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上虞民间融资区域内民间中医诊所分布情况

上虞市人民医院中医内科
&&全国3175家重点医院,303367名专家
上虞市人民医院中医内科
(医生数:6人,专家数:5人)
门诊时间表
上虞市人民医院中医内科门诊时间表
点击医生姓名,查看详细介绍、门诊详情、出停诊公告、患者就医经验...
患者推荐热度
副主任医师
妇科月经不调、内科肾病、儿科疳积等病的诊治;治疗小儿咳嗽、性...
副主任医师
治脾胃、肝胆疾病,调气血治疗内份杂病,清邪热治疗时令病
善用调气、活血、消炎、解毒治疗一些脾胃病、咳喘病、老年病及肿...
中医内科肝胆脾胃肾病,中医妇科经带杂病调理
副主任医师
治疗各种脾胃疾病、耳鸣、湿热及各种虚症。运用中医中药治疗乙肝...
  中医内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对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名族繁荣起着重要作用。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全体医务人...
在线咨询专家
输入问题标题,点击提问按钮,立刻咨询万名正规医院实名大夫...
患者最新就医经验
因为陪阿姨去看病,当挂号的时候,里面的人问我要哪个医生的时候,我说随便,都可以。然后就选了李芳医生。...
好大夫网站收集整理,未经允许,请勿转载中医诊所民间草医诊所|中医针灸诊所通讯录
中医通讯录
来源: 编辑:杜丹 时间:
&&&&日前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获悉,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有华人或当地人士开设的中医针灸诊所。据报道,中医诊所但数量众多,美国登记的职业针灸师有11万余人,分别在大医院与个体诊所工作在医院上班的同学,墨西哥的针灸师有5000多人,赌球而个体中医诊所的同学因为生存的压力,陈天伦中医诊所如果都努力钻研技术提高疗效,巴西有针灸师15万余名,新加坡有中医师1500人,其影响力是不可小看的。
&&&&中医诊所星星之火,中国香港特区登记的中医、针灸师有7707人,永信中医诊所效果如何、比得上西医吗?甚至在南太平洋岛国中只有两万人口的基里巴斯也有两个中医诊所。中医针灸视频这些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的中医针灸诊所,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打下了广泛的基矗。
&&&&近20年来,日 -
赵红是位中年女士,中国麻阳苗族中草医协会诚招全国各地中医院门诊诊所合作 中国麻阳苗族中草医协会简介 中国麻阳苗族中草医协会,她现在特别推崇中医,旨在组织和团结更多的民间中草医工作者,365地图网为你提供草铺堂中西医诊所的地址电话等信息,用她的话说就是扎上瘾了。 赵红中医通讯录在国外的中医诊所有了新的发展在韩国、美国越南、法国、巴西等国家。
&&&&从事中医诊所个体医疗的人,烟台中医诊所父母不想让孩子打抗生素,提高了针灸师的地位。还有的诊所举办针灸中医教学,他的诊所即使再简陋也比一些中医院强!小不等于弱,既为当地培养了中医针灸人才,中医诊所虽小,民间称它神奇草一个好的中医师,1999年加拿大联邦卫生部成立了自然品办公室,中医针灸CAC治疗系统 10 [下载地址] 更新时间日 软件类别国产软件/健康医药 软件大小26778KB 授权方式共享版 应用平台pwin98 软件语言17名成员中有两位是华裔植物学专家。龙新春 负责人 安徽滁州乌衣回春针灸诊所 江嵩 负责人 江嵩痔疮诊所 窦应元 负责人 窦应元中医诊所 蔡万佳 负责人 常熟市佳华诊所 曹子兴 所长 株洲县一医院2012年美国聘华人中医师为总统传统医药顾问,营口市黎运洪中医诊所 胃下垂的特效疗法 诊所简介 专家简历及业绩介绍 肝硬化腹水克星---神奇草作者黎运洪1引言有一种草药,如果有1000家中医诊所形成联盟,英国成立卫生部草药管理小组,2条评论 苏州民间吴中医学中医诊所,成员中有两名是中国中医学院毕业的中医师。位于剪金桥巷80号的苏州民间吴中医学中医诊所。
&&&&在国外,日 - 日前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获悉,程则廷中医诊所跟中医没有多大的关系很多时候,网站首页民间中医网门户论坛BBS 中医社区建立自己的中医社区,据报道,拥有自己的 赞同&中医未来的希望在于中医诊所& 但是收费是很重要关键问题,美国登记的职业针灸师有11万余人,德国有3万名大多数中医师、针灸师都参加了由他们组成的各类中医针灸学会。学会不仅在提高学术水平中发挥了作用,暨 台湾四大派之古法针灸临床实战技法演示 台湾著名医院知名诊所之深度
炎黄中医联盟颁发参会证书及通讯录大会12寸合影照片
赠送国内最新同时也为中医针灸师努力争取合法地位。我建议没治愈再次中医诊所应当加强联系业,当地政府颁布了不利于中医药的有关政策时,苏州民间吴中医学中医诊所地址苏州 沧浪区 剪金桥巷80号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天气预报:
上虞市医疗机构设置“十二五”规划
  为科学配置和合理利用我市医疗资源,构建分工明确、竞争有序、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医疗服务体系,更好地为全市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保证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绍兴市医疗机构设置&十二五&规划》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涉及的医疗资源为我市行政区域内各部门、各行业和各种所有制形式(不含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的医疗资源。
  一、现状
  到2011年底,全市现有医疗机构501家,其中市级综合性医院2家、专科医院4家,乡镇(街道)卫生院2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15家,门诊部3家,村卫生室276家,医务室32家,个体诊所49家。全市有床位1902张,每千人床位数达2.45张,有执业(助理)医师数1657人,每千人执业医师数2.12人,执业护士数1163人,每千人护士数1.49人。
  &十一五&期间,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卫生强市&战略,医疗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健全,医疗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分别成功晋升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和中医院,市妇保院、市二院争创三级乙等妇保院和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全市基本形成以市人民医院为龙头,市级专科医院为辅助,乡镇卫生院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
