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新西兰地震了吗一天头部晕了好几次,跟要地震似的。以前都没…

十年前的今天,我们熬过了最漫长的一天,再也没能见到我的朋友!在十一年之前,5.12原本只是国际护士节。然而十年前的今天之后,5.12这一天却又被记录上了沉重的一笔。弹指一挥间,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整整十年!可是,每一年的今天,我都会止不住默默流泪,想起那一串冰冷的数字和那一条条逝去的鲜活生命!那一年的今天,我和我的老师同学、朋友,还有我的亲人们,以及所有震中的同胞们无疑是度过了最难熬,最漫长的一天!十年前,我还只是一名刚刚入校的大学生。如今我依然清晰记得地震发生时,我们在三楼上课,老师正在点名!很多同学都是第一次经历地震,被吓得手足无措!相反,作为以前大学本科时候学习的就是地震学而后来改学计算机老师却只是平淡的说了句"附近强震了"。或许他的淡定给了同学们信心,本来刚刚一阵哄乱的学生们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可地震依然在继续,并且还很强烈。所有的同学纷纷从座位上站起来,有的甚至被强震晃动得跌倒在了地板上!雪白的墙面顿时不停的往下掉落白色的涂料,开始出现裂缝!
由于老家在云贵高原的尾巴上,处于地震活跃地区。因此,从小到大,我对地震这个词并不陌生!老师开始有序的组织学生撤离到操场的安全地带!所有的人都开始拿出手机拨打亲人和朋友的电话,却发现没有任何信号!好不容易,过了许久,一位老师终于拨通了家人的电话,当电话对面传来"喂"的声音时,我发现她的眼圈已经红了!她在电话里一一确认家里人的安全,得到所有家人都特别安全的消息后,她如释重负重负的说了句:"只要人都没事就好,其他的都不重要了"!挂断电话后,只见她坐在地上将头埋进膝盖里,一直"嘤嘤"的哭泣!我和同学走过去拍拍她的肩膀!另一个年龄稍大的女老师告诉我们:"就让她哭吧,她需要释放压力。"
之后,所有的师生都被要求不允许靠近建筑物,必须呆在安全的操场上!当晚,听说都江堰下雨了,我在那边上学的同学后来告诉我他们那天晚上就背着自己的几件衣服在齐小腿深的水里站了一夜!灾难面前,所有的人团结在一起,我们也在班主任老师的组织下,搬离了宿舍!广播里,前方记者们不断的发来地震的最新消息,除了寻人的消息就是一组组不断刷新的伤亡数据!广播里有好几位女主播在直播中数度哽咽,只好重新换主持人。我的一个在震中的朋友始终无法联系上!晚上七点钟,我们得到了一位同学的双亲在地震中不幸遇难的消息,但他却还不知情!我们只好隐瞒他只是没有联系上,告诉他不要往坏处想。后来,他告诉我们,其实他差不多和我们同时知道,只是无法接受现实!晚上十点半,我打通家里的电话,听到我声音的那一刻,我妈妈哭了!我告诉她,距离震中将近100公里,远着呢,她才安心。
第二天,也就是5月13日学校的很多男同学都在统一组织下去了灾区帮忙,学校出于对学生的安全考虑也发出了没有特殊情况不允许出校门的通知!由于余震不断,还不能回宿舍睡觉,而且还下雨了!好不容易找了块相对干一点的屋檐下铺好被子刚准备休息一会儿,却又被余震惊醒!以至于听到广播里报道说下午三点有小型余震!虽然知道,但有同学还是累得直接趴在地板上睡着了!余震来临时,一个老师指着正趴在地板上睡着的同学说:"别叫醒他,余震很小,没有什么破坏力,他那么累,就让他多休息一下吧!"一个星期后,学校恢复上课!第一堂课,所有的老师和同学都仿佛有种劫后余生的感觉!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伤痛!
我清晰记得一位老师只在讲台上说了一句:"大家今天请原地休息后,便没有再说出第二句话来!"那一天,没有人逃课,大家都安安静静的坐了四十五分钟,直到最后她站起身来摆摆手示意同学们下课时间到了!有好一阵子,依然还是没能从地震中缓过神来!一旦有一点轻微的余震,我总会条件反射性的感觉到头晕、想吐等!幸运的是,我们的学校并没有出现任何师生伤亡的情况!如今,距离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整整十年!然而,在无数中国人心中,尤其是四川同胞的心中,那一天无疑是最漫长和难熬的一天。
直到现在,我依然还是没能和我的那位朋友联系上!我曾无数次想象,或许,她只是在地震中失去了记忆,正在另一个我不知道的地方好好的生活着。同时,也会幻想或许某一天她就会突然好端端的开开心的如当初一样站在我们所有关心她的人面前说一句她曾经最常说出的口头禅:"我肥(回)来啦!"我也曾很多次在梦里梦见过她在我的身后叫我等等她,等我一转身,梦便醒了,脸上挂满泪水。有人告诉我,这是因为想念!人在生活中是必须接受现实的,可真正在现实面前,一切依然还是变得难以接受!几年前,有好友约我到地震遗址去旅行,我委婉拒绝。曾有一刹那,我的确是幻想过,没准,我和她会在旅行中相遇呢?
理性将我拉回现实,十年前的灾难留下的伤痛无法磨灭!人类在灾害面前是多么渺小!团结的力量使得一切渐渐复原,而我只是不愿意再撕裂内心结痂的伤口!愿一切安好!文/粉嘟嘟 版权归属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使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一键安装官方客户端
重大事件及时推送 阅读更流畅
http://dingyue.nosdn.127.net/EYEqsEkck4bCRAnE5AqT36Lpn4irojD5E4vLmAsMnynRo3.jpeg&>&&>& & 正文&&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xyw2011@vip.163.com
作者: & 时间:& 点击数:
人类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二三百万年,它的内部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有人说,如果我们向地心挖洞,把地球对直挖通,不就可以到达地球的另一端了吗?然而,这却是不可能的。因为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钻孔也仅为地球半径的1/500,所以人类对地球内部的认识还是很不准确的。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从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中了解到地球的内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同时利用地震波揭示了地球内部的许多秘密。
&&& 1910年,前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契意外地发现,地震波在传到地下50公里处有折射现象发生。他认为,这个发生折射的地带,就是地壳和地壳下面不同物质的分界面。1914年,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发现,在地下2900公里深处,存在着另一个不同物质的分界面。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将两个面分别命名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并根据这两个面把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一般厚33公里(大陆)或7公里(海洋)。地壳分为上下两层,其间是康拉德面,在10公里左右。上部地壳只有大陆有,海洋基本缺失。上部地壳主要为花岗岩层,下部地壳主要为玄武岩层。地壳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着的,大约距今5亿至7亿年以前,我国很多地方还被水淹没着,经过多次地壳运动,海水进退,才逐渐形成今天的地貌。现在,这种运动还在继续进行着。
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部分是地幔,平均厚度为2870公里左右。地幔也分为上下两层,分界面约在1000公里左右。上地幔主要由超基性岩组成。下地幔主要由超高压矿物组成的超基性岩构成。地幔分布着一个呈部分熔融状态的软流圈,其深度在60-400公里左右,是液态岩浆的发源地。由于莫霍面上下物质都是固态,其力学性质区别不大,所以将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部分统称为岩石圈。
&&& 地球的中心部分为地核,半径为3473公里左右。地核又可分为外核和内核。根据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测定,地核的物质成分同铁陨古相似,所有有时又叫&铁镍核心&。地核是由高密度、高温、高压的物质组成,一般认为外地核为液态,在内部可能有一个半径约1000公里的固体内核。
在地壳运动的过程中,地壳的不同部位受到挤压、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在那些构造比较脆弱的地方,就容易破裂,引起断裂变动。这种变动成为地震的主要原因。据科学分析表明,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和地幔上部边缘的岩层里,其中以离地面20&30公里的地方发生的地震最为常见。
地震是地壳构造运动时,地壳受力破裂所产生的振动。地震学家普遍认为,地震的过程就象用力弯曲&块弹性钢片一样,最后当弯力超过钢片的弹性限度,钢片就会折断,并在折断的两端发生振动。由于地壳各部的不均匀性,地壳构造运动使一些较为脆弱的地方局部累积弹性应变,并逐渐扩大形成未来震源区,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可储蓄起大量弹性应变能。当应力超过岩石固有弹性极限强度时,便发生破裂,地震破裂从震源区最弱处首先开始,并迅速传至周围各点,当造成大面积破裂或错动时,原来所储弹性应变能量会迅速释放出来,一部分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引起地表强烈振动,这就是地震。它同刮风、暴雨等气象现象一样也是一种自然现象。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大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其中人能感觉到的有5万次,造成破坏的约有800次左右,7级以上造成严重灾害的有10次左右。我国从公元前1831年有地震文献记载以来,至今记到6级以上强震800多次。其中,从1901年&&1980年发生死亡千人以上地震31次,死亡人数达61万,经济损失几百亿元。
三、地震的种类
&&& 由于引发地震原因是多方面的,地震的类型也是多样的,但&般分为三类:即构造地震、火山地震、诱发地震。
构造地震是由于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长期作用下,发生倾斜和弯曲,当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岩层就会突然反弹、断裂和错动,使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于是就产生了地震。全世界每年发生的千百万次地震中,有90%以上是构造地震。构造地震破坏性最大,影响范围较广,是人类目前预防和研究的主要对象。我国大陆所发生的地震几乎都属于这&类。
