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父母的期盼的意思!

您现在的位置:
父母的期盼
来源: 作者: 时间: 10:54
父母的期盼作文 第一篇:父母的期盼 在我内心深处,有一个美好的期盼,这个期盼是发自内心的,它一直隐藏在我的内心深处。   我知道爸爸是大学生,我知道妈妈虽然不是大学生,但她考上了,由于家境贫困而没有继续读书,不知道将来,我是否会成为大学生,但我知道,我一定会坚持下去的,因为我家的经济还算可以。经常听爸爸说他的校园生活,虽然那是八十年代,但那是所有青年人所向往的。爸爸是个幸运儿,他可以在无数人的梦想中脱颖而出,爸爸也希望我能成为一个幸运儿,从我上学的第一天起他就告诉我要好好学习,长大考进一所名牌大学,将来能有好的发展,当然,我也想实现这个目标,但只是想是没有用的,要付诸行动,因此,爸爸时刻关注着我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我做得很不够经常热爸爸妈妈生气。  记得小学时,因为我没完成作业,老师把电话打给爸爸妈妈,他们就会骂我一吨,这使我对老师开始产生憎恨,我经常让爸爸妈妈头痛,但他们对我的期盼从来都没有改变过,升入初中后我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希望自己考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这使我从小的希望,只是在升入初中后更确定了,爸爸妈妈当然很高兴,我每天都按时完成作业,看到这些爸爸妈妈脸上露出了微笑,我会一步步向目标迈进,爸爸妈妈也是这样认为的,并且在背后支持我,鼓励我。   北二外是我的期盼,也是父母对我的期盼我想我会在爸爸妈妈的关爱下向着这个期盼一直努力到终点,获得成功的 第二篇:父母的期盼 “thecityofBeijing”,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铿锵有力地宣布后,俄罗斯世贸大厅欢腾了,北京也早已沸腾,13亿中国人进入狂欢的不眠之夜。围坐在17英寸黑白电视机前的父母和我顿时热泪盈眶,我跳了起来,欢呼着,握紧拳头在屋里来回跳动,脸上挂满了激动和骄傲。那晚我给父母畅谈奥运会,大谈特谈2008年的愿望,希望和父母一起去北京为中国队呐喊。或许父母对于这一历史时刻的意义没有深刻的体会,但看着自己的孩子这般兴奋激动,他们耐心地倾听着,温暖慈祥的眼光一直注视着我,脸上的表情充满了期盼。那情那景依旧历历在目,日,这是一个让我永生铭记的日子。 然而,这样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其乐融融地观看节目在此之前是一种奢望。2001年,我上高二,正值高考的关键时期,父母慎重决定:从广东东莞回四川老家。就在我七岁那年,父母都外出务工,我也就成了“留守儿童”。其间的十年我和父母见面的机会很少,他们考虑到路途遥远,回家开销甚大,一般是春节回家,在我的记忆中有几个春节由于种种原因父母也未能回家团聚。 没有父母在身边的我性格内向,文字成了我宣泄感情的最好方式,也时常给父母写信。还记得我和父母分别不久后,由于思念之情特浓,正好读到孟郊的《游子吟》,于是就引用在信中。他们在回信中表扬我进步很大,引用得十分恰当,同时期盼我能刻苦学习,有真才实学。后来听爸爸说当时妈妈看到信后哭得很伤心,其实现在想来那时爸爸也应该相当伤感。 后来,有了电话,终于能听到父母的声音了,那是多么幸福的时刻!记得有一个春节父母不能回家,大年初一一大早就打电话回来了,当时接电话要跑很远到别人家里去,之前我准备了很多话想给爸妈说,可是当我激动地拿着话筒时,听到妈妈温柔地呼唤我,我的嘴角颤抖着,终于挤出了“妈妈”!接着眼泪夺眶而出,一句话也没能说。几天后,我收到了一件意外的礼物,打开一看是爸妈给我寄来的一副乒乓球拍。我欣喜若狂,在伙伴面前足足炫耀了一番,这也让我忘却了父母没能回家的失落。这里面还有一封信,主要内容是“孩子,我和你妈对你的学习成绩很满意,也很放心。