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祸肱骨外科颈骨折骨折桡神经受损肌肉断裂以经缝合了四个月了

肱骨颈骨折
(fracture of the proximal humerus)是常见的创伤,占各种骨折的2%~3%。这是一组包括肱骨头、颈、大小结节、干骺端不同部位、不同机制的单一的或各种组合的骨折。虽然大多数可以通过非手术疗法治愈,但有些移位骨折或骨折仍需进行特殊的手术治疗。
肱骨近端由肱骨头颈、大结节、小结节、干骺端四部组成。
1970 年,Neer 将分为六种四部分,是流行较广的一种分类。此分类既考虑了解剖部位,也考虑了移位程度及移位骨折的数目;反映出了创伤的严重程度和肱骨头部的血运状况,因而对判断预后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第一型:轻度移位骨折。组成肱骨近端的四个解剖部位不拘几处骨折,无移位或仅有轻微移位,即骨折移位<1cm或折端间成角畸形<45°。此种骨折约占的85%,轻微,折端间或有嵌入,较为稳定,统称为一部分骨折。
第二型:关节段移位骨折。即而折端移位>1cm,或成角>45°,形成两个分离的折块,称为二部分骨折。此种骨折肱骨头血运受到破坏,易于不愈合或肱骨头坏死。
第三型:骨干段移位骨折。即,与前者相同,如移位>1cm 或成角>45°,则为二部分骨折。外科颈为骨松质与骨皮质的移行部,骨质薄弱,易于骨折。如合并有大结节或小结节的移位骨折,则为三部分骨折,如大、小结节同时有移位骨折,即为四部分骨折。
第四型:大结节移位骨折。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附着于大结节的三个面上,大结节的整个撕脱或某个面的撕脱移位超过1cm,即为二部分骨折。骨折块向上移位,表明肩袖有纵行撕裂。如同时发生肱骨外科颈的移位骨折,即为三部分骨折。此时小结节完好,肩胛下肌将牵拉肱骨头内旋。如小结节也有移位骨折,则为四部分骨折。
第五型:小结节移位骨折 二部分骨折即肩胛下肌造成的小结节撕脱骨折是很少见的。合并有外科颈移位骨折即为三部分骨折,近折段失去肩胛下肌的附丽,仅受岗上下肌,小圆肌的牵拉可出现外展外旋畸形。如大结节同时有移位骨折,则为四部分骨折。
第六型:骨折。Neer 将又细分为三型,即:
1﹒合并骨折 前合并大结节骨折都有1cm 以上的移位,故为二部分骨折;如再合并肱骨颈骨折则为三部分骨折;如小结节也同时骨折则为四部分骨折。三、四部分骨折将严重影响肱骨头血运,导致肱骨头缺血坏死。
2﹒合并骨折 后合并小结节骨折为二部分骨折;如同时合并肱骨颈骨折则为三部分骨折;如大结节一并受累则为四部分骨折。三、四部分骨折时肱骨头严重缺血,易于发生肱骨头坏死。
3﹒肩合并肱骨头关节面骨折 系时肱骨头与关节相碰撞而造成。可以是关节面的压缩骨折,有时形成劈裂骨折。前时此种骨折在肱骨头的后外方,而后时在其前内侧。
【临床表现】
伤后肩部疼痛,迅速肿胀,肩周及肱骨上端部位有明显触压痛,叩击肘部亦能引起肩部疼痛。肩部的主、被动活动都因疼痛而受限。肩部的畸形常因明显的肿胀及肥厚的肌肉所掩盖而难于发现。不要遗漏检查上肢的血管神经体征,以免遗漏重要的合并损伤。
必须摄X 线片以便确诊,有时尚须摄穿胸位像及腋位像。
【治疗原则】
1﹒一部分骨折 无显著移位、轻,可以颈腕带或三角巾悬吊3 周,然后进行功能练习。
2﹒二部分骨折 大多数二部骨折均可试行手法整复,如能够成功复位,再采用包扎、支具等制动方法3~4 周。去除制动后,进行肩关节功能练习。
肱骨颈骨折的各种内固定方法
老年人发生的肱骨解剖颈或外科颈的二部分骨折,不必进行复位、制动,以免造成肩关节僵硬。应将伤肢以三角巾或颈腕带悬吊,伤后即开始进行悬垂位的肩关节功能练习,虽然骨折可能在畸形位愈合,但仍留有较好的肩关节功能。
青壮年的虽有内收型、外展型之分,但均有向前侧成角的共同特点(在腋位或穿胸位X 线片上清楚可见),其后侧骨膜仍保持部分完整性。因此,绝大多数此类骨折可以利用此软组织合页,给以手法整复。将患肢置于体侧并加以牵引,腋下做反牵引,术者一手在肱骨颈部向后加压,另一手在肘部保持牵引的同时前屈上臂,使之过顶。在此位置行X 线透视,骨折多已复位,折端间已紧紧咬合。将上肢徐徐放回胸前,以黏膏条或绷带包扎固定。注意腋下应适当衬垫以免汗液浸渍,3~4 周后去除固定锻炼肩关节功能。
不能整复而移位明显的肱骨颈骨折,可以手术切开复位并以螺钉、钢丝、Hook 钢板等内置物固定。术后早期进行关节功能练习。
合并肱骨颈骨折并不常见,此种损伤是因发生肩后又继续受到成角应力的作用而致肱骨颈部骨折(解剖颈或外科颈)。此时可同时发生大结节骨折,有如骨干骨折时产生的蝶形块。由于肱骨头与肱骨干连续性的中断,失去了可操纵肱骨头的杠杆,因而极难闭合复位。我们的经验是,麻醉后伤肢放于体侧,外展约30°不加牵引,以双手在腋下部位向上外方推挤肱骨头,有时可整复成功。这是因为,如加以牵引势必引起肱二头肌、喙肱肌紧张,闭合了的“通道”,的肱骨头无法还纳入关节。闭合复合不成功可考虑行切开复位内固定,但肱骨头缺血坏死发生率甚高。
合并肱骨头关节面骨折,如为压缩骨折即前时的Hil -Sachs 病损或后时的反Hil -Sachs 病损,在整复后不需处理。但如为肱骨头的劈裂骨折(有时折块可大于1/3 头部),则应及时切开复位,以可吸收螺钉固定,以恢复关节面的完好形态,为关节功能的恢复奠定基础。
