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首长征诗句的意思,意思是本来就没有的东西(事)又何必去…

[形容无奈又痛苦的成语]生活的痛苦无奈的说说()形容对生活人生很无奈的句子大全形容对生活人生很无奈的句子大全 时间: 20:46?? 浏览:次
1: &有些人,抓住了就是抓住了,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只能说情深缘浅 & & 2: &人与植物最大的差别就是我们有头脑,由于有头脑所以就有烦末路和忧愁,就有无法。 & & 3: &擦身而过的背影,梦回百转的容颜,你的目光,是我一辈子都忘不掉的忧伤。琉璃繁华留却难,筝声一曲结尘缘。 & & 4: &你是我小心维护的梦,却无法靠近的光芒。 & & 5: &青春,如同一场盛大而华丽的戏,我们有着不同的假面,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演绎着不同的经历,却有着相同的悲哀。 & & 6: &有一种悲哀叫搜不到wifi,有一种无奈叫周末过得太快 & & 7: &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有收获,但是,每一次收获都必须努力,这是一个不公平的不可逆转的命题。形容很无奈的句子(美说网
)关于形容人迷惘的句子,迷惘和很无奈的句子1、 谁能够明白,微笑的面具下,藏着怎样苍白的脸?
2、 现在梦醒了,可是什么也没有,依旧是一颗空虚的心。 ――巴金 《家》
3、 就这样漫无目的地行走,身上没有一个包袱,手里没有一张地图。 ――龙应台 《目送》
4、 沉浸了太多的孤独,却始终不愿意自己走出来。像是被自己孤立在另一个世界,只剩下一个连影子也嫌弃的自己。
5、 有时候站在路边看着人来人往,会觉得城市比沙漠还要荒凉。每个人都靠的那么近,但完全不知道彼此的心事,那么嘈杂,那么多人在说话,可是没有人认真在听。 ――独木舟 《月亮说它忘记了》
6、 船在摇晃 风却不知从何处吹来 河水也不知何去何从 一片枯叶被浪花携着漂向远方 朦胧中醒来 遥望天际 忘记了是黎明还是傍晚 只知道 船依旧在不知疲倦地向前驶去……
7、 走在路上,行人车和建筑似乎都变的模糊了起来,防佛在一个低饱和度的场景里,喧闹由近渐远,越发微妙。不知会从左右哪个方向突然就袭来一股特殊的如沙尘暴般的黑色汹涌气流,向我涌来,我试着张嘴,发不出一丝声响,也发出不出声响。只有喉咙的沙哑,只能双手抬至胸前,神情彷徨看着汹涌气流逐渐淹没的身体,气流随后携着我扬长而去。前后不过三秒。而后喧闹由远渐近,建筑行人和车回归凝实,汽车的鸣笛,小贩的吆喝声,路人与同伴的笑语。。。而我,似乎不曾存在过。
8、 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你会少很多烦恼。
9、 小朋友啊,你别太沮丧……天底下的事不能预料者多,而不如意者更多―― 你先让自己平心静气一下,或许天无绝人之路,会有其他什么好法子浮现吧? ――轩辕剑 《上古神器》
10、 前方的路有点崎岖呢,少了平坦,少了后助。 未知的谜题有点让人恐惧呢,我害怕。 怕就此一落千丈。 怕就此痛失一切。 我已无力起誓。 也无力起身。 我害怕。我恐惧。我畏缩不前。 我开始颤抖。 该怎么办? 有些人总是会离开。 有些事总是会被别人打败。 有些过往总是难以翻过的一页。 旧一代也已走远。 新一代貌似还未启程。 呐。 这年月。 未免。 太过分了些。 夜c
11、 也许我们还在迷惘,就飘过了花季。 也许我们还在徘徊,就走过雨巷。 也许我们还没有从梦中醒来,那段美妙就已经错过。 也许我们还没有上路,就遇上凛冽的寒风。
12、 如果昨天没什么值得怀念,今天也就这样,明天,又拿什么来期待
13、 我想要离开,去一个没有你的地方 那地方是那么荒凉 山水 是我的挚友 草木 为我的情人 远去的风是我 是我不羁的心 亘古不变的河流 会冲淡我的执着 巍峨的高山 可囚住我的肉体 可啊 宁愿裂开这自欺欺人的皮囊 热血会再染上灵魂 断裂啊断裂 升腾啊升腾 把痕迹翻出 泛滥的 何止巫山云?
14、 没什么的,中箭多了,也不觉着疼,就是呼吸有些不顺畅罢。
15、 所有事情都记得不是很清楚了 快乐也好,悲伤也好,绝望也好 甚么都成为不了的不甘也要快忘记了 究竟想成为甚么,究竟能成为甚么,究竟我适合成为甚么
16、 我以为我爱你 也或许是我记反了.
17、 只愿在我的世界里安好静守着这片回忆不去触碰也不必忘记
18、 曾以为走在直道上,却不知是走在弯道上,是太过弱小而看不清真实的容貌?
19、 别让追逐的梦想落满灰尘,薄薄一层尘蒙住了远方的路,遮住了看清真实的眼睛。
20、 不要问我我要到哪里,我只知道现在的我四海漂泊
21、 世界那么大,我该往哪走。
22、 当我提起手中的笔 四周都似乎与我无关 想象过去的 回忆一路走来 不曾拥有 似曾错过 一切又似乎在梦里见过 这是所谓的转生么 为什么却又断在这里 迷惘是此时唯一的画面 或许 这是前世的执念 那不曾出现的篇章 就从这里开始 可好
23、 纵然有太多的不情愿,有的人还是走了。不是么? 纵然有太多的不甘心,青春还是过了。不是么? 纵然有太多的委屈,太多的心酸,太多的惆怅,可还得笑着迎接明天的太阳。不是么? 这就是生活,纵然有太多的纵然,我们还是得活。不是么?
24、 如果有一天我的开心和难过都不再和你有关,那我是该开心还是难过?
25、 我终究只是过往云烟。 漂泊在人海中。 迷失了方向。 迷失了自己( 闪点情话网)。
26、 满天繁星,哪一颗又属于我?
27、 有时候总会莫名其妙的难过,总会有难言而喻的心情,在现实在虚幻中来回颠簸,在未来在当下久久徘徊。
28、 不是每个的故事,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不是每个完美的结局,都有一个好的故事。
29、 机会就在那儿,你接近亦或是不接近。结果也就在那儿,你承认亦或是不承认。奇迹,不是想想就可以出现的。扼腕叹息的永远是那是自甘堕落的。
30、 怎么证明我们眼前的真实不是另一世界的幻影?就像那只被控制的木偶。它以为它的未来是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可是它不知道。人从一开始就已知道了结局。它一生的经历只不过是人在无聊时用来消遣的一个游戏。
31、 我们都在找寻和自己的孤单一样印迹的人 脚踩一样悲凉的路途 手握迷惘 充满凄凉的热闹 只是在无限扩大我们的悲伤 路灯依旧泛黄 花已停在昨日 徒步向前的不是我们的脚步 而且迷惘的心寻找归处
32、 我不了解我的寂寞来自何方,但我真的感到寂寞。你也寂寞,世界上每个人都寂寞。只是大家的寂寞都不同吧! ――几米
33、 有很多事情不是只有想就能做到的,能力才是决定性因素。
34、 细枝末节的东西有时候真的不能反映出一个人的能力。
35、 不是不想开口,只是怕一出口就是伤害。
36、 真心为我们好的亲人,我们却伤害了;素昧平生的陌生人,我们反而客气了;与我们只有利益关系的老板,我们却愈加恭敬了;原本该亲近的人,我们反而疏远了;对我们呕心沥血的老师在得到我们小小的帮助后,竟然反而对我们道了一声“谢谢”,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最初的我们究竟去哪儿了?
37、 回首这一年,迷惘我究竟将日子活成什么模样了。在每一次的下定决心中食言、忏悔、埋怨,而在之中我真正得到的是什么?
38、 鸟的天空 下雨了 鸟的翅膀 淋湿了 鸟的身体 迷失了 到不了 心的方向了
39、 时间匆忙忙的走过,还没能从恍惚中醒来,就觉得自己要孤独终老了;后来才发现,真正想明白的那刻,才是孤独的永恒。
40、 “是吗?……是吧。”我们是彷徨、迷惘而又孤独的存在。
41、 我是个自私的人,你走出了那个有我们的世界,而我还自私的强留住那有些撕裂的记忆。
42、 无病呻吟 寒风刺骨摧人意,噬心不寐顾自怜。 怎堪无奈诉无言,谁懂身在无由己。
43、 糟透了,我讨厌这样的情绪。像是要把我撕裂成碎片,再也无法拼合。那感觉就像被沉浸大海,挣扎着却抓不住漂浮的物体。
44、 我不愿被放逐在天际,我也想找个温暖的港湾。可我在浩瀚的海洋,却看不见岸!
45、 仿照月晕边的叠云 把所有足迹皆奔放在空中 我不说 不说 彼此勾了手 靠近了幸福网缘 除了独自勾勒的 我还能为步入寂寞的夜吗?
分页阅读:1
下一页形容生活无奈的句子1、不要轻易说爱,许下的承诺就是欠下的债!
2、生活在一个城市里,或者爱一个人,又或者做某件事,时间久了,就会觉得厌倦,就会有一种想要逃离的冲动。也许不是厌倦了这个城市、爱的人、坚持的事,只是给不了自己坚持下去的勇气。
3、歌声形成的空间,任凭年华来去自由,所以依然保护着的人的容颜不曾改和一场庞大而没有落幕的恨。
4、很多人,因为寂寞而错爱了一人,但更多的人,因为错爱一人,而寂寞一生。我们可以彼此相爱,却注定了无法相守。不是我不够爱你,只是我不敢肯定,这爱,是不是最正确的。
5、记忆想腐烂的叶子,那些清新那些嫩绿早已埋葬在时间刻度的前段,惟有铺天盖地的腐烂气味留在时间刻度的尾部。当我倔强地独自背上行囊开始我全新的路程,我知道,只要仅有的几个朋友站在我身后凝望。他们的眼神像落日一样苍茫而深远,让我觉得沉重。不过,当我们决定了孤独地上路,一切的诅咒一切的背叛都丢在身后,我们可以倔强地微笑,难过地哭泣,可是依然把脚步继续铿锵。
6、多少次又多少次,回忆把生活划成一个圈,而我们在原地转了无数次,无法解脱。总是希望回到最初相识的地点,如果能够再一次选择的话,以为可以爱得更单纯。
7、脸上的快乐,别人看得到。心里的痛又有谁能感觉到。
8、那些已经犯过的错误,有一些是因为来不及,有一些是因为刻意躲避,更多的时候是茫然地站到了一边。我们就这样错了一次又一次,却从不晓得从中汲取教训,做一些反省。
9、男人什么时候最帅?在他说不爱你的时候,这份魅力,最具毒性,小心为是!