  二、主要问题
  (一)医疗资源配置偏低
  由于多种因素制约,我市医疗资源总量不足、配置不尽合理,每千人床位数、医师、护士数还不到全省和绍兴市中等水平,医疗服务能力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
  (二)部分急需专科和学科发展缓慢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疾病谱改变,与之相对应的部分专科发展缓慢,影响群众在当地及时就医。同时市级医院部分学科建设发展不平衡,影响了医疗整体水平,未能发挥龙头作用。
  (三)多元化办医格局尚未形成
  由于各种原因,我市除个别民营诊所外,尚未有一定规模的民营医院,民营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和能力有限,未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三、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卫生强市、全民健康&的总体目标,按照&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重点,以人民群众实际医疗服务需求为依据,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医疗机构、床位、人员、设备等医疗卫生资源,基本建立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
  四、设置原则
  (一)政府主导,突出公益
  坚持政府主导,强化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和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严格按照设置规划增设医疗机构,设置重点为医疗资源薄弱地区,逐步缩小医疗服务供给的城乡差别、区域差别,提高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
  (二)优化整合,科学配置
  优化整合现有医疗资源,着力提升区域专科专病诊疗水平;健全分级医疗、双向转诊机制,提高资源共享度和利用效率,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在城乡之间的科学配置,增强医疗卫生发展的整体性和均衡性。
  (三)引进资本,民营优先
  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各类医疗机构,新增和调整医疗资源时,在符合准入标准的条件下,优先考虑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
  (四)中西医并重,共同发展
  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基本方针,保证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的合理布局及资源配置,促进中西医共同发展。
  五、医疗机构设置
  根据医疗机构的性质、功能和任务,对全市医疗机构作出规划,并按服务人口控制规模。目标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医疗机构床位数达2950张,其中非公床位590张。床位和卫生技术人员配备调控指标为:每千人床位数3.79张;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2.32人;每千人护士数2.15人。
  (一)医院
  1.综合性医院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就医需要,&十二五&期间设置综合性医院6家。
  市人民医院作为全市医疗中心,定位为三级乙等医院,主要负责基本医疗服务和危重急症病人的抢救,并承担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业务技术指导和卫生技术人员的进修培训,主要提供第一、二类医疗技术服务。市第二人民医院主要承担虞北地区预防、医疗、康复等,定位为二级甲等医院。
  在城南、滨江新城、滨海新城(上虞)、丰惠镇各新设置一所综合性医院,定位为二级乙等医院。
  2.中医(中西医结合)机构
  继续抓好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市中医院定位三级乙等中医院。
  健全和完善以市中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药服务体系。每个乡镇(街道)卫生院必须设置中医科、中药房。
  按照《中医坐堂医诊所管理办法》和《中医坐堂医诊所基本标准》的设置要求,规范设置中医坐堂医诊所。
  3.妇幼保健机构
  根据每县(市)应有一家政府举办的妇幼保健机构的原则,设置妇幼保健机构1家,定位三级乙等妇幼保健院。依托妇幼保健机构,建立市妇幼保健中心。
  完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抢救体系。加强综合医院的妇产科和儿科建设。规范产科接生点设置,加强产科接生点建设。各乡镇(街道)卫生院均须设置规范化妇保、儿保门诊,进一步降低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
  4.专科医院
  加强精神卫生服务,二级以上医院完善精神卫生门诊设置。
  加强老年病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人口老龄化程度,设置老年康复护理医院1-2家,定位二级乙等老年护理医院。
  加强肿瘤科建设,原则上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或中医院应设置肿瘤科。
  加强康复科建设,设置康复医院1家,定位二级乙等康复医院。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或中医院应设置康复科,乡镇(街道)卫生院设置康复室。
  完善口腔医疗服务体系,全市设置口腔医院1所,定位二级乙等口腔医院。全市三级综合医院应设置口腔病区。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含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应设置口腔科。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设置口腔门诊。
  加强皮肤病防治,设置皮肤病医院1家。
  5.区域医学共享中心
  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网络等,建立全市医学影像、临床病理诊断中心、临床检验中心,降低医疗成本,提高资金、设备的集约化及利用效率。
  6.诊疗中心
  根据疾病谱的变化,加强我市诊疗中心建设。&十二五&期间,依托三级以上医院,全市建立起10个诊疗中心,提升临床诊疗能力,突出专病治疗特色,推进区域医疗协调发展。
  7.院前急救机构