但我们乡村小学没有任何体育设施,跟城市里的差距太大了,希望你能培养些爱好,多锻炼身体。”当时我并没在意这些话,现在想来这是多么的重要,现在每每想起这些话来都有几多感动。感谢父母的正确引导,让我有了健全的心智,独立的人格。 最让我高兴的是每年春节父母回家团聚了。我的每一封书信和每一张照片爸妈都保留着,并用一个精美的盒子装着,带回来向家人展示,述说着我这一年的成长和进步。我也很乐意拿出自己的成绩单或奖状跟爸妈分享,每次他们都笑得那么幸福开心,此刻他们已经把一年的辛劳和委屈抛到了九霄云外。当然有一个必不可少的项目就是打乒乓球了。把两张桌子并在一起,中间在放上一块木板,我们的球台就建好了,这当然是爸爸的创意,平日里我们都是在平地上来回地折腾。有了球台,球拍,我们就乐此不疲地打球。可是爸爸又给我们讲起了比赛规则,于是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乒乓球是这样比赛的。爸爸说这些也是他在电视上学来的。他在一旁默默的看着,眼神中充满了期盼。现在我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很大程度是受到父亲的影响。 今年春节携女友回家,甭提父母有多高兴。在谈到我的童年时,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对乒乓球的热爱。我半开玩笑地说:“今后买房子规划出一个运动室来,必不可少的要有乒乓球台。”女友在一旁附和着,父母也很高兴。晚上睡觉时我总觉得我该做点什么。想起了当年父亲给我们搭乒乓球台的场景,我跃然而起说:“我明天给村里的孩子建一个乒乓球台!”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准备好水泥、砖等材料,女友在一旁给我帮忙,通过一天的努力漂亮的球台呈现在我们眼前。这在村里的小孩中间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几天后,看着孩子们在自己亲手做的球台上挥洒热情时,也想到了当年的童真和稚趣。我静静地站在一旁看他们的表演。 春节的假期很快就要结束了,我和女友又一次请求父母在暑假里去北京看奥运会,可是他们再次拒绝了,理由是到现场还没有在电视上看得清楚。我心里很明白,父母还没有去过北京,会更愿意到现场去体验奥运的热情,实际上他们更多的是为自己的孩子考虑,心想这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状况,去北京的费用会是一个不小的负担。我只好尊重和理解父母的选择。父母把我和女友送上了车,妈妈像以往一样掉下了眼泪,父亲还是重复着那句:“你们要互帮互助,共同努力!”看着父母期盼的眼神,我的心猛一酸,眼泪刷的掉了下来。 在车上我的心情颇不平静,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成长的经历,父母的艰辛和期盼的眼神,想到了即将举办的奥运盛会和我们正在崛起的国家。我们这一代人见证了国家的发展,现在正肩负着民族的未来。我们要不负父母的期盼,用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的精神更加勇敢地面对各种困难,去开拓属于我们自己的天地!同时祝愿我们的国家在发展的路上不断超越,积蓄力量,创造我们中华民族的奇迹! 第三篇:父母对孩子的期盼 做为一个4-5岁孩子的年轻父母,看到别的父母为孩子所付出的无微不至的照顾,我总在想,我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没什么差别,一样的聪明可爱,一样的活泼爱动......可总是看到别的同龄孩子的父母为孩子在知识教育上的投入如此之大,想想自己可就差一节了,我从来没有刻意教孩子学古诗,学拼音,学画画,学英语,觉得自己这方面也不太好,怕教错位了.别人都说:你孩子将来一定学习很好,因为你们俩都是教师,对孩子知识的教育一定很注意. 在我心里我对孩子只有这么期盼: 希望他健健康康成长,平平安安长大,快快乐乐生活,做一个平凡而又幸福的人!朋友,是不是觉得我太不求上进了,那你的高见呢你对你孩子的期盼是什么呢
