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课时间的时间是2/3小时,已经过去1/...

一节体育课是2/3小时,跑步用1/4小时,练习跳远4/15小时其余的时间讲解,讲解用多少_百度知道
一节体育课是2/3小时,跑步用1/4小时,练习跳远4/15小时其余的时间讲解,讲解用多少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提问者采纳
讲解间=体育课间-跑步间-跳远间=2/3-1/4-4/15=3/20 希望能帮~~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用节课减跑步跳远剩讲解 2/3-1/4-15/4=3/20
跑步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从“一节课的时间是2/3小时”谈起
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教材安排了一道题,要求学生说出下面几句话中的分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1)五年级一班的三好学生占全班人数的“2/9。
(2)地球表面大约有71/100被海洋覆盖。
(3)一节课的时间是2/3小时。
经过启发,学生对前两个分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很快就达成了共识:这里的2/9表示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9份,三好学生有这样的2份;这里的71/100表示把“地球表面积”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100份,海洋面积有这样的71份。可是,对于2/3这个分数,学生几乎一边倒地认为:应该把“一节课的时间”看作单位“1”!
情急之下,我追问道:“如果把一节课的时间看作单位‘1’,那么把它平均分成3份,这样的2份是什么时间呢?”
“是老师讲课的时间。”“是同学们做作业的时间。”……学生七嘴八舌地表达自己的理解,而且还非常兴奋。
无奈之下,我只能以异常坚定的语气给出结论:“这里的2/3小时表示把1小时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这样的2份就是一节课的时间。”
从表面来看,把“2/3小时”错误地理解为“一节课时间的2/3”,是因为学生对“2/3小时”这样表示具体数量的分数不够熟悉造成的──他们不能清楚地认识到像“2/3小时”这样带有单位名称的分数,都表示把相应的计量单位(如1元、1米、1小时等)作为单位“1”进行平均分所得到的结果。但仔细想来,产生这样的认识偏差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学生在本节课以及本节课之前所认识的分数大多是不带单位名称的。换句话说,在他们的知识经验中,分数一般用来表示两个具体数量(主要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用来表示某个具体数量的。那么,是不是教材安排的知识链条中遗漏了“分数也可以表示某个具体数量”这一环节呢?打开三年级教材中有关分数的章节,我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在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这个单元,教材曾经安排一组练习,要求学生把以“角”作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元”作单位的数量;把以“分米”作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米”作单位的数量。显然,这组练习不仅能为学生接下来认识小数做准备,而且也能使他们初步认识到“分数也可用来表示某个具体数量”。而这也正是学生理解“2/3小时”的重要经验基础。
想到这里,一个补救方案在我的头脑中逐渐清晰了起来。第二天上课伊始,我首先出示如下几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辨析、讨论:
(1)一根彩带,已经用去了它的3/10;
一根彩带,已经用去了3/10米。
提出问题:上面两次用去的彩带,哪一次用去的长度是确定的,哪一次用去的长度不能确定的?
进一步追问:你知道3/10米就是几分米吗?你是怎样想到3/10米就是3分米的?
指出:3/10米的含义就是把1米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10份,表示有这样的3份。
(2)小明买一支铅笔,用去9/10元;
小华买一支钢笔,用去所带钱数的9/10。
提出问题:从上面的条件中,你能确定哪种笔的价钱?
追问:一支钢笔的价钱为什么不能确定?要知道一支钢笔的价钱,先要知道什么?铅笔的价钱就是几角?你是怎样想到9/10元就是9角的?
指出:9/10元的含义就是把1元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10份,表示有这样的9份。
引导归纳:3/10米和9/10元这两个带有单位名称的分数都可以怎样理解?
小结:它们都要把相应的计量单位看作单位“1”,它们都表示一个确定的数量。
(3)同学们用一节课时间的2/3做作业;
一节课的时间是2/3小时。
提出问题:做作业有没有用完一节课的时间?
追问:你是怎样理解“一节课时间的2/3”的?
进一步追问:从上面的条件中,你能知道一节课的时间是多少分吗?你是怎样想到2/3小时就是40分的?
指出:2/3小时的含义就是把1小时(也就是60分)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表示有这样的2份。60&3&2=40(分)。
学生争先恐后的流畅应答,让我感到十分欣慰。看得出,通过上面的教学,他们不仅消除了上节课留下的困惑,而且实实在在地加深了对分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的理解。有时候,教学中在不经意的地方会出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常常会被我们忽略。其实,任何一个看似细节的问题,仔细思考,都可能会带给我们很重要的发现。上述教学案例即是一个有意义的发现和探索之旅。从上述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要使教学本身更具有效性,必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必须把知识的逻辑前提与学生的认知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数学日记_百度知道
写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的日记
2月10日 星期三 晴
今天阳光明媚,我正在家中看《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忽然发现这样一道题:比较111/1111两个分数的大小。顿时,我来了兴趣,拿起笔在演草纸上“刷刷”地画了起来,不一会儿,便找到了一种解法。那就是把这两个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然后利用分数的规律,同分子 分数,分母越小,这个分数就越大。解出11/1111。解完之后,我高兴极了,自夸道:“看来,什么难题都难不倒我了。”正在织毛衣的妈妈听了我的话,看了看题目,大声笑道:“哟,我还以为有多难题来,不就是简单的比较分数大小吗?”听了妈妈的话,我立刻生气起来,说:“什么呀 ,这题就是难。”说完我又讽刺起妈妈来:“你多高啊,就这题对你来说还不是小菜啊!”妈妈笑了:“好了,好了,不跟你闹了,不过你要能用两种方法解这题,那就算高水平了。”我听了妈妈的话又看了看这道题,还不禁愣了一下“还有一种解法。”我惊讶地说道。“当然了”妈妈说道,“怎么样,不会做了吧,看来你还是低水平。”我扣了妈妈的话生气极了,为了证明我是高水平的人我又做了起来。终于经过我的一番努力,第二种方法出来了,那就是用除法来比较它们之间的大小。你看,一个数如果小于另一个数,那么这个数除以另一个数商一定是真分数,同理,一个数如果大于另一个数,那么这个数除以另一个数,商一定大于1。利用这个规律,我用111/1111,由于这些数太大,所以不能直接相乘,于是我又把这个除法算式改了一下,假设有8个1,让你组成两个数,两个数乘积最大的是多少。不用说,一定是两个最接近的,所以111/1×、&111×11111,那么也就是11/1111。
2月12日 星期五晴
今天,我在数学1+2训练上看到这么一题,在一底面积为648平方厘米的立方体铸体中,以相对的两面为底去掉最大的一个圆柱体,求剩下的立体图形面积是多少?