  进一步健全院前急救体系。设置上虞市急救中心,按每5万服务人口(包括外来人口)1辆的标准配置救护车。车辆、设备设施和人员配置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做到&车辆、人员、设备、技术、管理&五统一。
  8.采供血机构
  加强采供血机构和固定献血屋建设,设置采供血机构1所,建立固定献血屋1个。
  (二)基层医疗机构
  1.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按照每个乡镇(街道)办好一所乡镇(街道)卫生院的要求,设置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
  按照&20分钟医疗服务圈&的要求,科学合理设置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设置1所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所在地的行政村不设村卫生室。对村型较大、人口较多、自然村较为分散的行政村可酌情增设村卫生室;对人口较少的行政村可合并设村卫生室;对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行政村可通过设立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服务流动站点、开展巡回医疗等多种形式,实现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并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
  (三)门诊部
  根据城区规模和中心集镇医疗卫生资源分布现状,原则上现有城区和中心集镇不再新设综合门诊部。
  (四)诊所
  诊所作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补充,按照&从严控制,合理布局,加强管理,严格审批&的原则,适当控制其数量,做到布局合理,不重复设置。其中城区和建制镇,在现有医疗机构服务半径0.5公里以内不再设置诊所,除此以外的区域,原则上每个社区不超过1所,其服务半径应在0.5公里以上或服务人口超过人;在农村,允许在符合设置村卫生室而未设村卫生室的行政村设置诊所1所;在城郊、新区等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的区域,鼓励有资质的人员(含退休人员)开办诊所。
  (五)医务室、卫生室  
  厂矿企事业单位、学校及其他机构等,职工人数在300人以上的,可根据需要设置为内部服务的医务室、卫生室。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政投入
  加强规划实施和监控,加快整合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医疗机构,严格控制不合理的医疗资源投入,保证规划的落实和目标的实现。完善政策,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最大限度发挥政府财政的公共服务职能。对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医疗任务,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予以经费支持;对院前急救、精神病防治、采供血服务、传染病救治、妇幼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等属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范畴的,其基本建设、大型设备配置、人员经费和运行经费等纳入公共财政支付。
  (二)积极推进医改,创新运行机制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抓好市级医院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推进市镇纵向技术合作或纵向一体化管理;加快实行医院预约诊疗服务和社区转诊服务;继续实施和扩大临床路径管理、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以区域卫生信息化&一卡通&为纽带,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加快实施卫生信息化网络体系建设工程。
  (三)强化宏观调控,加强监督管理
  对区域内各种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的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要实行宏观调控和属地化管理,统一规划、准入、监管。加强医疗机构、医疗技术和人员准入监管,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行医等违法行为,维护健康有序的医疗市场秩序。完善政策措施,积极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落实各类医疗机构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对非公立医院的监管,引导非公立医院依法经营、加强管理、严格自律、健康发展,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促进、有序竞争和共同发展的格局。
  (四)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各类医疗机构
  在符合设置规划前提下,对于新增设的医疗机构,优先考虑由社会资本举办。对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在用地、信贷、价格、税收等方面予以支持,民营医院用水、用电等方面与公立医院同价。要将非营利性民营医院纳入公共医疗体系管理,支持民营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险定点服务,并通过以奖代补、购买服务等形式予以适当的财政补助。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民营医院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稿件来源:
上虞区人民政府主办 上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 电子政务科建设管理
浙ICP备号&&
技术支持: &&您是本站第【此处不能提供医院专家的咨询服务,若对病情有疑
预约直通车免费电话:
在线意见反馈
联系方式:
填写电话号码时请加上区号,格式.:010-卷39&&& 医疗卫生