10、你不知道我在想你,是因为你不爱我,我明明知道你不想我,却还爱你,是因为我太傻。也许有时候,逃避不是因为害怕去面对什么,而是在等待什么。
11、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
12、人最大的困难是认识自己,最容易的也是认识自己。很多时候,我们认不清自己,只因为我们把自己放在了一个错误的位置,给了自己一个错觉。所以,不怕前路坎坷,只怕从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
13、如果背叛是一种勇气,那么接受背叛则需要一种更大的勇气。前者只需要有足够的勇敢就可以,又或许只是一时冲动,而后者考验的却是宽容的程度,绝非冲动那么简单,需要的唯有时间。
14、如果等待可以换来奇迹的话,我宁愿等下去,哪怕一年,抑或一生!
15、如果你明明知道这个故事的结局,你或者选择说出来,或者装作不知道,万不要欲言又止。有时候留给别人的伤害,选择沉默比选择坦白要痛多了。
16、如果真相是种伤害,请选择谎言;如果谎言是一种伤害, 请选择沈默;如果沈默是一种伤害, 请选择离开。
17、思念一个人的滋味,就象是喝了一杯冰冷的水,然后一滴一滴凝成热泪。
18、生命无法用来证明爱情,就像我们无法证明自己可以不再相信爱情。在这个城市里,诚如劳力士是物质的奢侈品,爱情则是精神上的奢侈品。可是生命脆弱无比,根本没办法承受那么多的奢侈。
19、谁都以为自己会是例外――在后悔之外。谁都以为拥有的感情也是例外――在变淡之外。谁都以为恋爱的对象刚巧也是例外――在改变之外。然而最终发现―― 除了变化,无一例外。浮华一生,淡忘一季。 空有回忆,打乱缠绵。笑容不见,落寞万千。弦,思华年。 那些年华,恍然如梦。亦如,流水,一去不返。不泣离别,不诉终殇。
20、就在我以为一切都没有改变只要我高兴就可以重新扎入你的怀抱一辈子不出来的时候,其实一切都已经沧海桑田了,我像是一躲在壳里长眠的鹦鹉螺,等我探出头来打量这个世界的时候,我原先居住的大海已经成为高不可攀的山脉,而我,是一块僵死在山崖上的化石。
21、他说爱你的时候,是无心之过,别轻易感动。
22、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心里没有被刀子割过,但疼痛却那么清晰。这些胸口里最柔软的地方,被爱人伤害过的伤口,远比那些肢体所受的伤害来得犀利,而且只有时间,才能够治愈。
23、我们像是表面上的针,不停的转动,一面转,一面看着时间匆匆离去,却无能为力。
24、有些事,我们明知道是错的,也要去坚持,因为不甘心;有些人,我们明知道是爱的,也要去放弃,因为没结局;有时候,我们明知道没路了,却还在前行,因为习惯了。
25、我总是爱蹲下来看地上时光的痕迹,像一行一行蚂蚁穿越我的记忆。
26、遗忘,是我们不可更改的宿命 ,所有的一切都像是没有对齐的图纸,从前的一切回不到过去,就这样慢慢延伸 一点一点的错开来 ,也许错开了的东西, 们真的应该遗忘了。
27、以为蒙上了眼睛,就可以看不见这个世界;以为捂住了耳朵,就可以听不到所有的烦恼;以为脚步停了下来,心就可以不再远行;以为我需要的爱情,只是一个拥抱。
28、有时,爱也是种伤害。残忍的人,选择伤害别人,善良的人,选择伤害自己。
29、我真的爱你,闭上眼,以为我能忘记,但流下的眼泪,却没有骗到自己。
30、曾经以为念念不忘的东西,总有一天会变得面目全非。时光没有教会我们任何东西,却教会了我不要轻易地去相信一个神话;而神话最让人膜拜的地方就在于它的不可信!
31、总是被优美的汉字组成的篇章所吸引,一遍遍的读,始终觉得汉字是最美的语言,但不是最好听的文字。
32、总是在冗长的梦境里完成生命现实里不愿上演的别离和割舍。这样的梦境,是否太过冰凉与残忍,看世界多危险多难。如反复无常的气象,没有地图。我们一路走一路被辜负,一路点燃希望一路寻找答案。过去的畅想有多快乐,现世的遗憾就有多悠长。
33、总有一天我会从你身边默默地走开,不带任何声响我错过了很多,我总是一个人难过。形容无奈的诗句易车网 > 专题 > 优美诗句 > 形容无奈的诗句
形容无奈的诗句
来源:发型图片网时间:
1、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欧阳修玉楼春
2、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
3、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文廷式蝶恋花
4、锺情怕到相思路。盼长堤,草尽红心。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难寻。――朱彝尊高阳台
5、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温庭筠南歌子四首其二
6、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
7、直缘感君恩爱一回顾,使我双泪长珊珊。――卢仝楼上女儿曲
8、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9、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卢仝有所思
10、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柳永昼夜乐
11、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八六子
12、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聂胜琼鹧鸪天
13、休言半纸无多重,万斛离愁尽耐担。――陈蓬姐寄外二首其二
14、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张仲素燕子楼
15、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李冠蝶恋花
16、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17、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
18、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求凰,琴歌》
19、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费泪行。――晏几道鹧鸪天三首其二
20、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启超台湾竹枝词
21、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乐婉卜算子
22、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戴叔伦相思曲
23、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鹊踏枝
24、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范成大车遥遥篇
25、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26、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27、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28、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29、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30、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白居易浪淘沙
31、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三首其三
32、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晏殊玉楼春
33、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34、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李白长相思二首其一
35、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
36、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佚名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37、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
38、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
39、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40、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况周颐减字浣溪沙
41、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42、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击鼓《诗经.邶风》
43、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陈叔达自君之出矣
44、瘦影自怜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冯小青怨
45、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周邦彦玉楼春
46、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
47、忍把千金酬一笑?毕竟相思,不似相逢好。――邵瑞彭蝶恋花
48、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鹧鸪天
49、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横塘路
50、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晏殊山亭柳:赠歌者
5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52、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53、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苏武结发为夫妻
54、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
55、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张可久塞鸿秋
56、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57、妾似胥山长在眼,郎如石佛本无心。――朱彝尊鸳鸯湖棹歌
58、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
59、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
60、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61、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鹊踏枝
62、泪纵能乾终有迹,语多难寄反无词。――陈端生寄外
63、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64、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65、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白居易长恨歌
66、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
6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68、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二首其二
69、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70、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7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i淑女,君子好逑。――佚名关雎《诗经.周南》
72、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四首其二
73、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74、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杆咧郧
75、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陈衡恪题春绮遗像
76、结发为夫妻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苏武
77、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佚名绸缪《诗经.唐风》
78、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
79、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曹雪芹红楼梦引子
80、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Y人。――陈陶陇西行
81、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二首其一
82、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83、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著,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曹雪芹终身误
84、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曹雪芹红豆词
85、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晏几道鹧鸪天三首其一
86、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87、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88、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六首其六
89、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李商隐无题
90、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
91、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韦庄女冠子二首其一
92、不要因为也许会改变,就不肯说那句美丽的誓言,不要因为也许会分离,就不敢求一次倾心的相遇。――席慕蓉印记