大结节骨折常合并于,是前过程中碰撞所致,整复后多能自行复位,不必另行处理。如系撕脱骨折而向上移位超过1cm 者,常常合并肩袖的纵行撕裂,闭合复位极难成功,应手术切开复位以螺钉或钢丝内固定,并同时缝合肩袖的裂伤,术后早期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
常合并小结节的移位骨折,随着后的整复多能自行复位,不必另行处理。但如不能复位,不仅使肩关节内旋力量削弱;使盂肱关节前侧结构变得薄弱也影响了肩袖功能。因而应早期进行切开复位,以螺钉或钢丝内固定。
3﹒三部分骨折 肱骨外科颈移位骨折合并移位的大结节骨折或肱骨外科颈移位骨折合并移位的小结节骨折,都是三部分骨折。但以前者为多见,而后者甚为少见。三部分骨折闭合复位的可能性不大,应考虑切开复位内固定,但手术剥离面应尽量减少,以免使血运已经减少的肱骨头更为缺血。
4﹒四部分骨折 组成肱骨上端的四部分相互分离,肱骨头缺血,坏死发生率极高,因而宜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可获得良好功能。
周围神经损伤
一、肩胛上神经损伤及嵌压
肩胛上神经起自臂丛上干,经过肩胛舌骨肌下方、斜方肌前缘在肩胛骨上切迹凹陷内穿过进入冈上窝及冈下窝发出分支到冈上肌、肩关节及冈下肌。肩胛上神经损伤见于锁骨上钝性伤、、前等。临床表现有肩关节疼痛、、冈上肌及冈下。
【手术显露】
在肩胛冈上方3cm做一平行切口,在肩胛冈骨膜下牵开冈上肌,找到肩胛上神经,切断切迹上方的肩胛横韧带,游离神经到肩胛冈关节盂,可将狭窄的肩胛上切迹用咬骨钳扩大、磨光,松解神经卡压。
二、腋神经(C5、6)损伤 及四边孔综合征
四边孔位于肩关节后方,为一拇指大小四边自然空隙,其内边为肩胛颈,上边为肱骨头及颈,外边为大圆肌的内侧缘,下边为肱三头肌上缘,浅面有筋膜覆盖。腋神经于肩胛下肌前发自后束,伴随旋肱后动脉穿过四边孔,绕肱骨外科颈至三角肌深方,肌支支配三角肌和小圆肌。皮支自三角肌后缘穿出,分布于三角肌区及上臂上1/3外侧面皮肤。见于,不恰当使用腋杖,肩关节后方的暴力通过四边孔直接挤在坚硬的肩关节后方,腋神经直接受到损伤。临床症状表现为臂不能外展,不能举高戴帽、搔头、梳发等动作,三角,骨头耸出失圆隆丰满外观,腋神经在四边孔内卡压,可有,称为四边孔综合征(Cahill,Palmer,1983)。
【手术显露】
自腋后壁近端,与三角肌后缘平行作5cm切口。在冈下肌、小圆肌和大圆肌、肱三头肌处解剖出三角肌后缘,在四边孔出口处寻找与旋肱后动脉伴行的腋神经,其小圆肌分支常起自此处近端。出四边孔后可找到支配三角肌的运动支和感觉支。
三、肌皮神经(C5、6)损伤
肌皮神经发自外侧束,向外下穿过喙肱肌,于肱二头肌与肱肌之间降至肘关节上方,自外侧潜出。潜出前发出肌支支配臂前肌群;潜出后沿前臂外侧行至腕部,此段又称为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于相应的皮区。见于、肱骨颈骨折等。受损后肱二头肌麻痹、萎缩,这是肌皮神经受损重要恒定的症状,但其屈肘功能可由肱桡肌掩盖,皮肤感觉缺失可不明显,因此临床上常易漏诊。
【手术显露】
在上臂近端内侧平行于神经血管束作一 3cm切口,切断胸大肌肌腱。在肌皮神经从臂丛外侧束发出后穿入喙肱肌之前找到它,然后沿肌皮神经穿过喙肱肌进入上臂,定位于肱二头肌和肱肌之间。如神经缺损,可向近侧和远侧游离,并将肩关节内收,上臂放在胸前,如仍嫌不足,可行束间神经移植。
四、桡神经(C6~8,T1)损伤及嵌压
桡神经是臂丛后束的延续,内含有C6~8和T1的神经纤维,支配三头肌、肱桡肌、旋后肌、手和手指的伸肌及拇长展肌,是上肢后肌群的运动神经,也是上肢后面皮肤的主要感觉神经,是上肢诸神经中最易遭受外伤的神经。
桡神经不同受伤部位产生不同症状。腋下区损伤时可产生上肢各伸肌完全性,肘关节、腕关节及掌指关节均不能伸直。前臂于伸直时不能旋后,在肘部屈曲时可依靠二头肌而使之旋后。因肱桡肌而前臂在旋前的位置时,不能屈曲肘关节,因腕关节不能固定,故握力减退,出现下垂,拇指不能外展,腋部受伤的原因有肱骨上部骨折、、腋杖压迫、麻醉时上肢外展位。上臂损伤桡神经时,肱三头肌多无。如损伤在二头肌沟的下面,则肱桡肌功能保留。上臂损伤的原因有、骨痂压迫,睡时用头枕臂或臂垂挂椅边或压在体下,常较轻微,仅累及手背、拇指和第一、第二掌骨间隙。
桡神经嵌压症是指桡神经在肱骨肌管内受到压迫损伤。肱骨肌管由肱三头肌与肱骨桡神经沟组成。桡神经在管内贴附骨面旋向外下。桡神经在管内紧贴骨面难能移动,故易受挤压或损伤。
桡神经于肱骨外上髁近侧10cm由后向前穿过外侧肌间隔。深支穿过旋后肌弓进入旋后肌的深、浅两层之间。桡神经从穿出臂外侧肌间隔开始,至进入旋后肌段为止称为桡管。骨间背神经是通过旋后肌弓(Frobse弓)深面进入旋后肌的,旋后肌弓有15%~30%为腱性(扣孔),神经无活动余地,极易受压。当前臂旋后时此点压力增高5倍。
桡神经有良好的再生能力,恢复较其他上肢神经为佳,而且桡神经支配的肌肉不参与手、手指的精细动作。
【手术显露】
1﹒桡神经起端的显露
在上臂近端内侧,平行于神经血管束作一纵切口,切开神经血管束的表面筋膜,显露后方的肱三头肌和前方的肱二头肌、肱肌、喙肱肌之间的神经血管束。显露并向外侧牵开神经血管束的浅层结构,包括尺神经、肱动脉、肱静脉及正中神经,这样就可以显露桡神经及支配三头肌的1个或2个分支,然后可根据病情需要解剖至桡神经绕过肱骨处。
2﹒桡神经中段的显露
切口起自三角肌后缘,沿中线向远端延伸,转向前外侧,止于肱桡肌、肱肌间隙。在三头肌长头和外侧头之间切开其深筋膜,牵开肱三头肌两个头便可显露桡神经及其伴行的血管束。分离桡神经至肱三头肌外侧头下方。将上臂稍许外旋,分开近端肱桡肌和肱肌间隙,沿肱骨的前外侧显露桡神经。