看到这个题目,我犯糊涂了,想:只告诉一个底面积,这怎么求啊?坐在椅子上的妈妈看了,嘲笑我说:“哼,还说高水平哩,连这道题都不会做。”
我知道妈妈用的是激将法,目的是激怒我的好胜心,让我把这题做完。为了让妈妈认为她的激将法成功了,我就硬着头皮做了下去,可是怎么想也理不出头绪来。但是我并没灰心,继续做了下去,我做了出来。
根据图(要画图)可以发现,切掉一个圆柱,又出来一个同原来圆柱同样大的洞,虽然这洞与圆柱体体积相同,但是它们的表面积并不相同,而是比原来圆柱少了两个底面的面积。
所以剩下的图形面积应该等于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减去圆柱的两个底面+圆柱的侧面。
列算式是628×6-628×3.14÷4×2+628×3.14
2月14日 星期六 晴
今天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在大街上闲逛,突然看到不远处有很多人围在一起。我跑过去一年,原来是抓奖游戏。“哼,抓奖有什么好玩的。”我厌烦地说旁边的人一听,连忙说:“抓奖虽不好玩,但有重奖,可吸引人了。”我急切地问:“是什么呀!”“50元钱。”那人噔大眼睛说。一听这话,我可来劲了,“这么诱人的的奖品,说什么,我也得试试。”说完,我便问店主怎么抓法。店主说:“这是24个麻将,麻将下写着12个5,12个10,每次只可抓12个麻将,如果12个麻将标的数总和为60,那么你便可得50元大奖。”我听了也没多卷起了袖子,从兜里掏出5元钱给了店主。
尽管,这可以抓10次,但那份大奖我还是没有拿到。
回到家之后,我想了想,感觉有点不对劲。我想,抓60分,那必须抓得那12个麻将必须都标5,最好的情况就是第1次抓到1个5,第2次抓2个5,第3次抓3个5……第12次抓12个5至少得花去6元钱。但万一抓得那些麻将标的数是10或有的总和是相同的,那么得抓多少次花多少钱。
最后经过一番考虑,终于把问题弄清了,我抓紧到街上找那算帐,可已经跑得无影无踪了。 2月16日 星期一晴
题目:有粗细不同的两枝蜡烛,细蜡烛之长是粗蜡烛之长的2倍,细蜡烛点完需1小时,粗蜡烛点完需2小时。有次停电,将这样的两枝求用过的蜡烛同时点燃,来电时,发现两枝蜡烛所剩的长度一样,问停电多长时间?
解题思路:如高粗蜡烛长为1,燃烧的速度分别为:(1)1÷2=1/2(2)2÷1=2要设停电时间为X小时那么式子就是:1—1/2X=2—2X分析已知细蜡烛占粗蜡烛的1/2,粗蜡烛就是细蜡烛的2倍,求停电多少小时,也就是第一根燃烧多少时。
解:设停电时间为X小时。
1—1/2X=2—2X
答:停电时间为2/3小时。
2月18日星期三晴
今天下午,我在《小学生双色课课通》上看到了这样一道题。
一个圆锥底面半径是8分米,高的长度与底面半径的比3:2,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分析:这是一道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与圆锥方面的题相结合的应用题。求圆锥的体积是多少,要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和高,题中告诉了底面半径,可求出底面积,而高却不知道,可以根据一个条件求出,可将比转化成一个数占已知数的几分之几,即可知道高占底面半径的3/2。算出高后,然后根据“V=SH÷3”算出圆锥的体积。
2月21日星期六阴
今天早晨,我制作了一个小电灯,用的是两节电池和一根钢丝和一个小电灯泡制做的,先准备了两个电灯泡,生怕晚上玩的时候会闪了。到了晚上,我出去转悠一圈,我拿出了小电灯一照了一圈,我发现有时照出一个面,有时照出的是一条线,这是一次意想不到的小发现,给我带来了兴趣,去探索它到底为什么并且获得了答案。它不但给我带来了对数学的兴趣,又提高了我对生活新的看法,希望大家在生活中,要勤于发现,要做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好学生。
2月22日 星期日阴
这几天我一直在思考着另外一种求圆柱体积的方法,凭着我的感觉我列出了这样一个算式:直径×直径×高×3.14÷4。
放学回到家,我就开始证明这个式子到底对不对,我试了一下,用课本上的解法和我的这种解法来算一个圆柱的体积完全一样,我又试了很多次结果都一样。
我感到非常地纳闹,我的这种解法到底是什么意思,经过我一番的思考和证明发现原来是把圆柱看成一个相当于直径和高相等的正方体。然后求出正方体的体积,再根据圆柱与正方体的比是:3.14∶4就成了一个圆柱的体积了。
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请广大爱好者参与研究,给予指正。
2月28日星期六 晴
今天我在看报纸的时候看见了这样一个题目:求圆锥的表面积。
[题目]一个圆锥,底面直径是6米,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周上任点长是5米,求这个圆锥的表面积。
我虽没有学习过求圆锥的表面积,但已经学习过圆柱的表面积,通过圆柱的表面积的解题方法知道: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一个侧面加上两个底面积,而圆锥的表面积就是一个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侧面是一个扇形,我虽没学过但我查了资料知道求扇形的面积是:扇形的面积=弧长×圆半径×1/2,题目中已经告诉了我们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周上任一点长是5米,而弧长是3.14×6=18.84(米),扇形面积是18.84×5×1/2=47.1(平方米),最后用扇形面积加上底面积,就得到圆锥的表面积:47.1+3.14×(6/2)×(6/2)=75.36(平方米)。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我们只要勤学善思,就一定会攻克难题,走上成功之路!
