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用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制剂添加于饲料中的活菌范围是...

HACCP研讨会
食品实验室
食品培训中心
饲用微生物酶制剂的应用研究
酶制剂是将生物体内产生的酶经过加工的产品。目前,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是各种酶制剂的主要来源。随着近代生物工程技术的不断进展,利用微生物酶制剂来提高饲料利用率、消除抗营养因子、提高动物的消化能力等已引起饲料工业的高度重视。国外20世纪70年代开始了饲用酶制
&&& 酶制剂是将生物体内产生的酶经过加工的产品。目前,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是各种酶制剂的主要来源。随着近代生物工程技术的不断进展,利用微生物酶制剂来提高饲料利用率、消除抗营养因子、提高动物的消化能力等已引起饲料工业的高度重视。国外20世纪70年代开始了饲用酶制剂的研究与应用,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逐步开始这方面的研究,目前我国酶制剂在饲料中的使用率仅占10%,而欧洲发达国家90%的饲料都使用酶制剂。酶制剂饲料添加剂不仅具有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动物生长、防治疾病等作用,而且可替代抗生素的添加,减少了动物体内药物残留和产生耐药性等副作用,是一种绿色环保型饲料添加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 1微生物酶制剂的生产方式
&&& 目前在饲料中添加的酶制剂,都是由微生物生产的。动植物也存在各种酶,但提取酶的成本极高,且生产受季节限制。而用微生物来生产酶制剂,其产量高、生产成本低,不受季节限制。利用微生物来生产饲用酶制剂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固体发酵,另一种是液体发酵。用固体发酵的方式来生产酶制剂也叫表层发酵。与液体深层发酵相比,其生产规模小、生产成本低、不会产生环境污染,其发酵的酶活力高、酶系全。但缺点是:生产工人劳动强度大、产量不易扩大。液体发酵生产酶制剂主要的优点是:操作劳动强度小、可自动化、可大规模生产。主要缺点是:生产投资规模大、生产成本高、产生废水易污染环境。目前国内生产的饲用酶制剂,采用固体发酵法占绝对优势,因为饲料中成分复杂,多种酶的效果比单酶效果好。固体发酵生产的酶,酶系复杂,酶不经浓缩,将发酵产品烘干后,粉碎,然后测定其活力单位,再添加填充剂,以达到企业产品标准,包装后成成品。这样的复合酶比单一酶更受到使用单位的欢迎。液体发酵的产品一般是其中某一种酶的酶活极高,而其他酶的酶活极低。使用时与其他单一酶配合使用,但总的酶系还不能与固体发酵产生的酶的酶系相比。不论细菌还是真菌、放线菌,均能采用固体发酵的方法来生产酶制剂。
&&& 2微生物酶制剂种类
&&& 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及难于消化的成分较多,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是植酸盐和非淀粉多糖,包括&-葡聚糖、阿拉伯木聚糖、纤维素、果胶,而消除这些抗营养因子的酶制剂就是:植酸酶、&-葡聚糖酶、木聚糖酶、果胶酶、&-半乳糖苷酶。而对于早期幼小畜禽来讲主要是其内源酶分泌不足。一般在常规日粮饲料中添加以淀粉酶、蛋白酶为主的复合酶,以促进营养物的消化吸收,消除营养不良和减少腹泻的发生。
&&& 2.1饲用植酸酶的应用
&&& 植物性饲料中的磷大部分在植酸及植酸盐中,单胃动物难以利用而随粪便排出,污染环境,而且植酸盐中的磷通过鳌合作用,降低动物了Zn、Mn、Ca、Cu、Fe、Mg等微量元素的利用,通过蛋白质结合,形成复合体而降低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植酸酶是一种降解植物性原料中的植酸及其盐类中一种酯酶。产植酸的微生物种类很多,之中最主要的是真菌曲霉属微生物,如Aspergillus、Ficuum、Aspergill niger.它们分泌的植酸酶能催化植酸向正磷酸盐、肌醇和肌醇衍生物转化,在猪、鸡、日粮中添加植酸酶制剂可使植酸中的磷水解释放出来,使其中的磷得以为动物利用,使植酸磷消化率提高60%~70%,这样可以减少外加无机酸盐,减少粪便磷的排放,减轻对环境污染,而且还可以提高被结合的蛋白质、矿物质的利用,提高消化率。Simons等首次在猪饲料中添加微生物合成的植酸酶取得满意效果,当1000单位/千克饲料的植酸酶可使磷的利用率达21%~57%.