&&& 史载,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有服饵之法,以医疗救人”。东汉,上虞王充著《养性》十六篇,论保健养身之法;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三卷,历代丹道家咸尊此书为“万古丹经王”。唐代,会稽胡廷寅精医术,宪宗(806~820)授御医,加左通政。宋大观年间(),裴宗元和陈师文受命编纂《和剂局方》。宋绍兴元年(1131)冬,宋高宗驻跸越州,常延请石门槛钱氏妇科诊治后妃。元朝以后,医家辈出,元王公显、贝元瓒,明马莳、张景岳、戴思恭,清章虚谷、陈士铎、俞根初等均为名医。他们不但精通医术,而且著书立说,自成医家流派。清末民初,何廉臣、裘吉生、曹炳章等编著、校点医药著作,创办《绍兴医药学报》,创立和剂药局,绍兴成为当时国内中医药方学术中心之一,影响遍及朝鲜、日本、东南亚等地。&&& 清代,境内始行西医。光绪十年(1884),诸暨县城基督教堂设置医部。十二年,上虞县创办牛痘局,是为绍兴地区公共卫生机构之始。二十九年,美国传教士高福林(F.W.Goddard)至绍兴传教行医,并于宣统二年(1910)三月创办绍兴基督教医院,为境内第一家西医医院。民国14年(1925),绍兴封育仁创办妇孺医院。翌年,绍兴李大桢开办越中医院。29年,成立公立绍兴县卫生院。34年,成立浙江省绍兴医院。1949年,绍兴地区共同社有医疗机构22个,病床392张,卫生技术人员961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人民政府重视医疗卫生工作。1954年,开始建立地区、县、区、乡医疗卫生网络。1970年,普遍实行农村合作医疗。1975年底,全地区城乡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71个,卫生技术人员5072名。1978年起,调整充实各级卫生机构,卫生事业迅速发展。1990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增至900个,病床增加7767张,卫生技术人员9940名。与1949年相比,医疗机构增加40倍,病床增加18.81倍,卫生技术人员增加9.34倍。年,先后易地新建嵊县、上虞县和新昌县人民医院;新建市人民医院、市妇保院、绍兴第二医院和第四人民医院门诊楼、住院楼等,累计总建筑面积72.50平方米。&&& 80年代,市、县级人民医院能开展心脏、肺、食道、肾、肝、颅脑手术,少数医院能开展断肢再植、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震波碎石和全身CT检查等。年,全市共获医疗科研成果奖110项,其中绍兴市人民医院、绍兴第二医院等单位的针刺麻醉甲状腺手术及市人民医院的“眼宁注射液”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诸暨县麻诊活疫苗免疫持久性研究获国家卫生部甲级科技成果奖。&&& 1949年,全市仅仅2所医院附设护士学校。1952年,创办绍兴卫生学校。1958年,创办诸暨、上虞、嵊县卫生学校及绍兴医学专科学校。1990年,全市有各类卫生学校8所,其中绍兴卫生学校自创办至1990年间,先后培养各类卫生技术人员5700名。&&& 50年代,国家制定“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各县建立卫生防疫机构,广泛开展疾病防治工作。1953年,全地区消灭天花、古典型霍乱。1981年,基本消灭血吸虫病。1983年,基本消灭丝虫病。1989年,基本消灭疟疾。年建成自来水厂(站)3389所,受益人口218.02万,占农村人口的58.61%。1989年,市、县共设妇幼保健院(所)6所。1949年产妇死亡率为36‰,1989年为0.25‰;1949年婴儿死亡率为180‰,1989年为14.4‰。
第一章& 中&&& 医
&& 春秋时期,境内已有医事活动,史有越国大夫范蠡"以医药救人"的记载。汉时,养生之法作为医事活动广为流行。魏伯阳所著《周易参同契》及王充所撰《养性》十六篇,均为当时养生专著,颇有影响。自汉以降,绍兴代有著名医家,且多汇精湛医术而著书立说的传世之作。泽被后世的医学著作,有晋代于法开《议论备豫方》,宋代杨文修《医衍》、陈师文及裴宗元等《校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明代张景岳《类经》、《类经图翼》,戴思恭《证治要诀》、《类证用药》、《推求师意》及傅懋光《医学疑问》等。自宋迄清,因精于医术而罗致为御医者有陈师文、裴宗元、张廷玉、孟凤来、俞尧日、石逵、胡廷寅、祁坤、钱松、赵文魁等。&&& 绍籍文人或官宦善医者不乏其人。宋代,诗人陆游“少时喜方药”,中年整理祖传《陆氏集验方》,选刻《陆氏续集验方》传世。“驴背每带药囊行,村巷欢欣道迎;共说向来曾活我,生儿多以陆为名”(《山村径行因施药》)反映陆游晚年行医乡里的情况。明代,书画家徐渭撰《素问注》。现代,著名学者马一浮著《养生论》,文学家鲁迅除翻译日人所著《药用植物》外,尚与人搜辑民间验方,编成《验方实录》。为官善医者,明有南刑部郎中何继高,著《轩歧新意》。清有顺天副贡官刑部主事周岩(字伯度),著《六气感证要义》、《本草思辨录》;翰林院庶吉士黄寿衮,著《温病三焦方略》;直录知州朱阆仙,亲设医局,制药济贫。近代,邵力子曾任中央国医馆名誉理事。鲁六华则因精于医道被誉为“女医第一家”。&&& 在医药传承过程中,境内还涌现了一批著名专科世家。有始于南宋的石门槛钱氏女科、下方寺“三六九”伤科和始于清代的竹氏妇科、顾氏伤科、胡氏伤寒专科等十数家。清末民初,俞根初著《通俗伤寒论》,创寒温一统说。其伤寒医论别于一般伤寒学派,亦异于吴门温病学派,为温热学说创新之见,世称“绍派伤寒(论)”。专科世家及绍派伤寒论对绍兴地区医术及医论的发展贡献卓著。&&& 绍兴中医药界的有识之士,勇于维护中医事业。民国18年(1929)3月,国民政府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视中医药事业为“障碍”,欲行废除。其时,全国中医药界为维护中医药优良传统,拯救中医药事业,聚会上海共商对策。裘吉生、何廉臣、曹炳章等团结绍地同仁,奔走于京、津、沪之间,奋起抗争。裘吉生作为浙江省代表之一去上海商讨对策并被推为赴南京请愿代表,与当局对话。其后,由于中医药界坚决反对,加以各界人士大力声援,此议案终于撤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绍兴地区中医药事业得到继承和发展,中医由个体开业逐步走上集体经营、联合行医的道路。50年代,各县、市综合医院设中医科。60年代,中医院校毕业生充实至县、市医院工作。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各县(市)先后建立中医院,中医药事业开始有了独立的工作基地。1990年,全市有市级中医院1所、县级中医院4所、区级中医伤骨科医院1所。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共有中医药人员1101名。
第一节& 专科世家
&&& 钱氏女科
&&& 钱氏女科,又称石门槛女科。北宋末年,钱氏第十一代孙所创,迄今已22代,有《大生秘旨》、《胎产要诀》、《钱氏产科验方》等书存世。宋高宗赵构在绍兴行宫暂留期间,后妃染疾,每延请钱氏女科诊治。&&& 第十四代钱象垌,甚有医名。清嘉庆《山阴县志》称其“荟萃先世精蕴,声远播焉”,著有《胎产要诀》。象垌之子廷选、孙登彀、曾孙琦瑶,能绍先业,精女科。第十八代茹玉亦精胎产。第十九代宝灿与族弟宝楠及宝楠长子少堂、次子少楠、孙寿琪、寿铭,皆精女科,享誉绍地,至今尚有后裔继其业。钱氏女科传子不传女,唯宝灿破其戒禁,授徒二人,一为绍兴徐如忠,一为杭州何九香。&&& 钱氏女科善以风药调经;治崩漏不用固涩方,常以桑叶、菊花清肝凉血澄源析流;治带推崇“五色带下”理论,不拘泥于“带下皆责于脾”之说;主张胎前宜调肝脾、补气血,戒用枳壳、香附等耗气之品,产后宜通忌滞,注重孕妇的食忌和药忌。钱氏女科所创之生化汤,为钱氏女科家传秘方。何廉臣《钱氏产科验方》序曰:“钱氏之方,得盛行者,实始于生化汤。吾越前辈张会卿载之于《景岳全书》。乃时,景岳之全书盛行,而钱氏产科之生化汤亦盛行,甚至妇女皆知,药肆备为通行官方,不必就医诊治,即向药肆购服矣。厥后,清初傅青主征君,著《妇科·产后编》,随证加减,屡见不鲜,大旨为生化汤发明推广其方之效用。清光绪时代,陆封翁九芝为之重订,将繁者汰之,冗者节之,杂者一之,易其名曰《生化编》,而钱氏之产科难方,名乃大盛。”
