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急性中风病意识障碍分级的手十二井穴刺络...

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中风患者意识状态影响的临床对比观察
作者单位:
天津环湖医院(天津)
天津中医学院(天津)
母体文献:
全国首届刺络放血研究及临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会议名称:
全国首届刺络放血研究及临床学术交流会
会议时间:
会议地点:
主办单位:
中国针灸学会
在线出版日期: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意识障碍患者的促醒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下载积分:1099
内容提示: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意识障碍患者的促醒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
上传日期: 15:16:39|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099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意识障碍患者的
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学分会刺络疗法学组委员会 中国针灸学会实验_学霸学习网
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学分会刺络疗法学组委员会 中国针灸学会实验
全国首届刺络放血研究及临床学术交流会论 文 集主办单位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学分会刺络疗法学组委员会 中国针灸学会实验针灸学分会刺络放血研究会承办单位天津中医学院针灸系中国?天津2003.10 全国首届刺络放血研究及临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顾 问: 张 缙 陈汉平 主 审: 郭 义 主 编: 王秀云 李 军2003 年 10 月 篇首寄语伴随着金秋十月的醉爽清风, 刺络放血疗法学仁迎来了新世纪第一 个收获的季节, 在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学分会和实验针灸学分会的共 同领导和支持下, 刺络疗法临床和研究分会迎来了成立后的首次全国同 行盛大聚会。针灸界德高望重的刺络专家为我们表演传教,临床上效验 卓著的业务骨干彼此切磋,实践中探源索理的研究学者互传心得,刺络 领域的后起之秀磨拳待发, 中国传统针灸的特色疗法―刺络放血疗法临 床及研究踏上了其学术上的希望里程。 有继承才有发扬,有创新才会不断发展!刺络古法,渊久流长,犹 幽兰留香,施惠华疆。继承发掘,任重道远,宏扬光大,吾辈敢当。我们期待着第二个收获的秋天! 全国首届刺络放血研究及临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目基础研究录井穴放血法对急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区脑组织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 ………………………………………………………………...王秀云,李积胜,刘公望等(2) 浅论刺络放血疗法的血管生物学基础 ………………………………………………………………………………………...徐 斌(5) 对脑缺血大鼠局部兴奋性氨基酸影响的动态观察 .……………………………………………………..……………….任秀君, 图 娅, 郭义等 (8) 十二井穴针法治疗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机理的时效相关性研究 …………………..…………………..…………………....……………......图 娅,郝晋东(11) 脑缺血炎症反应的形态学变化及“醒脑开窍”针法的干预效应 …………………...…………………..…………………..……...郭永明, 梁宪如, 杜元灏等 (14)临床研究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中风患者意识状态、心率等影响的临床观察 …………………...…………………...…………………...………...戴志华, 李蕴琛, 郭义等 (20) 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中风患者意识状态影响的临床对比观察 …………………...…………………...…………………...………………...丁 晶, 郭 义 (25) 王氏刺血疗法治疗 226 例癫痫病的疗效观察和分析 ………..………………………………………..……………………………………..王 峥(29) 刺血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研究 ………..……………………………………..……………………李兆文, 林石明, 林俊山等 (32) 电针配合药物治疗急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刘累耕, 刘岚, 罗颂东等 (36) 刺络配合经筋刺法治疗面瘫后遗症 436 例临床总结 ……………………………………………………………………李 军, 李 岩, 杜元灏等 (39) 大椎、肺俞刺络拔罐对三叉神经痛即刻镇痛观察 ………………………………………………………………………………张智龙, 赵淑华 (41) 杨氏絮刺火罐疗法治疗脊椎肥大症临床研究报告 …………………………………………………………………………………………扬 容 (43) 各科临床刺络拔罐配合推拿疗法治疗颈肩综合症 70 例临床观察 ………………………………………………………………………………周莅莅, 王富春 (48) 刺络拔罐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体会………………………………………古恩鹏, 李瓦里 (50) 刺血疗法在面部疾患的应用……………………………………………………李 岩, 周 震 (52) 刺络放血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发热 40 例…………………………………………………曹世强(54) 应用刺血拔罐为主的“顺序组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 120 例 ………………………………………………………………………………陈泽林, 陈泽谋 (56) 局部及穴位放血配合中药内服治疗慢性咽炎 117 例临床观察 …………………………………………………………………………………………王占明 (58) 运用刺血疗法治疗面瘫的临床心得………………………………………………………孟向文 (60) 刺络放血治疗顽固性头痛的疗效观察……………………………………………………魏子耿 (62) 耳尖放血对预防流行性出血结膜炎的观察………………………………………………裴良才 (64) 刺络放血为主治疗顽固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 ………………………………………………………………………沈中秋, 张淑杰, 宋梦玉 (66) 针刺拔罐治疗肩周炎 50 例疗效观察……………………………………………………严善余(67) 安眠穴放血治疗突发性耳聋 20 例………………………………………………………霍则军(69) 耳穴放血退热的临床体会…………………………………………………………………裴良才 (70) 放血疗法急救闭痧症………………………………………………………………………肖楚屏 (71) 王杏林挑法治疗急慢性扁桃体炎经验……………………………………...……………王楚才 (72)理论探讨刺络放血疗法临床应用总结……………………………………………王广军,郭义,王秀云(74) 近 40 年刺络放血疗法的临床运用概况……………………………………王芬,罗汀,郭义(83) 刺络疗法对脑血管病及其相关证候和机理的回顾………………………………………蔡圣朝 (91) 中国不同民族刺络放血疗法的比较研究……………………………………………马莎, 郭义 (94) 金元四大家刺络思想浅析…………………………………………………………侯春光, 郭义 (97) 西北的挑擦放血法………………………………………………………………………张 侬(100) 刺血疗法杂谈……………………………………………………………………………李海云(103) 全国首届刺络放血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03.10天津基础研究1 全国首届刺络放血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03.10天津井穴放血法对急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区脑组织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王秀云 ,李积胜 ,刘公望 ,郭义 ,潘荣菁 ,张果忠 ,李桂兰 ,韩煜(1.天津中医学院针灸系,. 武警医学院,天津 300162)1 2 1 1 1 2 1 1,王强1摘要:[目的]观察井穴放血法对急性缺血性脑损伤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将实验大鼠分为假手术组、脑缺 血组和脑缺血+井穴放血治疗组,一侧大脑中动脉阻塞致急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MCAO) ,治疗组在脑缺血后即 刻给予井穴放血治疗,出血量为每穴 1 滴。分别于缺血后的 1,3,6,24h 处死,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 测缺血区皮层脑组织 c-fos 蛋白(FOS)及 HSP70 蛋白免疫阳性细胞,以观察井穴放血法对急性缺血性脑损伤 后早期抑凋亡基因表达的影响。 [结果]c-fos 蛋白和 HSP70 蛋白在缺血区皮层脑组织表达增加, 缺血后 1h HSP70 无表达,FOS 表达增加,在随后观察的 3,6,24h 时程内 HSP70 和 FOS 均有随缺血时间延长表达增多的趋势。 井穴放血治疗组在以上各时程 c-fos 及 HSP70 免疫阳性细胞数均高于同时段的缺血病模组, 有统计学意义。 [结 论] 急性脑缺血后应用井穴放血干预治疗可明显增强缺血区脑组织对抗神经细胞凋亡的即刻早期基因 c-fos 蛋 白和抗应激 HSP70 蛋白的表达,从而提高了缺血后神经细胞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和适应能力,提高了缺血后神 经元的可塑性,进而可影响晚期目的基因的表达,抵抗细胞凋亡的发展,增强脑修复能力。表明井穴放血法对 中风初期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关键词:急性局灶性脑缺血; 井穴刺络放血疗法; c-fos 蛋白; HSP70 蛋白急性脑缺血过程中,缺血半影区是兴奋性毒性、梗死灶周围去极化、炎症和凋亡起作用的 地方,也是目前所有治疗方案的靶标。如同其它治疗一样,针刺对梗塞灶中心区坏死的神经元 无逆转能力,早期进行针刺预防及治疗以挽救周边神经元的功能、限制和缩小梗塞灶范围是针 [1] 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关键所在 ,对中风初起患者尽早施予井穴放血处理的意义也在于此。 c-fos 属于即早反应基因家族(immediate earlygenes ,IEGs),它的表达是机体受到刺激后所 能观察到的基因活动的首批变化,是神经元被刺激激活的“第二信使”与目的基因表达之间的 [2] 信息传递媒介,因此常被作为特定刺激条件下神经元功能活动的标志 。晚期目的基因 Bax(促 凋亡) 、bcl-2(抗凋亡)在发生细胞凋亡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细胞是否发生凋亡与充 当第三信使角色的 c-fos 基因和应激蛋白 HSP70 表达密切相关,二者均在缺血早期介导了与其 它抗凋亡因子间的多极保护效应, 干预了促凋亡目的基因的表达, 从而抑制了细胞凋亡的进展。 c-fos 可激活系列后期效应性基因参与细胞内的抗损伤和增强修复机制的功能,反映神经元的 应激反应能力,从而在缺血过程中有维持生存和修复保护作用。HSP70 是一种非特异性细胞保 护蛋白,是机体在应激状态下出现的一种保守蛋白,已有研究表明 HSP70 主要在缺血半影区功 能尚存的神经元中表达,表达早且量多的神经元对缺血耐受性强,因此 HSP70 表达是预示受损 神经元能够存活的一个敏感指标,具有抗调亡作用,可阻止脑缺血后的神经细胞损伤。故观察 即早反应基因 c-fos 与热应激蛋白 HSP70,可了解急性脑缺血损伤后缺血半影区内脑细胞的存活 和凋亡状况。 