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六月长叶枯草中药材的草或者药材,都有什么?

茜草根_中药材_好草网
《本经》·原作茜根
【拼音名】
Qiàn Cǎo Gēn
血见愁(《土宿本草》),过山龙(《》),地苏木、活血丹(《纲目拾遗》),红龙须根(《贵州民间方药集》),沙茜秧根(《河南中药手册》),五爪龙、满江红、九龙根(《江苏植药志》),红棵子根、小孩拳、娃娃拳、拉拉秧子根(《山东中药》),小活血龙(《浙江民间草药》),土丹参、四方红根子(《闽东本草》),红茜根(《江苏药材志》)。
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根及根茎。春、秋采挖,除去茎苗,去净泥土及细须根,晒干。一般以秋季采者质量为佳。
【原形态】
茜草(《本经》),又名:茹(《诗经》),茅搜(《毛诗传》),`草,地血、牛蔓(陆玑《诗疏》),红蓝(《史记》徐广注),染绯草(《蜀本草》),西天王草、四岳近阳草、铁塔草、风车草(《土宿本草》),`藤、五叶藤(《履f岩本草》),土茜苗(《救荒本草》),八仙草(《纲目拾遗》),金线草、红丝线,锯子草(《植物名实图考》),红茜、四轮草、穿骨草、红髻巾、麦珠子,铁血藤、活血草、挂拉豆、山龙草、拈拈草、涩涩草、破血草、大仙藤、血茜草、草本入骨丹、红根藤、鸭蛋藤、染蛋草、红内消、红根草、拉拉藤、牛人参、锯锯草、粘蔓草,大锯锯藤、破血丹、小女儿红。多年生攀援草本,长1~3米。支根数条或数十条,细长,外皮黄赤色。茎方形,有4棱,棱上有倒生刺。叶4片轮生,有长柄,叶片卵状心形或狭卵形,长1.5~6厘米,宽1~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心脏形或圆形,全缘,叶脉3~5,自基部射出,叶柄和叶下面中肋上均有倒刺,聚伞花序圆锥状,腋生或顶生;花小,花萼不明显;花冠5裂,裂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基部联合,淡黄色;雄蕊5,着生于花冠筒喉内,花丝较短;子房下位,2室,花柱上部2裂,柱头头状。浆果小球形,肉质,红色转黑色。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于原野、山地的林边、灌丛中。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主产于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此外,湖北、江苏、浙江、甘肃、辽宁、山西、广东、广西、四川等地亦产。以陕西、河南产量最大,品质最佳。
根茎呈不规则块状,顶端有地上茎残基及细根残留,其下着生数条或数十条支根。支根圆柱形而弯曲,长约10~20厘米,直径约0.1~1厘米。表面棕色或红棕色,有细纵纹,栓皮较易剥落,而露出黄红色本部。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黄红色或淡红色,有多数小孔。气微,味微苦。以条粗长、表面红棕色、内深红色,分歧少、无茎苗及细须根少者为佳。四川药材中,尚以带有老茎的根茎,与茜草根同等使用,商品称为&茜草藤&。江苏有以同科植物蓬子菜的根作茜草的代用品,药材称为&白茜草&或&土茜草根&。其外表颜色较淡;横切面呈黄白色或淡黄褐色,粗者可见到淡褐色同心环纹;切片时如以热水浸泡,可使水变成淡黄色,茜草根浸水则成淡红色。参见&蓬子菜&条。
【化学成份】
茜草的根含紫茜素、茜素、伪紫茜素、茜草色素。
【药理作用】