&&& 火山地震是由于岩浆大量喷发时,火山内部压力减少引起岩层断裂,塌陷而成。这类地震一般都很小,数量也占全球地震总数的百分之几。在我国比较少见。
诱发地震是水库地震和塌陷地震等均属诱发地震。水库地震是由于水库蓄水量的增加,造成应力分布不均和局部压力增大,致使岩层承受不住外部附加的压力发生断裂、错动而成的。如我国的新丰江水库、丹江口水库等都曾发生过中小地震。其中最大震级是新丰江水库地震达到6.1级。
塌陷地震是地下形成空洞后,空洞的顶板支承不住上面的岩层重量时,顶板折断塌陷,冲击空洞的底板,形成了地震。空洞的形成有两种原因,一种原因是自然形成,如石灰岩区的溶洞;另一种原因是人工采掘形成,如采矿区采空后形成的空洞、煤矿采空区等,在我市煤矿区发生塌陷地震较多。采矿区的顶板塌陷不但可以破坏坑下设备和工作面,造成坑下工作人员的伤亡,有时对地面建筑物也有一定的影响,造成地面陷落,建筑物倒塌等。
此外,还有其它一些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如大型爆破和核爆炸引起的地震等。
四、地震有关名词
(一)、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
震源:地震震动的发源处。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
震中距:地面上各地点到震中的距离。
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
(二)、震级与烈度
震级:是用来说明地震本身力量大小的一种标度。震级的大小与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有关,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大。
& &&震级的大小是根据地震仪器记录的地震波计算出来的,地震波分体波(纵波和横波)与面波,用面波计算的震级称面波震级,亦称里氏震级,地震学中用Ms表示。用体波计算的震级,叫体波震级,常用MB表示。近震体波震级则用ML表示。报刊上报道的震级,一般都是指Ms。体波震级和面波震级可以换算。其公式为Ms=1.13ML&1.08。
&&& 目前记录到的最大震级,还没有超过8.9级。&般震级相差1.0级,能量相差约30倍,也就是说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30个5级地震。有关试验表明,在坚硬的花岗岩中,用二三万吨TNT炸药(相当于一颗原子弹)爆炸,仅相当于一个6级地震那么大。如果把一个8.5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换算成电能,大约相当于100万千瓦的发电厂,在10年间发电的总和。一年中,全球全部地震释放出的能量约为1018一1020焦耳。其中绝大部分来自7级和7级以上地震。&般8.0级以上称特大震;7.0~7.9级之间称大震,6.0~6.9级之间称强震;5.0~5.9级之间称中强震;4.0~4.9级之间称中震;3.0~3.9级称轻震;2.0~2.9级之间称小震;1.0~1.9之间称微震。
& &&烈度:是表示地震时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目前我国使用的地震烈度分为十二度,1&2度:只有地震仪才能记录到,人们一般没有感觉; 3度:室内少数在完全静止中的人感到轻微振动; 4&5度:人们有不同程度的感觉,室内悬挂物有摆动和尘土掉落现象; 6度:较老的房屋多数被破坏,个别出现倒塌,个别情况下,在潮湿、疏松的地面上,有细小裂缝出现,少数山区发生土石散落,人行不稳,器皿倾斜;7&8度:大部分房屋遭到破坏,高大烟囱可能断裂,有时有喷砂、冒水现象,人站不稳;9&10度:房屋严重破坏,地震裂缝很多,湖泊、水库中将有大浪出现,部分铁轨弯曲变形;11&12度:房屋普遍倒塌,地面严重变形,地下管道完全不能使用,由于房屋倒塌,压死大量人畜、埋没许多财产。
&&& 震级和烈度,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在不同的地区,裂度的大小是不一样的。离震区越近,破坏越大,烈度越高。
&&& 烈度不仅跟震中距的远近有关,而且与震级、震源深度以及地震波通过的介质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一般震源浅,震级大的地震,破坏面积虽然小,但震中区破坏较严重。震源较深,震级大的地震,影响面积比较大,而震中烈度不高,如一次6级地震震源深度15公里时的震中烈度比震源深度25公里时的震中烈度高1度。
& &&基本烈度与设计烈度:基本烈度是指一个地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在&般场地(建筑物所在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而设计烈度则是指一个建筑物在进行抗震设计时所采用的地震烈度,设计烈度不完全等于那个地区的基本烈度。
& &&(三)、前震、主震、余震
& &&地震同一切事物的发生变化一样,也有它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有些大地震前,常发生一系列较小的地震,地震学研究中称其为&前震&。前震活动逐渐增强后,接着发生的大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大量小于主震震级的地震,叫做&余震&。
&&& 余震是成群发生的,最初发生的频度(单位时间内震动的次数)很高,往后逐渐衰减,而且持续时间不一(短者数月,长者数年)。有的大地震之后余震很少,有的则很多。较大的余震仍能造成破坏。
&&& (四)、远震、近震、地方震的划分
&&& 远震、近震、地方震是根据地震台站至震中的距离远近来划分的。
&&& 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
&&& 近震:震中距在100--1000公里范围内的地震。
&&& 地方震: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地震。
&&& (五)、地震序列
&&& 在地震学的研究中,把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在相近的同一地质构造带的一系列大小地震称为地震序列。
&&& 根据地震频度和释放的能量,一般可分为:主震型(主震震级高,很突出)、震群型(震级相近,没有突出的主震)、孤立型(既无前震,也无余震,亦称单发型地震)。
&&& 五、地震常发生的地方
&&& 地球上每年平均发生10余次7级以上大地震。是不是地球上任何地方都有可能发生大地震呢?历史地震资料和科学研究表明,大地震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但是有一定的规律,其往往发生在海洋与大陆的交界地带,或是山脉与平原的交接地区,以及江河湖泊沿岸地带等,一般呈带状分布,地震学中称其为地震带。
世界上的地震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条大的地震带上: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该地震带活动性最强,世界上绝大部分地震发生于这一地带。二是地中海至南亚地震带(西起大西洋亚速尔群岛,经地中海、希腊、土耳其、印度北部、我国西部和西南部,过缅甸至印度尼西亚与太平洋地震带相接),该地震带也很强烈。我国正好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的中间,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这两条主要大地震带又枝延为若干条地震带。
我国强震分布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二十三个地震带。其中,主要有西部的北天山地震带、南天山地震带、祁连山地震带、昆仑山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中部的南北地震带,贯穿中国的云南、四川、甘肃、宁夏;东部有郯城&庐江地震带,河北平原地震带、汾渭地震带、燕山&渤海带、东南沿海地震带;另外还有台湾地震带,它是西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台湾地震带是我国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其次是西南地震带(包括四川、云南、西藏)。华北和东南沿海的地震带、天山地震带和西北部的地震带,也是地震活动比较强烈的地区。
六、地震灾害
(一)、什么叫地震灾害
强烈地震引起的强烈地面振动,会直接和间接地造成破坏、成为灾害。在灾害学研究中,把凡是由地震引起的灾害,统称为地震灾害。
地震灾害包括直接和次生两种类型。
地震时造成的建筑物、工程设旋的破坏称为直接灾害。主要包括:对地表的破坏(黄土滑坡、地裂地陷、砂土液化及水灾、水源破坏等),对建筑物的破坏(楼房、平房、窑洞倒塌等),对交通设施的破坏(铁轨移位、车辆翻倒、码头严重破坏、桥梁折断等),造成大量人畜伤亡等等。在地震造成所有灾害中,最常见、最普遍的是各种建筑物的破坏,而人畜的各种伤亡大部分也是由此而造成的。
凡是因地震而引起的一些火灾、水灾、煤气和有毒气体的泄露,细菌和放射性物质的扩散等都属于次生灾害。例如电线起火引起火灾;煤气泄漏引起的爆炸等,大型水库水坝震裂或倒塌,淹没大片房舍和田地;山崩和地裂使铁道公路堵塞、中断,震后人们为了避震造成的摔、挤、踩等伤亡;地震谣言的诱惑造成的社会心理影响等。强烈地震发生后,常常诱发一连串次生灾害,这种现象叫灾害链。有些地震带来的惨重损失,并不都是地震的直接灾害造成的,而是次生灾害所至。因此,对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切勿等闲视之,而应积极防御。
(二)、地震灾害的特点和影响范围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影响面广,持续时间长,伤亡人员多,财产损失大等特点。
1、地震灾害的突发性强,破坏性大
地震孕育过程长,但具有突发性特点,往往在瞬间几秒钟之内发生成灾,人们难以躲避和预防。
2、地震灾害影响面广
一般大地震,直接灾害主要发生在震源周围几十或几百公里范围,而地震的有感范围却波及几千公里,给社会各方面的影响较大。
3、地震的次生灾害严重
地震的次生灾害指地震引起的水灾、火灾、滑坡、泥石流、山崩、海啸、危险品爆炸,放射性和毒气污染等次生灾害,历史上地震灾害表明,次生灾害造成的损失是非常严重的。
4、地震灾害持续时间长
地震灾害不象其它自然灾害(如台风)那样持续时间短,地震主震之后的余震往往要持续很长时间。
5、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地震灾害严重