3﹒桡神经在肘关节部位的显露
最好的方法是切开肱肌和肱桡肌间的筋膜,将肱桡肌向外侧牵开即可找到桡神经浅部。
桡神经缺损的修复比正中神经、尺神经困难,作广泛游离和改变肢体位置,可将神经向近端游离至臂丛后束锁骨平面,向远侧游离至上臂外侧,如修复仍有困难可作束间神经移植。
桡神经缝合后有89%病人可恢复近端肌肉,63%获所有肌肉的功能,36%获得伸指伸拇指的精细功能。
五、尺神经(C8,T1)损伤及嵌压
尺神经起自臂丛内侧束,含有C8和T1神经纤维,支配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的两个头、小鱼际的一切肌肉,第三、四蚓状肌,全部骨间肌、拇短屈肌的深头及拇内收肌。如损伤发生在上臂,则相毗邻的其他神经或肱动脉也可能受损。如尺神经在肘关节近端断裂可引起下列肌肉麻痹;尺侧腕屈肌、小指和环指的指深屈肌,第三、四蚓状肌,所有的骨间肌、拇内收肌及小鱼际肌。偶由于正中神经的支配异常,手内在肌功能可能正常。尺神经如在腕部断裂可引起尺神经支配的手内肌麻痹,仅有拇指对掌肌、拇短屈肌的浅头或外侧前头或外侧头及第一、第二蚓状肌的功能保留。
在肱骨内上髁与尺骨鹰嘴之间有一窄而深的尺神经沟,两头之间有一纤维筋膜称为弓状韧带,组成肘管内侧壁。肘管是一骨性纤维管,尺神经在管内沿行。管内出血、水肿、韧带增厚、骨质增生、骨折片移位都可使管腔狭窄,尺神经受到卡压产生。尺神经卡压或压迫也可发生在肱骨内侧髁上突,接近内侧肌间隔的Struthers弓、尺侧腕屈肌的两个起始之间以及腕部的Guyon管,称之为“”。尺神经的损伤可因紧绷的筋膜、异常肌内韧带、肿瘤、滑囊炎卡压,也可因麻醉过程肘关节屈曲或旋前势位时间过长造成。比较常见的原因是畸形愈合,。
Struthers髁上和韧带(左)
尺神经完全麻痹时,手稍向桡侧屈曲,向尺侧外展(尺侧腕屈肌)减弱,环指与小指两指第一节屈曲(指深屈总肌)减弱,小指的运动功能缺失。各指的外展及内收运动功能缺失,拇指不能内收。患手呈现一种特殊姿势,手指第一节高度背伸,而其他各节则屈曲,形似或禽掌,手指活动笨拙,捏物困难,不能用拇指与示指侧面夹住纸片(拇收肌及拇短屈肌深头的麻痹)。但病人可通过屈曲拇指的末节,使它对向示指,利用指端抓住纸片的取巧动作取代挟捏(由正中神经支配的拇指对掌肌和拇长屈肌收缩)。张开手掌时,环指与小指不能伸直。握拳时小指与环指不能用力,手掌小鱼际各肌及骨间,掌骨间隙凹陷,手指的精细动作如点数钞票、削切水果、书写及弹奏钢琴等难以实施。的分布为手掌及手背的尺侧、整个小指和环指尺侧,尺神经在腕受伤时,尺侧腕屈肌及指深屈肌可不受影响。
【手术显露】
在腋部和上臂上部,尺神经位于肱动脉内侧,肱静脉下方。在上臂中部,尺神经离开神经血管束,向后穿过肌间隔在肱三头肌内侧头表面进入肱骨内上髁后方的尺神经沟内,无重要分支。在沟远端发出肌支支配指深屈肌尺侧半和尺侧腕屈肌。肘部尺神经显露切口作在内上髁与上鹰嘴之间,切开深筋膜即可显露尺神经。
在前臂上端探查尺神经可从肱骨内髁旁的尺神经沟下豌豆骨联线上作一与臂轴并行切口。前臂中、下1/3交界处尺神经与尺动脉轴伴同进入手掌,作腕部尺神经探查时尺神经主干在尺侧腕屈肌腱外侧进入手部,分成深浅两支,浅支供应掌短肌及尺侧一个半手指,深支与尺动脉三条支伴行,经过小指展肌与小指屈肌之间,分支支配小鱼际肌三块肌肉,然后在指屈肌腱深处通过,分支供应全部骨间肌及第三、四蚓状肌,最后分支供应拇收肌及拇短屈肌。切口可在大鱼际纹内侧约6~7mm,实际上是在环指的桡侧轴上,切线恰好在正中神经掌皮支和尺神经小鱼际支配区的分界线上,如果必须向近侧延伸,可在腕部将切口做成Z形。
尺神经的缺损可将神经游离、移位至肘前窝,还可以通过屈腕、屈肘、牺牲关节支等方法修复缺损。在上臂上部也可以用同样方法修复缺损,不必牺牲长肌的运动支。尺神经经缝合的约有50%病人恢复指、腕长屈肌功能和骨间肌、小鱼际肌的部分功能。30%病人恢复触、痛觉。尺神经高位断裂9个月,低位断裂15个月后缝合,运动恢复的希望极度微小。
六、正中神经(C6~8,T1)损伤及嵌压
正中神经由臂丛的内侧束和外侧束组合而成,含有C6~8及T1的神经纤维,支配旋前肌、旋前方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指浅屈肌、示指和中指两指的指深屈肌、拇长屈肌、拇短屈肌的浅头、拇短展肌、对掌肌和第一、二、三蚓状肌,多见于前臂和腕部。腋部受伤时常和尺神经、肌皮神经和肱动脉同时受伤,在上臂Struthers韧带(一种异常的解剖)可压迫正中神经,该韧带起自肱骨髁上前内侧的,止于肱骨内上髁。当肘关节伸直时,神经和血管张力增加,产生血管状,手指苍白、发凉、正中神经分布区疼痛,和肌力减退,桡动脉搏动消失。在肘部的髁上骨折,关节,或旋前圆肌、肱二头肌腱膜压迫正中神经可引起,临床出现旋前圆肌远侧正中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屈拇长肌、屈指浅肌、桡侧的屈指深肌)和疼痛,正中神经支配范围的,多见于频繁旋前运动的工人,以女性多见。在腕部正中神经位置转为表浅,易受损伤。穿过腕横韧带后分为外侧支和内侧支支配手内肌(鱼际肌,第一、二蚓状肌)、手的皮肤。任何原因引起腕管内压力增高均可使正中神经受压。正中神经在上臂受伤时,发生完全性麻痹,前臂不能旋前,手的屈曲高度减弱,拇指、示指和中指不能屈曲,环指和小指仍能屈曲(尺神经支配的指深屈肌),手掌鱼际部显著萎缩。拇指紧靠示指,手掌平坦失丰满(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合并受伤时更为明显),成为所谓猿手。拇指不能对掌。包括手掌桡侧、拇指、示指、中指及环指桡侧半的掌面和示指及环指末节的背面,使患者失去手的精细工作能力。病人在出现肌肉萎缩之前常有针刺样或麻木样感觉,早晚较重,劳动后加剧等特征。