第四篇:父母的期盼 老婆把女儿生下后已经是夜里十一点多钟,我没有第一时间给家里打电话.当我把这个消息传给老婆的姐姐时,她开玩笑地问我:生女儿不高兴吗 我不知道当时是如何回答她的.只记得自己的表情十分的不自然. 其实我并不像父母那样重男轻女.看到女儿可爱的小脸,我打心里是十分喜欢她的. 我是老婆产后次日早上去菜市场回来的路上分别打电话给家里,还有岳母家的,家里的电话是老妈接的.我对她说老婆已经生了,只见她马上反问我是男的还是女的,说昨天晚上一直等我的电话.我说是孙女.她说不要紧的,后面的话就是些安慰的话,好像以为我生女儿会不高兴似的. 直到晚上饭后,家里又来电话了,是老妈打的,一开口就唏里哗啦的说一些我都听不懂的风俗习惯,后面我叫来老爸来听电话.才知道他们的意思:说什么女儿出院后穿的第一套衣服换过后,就不要再穿了.这样下次要小孩就是男的了.真是令我哭笑不得. 我说我不想再要了.老爸马上一大堆道理过来,说什么没有后代怎么行之类的训话.真是拿他们没有办法.还没有结婚的时候,他们的期盼是我可以早点结婚.现在如他们所愿了,结婚了.而结婚后他们又期盼我可以生个儿子,为他们传宗接代.这下好了,生了个女儿.我没有办法向他们交待了.我本身经济基础并不好,真的没有能力再生第二个了.我也不想去给自己那么大的压力.可是他们的无形的期盼,让我很是为难.
一切都是天意吗 第五篇:父母的期盼 父母已是80多岁的老人了。我和父母住在同一个小城里,相隔不远,但却很少回家。有时,我偶尔回趟家,也是着着急急的,说不了几句话,手机响了,不是联系业务就是呼朋引伴,一阵叽里呱啦,总是很忙的样子,转身就又走了。 每次父母看到我回家,好像总有许多事要问。而我总是三言两语把他们打发了。父母还是像有什么不放心似的,但看到我一副不耐烦的样子,他们就怯怯的,好像生怕惹恼了我。 不经意地,我发现每次回家,家里的大门总是打开了一半。我根本不用去敲门,再等着他们来开门。我只需将门轻轻一推,就进了屋。 这样的事,遇到的次数多了,我就疑惑地问道,家里大门怎么总没锁好?我每次回来,都发现家里的大门是开的。 两位老人听了,相视一笑,说道,没关系,这门是刚打开,你就来了。 一次,我骑车路过了父母家。把车放好,下意识地把头一抬,顿时一下子愣住了。只见楼上的窗户上,紧紧贴着父母的两张脸。这是两张什么样的脸啊:苍老、憔悴,花白的头发,脸上布满了皱纹。这两张脸紧紧地贴在窗户上,一动不动地望着窗外。 我心想,他们在看什么呢?忽然,发现母亲的脸不见了,只剩下父亲一张孤单的脸。但这张脸有了笑容,这笑容,像绽放的菊花,贴在窗户上。 我上了楼,正要敲门,发现门又开了一条缝隙。我推开门,只见两位老人正站在客厅里看着我笑哩。 我说,我刚才在外面看到你们,在窗户上往外看什么呢? 父亲一愣,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道,你看到了?我们这是在看你哩! 什么?看我干什么?我疑惑地问道。看你来了,我们好给你开门啊,这样,你就省得在门外等,可以在家多待会儿了。母亲一脸笑容地望着我说。 我一下子呆在那里了。原来,两位老人为了能让我和他们多待会儿,多说几句话,每天就这样眼巴巴地望着窗外,渴望看到他们儿子的身影,一旦看到了,然后,他们就会用最快的速度去开门,这样就能省下让我干等着,好多和我聊一会儿。 想到这,我的眼睛有些湿润了。我扭过头,将手伸进口袋里,把手机悄悄地关上了。