6、国家或地区贫富差别对地震灾害的后果有影响。据统计,贫穷的国家地震时死伤的人员比发达国家要多得多,震灾损失也大得多。例如:日本和秘鲁相比,1960~1981年间较大地震平均每次死亡人数分别为63人和2900人。
7、地震灾害与社会和个人的防灾意识密切相关
社会防灾意识强,就很注意防灾知识教育及防灾演习,在地震时有所准备,及时抢救,震后实施各项救灾预案,从而大大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反之损失严重。
8、地震时城市生命线工程破坏大
9、地震灾害的区域性和重复性
大量的地震灾害事件的统计结果表明,板块构造活跃地区,活动断层存在地区,板块交界区、板块俯冲地区是地震事件最多的地区,在这些地区,大震活动还具有一定周期性,一次地震事件后,相隔几十年,上百年或更长的时间又会再次发生地震。
10、地震的影响范围与震级、震源深度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地震的震级越高、它影响的面积越大;浅源地震的影响面积就比深源地震的影响面积小,但是前者比后者的破坏要大。
&(三)、地震谣言的危害
1.什么叫地震谣言
地震谣言是一种既无确切来源,又无事实根据,凭主观想象猜测的地震&消息&。
2.地震谣言的识别方法
由于目前地震预报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过关,再加上广大群众缺乏必要的地震知识,缺乏对地震工作的了解,所以把某些不一定是地震前兆的现象,误认为与地震有关。把某些正常的地震工作,误认为将要发生大地震(如地震部门召开工作会议,地震科技人员考察研究,地震知识宣传等)。
地震谣传有许多特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在谣言开始形成的时候,说法上很不统一,内容也简单,但经过人们传来传去,会逐渐形成一条比较逼真统一的谣言传向四面八方。
(2)、谣传中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都非常具体,在时间上能&精确&到几点几分,在地点上能&精确&到某个村庄,在震级上能&精确&到几点几级。
(3)、地震谣传的另一个特征是打着专家和外国人的招牌骗人。
所以,当你听到&某地、某时要发生某级地震&而且地震时间、地点、震级说的极准时,肯定是谣传,因为目前的预报水平还达不到这样的准确程度。或者当你听到&某某国家电台说&,&某某国家报纸说&,&某某地震专家说&要发生大地震时,这也是谣传,因为发布地震预报是有严格规定的,地震预报是由政府发布的,任何单位或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因此,对于那些无中生有及非政府部门和非正规途径传来的地震消息不要相信。
3.地震谣言的危害
&地震谣言也是一种灾害。它波及面广,突发性强,传播速度快,因此危害甚大。这种传闻可以造成不是地震甚似地震的损失。从我国以往出现的一些谣传事件看出,在群众中造成严重的恐震心里,有的导致工厂不能正常生产、学校不能正常上课、商店不能正常营业、人员盲目地外逃、抢购生活用品,甚至由于采取不恰当的防震行为摔伤摔死。如1987年2月,从香港和澳门传播福建泉州的一股地震谣言,说泉州要发生8.1级地震,顿时,泉州华侨大学有700多名学生逃离学校,泉州市人心浮动,市民人心涣散,白糖、饼干等食品抢购一空。事后据有关部门统计:受地震谣传影响较大的5个沿海地市工业产值都出现了下降。又如1991年1月29日山西忻州上社乡发生5.1级地震后,太原地区出现了一股地震谣言,有的人跳楼摔伤,有的出外避震,造成社会混乱。由此可见,比较严重的地震谣传事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恐慌不亚于一个中强地震,也会造成很大损失。
第二章 地震预测预报
一、地震学研究
地震孕育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地质学、大地测量学、气象学及生物学等学科领域中的各种异常现象。这些异常现象可大致归为10大类:地震学前兆、地壳形变、地磁、地电、重力、水文地球化学、地下流体动态、应力应变、气象异常、宏观前兆现象等。
以上每一类前兆又包含多种监测手段和异常分析项目。如地震学前兆分析项目包括地震活动分布条带、空区、地震频度、能量、应变、b值、震群、前震、地震波速、波形、应力降等30多种分析项目。地壳形变包括断层位移测量、大面积水准测量海平面观测、湖面观测、地面倾斜观测等手段。宏观异常包括地声、地光、喷水、喷油、喷气、地气味、地气雾、地下水突升、突降、变色、变味、井水翻花、冒泡、井孔变形,各种动物行为反常等等。
&由于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因此,地震前兆也是丰富多样的。异常项目和观测手段可达近百个。只有综合分析、研究这些前兆,才能捕捉到地震的前兆信息。
二、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
观测和记录地震的仪器叫&地震仪&。公元132年7月(东汉汉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地震的仪器&&候风动地仪,开创了人类使用仪器观测地震的新纪元。
张衡,字平子,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生于公元78年,卒于139年。
张衡生活的东汉,正值地震活动频繁的年代,从公元96年&125年,有23年发生地震,仅119年1年内就发生了两次大地震。时任太史令的张衡目睹了地震之惨状,激发了制造地动仪以观测地震的欲望,经过6年孜孜不倦的努力,终于制成了。
候风地动仪用青铜铸成,整体造型宛若汉代的酒樽。仪体呈园形鼓腹状,直径约1.89米,下附圈足,上面有可以启闭的园盖,通高约2.4米,仪器主体外围按8个方向附设8条垂龙,龙口内各衔一枚铜丸,地上设8只张口的铜蟾蜍,与龙口对应。龙头下部仪器表面雕刻有四灵图案、象征28宿,8龙方位下书刻卦文,以示八方。圈足上部刻有山阜之形、表示地的平面。
仪器内底部中央,竖有一根都柱,围绕都柱有8条滑道,滑道上面,装有8组&牙机&,其外端呈曲尺形,穿有枢轴,通出仪器外面与龙上颌接合。遇某一方向有地震,都柱即倾入相应方向的滑道,推动牙机,使龙头上颌张开,铜丸即落入蟾蜍口中,发出声响,用以报警。
候风地动仪的灵敏度很高。据记载,公元133、135、137年洛阳一带连续发生地震,地动仪均有显示,与实际方向&合契若神&。特别是公元138年陇西的一次地震,当时京都洛阳毫无感觉,但地动仪正对着西方的龙嘴却吐出铜丸,&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月,使者来报,陇西发生了地震,&城于皆服其妙&。汉顺帝得知地动仪十分灵验,便下令史官从此开始记载地震。
&遗憾的是,在封建社会里,创造发明得不到重视,候风地动仪,随着沧桑的变迁早已失传,直到现代,王振铎经过对历史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并总结了&些地震学家的研究成果,于1959年才将候风地动仪复制,现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内。
三、地震预报
地震预报是对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和地震可能带来的灾害及其经济损失的预报。有效的地震预报使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能在地震发生之前进行防范,尽可能地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
地震预报分长期、中期、短期和临震四个阶段,一般几年至几十年的预报为长期预报,这是一个地区工程抗震设防的基础;几个月至几年的预报为中期预报,这是建立区域综合防御体系的基础;几天或几个月的预报为短期预报,需紧急实施各种抗震防灾应急预案;几天之内的预报为临震预报,是动员人们紧急避震的依据。
地震预报是个世界性的科学技术难题,目前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所采用的地震预报方法也是经验性的,预报水平都比较低,超出经验的范围就报不出来。海城地震前几天有无数的小震活动,而且在震前一个多月就开始出现许多宏观异常,因此作了预报。而唐山地震前既没有小震活动,动物和地下水位等宏观异常又大都在震前一天或几小时内才出现,因此唐山地震没有作出临震预报。就地震预报研究水平来说,中日美及原苏联四国水平比较高。日本学者认为:&在地震科学上,中国属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海城地震预报成功,唐山地震没报出来,这就是当今国际上地震预报的水平和现状。
地震预报不仅有较强的科学性,而且有很强的政策性,确定地震预报意见和发布地震预报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一个正式地震预报的发布,要经过:原始资料提出&&地震部门研究&&科学论证&&政府发布这几道环节。
四、地震前兆异常变化
地震和风雨等自然现象一样,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预测预报的,我们把自然界与孕育和发生地震密切相关的异常现象,就叫做地震前兆。
&地震前兆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种。人的感觉器官能直接察觉的前兆称宏观前兆,如井水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动物惊慌不安、狂奔乱跑、不饮不食,天气乍冷骤暖,植物返青,地下发出奇异声响,天空出现特殊气流、兰光,感觉地动等均属宏观异常。
&地震微观前兆是指不能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察觉的,而借助于各种地震仪器和仪表记录和观测到的前兆而言。如地应力、地磁、地电、地温、重力等地球物理场的变化、地震传播速度的变化、地下水的化学成份变化、地壳形变、地倾斜和海平面的升降等均属微观异常。许多地震微观前兆可能出现得较早,持续时间越长,显然震级会越大,然而异常夹着大量的干扰,异常现象与地震事件并非一一对应。地震工作者还需对大量、多样和复杂的观测资料进行慎重、认真地分析研究和判定,才能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
(一)、地球物理场的变化
&在强烈地震发生前,地应力向震源附近集中时,其周围岩石的物理性质要发生变化,地震波的速度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异常变化;岩石的磁性发生变化,出现人们常说的&压磁效应&;地下某一脆弱地带的岩层失去平衡,在地面出现了倾斜现象;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和密度发生改变和迁移,引起地球重力场和岩石层电阻率发生局部异常变化。在地震孕育过程中,地应力活动明显加强,震源附近岩石在强劲的挤压作用下,会产生热量,引起局部地温升高等异常。不尽如此,调查研究证明,地震与日月运动以及云、雨还有着微妙的联系。
①日月运动与地震