①止咳、祛痰作用小鼠口服茜草根煎剂有明显止咳和祛痰作用(氨水喷雾引咳法),但加酒精沉淀后,滤液即无效。②对平滑肌的作用对离体兔回肠,茜草根煎剂能对抗乙酰胆碱的收缩作用。根的水提取物对离体豚鼠子宫有兴奋作用,产妇口服亦有加强子宫收缩的作用。③其他作用茜草根温浸液能扩张蛙足蹼膜血管并稍能缩短家兔的血液凝固时间,推测其有轻度止血作用。茜草根在试管内对金黄色与白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肺炎球菌及流感杆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甲型及乙型链球菌无效。茜草制剂尚能治疗膀胱结石,它对由镁或铵构成的结石虽有一定的溶媒作用,但对膀胱结石实际上并无多大作用,可能它兴奋膀胱肌肉,从而帮助结石的排除。对大鼠的实验性肾或膀胱结石的形成,也有某些抑制或防止作用。茜素为一种色素(橘红色),很早即由人工合成,口服能使尿、乳呈红色。与其他醌类化合物相似,大剂量能降低动物血压而不影响心脏,有某些利尿及兴奋离体肠管(张力则略有降低)的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对胆道无灭菌作用。紫茜素对人型结核杆菌之作用很弱。紫茜素、茜素对蚯蚓、蜗牛、囊尾蚴、羊的大肠寄生虫皆有毒性作用,但对鼠、兔、人等毒性很小。茜素能抑制大鼠皮肤结缔组织的通透性,与芦丁相似,可能有抗炎作用。在小鼠离体小肠试验中。紫茜素、茜素皆无明显解痉作用。茜素尚可用来测定肾功能、研究骨胳生长、检定与分离细菌及作免疫学研究(抗体吸附剂)。
茜草:拣净杂质,除去芦苗,洗净,润透后及时切片,晒于。茜草炭:取茜草片,置锅内炒至外表呈焦黑色,内部老黄色,喷洒清水,放凉。
苦,寒。①《本经》:&味苦,寒。&②《别录》:&咸,平,无毒。&
入心。肝经。①《纲目》:&手、足厥阴血分。&②《本草经疏》:&入足厥阴,手、足少阴。&③《》:&入脾、胃二经。&
【功能主治】
行血止血,通经活络,止咳祛痰。治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血崩,经闭,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瘀滞肿痛,黄疸,慢性气管炎。①《本经》:&主寒湿风痹,黄疸,补中。&②《别录》:&止血,内崩下血,膀胱不足,b跌。&&主痹及热中,伤跌折。&③《药性论》:&治六极伤心肺,吐血,泻血。&④《日华子本草》:&止鼻洪,带下,产后血晕,乳结,月经不止,肠风痔瘘,排脓;治疮疖,泄精,尿血,扑损瘀血。&⑤《伤寒类要》:&治心瘅、烦心,心中热。&⑥《珍珠囊》:&去诸死血。&⑦《纲目》:&通经脉,治骨节风痛。活血行血。&⑧杜文燮《》:&功专活血,治跌扑痈毒,Y瘕,经闭,便血,崩中带下,痔漏,风痹,臌胀,黄疸,虫伤。&⑨《纲目拾遗》;&《葛祖方》治疯气痛,通经下胎,黄疸,瘕痞,蛇伤。&⑩《》:&疗霉毒。&⑾《现代实用中药》:&有强壮作用。适用于小儿及孕妇软骨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或入丸、散。
脾胃虚寒及无瘀滞者忌服。①《》:&畏鼠姑。&②《》:&勿犯铁与铅。&③《本草经疏》:&病人虽见血证,若加泄泻,饮食不进者勿服。&④《本草正》:&气虚不摄血及脾寒者勿用。&⑤《本草汇言》:&精虚血少者,脾虚胃弱者,阴虚火胜者俱禁用之。&⑥《》:&无瘀滞者忌投。&
①治吐血不定:茜草一两。生捣罗为散。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煎至七分,放冷,食后服之。(《简要济众方》)②治吐血后虚热躁渴及解毒:茜草(锉)、雄黑豆(去皮)、甘草(炙,锉)各等分。上三味,捣罗为细末,井华水和丸加弹子大。每服一丸,温热水化下,不拘时服。(《》茜草丸)③治吐血:鸡血藤膏二钱,三七一钱,茜根钱半。煎服。(《》)④治衄血无时:茜草根、艾叶各-两,乌梅肉(焙干)半两。上细末。炼蜜丸如梧子大。乌梅汤下三十丸。(《本事方》茜梅丸)⑤治妇女经水不通:茜草一两。黄酒煎,空心服。(《经验广集》)⑥治风湿痛,关节炎:鲜茜草根四两,白酒一斤。将茜草根洗净捣烂,浸入酒内一周,取酒炖温,空腹饮。第-次要饮到八成醉,然后睡觉,覆被取汗,每天一次。服药后七天不能下水。(《江苏验方草药选编》)⑦治荨麻疹:茜草根五钱,阴地蕨三钱。水煎,加黄酒二两冲服。(《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⑧预防疮疹:服茜根汁。治时行瘟毒,疮痘正发:煎茜草根汁,入酒饮之。(《奇效良方》)⑨治疔疮:地苏木,阴干为末,重者八钱,轻者五钱,好酒煎服;如放黄者,冲酒服:渣罨疔上。(《纲目拾遗》)