第六篇:父母期盼的爱 1、儿时,父母无数次宽宥我们的过失,我们成人之后,却不愿意谅解父母所犯下的哪怕是一次的错误。 身为儿女,掌握着天下最幸福的一种权利,叫做“犯错权”也就是愚蠢的权利、冒失的权利、冲动的权利和无知的权利。 为什么把它称之为“幸福”呢?可以闯祸却由别人收拾烂摊子,而我们在过失中获得成长,当然幸福。 2、为什么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宽宥我们的过失?表层的道理可以说:他们年长,我们年轻:他们是父母,我们是儿女。 其实,这个道理说不通。 只要是人,都会犯错误。年龄与辈分并不会绕过错误行进。 错误是什么?是当事人判断操作有误而发生的不利不良后果。一个人步入晚年,实事求是地检点平生,伴他最多的只有错误,而非成就。 那么,父母虽贵为长辈,也没办法对错误进行免疫,也会做错事、做傻事、做蠢事。然而,面对犯错而变得可怜兮兮的父母,儿女的双眼大都射出锐利而绝不通融的目光,如同询问:这么傻的事,会是你干的吗对此,父母除了欲哭无泪,只剩下了入地无门。 3、每个人都有偶像,每个人最早的偶像都是父母。 儿女通过父母认识到人类可赞叹的能力。小孩子跟父母学会语言,学会穿衣吃饭,学会尊重、理解和反思。人们最简单的行为,如微笑,都是跟父母学来的,系鞋带、擤鼻涕更不必说。否则,偌大的世界,谁教你喝水?谁教你咀嚼?谁教你屙屎揩屁股?一个人在人间学会了十成的东西,八成都是父母教的,直至老年,天天使用。所谓物理、化学、地理、历史,早就随风而逝了。 我们从来没怀疑过父母的能力。 父母有可能愚蠢吗?不,连这样想一下都不道德。可是,道德归道德,生活归生活。父母限于阅历、限于能力、限于各种各样的因素,也有可能做出愚蠢的事。核心的问题是:愚蠢并不是做儿女的专利,父母也应有份。当你这样想的时候,就使父母有了一些解脱。 4、然而,儿女曾穿开裆裤,儿女拿土当糖吃,儿女指着太阳问:“那是什么”这些,父母都是看到了。父母看到儿女分明从懵懂无知变得聪明伶俐,不免欣喜。但,儿女从没见过父母穿开裆裤,没见父母牙牙学语,没见他们天真烂漫,也就没什么欣喜。因此说,所有的粉丝都见不得偶像的溃败。 儿女在十六七岁时常常跟父母争“人”的权利,让父母平等地把他当人看待。“人权”实际是独立权,特别是“犯错权”。反过来,父母今日跟儿女说“你也要把我当‘人’看。”儿女会怎样?会不解、会愕然、会完全不接受父母的请求,以为他们得了痴呆症。 这样讲,并非危言耸听。许多儿女早已剥夺了父母的“人权”,只允许他们慈祥,允许他们养生,允许他们笑口常开,其他的权利基本上没收了。请问,哪位儿女鼓励父母探索,允许他们彷徨迷惘,包容他们做幼稚的事,谅解他们犯错误?如果有这样的儿女,其开明已接近孝的真谛。 人们看到的是,父母的“人权”受到了拘束,譬如独立选择穿衣打扮、交友、娱乐以及财物赠予,特别是找后老伴儿。择偶权是人最基本的权利,很多父母因为惧于儿女的冷眼而罢休。想当年,儿女向父母争来的“人权”,为什么不在父母晚年让他们自主享用呢? 人之善,不在长幼,在于诚。诚者,将心比心而已。 5、儿女对父母放权,是孝。儿女允许父母犯错误,也是孝。孔子在讲孝的时候,精辟地说到一个词_色难。他意思说,以好吃的、好穿的奉养父母并不难,最难的是把所有的好东西给了父母之后,还能对之和颜悦色,此为最难。 这话真是深刻老到。孝没有止境,止境之深,在于父母老了之后也能体察他们多种多样的诉求,而不仅此于温饱。当年,我们犯错父母见谅,因为有爱。如今,我们理应还给他们这种爱,此爱极为稀缺,为老人所期盼。父母的期盼作文 第七篇:父母期盼的爱 儿时,父母无数次宽宥我们的过失,我们成人之后,却不愿意谅解父母所犯下的哪怕是一次的错误。 身为儿女,掌握着天下最幸福的一种权利,叫做“犯错权”,也就是愚蠢的权利、冒失的权利、冲动的权利和无知的权利。 为什么把它称之为“幸福”呢?可以闯祸却由别人收拾烂摊子,而我们在过失中获得成长,当然幸福。 为什么父母一而再、再而三的宽宥我们的过失?表层的道理可以说:他们年长,我们年轻;他们是父母,我们是儿女。 其实,这个道理说不通。 只要是人,都会犯错误。年龄和辈份并不会绕过错误行进。 错误是什么?是当事人判断操作有误而发生的不利不良后果。一个人步入晚年,实事求是得检点平生,伴他最多的只有错误,而非成就。 那么,父母虽贵为长辈,也没办法对错误进行免疫,也会做错事、做傻事、做蠢事。然而,面对犯错而变得可怜兮兮的父母,儿女的双眼大都射出锐利而绝不通融的目光,如同询问:这么傻的事,会是你干的吗? 对此,父母处了欲哭无泪,只剩下了入地无门。 第八篇:父母的期盼---一个家长对孩子的心声的回应 留着眼泪读完孩子们发出肺腑写下心声,心里揪着的痛!