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痛药和止痛药的副作用区别

您的位置:  &&  && 
止痛药不祛病 长期用有技巧
  最近一项研究表明,在服用慢性头痛药“万络”18个月之后,某些患者患心脏病的风险会增加一倍以上。而根据美国有关部门的估计,全球大约有6万人的死亡可能与服用了“万络”有关,可能引起“心血管等多种毒副作用”;无独有偶,蒋经国长媳蒋徐乃锦于日前逝世,据报道,其由于长期服用慢性头痛药,检查发现患有再生不良性贫血。今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了21种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会引起胃肠道出血、心血管疾病的安全性警告,其中包括常用的芬必得等。
  虽然止痛药在不断给病人带来各种“威胁”,但全球仍有数千万患者离不开止痛药。据统计,大约30%的成年人患有慢性疼痛,我国至少有1亿以上的疼痛患者。很多患者一边使用止痛药一边忐忑地问:止痛药的危害究竟有多大?我们有办法避免危害吗?记者就此采访了广州市珠江医院神经内科刘振华主任以及武警广东医院的玉从容药师。他们指出,止痛药是双刃剑,在合理范围“有技巧”地使用可带来积极影响;长期固定使用、滥用则可能造成危害。
  常用内服止痛药主要有三类
  武警医院药师玉从容介绍,目前,止痛药主要分三大类:即非甾体类抗炎药(又名抗炎止痛药)、中枢镇痛药和麻醉止痛药。非甾体类抗炎药可减少炎症产生,主要针对牙痛、痛经、风湿痛等,临床报告的止痛药不良反应主要是这一类药物造成的;中枢镇痛药主要是针对非常疼痛的机械伤害,如刀伤、癌症,还可用于各种急性疼痛及手术后疼痛;麻醉性止痛药以吗啡、杜冷丁等阿片类药为代表,这类药物止痛作用很强,国家对这类药物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不能随便使用。
  非甾体类抗炎药:容易损内脏
  玉从容药师告诉记者,“万络”在去年12月临床试验时就被发现可能增加服用者心血管的危险性,容易引起人们心脏病发作以及脑中风,以“万络”为代表的止痛药物含有某种抑止剂,会抑止促进心脏血管循环的因子。其实,“万络”只是一个例外,患者不用太恐慌,其他的非甾体类抗炎药还是可以使用的,但要注意避免损害。
  据了解,非甾体类抗炎药在我国使用非常普遍,因为它具有抗炎、镇痛效果,被广泛应用于风湿性疾病、炎性疾病、疼痛、软组织疾病和运动损伤的治疗,此外还用于心血管疾病及肿瘤的预防。在国内,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的销量仅次于抗感染药,位居第二。而有关统计数据表明,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人群中,有20%~25%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确实,非甾体类抗炎药多少会对胃肠道有些损害”,玉从容说,有的患者长期大量使用甚至会引起消化不良、黏膜糜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他进一步解释,胃肠道受损伤的原因在于非甾体类抗炎药是通过阻断产生前列腺素的酶COX起作用,COX可以使人体内导致疼痛和炎症反应的前列腺素减少。但事实上,人体内有COX-1和COX-2两种酶,前者可以保护胃黏膜,后者可止痛,而非甾体类抗炎药对两种COX进行“通杀”。
  肾是药物残渣必经之地,一般的止痛药残渣都会通过小便排出,对肾小囊、肾细胞可能产生毒副作用。而记者了解,目前药物引起的肾功能不全的病例中,止痛药占37%,且服药超过3个月就可出现,其中消炎痛引起的肾损害占大多数。此外,有的抗炎药可能会影响肝功能。而且,心血管损害也被披露出来,非甾体类抗炎药可使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增加。