【各家论述】
①《纲目》:&茜根,气温行滞,味酸入肝而咸走血,专于行血活血。俗方治女子经水不通,以一两煎酒服之,一日即通,甚效。《》言其久服益精气轻身,《日华子》言其泄精,殊不相合,恐未可凭。&②《本草经疏》:&茜根,行血凉血之要药。主痹及疸。疸有五,此其为治,盖指蓄血发黄,而不专于湿热者也。痹者血病,行血软坚。则痹自愈。&③《本草汇言》:&茜草治血,能行能止。余尝用酒制则行,醋炒则止。活血气,疏经络,治血郁血痹诸症最妙,无损血气也。配归、芍用,大能有益妇人。&④《》:&茜草,但止行血,而不补血,宜同补气之药以行血,不宜同补血之药以散气。至于各书言其能补虚热,且治劳伤,徒虚语耳。行血而反能止血者,引血之归经耳。但既引入于各经,即当以补阴之药继之,则血出而不再沸,否则血症未有不再发者也。&⑤《本草正义》:&茜根性寒,所主多血热失血之症。古今说解,都无异义。而《本经》主治,独以寒湿二字为冠,最为不伦,虽各本无不尽同,然病情药性,大相矛盾,此必古人传写之讹,不可望文生义,曲为附和。及痹指血瘀血热,痹着不行而言。茜草寒凉,入血而能通瘀活络,是以主之。古人论痹,本有热痹一侯,此必不可与上文寒湿连属读之,而谬谓可治寒痹、湿痹也。黄疸本属热症,此则并能清热逐瘀,缪仲醇谓指蓄血发黄,而不专于湿热,其说甚是。补中以清热,言热淫于里,则中气伤,惟去其热,清其血,则中得其补,经文最简,皆当观其会通,并非泛泛言之。《别录》止血,以血热涌泄言之。一以清血中之热,一以通壅积之瘀,斯血循故道而不横逆。崩中亦以龙雷大亢之时而言,如其所失太多,阳气已馁,即非所宜。b跌必有血瘀,瘀则蕴而生热,故宜清热行瘀。蛊毒皆南方热淫之毒,清血热者必能解毒。陈藏器谓Z荷与茜,主蛊为最。惟膀胱不足-证,殊属费解,姑且存而不论,以俟知者。&&大明止鼻洪,尿血,月经不止,痔瘘疮疖,皆指火邪太亢者言之。又谓治产后血运,则惟肝阳有馀,恶瘀不畅者为宜,而血脱发晕,必非所宜。濒湖谓通经脉,则以血热瘀结者为宜,又谓治骨节风痛活血行血,亦惟血热痹着者宜之,即《本经》之治风痹,《别录》之主b跌也。&
【临床应用】
治疗慢性气管炎:鲜茜草6钱(干3钱)、橙皮6钱,加水200毫升,煎成100毫升。日服2次,每次50毫升。或将茜草、橙皮煎汁浓缩压片,每片0.6克(含生药茜草,橙皮各0.5克)。日服3次,每次10~1.5片。皆10天为一疗程。治疗123例,一疗程后显效率为40.7%;两疗程后显效率为69.1%。据观察,喘息型疗效略优于单纯型;不吸烟者疗效较高;男性显效率高于女性;年龄小、病程短,病情轻声疗效均较好。茜草的止咳作用较强,祛痰、平喘次之,并有一定的消炎作用;服药后肺部干、湿性罗音及哮鸣音多数减少或消失。半年后随访1次,显效以上为36.6%,复发率为46.5%。1年后第2次随访,显效以上仍为33.3%,复发率为65.2%。服药期间未发现严重的副作用。
此外,尚有下列几种植物亦作茜草使用:①长叶茜草,茎呈显着的四方形,叶为披针形,长2~10厘米,基部圆形,先端渐尖,叶柄亦较长。使用于四川、贵州。②中华茜草,叶柄较短,叶阔卵圆形,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花序较短。使用于四川、东北等地。③狭叶茜草,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果实黑色。使用于山东部分地区。④黑果茜草,形态与茜草相似,但果实成熟时黑色。使用于黑龙江、辽宁、甘肃。
书籍相关内容有一种草是中药,红根,叶子像草莓的叶子,有绒毛,多年生,春天的时候发芽,长出一簇一簇的。开花结籽,能张1米高左右,是什么草?
