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48 不排除是频发室性早搏症状(也可...

频发室性早搏严重吗?有危险吗?
感谢医生为我快速解答——该
附件:点击查看大图
时间: 11:39:07
十大相似问答推荐
医生答案显示区
帮助网友:1295称赞:20用微信添加“快速问医生”,就加我为好友了,快速帮您家人远程诊断和指导用药。
您好,室性早搏一般分为两大类:(1)良性室性早搏:是指经各种检查找不到心脏病证据的室性早搏,临床上十分常见。良性室性早搏随年龄增长会逐渐增多,但对健康不产生太大影响,所以思想上不要负担过重。大量饮酒、吸烟、喝浓茶、咖啡、着急、紧张、睡眠不好等可诱发良性室性早搏的发生,应该尽量避免。治疗上可选用安定2.5mg,每日3次,心率快时最好选用倍他乐克12.5~25mg,每日2次,多半有效。也可服用中药稳心颗粒一包,每日3次,效果也不错。对良性室性早搏不主张用太多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以免发生较严重的副作用。(2)有预后意义的室性早搏:是指在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出现的室性早搏,最常见的心脏疾病是冠心病和心肌病。您可以查一下超声心动图、血脂、血糖等,必要时还可查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心电图,以排除冠心病和心肌病。有预后意义的室性早搏应在心内科医生的指导和观察下用药。除了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外,还应针对以下诱发原因进行治疗,如心肌缺血、心衰、低血钾、低血镁等。
帮助网友:8163称赞:288用微信添加“快速问医生”,就加我为好友了,快速帮您家人远程诊断和指导用药。
病情分析:你好,早博是一种提早的异位心博,也叫期前收缩或期外收缩.过早搏动简称早搏,系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心房,心室,房室结区)提前发出激动所致,也称期前(期外)收缩指导意见:可发生于正常人,如过度吸烟,饮酒,喝浓茶,情绪激动.及发热等均可诱发.常见于多种心脏病如冠心病,急性心肌炎,心肌病和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等病人,洋地黄类药物,锑剂,奎尼丁,氯仿等毒性作用,低血钾以及心脏手术或心导管检查等均可引起.医生询问:
百度智能推荐
挂号科室心血管内科
常见症状心律不齐、、
检查项目、心脏彩超、心脏听诊
并发疾病、心脏间歇、
常用药物、、
其他信息治疗费用、是否传染、好发人群
浏览:653·
浏览:575·
浏览:754·
浏览:258·
参考价:10
参考价:10
参考价:10
参考价:10
治病成功案例/我的经验分享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抗心律失常药。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对心室...
参考价格:¥10
抗心律失常药。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对心室...
参考价格:¥10
疾病问题推荐
亲:您现在哪里不舒服?
如何收藏问题?
方法一:同时按住Ctrl键和D键收藏问题。
方法二:点击浏览器上的收藏按钮收藏问题。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H
  【中文名称】
  地高辛片
  【产品英文名称】
  Digoxin Tablets
  【生产企业】
  杭州赛诺菲安万特民生制药有限公司
  【功效主治】
  1 用于、瓣膜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急性和慢性心功能不全。尤其适用于伴有快速心室率的心房颤动的心功能不全;对于肺源性心脏病、心肌严重缺血、活动性心肌炎及心外因素如严重贫血、甲状腺功能低下及维生素B1缺乏症的心功能不全疗效差;2 用于控制伴有快速心室率的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患者的心室率及室上性心动过速。