&&& 三六九伤科
&&& 三六九伤科,源于宋时稽幼域。稽氏字霞坡,原籍河南开封府。13岁时,父母俱亡,为少林武师徐神翁收养,授其武功及医术,历时32年,技艺大进。适逢高宗迁都南渡,域护驾至杭州,在玉屏山麓修筑“善风草堂”,定居修行,一边授徒,一边为民治伤。后赘居符门,娶养长和女为妻,生一子名绍师。明代,其中一支居山阴下方寺,由宏达祖师授钵于南洲和尚,再传于张梅亭、春亭。梅亭家境贫寒,自幼入寺,好学敏悟,独得秘传。每逢农历一、四、七日梅亭在寺中坐诊,三、六、九到绍兴城内应诊,乃称“三六九伤科”。梅亭传子授徒共6门,其孙凤鸣、徒王俊林有青兰之赞。80年代,尚有张、吕、傅、单、王及在杭另一支脉约十余人操其业、传其术。&&& 三六九伤科存有传为稽幼域所著《下方寺西房秘传伤科》、王俊林所著《跌打大成》两部手稿及《下方寺伤科》抄本。&&& 三六九伤科主辨证内科之说,辅以外科及针灸术。诊断尤重切诊,有“以手摸之,自悉其性”之功。治疗手法以少林武术为基础,有拔、扯、摸、提、按、摩、推、拿8种。用药强调“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内治调气扶正,外治活血散瘀,接骨愈伤”,喜用生药、鲜药,取其性烈力宏,功专效速。
&&& 胡氏伤寒专科
&&& 胡氏伤寒专科,清康熙年间()胡睿志所创。胡氏世居绍兴昌安门外菖蒲溇,自睿志以降,累世以医名,尤以善治伤寒名噪浙东。&&& 第六世孙孙云波,擅治产后兼感时症。主张凡产后伤寒、伏暑、类疟等外感用药,须时时顾及产后妇女体虚之情,不可任意攻打。其治产后伤寒,温散忌辛热燥烈,疏风清热戒苦寒败胃;治产后痢疾不用苦寒燥湿之大黄、黄连,而以冬瓜仁、枳壳、六一散、青蒿、大腹皮淡渗利湿;治产后疟疾,不表以保其阳,不截以去余邪,用和解之法,待邪机稍退,即行调补,以祛病保健。&&& 云波之孙宝书,7岁即随祖、父(道高)正式学医,弃举业而永期家学。年未及冠,已能代祖应诊。光绪年间(),初出问世,即膺时誉,每日应诊百余人。宝书精研经典及诸家之说,对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及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雷少逸等温病大家著作尤为推崇。毕生致力于时病研究,认为“南立无真伤寒,多系温热;而吾绍地处卑湿,纯粹之温热亦少见,多类温邪为患”。治病能因地因时因人而施,疗效卓著,有“小叶天士”之称。其“竖读伤寒,横看温病”的理论,“辨证重湿,施治主化,用药轻清,制方透灵,治病以朴实、稳健见长”的辨治特色,丰富了“绍派伤寒”的学术思想,在浙东影响颇大。&&& 宝书治病精于望色切脉,能句句中的,使病家心悦诚服。曾指点学生:“凡背负来诊,二手下垂之病人,多是重症。当以快诊处之”。由于日诊百余,颇难应付,常采用“船诊”方法,即嘱患者于船上坐成左右两排,先下船诊完左排病人,回岸处方,再下船诊右排病人。如此一次诊病可达数十人,省时节力,而所处方与所诊病人分毫不爽。遇重危病人,胸有成竹,屡挽狂澜。民国成立后,益为时推重,郡中各善举局社多延其施诊,计13年。&&& 宝书之医术除源于其祖、父所授,生性聪颖外,实有赖本人勤学好思。虽日以百诊,疲惫不堪,依然伏案攻读至夜半,并忆析白天处方,一一总结。常告语学生,“失足是医者最受益之师,应从临诊失足中寻求大知。”晚年术更精,名更著,而学益勤,无丝毫懈怠。著《伤寒十八方》,点校、整理其祖父遗著《校正药性》,并有大量医话、医案等逸稿留世。
&&& 顾氏伤科
&&& 顾氏伤科,清初顾士圣所创。道光《会稽志》谓其“善伤科,调筋接骨,应手捷效,子孙世其业”。士圣原籍上虞西化,后迁居绍兴城内,早年承袭少林寺派,医武兼修。子子兴,孙传贵,均承家学,医武并进。至五世风来,传医弃武,有《顾氏医录》传世。六世杏元、杏庄、杏春、杏林兄弟皆得其父真传,杏庄所著《祖传药录》,为顾氏伤科增色不少。杏庄长子仁瑞、次子仁生亦皆能绍祖业。顾氏伤科前六世无外姓门人,1950年起,始收门生以传其术,至今传至第八代。&&& 顾氏伤科整复脱臼强调理、捺、端、入,整骨注重柔、拔、捏、合。常用手法有捏挤压揿、提掣复平、对捺挤压、拉颤压纳、推送抱合、屈伸牵捺、挤捺分骨、折旋矫正等。应用小夹板,重视“动静结合”。内治详辨证,重气血,并以家传秘方所制损伤膏、接骨膏、消瘀清凉膏、活血壮筋膏、陈伤膏、风湿膏等疗治。
&&& 竹氏妇科
&&& 竹氏妇科,清嘉庆年间()竹秉仁所创。竹氏世居嵊县紫竹篷(今属幸福乡)。秉仁之子忠高、孙篆甫均承家业。篆甫传子芷熙、芷源,授徒张禹川。芷熙传子余祥、侄余芳、庆成等。&&& 竹氏妇科中,以芷熙医术最精。芷熙中秀才后,弃儒行医,迁王山头村(今属浦口乡)开业,既承家学之长,又能博采众长,于医理多有创见。曾受聘《绍兴医药学报》为特约撰稿人,发表《胎前忌用熟地说》、《产后忌用黑姜说》等论著,《社友治验录》中载有其《产后小便出粪》、《对口治验》、《产后中风》等文章。至城中后,先后在昌后堂、天德堂坐堂行医,诊务频繁。河北名医张锡纯十分赞赏芷熙的医德医术。芷熙所注《医学备要》已佚。《妇科医案问答》一书,有谓系芷熙所著,现存抄本两种,可窥竹氏妇科理论与方治特色。
&&& 其他专科
&&& 寿明斋眼科&&& 清同治年间()余姚郑慎斋所创。郑收徒7人,其一徒于绍兴五云门外散花亭,设寿明斋眼科并授生徒传其医术。另一徒赵占元于上虞县设所开诊,亦名寿明斋眼科。寿明斋眼科重视外治,有传统外治眼药40余种,其组方、配制有独到之处,远销北京、广州等地。&&& 明明斋眼科&&& 民国时期()宁波徐德新所创。徐氏早年来绍保佑桥河沿(今劳动路)设明明斋眼科,医术高明,颇有影响。徐氏所传有三支:一传张伯清,再传张竹斋。竹斋于绍兴城内三角道地设所开诊,故亦称三角道地眼科。1952年,响应政府号召,参加斜桥联合诊所。一传王馨斋,再传王莲枝、王莲芳,称王氏眼科。一传董菊泉。董于五云门内白果树下设所开诊,故称白果树下董氏眼科。&&& 祝氏草科&&& 清末祝柏仁所创。祝氏祖籍上虞松厦,受学于蜀地草医。其后迁居绍兴下方桥,传子尚林。尚林4子中3子操家业,孙辈亦继其业。祝氏草科重视辨证论治,善取力专势宏之草药以祛病痛。&&& 张氏疳科&&& 民国时期()张伯林所创,以善治小儿疳症闻名,所制吹喉散有特效。诊所设绍兴螺蛳桥,故名螺蛳桥疳科。
第二节& 绍派伤寒论