孩子们,你们的感受作为每个父母都懂的,你们还是个孩子却一个个远离父母在外求学,从中的辛苦和孤独感我们都理解的,我们父母也是何尝愿意把自己心爱的孩子放在远离自己的地方,如今父母心中的担心和牵挂都变成你们眼里的唠叨和和对你们的不理解,可社会是现实的,也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去学更多更好的知识才能为自己有个好的前途打下基础,初升高能否考入名校也是用成绩来说话的,不是空谈的!这也是我们把你们放在这读书的初衷啊!“儿行千里母担忧”无数个不眠之夜,你们能理解父母的心吗在责备你们的同时我们的心也在流泪,在操心你们的同时我们也要承受社会和工作的压力...... 我们只有共同的进步才能活的精彩!孩子们加油,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是最棒的,只要努力过,就不枉此生!每个父母是爱自己的孩子的!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zuowen.,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父母:盼望儿女生活得更好
& & & & & & & & & & & &
&&&&&&&&&&
父母:盼望儿女生活得更好
本报记者 刘洋 岳蔚敏
核心提示 “在我没回家时,我妈是‘亲亲’;快要回家时,我妈是‘嘻嘻’……”春节将近,喜怒哀乐9个QQ表情图在网上流传,那是母亲与儿女的亲情对话,感动着众多网友。陪父母过年,是孩子的心情。父母又是怎么想的?其实,盼望儿女早回家是每位父母潜意识的愿望,他们真正的想法是,过年只是一种形式,希望儿女过得更好才是最根本的。请看我们的调查—— 王丽华: 希望孩子身体健康&学业有成 “虽然儿子过年回不来,但只要他身体健健康康的,学习进步就行。”1月21日下午,在航天社区狭长的办公室里,王丽华告诉记者。 43岁的王丽华在社区工作。她的儿子刘天皞今年20岁,是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的学生。今年寒假,他在江苏省昆山市一家电子厂打工。“儿子本来打算回家陪我过年的,但听说春节期间加班发三倍工资,他就没有回来。”王丽华说。 王丽华1997年从市电冰箱厂下岗后,一直靠打零工谋生。虽然生活困难,但一家3口也幸福美满。可一切却在2001年改变了。2001年2月,一场灾难降临到了王丽华的丈夫刘国强身上。刘国强因患肺大泡住院,在医院做了4次手术仍未治愈。眼瞅着躺在病床上的丈夫,她狠心把房子卖了。很快,卖房的钱花光了,丈夫的病却没治好。2003年,刘国强去世,坚强的王丽华并没有被困难和挫折压倒,独自抚养儿子。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话在刘天皞身上得到了印证。“刘天皞从小就非常懂事,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是班长,中招考试时英语考了满分,被河大附中录取。”王丽华说,2013年,刘天皞考入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因助学贷款没有办下来,第一学年1.3万元的学费全部是借的。为了给妈妈减轻负担,刘天皞在学校打了两份工。为省钱,他每天就吃馒头和最便宜的菜。今年寒假,听说学校有社会实践机会,刘天皞就报了名,在昆山市一家电子厂打工挣钱。 “虽然儿子不能回家陪我过年,但只要他身体健健康康的,学习进步,能学有所成,比什么都强。”王丽华说。 邵先强: 希望儿女常回家看看 “对父母来说,没什么比看到子女更开心的。”1月20日,记者遇到正在大梁门外北侧环城公园锻炼的邵先强老人。65岁的邵先强有两个孩子,儿子在国外,女儿在广州工作。由于子女工作忙,再加上路途遥远,邵先强一年也难得和孩子们见上一面,有什么事都是电话联系。 “儿子和儿媳都在加拿大工作,已经有两年没有回来了,虽然经常打电话,但是见不到人,心里总感觉少了些什么。”邵先强说,“儿子最近一次回来还是回国内办事,然后回来看看,没住几天就又走了。孙子都8岁了,也没见过几回面,都快不记得长啥样了。” “女儿在广州,平时也很忙,没时间回来。”邵先强告诉记者,女儿曾想让他和老伴去广州,他和老伴怕去了那边不适应,让女儿分心,影响工作。“更重要的是故土难离,在开封住了几十年了,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那么熟悉,街坊邻居也都不错,人老了,年纪大了,更不想离开家乡,也不想离开这熟悉的地方、熟悉的人。”邵先强说,每天早晨,他沿着环城公园走一圈,然后回家吃饭,之后看看报纸、看看电视,或者到街上找街坊邻居聊天、下棋,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邵先强说,虽然他和老伴非常想念孩子,但也很理解他们的处境。现在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不能因为想他们就拖他们的后腿,只要他们在不忙时回家看看就行。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老人不图儿女为家作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邵先强说着哼起歌来。这首《常回家看看》就是父母对子女的期盼和呼唤,也反映出邵先强此时的心情。 严如意: 希望全家旅游过年 亲人团聚,迎朋探友,是很多人的过年习俗。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更新,近年,一些人已不满足传统的过年方式,纷纷趁着长假举家外出旅游。52岁的严如意就希望过年时全家可以出去旅游见见世面。 1月20日下午,记者如约见到严如意夫妇的时候,他们正在东环城路的路边“研究”报纸上的旅游信息。严如意说:“我们家不好找,就在这见面说几句吧。” 严如意20岁的儿子在北京工作,每年春节都回家。但今年严如意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希望全家出去旅游过年!严如意告诉记者,往年过年,儿子至少要给父母每人2000元的红包。春节一大家人团聚,还有亲人从外地赶回来,儿子体恤爸妈做饭辛苦,免不了要去饭店吃团圆饭,这又是几千元花销。 “林林总总加一块,与去年相比,花费肯定只多不少,而且过年那几天,走亲访友,吃吃喝喝也挺累,还不如出去旅游。”严如意说,“我算了算,整个旅途花销应该控制在8000元以内,旅游结束后回家可能也要花些钱,但总体上应该不会超过1万元,比在家过年还省呢!” 严如意的妻子说:“年年待在家里过年,早就腻了。出去旅游可以开拓眼界,陶冶性情,春暖花开的昆明、火热如夏的海南、冰天雪地的东三省……选个温暖的出游地,换一种心情,潇洒地在异地过一个喜庆的春节,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那你们准备和儿子去哪里过年呢?”记者问。 “昆明、海南、东三省都不错。前几天看电视说哈尔滨的国际冰雪节已经开幕了。咱这里冬天没下雪,我们可以到哈尔滨看大雪!”严如意兴奋地说。 卫强: 希望儿子在外地过好年 春节临近,在外游子纷纷踏上了回家路,准备与家人一起过年。但卫强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1月19日,记者见到了他,才知道他的不高兴缘于儿子。他说:“原本想着一家人可以团团圆圆过年,没想到儿子昨天打电话说要加班,不能回家过年了!” 卫强早年下岗,和妻子在苹北中街经营一家小杂货店,19岁的儿子在廊坊上班。“以前两个孩子因在外地上学,一家人总是一年到头见不上几次,但每逢春节,姑娘、儿子都会回家,一家人总能团团圆圆过个年。”卫强说,“儿子本来是今年7月毕业,但学校结课早,去年年底已经在廊坊找到工作了。