现代科学在对地震的宏观研究中表明,当太阳和月亮作用于地球的引力最大时以及大气层流动着的空气形成某种高压系统,而与此有关的风向向下压和摩擦地面时,就往往容易发生地震。据1983年一项调查表明,历史上发生在加利福尼亚南部6级以上的一些地震,大部分是在太阳和月亮引力最强的时候发生的。
1989年lO月l5日月亮&望&,刚巧又是月亮过近地点,17日是天文大潮,旧金山大震正发生在这天傍晚。根据历史地震资料,在&朔&(农历初一),&望&(农历十五)及其前后几天内,确实是发生地震较多的时间。
1932年12月26日,我国甘肃昌马发生7.6级地震,死亡7万人,这天是农历十一月(小)二十九,即&朔&的前一天。
1939年12月26日,土耳其发生7.9级地震,死亡3万人,而这天是农历十一月十六&望&的后一天。
&1970年5月31日秘鲁发生7.7级地震,死亡6.67万人,这天为农历四月二十七,即&朔&的前三天。
我国的唐山7.8级大地震,恰发生在&朔&日后半夜,即农历七月初二凌晨。
1988年12月7日苏联亚美尼亚的7级地震,死亡55万人,这天是农历十月二十九,&朔&的前两天。
我国的其它几次大震也有类似情况,如:1996年邢台地震,最大的震级分别在农历二月十七和三月初一;1979年7月9日江苏溧阳地震,为农历六月十六&望&日;1988年11月6&7日,云南澜沧&耿马7级大地震发生在&朔&日前的两天。
对于这种情况,现代科学研究认为,是由于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的强大引力所致,尤其是月亮,它的引力不但使在地球上的海水发生潮的现象,且会使地震也发生类似潮涨,潮落的运动,形成&固体潮&。 &朔&日和&望&日及其前后几天时间内,日、月、地三个天体几乎成为一条直线,这对太阳、月亮对地球的引潮力最大;致使地球的脆弱点受到刺激,而特别容易诱发地震。
②话说地震云
1979年7月4日,日本奈良市市长健田忠三郎,住在北京饭店,凌晨五、六点钟,他忽然发现天空东南方横填了一条较长的白色状的云带,这位业余地震研究者立即向中国有关方面报告,中国近期要发生地震,但震区不在北京。与此同时,日本的地震科学家在不同的地点也观察到地震云,而且地震云垂直线的交点正交汇到我国溧阳地区。一连数天,我国各地的地震观测站测到的地电、电磁都发生强烈异常现象,有些中国地震工作者分别在七月一日、四日、五日都观测到东北&&西南向的长条状云带&&。七月九日晚,江苏溧阳果然发生了六级地震。
由于健田忠三郎先生坚持观测地震云,在1978年3月6日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他忽然指着北面上空说:&这就是地震云,不久会有一次强烈的地震震动日本广大地区&。果然,第二天日本附近的海里发生了七点八级地震。不约而同的是:中国地震学家吕大炯,在1978年3月3日早晨,于北京中关村上空也观测到了北京东向的条带状云,再根据地应力和地电异状的情况,预报了震中将发生在地震云垂线所指的方向即日本海中,其预报时间和地震发生的时间仅差48分钟,准确度令人惊叹。1978年4月8日,吕大炯在北京通县又观测到地震云,作出了&4月12日在阿留申群岛附近将发生地震预报结果4月12日在阿留中群岛以东的陆拉斯加地区果然发生了7级地震&。
然而,这种地震云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日本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地震之前地热增高,使之热空气上升扩散到同温层,在一千米高层形成细长的稻草绳状的云带。我国的吕大炯等人认为:由于断裂带所产生热量,可以超高频或红外辐射的形式来加热上空的空气微粒,形成条带状的地震云。还有些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这些推测都是一种假说,有待证实。
③地震与下雨
据历史记载,地震前&阴雨连绵&,临震时&雷雨大作&的现象比较普遍。例如,1833年9月6日,嵩明杨林8级大震,史记说: &先降淫雨九日,雨包黑&。1917年7月3日,大关7级地震,据记载:&至震前一日,大雨倾盆,天气极热&。1955年9月23日,永仁6.8级地震,&震时狂风暴雨,树倒甚多&。1974年5月11日,永善、大关7.1级地震,&震前连续阴雨13天,震中区各县上旬降雨量超过历史年平均值60~80%。
据史记载,临震时下雨有如下特点:
1.多为阵发性。如&风雨骤作&、&忽然降雨&、&卒然骤至&等等。
2.降雨量大。如&大雨倾盆&、&大雨如注&、&大雨滂陀&等等。
3.与地震发生的时间关系较密切。如&震前连日&到&震前一日&。以及震后&平地水泛&等等。
(二)、动物异常变化
强烈地震前会有各种各样的异常反应。一般说来,大多数是&惊恐性反应&,只有少数是&忧郁性反应&,许多动物震前出现的形形色色的行为异常,对人类来说是一种可能发生地震灾难的指示性信号,但要区别其他灾难性事件的条件反射,不论称为&特异的本领&或谓特殊的功能,说到底都还只是一种自然的属性,动物体本身并不具有识别的意识,只不过是对不适环境的适应性反应而已。还需要人去正确的区分,排除与地震无关的干扰因素(如:气象、生病等),进行综合分析。
据统计,震前有异常反应的动物已有百余种,其中反应普遍的约有几十种,主要是:狗、牛、马、骡、驴、猪、羊、虎、狼、鹿、熊猫、老鼠、鹅、鸡、鸭、猫、兔、蛇、鱼、鸽子等等。
震前动物异常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为穴居动物(蛇、鼠、兔)&两栖动物(蟾蜍、青蛙)&水生动物(泥鳅、鱼类)&鸟类和家禽(鸡、鸽、鸭)&小家畜(猪、狗、猫)&大家畜(牛、马、羊)&观赏动物(鹦鹉)。
我国劳动人民在同地震灾害作斗争的长期实践中,总结出利用动物异常预报地震的谚语:
&&& 地震动物有预兆,& 群测群防很重要。
&&& 牛马驴骡不进圈,& 猪不吃食拱又闹。
&&& 羊心不安惨声叫,& 兔子竖耳蹦又撞。
&&& 狗无目标狂乱嚎,& 家猫惊闹往外逃。
&&& 鸡不进窝树上栖,& 鸽子惊飞不回巢。
&&& 老鼠成群搬家忙,& 黄鼠狼子结队跑。
&&& 冰天雪地蛇出洞,& 冬眠动物复苏早。
&&& 蜻蜓大群定向飞,& 蜜蜂群迁闹轰轰。
&&& 青蛙蟾蜍闷无声,& 鱼翻白肚水上跃。
&&& 园中虎豹不吃食,& 金鱼出缸宠鸟吵。
&&& 人人观测找前兆,& 综合分析排干扰。
&&& 摸清习性辨真假,& 发现异常要报告。
&&& 方法简单效果好,& 家家户户能做到。
总之,震前动物异常比较普遍表现行为烦燥、惊慌不安、活动反常,不吃食、不进圈,有的则萎靡不振、表情傻呆。动物异常出现的时间多集中在震前几分钟至两三天,以震前一天反应居多,震中区最为集中。
(三)、地下水的异常变化
地下水是埋藏在地壳上部土层和岩石中的水,这种水在地下有&个水面,就叫做地下水位。地下水位在地震前的变化,是地应力集中和构造运动的一种反应。地震前,引起地下水位上升、下降,井水翻花、冒泡、打旋、发浑、发响、变色、变味或引起化学成份变化等,都是地下水震前异常现象。利用地下水异常变化预报地震,已成为我国地震观测的重要手段之一。
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
无雨泉水浑,天旱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天变雨要到,水变地震闹。
建立观测网,异常快报告。
这是我国广大群众和地震工作者多次地震前地下水变化规律的总结。
地下水位异常出现时间,可以从1个月到震前的几天,有的可能出现在震前几十分钟至几分钟内,震级越大,地下水反应范围越广,而且升或降的幅度也越大。
大地震前,地下水位有升降现象。但水位升降不一定都对应地震。造成地下水升降有许多原因,如地下水开采,降雨,气压等。因此,对井水位升降应认真分柝,鉴别是否属于地震前兆。
(四)、气象异常变化
强烈地震发生前,由于地应力的积累加强和集中释放,导致地球内部释放出大量粒子流和热电流,这些物质进入大气后可能附于大气微粒子,并成为大气中水气的凝结核心,它们在地磁场的作用下发生运动,天气发生异常变化:如久雨忽晴,暴风大雪,突然酷热。有句谚语:&上看天,下着地,天地变化有联系&,提醒人们注意气象异常与地震的关系。
(五)、震前植物异常
震前植物异常现象与气温、地温变化有一定的关系。在我国丰富的地震历史资料中,大震前植物发生异常的记载很多。例如:1770年宁夏西吉5.7级地震前一个月,离震中66公里的隆德县,有人发现蒲公英竟在初冬开花;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前,在该地区和天津郊区曾发现有竹子开花,柳树树梢枯死及果树开花现象;1976年四川松潘、平武7.2圾地震前,在素称&熊猫之乡&的甲武县境内,出现竹子大面积开花和枯死的现象,以至不少珍贵的熊猫缺食饿死或迁移;同时还发现有核桃树、苹果及梨树、玉兰重花,竹笋发芽,树干裂缝,提前长叶等现象。
不仅国内,在国外也有震前植物异常的事例。例如据日本地震研究人员发现,有一次大震前lO小时左右,含羞草的的叶子会焉奢下来了。地震前的植物异常现象与地震的发生是否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目前人们尚在探索。
专家们认为,植物异常现象可能与地震本身没有直接联系,而与震前地温变化及气象异常有关,因为地温变化和气象异常与植物生长有直接关系。
(六)、地声和地光
地声一般在震前几分钟出现。由于人们距震中远近不同,听到的地声也有差别。在大震前几小时,有人听到炸石头的响声,有人听到井里发出&嗡嗡&的响声。在震中附近,震前几秒钟能听到载重汽车驶来的沉闷&隆隆&声,接着是地下&轰轰&声,然后是&咚咚&的闷声,之后地面开始振动,而有的地方地声和地震几乎同时感到。
我们对所听到的声音要认真判断,与各种干扰声音,如风雨声、雷声、汽车、拖拉机发动机声以及机器隆隆声等区别开来。
地光是地震前瞬间发生的,几乎在震前几分钟甚至与地震同时出现。其形状有带状、条状、片状、球状、柱状闪光,颜色五光十色,红、黄、兰、白、橙、绿,色样俱全,&般以兰、白、红色居多,黄色次之。
震前地光易与大气中其他因素引起的发光现象相混淆,从而使人产生错觉,要特别注意区分灯光、雷电、电焊光、城市上空反射光、磷光、焰火、流星以及信号弹、探照灯和绿光灯等,排除与地震无关的干扰因素。
五、地震预报的三要素及四个阶段
地震预报中的三要素包括时间、地点、震级。地震预报根据预报的时间概念划分为长、中、短、临四个阶段。预报几年至几十年内可能发生地震叫长期预报。预报几个月至几年内可能发生的地震叫中期预报。中长期预报是在地震趋势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主要目的是预测出可能发生地震的地区和时间的大体范围。
短临预报是指地震的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几天至几十天甚至几个月内可能发生地震叫短期预报。几小时到几天内可能发生地震叫临震预报。短期预报要在中长期预报的基础上,而临震预报又在短期预报的基础上进行。不过,地震预报工作是一环扣一环的,要严格区分也是不可能的。
六、地震预报发布权限
(1)地震长期预报,由国家地震局组织其他有关地震部门提出,向国务院报告,为国家规划和建设提供依据。
(2)地震中期预报,由国家地震局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部门提出,经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重点监测区作出防震工作部署,同时报告国务院。