&&& 绍派伤寒论,发端于明代张景岳所著《伤寒典》,至清末俞根初著《通俗伤寒论》,形成如兴特有的伤寒理论体系,故有是名。&&& 绍派伤寒论根据绍地卑湿、温热多挟湿邪为患的特点,主张六经三焦,寒温成一统。其辨治感证理论既别于一般伤寒学派,又异于吴门温病学派,与前代医家无明显的师承关系,却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因而自成一体,独树一帜。&&& 张景岳、俞根初、高学山、任沨波、何秀山等医家,在绍派伤寒论奠基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 俞根初(),名肇源,世居山阴县陶里村。祖俞亨宗,曾为宋隆兴进士,仕至秘阁修撰,后为刑部尚书。明洪武年间,亨宗后裔俞日新适居陶里,始操医业。世代沿袭,至根初已历十数代。根初之子赓香,亦擅医,后以家资渐富,培植子孙或入政界,或从幕道,俞氏医道乃绝。俞著《通俗伤寒论》提出寒温一统,六经与三焦相结合的创见。俞氏诊断重望目、腹诊,首创六经主脉舌法。治疗重视祛邪,强调透达。用药轻灵稳验,并重瘥后调理。《通俗伤寒论》被后世誉为“四时感证之诊疗全书”,为绍派伤寒理论的奠基之作。&&& 任沨波,任越安裔孙,四代擅治伤寒。越安著有《伤寒法祖》、沨波著有《医学心源》、《任氏简易方》。高学山著有《伤寒尚论辨似》。何秀山为俞氏《通俗伤寒论》作按语,或阐发,或补正,使“俞氏一生辨证用药之卓识雄心,昭然若发蒙”。&&& 何廉臣为绍派伤寒论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何氏先著《重订广温热论》、《感症宝筏》,变化《伤寒论》成法;继则逐条勘证《通俗伤寒论》并加以发挥,使该书内容大增,成为绍派伤寒论之总集。尔后,又编著《湿温时疫治疗法》、《增订时病论》及《全国名医验案类编》,校勘许叔微《伤寒百证歌注》、日本丹波氏《伤寒广要》及《伤寒述义》、浅田栗园《伤寒论识》等,进一步阐发了绍派伤寒论的学术观点。&&& 继承并发展绍派伤寒论的其他知名医家及著作有赵晴初《存存斋医话》、黄寿衮《梦南雷斋医话》、张鲁封《?塘医话》、张畹香《暑温医旨》、周伯度《六气感证要义》、曹炳章《瘟痧证治要略》及《暑病证治要略》、徐荣斋《重订通俗伤寒论》等,还有曹病章所辑医案4卷收入《中国医学大成》、裘吉生所辑医案2卷收入《珍本医学集成》等,扩大了绍派伤寒理论在全国的影响。&&& 此外,钱清杨汛桥邵兰荪、昌安门外菖蒲溇胡宝书以及陈幼生、傅伯杨、潘文藻等治疗伤寒亦颇多心得,不以著述行世,而以著述行医,而以医术济人,均为绍派伤寒理论之身体力行者。&&& 1993年,绍兴市中医学会举办绍派伤寒论专题学术研究会,介绍绍派伤寒论发展历史,总结绍派伤寒论学术成就,交流研究绍派伤寒论的成果,引起省内外医学界的关注。
第三节& 医论研究
&&& 绍兴医家研探中医理论,撰写医著,涉及经典、医史及伤寒、温病与临床各科,或阐发前人奥旨,或总结临床治验,颇有学术价值。&&& 医经研究&&& 绍兴医家研究医经起于明代,多集中于研核《内经》。明马莳著《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将《素问》81篇合为9卷,逐节注释,为《素问》主要注本之一。又著《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将南宋史崧传本《灵枢》24卷合为9卷,于逐节注释外并予发挥,且增附经脉腧穴图解。此书为《灵枢》最早全注本,颇有影响。张景岳积30年之功研究《内经》,按“发隐就明,转难为易”编著宗旨,注释原文,分析句义,著成《类经》32卷。其后,又撰《类经图翼》,对《内经》中之奥义另详以图,再加翼说。此书对命门学说及温补元阳、元阴理论均有阐发,于当时医界具有重要影响,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研究医经之作尚有清代陈士铎著《素问尚论》、《灵枢新编》、《黄帝外经微言》,姚止庵著《素问经注节解》,章楠著《灵枢节注类编》;近现代则有田晋蕃著《内经素问校证》、《医经类纂初稿》,杨则民著《内经析义》,徐荣斋著《内经精义》,均各有新意。&&& 脏象诊法研究&&& 脏象、诊法研究成果有明唐继山著《脉诀》,马莳《脉诀正义》;清陈铎士著《脉诀阐微》、《脏腑精鉴》,曹炳章著《辨舌指南》、《三焦体用通考》,史久华重订《重订敖氏伤寒金镜录》。曹氏《辨舌指南》一名《彩图辨舌指南》,系广泛收集古今舌诊文献,参阅现代医著并结合个人见解编纂而成。书分五编,共6卷。首编(卷1)为辨舌总论;二编(卷2)为观舌总纲;三编(卷3)为辨舌证治,介绍诸家察舌辨证之法及舌病治法;四编(卷4-5)为辨舌各论,介绍各种舌苔的病理,并附舌绐彩色图119幅;五编(卷6)为杂论方案,选辑诸家辨舌论述及有关察舌辨症医案,末附辨舌证治要方。为祖国医学第一部舌诊专著。&&& 本草方剂研究&&& 主要研究者有4家:徐用诚著《本草发挥》4卷,载药物270种。每药先宗《神农本草经》,述其性味、功能及主治,然后博采张洁古、李东垣等之说,以阐其义。书中不仅论述药物气味厚薄、阴阳升降属性,还论述药物君、臣、佐、使、脏腑补泻的应用等。全书载医论30余篇,如《气味厚薄寒热阴阳升降图》、《药性要旨》、《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脚气法时补泻法》、《治法纲要》等。张景岳著《本草正》2卷,载药物302种。论述药物皆先言其性味、功用,其次述其配伍、禁忌,还记述部分药物制法;并结合临床实践纠正前人之误。周伯度著《本草思辨录》4卷。内容偏重药性、归经思辨,为临床实用读物。书中首载绪说一篇,辨析医理、方药。全书收载药物128种,按《本草纲目》编次排列,根据《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解释每药的性能和临床应用,并广引历代医家所注,详予阐述,遇有异议则一一分析辨正。此书不仅有助于掌握药物性能和应用,且能借此理解《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用药精义。姚澜编《本草分经》,书中以经络为纲,药品为目,故名。全书收录药物770余味,依经络分为通行经络、肺、脾、大肠、胃、三焦、胆、心包、肝、小肠、膀胱、心、肾、命门与奇经八脉等15纲,又列“不循经络杂品”1纲,共16纲。每纲分列补、和、攻、散、寒流、热16项,以区分同纲不同功用的药物。每味药物之下均详记其性味、功能与主治证候。其他尚有赵晴初著《药性辨微》,何廉臣著《实验药物学》、《药学汇讲》,胡宝书著《校正药性》,曹炳章著《增订伪药条辨》、《鹿茸通考》以及张若霞《草药新编》、郭若定《汉药新编》,等。&&& 方剂研究之作,有宋大观年间()陈师文、裴宗元等校正增订《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而之《校正太平惠氏和剂局方》,为宋代以来著名方书,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王璆撰《是斋百一选方》,介绍各科病症的治疗,共选成方、单方千余首。选方精细、慎重,故名“百一选方”。王馥原《医方简义》,采集各家论方之书结合王氏临床经验分类编撰。卷1选述四诊、十二经考证、运气等;卷2、卷3为内科杂症及瘟疫等症;卷4为五脏所属症;卷5、卷6为妇产科病症。每病总先说,次列应用各方,方后阐明方义,所述不泥古义,多为王氏临床见解。王子芗辑《经验奇方》,共收方123首,所治多为常见病及急症。其他尚有蔡烈先《本草万方针线》,张景岳《古方聚类》、《古方八阵》、《新方八阵》,何廉臣《新方歌诀》杨则民《方剂学》,曹炳章《伤寒要方》,黄寿衮《温病三焦方略》,赵晴初《方歌集论》等。&&& 伤寒与温病研究&&& 此类医著较多,集中反映了绍派伤寒论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主要成果有张景岳《伤寒典》,俞根初《通俗伤寒论》(后经何秀山、何廉臣增订,徐荣斋重订),高学山东省《伤寒尚论辨似》,张畹香《张氏暑温医旨》,周伯度《六气感证要义》,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曹炳章《暑病证治要略》、《瘟痧证治要略》,胡宝书《伤寒十八方》。&&& 临床研究&&& 此类研究医著有张景岳著《杂证谟》29卷。该书原载于《景岳全书》卷9至卷37。卷9为该书目录,卷10以下共载71门。每门之下,首列经义,详录《内经》、《难经》有关此病的记载;次为论证,论述此病的虚实寒热以及所犯脏腑;再次为论治,根据病症不同,介绍各种治法;最后列方名及针灸穴法,并加评述。书内除26至28卷论述耳、目、口舌、齿、鼻、咽喉等五官科疾病外,其余多论内科杂症。