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运动的古中医知识

古代中医养生方法有哪些 古代养生秘诀知识
古代中医养生方法有哪些 古代养生秘诀知识
学习啦【健康养生知识】 编辑:玉凤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养生越来越成为热门话题,中国是最讲养生之道的国家。古代中医养生方法有哪些?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古代中医养生方法,欢迎阅读。
  古代中医养生方法
  1.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2. 动形养生 古人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都说明古人认识到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人若贪图安逸,运动不足,或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3. 饮食养生 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4. 进补养生 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延年。进补既要辨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服用补益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比较适宜;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5. 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一个&网络&系统,它控制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皇帝内经》经脉篇中说,经络可以控制人体一切功能,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作用。古代养生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措施,最简便的方法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人体的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病,足三里穴则对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有效。 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濡养,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性欲无节制,精血亏损过多,会造成身体虚弱,减损寿命。如果妇女性欲无度,也会导致肾气衰竭。晚婚、节育等保养阴精措施,可防阴精妄耗,延缓衰老。
  6. 顺时养生 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的规律,人体亦不例外。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应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则。因时制宜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7. 修身养生 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唐代医学家孟诜云:&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孙思邈则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故常做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
  8. 调气养生 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9. 减毒养生 人若喜怒无常会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伤于饮食则生湿、热、痰浊,冒犯六淫、疫疠(传染病),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这种致病因素对人体健康均可视为&毒&,因此提出以&减毒&来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通过饮食调理、服用药物及其他措施,减体内积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寿。
  古代养生秘诀
  足浴养生法
  &足浴&即用热水泡脚。祖国医学的经络理论认为,五脏六腑自足三阴经(脾、肝、肾)始,踝部以下有66个穴位。在中医看来,热水泡脚如同用艾条灸这些穴位一样,有推动血运、温煦脏腑、健身防病的功效。现代医学测定,人脚的温度保持在28~33℃时感到最舒服。老年人动脉硬化,供给脚的血量减少,比年轻人怕冷,脚底受寒发凉,会使机体抵抗力下降,罹患疾病。因此,经常保持又足温暖,每天晚上用热水泡脚,可使全身血脉流通,有利于身心健康。其具体做法是;&足浴&要求热水泡脚时间长些,必须感到全身热乎乎,额头有汗感。水温最她保持在60~70℃之间,开始时水温可在40~50℃左右,连泡连加些热水。热水漫过踝关节为宜,&足浴&一年四季均可进行,但以冬季为最好。 护胸养生法