有一种草是中药,红根,叶子像草莓的叶子,有绒毛,多年生,春天的时候发芽,长出一簇一簇的。开花结籽,能张1米高左右,是什么草?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是不是丹参?
等待您来回答
园艺领域专家24小时报名咨询电话:010- / 400 650 1888
您的位置:&&&&&&&&& > 正文
中药材:长叶丹参
14:33 来源:&    【
】【】【】
  【拼音名】Ch&n Y& Dān Shēn   【别名】对口元宝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舌瓣鼠尾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lvia liguliloba Sun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晒干。   【原形态】舌瓣鼠尾草,一年生直立草本,高30-70cm.根纤维状,密集。茎钝四棱形,棱上略被小疏柔毛。叶有基生叶及茎生叶,基生叶具长柄,柄长2-3cm;茎生叶约3对,下部一对具长柄,长达3cm,向上变短,最上一对具短柄或无柄;上部叶披针形,长2-7cm,宽1-2.8cm,先端尖或锐尖,基部圆形,上面绿色带紫,下面紫色,上面全部散生糙伏毛,下面仅沿脉被短柔毛余部无毛,边缘有浅圆齿。轮伞花序2-12花,在茎顶组成偏向一侧的总状花序,花序长10-25cm;花萼钟形,外面被长柔毛,二唇形,上唇三角形,下唇关裂成2齿,齿三角形;花冠淡红色,外面被疏柔毛,冠檐一唇形,上唇直伸,长圆形,下唇轮廓三角形,3裂,中裂片较小,舌状;能育雄蕊2,花丝无毛;退化雄蕊棍棒形;花柱先端2浅裂。小坚果椭圆形,长2mm,直径0.8mm,褐色。花期6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约800m的山坡林缘路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安徽、浙江。   【性味】味辛;性微温   【归经】肝经   【功能主治】活血通络。主月经不调;关节酸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8-30g.   【摘录】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中华本草》
转发分享:0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新闻:
中药/药学专业理论相关栏目推荐
33大类,900门辅导课程最大最全的搜疾病百科全书,尽在
&&热点搜索:
|||||||||||||||||
|||||||||||||||||
||||||||||||||||||||
|||||||||||||||||
||||||||||||||||||
菝葜的基本信息
别名: 金刚根、王瓜草(《日华子本草》),金刚骨(《儒门事亲》),金刚藤(《履f岩本草》),山梨儿、金刚树、铁刷子(《救荒本草》),铁菱角(《纲目》),金刚刺(《医林纂要》),金刚头、假萆Z、山菱角、霸王引(《岭南采药录》),沟谷刺、金巴斗、豺狗刺、鲎壳藤(《中国树木分类学》),马甲、硬饭头、冷饭头(《广州植物志》),龙爪菜(《贵州民间方药集》),普贴(《福建民间草药》),鸡肝根、路边刷(《广西中兽医药植》),鲎壳刺(《闽南民间草药》),铁刺苓(《浙江民间草药》),饭巴铎、冷饭巴(《四川中药志》),金刚鞭(《江西民间草药验方》),蓬灯果、马鞍宫(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马加刺兜、马加勒(江西《中草药学》)。
