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老年病 流行病学的流行病学趋势是什么

甲真菌病病原菌流行病学变迁趋势--《临床皮肤科杂志》1995年03期
甲真菌病病原菌流行病学变迁趋势
【摘要】:甲真菌病病原菌流行病学变迁趋势姚志荣,廖万清,徐红,赵谨甲真菌病是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及其它丝状真菌侵犯甲板或甲下组织引起的疾病,约占甲病的40%[1]。1994年8月~11月,我们对40例甲真菌病患者进行病原菌的流行病学分析,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R758.240.5【正文快照】:
甲真菌病病原菌流行病学变迁趋势姚志荣,廖万清,徐红,赵谨甲真菌病是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及其它丝状真菌侵犯甲板或甲下组织引起的疾病,约占甲病的40%[1]。1994年8月~11月,我们对40例甲真菌病患者进行病原菌的流行病学分析,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魏武洪;[J];重庆医学;2004年01期
王云海,黄志峰;[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3年08期
潘健,李菊裳,姚翠莉;[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费尚芬,朱义广,马王向玻,孔令锋;[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陈玲娣,党宏,丁星,刘友军,吴瑞勤,朱光斗;[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6年06期
曾仁山,黎志刚,王瑞善;[J];实用医学杂志;2000年07期
冯爱平,邬焱卿,刘凌,郑岳臣;[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赖维,曾凡钦,卢念祖,曾仁山,侯显增,杨健,刘次伟,佟菊贞,徐广坤;[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1年02期
张雅洁,王立阳,张卓,张桂梅,李欢梓,吴文中,翁翊,饶宗建;[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3年01期
杨国玲,林熙然,戴文英;[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8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强;[D];河北医科大学;2003年
王璐;[D];河北大学;2003年
马珦玻;[D];河北大学;2005年
朱义广;[D];河北大学;2006年
王凤华;[D];青岛大学;2005年
李金海;[D];青岛大学;2007年
杨伯艳;[D];四川大学;2007年
徐光勇;[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郝宏艺;[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苏梅;;[J];安徽医药;2010年06期
魏武洪;[J];重庆医学;2004年01期
林静瑜,洪华炜,倪峰;[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马廉兰,钟有添;[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王锦兰;[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张宏;[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5年01期
虞瑞尧;[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5年02期
周文明;[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7年03期
张宏;[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7年04期
杨健,侯捷;[J];广州医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强;[D];河北医科大学;2003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苏梅;;[J];安徽医药;2010年06期
周汛;李桂明;;[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年02期
齐宝全,蒋青,张春梅,于忠蛟;[J];承德医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徐明;张弘;陈静;;[J];福建医药杂志;2009年01期
杜丽;张霞;陈明岭;;[J];甘肃中医;2008年12期
潘健,李菊裳,姚翠莉;[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黄望强;史赢;雷铁池;;[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年03期
廉翠红;张书岭;;[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8年03期
陈玲娣,吴瑞勤,朱慧琴,党宏,朱光斗;[J];华中医学杂志;2001年02期
罗佩谊;;[J];吉林医学;2010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洁;[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陈建宏;[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志斌;[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王海娜;[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王丽荣;[D];延边大学;2001年
刘强;[D];河北医科大学;2003年
王璐;[D];河北大学;2003年
胡沙沙;[D];河北医科大学;2004年
马珦玻;[D];河北大学;2005年
朱义广;[D];河北大学;2006年
孙晓岩;[D];大连医科大学;2006年
李飞;[D];沈阳药科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玲娣,党宏,丁星,刘友军,吴瑞勤,朱光斗;[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6年06期
姚志荣,廖万清,徐红,赵谨;[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5年03期
洪少林,任燕兵,雷鹏程;[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周文明!230022合肥,朱一元!230022合肥;[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7年05期
杨国玲,郭伟,高明阳,孙枫,谭雪晶;[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8年05期
付爱华,于杰,王强,邢天蕴;[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李建民;[J];广西医学;1999年01期
甲真菌病调查协作组;[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年05期
张碧玫;[J];中国药师;2001年04期
Roberts DT
,Taylor WD