本文观察了实验性急性脑缺血后即刻应用井穴放血法在 “脑缺血后超早期干预窗” 中的脑保护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动物分组及模型制作 120 只健康成年 Wistar 大鼠,体重 170-210g(2 月龄) ,雌雄不拘,由天津国家医药管理局 天津药物研究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动物适应性饲养一周后进行实验。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 (假手术) 、模型组(脑缺血)和治疗组(脑缺血+井穴放血) ,每组各 40 只。并分别在刺血治 疗后 1h、3h、6h、24h 各组分别观察 c-fos 和 HSP70 蛋白表达情况。 ――――――――――――――*本课题承天津市卫生局科研基金资助(No.97Y107)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No. ) 2 全国首届刺络放血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03.10天津将大鼠用 0.4% 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后,右侧卧位,于眼眶后至耳的连线中点纵行切开皮 肤约 2cm,分离并切去部分颞肌,暴露颞骨,用颅骨钻做一直径约 3~5mm 的骨窗,轻抬脑可 见到横过嗅束向上走行的大脑中动脉(MCA),采用凝结法阻断大脑中动脉造成急性缺血性脑损 伤模型(MCAO)。假手术组仅开骨窗而不凝闭动脉。治疗组在造模后即刻施加手十二井穴刺络 放血疗法。在大鼠予井穴刺络放血治疗后的 1h、3h、6h、24h 各不同时段,分别自三组中随机 选取 10 只动物实行麻醉、灌注固定、冰冻切片。待进行免疫组化反应。 1.2 井穴刺络放血治疗方法 选穴:位于大鼠双侧前肢趾端的十二井穴,每侧计六穴。即手太阴肺经井穴少商、手厥阴心包 经井穴中冲、手少阴心经井穴少冲、手阳明大肠经井穴商阳、手少阳三焦经井穴关冲、手太阳 小肠经井穴少泽。方法:以刺血针于以上诸穴点刺放血,出血量为每穴一滴。 1.3 大鼠脑取材及组织的制备 以 0.4% 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动物,开胸腔,暴露心脏,剪开右心耳,从左心室依次灌注 37° C 的生理盐水 250ml 至流出液清晰、 动物肝脏及肠系膜呈苍白, 继续灌以 4° C 多聚甲醛 500ml, 约 1h 内灌毕,待动物出现四肢肌肉抽搐表示灌注成功。断头、迅速剥取脑组织,放入 4° C的 相同固定液中进行后固定 6-12h,然后置于 4° C 的 20%戊糖溶液中 12h 以上,置冷冻切片机内 作连续冠状切片,片厚约 45μ m,收集于 PH 7.4,0.01 M PBS 中,每组大鼠自缺血区选取两 套切片,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c-fos 和 HSP70 免疫阳性细胞。 1.4 免疫组织化学反应 在 c-fos 检测时,取各组脑片进行下述免疫组织化学反应:(1) 0.3%TritonX-0.03%H2O2, 37° C,30 min;(2) 5%正常羊血清,室温,20min;(3) 兔抗 c-fos 血清,1:2000, 加 1.5%正常 羊血清,4° C,12h;(4) 卵白素-生物复合素ABC复合物,1:100,37° C,2h。以上各步 间均以 0.01mol/l 磷酸盐缓冲液洗涤 4w15min,然后用 0.1M 醋酸缓冲液(PH 6.0)浸泡 15min, 进行 DAB 呈色反应。酒精梯度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片。对 HSP70 的检测与上述方法 基本相同,将选定的损伤区脑组织切片依次移入 0.1%Triton 和 0.03%H2O2 溶液,37° C 孵育 30 min;3%正常羊血清,37° C 孵育 30 min;入兔抗鼠 HSP70 抗体(Santa Cruz Inc 产品),4° C孵 育 72h ; 生 物 素 标 记 的 羊 抗 兔 抗 体 ( vector 公 司 ) 和 ABC 液 各 1h ( 37° C) ; 0.05%DAB-0.01%H2O2-TBS 呈色 10-20 min , 镜下观察染色结果, 使所有切片背景染色尽可能 一致,然后终止反应。以上各步间均以 0.05M PBS(PH7.4)漂洗三次,每次 5 min。 1.5 统计方法 在光镜下观察皮层内 c-fos 和 HSP70 免疫阳性细胞, 采用 SPSS11.0 版本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实验结果均以 x±S 表示,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2 实验结果 急性缺血性脑损伤后,能诱导 c-fos 及 HSP70 蛋白在皮层缺血区脑组织的表达增加,其中 缺血 1 小时 后 HSP70 蛋白尚极少表达,FOS 蛋白则明显表达,在随后所观察的 24 小时时程内 c-fos 及 HSP70 蛋白均有随缺血时间延长逐渐增多的趋势,提示脑的缺血性损伤可应激性地增 强神经细胞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和适应能力。而脑缺血后即刻应用过井穴放血干预治疗的大鼠 缺血区皮层脑组织,较之病模组可进一步上调缺血区脑组织 c-fos 及 HSP70 蛋白的表达水平, 二者相比达统计学差异,提示尽早应用井穴刺络放血疗法,可明显增强脑组织对抗缺血性脑损 伤的脑损害发展。 3 讨论 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法具有泄热消瘀、活血通络、开窍启闭、护脑醒神等功效,为中医传 统的特色急救措施之一,其操作简单,作用迅速,在中风急救方面对于缓解症状、改善预后效 果肯定[3-4]。此法简便易行,在我国已经验式地使用达千年之久,特别是作为民间疗法更被广泛 接受。近二十年来,中国国内和国外如日本等已着手从临床和实验两个方面开展了本疗法的研3 全国首届刺络放血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03.10天津究,进一步深入挖掘此特色疗法,阐明其作用机理,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 急性缺血性脑损伤诱发的脑卒中是临床重大疑难病症之一,国内外学者一直从多方面探讨 其发病机理和有效的防治措施。 近年来采用井穴刺络放血法治疗本病的研究取得了不断的进展。 经多层次研究证实, 该法对脑血流有良性调整作用, 可明显改善缺血区脑组织的急性缺氧状态; 改善实验性脑梗塞大鼠缺血区单胺类和氨基酸类递质异常,抑制胞内 Ca2+内流和胞外 K+、Na+ 失衡等[5-8]。 本次研究表明,井穴放血法能增强与耐缺血、缺氧有关的快速反应蛋白 FOS 和应激蛋白 HSP70 的大量表达,表明本法促进了损伤后组织的修复与神经元的功能重建。血流量不足、血 氧供应障碍是缺血性中风发生的始动环节,而及时施加井穴放血刺激能快速动员脑保护蛋白发 挥效应,在提高对缺氧的耐受性同时,增强受损神经元的建构,在多环节上减轻了由于细胞能 量储备耗竭所诱发的酸中毒和神经细胞膜损伤产生的一氧化氮和自由基。脑缺血后 c-fos 和 HSP70 的快速高水平表达,通过继发启动了相关基因的表达而减轻了以上诸环节,对抗内源性 损伤因子引起的毒性作用,清除细胞内的异常蛋白,最终减缓了缺血区脑神经细胞的胞内 Ca2+ “超负荷”状态,起到保护脑细胞,加速脑细胞的损伤修复作用,从早期阻止了缺血半影区内 的细胞凋亡,减轻了生化过程的加剧和梗塞灶的扩大,减缓了缺血半影区的扩大和脑损害的发 展。 参考文献 1 张京钟,施静,刘晓春等.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后脑内 Bax,Bcl-2 表达的影响。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7-31 2 陈宜张.分子神经生物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3 周国平,徐汤苹. 手十二井穴放血对脑缺血家兔脑血流图影响的初步研究. 天津中医,1989, (5 ) :22 4 郭义,张艳军,王秀云等.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中风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影响的观察针灸临床杂志 ) :21-23 5 马岩[,郭义,徐汤苹等.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区脑组织氧分压影响的动态观察.上海 针灸杂志,) :40-42 6 马岩[,徐汤苹等.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缺血组织 K+、Na+浓度影响的动态观察.中国针 灸,1997, (9) :562-564 7 马岩[,郭义,王秀云,徐汤苹等.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区脑组织钙调素活性影响的 实验观察.针刺研究,) :105-107 8 马岩[,徐汤苹等.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缺血组织 K+、Na+浓度影响的动态观察.中国针 灸,1997, (9) :562-564 [4 全国首届刺络放血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03.10天津浅论刺络放血疗法的血管生物学基础徐 斌(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针灸学重点实验室 南京 210029)放血疗法是医学发展早期临床使用较普遍的一种治疗方法,在中医称之为刺络,尽管各种 医学体系放血的具体方法不一样,但均是以针(针形器具) 、刀或水蛭等刺激血管排出一定量的 血液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目前中医、中兽医及民间仍在使用这一方法防治疾病,取得了良 好的疗效。本文拟结合血管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对刺络放血疗法的可能机制进行分析。 1 刺络放血是对血管和血液的特异性双重刺激 《内经》指出 “凡治病必先去其血” 、 “血实宜决之” 。印度古代医学经典《妙闻集》指出 “可按照恶血的深度,用各种管、角、葫芦、水蛭等除去之。要除去浓厚状态、郁积深部的恶 血,以水蛭为适当。恶血弥漫于周身时,以管,又恶血存于皮肤时,以角与葫芦为适当”[1]。 1799 年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在经历 4 次放血、血液变稠变慢后去去世[2]。唐代《司牧安骥集》 指出“无病惜血如金,有疾弃血如泥”[3]。可见刺络放血,在传统的认识中,是从“祛瘀”和 “放坏血”的角度进行认识的。 但《内经》同时指出“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 ;老一辈针灸学家孟昭威教授 1986 年指出“刺血疗法在一般人来说,好象重在放血。其实这可能是一种假象。因为血是人生 命所必需的。血虽然在呼吸过程中有二氧化碳含量多少的区别,但它是全身养分、生命所需物 质的重要媒介,基本上无好血坏血之分。我看其疗效作用似在血管壁”[4]。这些观点提示刺络 放血对血管亦有作用。 近十余年来,随着心钠素、内皮素的相继发现,人们对心脏、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传统 认识有了根本的改变:心脏不再是单一的血液循环动力器官,血管也不仅仅是血流管道,内皮 细胞除了是血液和组织间代谢交换的屏障外,它与心脏、血管一样,均具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 它们可以产生和分泌十余种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物质既具有循环激素的作用,又发挥其局部激 素的效应,以自分泌、旁分泌、胞内分泌或周身分泌的方式遍及全身,调节体液、血管床张力 和血压。循环系统内分泌概念的提出,不仅丰富和扩大了内分泌学研究的内容和范围,同时也 为心血管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应用途径。 心血管内分泌学是 90 年代世界 [5] 范围内心血管和内分泌学界的研究“热点” 。 刺络放血的作用机制及临床规律研究应与这一热点相结合, 因为刺络放血疗法要刺出血液, 首先是刺破血管(大血管、微血管及毛细血管) ,面对血管功能的新发现,仅仅从血液的角度分 析认识刺络法的机制,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科学发展的状况。 同时,血管活动的个性化也为选择特异性部位(络脉或穴位)刺血以治疗相应的疾病提供 了科学依据。血管生物学的研究表明,血管活动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即不同单位的血管功能活 动均具有各自独特的性质。