  古代养生家十分重视胸腔的保养,认为保养得当,可抗邪防病,强身健体。胸背部的保护以保暖避寒为主,此外还要加强胸部的锻炼。我国古代医学家在实践中创造了一套以按摩和击打并重的护胸养生法。经验证明,此法能宽胸顺气,活血提神,延缓衰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如经常按摩或拍打胸部,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预防冠心病、肺气肿、肌肉发育不良,并能治疗胸闷、心慌、气急、肋痛等症。其具体做法是:
  ①捶胸:站立,全身自然放松,冬天宜脱掉棉衣,双手握拳,先用左拳捶右胸,由上至下,再由下至上。然后再用右拳捶左胸。左右各200次。捶胸后,接着捶几下背,深呼一口气或长啸一声,更有助于呼吸吐纳。老年人可由别人同时捶背部,效果更佳。捶胸时动作要先慢后快,快慢适中,不要过猛。
  ②拍胸:五指并拢,手掌微屈,用掌拍击胸部。既可单手交叉拍胸,亦可双手同时拍击两侧胸部。自上而下,反复数遍。
  ③擦胸:两手搓热,先右手、后左手自上而下平擦胸部,使胸部微热。再两手呈梳子状,分别从上而下在两侧胸部梳理,反复10次。
  静坐养生法
  早在战国时期,庄子就主张要摒弃私欲,在静中养生。明朝的王阳明继承、发扬了这一学说,创建了静坐术。文学巨匠郭沫若年轻时疾病缠身,痛苦不堪,后来练习静坐,顽疾消除,一直活到86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静坐时人的耗氧量显著下降,心脏负荷减轻,脑血流量增加,人的身心得到充分休息,大脑功能得到积极调整,从而大大提高了人的身体素质,使人耳聪目明健康起来。静坐养生的具体做法是:
  ①姿势:头自然正直,忌僵硬,鼻正对肚脐,眼微闭,唇略合,牙不咬,舌舐上腭,宽衣松带,腰背放松,肩肘下沉,但不用力;身宜平直,脊椎要正,背勿靠它物,胸部可略前倾;手心向下,自然地轻放在靠近小腹的大腿根部;两脚平行着地与肩同宽,座位以屈膝九十度为宜。
  ②呼吸:吸长而缓,呼短而促,行之不经意之间,静坐特别讲究运气,要求自然、不用力、摒杂念、意在丹田。
  ③时间:清晨和临睡前较好。地点不论,每次静坐30分钟。
  叩齿养生法
  古人认为齿健则身健,身健则长寿。唐代名医孙思邈主张&清晨叩齿三百下&。明代百岁寿星冷谦在谈长寿秘诀时,也强调&齿宜常叩&。扣齿的具体做法是:晨起先叩臼(后)齿36下,次叩门(前)齿36下,再错牙叩犬齿各36下,最后用舌舔齿周3~5圈。早、中、晚各叩齿一次,多做更佳。早晨叩齿最重要,因为人经过一夜休息,牙齿会有些松动,此时叩齿,既巩固牙龈和牙周组织,又兴奋了牙神经、血管和牙髓细胞,对牙齿健康大有好处。
  摩腹养生法
  唐代名医孙思邈&常以手摩腹&作为养生之道。宋代诗人陆游也常作&摩腹功&。他们都成了古代闻名的长寿者。现代医学证明,摩腹不仅可以调节胃肠道的蠕动功能,而且还能加强胃肠道的血液循环,防止胃肠消化功能失调。摩腹可按照下面的顺序进行:
  ①以两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剑突下(即心窝部),先左后右顺摩圆各转21圈。
  ②三指由剑突下再向下顺摩,边摩边移,摩至耻骨联合处为止,往复21次。 ③由耻骨联合处向两边分摩而上,边摩边移,摩至剑突下为止。
  ④以脐为中心,用右手掌向左绕摩21圈,再以左手掌向右绕摩21圈。这里要注意的是,摩腹宜在饭前或睡前进行。手法以柔软舒缓为宜,体位可采取坐式或仰卧式,应凝神静心,排除杂念。另外,消化道疾病出血或炎症期间,不宜摩腹。
  摩灸足三里养生法
  中医针灸歌诀云:&若要安,三里常不干&。意思是说,若要使身体安康强健,就得经常灸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在膝盖骨外侧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在人身360个穴位中,具有保健养生作用的首推足三里,此穴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寓祛病延年之功效。国外医学界也将此穴称伟保健穴&、&长寿穴&。因此经常按压足三里穴能调节胃液分泌,增强消化系统的功能,并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延缓衰老。练习此功的具体做法是:
  ①拇指与食、中指相对,右手拇指按于右侧足三里穴,先顺、逆时针各揉按32次,然后换手,同样揉按。
  ②临睡前取仰卧姿势,或先将左足的外踝,压在右小腿的足三里穴上,进行按摩。每次约按压10多分钟,穴位处往往会产生酸胀、重麻等感。个别有经络敏感的人还会产生酸麻向上或向下传导的感觉。如果胃部、腹部不舒服,胃腔部发胀或疼痛,经按压足三里穴后,即能缓解。
  ③捶足三里,用两手小指的指关节头(拳心向上)捶足三里,捶时胫骨前肌有明显的酸胀感,对防治肠胃病和伤风感冒有良好的作用。以上三法,可任择一法,或交替进行。
  摩腰养生法
  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腰部又有带脉通过,按摩腰部能补肾益气,强腰健骨,聪耳明目,不仅能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而且可以预防腰痛、疏通血气,延年益寿。按摩腰部方法很多,这里介绍三种:
  ①两手拇指按于肋弓下缘,其余四指放于后腰处,先顺时针揉按32次,再逆时针揉按32次;然后两手掌自后腰部至尾骨端,上下反复斜擦32次。 ②两手握拳,以拳眼对两侧腰部,上下搓动约40次,动作要快速有力。 ③自然站立,全身放松,双手半握拳或手指平伸均可,然后腰部自然而然地左右转动,随着转腰动作,上肢也跟着甩动。当腰向右转动时,带动左上肢的手掌向右腹部拍打。同时右上肢及手背向左腰部拍打,如此反复转动,手掌或拳有意识地拍打腰部、腹部,每侧拍打200次。
  摩足养生法
  摩足是我国流传已久的自我按摩法,能滋阴降火,强腰健肾,益精填髓。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数十年如一日,早晚摩足,从不间断,直到晚年仍精神抖擞,老而不衰。据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搓摩足心,可促进血液循环,刺激该处的神经末梢,促进尿酸排出,祛病延年。摩足还可治疗失眠多梦、头晕目眩、咽喉肿痛、高血压、心悸等多种疾病。其具体做法是:
  ①搓足心:可早晚两次在床上进行,两脚心相向,先把双手掌搓擦发热后,左手摩右脚心,右手摩左脚心,至脚心发热。
  ②按压涌泉穴:此穴在脚底心凹陷中,在足底前1/3与后2/3交界处,方法是中指或食指端由脚心向脚趾方向作按摩,每次按一二百下,每隔几天,加按10次,最后可加至500次,甚至千次,日久自然会起到补肾健脑、强身健步的作用。
  暖肾养生法
  南宋大诗人陆游诗曰:&人生若要常无事,两颗梨须手自煨。&这里的&两颗梨&即睾丸。睾丸古称&肾囊&,故古人称此功伟兜肾囊功&,又名&铁裆功&。现代医学认为,对睾丸的按摩可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睾丸内分泌功能。雄性激素除了增强雄性功能之外,还有增强蛋白质合成的作用,可使人体魄健康,精力充沛。具体做法是:
  ①两手搓热,左手兜肾囊,右手小指侧放在小腹阴毛处,两手齐用力向上擦兜睾丸、阴茎等100次左右;易手同样再擦兜100次左右。初练时,用力要轻。次数可达几百次,视个人情况而定。
  ②两手搓热,然后来回适当用力搓揉睾丸、阴茎等100余次。
  ③两手掌夹持睾丸和阴茎用力向上、下各拉3~5次。
  ④用手指揉搓睾丸,两手交替进行,然后揉小腹数十次。练习此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循序渐进,练后以无痛感和无不适为度。
  ②练功时最好同时坚持长跑、打拳或游泳等体育活动。
  ③阴部要常洗,两手要保持洁净,以免引起炎症。
  ④如有不适,停练并延医诊治。
  ⑤此功宜早、晚在床上被窝内进行。
  ⑥要节制性生活。
  ⑦阳痿、早泄者和年老体弱者适于练此功。未婚青年禁练。
  揉耳养生法
  祖国医学认为,耳为肾之外窍。肾通过经络系统直接影响全身各个脏器的功能,从而对人的整体健康起促进作用。因此,历代医学家创造了多种形式的耳朵
  保健功:
  ①用左手向上牵拉左侧耳朵,右手向上牵拉右侧耳朵,各十数下,或双手相交各牵拉对侧耳朵,即能使耳朵气血畅通。
  ②以两手掌掩住双耳,并用手指叩击头部24下,以听到耳内有隆隆之声即可。此法又叫&击天鼓&。
  ③用双手分别按、揉、摩两耳廓,然后分别牵拉引动两耳廓,直到耳廓微红发热为止。
  提肛养生法
  人进入中年以后,身体各种机能开始下降,肛门松弛,易患痔疾、脱肛、便秘等症。这是人体衰老的一个重要信号。若此时不采取积极的防止措施,发展下去定会影响人的健康。&提肛&可固精益肾、延缓衰老。一般若能坚持提肛一年以上,即可见效。其具体做法是:两腿分立与同宽,两手并贴大腿外侧,两眼正视前方,全身放松,以鼻吸气,缓慢匀和,吸气的同时,用意提起肛门,包括会阴部,肛门紧闭,小肚及腹部稍用力同时向上收缩;稍停,放松,缓缓呼气。呼气时,腹部和肛门要慢慢放松。这样一紧一松,做10余次。每日早晚各一遍。 咽津养生法
  咽津亦称&赤龙搅海&、&胎食&,是古代的一种强身健体方法。古代养生家认为,咽津可以灌溉五脏六腑,滋润肢体肌肤;流通血脉神气,增强消化功能,延缓机体衰老。其具体做法是:上身自然挺直,安然坐于凳上,两腿分开如肩宽,两手轻放于大腿上,嘴唇微合,全身放松,摒除杂念。自然呼吸,轻闭双目,思想集中在口腔处。先用舌搅动口齿,一般是围绕上下牙齿运转,先左后右,先上后下,依次轻轻搅动各36次,用力要柔和自然,然后用舌尖顶住上腭部1~2分钟,促使腮腺、舌下腺分泌唾液,待口中唾液满时,鼓腮含漱36次。漱津后,将口中津液分3小口咽下,咽时意识由口腔转移到&丹田&。初练此功时津液不多,久练自增。此功清晨、午休、睡时都可做,多做效果更佳。
  浴面养生法
  历代养生家十分强调&面宜多擦&。《孙真人卫生歌》说:&飞欲不能修昆仑,双手揩摩常在面。&现代医学认为,擦面能改善血液循环,增强面肤弹性,减少皱纹,滋润脸色,延缓衰老,可防治感冒,头痛脑胀,迎风流泪,牙痛鼻塞,面瘫淌涎。具体做法是:两手搓热,掌心紧贴前额,稍用力从上往下擦到下颌,往返约20次;再用两手大拇指指背,轻轻由上往下擦鼻两侧20次左右,以擦至面部红润微热为度。同时,配合揉点印堂、迎香穴。每日至少做两遍,方能生效。面部患有疮疖未愈时忌用。
  抓头养生法
  古代医学认为,头乃诸阳之会,&发为血之余,脑之唬&常梳理头发,会促进诸阳上升,百脉调顺,气血不衰。抓头养生法除用于保健外,还可防治神经衰弱、高血压、动脉硬化、神经性头痛、脱发、白发和斑秃等疾病。其具体做法是:手心向内,手指张开如抓痒一般。抓时闭眼,心神安定,身体放松,自前额抓起,经头顶至后发际,再从后向前,循环往复,来回梳理。抓时主要用两小指头的罗纹面进行按摩,其他手指随着小指的按摩用指甲抓头皮,动作匀缓轻柔,以免损伤头皮。每天晨起、午休及晚睡前各做1次,每次10分钟左右,平时有空亦可做,多做有益无害。如果在抓摩头部某一穴位时,意念集中于这个穴位,并且在呼气时抓,吸气时停,使心(意念)、气(呼吸)、形(抓摩)三者同时进行,效果更佳。
看了古代中医养生方法有哪些的人还看了:
本文已影响 人