  解决方法:长期使用要辅以护肝药
  长期服用抗炎止痛药最好同时吃保护胃的药。护肝药也可以辅用,建议患者应定期检验肝功能,防患于未然。而肾病患者最好减少使用止痛药。长期服用止痛药的患者应严密监测自己心血管疾病的情况,一旦出现心悸、心绞痛、一过性脑缺血等症状,要及时就诊。此外,以下疾病患者不能耐受非甾体类抗炎药:
  1.年老、有胃肠出血史、溃疡史,或同时使用糖皮质激素、抗凝血药的患者,均是造成胃肠道损害的因素。
  2.而年老伴心、肾、肝等并发症、使用利尿剂者,长期使用大剂量非甾体类抗炎药也有危险。
  专家提醒,扑热息痛或者阿司匹林是常见又比较“柔和”的止痛药,一般轻度头痛、牙痛、关节痛、经痛都可以使用;如果疼痛比较重,应在医生指导下加量或使用其他止痛药,一般从小剂量开始使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药物剂量应由小到大,直到止痛。
  中枢镇痛药:容易致药瘾
  玉从容介绍,抑止中枢镇痛机制的药物最大的影响是更容易让人产生药瘾或药物性依赖。由于中枢镇痛药比抗炎止痛药的止痛效果更加明显,而且止痛“级别”也上升———可抑制中等疼痛、急性疼痛,所以更容易让人成瘾,一旦成瘾,人体对药物耐受性会导致服药量不断增加才发挥镇痛作用,越吃越多就会让人呼吸困难,危害也越来越大。
  解决方法:需要经常换药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风湿科主任古洁若表示,任何镇痛药都有副作用,而且很多副作用可能引发心脏病。不少患者深恐自己因长期服用中枢止痛药而体内产生很多毒副作用,但已经产生生理依赖的他们又觉得一旦要强行戒断会很痛苦。一位患者发问:“强行戒掉药瘾会不会像戒毒一样恐怖?”
  广州市珠江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刘振华说,其实医生都会考虑到这些,所以一般一种药品的给药时间不会超过三个月。因为害怕患者对某种止痛药产生生理依赖,市面上可供使用的止痛药物有几十种,而正规医院起码会备有20种以上的止痛药物,可供病人互相交换、替代使用,经常换药就可以有效避免依赖。虽然每个医生的用药习惯不同,但用药原则大体一致,就是———有效治疗、避免滥用和避免病人对某种固定药物的依赖。如果病人自作主张坚持长期使用某一固定止痛药而不咨询医生,这样才会有危险。
  对于已经产生生理依赖的患者一般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药物替代;一种则是强行戒掉。能适应其他止痛药物替代当然最好,成瘾期长的患者可以通过逐渐逐次减弱服药的方法。其实,强行戒掉没有患者想象的那么“恐怖”,药瘾毕竟不同毒瘾,不会让人丧失理智,最多就是感觉不适、浑身酸痛,其中很大程度是患者心理暗示而引起的身体感受。所以只要坚持,药瘾还是能戒掉的。
  止痛不是终极目标
  据了解,一些患者走入“止痛误区”,把止痛当成了最大目标,只要吃了药后疼痛消失,就觉得万事大吉。刘振华说:“其实,人不会无缘无故痛,疼痛是人体健康的警报钟。”如果身体疼痛就立马想到用个别药物抑止,疼痛是止住了,但身体里的毛病还在继续恶化,如不采取措施,止痛只是掩耳盗铃。而且,疼痛是一个病理症状,医生可根据症状诊断,如病人服用止痛药把疼痛抑制了,医生就检查不出病因了。
  所以,疼痛如持续5天就应该到医院去检查。经常吃药不见效的人,更要到医院去查清是神经性、心理性还是生理性的疼痛。
  “如果医生只开止痛药而不循证追究疼痛原因,医生就是不合格的。”刘振华说,患者千万不能满足于感官上舒服就行了,而一定要对疼痛部位引起重视,否则可能导致健康状况产生不可逆恶化。止痛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关键还是治好相关疾病,这才是根本,如果能通过治好疾病彻底免除疼痛比长期吃止痛药镇痛不是更好吗?