&&& Cromwell等在猪饲料中添加0毫克/千克、250毫克/千克、500毫克/千克、1000毫克/千克植酸酶,结果发现,当添加500毫克/千克植酸酶时,平均日增重、饲料转化率和磷利用率分别提高12%~16%、6%和23%~80%,当添加1000毫克/千克植酸酶时,平均日增重、饲料转化率和磷利用率分别提高9%~23%、6%、33%~57%.在鸡饲料的试验表明,添加植酸酶50~1500单位/千克时,饲料转化率提高,并有效改善钙、磷的利用率,与添加无机磷的对照组相比,除生长性能相似或稍好外,磷的粪便排出减少一半。
&&& 大量研究表明,猪、禽日粮添加植酸酶可提高植酸磷的利用率,取代或减少无机磷酸盐的添加,同时减轻因磷酸盐含氟量高而中毒。同时使磷的排放量大幅度降低,蛋白质、矿物质的消化率亦提高,对于因磷污染环境而制约家禽、家畜饲养业发展的国家,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 2.2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和&-半乳糖苷酶
&&& 蛋白酶的作用是将组成蛋白的大分子多肽水解成寡肽或氨基酸,淀粉酶的作用是将大分子淀粉水解成寡糖、极限糊浆和葡萄糖。脂肪酶的作用是可将天然油脂分解,最终产物为单酸苷油脂、脂肪酸。&-半乳糖苷酶能将&-半乳糖苷低聚糖分解为单糖。
&&& Corring等的研究表明,仔猪胃肠道的消化酶活性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但断奶对消化酶的活性增长趋势有倒退的影响,在第4周至断奶后1周内各种消化酶活性降低到断奶前水平的1/3.这是的肠道消化生理功能不适应高淀粉、高蛋白的饲料日粮,引起胃肠机能紊乱,易诱发腹泻发生,同时脂肪酶活性低也是诱发腹泻原因之一,如果在仔猪饲料日粮中加入外源性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来补充内源性酶分泌不足,可以改善消化,减轻腹泻。在以豆粕为主要蛋白源的日粮中添加&-半乳糖苷酶、蛋白酶可以有效改善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根据研究,添加枯草杆菌蛋白酶,可以分解大豆储存蛋白质,还可以降解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植物凝结素和抗原蛋白等。
&&& 2.3非淀粉多糖酶
&&& 在非常规植物性饲料中存在大量的非淀粉多糖。植物性原料的细胞壁都含有纤维素、果胶等物质,蛋白质等营养物质都包裹在里面,大麦、小麦和黑麦都含有&-葡聚糖、木聚糖,米糠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和木聚糖。
&&& 纤维素酶、果胶能破除植物细胞壁,使细胞内容物充分释放出来,为单胃动物肠道所吸收。&-葡聚糖酶、木聚糖酶和果胶酶能水解水溶性&-葡聚糖、木聚糖和果胶,能有效降低动物肠道中食糜黏度,有利于内源消化液充分和食糜混合,充分消化,利于营养物的吸收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及能量,降低料重比。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可在饲料日粮中加大非常规饲料的用量,非常规饲料资源丰富,价格低廉,这样可以提高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 Friesen etal在以大麦为基础的日粮,加&-葡聚糖酶后,肉鸡增重可提高46%,(加或不加酶的增重为100克/只、146克/只)表观代谢能AEM提高33%(10.77兆焦/千克日粮∶14.3兆焦/千克日粮),脂肪消化率提高193%(17.4%∶15%).根据浙江农科院畜牧所研究表明,以大麦为基础的日粮加&-葡聚糖酶后,即使大麦价格高于玉米0.1元,也可和玉米基础日粮达到同等效益。大量研究表明,以大麦为基础日粮添加酶可以改善肉鸡生长和饲料转化率,以前人们很少将大麦用于肉鸡日粮中,因其含有较高的&-葡聚糖酶,不利于生长,降低饲料转化率,出现黏粪,添加&-葡聚糖酶已证明能减少&-葡聚糖酶的负效应。
&&& 大量试验表明,日粮添加高比例的小麦,同时加木聚糖酶,肉鸡的表观代谢能、增重、饲料转化率、蛋白质消化率、脂肪消化率及粪便均得到改善。与玉米相比,其生长或饲料转化率与玉米日粮相同,甚至超过玉米日粮。南京农业大学以米糠在肉鸡上做试验,在米糠日粮添加以木聚糖为主的粗酶制剂,其日增重可提高11.1%,为米糠类饲料的利用开辟了有效途径。