  【化学成分】
  本品化学名称为:3β-[[O-2,6-二脱氧-β-D-核-己吡喃糖基-(1→4)-O-2,6-二脱氧-β-D-核-己吡喃糖基-(1→4)-2,6-二脱氧-β-D-核-己吡喃糖基氧代]-12β,14β-二羟基-5β-心甾-20(22)烯内酯。
  分子式:C41H64O14
  分子量:780.95。
  【药理作用】
  治疗剂量时:
  1 正性肌力作用:本品选择性地与心机细胞膜Na+--K++ATP酶结合而抑制该酶活性,使心肌细胞膜内外Na+K+主动偶联转运受损,心肌细胞内Na+浓度升高,从而使肌膜上Na+Ca2+交换趋于活跃,使细胞浆内Ca2+增多,肌浆网内Ca2+储量亦增多,心肌兴奋时,有较多的Ca2+释放;心肌细胞内Ca2+浓度增高,激动心肌收缩蛋白从而增加心肌收缩力;
  2 负性频率作用:由于其正性肌力作用,使衰竭心脏心输出量增加,血流动力学状态改善,消除交感张力的反射性增高,并增强迷走张力,因而减慢心率。此外,小剂量时提高窦房结对迷走神经冲动的敏感性,可增强其减慢心率作用。大剂量(通常接近中毒量)则可直接抑制窦房结、房室结和希氏束而呈现窦性心动过缓和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
  3 心脏电生理作用:通过对心肌电活动的直接作用和对迷走神经的间接作用,降低窦房结自律性;提高普肯野氏纤维自律性;减慢房室结传导速度,延长其有效不应期,导致房室结隐匿性传导增加,可减慢心房纤颤或心房扑动的心室率;由于本药缩短心房有效不应期,当用于房性心动过速和房扑时,可能导致心房率的加速和心房扑动转为心房纤颤;缩短普肯野氏纤维有效不应期。
  【药物相互作用】
  1 与两性霉素B、皮质激素或失钾利尿剂如布美他尼(Bumetanide,制品为丁尿胺)、依他尼酸(EthacrynicAcid,利尿酸)等同用时,可引起低血钾而致洋地黄中毒;
  2 与制酸药(尤其三硅酸镁)或止泻吸附药如白陶土、果胶、考来烯胺(Colestyramine,消胆胺)和其他阴离子交换树脂、柳氮磺吡啶(Sulfasalazine)或新霉素、对氨水杨酸同用时,可抑制洋地黄强心甙吸收而导致强心甙作用减弱;
  3 与抗心律失常药、钙盐注射剂、可卡因、泮库溴胺(PancuroniumBromide,潘可龙,巴活郎)、萝芙木碱、琥珀胆碱(司可林,SSuxamethoniumChloride)或拟肾上腺素类药同用时,可因作用相加而导致心律失常;
  4 有严重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且伴正常血钾者的应用洋地黄患者不应同时应用钾盐,但噻嗪类利尿剂与本品同用时,常须给予钾盐,以防止低钾血症;
  5 β受体阻滞剂与本品同用,有导致房室传导阻滞发生严重心动过缓的可能,应重视。但并不排除β阻滞剂用于洋地黄不能控制心室率的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
  6 与奎尼丁同用,可使本品血药浓度提高约一倍,提高程度与奎尼丁用量相关,甚至可达到中毒浓度,即使停用地高辛,其血药浓度仍继续上升,这是奎尼丁从组织结合处置换出地高辛,减少其分布容积之故。两药合用时应酌减地高辛用量1/2-1/3;
  7 与维拉帕米、地尔硫卓、胺碘酮合用,由于降低肾及全身对地高辛的清除率而提高其血药浓度,可引起严重心动过缓;
  8 螺内酯可延长本品半衰期,需调整剂量或给药间期,随访监测本品的血药浓度;
  9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其受体拮抗剂可使本品血药浓度增高;
  10 依酚氯胺(EdrophoniumChloride,Tensilon腾喜龙)与本品合用可致明显心动过缓;
  11 吲哚美辛(Indometacin,消炎痛)可减少本品的肾清除,使本品半衰期延长,有中毒危险,需监测血药浓度及心电图;
  12 与肝素同用,由于本品可能部分抵消肝素的抗凝作用,需调整肝素用量;