,刘维达;[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宗立;张建平;汪小敏;邵祺;胡佳圆;韩庆东;;[A];2011年浙江省皮肤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赵岚;王玲;;[A];2011年全国医药学术论坛交流会暨临床药学与药学服务研究进展培训班论文集[C];2011年
刘洁;雷鹏程;应建明;高子芬;;[A];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许爱娥;刘维达;宋为民;李岷;;[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许礼宾;蔡茂庆;张裕坤;龚四妹;宁苏莉;张耀龙;;[A];2002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贾虹;刘训荃;;[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金海生;洪为松;刘继峰;许爱娥;;[A];2008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林华裕;;[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陈爱明;郭宁如;吴绍熙;;[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李筱芳;吕桂霞;陈辉;沈永年;刘维达;;[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 王爱平;[N];中国医药报;2005年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教授
李福秋;[N];医药经济报;2011年
衣晓峰 庄磊;[N];中国医药报;2003年
记者衣晓峰
通讯员庄磊;[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刘伟;[N];中国医药报;2005年
王雪敏;[N];医药经济报;2011年
李艳佳;[N];家庭医生报;2006年
卞宗沛;[N];家庭医生报;2007年
本报记者  朱国旺;[N];中国医药报;2006年
;[N];泰州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孟祥晨;[D];东北农业大学;2002年
张琼;[D];华中农业大学;2001年
袁亦楠;[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年
郭彤;[D];浙江大学;2004年
韩继刚;[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郑爱萍;[D];四川农业大学;2004年
黄世文;[D];湖南农业大学;2004年
胡小平;[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赵国庆;[D];四川大学;2007年
窦道龙;[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冰;[D];吉林大学;2012年
郝宏艺;[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孙晓岩;[D];大连医科大学;2006年
杨伯艳;[D];四川大学;2007年
杨崇艳;[D];暨南大学;2009年
蒲秀红;[D];四川大学;2005年
王凤华;[D];青岛大学;2005年
田珂;[D];河北医科大学;2008年
刘强;[D];河北医科大学;2003年
齐继光;[D];中国海洋大学;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中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趋势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贡献于
评价文档:
50页1下载券179页免费11页免费59页免费1页免费 8页免费21页免费2页免费51页1下载券9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18页1下载券96页1下载券93页免费59页免费7页免费
中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趋势|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232.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宁夏地区居民伤害的流行病学趋势研究--《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年05期
宁夏地区居民伤害的流行病学趋势研究
【摘要】:目的 研究宁夏居民伤害死亡的流行学特征和死亡率的长期时间趋势。方法 采用宁夏疾病监测系统中 2 0世纪 90年代的人口学资料和死亡资料 ,死亡率的时间趋势分析采用线性回归统计模型。结果  10年间宁夏居民伤害死亡率上升了 2 8 2 2 % ,其全死因顺位上升至第 3位 ;1999年导致伤害死亡的前 4位死因是交通事故、自杀、溺水和中毒 ;死亡率时间趋势不尽相同 ,总伤害死亡率、交通事故死亡率、自杀死亡率呈上升趋势 ,溺水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预测至 2 0 0 5年 ,自杀将成为宁夏居民伤害死因第 1顺位。结论 伤害是影响宁夏居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危险因素 ,且存在长期时间趋势。应重点对交通事故、自杀、溺水和意外中毒实施有效的研究、预防和控制。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R181.3【正文快照】:
伤害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伤害死亡率的长期动态观察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人群中伤害特征的变化趋势 ,有助于确定卫生资源的分配和预防干预的领域。伤害已成为影响宁夏居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有必要对宁夏居民伤害进行流行病学研究 ,为伤害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成之;[D];暨南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江莉莉,宋桂香,孙亚玲,王芝瑛,林松柏;[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03年01期
李杏莉,李硕颀,谭红专,刘爱忠,周价,杨土保;[J];中国卫生统计;2003年02期
江莉莉,宋桂香,孙亚玲,王芝瑛,林松柏;[J];中国卫生统计;2003年02期
沈永洲,沈高飞,阮引玲,杨靖;[J];中国卫生统计;2003年02期
周峰,宋桂香,林松柏,张胜年;[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3年01期
王声涌,王淑芬,池桂波;[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7年03期
李永梅;张建彬;唐明亮;;[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6年11期
余金明,王迎春;[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6期
王兴泰,向大伟,黎红斌;[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5年02期