在生理学中血管的个性主要表现为不同器官或区域的血管对同一刺 激的反应形式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其机制与特定部位血管的结构、神经支配、受体亚型的 分布、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和血管平滑肌细胞信号传导等诸多因素的差异相关[6]。目前关于血管 个性化的机制研究尚不深入。如何从中医丰富的刺络放血经验中提炼出体现血管个性化的科学 命题,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这一工作不仅可以促进刺络放血疗法的现代科学基础研究, 更对血管生物学的研究有积极意义。 2血管和血液双重刺激的互动机制 将血管作为刺络放血作用的一个对象,并非是要排斥或否定放血对血液的影响,实际上两 者的互动过程及引起的整体变化才是刺络放血取得疗效的核心机制。在观察刺络放血效应研究 中,血液流变学指标是经常被使用的,动物和临床研究均表明刺络放血疗法具有改善血流变相5 全国首届刺络放血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03.10天津关指标,显著降低瘀血证的血液粘稠状态,改善局部微循环。 现代研究表明,对局部血液流动的改变,可以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相应变化。血流对血管 内皮细胞的剪切力(即血流对血管的摩擦力)是当前国际生物力学与血液流变学研究的关注所 在。剪应力通过血管内皮细胞基因启动子片段中的剪应力响应单元等环节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功 能。血流剪切力升高时,内皮细胞分泌第Ⅷ因子(冯维勒布兰德因子,vWF)与前列腺素 I2(PGI2) 增多,这对血小板聚集带来两方面影响,vWF 作为配体与血小板膜上的糖蛋白结合,造成高剪 切诱导的血小板聚集;PGI2 则可减弱化学诱导剂引起的血小板聚集。低血流状态(低剪应力)可 增加实验动脉损伤时血小板的激活,因此,血小板活性与剪应力的关系是复杂的。剪应力升高 还可促使 EC 分泌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但存在剪应力可使 ET1mRNA 下调的报道。NO 有舒张血管作用,而 ET1 有强烈的血管收缩作用。因此,血管舒张状态对于剪应力的反应也是 复杂的。血流的剪应力还可促使 EC 分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激活血栓溶解过程。 此血栓溶解又受其抑制物纤溶酶原活化物抑制剂(PAI)的对抗,内皮细胞分泌 PAI-1 也受剪应 力影响。PAI-1 的表达和分泌对于血管平滑肌迁移和血管重建十分关键。研究表明,脑缺血再灌 注后 EC 可凋亡,而剪应力可抑制某些因素引起的 EC 凋亡。剪应力与血管生成关系密切,当 血流剪应力增加时,可使血管内粘附分子、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增多,有利于微动脉生成,而 毛细血管网络生成的调控,则与剪应力增加时的内皮源性一氧化氮合酶( eNOS)磷酸化有关, 使得 NO 合成增多。可见,刺络放血可能通过影响血流剪应力而产生调节 EC 的作用。 刺络放血破坏了局部血管的完整性,而这一变化是活化 EC 的首要因素,活化的 EC 可引 起复杂的生理病理效应[8]。刺络放血时若刺激的非真毛细血管,可刺激血管平滑肌上丰富的植 物神经,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复杂的信号转导变化,产生细胞内、细胞间及血管局部和整体的 调节反应。 血管活动存在复杂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随着这些调节机制的逐步阐明,刺 络放血的机制将会得到科学的验证。 3刺络放血的血管生物学机制对毫针治疗原理研究的启示 血管内皮细胞是人体内最大的内分泌器官,成人体内约有 1012( 1 万亿)个 EC,覆盖 400~500m2 的血管内腔表面,针刺作用于机体时必然刺激到血管,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体内微 型刺络” 。目前的研究表明,针刺可以引起机体 EC 相关的变化,针刺可以使冠必病患者全血中 升高的内皮素明显降低,从而减轻脂质过氧化物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9]。针刺可以调节高血 压患者 ET 与 NO 间的平衡而发挥对高血压患者的降压作用[10]。腧穴与微血管的关系研究表明 腧穴的实质是具有特异性舒缩频率的微循环单元:①人体穴位的血流量极显著地高于相应对照 点,不同个体、不同穴位间的血流量不同,②穴位点的血流速度相对较慢;③穴位点的微血管 具有同步舒缩的特点,而对照点内之微血管舒缩不同步;④不同个体、不同穴位的频率有极显 著的差异,同一个体的同一穴位具有确定的舒缩频率;⑤刺激可提高微血管自律运动的振幅, 增加穴区的血流速度[11]。在以往针灸治疗机理的研究中有一种倾向,只关注与疾病直接相关的 病理机制的变化,而对决定针灸效应的针灸作用部位特异性研究不够,只是以传统针灸理论来 解释穴位选择的特异功能性。实际上决定针灸效应特异性的本质特点在于针灸作用途径的特异 性――穴区局部效应及其转导机制。 当前血管生物学及血管内皮生物学的研究,在现代医学是以血管生成为主要目标的,认为 血管生成在一系列生命现象中有重要意义:正常发育、炎症、伤口恢复、肿瘤生长和扩散。如 果新的血管不能形成,就不能提供氧和其他营养物质,不能将废物转运,则肿瘤就不能增生、 转移。在血管生成的过程中内皮细胞一改往日的静止特性,迅速增生形成新的血管以满足增加 的需求。最近的研究集中于刺激和抑制血管生成的因素以及此过程涉及的受体。那么针灸或刺 络是否是通过刺激局部血管以调节局部或整体的血管生物活动过程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 呢?笔者认为这是可能的而且是重要的机制之一。6 全国首届刺络放血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03.10天津参考文献1廖育群,印度医学的“脉”与“穴” ,中国科技史料,) :152―167 2杜菲著,张大庆等译,从体液论到医学科学,青岛:青岛出版社,2000:72 3赵阳生,林仁寿,论动物刺血疗法,中国兽医杂志,) :48-51 4王秀珍,郑佩,孟雷,刺血疗法,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序言 5曾正陪,血管内皮的内分泌功能,中华内科杂志,) :77-78 6韩启德,文允镒,血管生物学,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7廖福龙,王振纲,生物力药理学形成中的边缘学科,中国药物与临床,) :87-89 8Beverley J Hunt, Karen M Jurd.周福德译, 内皮细胞活化――核心的病理生理过程, 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 1999, 2(1) :10-11 9郑关毅等,针刺对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影响,上海针灸杂志,) :6-7 10 蔡钦朝等,针刺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内分泌功能的调节作用,中国中医药科技,) :6-8 11 穆祥,段惠琴,陈武,等,腧穴实质与微血管相关的生理学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 47-527 全国首届刺络放血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03.10天津手十二井刺络放血对脑缺血大鼠局部兴奋性氨基酸影响的动态观察任秀君1图娅1郭义2(1.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 2.天津中医学院,天津 300193;)临床研究表明,手十二井刺络放血对中风初起患者确可使其意识状态好转,有急救中风的作 用。 其急救中风的机制是多方面的,我们以前的实验表明,手十二井刺络放血对中风患者脑血流, 颅内血流动力学有双向调节作用。动物实验进一步从脑生化,脑血流量,分子生物学等角度开展 了系列工作。 为了进一步探究手十二井刺络放血急救中风的机理,我们又从中枢兴奋性氨基酸的 角度进行了探讨,现就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实验用健康 Wistar 大鼠,雌雄不拘,体重 180g~220g。由天津国家医药管理局天津药物 研究院动物中心提供。适应性饲养 1 周后进行实验。 1.2 脑缺血模型的制作及动物分组 大鼠 1.5%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45~50mg/kg)后,取右侧卧位,鼠板固定,于左眼眶后缘 至耳连线中点处纵形切开皮肤约 2cm 左右,分离并切去部分颞肌,暴露颞骨,用颅骨钻做一直 径约 3~5mm 的骨窗。轻抬脑,可见到横过嗅束向上走行的大脑中动脉。用烧红的电阻丝轻轻 接触靠近嗅束上缘的大脑中动脉,使之快速凝闭,即可造成实验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偶见血管 破裂出血,可用干棉球局部压迫止血。动物分组见实验流程图。实 验 动 物实验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单纯凝结组(n=8)刺络放血组(n=8)用脑内微透析技术收集缺血区透析液用 HPLC 技术分析各组透析液中兴奋性氨基酸的浓度变化 1.3 实验方法 1.3.1 针刺方法 选穴:手十二井穴,即手太阴肺经井穴少商、手阳明大肠经井穴商阳、手少阴心经井穴少 冲、手厥阴心包经井穴中冲、手少阳三焦经井穴关冲、手太阳小肠经井穴少泽。两侧共计十二8 全国首届刺络放血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03.10天津穴。用毫针点刺出血,量为 3~5 滴。若未出血,以手挤之使其出血。 1.3.2 脑内微量透析技术 将大鼠头顶颅外软组织向两侧分开,暴露颅骨,筋膜剥离干净后,做一直径 1mm 的圆形 骨窗,其圆心位于矢状缝左侧 1mm,冠状缝前 1mm 处。用左侧颞部已做骨窗为另一孔,将透 析管从头顶的骨窗穿入,从造模时颞部所做骨窗穿出。置微量透析管颅内部分位于脑组织中, 颅外部分用牙科水泥固定。通过微量蠕动泵一端缓慢(型号:205U 产地:英国 蠕动泵灌流 速度为 0.5μ l/min)注入人工脑脊液,pH 为 7.4,其组成为:NaCl 140、KCl 2.4、MgCl2 1.0、 CaCl21.2、NaHCO35.0 Ascobic acid 0.6(mmol/L) ,另一端用微量离心管收集透析液. 取样时间 为:脑缺血前 30min;脑缺血后 0~30min;脑缺血后 60~90min。 在该实验中,所用微量透析管为临床用肾透析管(内径 300μ m 日本产) ,实验前取长 10mm 的多孔纤维透析管,两端连接 5 号针头的针身部分。制作好后进行体外性能测试,即当在透析 管的一端注入蒸馏水时,另一端有蒸馏水流出,说明透析管保持通畅。然后将透析管浸入 pH =1.4 的盐酸溶液中, 透析管一端输入 pH=5.1 的去离子水, 若透析管的另一端收集到的透析液 + pH 为 1.4,说明 H 能透过透析管而被收集,经检验合格的透析管方可用于动物实验。 透析液收集完毕后,即用心脏注射炭素墨水法(墨水由天津墨水厂提供)检测透析管是否 位于脑组织之内,具体方法为用注射器在 2min 内将 4mL 墨水恒压注入大鼠左心室,当观察到 大鼠眼、舌等部位变黑时,说明灌注成功。然后取出全脑组织,观察到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不染 色,颜色苍白,而其它区域皆呈黑色。此时若灌流管位于缺血区,说明灌流成功,所收集的灌 流液可做生化分析。否则,灌流液不予测试。 用作测试的灌流液经高效液相色谱(HPLC) ,二硝基氟苯(dinitrofluorobenzne)柱前衍 生法检测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天冬氨酸的浓度。仪器用美国 Spectra-Physic 公司 SP-8800 高效液相三元梯度系统;SP-100 紫外可见光可变监测器;SP-4290 积分仪;10μ L 进样阈; Alltech Hypersil ODS-C18 色谱柱(5μ m,250?4.6mm) 。衍生剂为 2,4-二硝基氟苯。色谱 分析条件:流动相 A 为 0.05mol/L 醋酸缓冲液;流动相 B 为乙腈/水(1:1) 。 1.4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的统计学处理采用 t 检验和方差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对脑缺血区胞外 Asp 浓度的影响 缺血后 0~30min 与缺血前 30min 比较,刺络组与凝结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 ,说明脑 缺血后细胞外 Asp 浓度上升,上升的幅度凝结组大于刺络组,但统计学比较无显 著差异 (p&0.05) 。