  13 洋地黄化时静脉用硫酸镁应极其谨慎,尤其是也静注钙盐时,可发生心脏传导阻滞;
  14 红霉素由于改变胃肠道菌群,可增加本品在胃肠道的吸收;
  15 甲氧氯普胺(Metoclopramide,Maxolon灭吐灵)因促进肠道运动而减少地高辛的生物利用度约25%。普鲁本辛因抑制肠道蠕动而提高地高辛生物利用度约25%。
  【不良反应】
  1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促心律失常作用、胃纳不佳或恶心、呕吐(刺激延髓中枢)、下腹痛、异常的无力、软弱;
  2 少见的反应包括:视力模糊或"色视",如黄视、绿视、腹泻、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如精神抑郁或错乱;
  3 罕见的反应包括:嗜睡、头痛及皮疹、寻麻疹(过敏反应);
  4 在洋地黄的中毒表现中,促心律失常最重要,最常见者为室性,约占促心律失常不良反应的33%。其次为房室传导阻滞,阵发性或加速性交界性心动过速,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伴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窦性停搏、心室颤动等。儿童中心律失常比其他反应多见,但室性心律失常比成人少见。可有P-R间期延长。
  【禁忌症】
  1 与钙注射剂合用;
  2 任何洋地黄类制剂中毒;
  3 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
  4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若伴收缩功能不全或心房颤动仍可考虑);
  5 预激综合征伴心房颤动或扑动。
  【产品规格】
  0.25mg
  【用法用量】
  成人常用量。口服:常用0.125~0.5J,每日-次,7天可达稳态血药浓度;若达快速负荷量,可每6~8小时给药0.25J,总剂量0.75~1.25J/日;维持量,每日-次0.125~0.5J。
  小儿常用量。口服:本品总量,早产儿0.02~0.03J/K;1月以下0.03~0.04J/K;1月~2岁,0.05~0.06J/K;2~5岁,0.03~0.04J/K;5~10岁,0.02~0.035/K;10岁或10岁以上,照成人常用量;本品总量分3次或每6~8小时给予。维持量为总量的1/5~1/3,分2次,每12小时1次或每日1次。在小婴幼儿(尤其早产儿)需仔细滴定剂量和密切监测血药浓度和心电图。
  近年通过研究证明,地高辛逐日给予-定剂量,经6~7天能在体内达到稳定的浓度而发挥全效作用,因此,病情不急而又易中毒着者,可逐日按5.5mg/kg给药,也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并能减少中毒发生率。
  【贮藏方法】
  密闭保存。
  【注意事项】
  1 不宜与酸、碱类配伍;
  2 慎用:
  ① 低钾血症;
  ② 不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③ 高钙血症;
  ④ 甲状腺功能低下;
  ⑤ 缺血性心脏病;
  ⑥ 心肌梗死;
  ⑦ 心肌炎;
  ⑧ 肾功能损害。
  3 用药期间应注意随访检查:
  ① 血压、心率及心律;
  ② 心电图;
  ③ 心功能监测;
  ④ 电解质尤其钾、钙、镁;
  ⑤ 肾功能;
  ⑥ 疑有洋地黄中毒时,应作地高辛血药浓度测定。过量时,由于蓄积性小,-般于停药后1-2天中毒表现可以消退。
  4 应用时注意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
  5 应用本品剂量应个体化。
  本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果您认为本信息对您侵权,请联系本站,同时,本信息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有医药相关方面的就诊需求,请您找的医生,以医生对您的建议为准!!!