[古代中医养生方法有哪些 古代养生秘诀知识]相关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健康养生知识】图文推荐
Copyright & 2006 -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啦 版权所有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赵东奇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民间中医药
溫病數日,午後增熱,頭痛胸悶,潤膩而不加渴,此為濕溫。病難速已。方用三仁湯薏苡仁三錢苦杏仁泥三錢蒄仁一枚半夏二錢生甘草一錢白糖五錢烏梅二枚
溫病乃相火浮散,木敗金傷,中下大虛之病。數日之後而成濕溫者,火在土下則生氣,火在土上則生濕。火浮於上至於數日之久,土下無火,所以濕生。濕生則土更敗也。熱為濕氣所纏,故覺熱增。其增於午後者,土氣動於未時,金氣動於申時。五行之性,虛則自動。土氣動則濕起,金氣動則斂結。熱與濕合,金又斂之,故熱增於午後也。
方用薏苡仁健土燥濕,蒄仁半夏溫運中氣,杏仁降肺金,開斂結以降相火,濕病最傷津液,薏苡杏仁皆溫潤養中,不傷津液之品,中氣運則相火降,相火降則中氣運,肺金降相火更降。浮散於外使人發熱的相火既已降入中土以下的水中,木氣得根,能行疏洩作用,濕氣自消。濕消熱降,頭自不痛,胸自不悶,土下火復,是以病愈。《溫病條辨》方中,惟三仁湯最妙。杏仁開金氣之結以收相火,功參造化之方也。
治濕溫不宜燥烈之品,原方厚朴刪去為妥。加烏梅者,補木氣以利尿,收相火以退熱。既有甘草又加白糖,加白糖為烏梅之輔也。
凡發熱之病,愈治愈熱,皆不知熱是相火不降使然,相火不降,又是中虛使然。肆用涼藥以傷中氣,故愈治愈壞。虛熱之脈,其象必虛,得食之後,其熱必減。若發熱而小便不長,皆可用加減三仁湯極妙。小便長而多者,忌用苡仁烏梅。烏梅補木氣助疏洩,倘小便長多而用烏梅,必小便不止,氣脫而死。
溫病的壞病
病在榮衛,舌無苔,脈洪虛,烏梅白糖湯,歸回相火,補益風木,恢復津液,疏洩滯氣,補益中氣,病即自愈,不壞也。病在榮衛,舌無苔,脈虛小,三豆飲補益木氣,養中息風,病即自愈,不壞也。兼感寒者,加薄荷,以開衛閉,不壞也。病在氣分,如粉,咳嗽作渴,枳實銀菊散,清熱去滯,降肺調中,病即自愈,不壞也。病在血分,舌絳脈弦,身熱不退,夜不能寐,加減黃連阿膠雞子黃湯,養血清熱,補中溫腎,病即自愈,不壞也。病在腸胃,乾黃,譫語日晡潮熱,腹滿拒按,加減黃龍湯,洩熱養胃,病即自愈,不壞也。理路分明,方法各當,一經誤治,或汗或下或補,將分明的理路,混亂不清,遂成壞病。壞病之中,先分虛實,證治列下。
其脈虛者,則熱不退而昏迷,精神微弱。呼吸短促。
其脈實者、則熱不退而煩擾潮熱譫語脈轉沉細。壞病大概,不過如此。脈實的實字作滯字看,不可作虛實的實字看。
無論脈虛脈實的壞病,只要大便不瀉,即不致死,雖遲至十餘日以至二十餘日不大便,亦吉。如滑瀉不止,便成死證。因溫病乃上盛下虛之病,不滑瀉者相火雖散漫於外,中氣未亡,圓運動的根氣尚存。只要相火下降,中氣復旺,旋轉升降,自能復圓。如滑瀉不止,下焦早已空虛,再加滑瀉,則空而又空,中氣全滅,圓運動的根氣全消,故死也。前人謂大便瀉乃熱有出路,認為佳兆,此濕熱病的佳兆也,非溫病所宜也。前人於溫病喜用下藥,亦盲從王叔和伏寒變為溫毒之故。切須認清,不可含糊。
脈虛壞病,無論舌上有無黃胎,先以烏梅湯酸甘相得,徐徐飲之,自能熱退身涼微汗而解。凡用烏梅湯,如脈有熱,兌入清茶半杯。熱退之後,舌上黃胎者,再以大黃末一二分,作三次開水吞下,以清胃滯,自然胎退思食,調養而愈。如溫病過汗,熱而神昏足冷者;用西瓜汁或冬瓜汁調服腎氣丸三錢,或用三豆飲調服亦可。清溫並用即愈。
脈實壞病,脈既轉沉細,必脈沉細有力。此為津液被熱灼傷,經絡燥結。而煩擾不安,中氣之虛極矣。先用生黨參二兩生石膏三錢煎湯熱服,養中生津,清潤燥結,必得安眠。安眠之後,煩擾自止,然後用枳實銀菊散原方三分之一,加柴胡厚朴大黃各五分,每日申酉服之,以清熱去滯。再用草果檳榔片各五分每日煎汁,少少飲之,一日二次,數日後必大瀉稀水臭糞,戰慄出汗而愈。瀉稀水臭糞者,裹氣和而積結通也。汗出者,裏和而後表和。戰慄者,榮衛失和已久,復和不易也。
壞病愈後,調養甚難,多有三四月方能復元者。壞病治法,最宜細心,最宜靜耐,因良醫治病,多係接手壞病之故。
日久不大便者、必自己欲大便,方是大便之時。自己不欲大便,切不可妄用下大便之藥、以奪中氣,以傷腸胃津液。自已欲大便大便不下,乃肛門乾燥,注射當歸水潤之,或服當歸一錢,大便即下。如仍不得大便,是肛門之間有燥糞數枚,因津液缺乏不能送出,非內服潤藥所能送下。須用手術,取出肛門燥屎,餘屎自下。
烏梅湯治脈虛壞病。養津液收相火復中氣。服湯得微汗,內外調榮衛和也。西瓜汁腎氣丸治脈虛壞病,生上焦津液,以清肺熱,復下焦元氣,以生中氣也。枳實銀菊散,治脈實壞病,通滯氣以調升降。清積熱以復津液。升降與津液俱復,中氣旋轉,腸胃活動於內,榮衛調和於外也。原理甚簡,不過一面服藥,一面靜候自已的圓運動回復耳。切不可求速而進重劑以致禍。
溫病係陰虛亦係陽虛
人身收斂之氣能生津液,陰氣也。疏洩之氣最動相火,陽氣也。溫病之理,疏洩太過收斂不足,本是陰虛。但陽氣疏洩於外,化作邪熱,裏陽愈少,故係陰虛亦係陽虛。仲景於溫病戒汗下者,因溫病是虛證,當保養陰液尤當保護陽根也。有人問曰溫病既是陽虛,何不用熱藥以補陽、不知溫病之陽虛,乃水中相火浮於水外也、相火浮於水外,乃木氣疏洩,肺金不收。養木氣,平疏洩,以收肺金、只要肺金能收,浮出水外之相火,自然歸回於水內。此溫病補陽之法也。傷寒發熱,由於胆經不降。溫病發熱、不止由於胆經不降,且由於腎水不藏。溫病若用熱藥補陽,必定增加灼肺之熱,並且煎枯腎氣之水。肺腎之陰再傷,豈不陰絕而死。肺腎之陰再傷,不能收藏相火,相火全出,外熱更加,豈不陽亡而死。收降相火歸於腎水、此種補陽之法,內傷病中用處甚多。
養陰液保陽根必先保中氣