吕繁,曾光,肖勇;[J];疾病监测;2000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玉卫;[D];山东大学;2006年
鱼敏;[D];第四军医大学;199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蒋俊;[D];重庆医科大学;2006年
邹华;[D];四川大学;2005年
马进;[D];暨南大学;2003年
李林涛;[D];暨南大学;2002年
姚应水;[D];安徽医科大学;2002年
吴善玉;[D];延边大学;2003年
周莉;[D];大连医科大学;2003年
刘勇;[D];广西医科大学;2003年
陈东周;[D];安徽医科大学;2004年
邓树嵩;[D];武汉大学;2004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曹志威,李灵辉,方艳,李艳,罗会明;[J];广东医学;2004年09期
李玉民,石斌,万厚民,薛群基,陈立仁,李汛,陈昊;[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5期
吴多文;范华;肖晓艳;;[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47期
侯浚,李绍森,乔翠云,贺宇彤,陈志峰,宋国辉,冀洪新,孟凡书,陈超,王志芳;[J];中国公共卫生;2004年01期
李光春,林敏,金东晖;[J];中国公共卫生;2004年03期
,郭建鹏;[J];中国卫生统计;2003年01期
庄辉;;[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5年S1期
林松柏!200336,宋桂香!200336,周峰!200336,张胜年!200336;[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年04期
陆林,贾曼红,张小波,罗红兵,马艳玲,付丽茹,陆继云;[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4年05期
黄广勇,顾东风,段秀芳,徐希胜,甘文奇,陈纪春,谢宝元,吴锡桂;[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云;[D];山东大学;2006年
杨正辉;[D];山东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周敏,秦景香,杨连;[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3年02期
承明华,陈晓东,周明浩;[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2年01期
王凡,许恕中,孟凡利,申光善,叶凤廷;[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0年03期
戴曙光;[J];疾病控制杂志;2003年04期
王丽华,丁小竹,张海燕;[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8年04期
倪杨,杨汉华,李欣欣,李湘武,李一凡,李丽萍;[J];疾病控制杂志;2002年01期
蒋帆,蔡耀章,张崇岭;[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2年04期
赵翔,张志学;[J];现代预防医学;2003年01期
陈荣华!210011,张佩斌!210011,邓静云!210011;[J];中华儿科杂志;1999年11期
郑少敏,刘宇莹,陈财坤;[J];疾病控制杂志;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远;;[A];山东预防医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罗艳;[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我国临床研究发展趋势的展望
文章来源: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1999年第1期第18卷 专家论坛&&&& 文章作者:赵一鸣&&&& 发表时间: 17:33:00
关键字:&&&&
  临床研究的目的是探索疾病的规律,并不断为临床医疗工作提供新的、更有效的技术手段,以提高临床诊治疾病的水平,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实现保护大众健康的最终目标。现结合近年来医学研究技术的发展和本人参加临床研究工作的体会,对今后我国临床研究的发展趋势做一展望。
  一、多因素分析已成为临床研究的发展趋势
  疾病作为临床研究的对象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因受研究手段的限制,以往临床研究多采用简化的方法,每次只观察1个因素与临床结局的关系。不同研究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同一问题可以得到各种不同的结论,这些结论往往带有片面性,难以互相比较,也无法从总体上回答各种因素与临床结局的关系。例如,冠状动脉病变与许多因素有关,如性别、吸烟、糖尿病、血脂水平以及最近学术界关心的血清L-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等,但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无法回答哪些因素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中独立起作用,哪些因素的作用相似。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为理顺临床研究中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如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资料,发现糖尿病和血清L-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两个独立的导致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性别和吸烟的作用都与糖尿病和血清L-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相似,但其作用弱于后两者,即糖尿病和血清L-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所导致冠状动脉病变的效应完全可以覆盖性别与吸烟的作用。除此之外,多因素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多元Logistic回归、Cox生存分析等)还可以在分析每个因素与临床结局关系的基础上校正混杂因素的影响,给众多影响因素对临床结局的作用排出顺位大小,并确定其作用大小的相对比例,确定影响因素之间是否存在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等。由此可见,多因素分析可以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疾病的规律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分析总结,对于推动临床研究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技术在临床研究中推广应用具有“短、平、快”的特点,计算机和软件投资很少,主要问题是掌握有关理论和技术的人员不足。
  二、群体研究的回归
  临床研究起源于医生对一个个病例的观察、分析和总结。在研究中人们发现单个病例往往具有特殊性,只有用群体研究的方法才能排除个别病例特殊性的干扰,总结出具有共性的规律。目前临床研究多采用群体研究方法。临床实际工作需要医生针对每个具体患者作出准确的诊断,对疾病的预后作出准确的估计,以便确定最佳治疗方案。由于群体研究不能包容每个病例所具有的特殊规律,因而不能完全满足医生临床工作的需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在群体研究的基础上对每个病例进行估计,即针对个体的研究。