缺血后 60~90min 与缺血后 0~30min 比较,Asp 已呈下降趋势,刺络组的降低有 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 ,凝结组的降低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 。缺血后 60~90min 与 缺血前 30min 比较,刺络组与凝结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 ,说明 90min 后,脑缺血组织胞外 Asp 浓度已接近正常水平。结果见表 1。 2.2 对胞外谷氨酸(Glu)浓度的影响 缺血 0~30min 与缺血前 30min 比较,刺络组与凝结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 ,说明脑缺 血后,缺血组织谷氨酸(Glu)浓度上升,上升的幅度刺络组大于凝结组,但统计学无明显差异 (p&0.05) 。 缺血后 60~90min 与缺血后 0~30min 比较谷氨酸(Glu)已呈下降趋势, 刺络组的降 低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 ,凝结组无明显差异(p&0.05) ,缺血后 60~90min 与缺血前 30min 相比,刺络组与凝结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 ,说明 90min 后,脑缺血组织胞外谷氨酸 (Glu)浓度以接近正常。见表 2。9 全国首届刺络放血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03.10天津表 1:各组各时相 Asp 含量测定结果 (mmol/L;x±s) 组别 n 凝结前 30min 凝结后 0~30min 凝结后 60~90min | 单纯凝结组 8 7.071±4.948 18.189±7.706 12.871±9.889 | △△ 刺络放血组 8 5.663±2.894 15.293±11.352 7.029±9.061 注:与凝结前 30min 比较|P&0.05 与凝结后 0~30min 比较△△p&0.01 表 2:各组各时相谷氨酸(Glu)含量测定结果 (mmol/L; x±s) 组别 n 凝结前 30min 凝结后 0~30min 凝结后 60~90min || 单纯凝结组 8 32.730±17.487 93.710±43.606 59.950±29.726 | △ 刺络放血组 8 35.133±23.470 118.583±90.754 61.208±95.366 注:与凝结前 30min 比较|P&0.05 ||p&0.01 与凝结后 0~30min 比较△p&0.05 3 讨论 中枢神经系统内,大部分神经递质是氨基酸.在组成蛋白质的 20 种常见氨基酸中,只有谷氨 酸、天冬氨酸、甘氨酸、γ-氨基丁酸可以作为神经递质,而且构成了中枢神经系统递质的重要组 成部分。氨基酸类递质分两类:兴奋性氨基酸(excitatory aminoacids, EAA),包括谷氨酸和天冬氨 酸;抑制性氨基酸(inhibitory aminoacids IAA),包括甘氨酸和 γ-氨基丁酸。这里主要讨论兴奋性氨 基酸的作用.。 兴奋性氨基酸是哺乳动物脑内分布广泛功能多样的神经递质 ,对大脑皮层有强烈的兴奋作 用.在正常情况下,由于细胞外兴奋性氨基酸 (EAA)的浓度受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高摄取系 统所控制,不会积累到导致神经元损伤的程度.近年来随着兴奋性氨基酸 (EAA)的类似物和拮抗 剂的相继发现,肯定了兴奋性氨基酸(EAA)的神经细胞毒作用。而且用微透析技术对脑缺血动物 模型的在体研究表明,暂时性脑缺血的早期,兴奋性氨基酸在脑组织细胞外明显增加.随缺血时间 的延长, 细胞外兴奋性氨基酸(EAA)的增加更为显著。 用放射配基结合技术研究兴奋性氨基酸受 体(EAAR)的分布表明,兴奋性氨基酸受体分布的局域和脑缺血性易损区十分一致.现在大多数人 认为,脑缺血缺氧时,有氧代谢被抑制,脑细胞能量供应不足,出现酸中毒,并有自由基产生,引起细 胞膜去极化,导致突触前神经终末大量释放兴奋性氨基酸,特别是引起谷氨酸(Glu)的大量释放,再 加上突触前膜对谷氨酸(Glu)重吸收的受阻,也使得谷氨酸(Glu)在细胞外堆积,谷氨酸(Glu)激活突 触后的 AMPA 和 NMDA 受体,导致 Ca2+和 Na+内流,造成神经元水肿,细胞内 Ca+超载,引起细胞死 亡。 本实验中脑内微透析技术是利用透析的原理进行设计的。小分子和水通过半透膜进行分布 的过程称为透析。 能通过半透膜的分子大小由膜上微孔的大小来决定.利用不同孔径的半透膜可 选择性地将一些大小不同的化合物分离出来。 当用与细胞外生理条件相近的液体灌流时,细胞间 和细胞血管间的物质则自然扩散进入纤维管 ,灌流液内物质浓度与细胞外液内物质浓度经过透 析而趋于平衡,中空的纤维管如同一条血管起着转用物质的作用。 脑内透析法所需设备由探头、导管、微量灌流泵、样品收机器和定量测定仪等组成.探头由 流入管、流出管和中空纤维构成.通常使用的探头根据植入方式可分为两大类:水平式和垂直式。 这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探头形式。 透析用的中空纤维管,我们采用的是肾透析管中的一根纤维, 可通过分子量最大为 5KD~50KD 的物质。 本实验通过对脑缺血区细胞外兴奋性氨基酸浓度的动态观察,表明脑缺血区细胞外 EAA 浓度明 显上升,手十二井刺络放血可降低升高的兴奋性氨基酸 (EAA),提示手十二井刺络放血可减轻兴 奋性氨基酸(EAA)的兴奋性神经毒性,起到保护神经元的作用。10 全国首届刺络放血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03.10天津十二井穴针法治疗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机理的时效相关性研究图娅* 郝晋东(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 )主题词:白细胞介素;局灶性脑缺血;细胞粘附因子;神经因子;针刺疗法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其发病率高、预后较差,已成为中老年人第一致残和前三位致死 原因,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由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远高于脑出血,且局灶性脑缺血 是脑血管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寻找适当有效 的治疗措施是针灸临床与实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实验采用导师图娅教授研究课题“十二井穴”针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及其脑神经功 能保护机理探讨。通过对以往脑缺血的研究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大多研究集中于某一种或几 种细胞因子或粘附分子的变化,对脑缺血时多种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组成的网络系统的变化规 律及各因子之间互相影响的研究鲜见,尤其是“十二井穴”针法对脑缺血时这一复杂网络影响 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针刺作为一种独特的疗法,其作用途径是多方面的,为了进 一步系统研究脑缺血时众多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组成的这一复杂网络系统的变化规律及“十二 井穴”针法干预效应,进行了本实验研究,以便进一步揭示针刺治疗脑缺血的机理,为临床提 供更为可靠的治疗指导。 1 目的 本实验以光化学诱导法凝闭大鼠大脑中动脉区域造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PMCAO), 分别观察 缺血 1h、3h、6h、12h、24h 不同时间段脑组织形态学、IL-1β 、IL-6、IL-8、TNF-α 在血清和 脑组织含量的变化以及针刺手十二井穴对以上各项指标的影响,从而研究在脑缺血早期针刺干 预对不同缺血时间段炎性因子及粘附分子(ICAM-1)的抑制作用,上调神经生长因子(BDNF) 和神经转化因子 (TGF-β 1) 的表达, 进一步探讨十二井穴针法脑神经功能保护作用的治疗机理, 为临床开展脑血管疾病的早期针刺治疗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2 方法 (1)动物分组 按实验要求挑选老龄大鼠(300g±20)随机分配,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各 8 只,模型组和针 刺组各 40 只,再根据缺血时间的不同,分别将模型组和针刺组分为缺血 1h、3h、6h、12h、24h 组,每组各 8 只。 (2)光化学诱导大脑中动脉闭塞(PMCAO)模型制作 根据 Dietrich 和 Watson 等的报道方法进行改进。该模型的基本建立方法为:缺血组及针刺 治疗各组动物经 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后 (0.75g/kg 体重 ),舌下静脉注射光敏剂玫瑰红 (Singa 公司出品) ,配成 10mg/ml 的生理盐水溶液,用量为 20mg/kg。俯卧位固定大鼠,于颅 顶正中右侧沿矢状线切开皮肤约 3cm 左右,分离骨膜,暴露颅骨,同时引导冷光源探头照射于 已暴露的颅骨上,照射 30min,使之引发光化学反应,造成大脑中动脉(MCA)区局灶性缺血。 术后创面敷少许抗生素(先锋Ⅳ),缝合伤口并归笼饲养。假手术组除不用冷光源照射外,余手 术步骤同模型组。 根据 Zealonga 等确立的 5 级评分方法,待动物清醒后(术后约 1h ) ,在 1-2h 内观察并 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方法如下:0 分:正常活动;1 分:不能充分伸展左前肢;2 分:向右侧转 圈;3 分:向右侧倾倒;4 分:不能自发行走,意识障碍。神经功能评分结果均在 1-3 分,证明 模型制作成功。 ______________ *导师 郝晋东为 2003 届毕业博士研究生,本论文获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 年优秀博士论文三 等奖11 全国首届刺络放血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03.10天津(3)腧穴选取与针刺操作方法 根据华兴邦[2]等研制的D大鼠穴位图谱‖,针刺组选取手D十二井穴‖,在大鼠双侧前肢依次 取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冲、少泽。针具:30 号 1 寸毫针(华佗牌,苏州针灸器械厂) ; 操作方法:先在施针处常规消毒,然后持针依次点刺双侧井穴 0.1 寸,直刺不留针,出针后用 消毒棉球按压针孔,每日 1 次。分别在造模成功后 1、3、6、12、24 小时开始针刺治疗,不同 时段组分别治疗各 5 次;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和缺血模型对照组动物每天同样抓取 1 次,不做其他处理。 (4)取材 各组大鼠分别于预定的缺血时间段或治疗完成后重新麻醉,行腹主动脉取血 8ml 左右,其 中 2ml 置于 15%EDTA 抗凝管内,用于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其余 6ml 置于试管中静置片刻,离 心机 3000rpm 15min 后取上清液(血清)放入-20℃冰箱内保存待测。取血后立刻断头处死, 冰盘迅速取脑,用 0℃的生理盐水冲洗净表面血液,以滤纸吸干表面水分(除去软脑膜血管), 切取缺血侧脑组织 0.3g,置入-20℃冰箱内待测; 并取每组 2 个标本以缺血灶为中心的冠状切片, 厚度 3~4mm,置于 10%甲醛溶液中。 (5)检测指标 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采用血液流变仪器测定红细胞集聚与变形能力。 血清与脑组织 IL-1β 、IL-6、IL-8、TNF-α 含量测定:采用免疫组化 S-P 法,按试剂盒说明书 操作程序加样,在自动γ 计数器上测定各管沉淀的放射性的计数(cpm) 。以 B/T 计算 NSB、S0 结合百分率,以 B/B0 计算标准及待测样品结合百分率,在对数坐标纸上绘制标准曲线,并查出 样品相对的含量(单位:ng/ml) 。 脑组织 TGF-β 1、BDNF、ICAM-1 表达的测定:免疫组化染色切片以 0.01mol/L PBS 充分洗涤, 按说明书程序分别加入即用型 SP 试剂盒(购于博士德试剂公司)中的 A、B 液,再加入抗大鼠单 抗工作液(R&D公司产),37℃孵育 60min,PBS 冲洗 3 次后,加入 SP 试剂盒中的 C、D 液, DAB 显色返蓝后,脱水、封片、观察。应用图像分析及数据处理在每个切片的白质中缺血半暗 区相关神经因子的表达数目,用Q-520 型图像分析仪(日本产品)进行图像分析。