2月27日 星期六阴
今天,我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我感到万分的不解,为什么比例的外项之积等于内项之积。我经过了冥思苦想终天明白了。
假如 b/a=c/d,将a扩大d倍,要想使比值不变,也必须将b扩大a倍,也就变成了bd/ad;再把等号右边比中的d扩大a倍,要想使比值不变,也要把c扩大a倍,就变成了ca/da。那么比例就变成了bd/ad=ca/da,把等号左右的ad消去,所以就变成了ad=ca。
3月2日星期二 晴
每逢清明节,巨山上便会人山人海,于是一些骗子便想出了一些骗人的把戏来骗人,比如:像圆盘赌物。 道具非常简单,在一块木板上画一个大圆,大圆中心用钉子固定一根可以转动的指针。大圆被分成24个相等的格,格内的针可以转,格内分别写着1—24个相等的数,在单数格中没有值钱的,而双数中差不多都是值钱的。
玩法也很简单,把指针先拨到1,然后你拨动指针,指针就开始旋转,最后停在某个格内,接着再按着指针所在的格上标的数,再把指针拨动,N-1格,N是格子上所标的数。
这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数学游戏,其实你无论拨到哪格,只能吃亏,不能得利。因为当指针转到奇数格上,拨动的格数便是奇数-1=偶数,奇数+偶数只等于奇数,所以不可能转到偶数格上,就得不到值钱的东西,假如指针转到偶数格上,拨动的格数便是偶数-1=奇数,奇数+偶数=奇数,还不能得到值钱的东西。
3月8日 星期一 晴
今天我听了一节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质数和合数》的一堂公开课,听后彼有一番感慨,本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为了帮助教者的一种组织手段,能够更好得为教学服务,增加教学的新颖性、独特性、深化性,更加具有吸引性,这么长一段时间提出对学生进行素质化教学,但是听了几节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课,却都流露出注入式的影子,不错注入教学以前已经扎根,但我们一定在平时的教学中得慢慢改之;另一方面运用多媒体教学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是围绕学生服务的并不是围绕计算机服务。是否能引出广大一线教师的共鸣!
3月6日星期六晴
今天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我正在家里看数学报,无意中看到求比值与化简比这个题目,我想这不是上学期学过的吗?但是我又一想,我还是看一看吧!
“求比值”与“化简比”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同学们学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求比值的目的是求一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结果;化简比的目的是把一比化成和它相等并且前、后项互质的整数比。
2、求比值与化简比的方法类似。有以下几种:
(1)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如:
5/6∶1/2=(5/6×6)∶(1/2×6)①比值为5/3;②化简比为5∶3。
(2)运用比与除法的关系。如:
6.3∶0.9=6.3÷0.9①比值为7;②化简比为7∶1。
(3)运用比与分数的关系。如:
16∶20=16/20=4/5①比值为4/5或0.8;②化简比为4∶5。
3、求比值的结果是一个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和分数;化简比的结果是一个比,它可以写成真分数或假分数的形式(见上例),不能写成整数、小数或带分数的,化简比的结果要读成几比几,如:16∶20化简比为4/5,应读作:4∶5。
通过这就可看出,只要我们多看一些关于数学方面的资料,你的成绩会提高的。
3月12日星期五
中午爸爸下班回来,哼着小调,兴高采烈地跨进家门我迎上去问道:“爸爸,今天有什么事这么高兴?”爸爸说:“这个月我涨工资了。”我问道:“那你现在一个月拿多少工资?”爸爸想了想,微微一笑说:“我比你妈的工资高,我俩的月工资加起来是2800元,月工资差是100元,你说我一个月拿多少工资?”