  在临床研究中实现由群体向个体的转化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占有尽可能多的相关信息;(2)掌握各种预测模型;(3)有严格的检验和验证方法。收集各种相关信息,是为针对个体预测提供包括能反映病例特殊性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信息的收集范围应比以往的研究更广泛、更详细。过去曾试用过多种预测模型,但因实际应用效果较差,未能在临床广泛应用。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以往做临床判别分析多用1组样本资料建立判别模型,然后将这组样本的数据回代入模型,根据实际情况和判别结果计算灵敏度、特异度等评价模型判别效果的指标。这种做法往往得出过分“好”的结果,如果用1组类似的样本检验模型则判别效果大大下降。用统计学的术语来讲,前者计算的是先验概率,后者计算的是后验概率。如果判别模型的后验概率也非常高,则提示这种模型有可能用于指导临床实践;但计算后验概率需要增加1组样本,工作量加倍,增加了这类研究的难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统计学已提出“交叉应证”的方法,可以利用1组样本资料同时计算先验概率和后验概率。我们曾用多元Logistic判别模型处理结、直肠癌患者肝转移的资料,计算其灵敏度、特异度的先验概率分别为77.5%和91.5%;但采用“交叉应证”的方法计算得到的后验概率只分别为45.0%和78.9%,可见仅根据先验概率判定该模型能否应用于临床是不科学的。临床某种疾病或综合征往往由某些特征明显不同的亚组组成,如结、直肠癌有多种病理类型,生物学特性各不相同,将不同病理类型的结、直肠癌病例合并在一起,用归一化模型进行判别显然是不合理的,其判别效果往往较差,而采用某些树型判别的方法,将这些不同的“亚组病例”分到各个局部进行处理,则可以改进判别效果。我们用“分类树”对上述资料分析,得到灵敏度、特异度的先验概率分别为95.0%和96.5%,后验概率也分别达到90.0%和90.8%,提示这种方法有可能用于临床预后估计。
  实现由群体研究向个体研究的回归是临床实践的需要。虽然在方法和技术上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提高,但这是今后临床研究努力的方向,值得重视。
  三、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为临床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
  人们在临床实践中已发现,患者对某些药物反应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同样是大量吸烟,有人得肺癌而有人不得,这些现象提示遗传因素在疾病的发生、疗效和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与临床有密切关系。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研究与临床问题有关的遗传机制已经开始成为临床研究新的热点。
  在临床开展基因研究必须坚持以临床问题作为研究的基础。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设计和预选基因的研究策略进行基因研究具有周期短、投资小、研究难度低、容易发现重要线索等优点,特别适于现阶段临床研究使用,这种研究策略最大的缺陷是不知道何时为研究终点。假设与某一疾病发病有关的易感基因有10个,采用预选基因的策略可能将这10个基因都找到了,但此时我们无法确认研究工作到此是否应结束。随着基因研究的深入,这个缺陷将越来越突出。为了克服这一缺陷,有人提出了全基因扫描策略,这种研究以发病的家系作为研究对象,将全基因组分为5 000段进行扫描,用连锁分析技术筛选出与发病有关的段,然后进行深入研究。显然,这种方法可以事先知道有多少易感基因及其大致的位置,然后有目标地逐步缩小搜索范围,直至找到易感基因。这种方法的研究难度大、周期长、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先进的实验室支持,现阶段国内还不宜大量开展这类研究。
  临床基因研究离不开病例,有人将病例和患病家系看做一种“资源”,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这种“资源”与普通的资源不同,它是潜在的、动态的,只在某一段时间内有用。提高临床研究工作者对收集基因研究所需病例和家系重要性的认识,及时进行知识更新并抓紧开展这方面工作是现阶段当务之急。做好病例和家系的基础资料收集工作将大大加强我国临床研究在下个世纪的竞争能力。
  四、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和Cochrane国际合作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是近年来国际医学界倡导的学科发展方向之一。循证医学即遵循证据的医学,认为任何医疗决策都应基于客观的临床科学依据,即医生开处方、专家制订治疗指南、政府制订医疗卫生政策都应根据现有的最可靠的科学依据进行。临床研究是探索和发现临床医学中客观规律的活动,因而是实现循证医学的必由之路。高水平临床研究基于好的研究设想、严谨的研究设计和高质量的数据基础之上。我国现阶段绝大多数临床研究在方法学上存在许多缺陷,有人提出在临床研究中借用流行病学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并形成了临床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学强调随机、对照、盲法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以保证客观、准确地进行临床观察,收集准确可靠的资料。临床流行病学抓住临床研究的几个重要环节,即研究设计(design)、收集资料(measurement)和评价(evaluation),简称DME,并提出一系列原则、具体要求和方法。普及临床流行病学的理论与方法是提高我国临床研究水平、开展循证医学的有效途径之一。
  开展循证医学的另一条途径是对临床研究资料进行二次分析评价。这种方法是针对某一临床研究的问题尽可能收集各种公开发表和没有正式发表的研究报告,用统一、严格的标准对报告的研究质量进行客观的评价,然后将质量达到一定标准的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学合并分析(如Meta analysis和Pooled analysis等),在统计学分析的基础上再进行专业评价,最后得出简单、明确、重要的结论,供循证医学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利用临床研究已经获得的信息,在较短时间内投入少量经费而获得具有重要临床实用价值的、可以影响医疗卫生政策的结果,可以产生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一项非常值得做的工作。目前这一工作已经在国际上形成合作网络,即Cochrane国际合作,我国已加入这一国际合作,并正在开展有关的研究工作。
<a onclick=javascript:aclick(this,"27"); href='http://www.clinicmed.net/submission?epers=62cbd77acacc970a4a5ccce' target='blank'
看过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成都医学院学报》
CN:11-9309/R
CN:11-9147/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年病 流行病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