统计阳性细 胞数的单位面积和积分光度值,以 (所有统计结果图表从略) 3 结果 (1) 急性脑缺血后 3 到 24 小时,缺血皮质半影区出现炎性细胞的粘附及浸润,并逐渐加剧,同时 坏死灶中心区也逐渐扩大;而十二井穴针刺治疗后各组缺血坏死灶范围减小,半影区炎性细胞粘 附及浸润的程度明显减轻。 (2) 急性脑缺血后 3 到 24 小时,缺血侧脑组织 IL-lβ 、IL-6、IL-8、TNF-α 以及血清 IL-8、TNFα 含量显著增高,应用针刺可使之明显降低;缺血后 6 小时血清中 IL-6 含量急剧升高,12 到 24 小时降至正常范围,应用针刺在缺血早期(3~12 小时)可明显降低血清 IL-6 含量,而在急性脑缺 血后期(12~24 小时)可使其含量显著升高。 (3) 急性脑缺血后 3~24 小时, 缺血侧脑皮质神经元 TNF-α 表达水平增高, 血管内皮细胞 ICAM-l 的表达水平升高(高峰均出现在缺血后 6 小时组) ,模型对照组缺血皮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 TGFβ 1、BDNF 表达水平也升高。 (4) 应用针刺可使缺血皮质神经元 TNF-α 、血管内皮细胞 ICAM-1 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同时,也 使神经元和胶质细胞 TGF-β 1、BDNF 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且均随缺血时间的延长有逐渐增高 趋势。 4 结论 本实验通过综合观察十二井穴针法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 (PMCAO) 所造成的局灶性脑缺血 不同时间段血清与脑组织 IL-1β 、IL-6、IL-8、TNF-α 以及 TGF-β 1、BDNF、ICAM-1 的表达水 平以及病理切片形态学观察等各项指标的变化,可初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2x ? SD 表示,对所得数据在计算机上进行方差分析。 全国首届刺络放血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03.10天津(1) “十二井穴” 针法可通过干预脑缺血急性期不同时间段脑组织及血清中上述细胞因子含量, 调节缺血侧半暗区神经细胞相关神经因子和粘附分子的动态表达,从而减轻脑缺血后的炎症反 应,发挥脑神经功能保护作用。 (2) “十二井例穴”针法在脑缺血急性期(6~12 小时)的早期介入治疗,能有效改善局灶性 脑缺血模型大鼠缺血侧半暗区组织的坏死程度,减轻脑梗死灶病理形态学改变程度,达到脑神 经保护作用。 (3) “十二井穴”针法对神经功能保护作用机制途径有改善微循环与侧枝循环,提高脑血流量, 改善能量代谢, 保护神经细胞缺糖缺氧性损伤, 抗自由基及 NO 损害, 降低细胞内钙, 减少 ICAM-1 表达、增加 TGF-β 1、BDNF 表达的作用有关。 (4) “脏病治井、以补启闭”是本实验对经典针刺理论在脑缺血损伤中的发挥运用,说明脑缺 血急性期症属纯虚之候,当采用微针浅刺、通经接气针法将有效达到醒脑开窍,益气活血,减 轻脑缺血损伤。 (5) 十二井穴针法对脑缺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存在介入时间与疗效的密切相关性,同传统针刺 方法相比,十二井穴针法在早期干预对脑缺血治疗的作用更为显著,其作用机制与针刺减轻脑 缺血过程中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凋亡对脑组织造成的损害有关。说明针刺的抗炎和抗细胞粘附 作用在急性脑缺血的治疗过程中十分重要,其作用实质可能是通过对神经因子以及免疫系统的 广泛调节而发挥整体性的调整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十二井穴”针法作用于神经内皮细 胞功能靶点以及对血脑屏障通透性影响的提供了实验依据,取得了阶段性理论成果。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对中医传统的急救措施――十二井穴针法,从原来的适应症和具体 施针操作方面给予了崭新的诠释:①认为缺血性脑中风在证候上属以虚为本,以瘀为标。病机 是因心、肝、脾、肾失调,虚、痰、火、瘀互为影响,而致心神失养、窍闭神匿。其主要病理 基础为气血不能上荣、肝肾脑髓亏虚,病理性质为本虚标急。肝肾两虚、痰瘀阻窍是其最常见 的证候,治疗时应标本兼治,以益气补虚、活血化瘀、通经启闭为首要原则。②针刺十二井穴, 古称刺络放血疗法, 是用于脑中风病急性期神志昏迷者的常见针刺处方。 但以往只言泻刺放血, 这种治疗只能短期应用,对在较长时期存在的中风后遗症问题并没有兼顾,而且三棱针创伤较 大,易使病人产生恐惧感。我们认为在这类病理状态下,可以强调“十二井穴”针法应用的以 微针浅刺,以补启闭,激发经气,交通阴阳为基本出发点。治疗侧重在启闭醒脑、补气养血、 活络通经。③十二井穴针法临床主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疗效确定,尤其是对中风后遗症的恢复 方面有着其他疗法无法比拟的效果。结合前期针刺机理的各方面实验成果,我们利用缺血性半 暗带理论,结合治疗时间窗特点,采用光化学诱导造成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分为不同时间 段的针刺治疗组与模型组相对比,从脑组织缺血后梗死灶中心区与半暗区的细胞形态学对比、 炎性反应因子、细胞粘附分子、神经生长因子等不同的实验指标,从整体动物、组织器官、细 胞分子等不同层面,研究了十二井穴针法对脑缺血性疾病的神经保护的作用机制以及时效相关 性。为针灸临床工作者在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的救治时能够正确运用十二井穴针法提供了方法 指引和理论依据。13 全国首届刺络放血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03.10天津脑缺血炎症反应的形态学变化及“醒脑开窍”针法的干预效应郭永明 ,梁宪如 ,杜元灏 ,1 2 3李谈 ,3石学敏 , (指导)3(1天津中医学院 300193;2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 300162;3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300193)摘要: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缺血的机理。 [方法]以热凝法阻断一侧大脑中动脉造成大鼠 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采用形态学方法观察缺血侧脑组织炎症反应及针刺的干预效应。 [结果]缺血后缺血侧脑 组织出现坏死,并伴有炎细胞粘附及浸润现象(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脑组织坏死范围 逐渐扩大,炎症反应也逐渐严重,坏死灶扩大的时程与缺血区中性粒细胞浸润的时程密切相关;针刺后缺血半 影区可见较多新生的毛细血管,与同时段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坏死灶范围较小,炎细胞粘附及浸润的程度明显 减轻。 [结论] “醒脑开窍”针法可抑制炎细胞的粘附及浸润,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减小坏死灶面积,对缺血 脑组织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脑缺血损伤是一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炎症机制在其中的作用日 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研究表明[1],脑缺血后可引发炎症反应,受损部位有白细胞浸润和炎性因 子存在,它们参与了缺血导致的组织损伤过程。针刺作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 目前在国内外已广泛应用,有关针刺治疗脑缺血机理的研究也逐渐深入,而针刺对缺血局部炎 症反应的有关研究尚未涉及,因此本实验动态观察了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炎症反应的形态 学变化及“醒脑开窍”针法的干预效应,旨在进一步探讨针刺治疗脑缺血的作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分组 选用 Wistar 大鼠 78 只(由天津市卫生局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 体重 220±20 克,雌雄各半, 随机分缺血组、针刺组各 30 只、假手术组 15 只、正常组 3 只。前三组又分为 3、6、12、24、 48 小时各时段组,其中缺血组、针刺组每组各 6 只、假手组每组各 3 只。 1.2 模型的制作 缺血组及针刺组动物经 3%的戊巴比妥钠(45mg/K bw)腹腔注射麻醉,侧卧 位固定,于眼眶至耳的中点纵行切开皮肤约 lcm 左右,分离并切去部分颞肌,暴露颞骨,做一 个约 3 L的骨窗,轻抬脑,可见横过嗅束向上走行的大脑中动脉(MCA) ,用加热的不锈钢丝 轻轻接触靠近嗅束上缘的大脑中动脉, 使之快速凝闭, 遇有血管破裂可用小棉球局部轻压止血, 术后创面敷少许抗生素(先锋Ⅳ) ,缝合伤口并单笼饲养。假手术组除不凝闭 MCA 外,余手术 步骤同模型组。 1.3 处理方法: 根据华兴邦[2]等研制的“大鼠穴位图谱” ,针刺组选取“醒脑开窍”针法主穴人中、内关, 先针刺双侧内关穴,直刺捻转提插泻法 1 分钟,继刺人中,用雀啄手法 10 次。3 小时针刺组, 手术后 1 小时针刺;6、12 小时针刺组,手术后 1 小时针刺,处死前蓄积一次;24、48 小时针 刺组一日针两次,处死前蓄积一次。正常组、假手术组和缺血各组动物同样抓取,不做其他处 理。 1.4 标本制作及观察 各组动物在规定的时间点迅速断头取脑,在冰盘上自大脑中动脉起始点 为中心做约 4mm 厚的冠状切片,投入 10%的中性福尔马林固定液中固定 30 小时,常规脱水, 浸蜡,包埋,切片,HE 染色,光镜观察梗塞侧脑组织炎症反应的形态学变化。 2 结果 2.1 局灶性脑缺血后缺血侧脑组织炎症反应的形态学改变 大脑中动脉阻断后 3 小时缺血皮质 出现小灶性坏死,可见散在的炎细胞,部分血管扩张,血管周围出现水肿(见图片 1) ;6 小时 坏死范围增大,缺血区及半影区脑组织内出现较多的炎细胞;12 小时可见较大坏死灶,半影区 炎细胞浸润情况大致同缺血 6 小时组(见图片 3) ;24 小时出现大片坏死灶,坏死区及半影区可 见大量炎细胞,高倍镜下较多炎性细胞附着在半影区血管内壁,血管周围也出现较多炎细胞并 形成围管现象, (见图片 5,7,9) ;48 小时缺血侧脑组织出现大片坏死灶并可见片状液化,半 影区及半影区外周皮层可见大量炎细胞,部分血管出现扩张(见图片 11,13) ,缺血各时段出 现的炎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各时段假手术组及正常组脑组织均未出现坏死,脑组织及血管14 全国首届刺络放血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03.10天津内极少见炎细胞。说明脑缺血后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坏死灶逐渐扩大,同时血管内出现炎细 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粘附在血管壁并向缺血周围脑组织浸润的现象,其浸润程度随时间的 延长逐渐加重。 2.2 针刺对缺血侧脑组织炎症反应形态学变化的影响 3 小时针刺组缺血皮层未见明显坏死 灶,出现少量新生的毛细血管(见图片 2) ;6 小时及 12 小时针刺组皮质可见小灶性坏死,半影 区出现少量炎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见图片 4) ;24 小时针刺组皮质出现小片状坏死灶,半 影区有较多炎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高倍镜下见少量炎细胞附着在血管内壁,血管周 围脑组织中有散在的炎细胞,同时出现较多新生的毛细血管(见图片 6,8,10) ;48 小时针刺 组皮质坏死灶增大,半影区有较多新生的毛细血管及浸润的炎细胞(见图片 12,14) 。与同时 段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坏死灶范围较小,炎细胞粘附及浸润的程度明显减轻,提示针刺可抑制 炎细胞的粘附及浸润,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减小坏死灶面积,对缺血脑组织具有明显的保护 作用。 3 讨论 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细胞内钙负荷超载、自由基 损伤、细胞凋亡及局部免疫反应等许多方面[3],近年来随着对脑缺血损伤机理研究的深入,炎 症机制在其中的作用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在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粘附血管内皮的能力很 低,但脑缺血时,在一定浓度的趋化因子及粘附分子的作用下,中性粒细胞粘附到血管内皮的 能力增强,加之缺血区灌注压低下,中性粒细胞可浸润、聚集并牢固地粘附于血管内皮,然后 穿越血管壁进入缺血脑组织。