【手术显露】
在上臂正中神经位于神经血管束的外侧,可采用显露尺神经相同的切口。在上臂中、下1/3交界处神经交叉至动脉的内侧,肱二头肌腱膜的深面进入前臂,而后经过旋前圆肌的两头之间,在前臂指浅屈肌深面、指深屈肌浅面向远端走行。邻近腕部时转为表浅,在桡侧腕屈肌腱和掌长肌之间显露比较容易。
在肘部显露正中神经时须切断肱二头肌腱膜,“Z”形切开旋前圆肌,并切开指浅屈肌的桡侧起点,可以显露正中神经的整个行程,解除正中神经所有的潜在卡压因素,也包括。
对可作内镜下腕管松解术。亦可在鱼际纹的尺侧作一相平行的弧形切口,要注意保护位于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的正中神经的掌侧感觉支。掀起皮下组织,向近侧钝性分离,显露腕管近侧的前臂深筋膜。切开筋膜时要小心保护其下的正中神经,确认腕横韧带的远端,沿其尺侧缘切断,保护正中神经及其返支和掌浅动脉弓,置引流条,缝合皮肤。
神经缺损可通过广泛游离正中神经及屈腕屈肘等方法解决。前臂中部较大的缺损需作神经移位及束间移植。后神经修复后有90%病人感觉及运动恢复良好(Seddon,1975)。束间神经移植术后82%肌力恢复至>3级,感觉恢复至S3以上占97.4%(Millesi,1990)。
七、及嵌压
坐骨神经是人体最粗、最长的神经,含有L4、5及S1~3神经根纤维。坐骨神经在其起始部位就发出分支至闭孔内肌和股方肌。这些分支发生麻痹时,临床上仅表现为大腿向外旋转功能轻度减退。坐骨神经自梨状肌下孔出骨盆后位于臀大肌的深面,经股骨大转子和坐骨结节之间降至大腿后面,发出分支至大收肌,小腿的屈肌(半膜肌、半腱肌、二头肌),最后分为2个终支,即腓总神经和胫神经,支配足和足趾的肌肉。坐骨神经总干受伤时,出现足和足趾的完全,膝关节不能屈曲,小腿及脚呈现、,不能作背伸、跖屈及外翻,步行十分困难。
造成坐骨神经麻痹的病因:椎管内病变如,,腰椎间盘向后突出或向侧方突出,骨折,关节、胎儿头部或盆腔内肿瘤压迫腰骶束和骶丛,臀部注射性损伤,梨状肌肥厚或引起瘢痕及结核等。
【手术显露】
依据坐骨或嵌压部位不同,切口可分两种,显露骨盆出口至臀皱段坐骨神经:①可自髂后上棘外5cm向外下方至股骨大转子后作一斜切口,切开臀大肌,向内上方翻开即能显露坐骨神经;②显露自臀皱段至大腿上1/3段坐骨神经:从臀皱开始至窝部上缘作一正中切口,切开大腿筋膜,将半腱肌、半膜肌和二头肌分开即可显露坐骨神经。
坐骨神经行至大腿下1/3处分叉成腓总神经(腓深及腓浅神经)及胫神经。腓神经支配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趾长伸肌、趾短伸肌、长伸肌、短伸肌及胫骨前肌。常见受伤原因为胫骨外侧平台骨折,腓骨头颈处骨折,过紧,软组织,小腿置于硬枕时间过长,长时间交腿盘坐、蹲位或跪位,炎症及瘢痕压迫。
的主要症状是:足不能背屈、不能外翻、不能伸趾,行走时困难表现为一种特殊步态,必须用力提高下肢,膝关节和髋关节作过度屈曲,类同“马”步或“鸡”步,称为“”;小腿前外侧、足背和趾背外侧区;由于重力和后群肌肉的过度牵拉,呈“”。
【手术显露】
切口由大腿中段后侧中线开始,向外下方沿股二头肌内侧切开,在皱纹上方,经过股二头肌腱后面,到达该肌腱的外侧缘,直到腓骨颈的前下方,先在大腿下段后侧分离出坐骨神经主干。将股二头肌向外侧牵开,在其深面找出腓总神经,向远侧解剖,直到腓骨颈下方,即可找到腓总神经及其分支。
九、胫神经损伤及跖管综合征
胫神经(L4~S3)在窝内,位于静脉的后方。在小腿后位于浅、深肌肉之间,降至内踝后面。在分裂韧带的深方,分成足底内、外神经至足底的肌肉和皮肤。胫神经支配小腿三头肌、肌、趾肌、趾长屈总肌、胫骨后肌、长屈肌及足的一切短肌。
胫神经损伤的主要症状是:足不能跖屈,内翻力弱,不能用足尖站立或行走;小腿后侧及足底皮肤;“勾状足”畸形,足呈背屈和外翻位。这是因为小腿前外侧肌群过度牵拉所致。在伤后晚期,由于小腿后肌群挛缩,使足呈强迫性跖屈内翻位,而不能背屈和外翻,此畸形称“”。胫神经不全断裂时可出现。
在足踝关节内侧分裂韧带下有一纤维骨性隧道,称为跖管,长约2.0~2.5cm,胫后神经、肌腱和血管自后向前通过。当跖管发生狭窄时压迫神经后引起胫骨内踝后下方局部疼痛,当踝关节背屈时加剧。慢性病人可出现或麻木,重者可出现自主神经征象。
【手术显露】
在窝部作一S状切口,切线中段与窝皮纹平行自外向内,沿胫骨内侧缘后面向远端延伸,翻开皮瓣显露胫神经。胫神经通过比目鱼肌腱弓深部后,发出分支支配胫后肌、趾长屈肌和长屈肌,切断比目鱼肌在胫骨上的起点并牵向外侧,可以显露胫神经进入比目鱼肌腱弓处。胫神经缺损时可采用自体神经束间移植。
跖管的手术显露可在踝后侧作一弧形切口,10cm左右,显露分裂韧带后将其切断,小心勿损伤其下方的胫后神经、血管和肌腱,在趾长屈肌和长屈肌腱间显露胫后神经。如胫后神经的深面有骨性隆起压迫神经,应予以切除。分裂韧带宜作部分切除,以防复发。术后用托固定3个月。
因外力而致肱二头肌部分或完全断裂,引起肩及上臂部疼痛以及功能障碍者称为。由于肱二头肌的退变或猛烈收缩,此肌可在任何部位断裂,临床上最多见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穿出关节囊处,其次为肌腱肌合部位,肌腹本身断裂也时可见到。
【应用解剖】