药材基源: 为百合科植物菝葜的根茎。2月或8月采挖根茎,除去泥土及须根,晒干。
化学成份: 根茎含薯蓣皂甙元和多种由薯蓣皂甙元构成的皂甙。又含生物碱、酚类、氨基酸、有机酸、糖类。种子油含粗脂肪11.2%,其脂肪酸中含油酸48.4%,亚油酸39.1%。
菝葜的生态分布
原形态: 攀缘状灌木。根茎横走,呈不规则的弯曲,肥厚质硬,疏生须根。茎硬,高0.7~2米以上,有倒生或平出的疏刺。叶互生,革质,圆形乃至广椭圆形,长5~7厘米,宽2.5~5厘米,先端突尖或浑圆,基部浑圆或阔楔形,有时近心形,全缘,3~5脉,下面绿色;叶柄长4~5毫米,沿叶柄下部两侧有卷须2条。花单性,雌雄异株;伞形花序,腋生;苞片卵状披针形;花被裂片6,2轮,矩圆形,黄绿色;雄花直径约6毫米,雄蕊6,花丝短,长约4毫米,药黄色;雌花较小;直径约3毫米,退化雄蕊成丝状,子房上位,长卵形,3室,柱头3裂,稍反曲。浆果球形,红色。花期4~5月。
资源分布: 生长于山坡、灌木丛林缘。分布我国长江以南各地。
菝葜的药用信息
性状鉴别: 干燥根茎略呈圆柱形,微弯,结节状,有不规则的凹陷。长约8~15厘米,直径约2~4厘米。外表褐紫色,微有光泽,结节膨大处常有坚硬的须根残基及芽痕,或留有坚硬弯曲的细根。质坚硬,难折断,断面黄棕色,平坦。产于江苏的较细而长,俗称金刚鞭;产于浙江的较粗壮,俗称铁菱角。
临床应用: ①治疗外科急性感染菝葜根1斤切碎,甘草25克,水煎两次,滤液合并文火浓缩至1000毫升左右,菝葜根浓度相当于50%。每次50毫升,日服2次。门诊治疗疖痈67例,随访27例均获显效;蜂窝织炎、淋巴结炎、乳腺炎63例,随访48例,显效43例,效果不明显5例;腹部炎性包块、阑尾脓肿8例,随访7例,显效6例,效果不明显1例。②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取鲜菝葜根2斤,用乙醇提取法制成300毫升注射液,每安瓿2毫升。每次肌注2毫升,每日1次。治疗52例,痊愈15例,显效10例,好转23例,无效4例。③治疗牛皮癣取菝葜根20~40克,用温开水1500毫升浸泡10小时,煮沸40~80分钟,每日分2~3次饭后服。治疗107例,痊愈(症状消失,皮损消失,或尚留几小块损害)13例,显效(症状基本消失,皮损消退约60~80%)26例,有效(症状明显减轻,皮损消失约30~60%,或皮损普遍变平、缩小,红色减退,鳞屑减少)46例,无效23例。痊愈病例停药后,部分有复发,但一般较轻,再服菝葜仍然有效。④治疗癌肿取菝葜根块洗净、切片、晾干,每日用干品0.5~1斤浸入6~7斤水中,1小时后用文火煎煮3小时去渣,加入肥肉1~2两再煎1小时,约得煎液500毫升,于1日内多次饮服。适用于胃癌、食管癌、直肠癌、乳腺癌、宫颈癌、鼻咽癌,其中以胃癌和食管癌效果较好。具有增进食欲、减少呕吐、疏通狭窄食管,以及利尿消肿、增强体力、提高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和一定的止痛安眠作用。据200例(病情轻重不一)的观察,约45%的患者可获得近期疗效,症状缓解;个别病例可获得根治;有的控制1年多,没有症状;少数病例肿瘤缩小,但多数未见变化。本品对脾胃虚寒体质者较为适宜;此类病人服药后,感到胃肠舒适,胀气减轻,食量增加,食道癌患者粘液涎沫明显减少。反之阴亏偏热体质者,服后常易引起口干、烦躁、便秘、尿赤、口粘膜破溃,或便血、胃肠道出血。故对应用放射治疗后引起的一系列热性反应不宜应用。实践中观察到,本药对消化道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对肠道粘膜发炎的充血、水肿有收敛作用。因此,应用于宫颈癌放射治疗后的直肠结肠反应,出现粘液血便者,有良好效果。由于本品含有皂素及鞣酸等杂质,对胃肠道粘膜有一定的刺激性,所以加用猪肉同煎以中和皂素及杂质,以免刺激胃肠引起恶心、呕吐。