转载请注明:
下一个文章:
相关搜索:
药品热点关注
相关疾病专题
?动脉硬化 |
?动脉硬化 |
?动脉硬化 |
?动脉硬化 |
?动脉硬化 |
?动脉硬化 |
?动脉硬化 |
?动脉硬化 |
?动脉硬化 |
?动脉硬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室性早搏 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室性早搏
在冲动尚未抵达心室之前,由心室中的任何一个部位或室间隔的异位节律点提前发出电冲动引起心室的,称为,简称室早。临床症状有很大的变异性,从无症状,轻微心悸不适,到触发恶性致晕厥或黑蒙,且其临床症状与预后并无平行关系。
过早搏动[1](premature beat)简称早搏。是指异位发出的过早冲动引起的搏动,为最常见的失常。可发生在窦性或异位性(如)心律的基础上。可偶发或频发,可以不规则或规则地在每一个或每数个正常搏动后发生,形成或联律性。室性早搏的心电图按起源部位可分为窦性、房性、交接处性和室性四种。其中以室性最常见,其次是房性,结性较少见。窦性罕见。
早搏可见常人,或见于患者,常见于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等。早搏亦可见于、、或锑剂中毒;血钾过低;或心导管检查时对心脏的机械刺激等。室性早搏(或),简称室早,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生人 脉搏波的波形群相当广泛,包括正常健康人群和各种患者。室性早搏的临床症状有很大的变异性,从无症状,轻微心悸不适,到早搏触发恶性致晕厥或黑蒙,且其临床症状与预后并无平行关系。正常健康人群以及各种不同心脏病患者的室性早搏,其临床预后各不相同。因此在处理室性早搏时,必须立足于病人本身,即什么样的早搏需要处理,怎样去规范化处理,怎样客观地去评估治疗效果是十分重要的。[1]正常人与各种心脏病均可发生室早。正常人发生的机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缺血、缺氧、、手术和等均可使受到机械、电、化学而发生。、、三环抗抑郁药中毒发生之前常先有室早出现。电解质紊乱、精神不安、过量烟、酒、咖啡亦能诱发室早。室早常见于、、与病人。[2]是指经各种检查找不到心脏病证据的室性早搏,临床上十分常见。 良性室性早搏随年龄增长会逐渐增多,但对健康不产生太大影响,所以思想上不要负担过重。大量饮酒、吸烟、喝浓茶、咖啡、着急、紧张、睡眠不好等可诱发良性室性早搏的发生,应该尽量避免。治疗上可选用安定2.5mg,每日3次,心率快时最好选用12.5~25mg,每日2次,多半有效。也可服用中药稳心颗粒一包,每日3次,效果也不错。对良性室性早搏不主张用太多的抗药物,以免发生较严重的副作用。
是指在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出现的室性早搏,最常见的心脏疾病是冠心病和心肌病。您可以查一下、、等,必要时还可查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以排除冠心病和心肌病。有预后意义的室性早搏应在心内科医生的指导和观察下用药。除了服用抗药物外,还应针对以下诱发原因进行治疗,如、、、低血镁等。[1]室性早搏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这主要由于早搏后的心搏增强和早搏后的引起。有时患者会有心前区重击感及头晕等感觉。心悸往往使患者产生焦虑,而焦虑又可使增加,使室 脉搏波的波形性早搏更为频繁,这就产生了恶性循环。如果室性早搏触发其它快速性则可出现及晕厥症状。
室性早搏是一种常见的,病人常诉说心悸、胸部有“撞击感”。大多数在心脏听诊时即可做出诊断,早搏的较正常的第一心音响亮,微弱,或者听不到,这些特点与相同,但室性早搏后的时间较长,属于完全代偿间歇。如果室早频繁发生,有时不易与颤动区别,可让病人活动一下,若后,病人加快,而节律趋于规则,则室性早搏的可能性较大,因为人体活动后,窦性频率增加,克服了的显示。如果每次正常心搏后均随一个室性早搏,则形成,多见于,不是洋地黄中毒引起的二联律,常提示有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早搏多见常人,要判断室早的性质,必须综合分析,如果早搏由烟、酒等一些诱因引起,多属于功能性的,一般勿需治疗。对于引起的,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给予治疗。心电图的特征如下:
(一) 提前发生的QRS波群,时限通常超过0.12s、宽阔,ST段与T波的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二) 室早与其前面的窦性搏动之间期(称为配对间期)恒定。
(三) 室早很少能逆传心房,提前激动,故窦房结冲动发放未受干扰,室早后出现完全性,即包含室早在内的两个下传的窦性搏动之间期,等于两个窦性RR间期之和。如果室早刚好插入两个窦性搏动之间,不产生室早后停顿,称为间位性室早。
(四) 室早的类型室早可孤立或规律出现。是指每个窦性搏动后跟随一个;是每两个正常搏动后出现一个室早;如此类推。连续发生两个室早称成对室早。连续三个或以上室早称。同一导联内,室早形态相同者,为单形性室早;形态不同者形或多源性室早。
(五) (ventricularparasystole)的异位起搏点独立地规律发放冲动,并能防止冲动入侵。其心电图表现为:
① 配对间期不恒定,与室早的配对间期恒定不同;
② 长的两个之间期,是最短的两个异位搏动问期的整倍数;