听了爸爸的话,我动手在纸上画出了线段图帮助我理解:
通过观察和思考,我很快算出了答案,并且告诉爸爸。首先把妈妈的工资看作和爸爸同样多,那么爸爸、妈妈的月工资一共是()=2900元,再把月工资和平均分成2份,求出的1份就是爸爸的月工资。列式是:()÷2=1450元。
爸爸听了,满意地直点头。这时,正在做饭的妈妈对我说:“你还有其它方法吗?”“还有其它方法?”我惊奇地说。我报着好奇的心情静下心来再次观察、思考,我发现此题关键是找出以谁作标准的问题,标准不同,方法也就不同。于是,我有了第二种方法:就是以妈妈的工资作标准,假设爸爸和妈妈的工资同样多,那么俩人的月工资和就是()=2700元,再把月工资和平均分成2份,求出的1份就是妈妈的月工资最后加上爸爸比妈妈多的100元,就是爸爸的月工资。列式为()÷2+100=1450元。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7条回答
一) 今天,我们一家去龙港的肯德基去吃全家套餐。 到了那儿,人一直挤着,我们好不容易点好菜,就找到位子坐下。菜来了,是一桶大套餐。里面有12个鸡腿,我想:怎么平均分呢?这时,我想起除法12÷3=4。我们每人四个鸡腿,我后来又吃了老妈的1个鸡腿,阿姨的2个鸡腿,阿姨说:“这总不能白吃,我问你,你吃了几分之几?你再吃几份就全吃了?“我想了想,回答:“我吃了7/12,再吃5/12就全吃了。”幸好,我学了分数的知识,可以正确回答问题了. (二) 今天,妈妈给了我10元钱去超市买东西。我买了一串鞭炮用了钱的2/10,又买了棒棒糖四根用了钱的1/10,还买了7个汽球,用了钱的2/10,最后买了一把梳子,用了钱的4/10,一共用了2/10+1/10+2/10+4/10=9/10。还剩下一元钱只好还给妈妈了。 到家后,妈妈吃了棒棒糖的1/4,爸爸吃了棒棒糖的1/4, 我吃了棒棒糖的1/4,还剩下一根,我送给了隔壁的小强哥哥吃。(作者:肖恩玲) (三) 上个星期,我们学习了分数。分数有分子、分母和分数线,比如:1/3,3是分母,1是分子,中间一横是分数线。 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分数,比如:一本书有三十页,每一页是一本书的1/30。分数还可以用来加减呢!比如:二分之一加二分之一等于二分之二,也就是1。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一个饼把它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这个饼的1/2,再把这两份拼起来,就是有2个1/2,刚好是一个饼。分数在加减时,如果分母都是一样的,就不管分母,把分子相加就可以了。而2/2的分子和分母都一样,就是1了。 我还学会了比分数的大小,老师教了我们口诀:分子相同比分母,分母大的分数小,分母小的分数大;分母相同比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小的分数小。 老师还提醒我们,写分数时,一般先写分数线,表示平均分的意思,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
.&发现& 今天,我在家发现了一个数学问题. 我发现一杯可乐800克,一杯绿茶500克,一杯冰红茶不知道多少克,于是我又补充了一个信息-------冰红茶比可乐少200克,要求三杯一共多少克呢?于是,我按照老师教的方法算:800-200=600,再600+500=1100,最后0,所以一共1900克. .&巧妙的加法和减法& 加法和减法在我们的生活中是缺一不可的.身边有许多事情都要用到加法和减法.比如在学校里,统计分数,统计认数-------生活中,妈妈上街买菜付钱;在家里,计算一个月的开支也要用加减法.这一切的一切都与加减法有关,所以加减法在我们生活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今天阳光明媚,我正在家中看《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忽然发现这样一道题:比较111/1111两个分数的大小。顿时,我来了兴趣,拿起笔在演草纸上“刷刷”地画了起来,不一会儿,便找到了一种解法。那就是把这两个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然后利用分数的规律,同分子 分数,分母越小,这个分数就越大。解出11/1111。解完之后,我高兴极了,自夸道:“看来,什么难题都难不倒我了。”正在织毛衣的妈妈听了我的话,看了看题目,大声笑道:“哟,我还以为有多难题来,不就是简单的比较分数大小吗?”听了妈妈的话,我立刻生气起来,说:“什么呀 ,这题就是难。”说完我又讽刺起妈妈来:“你多高啊,就这题对你来说还不是小菜啊!”妈妈笑了:“好了,好了,不跟你闹了,不过你要能用两种方法解这题,那就算高水平了。”我听了妈妈的话又看了看这道题,还不禁愣了一下“还有一种解法。”我惊讶地说道。“当然了”妈妈说道,“怎么样,不会做了吧,看来你还是低水平。”我扣了妈妈的话生气极了,为了证明我是高水平的人我又做了起来。终于经过我的一番努力,第二种方法出来了,那就是用除法来比较它们之间的大小。你看,一个数如果小于另一个数,那么这个数除以另一个数商一定是真分数,同理,一个数如果大于另一个数,那么这个数除以另一个数,商一定大于1。利用这个规律,我用111/1111,由于这些数太大,所以不能直接相乘,于是我又把这个除法算式改了一下,假设有8个1,让你组成两个数,两个数乘积最大的是多少。不用说,一定是两个最接近的,所以111/1×、&111×11111,那么也就是11/1111。
今天我在看报纸的时候看见了这样一个题目:求圆锥的表面积。 [题目]一个圆锥,底面直径是6米,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周上任点长是5米,求这个圆锥的表面积。 我虽没有学习过求圆锥的表面积,但已经学习过圆柱的表面积,通过圆柱的表面积的解题方法知道: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一个侧面加上两个底面积,而圆锥的表面积就是一个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侧面是一个扇形,我虽没学过但我查了资料知道求扇形的面积是:扇形的面积=弧长×圆半径×1/2,题目中已经告诉了我们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周上任一点长是5米,而弧长是3.14×6=18.84(米),扇形面积是18.84×5×1/2=47.1(平方米),最后用扇形面积加上底面积,就得到圆锥的表面积:47.1+3.14×(6/2)×(6/2)=75.36(平方米)。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我们只要勤学善思,就一定会攻克难题,走上成功之路!