93、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韦庄应天长
句美网欢迎您转载分享:/ss/11565/经典名言专题相关内容
经典名言专题查看: 6105|回复: 29
[转帖]风起云扬诗教系列讲座
诗教系列讲座
作者:风起云扬
诗教系列讲座第一讲:
源远流长话诗教------谈诗教的历史变迁
我们这个系列讲座的总题目是“诗教”,那么,我们就从诗教的历史变迁讲起,把它放到大的历史坐标当中去。
“诗教”,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礼记?经解》,《礼记?经解》是汉代人作的。其中有一段假托孔子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这是我们可以查到的“诗教”这个概念最早的出处。它原来的意思,是以《诗经》为教材进行教育。《诗经》本名就是一个字:《诗》,到了汉代,把《诗》奉为经典,才有了《诗经》这个名字。周王朝采集编纂《诗》,其中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统治阶层要用它来教育自己的子弟。以《诗》为教不是孔子以后才有,应该是从一开始采集编纂《诗》,就同时在进行的,虽然未必那么自觉。那时的《诗》教的对象,是贵族子弟。那么《诗》教的结果怎样呢?就是使他们“温柔敦厚”,这里的“温柔敦厚”,是指当时上层社会人们应有的性格修养,是他们互相之间的相对形象和态度。孔子之前的《诗》教,使得诸侯与诸侯、诸侯与大夫、大夫与大夫之间,赋诗达意,不违礼节,婉转地陈述自己的愿望、要求、观点等等。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叫“赋《诗》言志” 。具体情况在《左传》中有很多记载。例如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晋公子重耳在秦国避难,出席秦穆公的宴请,“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河水”为逸诗,现在诗经里连名字也没存,顾名思义,可能是河水归于大海,这里以河喻己,以海喻秦,感念秦相助的恩德;“六月”为小雅里的诗,说的是尹吉甫率兵抵抗异族入侵,凯旋归来,接受周天子赏赐,设家宴欢庆,秦穆公赋“六月”是表示对重耳的赏识。在此之前,还有一段小故事:秦穆公把女儿怀嬴许配给重耳为姬妾,有一次怀嬴伺候重耳洗手,洗完了重耳挥手甩干(插一句,那时候洗完手是不擦的,只有祭祀时代表受祭人的男巫,叫作尸的,尸体的尸,洗完才擦手),水珠就甩到怀嬴身上了,怀嬴很生气,说秦晋两国是平等的国家,你怎么能这样轻贱我!吓得重耳赶紧脱去上衣,自己把自己囚禁起来。你看现在宴会上,重耳唱段“河水”,穆公唱段“六月”(当然,都未必是亲自唱,可能类似现在的点歌,让乐工歌妓们演唱),如此对答,非常含蓄得体,又相当贴切诚挚,矛盾化为乌有,本来这个事就是可大可小的吗。而且穆公唱完“六月”,重耳的随从赵衰马上让重耳拜谢穆公,说“您提出辅佐周天子的使命要重耳承担,怎能不拜谢!”后来秦穆公果然派兵送重耳回到晋国作了国君,就是晋文公,历史上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你看,《诗》成了外交的技巧、艺术。可见当时的《诗》教有多么重要。
我再强调一遍,当时的《诗》教对象,仅只是王公贵族;但又不可否认,这至少在一小部分人中,形成了较健全的人格。
孔夫子的贡献在于,他把仅限于王公贵族的《诗》教,普及到了平民。在孔子之前,教育是由官方垄断的,周王朝和各诸侯国都设教育机构,周天子设立的称作“辟雍”,地方储侯设立的为“泮宫”。当然只招收贵族子弟。孔子“设教闾里”,“闾里”就是现在所说的胡同、里巷,私人办学,“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不分贵族还是平民,一样地给予教育。他自己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束修”,十条干肉捆成一束,朱熹解释说“古者相见,必执贽以为礼,束修,其至薄者。”可见,来学习的绝大多数应该是平民子弟,《史记》记载孔子一生教过的弟子有三千人。孔子教他们什么呢?又记载说传授六艺,也就是六种经典:《诗》、《书》、《易》、《礼》、《乐》、《春秋》。《诗》占头一位。清代经学家段玉裁说,《易》和《春秋》,周人不常学习。朱自清先生进一步说《诗》几乎是唯一常用的文字教材,而且必须学以致用。《论语﹒子路》中有这么几句:“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读了诗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不能完成;派他出使四方各国,也不能独立应对;即使读得多,又有什么用呢?我们逆向理解这段话的意思:教给你诗三百篇,目的就是要让你有能力去完成政治任务,有能力去出使应对四方。这说明孔子的《诗》教非常注重《诗》在当时的实际用途。
而关于《诗》的总体作用,孔子用“兴、观、群、怨”四个字来概括,在《论语?阳货》中有:“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亲,远之事君。多识于乌兽草木之名。”就是认为诗具有鼓舞人心、观察世情、团结同道、抒解怨愤的作用,通过道德教化,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这说明孔子把《诗》教推进到了有意识进行的自觉期。我们可以说《诗》教从萌生到自觉,大约600年。
孔子以后,《诗》教大兴,当时以《诗》为教的,主要是儒家。后来百家著述中,《荀子》引《诗》最多,开汉代《诗》教的先河。
在汉之前,我们的民族文化曾遭受过一次酷劫,那就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秦王朝的首都咸阳刨个大坑,把四百六十多个儒生推到里头活埋了。焚书呢,就是除了医药、种树等类之外,把其他的书全都一把火烧光,“诗三百”当然也就一篇不剩。焚书坑儒两年以后,秦始皇死,再过四年,秦王朝就完了。可是能背“诗三百”的学者,到汉初还没死绝,正是通过他们的讽诵(背诵、记录),《诗》才又得以流传。起先,讲《诗》进行《诗》教的有齐、鲁、韩三家,到汉武帝时这三家都立了学官,进行官方的《诗》教。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诗》开始称《诗经》。后来又出现了赵的毛亨毛苌讲《诗》,未立学官,等于说有点象孔子一样,私人办学,进行民间的《诗》教。到了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注,学毛诗的人越来越多,其他三家诗逐渐消亡,只剩毛诗流行,传到现在。
赋诗明志,引诗见志,到汉代在贵族社会生活中仍然极普遍,这我们从曹操的《短歌行》中直接引用《诗经》成句就可以看出: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里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就是《诗经》成句,其实是首情歌,“你那青青的衣领啊,老挂在我心里”,这里却是说求贤不得,所以反复沉吟;后引《小雅·鹿鸣》,其实说的是终于把贤人请来啦,好好招待,给他高待遇。
我们前面说过,周的《诗》教对象仅只是贵族,孔子和汉儒的《诗》教普及到了平民,无疑这是一种进步,可也没有普及到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孔子鄙视体力劳动是人所共知的。但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必然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上层统治者的好恶,也必然影响到社会的底层。《世说新语?文学》记载了一个小故事:
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著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日:“胡为乎泥中?” 答曰:“薄言往诉,逢彼之怒。”
从这两个婢女对话还有曹操的《短歌行》引诗经,我们看出他们都是断章取义,不管所引的诗或诗句原意是什么。古人引《诗经》常常是这样,这在现代汉语中还有痕迹:“逃之夭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等等。再一点要补充说明的是,无论孔子还是汉儒,他们解释《诗经》,尤其是解释其中的“国风”,往往是牵强附会,明明是热恋中青年男女互相唱答的情歌,偏偏硬说成什么贤王能臣、后妃之德等等。例如: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毛诗序》
今天,一般读者只要去领会其中浓郁鲜活的生活气息,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波澜就可以了,那些不着边际的解读,聊备一说,知道曾经有人如此可笑地解释过,不知道也没关系。当然专门研究者还可以去争论,比如最近出来一说,《关雎》就是写后妃的,因为琴瑟钟鼓,尤其是那个钟,不是普通老百姓家里能有的。他们争他们的,等到争出一个明确的公认的结果来,我们一般读者采用也就是了。我们只要知道当时的《诗》教,核心目的是教人修身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正因为有着这样现实的功利要求,所以才不惜断章取义、牵强附会。但从总的历史发展进程看,其积极进步的一面,还是占主导地位。时间从战国到两汉,我们可以称之为先儒的狭义“诗”教期,大约700年。
魏晋南北朝以后我国文化思想迅速多元化发展,单从文学创作来说,越来越繁荣,并且开始有了专门的文学评论,曹丕的《典论﹒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等。它们与前代关于《诗经》的论述相比,有了极大变化,不再象前儒那样一味牵强附会地阐述儒家教义,而注重展现诗歌及诗人的艺术成就,揭示有着普遍意义的艺术规律。应该说从这个时候起,“《诗》教”开始成为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广泛的“诗教”。
而诗教内容中大量加入在形式和声调方面如何要求,应该是在唐代把诗赋列入科举考试之后。因为“诗无达怙”,考官面对众多风格各异长短不一的诗歌很难判别优劣,所以就限定应试诗的句数字数、平仄格式和和修辞准则等等,并将其命名为“”。那么就有理由推断,从律诗成为科举考试中的一项开始,有关的指导就必然一致而且推广开来,这样考生们才有章可循,考官也才有具体的评分标准。好象现在试卷ABCD选项一样,计算机一扫就判了,很客观。唐代开始,直到清末,科考都要考格律诗,就是因为这种形式有客观标准,当然这种形式也很能反映一个人的文字功力和才华。这样反过来又极大地刺激了格律诗的普及发展,教格律,成为诗教新的重要方面,甚至渗透到了对儿童的启蒙教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对课”,就是教对对子,这是教写格律诗的第一步。从八世纪以后的一千两百年中,读书人个个学格律写格律,直接目的就是应付考试。可是科举废除了,格律却仍在知识分子当中风行,直到今天还有着很广的读者作者群体,这说明它本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同是为科举服务的“八股文”却早已销声匿迹,这样的对比,很是耐人寻味。这里顺便说到,今后课程,所举例证多为格律诗词,而且要讲授诗词的写作。
唐宋以来的诗人词家往往在其创作之余发些有关的议论,最早的可能是白居易的《致元九书》,从北宋欧阳修作《六一诗话》之后,《诗话》、《词话》绵延不绝,直到梁启超、王国维。其中除了艺术性探讨之外,也有不少出于社会人文关怀的论述,对儒家早期狭义的《诗》教思想作了补充、完善,这可以说是后儒们的广义诗教期,其时间长达1700年。
这1700年的后儒广义诗教,情况当然很复杂,有塑造民族灵魂、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步作用方面,而且在大部分时间占主导地位;但在维持旧秩序、阻止改良反对革命方面,儒家诗教也是起了一定作用的,尤其在封建社会末期,有它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一面。这一点也应该认清并分析。
“五四”以后一段时间,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诗教中的儒学观受到清剿。但诗教在继续,只是内容更新了,可以说是力图摆脱儒学糟粕的新诗教时期。白话诗出现,但旧体诗仍然在知识分子中流行。诗教呈现多元化,有了西方哲学思想的的渗入,但传统儒家思想的精髓,不但没有断绝,甚至在培育新一代精英中,与西方思想奇妙地共同发挥作用。鲁迅、胡适、柳亚子、郭沫若、郁达夫等思想、文化的先锋,徐志摩、艾青、藏克家等一批优秀的新诗人,个个精通诗道,并且以诗教人,担承了在此激变时期以诗来“兴、观、群、怨”的历史责任,这30年的多元化新诗教,影响之大,不逊儒家诗教前人。
新中国成立后的二三十年,情况特殊,新诗一统天下,旧体诗除鲁迅、毛泽东的作品以外,公开发表的极少。教材中虽有旧体诗,但除大学文科外不再教格律,甚至大学也基本不教。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教被弱化了。可就在这同时,毛泽东诗词却逐渐大放异彩,似乎成为新时代的“诗经”,随处引用,简直有点象先秦两汉的“赋诗明志”,而且普及程度绝对远远超过于那时的局限,工农兵学商社会各阶层无所不及。从建国至八十年代初的三十年,是可以说毛泽东诗教时期,极具政治强化特点,毛泽东诗词的革命精神和豪迈境界,影响了中国至少三代人,其效果的显著和深刻,历史上没有一位任何领袖或诗人能与之相比。最典型的例证是“四五”运动,几百万人聚集天安门广场,朗读数以万计的无名作者的诗,如此壮观,只可能出现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而95%以上是旧体诗词,词又几乎全部用的是毛泽东所用过的词牌填写,从中可见毛泽东诗教效果之一斑。其中的多数,不合格律,仅押韵而已,当时的作者读者多不知格律为何物。
这前后60年的新诗教和毛泽东诗教,最大的特点,是把“诗言志”发挥到了极至,甚至有些过分,表现到诗歌创作呢,则是思想内容极度张扬而艺术形式游移不定,旧体弃置可又恋恋不舍,新体迟迟没有定型。
进入新时期以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专家、学者、词客、诗人,或者奔走呼号,或者躬身厉行,从事当代诗教,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程度之深,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而且他们孜孜以求的,是继承与创新的结合、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目标极为明确,那就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这里有一点我们必须提及,在科学使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今天,现代声象网络技术,为我们的诗教提供了前人无法想象的条件和手段。孔夫子能想象在电化教室用大屏幕投影讲《诗经》吗?白居易能想象把他的《长恨歌》配上朗诵音乐舞蹈放到电视屏幕进入千家万户吗?即使是毛泽东,能想象现在有上千个网站网页粘贴着他的诗词吗?单说网站,目前至少几十个在教授格律,甚至有这样的网站和软件,输进你写的诗词,电脑立刻告诉你哪里出律了。可以说,无论主观、客观,当代诗教都有着前人无法比拟的优越条件,不取得比前人更高的成就,简直是无天理。当今兴起的诗教,正是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安定繁荣的产物,反过来又在促进这个生机勃勃的社会更趋活跃。当代诗教,与中华民族又一次伟大的崛起复兴正呼应,与一个空前盛世即将来临的步伐正合拍,必将铸就无愧古人超迈前代的辉煌!