  外敷止痛药并非绝对安全
  曾某从网络介绍上得悉服用止痛药“十分危险”,他听说止痛药除了口服外还有一些是外敷的,于是向医生提出可否用外敷药代替口服药物。他认为,外用药绝对安全。
  刘振华表示,外敷药确实比口服副作用小,但不能说绝对安全。皮肤对物质的吸收没有经过体内一些“正常途径”,牵连、涉及面比较小,所以相对来说会比口服药安全,市面上也有一些止痛软膏可以达到止痛效果,但也不能排除副作用,如身体局部过敏、皮肤瘙痒等。不过,因为吸收量不大,不会导致其他严重副作用。
  刘振华主任提醒,当皮肤过敏又确实需要止痛时,应该马上寻找其他口服药物,但不能使用和外敷药物同一型号的口服药物,因为服用后极可能同样引起过敏。
  这时,最好就医而非自己选择,以免使用类似药物因而“过敏”两次。另外,他说涂抹软膏前应该先清洁皮肤,因为保证基本“无菌”是外敷药物一个大的原则。
  止痛药使用小贴士:
  1.及时按医嘱足量用药。持续疼痛可使痛觉降低,不仅加大了止痛的难度,也增加了药物副作用发生的可能性,所以必须及时按医嘱足量用药,合理的剂量,准确的给药时间,可消除病人80%~90%的疼痛。
  2.口服止痛药前后不要饮酒。酒精可以增加止痛药物的毒性,哪怕是常规剂量也可引起肝脏及肾脏的损害。
  3.睡前服药量宜增加。夜间、睡前可增加白天药物剂量的50%~100%,以保证无痛睡眠,但应以医生规定剂量范围内为前提。
  4.适当采用不同的给药途径。一旦病人吃某种止痛药出现不良反应,可通告医生采取其他给药方式替代。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用户名:
   密码:
广州日报:
信息时报:
版权所有 - 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大洋网) - 经营许可证编号: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 -
- 1999 - 2005止痛药,-镇痛药万络短期内可能引发并发症-止痛药的选择和不良反应的处理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止痛药的选择和不良反应的处理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镇痛药分类?_百度知道
镇痛药分类?
1.中枢神经系统:  具有镇痛、镇静、镇咳及抑制呼吸、缩瞳、催吐等作用。其镇痛作用具有高效性、选择性和立体结构特异性,符合与受体结合药物的特点。研究证实,吗啡可激动不同脑区阿片受体的不同亚型,呈现多种药理效应。  (1)镇痛 作用强大,对各类疼痛都有效。其镇静与欣快感可消除由疼痛引起的情绪反应,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镇痛机理系药物激动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导水管周围灰质的阿片受体,形成突触前抑制,减少递质(包括P物质)释放,阻断神经冲动传递而发挥镇痛作用。  (2)抑制呼吸 激动呼吸中枢的阿片受体,降低呼吸中枢对CO2张力的敏感性,并可抑制呼吸调整中枢,使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降低。  (3)镇咳激动孤束核的阿片受体,抑制咳嗽中枢,产生镇咳作用。  (4)吗啡可使瞳孔极度缩小,也可引起恶心呕吐。  2.消化道 吗啡可兴奋胃肠平滑肌,提高其张力,产生止泻及致便秘作用;也可引起胆道奥狄括约肌痉挛性收缩,提高胆囊内压而导致上腹不适甚至胆绞痛。  3.心血管系统 吗啡作用于孤束核的阿片受体,使中枢交感张力降低,产生降压作用。该作用部分地与吗啡促进组胺释放有关。吗啡抑制呼吸,使体内CO2蓄积,可扩张脑血管,使颅内压增高。  4.其他 提高膀胱括约肌张力,导致尿潴留;大剂量尚能收缩支气管。  吗啡的临床用途有①各种急性锐痛、癌症剧痛、对心肌梗塞引起的剧痛,血压正常者可以用。②心源性哮喘 吗啡配合应用强心甙、吸氧等措施,可以迅速缓解症状。其机理是吗啡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同时其镇静作用可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从而减轻心脏负荷;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使急促、浅表的呼吸得以缓解。③阿片酊等制剂可用于急、慢性消耗性腹泻。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4条回答
镇痛药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在对听觉、触觉和视觉等无明显影响,并保持意识清醒的剂量下,能选择性地缓解疼痛的一类药物。该类药物分为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人工合成镇痛药及非麻醉性镇痛药。
1,强效镇痛药;如吗啡等;2,弱镇痛药;如可待因等;3,解热镇痛药;呵司匹林等;4,抗炎镇痛药;吲哚美辛等。
镇痛药分为:中枢类镇痛药和非甾体类止痛药!