肱二头肌:肱二头肌有二头。短头起于肩胛骨喙突尖,长头起于肩肱骨盂上粗隆,与关节盂后唇相续,起始为一长圆形腱,行经肩肱关节囊之内,随后穿出关节,沿肱骨结节间滑液鞘下行。二头向下各成一膨大的肌腹,在上臂下1/3处彼此融合。肱二头肌腱止于桡骨粗隆的后部。
肱二头肌为肌皮神经所支配,主要功能为屈肘,并为前臂强有力的旋后肌,作用于肩肱关节,同时可使上臂屈曲和内收。
【病因病理】
筋主束骨而利关节,然“久行伤筋”,过多的活动易致筋的劳损退变,甚至断裂,或突然负重太过,超出筋的承受范围,亦可引起筋的损伤以及断裂。
肘关节的屈伸主要是尺骨鹰嘴围绕肱骨滑车转动的绕支点运动。支点为肱尺关节,力臂为肱尺关节到肱二头肌附着的桡骨粗隆的后部,阻力臂则为肱尺关节到手掌甚至手指。根据杠杆原理,作用力乘力臂等于阻力乘阻力臂。因为肘关节屈伸活动时阻力臂远比力臂长,所以要克服一定的阻力,肱二头肌等屈肘肌必须要付出大于阻力很多倍的收缩力。
因为前臂的频繁活动,肱二头肌易于发生退行性改变,此时突然受外力作用或微屈肘提物时可发生肌腱的部分或完全断裂。急性外伤致常合并或肱骨颈骨折。
肱二头肌的断裂通常为完全性的,偶见部分断裂。完全断裂时肌腱常卷曲在结节间沟以下;部分断裂者断裂的纤维可以附着于结节间沟;若为肌腹断裂,因肌腹内血供丰富,所引起的血肿甚为显著。
【临床特点】
(一)症状特点
急性外伤性断裂者,可听到或感觉到断裂响声,肩部前侧剧痛,并由上臂前侧放射至肘部,屈肘无力。慢性或陈旧性断裂者,只有轻度酸痛,屈肘功能逐渐减弱。
(二)检查
如肌腱联合部不完全断裂,可摸到裂隙;如结节间沟部及肌腱联合部完全断裂,在上臂内侧下1/3处可见隆起的肌腹肿块,特别在屈肘时肿块更为明显,局部压痛明显。慢性断裂者压痛多不明显。
(三)X 线检查
摄常规肩部平片,排除骨折。
1﹒外伤史或感到肩前部断裂响声,局部疼痛,屈肘无力。
2﹒上臂可摸到局部明显凹陷,远端可见明显隆起的肿块,局部疼痛明显。
3﹒X线片排除。
:有外伤史或自觉有撕裂响声,局部疼痛多限于肩顶,时有向三角肌止点部放射痛。压痛点多在肱骨大结节顶部或外侧及前下方。肩袖破裂较大时患肩不能外展,而由耸肩来替代。出现“疼痛弧”。
老年人的陈旧性多无明显功能障碍,一般不需治疗。
(一)手术治疗
有严重功能障碍的青壮年可早期行手术治疗。肌腱的上1/3断裂,断裂平面在关节囊以下,可将肌腱的远侧端缝合于喙突,将近侧端缝合固定于结节间沟局部。如断裂在肌腱联合处,可行褥式缝合,或使用阔筋膜加强修补外部,如肌腹断裂,可行间断8字缝合。
(二)固定治疗
一般患者用三角巾悬吊患肢3~4周。经手术治疗者,用托屈肘90°固定4周左右。
(三)药物治疗
内服药:早期治宜活血行气通络,内服活血舒筋汤加减。恢复期治以养血舒筋为主,方用舒筋丸调理。
(四)功能锻炼
手术患者去除外固定后,应及时加强肩关节功能康复训练。
【治疗方案】
1﹒首选方案有严重功能障碍的青壮年早期可行手术治疗,托屈肘90°位固定4周左右;中药早期以活血行气通络为法,恢复期以养血舒筋为法。
2﹒辅助方案外固定解除后可配合中药外洗以促进患肩功能康复。
3﹒中后期应加强患者功能康复训练。
【典型病例】
钟某某,男性,45岁。因“外伤致右肩疼痛,并活动障碍1天”来就诊。患者因骑摩托车急转弯时翻车,右手撑地,致右肩前侧剧烈疼痛,并由上臂前侧放射至肘部,屈肘无力。检查:右上臂内侧下1/3处见隆起肿块,中间触及凹陷部分,压痛阳性。右肩X线片示:构成右肩关节诸骨未见明显骨折征象,关节间隙正常。:右伤。入院后行肱二头肌切开吻合术,近侧端缝合固定于结节间沟局部,远侧端缝合于喙突部。术后右肘屈曲90°,托固定4周,配合中药活血行气通络,处方:当归10g,赤芍10g,10g,伸筋草10g,松节10g,10g,路路通10g,10g,10g,10g,10g,桂枝10g,乳香6g,6g,每日1付,水煎服,连服14付。手术伤口愈合拆线,右肩肿痛症状缓解。继续使用托固定2周。拆除外固定后,用汤煎水外洗右肩,每日1付,每次30分钟,洗后加强右肘关节屈伸活动,右肩关节行外展、后伸等功能锻炼。熏洗5付中药后,右肩疼痛缓解,关节功能恢复正常。
按语:肱二头肌主要功能为屈肘,并使前臂旋后、上臂屈曲和内收。肌腱或肌腹完全断裂,其功能必将受到严重影响,此时,应采用手术将断裂两端修复好,使其功能得以恢复。当然,手术后肌腱肌腹的修复尚需时日,此时不可过度牵拉活动,所以需固定一段时间。使用中药活血行气通络,对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都大有裨益。
神经卡压综合征
周围神经经过肌肉的腱性起点处、穿过肌肉处及绕过骨性隆起处或行经骨性纤维鞘管处,因这些部位的组织较硬韧,神经经过长时间压迫或肢体活动时对神经的牵拉摩擦,可致成神经损害,产生感觉或,称为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上述部位的一些局部病变,如腱鞘滑膜炎、肿物或先天性结构异常等,也常能压迫神经致成损害。其他一些全身性因素,如更年期、、甲状腺功能不全等,也可能与发病有关。卡压综合征起病多缓慢,多无明显诱因。有时局部轻微外伤后可使症状变得显著。损伤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及皮肤,发生不同程度的感觉及。与神经伴行的重要血管也可同时受压,发生血液循环障碍。
(一)胸出口综合征
(二)肩胛上神经综合征
肩胛上缘偏外侧有一肩胛上切迹,有一坚韧的韧带横跨切迹上,与切迹间形成一狭窄的骨纤维性孔。发自臂丛上干的肩胛上神经穿经该孔,支配冈上肌和冈下肌。
肩胛上神经与肩胛上切迹