溫病的病源,全是疏洩偏勝,收斂不足。疏洩偏勝,最傷陰液,最洩陽根。蓋能收斂則氣降而液生,能收斂,陽根乃能下藏,能收斂,然後疏洩可不偏勝。收斂之氣,肺金主之,脾胃為肺金之母,脾胃足肺金之收斂方足。中氣在脾胃之間、故治溫病之要、在養陰液保陽根,尤要在保中氣。必津虧熱起、燒著肺家,始可用清涼之品,以洩熱保肺。必津虧絡濇、氣機阻塞,始可兼用去滯之品、以活絡清氣。必津虧熱盛、傷及血分,始可兼用涼血之品,以養血。必津虧熱盛、熱積胃家、始可稍用寒下之品,以清胃。內經曰;溫病虛甚者死、因不能用補藥之故也。雖不能用補藥,然相火下降,熱回下焦,津液續生,藏住相火,津液生而相火藏,中氣自然回復,即是天然補藥。所以大散大寒固是錯誤,大補亦非所宜,補則氣機益滯,中氣益難回復也。
溫病脈是虛象
體壯的人,得了溫病,熱盛脈實,一經清解,便無餘事。然體壯之人,得溫病者少,體壯則中氣足,榮衛平,收斂常旺,疏洩不至偏勝,相火不至外洩,故少得溫病。即得溫病,安臥片刻,中氣旋轉,榮衛復和,自然汗解,不成病也。惟體虛的人.中氣不足,疏洩易於偏勝,易得溫病。其脈模糊躁急,皆是陽根不固,陰液虧傷,木火外發,金水內竭,中氣不守。故難經曰:溫病之脈,不知何經之動也。亦有熱深脈伏、疾數不明,服清涼之藥.熱退脈顯者,乃是實脈o
溫病忌發汗何以溫病非得汗不解
發汗二字,誤卻醫家不少。須知仲景傷寒論之麻黃桂枝湯,皆發汗之方,其中自有得汗之理,並非麻黃湯桂枝湯將人身的汗提而出之也。緣人身陰陽之氣,和合則治,分離則病。既分離又復和合,則汗出也。人身氣降化水,水升化氣。臟腑榮衛之氣,升降調和。氣化水而不滯,水化氣而不停。一病外感,臟腑之氣鬱於內,榮衛之氣鬱於外,氣水化生之間,即停滯不通。汗即停滯的水氣,此為作汗之原素一也。榮衛分離而又復合,陰陽交通,即生津液,一如夏日酷熱,一旦天氣下降,地氣上升,陰陽氣通而降雨澤,此為作汗之原素又一也。具此兩種原素,所以榮衛一和、自然汗出而病解。經方發汗,實際上乃調和榮衛也。此理自古至今,未明於世,何發之有。
傷寒陽明腑病忌發汗、服承氣湯得大便後,病人安臥而通身得微汗,而病解。三陰臟病忌發汗,服四逆湯後亦通身微汗,而病解。並非承氣湯四逆湯發汗,亦臟腑榮衛之氣復和之故。溫病忌發汗,亦與桂枝楊證忌用麻黃之理同。溫病之得汗而解,亦與桂枝湯證用芍藥斂榮氣以與衛氣平,自然得汗而解之理同。不過不可用桂枝生薑大棗炙草熱性橫性之藥耳。
溫病出疹之關係
溫病得汗而愈,便不出疹。不得汗,則木火內鬱而出疹。出疹有吉有凶。由於陰液續生而血熱外達,所出之疹與出汗同,吉疹也,疹出則病愈。由於陰液內竭,熱灼血乾,所出之疹凶疹也,疹出則病加。吉疹色紅而正,凶疹色赤而黑。但色黑固然是凶,色紅亦有凶者。中氣將脫,表裏分離,榮衛無歸則疹出而紅,疹雖已出,人亦不活,此色紅未可為吉也。疹出而黑,陰氣已絕,故凶。然熱極亡陰,陰氣但能續復,外出之疹雖黑、內竭之陰已生。仍可轉凶為吉。
其實診斷溫病之吉凶,全不在出疹之關係,全在腹瀉不腹瀉,胸緊不胸緊。如腹瀉胸緊,便伏死機。緣人身之氣,陽位在上,而根於下,陰位在下,而根於上.腹瀉不減,則陽根亡於下,胸緊不減,則陰根亡於上,是以人死。
世人謂疹不出,則溫邪之毒必攻心而死,蓋都認為溫病是外來溫邪入了人身作病,與認為寒氣變溫,藏於肌膚,至春始發之故。溫病原理,非明瞭造化的圓運動不能知道,又何怪乎。溫病出疹,乃溫病結果上的事,其原因並不在疹。葉天士治溫病,謂宜速速透斑透疹,亦認為外來溫邪入了人身為病,要趕緊把外來之邪透出耳。不然則亦認為溫是內伏著去年的寒毒。伏毒二字,王叔和之遺禍也。王叔和是搜集仲聖傷寒雜病論原文的功臣。他於醫理,完全是門外漢。
溫病汗下之過
溫病全由疏洩偏勝,陰液耗傷,相火外洩,陽根微少,中氣薄弱之故。如再用燥烈開洩之藥發汗而助疏洩,相火益洩,陰液益耗,陽根益微,中氣益虛,是以登時病重,或至於死。此汗之過也。寒下之藥,性往下行,亦能減少疏洩之氣,然寒下傷中、多有下後病加重者,亦有下利不止、以至於死者。不過不似汗之登時奇變耳。溫病大便瀉下,前人認為熱有出路,然脈虛忌瀉,根本大防,豈可忽諸。
溫病與燥病之分別
溫病發熱,神志昏迷,脈來虛散,模糊躁急.向外疏洩。燥病發熱,神志不昏,脈來弦聚,不躁急模糊,向內收斂。《溫病條辨》之銀翹散一方,連翹桔梗竹葉牛蒡薄荷。皆疏散而大破肺氣之藥。桑菊飲一方,較銀翹散不大傷肺。但桑葉破肺之力亦不小,此二方乃肺金燥結內斂生熱之方,溫病乃木火外洩,肺金虛散之病。如當服本篇烏梅湯,三豆湯之溫病虛症服之,無不熱加病重,腹瀉而死者。燥氣為病,由外向內,是實的,溫氣為病,由內向外,是虛的。實者熱實肺氣實也,虛者肺氣虛,木火虛,中氣虛。虛而用銀翹散與桑葉石膏,肺氣再傷,至死不知其所以然。傷寒論,風溫病,發黃,驚癇,失溲,直視,身重,息鼾,語言難出,無一不是肺氣傷極之壞證。《溫病條辨》開首二方,即大傷肺氣,可怕。北方少燥氣病,金氣涼降能澈底也。西南方多燥氣病,金氣涼降不能澈底也。北方秋涼之後,愈降愈深,由涼而寒,由寒而冰,相火之氣,既收於土下,即藏於水中。來春開凍,相火出土,萬物發生,不出奇病。西南方秋涼之後,忽又大熱。已經收降入土之相火,又復逆升於土面。降而復升,涼而復熱,涼降入土的金氣,被逆升出土的火氣,拒格不下,遂裹速火氣而燥結於中氣之際。燥病之脈,不浮不沉,弦結於中,其故在此。金氣燥結,升降不通,病症發作,有不可以常理論者。世乃稱為秋溫。燥病肺氣實,溫病肺氣虛,金氣之病命木氣負責,虛實相反,所以銀翹散桑菊飲治秋燥見功,治春溫見過也。西南方四季皆有燥病,故銀翹散桑菊飲四季皆宜,然一遇溫而不燥之病,亦復用之,死矣。吳鞠通的溫病條辨,應改稱燥病條辨。
溫病誤用石膏必死
