尚尔鑫;段金廒;钱大玮;唐于平;;[J];分析化学;2010年11期
李玲芝;宋少江;高品一;;[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7年09期
丁雯;钱大玮;段金廒;尚尔鑫;唐于平;钱叶飞;罗年翠;;[J];中国中药杂志;2012年03期
丁雯;钱大玮;刘培;段金廒;尚尔鑫;唐于平;邬璟;;[J];中国中药杂志;2012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允菲;张宝田;;[J];草业学报;2006年02期
陈勇;陈怀侠;;[J];分析化学;2006年05期
李忠红;倪坤仪;杜冠华;;[J];分析化学;2007年02期
周安;孙晓娟;吴虹;李庆林;吴鸿飞;;[J];分析化学;2012年04期
韩晓梅,薛国庆,韩玉琦,陈汩,万银生;[J];光谱实验室;2005年02期
刘瑞鹏;金文成;;[J];黑龙江医药;2008年05期
李博;邓仕任;贾天柱;夏林波;;[J];化学工程师;2010年07期
高熙;;[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李成义;李硕;王明伟;李越峰;;[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10期
张恒基;柏新富;刘林德;;[J];林业科技;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段天璇;马长华;王文全;阎永红;李梢;;[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分析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钱叶飞;尚尔鑫;段金廒;钱大玮;唐于平;;[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分析分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育辰;[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全灿;[D];天津大学;2005年
闫永红;[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张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7年
陈云华;[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李翔;[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解军波;[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梁新华;[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铭花;[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吴懿;[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王铎;[D];长春师范学院;2011年
王超;[D];南华大学;2011年
张羽;[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年
李博;[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年
刘颖;[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年
孟勇涛;[D];山东大学;2011年
石荣;[D];山东大学;2005年
许高燕;[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蒋可志;倪勇;邬继荣;邱化玉;来国桥;;[J];分析化学;2009年04期
郑维发,王莉,石枫
,崔桂友;[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4年04期
王维德,陈封政,王雄清,弓加文,李书华;[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王莉,郑维发,王建华,崔桂友,夏艳秋;[J];宁夏医学杂志;2005年01期
周旭,彭涛,瞿颂义,张英福,丁永辉,卫玉玲;[J];山西中医;2000年01期
王巧,刘荣霞,果德安,毕开顺;[J];世界科学技术;2003年06期
范欣生;段金廒;孙世发;丁安伟;陆茵;唐于平;;[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年06期
张国刚,徐绥绪,金凤环,周雪梅;[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夏勤;[J];时珍国医国药;2001年04期
胡金锋,沈凤嘉;[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6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黎剑;;[J];亚太传统医药;2011年08期
王剑,吕国兴,吴静芬;[J];中国药业;2003年01期
洪庆红;成则丰;李群力;;[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8年08期
卓菊;;[J];黑龙江医药;2009年03期
李力;徐永莉;张月云;赵成坚;;[J];时珍国医国药;2009年11期
吴畏;马红梅;张伯礼;;[J];华西药学杂志;2010年01期
高婷;姚辉;马新业;朱英杰;宋经元;;[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年02期
富玉;;[J];中国测试技术;2007年02期
石林春;宋经元;陈士林;姚辉;韩建萍;;[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年03期
夏维福;郭冬生;邓少华;彭小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温海成;贾微;;[A];第二届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崔同寅;王文胜;;[A];中国中医药学会基层中医药会议专刊[C];1997年
刘如良;;[A];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曹玲;吴迪宏;王玉;;[A];中国有机质谱学第十四届全国学术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李冰;王本杰;黄萍;魏春敏;郭瑞臣;;[A];山东省药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周文彬;蔡永铭;陈华艳;;[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王傲雪;葛广波;齐晓怡;涂彩霞;;[A];第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李慧义;吴小英;李晓东;;[A];第十五次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文集(下册)[C];2005年
卢艳艳;贾振民;李琴;宋志超;杨晖;田雨露;张书胜;;[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王伟;王如峰;丁怡;杜力军;;[A];中国当代新医药论丛[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张贵君;[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秦海林;[N];中国医药报;2005年