鉴于当时医界滥用寒凉之偏,张氏在书中力倡“阳非有余,真阴不足”说。重视温补肾水和命火。认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张氏诸论可取之处很多,但于疾病,有重虚轻实之偏。临床研究之作,尚有戴原礼校补朱丹溪所撰之《金匮钩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是书词旨简明,不愧钩元之目。原礼所补,亦多精确。”戴原礼尚著《秘传证治要诀》12卷。每卷1门,计有诸中、诸伤、诸气、诸痛、诸嗽、诸寒热、大小腑、虚损、拾遗、疮毒、妇人等。每门列若干病症,详论病因、病机、症状、治则、治法以及简略治验,间或加小注,提示要点。所论范围较广,说理明了,阐述详尽。&&& 其他有张景岳著《景岳全书》,系张氏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代表作。全书共64卷,包括传忠录3卷,脉神录3卷、伤寒典3卷、杂证谟29卷、妇人规2卷、小儿则2卷、麻诊诠1卷、痘疹诠3卷、外科钤2卷、本草正2卷、新方八阵2卷、古方八阵9卷、妇人方1卷、小儿方1卷、痘疹方1卷、外科方1卷。曹炳章编《中医医学大成》,以清代医著为主,辑录魏、晋至明、清期间重要医著及少数日本医家著作,原计划收365种,今实存128种。裘吉生辑《珍本医书集成》,主要收录明清时期有临床价值的精本、孤本、抄本医书共90种。裘氏尚辑《三三医书》,收录医书99种,多系我国明、清时期医学著作,间有少数日本医家所撰著作。
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
&&& 绍兴中西医结合始于清朝末年。其时,傅懒园、何廉臣、裘吉生、赵逸仙、杨则民、田晋蕃、何璧斋等认真比较中西医学,试图以西医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等知识,阐释中医治病机理,并奔走呼吁,提倡中西医汇通。&&& 傅懒园在《振兴中医中药之刍议》一文中主张召集医学大家组织医药学校,造就医药人材。学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毕业后,择优派往欧美留学,采他邦之长以补我之短,庶中西贯通,农黄绝学得以永久保存。为此,傅氏一面著书立说提倡中西汇通,与张锡纯、恽铁樵南北呼应;一面执教浙江中医专门学校,指导学生采西医之长、补中医之短,如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上重视结合现代科学,单设西医课程解剖、生理、外科等。&&& 杨则民于民国21年(1932)著《内经之哲学的检讨》,为中医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研究《内经》的第一人。文中批驳余云岫《灵素商兑》中否定中医的错误观点,指出中医的阴阳概念就是对立统一的概念,源头各异的中西医,从哲学的角度研究,是可以而且应该融汇贯通的。此外,杨氏对于汇通中医辨证和辨病的关系也有独到的见解。此文以唯物辩证法论证中西医结合,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推向哲学的高度,引起学术界震动,为当时十数家医刊所转载。杨氏所编《内经讲义》,除透辟剖析中医学理外,还结合西医加以深刻研究,在当时实属创新之举。&&& 何廉臣兼研中西医学经典,并命其子幼廉从东西医游,饱沃新知,衷中参西。何氏于《全体总论·绪论》中指出:中医药之疗效确凿无疑,但也承论袭谬之处。又于《中西医学折衷伦》中对中西医加以比较,认为“中医则古胜于今,弊在守旧;西医则今胜于古,功在维新”,提出为求得中医自身的生存、发展和提高,必须“择善而从,不善而改,精益求精,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何氏善于将中西汇通理论直接应用于临床,例如在其主编的《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张锡纯中风案”后的按语中指出,根据西医解剖所见,中风患者脑中多有死血和积水,因而在治疗上除引血下行、镇肝熄风外,更应采用活血化瘀法。&&& 裘吉生亦主张中西医融汇。他在《学医方针》中指出:“学术文化,皆有融洽共同之趋势,医学岂有例外?如能取彼之长补我之短,其结果必治于一炉,无所谓中也西也,然后得以名之曰新医学,亦得名之曰现代化医学。”他还提出“现代化医学之具体法”:“生理卫生与解剖学以西说为主,参以中说之精气神各学理”,“病理学须中西合参”,“诊断学除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淘汰取金竭力整理外,凡西法之化学检查。器械检查等,均应一一采取”,用药主张“中药为主,西药副之”;治疗方法主张恢复中医固有国粹善法,但“如加采用西医注射法及输血法、接皮法,方称十全”。裘氏于民国13年(1924)迁杭州筹建“三三医院”,设病床数十张,聘请中西医师十数人,实践其中西汇通主张。&&& 此外,赵逸仙在《中西医学竞争论》中提出振兴中医建议:“第一宜中西并参,新编医学教科书。第二宜广筹经费,大则立医学堂,小则办医学补习科。第三,宜要求政府考验,合格者给予出身,或为医官、或为教员、或准其悬牌营业;考不及格者,必须入堂补习,仍归考取。”田晋蕃的《中国医辨》、何璧斋的《伤寒论中西通义》等亦力主中西医结合。&&& 绍兴早期中西结合的主要形式为开展中西医汇通的学术讨论及实行中西医之间的直接沟通。清宣统元年(1909)四月,绍兴医药学研究社特邀美籍医生高福林与会,请其介绍医院开设内、外科的情况,高福林亦向在座中医请教一些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民国16年(1927),绍兴中西医以“联络感情,团结团体,发展医药学术,指导民众卫生”为宗旨,发起成立绍兴中西医协会。23年,在杜同甲章家桥寓所内,召开“以增进中西感情及研讨学术、阐发真理为主旨”的中西医联欢会,杜同甲、张爱白、单轶凡、赵能谷、杨厚斋、裘士东、杨质安、周家枚、田康济等中西医师9人参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绍兴地区的中西医结合进入临床实践、引进新设备新技术和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阶段。&&& 1955年7月,浙江省卫生厅通报表扬绍兴第二医院傅再杨医师运用鱼虱子治疗直肠癌获得疗效。&&& 1956年,根据卫生部“系统学习,全面接受,然后加以整理提高”的方针,全地区各大医院均组织西医学习中医。绍兴第一医院成立学习中医领导小组,由该院老中医讲授中医学基础、针灸等课程。同时,在住院病人中实行中医会诊,并采用西医检查、中医中药治疗或中西药结合治疗,使一些疑难病症得以治愈或好转。如用清肝饮治疗肝炎、肝硬化,白茅根煎剂治疗肾炎,槟榔煎剂治疗姜片虫,芍药浸膏与乌药散治疗溃疡病,接骨丹治疗骨折,蛇床子油膏治疗湿疹,榆柏油、紫草油治烧伤,红藤汤、加味牡丹皮汤治疗阑尾炎,五虎追风散治疗破伤风,加味承气汤治疗肠梗阻,用阿魏糊剂作人工流产,针灸治疗尿潴留、尿失禁等。1961年,该院外科62%的阑尾炎病人应用中药治疗,疗效较单纯手术明显提高。内科一例重症支气管炎病人,已发生周围循环衰竭,经中西结合治疗后痊愈。1983年10月,该院设中西医结合病床20张。绍兴第二医院则把重点放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炎胆石症、肾炎等方面。