在2005年5月从海外归来后的几个月中,我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难关是学习在国外没学过的数学知识。在国外,我们一直在学习着比较简单的分数、统计表之类的知识,甚至连小数点也没学过。所以回国后有一段时间课上讲的内容我根本听不懂。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都非常担心我能否跟得上本年级的课程。大家好像抱着看看再说的态度,不断鼓励我坚持着跟下去。 很不巧,我刚入班没几天就遇上了一次数学测试。由于我有好多东西不会,数学测试又在第一节的时间,妈妈就干脆让我呆在家里补课,第二节语文再去上课。过了几天,数学刘老师把我叫进办公室,把我逃过测试的这件事好好地跟我说了一遍。虽然我不大记得她说的详细内容了,但大概意思是说虽然我比其他同学少学了好多东西,也落了许多课,但也不能逃避测试呀!如果我参加了测试,还有可能发现一些自己还不会的知识,然后可以有针对性地去补呢。我羞愧地点了点头,并表示我以后再也不会这样了。后来,刘老师又把我爸爸叫了去,也对他谈了这件事。 从那以后,我比以前更发奋学习了,因为我觉得老师在关注着我。在家,我每天除了做完学校的作业外,还要做一些相关的练习。在学校,老师、同学们也向我伸出了援助的手。做作业时,如果我有哪道题不会,旁边的同学就会马上凑到旁边来教我;刘老师还经常在放学后为我补以前没学过的东西,以及最近学的内容里我不懂的东西。 同学和老师对我的信心和帮助使我不断努力和前进。上课时,我尽量记住老师说的每一个要点;做作业时,我仔细地读题,不放过任一个条件;做完作业,我还仔细地检查,看看能不能发现错误。慢慢地,我的成绩上升了,这真是老师、同学们帮助我取得的成果呀! 不过,在学习数学当中我也发现了自身的一些问题。发生这些问题并不是因为我没有学过,或者没有学懂。比如说,用比例解题时我不是把前项和后项搞反,就是列了一个没有意义的算式;在方程中,如果等式两边都有未知数x , 那么有些时候我就可能不会解了;我的计算能力有时也会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有时甚至连加减法的算式我也算不正确;还有,我有时做题会比较粗心大意,不是没看见单位的不同,就是把小数点看错位置……,我在数学上的问题还不少呢!我得继续加油学习。 时间过得真快啊!还有一个来月我们就要告别母校,升入初中了,最近的学习也随着变得紧张了。从我回来到现在,我发现了自身的许多问题,当然也改正了许多问题。最近,我又发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时老把底面算多了。我认为造成这种事情发生的原因是因为我总是列综合算式,又列得太复杂,就容易多算了几份。还有一个问题依然是计算不能保持全对。 马上就要毕业考试了。我想在考试之前,我要比以前更好地复习,继续努力改正自己存在的问题,给自己在这所小学的三年生活画一个圆满的句号。在毕业之前,我想衷心地感谢刘老师对我的付出与帮助。在毕业之后,我要用不断的进步来问候亲爱的刘老师和可爱的同学们。 二里沟中心小学六年级一班 王思宇 在小学生活的六年里,我学过许多科目,诸如:语文、数学、英语、自然、音乐……但我最喜欢的科目还是数学。 从五年级下学期开始,我们班的新数学老师——刘老师便带领我们班以及二班一些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创办了各班的数学小组。 经过老师的挑选,我们班的数学小组终于成立了。在组长陈俊峰的带领下,我们班的裴祺、王思宇、张天成、诸正一、朱子棋、迟雪健、李梦雅和魏博维,在一起学习,在一起讨论。 从开始活动的第一周开始,所有组员便开始积极地参加了活动。每个星期都由一位组员出一份试题,并在周五把它发给每位组员,作为周末的作业。并在第二周,由出题的同学把所有同学做的试卷收上来进行批改。同时在周五的中午,由他对试卷进行讲评。如此循环,我们的数学小组活动了半年。 度过了一个暑假,我们又投入到了紧张的学习当中。这个学期,我们的学习任务非常重,因为,我们即将毕业,踏进中学的校门。由于,数学小组的组员都是班里的尖子生,每位组员都想考上一个重点中学。然而,在大部分重点中学考试时,总是以数学为主,所以,我们必须再多做一些数学题。在组长陈俊峰的带领下,我们还与二班的数学小组在一起学习,在一起讨论。从此以后的每一个周末,我们班和二班便开始轮流出题。以后的每一张试卷,都有相当大的难度,如果不去认真思考、试验是很难做出来的。所有组员们对数学小组都有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在这里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做很多的练习题,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所以,我们每次积极参加活动,认证完成每周的试卷。这样,我们的数学小组又活动了半年。 度过了这个学期,我们迎来了一个月的假期。以往的每个假期的数学作业都是把数学书上的题再做一遍,然而这个假期,数学刘老师认为我们数学小组的同学做书上的题太简单了,便给我数学小组的同学出了一份特殊的作业——数学寒假B级作业。这套作业汇集了清华同方杯的考题、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考试样题……所有组员都在寒假中认真地完成了这项作业。 回到学校以后,我们便对数学寒假B级作业进行讨论。如果有的题大家的答案都一致,我们一代而过;如果有的题的答案有争议,我们便开始了激烈的讨论,直到得出一个正确结果。 在小学的六年生活中,在数学小组的活动里学会了许多知识,会做了许多题,为未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以后要更加努力地学习,争取在数学比赛中拿到名次,回报给我的老师,我的父母,我的数学小组…… 二里沟中心小学六年级一班 蒋锦桐 那天的数学课上,刘老师说了这的样一句话:“课堂因差错而精彩。”