(3)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部门提出,经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并适时向社会发布,同时报告国务院,涉及人口稠密地区的,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应经国务院批准后再向社会发布。
(4)北京地区的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国家地震局负责汇集其他地震部门的预报意见,进行综合分析和组织会商会,提出预报意见,经国务院批准,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向社会发布。
(5)向各国驻华使领馆、外交机构通告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的工作,由外交部或地方人民政府外事部门,根据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的预报组织安排。
(6)在已发布地震中期预报的地区,无论已经发布或尚未发布地震短期预报,如发现明显临震异常,如情况紧急,当地市、县人民政府可以发布四十八小时之内的地震临震警报,并同时向上级报告。
除以上6条规定的政府部门有权发布地震预报外,任何部门,单位或者个人均无权发布地震预报。因此,凡是不经政府正式渠道发布的地震顼报,都应视为谣言,不能相信,并立即追查。
第三章地震预防与抗震
一、我国地震工作方针
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减轻地震灾害是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考虑的&个重要问题。我国从自己的国情出发,根据二十年防震减灾的经验和教训,确定了我国新时期的地震工作方针是:&以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多路探索,加强地震预报和工程地震研究,推进地震科学技术现代化,不断提高监测预报水平,减轻地震灾害,发挥地震科学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1994年初,国务院根据江泽民主席关于&经济建设与减灾一起抓&,&把减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指示精神,提出了我国未来十年的防震减灾目标,这就是&在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争取用十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的大中城市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具备抵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
1994年11月25日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提出了实现十年目标的途径和主要措施,即&四个环节和八项措施&。
四个环节:
(1)地震监测。
(2)震灾预防。
(3)地震应急。
(4)地震救灾与重建。
八项措施:
(1)进一步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体系。
(2)建立健全防震减灾法规体系。
(3)把目标的实施纳入社会和经济发展总体规划。
(4)增强地震监测预报和快速反应能力。
(5)搞好以地震安全性评价为基础的抗震设防工作。
(6)制定好地震应急反应预案和对策。
(7)增强震后恢复重建工作的能力。
(8)提高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
要实现这一目标,做好综合防御的四个环节和完成十年目标的八项主要措施,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协调有效的工作,共同努力奋斗。
二、怎样搞好地震预防
地震预防是建立在地震预测预报基础上的。震灾预防主要包括地震安全性评价、震害预测、工程抗震、社会防灾几个方面的工作。要搞好地震预防工作,必须按照实现十年目标的八项主要措施做好以下几点:
(一)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地震防灾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政府和职能部门在减轻地震灾害中的职能作用,建立和完善地震减灾体系,遵照江泽民主席关于经济建设同减灾一起抓的指导思想,把防震减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去。使防震减灾工作得到全面的保障、落实。
(二)制定地震应急反应预案和对策,制定防灾计划,搞好城市防震减灾规划。提高城市整体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三)增强地震监测预报和快速反应能力。贯彻国务院《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和《山西省地震监测设施保护规定》,保障地震监测预报工作顺利进行,发挥地震通讯系统在地震和灾情速报、震情动态跟踪以及救灾快速决策等方面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分析预报水平。
(四)加强工程地震工作,搞好以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安全性评价包括: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烈度复核、地震小区划、震害预测和场址地震地质稳定性评价等)为基础的抗震设防和震害预测工作,保证各类建筑物具有相应的抗震能力。
(五)大力宣传普及地震知识,对民众进行地震知识宣传教育和防灾训练,提高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经常注意观察,及时报告宏观现象,增强对地震谣言的识别能力,提高震时自防自救和互救能力。
(六)积极参加保险。地震保险是减轻地震灾害的一种经济方法,它在地震防灾减灾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即补偿作用、救灾作用和防灾作用,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保险公司及时进行赔偿。保险是对特定灾害事故提供经济保障的一种互助共济方式,具有&千家万户帮一家&的社会互助性质。因此,集体和个人都应积极参加投保。
上述各项工作和措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关,相辅相成,它们都在减轻地震灾害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搞好地震预防工作,必须把防震减灾途径和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走综合防御道路,才能达到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的目的。
三、抗震房屋应注意的问题
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主要是由于建筑物和工作设施的破坏、倒塌,以及伴生次生灾害所引起的。要想把地震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最根本的办法,是使这些建筑物能经受住这里可能发生的最强烈地震的袭击,保证建筑物具有相应的抗震能力。
多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和地震灾害的斗争中积累了不少防震减灾方面的经验,他们在地基的选择、结构的设计、材料的使用等方面都是很讲究的,所以建筑物具有较好的抗震能力。如应县木塔虽经几次强震冲击,但破坏较轻,其原因是,结构合理,内外框架,重心保持在下部。各层之间有暗层,起着圈梁的作用。重点部位增加各种支撑,增加了塔的刚度和稳定性。材料使用质轻、性硬的落叶松。使整个木塔重量减轻,并且有较高的韧性和弹性。这些都是值得搞现代建筑所借鉴的。
再则,从地震时房屋破坏看,其基本原因是由于地震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水平摇晃和地裂、隆起、沉陷等影响。因此,在建造房屋时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正确选择地基,对建设场地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使城镇和工程建设避开易造成灾害不利地段,选择安全有利场地。(2)合理布置和结构选型;(3)严格按照抗震设防标准设计,尤其是重大工程和生命线工程更应如此;(4)保证施工质量;另外,还要做好震害预测,对不满足抗震要求,而又长期使用的建筑物采取加固措施。对工程寿命期内场地可能遭遇到最大的地震破坏程度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的结果科学地确定抗震设防的标准,力求做到建筑物和工程设施大震不倒小震不坏,实现震时安全与投资合理。
从房屋合理布置和结构选型方面要注意以下内容:
(一)、合理布置
&1、房屋的形状要规则。
&2、房屋的高矮、各个部分应一致,分布要均匀。
&3、屋顶上尽量少做或不做女儿墙、高门脸及局部升高的阁楼等既笨重而又不稳定的附属物。
(二)、结构选型
&1、房屋的重量要轻。
&2、房屋的高度开间要适当。
&3、房屋的各部位联结要牢固,形成一个整体。
四、建筑物场地的选择
选择建筑场地,就是考虑房屋所在地段的地质(地下比较深的土层组成情况)、土质(地基土壤的软硬、地形和地下水的深浅等房屋抗震有利、不利等条件。&般地说,建筑物场地的选择应避免以下几种情况:
1.活动断裂或断裂破碎带和断裂交汇处易发生地震的部位及其附近地区。
2.松散的砂层、软弱的淤泥、松散的人工填土和地下水位较浅的地方,以及河道,旧池塘沙滩上。
3.地势较陡的山坡、斜坡上及河坎旁或石灰岩地区地下有溶洞的地方。
建筑物场地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从有关震例表明,在建筑物的各项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个建筑在比较牢固(如微风化和中等风化的基岩以及稳定的土质等)的地基上,一个建筑在松软的地基上,虽然相距一、二十米,但地震结果却不同,前一个完整无损,后一个破坏倒塌。因此,进行建筑的时候,必须注意地基的地质和地形条件。