追求诗意的人生
诗教系列讲座第二讲:
于今香火遍瀛洲------韩愈和他的迁谪诗
这节课,我们从一代文学宗师韩愈一首著名的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讲起。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一封朝奏九重天”,指的是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唐宪宗派人从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法门寺迎取佛骨到皇宫供奉,顿时引起轰动,“老少奔波,弃其业次”,百姓放弃了正常的生业,有的倾家荡产跑到凤翔,跪地拜迎,甚至有人砍断胳臂,或者在头顶上烧香。对皇帝这样一个造成社会混乱的决定,当时没有人敢说一个不字,惟有刑部侍郎韩愈挺身而出,上了一道《论佛骨表》。这篇奏章,写得有理有据、义正词严:先说上古和商周之际,贤王圣君年皆百岁,天下太平,百姓安乐,“然而中国未有佛”,“非因事佛而致然也”;然后对比,汉以后佛法传入,可是汉明帝在位,才十八年,便是“乱亡相继,运祚不长”,还有一个“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唐宪宗一看,你这不是咒我吗?勃然大怒,要定韩愈死罪,多亏宰相裴度、大臣崔群等官员求情,总算免掉死罪,但要贬他到离京师七千六百多里外的广东潮州,当时那里一片蛮荒,瘴气瘟疫流行,是少有生还希望的地方,这就是“夕贬潮州路八千”。为了替皇帝除掉劳民伤财的荒唐事,“欲为圣明除弊事”,这个皇帝再糊涂昏庸,当朝的大臣也得说他圣明,表中就有“圣明”“神圣英武”, “肯将衰朽惜残年”,怎肯爱惜我衰朽的残年,这个时候韩愈52岁了。韩愈一生坚守儒家正统,反对佞佛,尤其反对以朝廷政令推广佛教,而这次更是为了防止社会混乱,让百姓能安居乐业,他才冒死上疏,所以他对非罪远谪虽然愤慨,但丝毫无悔。当他走到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侄孙韩湘赶来同行,为了一路护持他南行。“雪拥蓝关马不前”,看来当时的山陕高原大雪封山。“马不前”,出自古乐府“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立马蓝关,漫天大雪,韩愈此时既有坚信自己没有错,老而弥坚,刚直不屈的气概,又有为付出惨痛代价的悲愤。“云横秦岭家何在”,秦岭指钟南山,回看秦岭,漠漠云横,家在哪里,已经看不见了。唐代政令,贬诏一下,即刻就得登程,不允许告别家眷,家眷随后遣逐出京。韩愈最担心的是小女儿,只有12岁,体弱多病,能经得起恶吏惊吓和旅途劳顿吗?果然,这个孩子离开长安不久,就死在陕西商县的层峰驿,临死父女都不可能见上一面。老年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 后来韩愈在一篇哭女之作中写道:“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云横雪拥,境界雄阔,大气磅礴,但它背后竟是如此悲惨的故事。尾联“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沉痛而稳重,《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老臣蹇叔哭师时有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韩愈活用典故,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 ,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此诗与《论佛骨表》,一诗一文,可称双璧,集中表现了韩愈忧国爱民的思想和感情。
韩愈正月十四启程,至三月二十五到达潮州,共71天,我们算得出来,平均一天要走100多里,(这在唐代是有制度的,天宝年间规定的贬官日行三百里,《资治通鉴》说自\"流贬者多不全矣\",后来放宽了。)如此漫长的迁谪行程,对于古代一个52岁的老人来讲,实在过于沉重和残酷,可是韩愈仍然用诗篇记录抒写了一路上的见闻和感情波澜。行至商洛县东武关,适逢吐蕃囚犯流配南方,诗人吟道:
嗟尔戎人莫惨然,湖南地近保生全。我今罪重无归望,直去长安路八千。
这里固然有他身不如囚之感,又何尝不是宽慰那些囚徒呢?过泷水,诗人从泷吏之口知道了潮州的险恶:
下此三千里,有州始名潮。恶溪瘴毒聚,雷电常汹汹。
鳄鱼大于船,牙眼怖杀侬。(怖杀侬,吓死你!)
他还没到潮州,就已经开始了解那里百姓的疾苦。果然韩愈一到任,着手办的第一件事,就是驱逐长期危害潮州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恶溪中的鳄鱼。此事,不但有韩愈的一篇《祭鳄鱼文》传世,收入《古文观止》,而且在新旧唐书都有记载,可是我们读起来,有点象神话:
令其属秦济以一羊一豚投溪水而祝之曰:“……承天子命以来为吏,固其势不得不与鳄鱼辨。鳄鱼有知,其听刺史。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鲸鹏之大,虾蟹之细,无不容归,以生以食,鳄鱼朝发而夕至也。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终不肯徙也……刺史则选材技民,操强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必尽杀乃止。其无悔!”   祝之夕,暴风震电起溪中,数日水尽涸,西徙六十里。自是潮无鳄鱼患。
一篇《祭鳄鱼文》当然不可能驱除鳄患,我猜想,还应该有具体措施,只不过史书没记载。我们看到的是,韩愈蒙贬谪之冤,怀丧女之痛,经八千里奔波,于此身心俱惫之时,刚一上任便着手治理民生所系的大事,其积极用事、不惧邪恶的精神,其忘怀个人忧戚得失、以解除百姓疾苦为己任的为官风范,让潮州人民深深记取。从此,民众改“恶溪”为“韩江”。韩祠正堂东侧石柱上,镌刻着清代道光年间潮州知府觉罗禄昌写的一副对联:
辟佛累千言,雪拥蓝关,从此儒风开海峤;到官才八月,潮平鳄渚,于今香火遍瀛洲。
可见潮州人对韩愈驱鳄的感激。
韩愈在潮州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兴办学校。韩愈本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和儒学大师,他自己也曾做过朝廷管理教育的国子博士,深知教育的重要,努力改变当地文教落后的情况,写下了《潮州请置乡校牒(官方文书)》,并慧眼识人,任命“潮州唐宋八贤之一”的赵德为海阳县尉,主持州学,陶范潮风。他还“出己俸百千以为举本,收其赢余,以给学生厨馔”(《潮州请置乡校牒》)。此后,潮州文化事业得以迅速发展,好学崇文的风气日盛。更为重要的是,韩愈以自己的文化魅力和捐俸兴学的义举,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治潮者。历任州郡长官,无不以韩愈为师,以兴学为首务,使得潮州英才辈出,赢得“海滨邹鲁”的美誉(孔子为鲁人,孟子为邹人,故称文教鼎盛的地方为邹鲁),现在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韩愈在潮仅仅七个月,三月二十五日至潮州,十月二十四日量移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市)却影响了千余年。贬潮,对韩愈而言或许是不幸,但对潮州百姓而言则是大幸。一千年过去了,这位文化巨人在潮州留下的印痕依然清晰深刻,赵朴初先生有诗句说“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像韩江、韩山,韩祠橡木、昌黎旧治、昌黎小学等等,仅有的一所大学叫韩山师范学院,一处处都在述说着潮人从古到今对韩愈的敬仰。宋时就建在韩江东岸笔架山麓的韩文公祠,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韩愈祠。正殿柱上是清代道光年间惠州知府杨希铨所撰的对联:
原道开理学渊源,吏部文章,长昭日月;辟佛作中流砥柱,孤臣羁旅,独占江山。
还有一幅流传更广的对联,可惜撰者佚名。:
天意起斯文,不是一封书,安得先生到此;人心归正道,只须八个月,至今百世师之。
在潮州的历史上,曾经来过南宋的小皇帝,也来过数不清的达官贵人,但他们都是匆匆过客,并没有给潮州人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唯有韩愈如此深入人心,影响历时愈久愈明显呢?原因应该在于现已看不到的一幅对联里,据说曾悬在祭鳄亭:
不为一已求安乐;唯望众生解倒悬。
韩愈的这种唯望众生解倒悬的爱民思想是一贯的。他的高祖、曾祖、祖、父都做过朝官或地方官,但他“三岁而孤”,由其兄韩会抚养,十二岁韩会早死,韩愈随寡嫂颠沛流离,对民间疾苦深有体会。少年韩愈随其兄读书,孔孟的“仁政”“民本”思想,和儒家“经世致用”、“解民倒悬”的理念,在他的心中早早地就扎下了根,而且坚持一生,当代学者冯友兰认为“韩愈实可谓为宋明新儒家之先河”。
韩愈真正作官很晚,25岁中进士,但在唐代,这只是具备了入选官员的资格,还必须经过吏部的博学鸿辞科考试,才能授以官职,他三次考试都没通过,直到36岁才担任了八品职衔的监察御史。可是,十年谋官,两月即贬,因为这年关中大旱,闹饥荒,而当时负责京城行政的长官京兆尹李实,却为了讨好唐德宗,一味压下谄上,封锁消息,报喜不报忧。天灾加人祸,人民生活困苦万状。韩愈向德宗上疏《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说明事实真相,请求朝庭减免赋税。可是,德宗皇帝听信他的宠臣李实的谗言,嫌他直言多事,贬到连州任阳山县令(在今广东西北),这是韩愈受到的第一次政治挫折。两年后宪宗即位,韩愈遇赦,移官江陵。
在去江陵的路上,韩愈作有这样两首诗,一首是七言绝句《湘中》: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蘋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
自从汉代贾谊被贬长沙写了《吊屈原赋》之后,凭借吊祭屈原来寄托失意之感,就成了迁谪诗中常见的手法。韩愈此诗别具匠心,不写凭吊,反倒写无处祭奠;典故也不直接用,象末句“渔父”几乎看不出在用典。全诗以神秘空灵的意境烘托心头的迷惘惆怅,这就更深刻地表现了世无知音的寂寞和悲凉。前两句如按通常章法,应首先点出汨罗江名,然后形容江上景色,“自古流传是汨罗,猿愁鱼踊水翻波”,但这样语意虽然顺畅,却平淡无奇,流于一般写景。现在诗人运用倒装句法,突出了江景:山猿愁啼,江鱼腾踊,湘波翻滚,一派神秘愁惨,正好是诗人心境的写照。“蘋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诗人来到汨罗江本是为凭吊屈原,一泄心中的郁闷,然而就是在这里也得不到感情上的慰藉,江边到处飘浮着绿蘋和水藻,屈原投江的遗迹荡然无存;当初贾谊还能投书一哭,今日却连祭奠的地方都无从找寻,唯有江上的渔父舷歌依然,遥遥可闻。这是活用楚辞中关于“渔父”的典故,含蓄地抒发了那种无端遭贬的悲愤心情。空灵的意境和深长的韵味之中,寓有凄楚哀切之情和激昂跌宕之势,把探怪求新的特点和传统的表现手法成功地揉为一体,体现了韩愈在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和深厚造诣。
另外一首《赴江陵途中寄赠》是长篇五言古体,可是按近体押韵,洋洋洒洒一百四十句,一韵到底。我们节选两段,一段写到前年关中大旱时灾民的惨状:
传闻闾里间,赤子弃渠沟。持男易斗粟,掉臂莫肯酬。我时出衢路,饿者何其稠!