&&& 3饲用酶的应用模式
&&& 家禽家畜等的喂养方式是以粉料或颗粒的方式来喂养的。当使用粉料时,酶可以直接先加到预混料中,要均匀混合进去。当采用高温制粒时就涉及到蛋白质变性问题,酶是一种活性蛋白质,它与所有的蛋白质一样对环境很敏感,在高温时会变性。饲料制粒后进入冷却系统前,饲料的温度很高,可达90℃,制粒会导致饲料自身内源酶和外添加酶的活性受到损失,只是不同性质的酶其活性损失程度不同。加酶饲料制粒后酶活性损失程度与不同酶的特性、酶制剂的剂型、制粒时温度有关。由于酶在饲料制粒时,使用蒸汽调质,同时也承受压力,用干酶制剂做耐高温试验或用酶在高温溶液内做耐高温试验不能说明制粒的结果,当然会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制粒酶活损失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因为酶被高度稀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精确测定加酶饲料中的酶活性的方法。Nunes报道,制粒温度高于60℃时显着降低戊聚糖酶(如木聚糖)的活性。Spring报道,真菌淀粉酶和戊聚糖酶在制粒温度达到80℃时无明显的活性损失。
&&& 为了避免饲料制粒的活性损失,可采用稳定化技术和制粒后喷酶技术。采用稳定化技术,主要采用物理包埋、化学修饰来提高酶的耐热性,这样在制粒时,能有效减少酶的损失。制粒后喷酶,是将酶制剂在制粒后添加到饲料中的技术,其方法是采用液体酶通过喷雾系统,将酶均匀地涂布到还保持余热的颗粒饲料表面,利用余热让水分蒸发。采用这两种技术都会极大提高饲用酶的成本,在饲料工业中目前还没有应用,有些加酶饲料还仍采用制粒方法。
&&& 4饲用酶生物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 尽管已证明酶在动物饲料中应用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它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有许多问题需待研究。
&&& 4.1提高生物发酵效价,大幅度提高酶活性
&&& 目前很多酶的生产活力单位不够高,这样在应用时成本较高,不利于广泛应用。如植酸酶,既能节约外加磷源的量又能改善环境,但它的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在国内只应用于蛋鸡上。其主要原因是,目前微生物发酵产生植酸酶的酶活力不高,在使用时并不比外加磷源成本低。肉鸡生长快,磷的需求大,如果用外加植酸酶来代替磷源,其成本比外源磷高很多。如果极大地提高植酸酶发酵活力单位,降低成本,可使植酸酶得到更广泛地应用。
&&& 4.2集多种酶有同一微生物生产
&&& 由于饲料成分复杂,添加复合酶效果比单一酶好。采用固体发酵生产的酶制剂,都是复合酶,以一种酶为主,活力较高,如含有其他几种酶,一般活力较低。如果采用基因工程方法,构筑基因工程菌,使产两种以上高活力的酶的基因在同一种菌表达,如可采用将高产活力蛋白酶、果胶酶、&-半乳糖苷酶的基因构筑在同一菌中,生产的酶用在以豆饼为主要蛋白源的饲料中(目前让研究人员感兴趣是将纤维素酶、&-葡聚糖酶、木聚糖酶、植酸酶这些单胃动物体内不能分泌的酶的基因构筑在一起,来产生复合酶),这样可以极大的降低成本,促进酶制剂广泛应用。
&&& 4.3研制能耐高温的酶
&&& 能耐高温的酶加入饲料中,能保证在饲料制粒时减少酶活性损失。通过各种方法选育出来的新型微生物酶,这种酶在高温时没有高的活性,而在37℃左右具有较高的活性,在制粒时也不受明显的损失。这样的酶最受饲料工业的欢迎。
&&& 4.4酶的应用方面
&&& 研究酶与日粮成分的相互作用,以确定所需酶的种类,同时研究酶在肠道内的作用方式,和不同日粮状况下酶的最佳组成,以及加酶后哪些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或矿物质可以不加或少加,所有这些将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
©  食品伙伴网 All Rights Reserved生物饲料——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及其应用
您现在的位置:
--生活休闲
字体选择:
生物饲料——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及其应用
日期: 09:13
来源:内蒙古农牧业信息网