1992年6月,我国编制和颁发了第三代全国烈度区划图,可作为一般工业和民用建筑及农村建筑的抗震设防的依据。对于生命线工程和重大工程及大型企业的建设,在运用烈度区划图时,还需进行烈度复核。山西省地震局根据省人民政府、国家地震局有关文件精神制定了《山西省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规定》,规定中指出下列工程需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1)地震设防要求高于当地基本烈度的工程、特殊工程、生命线工程。易引发次生灾害的工程。(2)位于《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上烈度分界线两侧8公里范围内的新建工程。(3)占地范围较大、跨不同工程地质条件的区域城市、大型厂矿企业以及新建开发区。(4)抗震设计规范(指 GBJ11&89和其他行业的部颁规范与标准)中规定的甲类建筑,需提高设防的建筑、需用地震动参数设计的建筑工程。(5)民用和一般工业建筑中,高度超过40米,或大跨度、超长度的建筑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是工程建设的安全保障,是避免经济建设不必要的投资浪费的科学依据,也是地震部门为经济建设的最直接的服务。
五、各类房屋抗震中的注意事项
(一)砖混结构房屋的抗震
用砖墙或砖柱支承现浇或预制钢筋混凝土楼盖或屋盖的房屋称之为砖混结构房屋。建造这类房屋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屋顶和楼层与砖墙(柱)的联结;(2)设置圈梁;(3)砖墙的强度和整体性。
(二)木骨架承重房屋的抗震
木骨架承重房屋是指木骨架承受屋顶或楼房的重量,墙体只起围护作用的房屋而言。建造这类房屋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木骨架的横向稳定性。在梁、柱、屋架之间增设斜撑。(2)增加木骨架的纵向稳定性。特别注意边阁栅与木柱之间的联结要牢固。榫眼不宜集中于一处或过大。(3)增加土、石、砖围护墙的稳定性。采取山墙上的檩条伸出墙外,檐墙上双檩夹住墙顶,木压条与木柱拉结,用墙缆同木柱拉结等方法可增加围护墙的稳定性。(4)减轻围护墙的重量。
(三)土墙承重房屋的抗震
这类房屋一般地说,强度较低,抗震性能较差。但从国内的震例表明,一些强度较好、横墙较密、房顶较轻的土墙房,在6&8度地震时只有轻微破坏,不至造成人员伤亡。建造这类房屋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粘性土。(2)土质要好。(3)土墙间加拉筋。(4)砌筑要精心。檩端垫木(砖)块,以分散压力。(5)房屋不宜过高、横墙要密。(6)注意防潮隔碱、土墙的勒脚部分可用砖砌或石砌。这类房屋的屋顶最好四面出檐,不宜用单坡屋顶。烟囱最好是附墙而砌,而不宜在墙中砌筑。
六、设备抗震
通常,一个破坏性地震的持续时间不过十几秒钟,但造成的破坏却是惊人的。除了因建筑物倒塌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外,还会破坏工业设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而有些工业设备的破坏。还会引耗水灾、火灾、毒气毒液泄漏污染等次生灾害,因此,各种设备的抗震工作在城市建设和现代工业生产中都是不容忽视的。
地震造成设备破坏的原因和表现主要有:
1.建筑物倒塌砸坏设备;
2.在软弱地基上或砂土液化地段设备不均匀下沉而引起破坏;
3.浮放设备的位移和倾倒;
4.设备的连接部位损坏,特别是高柔设备的地脚螺栓拉长,设备间刚性连接的管道损坏;
5.储液罐在地震力作用下罐底或罐壁破坏;
6.电气设备中陶瓷部件震坏。
诸多原因中,由于建筑物的破坏,引起设备损坏是主要的,因此,各类设备的抗震是以建筑物的抗震为基础。只有搞好建筑物的抗震设防和加固,再针对不同设备所受的不同破坏采取相应措施,才能避免没备遭受地震的破坏。
搞好设备抗震加固,不仅在遭受到地震袭击时能有效地减轻损失,而且在平时安全生产中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第四章 地震应急及对策
一、地震对策的内容
人类为了减轻地震灾害,制定了一系列对付地震的战略战术,以获取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这就是地震对策。简而言之,就是对付地震的办法和措施,也就是地震来了怎么办。
地震对策的主要内容是:地震监测、地震预报、工程抗震、社会防灾、震后救灾、恢复重建、平息恐慌等。
地震监测对策:指地震部门为预报地震提供基本的地震信息而布设地震台网、前兆观测网络及信息传输系统,并使之合理化所采取的措施。
地震预报对策:是政府部门对地震预报意见的决策及其处理方法。一次地震预报意见应不应该向社会发布,怎样发布,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这不但要根据地震预报研究的现状和预报地震的主要依据对预报可能获得成功的程度作出估计,而且要根据本地区经济、人口、环境等条件对预报发布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和效果作出充分的估计权衡利弊,寻求可能的最佳方案。
工程抗震对策:指对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以求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采取合理的场地烈度选择和结构性抗震措施。根据&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的原则,一方面对新建工程要做建筑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按抗震设防标准进行设计。另一方面,对现有建筑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并对低于抗震设防标准的建筑物进行科学加固。为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其关键是合理解决抗震安全与经济实力的矛盾。
社会防灾对策:指政府为使个人、团体、政府各部门在地震灾害面前采取协调行动而制定的方针、政策、措施等。目前的主要做法是建立地震减灾体系;制定减轻地震灾害计划及地震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制定地震防灾行政法规;进行地震保险,使社会分担灾害损失;储备财力物力,以供灾时使用;提高全民的防灾意识,制定震时行为准则,以使社会协同救灾。
震后救灾对策:指强烈地震之后早期对灾区迅速救援、控制灾情、防止次生灾害所采取的紧急措施。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与损失。要实施这一对策,震前必须有充分的准备,震时要努力提高应变能力和组织能力。
恢复重建对策:指强烈地震之后为恢复灾区的经济社会生活,完善城市的生命线工程,确定重建家园规划所制定的方针、政策和措施。
平息恐慌对策:指在没有发生地震迹象或发生有感地震后,对未来地震不明的情况下,针对地震谣言或地震误传引来的社会恐慌,而由政府和地震部门进行紧急平息及平时预防所制定的方针,采取的措施。平息一次这类事件,实际上等于作了一次成功的无震预报。
二、地震应急救灾的任务
地震应急救灾的任务就是各级政府迅速采取强有力的行政组织和科学技术手段控制灾情,防止续发性灾害蔓延,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造成的伤亡和损失。
地震应急救灾的内容包括对埋压伤员和处在水、毒气等危险现场的遇难者进行抢救与救护,尽快使更多的蒙难者脱险;对危重伤员采取救治措施,减少伤残与死亡;对处在危险房屋内的群众进行疏散、安置,妥善解决受灾群众的吃、喝、穿、住等紧急生活问题;紧急抢修交通、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等生命线工程;对于可能造成灾害的危险因素和险情要加强监视、控制和排除;实行严格的管制措施,做好安全保卫工作;做好宣传鼓动工作,提倡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
三、地震来临怎么办
强烈地震发生后,将给这个地区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若能在震前采取正确的防御措施,对于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保障四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震前防御措施
1.利用宏观异常进行自防。强烈地震之前,动物行为会产生异常,地下水会发生变化,若能及时捕捉到并能正确判断这些异常,就可做为地震前兆信息,可作自我防御准备。
2.对现有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强烈地震造成人员伤亡中,95%以上是由于建筑物倒塌所致。要减轻地震灾害,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新建工程必须按抗震设防标准进行设计;对现有建筑物进行危险性分析、加固。
3.不要轻信地震谣言和地震误传。
4.做好防御地震灾害的准备工作。如制定和落实地震应急预案,成立领导组;储备必需的防震物资和生活用品;普及地震知识等。
&&& 在地震来临前,家庭要制定适用的具体的防震措施;学习地震知识和必要的救护知识;明确疏散路线和避灾地点;落实防灾措施。特别是当发布地震预报后,要储备必要的食品、饮水,准备好手电或应急灯,便于震后照明。要准备一些急救药物,用于包扎伤口。各个家庭成员都要熟悉家中的水管、供电、煤气的闸门位置、学会开关。固定易翻倒的家具物品。居住在高楼林立地区的人,要知道附近宽阔地段在哪里,知道从哪条路线避震最安全。住在农村或小城镇的,要熟悉住家周围的环境,如哪里有烟囱,哪里房有女儿墙等,找避震安全地带。家庭成员要明确各人震时职责和任务,如爸爸灭火,妈妈提带避震物品,哥哥护送爷爷等。要确定震时失散后联络方法或地点,以免震时手忙脚乱。
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要让职工熟悉照明电及动力电的闸门,消火栓及防火设备,以及易燃、易爆物品和有毒气体的防燃防爆措施。一些重要岗位,如邮电通讯、煤气、供水、发电供电等单位,震前应搭建防护架,确保地震发生时值班人员的安全和地震发生后的正常工作。对办公楼内的自动化较高的控制系统,存储系统、档案库电脑系统等,震前应采取耐震、抗压措施、防止震时系统被破坏和档案被遗失。
学校等人员密集的单位,平时应结合教学活动,向学生普及地震知识和防震常识,让大家都知道地震发生后怎么办。震前,要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
&&& 医院在震前把重要的医护器械、常用药品、危重病人等转移到抗震房间去。对药房、血库手术室、器械库、配电室、病案室等重要设施,应进行抗震加固。
(二)地震时应急措施
当强烈地震发生时,要保持清醒、镇静的头脑,切不可惊慌失措,到处乱跑,更不可采取盲目的冒险行动,而应按照震前防御方案,有秩序地躲避和防护。
在地震发生的瞬间,首先判断地震的远近,&般近震先上下颠动,后左右摇,能听到明显的地声;远震颠动感觉不明显,左右摇晃为主。&般小震和远震不必外逃,因为这种情况震害都比较轻,对人身安全不会造成多大威胁。近震强烈振动危险时刻&般十多秒到&分钟左右。震时是逃是躲,要因地制宜。