石膏,陽明燥金病之潤燥開結之藥。極寒相火,極敗中氣。故傷寒論白虎湯用石膏,必曰外無大熱。石膏本以清熱,既無大熱,何必用之。不知石膏清熱,乃清內熱。內果熱矣,外即無大熱。因人身火氣內藏,病則內熱,內熱則外寒。火氣外散,病則外熱,外熱則內寒。內寒則禁用石膏。仲聖怕人不知此點,故於用石膏之條文,一則曰外無大熱者,再則曰口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無少陰證者。外無大熱的大字,因胃實的熱證,內外皆熱,故外無大熱。外熱如大,即相火外洩的多,內必寒也。口渴則燥熱傷津也。背微惡寒者,背乃胸之陽,燥熱灼傷胸部津液,熱盛在胸,則背部之陰,不能交於胸中之陽,故背惡寒。凡熱證之惡寒,皆熱盛於內,陰為陽拒,不能相交,陰現本氣之故。無少陰證,無少陰內寒證也。傷寒陽明燥金一氣獨勝,既熱且燥,既燥且結,傷耗肺液胃液,為唯一燥證。故用石膏清燥開結。溫病虛證,外熱內虛。石膏敗火寒中,溫病服之,無不一瀉而死。石膏治燥病之實者,即傷寒陽明白虎湯證是也。溫病由內疏洩外出,燥病由外收斂內入,出外則虛,入內則實,病源各異,豈可忽諸。本篇枳實銀菊證之口渴,可用石膏。然究非陽明實證,而是相火燒灼肺液之虛證。用麥冬等清熱較為穩妥。麥冬與石膏同性而寒中之力較輕。
內經經文讀法
內經曰,春傷於風,夏必飱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必咳嗽。冬傷於寒,春必病溫。自王叔和編次仲景傷寒論原文,自己加上傷寒序例曰,中而即病為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於是後世遂謂冬日受有寒氣,藏在人身,至春變成溫病。春日受了風氣,藏在人身,至春變成飧泄。夏日受了暑氣,藏在人身,至秋變成痎瘧。秋日受了濕氣、藏在人身,至冬變成咳嗽。
果然如此,試問如何用藥。治夏日飧泄,豈不要用散風的藥乎。治秋日瘧病、豈不要用清暑的藥乎。治冬日咳病,豈不要用去濕的藥乎。洽春日溫病,豈不要用搜寒追毒的藥乎。如此用藥,必定要將病治重的。世人治溫病喜用大清大下之劑者,其根據即在叔和冬日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一語。而且因此根據,並認內經春傷於風,夏生飱泄云云,實係風藏在人身,至夏變為飱泄云云了,學中醫者,容易學錯,此其大概也。如要學不錯,必須將大氣升浮降沉中的圓運動,按著春夏秋冬五行六氣的原理,整個的實地體驗明白,自然瞭解內經文義之所在。
蓋風者、春木疏洩之氣也。平人大便不病飱泄,全在小便清通。小便清通,全在木氣疏洩。春日損傷了風木之氣,當春之時,風木當令,雖或被傷,仍能疏洩,小便清通、故不病飧泄。到了夏令,風木氣退,無力疏洩水分、水分混入大腸,故飱泄也。所以治之之法,必用疏洩助木氣之藥。
暑者,夏火燔灼之氣也。平人汗孔開通,榮衛無阻,不病痎瘧。汗孔開通,全在火氣充足,夏日傷損了火氣,汗孔不開,當夏之時,火氣雖傷、汗孔雖閉,大氣尚未收斂,故不病瘧。到了秋令,火氣已退,汗孔不開,秋金收斂。將榮衛之間所停積的污垢,斂於血管之中,阻礙榮衛的運行,遂成瘧病。瘧病的寒熱往來,即榮衛阻而復通,通而復阻之故也。所以治之之法,必用開通肺金之藥。
濕者,土氣運化之津液也。平人肺家滋潤,收斂下行,氣道流通,不病咳嗽。秋日燥金司令,濕氣全收。秋時傷損了濕土的津液,當秋之時,燥氣雖然司令,白露尚未成霜,肺家津液,尚未枯濇,肺氣下行,尚能通利。到了冬令,陽熱歸下,萬物堅實,肺家津液枯濇,氣降不下、陽熱逆衝,故病咳嗽。所以治之之法,必用潤脾肺助津液之藥。
寒者,冬水封藏之氣也。平人水氣能藏,陽根不洩,養成木氣,交春陽和上升,化生心火,煦和暢遂,不病溫也。陽根者,藏則為生氣,不藏則化邪熱。冬日傷損了水的藏氣,陽根外洩化熱。洩之盛者,在本冬即病冬溫,洩之不盛者,冬時木氣未動,尚未發生疏洩作用。一交春令,木氣疏洩,將木氣本已根氣,搖洩而起。木氣失根,故病溫病。溫病都是虛證,原因即在於此。所以治之之法,必用培養木氣之藥。
所以內經又曰:冬不藏精,春必溫病。凡冬時咳嗽不寐出汗勞心多慾等事,皆不藏精的事。人在冬令,如能藏精。交春令後,本身的木氣,根本深穩,不隨時令疏洩之氣搖動起來,方不病溫也。叔和搜集傷寒論原文,厥功大矣。妄加序例,其罪不小。
況且內經有云,風寒傷人,使人毫毛畢直。如何能藏在人身,安然無事,等到來春,才發作乎。毒字一層,惟冬日陽氣甫藏,即洩動出來,明年歲氣,根本動搖,大反造化的常規,這才是毒氣。所以冬溫之病,人死甚速且多。地下無陽,成了毒氣,鼠先感受,故鼠先死,才是毒氣也。
內經又曰: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暑。人又抓住此條。認為是王叔和伏寒變溫的鐵證,其實不然也。難經曰,傷寒有五:一曰中風,二曰傷寒,三曰濕溫,四曰熱病。五曰溫病。這二曰傷寒的傷寒二字,才是麻黃湯證的傷寒病。傷寒有五的傷寒二字,乃外感之通稱。內經病傷寒而成溫的傷寒二字,就是同難經傷寒有五的傷寒二字是一樣意義。言先夏至日病外感謂之病溫,後夏至日病外感謂之病暑。並非冬日病麻黃湯證的傷寒,冬日不發作,到夏至前變成溫,到夏至後變成暑也。至於溫病舌絳熱深,乃本已肝腎先熱,又病溫病,故熱較深,謂為本身伏熱則可耳。經文的讀法,應當如此,便合圓運動的原理,將冬傷於寒的寒字認定是藏字,便合圓運動的原理。益寒益藏,乃造化自然之事也。合圓運動云者,合宇宙造化也。
喻嘉言謂內經春傷於風,夏傷於暑,秋傷於濕,冬傷於寒,獨無傷燥之條,為內經遺漏。殊不知風為木氣,暑乃火氣,濕乃土氣,寒乃水氣,若是傷了,都要出病。惟獨燥氣,傷些才好。因造化的圓運動,春升夏浮秋降冬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秋金收降,以其涼也。涼則收,過於燥則不收,涼則降,過於燥則不降,惟能將燥氣損傷些,秋金涼降無阻,相火收於土下,藏於水中,四序安寧,大氣的運動乃圓,物體的生活乃康也。傷些才好云者,言秋冬萬物堅實,乃金燥之功。過燥則病耳。
傷寒論的溫病經文解釋