下载文件:&&
  微生态制剂应用最早见于日本,50年代就有“表飞鸣”、“乳酶生”,其成分是粪链球菌,用于治疗肠道疾病。以后相继在畜禽方面开始应用,美国从70年代开始使用饲用微生物。我国对益生菌的研究开始于80年代,但应用则是近几年的事。相对起点高,发展快,以研究乳酸杆菌、芽孢杆菌为主。近年来,在家禽养殖业中,动物微生态制剂作为绿色饲料添加剂以及对动物营养、农作物生长和环境改善所起的显著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并以其无毒副作用,无耐药性,无残留,效果显著等特点逐渐得到广大养殖业者的首肯。
  1、动物微生态制剂的概念
  动物微生态制剂(Animal&microecologial&Ageent&AMEA),又称活菌剂、生菌剂,是以动物体内正常菌群为主体的有益微生物经特殊工艺制成的活菌制剂。其商品名称则主要有:生物兽药、饲用微生物添加剂、生菌素、益生素、生物发酵剂、生物净化剂、合生素等。1989年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与饲料协会(AAFCO)发布了可以直接饲喂动物的安全菌株43种,1999年我国农业部公布了可以直接调喂动物的饲料级微生物添加剂菌种有12个[1]。目前根据微生态制剂的组成,将其分为三种,即益生菌(Probiotics)、益生素(Prebiotics),以及将二者结合起来的合生素(synbiotics)[2]。
  益生菌,国内外有多种解释和定义.Havenaar(1992年)提出:益生菌是单个或多种微生物的活菌培养物,当用于动物或人时,可通过促进天然微生物菌群的特性而对宿主产生有益的影响。
  益生素是一类有选择的促进体内有益微生物生长的物质,目前最常用的是功能低聚糖,如大豆低聚糖(soybean&oligosaccharide)、低聚果糖(Fructo&oligosaccharide)、乳酮糖(Lactulose)、异麦芽低聚糖(Isomalto&oligosaccharide)等。这些低聚糖广泛存在于蔬菜、水果以及一些植物中,也可通过化学方法由单糖合成.并非所有的低聚糖都可作为益生因子,只有功能性低聚糖才有此功能。功能性低聚糖很难或不能被人体吸收,但可在肠道内被双歧杆菌所利用,从而促进其生长,使肠道内有益菌增加.益生因子的使用比较方便,不必进行有关微生物的培养制备,但并不是对所有的有益菌都有促进作用.
  合生素(剂),合生素是指益生菌和益生素的混合制剂,如果寡糖与双歧杆菌混合,使益生菌所需要的专一性底物比较容易获得,从而提高有益菌的存活率,进而发挥两者的联合效应。
  2、&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
  微生态制剂作用机理有如下几个理论或假说[3,4]:
  2.1、优势种群理论
  在正常微生物群中少数种群在数量上占据整个正常微生物群的绝大多数,对整个种群起控制作用,该优势种群受到破坏即可导致微生态失调。在动物肠道微生态系统中厌氧菌占99%以上,为肠道中的优势种群,兼性厌氧菌和需氧菌不到l%。使用微生态制剂就在于补充或恢复优势种群,使失调的微生态系达到新的平衡。从而使动物的健康得到恢复。
  2.2、生物拮抗理论:
  正常微生物群构成机体的防御屏障,其中包括生物学屏障和化学屏障。微生态群有序地定植于粘膜皮肤等的表面或细胞间形成的生物膜样结构上,从而影响过路菌或致病菌的定植、占位、生长和繁殖,这就是生物学屏障。这些屏障可以阻止病原微生物的定植。正常菌群的代谢产物乙酸、丙酸、乳酸、细菌素和其他活性物质共同构成化学屏障,可阻止外籍菌的定植与生长繁殖。微生态制剂本身是这些正常的生理性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它参与屏障结构,发挥生物拮抗作用。
  2.3、生物夺氧理论:
  多数病原微生物属于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当动物肠道内微生态系失调,局部氧分子浓度升高时,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使用微生态制剂可以培育耗氧微生物,降低局部氧分子浓度,抑制病原菌的生长,恢复其微生态平衡,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2.4、“三流循环”理论:
  三流循环即能源流、物质流及基因流的循环。
  2.4.1、能量运转:
  正常微生物群内部与宿主保持着能源交换和运转的关系。植物、动物及人类与正常微生物之间或正常微生物彼此之间都存在着能源的交换。近年来的电镜观察发现,肠上皮细胞的微绒毛与细胞壁的菌毛极为接近,并见有物质交换的现象。