该院参与的针刺麻醉甲状腺手术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其后,引进电子中医治疗仪和WD-1激光电子痔疮治疗机,用于治疗高血压、风湿病、神经衰弱等功能性疾病及各种痔疮。&&&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市属各县相继成立中医院。各中医院在保持发扬中医中药传统优势的同时,多层次、多方位进行中西医结合工作。绍兴市中医院在运用传统手法和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的基础上,应用新技术研制新型外固定器具,提高了疗效。诸暨中医院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及骨伤方面积累了经验。上虞、嵊县、新昌各中医院,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腰腿痛、疳症等方面取得成绩。绍兴籍医家陶甫在天津、蒋位庄在北京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伤疾病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第五节& 主要医院
&&& 绍兴境内第一所中医医院,为建于1976年的绍兴县城关镇中医院。1990年,全市有全民所有制市级中医院1所、县级中医院4所,共有工作人员647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02名,内含副主任中西医师10名。全市各中医院占地面积共3.30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79万平方米,其中医疗用房2.11万平方米,设病床422张。
&&& 绍兴市中医院
&&& 前身建于民国17年(1928)的处仁医院。1952年,改为绍兴北海卫生院。1976年12月,改名绍兴县城关镇中医院。1981年10月,经省卫生厅批准,定名绍兴市② 中医院。1984年1月,升格为省辖市级综合性中医院。院址上大路。&&& 1990年,有工作人员207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54名,内含中医副主任医师2名、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1名。&&& 门诊部设18个临床科室,包括伤科、小儿伤科、痔科、蛇伤科、疳科及肾炎、肿瘤、男病、肝胃病、老年病、骨髓炎、中风防治、不孕症等专科专病门诊;医技科室设胃镜室、B超室、心电图室等。住院部设病区2个,手术室1个。医院占地面积8693平方米,建筑面积8293平方米,其中医疗用房5991平方米,设病床120张。病床使用率100 .11%,病床年周转次数13.61次。&&& 院中医伤骨科由“三六九伤科”、“顾氏伤科”的传人及大中专毕业生组成,在应用中医中药、传统手法诊治骨折、脱位、软组织损伤等方面有独到经验,在全市中医临床、科研及教学中,具有较影响。由于骨伤科医术精湛,医疗威信日益提高,1989年外地住院病人占住院病人总数的73%。
&&& 上虞县中医院
&&& 1978年12月成立,1979年开诊。院址百官镇新建路。&&& 1990年,有工作人员85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6名,内含西医副主任医师1名。&&& 门诊部设12个科室,并设肝胃病、气管炎、肛肠科、骨质增生等专科专病门诊;医技科室设放射、检验、B超、中药炮制加工场等。住院部设病床50张。医院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其中医疗用房2497平方米,开放病床30张。病床使用率86.09%,病床年周转次数22.80次。
&&& 嵊县中医院
&&& 1981年成立。前身为嵊县城关镇卫生院。院址城关镇中医院路。&&& 1990年,有工作人员125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3名,内中医副主任医师1名。&&& 门诊部设中医内、妇、儿、外、伤科及针灸、气功推拿、耳鼻喉与老年病专科、痔科、眼科和西医内科、妇产科、牙科等;医技科室设放射、心电图、B超室等,并设中药加工场。住院部设病床60张。医院占地面积5060平方米,建筑面积5167平方米,其中医疗用房3400平方米。病床使用率90.31%,病床年周转次数23.20次。&&& 医院注重于保持中医传统特色的同时,积极引进新技。1984年,引进气功信息治疗仪治疗青少年假性近视。1985年,引进北京中医研究院科研成果,用穴位敷贴疗法治疗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用耳压疗法治疗胆石症、肥胖病。1988年,用骨质增生治疗仪治疗骨质增生病。防保科还担负城关镇儿童预防接种任务,1988年、1989年,共接种2.4万多人次,接种率92%,四苗符合率95%。
&&& 新昌县中医院
&&& 1981年12月筹建。1982年5月,与城关镇卫生院合署办公并开展业务。1986年3月,移址城关镇花园塘新院开诊。&&& 1990年,有工作人员84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71名,内含中、西医副主任医师各1名。中医科室设内、外、妇、儿、骨伤、针灸、推拿、痔科及名老中医咨询室,西医设内、外、妇科,并设肠道门诊、心脑血管专科、冬病夏治门诊和腰腿痛专病门诊;医技科室设放射、检验、心电图、超声波、供应室等。住院部设病床50张。占地面积4254平方米,建筑面积3411平方米,其中医疗用房2582平方米。病床使用率90.16%,病床年周转次数14.52次。&&& 医院所设祖传白杨树湾张氏伤科,祖孙三代同室施医,新昌、嵊县、上虞、天台等地求诊者甚众。所设名老中医咨询室,既为病人排疑解难,亦为培养年轻医师提供便利。
&&& 诸暨市中医院
&&& 1983年6月,与城关镇卫生院合址开诊。1985年1月,与城关镇卫生院分设,迁至城关镇暨阳路独立开诊。&&& 1990年有工作人员146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18名,内含中、西医副主任医师各1名。&&& 门诊部设中西医内、妇、眼、喉、针灸、伤科及肾病、哮喘、胆石症、儿保、妇保、皮肤、痔瘘等专科、专病门诊,并设西医内、外、妇产、五官科等。医技科室设B超、胃电图、纤维胃镜室等。住院部设病床82张。医院占地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508平方米,其中医疗用房5114平方米。病床使用率85.46%。病床年周转次数22.79次。&&& 医院长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1988年,与天津长征医院、天津皮肤病防治研究所建立横向联系,成立联合皮肤病防治中心,研究出891号糖浆、皮炎Ⅱ号和Ⅲ号糖浆等中、西药制剂并应用于临床,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及以中医药美容方面取得进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浙江上虞民间融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