&&& 1.如果住在平房的,震时又在室内、屋外又有开阔地带,可以头顶被子、枕头或安全帽,迅速跑出屋外;如跑出屋外不安全,或因颠动强烈,无法站立,门窗变形无法开,就留在室内,切不可用手砸玻璃,以免割伤。在室内应躲在位于离建筑物中心最近的墙根下、炕沿底、坚实的家俱旁或钻到床下书桌底下。若房顶是预制板的房,因屋顶太重也可能被压死砸伤,应随机应变。在室内躲避应采用伏而待定法:即双臂胸前相交,右手正握左臂,左手反握右臂,面朝下,闭上眼、嘴,用鼻呼吸、确保要害部位(头、胸)。这样,地震时虽然房倒屋塌,由于残墙和家俱支撑,可免砸死又不致窒息。
&&& 2.如果是住楼房的,千万不可盲目跳楼、乱跑;一因时间太短,门窗震歪,难开误事。二是因楼道狭窄,人多拥挤,不踩伤碰伤,也是压死压伤,三因楼高,跳楼者大多数非伤则亡,即使安全着地,还有可能被倒塌下来的东西砸死或砸伤。比较安全的办法是选择承重墙较多坚固的小开间:如厨房、厕所、浴室。因为这些地方结合强,尤其是上下管道,可起支撑阻挡作用。
&&& 3.如果在学校里,地震时,学生要听从指挥,领导和老师要沉着地指挥学生采取适当的避震措施,切不可慌乱从事,更不能朝楼梯口拥去,以免挤伤、踩伤踩死。特别是楼上的学生千万不可跳楼。一般在教室里应该想办法就近躲避,如课桌下、讲台旁或内墙根下蹲下。用毛巾、手帕等护鼻子,以免尘土呛到鼻子里,堵住呼吸。如果正在上课,靠墙坐的学生可紧靠墙根屈身蹲下,中间学生可钻到桌子底下,靠窗户学生要离窗户,向内墙转移或按老师平时告诉的安全地段,如管道较多、支撑力强的小开间房子等。如果教室是平房,在门口的学生,当房外没有高大建筑物可以迅速跑出,如果震时正好是下课课余活动时间,在院子里要离开楼房,以免楼倒被压,更不能往屋里跑。
&&& 4.如果在公共场所(如影剧院、商店等)遇到地震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利用所处的条件,就地躲避,千万不要乱跑。更不要卷入到人流之中,乱拥乱挤,以免挤伤踩死,造成人为的大祸。
&&& 在影剧院和候车室大厅,最好的办法是躲在排椅下。&般的排椅是用九合板和铸铁架用螺栓联结的。虽然,每一片九合板的抗压能力并不大,但一排排椅背联合起来的强度是很大的。此外,舞台脚下,乐池内也是避震的好地方。如果距太平门很近,可视情况,迅速夺门而出。
&&& 在商店里购物遇到地震时,应就近躲在大柱子和坚固的柜台或抗压强度较好的商品旁。要离开货架等商品陈列橱,以免砸伤。地震后,应听从指挥人员的安排,有秩序地迅速离开公共场所。
&&& 5.如果在医院,地震时,病人要听从医院的安排,或转移或就地避震。能活动的病员,应视所处的条件,或爬在床下,或转移到小开间屋内(如厕所、洗漱间、去污室等),积极采取防范措施。
&&& 6.在不同岗位的职工,遇到地震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和本单位的预案进行避震。
&&& 在厂矿企业应立即关闭易燃、易爆、有毒气体的阀门。在岗人员应因地制宜就近采取避震措施,如躲在车床、机床等机械设备或中间的支柱下,绝不可慌忙乱跑。
地震时,在矿井下作业的矿工,千万不可惊慌失措。通常地下比地面安全,如果盲目地同时挤向巷道或竖井的出口处,极易因挤压致伤或发生其他意外。即使井口塌方,将工人堵在地下,也应保持冷静,由专人负责指挥,想办法到地面上去,要尽量保存体力,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地面人员应迅速组织人力尽力营救。
地震时,在钢铁厂工作的工人,应避开燃烧的高炉和钢槽,以免烧伤和烫伤,同时,应注意头顶重大机件掉落砸伤人员。
地震时,在化工厂工作的人员,应防止易燃、易爆、有毒气体和液体外泄,并及时降低高温,高压管道内的压力,关闭运转设备。大部分人员应撤离现场,少部分人员在有安全防护的前提下可留在现场监视险情。
地震时,在野外或高山作业的人员,应根据现场条件,采取应急措施。在高山区应避开临空面较大的不稳定地段及各种陡坡、陡坎,尽量转移到所在地的最高点,切忌不能在危岩下、山洞内和较大裂隙的地方躲避,也不要顺着山坡随滚滚而下的岩石一同往山下跑。
地震时,正在机关办公的人员,应赶紧蹲到办公桌下或卷柜旁,同时应尽量降低重心。地震过后要迅速撤离。来不及撤离时,可转移到小开间、有一定支撑的房间、厕所或水房躲避。
室内避震不管躲在哪里,一定要注意避开墙体的薄弱部位,如门窗附近等,还要谨防大吊灯摇摆撞破玻璃时碎片的伤害。躲过主震后,应迅速撤到户外,撤离时,头顶柔软物体,保护头部。住高层楼,还要掌握好楼梯的状况,撤离时最好不使用电梯,以防因停电困于电梯内或发生其他意外事故。
再则,无论公共场所或私人住宅,必须做到三关一灭、六躲;即迅速关闭电、水、气闸门、扑灭火苗;躲开高大建筑物、窄小胡同、高压线、变压器、险陡山坡、深河岸边等,预防次生灾害的发生和损失。
7.行进中遇到地震时
(1)在城市街道步行遇震时,可把书包等物顶在头上,防止玻璃碎片及墙块、房檐、装饰物等砸伤,迅速跑到街心、空旷场地蹲下。
&&& (2)骑自行车遇震,会使重心不稳,左右摇摆,难以控制,应赶快下车,按上下道顺序停放自行车,就地蹲下,注意防止上空飞落物的袭击。
&&& (3)汽车在行驶中遇震,车会随地面的颠簸摇晃难以控制驾驶而造成跑偏、撞车事故,此时,司机应减速停车,疏散乘客,关闭发动机跳出车外。遇到桥梁不可强行通过,等地震平静后再行动,在山区公路上要警惕塌方、山崩、滑坡、泥石流及地裂缝等,一旦遇上应紧急避开。
&&& (4)火车在行驶中遇到地震时,司机应尽快减速,逐步刹闸停车,疏散旅客,注意不能急刹停车,否则有列车出轨颠覆之危险。车厢内的旅客应立即采取防御行动,时速不快的情况下,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席等,并注意防御行李架上物体堕落伤人,若车速很快,必须采取周密的防御措施,朝行车方向坐着的人,将两脚蹬住座椅,身体前倾,两臂护面,背朝行车方向坐着的人,两手护住后脑部,抬腿收腹紧缩身体。也可迅速躺下滚进座席下拉住钢管,脚蹬座椅或车厢,护住头部。
8.如果地震时不幸被埋在建筑物下,这时一定要有生存的勇气和斗争的精神。首先将周围的情况回忆清楚,千方百计设法脱险。若实在无法出去,应保存体力,减少消耗,静听外面的动静,当有人走时,可以敲击管子、墙壁或呼叫声求救。同时,在埋压期间要设法寻找水和食物维持生命。
(三)震后抢救被压人员
强烈地震发生后,往往造成大量房屋倒塌和生命线工程的破坏,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震后抢险救灾的关键是要抓紧时间,争分夺秒。这里首要的是各级政府要迅速组织车辆,抢救人员和医务人员,奔赴重灾区。
地震后救灾工作先以救人为紧。寻找遇难人员可先从家庭邻居开始。逐步扩大范围,可运用问、听、看、探、测的方法寻找遇难人员。
&&& 问:询问当地街道的情况、建筑物的分布情况,询问地震时与遇难人员在一起的亲友、同志、熟人,以确定遇难人员的位置。
&&& 听:用耳侦听遇难人员的呼救声和呻吟声,可&边敲开坍塌的建筑物残垣、楼板管道,&边听有否回答声,或用手电照,再听有无回答声。
看:仔细观察有没有露在残垣瓦砾外面的肢体、血迹、衣物等。
探:在废墟的空隙或排除障碍可钻进去的地方寻找遇难者,注意有无爬过的痕迹及血迹,以寻找在自救中精疲力尽的遇难者。
&&& 喊:呼唤遇难者的姓名,细听有无应答声。
&&& 测:用微量气体快速测定仪,测定倒塌体中二氧化碳扩散过程中的浓度变化,来准确测定遇难者的位置。
&&& 救埋压伤员时,必须注意安全,必要时用手一点一点地挖,先注意暴露头部、胸部、保护要害部位。对暂时无力救出的伤员,要保持通风和水食供应,并要有人看护,预防余震威胁,待机一到,要立即救出。
对被抢救出来的人,决不能生拉硬扯,应先对其作初步检查。根据地震对人体伤害:如机械性伤、土埋窒息、完全性饥饿、淹溺、烧伤、冻伤及其它意外伤;当抢救出伤员时,要重点检查有无窒息、休克、出血、骨折、内伤等情况,并注意不同伤情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将伤员迅速分出危、重、轻三类,对危急病人,立即抢救,重伤员向外转移,轻伤员就地治疗。对大动脉出血伤员,必须及时止血(采取指压法、包扎法、药物法),对窒息伤员可选用口对口吹气人工呼吸方式(对氯气中毒的伤员不能用人工呼吸)。对休克伤员及时送医院抢救。对骨折伤员在运送过程中作好固定(即上肢与躯干固定,下肢互相捆住固定)。对&般外伤也要及时包扎,包扎材料可因地取材,如身上衣物等。运送伤员的方法按病情需要解决。&般头、背部受伤可用背负法;胸、腹部受伤的宜用抱扶法;脊椎受伤、大出血、休克等一定要用担架搬运。搬运过程要轻、稳、快、步伐一致,严禁摇晃,避免震荡。
(四)地震伤员现场急救
⑴现场检查程序
发生地震意外伤害后,现场情况危急,要求争分夺秒抢救病人,先救命,后救肢。先处理颅脑伤、胸伤、肝、脾破裂等危及生命的内脏伤,然后处理肢体出血,骨折等伤。
检查程序为先看神志、呼吸、继摸脉搏,听心跳,再查瞳孔,有条件者测血压。然后检查局部有无创伤、出血、骨折、畸形变化等。
1、神志。指伤病员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如问话、推动等,无反应称为神志不清或消失,预示病情严重。
2、意识障碍。指高级神经中枢处于抑制状态而产生各种不同的表现,可分为意识模糊、谵妄、昏睡和昏迷四种。
3、呼吸。正常呼吸运动是通过神经中枢调节的有关节律的运动。正常人每分钟呼吸15&20次。
观察病人胸脯的起伏,可了解有无呼吸及呼吸次数,或用一簿纸片、棉花放在鼻旁看是否随呼吸来回摆动。
4、脉搏。指动脉血管随着心脏节律性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血管壁相应地出现扩张和同缩的搏动。一般摸手腕部挠动脉或颈部劲动脉跳动处。
5、瞳孔。两眼的瞳孔仁正常时等大等圆,遇光亮速度缩小。重危病人,两侧瞳孔可以不等大等圆、或缩小,放大,或对光线刺激无反应或反应迟钝。
6、血压。指血液流动时对动脉壁的侧压力。正常人收缩压1199.7&1732.9帕斯卡(90&130毫米汞柱),畅张压799.3一1199.7帕斯卡(60&90毫米汞柱)。
7、心跳。指心脏节律性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跳动,心脏跳动是生命生存的重要征象,当有危及生命的情况发生时,心跳发生显著变化乃至生命停止。
人每分钟脉搏60一100次。一般以手指摸脉搏即可知心跳次数,但在危重病人不能摸清脉搏时则可直接将耳紧贴伤员左胸壁听心跳。
8、局部。以上各项检查后,再查身体局部有无变化,如某处有无创伤、出血、骨折、畸形等。
⑵几种重要部位的损伤及其急救
①颅脑外伤。由于头部受外力打击所致。包括头皮、颅骨及脑组织的损伤。
由于头皮血管极为丰富,皮下组织致密,伸缩性小,故出血较多时不易自行停止。如处理不当,甚至可造成失血性休克。头皮裂伤出血时,可首先用加压包扎法控制出血。
②颅骨骨折。颅盖骨折发生率远高于颅底骨折。诊断的确立依赖于照片。甚至严重性往往不在于骨折本身,而在于是否有脑组织的损伤,如颅内出血,脑干损伤等。
③脑损伤。包括脑震荡、脑挫裂伤、脑干损伤及颅内出血等。
脑震荡表现为头部外伤后立即发生一时性意识障碍,昏迷时问在30分钟以内,有逆行性健忘、头痛、头晕等。
脑挫裂伤、脑干损伤及颅内出血等,是比较严重的损伤.甚至可危及生命。表现为昏迷时间较长。或出现二次昏迷,头痛剧烈,呕吐频繁,左右瞳孔大小不同等。
颅脑外伤是比较复杂的损伤,一般都应尽快转送附近医院。途中注意保持昏迷伤员的呼吸道通畅。
⑶胸部外伤