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牢固粘附引起血管阻塞,造成无复流现 象;中性粒细胞聚集,减少了血管内的血流量、诱发血栓形成;中性粒细胞浸润、进入缺血组 织可产生大量神经毒性物质,如反应性氧代谢产物、含颗粒的酶及蛋白酶衍生物、毒性细胞因 子如 IL-1β 、TNF-α 等损伤神经元,造成组织坏死;浸润的白细胞产生诱导型 NOS,生成大量 有毒的 NO;中性粒细胞活化后还可通过所粘附的内皮,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引起水肿、 缺血、炎症反应之间的多次循环;中性粒细胞在微血管内聚集,释放一些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 , , 又可吸引更多的中性粒细胞聚集、浸润,加重炎症反应,造成恶性循环[4 5 6]。因此,脑缺血时 减少中性粒细胞的粘附及浸润,抑制由其引起的一系列损害对保护缺血脑组织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验我们发现缺血后 3 小时即可见小灶性坏死,并出现炎细胞浸润现象,24 小时浸润 现象趋于明显,大量炎细胞粘附到血管内壁,穿越血管并向周围扩散,同时在血管周围形成围 管现象,随着时间的延长,脑组织坏死范围逐渐扩大,这种炎症反应也更加严重,坏死灶扩大 , , , 的时程与缺血区中性粒细胞浸润的时程密切相关,该结果与其他文献报道[7 8 9 10]基本一致, 说明中性粒细胞聚集、浸润造成的这种炎症反应是造成脑缺血损害的重要方面。3 小时针刺组 可见缺血区出现少量新生的毛细血管,24 及 48 小时针刺组皮质出现较多新生毛细血管,与同 时段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坏死灶范围较小,炎细胞粘附及浸润的程度明显减轻,表明“醒脑开 窍”针法不但在缺血早期能够调节缺血组织的血液供应,加快缺血区侧枝循环的建立,而且能 够有效抑制中性粒细胞的粘附及向半影区的浸润,减轻由其造成的炎症反应,降低脑缺血损害 程度,缩小坏死范围,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我们认为, “醒脑开窍”针法显著的抗炎、抗粘附 作用可能是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作用机理之一,由于脑缺血时的炎症反应是由众多因素 相互作用造成的,该针法治疗脑缺血的确切机理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1 Lindsberg PJ,Carp O.Endothelial ICAM-1 expression associated with inflammatory cell response in human ischemic stroke. Circulation,-945 2 华兴邦,李辞蓉,周浩良,等.大鼠穴位图谱的研制.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1991, (1 ) :1-3 3 董继宏,朱文炳.缺血性脑损伤的免疫机制.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73-277 4 陈东,赵贵德,考宏盛.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 32-34 5 韩恩吉,李义召,李大年.缺血性卒中与炎症反应.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61-63 6 殷伟,吕传真.脑梗塞与免疫应答.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332-335 7 刘立,郭玉璞.局灶性脑缺血早期过程中的炎症及其损伤作用.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3-5 8 陈兴洲,陆兵勋.局灶性脑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的炎症机制与治疗前景.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 136-140 9 Patrick M,Hallenbeck JM.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s and monocytes/macrophage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cerebral ischemia and stroke. Stroke,7-1379 10Clark RK,Lee EV,Fish CJ,et al.Development of tissue damage inflammation and resolution following stroke:an immunohistochemical and quantitative planimetric study.Brain Res Bull,-572 15 全国首届刺络放血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03.10天津附图:图 1 3 小时模型组脑组织形态学变化 HE 染色 ?100 注:皮质小灶性坏死,可见散在炎细胞, 部分血管扩张,血管周围出现水肿图 2 3 小时针刺组脑组织形态学变化 HE 染色 ?100 注:皮质未见坏死灶,出现少量新生 的毛细血管图 3 12 小时模型组脑组织形态学变化 HE 染色 ?100 注:皮质见较大坏死灶,缺血及半影 区出现较多炎细胞图 4 12 小时针刺组脑组织形态学变化 HE 染色 ?100 注:小灶性坏死,半影区可见少量炎 细胞图 5 24 小时模型组脑组织形态学变化 HE 染色 ?100 注:大片坏死灶,坏死区及半影区见大 量炎细胞图 6 24 小时针刺组脑组织形态学变化 HE 染色 ?100 注:皮质出现小灶性坏死,半影区见较 多炎细胞16 全国首届刺络放血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03.10天津图 7 24 小时模型组脑组织形态学变化 HE 染色 ?400 注:较多炎细胞附着在半影区血管内壁图 8 24 小时针刺组脑组织形态学变化 HE 染色 ?400 注:半影区血管内壁有少量炎细胞附着图 9 24 小时模型组脑组织形态学变化 HE 染色 ?400 注:较多炎细胞附着在半影区血管内壁, 血管周围也出现较多炎细胞图 10 24 小时针刺组脑组织形态学变化 HE 染色 ?400 注:半影区出现较多新生的毛细血管图 11 48 小时模型组脑组织形态学变化 HE 染色 ?100 注:皮质出现大片坏死灶,并可见片状 液化图 12 48 小时针刺组脑组织形态学变化 HE 染色 ?100 注:坏死灶增大,半影区见较多炎细胞17 全国首届刺络放血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03.10天津图 13 48 小时模型组脑组织形态学变化 HE 染色 ?100 注:半影区及半影区外周可见大量炎 细胞图 14 48 小时针刺组脑组织形态学变化 HE 染色 ?100 注:半影区可见较多新生的毛细血管18 全国首届刺络放血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03.10天津临床研究19 全国首届刺络放血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03.10天津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中风患者意识状态、心率等影响的临床观察*戴志华 ,李蕴琛 ,郭义 ,王秀云 ,徐汤苹1 1 2 2 2(1.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天津;2.天津中医学院针灸系 天津 300193)摘要: [目的] 观察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中风初期患者意识状态等的影响; [方法] 以中风发病后 3 日间有意识障碍的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病情分为损伤大面积、中面积、小面积三组;每组随机分为刺络组与对 照组,刺络组与对照组都是进行正常治疗,仅刺络组增加井穴刺络放血,将意识状态进行量化,观察患者意识 状态、血压、心率等的变化; [结果] 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可使损伤面积小的患者意识状况好转;损伤面积小 的患者收缩期血压上升,可使各患者的心率加快; [结论]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可使损伤面积小的患者意识状 况好转。 关键词: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 中风初期患者; 意识状态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为中医传统的急救措施,古典医籍中多有记载。 如&&针灸大成&&说, 中 风发病后,可以三棱针刺手十二井穴放血以急救;&&古今医鉴&&也指出:“一切初中风、中气,昏 到不知人事, …….急以三棱针刺手中指甲角十二井穴, 将去恶血.‖ 此法在中国已经验式的使用 达千年之久, 日本、 法国、 埃及等国也也很重视本法,如日本的代田文彦氏认为: “刺血机制虽 不甚不明了,但搅动指尖动静脉吻合部血流,对全身血流,尤其是脑内血流的影响最大,因此,作为 急救措施,应首先考虑刺血术” [1]。 但由于缺乏系统的临床研究, 此法的确切的疗效及其适应症、 适应范围等尚不明了,限制了此法的广泛推广应用。因此,我们首先观察了刺络放血对中风患 者神志等的影响, 先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病例的选择与确诊条件:刺络放血组 30 例,全为发病后 3 日间有意识障碍的患者。选择脑 出血与脑梗塞患者,病因不限。脑出血选择最为多见的基地节出血与脑叶内出血,出血量不限; 脑梗塞选择除脑干梗塞以外的其他部位的出血,梗塞面积不限。确诊条件为典型的脑血管临床 发病方式以及确切的 CT 诊断。对照组 22 例,选择与刺络放血组年龄、性别、病变的性质、部 位以及病变的范围相似的患者。 刺络放血组的 30 例中,男性 22 例,女性 8 例。平均年龄 66.27±7.12 岁,其中脑出血 16 例,大量出血的 4 例(不宜手术或不同意手术者) ,中量出血的 7 例,少量出血的 5 例,中等程 度以上的出血占 70%。脑梗塞患者 14 例,其中大面积梗塞 6 例,中等面积梗塞 2 例,小程度 梗塞者 6 例,中等程度梗塞以上者占 58%。 对照组的 22 例中,男性 10 例,女性 12 例。平均年龄 66.73±10.51 岁,其中脑出血 13 例, 大量出血 2 例, (不宜于手术或不同意手术者) ,中量出血的 8 例,少量出血的 3 例,中等程度 以上的出血占 76%。脑梗塞患者 9 例,其中大面积梗塞 4 例,中等面积梗塞 2 例,小程度梗塞 者 3 例,中等程度梗塞以上者占 66%。 刺络组与对照组都是在正常治疗的基础上,仅刺络组增加井穴刺络放血。方法:先左手后 右手,以三棱针针刺手十二井穴,出血量为一滴。刺络放血组观察刺络前、刺络后 15min、 30min、45min 的意识、血压、呼吸、脉搏的变化;对照组在相同的时间进行同样的观察。意 识的判定以 Glasgow 意识障碍量表为基准(见表一) 。 统计学处理采用前后对照,t 检验 *天津市卫生局科研基金资助课题 获 1994 年度天津市卫生局科技进步三等奖。20 全国首届刺络放血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03.10天津表一、Glasgow 意识障碍量表 睁眼反应 自动睁眼 呼叫后睁眼 针扎后睁眼 针扎后也不睁眼 4分 3分 2分 1分 语言反应 回答问题正确 不能正确回答问题 语无伦次 仅能发声 不能发声 5分 4分 3分 2分 1分 运动反应 自由活动 6分 刺激后能定位 5 分 刺激后能躲避 4 分 刺激后能屈曲 3 分 刺激后无屈曲 2 分 肢体无活动 1 分2 结果 2.1 本实验对照组与刺络组的年龄分别为 66.73±10.51%、66.27±7.12%,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 差异。中等以上的出血分别为 76%和 70%,中等以上的梗塞分别为 58%和 66%,因此,两组的 缺血程度近似,具有可比性。 