——简短而意味深长。 六年级的上半个学期,我们学习用正比例解应用题。通过书上的几个例题的学习,我们得出了:正比例图象都是直线上升或下降的。就在我们要解决下一个问题时,范安琳提出了疑问:为什么不可能是上下起伏的折线而一定是直线呢?接下来的时间,我们便是在为她解答困惑中度过的。争论了一会儿,我也有点儿困惑了。我发现别的同学也略显困惑。老师让范安琳在黑板上画了一幅,我们这才明白了她的意思:如果数轴上的数据不按顺序排列,那图象就不会呈直线上升或下降。原来范安琳是忽略了数轴的特点。 这件事不就验证了那句话吗?课堂上因为她的一点错误,而使全班对数轴与正比例有了更深的认识;因此还使我认识到,错误不可怕,重要的是提出来,让大家来共同解决。由此我明白了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要因担心出错而踯躅不前——课堂会因差错而精彩。 二里沟中心小学六年级二班 李沛洋 失败、错误是人生这段很长的旅程中不可缺少的, 古人有云:“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话以我个人的解释就是,有失败的经验之后,就针对缺点来改正,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改正之后,你就是成功了。在我们的课堂,有一件事就因错误而使我们全体同学多了一个防范。 那天上午,第二节是数学课,数学刘老师为我们复习圆柱圆锥的知识,好迎接第一次单元测试。 “铃……铃”伴随着铃声我们纷纷进入课堂,数学刘老师似乎早已在班中等候我们。一坐好,我们便直入话题,开始了复习圆柱圆锥知识。“请同学们翻开第10页,例6 王村订做一百个无盖铁皮水桶,供农民担水使用,至少需要多少铁皮?’谁来解答这题?”刘老师以提问的方法跟同学们互动。其中有一人迅速举起手,她竟是上课不太爱发言的范安琳,不仅使我感到意外,连老师与众位同学也好像吃了一惊。“三点一四乘以直径再乘以高加半径的和,最后乘一百”。她迅速调出简便公式推出。“完了?”刘老师问道。范安琳点点头,表示同意,但好似又有点奇怪。她坐下,周骁、张雨辰等人纷纷又举手,老师叫道:“周骁。”“不是直接求表面积,还得减一个底面积。”周骁更正起来。“哎呀!”范安琳捂住嘴,不好意思地吐吐舌头。刘老师也笑了,说道:“她这个错误正好提醒大家,以后要认真审题。” 认 真 二里沟中心小学 六(2) 姜江 学校的数学题不难,题都会做,但是拿到满分的时候却不多,不是除和除以没看清,就是忘写单位名称,要不然就是计算有误,总是扣个一两分。问问同学,不少人和我同病相怜——答卷时潇潇洒洒,发卷后后悔不已。这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不认真! 计算和审题是个难啃的骨头,为了它,老师可费尽了心思。比如做百分数题时为了让我们找好单位“1”,老师绞尽脑汁想出个好方法:先判断“1”是否已知或间接已知,如果已知则用乘法,未知则用除法或方程,并且要一字一句的审,标出易错的地方。这方法实施了没几天,则在审题方面大有改观。可是好景不长,由于这样审题太麻烦,耽误时间,没几天又开始犯老毛病,做题屡屡出错,无论老师如何嘱咐、三令五申,还是有不少同学“栽跟头”。因为考试出错毕竟是少数,大家老怀有侥幸心理,而且总想快点做完,不愿意落在后面。“慢工出细活”,速度一快,错误也就接踵而来。其实,考试时间很充裕,完全可以做得仔细些,就算是平时,成绩不很重要,但最起码也要做到认真,我们的老师做题时都圈圈点点,更何况我们呢?老师经常说:“认真可以弥补我们身上的许多不足。”真的是如此,或许一些学习不太好的同学因为认真而给了自己更多成功的机会,少丢了许多分数,而我们这些“自作聪明”的小马虎却在做题时给自己判了“死刑”。 “成功是给有准备的人”。为了迎接成功,让我们从做数学题开始,从现在开始,学会做人,做一个认真的人! 参加数学小组的体会 二里沟中心小学六年级一班 魏博维 五年级的时候,我们数学老师组织了数学小组,到现在,我们的数学小组到现在有整整一年的“历史”了。我们的数学小组的成员有:陈俊峰、王思宇、诸正一、朱子棋、张天成、李梦雅和我。每个星期,组里会有一个人来出题,让我们来做,然后,周五,集体讲评,通过这样一个数学小组,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1、因为每个星期出的五道题分别是不同类型的,有的会,也有的不会,又学过的,也有没学过的。学过得能让我巩固以前的指示,没学过得我就拿出来看看,把他学会。 2、我要自己做一道题,可能最多只会想出一种或两种方法,而我们数学小组七个人一起做,至少也会有七种方法,因此,数学小组培养了我用多种途径去寻找解题技巧的精神。 3、因为我们数学小组每周都会有讨论,每个人必须说,而我的口头表达能力不好,所以称这个机会,我不仅认真做完了题,还去想怎样才能给他们讲明白,就这样,我锻炼好了我的口头表达能力。 4、通过数学小组中好同学的讲解让我知道了,我和一些好同学的差距,从而给我动力好好学习,争取赶上他们。 这个数学小组给与我了这么多难能可贵的东西,难道不好吗? 乐 数 1+1=2 学 趣 二里沟中心小学六年级一班 崔馨梓 数学,是我最喜爱的一门功课,可四年级以前,我对它却兴趣淡薄,后来,是身边的老师和同学让我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原来的数学并不是很好,但后来,也就是五年级开始的时候,成绩几乎是直线上升!当然这除了我自己的努力之外有一个好的老师也是至关重要的,她就是从五年级接我们班的一个女老师——刘老师,她上课不是无谓的给我们讲书上的题,而是把题联系到生活当中的内容,调动们的积极性,我们听讲认真了!成绩自然也提高了! 有一个人,她比我们的进步还要大,甚至让我感觉有些敬佩她! 她,就是王嘉曦,她坐在我的左边,她是二年级转到美国的,五年级又转了回来,那边的教育比我们这边要简单很多,在美国,她的学习一直是顶尖的,但回来后,成绩却差了很多,但是她却从不气馁,成了我的好榜样。