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胃溃疡的药健胃口

治未病001:七大穴位调理肠胃防胃癌_健康频道_新浪网
中医养胃七大穴位
治未病001:七大穴位调理肠胃防胃癌
俗语说胃病三分治、七分养,可见调养的重要。中医养胃是根据人的不同体质、不同季节、所患的不同胃病进行辨证调养,以达到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尽快康复、减少复发的目的。
  如何养胃?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许多不良的饮食习惯仍难改变,比如口味重,爱吃腌制食品。腌制食品中因为盐多,会直接损伤胃黏膜,而且其中所含的亚硝酸盐在胃酸和细菌作用下会转变为亚硝胺,破坏胃肠道的正常功能,严重损伤胃黏膜,导致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增加患胃癌概率。那么日常生活中该如何调理肠胃防胃癌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
  八大养胃穴位
  养胃穴之一:劳宫穴
  劳宫穴(握拳中指尖所指处即是)在五行中属火,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精神紧张、促进食欲。
  养胃穴之二:大陵穴
  大陵穴(腕横纹掌侧的中点)在五行中属土,对应着脾胃,可看成是心包经上一味很经典的“健胃消食片”,按揉此穴可降胃火、祛心火、提升胃动力。脾胃不和、消化不良者都可通过这个穴位来进行调理。
  养胃穴之三:内关穴
  养胃穴之四:外关穴
  右手拇食二指按在左手臂内外侧正中腕横纹上二寸之内、外关穴位处,正反各旋揉36次。然后再以同样的方法旋揉右手臂。
  内关穴(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处)属手厥阴心包经,点揉此穴能宽胸理气,宁神和胃。治疗心悸失眠、胸胁痛、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胃肠官能症等。
  外关穴属手少阳三焦经,能治疗热 症感冒、偏头痛、胸胁痛、耳鸣、耳聋、上肢瘫痪、肩臂痛等症。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者经常旋揉内外关,对改善自我症状、预防心绞痛发作有一定的效果。
  养胃穴之五:中脘穴
  中脘穴是治疗胃肠疾病十分重要的穴位,它位于人体正中线上,脐上4寸处。指压时应采用仰卧位,放松肌肉,一面缓缓吐气,一面用四指用力下压,6秒钟后将手离开,重复10次,能使胃部感到舒适。在胃痛时采用中脘指压法效果更佳。每日进行2~3次,并要注意调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不吃刺激性食物,坚持一周即可缓解胃胀、胃痛、消化不良的症状。
  养胃穴之六:神阙穴
  用一只手的掌心贴附肚脐,另一只手叠在上面,顺时针方向以画陀螺的方式柔和地边按边摩擦,由肚脐逐渐均匀画圈至全腹,约80―100下,再倒回到肚脐,再 按摩80―100下。可双手交换,逆时针方向以同样的方式再按摩一遍。腹部按摩能改善肠胃功能,让肠胃受到负载压力,如果长期坚持,肠胃排泄也能有所改善。建议在晚上上床后按摩,按摩时,既不要空腹也不要胀肚。
  饭后、睡前可以搓热双手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环摩64圈。完毕搓热双手按摩小腹。
  养胃穴之七:足三里
  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左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之处,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这两块凸骨以线连结,以此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足三里穴。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
  在中医经络上,足三里穴是胃经合穴,擅治脏腑疾患,尤其是脾胃方面的问题,“肚腹三里留”,胃痛、胃胀等消化道疾病都可以通过刺激足三里治疗。
  养胃三套小动作
  一、摩拳、擦掌、叩手腕。
  具体方法是:吃大餐或盛宴前,先摩拳,就是将一个手握成拳头状,用拳面顶住另一只手的内关穴,左右旋转摩擦来刺激这个穴位;然后双手掌相互摩擦至发热为止,这个动作是为了激发手心的劳宫穴;最后十指交叉,手腕相叩,从而刺激到大陵穴。只要这三个穴位一发热,心包经的功能就会大大提升,心火升久可以旺到胃,这样好胃口来了,消化功能也就增强了。
  二、脚趾抓地
  从经络看,胃经是经过脚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间,一般胃肠功能良好者站立时脚趾抓地也很牢固。因此,经常活动脚趾可以起到健脾养胃的作用。尤其现在岁末将至,不少人应酬多、饮食无节制,易吃伤脾胃,常活动脚趾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脾胃减负。