&主要有肋骨骨折、气胸、血胸等。可因失血性休克。呼吸功能障碍而危及生命。
&①肋骨骨折。胸外伤中最常见.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深呼吸或咳嗽时疼痛加重。透视或照片可确诊,并能发现是否有胸内合并损伤。采用胶布同定法,可减轻疼痛。
&②气胸。可分为闭合性气胸,开放性气胸和张力性气胸三种。
表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面唇发紫,皮下气肿或气体经胸部伤口进出等。
急救:原则上都应立即转送医院。如是开放性气胸,应紧急封闭伤口,即用干净毛巾或多个口罩或厚层纱布垫将伤口严密包扎,但不要用凡士林纱布,也不要填塞。
&③血胸。出血量多时,可致休克或由于积血压迫肺组织,号致呼吸功能障碍。
急救:应立即转送附近医院。
⑷腹部外伤
腹部受外力打击所致,开放伤易引起重视,闭合伤易被忽视。腹腔有肝、脾等实质性器官,也有胃、肠、膀胱等空腔器官。
表现:剧烈腹痛,由局部波及全腹。面色苍白,全身冷湿,脉搏细弱或发热,排尿困难等。
急救:应尽快转送医院。如有内脏脱出,一般不要还纳入腹。可先用干净毛巾或数层纱布覆盖,外用一饭碗扣住,保护后再行部腹包扎。
⑸骨折及急救
&①骨折及骨折分类。骨折,在外力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下,骨骼失去其本来的形态或连续性的完整者,称之骨折。
闭合性骨折:皮肤无创口,骨折端与外界不相通。
开放性骨折:皮肤有创口,骨折端与外界相通。
②怎样确定有无骨折。
A、观察和询问受伤时的外力性质和大小;外力作用部位和时间;伤时的体位、姿态等情况。
B、伤后软组织肿胀,皮下淤血。
C、伤后局部压痛及叩击痛明显。
D、伤后肢体局部畸形。上肢骨折表现功能障碍,不能伸屈胳膊,下肢骨折则无法行走。
E、伤后肢体有异常感觉,有时可闻骨擦音或扪及骨擦感。
F、有条件时照片或透视可确诊。
⑹常见骨折的急救方法
①头骨折表现: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头皮血肿,严重时可出现呕吐、昏迷、球结膜出血,耳内流液等症状。
急救:保持头部安定,头稍抬高,头部两侧垫砂袋或枕头,以避免头部来回晃动,耳鼻内流液不要堵塞。如伤员昏迷应急送医院。
②肱骨折表现:局部剧痛、肿胀、压痛,上臂可见明显的成角或短缩畸形,上肢不能抬起,屈伸障碍。
急救:伤员手臂呈屈肘状(上臂与前臂垂直)。用四块夹板固定在臂前、后、左、右处,再用三角巾或绷带将患肢悬吊于胸前。&&
③前臂(尺挠骨及腕骨)骨折表现:伤后局部疼痛、肿胀,前臂较健侧短缩,可有成角畸形、假关节活动和骨擦音,旋转功能消失。
急救:手臂呈屈肘状,用四块夹板固定,固定时夹板长度上超过肘关节、下过手心,然后再用三角巾或绷带将患肢悬吊于胸前。
④股骨骨折表现:髋部及粗大降部压痛,可有患肢较健侧短缩、屈曲、内收或外旋畸形,不能行走等症状。
急救:用两块夹板将患肢支内侧固定,上至腰部下至足跟,或将患肢与健肢一并用绷带捆住转送医院。
⑤小腿骨折(胫、腓骨骨折)表现:局部疼痛、肿胀、有压痛,可有骨擦音及不能站立、行走等功能障碍,患肢可有短缩、成角畸形或足外旋等症状。
急救:用夹板两块放于小腿内外侧固定,上至膝关节下过足跟。
⑥肋骨骨折表现:局部压痛,可有骨擦音,伤员咳嗽或深呼吸时疼痛加剧,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以至休克等。
急救:用宽约7~8 cm胶布数条由下而上呈迭瓦状呼气未固定肋骨处。注意胶布不能整圈将胸部全部固定,以免抑制呼吸。
⑦脊柱骨折表现:伤后腰背痛、后部压痛、后凸畸形、脊柱屈伸活动障碍,甚至下肢瘫痪等症状。
急救:伤员病情多很严重,禁止乱加搬动。可按三人搬运法轻巧平稳地在保持脊柱稳定状态下,将伤员移至硬板上仰卧,用绷带固定,送至医院。
如用帆布担架,伤员应俯卧固定,以避免脊柱屈曲、脊髓损伤造成瘫痪。
⑺烧、烫伤及其急救
①发生伤情后,组织工作必须沉着冷静。对多人烧伤,应区别轻重缓急,有条不紊地进行急救。
②迅速脱离火、热源,消除致伤根源。将伤员搬离现场,尽快脱去着火或沸液浸渍的衣服。
③除烧伤外,检查有无其它伤害,如有休克、窒息、大出血、骨折时应首先处理。
④简单估计烧伤面积和深度。用敷料或干净被单、衣服等包裹创面。
⑤如伤员口渴,可饮盐开水、盐豆浆,不可喝生水或过多喝开水。
震后露宿或住在简易棚里要防寒保暖、预防中署、消灭蚊蝇和处理好畜粪便。饮水要消毒,无条件煮沸时,可用漂白粉等处理。
对地震遇难者尸体要在远离城市和水源5公里以上的地方统一集中掩埋,避免疾病传播。
(五)抢修重要生命线工程
强烈地震发生之后,救灾与救人要同时进行,救灾主要是对人们赖以生存的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重要生命线工程的紧急抢修与恢复。
(1)通讯线路的恢复。震后,第一件要事是上报灾情,尽快与上级保持联系,准确及时地指挥灾区开展抗震工作。所以,保持通讯联络、信息传递的畅通是当务之急。
①抢通电信。&是架设临时电台;二是开通迂回线路;三是使用战备通信车及附近军队国防线路。
②抢修通讯网络。恢复通讯的次序应当是各通讯救灾指挥部,上级领导机关,地震、公安、消防、电力、医院、自来水、粮食等部门。
③抢修民用通信,安定人心,稳定群众情绪。
(2)公路干线的抢通与修复。对通往极震区的交通干线进行侦察,及时抢修,确保各种救灾物资、人员、装备的运送和伤病员的转运。
(3)供电工程的抢修。要优先抗震救灾指挥部、医疗救护、地震观测、消防、矿山等重要部门供电。
&&& (4)供水工程的抢修。为了保障灾区人民生活用水和救灾工作用水,在供水系统修复之前,尽快解决临时供水。同时,供水单位应严密监视水质变化,防止水源污染。
四、搭盖防震棚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防震棚舍的搭建要因地制宜,既能防震,又经济适用。&般北方寒冷地区可采取半地下式。
2.棚舍搭建的场地应避开危崖、陡坎、河滩等地,不要建在危楼、烟囱、水塔、高压线等附近,也不要建在阻碍交通的道口及公共场所周围。应注意消防管理,要留好防火道,做到道路畅通。
3.防震棚舍顶部不要压砖头、石块或其它重物,以免附落砸伤人。
&&& 4.尽量就地取材,以家庭为单位搭建,邻里之间互相帮助。搭建防震棚舍,既要能夏防风雨冬防寒,又要注意环境卫生,防止疾病蔓延,还要注意管好照明灯火、炉火和电源,以防火灾和煤气中毒。
5.防震棚舍是地震期间临时生活、工作、学习的地方,要尽可能保证环境的安静,教育好小孩不要嘻戏打闹,以免影响他人休息、工作和学习。
&&& 6.临时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加强对防震棚舍的管理,统一规划搭建场地,制定防火、防盗、防疫、防震等公约,建好垃圾站和厕所等。
五、地震对策&三字经&
遇地震,莫惊慌,保慎静,少伤亡。
先颠簸,是近震,只摇晃,震必远。
是远震,不用管,若近震,莫等闲。
住楼房,别慌张,到小间,暂躲藏。
厨与厕,牢又坚,跨度小,较安全。
主震后,瞅时机,下楼梯,快转移。
居平房,不宜跑,靠床边,先卧倒。
家俱下,墙角躲,砰萋洌也蛔拧
往外跑,不安全,墙倒塌,最危险。
卧倒时,要得法,讲科学,免遭祸。
双臂交,枕额下,闭嘴眼,呛不着。
鼻嘴前,留空隙,呼吸畅,防窒息。
震过后,勿迟疑,快脱身,速撤离。
防余震,再袭击,争分秒,必胜利。
离家走,别忘记,手电筒,收音机。
急救箱,不可离,吃与喝,备应急。
撤离时,须警惕,断电源,关煤气。
防火灾,勿大意,高压线,应远离。
窄巷中,莫躲避,高墙下,勿站立。
在山区,需注意,防滑坡,避滚石。
靠水库,应警惕,防塌方,避溃堤。
学雷锋,灾害中,你我他,同舟济。
六、防止次生灾害发生的几点措施
强烈地震发生后,会造成一系列灾害,有些地震灾害损失,并不都是直接灾害造成的,而是次生灾害所致。因此,对地震次生灾害切不可麻痹大意,掉以轻心,地震时一定要做好以下工作:
1、家用炉火、煤气应立即扑灭、关闭,家用电器应切断电源。
2、生产车间应按照自身生产的特点,采取相应措施,安全停车。
3、在消防和外援人员尚未来之前,家庭成员及周围群众应想办法扑救所发生的次生灾害(如火灾等)。此刻火灾初起,扑灭比较容易。
4、搭建防震棚时,应符合防火要求。利用秸草、苇席、油毡等易燃材料,尽量内外抹泥刷桨。门窗要向外开,一旦棚内起火冒烟,可随时打开。
5、防震棚内生火炉,安电灯、点油灯、电石灯、蜡烛等,一定要按规定安装和放置,以免发生火灾。
6、针对地震水灾、水害的特点,地震后应立即进行紧急巡查和监视,加强对水库、水工程、水利设施、河流水位、滑坡、泥石流及河坝等作认真检查,发现险情立即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
7、震区的卫生防疫工作,与大批伤员的抢救治疗工作同等重要。要注意做好人畜尸体的掩埋工作,水源要进行卫生保护及清洁消毒,要注意作好防寒、防署、防潮、预防多发病,尤其是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
地震时万一出现火灾,就应全力以赴将其扑灭。一般说,在火焰与自已身高相当时,是可以扑灭的。用水灭火时,原则上是应该将水朝着火势蔓延的地方泼去。当火势剧烈不能扑灭时,除了注意熊熊的火焰外,还要注意浓烟的伤害。躲避浓烟的应急办法是将脸紧贴墙壁和地板,身体卧倒,用浸湿的手帕或毛巾捂住嘴和鼻子,快速撤离。
震时万一掉入水中,千万不要惊慌失措,注意寻找漂浮物,顺流而下,游向岸边。不会游泳者下沉之前要吸一口气,紧闭嘴唇,用手在手中划动,争取身体浮上来,然后大声呼救。
山崩和泥石流是地震时山区常遇到的灾害,一般山崩发生在震后30分钟内,一般在大于50度的陡峻的坡容易发生。另外与岩石裂隙发育程度也有一定关系,遇到山崩时,要向垂直山崩滚石流动方向躲避。若来不及时可躲在大石障碍物背后,或蹲在地沟、坎下,并注意保护头部。逃避滑坡也必须采用垂直滑坡主轴方向奔跑的原则。
泥石流通常在陡急的山坡、沟谷、有大量充足的松软固体物质或有充足水源等地方,一般烈度在7度区以上山区时有发生。泥石流运动速度一般在每秒5&&10米。当发现泥石流形成或听到其向下流动的声音时,要立即向河床的两岸高处躲避。
地震时,由于人们的恐震心里,有时还会产生谣传事件。地震谣言的危害性是相当大的,一场范围较大的地震谣言风波,其造成的损失不亚于一个破坏性地震的灾害。地震谣言有几大特征:假传&圣旨&;打专家旗号;贴洋标签;预报的震级大,发震时间准确;内容荒谬,迷信色彩浓厚。要识别地震谣言,平时多学点地震知识,出现地震传闻时可询问当地政府和地震部门,切不可相信谣言,传播谣言。
总之,对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不可等闲视之,而应积极防御。
相关阅读:
&& 文化旅游
&& 图片信息
&& 民生社区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上网服务& -& 兴义网诚聘&& -& 网上投稿&& -& 新闻热线&&-&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 2021 XYW.GZ.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兴义网& 版权所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今天新西兰地震了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