③ 当主导心律的冲动下传与心室异位起搏点的冲动几乎同时抵达心室,可产生,其形态介乎以上两种QRS波群形态之间。室性早搏的治疗涉及两个主要问题,即改善症状和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因为所有治疗措施对这两个结果的影响并不是平行的。
对室性早搏和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治疗的第一步是判断有无心律失常的相关症状。如果明确有相关的严重症状、不管有无器质性心脏病或何种器质性心脏病,给予适当治疗改善患者的症状是必须的,尽管该治疗不一定增加患者的存活率。临床上并没有专门的抗药物特异地用来治疗有症状的室性早搏或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Ⅰ类及Ⅱ类药物、和钙拮抗剂各有不同的成功率。由于上述的症状大多是轻微的,应首先将心律失常的本质告诉患者,解除其焦虑状态,同时告诉患者药物治疗有可能出现的负作用,不首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除非该治疗能明确地改善生活质量。对确有症状需要治疗的患者,一般首先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尤其是伴者,由于Ⅰ类抗药物能增加患者的死亡率,此时常选用。
对于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频繁室性早搏和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β受体阻滞剂的有效率为50%。胺碘酮、及钙拮抗剂的有效率相对较低。这类患者由于频繁发作,其药物效果可以通过或电生理检查结果来判断。如果这类患者对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的治疗不敏感,则应予电生理检查和导管。导管消融这类风险很小,成功率在80%以上。
对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伴频繁室性早搏或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其治疗的目的是预防的发生。此时,医生治疗的重点是预防的发生而不是治疗室性早搏或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本身,因为这种并不是致命性的,因此治疗基础心脏病本身或治疗触发室性心动过速的机制比治疗室性早搏或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更为重要。
1):chf-stat和gesica是两个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药物的大型临床实验。由于两者入选患者的构成比不一样,其实验结果有差异。但综合分析提示,冠心病伴心功能不全者,预防性服用胺碘酮并不降低心源性猝死,而非冠心病患者伴心功能不全,预防性服用胺碘酮可降低患者的猝死发生率。13个有关胺碘酮的临床试验,包括6553个患者经荟萃分析发现,胺碘酮可使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总体死亡率下降13%,而心律失常性死亡和猝死下降29%,且胺碘酮的作用并不受射血分数、心功能及是否存在无症状性的心律失常等因素影响。另一项覆盖15个临床试验,包括5864个患者的荟萃分析报道了类似的结果,且提示入选前有室性异位心律者比无室性异位心律者更受益。在胺碘酮治疗期间必须注意其副作用的发生。最常见的副作用是机能减退(约5.9%),其次是(1%)。 2):心肌肥厚伴室性早搏的抗治疗尚无大型临床试验的结果。但由于室性早搏并不直接增加心肌肥厚的总体死亡率和猝死发生率。因此预防性使用抗药物尚无必要,但确有症状者应予以相应的药物治疗。
3)冠心病和:心肌梗死近期出现室性早搏或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其药物治疗的目的在于降低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cast试验[44]的入选患者均在2年内有心肌梗死病史,holter检测发现其每小时的室性早搏次数在6次以上,约20%的患者有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安慰剂组,治疗组服用英卡安、氟卡安或,结果显示治疗组随访10个月的猝死发生率是4.5%,而安慰剂组仅为1.2%。总体死亡率在治疗组也按相应的比例升高,且有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猝死发生率高于无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者,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多的患者猝死发生率高于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少的患者。而安慰剂组却无差别。此结果使cast试验被迫提前终止。改良后的castⅡ试验,选用药物是莫雷西嗪,其结果与cast实验相似。
另有两项试验是有关胺碘酮治疗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emiat试验的入选者是近期心梗患者,其射血分数≤40%,无室性异位心律。camiat试验的入选者为近期心梗患者,其室性早搏的发生率在10次/小时左右或有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而射血分数不作为入选参考值。两试验的结果显示,胺碘酮不降低总体死亡率,但却降低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
