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阴,少津怎么怎样治疗胃溃疡

烧心的治疗方法
烧心的治疗方法
学习啦【保健治疗方法】 编辑:朝燕
  烧心感又称灼热感。剑突或胸骨下的一种烧灼感或发热感。那么,针对烧心,有什么治疗方法吗?接下来,学习啦小编就和大家分享烧心的治疗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烧心的治疗方法:
  分型论治:
  1,脾胃湿热
  主证:脘中火灼样烧心感,胃脘痞闷不舒,口干起黏,或吞酸嗳腐,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化湿热。
  方剂:越鞠左金丸化裁。
  2,阴虚内热
  主证:脘中如同火灼样烧灼感,口干唇红,五心烦热,手足心热,知饥不食,或嘈杂似饥,舌质红,苔干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养胃阴,酸甘敛阴。
  方剂:芍药甘草汤加味。
  3,热物所伤
  主证:有明显的饮食灼伤史,自觉吃过某种热物质后即觉食管及胃脘部有烧灼样烫热感,因而惧怕饮食,特别是热的食品,服后加重,苔或白或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清咽利膈。
  方剂:银花甘草汤加味。
  单验方:
  1,山栀10g,煎水代茶饮。
  主治 胃中火热灼痛,心中懊恼等症。
  2,木蝴蝶10g,金银花15g,甘草5g,煎水代茶。
  主治 食管炎心胸间火热灼痛,或由于鱼刺等外伤引起之食管部位火热灼痛。
  3,蒲公英30g,煎水代茶。
  主治 食管及胃脘部位火灼样感。
  食疗方:
  1,赤小豆薏米饮
  赤小豆30g,薏米30g,加清水文火炖煮30分钟后取100ml汁液,再炖30分钟后倒出剩下的100ml汁液,将2次的汁液搅拌,温饮或凉饮。
  主治 胃中灼热烧心感轻度者。
  2,金针冬瓜汤
  干金针菜20g,切段,开水浸泡20分钟后与50g冬瓜丝入沸汤,片刻即好,加盐、味精,点几滴香油。
  主治 轻度烧心感。
  烧心的护理方法:
  孕妇烧心护理办法
  孕妇为什么会烧心?这是因为从第2个孕月起,体内孕激素逐渐增多,使食道下段控制胃酸反流的肌肉松弛,加之逐日加大的子宫对胃的挤压,使得胃内容物排空减慢,胃液很容易反流到食道下段,刺激损伤食道下段黏膜。因此,在怀孕中后期的孕妈妈常会有&烧心感&,在弯腰、咳嗽、用力时更易发生。
  那么孕妇胃烧心怎么办?如何解决孕妇烧心的问题?看下面解答:
  ①就餐时不要过于饱食,也不要一次喝入大量水或饮料,特别是不要喝浓茶及含咖啡、巧克力的饮料,它们都可加重食道肌肉松弛。辛辣性食物,过冷或过热的食物也会刺激食道黏膜,加重&烧心感&,最好少吃。还应注意,进食后不要立即躺下。
  ②有&烧心&感时,可在睡眠时将床头侧脚下垫高15-20厘米,使床形成&定的坡度以抬高上身,这样,可有效减少胃液反流。值得注意的是,垫高枕头的办法不可取,它不可能使整个上身抬高角度。
  ③如果出现腰、腿部神经痛或膀胱刺激征,应格外注意下身保暖,特别是寒冷时节。贴身内裤应挑选覆盖式内裤,即裤腰能覆盖肚脐以下部分,保暖效果好。
  ④使用腹带便于腹部保温,使身体稳定性增加,还能从下腹轻轻托起增大的腹部,防止子宫脱垂,保护胎位。但一定要选用可随腹部增大而可自行调节的腹带,不能有勒的感觉,以免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看了&烧心的治疗方法&的人还看:
本文已影响 人