年轻人现在找个好工作不容易,工作忙不能回家过年,我们理解,就算心里不高兴也支持孩子。” “最近几天每次跟儿子通电话,他也很难受,第一次不在家过春节,别说他不习惯,我们也不习惯。”卫强苦笑道,“看来今年只能和儿子两地过年了。我们原本想去儿子那里过年,但一怕路费贵,来回两个人的路费就得近千元,二怕车票不好买,再说六七天时间来回太仓促了……” “他嘴上说想去看看儿子工作得怎么样,其实是想知道儿子找没找到合适对象。”卫强妻子的打趣多少冲淡了些感伤。“其实,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很少,就希望过年时能回家,不需要他买东西,也不需要他给红包,希望的只是在万家团圆的时刻,能健康平安归来。我们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饭,聊着天南海北。今年虽然不能在一起过年,但希望儿子也能开开心心过年。等将来儿子事业顺利了、有钱了,就算他春节不回来,我和他爸就去找他,在一起过一个红红火火的团圆年!” 张明生: 希望女儿永远幸福快乐 张明生在河大社区负责社区综治工作。1月19日下午,记者见到了他。听说记者要采访父母的春节愿望,59岁的张明生不好意思地笑道:“我是个大老粗,不会说话,无论什么时候,我的愿望就是希望俺姑娘好好的……” 张明生的话还没有说完,一旁的妻子悄悄拉了拉记者的衣袖:“记者同志,我有个小小的请求,希望你能帮我一下。”5分钟后,她急匆匆地跑来,一边喘气一边说:“我姑娘9岁的时候,曾经做错了件事,我气得对她动了手。事后我就给她写了一封信。她如今都25岁了,虽然一直在本市学习工作,我也一直没好意思拿给她看。间隔时间有点长,当时对孩子的希望,就是我们一生的希望。” 看着泛黄的纸页,看着已经有些模糊的字迹,再看看憨厚的夫妻俩,记者的鼻子一阵酸楚。 “女儿,再过3天就是你9岁的生日了。可就在今天,你发脾气把古筝摔到地上,让妈妈一时没忍住脾气动手打了你,是妈妈不对。 也许你现在不懂,但希望你将来有一天能明白我们的苦心。爸妈叫你学古筝、学跳舞,是希望你情趣高雅,鼓励你背诵传统文化经典,是希望你汲取营养终生受用,支持你给行乞者布施,是希望你埋下同情的种子……” “看着你渐渐长大,爸妈很欣慰……爸妈不需要你成名成家,只盼你长大成人。盼你成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一个有孝心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儿女情,父母心,女儿的喜怒哀乐牵挂着我们的心。我们为她的幸福而幸福,为她的快乐而快乐。”张明生说,“如今姑娘已经到了适婚年龄,我和她妈今年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她嫁个好人家,永远幸福快乐!” 段中林: 希望儿子能考上好中学 47岁的段中林家住仁和屯,没有正式工作,多年来一直在工地打零工。1月20日,记者见到了正在忙碌的他。说到今年过年有啥愿望,段中林说:“很简单,就是希望儿子明年上个好中学,将来能成才。” 段中林的儿子今年12岁,上小学6年级,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提起儿子,段中林骄傲地说:“这10多年来,儿子带给了我们许多欢乐,许多幸福,当然还有许多感动。我儿子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一直是我们的骄傲。” 段中林告诉记者:“我是一个普通的父亲,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我也非常爱孩子。一提起孩子,总有说不完的话,总是抑制不住想表达自己的欣喜。虽然我没有什么大的本事,但我很爱我的孩子,也希望自己的爱能够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希望儿子将来能比我有本事。在过去的一年,儿子学习成绩还算不错,尤其是英语和语文,成绩又有了很大突破。