因此,胺碘酮对这一类患者,由于能降低猝死发生率,同时对其它的也有抑制作用,且对总体死亡率无负性影响,是一相对安全、有效的药物。两个有关急性心肌梗死胺碘酮抗试验的荟萃分析显示了相类似的结果。其中之一包括8个临床试验,5000以上的病人,结果显示服用胺碘酮的有效性不受左室射血分数、心功能状态及是否holter检测到的影响。另一分析包括了15个临床实验,5864个患者,胺碘酮治疗降低总体死亡率、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及猝死发生率分别为21%、21%和38%,且在入选时已有发生的人群其死亡率的降低幅度最大。
治疗室性早搏依赖于是否有心律失常相关的症状及是否有器质性心脏病。对确有症状而无器质性心脏病者首先应予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无效者予以药物治疗,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由于负作用较小而作为最常用的一线药物,其治疗主要目的在于减轻症状,而不是早搏的完全控制。如上述药物治疗无效可干脆放弃药物治疗。对于少数起源于特殊部位的早搏(如右室流处道),在一线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无症状且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早搏及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根本无需治疗。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的室性早搏及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因药物治疗并不降低总体死亡率及猝死发生率,在无症状时也无需药物治疗。但如确有症状,应采用上述缓解症状的治疗原则。心肌肥厚时,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对预测猝死的发生有一定的意义,但其阳性预测率较低,且药物治疗并不能降低猝死发生率。因此在伴频繁室性早搏及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时,治疗仍以改善症状为主。
伴明显心功能不全者出现频繁或复杂的室性早搏以及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其猝死的危险性是较大的。此时应首先处理,包括药物和非药物措施。如纠正心肌缺血后仍然存在,则必须评价心功能。若射血分数≥40%,则无需进一步治疗;若射血分数&40%,则需作指导治疗。诱发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予以安置植入型心内复律除颤器(icd)治疗。未诱发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者予以药物治疗。β受体阻滞剂和(acei)能降低总体死亡率,在无禁忌症时都应使用。对于这类患者,胺碘酮也是一安全有效的药物。
轻度心功能不全伴室性早搏及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其治疗重点在于改善心功能,抗治疗同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严重心功能不全伴上述心律失常且未排除,胺碘酮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如室速或,其治疗目的一直是减轻症状和改善生存。但的治疗目的却不十分明确。部分医生认为只要有室早就应该治疗,认为控制了室早就可以预防严重心律失常。自从CAST试验的结果公布以后,学术界已较为明确对室早减轻和改善生存的含义。
室早本身并不会造成死亡。主要的关切之点是室早的预后意义:早搏是否预示着出现更严重的,抑制了早搏是否可以改善预后。对良性室性心律失常,早已明确其。室早不具有任 室性早搏何不佳的预后意义,因此也就谈不上控制此种早搏对生存的改善。对潜在恶性室早的远期预后,传统的观念正在受到挑战。CAST试验以后,人们已经认识到,抑制室早并不总是能够减少随访中的死亡。其中有些药物,如Ⅰc类的英卡胺、氟卡胺、莫雷西嗪在抑制了室早的情况下却使长期死亡率较对照组成倍的增加。Ⅲ类胺碘酮在多个临床试验中已证实不减少死亡率,荟萃分析还证实可降低死亡的危险。但同为Ⅲ类药物的d-索他洛尔却使死亡率增加。Ⅱ类抗心律失常药β-受体阻断剂抑制室早的作用并不十分强,但已有多个试验证实在心肌梗死和患者,β-受体阻断剂可以改善预后,特别是能减少猝死的发生率。这些材料十分清楚地表明,不同类别或同一类别不同种类的抗心律失常药对死亡率的作用是药物特异的,与是否抑制了室早并无一定的关联。这一观点已越来越被广大医务工作者所接受。室性早搏的预后取决于早搏出现的类型、是否触发快速性心律失常及患者的严重程度,在不同的人群其预后是不一样的。
绝大多数正常健康人群的室性早搏不增加猝死的发生率,其预后是良好的。即使在老年人结果也是如此。
一般来说,特发性或其它非缺血性因素所致的扩张性心肌病本身就有一定的猝死发生率和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其每年的总死亡率有报道高达40%~50%,但尚无证据表明,室性早搏包括短阵室性心动过速能直接增加此类患者的死亡率,尽管两者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一般认为,此类患者死亡主要与疾病本身有关。