任何使肩胛上缘骨纤维性孔变小或来自周围组织的原因,压迫肩胛上神经,即可引起症状。起病早期,肩胛后部酸痛,手提物时肩部无力。随着时间延长,冈上、下肌可发生萎缩,肩不能外展。
早期可采用非手术疗法,肩部休息,物理治疗等。肌肉发生萎缩者,应手术切除肩胛切迹横韧带,扩大切迹,必要时作神经松解。
(三)肩四边孔综合征
四边孔位于肩关节后方。上缘为肩胛骨颈、肩肱关节,外侧为肱骨外科颈内侧缘,下缘为大圆肌,偏内侧为肱三头肌长头。上述组织形成一近四边形间隙,直径约1.5cm。
腋神经发自臂丛的后束,位于腋动脉后方下行,绕经肱骨外科颈后方,在三角肌深面向前走,支配三角肌;桡神经也由臂丛后束分出,走行于肩胛下肌、大圆肌、背阔肌前方。桡神经的肱三头肌分支,紧靠肩肱关节处的骨组织。由后上方下落的物体直接砸到肩后部,或身体向后后,有坚硬的物体撞击四边孔处,肩胛骨、肱骨颈骨折,等,均可伤及四边孔内的腋神经及其附近的桡神经肱三头肌肌支,致三角肌及肱三头肌麻痹。
四边孔综合征早期,采取非手术疗法。3 个月以上若三角肌、肱三头肌麻痹仍无恢复迹象者,应作神经松解或神经吻合。
(四)旋后肌综合征
即前臂骨间背侧神经受卡压。桡神经在上臂远端发出肌支,至肱桡肌及桡侧腕长伸肌。到肱桡关节水平,发出浅支及深支。浅支主要为感觉纤维,桡侧腕短伸肌肌支也常由此发出。深支,即骨间背侧神经,进入旋后肌深、浅两层之间,并向桡背侧绕过桡骨颈,支配拇指及手指伸肌。
旋后肌浅层近侧边缘为腱性组织,称为旋后肌腱弓(arcus Frohse)。腱弓肥厚,可压迫骨间背侧神经,产生伸拇伸指,称旋后肌腱弓综合征(arcus Frohse syndrome)。此处如发生、、腱鞘囊肿等占位性病变,亦可造成骨间背侧神经功能障碍。肘关节的病变或外伤,如类、肘内翻以及局部形成瘢痕粘连等,都可以引起骨间背侧神经麻痹。
旋后肌腱弓
骨间背侧神经损伤后,由该神经支配的旋后肌、指总伸肌、小指固有伸肌、尺侧腕伸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及示指固有伸肌等肌肌力减弱或麻痹。没有。
早期,早期手术,解除压迫,松解神经,疗效多满意。
正中神经在前臂近端,穿过旋前圆肌肱骨头(浅头)和尺骨头(深头)之间;再穿过指浅屈肌内侧头及外侧头之间;然后自正中神经背侧发出骨间掌侧神经,位于指深屈肌及拇长屈肌之间;再行向远侧,位于骨间膜掌侧。骨间掌侧神经没有皮肤感觉纤维。
旋前圆肌两头之间,指浅屈肌起点边缘处,常有腱性硬韧组织或异常纤维带、局部瘢痕形成、局部肿物、前臂骨折等均可压迫神经。前臂旋后时,肌肉的腱性组织或纤维带更紧张,压迫就更显著,导致不同程度的麻痹。但多致成骨间掌侧神经麻痹,而正中神经主干常不受侵犯。
骨间掌侧神经
骨间掌侧神经支配拇长屈肌、示指和中指的指深屈肌、旋前方肌。神经麻痹后,拇、示、中指屈指力弱;前臂对抗旋前力弱。骨间掌侧神经麻痹又称Kiloh-Nevin 综合征。
了解症状特点后比较容易。手术解除神经受压原因,必要时做神经内松解,疗效多较满意。
(六)肘部创伤性尺神经炎
尺神经于上臂远端绕经肱骨内上髁的后方,进入尺侧腕屈肌的肱骨头与尺骨头之间走行至前臂。在肱骨内上髁与尺骨鹰嘴之间有筋膜形成一纤维骨性鞘管,称肘管。管底即尺神经沟,尺神经由此管沟经过。尺神经在管沟部位较固定不易移动,肘关节有病变时,如肱骨髁部骨折复位不良,骨骺发育异常出现肘外翻,创伤性肘关节炎,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关节内囊状突出,局部肿物等,或肘关节屈伸时,尺神经反复滑脱越过肱骨内上髁至前方,都可使尺神经受牵拉、压迫、磨损而致损害。
此病起病缓慢,开始时只觉手的尺侧麻木不适,疼痛,手指做精细动作不灵便。症状加重后,可出现尺神经支配的手内在,出现爪状指畸形。尺神经沟丰满,局部尺神经变粗硬,局部叩击有感。必要时可摄尺神经沟切线位X 线片,观察尺神经沟有无畸形、不平整现象,以助。
治疗应将尺神经自沟管中移出至前方,同时自前臂屈肌起点处翻转一片肌膜,将移位的尺神经固定在肘前部,以免伸肘时滑回原位。如神经变粗且硬韧,应在手术显微镜下做神经内松解,切除神经束间瘢痕组织,以利恢复。
是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腕管为一纤维骨性鞘管,掌侧为腕掌侧支持带即腕掌横韧带,桡侧、尺侧及背侧均为。有拇长屈肌腱、指浅屈肌腱、指深屈肌腱等9 条肌腱及正中神经通过腕管。肌腱外被有滑膜鞘。正常情况下,肌腱及神经在腕管内排列得十分紧密,无多余的潜在空隙,而且腕管的组织硬韧,管内张力增大时无缓冲余地。任何原因使腕管内压力增高时,正中神经都将直接受到压迫,产生神经功能障碍。多数的诱因不清楚,常发生在停经期、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妇女,可能与内分泌的改变使肌腱滑膜增厚有关。类、、腕管内腱鞘囊肿、、指屈肌、蚓状肌肌腹过长进入腕管内、骨折、前臂远端等,均可减少腕管内容积,或增加腕管内压力,而压迫正中神经。
尺神经与肱骨内上髁关系
腕管横断面
起病缓慢,开始感觉桡侧3 个、胀痛,夜间或清晨较明显,摔动或用健手挤压患手后可觉缓解。疼痛有时放射至肘或肩部。有时拇指外展、对掌无力。检查可发现正中神经分布区皮肤感觉迟钝,但感觉完全丧失者少见。以手指压迫腕管掌侧或被动极度屈腕1~2 分钟,麻木及疼痛感会加重,放松外力压迫或将腕由屈位改成伸直位后,症状立刻减轻,这是的主要依据,并用这一检查方法与颈椎病等相鉴别。有拇指外展障碍的病例,可见拇短展肌和拇对掌肌有不同程度的萎缩。早期病例采用非手术疗法,如无禁忌证,可用含普鲁卡因的强的松龙溶液作腕管内注射,每周1 次,3 次为一疗程。可使腕管内组织水肿减轻,肌腱滑膜变薄,正中神经本身充血水肿减少,可缓解症状。注意不要将药液注入神经内。起病急,疼痛较重者,可用前臂支托,将腕关节制动,局部理疗。腕管内注射后,症状反复发作,或发生鱼际者,应手术切开腕横韧带以减压。手术同时应探查腕管内有无占位性病变,应一并解决。如正中神经变苍白硬韧,应做神经内松解,以彻底减压。