亲逢道边死,伫立久咿嚘。归舍不能食,有如鱼中钩。
韩愈上德宗的奏折《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可以和诗对照:
至闻有弃子逐妻以求口实,坼屋伐树以纳税钱,寒馁道涂,毙踣沟壑。
另一段,是述说遭贬上路时的情形,从中我们也可以想见韩愈贬潮州时也是这样上路的:
中使临门遣,顷刻不得留。病妹卧床褥,分知隔明幽,悲啼乞就别,百请不颔头。
弱妻抱稚子,出拜忘惭羞。黾俛不回顾,行行诣连州。朝为青云士,暮作白首囚。
明代蒋之翘说:“此诗详切恳恻,其述饥荒离别二段,亦仿佛工部”;
清代朱彝尊评这首诗:“近《北征》,其笔力驰骋,亦不相上下”;
民国程学恂说:“直从《九歌》《九辩》来”。
为什么说“直从《九歌》《九辩》来”?就是因为韩愈的道德文章,直接继承了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这样一种视民如伤的情怀和追求理想坚守道义的情操。
追求诗意的人生
诗教系列讲座第三讲:
朱弦一拂遗音在------读柳宗元的诗
上节课,我们讲了韩愈。提到韩愈,就不能不讲柳宗元,因为这两个人共同倡导了文学史上著名的古文运动。韩柳二人,在政治观点上有所不同。永贞革新时,韩愈不在朝中,正被贬连州阳山,没有反对革新的行动,不是保守派,只是在《永贞行》等诗文中把领导这场革新的王叔文、王伾等斥为小人,对革新派纷纷迅速升官,踢开元臣故老一意孤行,表示强烈不满。韩愈与永贞革新的干将刘禹锡和柳宗元,私交很好,韩愈诗中有“同官尽才俊,偏善柳与刘”。最能说明韩柳的不同政见丝毫没影响他们朋友关系的,是韩愈写的《柳子厚墓志铭》,对柳宗元的业绩、人品、文章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记述并议论柳宗元欲以柳州调换刘禹锡的贬所播州一段非常感人,以后我们会讲到,另外记载了柳宗元在柳州的一项政绩,正说明他们勤政亲民思想完全一致:
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这实际上,是柳宗元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局部地部分地实施着“永贞革新”。可惜,柳州刺使任上只做了四年,柳宗元就去世了,年仅47岁。
柳宗元的祖先,在北魏时就是朝廷大员,入唐后,仅高宗一朝,柳氏家族同时居官尚书省的就多达22人,但这个家族在上层统治集团内部争斗中,屡遭挫折,到柳宗元出生时,其家族已衰落,他的曾祖、祖父只做到县令一类小官,他的父亲柳镇,官秩一直很低。安史之乱中,柳镇携着一家逃亡到吴地,有时竟薪米无着。柳宗元出生于“安史之乱”后,他的幼年在贫困艰难中度过。到他九岁时,又一次大规模的割据战争---建中之乱爆发,使柳宗元从少年时代就亲尝战乱之苦,对人民遭受的苦难有所了解,对社会底层现实有所认识,这对他以后在思想和文学两方面的建树,当然起着深远的作用。
贞元九年(793)春,柳宗元考中进土,同时中进土的还有他的好友刘禹锡,韩愈比他们早一年中进土,十年后,贞元十九年(803),这三个人同为监察御史(柳宗元官名监察御史里行),这一年柳宗元31岁,刘禹锡32岁,韩愈36岁。他们都是孔孟的忠实信徒,“民本”思想同样地根深蒂固。而“民本”与“皇权”及大官僚贵族的既得利益是冲突的,尽管从本质上讲“民本”思想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但在几乎每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当中,坚持“民本”思想,要去“解民倒悬”的人物,一个个都是悲剧角色。韩愈因为《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被贬为连州阳山令,两年后,刘柳二人因积极参与永贞革新也同时被贬,刘禹锡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柳宗元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
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当时人烟稀少,一片荒凉。和柳宗元同去的,有他67岁的老母,不到半年,就离开了人世。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严重损害了柳宗元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但是并没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一封信中说:“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这是不是很象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柳宗元在永州的文学作品,大家所熟知的是他的游记、传记和寓言散文,例如《小石潭记》、《捕蛇者说》和《黔之驴》等等。柳宗元存诗140余首,在名家辈出的唐代诗坛,是较少的一个,但其传世之作的比率,大家中名列前茅。作为诗人,柳宗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代表当时一个流派的杰出诗才。苏轼论诗:“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把柳宗元陶渊明并列。
我们选读三首,体会一下这种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
先看他的《笼鹰词》:
凄风淅沥飞严霜,苍鹰上击翻曙光。云披雾裂虹霓断,霹雳掣电捎平冈。
砉然劲翮剪荆棘,下攫狐兔腾苍茫。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四顾时激昂。
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
但愿清商复为假,拔去万累云间翔。
初到永州,柳宗元就写了这一首托物言志的诗,以笼鹰自喻,抒发了当年参加政治革新时的豪情,以及失败后遭到迫害摧残的悲愤,渴望有朝一日能实现其宏伟抱负。
前四联写鹰击长空,叱咤风云的雄姿。“砉然劲翮剪荆棘,下攫狐兔腾苍茫”,“一剪”、“一攫”,所向披靡。“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回顾时激昂”,就象电影的特写镜头一样,突出了苍鹰的刚劲凶猛气宇轩昂。这里的“荆枣”、“狐兔”自然蕴含政治寓意,指环境的复杂和对手的狡猾。柳宗元少年得志,位居显要,“唯以中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年少气锐,不识几徵,不知当否,但欲一心直遂”(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客书》),“永贞”之际,柳宗元怀着济世救民的志向奋力革新的那种气概,正象这只矫健的苍鹰。可是形势陡变,苍鹰突遭厄运,以“炎风溽暑忽然至”,比喻政局突变,以“羽翼脱落自摧藏”比喻自身受到的迫害。“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小人当道,处境险恶。结尾两句“但愿清商复为假,拔去万累云间翔”,充分展示了柳宗元的期望和自信。
金代元好问有论诗七绝30首,评柳诗的绝句是:
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准确指出了柳宗元诗歌感情深沉,弦外有音的特点。
我们再看他弦外有音的一首七绝,《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苹花不自由。
这首诗写于永州还是柳州,前人有不同意见,我们不论,只看它的意境。作者称曹侍御为“骚人”,这位“骚人”本可以乘着“木兰舟”泛游“碧玉流”,悠哉游哉,怡情悦性,如今却远远地停住,遥望怀念起被贬谪的友人来,“遥驻”而不能过访,只有以诗代柬,表达无限深情。而这位被贬谪的友人呢,想要采一朵苹花赠给“骚人”,可是连这点自由都没有。“春风无限潇湘意”,可能既有迁谪之意,也有怀友之意;既有曹侍御怀念柳宗元之意,也有柳宗元怀念曹侍御之意;但又迷离朦胧,也可能更是另外一种意思。这正是“神韵”派诗人所追求的意境。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说:“欲采苹花相赠,尚牵制不能自由,何以为情乎?言外有欲以忠心献之于君而未由意”,当代学者霍松林认为,它是不是有这样一种言外之意“可以有不同看法。但结合作者被贬谪的原因、经过和被贬以后继续遭受诽谤、打击,动辄得咎的处境,它有言外之意,则是不成问题的。” 这言外之意是什么,任凭读者去想象。这更是清代王渔洋所谓“神韵”的最高境界。
而柳诗中最具“神韵”的一首,无疑是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一首押入声韵的五言古绝。诗的题目是“江雪”,全诗最后两字结于“江雪”,本身就很奇怪。江,当然不会被雪覆盖,雪下到江里,会化成水,这是常识;那么是不是说江上飘着雪花呢?我们读全诗,毫无雪花飘飞的词语,反倒恰恰是大雪覆盖的意思:为什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正是因为“千山”、“万径”都覆盖着厚厚的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诗人把“江”和“雪”这两个形象紧紧联系到一起,似乎连不存雪的地方都盖满了雪,这就正象沈德潜所评“清峭已绝”,明代顾璘则说这是“绝唱,雪景如在目前”,虽不明写雪飘,但是读者会感到“千山”、“万径”、“孤舟”、“寒江”一律被一片纷纷扬扬莽莽苍苍的大雪所笼罩,水与山一色,江与天一色,一派浑蒙。在这样寥廓空旷浩瀚无垠的背景之前,却是似乎很渺小的一“舟”一“翁”,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按这四句的诗意画一幅画,“孤舟蓑笠翁”,占不到画面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小,然而,这正是国画大写意的特点,也正是这首诗的“神韵”所在。