  活动脚趾时可采取站立或坐位,双脚放平,紧贴地面,与肩同宽,脚趾连续做抓地――放松的动作60至90次,对脚部经络形成松紧交替刺激。做此动作时可赤脚或穿柔软的平底鞋,每日可重复多次。每天洗脚时,还可在脚盆里放些大小适中的椭圆形鹅卵石等物体,泡脚同时练习用脚趾 反复钩抓这些物体。温水泡脚有利疏通经络,脚趾抓物可刺激局部胃经的穴位,持之以恒会逐渐增强胃肠功能。但糖尿病患者用此法时需注意所选物体表面要光滑, 以免划伤局部皮肤、诱发感染。
  三、按摩小腿
  此外,坐、卧时还可从下到上按摩小腿,因为小腿上集中了不少消化系统的穴位,如脾、肝经的足三阴经在小腿内侧,胃经、 胆经的足三阳经在小腿外侧。
  如何制订养胃时间表
  7:30早餐不能省。研究表明,经常不吃早餐引发胃病、十二指肠溃疡的几率高达36%,还易导致低血糖、记忆力下降,增加胆结石患病风险。一份好早餐应包含谷类、奶类、肉类、豆制品、水果和蔬菜等。此外,早餐不宜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在空腹状态下损伤胃黏膜。吃的速度不宜过快,如果时间允许,可以持续20~30分钟。
  10:00起身走一走。放下手中工作,小歇片刻,做一些简单的肢体放松运动,有助于早餐消化。顺便喝点水或吃点水果,可以补充水分和维生素,稀释血液、促进血液循环和代谢废物排出。
  11:30午餐补蛋白。午餐应注意补充优质蛋白,比如瘦肉、鱼类、豆制品。冬季午饭前可以喝点汤,因为在食物比较干而唾液分泌不足的情况下,适量的汤水有益于消化和吸收。饱餐后宜站立一会儿,不要坐卧或下蹲、弯腰,以免腹压过高诱发胃食管反流。餐后不宜立即快走或奔跑,以免引起胃下垂或腹部痉挛痛。
  13:00打盹儿助消化。如果有时间最好能美美地睡个午觉,只要半个小时,就能让大脑得到休息,多分些循环中的血液去供应胃肠道,以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但最好别趴在桌上午睡,以免压迫腹部,造成胃肠胀气。
  17:30晚餐宜清淡。进食量以七分饱为好,并注意补充杂粮和新鲜蔬菜。因为晚上睡眠中心跳和血液循环都比白天慢,胃肠运动也会减慢,如果进食大量高脂肪、高热量食物易使血脂高,使血流更缓慢,不但易导致消化不良、肥胖,还会增加心脑血管意外风险。杂粮和蔬菜不但可预防高血脂,还可以增加维生素摄入、促进胃肠蠕动,防止便秘。
  19:00散步防受寒。饭后尽量不要躺着或久坐,可散散步、做做运动,但应注意,餐后半小时内最好别做剧烈运动。此外,由于胃靠近腹壁,只有少量肌肉和脂肪等在外围包裹,容易受凉。因此,在冬季外出散步、锻炼身体时,一定要做好保暖工作,运动时护好腰腹。尤其是老年人、体质较弱者更要防寒防感冒。
编辑/黄小龙
  参考:
  养胃的三个误区 中国中医药报 日
  如何制订养胃时间表 《生命时报》 日
  三大养胃方法有奇效 人民网 日
  盘点8个实用养胃小窍门 家庭保健报 日
新浪健康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特供新浪健康使用,转载请注明出处!治疗胃病的中药调理秘方
核心提示:胃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疾病,有的人因为以前不健康饮食习惯或者先天肠胃抵抗力差等等原因导致胃部不舒服,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注意胃部疾病。
  脾胃虚弱出自宋朝《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中医最经典的益气健脾方药,由人参(9克)、白术(9克)、(9克)、炙(6克)。   开胃妙方很多脾胃虚弱的人胃口很小,不愿意,身体消瘦,中医有个专有名词,叫“纳呆”,纳入的纳,吃饭的意思,呆滞的呆,形容没有胃口。近代名医张锡纯有一个开胃的小方子,临床应用,效如桴鼓。生淮30克、鸡内金15克,两种药打粉,早中晚冲服。  胃胀胃痛还有一种常见的类型,就是胀痛,不但胃部胀气,而且会牵连到两个肋部,这样的病人中医称为“肝胃不合”或“肝气犯胃”,多由于脾气急躁,肝气太过,伤及脾胃所致。  中医很擅长治疗这样的病,也有很多的方剂可以选择,比如柴胡疏肝散、气滞胃痛冲剂等等。用完汤药以后,推荐一个中医传统有效的调养方法,是一个有名的药对:天台乌药9克、干15克,上药打粉,早晚两次,温开水送服。  胃寒临床上,还有一种更常见的胃痛,我们称为寒痛,常因天气变冷、吃凉东西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如果吃些的东西或外面用热东西温一下,症状就会减轻。这样的胃痛怎么办呢?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喝水,把生姜切成碎末,加入适量白糖,趁热服下,一般都能缓解。中医认为,生姜可以温胃散寒。  如果寒痛比较明显,也可以服用良附丸,这是中医里面专门治疗胃寒、胃痛的方子。由和香附两味药组成。高良姜长于温胃散寒,比生姜的作用要强,香附长于疏肝行气止痛。  关于药物的用量,原书《良方集腋》上有一段话:本方用治诸胃痛,如因寒而得者,用高良姜6克、香附3克;如因怒而得者,用高良姜3克,香附6克;如因寒怒兼有者,用高良姜、香附各4.5克。(陈志辉)  养生小窍门:足三里善治胃痛。  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开1横指,该处即是。一般胃痛发作时,按压足三里,让局部有酸胀的感觉,很快胃痛就会缓解。  【延伸阅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扫一扫”分享
在线咨询(向医生免费提问)
请在此提交您的问题,即有万名医生10分钟内为您解答