你问的问题都很深奥的嘛。没办法回答。
镇痛药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老人滥用止痛药 胃出血风险高
核心提示:有胃肠道风险高危因素,例如高龄患者,服用非选择性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发生上胃肠道出血、穿孔的风险会比普通人增加13.2倍。
  消除是每个人的,然而当你在使用止痛药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它会对你的胃部带来什么风险吗?据了解,的诱因错综复杂。但其中一点往往被人们忽略:服用对胃肠道有损害的药物,如非选择性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NSAIDs)。有统计显示,有胃肠道风险高危因素,例如高龄患者,服用非选择性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发生上、穿孔的风险会比普通人增加13.2倍。
  滥用止痛药 止了痛伤了胃
  工作压力、不健康饮食习惯、无规律生活方式等因素导致现代人消化道不良事件急剧上升。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第四季度胃病情况统计:胃病在人群中发病率高达80%,并且正在以每年17.43%的速度增长。中国卫生部的数据则显示,中国有1/5的人口患有肠胃病,居世界首位。胃肠道疾病一旦发作,危害往往非常严重。研究发现,上病死率约为4.4%~11%,其中老年人病死率为13%~15%,如发生再出血或因其他疾病住院的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其病死率可高达34%。
  胃肠道疾病的诱因错综复杂。其中一点往往被人们忽略:服用对胃肠道有损害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NSAIDs),是引发胃肠道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又以非选择性非甾体抗炎镇痛药最为常见。
  不少人在疼痛发生时习惯随便买点止疼药服用,以为快速达到镇痛效果最重要,且短期使用这些药不会有什么副作用,却不知道已经为胃肠道埋下了安全隐患。
  据介绍,非甾体抗炎镇痛药是抗炎镇痛的常用药,但同时也是重要的致病因子之一。据统计,46%~75%使用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的患者曾发生出血性,29%因消化性溃疡入院。美国每年因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引起而住院的患者约107,000人,其中死亡16,000人。
  止痛药有两类
  使用前要分清
  专家指出,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分为非选择性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和选择性环化酶-2抑制剂两大类。
  研究显示,由非选择性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导致的严重胃肠道并发症八成以上没有发病征兆,此类药物无疑是胃肠道的隐形杀手。因此,专家建议,服用镇痛药时应选择对胃肠道相对安全的选择性环氧化酶-2抑制剂,尽量避免“止痛伤胃”。
  九大人群药物伤胃风险高
  研究表明,胃肠道高危因素患者发生胃肠道风险的几率可高达正常人群的13.5倍。
  专家指出,年龄大于60岁、酗酒、吸烟、有消化性溃疡史 (包括上胃肠道出血及穿孔史、单纯消化性溃疡史)、使用抗凝剂、使用非甾体抗炎镇痛药、使用糖皮质激素、使用低剂量、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具有胃肠道高危因素的9大人群。专家建议,患者在选择镇痛药时应先评估胃肠道风险。
(责任编辑:林晓)
这些疾病都不是你要找的? 用工具试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扫一扫”分享
在线咨询(向医生免费提问)
请在此提交您的问题,即有万名医生10分钟内为您解答
答你所问,名医在线近距离。
求医就诊小贴士
肿瘤的真相与误区
妇产大解密
糖叔的甜蜜私厨
皮肤大件事
随着现代人们孕育计划的推迟及克制,如何选择安全的避孕方…… []
在我国的中医院校经常能看到一批批外国医生围着中国医生学…… []
近30年我国肺癌发病率上升了465%,已经超越肝癌成为癌症中…… []
这些触目惊心的照片迫使我们面对生命、死亡、性、疾病、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止痛药 的文章

 

随机推荐