黄显斌 张萍;[N];健康报;2007年
马宝瑕;[N];上海中医药报;2000年
王峥涛;[N];中国医药报;2005年
本报记者 常 宇;[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刘斌;[N];中国医药报;2001年
黄显斌;[N];科技日报;2007年
记者 熊昌彪;[N];中国医药报;2006年
马宝瑕;[N];中国医药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斌;[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乔晋萍;[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黄学石;[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年
曾桂凤;[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6年
潘为高;[D];四川大学;2007年
张玉峰;[D];浙江大学;2008年
代冬梅;[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金日生;[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张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7年
白音;[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晶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2年
赵红岩;[D];西北大学;2007年
张楠楠;[D];西北大学;2007年
杨国锐;[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马清芝;[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付婷;[D];大连医科大学;2009年
王云涛;[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闫琰;[D];南方医科大学;2007年
刘亚梅;[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7年
张松;[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半夏化学成分的研究 - 色谱世界
资料检索:
- 半夏化学成分的研究
共享资料分类:
下载所需色谱币:
共享资料标签:&
化学,成分,研究,
共享资料说明:
[ 摘要] 目的: 研究传统中药半夏的化学成分。方法: 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 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 从半夏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分分离鉴定了6 个化合物: 豆甾242烯232酮( stigmast242en232one) ( &N) , 环阿尔廷醇( cycloartenol) ( &O) , 5A, 8A2桥二氧麦角甾26, 222双烯232醇( 5A, 8A2epidioxyergosta26, 222dien232ol)( &O) , B2谷甾醇232 O2B2 D2葡萄糖苷26c2 O2二十烷酸酯(B2sitosterol232O2B2D2glucoside26c2eicosanate) ( &O) , A2棕榈精(A2monpalmitin) ( &O) , B2谷甾醇(B2sitosterol) ( &O) 。经MTT 实验表明: 化合物&O对人肿瘤细胞株HCT28, Bel27402, BGC2823, A 549, A 2780 具有一定抑制作用。结论: 化合物&N~ &O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其中化合物&O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三萜类化合物, 化合物&O可能为半夏抗肿瘤作用的有效成分之一。[ 关键词] 半夏; 化学成分; 抗肿瘤活性
&&& 半夏为天南星科半夏属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1)Breit1 的干燥块茎, 药用历史悠久, 最早收载于5神农本草经6, 在我国各省区均有分布。其性味辛、温, 有毒, 具有燥湿化痰, 降逆止呕, 消痞散结的功效, 生用外治痈肿痰核[ 1] 。在民间作为半夏使用的同属或同科植物多达17 种[2] , 而5中国药典62000 年版一部中半夏项下只收录了1 种P1 ternata作为正品药材[ 3] 。有关正品半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炮制[4] 和粗提取物的药理活性方面[5, 6] , 除挥发油、脂肪酸的GC2MS 研究外[7, 8] , 对其化学成分或活性成分的研究很少, 目前仅从其中分离得到羟基取代的脂肪酸、琥珀酸、B2谷甾醇和胡萝卜苷等常见成分[9] , 以及一些核苷、氨基酸和蛋白质等基础代谢产物[10, 11] 。为了较全面的了解正品半夏P1 ternata 的化学成分, 为其质量标准的制定和相关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作者对贵州产半夏P1 ternata 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 已从其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分中得到6 个化合物, 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鉴定为豆甾242烯232酮( stigmast242en232one )( &N) , 环阿尔廷醇( cycloartenol) ( &O) , 5A, 8A2桥二氧麦角甾26, 222双烯232醇( 5A, 8A2epidioxyergosta26, 222dien232ol) ( &O) , B2谷甾醇232O2B2D2葡萄糖苷26c2O2二十烷酸酯( B2sitosterol232O2B2D2glucoside26c2e2icosanate) ( &O) , A2棕榈精(A2monpalmitin) ( &O) 和B2谷甾醇(B2sitosterol) ( &O) 。其中化合物&N~ &O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化合物&O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三萜类化合物。
请在下方输入正确的验证码后下载您所需的资料:&&&&&&&&&&浏览次数:5470
&&&资料大小:.23MB
相关的仪器及耗材产品
相关的色谱应用谱图
色谱图名称
发布的其他共享资料
在色谱世界共发布了
<font color="#FF
个共享资源
共 <font color="#FF 条相关信息&1/39页 转到-&
当前为第1页
第1页第2页第3页第4页第5页第6页第7页第8页第9页第10页第11页第12页第13页第14页第15页第16页第17页第18页第19页第20页第21页第22页第23页第24页第25页第26页第27页第28页第29页第30页第31页第32页第33页第34页第35页第36页第37页第38页第39页
已是第一页
色谱世界(www.chemalink.net)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然药物化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