在这样严寒冷峻万籁俱寂的环境里,老渔翁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我行我素,处之泰然,他的形体虽然孤独渺小,但是其气度,其风骨,凛然不可侵犯。这样一个被幻化被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正寄托了柳宗元政治改革失败后虽然处境孤独,但是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兀傲独立、清竣高洁的人格精神。
比柳宗元晚一些的郑谷,曾有七言绝句《雪中偶题》:
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这也是写江雪中的渔翁,但我们看不出作者的意识和个性,所以苏轼评说是“村学中语”,而对柳宗元《江雪》末尾两句,苏轼高度赞扬:“人性有隔也哉?殆天所赋,不可及也已”。这里所谓的“人性”,指诗人的个性情感,诗人的主观意识。“人性有隔也哉?”是反问句,“人性难道还有隔吗?”,答案当然是“无隔”,也就是说柳宗元把自己的个性情感主观意识完全融进了他的诗,融进了这个在漫天大雪孤舟寒江中淡然独钓的渔翁。我们知道,即使是游记和山水散文,柳宗元也不在景物描写之外另作议论抒情,而是把思想情感融汇在山水美的艺术境界中,但这些境界不是自然美,而是作者的审美心理创造出来的艺术美。具体到《江雪》所描绘的境界,在自然界找不到,它只存在于柳宗元的想象,存在于古往今来所有与之神交的心灵。
与《江雪》约略同时,有大家熟知的张志和《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用古人评诗的语言,这叫做造境,选择的是春暖花开之际,透露的是“烟波钓叟”的怡然恬淡闲适自在。柳宗元与张志和不同,他是个力图建成理想社会的政治家,立足充满矛盾斗争的土壤,而又新遭惨痛的失败,所以,他遣境深冬严寒,达意绝非纵情山水,而是托景言志,塑造一种严正清苦遗世独立的精神。
我们选读的柳宗元这三首诗,第一首是古体,第二首是近体,第三首是界于古体近体之间的古绝,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苏轼所评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真是恰如其分,这是从总体来说,无论古体近体都体现了“贵乎枯淡”的艺术风格。但毕竟古近又有所不同,当代学人梁鉴江说:“柳宗元的古体诗和近体诗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古体工简幽丽,风格更接近谢灵运;近体疏爽摇曳,完全是盛唐继响。”这样具体细微的区别,我不再多分析,观众自可去玩味体会。我这里只请观众朋友细细体会,这首界于古体近体之间的古绝,是不是兼具了这两种不同的风格,既工简幽丽,又是盛唐继响?
宋人严羽说:“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是说他的辞赋作品,不仅利用了传统的形式,而且继承了屈原的精神。我们说柳宗元继承屈原精神之处,不止在他的“九赋”和“十骚”,也在于他的全部诗文作品。他的散文,有很多直接描写人民的苦难,表达出一种高尚的人道情怀;他的诗歌,虽较少对民瘼的咏叹,更多侧重自我内心苦闷和意志的寄托,正因为其苦闷在于欲清明政治而不得,欲救民水火而无力,其意志在于不屈不挠的追求,身处绝逆之境也不改初衷,所以可以说与《离骚》一脉相承。
追求诗意的人生
诗教系列讲座第四讲:
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和竹枝词
提起刘禹锡,很多人立刻会想到他的竹枝词,最有名的当然是: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种利用谐音、充满民歌风情的诗,身居高位的人写不出来,不去接近下层劳动人民,不去吸取民歌俚曲的养分,也写不出来。而象这样民歌色彩浓郁情绪健康活泼读来朗朗上口的乐府小章,刘禹锡留给我们几十首。其中有十一首竹枝词。我们再选两首: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从来诗中都是用花比喻女子,刘禹锡却借鉴民歌用花比喻男子,说男人的心意象花红易衰那样容易变,别开生面,另有一番风味。另外象“红花”、“花红”回文,也是民歌常用的手法,更特别的,象“郎”、“侬”这样的口语词汇引进诗中,在别的诗人那里绝少见到。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猿的叫声很凄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可是真正让人愁断肠的,并不是由这个声音而来。很明显,原生态的民歌不会这样凝练集中,这样另含深意。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刘禹锡在学习民歌基础上的升华创造。
以哪里的民歌为基础呢?就是现在的四川湖南一带,古时称巴楚,那里的巴人,就是现在土家等少数民族的先辈,人人会唱人人爱唱的有一种歌,边唱边舞,有领有和,这种歌舞我们现在看不到了。宋朝有个诗人,叫孙光宪,他所作的竹枝词中,有这么一首:
门前春水(竹枝)白频花(女儿),岸上无人(竹枝)小艇斜(女儿)。
商女经过(竹枝)江欲暮(女儿),撒抛残食(竹枝)饲神鸦(女儿)。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依稀看到巴人歌舞的影子。每句第四个字后衬以“竹枝”,每句句末衬以“女儿”。但是这两个衬词的确切意义,并不是现代汉语词义。有学者考证,这两个衬词只是代表唱竹枝时群相随和声音,但记的什么音已经不知道了。反正不是每唱一句都来个“小姑娘”。而且古代巴人歌舞肯定不叫竹枝词,叫什么无从知道了。竹枝词,是后来文人学习仿照巴人歌创作的一种新诗体的名字。竹枝词的得名,就缘于巴人歌第一个衬词。
刘禹锡是不是第一个学习民歌创造出来文人竹枝词呢?倒也不是。
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最权威的乐府诗总集,是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其中记载着最早的一首竹枝词:
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荆云飞。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
谁写的呢?是中唐前期的诗人顾况。
顾况之后,白居易写了四首竹枝词,是他48岁在任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时写的。我们先看其中的第一首和第四首:
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谙鸟一时啼。
江畔何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
通州(今四川达州)司马指的是元稹。说明元稹也写过竹枝词。元稹留下的诗作近200首,可是其中没有竹枝词,他的竹枝词没流传。
在刘禹锡之前,我们现在从文献记载能查到的竹枝词,只有顾况一首白居易四首共五首。
刘禹锡的《竹枝词》有十一首,是他被贬在夔州(今四川奉节)时创作的。我们前边引的三首就在这十一首之中。
我们从这十六首可以看出,正是因为竹枝词是直接学习模仿民歌而创作的,由此派生出三大特点:第一,地域特色非常鲜明;第二,百姓生活气息非常浓厚;第三,不象七绝那么格律严。这三大特点,后来的竹枝词,从唐宋到明清一直到现在,始终如一地保持着,而且越来越发扬光大。
我们先说第三条不象七绝那么格律严,这个最容易看出来。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四句都是平起,明显不是绝句。他的十一首竹枝,除了“杨柳青青江水平”一首之外,其他十首如果按绝句要求,全都不合格律。清人宋长白《柳亭诗话》说:“竹枝,人多作拗体”。可见,竹枝词的拗体特色,成为它与七绝诗体的重要区别之一。这种特色,给了它广泛流传发展的便利条件。由于格律较自由,束缚较少,作者易于掌握,有广大的写作队伍,而且最受老百姓的欢迎。据竹枝词研究家们估计,从唐至今,竹枝词的创作遍于全国各地,无论是通衢都市还是穷乡僻壤,甚至达于海外,作品至少有十几万首。
前两条,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我们结合起来说。竹枝词从巴山蜀水三峡发源,这十六首中,“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都是那一带特有的地域风貌。而“山桃红花满上头”、“巴人夜唱竹枝后”,都是那一带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特别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唱的简直就是不分时代不分地域不分民族的青年男女的感情波澜,生活气息浓郁醇厚得令人陶醉。
我们再看刘禹锡的一首竹枝词: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畬。
我们比较一下,“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很美,美在给人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而“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是另一种美,美就美在它不是远离人间烟火的仙境,它明明白白就在我们的身边。山坡上是一层层桃花李花,山头白云缭绕处是冒着炊烟的人家,多么温馨,多么现实。“银钏金钗来负水”,女人们下山来背水,男人们呢?“长刀短笠去烧畬”,什么叫“烧畬”?播种前把田地里的荒草荆棘烧掉,这就是刀耕火种。除了刘禹锡的《竹枝词》之外,还有哪个诗人哪首诗歌把那个时候那个地方的少数民族巴人的劳动生活描绘得这么生动这么亲切?