性味: 甘,温。①《别录》:味甘,平温,无毒。②《救荒本草》:味甘酸。③《医林纂要》:甘苦,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大剂1~3两;浸酒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
功能主治: 祛风湿,利小便,消肿毒。治关节疼痛,肌肉麻木,泄泻,痢疾,水肿,淋病,疔疮,肿毒,瘰疬,痔疮。①《别录》:主腰背寒痛,风痹,益血气,止小便利。②《日华子本草》:治时疾瘟瘴。③《品汇精要》:散肿毒。④《纲目》:治消渴,血崩,下利。⑤《本草原始》:利小便。⑥《医林纂要》:缓肝坚肾,清小肠火,化膀胱水。治恶疮,毒疮,虫毒。⑦《南京民间药草》:化痰止咳。浸酒服,可治筋骨麻木。⑧《福建民间草药》:治疝气。⑨《江苏植药志》:泡酒服治心头痛。⑩《浙江民间草药》:治流火。⑾《四川中药志》:清热,除风毒。治崩、带,血淋,瘰疬,跌打损伤。⑿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祛风除湿。治腰腿疼痛,风湿性关节炎,肠炎腹泻。⒀江西《中草药学》:解毒祛风,为疮痈要药。治历节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肌肉麻痹,食道癌,牛皮癣。
各家论述: 《纲目》:菝葜,气温味酸,性涩而收,与萆Z仿佛。
归经: 《纲目》:足厥阴、少阴。
附方: ①治关节风湿痛:铁刺苓、活血龙、山楂根各三钱至五钱。煎服。(《浙江民间草药》)②治患脚,积年不能行,腰脊挛痹及腹屈内紧急者:菝葜净洗,锉之,一斛,以水三斛,煮取九斗,以渍曲及煮去滓,取一斛渍饭,酿之如酒法,熟即取饮,多少任意。(《补缺肘后方》)③治筋骨麻木:菝葜浸酒服。(《南京民间药草》)④治消渴,饮水无休:菝葜(锉,炒),汤瓶内碱各一两,乌梅二个(并核捶碎,焙干)。上粗捣筛。每服二钱,水一盏,瓦器煎七分,去滓,稍热细呷。(《普济方》菝葜饮)⑤治小便多,滑数不禁:金刚骨为末,以好酒调三钱,服之。(《儒门事亲》)⑥治下痢赤白:金刚根和好腊茶等分,为末,白梅肉丸如鸡头大。每服五丸至七丸,小儿三丸。赤痢甘草汤下,白痢乌梅汤下,赤白痢乌梅甘草汤下。(《履f岩本草》)⑦治沙石淋:菝葜二两。捣罗为细散。每服一钱匕,米饮调下。服毕用地椒煎汤浴,连腰浸。(《圣济总录》菝葜散)⑧治乳糜尿:B木(鸟不宿)根、菝葜根茎各一两。水煎,分早晚二次服。(《全展选编?传染病》)⑨治食道癌:鲜菝葜一斤。用冷水三斤,浓缩成一斤时,去渣,加肥猪肉二两,待肥肉熟后即可。此系一日量,分三次服完。(《中草药治肿瘤资料选编》)⑩治赤白带下:菝葜半斤,捣碎煎汤,加糖二两。每日服。(《江苏药材志》)⑾治流火:铁刺苓煎汁与猪脚煮食,或配土牛膝二钱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备注: 本植物的叶(菝葜叶)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出处: 《别录》
摘录: 《*辞典》
本文地址:/caoyao/cidian/0G.html
&&& 下一篇:没有了
别人正在查
等级:三级甲等
地区:北京市
等级:三级甲等
地区:北京市
等级:二级甲等
地区:黑龙江省
等级:二级甲等
地区:北京市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搜疾病网络平台 浙ICP备号
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遵照医生诊断。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活根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