不过在新的一年里,希望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更大进步,学习更加努力、团结同学、尊敬师长,改掉粗心大意的坏毛病……” “我和孩子他妈平时工作忙,也顾不上孩子,希望在过年的这几天,可以多抽出些时间来,多陪陪孩子。”段中林告诉记者,“说实话,我们这个年龄,都把自己的希望放在孩子身上了,希望孩子成材是我们做家长的最大心愿。” 张克强: 愿孩子们幸福安康 “人老了,就图个全家安康,团团圆圆!”1月21日,家住梁苑小区42号楼的张克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张克强今年80岁,老伴王桂兰今年74岁,夫妻二人退休前都在银行工作。虽然他们都已头发花白,但依然精神矍铄。 “我给你透透她的底,她可是受过毛主席接见呢。”记者刚进屋坐下,张克强就忍不住向记者揭老伴的底儿。“1958年,她作为劳动模范代表到北京参加‘群英会’,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接见。”“什么是‘群英会’?”记者不解地问。“就是全国英雄模范人物的集会。”张克强说,“可惜的是当时的奖状什么的都丢了,找不到了。” “那你们是怎么认识的呢?”见记者好奇,张克强老人讲起了和老伴的故事。年轻的时候,张克强和王桂兰一个住在北郊,一个住在南郊,后经人介绍认识结婚。1968年,王桂兰随张克强随军到部队,后又跟随丈夫转业回到开封。婚后,二人感情很好,总是形影不离。退休后每天散步都是一块儿出去,非常让人羡慕。夫妻俩有3个子女,大女儿在开封,儿子在郑州工作,小女儿在深圳。“儿女都已成家立业了,如果过年都回来了,得3桌才坐得下呢。”张克强说,小女儿在深圳已经买了房子,离家远不能经常回来,儿子工作忙确定不了哪天回来。 “儿女们工作忙不能常回家,都能理解。只要他们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就行。”张克强说。 姚冬梅: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哪个父母不想过年时孩子们能守在身边啊,但这不可能,他们还得挣钱养家呢,孩子们谁也不容易啊。”1月19日,家住开封县兴隆乡的姚冬梅说。56岁的姚冬梅有两个孩子,儿子和儿媳都在东莞打工,女儿已经出嫁。她和丈夫在家务农,12岁的孙子跟着他们生活。今年过年,儿子、儿媳回不来,12岁的孙子已经去东莞过年了,家里就剩她和丈夫。 “现在在家种地根本就不划算,种子、农药、化肥贵,再去掉人工成本,一年累死累活也挣不了几个钱,还真不如出去打工划算。”姚冬梅说,现在村子里的年轻人大都出去打工了,留在家里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孩子。如果不是怕影响孙子上学,她和丈夫也出去打工了。 “孩子工作忙,一年也就回来一两回。”姚冬梅说,孙子年龄小的时候,儿子、儿媳为了挣钱,在家的时间很短,有时车票难买,大年三十回不来的情况也有。孙子上学以后,儿子、儿媳回来的次数就更少了,有时候过年也回不来。现在,孙子已经可以自己坐车去他爸爸妈妈那过年了。 姚冬梅说,虽然为了孙子以后上大学着想,希望儿子、儿媳多挣些钱,但看到邻居家儿女团圆,过年聚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很羡慕。“不管有钱没钱,能在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团团圆圆吃顿饭,说说话,这就是最高兴的事情。”姚冬梅说,“孩子在外打工也不容易,在外面花销也大,生活和工作压力都很大,回家过年有时也很不容易,如果真的不能回来,也能理解他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期盼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