2.2 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后,损伤面积小的患者意识状况好转(见表二、表三); 2.3 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后, 损伤面积小的患者收缩期血压上升, 这可能是意识好转的原因之一 (见表四、表五); 2.4 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可使患者的心率加快(见表八、表九); 2.5 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中风初期患者的呼吸影响不大(见表六、表七)。表二、对照组中风患者 45 分钟神志的自然变化(△X ±SD) 针刺后 15 分 大面积的损伤 0.00±0.00 . n=6 中面积的损伤 0.27±0.46 n=11 小面积的损伤 0.20±0.45 n=5 * P&0.05 △X=Xt ― X0 针刺后 30 分 0.40±0.55 0.36±0.51* 0.40±0.55 针刺后 45 分 0.58±1.55 0.55±0.52* 0.40±0.5521 全国首届刺络放血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03.10天津表三、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中风患者神志的影响(△X±SD) 针刺后 15 分 大面积的损伤 n=10 中面积的损伤 n=9 小面积的损伤 n=11 *P&0.05 0.10±0.32 0.00±0.00 0.09±0.30 针刺后 30 分 0.20±0.42 0.45±0.73* 0. 37±0. 51* 针刺后 45 分 0.30±0.62 0.56±0.73* 0.63±0.81*△X=Xt ― X0表四、 对照组中风患者血压的自然变化(△X±SD) 针刺后 15 分收缩期压 舒张期压针刺后 30 分收缩期压 舒张期压针刺后 45 分收缩期压 舒张期压大面积的损伤 0.00±0.00 0.00±0.00 n=6 中面积的损伤 0.00±0.00 -1.82±4.05 n=9 小面积的损伤 2.00±4.42 0.00±0.00 n=5 *P&0.05 △X=Xt ― X0-1.67±4.08 C1.82±4.05 2.00±4.471.67±4.08 C3.64±6.74 0.00±0.00-1.67±4.08 C1.82±4.45 2.00±4.47C3.37±5.17 C4.45±6.17* 0.00±0.00表五、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中风患者血压的影响(△X±SD) 针刺后 15 分收缩期压 舒张期压针刺后 30 分收缩期压 舒张期压针刺后 45 分收缩期压 舒张期压大面积的损伤 1.00±2.11 C0.50±2.84 2.50±3.54* 0.00±2.36 3.50±7.09 -1.00±4.60 n=10 中面积的损伤 0.56±1.61 0.00±0.00 -0.56±4.64 -0.57±1.67 0.00±4.33 -1.11±4.17 n=9 小面积的损伤 2.73±4.10* -0.46±9.25 6.36±9.25* -1.82±5.60 4.09±12.01 0.00±0.00 n=11 *P&0.05 △X=Xt ― X022 全国首届刺络放血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03.10天津表六、 对照组中风患者 50 分间呼吸的自然变化(△X±SD) 针刺后 15 分 大面积的损伤 0.30±1.16 n=6 中面积的损伤 0.00±2.24 n=9 小面积的损伤 0.09±1.82 n=5 △X=Xt ― X0 表七 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中风患者呼吸的影响(△X±SD) 针刺后 15 分 大面积的损伤 n=10 中面积的损伤 n=9 小面积的损伤 n=11 △X=Xt ― X0 0.00±0.00 -0.27±0.65 -0.20±1.10 针刺后 30 分 -1.17±1.60 -3.31±6.08 -0.40±1.67 针刺后 45 分 -1.17±1.43 -0.55±0.93 -1.20±2.10 针刺后 30 分 0.50±1.27 0.45±1.95 0.46±2.25 针刺后 45 分 0.10±1.37 0.11±2.26 0.55±1.57表八、对照组中风患者心率的自然变化(△X±SD) 针刺后 15 分 大面积的损伤 n=6 中面积的损伤 n=11 小面积的损伤 n=5 -0.17±0.98 -0.37±0.81 -0.60±0.89 针刺后 30 分 -1.50±3.39 -1.09±3.39 -1.00±1.00* 针刺后 45 分 1.61±4.01 -0.05±1.17 -0.08±1.30*P&0.05 △X=Xt ― X023 全国首届刺络放血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03.10天津表九、 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中风患者心率的影响(△X±SD) 针刺后 15 分 大面积的损伤 n=10 中面积的损伤 n=9 小面积的损伤 n=11 *P&0.05 2.40±2.63* 0.78±1.39 1.91±2.91* 针刺后 30 分 3.20±3.29** 3.45±2.19** 3.85±1.87** 针刺后 45 分 3.40±2.84** 2.33±2.74** 5.00±3.65****P&0.01 △X=Xt ― X03 讨论 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但从针灸治疗中风的研究现状来看,大多重视中风后遗症的 治疗,对中风急救的研究较少。许多患者由于发病后急救不及时或急救措施不当,脑细胞在短 期缺血缺氧后形成不可逆的损伤,最终遗留严重的后遗症或造成死亡,因此研究简便易行、确 实有效的急救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法为中医传统的急救措施,其经验式的已在临床使用达数千年之久。 但其确切疗效如何?确切适应症等尚不清楚,限制了此法的广泛推广应用。本临床研究结果显 示, 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确可使中风小面积损伤患者意识状态好转。 对中面积损伤的患者来说, 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虽可使其意识状态好转,但对照组患者意识波动也有好转趋势,故尚难下 结论。本研究由于观察的病例较少,尚难总结出规律来,有待大样本、多中心观察。 参考文献1 潭德福等. 中国实用刺血疗法 科学技术出版社重庆分社 1990 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24 全国首届刺络放血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03.10天津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中风患者意识状态影响的临床对比观察丁晶1郭义2(1.天津环湖医院,天津,.天津中医学院,天津,300193)摘要: [目的]观察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中风初起意识障碍患者意识状态影响的即刻效应。 [方法]以中风发 病 3 天内有意识障碍的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刺络组与对照组,两组均进行正常治疗,刺络组另加井穴刺 络放血。[结果]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可使中等损伤面积的患者 GCS 评分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 可使小面积的患者 GCS 评分好转,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 。[结论]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可使中、小损 伤面积的患者意识状态好转。 关键词: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中风初起患者;意识状态中风起病急、死亡率和致残率高,早期积极治疗对预后起决定作用,因而必须在最佳时间 窗内挽救脑细胞,预防不可逆损伤,简便有效的急救措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尤其是起病至医 院之间的院前急救十分重要。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是中医传统有效的急救措施,在大量动物实 验证实其具对急性脑卒中有脑保护作用的基础上,我们应用于临床,观察该法对中风初起意识 障碍患者意识状态的影响,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例的选择:发病 3 天内有意识障碍的脑血管病患者,即脑出血和脑梗塞,病因不限。 脑出血选择多见的基底节出血与叶内出血,出血量不限;脑梗塞选择除脑干梗塞外的其他部位 的梗塞,梗塞面积不限。 确诊条件:典型的脑血管病临床发病方式以及确切的 CT 诊断。 排除标准: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病例选择标准者;蛛网膜下腔出血者;脑干梗塞患者。 随机分组分别进行刺络治疗及对比观察。临床一般资料及观察初患者意识状态 Glasgow 评 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等情况见表 1。进一步分析两组病例的具体分型见表 2。 表 1 一般资料 分组 例数 男 女 年龄(岁, x ?观察初 GCSs)(分, x ?s)刺络组 对照组 p99 76 &0.0554 49 &0.0545 27 &0.0561.73 ± 9.61 61.83± 11.16 &0.058.70± 2.35 8.93± 2.29 &0.05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临床一般资料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患者意识 状态在观察开始时,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两组具有良好可比性。25 全国首届刺络放血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03.10天津表 2 具体分型 性质 分组脑 出血 刺络组 对照组 脑 梗塞面积 大 中 小左基 底节 右基 底节 左 丘脑部位右 丘 左 多 右 多 双侧 脑 发 发辨证脱症 闭症61 5838 1814 1845 3240 2623 3325 2012 65 312 414 68 439 3260 44经统计学分析发现,在脑血管病的性质、部位、面积及中医辨证分型等方面,两组间差异 无显著性意义(p&0.05) 。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在常规西医急救治疗基础的同时,如甘露醇及脑蛋白水解物等静点,予手十二井穴刺络放 血:以三棱针刺井穴放血,先左手后右手,出血量以一滴为度。 2.2 对照组 常规西医急救治疗:甘露醇 250ml 静点及脑蛋白水解物 20ml 静点,同时进行临床观察。 3 临床观察 3.1 观察指标 意识状态评分方法以 Glasgow 意识障碍量表进行评判(见表 3)。 表 3 Glasgow 意识障碍量表 睁眼反应 正常睁眼 呼唤睁眼 刺痛睁眼 无反应 记分 4 3 2 1 言语反应 回答正确 回答错误 词句不清 只能发音 无反应 记分 5 4 3 2 1 运动反应 按吩咐动作 刺痛时能定位 刺痛时躲避 刺痛时肢体屈曲 刺痛时过伸 无反应 记分 6 5 4 3 2 13.2 观察时间段 放血前(观察初) 、放血后 15 分钟、30 分钟、50 分钟、80 分钟。 3.3 临床观察分型 按诊断将患者分为脑出血与脑梗塞,根据出血面积与梗塞面积将患者分为大面积(50cc) 、 中面积(30―49cc)与小面积(1―29cc); 中医辨证分型:闭证:不醒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便闭,肢体强痉; 脱证:不醒人事,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不止,二便自遗,肢体瘫软,脉微欲 绝。 3.4 统计分析 对一般资料及临床诊断分型等计数资料进行 x2 检验,对 GCS 评分进行 t 检验。