[烧心的治疗方法]相关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3431人看了觉得好
6527人看了觉得好
50014人看了觉得好
【保健治疗方法】图文推荐胃阴虚的食疗
我的图书馆
胃阴虚的食疗
胃阴虚的形成原因主要有:胃病久延不愈,热病后期阴液未复,平素嗜食辛辣,情志不遂,气郁化火,上述诸因,耗伤胃阴,导致胃阴亏虚。
  胃阴虚证的主要症状有胃脘隐隐灼痛,空腹时尤著,似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纳差干呕,手足心热,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有裂纹,少苔或花剥苔,脉细数。
  补阴类食物
  补阴类食物有补益人体阴液、滋润脏腑的作用,宜于阴虚证。该类食物多甘寒滋腻,也易碍胃,故脾胃虚弱、湿证、气滞证、腹胀、腹泻者忌食。
  苹果味甘、性凉。作用:健脾补气益胃,生津润燥。宜于脾虚食少,胃阴亏虚,阴虚胃痛。
  燕窝味甘、性平,归脾、胃、肾经。作用:养阴润燥,益气和中。宜于阴虚胃痛,津亏便秘,胃热吐血。
  味甘、性平。作用:滋阴润肺,养胃生津。宜于阴虚胃痛,肠燥津亏便秘。腹泻、外感者忌食。
  味甘微苦、性凉,归肺、心经。健脾滋胃,清心安神。宜于胃阴虚兼有心烦失眠者。虚寒泄泻者忌食。
  味甘、性微温,归脾、肺、大肠经。作用:养液熄风,润肺止咳,润肠通便。宜于津亏肠燥便秘。湿证、腹泻者忌食。
  蕃茄(西红柿)味甘酸、性微寒。作用:生津止渴,养胃消食。宜于阴虚胃痛,食少纳呆。虚寒证忌食。
  鸭肉味甘咸、性凉,归肺、肾、脾经。作用:滋阴清热,利水消肿。宜于阴虚胃痛。脾虚、阳虚腹泻者忌食。
  鸡蛋味甘、性平。作用:滋阴润燥,清咽开音,养血安胎。宜于阴虚胃痛,便秘。气滞证、食积证、湿证和外感者忌食。
  猪肉味甘咸、性平,归脾、胃、肾经。作用:滋阴润燥。宜于阴虚胃痛,便秘。湿证、脾虚证、外感者忌食。
  牛奶味甘、性平,归肺、胃经。作用:补肺胃,生津液,润大肠。宜于阴虚胃痛,津亏便秘;近代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病、习惯性便秘。腹泻、脾虚证、湿证者忌食。
  甲鱼(鳖)味甘、性平,归肝经。作用,滋阴、凉血。对胃肠病无治疗作用。脾虚胃弱者忌食,不宜与苋菜、鸡蛋同食。
  肉味甘咸、性平。作用:滋阴养血,宁心安神,解毒。对胃肠病无治疗作用。脾虚胃弱,消化不良者忌食。
  鱼翅味甘咸、性平。作用:益气、补脏.宜于脾虚体质、倦怠乏力、食欲减退;常服可以无病强身。
  干贝味甘咸、性平。作用:滋阴补肾,调中开胃。宜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芝麻味甘、性平,归肝、肾经。作用:补肝肾、润大肠。宜于津亏肠燥便秘。脾虚证、腹泻者忌食。
  麻油(胡麻油)味甘、性凉,归胃经。作用:可滋补五脏、养胃润燥。宜于肠燥便秘。腹泻便溏者忌食。
发表评论:
馆藏&45414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赵东奇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脾胃病资料汇编
脾阴虚与胃阴虚证治差别