傷寒論云: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瘲。若火薰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言溫病乃木氣疏洩津液已傷之病,不可發汗,只可平榮氣斂疏洩養津液顧中氣為治,若誤發汗,津液更傷,疏洩更甚,身熱必加,至於灼手。名曰風溫者,溫乃木氣疏洩之病,風乃木氣疏洩之氣。言溫病發汗,疏洩又疏洩也。此風字並非外來之風,就是疏洩之氣。葉天士主張辛涼散風,葉之誤也。故其脈陰陽俱浮。陽脈在上,浮亦常情,陰脈在下,理應沉藏。今陰脈亦浮而不藏,可見疏洩而又疏洩之至,故曰風溫。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諸證,皆風木往上,疏洩傷液,上焦無液,氣機枯濇之現象。若再被下,則下焦津液亦傷。木氣枯竭,則小便不利,直視。下焦相火空虛,水氣離火,則失溲。木枯被火,則發黃,驚癇,瘈瘲。經文應當如此解釋,便合原理。如將風字認為是大氣的風寒的風,試問未發汗以前,又名甚麼溫呢。如傷寒論有云汗出譫語者,胃中有燥屎,此為風也。當下之,過經乃可下之云云。當下之,下燥屎非下外來風寒的風也。汗出譫語,言風木疏洩則汗出,汗出傷津則胃中乾燥而譫語。非言外來風寒的風也。此風字即風溫的風字。
柯韻伯注傷寒論,謂傷寒六經,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五經,是傷寒,厥陰一經是溫病。因厥陰一經,有渴之一證也。不知厥陰主方為烏梅丸,方內乾薑附子桂枝川椒大隊熱藥,豈有溫病用熱藥者。柯氏又曰厥陰為闔。夫厥陰風木之氣,當春初之時。此時土下水中封藏的陽氣,疏洩出土,造化之機靜極而動,闔極而開,何得謂厥陰為闔乎。溫病為木氣的闔病,抑係木氣的開病,顯而易見,淺而易知。柯氏乃曰,傷寒厥陰經是溫病,又曰厥陰為闔。後之學者,喜讀來蘇集,謂其書筆墨甚好。筆墨愈好,學理愈非,如此之類,誤人多矣。柯氏者,被內經所誤不自知者也。
溫熱經緯與溫病條辨的學法
溫熱經緯一書,王孟英將葉天士陳伯平的論說詳細集載,其經驗之深,用藥之慎,論列之詳,可師可法。吾人根據圓運動的天人一氣去研究王先生的論說,便可得到應用之妙。
葉謂戰汗透邪,法宜益胃,胃氣空虛,當膚冷一晝夜。又謂清涼只可用到十分之六七,以顧陽氣以顧津液,又謂救陰猶易,通陽最難。又謂舌黃而渴,須有底之黃,或老黃色,中有斷紋,當下,卻不用承氣湯,而用檳榔青皮枳實元明粉生首烏等。又謂淡紅無色,或舌乾而不榮,當是胃無化液,宜用炙甘草湯,不可用寒涼藥。葉由經驗得來的好處,亦謂溫病是虛病。
葉知溫病為虛證,盡從經驗得來。不知溫病何以虛,不知天人一氣的圓運動故也。
所以葉又曰,辛涼散風。是仍認為溫病為外來的風,夾溫氣而入人身為病也。又曰溫病首先犯肺,亦是認外來溫氣犯肺也。於人身木火疏洩,金水收斂,疏洩偏勝,收斂必傷,不知根據。遂將人身自己病溫感觸大氣因而病作的要義,全行抹煞。後人讀其書,亦遂認為時令溫邪,由口鼻直入中道作病,其流弊遂成了寒涼解毒的相習辦法。脈虛氣弱之人,一服藥後,即入危險。及至傷中,熱更大加。醫家以為病重藥輕,將寒涼之藥加倍用之,熱加病重腹瀉不已而死。服涼藥後熱加病重,因涼藥傷中,下焦相火完全上逆。乃謂黃連之性,苦從熱化,所以益用黃連,益見發熱。此等錯誤,皆不知原理之故。
陳伯平謂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是傷著冬令封藏的藏氣,非傷著冬月風寒之寒,已免蹈根本上的不是。然又謂冬能藏精,我身真氣內外瀰綸,不隨升洩之令而告匱,縱有客邪,焉能內侵,陳氏仍認溫是外來客邪,並不知是本人木氣偏動,金氣不收,相火外洩化熱。是陳氏已免蹈根本上的不是,仍得不著根本上的是。陳氏謂冬傷於寒非風寒之寒,乃寒藏之寒,見溫熱贅言。溫熱經緯不載此節。溫熱經緯,乃王孟英所編,王亦王叔和寒毒變溫之信徒。可惜哉。
溫熱經緯,經列經文,緯列葉陳的論說。吾人學之,只可就其病證藥性以求原理,不可以所引經文為根據。因王孟英先生信王叔和冬寒變溫甚篤,所引經文,多半強拉硬扯而來。非於圓運動原理確有把握,醫治溫病已有經驗後,不易判斷其所引經文之合否。
王孟英潛齋醫書五種,內有先生養陰清熱醫案。用藥輕靈經驗宏富,吾人就其病狀,據其藥性,歸納於圓運動之中,自能得到靈妙之境,而可救學經方偏於溫補之弊。
溫病條辨一書,為學治溫病人人必讀之本。其指駁吳又可用達原飲三消飲峻利傷人之處,甚知溫病屬虛,有益後學,令人敬佩。惟於溫病原則上,乃謂風寒傷人由皮毛而入,溫病傷人由口鼻而入,始入上焦,繼入中焦,再入下焦,將整個圓運動的人身個體,分成三截,使學者入門便錯。原則既錯,全盤皆亂。又捏造傷寒論經文曰,不惡寒而渴者為溫病,桂枝湯主之。桂枝湯主之一語,使學者認為古訓,殺人甚多。其用意在欲人先用桂枝湯見過之後,再用銀翹散以眩其功也。不知銀翹散溫病無效,燥病乃效也。
至於溫熱傷肺而曰太陰病溫,溫熱入胃而曰陽明病溫,名實不符,不可為訓。太陰為濕土,陽明為燥金,傷寒論之稱太陰病,太陰病濕寒也。稱陽明病,陽明病燥熱也。溫病木火疏洩傷肺,肺熱而已,何可直曰太陰。溫熱入胃,胃熱而已,何可直曰陽明。仿傷寒之例,以立溫病之言,吳鞠通之罪也。
又溫病無用燥熱藥之陰寒證,溫病條辨之溫補各方,不應列入以免學者誤會。
王孟英之溫熱經緯,吳鞠通之溫病條辨,皆學溫熱應當研究之書。根據原理以變通之,獲益必多也。自來對於溫病原理,守兩大法門。一為伏邪,一為新感。伏邪者,伏去年冬時之寒,新感者,感今年空氣之溫,於人身本氣自病的原理,全不知道。本篇處處是人身本氣自病,事實上原來如此,並非故意矯為高論。
民國八年,太原閻百川先生以山西人民病溫病,服銀翹散必加病,且有服至三劑而死者。以為溫病條辨,乃中醫治溫病無不遵守之本,銀翹散為溫病條辨第一方,而不見效如此。乃聘請各省大醫,赴晉開辦中醫改進研究會,二十年之久,結果不得辦法,會址改為西醫學校而罷。溫病乃木氣疏洩之病,由內而外的。燥病為金氣斂結之病,是由外而內的。銀翹散乃金氣結聚之方,皆大開肺氣斂結之藥,疏洩之病忌之。木病疏洩,其脈虛散,金病斂結,其脈弦聚。時病之宜於銀翹散者,皆弦聚之脈,斂結之病。脈氣虛散,病氣疏洩之溫病,而服疏洩之銀翹散,名稱與事實分別不清,宜其研究不得結果,而將中醫研究會改為西醫學校也。
烏梅白糖湯治愈溫病發熱十五案