也可在内镜下做腕横韧带切开,创伤小,恢复快,但操作技术要求较高,注意韧带必须切开彻底,勿损伤正中神经及肌腱。
尺神经在腕部经过豌豆骨及钩骨之间进入手掌。两骨之间深层有豌豆骨钩骨韧带,浅层有腕掌侧横韧带及尺侧腕屈肌腱扩展部分的纤维所覆盖,构成一骨性纤维鞘管,即腕部尺神经管,又称Guyon 管。重复性劳动刺激,局部反复压迫摩擦;腕尺神经管附近的肿物,如腱鞘囊肿、、等;掌长肌腱变异止于豌豆骨的腱性条带,都会压迫尺神经。如腕尺神经浅支受压明显,则尺神经分布区麻痛,皮肤感觉减退。如以深支受压为主,则出现小鱼际肌及骨间肌力弱或麻痹。
腕尺神经管
患时,压迫腕尺管部位症状加重,叩击局部时尺神经有感觉。早期病例,可行氢化可地松类药物腕尺管内注射,每周1 次,3 周为一疗程,注意避免将药物直接注射到尺神经内。晚期病例或出现肌肉萎缩时,应行手术治疗,切开尺神经管,解除一切压迫原因,必要时做神经内松解术。
梨状肌起自骶骨前面,经坐骨大孔向外,止于股骨大转子内、后上方,是髋关节的外旋肌。坐骨神经从梨状肌下缘出骨盆,从臀大肌前下方进入大腿后侧,在该处分为胫神经及腓总神经。支配大腿、小腿及足部的肌肉。感觉支分布到小腿及足部的皮肤。
坐骨神经与梨状肌的关系有时有变异。髋关节过度内、外旋或外展,可损伤梨状肌,产生臀后部及大腿后侧疼痛。由于坐骨神经与梨状肌关系密切,梨状肌有变异,或局部瘢痕压迫、粘连等,可引起坐骨状,疼痛可放射至整个下肢。放松臀部时,可在臀中部触到横条纹较硬或隆起的梨状肌,局限性压痛明显,髋内旋、内收受限并加重疼痛。
坐骨神经与梨状肌关系及其变异(Beaton 和Anson)
治疗可行局部手法、理疗或梨状肌封闭等,可缓解梨状及粘连等。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而又比较肯定时,可行手术探查,根据肌肉有无变异,有无瘢痕粘连等原因,解除神经的卡压。
(十)腓总神经综合征
腓总神经在膝上后方自坐骨神经分出后,沿股二头肌腱深侧向外下行,绕过腓骨颈至其前方,分成腓浅神经及腓深神经。腓浅神经分布到小腿外侧及足背皮肤;腓深神经支配小腿外侧肌肉。腓总神经绕经腓骨头处较固定不移动,且位于皮下,其深面又为腓骨,易受损伤。
局部外来的压迫,如长时间盘膝坐,极度屈膝位(蹲位)劳动时间过长,长期卧床病人下肢体位不当,或绷带包扎过紧等;内在压迫,如腓骨头颈部骨折、肿瘤,局部或囊肿等,均可致成。
腓总神经压迫综合征,多数在一次局部压迫后发生足下垂症状,小腿外侧及足背部感觉减退,根据病史或局部肿物以及典型症状,不难做出确切。
外来压迫所致的,原因去除后多可自行恢复。如局部发生压迫溃疡,神经已瘢痕化,则需做神经内松解或神经移植,以修复损害的神经。内在原因所致的压迫,可切除腓骨头或去除压迫的原因。
又称跖管综合征。跗管是自内踝后下方有屈肌腱支持带连到跟骨后内侧而形成的一纤维骨性管沟。有趾长屈肌腱、胫后肌腱、长屈肌腱、胫后动脉、胫后静脉及胫后神经,从小腿内侧远端下行,绕过胫骨内踝后下方,经过跗管,向前行至足的内侧及跖侧。
跗管示意图
当或,使跗管基底不平滑;足的姿势变异如扁平足、跟骨畸形;局部肿物如腱鞘囊肿;外力压迫摩擦等原因伤及胫后神经时,即产生。
发病时足内侧、跖侧至足趾可有烧灼性痛,夜间较明显。胫后神经的跟支和其主要分支跖内侧神经和跖外侧神经在足部分布区感觉减退,显示跖部小肌肉有纤颤。在跗管部位压迫胫后神经时症状加重。可借此体征与一般、末梢血管病或末梢神经炎等相鉴别。
治疗包括切断跗管的屈腱支持带、纤维索带或间隔,使跗管充分减压。探查并修平跗管的基底。切除压迫神经的肿物。矫正踝关节及足部畸形。
(十二)足底神经综合征
1876 年Morton 首先描述此症,故又称Morton 。
足底内、外侧神经在足底组成趾总神经,向前走行经过跖骨头跖侧相连的跖骨深横韧带的跖侧,分出趾固有神经至各趾。
有高弓足、平足畸形,走路跖趾关节背伸时,趾总神经与跖骨深横韧带接触摩擦,致使神经损伤可形成神经瘤,多发生于第3、4 跖骨头间。
足底神经及神经瘤示意图
无明显原因发生足部远端疼痛,可向足趾、足心、踝部放射,走路时加重。第3、4 跖骨头间跖侧压痛明显,有时可触及神经瘤。
非手术疗法可用鞋垫将第3、4 跖骨头托起,矫正足横弓,避免穿高跟鞋,局部注射类固醇药物封闭等。如症状严重,保守治疗无效,可从背侧入路松解跖骨深横韧带,如发现已形成神经瘤可予以切除。预后良好。
创伤性肩(dislocation of the shoulder joint)为一常见创伤,其发生率仅次于,约占全身关节的40%。
创伤性肩虽然可发生于各年龄组,但大数量的统计表明其发生高峰年龄为20~30 岁及50~70岁。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
创伤性肩按其方向可分为四种类型,即、后、上及下。
(一)创伤性
此种最为多见,约占肩的95%。男性多于女性,其比值为4~5∶1。
1﹒创伤机制 当肩关节处于外展外旋位或受到撞击,轴向的或后伸的暴力经肱骨传导达于肩关节,如暴力足够强大,即可使肱骨头穿破关节囊的前下方造成前。由于致伤力大小的不同,时肩部所处位置的不同,的肱骨头所处位置也有差异——可处于喙突下、盂下、锁骨下甚至穿入胸腔。肌肉的强直性收缩如癫大发作、电休克,由于肌肉的强烈牵拉也可造成。