方药中老师指出:“在继承前人养胃阴经验的基础上,更深入细致地研究滋脾的理论,及其与滋胃间的联系和区别,研究、总结其在临床的运用规律,看来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值得深入探讨。”(《湖北中医杂志》(1):14,1982)这一论述,必将对中医脾胃学说的研究发展产生有益的影响。& & 脾与胃证治差别问题、为研究脾阴学说的疑点之一。笔者特撰此文,试图阐明上述疑点。 &&一、 & & & & & 差别自在& & & &脾理论,《内经》早巳萌芽。论及脾的医家,历代时有所见。脾的存在,却至今未引起普遍、足够的重视.原因何在?窃谓其根本有三:(一)脾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脾的功能,主要通过脾阳气的升运而体现。无论脾阳或脾阴的病变,都必然影响及阳气的升运。人们于是多注重阳气受损这一现象,对于“藏精而起亟’(《素问· 生气通天论》)的内守之阴精,研讨却欠深入。脾阴与脾阳的关系未能明确,脾阴与脾湿的区别浑然不清。关于脾阴的生理、病理以及脾的治疗,长期未能形戍一套系统的理论,“脾无滋法”等错误的认识乘隙久存,被用以指导临床治疗。(二)脾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和输布,关系甚为密切。脾、胃兼夹并见的情况甚多。在症状上哪些属脾,哪些属胃,较难截然划分。因此,人们常将脾胃并沦,进而有人在辨证时,得出胃阳同睥阳,脾阴即胃阴的错误结论,忽略了脾、胃各有特点,脾与胃各因其阴阳协调发挥各自的生理作用,而将其病理变化脾和胃也混为一谈。(三)治疗药物中,不少是既能入睥经,又能人胃经,人多以其具有共性而忽略了对其个性的深入研究,对治疗脾,或治疗胃,在选用药物上没有认真划分。因此,脾与胃从理论、辨证到用药,均存在含糊不清、浑然一体。& & & & 欲明晰辨治脾,以充实祖国医学脏腑辨证内容,有必要对脾作深入研讨,将其与胃准确区分。这里需要明确:理论上的区分,是从临床实践归纳而来。倘实践中无需区别,则不必强求在理沦上区分;理论可作细致的区分,临床必有可分的基础。理论上的区分业已说明;脾与胃是两种不同证型,那么,滋脾与养胃两者性质自有相应的差异,处方用药亦不会完全相同。若理论上区分与否,在治疗用药上都依然“几乎完全一致”,又怎能“通过区分达到提高辨证论治水平的目的”?可见,脾、胃的区分,并非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通过理论上的准确区分,可以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在辨证和施治中作相应的辨识,而不致长期在辨证上迷离混沌,在用药上泾渭不分。&二、鉴别诊断& & & & 脾与胃在多方面均各具特点,首先,脾阴与胃阴具有不同的概念和功能,且生成的先后和具体过程亦有差别,它与各脏腑之阴都有质的区别一样,脾、胃也具有质的不同。其次,脾为脏而胃为腑,一表一里,脾与胃病因有别,病机也有较大的差异。再者,脾胃生理功能有主化主纳之分,脾、胃既有共性,更有个性,相应地滋脾与滋胃不仅是运用述语范围大小不同,在性质上也应有所区别。诚然,脾胃同居中焦,为表里相关之脏腑,默相灌渗,功能上相辅相成,脾、胃两者往往连同发生,临床证候多有兼夹,有时不易完全区分。然门,出于前述诸因素,它们虽有时“不易完全区分”,但不是完全不能区分;它们“往往连同发生”,却不是一定连同发生。具体分析,脾与胃在临床上是各有一定方向和征象可寻的。笔者在临床上区别脾、胃,常用以下四点衡量之: (一)症状:偏重运化、升清的功能失调,又有见证者,属脾,偏受纳、和降的功能失调,又有见证者,属胃。脾证见食少纳呆,或食后腹胀,倦怠乏力,形体消瘦,烦满,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大便干结或不爽,舌淡红少津,苔薄,脉濡微数。胃证见饥不欲食,口渴欲饮,脘痞嘈杂,或干呕呃逆,胃脘灼热,便干溲少, 舌光红少津,或花剥,脉象细数。