答你所问,名医在线近距离。
阿里、京东和1号店均已取得网上药品销售第三方平台资质…… []
科学用药指南
中外医药新闻
医药政策解读
安全用药知识
知名药企动态
连锁药店资讯
在2016糖尿病年会(CDS)上,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 []
10月8日是全国高血压日,来自重庆市疾控中心的数据显…… []
恋足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人骚客中也自古有着恋足…… []
老年人只要掌握好的睡眠方法,定能健康又长寿…… []
我国癌症发病率接近世界水平,但死亡率高于世界水平…… []
只需要用手一量,就能知道每天吃多少可以减肥了。…… []
现在脱发的人越来越多,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其华在发,头发的生长与脱落反映了肾中精气的盛衰。其中有面色苍白、乏力、舌淡、脉细等症状的气血虚型脱发患者,推荐用加味四君子汤,选用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熟地等煎服。四君子汤首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方用人参、白术、茯苓各9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方中人参甘温,大补元气;白术苦温,燥脾补气;茯苓甘淡,渗湿泻热;甘草甘平,补气健脾。茯苓,是一种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性味甘甜,入心、肺、脾经。茯苓的功效主要健胃、安神、渗湿利水等,在利尿方面有很好的功效,另外苓桂术甘汤、四君子汤、四苓汤等均是有茯苓配伍的常用方剂。【组成】 人参(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6克)。Please click
if you are not redirected within a few seconds.
五种肠胃病的治疗方法
本文导读:胃肠疾病的种类有很多,每种胃病的症状有哪些,如何针对性的调理各种胃病呢,小编来告诉大家吧。
  常见肠胃病的防治方法,肠胃病是种非常常见的胃部,日常生活中导致肠胃病的原因很多,比方说饮食不合理或者作息不规律等,都会造成肠胃病,要想肠胃病的发生需要从生活的点滴着手,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五种肠胃病的预防方法。
  1、胃溃疡---最好的方法是多摄入维生素C,防止幽门螺杆菌感染。但要少喝橘子汁,因为它太酸,会加重胃溃疡。
  2、胃灼热---食道是条&单行线&,只允许从上而下。然而,胃里的酸液偶尔也会倒冲上来,引起一阵剧烈的疼痛,这就是胃灼热。预防胃灼热的好方法是少摄取脂肪,并加强身体。有研究显示,每周游泳、慢跑或是打球超过30分钟,能使横膈膜变得更加有力,从而避免胃灼热。
  3、胃溃疡---最好的方法是多摄入维生素C,防止幽门螺杆菌感染。但要少喝橘子汁,因为它太酸,会加重胃溃疡。
  4、肠炎---免疫系统能帮助人体抵御外来微生物,不过偶尔也会把食物错当成外来入侵者,并发起攻击。肠内壁极有可能在这一过程中受伤,从而引起肠炎。对付肠炎最有力的武器是喝酸奶,它富含益生菌,能抵抗其他微生物的入侵,并让免疫系统恢复正常。
  5、结肠癌---结肠镜可以较早发现结肠癌。因此,50岁后,最好每十年做一次结肠镜检查。此外,多吃鱼肉和禽肉,也有助于预防结肠癌。
  &胃病五养&:
  ★保暖护养。秋凉之后,昼夜温差变化大,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盖好被褥,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
  ★饮食调养。胃病患者的秋季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经常有食物和胃酸进行中和,从而防止侵蚀胃粘膜和溃疡面而加重病情。
  ★忌嘴。胃病患者要注意忌嘴,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粘的食物,更忌暴饮暴食,戒烟禁酒。另外,服药时应注意服用方法,最好饭后服用,以防刺激胃粘膜而导致病情恶化。
  ★平心静养。专家认为,胃病、十二指肠溃疡等症的发生与发展,与人的情绪、心态密切相关。因此,要讲究心理卫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同时,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劳而殃及胃病的康复。
  ★运动健养。肠胃病人要结合自己的体征,加强适度的运动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复发,促进身心。
  99热心医生温馨提醒胃病种类很多,但都和生活饮食有关系,饮食不好就会加重胃病,诱发各种胃肠病,那么从文章提到的几个方面来调养吧。
(责任编辑:周婷)
胃病热门文章
您还可能喜欢
医院排行榜
一周热文排行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胃必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