2﹒创伤病理 肩部血肿明显,关节囊的前部或前下部撕裂,撕裂部位多在关节盂的附着部,可以连同关节盂唇一并撕脱。的肱骨头于年轻人处于肩胛颈的前侧,肩胛下肌的深面,肩胛下肌肌腹或其止点均有捩伤。由于时肱骨头的冲顶,该肌自肩胛骨前面有不同程度的剥离;老年人前的肱骨头可以穿破肩胛下肌而处于该肌浅面,靠近喙突。由于肱骨头时的碰撞,可以造成关节盂前部关节面的压缩骨折,或肱骨头后外侧的压缩骨折。大结节常因极度外展位时与肩峰的碰撞或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的收缩牵拉,而于同时发生骨折。喙肱韧带的断裂、,时常存在。个别病例发生过程中,肱二头肌长头腱撕裂,其腱鞘从结节间沟中滑脱,处于肱骨头颈的后侧,成为阻碍复位的因素。
由于时肱骨头的急骤牵拉和冲顶,可以造成相邻的臂神经丛、腋部血管的损伤。其中尤以为多见,此损伤多为牵拉伤,可以自行恢复,断裂者极少见。
如肱骨头时受到的轴向应力过大,可使肱骨头穿破胸壁进入胸腔,造成肺的损伤,此时的严重性远大于。
3﹒临床表现 伤后肩部迅速肿胀,并出现畸形。肩部固定在轻度外展前屈位,为减缓疼痛,患者以
手扶持伤侧前臂。由于肱骨头已自关节盂脱出,肩峰在皮下明显突出,使肩的外形呈方形称为方肩。触诊肩峰下空虚,而于喙突下、锁骨下或腋下可触及的肱骨头。肩关节各方向的活动均受限制,肱骨头相对固定于处,称弹性固定,是与骨折相鉴别的重要体征。将伤肢肘部接触胸前部,则手部不能触及健肩;反之伤肢手部触及健肩时,其肘部不能接触胸前部(Dugas征),是肩前的重要体征。
如同时存在神经血管合并损伤,则会出现相应的神经血管体征,检查中不要遗漏。
虽然临床体征完全可以肩前,仍应摄X 线片(正位及腋位),以了解程度及有否合并损伤存在。
4﹒治疗 急性创伤性一经即应及时闭合复位,这不仅可及时减缓伤者痛苦,而且越早处理越易于复位。
一般而言,的闭合复位并不需要麻醉。个别肌肉发达复位困难者,可以给以适当麻醉放松肌肉痉挛,使复位易于成功。
常用闭合复位方法如下:
(1)Hippocratis法:伤员平卧,术者立于伤侧,以与伤者伤侧相同的足跟部蹬于伤者腋下并向上外方蹬推肱骨头,同时术者双手握住伤者腕部持续牵引,并轻轻外旋内收该肢,即可感知复位时的响声和滑动。
与此整复机制相同,牵引复位更为多数医师所喜用——腋下以布巾做反牵引,另一助手在肱骨上端以布巾做向外方牵引,而术者沿畸形方向牵引伤肢即可复位。虽然较费人力,却可避免“足蹬”给伤者和医师带来的尴尬。
(2)Kocher 法:患者坐位或卧位,术者将伤者肘部屈曲90°。一手握其肘部,一手握住前臂,沿畸形方向持续牵引,保持牵引下徐徐外旋上臂,然后将其上臂内收,使肘部达于伤胸前,此时即可感知复位的响声和滑动;再将上臂内旋,伤侧手可触及健肩(Dugas 征阴性)表明复位成功。此法为借助杠杆力复位,一人即可操作,但操作不当可造成肱骨颈骨折。其要点是外旋时要缓慢并充分外旋,而内收时要快速。骨折多发生在外旋过程。
(3)Stimson 法:悬重牵引复位,安全简便。伤者俯卧于检查台上,伤肢自然悬垂于台侧,于其腕部悬重5~10kg,持续牵引15~30 分钟,肩部肌肉松弛后多已自行复位。如仍未复位,医师可轻旋伤肢或自腋下推挤肱骨头即可完成复位。
不拘何种方法复位,完成后应将上臂固定于胸壁3~4 周,以利损伤组织的修复并减少复发性的机会。去除制动后循序练习肩关节活动。
(二)创伤性
临床十分罕见。其发生率仅占2%(Rowe)或3.8%(McLaughlin),但其实际发生率应该更高,因为此种创伤极易漏诊。
1﹒创伤机制 多由传导应力所引起,常见为时上臂于前屈内收内旋位受力,应力沿肱骨轴向传导而致肱骨头冲破后关节囊脱向后侧;肩前方的直接打击、碰撞亦可造成后。
2﹒创伤病理 肩关节囊在关节盂后缘的附着处撕裂,后侧盂唇可一并撕脱;关节盂的后侧边缘可因肱骨头的撞击形成骨折或肱骨头关节面的前内侧形成凹入骨折;因肱骨头向后方移位,可引起肩胛下肌的牵拉伤或小结节的撕脱骨折。
3﹒临床分型 Nobel(1962)按肱骨头所处位置将后分为三型;
(1)肩峰下后:最为常见,肱骨头处于肩盂之后,肩峰之下。
(2)肩盂下后:最为少见,肱骨头处于肩盂后下方并交锁于盂下结节处。
(3)肩胛冈下后:肱骨头脱至肩胛冈下方。
4﹒临床表现 后体征不如前那样明显,故检查应仔细以免漏诊。比较双肩外形,伤侧肩前变平而肩后饱满、膨隆,喙突较为突出。伤肢处于中立位或固定于内收内旋位,不能做外展动作。盂下或肩胛冈下后时上臂固定于轻度外展及明显内旋位,任何方向的运动均引起疼痛。
如常规X 线片影像有可疑时,应摄45°位肩斜位片,此时肩关节盂前后缘相重叠,关节间隙清晰可见。如肱骨头影像与肩盂影像相重叠,即为后。因肩外展困难,难于投照腋位相时,可采用身体后仰30°投照(Bloom &Dbata改良法),即可判断方向。
5﹒治疗 均可采用无麻醉下闭合复位——沿畸形位牵引并轻柔外旋上臂,同时于肩后侧向前推挤肱骨头即可整复。个别肌肉发达者可给予麻醉。上臂固定于躯干3~4 周,以利损伤组织愈合。
温馨提示:对数据库中的内容进行纠错,如果被采纳可以获得一定积分的奖励,积分可以换取浏览资源的权限
人民卫生出版社主办
京ICP备:号-2
京公网安备 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肱骨骨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