我们刚才说过,从唐至今,竹枝词的创作推广到了全国各地,诗人们都有意识地学习刘禹锡,大量运用口语、俚语和地方乡音,形成浓厚的乡土韵味和生活气息。
比如这么一首老北京竹枝词:
叫卖出奇声彻霄,街头客店任逍遥。胡梳坠什捎家走,十个铜板拣样挑。
后两句就是小贩的叫卖词,“捎家走”,“拣样挑”,就是老北京、河北地区的土话。“叫卖出奇声彻霄”,老北京的小贩就是这么吆喝,只有这样出奇的高声,才能打进深宅大院,让那些住在紧里院的太太小姐们听见,打发丫头出来买他的东西。
象这样抓住地方风物特点的竹枝词,我们再举一首晚清广州的:
蕉叶青青蕉子黄,晓妆茉莉鬓边香。双趺如雪满街走,黑辫红绳未嫁娘。
诗后有注:“粤俗,未嫁女虽二十余,皆辫,不梳头。” 趺,脚背。“双趺如雪满街走”, 说明什么?那个时候广州的女孩是天足,北方内地裹脚的陋习还在延续。
象这样的竹枝词,根本用不着分析,只要一读,浓烈的生活气息就扑面而来,时代风貌跃然纸上。我们读一首当代作者写的《山村竹枝词》:
柏油路入苇塘西,烟柳拂堤月影迷。如此星辰如此夜,阿哥教妹驾轻骑。
还用分析吗?
唐以后直至今天,中国诗坛的十几万首竹枝词,形成一道壮观靓丽的风景。作为艺术,它们扎根生存的土壤,自然是诗人们各自的时代和社会生活;而如果我们追根寻源,找它们传承的源头,能找到谁呢?顾况白居易吗?虽然他们的竹枝词更早一些,但不是后世竹枝词作者宗法的典范。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再看白居易的一首: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
就艺术水平来讲,当然很高,它的音律符合竹枝词的特点,“蛮儿巴女齐声唱”,也确实是当时三峡一带的风土人情,可是“愁杀江楼病使君”,这还是一个士大夫的愁啊,与一般七绝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区别呢?与蛮儿巴女们的喜怒哀乐有什么关系呢?文人味太浓,几乎没有了民歌的影子。而刘禹锡的十一首竹枝词,篇篇写的是当时当地老百姓的生活老百姓的情感。“志土风而详习尚”,几乎是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民歌的优良传统,又完全剔尽了其中的粗鄙,代之以文人的精细和优雅,民歌色彩与文人诗的韵味水乳交融。
为什么刘禹锡创作竹枝词能取得这样的成就?首先他的创作目的很明确。他自己说:
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作《九歌》,到于今荆楚歌舞之。故余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扬之。
------《竹枝词序》
目的就是留给人们传唱,这就是要以诗教化当地百姓。所以在民间流传很广,《旧唐书?刘禹锡传》说:“武陵谿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刘禹锡独特的经历和性格。这点,我们稍详细讲。
刘禹锡几次被贬,前后共达23年。占满了他整个青壮年时期。
刘禹锡第一次被贬,是宪宗皇帝上台,连年号还没来得及改,就把他爸爸(当了不到一年皇帝的顺宗)重用的搞永贞革新的一批官员全部降职赶到边远地区做州司馬,这是唐史中有名的“二王八司馬”事件。八司馬里面有两个大文学家,刘禹锡和柳宗元。刘禹锡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柳宗元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州司马是什么官?台湾《国语词典》解释:“唐朝每州置州司马一人,多以贬斥官员任之,徒具虚衔而无实际职掌。”州司马这个官很小,不到七品。他们一贬就是十年。刘禹锡在朗州十年写下近两百篇诗文。
在这个时候他就开始学习民歌,作有《采菱行》五首:我们选两首看看:
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鸾翔。荡舟游女满中央,采菱不顾马上郎。
屈平祠下沅江水,月照寒波白烟起。一曲南音此地闻,长安北望三千里。
这是他刚刚开始学习模仿民歌进行创作,看得出没有前边引的《竹枝词》纯熟自然。刚才说了那是他被贬在夔州时创作的。贬夔州,是刘禹锡第三次被贬了。
那么第二次被贬是怎么回事?说起来很有意思。第一次不是贬了十年嘛,好容易调回长安了,可刘禹锡回来一看,朝中很多新提拔起来的都是他过去看不惯、合不来的家伙,心里挺别扭,于是和朋友跑去玄都观赏桃花,并且写了一首七言绝句: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嘲笑满朝新贵,你们这帮子啊,都是我离开长安以后提拔起来的!刘禹锡当时已经很有诗名了,这首诗很快在长安上层传开,那些新贵能高兴吗?就跟皇帝说坏话,宪宗皇帝本来就讨厌搞永贞革新的官员,这回更生气了,贬了你们十年,还不老实,都给我滚得更远点!刘禹锡,去播州!播州在哪儿?就是今天的贵州遵义。这个时候刘禹锡已经44岁,更难的,是刘禹锡还有个老母亲,已经八十多了,跟着刘禹锡一起,恐怕走不到播州就得折腾死。后来,大臣裴度在唐宪宗面前替刘禹锡说情,宪宗总算答应把刘禹锡改派到广东连州任刺史。2月回来,3月就又轰走了,在长安满打满算一个月。
刘禹锡到了连州,在任六年,继续借鉴民歌写诗,同样也是以诗教教化当地的百姓。连州土著有瑶族,刘禹锡就把瑶族的风俗人情写进自己的诗歌:
蛮语钩輈音,蛮衣斑斓布。熏狸掘沙鼠,时节祠盘瓠。
盘瓠,古代传说为帝高辛氏所畜犬,其毛五彩。时犬戎侵暴,帝募能得犬戎吴将军 头者,妻以少女。后盘瓠衔其头来,帝即以女配之。盘瓠负女入南山石室,子孙繁衍于南方山地。“时节祠盘瓠”,就是说当时当地的瑶族人以盘瓠为其图腾。
留到今天,这些就都成了非常珍贵的民族学民俗学研究的原始资料。
连州原来文教不兴,刘禹锡就积极兴办学校。就在他的栽培下,连州出了当地第一个进士。因为刘禹锡那时名声已经很大,浙江位叫曹璩的士子,千里迢迢跑来拜访求学,留在连州苦读一年,返乡时,刘禹锡写诗送别,最后两句“剡中若问连州事,唯有千山画不如”,赞扬连州的山峰景色太美了,画都画不出来。连州百姓很为此自豪,后来还专门建了座“画不如楼”。
刘禹锡最末一次贬谪重回长安后,又去游玄都观,还写七言绝句,《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向着那些打击他的权贵们傲然宣布:“前度刘郎今又来”,你们还能把我怎么样呢?苏轼不到40岁就自称“老夫”,刘禹锡这时候57了,仍然自称“刘郎”,我们都知道苏轼豁达,现在看来,刘禹锡至少不比他差。就在这以后,他吟出了一首更为著名千古流传的佳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白居易评这首七律说:“神妙,在在处处应有灵物护之。”
唐代在中央政府做官的,个个怕贬官,一说迁谪,吓得要死,这一点不夸张,《旧唐书》记载,永贞时的宰相韦执谊害怕南谪,连岭南的地图都不敢看。诗仙李白,多狂傲,一旦流放夜郎,唱的却是“愿结九江流,添成万行泪”。也曾先后被贬谪的韩愈和白居易,一个是“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跟侄孙子交代后事了;一个更不象话,见着个原来也曾在长安住过的*就哭了个一塌糊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可是刘禹锡呢,他去欣赏去赞美山川风景,去参与去歌咏丰富多彩的各族百姓生活,真是难能可贵的豁达乐观。白居易称赞他是“诗豪”,恰如其分。甚至到了晚年,虽然是闲废多病,但他的诗句仍然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可以说,刘禹锡一直到老,都没有改变他的“诗豪”本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19:38:00编辑过]
追求诗意的人生
诗教系列讲座第五讲:
洞门对霤常阴阴-----杜甫生前诗名并不显赫的表层原因
从这节起,我们将用五个课时讲杜甫。
杜甫生前十分寂寞,不象他同时的很多诗人,例如李白、王维,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名满天下,更不象他之后的白居易,刚刚四十多岁,其诗就连小孩都能唱,边远少数民族地区都流传,“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宣宗李忱语),甚至漂洋过海出国了,至少到了朝鲜到了日本,但杜甫的诗当时没什么人知道。可是,中国历代的诗人,成千上万,数不胜数,而获得“诗圣”这一称号的只有杜甫一个。探讨一下杜甫何独以为“圣”,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而这位“诗圣”境况又确实有点象孔圣人,生前没什么名气,甚至有时候相当潦倒狼狈,死后名声越来越响,地位越来越高。在古代诗人之中,生前死后待遇反差如此之大的,恐怕除了陶渊明以外,也就只杜甫一个了。探讨一下何以有如此之大的反差,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这节课,我们只谈在杜甫生前为什么他的诗并没传开,而且只谈表面理由,深层次的原因留待下节课探讨。
这节课从当时诗歌是如何传播的讲起。
唐代薛用弱的《集异记》记载有这么一个故事:几个歌妓在酒店演唱,三位诗人来了,暗中约定比赛看唱谁的诗多:“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的,他在墙上画了一个钩;“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今寂寞,独是子云居”,高适的,也在墙上画了个钩;“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又是王昌龄的,他当然很得意,画了俩钩了;还有一个诗人是王之涣,坐不住了,因为他比那两人大十几岁呢,就悄悄指着一个歌女说:“这个最漂亮的,如果不唱我的诗,我也不跟你们争了;如果她唱了我的,你们就老老实实拜我为师吧!”果然唱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就是有名的“旗亭画壁”典故。这样的场合如果有杜甫,歌女们肯定不会唱他的诗,不过杜甫倒也不会不好意思,因为他比其中最小的高适还小十岁。唐代社会很开放很浪漫,文人们聚会青楼有歌姬舞女陪酒助兴非常普遍,“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李白诗中这样的句子很多。当然“旗亭画壁”出自小说,不可尽信,但后来白居易《与元九书》中所述“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倡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哉?’由是增价”,当不为虚。白居易对此有点得意,但也苦恼,因为“时之所重,仆之所轻”,他更看中自己的《秦中吟》、《新乐府》,但青楼酒店不唱,如果连这些都不唱,那当然更不会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可是这也就带来个问题,唐朝没有出版社,也没有诗刊杂志,而当时的诗人又那么多,作品又那么多,怎么传播?最好的途径就是歌伎们的歌喉了,她们借诗以揽客,会唱《长恨歌》出场费就高,以致于现存唐诗中,有关歌姬舞伎的简直数不胜数。她们对于当时诗人们作品的流传和保存,作用不可小看,这是历史,用不着回避。可是这条途径,杜甫走不通,因为歌妓们不唱他的诗,杜甫似乎也不屑于走这条途径,查遍史籍诗话,没有杜甫与任何一个烟花女子的风流韵事,没有歌女唱任何一首杜诗的记载。杜甫不向歌伎们提供可以抬高身价的诗作,她们也不知道有这么一个会被后世称为圣人的杜甫。这么一来,杜诗的传播途径就少了一大半。