山西冀甯道署教育科高科長病溫病半月,潮熱神昏,日夜譫語,舌胎黃黑乾燥,渴而腹滿不痛不拒按,十日不大便,身臥不自轉側,病勢頗危,脈沉而弱。予曰胃家津液已竭,用烏梅十枚白糖二兩,服後安臥一夜,次早大便下半乾屎少許,熱退進食而愈。前言舌有胎忌服烏梅者,胃熱初起不宜烏梅收劑也。此病舌胎黃黑且乾,又病潮熱,腹滿,十日不大便而用烏梅者,此時之胃熱全因胃液乾枯。故重用烏梅以生胃液,而和木氣。胃液生木氣和。則運動復而諸病愈也。
山西陽曲縣何科長春間病外感,滿身,惡寒發熱,神識昏迷,脈象洪數重按模糊。予曰發熱昏迷,脈象模糊,此溫病也。用烏梅白糖,酸甘相得,溫服一大碗,汗出而愈。何君曰,去年亦病此病,兩月乃愈云。
太原興業錢局學徒某病溫病,經醫先汗後下又補,大熱不退,牙齦皆血,數日不眠,小便短極而赤,喘息搖肩,時時譫語,脈小而數。予以烏梅四枚白糖二兩濃煎盡劑,是夜汗出,安臥喘平,天明尿利熱退,索粥。羣醫笑曰,溫病用烏梅,豈不將溫氣斂住,燒心爛肺而死,此之得愈乃萬幸云。
太原電報局呂君病溫病,經醫用麥冬石膏等藥,熱不退病反重。十日,神短氣微,脈亦微少,舌有乾黃胎,不大便已十日。予曰,不大便十日,此病可治,如大便滑瀉,便難治矣。用烏梅四枚白糖二兩,徐徐服下,滿身微汗。次日熱退神清,胸微脹痛,不思食。用大黃末一分,分三次噙嚥,舌胎黃退,能食稀粥,調理半月而愈。
太原電報局局長陳晴波兒女數人,每患溫疹,皆服烏梅白糖,烏梅冰糖而愈。
山西聞喜縣王氏子病溫病,大燒熱。用酸菜湯加鹽少許以代烏梅湯,溫服汗出而愈。
北平孫姓子病疹,醫進表散寒涼藥,燒熱大加,病熱極重,就予診治。處以烏梅白糖方。不敢用,入西醫院診治。醫用稀鹽酸,服後安眠,微汗熱退而愈。北平治案甚多。與山西治案大略相同。
昆明劉澄志同學糼女,並王姓子,病猩紅熱,發熱昏倦,面色污紅,小便不利,大便時時欲行不得,咳嗽。服烏梅二大枚,白糖一兩,二便通利,熱退而愈。木氣敗則二便不能疏洩,烏梅大補木氣助疏洩也。
昆明何姓子發熱倦怠,面色青黃。服烏梅二大枚白糖一兩,汗出熱退而愈。
南寧朱姓子夏月頭生疙瘩,色紅纍纍。大如荸薺。服烏梅白糖黑豆而愈,亦平疏洩養木氣之效也。
南寧何姓婦有孕五月,當夏月極熱之時,嘔吐不止,飲食不進多日,身軟不能起動,百治無效。服烏梅四枚冰糖二兩,嘔吐頓止,遂進飲食。此案非溫病,因夏月極熱之時,熱乃木氣疏洩之氣。熱極則木氣疏洩失根。有升無降。故嘔吐百治無效。烏梅冰糖平疏洩補木氣養中氣,木氣得根,乙木升而甲木降,故嘔吐愈。嘔吐者,胆經不降,胃經亦逆也。
南京清涼山一歲半小孩發熱,口渴喜飲,飲後仍吐,大便亦瀉水,小便全無。醫以五苓散為治不效,予用烏梅二大枚冰糖五錢,煮至極爛,取湯頻頻進之。不吐,忽然小便通暢,熱退瀉止。烏梅酸收,止吐宜矣。小便得利者,木氣復其疏洩之能也。凡夏日小便不利,皆木氣退化不能疏洩之過。烏梅補木氣助疏洩。故服後小便利。木氣衰則不能疏洩,或妄疏洩,烏梅補起木氣,疏洩復其正常,故烏梅能平木氣之疏洩,又能助木氣的疏洩。
南京燕子磯高星垣同學這戚某君病外感,發熱,服麥冬石膏等藥,熱反加。輾轉更醫,不外苦寒之劑,病更重,熱更增,有名醫王用竹葉石膏湯甚堅,高某曰:熱大而舌無胎,此正彭先生所謂烏梅湯證,非用烏梅收回相火不可。乃用烏梅二大枚冰糖二兩,煮爛溫服,服後安臥熱睡兩小時,熱退病愈思食,行動照常,前後如兩人。高某為中央國醫館特別研究班學員,蓋學圓運動學而能明瞭原理者,乃遍告同學認為此病的效,乃烏梅能收相火解溫熱之證。於是同學乃有敢用烏梅退熱者。特別研究班同學,皆多年醫家,皆為新感伏邪之說所深錮者。新感二字的意義,蓋謂今年所感受時令的溫氣,既由口鼻而入腹內,應該用藥散之清之升之。伏氣二字的意義,蓋謂去年冬令感受的寒氣,伏藏人身,交春變為溫毒,更應該用藥散之清之升也。原理錯誤,相習不察,盲從日久,認為當然。所以一聞烏梅湯,皆驚曰,將溫氣斂住,必燒心爛肺死也。
成都四川國醫專校同學龐存厚,其弟夏日發熱不退,精神不支,服藥不效。用烏梅白糖湯,熱退而安。
又同學張文煥,治一婦科,七十餘歲。夏日發熱氣短,用烏梅白糖三豆飲同煎。服後滿身出疹,熱退而安。
上列數案之外,烏梅白糖湯治愈之溫疹發熱太多,載不勝載。本氣自病四字,醫家應當澈底研究。常謂欲學中醫,先要養成能自辨別醫書是非的眼力,方可讀醫書,方不為前人所誤,於此可見。
學溫病須先學傷寒。傷寒病表裏分清,病傷寒者,裏氣不動。必榮衛表病,不得汗解,裏氣乃動。陰臟之氣動,則病寒而用附子,陽腑之氣動則病熱而用大黃,榮衛表病則用桂枝湯麻黃湯以發汗。理路分明,易得辦法。溫病表裏不分,榮衛未病,裏氣先病。裏氣不分腑臟,只分氣血,皆熱不寒,皆虛不實,榮衛不可發汗,此其難治者一也。何以榮衛未病,裏氣先病,只因溫病之起,起於本身疏洩偏盛,收斂偏衰,相火不藏,中氣不足。不感時氣之疏洩,已有病了。一感時令疏洩之氣,遂病起來,此其難治者二也。有此二點,故下藥甚難。然按病在榮衛,病在氣分,病在血分,病在腸胃的界限,去用心認定,自己總能想出辦法。內傷外感,臨證多後,方知此篇編法之妙。
以上十五條,病狀不同,皆服烏梅白糖而愈。予常用烏梅白糖黃豆黑豆,治愈風溫各證,亦由原則以求病理,由病理以立藥方之意也。
与医生电话交流
网上免费问医生
看更多新文章>>
1.扫码下载好大夫App
2.在知识中添加您关注的疾病
3.添加成功后,最新的医生文章,每天推送给您。
发表于: 21:27
赵东奇大夫的信息
赵东奇大夫电话咨询
赵东奇大夫已经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直接与大夫本人通话,方便!快捷!
网上咨询赵东奇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赵东奇大夫提问
赵东奇的咨询范围:
颈肩腰腿痛以及相关中医内外妇儿皮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
赵东奇主治疾病知识介绍
推拿科好评科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圆运动的古中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