26 全国首届刺络放血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03.10天津4 结果 表 4 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中风患者神志的影响 针刺组 大面积 中面积 小面积 15 分钟后 GCS 0.07± 0.25 0.09± 0.36 0.25± 0.43**(分,Δ x ? s ) 80 分钟后 GCS 0.26± 0.46 0.16± 0.68 0.70± 0.56*30 分钟后 GCS 0.07± 0.25 0.07± 0.45 0.38± 0.490 **50 分钟后 GCS 0.07± 0.25 0.09± 0.52 0.53± 0.51******P&0.05, **P&0.01,Δ x х t-х表 5 对照组中风患者神志的变化 对照组 大面积 中面积 小面积 15 分钟后 GCS 0.00± 0.00 0.13± 0.39 0.00± 0.00 30 分钟后 GCS 0.05± 0.25 0.03± 0.18 0.06± 0.37 50 分钟后 GCS 0.16± 0.38 0.12± 0.34 0.15± 0.61(分,Δ x ? s ) 80 分钟后 GCS 0.16± 0.38 -0.19± 0.47 0.08± 0. 86Δ x х t-х 0,P&0.05。 结果表明: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后, 中等损伤面积的患者 GCS 评分(刺络后 50、80 分钟) 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损伤面积小的患者 GCS 评分(刺络后各时间 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 。对照组 GC S 评分也有上升趋势,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 5 讨论 古云: “急则用针,缓则用药” , “药之不及,针之所及” ,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是中医 传统的急救措施,刺血通经: 《内经》云: “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 ” : 《针灸大成》云: “凡 中风跌倒,卒暴昏沉,……急以三棱针刺手十二井穴,当去恶血……” ;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的 临床应用已有千百历史。 临床观察发现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中风患者的颅内血流动力学有双向调整作用[1] 现代大量医学实验证实: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实验性脑缺血、脑出血家兔脑血流动力学 有良好的调整作用,躯体神经与血管壁植物神经是井穴刺络放血传入中枢的传入途径,中枢肾 上腺能 M 受体与胆碱能受体在其中起重要作用[1]。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可使急性局灶性脑缺血 + 模型大鼠缺血区局部脑组织 O2 分压升高、H 浓度降低,缓解因急性缺血性损伤造成的低氧状态 + + 2+ 和酸中毒[2] ,调整细胞外液的 K 、Na 稳态失衡,减轻细胞毒性脑水肿的发展[3];阻止胞外 Ca 2向胞内迁移[4],降低脑缺血后升高的 EAA、NO 浓度,减轻神经毒性,从而减轻预后[5] [6]。 目前对中风急性期(尤其是脑梗塞)的治疗提出了超早期治疗(发病 6 小时以内) ,但实际 上病人很难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到医院接受治疗。因此,如何在急性期给予必要的干预,以减少 不可逆损害的发生,是一项有重要意义的课题[7]。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方便迅速,符合急救原 则。井穴为经气之所出,通十二经经气;从生理学角度来看,手指在大脑皮层体感区的投射区 域面积很大,因此刺激指尖对大脑皮层影响很大。 本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确可使中、小面积中风患者的意识状态好转,可 能与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脑血流动力学的调整作用和对局部脑组织的生化改变有关。27 全国首届刺络放血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03.10天津参考文献1 郭义,周智良.中风初起的急救措施――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法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上海针灸杂志,) :11 2 何树泉,郭义赢.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区 H 浓度影响的实验研究.针究临床杂志, ) :43 3 马岩番,郭义.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法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缺血组织 K 、Na 浓度影响的动态观察.中国针灸, ) :562 4 郭义,胡利民.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区胞外 Ca 浓度影响的动态观察.针灸临床杂 志,) :48 5 任秀君,图娅.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法对脑缺血大鼠局部兴奋性鞍基酸的动态观察.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 :48 6 任秀君, 图娅. 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法对实验性脑缺血组织一氧化氮浓度的影响.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1; 24(4) :51 7 黄劲柏,曾红科.刺血疗法治疗急性脑梗塞近期疗效观察.上海针灸杂志,) :72+ + + 28 全国首届刺络放血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03.10天津王氏刺血疗法治疗 226 例癫痫病的疗效观察和分析王峥(安徽省合肥市王峥刺血诊所)癫痫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据国内外的调查统计其发病率约为 5%.癫痫的临床表现多种 多样,可出现短暂的感觉障碍、意识丧失、肢体抽搐、呼叫吐沫、行为障碍、植物神经功能异常 等不同表现,不经治疗常可反复发作.中医学将本病归属”癫痫”、 ”痫证”范畴中,认为其病机 为风、火、痰、瘀而引发,治宜使用平肝熄风、豁痰泄火、活血祛瘀等. 1 临床资料 1985-2002年治疗的癫痫病患者266例。男163例,女103例;年龄最小 9个月,最大59岁,1岁以下2例,1-10岁67例,11-20岁97例,21-30 岁64例,31-40岁21例,41岁以上15例;病程最短8天,最长30年,1年以内 60例,2-5年95例,6-10年57例,11-20年43例,20年以上11例;临 床表现发现大发作171例,小发作34例,大、小发作交替30例,局限性发作12例,精 神运动性发作例,精神运动性伴大发作11例,癫痫持续状态1例。 患者有先天遗传因素4例,大、小脑发育不全12例。颅脑损伤、产程损伤11例,脑外 伤24例。脑炎及高热病史58例,感染史9例,代谢性中毒5例。脑部缺氧中毒病史1例, 落水受淹7例。惊恐或暴怒引发9例。脑血管疾病8例,脑肿瘤2例,不明原因者116例。 226例患者均为县级以上医院明确诊断。131例患者有脑电图诊断,有24例有颅脑 CT诊断,1例有脑血管多普勒检查。37例脑电图正常,74例脑电图轻度到中度异常,脑 CT20例无异常,2例有脑肿瘤(刺血3次无效) ,1例左颞叶点状钙化(患者3岁,刺血3 次无效) ,1例脑组织萎缩(患者7岁,刺血3次好转) 。1例脑血管多普勒检查,两侧大脑中 动脉血流速度增高,血管痉挛(患者12岁,刺血3次痊愈) 。 266例患者均采用三棱针刺血治疗,在刺血治疗的同时,根据病情配以舒肝理气的逍遥 丸,养血安神的养血安神片或宁心安神的天王补心丸,痰湿重者用健脾丸一健脾化湿,或再辅 以中药煎剂进服。常期服用抗癫药物者药量逐渐减少,视病情的复转情况慢慢停药,可再配服 一段中药胶囊以巩固疗效。 2 治疗方法 主穴:太阳穴,委中穴、曲泽穴、尺泽穴、大椎穴.配穴:痰湿中阻取足三里穴、丰窿穴。 肝火上炎取沟穴、白会穴.淤血阻络根据所属脏腑,经络取相应穴位.可取任,督两脉上的灵 台穴、鸠尾穴,以及上星穴和风府穴等.可取背俞穴的心俞穴、肝俞穴等.另有一经外奇穴腰 奇穴[在尾骨尖端直上2寸(约5cm)出,居督脉上] ,许多癫痫病人在此穴的上、下附近出 有一条静脉显现,刺之有时能出许多暗紫色血液. 本病的发作有些患者时间固定,可按子午流注选取经穴,如早晨易发作者去足阳明胃经的 合穴,中午可取心经的合穴,夜间发作去肝、胆经的合穴。 体质好的患者首次出血量可多一些,成人约在100-200ml 之间,儿童可在50-8 0ml 之间,出血量大一些效果好。每穴都要尽量拔火罐以促使血液的流动。 治疗时间在头几次以间隔15天治疗一次,视病情好转可间隔20-30天再进行下一疗 程治疗,如发作频繁可间隔7天左右,并可配以毫针治疗。一般治疗4-5次即能痊愈,许多 患者刺血1次后即痊愈,最多有刺血8次而愈者。 3 疗效观察 3.1 临床治愈 经刺血治疗后癫痫再未发作, 并停服抗癫药物。 也有治疗后长期不发作, 因发热, 精神刺激等因素又有发作,经刺血后又能控制。此组病患者治愈194例,治愈率 72.9%。29 全国首届刺络放血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03.10天津3.2 临床好转 经刺血治疗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发作症状减轻, 或减服抗癫药物长期不发作者。 患者好转59例,好转率 22.2%。 3.3 临床无效 治疗后无好的转变。次组无效13例,无效率 4.9%(其中5例治疗1-2次未 再继续治疗) 。 4 验案举例 例1 外伤性癫痫大发作 张**,男,22岁,农民,皖溪县西南乡李山村。 1992年6月24日初诊,主诉:时常出现昏迷抽搐10个月。 病史:于1991年6月骑牛从牛背倒跌下来,前额血肿伴疼痛,当时无昏迷,神志清楚。2 个月后出现昏迷、抽搐、尖叫吐沫、肢体强直性痉挛,约2-5分钟自行缓解,醒后头部居痛。 每月有4-5次发作。服本妥英钠 0.1 3次/日,仍经常发作,自觉头晕乏力,不能参加农业 劳动。 检查:神清,NS(――) ,T37.2C,BP14.5/10kPa,心,肺(-) ,舌质红,苔薄白,脉弦。脑 电图:二额区散在性慢波发放。 治疗:三棱针刺血,穴取委中(双) 、尺泽(双) ,上星,出血量共约 100ml。 1992年7月1日复珍:经以上治疗后壹周内无发作,苯妥英钠已减中午一次。 治疗:继续刺血,取穴委中(双) 、曲泽(双) 、印堂,出血量约 60ml。 1992年8月18日三珍:近50天中只发作一次,而且病情减轻,时间缩短,醒后头部无 剧烈疼痛。苯妥英钠又减上午一次。自感精神愉快,体力增加,复查脑电图轻度异常。 治疗:刺血取穴委中(双) 、尺泽(双) 、太阳(双) 、大锥,出血量总计约120ml。 1992年9月30日四珍, 病情稳定无发作。 脑电图复查仍有痫性波发放, 但较以前好转 (以 头前部为胜) 。 经四次刺血治疗后再未发作治愈。 例2 流脑后癫痫大发作 郭**,男,14岁,学生,皖淮南郊区黑泥乡上郭村。 1987年3月24日初珍,其父代诉:癫痫大发作4年。 病史:于4岁时春季患流脑治愈,至10岁时无诱因开始出现肢体抽搐,强直痉挛,昏迷吐沫, 约5-10分钟缓解。1月2-3次或1日既有3-4次大发作。长期服用苯巴比妥,硝基安 定,仍时有发作。 检查:营养中等,行走不稳,智力低下,回答问题不切题,牙齿短小,牙龈肿胀。 治疗:刺血取穴委中(双) 、太阳(双) 、尺泽(双)腰奇,出血量 60ml。 后又于当年4月16日及5月10日治疗两次,取穴同上,并逐渐减停抗颠药物。三次刺血后 再无发作,渐智力有所好转。 5 讨论体会 癫痫发作是由于大脑局部神经细胞的瞬间放电异常而引起的神经网络信息传递故障,属于 神经损伤性疾病。脑神经细胞外周有胶质细胞包裹,胶质细胞伸出许多突起的血管周足与毛细 血管的内皮细胞紧密接触。脑毛细血管表面85%的面积都被这些周足所包绕,胶质细胞是神 经细胞与血管之间的代谢物质的“转运站” ,也是神经细胞多种化学信息分子释放的贮存处。脑 组织在受到致病因素的伤害时,如挤压、撞击、高热、一氧化碳、组织胺、病毒、内毒素、细 胞因子等等,甚至精神刺激都可使血管和神经细胞受到损伤,而胶质细胞和神经细胞都可同时 受到伤害。 血管损伤引起营养毛细血管关闭,微循环障碍形成时,可引起神经组织的缺氧缺血,出现 不同程度的细胞缺血性改变。对缺氧敏感的神经细胞严重缺血时会死亡,而耐受较高的胶质细 胞在缺血缺氧时会增生,可增生繁殖形成胶质癫痕,补充神经细胞的缺损,使神经组织连续保30 全国首届刺络放血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03.10天津存,这是神经组织在缺血时的一种改变。星形胶质细胞功能异常可导致神经细胞对 r-氨基丁 酸的摄取减少,这种一直性神经递质的减少,可引起癫痫发作。 我们在长期的临床观察中发现,脑炎、高热、中毒、感染、脑部缺氧、脑血管疾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意识障碍分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