那么剩下的一小半途径是什么呢?其中一条,“题壁”,以诗题壁在唐时已成风气。《旧唐书?王绩传》说王绩“经过酒肆,动经数日,往往题壁作诗。多为好事者讽咏”,好事者这么一讽咏,诗就传开了,所以诗人们题诗的地方,大多是驿站行亭、青楼酒店、佛寺道观这样的公共场合,元稹说白居易的诗当时“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这是别人替他题的。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黄鹤楼》诗,为之罢手,只说了两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可见崔颢的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原来是题在黄鹤楼墙上的。崔颢的题壁诗不算多,好象还有《题潼关楼》、《题八咏楼》两首,王维、李白、岑参、孟浩然、刘长卿,题壁诗留下来差不多都有十几二十几首,还有更多的。而且壁上题诗的故事太多了,最有名的是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那倒不是题在墙壁上,是题在大门上,也差不多,出于唐代孟啟的《本事诗》,我猜想崔护看到那个女孩很漂亮,第二年又去了,没见着,就在人家大门上写了一首诗,这也许是真事,至于后来与桃花相映红的那个女孩死去活来的,可能就是孟啟在编故事了。扬州城内有一条石塔路,矗立着一座五层石塔,中唐诗人王播曾寄居于在这里的木兰院内就读并就食,听到钟声便随众和尚上法堂去喝粥,和尚恶作剧,饭后敲钟,王播匆匆赶去,粥也没了人也散了,当然很尴尬,于是题壁“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两句,拂袖而去。王播后来中了进士,官运亨通,又来到扬州,发现“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两句,已经被当初饭后敲钟的和尚用碧纱笼给罩起来了,于是打开来,又续了两句:“三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宋代孙光宪的《北梦琐言》和王谠的《唐语林》中都有记载,可说成是另一位宰相段文昌的故事。诗话词话记载的东西,咱们就当个故事听,甭管它是真是假,也甭管到底是王播还是段文昌。总之,当时的人们爱在墙壁上题诗,穷困潦倒时题,成了达官显贵也题。现在我们归结到说杜甫,这条途径他倒是走,但是走得少,题壁诗不多,而且我发现,这条挺好的途径,他不好好走。我举个例子,杜甫有一首《题省中院壁》,这里先得解释一个词“省中”, “省”古义首先是王宫禁地,“省中”就是宫中,第二个意思,是中央各部,《旧唐书·职官志》:“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为六省”,到元以后“省”才有了地方行政区的意思,在杜甫那个时候,“省中”的意思不是皇宫内苑就是中央的衙门,你看题的地方多别扭,题壁吗,为了传播啊,人家都题在驿站行亭、青楼酒店、佛寺道观等公共场合,题在皇宫题在衙门,怎么可能有“好事者讽咏”,给你传播啊?再者说,题壁你就好好题,可是他不好好题,把一个大好的机会,也可能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机会给错过去了。杜甫46岁这年的5月16,官拜左拾遗,47岁这年的6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前后一年,除了三个多月的长假回鄜州探家,其余八个多月,可以说是杜甫这一辈子最得意的260天。左拾遗这个官虽然小,才八品,可是天天在皇帝身边,天子近臣啊,杜甫自己也似乎感到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能实现了,所以诗兴极高,有一天下朝,作了一首《紫宸殿退朝口号》,什么叫“口号”?就是“口占”,不用纸笔打草稿,一边走着,这诗随口就出来了,口占当然很难了,所以一般是绝句,四句话,有这么一句出采的,见好就收,杜甫诗才那么高,心情又那么好,口占八句,七言律诗:
户外昭容紫袖垂,双瞻御座引朝仪。香飘合殿春风转,花覆千官淑景移。
昼漏希闻高阁报,天颜有喜近臣知。宫中每出归东省,会送夔龍集凤池。
杜甫如果把这八句写在“省中院壁”,别的官员们一读,“昼漏希闻高阁报,天颜有喜近臣知”,“会送夔龍集凤池”,多好的句子,说不定杜甫的名声马上就传开了,这年“贾至﹑王维﹑岑参皆在谏省,时共酬唱”,这几个人的诗名当时都比杜甫高,他们中不管哪一个只要对外一说,有这么一首题壁诗,杜甫也不至于晚年了才受到三个不知名的诗人的赞美,早就粉丝一大堆了。不信?就是这首七律,1150年以后,清末了,被法国的一位卓越的女诗人戈谢翻译过去了,如果当时就传开,没准早传到朝鲜、日本去了,用不着等1000多年。就算是这首没题在墙上,哪怕他把也是写在这年春天的另外几首选来写在墙上也行啊,比如:
天门日射黄金榜,春殿晴曛赤羽旗。宫草微微承委佩,炉烟细细驻游丝。
云近蓬莱常好色,雪残鳷鹊亦多时。侍臣缓步归青瑣,退食从容出每迟。
多有气魄!
杜甫这些不题,至少题几句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吧?偏不,最后把这么八句搁墙上了:
掖垣竹埤梧十寻,洞门对霤常阴阴。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
腐儒衰晚谬通籍,退食迟回违寸心。袞職曾无一字补,许身愧比雙南金。
这诗的意思咱们全不讲,我只说他的写法。这也是一首七言律诗,可是它不合律诗的格律,前面五句连续平起,“掖垣”、“洞门”、“落花”、“鸣鸠”、“腐儒”,律诗要求平起对仄起仄起对平起,有粘有对,交错着来,这首偏不按这要求。再看四个对句,有三句三平尾,“常阴阴”、“青春深”、“雙南金”,三平尾是近体诗的大忌。所谓近体,咱们的第一讲介绍过,是唐朝武则天时候,为了开科考试规定的诗体,结果它不但符合考试的需要,也很有一种声调和谐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在当时也是跟现在流行歌曲似的,很时髦,李白是不屑于唱流行歌曲,他连考试都从来不参加,他大量的是古风,近体很少,杜甫不同,他是诸体皆备,尤其律诗,极严极工又浑然天成,是后世一千多年的楷模。可这八句算怎么回事呢?显然是故意找别扭。这样故意找别扭的律诗,有个名字,叫拗体,特点就是不上口,也常有人作。当代学者张中行先生给拗体打了一个非常恰当的比方,有如游山之倒骑驴,可以获得一时的飘飘然。问题是你哪儿倒骑驴不好啊,偏偏跑到皇宫内苑政府机关倒骑驴,这不有病吗?所以刚才我说题壁传诗传名,这条挺好的途径,杜甫不好好走,有根据吧?
要说杜甫不想出名,不想让自己的诗被世人传唱,那是瞎说,他很想,可是歌伎这条途径,他不愿意走,题壁这条途径,他不好好走,那就只剩最后一条道了,行卷。什么叫“行卷”?唐代张固《幽闲鼓吹》载:白居易16岁时到长安谒名士顾况,送诗请其审阅,顾况这时候60多了,“叫什么名字啊?”“白居易。”老头就跟年轻学生开玩笑:“米价方贵,居亦弗易。”等到一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大为赞赏:“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这就是行卷,在唐代成风气。要想科举及第,必须请当世显贵或有文学声望的人推荐奖誉。再比如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表面意思是说新娘问新郎,自己的打扮是不是很时髦?能不能讨公婆喜欢?实际用意是问水部员外郎张籍,我能博得到主考官的赏识吗?妙趣横生。张籍也用比喻双关的形式写了一首诗《酬朱庆余》:“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把朱庆余比作越州镜湖的采菱女,不仅长得艳丽动人,而且有绝妙的歌喉,这是身着贵重丝绸的其他女子远远比不上的,实际意思是肯定朱庆余才华出众,酬答非常巧妙。还有更巧妙的,就是有名的“推敲”,从来人们把这个只当作关于锻炼字句的典故,我看其实也是行卷,“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贾岛拦住韩愈一块想,韩愈这时候干嘛呢?吏部尚书,还就是这次科举的主考官。看到了吧,行卷都行到了如此高超巧妙的艺术化程度。这条途径,杜甫走得很认真,很辛苦,但是不巧妙,他自称是腐儒,行卷诗,老是那么一本正经的,透着迂,绝没有后来朱庆余的巧妙,更没有贾岛那样的滑头。
从天宝五年到天宝十四年,杜甫35岁到44岁,十年困居长安。他到长安就是为了求官,就是为了科举及第,十年中写下的诗,明明白白是行卷的有十四首,半是行卷半酬唱的没法统计了,所赠多是达官贵人,王公、驸马、丞相、将军、京兆尹等等,行卷最高行到了皇帝唐玄宗,献了三篇“大礼赋”,那是散文,不是诗,又苦苦等了四年才被授了个小官,这是杜甫入仕的起点,他的诗并没因此而出名。现在我们来看看历来被认为是他最好的一首行卷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紈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这象刚才我们看的那些行卷诗吗?开头就招人不待见,什么叫紈袴?紈袴指古代贵族子弟所穿的华丽服装,后借代富贵人家的子弟,他行卷的这位韦左丞的儿子们就是紈袴,开头两句如果极而言之去分析,那就是“你的儿子死了才好呢!”这象话吗?当然杜甫不是这个意思,幸亏这位韦左丞韦济也没这么理解,但倘若换个人偏这么理解,杜甫不是更倒霉了吗?我只是以此说明杜甫行卷诗的迂。更何况这么长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征诗句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