有时遇到难的数学题,我不懂得去认真思考,只是盲目的去“参观”别人的答案,但当我看到她的时候,她却正在皱着眉头努力思考,尽管发下来后题目旁是醒目的红点,但其实那比我卷子上虚伪的对勾要光荣很多;有时遇到多位数的计算题,我没有在草稿本上认真的算,而是鬼鬼祟祟地拿出刘老师不让用的计算器,但我看看王嘉曦,她也被此题困扰的时候,却是在草稿本上认认真真的计算,这时,我仿佛感觉那小小的计算器上有千万根针长出,让我又重新把它放回书包里;面对错题,我只是一句:“借我一下数学作业本!”就把题改了回来,而她却是虚心地问我,然而,有时我讲得不太清楚时,她没有就此罢休,又继续请教别的同学,她总是把每一道题都做得明明白白才行。而我……也许你看我们的成绩时会觉得我的学习比她好很多,但是我的认真态度却和她差的天壤之别……真的,我从她身上真的学到了很多,我不再抄同学我不会做的作业了,而是像她那样认真思考;我也不再用那“扎手”的计算器了,我把它给了当会计的小姨,我要像王嘉曦那样在草稿本上认真地计算那些繁琐的数字;面对做错的题,我会像她一样先认真思考,决不再说“借我一下数学作业本”而会学着她的样子虚心的说“请教我一下这道题好吗?”…… 不止是她,像贾丽,李奥,诸正一等,这些在我身边的同学,他们带给我的启发都很多,他们是那么的热爱学习,热爱数学,把我这个对数学兴趣淡薄的人也带动起来了。现在,我不仅爱学习,爱数学,甚至把它当成了一个在我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好伙伴,我总是找一些课外的数学练习题来做,它总是时时刻刻形影不离地陪着我,就像我的孪生姐妹一样!数学,已不是原来一提到就令我头疼的词,现在,做数学题不再是煎熬,而是像游戏一样,像生活一样,它将陪我度过我童年的成长和一生…… 海淀区二里沟中心小学06界毕业生六.(1) 李梦雅 又要做题了,而且还是要求很麻烦的圆柱体表面积。唉,求表面积还真不容易。需要求出底面积和侧面积,还得相加,稍不留神就会算错,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可以一块求完呢?我思考着。看看底面积和侧面积的公式吧! S底=πr2,有两个底面,也就是2πr2,再看看侧面积公式:S侧=2πrh,将它们两个相加在一起,提取同类项:2πr,利用乘法结合律,组成一个新的公式:S表=2πr(r+h)。一个新的公式从此诞生。有了这个公式只用相乘一次就万事ok啦! 以前我曾经求过环形面积,运用了一个公式:S环=π(R2-r2),仔细想想,其实这也是公式的组合啊!由两个圆相减,提取共同的π,得到了新的公式。 这些新的公式的诞生都得归功于灵活的偷懒!如果不是觉得太麻烦,其实也不会有这样的公式。其实,灵活的运用公式也是很重要的,有时候,出题的人偷了一个懒,少说了一个条件,那么我们就可以多求一下。但是,有的地方需要我们偷懒,不偷懒都不可以。 有这么一道题:在一个大正方形里有一个内切圆,大正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求圆的面积。 如果按照常理,我们应该先求出大正方形的边长,也就是d。然后再求出r,最后求出面积。可是,在这道题里,怎么才可以求出r和d呢?除非开方,可是这样是很麻烦的,而且肯定求不尽,怎么办呢?这时候就需要灵活的运用公式了。既然圆的面积公式是πr2那么求不出r求r2也可以呀!这时候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整体a,也就是说,我们只用求出aπ就可以了。a怎么求呢?正方形的面积应该是(2r)2,化简之后就是4r2,也就是4a这样呢我们就可以用20÷4=5(cm2)求出a,再用5×π≈15.7(cm2)。圆的面积就约为15.7cm2。这样,不用开方,也可以求出圆的面积aπ。 有很多公式相互结合就可以组成一个简单方便的实用新公式。 只要创新,其实在把巨人们吃过的馒头揉在一起,做成一个新的花卷,那不也是很好吗? 二里沟中心小学 六年级二班 李恒沙 数学很难学,因为我们经常会被复杂的解题过程搞得晕头转向。特别是当你遇到书上的答案错了时,你就惨了!如果你不加怀疑地接受它,还好一点。如果你对这个答案产生了怀疑,它就会搅得你吃不好,睡不香,脑袋胀得像篮球那么大。五年级时,我就遇到过了这样的事情。 那是在奥数培训班学习时发生的事情。一天解题时,有一道题难住了我:0.99……×10=? 我一看,循环小数乘法!太难了,还是看看注解吧。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注解竟然写着:因为1-0.99……=0.00……=0,所以0.99……=1。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我被搞糊涂了。转念一想,这个好像方法也对,可是再看看0.99……和1,他们俩实在长得不像,怎么数值相等呢?那天晚上,我瞪着天花板,翻来覆去睡不着,眼前老是浮动着0.99……和1这两个数字。一直想到半夜,才迷迷糊糊睡着了。 第二天,我把这个怪现象带进了教室,请来班里的数学高手张雨辰,一起讨论这个问题的答案。这一回,连顶呱呱的张雨辰也无从下手了,只见他手托下巴,眉头紧皱,一筹莫展。 难道除了减法就没有别的证明方法了吗?“有!”张若曦在一旁说道,“0.33……=1/3,1/3×3=3/3=1=0.33……×3=0.99……,0.99……=1”真是个好方法,这下有了两条理由,足以说明0.99……=1了。可刘老师却不这么认为,始终坚持0.99……≠1。我们也没了主意,如果0.99……≠1,那它们之差一定为0.00……1,可这个数根本不存在,最后还是没有个结果。 既然讨论不出来,我就上网搜索,鼠标一点,一下就有了结果:0.99……≠1,它们的值大小不等,而且谁也说不清它们之差是多少,因为这两个数是无理数。事实证明,是书上的答案错了。 通过这次解题,我学会了讨论,认识了无理数,还学到了如何对待书上的错误。我觉得,当你发现答案不合理的时候,千万不要迷信书本,那样的话你可能永远找不到正确答案。还有,任何困难的数学题,只要下功夫思考,不耻下问,总会找到正确答案的。 