  2.4.2物质交换:
  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通过降解与合成进行物质交换。裂解的细胞与细胞外酶可为微生物利用,而微生物产生的酶、维生素、刺激素以及微生物的细胞成分也可为宿主细胞利用。
  2.4.3基因交换:
  在正常微生物之间有着广泛的基因交换,如耐性因子、产毒因子等都可在正常微生物之间通过物质的传递进行交换。
  微生态制剂可以作为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因子,促进机体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和B细胞产生抗体的能力,可以抑制腐败微生物的过度生长,降解肠道内有毒物质如氨、酚等,保证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物质流和基因流的正常运转。
  3&、动物微生态制剂在养鸡业中的应用效果
  3.1提高生产性能,改善饲料利用率
  张晓梅等(1999)[5]报道,用不同类型的微生态制剂饲喂雏鸡,可使雏鸡血清和肠道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升高,有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这就为饲料的充分吸收,降低料肉比,提高增重提供了理论基础。张巧娥(1999)[6]等报道,用1mLEM微生态制剂发酵1kg日粮,发酵后饲喂蛋鸡,结果显示试验组的产蛋率和平均蛋重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7.77%和2.58%,并且料蛋比比对照组降低12.54%。据刘华周等(1997)[7]报道:以20%比例的EM发酵饲料添加于蛋鸡日粮中,日均产蛋量提高5.54%,产蛋率提高4.47%,料蛋比下降5.25%。东彦新等(2003)[8]在蛋鸡饮水中添加微生态制剂(热快消)可使蛋鸡减少产热.增加散热.提高蛋鸡对高温的耐受性,能够缓解蛋鸡的热应激反应,从而提高生产性能。井冈等(2003)[9]利用一种微生态制剂在商品代蛋鸡中进行了饲喂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的产蛋率提高了5.35%,料蛋比提高了9.52%,平均蛋重提高了2.95%,死淘率降低了68.18%,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王士长等()[10,11]用不同组合的芽胞杆菌饲喂肉鸡,0-3周增重提高10.03%和17.08%(P&0.01),&4-6周增重提高19.08%和23.40%(P&0.01)。
  3.2防治疾病,降低死亡率
  刘永杰等(1999)[12]还报道了雏鸡饲喂乳酸杆菌培养物后,能显著降低大肠杆菌的数量,同时显著提高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因而提高了对沙门氏菌的抵抗力,降低死亡率20%。王小民等(2001)[13]试验证明,微生态制剂(生态宝)不但能显著提高蛋鸡血清中新城疫HI抗体水平,而且还能显著增加血液中淋巴细胞比例和白细胞吞噬指数,从而增强了蛋鸡的免疫力和抗病力,明显地提高了新城疫的免疫效果。
  许多蛋鸡试验表明[14,15]:EM能有效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鸡的免疫能力增强,在不用任何抗生素类药物的情况下,平均死亡率比对照降低15%~30%,最高达55.8%。尤其是在育雏期间对预防鸡白痢等肠道传染病十分有效,0~6周龄死亡率甚至比对照降低了50%以上。陈丽艳(2003)[16]用芽胞杆菌饲喂肉仔鸡(1-42日龄),发现消化道大肠杆菌数显著降低。廖玉英等(2003)[17]试验结果表明,在饮水中添加复合益生素的试验鸡感染强毒球虫卵囊后,在减少鸡的发病率、死亡率,减轻球虫病对鸡增重的影响和盲肠病变的严重程度,降低鸡球虫病对鸡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等方面均有良好的作用。
  3.3改善产品品质