肥厚有较高的室性早搏发生率,但左室肥厚本身是猝死的高危因素,因此高血压伴左的死亡率明显高于高血压不伴左心室肥厚者。franmingham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伴左心室肥厚者其死亡率是左室正常者的8倍,而心电图复极异常前者是后者的2倍。这一关系独立于因素以外。左心室肥厚患者其室性早搏的发生率高于无左室肥厚者,但其比例关系远不及上述死亡率之间的关系,说明左室肥厚的高死亡率与室性早搏只有部分关系。
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和频繁室性早搏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取决于心律失常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时间。以往认为,发生后24~48小时内的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并不影响急性期及
室性早搏长期预后。新近研究表明,心梗后13小时或更长时间内的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对预后有影响。急性心梗后一月内发生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其猝死发生率是无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2倍多。在溶栓药问世前,频繁室性早搏和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被认为是总死亡率和的独立危险因素,其3年累计死亡率分别是33%和15%。心梗后3个月至1年内发生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也能增加总体死亡率。虽然总体结果如此,但心肌梗死急性期出现频繁室性早搏和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猝死发生率并不明显增加,这进一步提示该的发生是总体心功能的反映,而不是发生事件的标志。
大型临床试验的结果在溶栓药问世前后是大体一致的。gissi-2的结果显示溶栓后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为6.8%,心梗后6个月的随访资料提示,经单变量分析其猝死发生率是明显增加的,但经多变量分析后,频繁和复杂类型室性早搏是一危险因素,而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对预后无影响。室性早搏的发生率直接与检测方法和研究人群有关。普通静息心电图正常健康人群的室性早搏为5%,而24小时动态监测室性早搏的检出率为50%。室性早搏的发生与年龄的增长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增长关系和与无关。在冠心病患者,室性早搏的发生取决于病变的严重程度,在发生后的48小时内,室性早搏的发生率为90%,而在以后的一个月内下降至16%,此后一年内室性早搏的发生率约6.8%。
动态监测时发现,室性早搏的发生与功能有关。左室射血分数进行性下降时,室性早搏和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均增加。对冠心病病人动态监测时发现,室性早搏的发生率为5%,而当射血分数低于40%时,室性早搏和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升至15%。
伴左室肥厚的病人在无心功能不全时,室性早搏和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为2%~10%,无心功能不全时发生率为7%。特发性患者,上述的发生率为17~28%,且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更常见。临床观察还发现,其发生率与肺嵌压及流出道的程度无关,而与肥厚的程度有关。
室性早搏在的病人中更为常见。几乎所有扩张性病患者均有室性早搏,且一半患者有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这些失常发生的频繁程度随疾病的进展而增高。有些临床因素可增加这些的发生,包括心功能不全、心肌局部组织的纤维化、异常的室壁、增高的张力和电解质紊乱。
性而心功能正常的病人室性早搏并不常见。最容易合并室性早搏的是二尖瓣脱垂,动态监测发现频繁和复杂类型的室性早搏的发生率为43%~56%,机制可能包括乳头肌的异常张力,增厚而导致心内膜的机械性激惹,血儿茶酚胺的异常增高和的异常。
室性早搏的发生常与缺损变或外科的修补有关。在合并有心功能不全时常会出现室性,法乐氏四联征矫正术后也常出现频繁的室性早搏。
室性早搏的发生有较大的昼夜变异,一般上午比夜间更多见,因此需记录24小时的,才可真正了解室性早搏的频繁程度。室性早搏在每24小时或每小时的频繁程度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以此用来作的危险度分层及判断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是有限的。此时需做更长时间的动态监测。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频发室性早搏症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