自己种的果实吃起来是甜的。其实数学挺有意思的,特别是当你通过努力得到正确答案的时候。我今后还要在数学的城堡里探索、发现,不断体会成功带来的快乐。 失败、错误是成功的根本 二里沟中心小学 六年级二班 李沛洋 失败、错误是人生这段很长的旅程中不可缺少的,惟有连连失败,才能获得成功。 古人有云:“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话以我个人的解释就是,有失败的经验之后,就针对缺点来改正,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改正之后,你就是失败之子——成功了。 有很多实例说明,失败并不会让人永远不成功。有坚强的意志,克服种种困难才能成功。如孙中山闹革命时,经过无数的失败,最后凭着坚强的意志克服困难,才建立了民国,推翻了清朝。 当然,有了错误不一定就让人从此与成功说“拜拜”。如在春秋战国时期,秦王赢政正打天下,急用人才,而当时有一位有名的哲学家叫韩非,大臣李斯劝说韩非,韩非投了秦。但秦王并不重用他,而他却为秦王出策,攻下了赵国。而李斯是个小人,忌妒韩非并用毒酒将韩非逼死。秦王知自己犯下了大错,中用小人,于是后来运用韩非的思想终于在公元前二百二十一年年统一中国。 无论是哪个事例,都证明了失败、错误都是成功的根本。 而在我们的课堂,有一件事就因错误而使我们全体同学多了一个防范。 那天上午,第二节是数学课,数学刘老师为我们复习圆柱圆锥的知识,好迎接第一次单元测试。 “铃……铃”伴随着铃声我们纷纷进入课堂,数学刘老师似乎早已在班中等候我们。 一坐好,我们便直入话题,开始了复习圆柱圆锥知识。 “请同学们翻开第10页,例6 王村订做一百个无盖铁皮水桶,供农民担水使用,至少需要多少铁皮?’谁来解答这题?”刘老师以提问的方法跟同学们互动。 其中有一人迅速举起,她竟是上课不太爱发言的范安琳,不仅我感到意外,连老师与众位同学也好像吃了一惊。 “三点一四乘以直径再乘以高加半径的和,最后乘一百”。她迅速调出简便公式推出。 “完了?”刘老师问题。 范安琳点点头,表示同意,但好似又有点奇怪。 她坐下,周骁、张雨辰等人纷纷又举手,老师叫道:“周骁。” “不是直接求表面积,还得减一个底面积。”周骁更正起来。 “哎呀!”范安琳捂住嘴,好似知道了错误。 刘老师也笑了,说道:“她这个错误正好提醒大家,以后别再错了。” 下课时,刘老师还说了一句话:“课堂因错误而精彩。”这句话好似包含很大的寓意。 生命就是要有失败与错误来增添色彩,爱迪生说过:“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刻卜勒说过:“失败是向新的灿烂的幻想之路上的起步。”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如果你不犯十次错误,那你就得不到一个真理。”雨果也说过:“每一步失败都是接近成功的一步。”…… 无论是名人名言,还是格言警句,我总坚信——失败、错误是成功的根本。 数学学习中的…… 熟练地掌握,灵活地应用 二里沟中心小学六年级二班 王诗雅 “如果甲数减去乙数所得的差等于乙数,那么乙数一定是甲数的(),”表面看来,这是一道很简单的题目,答案是1/2或50%,可张雨辰的答案,与大多数人却不相同,认为乙一定是甲的约数,猛一听来,可能还会有人认为这个答案是正确的,我也差一点走进这个误区,后来才反应过来甲乙不一定是整数,所以乙不一定是甲的约数。当老师问到我这个题目与什么有关系时,我竟然想不起这一类题目的名称,过了一会儿才回答出老师的这一问题——答案是“整除”。之后,刘老师给大家出了一道语文的填空题:数学知识应该怎样地掌握,怎样地应用?我很快想到了熟练地掌握,灵活的应用,对于这个答案,同学们也是比较同意的。但仔细想一想,这两点我们的确做到了吗?不我们没有。像今天张雨辰的错误,和我回答问题思考的时间就可以看出,我们都没有“熟练地掌握”。这句话,是我今后学习的方法和目标,一定要“熟练地掌握,灵活的应用。”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难题: 记得那是一件很逗的事儿,至今回想起来,我还是记忆犹新。 三年级的时候,陈老师给我们出了一道很简单的题目:20个苹果,吃了4个,还剩几个?我迅速在本上算出答案:16个。可过了一会,还不见老师继续讲课,我便疑惑起来:这道题中是不是有什么“埋伏”呢?还是在检查一下吧,我掰着手指头念念有词地算起来:“吃了第十七个……啊!果然有‘埋伏’,还剩十七个呢!”我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高兴起来,并把这一“秘密”告诉了张雨辰, 他也同意了我的想法,统一了“战线”。当老师开始讲课,问大家答案是多少的时候,两个“十七”的声音打破了一大片“十六”的和谐,大家用诧异的眼光注视着我,也注视着张雨辰。经过了一场“唇枪舌战”后我们终于被说服了。我们才发现:这道题原来就是这么简单啊。 虽然那次错了,但还是令我明白了不要把简单的问题想复杂,当看到每一道数学难题之前,都不要把它想得复杂,造成心理压力,其次,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其实世界上并没有什么难题,只有我们现在能做的和暂时不会做的两种,而我们所做的题目,只要肯动脑筋就一定会迎刃而解的。 …… 在数学学习中,有许多有趣的事,或是有教育意义的事,仔细思考,这些事一定会告诉我们一些学习方法,或是让我们明白其中道理的。 一堂课因差错而精彩
开始啦科学内涵的解放南湖南吧开房间蒂姆马克老化快结婚没湖南和布局纠建并举那你很好女就不能回家后果避难就易不管你究竟哈哈不能结婚江河湖海你好好过湖南那就好怀念几句好汉歌妇女以解放以后见面给一块金华火腿古汉语和光辉好好管管不敢搞好规划和记忆好养虎遗患规划汇报
数学日记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节课时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