至于脾气虚弱一证,亦见运化、升清的功能障碍,但并见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苍白,下肢浮肿,舌淡有齿印,薄滑,脉象虚缓,以阳气不足而无之象区别于脾。 &(二)病种:有脾胃见证而因于内伤杂病者,多见脾;因于外感热病或呕吐伤津者,多见胃。 &(三)病史:具上述见证,久病、病程较长者多偏重脾:新病、病程较短者多属胃。 (四)治疗:具有纳运功能障碍和表现,虚象明显,用补脾气、养胃阴等法治疗乏效者,多属脾。参合以上几点分析辨证,脾和胃证候的鉴别诊断,便非捉摸不定,而是有度可循了。&三、治法方药辨证目的在于治疗。用什么原则指导治疗,是临床医学的重要课题之一。方药中曾在《松柏医话·治病求本》中指出:“一般疾病都存在一个先后、新久、原发,继发的问题,治疗上也就有先后,有重点。”(《成都中医学院学报》 &(6):23,1980)这一原则,对脾、胃同样适用。笔者在临床上,对脾证滋补脾阴,对胃证则滋养胃阴,对脾为主、胃为次或原发于“脾者,滋脾阴为主,兼养胃阴,对胃为主、脾为次或原发于胃者,则养胃阴为主,兼滋脾阴;脾胃俱重,则治宜兼顾。这样,临床往往收效较好脾,胃证型有别,其治疗用药相应有所区别。虽然不少甘药如沙参、麦冬、玉竹、花粉、芦根、山药、扁豆……等等,据记载都可入脾、胃两经,但实践证明,滋脾滋胃,仍有偏重。临床上,养胃阴多用甘寒,益脾阴宜用甘淡性平之品。因“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胃阴不足、内热,正宜甘寒滋其阴、清其热。而脾为阴土,性善升运,喜燥恶湿,甘寒多具滋腻之性,容易助湿以碍脾之运化, &用补脾阴不尽适宜。脾阴与它脏之阴有异,脾以而气弱为其临床特征,治疗上需要既能滋脾阴,又能益脾气。甘淡性平之药,多能使气中生精,精中生气,滋阴不碍运,补虚不燥液。所以,治疗明显且较单纯的脾证,总以甘淡平补为贵。反之,若将此用于胃,又因滋润力薄,缓不济急,有所不合。至于脾气虚治用甘温益气为主,药如党参、黄芪、白术之属,与上述滋胄用甘寒、滋脾用甘淡平,均有不同,自不待言。& & & & 据此,临床上,养胃阴可选麦冬、沙参、梨汁、生地、藕汁、冰糖、花粉、鲜芦根等, &方剂如《温病条辨》益胃汤、沙参麦冬汤、五汁饮等等。滋脾阴则多用山药、莲米、太子参、芡实、粳米、人乳等,其方剂以平淡养阴、辅以益气调运为特色,区别于甘寒的滋养胃阴、甘温为主的补益脾气。滋脾方剂如《不居集分中和、理阴汤(入参、山药、扁豆、老米、莲肉),陈无择六神散(四君子汤加山药、扁豆),先师喻昌辉益脾汤(太子参、山药、莲米、苡仁、芡实、扁豆、茯苓、石斛、白术、桔梗、谷芽、炙甘草)等等。当然,脾、胃有时难以明确辨识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前述滋脾、滋胃的药物,有的也可互通。但是,正如肺闭喘咳可并发于麻疹,而麻疹却不必并发肺闭喘咳,不能因脾、胃证型及其轻重有时难于区分,就将脾明虚与胃在治疗上完全混同起来。至于临床常因脾、胃证型兼夹而混同施治,其实质还是分治。诚如程锡箴所说;“似乎是脾阴统乎胃阴……实际是个兼证或并证。”(《新中医》 &(6):12,1980)&&四、验案例举& & & & 案一,& & & & 章X X,女,44岁,教师, &日会诊。& & & & 烦热六月余,手足心热尤甚,体温常在37.5—38.5℃之间。伴时时恶寒,口干头晕,纳呆腹胀,食后尤甚,大便不爽,形体消瘦,皮肤干燥。原诊为“功能性”,历经多种退热剂治疗,往往药后热势暂退,药停复热。二月前起每于药后脘腹胀满愈甚,恶心乏味,改由中医治疗,初用竹叶石膏汤、知柏地黄汤类,久治未效,后从脾胃着手,改用甘寒养阴之沙参麦冬汤、益胃汤加胡黄连,药服六剂,纳呆愈甚,体温仍38℃,会诊,症见;烦热同前,形体干瘦,神靡体倦,烦满不思食,舌淡红苔薄,脉濡微数。