  陈宏等(1999)[18]报道,在饲料中添加EM制剂,能显著改善鸡血清Ca2+、无机P、类胡萝卜素、白蛋白含量指标,而血清的Ca2+,无机P浓度与蛋壳品质(厚度)呈正相关,类胡萝卜素能改善蛋黄着色,提高蛋黄质量。沈宪文(1999)[19]等报道,应用微生态制剂EM饲喂畜禽,可使肉蛋中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脂肪、胆固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并无任何药物残留。刘华周等(1997)[20]试验表明,蛋鸡日粮中EM发酵饲料占20%时,蛋壳厚度增加6.99%,蛋白哈氏单位提高10.31%,蛋黄颜色提高1.5罗氏级。Abdulrahim等(1996)[21]报道在蛋鸡日粮中添加乳酸菌可明显提高蛋鸡的产蛋率、饲料转化率,降低蛋中胆固醇含量,但对血液中胆固醇和脂类的含量无影响。在肉鸡日粮中添加益生菌(含乳酸杆菌、芽胞杆菌、链球菌和酵母)3mg/kg,结果肉鸡的腿肌、胸肌、肝脏中的胆固醇含量明显下降,同时能提高腿肌、胸肌中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以及亚油酸含量(Endo,1999)[22]。
  3.4减少环境污染
  李维炯等[23,24]报道鸡场用EM处理饲料和饮水有明显降低鸡舍氨气浓度的作用。其中使用EM饲料并结合EM饮水的除臭效果最好,除氨率达69.7%;饲喂EM饲料结合普通饮水,除氨率为54.25%;饲喂普通饲料,仅在饮水中加EM,氨的去除率为42.12%。试验还表明,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每2~3周用EM100~200倍稀释液对圈舍进行喷洒,则不仅加强了除臭抑蝇的效果,而且对于防病虫害有积极的意义。沈宪文等(1999)[25]在饲料中添加5%的EM发酵饲料,同时结合体积分数为0.002的EM稀释液饮水,可使肉鸡和蛋鸡舍空气中氨气的体积数分别下降30.5%和14.5%。庄志伟等(2002)[26]用微生态制剂处理肉鸡垫料,垫料中的致病菌量下降,减少了发病机会,并减少养殖环境及粪便中NH3,H2S有机磷等有害物质的含量,无NH3,无味,减少了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
  4、动物微生态制剂使用中注意的问题
  微生态制剂为活菌制剂,影响作用效果的因素很多,使用时要注意:(1)应用时间要早。根据先入为主的理论,通过先入菌的占居性控制,减少或阻碍病原菌的定居。(2)禁止与抗生素、杀菌药、消毒药或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草药同时使用,否则会杀死或抑制其中的活菌,减弱或失去微生态制剂的作用。(3)微生态制剂的预防效果好于治疗,作用发挥较慢,故应长时间连续饲喂,才能达到预期效果。(4)根据目的不同,使用时要有所选择。如治疗腹泻时,最好选用肠道中占优势的菌群制成的微生态制剂,如乳酸杆菌、双岐杆菌。(5)要注意活力和数量。微生态制剂必须含有一定量的活菌,一般要求3亿个左右活菌体,且活力要强。(6)要注意制剂的保存期。大量试验表明,随制剂保存时间的延长,活菌数量逐渐减少,即意味着其作用越来越少。(7)注意一些不利因素对菌种的影响。如乳酸杆菌不能耐受高温,故微生态制剂一般要求在常温、干燥处保存。(8)微生态制剂对雏鸡的作用效果好,可帮助它们尽早建立健全肠道正常的微生物区系。(9)要注意,在家禽应激之前及之后2~3天投喂微生态制剂效果最好,可有效地预防微生态菌群失衡或使被破坏或失调的生态平衡得以恢复。
  5、微生态制剂的应用前景
  微生态制剂具有其特有的优越性,它的应用必将为提供确实的健康营养的动物食品,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极大丰富人民的菜篮子作出重大贡献,微生态制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正如我国著名微生物专家、中国微生态学创始人魏曦教授所预言:“光辉的抗生素之后的时代将是活菌制剂的时代”。
  尽管如此,微生态制剂仍是一种新兴的产品,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组成制剂的菌种的选育,微生态制剂的剂型,制剂中的活菌数、保质期、制剂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以及反色动物微生态制剂和病毒微生态制剂的研究探索等均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天义生物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