识为脾,治用甘淡平补,滋脾退热。处方:太子参30克,淮山药30克,云茯苓15克,生谷芽15克,白术 9克,甘草6克。二剂服毕,诸症均减,体温降至37,5℃。再进四剂,体温36.7℃,精神好转。前后服此方15剂,随访五年,病无复发。& & & & 案二::胃脘痛& & & & 童X X,男,24岁,农民,}984年9 月17日初珍。胃脘痛一月余,病起呕吐之后。伴嘈杂恶心,脘痞腹胀。诊为“慢性胃炎”,经用香砂六君子汤、陈香路白路片等治疗,不仅疼痛不除,且食量日减,体力大衰。转诊,认为前药偏于香燥,遂予滋养脾阴之六神汤加玄胡索、朱砂连,药服六剂,病势无减,且进食即觉胃痛呃逆。 &9月28日复诊,见饥不欲食,舌红苔少,脉象弦细而数。再改用滋阴和胃之益胃汤加百合、玄胡索、朱砂连,二剂痛减。10月3日再诊,去玄胡索继服六剂.其后诸症悉除,己能参加劳动,体力日趋康复。&五、 结语& & 脾、胃的鉴别和分治,近年来被临床广为印证。例如,午雪峤用甘淡性平的“滋脾饮”治疗脾证(《陕西中医》1981,(6):19),熊维美用甘淡调脾、佐以甘凉益胃治疗脾兼见胃的病变(《陕西中医》1985,(3):102),都获得满意效果。张海峰曾指出: &“甘淡是补脾阴之药味”(《中医专题讲座选》第一辑82页)。董德懋等对“脾者主以慎柔养真汤,胃者主以叶氏养胃汤”,体会出“两者同中有异,宜掌握分寸”(《中医杂志》1980, (5):6)。脾阴与胃阴所在部位不同,滋脾和滋胃,药物也有性味的差异,治疗各具特殊性。临床上,或滋脾以治胃,或滋胃以调脾,或两者并治,皆贵在审证求因,治病求本。若标本轻重,均能胸有成竹、切中病情,往往可以收到较脾胃一概兼冶更为满意的疗效。& & & & 岳美中指出:“脾胃虽互为表里,脾、胃用药有相似之处,但终有别。……山药、石斛偏养牌阴,麦冬则偏养胃阴,差异甚多,不应含混。”&《岳美中论医集》第一版78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北京)这一精当的论述,阐明了脾,胃理论与其实践的一致性。它与方药中关于脾、胃应细致区分的理论阐述(《湖北中医杂志》(1):14,1982),以及方老关于养阴“定位分治”,“各施其属”的可贵经验(《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15,1981),相得益彰,共同丰富了祖国医学宝库。它们不仅适用于脾、胃的理论探讨,对于临床治疗用药,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转载自http://user.//blog/&
与医生电话交流
网上免费问医生
看更多新文章>>
1.扫码下载好大夫App
2.在知识中添加您关注的疾病
3.添加成功后,最新的医生文章,每天推送给您。
发表于: 07:08
赵东奇大夫的信息
赵东奇大夫电话咨询
赵东奇大夫已经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直接与大夫本人通话,方便!快捷!
网上咨询赵东奇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赵东奇大夫提问
赵东奇的咨询范围:
颈肩腰腿痛以及相关中医内外妇儿皮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
赵东奇主治疾病知识介绍
推拿科好评科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急性胃肠炎打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